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8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8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8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8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8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第工卷(选择题共50分)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o)

1. “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分封制度乃是对于宗法王权的一个制约因素。”材料意在说明周代

A. 君主权力受到宗法关系限制

B. 血缘关系对贵族政治的制约

C. 家国一体政治架构开始形成

D. 宗法分封对王权的双重影响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宗法分封制。据材料“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可知,材料意在说明周代宗法分封对王权的双重影响,故D项正确;“君主权力受到宗法关系限制”与“血缘关系对贵族政治的制约”表述片面,排除A、B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家国一体政治架构开始形成,故C

项错误。

点睛:材料“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宗法分封制对王权有两重作用,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2. 据历史记载,秦汉时的农民,五口之家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形态。从当时全国的人口统计看,则一户亦为五人左右。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 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

C. 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

D. 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秦汉时的农民,五口之家(父母妻子)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形态”和“从当时全国的人口统计看,则一户亦为五人左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信息所处时代特征是小农经济的盛行,小农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故C项正确。这一时期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与材料现象无直接关系,故排除A项。传统的生育观念是“多子多福”,并不是“五口之家”,排除B项。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与材料现象无直接关系,故排除D项。

点睛:对材料秦汉时的农民,五口之家(父母妻子)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形态”和“从当时全国的人口统计看,则一户亦为五人左右”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材料说明秦汉时期小农经济比较普遍,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3. 1227年,宋理宗发布诏书,追赠朱熹为太师、信国公,提倡学习他的《四书集注》。此后,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成为声誉隆盛的显学,流传数百年而不衰。据此可知,当时

A. 理学成为了社会的主导思想

B. 儒家思想已完成思辨化

C. 格物致知成为官民行为准则

D. 理学是儒佛道融合产物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朱熹思想被统治者高度重视,《四书集注》突出的是孔孟之道,故A项正确。由材料不能得出儒家思想已完成思辨化、格物致知成为官民行为准则、理学是儒佛道融合产物,故排除B、C、D三项。

4. 下图为南宋都城临安“瓦”(娱乐场所)的分布图。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的临安

A. 城市设计不再体现皇权至上

B. “瓦”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C. 城市布局凸现浓厚商业色彩

D. 市坊分离的制度开始被打破

【答案】C

【解析】从南宋临安都城临安“瓦”(娱乐场所)的分布图可知,城市布局与中国传统的布局截然不同,皇宫偏南而不是坐北朝南,娱乐场所瓦子遍布全市,这说明城市布局凸现浓厚商业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城市设计与皇权至上的关系,更没有体现出“瓦”的时间限制,故A、B项不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在扬州等一些繁华城市,市坊分离的制度已开始打破,故D项说“北宋开始打破市坊

分离的制度”不符合史实,可排除。

5. 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A. 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

B. 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

C. 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

D. 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个信息所处时代特征是明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尤其是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故选B项。奴儿干都司是地方最高军政机构,并非地方监察机构,排除A项。奴儿干都司是地方军政机构,非中央行政体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中央与地方对立才采取此措施,排除D项。

点睛:材料“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表明中央政府要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6. 史载,宋以后戏曲发展进入鼎盛时期,从明代起,每年五月三日,国家和民间都要举行祭拜关羽的活动,此后,关公戏经久不衰。此现象

A.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形成

B. 体现了神化儒学的倾向

C. 突出了戏曲的教化作用

D. 强化了宗教观念世俗化

【答案】C

【解析】材料指出明代以后关公戏经久不衰,而关公戏强调“忠义仁勇”,这实际上反映出戏曲的教化作用,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直接体现市民阶层的形成,也没有体现儒学的神学化,更不是说明宗教观念的世俗化,故A、B、D三项不准确。

7. 有专家认为,明清时期最为惊人的技术成就是凿井技术。当时人们发明了多种多样的钻头,对付不同的岩石,并能提取出岩心。这使井深不断延长,可达四五百米,清代甚至打出了深达1千米的井。此外还开凿了天然气井。由此可见,明清时期的中国

A. 科技在某些领域仍先进

B. 科学技术仍然世界领先

C. 近代化因素在缓慢发展

D. 生产力出现革命性变化

【答案】A

【解析】材料主要列举了明清时期凿井技术的成就,这说明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在某些领域仍然先进,故答案为A项。材料现象没有直接体现中国的科技仍然世界领先,更没有体现近代化因素缓慢发展和生产力出现革命性变化,故B、C、D三项不准确。

8. 近代中国的租界制度以最早建立的上海租界为蓝本,其并不由租借国派遣总督,而是成立市政管理机构——工部局,担任市政、税务、警务、工务、交通、卫生、公用事业、教育、宣传等职能,兼有西方城市议会和市政厅的双重职能。这表明,近代中国内的“租界”

A. 已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B. 凸显了浓厚的半封建色彩

C. 把西方民主照搬到了中国

D. 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并不由租借国派遣总督”、“成立市政管理机构”和“兼有西方城市议会和市政厅的双重职能”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信息所处时代特征是中国社会逐渐半殖民地化半封建化,即“租界”名义上是中国的,但实际上由列强控制,故选D项。近代中国的“租界”虽然是列强侵略中国主权的表现,但没有表明是殖民地,故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对“租界”的行政管理,并没有涉及其它方面,排除B项。“租界”并不是把西方民主照搬到了中国,而是西方列强利用“租界”进行侵华,故排除C项。点睛:材料“并不由租借国派遣总督”、“成立市政管理机构”和“兼有西方城市议会和市政厅的双重职能”可以反映出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9. 1861年,洪秀全邀请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到南京并度过了十五个月。对此,罗孝全曾声称:(洪秀全)要我来,是让我来做官.让我宣扬他的那套教条,还让我说服外国人皈依他本人。洪秀全此举意在

A. 用外交手段迫使清政府承认其合法

B. 利用宗教信仰实现其政治目的

C. 重振太平天国政权的内政以及外交

D. 打破清政府对太平天国的围剿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罗孝全曾声称:(洪秀全)要我来,是让我来做官,让我宣扬他的那套教条,还让我说服外国人皈依他本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洪秀全意在利用宗教信仰实现其政治目的,故选B项。洪秀全并非利用外交手段迫使清政府承认其合法,故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这时期洪秀全主要是提拔陈玉成、李秀成和洪仁玕等重振太平天国的内政外交,排除C项。洪秀全此举与打破清政府对太平天国的

围剿无关,故排除D项。

10. 有学者认为,清政府中央财政对于洋务企业的支持并不是十分有力的。除了天津机器局、江南制造局等少数大型企业得到中央财政的补助或拨款外,大多数洋务企业都是依靠地方财政的调剂而兴办起来的。由此可见,当时

A. 洋务派经济活动的主要动力来自民间

B. 清政府并不支持洋务运动

C. 地方财力与政见影响辖区内经济发展

D. 兴办洋务的经费严重不足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清政府中央财政对于洋务企业的支持并不是十分有力的”、“大多数洋务企业都是依靠地方财政的调剂而兴办起来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信息所处时代特征是洋务运动的兴起,而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多是地方督抚,地方财力与政见影响辖区内的经济发展,故选C项。洋务派经济活动的主要动力来自地方督抚,这是政府机构,不是民间,故排除A项。洋务运动如果没有清政府的同意,也不可能开展起来,故排除B项。洋务运动得到了中央财政的一些支持,但地方财政支持力度大,从材料和所学知识来看,办洋务的经费相对还是比较充足的,排除D项。

点睛:材料“清政府中央财政对于洋务企业的支持并不是十分有力的”、“大多数洋务企业都是依靠地方财政的调剂而兴办起来的”反映了洋务运动时期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11. 史载,1887年,上海徐园正式对外开放,门票为一毛钱。园内专设戏台,演出昆曲等,每晚张灯结彩。自1896年始,徐园开始放映“西洋影戏”,如1900年徐园刊登的广告:“今有英、美、法活动影戏运来上海,仍假本园十二楼上开演”。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 近代广告业的起步

B. 戏曲艺术的中西结合

C. 昆曲艺术的大众化

D. 新旧并存的时代特点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材料主要说明上海徐园既有戏台,又放电影,主要体现新旧并存的时代特点,故选D项。其余A、B、C三个选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12. 下图为1937年初“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招生广告。该广告

A. 反映出抗日力量的不断壮大

B. 适应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

C. 推动了国共两党的军事合作

D. 体现出广大民众抗日热情高涨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1936年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招生,适应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故答案为B项。该招生广告不能反映出抗日力量的不断壮大,也推动不了国共两党的军事合作,广大民众抗日热情高涨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A、C、D三项不准确。

13.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以及中国和苏联牢不可破的友谊,但却没有关于政协组织的规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A. 政协代行人大职权的职能即将结束

B. 政协是中共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组织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已基本形成

D. 政协组织的职能已被人大完全取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但却没有关于政协组织的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协是中共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组织,并不是国家权力机关,而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规定政协组织统一战线职能的不应是宪法,故选B项。政协代行人大职权的职能即将结束,但究竟是什么机构并没有说清,不能解释1954年宪法没有关于政协组织规定的原因,故排除A 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宪法没有关于政协组织的规定,排除C项。政协代行人大职权结束,但并不意味着政协组织的职能已被人大完全取代,故排除D项。

点睛:通过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但却没有关于政协组织的规定”可以反映出政协不是国家权力机关,它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14. 1964年8月,国务院出台规定:户口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从镇迁往城市的,要严加限制,从小城市迁往大城市,从其他城市迁往北京、上海两市的,要适当限制。该规定实质上

A. 有利于大城市经济的繁荣

B. 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体制

C. 纠正了工作中的右倾错误

D. 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户口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从镇迁往城市的,要严加限制”、“从小城市迁往大城市,从其他城市迁往北京、上海两市的,要适当限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信息所处时代特征是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确立,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形成,而该措施实质上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故选B 项。材料规定其实也对大城市有所限制,故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对农村户口限制,纠正的是“左”倾而非右倾,排除C项。材料明显制约了农村城镇化进程,排除D项。

点睛:“户口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从镇迁往城市的,要严加限制”、“从小城市迁往大城市,从其他城市迁往北京、上海两市的,要适当限制”是解题的关键。

15.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前,特意请教法国著名作家马尔罗,希望获得更多毛泽东的印象,马尔罗说:“你将会晤的是一个命运奇特的人。”尼克松此举意在

A. 打开中美两国民间交往的大门

B. 实现中美两国建交的夙愿

C. 通过中国推行美国的霸权主义

D. 促成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

【答案】D

【解析】从材料来看,尼克松想了解中国,促成两国关系正常化,故答案为D项。1971年美国乒乓球代表队访华就已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中美建交在尼克松任内没有实现,当时尼克松只是想促成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还没有建交的打算,而且建交时机也不成熟,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当时美苏争霸中,美国处在守势,且材料没有表明尼克松通过中国推行美国霸权主义,故A、B、C三项不准确。

16. 古希腊人最重要的身份是他们的公民身份,整个城邦最重要的事务是政治事务,“政治的肥大造成经济的萎缩:民主愈完美,公民愈贫穷”。这表明古代希腊

A. 直接民主易导致功能性失衡

B. 特别关注全体居民的参政热情

C. 城邦公民内部政治分工模糊

D. 注重发挥政治精英的主导作用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的直接民主。根据材料“政治的肥大造成经济的萎缩”可知,直接民主易导

致功能性失衡,也就是对政治的过分追求会影响经济发展,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表明古代希腊特别关注全体“居民”的参政热情、城邦公民内部政治分工及政治精英的主导作用,故B、C、D三项不准确。

点睛:材料“政治的肥大造成经济的萎缩”是解题的关键信息;材料反映了雅典民主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17. 下列表格归纳了古希腊著名思想家的出生地及其思想贡献。从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思维方式

B. 古希腊城邦公民兴趣广泛

C. 政治体制左右人的思想观念

D. 西方的人文精神逐渐形成

【答案】D

【解析】从材料来看,三个人物均出生在古希腊,而且他们思想观点主要围绕人文精神展开,D项正确。A、C两项表述错误;B项表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8. 古罗马曾发生过数次平民撤离运动,即平民们以一种和平方式离开罗马前往圣山。下表为几次撤离运动的统计。由此可见,古代罗马

A. 法律渊源广泛

B. 司法实践丰富

C. 追求法律公平

D. 立法权限随意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信息表明古罗马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平民同贵族的矛盾,追求法律公平,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古代罗马法律渊源广泛,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古代罗马司法实践丰富,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古代罗马立法权限随意,故排除D项。

19. 美国1787年宪法曾规定,在总统选举中得票第二多的人任副总统。但其结果可能造成来自对立党的两个人担任国家的两个最高选举职位,让人感到很不合理,于是1804年通过的宪法第十二条修正案对该选举制度进行改革,避免了这种局面的出现。由此可见,这一改革

A. 否定了联邦宪法的权威性

B. 践行了人民主权思想

C. 协调了国家行政权力分配

D. 体现了三权分立体制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来自对立党的两个人担任国家的两个最高选举职位,让人感到很不合理”、“1804年通过的宪法第十二条修正案对该选举制度进行改革,避免了这种局面的出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改革协调了国家行政权力分配,故选C项。材料没有表明这一改革否定了联邦宪法的权威性,故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对“总统选举中得票第二多的人任副总统”这一选举制度的改革,人民主权并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排除B项。这一改革没有体现出三权分立体制,故排除D项。

20. 18世纪,有英国学者说:“英国的贸易造就着绅士,而且已使绅士布满这一国家,因为商人的孩子,或至少是他们的孙子,开始与出身最高贵和出身于最古老家族的人一样,成为地道的绅士、政治家、议员、枢密院官员、法官、主教和贵族。”这说明当时英国

A. 资本主义经济正在改变社会面貌

B. 传统的经济政治格局已被彻底颠覆

C. 绅士由贸易多少和经济地位决定

D. 国内外贸易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完成

【答案】A

【解析】题干时间限定为18世纪,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业革命即将开始,这对整个英国社会是一个巨大冲击,人的经济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政治与社会地位,社会面貌正在发生变化,故选A项。B、C、D三项在材料中不能说明。

21. 彼得格勒起义胜利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开端,随后,革命烈火遍地燃起。在广大人民j特别是士兵和农民支持下,俄国各地到1918年春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此可推知,十月革命

A. 巧妙利用了世界大战的有利时机

B. 及时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

C. 有效制止了资产阶级政府的反攻

D. 恰当运用了工农联盟的革命策略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在广大人民,特别是士兵和农民支持下,全国各地到1918年春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的成功与恰当运用了工农联盟的革命策略直接相关,故选D项。十月革命发生在“一战”期间,但材料并没有表明其巧妙利用了世界大战的有利时机,故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俄国各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并没有说明社会主义革命目标的及时提出,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资产阶级政府的反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推翻的就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排除C项。

22. 苏俄(苏联)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相对于租让企业,租借企业比较多,仅.1924年就由国家租出6488个。但是,它们多是磨粉厂,碾米厂、榨油厂、制革厂甚至是一些小作坊,承租人多是原来的业主,另外大约有1/4的承租人是合作社。这表明当时苏俄(苏联)

A. 借助本国资本建立工业体系

B. 准备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

C. 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D. 举借内债来解决民生方面问题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苏俄(苏联)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和“租借企业比较多,仅1924年就由国家租出6488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信息所处时代特征是苏俄(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下的私人资本主义,可以是本国资本家,也可以是外国资本家)发展经济,故选C项。苏俄(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是为了恢复发展经济,并向社会主义过渡,而非借助本国资本建立工业体系,故排除A项。当时苏俄(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谈不上改革,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举借内债来解决民生方面问题,故排除D项。

2020年安徽省阜阳市高考历史模拟试卷(3月份)

2020年安徽省阜阳市高考历史模拟试卷(3月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1.殷商时期,巫风弥漫,祭祀鬼神的现象相当普遍;西周时期,当政者认为,执政必 须注重重民众需求,即使上帝百神和先公先王也曾是考虑民众愿望的“至上神”。 这一变化说明西周时期() A. 祭祀对象发生变化 B. 民本思想逐渐显现 C. 平民地位有所提升 D. 族权色彩日渐浓厚 2.汉武帝时期,“元狩四年,山东水灾,凡有流民七十八万口;元鼎六年,山东河灾, 令饥民流亡江淮间就食”;(汉昭帝)始元四年秋七月,诏日:“比岁不登,民匮于食,流庸未尽还。”这些流民流亡他乡,成为地主田庄的徒附,“耕豪民之田”,或庸耕于庄园中。这反映出当时() A. 田庄稳定了社会秩序 B. 田庄经济是当时最重要的经济形态 C. 土地兼并现象较严重 D. 田庄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3.宋太祖对丞相赵普说:“我在民间时,花几十文铜钱就可以买一只熏笼。今天做了 天子,反而要了几天还弄不到,是什么道理?”赵普答道:“这是历来的条贯,不是单为陛下制定的,而是替陛下的子孙安排的,假若后代子孙要非理制造奢侈物品,必须各个机构逐级审批,还要经过台谏官的理会。”这反映出() A. 君权与相权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 B. 皇帝不愿生活受到大臣的制约 C. 宋代的皇权扩张得到有效的约束 D. 官僚政治形成对皇权的制约机制 4.有学者指出,汉、唐、宋时,“天下等于中国加上四夷”;清朝前期,统治者则认 为“天下等于中国”“我皇上为统驭天下中国之主”。据此可知,清代这-认识 () A. 为构建其华夏正统地位而服务 B. 丰富了传统“天下”观的内涵 C. 体现了“夷夏”之辩的日益弱化 D. 明确了“中国”与“天下”概念 5.如图为晚清同治年间洋(货)关税收人变化趋势情况统计图(单位:两)。这一变 化趋势() A. 便利了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 B. 表明中国逐渐收回了关税主权 C. 反映出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D. 说明中国确立了洋税主体地位 6.孙中山在吸取近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提出进化论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他说,地 球形成后经过漫长的“物种进化“”物竞天择”,出现不同等级的生物,经过“千百万年”之进化,“人类乃成”。但人类进化原则与其他物种不同,“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该观点() A. 忽略了人类与自然进化的不同 B. 支持把物种竞争原则搬到人类社会 C. 论证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 D. 未能全面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5月联考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5月联考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实践证明,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与文明教育,能够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提供重要抓手。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以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虽然审美教育的概念出现较晚,但人们很早就懂得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其对道德养成的重要意义并付诸实践。我国古代曾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授学生,其中“乐”和“书”主要是用音乐和书法来进行审美教育。儒家创始人孔子特别重视诗和乐(文学和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认为人的教育可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西方,古希腊雅典的教育分为体操教育和缪斯教育,都包含着审美教育。 总体来看,审美教育所具有的特征能有效推动公民道德建设。首先,审美教育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形象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蕴含在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英雄模范人物,他们的光辉形象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象,他们一旦被艺术作品所表现也就成为艺术形象。审美教育可以通过这些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激发人们见贤思齐、学习英雄模范的内在动力。其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怡情养性的心灵教育,是针对人们心灵的“知、情、意”的整体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触及人们心灵的深处,进而提升公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再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通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情感感染,贯穿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给受教育者日积月累、润物无声的熏染。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具体可以从三个层面的审美教育入手。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是道德养成的起点,也是审美教育的肇始。家庭教育应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善于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这就要求广大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善于以生动活泼的审美形式和艺术形式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广大家长应注重通过审美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让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让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孩子心中扎根。 学校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需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学校审美教育应

(完整word版)2018年安徽高考理科数学试题含答案(Word版),推荐文档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数学(理科)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至第2页,第II 卷第3至第4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参考公式: 如果事件A 与B 互斥,那么 ()()()P A B P A P B +=+ 如果事件A 与B 相互独立,那么 ()()()P AB P A P B =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设i 是虚数单位,z 表示复数z 的共轭复数,若z=1+I,则i z +i·z = (A )-2 (B )-2i (C )2 (D )2i (2)“x <0”是ln (x+1)<0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如图所示,程序框图(算法流程图)的输出结果是 (A )34 (B )55 (C )78 (D )89 (4) 以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为极点,x 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两种坐标系中取相同的长度单位。已知直线l 的参数方程是???-=+=3, 1t y t x (t 为参数),圆C 的极坐标方程是 θρcos 4=,则直线l 被圆C 截得的弦长为 (A )14 (B )214 (C )2 (D )22 (5)x , y 满足约束条件?? ???≥+-≤--≤-+.022,022,02y x y x y x 若z=y-ax 取得最大值的最优解不唯一...,则实数a 的值为

(A )21 或-1 (B )2或2 1 (C )2或1 (D )2或-1 (6)设函数f(x)(x ∈R )满足f(x+π)=f(x)+sinx.当0≤x≤π时,f(x)=0,则)623( πf = (A )2 1 (B )23 (C )0 (D )2 1- (7)一个多面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多面体的表面积为 (A )321+ (B )318+ (C )21 (D )18 (8)从正方体六个面的对角线中任取两条作为一对,其中所成的角为60°的共有 (A )24对 (B )30对 (C )48对 (D )60对 (9)若函数f(x)=| x+1 |+| 2x+a |的最小值为3,则实数a 的值为 (A )5或8 (B )-1或5 (C )-1或 -4 (D )-4或8 (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向量啊a , b , | a | = | b | = 1 , a ·b = 0,点Q 满足OQ =2( a + b ).曲线C={ P | =a cos θ + b sin θ ,0≤θ<2π},区域Ω={ P | 0 < r ≤| | ≤ R , r < R },若C ?Ω为两段分离的曲线,则 (A )1 < r < R <3 (B )1 < r < 3 ≤ R (C )r ≤ 1 < R <3 (D )1 < r < 3 < R 2014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华大新高考联盟2018届高三1月教学质量测评语文试题

华大新高考联盟2018届高三1月教学质量测评语文 试题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汉到唐持续近千载的岁月中,古人创作了千姿百态的骆驼形象,它们的 形态,组合、驮载的物品等,暗示着当时社会的变迁和人们观念的更新,像是一种符号,成为“丝绸之路”的象征。 汉代文物中骆驼并不多见,西安沙坡村出土的西汉骆驼,没有任何装饰, 比较写实,整体造型十分高大。在汉代动物塑像中,骆驼大都混同在各类动物之中,没有数量上的优势和变化多样的姿态,显然与其他大量动物等同起来,没有明显的特别含义。 北魏是表现骆驼形象的第一个高潮。洛阳北魏元邵墓骆驼,带鞍架,铺长毯,毯上有货展,袋的前后有扁壶、兽。这是一种崭新的形象,与货物的搭配,点明了骆驼用以载物的用途。从此,骆驼载货,特别是驮载丝绸成为极富特征的造型,它的象征意义也凸显出来。 十六国时期符坚遣吕光大举进军西域,回师东归时,载运战利品依靠庞大 的驼队,数量达二千余头。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秋灭北凉,尽有河西之地以后,中原朝廷与两域诸国的交往日益密切,骆驼正是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文献记载吐谷浑“商胡二百四十人,驼骡六百头,杂彩丝绢以万计”出使北齐。骆驼在战争、商贸、文化交流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下出土的汉代和北朝时期的骆驼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文献史学研究中, 被反复探讨的张赛通两城西域的事件,究竟对当时物质文化领域的影响有多大? 考古发现的实物并不支持汉代丝绸之路“兴盛”的学说。如果从汉墓中井仓灶和大量器皿的组合对比北朝墓中包括骆驼在内的俑群组合,会明显发现汉代器物中极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北朝时期不仅外来物品增多,能够反映中西交通的骆驼六 起也是前代罕见。 隋唐墓葬中的骆驼更有时代新意。西安东郊出土的隋代骆驼,还继承了北 朝骆驼总体上质朴的风格(图一),但太原隋代斛律彻墓的两件相似的骆驼却不相同,追求骆驼体态高大健壮,突出昂首嘶鸣的状态,身上驮有丝绢、皮囊,囊端有虎头装饰,上面还坐了一个胡人(图二)。

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卷政治试题解析

2011高考文科综合安徽卷政治试题解析 1.(2011年安徽卷)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以“积极稳健、审慎灵活”为基本取向,实 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其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利于 ①增加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②控制信贷规模,缓解通胀压力 ③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④刺激消费需求,调节市场物价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以“积极稳健、审慎灵活”为基本取向,具体而言,对财政政策,强调积极而审慎;对货币政策,强调稳健而灵活。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有较大的弹性,针对2011年通胀压力较大的宏观经济形势,货币政策的取向是适度从紧。选项①④是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不符合题意。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可以缓解通胀压力;通过严格控制信贷投向,可以深刻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从而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故②③两项符合题意。答案为C。 2.(2011年安徽卷)图1中的曲线反映的是某种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价格走势。同期,该 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其需求量发生反向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图1 ①该种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增加 ②该种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减少 ③该种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减少 ④该种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增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通过曲线,可以看出价格在下降;再通过“该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其需求量发生反向变化”这一信息,可以看出该商品需求量增加,同时还可看出该商品有较大价格弹性。某种商品的互补品的需求量与该商品的需求量同向变动,故选项①正确;富于价格弹性的商品,其替代品的需求量与该商品的需求量反向变动,故选项③正确。答案为A。

2018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历史学科(word版)

2018 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 历史 一、编写说明 安徽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试纲要是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 史课程标准(实验)》和省教育厅颁布的《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方案(修订)》、《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指导意见(试行)》为依据,按照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和特点,结合我省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而制定。 高中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旨在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程度、历史思维 能力和必备的人文素养,力图体现基础性、公平性、时代性和创新性,以科学的 评价引导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因此,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遵 循以下原则: 1.思想性原则。命题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 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 任务,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加强革命传统、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教育,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 值观、世界观奠定基础。 2.基础性原则。试题着重考查高中历史的基础知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注意体现试题的教育功 能和人文素养。 3.导向性原则。充分发挥学业水平考试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命 题面向全体学生,有效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 程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有利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 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4.科学性原则。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纲要命题,试题内容科学、难易适当,试卷结构合理,确保考试的信度和效度,不出偏题、怪题。同时充分考虑到 我省的城乡差异和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能够准确达到学业水平考试的目标。 二、考试性质与目标 (一)考试性质 安徽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国家要求,全面考查普通高中 学生在人文与社会领域内历史学科的基础性学习情况的省级水平考试。考查结果 是评估普通高中学校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是评价普通高中学生 在上述领域的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毕业、升学要求的基本依据之一,也 是高校录取时的参考依据之一。 (二)考试目标 1.目标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是否达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 准(实验)》规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 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 规律,通过多种学习途径所培养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阅读、获取信息、分析、 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观点分析解决历史问 题的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理解、认同、尊重、感悟历史,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包括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发 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包括爱国主义情感、 社会责任感、人生态度、是非判断、世界意识、民主法治意识、人文与科学精神 以及世界意识和国际视野。 由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程目标中不可分割的 三个维度,因此在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考查中,力求做到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

华大新高考联盟2018届高三1月 教学质量测评 语文试卷

华大新高考联盟2018届高三1月教学质量测评 语文试题 命题:华中师范大学考试研究院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汉到唐持续近千载的岁月中,古人创作了千姿百态的骆驼形象,它们的形态,组合、驮载的物品等,暗示着当时社会的变迁和人们观念的更新,像是一种符号,成为“丝绸之路”的象征。 汉代文物中骆驼并不多见,西安沙坡村出土的西汉骆驼,没有任何装饰,比较写实,整体造型十分高大。在汉代动物塑像中,骆驼大都混同在各类动物之中,没有数量上的优势和变化多样的姿态,显然与其他大量动物等同起来,没有明显的特别含义。 北魏是表现骆驼形象的第一个高潮。洛阳北魏元邵墓骆驼,带鞍架,铺长毯,毯上有货展,袋的前后有扁壶、兽。这是一种崭新的形象,与货物的搭配,点明了骆驼用以载物的用途。从此,骆驼载货,特别是驮载丝绸成为极富特征的造型,它的象征意义也凸显出来。 十六国时期符坚遣吕光大举进军西域,回师东归时,载运战利品依靠庞大的驼队,数量达二千余头。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秋灭北凉,尽有河西之地以后,中原朝廷与两域诸国的交往日益密切,骆驼正是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文献记载吐谷浑“商胡二百四十人,驼骡六百头,杂彩丝绢以万计”出使北齐。骆驼在战争、商贸、文化交流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下出土的汉代和北朝时期的骆驼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文献史学研究中,被反复探讨的张赛通两城西域的事件,究竟对当时物质文化领域的影响有多大? 考古发现的实物并不支持汉代丝绸之路“兴盛”的学说。如果从汉墓中井仓灶和大量器皿的组合对比北朝墓中包括骆驼在内的俑群组合,会明显发现汉代器物中极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北朝时期不仅外来物品增多,能够反映中西交通的骆驼六 起也是前代罕见。 隋唐墓葬中的骆驼更有时代新意。西安东郊出土的隋代骆驼,还继承了北朝骆驼总体上质朴的风格(图一),但太原隋代斛律彻墓的两件相似的骆驼却不相同,追求骆驼体态高大健壮,突出昂首嘶鸣的状态,身上驮有丝绢、皮囊,囊端有虎头装饰,上面还坐了一个胡人(图二)。 如果说汉代丝绸之路是开拓视野,引发了各国之间希望接触的强烈

安徽省合肥市2021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肥市2021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Ⅰ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卷上。) 1.西周时期设立专门的采诗官,并建立了“采诗观风”制度,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由此可见西周() A.礼乐制度的渐趋完善 B.统治者重视社会舆论 C.民间诗歌的蓬勃发展 D.周天子强化基层管理 2.春秋末年,晋国赵氏宣布不管是生产奴隶还是家庭奴隶,只要立了战功,就可以成为自由民。同时实行“旧田半税,新田不税”的政策。这些做法()A.有利于新生产关系的发展 B.直接造成三家分晋的局面 C.说明当时社会的纷争不断 D.体现宗法制度的全面崩溃 3.下图为秦始皇巡行路线及石刻分布示意图。据此可知,秦始皇的巡行()

A.意在全面推行郡县制度 B.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 C.增进了华夏文化的认同 D.形显了秦始皇的仁德之心 4.为纪念中国古代数学专著《九章算术》,我国首台量子计算原型机以“九章”命名。《九章算术》中有关于“田亩”“交易”“赋税”的计算方法,对分数、开立方、二次方程等也有论述,还有负数的记载。这反映出《九章算术》() A.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B.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C.体现了统治者重视数学研究 D.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下图体了不同的时期犁的形制,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冶铁技术的进步 B.国家优一的雅动 C.土地类型的不同 D.精耕细作的需要 6.宋朝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科考中不仅南北地区使用的试卷不同,而且还按照地区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这() 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B.有利于人才选拔程序的完善 C.一定程度体现了公平的原则 D.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7.下表所示五代十国时期黄河多次决口,据此可推知黄河决门是五代十国时期 C.农耕经济繁荣的必然产物 D.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动力 8.王夫之认为,历史首先必须是信史,不能挟私,反对史书以附会人事,对众人所公认的“大美大恶”,不再作喋喋论述,这样才能实现“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之师也”。王夫之的主张() A.维护了宋明理学的权威 B.论证了史学革命的必要性 C.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D.加速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9.学者陈加麓认为三千年来一大变局,不是在鸦片战争的当初就感觉到了的,而是经过第一鸦片战争才认识的,由此社会产生某些变化给封建的封闭体打开了缺口,向近代化迈出一小步。这里的“某些变化”() A.导致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C.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刺激了新思潮的萌发 )

2019年12月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毕业班联考数学(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 2020届高三毕业班上学期12月联考 数学(理)试题 2019年12月 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 卷第1至第2页,第II 卷第2至第4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 2.答第I 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II 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已知公式:台体体积公式121(3V S S h = +其中S 1,S 2,h 分别表示台体的上底面积,下底面积,高。 第I 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复数z 满足(1-2i)z =4+3i(i 为虚数单位),则复数z 的模等于 C. D.2.已知全集为R,集合A ={-2,-1,0,1,2},102x B x x -??=

安徽省高考历史模拟试卷

安徽省高考历史模拟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共15题;共44分) 1. (3分) (2015高一上·海南期中) 约翰·古斯塔夫·德罗伊森在《历史知识理论》序言中指出:“过去的事,如果它不融化于现在某事之中,它就是真正过去了”。这也就是说() A . 历史就是过去的一切 B . 所有的历史都与现实相联系 C . 有借鉴价值的历史才是有意义的 D . 必须把历史融入现实之中 2. (3分)(2017·肇庆模拟) 《后汉书·宦官列传》记载:“中兴之初,宦者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自明帝之后,迄乎延平,委用渐大,而其员稍增…… 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复掖庭永巷之职,闺牖房闼之任也。”这种现象实质是() A . 宦官专权乱政 B . 皇权与相权斗争 C . 皇权遭到削弱 D . 皇权至上的产物 3. (3分) (2018高三上·呼兰期中) 明代法律规定:“其夫殴妻,非折伤,勿论……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这反映了() A . 明代法律存在等级观念 B . 小农经济滋生性别歧视 C . 明代政府禁止寡妇改嫁 D . 理学思想影响婚姻观念 4. (3分) 1919年巴黎和会上欧美列强出卖中国权益,激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这直接导致了() A .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 . 五四运动的爆发 C .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D . 南昌起义的爆发 5. (3分) (2017高一上·高明月考) 古希腊著名学者伊索克拉底曾这样形象的评价雅典民主:“我们进入公民大会时所谴责的事情,却恰恰是我们投票表决时赞成的事情;过一段时间,在离开公民大会回家的途中,我们又不赞成在这里表决的议案。”这体现雅典() A . 民主决策的非理性 B . 民主程序的不完善

皖江联盟2020届高三语文12月份联考卷附答案解析

皖江联盟2020届高三语文12月份联考卷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常听到对历史研究“碎片化”的批评。这种批评应当说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只研究历史碎片,缺乏宏观的视野与认识,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记得早些年,一位漫画家画过一幅漫画,上面一位红学家正在细数曹雪芹有多少根白头发,似乎这就能解决红学上的大问题。这幅漫画讽刺的是繁琐考证,用来讽刺“碎片化”的历史研究倒也合适。 的确,过于沉溺于“碎片化”的研究无益于历史研究的发展,无益于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不过,历史研究又常常是从某些碎片开始的,这就犹如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没有局部也就无所谓整体。人们研究历史常常会从局部开始,这符合认识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历史研究不应走向“碎片化”,但研究历史碎片不可避免,如何研究历史碎片确实值得深入思考。 选择的历史碎片应是经过漫长时间筛选而存留下来的吉光片羽,是历史研究的珍贵资料。通过对这种历史碎片的研究、对个案的探讨,可以找到阐释历史的新角度。比如长期关注我国中古时代佛教寺院经济的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就整理研究了向来不为世人所重的寺院账簿、僧尼私产记录这些可谓历史碎片中的碎片,揭示出我国中古时代遍布南北方的佛教寺院不单单是一个宗教组织,而且还是一个“社会实体”。通过对这些历史碎片的研究,可以了解当时的寺院经济及封建关系,了解寺院经团与官府的关系,是研究魏晋社会形态问题的一个重要参考。可见,一些历史碎片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捕捉这些信息,认真研究它,就会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 研究历史碎片虽然必须,但不能只作繁琐考据,只关注琐细的小问题,却忽略了对大问题的研究。看待一个个的小碎片、小问题,需要从大处着眼。例如,作为人类历史社会形态研究一部分的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研究,正方兴未艾。看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应当有世界通史的视野。人类历史有着共同的发展规律,要经历从原始共产主义时代经由文明时代、再到高级共产主义时代的历程。走向高级共产主义时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共同目标。孔子的理想社会就是行“大道”的、“天下为公”的“大同”时代,孔子采用“天下”(而不是用周王朝或是鲁国)的概念来讲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时代,在今天看来非常高瞻远瞩,可以说孔子所说的“天下”就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谓的世界通史视野。之所以要以世界通史的视野来看待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是因为惟有如此才可以看清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特色,看清中国古代社会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如果我们研究历史碎片时都有这样的全局眼光,历史碎片的意义就会大不一样。 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提供历史鉴戒,认清历史发展趋势,正如古人所谓“丽丽巨巨,日走千里,有必走之势也。虎豹熊罴,鸷而无敌,有必胜之理也。”历史碎片就像认识历史发展必由之路上一颗颗的铺路石子,用好这些小石子,也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大作用。 (摘编自晁福林《发挥好历史碎片的大作用》,2019年7月2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研究历史碎片必然导致缺乏宏现的视野与认识,因而不能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B.厉史碎片与历史研究类似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历史研究往往从历史碎片开始。 C.通过研究经过漫长时间筛选而存留下来的历史碎片,可找到阐释历史的新角度。 D.研究厉史碎片无须关注琐细的小问题,而应从大处着眼,注重时大问题的研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巧妙借用红学家细数曹雪芹有多少根白头发的漫画,形象地批评了“碎片化”历史研究。 B.文章辩证看待历史碎片,既反对过于沉溺于历史研究“碎片化”,又肯定研究历史碎片的重要性。

2014安徽省高考文综历史试卷答案解析

2014安徽省高考文综历史试卷答案解析 12、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变法措施结果 A商鞅变法:户籍什伍制,连坐法,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B王安石变法:市易法。“市易之起,自为细民就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 C戊戌变法:设立农工商总局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D明治维新:殖产兴业没有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 13、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银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14、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图4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B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 C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 D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

系,为其提供经济上的扶持和法律上的保障,其规模、组织更加完备,教育内容更为广泛,对近代中国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C的表述符合题意及史实,故选C。 15、“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16、图5是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示意图,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时序是 A①④③②B③②①④C③①②④D③②④① 17、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A农业合作化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C人民公社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A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12月联考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 2019 届高三 12 月联考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一部中国古代神话史就是一部华夏民族早期形成史。在华夏民族的凝聚过程中,神话起到了精神 滋养作用,其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图腾的统一。祖宗的认同.神话精神的滋养。 图腾是先民们的祖先认同与部族灵魂标识。上古时代,部族林立,图腾各异。由于超自然力及其丰 富的精神内涵,龙成为太吴伏美部族的围腾,并得到中原各部族的公认。炎帝部族入主中原后放 弃了自己的羊图腾与牛围腾,改信龙图腾。黄帝入主中原后,也用龙作为华夏民族的图腾。炎黄后 裔在龙图腾引导下,经过不懈努力融并接纳了东南西北中的不同部族,龙部族联盟进一步扩大。 至汉时,刘邦以龙子的身份降生。并斩白蛇起又建立汉朝,龙成为汉兴的重要力量与灵魂旗帜, 也成为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的图腾,直到现在中华民族还被称为龙的传人。 在龙图腾旗帜的引领下,作为龙子的炎帝与黄帝特别是黄帝成了华夏民族融合发展的文化核心与 血缘纽带。华夏民族的融合过程就是和合向心、归宗炎黄的过程:一是华夏民族向外兼并扩张的 外向认同,变夷为夏;一是外围民族认类黄为租宗归依华夏的内向认同,夷变为夏,于是匈奴、鲜 卑、苗族、瑶族等都成了黄帝炎帝的后裔,成了华夏民族的一分子,炎黄子孙遍布大江南北,华夏 民族不断壮大。 华夏民族的外并内聚是从“血缘”到“文化”的融合,是龙图腾的统一,是炎黄始 祖地位的认同。是中国神话的胜利。正如德国思想家谢林所说:“一个民族,只有当他们认同了共 同的神话时,它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中华民族的核心神话只有两个一龙和黄帝。” 中国古代神话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它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盘古开天 辟地、女娲造人置媒、罐人取火、有巢造屋、伏羲画封结网、仓颉造字等神话蕴含着伟大的创造 精神;女娲补天治洪、舜耕历山、鯀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神话蕴含着伟大 的奋斗精神:盘古化物、神农尝草、鲧死化禹、夸父手杖化邓林等神话蕴含着伟大的奉献精神; 龙图腾的形成与统一、大神们的复合形象、华夏民族的融合等神话蕴含着伟大的团结精神。这些 伟大的民族精神引领着华夏民族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谱写了战天斗地的奋斗篇章,引吭 出可歌可泣的奉献之歌,弹奏出团结向心的动听旋律。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铸造了华夏民族团 结奋丰.牺牲奉献、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成就了华夏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 使华夏民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编自闫德亮《古代神话定型与华夏民族形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国古代神话对于华夏民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滋养了华夏民族的精神。 B.上古时代,每个部族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图腾.例如龙是太吴伏義部族的图腾。 C.华夏民族的融合过程有两条途径:外向认同,变夷为夏与内向认同,夷变为夏。 D.古代神话中蕴含的创造.奋斗、奉献、团结等精神.促进了华夏民族发展壮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 分) A.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神话在华夏民族凝聚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B.文章按历史时代顺序.清晰地揭示了龙如何一步步成为华夏民族统一图腾的过程。 C.文章引用德国思想家谢林的盲论,有力论证了龙图腾旗帜对于中华民族的引领作用。 D,文章较为具体地阐释了中国古代神话中蕴含的丰富民族精神.并指出其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2018年安徽省普通学业水平测试化学试题

-1-2018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科学基础(化学部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O-16Cl-35.5Ca-40一、选择题(30分) 16.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自来水中可通入少量的氯气进行杀菌消毒 B .高纯度的硅单质可用于制作光导纤维 C .过氧化钠可作为潜水艇里氧气的来源 D .醋酸可除去暖水瓶中的水垢[主要成分为CaCO 3、Mg(OH)2] 17.我国稀土元素丰富。 15062Sm 为稀土元素钐的一种核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质量数为212B .中子数为150 C .核外电子数为88 D .原子序数为6218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或仪器选择正确的是 A .收集二氧化碳 B .分离水和乙醇 C .转移液体 D .保存氢氧化钠溶液 19.下列离子或分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 .K +、H +、CO 32- B .Mg 2+、SO 42-、OH - C .Na +、NO 3-、Cl - D .Al 3+、Cl -、NH 3·H 2O 20.下列化合物中只含有共价键的是 A .NaCl B .CO 2 C .KOH D .Na 2CO 321.下列与物质的量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CH 4的摩尔质量为16g B .常温常压下,1molCO 2的体积为22.4L C .16gO 2含有的氧原子数约为6.02×10-23 D .1mol·L -1H 2SO 4溶液中c(H +)为1mol·L -1 22.FeCl 3溶液可作为印刷电路板的腐蚀液,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为2FeCl 3+Cu==2FeCl 2+CuCl 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 .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C .反应中FeCl 3做氧化剂 D .反应中Cu 得到电子

2018届湖北省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1月教学质量测评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版)

湖北省华大新高考联盟2018届高三1月教学质量测评 文综地理试题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某时期葡萄牙附近大西洋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气压中心位于大西洋中脊的亚速尔群岛。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 如图所示天气系统最常出现在 A. 10月 B. 7月 C. 4月 D. 1月 2. 若该图为某一时刻的气压分布状况,那么一艘往北航行的货轮,经过甲岛时 A. 顺风逆流,速度快 B. 顺风顺流,速度快 C. 逆风顺流,谏度慢 D. 逆风逆流,速度慢 3. 关于亚速尔群岛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热资源丰富 B. 位于暖寒流交汇处,渔业资源丰富 C. 地处副热带海区,常受台风影响 D. 位于大西洋中部,全年温和多雨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气候和洋流,学生要熟悉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风带和气候类型的分布。 1. 读图可知,大西洋为高气压,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来看,夏季海洋温度低,气压高,北半球的夏季为7月,选择B。 2. 根据洋流的分布规律可知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东部的甲岛为自北向南的寒流,此纬度为东北信风带,那么一艘往北航行的货轮,经过甲岛时逆风逆流,速度慢,选择D。 3. 从题中材料可知亚速尔群岛位于大西洋中脊,大西洋中脊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热资源丰富,A对;此

处不是暖寒流交汇处,B错;大洋东部不受台风影响,C错;属地中海气候,夏季干热、冬季温湿,D错。据澳洲网2017年报道,澳大利亚某州一群妈妈决定在图中甲地建立该州第一所森林学校。在学校里,学生可以在学习的同时,尽情享受森林户外活动,学校将于2018年正式招生。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4. 该森林学校所在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A. 常绿阔叶林 B. 落叶阔叶林 C. 常绿硬叶林 D. 针叶、阔叶混交林 5. 多年来,澳大利亚南部地区频繁爆发山火。该地山火多发季节及原因是 A. 1月受信风影响炎热干燥 B. 1月受副热带高压带影响炎热干燥 C. 7月受信风、寒流影响干燥少雨 D. 7月受副热带高压带与信风的影响干燥少雨 6. 某些年份,该大陆东岸乙地会爆发森林火灾,与此密切相关的地理现象是 A. 秘鲁河流洪水泛滥 B. 印尼火山喷发频繁 C. 火地岛紫外线增强 D. 青藏高原冰川消融 【答案】4. C 5. B 6.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澳大利亚的地理知识和厄尔尼诺,学生要熟悉澳大利亚气候和厄尔尼诺产生的原因和对世界气候的影响。 4. 甲位于澳大利亚的西南部,属于地中海气候,自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选择C。 5. 澳大利亚南部地区主要为地中海气候, 1月受副热带高压带影响炎热干燥,容易爆发山火,选择B。 桥隧比是指公路和铁路建设中,桥梁和随道占总里程的比例。2017年12月6日,连接陕西西安和四川成都的西成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西成高铁自北向南穿越关中平原、秦岭山区、汉中平原和大巴山区,桥隧比高达92.100。读西成高铁线路图,完成下列各题。

2014年高考安徽文综(历史)卷及答案[word]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 12.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13.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14.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图4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趋势图 (注:1922年始专指高级中学自然科学课程) 图4 A.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B.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

C.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 D.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 15.“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造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超趋萎缩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16.图5是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示意图,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时序是 ①②③④ 图5 A.①④③②B.③②①④C.③①②④D.③②④① 17.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A.农业合作化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8.有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图6中最高点(H)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中国加入多边国际公约的情况(1949—2005年)

2017年皖江名校联盟大联考语文参考答案

语文参考答案 1.D(“不去营造表达情感的环境、气氛和载体”不正确。) 2.B(“反映了功利心的增长以及人伦情的消失”不正确,原文说的“消长”是指减少和增长,“消”不能理解为“消失”。) 3.C(“使年轻人放弃洋节”不准确。原文只是说增加传统节日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4.C(A.科利亚的高兴主要不是因为得到书籍;B.强加因果,“因而”错;D.对科利亚妻子的性格分析不恰当,说她“唯利是图”错;“当成废品”也不准确,原文中有“藏书出售,传世经典”之语。) 5.①没有文化。没有读过多少书,藏的书只记着名字而不记得内容。 ②很想做一个有文化的人。想让人看着有文化,想把姑母的书保存下来。 ③健忘麻木,妥协迁就。生活中的痛苦、烦恼,过一阵就忘记,不能坚持自己的主张。 (答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三点得5分) 6.①人们只追求物质享受,改善住房条件、购买床、沙发、电视等生活用品,而缺少了对文化的需求; ②受现代新型传播方式的冲击,电视,电子书、ipad等现代化的工具方便迅捷,书籍不再是唯一的获取知识的渠道; ③一些人读书少,没有文化,认识不到读书的重要性,缺少读书的迫切要求。(每点2分,共6分。) 7.A(“从此”的说法不准确。根据原文,“造座结实的大桥”的宏伟誓言是茅以升少年时立下的。) 8.BE(A.“夜以继日苦读”不准确,白天的实习不能算是苦读。C. 茅以升的学习成绩优异体现其“爱国精神”在文中没有依据,属于无中生有。D.“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主张”不准确。) 9.①少年桥梁梦。儿时就对建桥有兴趣,立下建桥的宏伟誓言。 ②青年学桥梁专业。为实现建桥梦,国内外求学,努力学习。 ③修建钱塘江大桥。学成归国后,为我国建成了钱塘江大桥。 ④建设教育工程之桥。为国家培养了桥梁建设人才。 ⑤架设知识之桥。毕生致力于科普,在科学和人民之间架设知识桥梁。(每点1分,共5分) 10.A(正确标点:堑成,深沟高垒,不可近,存孝遂窘。城中食尽,登城呼曰:“儿蒙王恩,位至将相,岂欲舍父子而附仇雠,乃存信构陷之耳。愿生见王一言而死。” ) 11.C(“用来表彰功劳卓著的功臣或百姓”错。) 12.C(“驱使士兵修筑堑壕”错,应是“纵容晋王的士兵修筑堑壕”。) 13.(1)第二年,赵和幽州发生矛盾,因为害怕就与晋讲和,反而派兵三万帮助晋攻击存孝,存孝环城自守。 (“明年”“有隙”“反”“婴”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2)康君立平时和存信友好,正当二人关系恶化的时候,康君立常常帮助存信来排挤存孝。(“相善” “交恶”“左右”“倾”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李存孝,代州飞狐人。本姓安,名敬思。太祖扩大地盘在代北得到他,留在帐下,赐姓名,收为养子, 常常跟随太祖当骑将。出兵山东,与孟方立争邢、洺、磁三州,存孝一直在行军作战。方立死,晋攻占三 州,存孝立功最多。存孝长臂善射,身穿重铠,背着长弓带着长矛,手舞铁棍,出入阵中,用两匹马跟从 自己,战斗激烈时换坐骑,上下如飞。以前存孝取潞州功劳最多,然而太祖用大将康君立当潞州留后,存 孝当汾州刺史,存孝自恃有功,气得几天不吃饭。存孝平时和存信有矛盾,存信诬告说:“存孝有二心, 常常回避不肯进攻赵。”存孝心内不安,于是归附梁,私下与赵通好,自己归附唐,并请求会合诸镇兵伐 晋。第二年,赵和幽州发生矛盾,因为害怕就与晋讲和,反而派兵三万帮助晋攻击存孝,存孝环城自守。 太祖亲自率兵逼近城,挖沟包围,存孝出兵冲击,壕沟挖不成。裨将袁奉韬派人对存孝说:“你害怕的是 晋王!晋王等壕沟挖成,将留下军队离开,诸将都不是你的对手,虽有濠沟又有什么作用?”存孝认为说 得对,放任晋兵挖了濠沟。深沟高垒,无法接近,存孝被困。城中粮尽,登城大喊:“儿蒙受王恩,位至 将相,哪里想舍去父子之情而归附仇敌,是存信诬陷我罢了。但愿活着见王说一句话再死。”太祖可怜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