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谁是包法利夫人_福楼拜小说人物文本内外形象综述

谁是包法利夫人_福楼拜小说人物文本内外形象综述

谁是包法利夫人_福楼拜小说人物文本内外形象综述
谁是包法利夫人_福楼拜小说人物文本内外形象综述

谁是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小说人物文本内外形象综述

彭俞霞

Résumé : L’article présent analyse et résume les différentes images de Madame Bovary, personnage principal du roman de Gustave Flaubert portant le même nom. Nous commen?ons d'abord par la découverte des sources de texte, ainsi que les relations entre l'écrivain et son personnage. Nous examinons après les portraits du personnage dans le roman, ceux traduits par les lecteurs, et ceux interprétés sous différentes formes d'art. Ces variations d'image révèlent la richesse et le mythe de cette héro?ne, dont la plus grande raison réside dans l'art d'écrire de Flaubert : ne jamais conclure.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福楼拜小说艺术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自诞生起一直吸引着学者、文人及普通大众的阅读兴趣。如果说一百五十年前的那场诉讼[1]刺激了随后小说的发行,一百五十年之后,单凭小说中几段女主人公的风流韵事已无法保证小说的可读性。然而,无论是作品文字本身,还是小说塑造的种种人物,都在二十世纪读者的阅读中展现了更多层次的魅力。主人公爱玛·包法利已成为世界文学史上鲜明又神秘的女性形象之一。谁是真正的包法利夫人?她是否就是作者本人?福楼拜给了她怎样的文本形象?广大读者又如何认同或批评这位诺曼底少妇?本文试图围绕这一系列拷问,探讨福楼拜在该人物创作上的艺术手法以及人物在文本内外形象的不定性,并由此更好地理解福楼拜的创作原则。

一、 包法利夫人探源

诸多学者和读者认为,小说取材于福楼拜父亲的学生德拉玛尔和他第二任妻子德尔菲娜的故事,几乎是真实的写照[2]。该判断主要源自福氏好友杜刚(Maxime Du camp)在作者逝世后不久出版的《文学回忆录》。然而,通过对福楼拜书信和手稿的仔细研究、对已有重要批评文献的参考总结,克罗蒂娜·戈多-麦其(Claudine Gotho-Mersch)女士在其博士论文《<包法利夫人>的诞生》3]中指出,德拉玛尔家的故事并不是小说创作的源泉,它更不是把小说标榜为“现实主义”典范的有力凭证。杜刚的回忆录中充斥着大量的杜撰成分,有很多细节都难以考证,可以说是根据小说文本想象德拉玛尔一家的故事。而1890年(福氏逝世十年后),记者乔治·杜波斯科(Georges Dubosc)赴鲁昂附近里镇(Ry)的调查更错误地拉近了杜刚讲述的逸闻与真实事件间的距离。杜波斯科认为里镇就是小说

永维镇(Yonville)的原型,该镇的风貌和人物都与小说中描绘的相匹配。遗憾的是这位记者并没有带着批判的眼光进行探访,而是轻信了当地居民自豪且夸张的“讲述”。福楼拜在后世的声名更让“包法利夫人”成为里镇人民的“文化遗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里镇当地文学社和商会的资助下,德尔菲娜女士拥有了新的墓碑,上面除了真实姓名之外还赫然写着“包法利夫人”;小镇还借该联系发展了其它旅游景点,如爱玛的花园,爱玛的婚礼等[4],义无反顾地加固了文本人物与逸闻之间的联系。然而,福楼拜从德拉玛尔的故事中提取出来的可能只是男女主人公的出身和社会身份 — 丈夫是乡村医生,妻子出身农家。当作家已经在草稿上设计了夏尔·包法利的死亡时,德拉玛尔先生尚在人间,而其夫人也没有被证实是服毒自尽。

事实上,福楼拜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已拥有更多其它原材料。虽然《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个人风格的革新篇,但在创作内容上,它与福楼拜早期的个人写作经验难有着必然的联系。早在青年时期,福楼拜就写过小说《激情与美德》(Passion et Vertu),故事中的主人公如爱玛一样对爱情有着很多幻想,为了摆脱家庭去美洲和情人相聚,毒死丈夫和孩子,不料收到情人的决裂信,后服毒自尽。小说取材于1837年10月5日鲁昂日报上的一则小故事。可见,福氏早已对相同题材进行过文本练兵。另外,福楼拜是个搜集材料、分析材料的高手。《罗多维卡回忆录》(les Mémoires de Mme Ludovica)是其案头的重要材料。该回忆录用第三人称讲述了雕塑家布拉迪耶(James Pradier)之妻路易斯(Louise)的风流韵事,以及她最后债务累累破产的细节。《包法利夫人》中大量有关爱玛金钱困扰的写作主要参考了这部匿名回忆录。在爱玛性情勾勒方面,福氏早期的《情感与教育》(L’Education sentimentale)可谓是《包法利夫人》的试笔,故事中两位男主人公的心理描写有很多与爱玛类似的地方,他们都是受浪漫主义文学深刻影响的青年。

福楼拜在书信中揭示过《包法利夫人》的创作动机,他最初希望描写“一个在外省乡间生活的处女,在痛苦中老去,最后进入一种神秘主义和幻想出来的激情的状态”[5](Flaubert, 326)。为了让故事更便于理解,更有生气,贴近生活,他保留了故事的背景,特别是“色调”,选择了一个更人性、更真实的主人公。从这点上看,作者写作重点并不是刻画一个鲜明的文学形象,他更关心人物所处的环境,让人物在环境中诞生,被环境所控制。“包法利夫人”是外省风俗的产物。德拉玛尔一家的故事可能给福楼拜提供了创作小说的框架,而这次福楼拜所要努力的,是创作出一种与年轻时代作品不一样的风格。如果说布耶和杜刚的点拨[6]是福楼拜艺术转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包法利夫人》的成功却不能单单归结为这两位朋友提供的趣闻。所有的作家都从身边的故事中吸取创作的素材,而福楼拜所做的不仅仅是社会的“书记员”,他更是“创造者”,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二、“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虽然福楼拜在书信中强调“《包法利夫人》没有任何真实性。这是一个完全捏造的故事。我既没有加入任何个人情感,也没有加入任何个人经历。[7]”(Flaubert, 324)不少评论家和读者还是习惯将作者个人生活和小说人物故事联系起来,寻找作者在作品中的投影[8]。福楼拜逝世后,“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这句福楼拜的“告白”被一再引用,以期证实作品中的个人色彩。然而,很少有人去考证这句话的真实性,以至于它也成了福楼拜最

痛恨的“成见”[9]之一。法国学者德·彼亚兹(Pierre-Marc de Biasi)追根溯源,指出福楼拜从来没有在其书信或手稿中写过此话,它的诞生仅源于道听途说:早期著名福楼拜学者热内·德尚玛(René Descharmes)在他的评论作品中揭示,福楼拜的通信人阿梅利·波斯凯(Amélie Bosquet)的一位知己曾提及,当波斯凯小姐问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创作来源时,福楼拜一再强调“包法利夫人就是我!—根据我而出。”[10]这个发现被福楼拜研究者们陆续间接引用,出现在众多著名评传中,直至最后成了似乎不可辩驳的事实。然而,当事人双方都没有提及这一插曲,从而使这一判断来源的真实性无从考证。“包法利夫人就是我。”只能勉强成为评论家对该作品传记式点评的论据。

诚然,如果真要追溯包法利夫人和福楼拜之间的个人渊源,福氏年轻时期的作品可能会给我们提供一些思路。作家和爱玛一样,年轻时深受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创作中也不乏夸张且煽情的段落,第一部《情感与教育》便是其传记式的自我描写。1859年11月在写给波斯凯的信中, 福氏坦言道:“年轻时代我疯狂地爱过,一往无前地、深刻地、默默地爱过。夜晚仰头望月,计划带她私奔、带她去意大利旅行,为她怀抱崇高的梦想,经受身体和精神上双重折磨,闻到她臂膀的芳香时就痉挛,在她的目光下脸色骤然苍白,这一切我都经历过,非常深刻地经历过。我们每个人都在心中有一间皇室闺房。我只是将它用高墙围砌起来了,而它并没有被摧毁。”[11](Flaubert,384)然而,福楼拜很快醒悟到,这种浪漫主义的腐蚀只会把人物推向无穷尽的幻想之国,他批评青年时代的自己,更鄙视爱玛这个人物:“这是个有点反常的人物,一位被虚伪的诗歌虚伪的情感笼罩的人物”(Flaubert,326)。他从自己的经历中跳了出来,努力将自我从作品中消除,或者说对曾经的自我进行解剖,满足于展示。作家在创作时,靠近每一个人物,成为他们。从这层意义上来说,福楼拜是他笔下的任何人物。

三、文本中的包法利夫人

不管怎样,包法利夫人首先诞生于福楼拜的文本。《包法利夫人》并不是一部人物传记,更不是包法利夫人一生的素描。从人物履历叙述的完整性上看,小说勾勒的主要是夏尔·包法利的一生,以其入学开篇,以其死亡终结。“包法利夫人”直接指向女主人公的社会身份:包法利先生的夫人。福楼拜并不希望读者轻易地将其替换为《爱玛》或《爱玛·包法利》。文本中冠于此头衔“Madame Bovary”(包法利夫人)的人物并非一直等同于女主人公爱玛[12]。第一个出场的是夏尔的母亲,任劳任怨循规蹈矩的传统女性。后又指代夏尔的第一任妻子:干瘪丑陋的迪比克夫人。而爱玛只有等到去沃比萨尔参加舞会的时候(第一部第七章!)才第一次冠上了这个头衔,而且一出现就和她丈夫绑定在一起:“星期三下午三点,包法利夫妇登上那辆敞篷轻便马车……[13]”。(福楼拜,31)而这三个女人之间一直处于交织、争夺的矛盾状态。自从爱玛从其它两位女性那儿继承了这个称呼后,便跳不出该“牢笼”。小说结尾,爱玛服毒自尽,夏尔的母亲希望重新修复和儿子的感情,取代包法利夫人的位置,而一向柔弱的夏尔却“拒绝了她……母子关系无可挽回地决裂了。(福楼拜,242)”

如果说夏尔的母亲恪尽职守,做好称职的“包法利”夫人,那么爱玛对于这个称呼,有的仅是抗拒和厌烦,然而“外省风俗”—福楼拜在完稿后发表前给作品添加了这一副标题—最后还是把她钳制在她的社会身份上。正如爱玛的第二任情人罗多尔夫说的:“包法

利夫人!……哎!所有的人都这么称呼您!……可这并不是您的名字;这是另外一个人的!(福楼拜,106)”爱玛自己也曾经“巴不得包法利这名头— 如今也是她的姓 — 能响当当的,书店的封皮上见得到,报刊杂志三天两头提起,全国上下没人不知道。(福楼拜,41)”然而这个名字不能带给她幸福,它定义了爱玛的社会处境,而她为逃脱这个名字所指向的平庸现实所做的一次次努力最终必然化为虚妄。她扮演的始终是原来的自己,她的思想一直停留在修道院中的爱幻想且多情的“爱玛·鲁奥小姐”那个阶段,对自己未来身份的设想从来没有变化过。心理姓名与社会姓名的落差造成了她必然的悲剧结局。

福楼拜并没有在文本中一蹴而就,直接全面描写包法利夫人——爱玛——的形象,他选择通过其他人物的视角来认识这个人物,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来架构人物的精神面貌,因此读者看到的是丰富且多变的女性形象。比如爱玛的外在美是透过一双双周围人物眼睛的观察来展现的;夏尔眼中的爱玛“多么美”;在书记员莱昂眼里,她是一位夫人,在永镇鹤立鸡群;而在第二任情夫罗多尔夫眼中的她更具肉感。在文本中,包法利夫人不是唯一的、肖像式的人物,福楼拜只是罗列了她给人的不同印象,而这些印象又处在变化中:罗多尔夫最后厌倦了她,莱昂惊讶于她对自己的控制,夏尔对她的爱慕经历了真相带来的震撼。而包法利夫人自己也永远无法认清自己,她希望成为别人,在别人的生活中设想自己。这个“别人”可以是浪漫小说中的主人公,也可以是舞会上的伯爵太太们;可以和罗多尔夫私奔后的幸福爱人,也可以是拉加尔迪的情人。正如阿兰·彼西纳(Alain Buisine)指出的“爱玛的心理易受他人影响且被动,她从来不是真正的自己:她臣服于所有异已性幻想。”(Buisine 47)一向强调写作“精确性”的福楼拜在小说中并没有刻画一个精确清晰的女性,反而塑造了一个神秘且多变的形象。而该形象在读者的阅读中更加幻化得多姿多彩。

四、读者眼中的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曾自信地认为包法利夫人是个典型:“相信吧,所有我们虚构的都是真实的……此时此刻,我可怜的包法利夫人,正同时在法国二十个村落里痛苦、哭泣。[14]”(福楼拜,245)而读者通过阅读,把小说发现的“隐藏的东西”反照回自身,产生共鸣。福楼拜本人就在小说发表后收到一封来自读者的信件,勒鲁瓦·德·尚特彼小姐(Mlle Leroyer De Chantepie)感叹到“从一开始我就认出她,喜欢她,如一位早已相识的朋友。我将我自己和她的经历等同起来,以至于觉得这是她,也是我。[15]”虽然福氏本人反对这种爱玛式的小说阅读方法,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部作品的伟大魅力之一来自于包法利夫人的世界性。每个人或多或少地在其身上认出了自己,可怜同情或批评警醒。而不同读者的阅读由于受到其自身期待视野以及阅读背景的影响,会塑造不同的“包法利夫人”。

小说刚进入中国的时候,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它并没有成为读者喜闻乐见的作品。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外国作品“复译”高潮的来临,小说在几年间出现了二十多个译本,其中不少著名翻译家为塑造包法利夫人的中文形象而废寝忘食。这些不同的译本,让包法利夫人在中国的形象更加多元。

“包法利夫人”作为一个专有名词从福楼拜的文本中走出来,带着变幻着的并不清晰的形象,在文学、戏剧、影视领域继续进行形象再造。法国罗杰·达科斯塔(Roger Dacosta)

出版社就曾收录了多篇“包法利夫人”的文本再造:《包法利夫人的化身》[16]。陈亚亚将她的大学生活片段集锦为《复旦的包法利夫人》,香港著名戏剧导演林奕华把台湾的名媛们搬上舞台,港台京三地阐释《包法利夫人们》的美丽与哀愁……这些包法利夫人们都和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保持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她们都是包法利夫人的“另一个”。而正如彼西纳说的“爱玛,就是他人”[17]。她永远无法找到最恰当的化身。福楼拜创作的不是一个诺曼底小城市的可怜少妇,而是一群人,甚至是所有人的缩影。正如李健吾先生所说:“有多少怨女从挨骂认出自己!……他的作品却怎么钻进泥的灵魂![18]”

包法利夫人,她正如小说开篇夏尔的帽子,神秘却真实。小说的社会原型已不重要,究竟谁画出来的更加准确也没有多大争论的意义。她力量就在于,她在福楼拜笔下真实地存在着,在读者的阅读中真实地存在着,不管带着怎样的妆容。

福楼拜曾说过:“人像食品……我呢?我像一块软而发粘的、臭烘烘的通心面奶酪,你得吃上多少次才能培养这种爱好。最后你终于喜欢上它了,可那只能是你经过数不清有多少次它把你胃搅得想呕吐以后。[19]”小说刚诞生的时候带着官司的味道,包法利夫人也像臭烘烘的奶酪一样,而一百五十年之间对它的品尝却让我们越来越迷上这位神秘的夫人。在学者、评论家以及普通读者的阅读中,包法利夫人的形象无论是否更加清晰,都离不开对福楼拜文本的细读。谁是包法利夫人?永远有无数的答案自圆其说而又无法排除其它的可能性。福楼拜曾这样点评他所欣赏的作家:“没有一个伟大的天才曾总结过,没有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曾总结过,因为人类本身一直处于运动中,不做总结……生命是个永恒的问题,历史也是,一切都是”。[20](Flaubert, 336-337)这位克鲁瓦塞[21]的隐士,凭借着包法利夫人不定却又真实的形象,也在文学史上跻身于“伟大的天才”之间。

【注释】

[1]小说于1856年10月1日起在《巴黎杂志》上分六期连载,发表时虽然已有多处删节,但当时帝国检察署还是对福楼拜和杂志提起诉讼,指控《包法利夫人》“败坏公德,亵渎宗教”。

[2]诸多中译本的译序中介绍了该创作来源,如许渊冲在其译本序中告诉读者“《包法利夫人》的故事取自现实”,并粗略地介绍了德拉玛一家的故事,包法利夫人即德拉玛先生的第二任妻子德尔芬,参见福楼拜著,许渊冲译:《包法利夫人》,南京:译林出版社,1992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李健吾译本的序言中,艾珉也提到“他接受路易·布耶的建议,决定以德拉马尔的故事为素材,创作一部刻画当代外省生活的小说《包法利夫人》”,参见福楼拜著,李健吾译:《包法利夫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郑克鲁在漓江出版社译本的译序中也提到该轶闻:“德拉马尔·赫阿丽丝-德尔菲娜的故事构成了《包法利夫人》的蓝本”。参见福楼拜著,宋维洲译:《包法利夫人》,桂林:漓江出版社,2003年。已故福楼拜研究著名学者李健吾先生也在《福楼拜评传》中点出该故事:“见于当时鲁昂报纸”。李健吾:《福楼拜评传》,桂林:广西师范出版社,2007:43。

[3]Gothot-Mersch Claudine, La genèse de Madame Bovary, Paris, Librairie José Corti, 1966.作者后成为法国七星诗社文库福楼拜全集的主编之一。

[4]Geoffrey Wall, “Who was the real Madame Bovary?” Introduction of Penguin Classics’ edition of Madame Bovary, 2002, tanslated by Geoffrey Wall.

[5]文中福楼拜书信引用,均出自法国伽俐玛出版社1998年版福楼拜《书信集》,由笔者自译。斜体字参照原版标出。1857年3月30日致勒鲁瓦·德·尚特彼小姐。

[6]杜刚在回忆录中强调,采用德拉玛一家故事做蓝本是福氏另一好友布耶的建议,然而福楼拜和布耶两人都没有亲自证实过这一说法。

[7]1857年3月30日致勒鲁瓦·德·尚特彼小姐。

很多读者习惯把福楼拜和女主人公爱玛联系起来,作品问世后不久波德莱尔的评论中就指出爱玛的“男

性特征”;也有学者参考福楼拜和柯莱女士的恋爱经历,认为他是文中的罗道尔夫;也有读者则从税务员比内身上看到了福楼拜暗藏的身份。

[8]福楼拜憎恶市民阶层的生活状态,曾编过一本《成见辞典》(dictionnaire des idées re?ues)。

[9]转引自Pierre-Marc de Biasi, “Madame Bovary, c’est qui ?” Dans le magazine littéraire, novembre 2006, p. 53。

[10]1859年11月致阿梅利·波斯凯。

[11]参见法文版本,因为大部分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文字上做了阐释,进行添加,使“包法利夫人”只指代爱玛本人。

[12]文中涉及中文译名和文本引用,均出自周克希译本,福楼拜著,周克希译:《包法利夫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13]1853年8月14日致路易斯·柯莱。

[14]转引自Jacques Neefs, ? Une revolution dans les lettres ?, dans le magazine littéraire, novembre 2006. pp. 30-31.

[15]V oir les incarnations de Madame Bovary, Paris : Ed. Roger Dacosta, 1933.

[16]V oir Alain Buisine, ? Emma, c’est l’autre ?, dans Emma Bovary, Paris : Ed. Autrement, 1997, pp.26-51.

[17]李健吾:《福楼拜评传》,桂林:广西师范出版社,2007:6。

[18]转引自:朱利安·巴恩斯著,汤永宽译:《福楼拜的鹦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32。

[19]1857年5月18日致勒鲁瓦·德·尚特彼小姐。

[20]Croisset, 福楼拜的家乡,福楼拜在那里度过了一生大部分时光。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责任编辑:张亘)

包法利夫人解析

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解读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大作家福楼拜的传世之作,它以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效果及艺术风格的突破创新,在法国甚至世界文坛上,获得了普遍赞誉和高度评价。它描述的是一位小资产阶级女性包法利夫人因不满夫妻生活的平淡无奇而通奸,最后身败名裂,服毒自杀的悲剧故事。看似司空见惯的桃色事件,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现实主义批判思想内涵。 作者着眼点不在写包法利夫人的爱情故事,而是写她在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的路上从纯真到堕落,从堕落到毁灭的前因后果,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戕害人性,腐蚀人的灵魂,甚至吞噬人的罪恶本质。现今社会,物欲横流,很多人在追求幸福的路上迷失了方向。解读爱玛这一悲剧性的人物形象,对于我们追求爱情和幸福具有现实意义。下面我就从三个角度来解读这一人物悲剧性的产生: 从包法利夫人本身来解读:强烈的内心渴望和压抑的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造成她失去理智地偏执于虚幻的爱情幸福,这是她痛苦的根源。 前期的她热情美丽纯洁敏感,是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弱女子,农村姑娘,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后期的她虚荣,贪婪,充满欲望,为虚幻的爱情而偏执,变成腐化生活的追求者,最后走向毁灭。少女时代在修道院贵族式教养下的她单纯,富有才情的同时喜欢看各种浪漫小说,对爱情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这给自己敏感的性格上加了一层灰色的向往浪漫。但事实上,她对爱情的认识是肤浅的,她错误地把生活想象成了激情和陶醉,把爱情当成了生活的全部,对现实生活也讲求浪漫,这也就决定了她的不幸命运。当她嫁给平凡的包法利这个乡村医生后,平淡的生活粉碎了她的爱情理想。于是,内心孤寂的她开始盼望生活出现改变。直到,参加伯爵家的舞会,绅士的伯爵,奢华的上层贵族生活让她看到了自己在书中看到的现实,这进一步膨胀了她的虚荣和情欲,坚定了她的浪漫爱情梦。 现实的乏味单调和她激情的欲望间的矛盾使她心力交瘁,患上了神经官能症。搬到永维镇后,她相识了莱昂和罗多尔夫,自己被压抑的激情终于得到释放,为追求巴黎式浪漫情调,她在堕落中享受着飞蛾扑火的毁灭。当罗道耳弗一提起那“疯狂的欢乐”,她就甘愿为此牺牲一切;赖昂只说了句“巴黎就这样做”,她就乖乖地委身于他。这是多么可怜的人啊!她周围的那些人,如狼似虎,都在她身上榨取,掠夺,满足他们各自的可耻欲望,而她自己却浑然不觉,可见欲望的驱使往往是盲目的。临死前,她留下一句“什么人也不要怪罪”的忏悔语。这固然有其顿悟自己自作自受的反思意义,却也恰恰证明了当一个人身处其中的时候人的局限性无法洞悉悲剧根源并不在于个人原因,而在于社会原因。法国大文豪福楼拜以旁观者身份将对那个社会的深沉的愤怒寄托于包法利夫人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塑造中,包法利夫人这一当局者的无知形象留给后人的就绝不应该只是可悲可叹,必须反思,反思人性弱点,反思人的局限性,反思包法利夫人最后的反思的反思。 从家庭环境来解读:包法利夫人的悲剧也源于自己所处的家庭环境的经济基础和丈夫对她的不能理解。

【论文】-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word)可编辑

【论文】-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word)可编辑做一个聪明的“读者” ——包法利夫人形象简析 爱玛是一个可爱、可恨又可怜的人,这是我读完《包法利夫人》后的结论。如此一个充满了浪漫诗意的美好女子,却在结婚后几次与人偷情,最后被逼债服毒自杀,怎么想都是令人扼腕叹息的。 少女时代的爱玛在修道院的寄宿学校里接受文化和艺术的熏陶,她率真果决,“脸颊红嫣嫣的”,是一个很有才情的女子。在她的心里,也有着少女的青涩寂寞和对美好爱情的期待。事实上,她的心灵是贫瘠而浅薄的,修道院里的各种小说、画册和浪漫曲氛围助长了她的伤感性格,她把生活想象成了激情与陶醉,而她对着现实生活讲求热情浪漫,已经注定了她不会是一个循规蹈矩寂寂终老的女人,性格决定她的命运。 如果按照荣格的“情结理论”,爱玛其实是有一种艺术情结,执意沉溺于自己的想象而无法自拔。有人说《包法利夫人》是对浪漫主义和浪漫派小说的一种清算,我是十分赞同的。19世纪中叶的法国外省是狭隘封闭、单调沉闷的,爱玛的文化风尚是畸形的,她不顾自己的丈夫与女儿,却把婚外情当成自己成就壮烈爱情的方式。所以不可避免地,如此可爱的一个女子变得可恨和可怜。 爱玛嫁给夏尔?包法利,算是“彩凤随鸦”了。夏尔是一个平凡的乡镇医生,白天骑着马去出诊,晚上回来后吃过晚饭便要睡觉了。爱玛把自己的爱情理想寄托在他的身上,然而婚后却发现丈夫是一个迟钝平庸的人,可她理想中的应该是气宇轩昂风度翩翩的,夏尔是在让她那么失望。她为他朗诵热情洋溢的诗句,吟咏忧郁缠绵的曲子,可是夏尔毫不感动,爱玛只觉得“百无聊赖像无声无息的蜘蛛,在暗处织网,布满心灵的旮旮旯旯”。

爱玛和丈夫前去侯爵府上参加舞会以后开始向往巴黎,向往高贵繁华的生活,她厌倦了落寞沉闷的田野,愚蠢无聊的小布尔乔亚和平庸乏味的生活。她希望丈夫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然而现实是在令她失望透顶。有一种自私在膨胀,人格开始扭曲,她患了神经官能症。 夏尔无疑是很爱自己的妻子的,他放弃自己原先有的社会资源搬迁到永镇寺小镇,无非是想要给爱玛换一个生活环境使她尽快康复。爱玛到了永镇之后认识了书记员莱昂,两人谈论旅行音乐和阅读,如遇知音。爱玛仿佛看到了希望,莱昂也是如痴如醉地被这位美丽的少妇所吸引,此时爱玛已经背叛自己的婚姻了。她不只一次想要跟莱昂私奔,到远方去尝试新生活,可是很快地,莱昂“厌倦没有结果的爱”,丢下爱玛独自前往巴黎。 在失意之中,爱玛又结识了阅人无数征逐情场多年的地主罗多尔夫,两人在永镇的展评会上互表心迹。有了情人的爱玛欣喜异常,每天清晨穿过草地奔向情人的庄园去幽会,仿佛回到了情窦初开的年岁。她沉浸在爱的喜悦和报复的快感之中,偶尔地她也会有些自责和伤感,对钟爱自己的可怜的夏尔也会生出些许柔情,可是她对他的反感却是怎样也无法消弭的。 在罗多尔夫看来,爱玛无非是他的一个单纯的情妇,他是“稳操胜券的”,当两人约定好要私奔的前一天,他嘴里答应着,一回家却写了一封信说明他不可以让她后悔,事实上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人。爱玛受到了严重打击,几近崩溃。这时她求助于宗教,倒也虔诚,能够包容他人,似乎回到最初那个纯情美好的少女时代。 重逢莱昂的时候,爱玛还是忍不住和他继续苟且之事。这一次她的心里有一些怯生生的驯顺,但是她的理智早已被患得患失的偷情的特别欢愉所侵蚀了。当夏尔沉浸在丧父之痛的时候她正在跟情人“度蜜月”。为了维持奢华的生活,她甚至去

中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人物形象教学案(1)

中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人物形象教学案(1) 基本目标:阅读文本,能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提升目标:针对考试题型,提高小说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阅读文本,能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针对考试题型,提高小说阅读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小说是指在语言文学艺术序列中和散文、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创作体裁.是指以叙述事物为创作手法,营造典型性为审美特征的文学创作体裁.它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要手段,反映社会生活和个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 . 一、小说的人物形象 我们对小说人物的鉴赏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第二,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环境.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共性).既要善于从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心境等,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三,人物性格也常用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揭示出来. 另外,确立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有的作品的标题就指明了主人公,最能传达主题思想的人物是主人公,与情节联系密切的是主人公,作者极力刻画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是主人公,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往往是主人公. 常见命题方式: ①小说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②某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③试析某某人物的形象. 解题思路: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

小说人物形象概括

语文学习方法之人物形象塑造和概括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小说反映生活的重要手段。对人物形象的鉴赏分析是高考小说阅读的重点,主要有三种形式:概括形象特点赏析形象塑造手法,分析形象的作用。 这部分主要有两种命题形式:①指定语段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特点;②整体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在具体命题时,部分考题是只概括不分析,部分考题是概括之后再分析,要注意审清题干。 一、例:2017山东卷《七岔犄角的公鹿》问题:简要概括七岔犄角公鹿的形象特征(4分) 筛选文中语句1(摘要法) 是一头健壮的公鹿,它头上顶着光闪闪的犄角,犄角分成了七个支岔,很有气势健壮、犄角漂亮、有气势 筛选文中语句2(摘要、归纳、提炼) ①公鹿那オ是真正的男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②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 ③它骄傲地扬起头,把漂亮的犄角竖在空中;④它那一岔一岔支立着的犄角……挺立着,象征着不屈 不屈、斗志强烈、刚硬 筛选文中语句3(提炼、归纳) ①公鹿一瘸一拐地跟在最后,不时扭头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②我认出那头被我打伤的公鹿,它瘸了一条腿,跑在鹿群后面;③公鹿扭头瞅瞅-------一步一步蹬着石崖 警觉、沉着 筛选文中语句4(归纳、提炼) ①啊,真有一手。为了弄死这家伙,甘心让它咬去一块肉②鹿低下头,把粗壮、尖利的犄角贴在脚下的石头上,沉着地等待着 聪明、头领意识、自我牺牲、保护弱小 二、概括与分析形象的“三方法” 1.摘要法 即直接从相关文段中摘录关键词。这里所说的“关键词”,主要指作品中直接揭示形象品质、性格的形容词:一是作者对形象品质、性格评价的形容词,二是作品中共人对试题要求分析概括形象的品质、性格进行评价的形容词。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艾玛”的形象

迷失于超现实理想的女人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形象 福楼拜的著名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爱玛因不满于婚姻的平淡而去追寻理想的爱情生活,她先是与人私通,被无情抛弃后,又与人偷情,后来也被遗弃,而她在追求所谓理想爱情的过程中,不仅耗尽了包法利的全部家财,也使自己债台高筑,在爱情的幻灭和债务的催逼下,只得服毒自杀。 本文拟从爱玛对爱情的一生追求来探讨她这种超现实理想爱情追求背后的悲哀,从一步步迷失的悲剧成因中分析爱玛的形象。 一、在脱离现实的教育中建立完美的理想 爱玛是法国外省乡下的一个富裕佃农的女儿,她的少女年华正是在一个浪漫主义余波未平的时代度过的。 作为一个花季少女,爱玛本身就喜好幻想。她十三岁时,其父卢欧老爹自命不凡,自己无法涉足上流社会生活,却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把她送到附近一个修道院接受贵族教育,他没想到,这反而毁了女儿一生。 这是一种脱离实际的、神秘的、虚幻的教会教育,往往向人灌输一些消极、颓废的知识,教室里温暖的气氛、戴铜十字架念珠,而且面色苍白的修女、圣坛的芳香、圣水的凛冽和蜡烛的光耀散发出一种神秘的魅力,更是刺激了这位天性不安分的少女的心:“她不听弥撒,只死看书上天蓝框子的圣画;她爱害病的绵羊、利箭穿过的圣心或者边走边倒在十字架上的可怜的耶酥。”“布道中间,往往说起的比喻,类如未婚夫、丈夫、天上的情人和永久的婚姻,在灵魂深处,兜起意想不到的喜悦。”还有时常来修道院做女红的一个老命妇、一个没落贵族世家的老姑娘,一边捻针走线,一边低吟前世纪一些情歌兜里常带有一部传奇小说,“书上无非是恋爱、情男、情女、在清冷的亭里晕倒的落难命妇、站站遇害的驿夫、页页倒毙的马匹、阴暗的森林、心乱、立誓、呜咽、眼泪与吻、月下小艇、林中夜鹰。”她读司各特的作品,也往往醉心于白羽骑士与女庄园主的恋情。在修道院中耳闻目睹的这些,她深受感染与熏陶,她想入非非,对现实一无所知。 从此以后,爱情成了她惟一的追求,而修道院的这一段生活极大地影响了她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她对爱情、婚姻都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定势,她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构筑了自己关于爱情、婚姻、情人、家庭生活完美的理想,即使在爱玛结婚以后,还是喜欢读那些浪漫主义作品,由此可以发现,她对爱的理解是通过书本来实现的她对激情欢愉和陶醉的理解,希望能够在现实生活之中寻找到答案。这一完美理想就像镣铐一样伴随着她走完人生的旅程。

怎样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怎样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内容提要 本文对小说塑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它从小说塑造人物方法的多样性,对故事情节的依赖性,还有通过具体描绘典型环境塑造人物形象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特别是对人物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为描写与语言描写以及细节描写分析得尤为详细,并引用了古今中外小说名着中大量的实例,从道理和事例两方面进行了论证。塑造人物是创作的首要任务。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命脉。“小说的艺术可以说是刻画人物的艺术,失去了对人物及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描写,就无法反映具体、生动的社会图画。”本文对进一步提高小说的写作能力和欣赏能力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综合运用描写 正文 在文学作品中,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 一、小说从肖像、行为、语言、心理、和细节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一)、肖像描写是指用精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人物外形各个方面的特点。如容貌、服饰、姿态、神情、风度等。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够使人物凸现在读者眼前,而且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遭遇,从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下面就肖像描写的特征、方法、民族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 1、肖像描写关键在于以形传神,做到形神兼备。如:曹雪芹《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肖像描写: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含情目。态生两靥,娇柔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柔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段肖像描写显示出林黛玉孤独、苦闷、深沉、阴郁的气质和多愁善感的性格,同时也刻画出林黛玉容貌娇美,体弱多病的柔弱女子的形象。 2、肖像描写要善于抓住人物的突出特征。要极省俭地刻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画眼睛,能够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能够表现性格特征。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的描写极为成功。作者通过她眼睛的变化,反映她精神的变化,表现她被害的过程,揭露祥林嫂被封建礼教压迫至死的不幸遭遇。 3、常见的肖像描写方法。 概括起来,中外小说家在肖像描写上所用的技法一般不外乎三种形式。即整体的描绘,局部性的描绘和烘云托月式的描绘。

分析包法利夫人形象

分析包法利夫人形象--理想转嫁和现实超越 摘要:“爱玛”和“包法利夫人”是一个女人的两个称谓,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意义:个性、激情与贤妻良母。这两个角色都由她一人扮演。在她内心及外在表现上都发生了强烈的冲突。但也正是这种冲突表现出了她丰富而复杂的性格特征,即“二重组合型”性格。她有着女性的一切特质,她追寻着理想的爱情和生活,正属于女性主义中“女性理想”范畴。为此,她只能采用第三种理想实现方式:理想转嫁。不满现实生活的平淡和无爱情的婚姻,她试图超越现实去寻找理想的生活和爱情,对于一个有激情和活力的女性而言,有其内在合理性 一、“包法利夫人"与“爱玛"的角色之争 在这部著作中,福楼拜讲了一个女人的故事,她有两个称呼:“包法利夫人”和“爱玛”。在西方,女子出嫁后随夫改姓是几千年来的习俗,爱玛也不例外。当她嫁给包法利医生后,人们就称她为“包法利夫人”。但这两个称谓对这个女人来说代表着不同的意义。“爱玛”和“包法利夫人”是两个不同的角色。由同一个女人在同时扮演两个不同的角色时就必然会造成角色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导致爱玛矛盾复杂的性格,这种性格正如刘再复先生说的“二重组合型”性格,也称对立型性格,就是性格内部具有深刻矛盾性。 [2](P288) 1.作为“女儿”的爱玛和作为“母亲”的包法利夫人爱玛出生在19世纪中期的法国,少女时代的爱玛被送进了修道院,那里有超尘脱俗的圣歌、圣画,还有浪漫的种子。“修女们在训戒时,反复拿未婚夫、丈夫、天国的情人和永恒的婚姻这些概念作比较,在她的灵魂深处唤起意想不到的柔情”,[1](P438) 还有一肚子浪漫故事的老姑娘在修道院出入。这些种子在她心中发芽生根,她展开丰富联想,去勾勒她的梦。“她的气质是多愁善感型的,而非艺术鉴赏型的,她寻求的是感情,而非景物。”[1](P440)幻想终究是幻想,渐渐地她对修道院的生活感到腻烦,院规与她的性情格格不入,父亲只好把她接回家。人都是要成长的,因为结婚,爱玛成了“包法利夫人”。作为“包法利夫人”,她不得不面对现实,作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包法利夫人要做母亲了,这时书中是这样写的:“爱玛起初惊异万分,接着巴不得快快分娩,好尝一尝做母亲的滋味。”…(P496)可以看出,这时依旧是爱玛的角色占上风,她又在幻想了;做母亲的滋味如何呢?她盼望生个儿子,希望他替自己出口气,而“女人呢,则经常受到束缚,缺乏活力,任人摆布……”[1](P496)所以,她在想像中对孩子有母爱的成份。但是现实是需要物质的,不光是感情,由于家境窘迫,不能按她的意思买一个吊式摇篮、一顶粉红色小绸帐和绣花的婴JLOI~,因此,她索性什么也不做了,因为她所想的不能实现!这时,她宁愿做爱玛。由此看出,爱玛是有母爱的,但在她心中总有想像在作怪,一旦这个想像不能实现,角色之争肯定是“爱玛”得胜。 2.作为“妻子”的包法利夫人与作为“情人”的爱玛。 情感是最能体现“爱玛”与“包法利夫人”角色之争的。走出修道院的爱玛指望是体验一下浪漫迷情的真实。结婚仅仅出于对新生活的热望,或者也许是由于这个男人的存在而起的刺激,她深信自己得到了那种不可思议的爱情,后来才怀疑自己是不是弄错了。可是走出教堂的爱玛已无法改变作为包法利夫人的命运了,因为神圣的仪式冠以另一个称谓便给这个人今后的命运定了位,爱玛成了包法利夫人。 爱玛的角色虽然换成了包法利夫人,但爱玛仍然是爱玛,“包法利”只是别人的姓。然而,尽管这只是别人的姓,爱玛毕竟已不再纯粹为爱玛了。她开始试图作一个“包法利夫人”。“她每天趴在窗口,目送包法利外出行医,然后飞去一吻。”[](P465)在这里,她是一个完美的妻子的形象。可是丈夫的贫乏无知,没有浪漫情调的缺点,使她越来越难真正做包法利夫人了。爱玛的影子又追上来进入了她的脑子,她依然相信离开现实,浩渺无

小说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 一、高考常见提问方式: (1)、文中某某是一个怎样(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或: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某某的形象。) (2)、某某人物形象具有哪些(什么样的)特点或品质(精神、思想等)? 二、如何区分人物形象与性格 1.人物形象这一概念的内涵大于人物性格的内涵,人物形象特点的核心是人物的性格特点,但还包括人物形象的身份、职业、地位、技能(能力)、行为习惯等因素。 2.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则只指人物的品行、情感、精神等心理特点。 对于第一种提问形式的回答,要先从总体上对人物形象进行定性概括,即用一个长单句的形式表述该形象的个性特征(肖像、性格、精神、品质、思想等)和身份地位特征等;再结合具体文本分条分点作具体的分析,即这些个性特征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对于第二种提问形式的回答,要注意这个“特点(特征)”可能涵盖的内容,如肖像特征、性格特征、气质特征、品质特征、精神特征、思想特征等。因此,要注意审题,看题干要求的指向性是什么,切忌张冠李戴,答非所问。 三、学会用术语答题 人物形象的概括,都有较固定的术语。如正面人物常用以下词语概括:正直、公正、勤劳、勤奋、善良、美丽、仁慈、乐于助人、宽容、大度、严于律己、聪明、机智、认真、慈爱、深谋远虑、有志气、有作为、专一、坚定、坚强、勇敢、忠贞、忠诚、真诚、诚实、谦虚、清高、节俭、简朴、廉洁、博学、能干、一视同仁、正直无私、义无反顾、执法如山、刚正不阿、冰清玉洁、克己奉公、忍辱负重、表里如一、贫贱不移等。(反面人物则换成相应的反义词语) 四、概括方法 1、抓情节 2、抓描写 3、找评论词 4、注意作品背景 五、例题示范 练习:《遗璞》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 高考例题(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审丑 严歌苓 拾垃圾的曾老头拿烂得水汲汲的眼看着赵无定,说:“你出息了,跟你爸一样教大学了。我家小臭儿也出息了,要娶媳妇了。现在的媳妇都得要钢琴,就跟我年轻时候,媳妇们要彩礼一样。没彩礼,娶不上什么体面媳妇。……一个钢琴得五千哪。” 老头两片嘴唇启开着,看得出结了满嘴的话:“我在想,你能不能给大爷找那份差事,就是你爸早先给我找的那份儿人体模特儿的差事。小臭儿的一房间家什都是靠那份差事挣来的。”“大爷,可现在……” “你不用说,我知道我现在老得就剩下渣儿了,走了样了,没法看了。你跟学校说说,要是给别人十块,给我八块就成……” 无定为他争取到的价码是十五元一小时。因为无定父亲的“审丑说”莫名其妙地热起来:一个顶信仰“审丑”原则的学生的画作在全国美展中得了一等奖,许多杂志刊出这个“审丑”创举——巨大的画幅上,那丑浓烈,逼真得让人恶心。 晚秋,那老头又出现在灰色的风里,颠颠簸簸追逐一块在风中打旋的透明塑料膜。他告诉无

浅谈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性

浅谈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性 摘要:真正的小说关心的是人,作家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帮助读者认识社会、认识自己,而读者则通过对小说的理解领悟人生经验和智慧,对自身产生极积正面的影响。了解一本小说最重要的是了解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本文将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描写方法的分析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小说内容、认识文学。 关键字:人物形象、描写方法、情感分析、内容解读、小说价值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本中的故事伴随着我们成长,孩提时代翻看童话、寓言故事;青少年时读读散文、看看名著;成年以后书看的杂了,便通通归为小说。年轻的时候往往沉溺在作者华美的文笔中;执着于故事的结局;激动于小说跌宕起伏的情感纠葛,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对小说的理解仅停留在比较轻松的感悟方式,缺少理性的内在力量。感悟往往被小说众多的现象所阻挡,从而使我们局限于情节甚至故事当中,我们将优秀的文本降格,成为仅可以满足我们日常好奇心的通俗读物。董学文编著的《文学原理》中有段话对小说人物作出精辟的定位:“在小说中,人物是灵魂,只有扣紧灵魂才能制服小说庞大有力的文本,产生更为有效的解读。把握住人物和小说复杂的语境、结构,小说所描述的丰富的生活内容就开始变得清晰。” 在文学作品中,小说能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既能展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则需要我们对人物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有一个清晰地认识。 一、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是指用精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人物外形各个方面的特点。如容貌、服饰、姿态、神情、风度等。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够使人物凸现在读者眼前,而且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遭遇,从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肖像描写关键在于以形传神,做到形神兼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在文首有这样一段肖像描写:“老人消瘦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腮帮上有些褐斑,

《包法利夫人》叙事视角分析

李靖一 内容摘要对《包法利夫人》的叙事视角进行了分析,阐明了作品是通过三个视角展开的:一是上帝式俯视的视角,笑看芸芸众生;二是客观冷静的叙事视角,采用人物视角和画面展现;三是“我们”的叙事视角,若即若离又从未离开。这样的视角选择与福楼拜的人生虚无观相呼应,同时也阐释了:每个人都是看者又是被看者。 关键词: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叙事视角看与被看 叙事视角是“把叙述者对故事的感知经验局限于某一个局部主体意识,从而把整个叙述置于这个局部主体意识的能力范围之内。”从宏观意义上,叙述视角可以分为两大类:全知视角和有限叙述视角。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创造性地将两者相结合,用多种叙述手法,在不动声色中阐释人生内蕴。 一、俯视的视角 福楼拜说过“艺术家在他作品里,应像上帝在他所创造的世界里,无形无影却全知全能,处处不见处处在”。他像造物主一样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选择要表现的人物,用悲悯的眼光俯视创造出来的群生。 《包法利夫人》的副标题“外省风俗”,不仅限定了描述的地点和空间,而且隐含了描写的对象。文中通篇没有作者肯定的人物,唯一可以勉强称为正面人物的医生拉里维耶尔,也只是为了再现文中人物的丑态。作者也厌恶这个社会现实,他在论及这部作品的信中说道“这鄙俗的现实,加以艺术再现,你看了反感;难道我不同样憎恶?”(特罗亚190)。他要“好好写写平庸的人”,那么作者必定是高于所写人物的,视角也一定是俯视式的。这就拉大了作者和笔下人物之间的距离,并可以对人物进行嘲讽,其文体风格也必是反讽式的。反讽是现代小说的一个标志,福楼拜也恰恰被认为是现代小说的开端者。 福楼拜选择的俯视视角,使作者跳出喧哗骚动的现实,从一个抽象的高度观看、描绘人间所发生的一切,并从中探视人生和人性。 二、冷眼旁观的视角 《包法利夫人》是让读者去“看”的小说,而不是去“听”的小说。 第三人称叙事的方法,使叙述者能够冷眼旁观故事的进行。通过文中人物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采用“画面”的形式来展示人物和事件。如对周围环境的描写和对人物的认识是通过爱玛的眼睛看到的“一进门道,就觉得冰冷的石灰,好像湿布一样,落在她的肩头”。“他的便帽低低盖住眉;上下嘴唇微微颤抖,脸格外显得蠢。”人物视角的使用,极大的增强了客观度。同时,作品以“戏剧性场面”代替“叙述”。最为典型的是农业展览会的交叉画面,大会发言者的声音和罗道尔弗与爱玛的声音交叉出现,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多声部现象。这一细微的描写,把外省男女的特性展现在读者面前,暗示在外省,像查理那样的庸俗之人是普遍存在的。 1852年7月福楼拜在信中分析自己“从外表看,人们会以为我应当是一个史诗、戏剧、传奇故事作家,然而实际上,我喜欢从事的只是分析或解剖,假如我可以这样说的话”。这也恰恰说明了作者以冷眼旁观、客观实录的方式组织故事。 三、“我们”的视角 《包法利夫人》的篇首,叙述者“我们”从第二句开始就在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之间不断转化,最终在六页之后消失不见,完全转化为第三人称叙事。但是,在中卷第八节处“我们”一闪而过。 是谁在用这个“我们”叙事?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个人物加叙事者,其空间等同于叙事内容的空间,是讲述内容的现场目击者。第一人称叙事,产生的效果是强烈的真实感,我们似乎置身于所讲述故事之中,目睹着人物的行为和事件的进程,仿佛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不是虚构的故事造成的幻象。群体性的叙述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所述内容的可信度,小

浅析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法

1、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 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它的作用不只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特征,而是为了以“形”来传“神”,因此分析人物外貌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如《故乡》中对闰土的描写:“十一二岁,紫色圆脸,项带银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这是一个活泼、勇敢、英俊的少年。而中年闰土却变成:“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只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是一个饱经忧患,受尽劳累、饥寒交迫、麻木迟钝而又自卑的人了。鲁迅先生通过闰土的肖像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性格的巨大变化,从而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给人民造成了苦难。 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人物行动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如《范进中举》中写胡屠户的贪婪相:……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 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里通过胡屠户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暴露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 心理描写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有时描写了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同时也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孔乙己买洒时“排出九文大钱”这一动作,正反映了他在短衣帮面前炫耀的心理。

小说人物形象概括词

概括人物内在形象(性格、品质)的常用词语 【高考高频词汇】 性情谦卑、胆小怕事、狡黠圆滑、固执守旧、大方热情、善意真诚、机智幽默、乐观向上、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待人真诚、刚正自尊、顾全大局、不慕权贵、豪放洒脱、意志坚定、勇于创新、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勤劳朴实、憨厚老实、做事踏实、勇敢担当、率真坦荡、赤胆忠心、志向高远、幽默诙谐、磊落坦荡、热爱生活、敢于直言、颐指气使、目中无人、斤斤计较、不拘小节、能说会道、忍辱负重、自私自利、待人刻薄、从容沉稳、不拘小节、鲁莽草率、求真务实、聪明伶俐、吃苦耐劳、善解人意、心直口快、求真务实、助人为乐、不慕权贵、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伪善自大、天真烂漫、忍辱负重、善解人意、顽强不屈、待人礼貌、懦弱胆小、温和善良、友善大方、呆板迂腐 【分类汇总】 1. 性格类: 正面—— 善解人意、心细如发、体贴、富有爱心、温柔沉静、心灵手巧、富有情趣、通情达理、纯真质朴、聪明伶俐、天真可爱、顽皮淘气、富有活力、朝气蓬勃、懂事能干、有主见、有骨气、人穷志不短、自尊自爱、倔强、沉稳果断、开朗自信、真诚善良、友好谦恭、宽容忍让、勤劳朴实、节俭、慈爱宽厚、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彬彬有礼、不拘小节、睿智大气、聪慧通达、幽默风趣、善于变通、隐忍内敛、个性张扬、心直口快、耿直偏激、严厉苛刻、严慈相济向往自由、追求平等、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珍爱自己、乐于挑战、永不服输、富有智慧、精明强干、大智若愚、足智多谋、沉着冷静、从容镇定、勇敢、目光敏锐、狂放不羁、特立独行、 反面—— 胆小怯懦、逆来顺受、妥协退让、敏感自闭、固步自封、妄自菲薄、固执、吝啬、冷漠自私、粗鲁莽撞、粗俗不雅、饶舌多事、骄横火爆、横行霸道、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孤傲自负、刚愎自用、奸诈多疑、老气横秋、消极悲观、自卑、圆滑世故、尖酸刻薄、利欲熏心、唯利是图、争强好胜

苔丝与包法利夫人中男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收稿日期]2011-05-22 **[作者简介]董岳州(1975—),男,湖南衡阳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东方文化与世界文学。 Vol.31No.6 Journal of Suihu a University Dec .2011 ***第31卷第6期 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12月摘要:《德伯家的苔丝》与《包法利夫人》分别是英国著名作家哈代和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两部作品既有许多相 似之处,又有不同的特点。文章别开生面地对这两部作品中的男性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分析,力图还原他们对两位女主人公苔丝和爱玛悲剧的影响力和作用力。 关键词:《苔丝》;《包法利夫人》;男性人物形象;对比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1)06-0120-02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2) 董岳州 《苔丝》与《包法利夫人》中男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德伯家的苔丝》与《包法利夫人》分别是英、法两国著名作家哈代和福楼拜的代表作,两部作品有许多相似之处,值得探讨研究。我们重点分析比较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苔丝与爱玛生命中几个主要男性人物形象及对她们的影响。 《苔丝》里的亚雷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爆发户和玩世不恭的人,在整篇小说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其关键性角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推动着情节向前发展,激发着矛盾冲突。亚雷在全文中虽然看上去只出现过几次,却是至关重要的几次。先是他的出场。一露面就显现出其阶级本性,初见苔丝,就被她的纯洁与美丽所征服,油腔滑调地极尽调戏、勾引之能事。在苔丝被迫呆在他家的日子里,亚雷不时地纠缠着她,后来终于趁着赶集晚归,苔丝被吓而求助于他的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将苔丝玷污。亚雷的这次罪恶,奠定了全文悲剧的基础,也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他毁了苔丝的一生,使她带上了“失贞”的耻辱枷锁,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他还引发了苔丝与克莱的矛盾冲突,从而使自己与苔丝最终处于对立面,陷入了冲突的漩涡。所以亚雷最后一次出现是以死亡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就不足为怪了,而他对克莱和苔丝的嘲讽则加剧了这一悲剧的发生。作者安排亚雷这样一个形象可谓用心良苦:第一,他有力地衬托了书中的主人公苔丝的形象,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如果说亚雷是邪恶的化身,那么苔丝就是纯洁的天使。她虽然有着软弱的一面,但也有着强烈的反抗精 神:对处女贞洁观,对宗教戒律等等,杀死亚雷,则是苔丝反抗的一种极致体现。第二,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大力发展,使人物与人物之间始终处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第三,是作者批判资本主义伪善道德和反宗教思想的体现。亚雷就是资产阶级道德体系造就的人物,他的金钱观,他满口的仁义道德,以及对欲望的追逐,无不打上了资产阶级的鲜明烙印。苔丝这样一个纯洁的少女正是资本主义道德和宗教的牺牲品。 《包法利夫人》里的鲁道夫则是彻头彻尾的伪君子和风月老手。初次见到爱玛的时候,凭着他的老到经验,一眼就看穿了爱玛骨子里那不安分的本性,所以他只需说上一些甜言蜜语,送上一些衣服饰品,设置一些浪漫的场合,就轻而易举地将爱玛勾引到手。爱玛则心甘情愿地做了鲁道夫的情人,后来甚至还疯狂地爱上了这个道貌岸然的情场老手,决定与他私奔。可惜的是,玩腻了对自己一往情深的爱玛后,鲁道夫却临阵退缩,弃之而不顾,给了爱玛残酷一击,差点病死。当爱玛走投无路,好不容易找到鲁道夫,想向这个昔日的情人借笔钱暂度难关时,鲁道夫又残忍地拒绝了她,使爱玛失去了最后的希望,只得服毒身亡。可以说资产阶级的本性决定了鲁道夫的好色、自私、霸道和虚荣。 亚雷和鲁道夫身上虽然都具有阶级的共性,但仔细阅读文本的话,不难发现他们的不同之处。鲁道夫要比亚雷浪漫多情,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鲁道夫在得知爱玛要与自己 120

小说阅读三 鉴赏人物形象

小说阅读三鉴赏人物形象 一、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与技巧 1、正面描写的方法 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 跃然纸上。 动作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细节描写:对具有典型意义的细小的情节或对事物的某一细微特征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2、侧面描写的方法 侧面烘托环境烘托他人烘托 1.从刻画人物的各种方法中来分析人物。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都能展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 (1)肖像描写以形显神。肖像描写不只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特征,还是为了 以“形”来传“神”,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的肖像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从上至下,从外至内,突出其超尘脱俗的空灵,脉脉含情的袅娜,欲说还休的柔媚,聪明灵慧的谈吐,她的美不仅在外貌,更在精神气质。 (2)语言是人物性格的外化。言为心声,语言往往是人物性格的外化,通过人物不 同的语言风格,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文化修养和思想性格。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语言:“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 该打,该打!”几句话把王熙凤的八面玲珑、虚伪机变逢迎的性格暴露得淋漓尽致。 (3)动作是展现性格的重要手段。作者将人物性格的表述分散在动作中,让人物通 过自己的行为动作表明自己的性格、处事方式以及性情态度。如沈从文《边城》中关于翠翠祖父的描写:“祖父气吁吁地赶来了,把钱强迫塞到那人手心里,并且搭了一大束草烟到那商人的担子上去,搓着两手笑着说:‘走呀!你们上路走!’那些人于是全笑着走了。”“祖父”和翠翠生活拮据却轻财重义,过路的商人送给“祖父”一些钱,“祖父”要送回去,“赶”“搭”“搓”“笑”等动作展示了“祖父” 质朴而自然的性格,体现了湘西“乐土”般的生活。 (4)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 以直接描写,也可以通过其它方面来暗示。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的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织在一起。有时描写了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同时也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红楼梦》中有关“宝玉挨打”的一段:“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只见金钏

小说人物形象概括词

概括人物内在形象(性格、品质)de常用词语 【高考高频词汇】 性情谦卑、胆小怕事、狡黠圆滑、固执守旧、大方热情、善意真诚、机智幽默、乐观向上、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待人真诚、刚正自尊、顾全大局、不慕权贵、豪放洒脱、意志坚定、勇于创新、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勤劳朴实、憨厚老实、做事踏实、勇敢担当、率真坦荡、赤胆忠心、志向高远、幽默诙谐、磊落坦荡、热爱生活、敢于直言、颐指气使、目中无人、斤斤计较、不拘小节、能说会道、忍辱负重、自私自利、待人刻薄、从容沉稳、不拘小节、鲁莽草率、求真务实、聪明伶俐、吃苦耐劳、善解人意、心直口快、求真务实、助人为乐、不慕权贵、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伪善自大、天真烂漫、忍辱负重、善解人意、顽强不屈、待人礼貌、懦弱胆小、温和善良、友善大方、呆板迂腐 【分类汇总】 1. 性格类: 正面—— 善解人意、心细如发、体贴、富有爱心、温柔沉静、心灵手巧、富有情趣、通情达理、纯真质朴、聪明伶俐、天真可爱、顽皮淘气、富有活力、朝气蓬勃、懂事能干、有主见、有骨气、人穷志不短、自尊自爱、倔强、沉稳果断、开朗自信、真诚善良、友好谦恭、宽容忍让、勤劳朴实、节俭、慈爱宽厚、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彬彬有礼、不拘小节、睿智大气、聪慧通达、幽默风趣、善于变通、隐忍内敛、个性张扬、心直口快、耿直偏激、严厉苛刻、严慈相济向往自由、追求平等、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珍爱自己、乐于挑战、永不服输、富有智慧、精明强干、大智若愚、足智多谋、沉着冷静、从容镇定、勇敢、目光敏锐、狂放不羁、特立独行、 反面—— 胆小怯懦、逆来顺受、妥协退让、敏感自闭、固步自封、妄自菲薄、固执、吝啬、冷漠自私、粗鲁莽撞、粗俗不雅、饶舌多事、骄横火爆、横行霸道、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孤傲自负、刚愎自用、奸诈多疑、老气横秋、消极悲观、自卑、圆滑世故、尖酸刻薄、利欲熏心、唯利是图、争强好胜

包法利夫人性格分析

If this book became traditional universal of the literature of an always current power, it is above all because of the character eponyme. Emma Bovary is a romantic heroin of a rare size and a modernite for the time. She is one of these hearts which carry in them the conscience that the prodigal world in promises is quite poor of effects. Its aspiration has the exaltation, with lyricism, has the size, against romantic of the existence runs up has the desesperante insipidity of reality. It is thirsty for an absolute in the love, in the daily newspaper, which cannot be satisfied that in the extraordinary one. Veiled its misfortune which it will fight in the literature has the water of pink, then gradually in the adultere. In vain. There is something of attractive, and accept to it the horrible one, in this incapacite has to live, has to accept the reel, its reel. Slowly, it builds its descent into Hell, a decadence which adds some with the myth and the romanticism of the character. Emma is not satisfied with rever, it compromises herself, corrompt with the wire of the pages, fan, blackens herself, until A to become a driving bolt. What could be larger than this heroin lost by its reves, if eloignee of the traditional portraits of the woman, so far from the epouse, so far from the mother, the menagere or simple in love. Flaubert is pressed on his character out of the commun run, upsetting, to devote itself has a criticism feroce middle-class. He delivers himself has his hobby-horse with genie, being useful himself has wonder of Emma Bovary. It it egare in a province all that there is more tedious, of more banal, limit in terms of horizons. He it Marie has what it is necessary to qualify without another possibility of beauf - at best of honnete man to the restrictive direction. Yonville, this decor picturesque and pathetic, rural, as its characters mediocres form a cocktail detonant in opposition with the heart and the reveurs spirit of Emma. The play of the opposites has its paroxysm. Flaubert mene the whole with talent making of each figure of the book a representant model of the facets - abhorrees - spirit of the time. At each moment, its very modern writing, allegrement lives, prickly, mouillee of irony us seduit into corrosive the idees recues, defiant the commonplaces. Imposing. 表面上看来,《包法利夫人》符合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体裁惯例。但是,前文的分析表明,这种判断至少是不够准确的。在叙述主体和接受主体两个层面上,福楼拜总是先按照常规划出了一条轨道,然后又不断煞费苦心地偏离这条轨道。与其说这是福楼拜的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不如说这是他有意布设的叙述圈套——进行一场叙述的游戏。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从作者与人物的关系来看。爱玛的希望,就是将平庸生活浪漫化、艺术化;她的绝望也是源于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而作家福楼拜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在他看来,现实生活庸俗可鄙,只有凭借唯美的艺术才使痛苦得以暂时解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