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共关系试题复习资料

公共关系试题复习资料

公共关系试题复习资料
公共关系试题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

本课程的主要参考书目

1《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2《传播学总论》(第二版),胡正荣,段鹏,张磊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3《传播学引论》,李彬著,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2003年增补版。

4《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五版),(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传播学》(修订版),邵培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6《单向度、超真实、内爆?a?a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石义彬,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7《传播学通论》(第二版),戴元光、金冠军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8《传播学纲要》,陈力丹,闫伊默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9《传播学原理》,张国良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10《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五版),(英)麦奎尔著,崔保国,李琨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11《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第二版),戴元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12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大学》、《当代传播》、《新闻记者》等杂志刊登的有关传播学的文章;另外,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新闻与传播评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新闻与信息传播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学论集》、北京大学的《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全球传媒学刊》(印刷版名为《全球传媒评论》)等刊登的论文。

13电子资源

中华传媒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27935060.html,/info/index.php

中华传播学会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27935060.html,.tw/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27935060.html,/05cjr/index.shtml

新闻与传播研究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27935060.html,/

人民网传媒频道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27935060.html,/

第一章传播的内涵及人类传播的历史

一、传播的内涵

二、信息

三、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一、传播的内涵

传播学:研究传播活动和探讨传播规律的一门学问。

1、传播概念的演变

中国古代关于传播的概念

2、关于传播定义的代表性观点

A、“共享”说

亚历山大·戈德的定义即是:传播“就是使原为一个人或数人所有的化为两个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 。

威尔伯·施拉姆的定义更进一步:“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共享”说的不妥之处

a、拒斥。甲发出信息,乙拒绝接受;

b、不通。因符号系统不相等同,乙无法“解读”甲的信息;

c、误解。乙没有领会甲的真意;

d、独处。甲、乙,传者、受者为同一人,即自言自语。

B、“影响”说

美国传播学者霍夫兰、贾尼斯和凯利的定义为:传播是指“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奥斯古德等人认为:“传播就是一个系统(信源),通过操纵可选择的符号去影响另一个系统(信宿)” ;

沃伦·韦弗说: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 。

C、“反应”说

史蒂文斯的定义是: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

理兹的看法是:“一个来源透过对讯息(不管是语文或非语文、记号或符号)的传达,能使接受者引起反应的过程”。

“反应说”有何不足之处?

D、“互动”说

格伯纳说:所谓传播,就是“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瓦茨罗维克等人也认为:“在互动的情境中,有讯息价值的所有活动都是传播”。

E、“过程”说

希伯特认为:“传播的确可视为一个过程,过程就是一系列的活动及运行永远向着一个特定的目标在行动。传播不是一个被时间和空间所固定的静止的实体。传播是一个恒动过程,用以运送意义,传递社会价值,并分享经验。”

彼德等人:“大众传播就是通过某种媒介向许多人传递信息、思想和观念的过程。”

3、传播的定义(课本P4 )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高教版《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如何理解:

①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②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③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④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4、传播的特点(课本P4-5)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这里的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这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5、传播的类型

传播的类型

非人类传播

传播非社会传播:自我传播

人类传播

人际传播

社会传播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二、信息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最先认识的东西当然是显而易见的物质,人类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

第二、物质具有能量;

第三、信息也是世界的一大构成要素。

1、信息含义

所谓信息,就是可以减少或者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2、信息研究的纵向扫描

(1)技术信息论

信息论的创始人是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数学家C·E·香农和韦弗。他们于1948年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发表的著名论文《通讯的数学原理》,标志着信息论的萌芽和诞生。

(2)语义信息论

卡尔纳普提出了信息中所包含的意义问题,认为任何载体所发出的讯息必须具有一定的意义,如果用语言表述,则指讯息的语义。

(3)效用信息论

效用信息是指信源所发出的信息被信宿(如收信人)收到后所起的效果和作用,即信息的实效、效用。

三、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人类传播活动分成:

口语(传播时代)

文字

印刷

电子

人类传播的四次飞跃:

1、第一次(飞跃):从本能传播到主动传播

2、第二次:4万年前,语言产生

3、第三次:3500年前,文字产生

4、第四次:19世纪中叶,近代传播工具诞生

1、口语传播时代

口语——人类传播的第一媒介,人类传播历史上第一个发展阶段。

在口语传播时代,非语言符号的作用很重要

口语传播有何特点

口语传播的特点

简便快捷。

亲切性。

生动性。

易于控制。

保存性差。

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播(空间限制)。

2、文字传播时代

(1)功能:

①信息在空间上之广远

②信息在时间上之久远

(2)起源:绘画。

象形文字

竹简

(3)文字发明的重要意义

①文字克服了声音语言的转瞬即逝性,它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时间上)

②文字打破了声音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空间上)

③文字使人类文化传承有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3、印刷传播时代

(1)技术层面上:

印刷媒介包括两层含义,即印刷术和印刷品。

印刷术发明的直接意义:使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

(2)社会层面

①产生了崭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制度;

②报刊业和出版业的繁荣;

③教育文化事业的普及。

4、电子传播时代

(1)电子媒介含义:

广义:指一切依靠电源传播信息的媒介。

狭义:则专指公共性的媒介。

(2)电子媒介的发展历程

电子传播经历三次飞跃:

① 20世纪初的广播

② 20世纪中的电视

③ 20世纪末的网络

网络传播的特点有哪些

(3)第四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对比

①第四媒体”的特征

范围广、速度快

兼容多种传播手段

传播的个人化和交互性

存储量大、检索便捷

第四媒体传播成本低廉

②传统媒体的特征

A 报纸

报纸是通过视觉来传递信息的

保存性强

报纸的时效性相对差一些

报纸的阅读非常方便、随意

报纸选择性强

报纸适于进行深度报道

B 广播

诉诸声音符号传递信息

时效性强

收听随意、方便

保存性差

选择性弱

C 电视

视听结合的媒体

时效性强

保存性差、选择性差

形象感、现场感和过程感

科学研究发现

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占人们信息总量的83%,通过听觉获得的占11%;

从记忆效果来看,听到的信息能记住20%,看到的信息能记住30%,边看边听能记住50%。

③第四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劣比较

A 第四媒体的优势

技术优势

最大优势——互动性

无地域性

海量的信息

广告效果更容易评估

数据显示

为了渗透到5000万个家庭中,广播业花了38年,电视业花了13年,而网络在短短的5年内,就渗透到全美国6000万以上的家庭。

B 传统媒体的优势

现实的传播影响上

大批存量信息资源

精炼完备的采编组织机构和丰富的采编经验

政治属性。

C 第四媒体的劣势

信息量太大,有时不太好查找

对受众要求更高

缺乏严格的编辑和审核

D 传统媒体的劣势

网络的优势概括为5个C:

Connectivity(联系)

Contest(争论)

Content(内容)

Community(社区)

Commerce(贸易)

传统媒体只占有Content(内容);

互动性差;

传统媒体覆盖率低,对受众影响处于劣势;

传统媒体的制作成本普遍较高。

④第四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A 内容流失

B 受众流失

C 广告流失

D 人才流失

第二章传播学的源流及发展

一、三大来源

其一,以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为基础的行为科学;

其二,以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即俗称“三论”为主干的信息科学;

其三,以新闻传播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闻学。

1、行为科学

所谓行为科学,就是把人的外在行为而不是内在思想作为研究的客观依据,因为人的思想处在“黑箱里面,看不见摸不着,而人的行为却是实际可见的。”

2、信息科学

传播学的第二大来源是俗称“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信息科学,“三论”相继出现在20世纪中叶。

(1)信息论

信息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信息论即香农早期的研究成果,它以编码理论为中心,主要研究信息系统模型、信息的度量、信息容量、编码理论及噪声理论等。

广义信息论又称信息科学,主要研究以计算机处理为中心的信息处理的基本理论,包括评议、文字的处理、图像识别、学习理论及其各种应用。

(2)控制论

创立者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科学家维纳:

1948年美国数学家维纳(香农的老师)出版了《控制论》一书,标志着控制论的正式诞生。1950年又发表《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对控制论作了更广泛通俗的阐述。

对传播学来说,控制论的主要意义在于反馈这个概念。反馈——系统输出信息返回输入端,经处理,再对系统输出施加影响的过程。

(3)系统论

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的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集合体。系统论的原则:

①整体性原则,体现在三方面:

整体的性质不是要素具备的。

要素的性质影响整体。

要素性质之间相互影响。

②结构功能原则:

要素不变时,结构决定功能。

结构、要素都不同则可以有相同的功能。

同一结构可能有多种功能。

③目的性原则

④最优化原则

3、新闻学

传播学具有鲜明的多学科交叉特征,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曾经用“租界”、“绿洲”、“十字路口”等比喻来说明传播学的交叉性。新闻学是传播学重要来源之一。

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

(1)传播学注重理论研究,而新闻学则注重业务研究,传播学以原理为重点,而新闻学以“术”为重点。

(2)从研究对象上看,新闻学研究的范围相对窄些。

(3)从研究内容上看,新闻学重新闻事业本身的职能和业务技巧的研究;传播学主要研究媒介与社会的互动,以及媒介对社会产生的效果。

(4)从研究方法上看,新闻学较单调,传播学则全面系统。新闻学是站在微观的角度,采用“直观的分析法”也就是“经验研究”;传播学往往站在宏观的角度,显示出多角度研究的特征,在方法上,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经验与实证相结合。二、四大先驱与施拉姆

对于传播现象给予较多研究、直接促成传播学产生的学者是:

拉斯韦尔

卢因

霍夫兰

拉扎斯菲尔德、施拉姆

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的有关著述:

1927年,出版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1935年,与人合写《世界革命的宣传》和《宣传与推行》。

1946年,和史密斯合著《宣传、传播和舆论》。

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

开创了内容分析方法;

他关于政治传播和战时宣传的研究代表着一种重要的早期传播学类型;

5W传播模式导致了传播学对于确定效果的重视;

5W模式对应的5种分析:

控制分析

内容分析

媒介分析

受众分析

效果分析

2.心理学家卢因

库尔特·卢因是守门理论创立者,代表作《解决社会矛盾》。

将心理学知识引入传播学,用来研究“群体生活的途径”。

1947年,发表论文《群体生活的渠道》,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把关人。

场论、群体动力论。

3.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

卡尔·霍夫兰,1921年6月12日出生在美国芝加哥,1936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担任该校心理学系讲师、助理教授、教授,是著名实验心理学家,也是宣传与传播研究的杰出人物。

编纂出版了一套《美国军人》丛书,共4卷,其中第三部《大众传播实验》(1949)代表了霍夫兰等人最早的研究成果。

霍夫兰又主持撰写出版了《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共5卷,其中以霍夫兰和贾尼斯、凯利合著的《传播与劝服》(1953)最具综合性和学术性,是这套丛书中的一部力作。

4.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是奥裔美籍著名社会学家。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25年毕业于维也纳大学,获数学博士学位,后对社会心理学和传播研究产生兴趣,并作出突出贡献。主要著作有:《人民的选择》、《美国士兵-----述评》、《社会科学中的数学思想》《社会研究的语言》等。

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学的贡献:

A 把社会学实地调查方法扩大到传播学领域。

B 他是首先从受众角度研究大众传播效果的社会学家之一。

C 他和他的同事们提出“两级传播论”、“有限效果论”等著名观点。

5.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

韦尔伯·施拉姆(1907--1988),美国传播学者,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人称“传播学之父”。他一生写了30部传播学著作,对传播学这门学科创立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1982年,其代表作《传播学概论》在大陆翻译并出版(新华出版社)。

施拉姆的主要贡献

其一,他建立了最早一批专门致力于传播学研究与教学的基地,从而使传播学得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1947年,他在伊利诺伊大学创办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并开设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1950年,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在伊利诺伊大学获得通过,施拉姆成为该校传播系主任;

1956年,创办斯坦福大学传播学研究所,他主编最早一批传播学教材,包括《大众传播学》(1949)、《传播过程与效果》(1954)

其二,他培养了一大批传播学研究的后起之秀。

其三,他出版了一系列流传甚广的传播学著作。

《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

《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1964)

《传播学概论》(1982总结性著作)

三、两大学派

1、两大学派的由来与立场:

以美国为代表的经验学派,又称传统学派

以欧洲为典型的批判学派。

马克思主义三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阶段、列宁阶段、西方马克思主义阶段)

法兰克福学派。

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

2、两大学派的差异与比较:

(1)经验学派

①经验性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则:

研究程序应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社会科学家的首要目标,是搜集和提供关于理论假设的无可争议的科学数据和材料。

通过公开的学术讨论,建构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模式或“定理”。

②经验性方法的缺陷:

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无限复杂,有些情况不能单纯用经验材料观察、测定、量化、说明;

目前,经验性研究所依赖的程序或技术主要是问卷调查或控制实验。前者不具备自然科学的精确和严谨,后者说明不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

经验性研究所依赖的主要是个人或小群体层面上的经验材料,在考察社会历史及宏观社会结构方面缺乏有效手段;

尽管经验性方法论者主张用“纯客观”的态度来研究社会现象,但这一点在现实中很难做到。

(2)批判学派

①批判学派中的主要流派:

政治经济学派;

文化研究;

意识形态“霸权”理论;

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②批判学派的特点:

他们都对现行资本主义制度持否定和批判态度;

他们更多地将传播理论和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

批判学派在方法上以思辨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

加拿大批判学者斯迈司总结了两大学派的差异:

①研究问题不同

②研究方法不同

③意识形态倾向性不同

美国经验学派代表罗杰斯列举了

两派一系列特征:

经验学派特征: 批判学派特征:

经验的批判的

定量的思辨的

功能主义马克思主义

具体实证的广泛联系的

注重效果研究注重控制分析

四、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

1、传播学研究的引进

1963年,台湾开始传播学研究。

1978香港出版了施拉姆的《传学概论:传媒、信息与人》

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

四个时期:

(1)20世纪50年代:萌芽期

(2)60--70年代“文革”:中断期

(3)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引进和兴起期

(4)1985年以后:自主化和本土化研究时期

2、传播学中国化

1982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在北京举办的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我国出版的传播学专(译)著已有上百本,发表的论文也有千余篇。

香港中文大学余也鲁大力倡导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与传播学研究”,即“华夏传播研究”。

1997年,由孙旭培主编的《华夏传播论》(人民出版社)出版。

五、精神交往论

交往活动两类: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

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决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而精神交往又反过来作用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二者辩证运动构成人类社会的总体运行。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的基本思想。

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辩证关系):

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存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这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

(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

(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

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

(1)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

(2)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具有不同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特殊规律。

(3)在物质文明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状况将成为制约社会历史进程的主要要素。

第三章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一、传播的过程

传播过程:就是信息从传播者流向接受者,实现信息共享的过程,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

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1)传播者

(2)受传者

(3)讯息

(4)媒介

(5)反馈

2、传播过程的三个重要环节

(1)信息的传达

(2)信息的接受

(3)信息的反馈

二、传播的模式

1、模式的含义

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式。

2、传播模式的演进

(1)线性传播模式

拉斯韦尔模式

香农模式

线性传播模式的缺陷:

A 直线、单向的过程,没有信息的反馈。

B 将传播过程视为非环境互动的静态过程。

C 假定任何讯息总有效果,过高估计了传播力量。

(2)循环和互动模式

奥斯古德模式

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编码者: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

释码者:执行解释意义的功能

译码者: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

施拉姆的另外两个模式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特点

这个模式说明了从一般传播模式向大众传播模式过渡的趋势,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续性和交织性。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德弗勒对香农模式的修改和补充

丹斯的螺旋形模式

纽科姆模式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大众传播概念模式

(3)系统模式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马莱兹克的大众传播过程系统模式

第四章不同类型的传播

一、人内传播

1、内涵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2、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1)感觉

(2)知觉

(3)表象

(4)概念

(5)判断

(6)推理

3、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2)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3)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

二、人际传播

1、内涵

人际传播,一般是指人们相互之间面对面的亲身传播,所以又称面对面传播,人对人传播。

2、人际传播的特点

①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渠道多,方法灵活

②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加丰富和复杂;

③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

④与组织传播相比,人际传播是一种非制度化

的传播。

3、人际影响与媒介效应

(1)两级传播论

拉扎斯菲尔德

观念总是先从广播和报刊传向“意见领袖”,然后再由这些人传到人口中不那么活跃的部分。

(2)舆论领袖及其特征

①他们人数不多,只是全体公众中的一小部分成员;

②舆论领袖都只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并非所有方面都能担当领导舆论的重任;

③舆论领袖必须上通媒介,下连公众。

三、群体传播

1、概念

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2、群体的社会功能

①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

②群体是个人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

③群体是个人表现与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

3、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

(1)群体传播内涵

指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2)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之间的关系

群体意识形成以后,会对群体成员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作用,是相对于个人意识的一种外在的、约束性的思维、感情和行为方式。

群体传播对群体意识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双向性的群体传播,其民主讨论成分多,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更统一、群体感情和群体归属意识更稳固,群体的凝聚力更强。

4、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1)排除偏离性意见

(2)影响群体外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

5、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当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而需要遵守群体意见或规范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它使成员倾向于作出为群体所接受的或认可的反应。

趋同心理,心理学中又称从众心理,“遵从性”。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合群倾向,这种心理使得个体产生放弃自己与群体意见或规范相抵触的意识倾向,作出与自己本来意愿相反的行为,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6、集合行为

(1)内涵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2)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

①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②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3)流言传播与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流言:一种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四、组织传播

1、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

在狭义上,组织指的是“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2、组织传播及其功能

(1)内涵

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2)组织传播的功能

①内部协调

②指挥管理

③决策应变

④形成共识

3、组织内传播过程

(1)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

(2)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

(3)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

4、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

(1)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

(2)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

五、大众传播

(1)内涵

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的特点

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连续、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即“受众”

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单向性很强

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2、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

(2)赖特的“四功能说”:

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3)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概括

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

(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3、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

(1)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

(2)电报、电影、广播、电视与大众传播

(3)新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

4、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几种观点

(1)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①乐观态度

②悲观态度

(2)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①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

②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

③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A “拟态环境”

B “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第五章传播者——角色与控制分析

一、传播者的地位

1.定义

传播者即传播活动中运用特定手段向传播对象发出信息的行为主体。2.把关人理论

(1)怀特的新闻选择把关模式

美国学者盖尔顿和鲁治认为对新闻选择

和加工发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把关标准):

①时间跨度

②强度或阈限价值

③明晰性

④文化接近性

⑤预期性

⑥出乎预料性

⑦连续性

⑧组合性

⑨社会文化价值

(2)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3)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

3.“把关人”理论的积极意义(地位)

(1)纽带和桥梁。

(2)信息通道“把关人”。

(3)“限制器”和协调者。

(4)引导者。

(5)指导者与参谋。

4.“把关”过程实质

(1)并非纯粹“客观中立性”

(2)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3)“把关”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二、传播者类型和特征

1.传播者类型

(1)是否从属大众传媒组织

组织的传播者;非组织的传播者

(2)是否从属于政府下属大众传媒组织

官方传播者;非官方传播者

(3)是否从属党派下属的大众传媒组织党派传播者;非党派传播者(4)是否担任领导职位

一般传播者;担任领导职位传播者

(5)是否从事新闻工作

从事新闻工作传播者;

不从事新闻工作传播者

2.传播者的特征

(1)政治倾向性

(2)传播者控制大众传播的过程

(3)受教育程度较高

(4)大都受过专业训练

(5)有机会对成千上万的人产生影响

(6)与受众一般不直接交流

(7)能获得特殊的双重报酬

(8)工作紧张程度高

三、传播者的权利和义务

(一)权利

1.采访权

2.传送权

3.编辑权

4.发表权

5.著作权

6.安全权

(二)义务

1.保护国家利益

2.遵纪守法

3.遵守社会道德

4.忠实于客观事实

5.保护信源秘密

四、传播制度的分析与思考

(一)施拉姆报刊四种理论

1、集权主义理论

集权主义理论的内容:

(1)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

(2)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与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3)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这种检查是合法的;

(4)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集权主义理论的所讨论的核心是什么?

集权主义理论的核心:

强调国家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和权威性,通讯工具必须受到国家的严密控制,无条件的为国家的最终目的服务。

2、自由主义理论

报刊自由主义理论主要原理原则有:

(1)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2)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与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

(3)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

(4)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两个重要原则:

(1)“观点的公开市场”

(2)“自我修正过程”

缺陷:

(1)资本特权代替了政府的特权,人民的意愿无法得到保障;

(2)追求利润的原则导致煽情新闻泛滥,黄色报纸蔓延;

(3)垄断扼杀了意见自由市场。

3、社会责任论

社会责任理论包括以下几个原理原则:

(1)大众媒介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2)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3)媒介必须在现存的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4)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缺陷

(1)许多观点自相矛盾;

(2)该理论要求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条件下,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缺乏相应的现实基础。

4、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

主要原则和规范:

(1)传播媒介和传播资源是国家的公有财产,不允许私人占有;

(2)传播媒介必须为工人阶级服务,必须接受工人阶级先锋队——共产党的思想和组织上的领导;

(3)媒介必须按照马列主义原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来传播信息,宣传、动员、组织和教育群众;

(4)在服务于社会总体目标的同时,媒介应该满足广大群众的愿望与需求;

(5)国家有权监督和管理出版物,取缔反社会的传播内容。

第六章媒介分析

一、媒介及其比较研究

1、媒介含义:传递大规模信息的载体

2、媒介比较研究:

微观

宏观

二、麦克卢汉及其“奇谈怪论”

麦克卢汉(1911-1980)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先驱”和“先知”。“地球村”、“重新部落化”、“意识延伸”。

外界评价:毁誉参半

褒扬:

“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是“电子时代的代言人,革命思想的先知”。

贬低:

“通俗文化的江湖术士”;

“电视机上的教师爷”;

“攻击理论的暴君”;

“走火入魔的形而上巫师”;

“出尽风头,自我陶醉,赶时髦,追风潮,迎合新潮。可是他错了。”

“刻意反逻辑、循环论证、同义反复、绝对、滥用格言、荒谬绝伦。”

(一)麦克卢汉媒介观

1、媒介就是讯息

麦克卢汉关于媒介与社会形态的观点:

2、媒介是人的延伸

印刷文字成为眼睛的延伸

广播成为耳朵的延伸

衣服成为皮肤的延伸

车轮成为腿脚的延伸

电力技术成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

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

3、热媒介与冷媒介

热媒介即传播信息明确清楚,或曰清晰度高,因而接受者的参与度相对降低的媒介,如照片、拼音文字、广播、迪斯科舞蹈、通俗歌曲等。

冷媒介则指讯息鲜明度低,受众必须平衡使用多种感官以进行想象补充来完成接收活动的媒介。如电视、卡通画、电话、口语等。

(二)麦克卢汉传播理论特点:

1、对媒介形式作了开拓性的研究

2、崭新的视角

3、过于扩大媒介的内涵

4、对冷热媒介分类不是很科学,尚待进一步分析与研究

5、极端性和片面性(见课本150页)

三、英尼斯的媒介理论

1、媒介能极大影响社会组织的形态和人们的交往方式

2、媒介可分为“偏倚时间”的媒介和“偏倚空间”的媒介

“偏倚时间”的媒介:具有耐久性,易于保存的媒介。

“偏倚空间”的媒介:不具有耐久性,但较轻便,易于传送与运输的媒介。

3、麦、英理论联系:

(1)重视媒介技术

(2)麦注意了媒介的偏向

(3)褒扬口语,批判文字、印刷

(4)知识渊博

4、麦、英理论贡献、局限

A: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B:观点创新

局限

唯技术决定论

四、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

1、主要观点:

(1)应视情境为信息系统

(2)不同行为需要不同的情境

(3)电子传播媒介正促成许多旧情境的变化与整合

2、对梅罗维茨媒介理论的评价:

(1)揭示了可从较广的角度分析研究媒介及其社会影响

(2)对媒介的力量过分夸大

(3)动态地分析情境与行为的关系

五、媒介技术发展的社会影响

1、媒介技术

媒介技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公共关系学案例分析与论述复习与答案

四、案例分析: 1、“人机大战”公司得利——IBM的公关谋略 问:l.结合本案例,谈一谈IBM公司选择公关传播的途径。大众传播、公关新闻 2.为什么说IBM公司在这次计划活动中永远都是赢家? 答:1、本案例中,IBM公司选择公关传播的途径有: 1)、制造话题,吸引公众与媒体参与讨论,这是传播品牌及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系的便利途径。一个普通的公关话题迅速成为大众流行的话题,可以迅速提升品牌的影响力。 话题公关的成功实施,需要对大众流行文化以及传媒新闻运作机制有充分的了解,运用得好能切实地起到“少花钱多办事”的营销效果。 2)、适时而动品牌公关尤其是消费产品的公关,时机的把握非常重要 3)、链接公众事件是一个公关技巧,如果运用得当,就算是一个简单的突发事件,也能成功地吸引大量公众的目光。实践表明,和一个现成的事件联系起来,比为推销产品的目的而专门人为制造一个事件要好得多。赞助公益活动 2、技术的创新成果。比如IBM的有名的“人机对抗”,就是其成功研发出每秒可分析200万棋位、技术领先于同行时策划实施 IBM是选择的“特殊事件”营销策略; 因为无论IBM输或者赢,都都引起了媒体和民众的极大关注达,到了宣传自己的目的。 2、“开漆大典” 问:1.组织的公关类型是什么? (对象型公共关系) 如何判断与组织相关的公众群体? 2.长岛铁路的做法体现了公关的哪些职能和原则? 答:公众是公共关系的客体,亦即公共关系的对象。公众是公共关系的一个特定的范畴,它与社会学中的人群、政治学中的人民、哲学中的群众等都有一定的区别。所谓“公众”,是指任何因面临某个共同问题而形成、并与社会组织的运行发生一定关系的社会群体。 一般来说,公众具有4个基本特征: (1)同质性。公众的形成是因为公众中的成员面临共同的问题,而该问题使其与社会组织发生联系及相互作用,并对公众成员产生影响。共同的目的、利益、兴趣、文化、心理特征将他们连接起来,他们的行为具有比较一致的倾向。(2)相关性。公众因特定的问题与特定的组织相联系,这就是相关性。公众与社会组织之间具有一定的互动性,即组织的决策和活动对公众所面临问题的解决具有影响力、制约力,而公众的意见和行动对组织的目标和发展也具有影响力、制约力。 (3)群体性。公众是人群的集合体,维系这一群体的利害关系,决不是一两个人的特殊利害关系,而是代表和反映着一群人或相当一部分人的共同利害关系。 (4)可变性。由于组织的运行处于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中,因而相应的公众也处于变化发展中,可能因面临的共同问题的变化而变化,也可能因需要、情绪、态度的变化而变化。. 长岛铁路的做法体现了公关的哪些职能和原则? 1:求真务实原则,坚持两点:公关工作的求真务实,即客观性、全面性、公正性;公关工作计划制订的求真务实。 2、公众利益第一原则,并不是组织完全牺牲自我,而是要始终把公众利益放在首位。 (1)、认真听取公众意见。(2)、提够优质服务。(3)、维护消费者权益。(4)、以公众需求为导向。 3、互惠互利原则 (1)、生产优质产品,谋求与消费者的共同利益。(2)、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对公众和社会负责。(3)、有效调节组织和公众的利益平衡。 4、全员PR原则,就是一切公关人员,对公关工作无论对内对外,都要立足于全员动手,紧密合作。 长岛铁路公司的做法给我们的启示是,宣传手段是多方面的,除了直接的广告宣传外,新闻宣传也是不可忽略的途径。只要利用得好,其效果会远远超过直接的广告宣传。 当然了,要做新闻宣传就必须提供给新闻单位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长岛铁路公司正是依靠了做法新颖并激发公众兴趣的基本特征,制造了一起颇有轰动效应的新闻,从而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这一事实告诉人们,新闻不可捏造,但可制造,关键在于能符合新闻媒介的需要和迎合社会公众的情趣。 3、巧借“神五”飞天,销量高歌猛进——蒙牛公关广告 问:(1)案例中的广告类型是哪一种?(响应广告) (2)案例属于哪种公关类型?(主体型公共关系)成功之处在哪里? (3)该案例对你有什么启发? 整合广告与促销:当然,公关的效用,需要与广告、促销相嫁接,才能达致最大化。围绕同一主题,将各种营销手段整合在一起,这是打造品牌的聪明方法。 链接公众事件是一个公关技巧,如果运用得当,就算是一个简单的突发事件,也能成功地吸引大量公众的目光。实践表明,和一个现成的事件联系起来,比为推销产品的目的而专门人为制造一个事件要好得多。 对大多数中国消费者而言,爱国主义等高尚情操和真实情感,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蒙牛营销策略解析 分析蒙牛的每一次公关活动,尤其是借助神舟5 号成功飞天的“航天员专用牛奶”公关活动,其成功的原因在于蒙牛

公共关系简答题答案

公共关系简答题答案 1、公共关系的特征有哪些? 答:公共关系定义的多样性,说明公共关系这一事物自身的复杂性。这些表述不同的定义固然有助于我们从不同侧面来认识公共关系,却又令人无所适从。要使公共关系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含义,必须抛开其扑朔迷离的表象,抓住它最本质或者说是最基本的特征,这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公共关系的必要前提。 (1) 公共关系是特指社会组织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各相关公众间关系的组合。(2) 公共关系是为特定的组织机构创造良好的公共关系状态的活动。(3) 公共关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平等互利,公众利益第一。(4) 公共关系的基本方法是双向沟通,信息交流 2、如何按照公众对组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公关分类? 答:不同的公众对组织生存发展影响力不同,就是相同的公众对条件不同、需求不同的组织的影响力也不相同。因此,根据公众对组织的重要性程度,即依据公众对组织影响作用的大小,我们可以把公众划分为首要公众、次要公众和边缘公众。 (1)首要公众指决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公众,他们对组织的生存、发展与成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首要公众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组织操有“生杀大权”,因此,组织往往投入最多的时间、精力、 人力和财力业维持和改善同这类公众的关系。 (2)次要公众指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影响, 但不起决定作用的公众,其重要性小于首要公众。他 们虽然不是公共关系工作的重点对象,但如果忽视他 们的存在,就会使组织的公共关系处于不良状态。 (3)边缘公众指组织虽有关系,但联系较少、 影响较小的一类公众,其重要性最小。 3、如何按照公众的态度进行公关分类? 一个组织面临的各种公众,由于他们所处不同的 地位和环境,扮演的社会角色以及主观认识水平等条 件,而形成对组织的不同态度。我们可根据公众对组 织是否具有合作态度将其分为以下三类:(1)顺意公 众。又称为支持公众,是指对组织持赞赏、支持、合 作和信任态度的公众。他们是推动组织发展变化的基 本公众和主要力量。一个组织的公共关系工作,其首 要目标是保持和扩大顺意公众的队伍,经常与他们沟 通联系,不使他们的态度发生逆转,不让他们被竞争 对手争取过去。(2)逆意公众。又称为敌对公众,是 指对组织持反对意见,不合作态度,甚至采取敌对立 场的公众。他们是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对象。逆意公 众的形成一般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在利益上与组织发 生冲突;另一种是由于沟通不畅对组织的政策和行为 产生了误解。在公共关系工作中,如何争取逆意公众 的转变是一个难题,但又不能因为这是一个难题而放 弃做对逆意公众向顺意公众转化的工作。(3)独立公 众。又称为中立公众或不确定公众,是指那些持中立 态度或态度不明朗,或未表态的公众。由于独立公众 的态度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他们既可以向顺意公众转 化,也可以向逆意公众转化,宜采取说服、争取的工 作方式,争取他们向组织有利的方向转化,绝不能掉 以轻心。 4、简述我国公共关系事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前进中的不足: 1、理论和实践尚不接轨 2、组织领导人的公共关系意识差 3、公共关系活动大多停留在较低层次,影响公 共关系的形象 对策: 系统学习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 努力发掘中国文化中的丰厚资源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5、“揭丑运动”与公共关系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答。进步知识分子认为,“公众”与“群众”的区别是 很严格的。“公众”追求民主、理性和科学,是有教养的 人。“公众舆论”发现问题、探讨并寻求解决问题,是理 性的意见。而“群众”是指那些随随便便的、会被少数 特权阶级利用的狂热的人。“群众意见”往往是随意的、 无组织的,甚至是狂热的、盲从的。为培养“公众”,

公共关系学简答题汇总

公共关系学简答题汇总 1.什么是公共关系观念,包括哪些具体内容?p12-13 2.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区别和联系,与人群关系的区别和 联系p20-22 3.爱德华伯尼斯的重要贡献p30-31 4.我国公共关系教育培训的发展的趋势是什么p37 5.在世纪之交的世界经济发展中现在国际公共关系发展的 趋势是什么?p44 6.简述公共关系提供信息的职责p46 7.简述公共关系推广的职责p48-49 8.公共关系具有哪些辅助决策有哪些p47 9.关于协调沟通的职责的内容p50 10.公共关系提供服务的职责具体有哪些p51 11.宣传与新闻的联系与区别 12.树立组织形象的意义 13.公共关系在提高个人素质方面的作用p60 14.公共关系优化社会环境的功能 15.公共关系发展的新特点标新在哪些方面 16.公关地位战略化的具体表现 17.聘请公关顾问要注意哪几个问题? 18.公共关系人员的意识有哪些具体要求 19.公共关系人员应具备哪些心理素质? 20.哪些人可以成为领导式的公共关系人才?P89

21.公共关系职业工作具体描述有哪些?P98 22. 简述“全员PR管理”(作为简答题除了答出名词解释外还要标出以下三点) 23.公众与人民、群众、人群、受众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24. 简述公众包含的基本涵义有哪些?P103 25. 简述什么是现代公众意识?为什么要树立现代公众意识? 26.根据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不同的公众?(为什么说边缘公众是公共关系的必争之地?)P113 27.搞好社区公众关系的意义何在?P119 28.建立良好的顾客关系的意义有哪些? 29. 简述为什么说媒介公众具有明显的二重性?P121 30. 与新闻媒介公众建立良好关系的意义是什么? 31. 政府公关的意义有哪些? 32. 简述与名流公众建立良好关系的意义何在? 33.与国际公众沟通的意义是什么? 34. 如何运用跨文化传播手段,促进组织形象的国际化?P125 35.客观因素包括哪些呢 36.请简述认知、情感、意图三因素之间的关系。 37.简述信息本身的说服力的关系及应用技巧。P144 38.在说服别人时,问题的排列技巧要怎样才能打动人心? 39.流行的涵义具体有哪些? 40. 美国流言研究者纳普总结出对付流言的方法有哪些?P152 41.舆论的特征有哪些?P154 42.阐述影响人的价值观的因素有哪些?P160 43.决定团体成员从众的因素有哪些?P163 44.如何进行组织形象的地位测量?P172~173 45.为什么说:组织形象是恒定性和变通性的统一呢? 46.公司对公众期望和要求有哪些? 47. 简述如何建立有效的公众形象?P186 48.简述编制公共关系预算的方法有哪些?及其优缺点和注意事项是什么?

公共关系案例自考笔记

第一章公共关系案例的基本问题 【简答】公共关系案例的基本特征? 答:1.客观性:公共关系案例中所涉及的内容是真实的事实,公共关系案例是对客观发生的公共关系实务活动的记录和整理,编撰公共关系案例也要实事求是,既不能随意杜撰,也不能夸大其辞。2.典型性:公共关系案例研究的对象,是有代表性、有特色的公共关系实务案例,它们在实践中既有类型上或方式上的个性,又能体现公共关系的某些本质特征或基本规律。3.实用性:构成公共关系案例的事实应对公共关系的实务操作或理论研究具有较强的探讨性或借鉴性,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既是有效的和可控的,又是有益的和可学的。 【简答】公共关系案例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1.目标要素:公共关系的特征之一是目的性,任何公共关系活动都是为了达到特定的公关目标而进行的。组织的公关目标包括经济目标,形象目标、环境目标等等。离开了对目标的选择、确定、实施与达成,公共关系活动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2.主体要素: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任何公共关系实务都是公共关系的主动行为,社会组织因而成为公共关系案例的主体要素,它检测公关环境,确定公关活动的目标,针对特定的公众,实施行之有效的传播沟通,在完成公关运作过程后,对公关效果行评估。因此,主体(组织)要素是公共关系案例中的能动要素。3.客体要素:公共关系的客体是公众,任何公共关系实务都以待定的公众为对象,离开了作为公共关系客体的公众,组织就失去了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意义。4.传播要素:任何公共关系实务都离不开传播,若没有了传播这一中介和桥梁,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都是孤立存在的,公共关系也无从谈起。作为主体的组织,选择什么样的传播内容、通过何种媒介或手段将信息传播给作为客体的公众,是公共关系活动成败的关键。5.环境要素:任何公共关系活动都发生在特点的环境条件下,其中既包括宏观层面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也包括微观层面的时间、地点、人物、场景、历史沿革、客观情况等,离开了对环境要素的了解和把握,公共关系活动的开展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据 公共关系案例的结构形式的概念是指:公共关系案例的基本格式、编排程序和结构安排。 【简答】公关关系案例包括哪些主要的构成要素? 答:1.案例标题是对公共关系实务活动的基本揭示,一般有单一型标题和复合型标题两种。单一型标题一般只有一行主题,复合型标题一般包括主题和副题。案例标题应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既能让人们对该案例有总体性的了解,又能吸引人们对案例产生阅读兴趣。2.案例正文。案例正文是公关案例的主干部分,主要包括事件的内容及有关的思考与分析。其中,事件是主体,对事件过程、背景和效果的描述或记叙,要求情节完整、背景清晰、明快易读,核心是准确地记述事情的来龙去脉,防止遗漏与事件相关的重要因素和细节。在此基础上,对该事件进行一定科学而合理的分析,将实践概括为经验或规律,并进行必要的理论阐释。3.案例结尾。结尾一般是对案例正文的总结,在对案例做出结论的同时,启发学习者和使用者进一步的思考。 【名词】公共关系案例研究:是一种研究、理解和把握公共关系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公共关系案例的类型有哪些? 答:一、根据案例的篇幅和复杂程度分类。1.小型案例,一般是指篇幅较为短小,矛盾相对单一,结构较为简单,线索较为清晰的公共关系案例。2.中型案例,一般是指篇幅适中,涉及矛盾较多,内容、层次与线索都相对复杂的公共关系案例。3.大型案例,一般是指篇幅较长,矛盾交错,层次丰富,线索繁多,手段较为复杂的公共关系案例。二、根据案例的内容分类。1.专题性案例。一般是指有关组织某一特地的公关项目、公关议题的案例。这类公关案例目标比较具体,问题比较集中,内容具有较强的专题性。2.综合

现代公共关系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现代公共关系参考答案 任务一:课后自测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C 4.C 5.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D 3.ABCD 4.AC 5.ABC 三、判断题: 1.通俗的讲,公共关系就是人与人、单位与单位、国家与国家的关系。 (×) 2.公关的主体就是指公关的对象。 (×)3.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就是公共关系。(×) 4. 艾维·李被称为现代公关之父。 (√) 5.公关状态的存在是不以社会组织的主观设想为转移的。 (√)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组织是公共关系活动的主体? 答:组织是公共关系活动的主体,即公共关系的承担者,实施者和行为者。公共关系是一种组织的活动,而不是个人的事务和技巧;公共关系涉及组织的目标、战略等诸要素,而不停留在个人活动的层面上;公共关系处理的是组织的关系和舆论,而非私人的关系和事务;公共关系

追求整体的公关效应和组织的社会形象,而不局限于个人的印象、情感和利益。组织作为公共关系的主体,有其总体目标和需要。公共关系是从属于组织总目标的,是组织整体功能中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是组织职能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公共关系学主要将组织作为传播沟通主体来进行研究。任何组织都是一个传播沟通的主体,都具有公众传播沟通的行为和功能。 2.你认为怎样才能尽快地形成公关意识? 答:所谓公关意识,是指一种自觉用公共关系理论和原则指导自己思维和 行动的观念,又称“公关观念”,是某些公众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把公共 关系的理论和原则融化为自己的思想,融化为自己内在的习惯和行为规范。因 为你会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的“名片”成为企业文化流动广告的载体。你要为 自己设计和谐优美的职业形象,并融入到公司的企业文化中。自己的文化内涵 和企业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员工的外表与气质上。 3.公共关系有几个职能? 答:(1)采集信息(2)传播与沟通(3)联络感情、协调关系 (4)咨询与引导 4. 公共关系与庸俗关系有什么区别? 答:(1)两者产生的社会基础不同;公共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 而庸俗关系则是生产力低下,卖方市场和经济落后的表现。(2)两者代表的利 益不同;公共关系将组织利益和公众利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公共关系所追求 的是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而庸俗关系背离广大公众的利益,所追求 的是小团体特别是个人的私利,甚至为了一时的既得利益,不惜损人利己、损 公肥私,危害社会和公众的利益。(3)两者的手段不同;公共关系活动以事实

03294公共关系案例复习资料

公共关系案例 第一编公关案例概说 第一章公共关系案例的基本问题 一、公共关系案例的特征与构成要素 “案例”是指对某一具体事物或现象的描述、总结和分析。 (一)公共关系案例的基本特征 1.客观性 2.典型性 3.实用性 (二)公共关系案例的构成要素 公共关系案例由以下五个要素构成: 1.目标要素 公共关系的特征之一是目的性,任何公共关系活动都是为了达到特定的公关目标而进行的。组织的公关目标包括经济目标、形象目标、环境目标等等。 2.主体要素 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任何公共关系实务都是公共关系主体的主动行为,社会组织因而成为公共关系案例的主体要素。 3.客体要素 公共关系的客体是公众,任何公共关系实务都以特定的公众为对象,离开了作为公共关系客体的公众,组织就失去了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意义。 4.传播要素 任何公共关系实务都离不开传播,若没有了传播这一中介和桥梁,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都是孤立存在的,公共关系亦无从谈起。作为主体的组织,选择什么样的传播内容、通过何种媒介或手段将信息传播给作为客体的公众,是公共关系活动成败的关键。 5.环境要素 任何公共关系活动都发生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其中既包括宏观层面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也包括微观层面的时间、地点、人物、场景、历史沿革、客观情况等。离开了对环境要素的了解和把握,公共关系活动的开展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据,也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公共关系案例的结构形式 1.案例标题。案例标题是对公共关系实务活动的基本揭示,一般有单一型标题和复合型标题两种。 2.案例正文。案例正文是公共关系案例的主干部分,主要包括事件的内容及产关的思考与分析。 3.案例结尾 公共关系案例,是指具有客观性、典型性、实用性,由特定内容和形式构成的,被描述、总结和分析的公共关系实务。 二、公共关系案例的类型与研究意义 (一)公共关系案例的类型 1.根据案例的篇幅和复杂程度分类 (1)小型案例。(2)中型案例。(3)大型案例。 2.根据案例的内容分类根据案例的内容可将其分为专题性案例与综合性案例。 (1)专题性案例。一般是指有关组织某一特定的公关项目、公关议题的案例 (2)综合性案例。一般是指针对组织关乎全局性的公共关系目标、涉及整体性的公共关系对象、运用多种公共关系手段所进行的公共关系活动案例。 3.根据案例的编写方式分类根据案例的编写方式,可将其分为描述型案例与分析型案例。 (1)描述型案例。这类案例重在如实地记录和反映公共关系活动,为学习者和使用者提供更多的研究余地和思考空间。 (2)分析型案例。融入编写者的看法或评价,对其成败得失进行归纳或分析,以使学习者和使用者更加深入、细致地理解和把握公共关系案例。 (二)公共关系案例研究的意义 1.深化学习 2.提供借鉴 3.模拟训练 4.提高技能 5.指导实践 公共关系案例的局限性: 1 .案例间缺乏整体性的系统关联; 2.容易产生一定的片面性;3.

(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公共关系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公共关系的概念 一、单项选择题1、D 2、A 3、A 4、A 5、B 6、A 7、C 8、A 9、B 10、A 11、C 12、C 13、 A 14、A 15、A 二、多项选择题1、ACE 2、AD 3、ACDE 4、BE 5、A B 6、A.B 7、AB 8、CDE 9、ABCDE 10、ACDE 11、ABCDE 12、ABCDE 13、ACE 14、BD 15、AC 三、名词解释题 1、传播管理说这类定义将管理说和传播说结合起来,强调公共关系是组织一种特定的传播管理行为和 职能。格鲁尼格教授认为:“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P3)2、公共关系状 态公共关系状态即一个组织与其公众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和舆论状况。公共关系状态是客观 存在的,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处在一定的公共关系状态之中。它既是组织公共关系活动的基础,也是组织公 共关系活动的结果。(P10)3、关系主要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相处和交往的行为和状态,简单说就是组织 与公众之间的联系。这种相处和交往的性质和程度,是组织的公众环境状态中比较直观的方面。公共关系“好”还是“不好”,从这种联系的性质和程度就可以直接判断。(P16)4、形象(P18)5、人际关系主 要指个人关系、私人关系,即个人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它主要从 个体关系的角度概括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其涵盖面包括个人在生活、生产及其他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一切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P21)6、舆论指社会公众对组织的政策、行为、人员或产品所形成的看法和意见的 总和,是社会上大多数人对组织的看法和意见的公开表达。这种公众意见的性质和程度是衡量公共关系状 态的客观标志。这种舆论反映和评价的性质和程度,是组织公众环境状态中无形的方面。舆论标志着大多 数社会公众对组织的基本态度和行为。(P17) 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公共关系的传播观念、协调观念? P12 2、为什么说组织是公共关系活动的主体? P13-14 3、 为什么说传播沟通是公共关系活动的过程和方式? P15-16 五、论述题 1、从关系、职能、学科的角度论述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要点:公关本质属性;分别阐述关系、职能、 学科性质。(P7-8)2、试述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联系与区别?要点:人际关系;(1)联系(内容、 方法)(2)区别(主体、对象、内容、方式)P21 3、试述公共关系与“人群关系”的联系与区别?要点:人群关系;(1)联系;(2)区别P21-22 4、试分析公共关系有代表性的七种定义?P2-3 六、案例分析题香港回归祖国倒计时活动—《中国名牌》杂志社的公关创意 知识点:公共关系状态、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观念。 从背景上(历史、立场)进行项目调查,得出结论:回归这一天,一个民族的沧桑荣辱将在这时刻凝 聚升华。当时离回归只剩3年半过渡期。寻求一种能充分表达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定信念与浓烈企盼之情的 特殊活动方式,其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政治影响与历史作用。 开展了项目的策划和实施:目的是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切入点是倒计时;焦点、层次和时间到位;得 到全国人民的支持。 分析评点:(1)舆论影响、社会效应,堪称“中国公关史上值得一书的大手笔”。(2)精妙的创意:倒 计时版设置在祖国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为公关策划找到了一个最佳着落点。(3)高层次、长跨度、大规模: ①规模最大倒计时牌面积达153.6平方米);②受众面最广;③活动时间最长,前后历时 925天;④新闻媒 介报道的深度与广度以及频率最多。 第二章公共关系的起源与发展

公共关系学复习资料(答案)(1)

1、公共关系的英文是( A ) A 、 publicrelations B 、 publicrelation C 、 publicationrelations D 、 publication relation 2、公共关系学可直接称为( A ) A 、公众关系 B 、人际关系 C 、人群关系 D 、社区关系 3、组织与公众联结的方式是( B ) 6、公共关系的主体是( C ) 7、公共关系的客体是( A ) 8、公共关系的中介环节是( B ) 9、( B )是指与组织虽有关系,但联系较少,影响较小的一类公众,其重要性最 小。 第2章 第1章 A 、大众传播 B 、传播 C 、人际沟通 D 、 舆论宣传 A 、社会公众 B 、传播 C 社会组织 D 、 政府官员 A 、社会公众 B 、传播 C 社会组织 D 、 政府官员 A 、社会公众B 、传播C 社会组织 D 、 政府官员 A 、潜在公众B 、边缘公众C 独立公众 D 、知晓公众 10、(C )又称为中立公众或不确定公众 或未表态的公众。 ,是指那些持中立态度或态度不明确 A 、潜在公众 B 、边缘公众 C 独立公众 D 、知晓公众

11、利用新闻媒介揭露垄断企业“愚弄公众”的现象,形成了美国近代史 上著名的(C)。 A、报刊宣传运动 B、便士报C揭丑运动D、民主政治运动12、1906年, 艾 维李发表的著名文件是(B)。 A、《有效的公共关系》B《原则宣言》C《公众舆论之形成》D、《公共关系学》 13、被誉为“公共关系之父”的是(艾维。 李)。 第3章 16、组织形象的基础是(D)。 A、员工形象 B、管理形象C机构形象D、产品形象17、设计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组织名称和商标是处于(B)。A、初创时期B、发展困难时期C发展顺利时期D、形象受损时期 18、民主参与法是用来协调(D)的。 A、外部公众关系 B、顾客公众关系 C、媒介公众关系 D、内部公众关系 19、树立交往合作的观念,提高社交能力属于公众关系的(D) 。 A、优化环境功能 B、提高素质功能C塑造形象功能D、协调关系功能 20、组织公共关系活动的出发点应当是(A)。 A、从事实出发 B、从理想出发C从利益出发D、从专家意见出发 21 、组织最需要广告宣传,可恰恰拿不出大笔广告费是组织处于( 初创时期B、发展困难时期C发展顺利时期D、形象受损时期A)A、 第4章 26、公共关系部是一种具有服务性质的、较高层次的间接(D) 。 A、管理者 B、领导者C生产者D、管理部门

公关简答题答案

1.要写好新闻稿应掌握哪三个要点? 答:要写好新闻稿,应掌握以下三个要点: (1)新闻稿的结构。常见的新闻稿结构有三种:倒金字塔结构、并列结构、顺时结构;其中最常见的是倒金字塔结构。倒金字塔结构由导语和事实两大部分组成,导语是新闻稿的灵魂,最新、最重要的内容即包含其中。导语之后是一般的新闻事实,按重要在前、次重要在后的原则排列。 (2)导语的写作。导语在新闻稿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虽然只有一两句语,却要概括一篇新闻中最新最重要的信息,使人只看导语便可了解新闻的基本要点。由此可见,导语的写作是新闻写作中极为关键的方面。 (3)新闻背景材料的运用。新闻背景材料是对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起衬托补充、说明等辅助性作用的材料 2 .简述艾维李对公共关系的贡献? 答:艾维李作为公共关系之父,不仅首创了“公共关系”这一专门职业,而且,他提出的“说真话”“公众必须被告知”的命题将“公共利益与诚实”带进了公共关系的领域,,使公共关系这门学科从对一些简单问题的探讨上升为探求带有某些规律性的原则和方法,大大推动了这门学科的发展。由于时代的局限,艾维李的咨询指导主要还是凭经验和直感而进行的,缺乏对公众舆论的严密、大量的科学调查。因此,有人批评艾维李的公关咨询只有艺术性而无科学性。但无论如何,艾维李作为公共关系职业的先驱者的地位是无可争议的。3.简述公共关系程序的四个步骤。 公共关系程序的四个步骤又称作“四步工作法”即将整个公共关系工作过程划分为四个基本阶段: (1)公共关系调查:通过环境分析、舆论分析或形象分析,确定公关的对象和问题。 (2)公共关系策划:根据公关问题确定公关目标,制定公关计划和设计公关方案。 (3)公共关系实施:根据公关的目标、计划和方案实施各种传播沟通活动。 (4)公共关系评估:根据调查、反馈的信息评估公关活动的效果,寻找新的问题,确立新的公关目标,调整原有的公关计划。 4.公共关系活动中树立组织形象应遵循哪些原则?p158 1、有效性原则。有效性是指通过开展公共关系活动,要力求取得预期最佳效果。公共关系是组织发展的一种策略,其目标是促进组织发展,因此在塑造组织形象的过程中必须努力遵循有效性原则。 2、具体性原则,也称整体性原则。总体性原则是指把组织分散的,不连续的公共关系工作系统化,统一化和科学化。现代组织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必须改变公共关系工作各部门分头负责,各自为政的局面,要统一观念,全面规划,协调行动。总体性原则海一位折设计公共关系活动所追求的工作目标要统一,不能偏顾任何一项。 3、符号化原则。是指通过设计简洁,鲜明,形象的组织产品和产品标记,使组织和产品形象易于传播,应用象征性的标记来宣传组织的形象,是公共关系学的重要标记。 5.简述拉斯韦尔的5W模式和传播研究的5个基本范畴? 答:5W的基本含义:(1)谁传播(who);(2)传播什么(says what);(3)通过什么渠道(which channel);(4)向谁传播(to whom);(5)传播的效果怎样(what effects)。在对传播的研究中,拉斯韦尔所提出的研究对象的五大部分也完全可以视为传播研究的五个基本范畴。(1)传播的控制分析;(2)传播的内容分析;(3)传播的媒介分析;(4)传播的对象分析;(5)传播的效果分析。 6.危机处理包括哪两方面的涵义? 答:危机处理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处理“公共关系危机”;二是用公共关系的策略和方

自考《公共关系案例》复习提纲

03294 《公共关系案例》提纲讲师:张磊*Bobby 基本问题 一、名词解释 1、案例 2、公共关系案例 3、公共关系案例研究 4、专题性案例。 5、综合性案例。 6、描述型案例。 7、分类型案例。 8、公共关系案例分析 二、简答题(含论述题) 1、公共关系案例的基本特征? 2、公共关系案例的构成要素? 3、公共关系案例的构成要件 4、公共关系案例的类型? 5、公共关系案例研究的意义 6、为什么公共关系也存在一定得局限性? 7、案例分析的一般程序 8、案例分析的一般方法? 第二章公关主体说 (名解)公共关系的主体、组织、营利性组织、非营利性组织 1、社会组织的特点? 2、非营利组织的类型 3、营利性组织公共关系的特点? 4、如何使公共关系行为成为组织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5、非营利性组织公共关系的特点? 6、非营利性组织为了争取公众支持,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跨国企业公关专题 (名解)跨国公共关系(名解)跨国公众 1、跨国公共关系的复杂性。 2、跨国公共关系的目标 3、跨国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 4、从事跨国公共关系活动的组织,必须做到如下四点: 5、跨国公共关系的工作内容:

酒店与旅游业公关专题 1、酒店与旅游业公共关系的特点 2、酒店与旅游业公共关系的作用 3、公共关系对于建立和发展酒店与旅游业品牌形象的作用 4、公共关系的参与决策职能 IT 与高科技行业公关专题 1、IT 与高科技行业公共关系的工作内容 2、为实施整合营销传播战略创造了最大的可能,主要表现在 汽车行业公关专题 1、汽车行业的特点 2、汽车行业公共关系的目标与内容 3、汽车企业公关在策划与实践中应把握的基本问题 媒体行业公关专题 名词解释:“大公关” 1、媒体行业公共关系的公众分类 2、媒体行业公共关系的原则 3、媒体行业开展公共关系的主要形式 政府公关专题 1、政府公共关系的特定内涵 2、政府公共关系的特殊性: 3、政府公共关系的沟通方式 公关客体概说 1、公共关系的客体 2、公共关系公众 3、内部公众 4、外部公众 5、非公众 6、潜在公众 7、知晓公众 8、行为公众 9、首要公众、次要公众、边缘公众 10、顺意公众、逆意公众、中立公众 (简答)公共关系中的公众的特征:

《公共关系学》练习题参考答案(20200627172433)

公共关系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20分) 1---5 BDDBB 6. ---10 BAADC 11---15 CACBB 16---20 BABAB 21---25 DCABA 26---30 CDCAB 31---35 ADBBB 36---40 ACBAB 41---45 CBABB 46---50 ACCD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题,每题 2 分,共10分。从备选五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的答案,多项、少选、漏选均不得分) 1. ABCE 2.AD 3.ADE 4. ACE 5. ACE 6.ACD 7.CD 8. ABC 9.ACE 10.ACDE 11.ABD 12.ABCDE 13.ACDE 14.ADE 15.ABDE 16.ABCDE 17.ABCDE 18.ABCDE 19. ABCDE 20. ACDE 21. AD 22. BCE 23. ABDE 24. ABCD 25. ABCDE 26. ACD 27. ABCDE 28.BCDE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 3 小题,每题 4 分,共12 分) 1、公众(P94)是指因面临某个共同问题而形成并与社会组织的运行发生一定联系的社会群体。它是与公共关系主体发生联系及相互作用的团体和个人的总和。 2、公共关系调查(P190)是社会调查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具体的社会组织,根据公共关系管理的需要,运用科学方法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依据对信息的研究发现问题,确立公共关系目标并提出实现目标的措施的一种完整的工作程序。 3、公共关系礼仪(P364)是指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人员或其他人员在公共关系活动中,为了树立和维护组织的美好形象,在开展公共关系活动时所必须遵循的尊重公众,讲究礼貌、礼节,注重仪表、仪态、仪式等的程序或规范。 4、公共关系(P3)是一个组织为了生存发展,运用合理的原则和方法传播信息,塑造形象,协调和改善组织的内外部关系,以取得理解、支持和合作的一种思想、政策和管理职能。 5、公共关系策划(P221)就是公共关系人员根据组织形象的现状和目标要求,分析现有条件,谋划,设计最佳行动方案的过程。通常包括 5 要素:策划者,策划目标,策划对象,策划内容和策划结果。 6、CI (P164)中文直译为“组织识别”。它是将商务组织经营理念和精神文化,运用统一的整体传达系统,传达给商务组织周边的关系或团体,并使其对商务组织产生一致的认同感与价值观。

公共关系学复习资料(新)

公共关系学复习资料: 1、公关三要素:社会组织,公众,传播活动。公关三特征:以事实为依据、以传播为手段、以互惠为原则。 形象:公众对社会组织的总体评价,也是社会组织的表现与特征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 2、公共关系的含义:社会组织为了塑造组织形象,通过传播、沟通手段来影响公众的科学与艺术。它有公共关系状态、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学科这三种指代。 3、组织形象识别:组织形象识别是由社会组织制作识别体系,进行公关传播活动,进入公众视野,从而形成组织形象。 组织形象识别系统包括:物系统——VI(设计整合化)——组织的脸 人系统——MI(理念共识化)——组织的心事系统——BI(活动环境化)——组织的手评介组织形象的三个基本指标:认知度(一个社会组织被社会公众所认识、知晓的程度,包括深度和广度)、美誉度(一个社会组织获得公众赞美、称誉的程度)、和谐度(一个社会组织在发展运行过程中,获得目标公众态度认可、情感亲和、言语宣传、行为合作的程度) 4、公关的兴起和发展: 1\艾维.李,核心理论:公众必须被告知—向公众讲真话; 2\伯纳斯,核心理论:投公众所好; 3\卡特里普与森特,《有效公共关系》,公关圣经; 4\格鲁尼格,公关实践的四种模式:新闻代理模式,公共信息模式,双向非对称模式,双向对称模式。 5中国公关兴起的背景: 闭关锁国走向对外开放;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政府本位走向社会组织本位;社会媒介资源匮乏走向媒介化社会。 中国公关目前存在的问题:社会公众对公共关系的认识还存在很多误区;整个公关市场仍处于无序状态,缺乏统一的收费标准和服务规范;高素质公关人才的严重缺乏制约了中国公关业的迅速发展;理论研究比较滞后:公关理论水平滞后于公关实践水平、公关基础理论研究滞后于应用性研究、公关研究者的理论视角存在偏差、公关理论研究资源严重缺乏。 中国公关发展趋势:公关运作的国际化和本土化融合趋势大大增强;公关公司定位从代理性发展为咨询顾问性;公关专业服务进一步细化和深化;中资客户将成为中国公关咨询业市场新一轮竞争的焦点;公关人才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公关理论研究更加深入。 4、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 (广告本质属性——“付费性”;新闻本质属性——“真实性”;营销本质属性——“交易性”;人际关系本质属性——“个体性”)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是“公共性”,即“第三方市场”。公共关系是一种“组织——公众——环境”关系:从组织的角度来看,公共关系通过倡导组织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来说通、监督和制造民意,公关人员扮演着“组织的良心”和“道德卫士”的角色;从公众、环境的角度来看,它又代表着公众和环境的意见,向组织传达、沟通。 4、公共关系“4P”: 公众性:Public,是一种对象性;公开性:Publicity,是一种手段性; 公共舆论性:Public Opinion,是一种内容性;公益性:Public Interest,是一种伦理属性。 5、公共关系基本特征: 说真话:是有效公共关系的一个必要条件——信息真实、态度真诚、好事要出门、坏事要讲清 做善事:是积极公共关系的活动方式——利己利人,有社会责任感。 塑美形:是成功公共关系的追求目标——对组织美誉度、和谐度的提升(理念美、行为美、视觉美) 公共关系通俗定义:公共关系是一门说真话、做善事、塑美形的科学和艺术。 6、公共关系的主要功能: 说服:改变组织或公众的态度和行为;制造舆论;影响民意。 倡导:倡导一种组织定位和品牌个性;倡导一种文化认同;倡导优惠的产业政策、优良的以营环境、健康的消费理念。 咨询:为决策提供信息咨询;协助拟定和选择决策方案;从公共关系角度评价决策效果;为确立决策目标提供咨询建议。 管理:战略管理;信息管理;传播管理;关系管理;声誉管理;危机管理;议题管理;活动管理。 7、公关与新闻的比较: 相同点:1都是一种信源的提供者,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新闻依赖于公关人员提供的信息。2他们都有相似的价值观,即以事实为基础,以说真话为原则,代表了第三方立场,具有一定的公信力。3他们在舆论上互相控制,在信源上互相依赖,为了交换资源和达成

公共关系学试题库完整

1. 服装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款式,可以使用于不同的场合,表达不同的意义。由于服装的样式非常多,我们只能简单地将其分成()、社交装和便装三种。 A 套装 B 正装 C 工作装 D 西装 参考答案:B;考生答案:C;试题分数:2;考生得分:0 2. 近代公共关系萌芽于美国,根据卡特里普《有效的公共关系》一书介绍,近代公共关系的萌芽出现在19世纪30年代,以美国的()“报刊宣传运动”为标志。 A 揭丑运动 B 报刊宣传运动 C 民主政治运动 D 便士报 参考答案:B;考生答案:--;试题分数:2;考生得分:0 3. ()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组织握有“生杀大权”,组织应该投入最多的时间、精力、人力和财力来维持和改善同这类公众的关系。 A 行动公众 B 首要公众 C 顺意公众 D 边缘公众 参考答案:B;考生答案:--;试题分数:2;考生得分:0 4. ()是所有传播沟通对象中最具社会权威性的对象。 A 媒介公众 B 政府公众 C 社区公众 D 名流公众 参考答案:B;考生答案:B;试题分数:2;考生得分:2 5. 在部门所属型的公共关系部中,把公共关系职能定位于传播功能,主要是因为将公共关系部归属于( )。 A 销售部门 B 广告宣传部门 C 接待部门 D 办公室 参考答案:B;考生答案:C;试题分数:2;考生得分:0 6. 新闻公报最常见的结构类型有三种,()通常用于重大新闻的报道。 A 倒金字塔形 B 并列结构 C 顺时结构 D 金字塔形 参考答案:B;考生答案:--;试题分数:2;考生得分:0 7. 把重点事实和主要结论放在文章的最前边,然后按事实的重要性排列事件是()。 A 倒金字塔形 B 并列结构 C 顺时结构

公共关系考试复习

公共关系考试复习 名词:社会组织,公众,传播,公共关系,CIS包括Ml、BI、VI,公 关危机的概念,公关危机的类型,公众的特点,和谐媒介关系的原则(八字),公众的分类,股东关系和谐的重要性,政府关系和谐的重要性。 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爱护公众的利益动身,公共关系的目标是建立一种知名度和美誉度。 进电梯时陪同人员先进,出来时陪同人员后出。 握手的时候:女士先伸手,地位高的先伸手,长辈先伸手。 名片的种类:商务名片,职业名片,社交名片。 副语言:相伴口头语言显现的音符、音速、语调、重音等语言现象。西餐的餐叙:头盘,汤,副菜,主菜,甜品,饮料。 一样的商品广告与公共广告有何区不 公关危机事件的类型:

1 认为危机和非人为危机 按公关危机产生的缘故来划分 2 有形缺失危机事件和无形缺失危机事件 按危机事件带来的缺失的表 现形状划分 3 直截了当危机事件和间接危机事件 危机事件的形成过程划分 危机事件的特点: 1 必定性和偶然性 2 突发性和渐进性 3 破坏性和重建性 4 急迫性和关注 性 和谐新闻媒介关系的原则:诚实,守信,尊重,严谨。 公众的特点:整体性 同质性 多样性 变化性 有关性 顾客关系和谐的重要性: 和谐顾客关系是组织进展的核心咨询题,是赢得顾客的关键所在,是 稳固顾客队伍的保证,是赢得良好环境的基础。 顾客关系:是组织与自己产品或服务的购买者、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是组织与顾客持续的交换意见,联络感情的关系,和谐好顾客关系式组织 最重要的外部关系。 CIS 是企鹅也形象识不系统由BI (行为识不),Ml (理念识不),VI (视 觉识不)构成 传播:传播实质上确实是指个人或者社会组织利用各种媒介,有打算 的向公众传递消息和交流思想与感情的活动过程,即传播过程。 公众:是指与特定的公共关系主体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 或组织的总和,是公共关系工作对象的总称。 4 显在危机事件和潜在危机事件 5 一样危机事件和严峻危机事件 6 内部危机事件和外部危机事件 危机事件的显露程度划分 危机事件的严峻程度划分的 危机事件的涉及范畴划分

公共关系学(答案)

《公共关系学》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现代公共关系的特征是(ABDE )。 A、公共关系学科规范化 B、公共关系教育专门化 C、公共关系专业普及化 D、公共关系行业国际化 E、公共关系工作职业化 2根据公众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特点,可把公众分为(ACDE )。 A、非公众 B、内部公众 C、知晓公众 D、行动公众 E、潜在公众 3、公共关系三大目标是(AB C )。 A、认知度 B、美誉度 C、和谐度 D、见报率 E、议论度 4、从宏观上看,公共关系对社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BCD )。 A、通过信息交流和物质、能量交换等渠道产生影响 B、协调社会群体的目标、利益、态度与行动 C、通过组织制度对内部员工产生影响 D、优化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环境 E、激发公众的购买欲望 5、传播的基本方式是(ABCDE )。 A、个体自身 B、人际传播 C、小团体传播 D、组织传播 E、大众传播 6、现代公共关系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关(BCDE )

A、创新精神:公共关系产生的哲学基础 B、民主政治:公共关系发展的制度安排 C、市场经济:公共关系发展的现实土壤 D、人性文化:公共关系发展的精神源泉 E、传播技术:公共关系发展的技术支持 7、当代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ACD ) A、导入时期 B、设置专业和招生培养时期期 C、成熟稳定发展时期 D、迅速发展时 E、科技成果迅速增长时期 8、根据关系的重要性程度,可把公众分为(AE ) A、首要公众 B、目标公众 C、周期公众 D、稳定公众 E、次要公众 9、政府机关美誉度内容可分解为(BCED ) A、领导政绩评价 B、服务评价 C、民主建设评价 D、廉政建设评价 E、政绩评价 10、在组织发展的精神源泉方面,组织形象的作用是(CDE ) A、规范与范导功能 B、宣传作用 C、激励功能 D、辐射作用 E、凝聚与整合功能 11、基于调查对象范围变量分类,公共关系调查的基本方法是( ABCDE ) A、普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重点调查 E、个案调查 12、礼貌用语主要有( ABCDE ) A、问候语 B、请托语 C、致谢语 D、礼赞语 E、告别语 13、公共关系发展的趋势是(ABCDE )。 A公共关系活动范围全球化 B公共关系实施主体职业化 C公共关系传播渠道网络化 D公共关系实务运作整体化 E公共关系文化思想立体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