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哲整理资料

马哲整理资料

马哲整理资料
马哲整理资料

1,哲学:是智慧之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人类知识的概括总结。

2,分析命题:“哲学是智慧之学”:

答:第一,从词源学上分析,这一命题来自于古希腊。但我们不能保证古希腊时期的正确命题今天仍然适用。

古希腊哲学家对哲学的理解:柏拉图:哲学家是一心一意思考事物本质的人。

亚里士多德:哲学是一门以求知而非实用为目的的自由的学问。

苏格拉底:知识就是美德。

第二,哲学之中虽有智慧,但哲学的“智慧”是包含了错误的智慧,因此与常识意义上神机妙算的“智慧”不同。

哲学家走在时代的最前列,他们思考的是整个人类面临的新问题,探索的是未知领域,必须自己摸索。

哲学的错误同科学探索中的错误属于一个性质,都是探索中不可避免的错误。哲学家是历史伟人,他们属于全人类,正是因为他们犯了错误,我们今天才能够站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

第三,哲学是一种争论的智慧。哲学的“智慧”隐藏在对立观点的相互碰撞中。

只有在对立观点的激烈交锋中,只有在溯本求源苦苦追索中,哲学才能体现出它智慧的一面,才能够将我们的思维之剑打磨得更加犀利。

第四,哲学提供的不是日常使用的小聪明,而是大智慧。

哲学研究的问题一般都带有本质和普遍性意义,这使得哲学比所有其他学科都更能深入地探讨问题,分析问题实质。因此,哲学能够为人提供大智慧:

A,哲学为人类思维提供基本“范式” B,哲学为军事提供致胜之道

C,哲学为科学提供思维方法论 D,哲学为艺术创作提供灵感

3,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的理解:

(一)、哲学首先是一种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从普通世界观上升到哲学世界观需要经过理论化概括和体系化整理,因此,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二)、哲学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理论在解释世界时是世界观,在指导实践时是方法论。

(三)、哲学是世界观,也是人生观。哲学中关于人的本质和社会本质的内容直接构成了人生观的核心,决定人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4,对哲学是对人类知识的概括总结的理解:

(一)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哲学也影响和指导具体科学;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部分世界,反应的是特殊规律,则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反应的是一般规律。

(二)哲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历史演变:

1、古代:哲学与其他学科不分家

2、近代: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3、现代:哲学是研究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5,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是指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唯心/唯物主义)(二)、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可知

论与不可知论)

(三)、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B,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各种哲学派别相互论争的理论焦点。

C,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核心内容。

6,哲学的基本派别:

(一)、关于世界本质的两种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三个阶段)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

种形式)

(二)、关于世界是否可知的两种观点:

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不可知论: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与存在不具有同一性,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三)、关于世界存在状态的两种观点:

辩证法:主张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用联系、运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产生原因:世界就其本质是辩证运动的,人们实事求是地观察世界,自然会得出辩证的结论。)

形而上学:是主张世界静止不变和事物孤立存在的世界观方法论,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产生原因:A,对于牛顿力学的崇拜;B,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需要)

7,哲学的基本特征:

(一)、哲学是社会文化的核心。

(二)、哲学的民族性

(三)、哲学的时代性

(四)、哲学的批判反思精神。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进行批判和创新是哲学思想的精髓。

8,哲学的主要派别:

(一)经验论和唯理论。两派争论的实质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

经验论:认为经验是人的一切知识或观念的唯一来源,片面地强调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实性,认为只有从感观得到并通过归纳法总结出的知识才是可靠的,贬低乃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定性。

唯理论:认为只有依靠理性直接把握到事物本质的那种知识,或进行逻辑推理得来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而依靠感觉经验得来的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是错误的。

(二)科学哲学和人文哲学。是西方现代哲学中最主要的两个侧面。

科学哲学:从哲学角度考察科学的一种理论。它以科学活动和科学理论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获得和检验、科学的逻辑结构等有关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方面的基本问题。

人文主义:(也叫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等的思潮和理论。古希腊的人文主义精神——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18世纪欧洲思想启蒙运动——19世纪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20世纪的人道主义

(三)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传统理性主义主要是形式主义逻辑基础上的理性,即是一种不超过传统演绎法和归纳法的理性。在18世纪思想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被推广到整个思想文化领域。(科学理性主义和经济理性主义是理性主义的两根台柱)

非理性主义:对理性主义反其道而行之。所有与理性主义对立的观点以及影响到文学艺术中的各种神秘主义、唯情主义、直觉主义、信仰主义等等,在哲学上都称为“非理性主义”或“反理性主义”。

9,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历史背景合阶级基础: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2、科学前提: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社会科学前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阶级斗争理论、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理论来源和个人条件:

理论来源: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即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个人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勤奋学习和伟大实践。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人的本质和自身全面发展的科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科学体系:在内容上,它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彻底的完备的现代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本质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科学性表现在它以科学理论为基础和探求真理的求实态度,革命性表现为它坚持对现实的辩证理解和主体能动的创新精神及哲学的批判功能。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断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的不断完善

2、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用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

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

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哲中国化的意义:推进了中国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促进了中国人民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

是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南和精神支柱。

10,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邓小平哲学思想: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光辉典范。它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和军事思想等。

唯物论方面: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强调坚持发挥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辩证法方面: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从矛盾的各个方面系统阐发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

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关系的原理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

认识论方面:突出并全面阐发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

系统阐发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提出了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历史观方面: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突出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军事方面:创造性阐发了战争的本质、性质、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人民战争的特点等;

精辟分析了战争中的一系列关系,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和战争认识论。

邓小平哲学思想: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邓小平哲学思想最显著的特征。

B, “照辩证法办事”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方法论基础。

C, 以生产力为根基、以人民为本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内容。

11,提出世界的统一性问题的哲学意义:

A,找到世界的统一性是人类从哲学高度把握外部世界的第一步。

B,只有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才可以回答“统一在哪里”的问题,也才可以去回答世界观的其他问题。

C,就哲学的问题研究而言,不仅对世界本质的研究,而且对生命本质的研究,对人类本质、社会本质的研究都是从寻找统一性开始的。

12,人类探索世界统一性的三个途径:

一、是从世界的起源上寻找统一性。

二、是从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结构入手寻找统一性。

三、是从物质世界的最基本的作用力或作用模式入手寻找统一性。

1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哲学所讲的物质概念是从所有的物质形态中抽取出来的共性。

物质范畴的意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14,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一)物质与运动不可分:1. 运动的定义: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的五个

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

运动<包括思维运动>。三个方向:有序运动,无序运动和周期性运动)

2.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实在基础。

3.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相对静止的意义:

一方面,对事物本身来说,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另一方面,对人类的认识来说,相对静止为认识事物提供了可能。

(3)相对静止与运动的关系:

区别: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批判形而上学和诡辩论。

(形而上学:绝对静止;诡辩论:不承认有相对静止,认为万物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二)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5,辨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1、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时间和空间的矛盾性:(1)时空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2)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关系

16,探讨意识起源的意义和方式:

意义:认识起源才能够更好认识本质

方式:考古,考察现存的原始部落,考察个体意识的早期特点。

17,意识的起源:(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形式: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潜意识和显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知、情、意;

意识的能动作用:第一、赋予人的活动以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特点;

第三、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

第四、意识通过自身和实践活动对人本身进行改造

18,人工智能的含义:是对人的思维进行结构模拟或功能模拟。

意义:A,极大地突破并弥补了人脑在意识活动方面的局限性,发展了人的意识活动本身的能动性、创造性;

B,极大地发展了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C,造成了人类意识的新的存在形态和进化方式,它使意识脱离了狭隘的人脑的生理基础和“自然的”语言

文字,建立在客观的社会“神经系统”——电脑—通信网络上,建立在各种“人工语言”和符号系统上。

局限: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类思维的心理性质。

人工智能不具有社会性。

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类意识所特有的创造性。

人工智能不具有主体性。

19,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提供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20,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坚持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与旧认识论的本质区别:关键在于是否承认实践与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反映、选择、建构和创造的统一。

21,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认识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

认识客体:是指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关系:第一、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主体通过实践按照自己的愿望改造客体,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同时,主体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身。

第二、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同时,它也是一个主客体的交互影响过程。

22,认识的规律: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表象是记忆中的知觉)

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的思维活动获得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有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二)从认识到实践: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理论要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化为指导实践的具体观念;

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上升性:

再认识是主体对已知的认识客体、已有的认识成果的继续认识和重新认识。

上升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23,真理的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A,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内容的客观性,检验标准的客观性。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而谬误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互相对立。

真理和谬误的统一: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

B,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的近似性、有条件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是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意义:反对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一切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认识。

D,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哲学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的概念。

特点: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如何看待价值评价:第一、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对象

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第三、评价结果是否正确取决于相关知识性认识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其一,真理是价值的基础,是价值形成和实现的前提;价值又对真理的探索具有影响作用。

其二,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与认识活动中又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意义: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就是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24,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1)要坚持调查研究,反对“唯书”、“唯上”。

(2)要认真改造主观世界,提高主体自身素质。

(3)要有大无畏的革命胆略和勇气,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25,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1、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就是按照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创造理想

的世界。

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和实践必须相结合。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认识必然,争取自由,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化,是人类的根本目标。)

26,科学信念与宗教信仰的区别在于:

首先,科学信念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根据的;

而宗教信仰是以唯心主义、有神论的世界观为根据的。

其次,科学信念的确立是以相关真理为依据的;而宗教信仰却与真理背道而驰。

最后,科学信念鼓励人们进行理性思考;宗教则反对理性思考,鼓吹非理性的盲目信仰。

27,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尊重科学、严格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的求真、求实的自觉意识。

特点:第一、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努力排除不符合实际的主观因素对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干扰。

第二、把追求真实、反对虚假看作是人们进行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品格。

第三、崇尚理性思维,要注意排除非理性的情感、习惯等因素的消极影响。

第四、科学精神不承认科学有禁区,鼓励人们去探索一切未知领域的奥秘,反对束缚人的思想。

人文精神: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尊重人、爱护人,时刻关注人类利益和人类发展的求善、求美的自觉意识。

特点:第一、自觉地把人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这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实践原则。

第二、从人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追求美好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目标。

第三、人文精神不仅崇尚理性,它还调动、诉诸人的理性之外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的意识形式和精神体验来展示和表现人的本质、人的生活、人的追求等人的丰富存在形态和内心世界。

第四、人文精神要求人们时刻以符合人类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自己的一切思想和行动,它把违背“善”的一切言行视作禁区

28,人的认识从哪里来:认识的本质。

(一)在实践的基础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

1.对物质意识关系的重新审视:第一种:以第三者的身份站在物质和意识关系之外来探讨;

第二种:以参与者的身份置身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之中来探讨。

2.实践观念的引入:人的多重属性及矛盾:自然属性——人与自然的关系

社会属性——人与社会的关系

思维属性——人与自身的关系

主客观矛盾的解决: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

实践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变成了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3.自在世界和人化世界:

自在世界:即天然自然,它不仅指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界,而且指任何特定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尚未扩展和深入到的自然界。

人化世界:指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世界,包括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

人化世界的突出特点:人化世界具有“人为性”。

人化世界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人化世界具有“为人性”。

人化世界与自在世界的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作用。

(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本质活动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对象性。(对象性的结果和对象化的过程)实践对人的意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本质活动。

人以实践方式显示自己的存在。

人以实践活动将其与动物相区别。

人的所有属性和关系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实践的基本特征:第一,实践是物质的客观的活动

第二,实践是自觉的能动的活动

第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调整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践

实践过程的三要素:目的——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

手段——实践的手段即劳动的工具。

结果——目的和手段的对象化就是结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指导 一、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及三个组成部分 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主要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义。 3、恩格斯提出的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区别:唯物辩证法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而上学是以静止不变的眼光看问题。 1、内涵不同 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 2、二者所对应的哲学范畴不同 唯物论是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对立的根源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

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都是唯物论的观点;反之,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的观点则属于唯心论。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做出的不同回答。其中,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属于辩证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则属于形而上学。 3、二者的基本观点不同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而承认矛盾、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并由此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所包含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4、方法论要求不同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 唯物辩证法从承认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对立统一,就要反对形而上学。 5、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5)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5)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 (7)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2)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4)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5)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16) 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18)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0)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2)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3)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5)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25)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7) 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 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 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 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 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 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 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 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 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 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47) 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8)

马哲材料分析题

√1.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乎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答:(1)材料1、2、3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则在于:材料1、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4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予其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阅读下列材料,用唯物辩证法理论回答有关问题。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了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积极适应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材料1)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手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2]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齐飞,鹏程万里。 [材料3]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

马哲理论知识点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多选)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车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多选)列宁的(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马哲复习材料

马克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材料 一、单项选择题 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是指()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B.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C.物质运动的永恒性 D.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A.涨潮和退潮 B.日蚀和月蚀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D.体育竞赛的程序和规则 4.“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 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形而上学观点 D.朴素唯物论 5.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 A.客观唯心论 B.形而上学唯物论 C.二元论 D.主观唯心论 6. 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话说明时间() A.是客观的 B.是主观的 C.是可知的 D.是相对的 7.“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8.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9. 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 A.系统论 B.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C.控制论 D.历史唯物主义 10. “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A. 社会发展史和自然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 B.社会发展史不受人的主观意志的影响 C.人类社会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客观规律 D.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包括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1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理论前提是(A)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 B.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理论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 D.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2.“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体现的是(C) A.朴素唯物论的历史观 B.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C.宿命论的历史观 D.历史唯物论的历史观 1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 A.感性认识不可靠,理性认识是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7、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主要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第一节主要知识点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P27) 2、哲学的基本问题。(P28) 3、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有神论、无神论;辩证法、形而上学。(P29) 4、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5、列宁的物质定义。(P30) 6、意识的起源和本质。(P30) 7、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P31) 8、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P32) 9、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P32) 10、什么是时间、空间?时间和空间的特点是什么?(P32) 11、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P33) 12、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P35) 13、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P36) 1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8—39) 第一章第二节主要知识点 1、什么是联系?联系有那些特点?(P40) 2、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P41)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3) 4、矛盾及其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P43) 5、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4) 6、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P44—45) 7、如何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P45) 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怎样的?(P45) 9、什么是质、量、度?(P46) 10、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P46) 11、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6—47) 12、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P47) 1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方法论意义(P49—50) 14、辨证思维方法有哪些?(P50—52) 第一章第三节主要知识点 1、规律及其特点。(P54)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P55) 3、意识的能动作用及主要表现。(P56—57) 4、如何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P57—58) 5、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P58—59) 6、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P59)

(完整版)【自己整理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笔记

一、绪论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一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②、是适应国际环境剧烈变化 要求的需要。③、是执政党担负引领社会思潮的政治责任的需要。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4、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 5、人才素质是什么? ①徳是人素质的灵魂②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③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④美是人才素质的 综合体现 6、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7、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①确立独立自主意识②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③虚心求教,细心体察④大胆实践,不断积累 生活经验 8、大学生应该塑造的崭新形象 ①理想远大,热爱祖国②追求真理,善于创新③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④视野开阔,胸怀宽广⑤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9、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 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0、思想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中药手段。思 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们学法学尊法守法用 法的素养和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 11、学习“思修”课的意义:①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 才之路②有助于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 知 识基础③有助于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二、第一章 1、理想的含义: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马哲资料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导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形成的论述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独特历史规定性的生产方式;它和任何其他一定的生产方式一样,把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形式的一定阶段作为自己的历史条件,而这个条件又是一个先行过程的历史结果和产物,并且是新的生产方式由以产生的现成基础。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开始就有两个特征: 第一、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使它和其他生产方式相区别的,不在于生产商品,而在于成为商品是它的产品的占统治地位的、决定的性质。这首先意味着,工人自已也只是表现为商品的出售者,因而表现为自由的雇佣工人,这样,劳动就表现为雇佣劳动。……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当事人,资本家和雇佣工人,本身不过是资本和雇佣劳动的体现者,人格化,是由社会生产过程加在个人身上的一定的社会性质,是这些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二个特征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 ——马克思:《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93-996页。 (2)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马克思:《协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8页。 (3)正如协作发挥的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一样,协作本身表现为同单个的独立劳动者或小业主的生产过程相对立协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有形式。这是实际的劳动过程由于隶属于资本而经受的第一个变化。这种变化是自然发生的。这一变化的前提,即在同一个劳动过程中同时雇用较大量的雇佣工人,构成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马克思:《协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2页。 [思考题] 构成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的因素是什么?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一)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观点,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的。它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2)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是第二性的。它是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种歪曲反映。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态。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崭新 的哲学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它的阶级性,公开声明它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二是它的实践性,认为以往的哲学都是解释世界的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改造世界的哲学,还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特点,是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5、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亦称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 1.下面是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哲学家们的不同回答的有关材料。 材料1: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黑格尔认为, 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 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 材料2:笛卡儿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 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 世界的本原。(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材料3: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物质都具 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 国哲学》)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错在何处? (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 (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有何错误? [参考答案要点:] (1)材料1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 主义一元,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2) 材料2属典型的二元论。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终仍 然导致唯心论。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范围内才是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3)材料3 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儿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的倾向,而只承认自然 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2.下面是关于世界本原的一组材料。 (1)德谟克利特说:“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2)拉美特里说:“在整个宇宙里,只有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3)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4)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4)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 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以上是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哲学家对于世界本原的基本看法,请根据这些看法,说 出他们所从属的基本哲学派别或哲学形态。 2.根据列宁的物质概念,说明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大理论意义。 [参考答案要点:](1)德谟克利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拉美特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朱熹: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主观唯心主义;列宁:辩证唯物主义。(2)列宁的物质 概念同唯心主义及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 深刻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马 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 3.下面是一组图片,请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这2幅图片画的是什么,为什么? (2)有人认为左图画的是鸭子,有人认为是兔子;有人认为右图画的是高脚杯,有人

马哲重要知识点

马哲重要知识点 一、问答题 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回答: 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物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这个人类社会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物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④从它的理论体系构成要素来看,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的 ⑤从概念上来说有广义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条件

①时代和实践基础: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时代背景);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现实需要) ①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①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立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三个也会是多项选择题) ①马克思主义学说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三)为什么说马克思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以事实为根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批判精神,它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 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为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②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一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

马哲材料分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阶段测试试题(第一、二专题) 第一专题: 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这一理论(指马克思主义——引者注)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 材料2 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马克思逝世已100多年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产生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表明以他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材料3 华尔街金融危机的蔓延,使很多西方人反思美式自由市场主义的弊端,批判资本主义的鸿篇巨制《资本论》重新成为读者的宠儿。2008年10月17日,马克思著作《资本论》第一卷在法兰克福的“卡尔·马克思书店”已告售罄。致力于学术著作出版的柏林卡尔·迪茨出版社经理许埃特伦普夫说,今年年初以来,他们出版的《资本论》已卖出1500套,是2007年全年销量的3倍。连银行家和经理们也开始读《资本论》,“马克思现在绝对火”。柏林卡尔·迪茨出版社社长尤尔根·施特隆普说:“现在,马克思又成为了时尚。”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依据材料阐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结论。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经久不衰”。 3、马克思主义何以经久不衰?许良廷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经久不衰,概括地说,这是因为它是一个发展的科学真理。这种真理的科学性就在于它是人类文明特别是近代欧洲文明发展的最高结晶。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才使它真正建立在坚实科学成果的基础上。简言之,这个理论依客观事实为根据,并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它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其基本框架是站得住的,是推不倒的。这种科学性还具体反映在马克思主义自身固有特点上。这些特点不仅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动力、基础和条件,而且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又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活力的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机制。那么,马克思主义有哪些固有的本质特点呢?其一,实践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依赖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由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能够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因此它是开放的、发展的科学理论,而不是封闭的、静止的、僵死的教条。

超完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精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 绪论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应试提示:注意把握要点,常以简答题方式出现。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简言之,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 从17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和法国等西欧主要国家相继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法国、德国也相继发生了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和工业革命的发生,使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大大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物质财富的空前增长;另一方面,又导致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尖锐化。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基础) 掌握三大工人运动,常以多选题方式出现。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具体表现为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明确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口号;1836年,在英国开始了“人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口号。标志着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条件;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可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此处知识点较多,注意记忆,常以选择题方式出现。 1、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古希腊罗马哲学其他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影响相对说是间接来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两个分离得以统一。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最主要的是严密论证了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哲)材料分析题3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材料分析题2 15、材料1 恩格斯指出:“自然研究家相信,他们只有不理睬哲学或羞辱哲学,才能从哲学中解放出来.但是,因为他们离开思维便不能前进,而且要思维就得有思维规定,而这些范畴是他们从所谓有教养者的那种受制于早已过时的哲学残渣的一般意识中盲目地取来的,或者是从大学必修的哲学课中听到的一点儿东西中取来的,或者从各种各样的哲学著作中缺乏批判的和杂乱无章的读物中取来的,——正因为这样,他们同样做了哲学的奴隶。” 材料2 爱因斯坦认为:“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可是,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此外,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地哲学思想。” 请根据材料,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回答: (1)恩格斯的这段话批判的是何种观点? (2)分析爱因斯坦在哲学与科学两者关系问题上的观点。 【参考答案要点:】 (1)在哲学与科学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错误观点:一是否认哲学对科学的方法论意义,因此要取消哲学;二是夸大哲学的作用,,把哲学看成是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的东西。恩格斯的这段话批判的这是第一种观点。 (2)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正确揭示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他认为,哲学给科学发展以根本方法论的影响,哲学是对世界以及任何世界关系的总体性反映和把握,因此它对一切具体科学和实践活动具有普遍方法论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中,往往运用哲学所提供的一般概念和范畴,按照某种一般方法论进行分析和推演;哲学能够从总体上确定科学发展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向,哲学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能够为科学家提供创造性的空间.。同时他也强调,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具体科学为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时政知识和基础;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哲学也会不断改变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哲学从具体科学中不断吸取养料,才能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和原理。 16、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 山东某地采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将秸秆“吃干榨尽”,对秸秆利用进行了有益探索。

考研政治_马哲知识点汇总

一、绪论 这一章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准备阶段,在宏观上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主要容和特征进行了阐释,对于考生来说,需要把握这部分的主要容,虽然一般不涉及大题,但是却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奏与铺垫。 具体来说,此知识点包含三方面的容: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段的斗争日益激化 主观因素: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论成果:先后产生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二、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这一部分容涉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畴中基本原理性知识,从世界观的引入到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探讨,带领我们从哲学的角度认识周围的世界。 在这部分容中,对于世界物质第一性的确认是整个辩证唯物论的基石,由此扩展开的物质观容考察多见于选择题。要求我们在理解的层面进行把握。对于实践和意识领域的容需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