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导学案《蜀相》

【学习目标】1、学习《蜀相》,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2、初步掌握咏史怀古诗的艺术手法。

3、学习迅速把握咏史怀古诗思想情感的方法。

【学习重点】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学习难点】探究迅速把握咏史怀古诗思想情感的方法。

【学习方法】以旧带新、合作探究

课前案

一. 背景回放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生活上的艰难困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彻底落空。从当时社会现实来看,安史之乱(755——763)仍未平息,生民涂炭,田园荒芜,生产遭到大破坏,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所以当他来到诸葛祠时,缅怀诸葛亮的为人,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二.朗读全诗,理解字词含义,疏通语句。

课堂案

一、预习检测

1、你认为本诗首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诗句中对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颔联能否改成“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为什么?

3、颈联为什么要写刘备三顾茅庐?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合作探究

1..诸葛亮和杜甫有哪些相同点?说说诗中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2.这首诗歌主要运用的手法有哪两种?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三、总结归纳:联系本诗以及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马嵬》等咏史怀古诗, 分析此类诗歌的一般结构特点和鉴赏的基本步骤.

四、【迁移训练】: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释]①贾谊宅:贾谊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刘长卿遭贬途经长沙,凭吊贾谊宅而写下此诗。

②楚客:指贾谊,也指作者及别的游人。③“人去”、“日斜”:贾谊曾因鸮飞入其居室而预感不祥,乃作《鵩鸟赋》:“庚子白斜兮,鵩集余舍。”又有“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之句。④汉文:汉文帝刘恒。⑤贾谊住长沙,渡湘水时,曾作《吊屈原赋》。⑥摇落:零落,荒凉。

1、试简析颔联的手法及作用。

2、颈联明写汉文帝之薄恩,暗写___________;明叹屈原难知当初贾谊之凭吊,暗叹_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3、结句“何事”实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从而将___的情绪推向了高潮。(不超过两个字)

【高考真题】:岳鄂王墓赵子昂

鄂王墓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 注释 ]

[ 1 ]岳鄂王墓:即岳飞墓,岳飞,宁宗时追封为鄂王。

[ 2 ]离离:野草茂盛的样子。石兽危:石兽庄严屹立。危:高耸屹立的样子;

[ 3 ]南渡君臣:北宋亡后,高宗渡过长江,迁于南方,建都临安(今杭州)。

[ 4 ]嗟何及:后悔叹息已来不及了。天下中分:指南宋与金南北对峙的局面。不支:无法支撑。问:(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附:美文欣赏

下面是特级教师茹清平老师在读完《蜀相》后所写的诗歌,你在走进杜甫,走进《蜀相》后又有怎样的心得呢?请用精彩的语言写下来吧。

倾听杜甫

1、杜甫,你是寻找宝藏的孩子

2、我想听

携着诗歌的巨臂在唐朝的风烟里寻找、迷失你这位读书破万卷的名门之后

记下了每一个黄昏、雨夜和徘徊的足音何时走出书斋,裘马轻狂

当我找不到哪间茅屋可以盛放你高洁的灵魂时何时登临绝顶,睥睨众山

我渴望,渴望能倾听你的心声又是在何处与李白同醉,与高适和唱

3、我想听

4、我想听

一个高洁的灵魂怎堪朝扣富门、暮随马尘你如何宽慰新安吏抓来的壮丁

老妇的告白,征人的陈述如何慰藉新婚别夫的妇人

路边的饿殍,朱门的歌舞烽火连三月如何传递可抵万金的家书

又是如何搅乱你伤痕累累的心湖风雨飘摇中迈着怎样的步履走进羌村

5、我想听

6、我想听

何处的翠柳边有两个黄鹂西郊草堂的床头屋漏是否修葺

何处的小舟上有独立的危樯千万间广厦为何只庇天下寒士

知时的好雨何时敲打游子的无眠锦官城的蜀相为何让英雄洒泪如雨

放歌纵酒后的你可曾穿过巫峡回到洛阳安史之乱中你与妻儿有怎样的分合离聚7、我还想听8、我想听,我想听你的心声

贫穷何以成就伟大然后跟着你往洛阳走,往西南走、往大唐的土地走困窘怎样坚守内心体会沉郁顿挫,体会忧国伤时

国家不幸为何诗家幸或者泡在你的泪水里

满目疮痍的时代为何有你这样仁厚深沉的诗人寻找有厚度的人性,有张力的精神

我的心得:

【学习反思】

1、我的收获:

2、我的疑惑:

课前案《咏怀古迹》

思想感情:作者借咏叹王昭君不幸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艺术手法:烘托

课堂案一、合作探究

1、明确:“寻”字。诗人借“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信步由之。它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深沉的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

对翠柏的描写作用有二:一是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静谧、肃穆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2、明确:不能。因为“尽”“皆”展现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象,传达的是兴奋高兴的心情。不符合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

而“自”“空”二字写出了祠中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的景象,营造了一种凄凉冷落的气氛。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渗透着作者“感物怀人”之意。

3、明确:写刘备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

本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

下句写出山之后帮助刘备开国,辅佐刘禅继位。“天下计”说明他的雄才大略,“老臣心”说明他耿耿忠心。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无比敬仰之情。

4、明确:英雄指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杜甫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因为许多人与诸葛亮经历相似,也壮志未酬,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如杜甫,尽管想当贤相,却不得重用,只有仰慕别人的份,因此必然会“泪满襟”。

5.诸葛亮和杜甫有哪些相同点?说说诗中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6.这首诗歌主要运用的手法有哪两种?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艺术技巧:寓情于景借古抒怀

二、总结归纳:

如何鉴赏咏史怀古诗歌?

①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或运用的典故(写什么)。

②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为什么写)即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③推敲作者所抒发的感情(诗人抒发什么感情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

④分析作者的写法(这种情感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蜀相》《书愤》导学案教师版

《蜀相》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掌握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难点】 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一、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1、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杜甫也被誉为“诗圣”。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沉郁顿挫_;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著有《杜工部集》。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为《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忧国忧民的文人。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题材解析 怀古咏史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三、【知识拓展一(炼字题)—分析诗眼意蕴的题型】 (一)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二)答题步骤 1、解释这个字 2、解释这句诗。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赏析】 1.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 答: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先贤已逝,庙宇犹存,由物及人,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2、本诗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①、营造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②、历史悠久的柏,作为坚贞品质的象征及生命长河的象征,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 3、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①诗眼是自和空。②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乐景衬哀情。③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及对诸葛亮的追念,同时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4、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些词概括字诸葛亮的功绩? 答:上联的“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侧面映衬。下联的“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指辅佐刘禅继位。落脚点在“天下计”和“老臣心”。 “天下计”说明他的雄才大略。“老臣心”说明他忠心耿耿,无私报国。这表达出作者对他的敬仰.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景仰、怀念之情;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之情;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生不逢时、抱负难施的感慨。 【随堂练习】 古诗歌阅读 春行即兴 李华①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①李华(715-766),唐代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因在安禄山陷长安时受伪职,被贬为杭州司户参军。而此诗正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 你认为三、四中哪两个字用的最精彩,请简要分析。 答:“自”、“空”二字。春山一路,山花烂熳,鸟语宛转,本是良辰美景。但花却“无人”欣赏,只能自开自落;鸟鸣纵然动人,也奈何“空啼”,徒显山行的空寂。诗人借景色描写表现了安史之乱后物是人非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自己的感伤、哀愁。

《蜀相》导学案学生版(含答案)之令狐文艳创作

《蜀相》导学案 令狐文艳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人物形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讲授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1、把握重点词语。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2、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学习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学习设想:以读为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 一、知识链接 “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根据

你所认识的杜甫来填空:杜甫,字_________,自号“_________”。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_________主义诗人。他的诗集众家之长,兼古今之体,又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显得沉厚雄浑,博大精深。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_________”,明清文人推崇他为“_________”。他的政治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2、查资料明确本诗的写作背景。 二、从题目入手,鉴赏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1、从诗的题材(内容)上说,我们学过的诗有离别诗、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怀古诗)等等,那杜甫的《蜀相》是什么诗? 2、结合我们学过的类似诗歌谈谈这种诗歌有什么特点 3、本诗借哪位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 4、作者用哪些诗句以凝练的笔墨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 5、“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样的人?是否也包括杜甫在内?。 6、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7、把握诗歌情感基调,品评人物形象: 二、“以意逆志”,探究此诗的主旨。 1、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有一副对联这样评价诸葛亮:“收二州,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诸葛亮可赞美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什么选取“天下计”和“老臣心”这两点呢?(请同学们结合诗题和作者的生平理想思考。) 2、联系时代背景揣测:处于人生落魄阶段中的杜

蜀相 书愤 复习案 答案

蜀相 预习案 四、整体感知 根据诸葛亮和杜甫的生平事迹,完成下表对于两人的对比分析。 探究案 1.诗歌标题改为“诸葛祠”好不好? 明确:不好。①“蜀相”就是诸葛亮,但“蜀相”之称是突出诸葛亮一生的政治功绩,这与本诗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息息相关。②本诗表达的感情是对诸葛亮的敬仰而不是对诸葛祠。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而不在诸葛祠这个古迹。如果用“诸葛祠”就偏了。 2.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题为“蜀相”,却从“丞相祠堂”写起,有何用意?“柏森森”用在诗中有何深意? 明确:①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 ②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 ③“柏森森”一词,“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一是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静谧、肃穆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3.颔联能否改成“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明确:不能。 ①“碧草春色”“黄鹂好音”不算荒凉之境,应该是春意盎然的景象,这也可以表达作者的心情。因为景虽好,但作者无心欣赏。用“尽”“皆”传达的是兴奋的高兴的心情。 ②这是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啭,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对眼前景,思祠中人,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所以,诗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4.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些词概括诸葛亮的功绩? 明确:上联的“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侧面映衬。下联的“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指辅佐刘禅继位。这表达出作者对他的敬仰。落脚点在“天下计”和“老臣心”。“天下计”说明他的雄才大略。“老臣心”说明他忠心耿耿,无私报国。 5.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明确:①“英雄”指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杜甫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②因为许多人与诸葛亮经历相似,也壮志未酬,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如杜甫,尽管想当贤相,却不得重用,只有仰慕别人的份,因此必然会“泪满襟”。杜甫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实际上也唱出了普天下壮志难酬者的心声。 书愤 探究案 ☆探究点一艺术手法 1.首联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自我形象? 明确:诗的开头两句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那时他遥望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渴望一举收复故土,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豪情满腹。“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人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2.作者在颔联中写两次胜利战斗,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①这一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楼船夜雪”、“铁马秋风”两次胜利的战斗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但现在收复中原的时机却不在了。 ②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悲愤之情。 3.颈联运用了什么写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你)自毁汝(你的)万里长城。”陆游引用此典抒发其守护边疆、建功立业的雄心和抱负。 ②对比手法,建功立业的雄心和抱负与生不逢时、壮志难酬形成对比,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空自许”,“鬓先斑”,两相比照,何等悲怆?悲愤之情跃然纸上。“空自许”,与上文“世事艰”照应,表达出对偏安一隅的投降派的愤怒控诉和强烈指责。 4.尾联运用了什么写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直抒胸臆,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仍以诸葛亮为榜样,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之志,干一番报国大业。 ②借古讽今(用典):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导读:《蜀相》导学案 [明确目标] 1、知识和能力: 2、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提示:请在明确本文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再进行“先学先练”活动) [合作探究] 1、整体感悟(赏析前提):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概括写出): (2)触摸诗人,明确大意(概括写出): (3)置身诗境,熟读成诵(课堂检查) 2、品味探究(专题训练): (1)本诗首联采用了怎样的表现形式? 首联在表现形式上是起句设问,对句自答,一问一答中透出对蜀相的思慕之情 (2)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1)“诗眼”分别“自”、“空” (2)“自”和“空”二字互文见义,碧草映阶,春光空自美好;隔叶黄鹂,声音空自悦耳因为诗人思慕的人早已逝去,诗人无心欣赏自然,大好春光只能“空自”存在,这就突出了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缺少济世英才的慨叹 (3)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以凝练的笔墨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丞相祠堂的寻访,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诗人对忧念苍生、济世扶危的诸葛亮极其崇敬景仰,希望在当时安史之乱中也能有诸葛亮这样雄才大略而又忠心为国之人出现为国效力;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生不逢时、抱负难施的感慨 (5)以《蜀相》为例,说明律诗对仗的特点 律诗要求颔联、颈联对仗要求在一联中的出句和对句在句法结构上一致,同一位置的词语词性相同如本诗颔联的出句“映阶碧草自春色”和对句“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就是如此两句的定语“映阶”、“隔叶”都是动宾短语,“碧草”、“黄鹂”都是名词作主语,“自”、“空”是副词作状语,“春色”和“好音”都是偏正名词短语作谓语总之,此联结构一致,词性相同,平仄相错,对仗十分工整

《书愤》导学案

《书愤》 陆游 公众舆论的缺陷,究其原因,在于公众不愿意将自己的观点交由理性分析进行推敲,而是将自己的观点建立在直觉、感情和习俗之上。——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南宋朝代背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2、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3、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二、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文学家、史学家。陆游出生于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就深受爱国思想的熏陶,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2、背景知识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三、导学指导与检测

1、《蜀相》中,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并抒发凭吊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蜀相》中,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想情意,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并奠定了全诗“沈挚悲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书愤》记述两次抗金胜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书愤》中慨叹自己年不懂世事,一心欲复故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蜀相》导学案及答案--精美

《蜀相》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①通过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②指导学生掌握诗歌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③教给学生“炼字”题的答题方法。 ④理解杜甫对“蜀相”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家及作品介绍(知人): 杜甫(712-770),字____,自号____,世称____、____等,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____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____”,其诗被称为“____”。杜甫与李白合称“____”,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____”。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2、写作背景(论世): 杜甫虽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760年春天,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的。 3、字音字形 祠.()堂柏.()森森空好.()音频fán()泪满襟.() 四、教学过程 1、从诗歌的思想内容看,这是一首______诗。 2、诗中写了诸葛亮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选他为咏怀对象? 3、诗题为“蜀相”,应重在写人,为何用一半笔墨写祠堂及其周围的景色?景物有什么 特点?其中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 五、知识拓展 炼字题的类型 1.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名词以生动形态的,常常是动词,这样,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 例: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一种和谐。而且陶潜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返,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2、炼形容词。形容词常作修饰语,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也写出征夫处境的孤危。 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3、炼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诗人的笔下常常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例: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后郑谷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改后妙在何处?“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突出了诗题中的“早”字。 4、炼特殊的词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乎两种,一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二是起强调作用。 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可以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书愤》导学案教师版

《书愤》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蕴美。 2、理解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3、掌握诗歌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自学检测】 一、文学常识。 1、关于作者: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山阴(浙江绍兴)人。南宋(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诗集有《》。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2、本首诗属于格律诗中的七言律诗,形式上一般为四联八句,四联名称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解释加点的词: 中原北望气如山气:豪壮的气势楼船夜雪瓜洲渡渡:渡口 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兄弟,引申不相上下 【思考与探究】 1、诗题解读 明确:书:即书写,愤:心中不平、不满意。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不平。 2、诗人“书”了哪些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3、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不平?或忧愤了什么? 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4、《书愤》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第二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分大散关”由六个名词叠加,省略了相关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而且名词叠加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抵御敌寇、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且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这种名词叠加的艺术手法对后世影响较大,例如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就是连续地运用名词叠加,营造浓郁的抒情意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本诗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

《蜀相》《书愤》3导学案答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祠堂(cí)伺机(sì)开济(jì)劲爆(jìn) B.犀利(xī) 夙愿(sù) 朔风(sù) 乾坤(qián) C.晕车(yùn) 采撷(xié) 马厩(jiù) 沙砾(lì) D.绿林(lǜ) 笔砚(yàn) 诏书(zhào) 叫嚣(xiāo) 答案 C 解析A.“劲”读jìnɡ;B.“朔”读shuò;D.“绿”读lù。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理解正解的一项是() 映阶碧草自春色天生丽质难自弃三顾频烦天下计君臣相顾尽沾衣 A.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也相同 B.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不同 C.两个“自”不同,两个“顾”相同 D.两个“自”不同,两个“顾”也不同 答案 B 解析两个“自”都是“自己”的意思;第一个“顾”是“拜访、探望”的意思,第二个“顾”是“看”的意思。 3.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5.首联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何作用? 6、颈联描写刘备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3.C4.B 5、一是借“柏森森”写也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用庄严肃穆的环境来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6、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暗示自己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和重视,以致壮志难酬。 一、基础知识

(完整word版)《蜀相》导学案学生版(含答案),推荐文档

《蜀相》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人物形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讲授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1、把握重点词语。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2、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学习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学习设想:以读为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 一、知识链接 “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根据你所认识的杜甫来填空:杜甫,字_________,自号“_________”。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_________主义诗人。他的诗集众家之长,兼古今之体,又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显得沉厚雄浑,博大精深。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_________”,明清文人推崇他为“_________”。他的政治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2、查资料明确本诗的写作背景。 二、从题目入手,鉴赏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1、从诗的题材(内容)上说,我们学过的诗有离别诗、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怀古诗)等等,那杜甫的《蜀相》是什么诗? 2、结合我们学过的类似诗歌谈谈这种诗歌有什么特点 3、本诗借哪位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

《蜀相》导学案

《蜀相》 杜甫 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一、学习目标 1、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2、指导学生掌握诗歌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3、掌握高考“炼字”题的答题方法。 二、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自号,河南巩县。与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他的诗被称为"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分别是:,,、《三别》分别是:,,等名作。诗歌风格,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背景知识: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3、文学知识: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频繁——多次。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三、导学指导与检测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导学案

松柏中学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练(三)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 一、基础知识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酌.酒()踯躅 ..()珍馐.()投箸.()歧.路() 鲍.照()祠.堂()伺.机()衰鬓 ..()济.沧海()千载.难逢()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断绝 ..安.能行叹复坐愁..踯躅 频烦 ..开济 ..空自许. 名世 .. ..伯仲 二、思考探究 《拟行路难》 1、诗人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2、为什么诗人的感情基调会是这样的呢? 3、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4、第三四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5、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6、第七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7、第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三、拓展练习: 拟行路难(其十四)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手流离不得还。 故乡窅窅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 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急边气寒。 听此愁人兮奈何,登山远望得留颜。 将死胡马迹,宁见妻子难。

男儿生世坎坷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 1、简述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2、赏析“故乡窅窅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两句。 《蜀相》 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自”和“空”用的好,好在哪里? 2、找找下列诗句的诗眼 ①“山青花欲燃”,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④“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⑤“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3、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思考:将《蜀相》与本诗相比较,两首诗的思想内容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书愤》 《书愤》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试分析一下。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导学案答案 二、1、深沉、伤感 2、诗人满腹才华,而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诗人愤愤不平。 3、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书愤》导学案及答案

《书愤》导学案 王鲁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把握重点词语,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诗歌的创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前预习 1、作家及作品介绍(知人) 陆游(1125—1210),字____,号____。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____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陆游: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 2、写作背景(论世)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3、相关典故 (1)塞上长城:用了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的典故。一次,皇帝欲杀檀道济,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2)出师一表:用了诸葛亮写作《出师表》,上表后主刘禅,出师北伐的典故。 4、解释字词 ①书:____;愤:____。②中原北望气如山气: ③楼船夜雪瓜洲渡渡:④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 教学过程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试举一例加以分析 2、探究: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课外拓展 民族的脊梁灵魂的诗篇 过传忠 穿越时空回到和戎南宋 要品诗,先要品人,要品人,先要品世。陆游生活的时代是恰逢北宋受辱,南宋靡靡之音响唱不绝之时。正是国破家亡的悲惨处境造就了这个“亘古男儿陆放翁”。“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年近九旬的放翁对于自己的国家依然怀抱许国丹心,至死不渝,然而这又包容着多少爱恨情愁的复杂的感情,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听!放翁的呐喊:“南宋,你何时才能尊严地屹立于世界!”他的声音响彻天地,他的灵魂传承不息。 初涉官场同感幽幽之梦 早年的陆游才华横溢,初涉官场却屡屡遇挫,二十八岁临安应考,虽有状元之实,却不幸落败。这不仅是科举之试的黑暗腐败,更有他与当局者格格不入的抗战之议,以后发生的一切其实早已在这场失败的考试中初露端倪,注定了他郁郁一生的多舛命运。看,穷山上霜夕的孤灯下,是陆游寂寥的背影,“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有着勃勃雄心却又历经科举落第之痛的陆游怎能甘愿独守这凄凉呢? 珠联璧合钗头凤铸永恒 如果陆游和唐婉的夫妻情缘因为“恶人情”而夭折,那么他们的爱却因两曲珠联璧合的钗头凤而传唱不息。“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唐婉为爱而泪湿巾帕的背影如何能挥之而去?“晓风干,泪痕残”,唐婉又怎能把千种愁怨,万般委屈道个明白?“难!难!难!”一往情深,始之不渝。爱在守望的痛苦中永恒。 诗思泉涌亲历军旅生活 四十九岁幸遇知己王炎将军的陆游亲历了最为充实难忘的军旅生活。这一年可谓陆游的丰收季节,潜伏汉中,日行山南,为国效忠,成立关中根据地,誓把中原失地收回。他的豪情壮志在《山南行》中一览无余。平川沃野尽现陆游的坦荡胸怀,青青麦陇尽展诗人的欣慰自豪。 洞察冷暧穿行田园山水 陆游的一生失意时多,罢官贬职乃家常便饭,西入巴蜀,寻杜甫故居,追怀百里城,洞察世事冷暖。江岭哀郢,吊古伤今,千古同叹。面对罢官贬职的郁闷,陆游借山水田园释怀。“冷官无一事,日日得闲游。万里山峡路,十年千篇诗”,踏破铁鞋的寻觅带给陆游的是灵魂的洗礼,深入乡间田野的陆游对于农民更多了一份深切感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本是对曲折山麓乡村、好客农家的赞美,却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哲理诗,相信陆游自己也是始料未及的吧。 再起再落临川一梦成空 “报国无门,爱民有罪”。这是陆游沉浮官场的一生的最真实的写照。当他再度被派往偏远地区任职之时,恰遇灾荒,打开义仓,赈济灾民,却惹怒龙颜,被再度罢职,临川一梦终成空。然而坚强的灵魂没有被玷污,虽已没有年轻的体质,却仍然葆有青春的梦想。“头未童,耳未聋,得酒犹能双脸红,一樽谁与同?”陆游何曾甘心过无为的一生,即使“身在沧洲”,他依然“心在天山”。 陆游的诗词折射的是爱国主义情怀与人道主义精神的双重光芒,抒发的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丰富感想,李白与杜甫的诗意叠影,艺术地交错在陆游的灵魂深处。儿女情长深埋于心,而铮铮铁骨正是民族的脊梁!让我们一起铭记这灵魂的诗篇。

(完整版)《蜀相》公开课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定远中学张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②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 ②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②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看对联,猜名人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

?这个人就是诸葛亮,我们今天来学习杜甫怀念诸葛亮的著名诗篇《蜀相》 二、明确教学目标:欣赏诗歌的意蕴美 1.【初读诗文,了解诗人】 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问题:如果让你用“一个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参考: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 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 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温故知新 1.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 2.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 3.评价杜诗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4.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5.代表诗歌(“三吏”)、(“三别”)。 6.诗作风格多样,以( 沉郁顿挫)为主 2、【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韵味 (1)揣摩感情基调——伤感、叹惋——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听朗诵,然后学生读) (2)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新制《蜀相》导学案及答案

《蜀相》学教案 执教者:第周授课日期: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①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人的情感。②指导学生掌握诗歌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③教给学生高考“炼字”题的答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感受诗歌意蕴美。②理解杜甫对“蜀相”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情感,学会“炼”字 三、课前预习 1、作家及作品介绍(知人): 杜甫(712-770),字____,自号____,世称____、____等,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____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____”,其诗被称为“____”。杜甫与李白合称“____”,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____”。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2、写作背景(论世): 杜甫虽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760年春天,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的。 3、字音字形 祠.()堂柏.()森森空好.()音频fán()泪满襟.() 四、教学过程 1、从诗歌的思想内容看,这是一首______诗。 按思想内容来分类: (1)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2)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3)山水田园诗。曹操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边塞战争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羁旅行役诗和闺怨诗。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2、诗中写了诸葛亮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选他为咏怀对象? 3、诗题为“蜀相”,应重在写人,为何用一半笔墨写祠堂及其周围的景色?景物有什么 特点?其中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 五、知识拓展 炼字题的类型 1.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名词以生动形态的,常常是动词,这样,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 例: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如果是望,就成

书愤、蜀相导学案

高一语文选修《蜀相》《书愤》导学案高一()班第()组姓名()评价() 《蜀相》《书愤》导学案 学习目标: 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景物描写对揭示诗歌主旨的作用。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____,自称______。他创作的很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____”,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杜甫也被誉为“____”。 在艺术上,他善于使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______;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水平。著有《________》。 怀古咏史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鉴赏要点: ①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 ②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③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初步理解诗意 《蜀相》前四句写武侯祠,后四句先概括诸葛亮的功业,后述惋惜之情。诗中借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抒发了诗人自己功业未就的感慨。 探究案 1、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提问:如果改为“蜀相祠堂今安在,锦官城外草木深”,好不好?为什么? 2、赏析颔联中的“自”和“空”。 3、颈联写了诸葛亮的哪三件事情? 4、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不过,他始终不渝地坚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