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工程地质说明书

工程地质说明书

工程地质说明书
工程地质说明书

第一章概述

1.1 工程概况

拟建项目汝城(赣湘界)至郴州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厦门至成都高速公路湖南省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起点位于汝城县热水镇以东湘赣交界的塘口,与厦门至成都高速公路江西省境段相接,向西经汝城县益将、汝城县城南、岭秀、文明镇南、宜章县里田镇、赤石,于铁山里村与京珠高速公路及厦门至成都高速公路湖南省境西段相连,推荐方案路线全长约101.6公里。

本工程于2005年9~10月,配合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对项目区采用遥感与工程地质测绘、简易勘探、工程物探、控制性钻探等方法进行了工程地质勘察,于2005年11月完成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制。

1.2 勘察工作依据、目的、内容

1.2.1 工作依据

1.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2.交通部部颁《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3.交通部部颁《公路桥函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

4.交通部部颁《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070-2004);

5.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地质遥感勘察规范》(JTG/T C21-01-2005);

6.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7.交通部部颁《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

8.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 E41-2005);

9.《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10.《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1—2001);

11.《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0170—1997);

12.《多道瞬态面波勘查技术规程》(JTG—2004)。

1.2.2 勘察目的、内容

对拟建项目区进行工程地质勘察,以了解项目所在地的工程地质特征、各工程方案的工程地质条件与控制工程方案的主要地质问题,为拟定路线走向、桥位、隧址工程方案的比选及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提供地质资料。其勘察内容包括:

1.研究项目区的自然地理、区域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及其与工程的关系,并作出初步评价;

2.对控制路线方案的复杂地形地段,了解地质与不良地质概况,提出路线方案的布设与比选意见;

3.对控制路线方案的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地段,了解其类型、性质、范围及其发生和发展情况,评价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程度,并提出防治意见;

4.对控制路线方案的特大、大桥桥位,了解其自然与地质条件,提出桥位比选意见;

5.对控制路线方案的隧道,了解洞身的围岩级别、地应力分布、水文地质条件、洞口稳定条件及对环境的影响等,提出隧道位臵的比选意见;

6.了解项目区筑路材料的分布、质量、储量、开采和运输条件以及工程用水的水源和水质。

1.3 勘察方法与勘察工作量

1.3.1 勘察方法

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有关对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的规定与要求,结合本项目的工程特点,采用遥感与工程地质测绘、简易勘探、工程物探、控制性钻探,、测试等方法进行本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1.遥感与工程地质测绘

利用卫星遥感影像信息资料对项目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与特殊性岩土等进行圈定、判释,为路方案选择、线位展布提供宏观资料。在此基础上利用1:5 万和1:1 万线位地形图为底图,进行实地工程地质调绘、验证,对路线通过地带及重点构造物场地进行全面的工程地质分析研究,编绘 1:5 万和 1:1 万综合工程地质图。

2.工程物探

在遥感判释与工程地质调绘的基础上,对控制路线方案的特长、长大隧道隧址采用浅层地震(反射、折射)、特大桥与地质条件复杂的大桥桥址采用地震面波进行控制性勘探,以了解隧址、桥址区的地层岩性、岩土界线、岩层完整性及风化破碎程度、构造及发育性与水文地质条件,了解隧道洞身围岩级别与洞口稳定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等,对隧址、桥址区进行工程地质评价,提出其比选意见。

3.工程地质钻探、简易勘探

对控制路线方案特大、大桥桥址,在遥感判释、工程地质测绘、物探的基础上,进行控制性钻探,对不良地质与特殊性岩土地段,采用简易勘探。在钻孔中进行必要的原位测试(标准贯入、动探),并采取岩、土试样,在室内进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以了解桥址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地基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及沿线不良地质与特殊性岩土的工程地质特征,并作出初步工程地质评价。

1.3.2 勘察工作量(见表1-1)

勘察工作量一览表表 1-1

1.4 新技术应用

1.4.1 遥感技术应用

1.遥感资料与关键技术步骤

采用美国陆地卫星ETM多波段遥感数据,参考已有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资料,进行遥感地质判释。其关键的技术步骤为: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信息增强处理及影像图编制→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建立准确的遥感地质

解译标志→地质现象遥感解译和实地调查验证→实地测取遥感工程地质数据→综合解译、编制图件→遥感资料分析整理,全面分析总结→编制技术成果报告。

2.图像处理

(1)波段选择:经过ETM 各波段信息直方图统计比较,选择信息丰富,相关性较小的ETM7、4、2 三个波段进行信息增强与彩色合成。

(2)信息增强与彩色合成:信息增强采用整体线性拉伸—色彩调整—对比度与亮度调整—局部线形拉伸或加以色彩变换处理,得到层次丰富的单波段图像。经彩色合成试验,以ETM7(R)-ETM4(G)-ETM2(B) 的顺序合成,得到清晰度好, 信息丰富的图像。

(3)清晰度处理与数据加密加大:经过图像的反差对比增强与“锐化”,突出图像中的边缘信息,再加密放大,输出各种比例尺的图像。

(4)工程地质解译:以收集的地质资料为地质体解译的先验标志,初步总结图像信息的特征,经野外调查建立精确的解译标志,进行公路工程地质综合解译。

1.4.2 工程物探技术应用

1.工作方法及仪器设备

根据勘察技术要求,结合本项目工程特点,采用浅层地震反射、折射法、地质地震影像、面波等勘探技术进行工程地质勘察。

浅层地震采用日本OYO公司生产的MCSEIS—1600改进型多波列数字图像工程勘测仪,该仪器24道,采用时间0.25—1ms可调,采样长度512—204dot,折射、反射波与地震影像使用38Hz速度检波器,面波使用4Hz速度检波器。

2.试验工作

根据场地条件和勘察目的,进行现场浅层地震试验工作,包括仪器一致性试验、检波器自振频率、激发方式、仪器滤波档的选择性试验等。

3.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流程为:检波器→进入MCSEIS仪器前臵→自动信号采集→显示检查记录→认可存盘。

4.数据处理

浅层地震勘探数据采用多波列数字勘探分析处理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处理。其处理流程为:记录文件头、道集数据编辑→测线地形高程静校正→炮时基准校正→一维带通、声波及局部滤波→二维速度滤波→脉冲反褶积→速度谱分析→共深度点叠加→一维、二维滤波及自动增益控制→输出时间剖面→计算层速度→输出深度剖面。

第二章自然地理条件

2.1 地理位臵

拟建项目位于湖南省南部郴州市,处于南岭山脉与罗宵山脉交错、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流的地带。拟建项目东西走向,东接江西省赣州市,南临广东省韶关市,行政区划属湖南省郴洲市辖汝城县与宜章县。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2○55′~113°58′,北纬 25○25′~ 25○33′。(见图2-1)

项目所在区公路一级自然区划为东南湿热区(Ⅳ),二级公路自然区划为武夷南岭山地过湿区(Ⅳ6)。

2.2 气象

项目所在区具有亚热带温带过度型气候特征,东南亚季风环流对区内有着明显的控制,亦偶尔受西北寒流所影响。总的气候特征为四季分明,季节气温变化较大,降雨量充沛,东部由于地形地势之差,气候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变化。

2.2.1 气温

区内全年温暖时间较长,多年平均气温17.1°C ,一般4~10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其中7~8月最高,月平均气温26°C左右,最高达38.8°C,11月至翌年3月低于年平均气温,1月最低, 月平均气温 6°C左右,极端最低气温-11.9°C。

2.2.2 降雨

区内降雨量丰富,年平均降雨量1619.0毫米,其中汝城县境为全省降雨中心。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每年9月至翌年3月降雨量较少,为枯水期阶段。4~6月降雨量最大,占全年降雨量的40~50%, 暴雨、阵雨均发生在该阶段。7月由于受亚热带高温气流影响,雨量少,仅占全年降雨量的8%左右,8月雨量又明显增多,可占全年降雨量的14%左右。

2.2.3 蒸发

区内年平均蒸发量1378.5毫米,略少于降雨总量。蒸发强度基本上随气温变化,一般5~9月蒸发量占全年总量的60%,7月最大,平均可达200毫米以上。

2.2.4 相对湿度

区内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85%,与气温成相反变化。低温季节相对湿度大,高温季节小,全年1~2月最大,平均可达90%左右,7~8月平均为75~80%之间,年变化约10% 。

2.2.5 风向、风力

区内常见风向有北风、东北风、西北风、东南风、南风等。年平均风力0.6~2级,最大风力达9~10级。一般春季风向多变,夏、秋季(5~8月)盛行南风和东南风,冬季多北风和西北风。东南风和南风风力较强, 尤其台风经过广东北部时,其台风边缘影响至本区后,短时间风力可达9~10级。

2.3 水文

项目所在区地表水系发育,河网密布,多呈树枝状及叶脉状分布。分属三大水系:区内主要地表水—东江及其支流郴江、滁水、浙水等大致自东向西和北西径流,属湘江水系;南部边缘白石渡小河、曹田小河、九峰小河等自北向南径流,汇入珠江支流—武水,属珠江水系武水流域;东部集龙、益将、热水一带小河往东径流汇入赣江(图2-2)。区内主要河流基本特征见表2-1 。

区内主要河流基本特征表表2-1

2.4 交通

拟建项目区西端国家大动脉—京广复线电气化铁路、公路 107 国道、京珠高速公路、东部106国道纵穿南北,省道324贯通东西,东连江西,西接广西,北上长沙,南下广州。从而形成了高速公路、国道纵贯南北,省道横卧东西的交通格局。

第三章区域地质条件

3.1 地层

项目区地层发育较全,自下古生界震旦系至新生界第四系均有出露。(图3-1)

3.1.1 震旦系(Z1-3)

分布于益将、热水、团结水库、五盖山、岭秀与浙河下游一带等地,为一套浅变质的浅海相沉积。由灰绿色浅变质厚至巨厚层中~细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板岩、矽质岩、含砾石英砂岩、含砾板岩等组成,为区内分布较广的层位之一,下、中、上三组齐全,总厚度大于1000米。

3.1.2 寒武系(∈1-3)

分布与震旦系基本一致,与震旦系呈整合接触。为一套浅变质浅海相沉积。由黑—灰黑色厚至巨厚层状细中粒、细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板岩、炭质板岩组成。出露面积广,下、中、上三组齐全,总厚度大于1500米。

3.1.3 泥盆系(D)

只发育有中、上两统,下统缺失,分布于五盖山东西两侧、旧市-赤石向斜、龙溪-二都向斜、汝城-大坪向斜、田庄-延寿向斜翼部。

1.泥盆系中统跳马涧组(D2t)

属陆相过渡至滨海相的泥砂碎屑沉积,由灰色、暗紫红色厚至巨厚层中、细粒石英砂岩、砂质页岩、含砾石英砂岩及砾岩组成,与下伏前泥盆系地层不整合接触。裂隙较发育。厚度78~300米。

2.泥盆系中统棋子桥组(D2q)

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岩性比较稳定,主要以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微粒结晶灰岩为主夹少量泥质灰岩等,与下伏地层跳马涧组呈整合接触。厚度270~451米。

3.泥盆系上统佘田桥组(D3s)

为一套浅海相碳酸岩沉积,由黄、灰色厚层状含薄层泥质条带微粒灰岩、白云质粉砂质灰岩、泥质灰岩、泥质页岩与钙质页岩组成。与下伏岩层棋子桥组呈整合接触。厚度113~257米。

4.泥盆系上统锡矿山组(D3x)

根据岩性不同分为上下两段。

(1)下段(D3x1):为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由深灰色厚层白云质灰岩、含微层泥质条带隐晶质灰岩和泥质灰岩组成。厚度110~306米。

(2)上段(D3x2):为滨海碎屑岩和浅海泥灰岩相沉积,由黄灰色薄层粉砂质页岩、粉砂岩、钙质砂岩、钙质页岩及灰岩等组成。厚度50~150米。

3.1.4 石炭系(C)

主要分布于观音山—文明一线以西,东部仅见于大坪、汝城、田庄及山田坳等地。地层发育完全,分下统及中上统。

1.石炭系下统岩关组(C1y)

为浅海相碳酸岩沉积,与下伏锡矿山组呈整和接触。下段为深灰、灰黑色中厚至厚层状隐晶质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并夹有泥灰岩、砂质页岩、粉砂岩等。厚度123~406米。上段为灰黄、灰黑色薄层粉砂质页岩、钙质页岩夹深灰色薄至中厚层泥灰岩。厚度8~59米。

2.石炭系下统大塘组(C1d)

下段为浅海碳酸盐相沉积,岩性为深灰色、灰黑色中厚层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钙质页岩等。厚度398~499米。中段为浅海碎屑与滨海相沼泽含煤沉积,由灰白色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页岩及煤层组成。厚度75~185米。上段为浅海碳酸盐相沉积,由深灰色细粒结晶白云岩及厚层状灰岩组成。厚度40~72米。

3.石炭系中、上统壶天群(C2+3)

主要分布于区内较大向斜的核部,岩性为深灰色、肉红色厚层中—细粒结晶白云岩及灰白色中厚层致密灰岩。厚度293~760米。

3.1.5 二叠系(P)

区内分布零散,分上、下两统,与下伏地层壶天群呈整合接触。

1.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

为含矽碳酸盐相沉积,分布于土桥、龙潭一带,岩性为深灰色、灰黑色白云质灰岩、细粒结晶灰岩及微粒灰岩。厚度130~180米。

2.二叠系下统当冲组(P1d)

岩性为灰黑色、黑褐色中至薄层状含铁锰质矽质页岩及泥、钙质页岩。厚度12~22米。

3.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

岩性为灰色砂质页岩、石英砂岩、黑色页岩和煤层。厚度826米。

4.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2c)

岩性为灰黑色、灰黄色薄层状矽质页岩和黄灰色薄层钙质页岩、深灰色中层状矽质灰岩。厚度80~100米。

3.1.6 三叠系(T)

地层发育不全,在项目区以西局部出露。

1.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1d)

岩性为青灰色、浅灰色薄层状泥质灰岩、钙质页岩、粉砂质页岩。与下伏长兴组呈假整合接触。厚度200米。

2.三叠系上统一心亭组(T3y)

岩性为细、粗粒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页岩及煤层。厚度208~248米。

3.1.7 侏罗系(J)

为一套湖相碎屑岩沉积,岩性复杂,分中、下两统。

1.下侏罗统(J1)

主要分布于宜章旧市与汝城文明等地。岩性由灰白色中粒石英长石砂岩、粗—细粒石英砂岩、砂质页岩、粉砂岩、含砾石英砂岩组成。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厚度646~1420米。

2.中侏罗统(J2)

分布于汝城县梨树凹等地。岩性由紫红色、灰绿色中至厚层粉砂质泥岩、石英长石砂岩、泥质粉砂岩及砂砾岩组成。厚度大于667米。

3.1.8 白垩系(K)

分布于汝城文明等地,为一套陆相淡水湖泊沉积,分上、下两统。

1.下白垩统(K1)

岩性为紫红色粉砂质、泥质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及砾岩。与下伏岩层呈不整合接触。厚度465~2314米。

2.上白垩统(K2)

岩性以紫红色巨厚至厚层状砂砾岩、含砾砂岩为主。与下统呈整合接触。厚度大于2500米。

3.1.9 第四系(Q)

区内第四系分布虽广,但很零散,厚度小,仅在沿河一带局部地段发育,属于更新世和全新世。

1.更新世(Q p)

全区均有零星分布,岩性随附近基岩岩性而变化,一般下部砂质粘土夹块、砾石,上部为蠕虫状红色粘土。厚度0~60米。

2.全新统(Q h)

主要为河流冲积层,分布于较大河流两岸,益将、两江口等地亦有以洪积为主的冲洪积层分布。岩性上部为砂质亚粘土,下部含粘土质砂、砂砾、卵石。厚度0~10米。其次山区大部分零星分布有全新统坡残积堆积物。

3.1.10 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发育,主要分布于项目区周围山体,产状有岩基、岩株、岩豆、岩脉。岩石种类繁多,以酸性岩最为发育,以侵入岩为主。岩浆活动具多期多次特征,包括加里东期的闪长岩体,印支期的石英闪长岩岩体,印支期—燕山期花岗闪长岩体,燕山早期侵入的花岗岩体,燕山晚期喷出的安山玄武岩屑凝灰—角砾岩等。

3.2 构造

项目所在区位于南岭东西复杂构造带中段北部,构造形迹纵横交错,组合复杂,主要的构造类型包括:东西向(近东西向)构造,南北向构造,华夏系构造,新华夏系构造,山字型构造,旋转构造等(图3-2)。

3.2.1 东西向(近东西向)构造

项目区以北雷公仙一带,震旦、寒武系的构造线主要呈东西向,局部地段略有偏转;中部乐洞、岭秀及东部益将等地,震旦、寒武系的构造线主要呈北西西-南东东向,个别地区呈北西-南东向。

该构造是一组由震旦系、寒武系褶皱而成的紧密向斜、背斜和倒转向斜、背斜,以及与褶皱轴线相平行的压扭性断裂为其构造形迹。褶皱轴线一般相互平行,线性强,轴面直立至倾斜或倒转,岩层倾角一般在50

以上,直立至倒转者均有,与褶皱平行的断层较为发育,规摸较大的断层主要分布于拟建项目区以北,项目所在区基本无大的断层分布,断层性质均为压扭性。

3.2.2 南北向构造

区内可分为两个构造带,即五盖山与沙田—大坪构造带。

1.五盖山南北向构造带

表现为古生界组成的南北向褶皱,主要由五盖山背斜、西山背斜及走向与褶皱轴线近于平行断裂组成。

(1)褶皱

●五盖山背斜:轴线近南北~南西向,轴面东倾~北西倾,核部由震旦系下组构成,脊线起伏,西翼较陡,多大于45○,东翼较缓,一般15~30○,五盖山东南受断层破坏。

●西山背斜:轴线弯曲,中段为近南北向,东北段呈北北东向,于黄河仙开始倾没,西南段呈西南向,跨过观音坐含煤盆地后被断层切断。

(2)断裂构造

主要的断裂有高垄山—西山断裂(11)、棉花垄断裂(12)、里田断裂(13)、鲤鱼江—观音坐断裂(20)及太平里—糖下断裂(21)等,断裂规模大小不一,一般长度10~30公里,向东或西倾,均属压扭性断裂。其中鲤鱼江—观音坐断裂(20)规模最大,长45公里,走向北15○东,倾向南东东,切割的最新地层为上三叠统、下侏罗统,于东坡东北被燕山早期花岗岩所切断。

2.沙田—大坪南北向构造带

由沙田含煤构造盆地及汝城—大坪复式向斜组成。

(1)沙田含煤构造盆地

位于项目区东端以北,拟建项目不直接穿过该构造带,为一长22公里,宽2公里的南北向狭长侏罗系构造盆地。

(2)汝城—大坪复式向斜构造

拟建项目穿越该构造带北部。向斜由中泥盆统、石炭系岩层组成,轴线近南北向,南北长24公里,东西宽8公里,岩层倾角大于35○,部分地段直立。与褶皱线大致平行的断裂发育,主要有汝城—井坡断裂(14)、汝城—范家断裂(15)、付家—大坪断裂(16)、新屋场—笔架山断裂(17)等。其中付家—大坪断裂(16)规模较大,发育于汝城—大坪向斜东翼,北起汝城土桥付家,南至汝城大坪南,走向南北,向西略呈弧形弯曲,全长21公里。

3.2.3 华夏系构造

区内华夏系构造不甚发育,主要分布于东部益将一带,由震旦系、寒武系地层组成穹窿构造,呈北东向展布。其断裂构造为一组斜列的穿切震旦系、寒武系与花岗岩的北50~60○东、倾向东南或北西、倾角38~85○、规模6~10公里的压扭性断裂,主要包括鱼跳—梅树脚压扭性断裂(23)及九曲岭断裂(24)等。

3.2.4 新华夏系构造

区内新华夏系构造发育,其构造线显著,一般呈北25~40○东,主要由一组北北东、北东向的大型向、背斜及与其褶皱轴线相平行的一组断裂组成。北北东向的含煤盆地及红色盆地也是其重要组分。

1.褶皱

(1)旧市—赤石向斜:分布于西部豪山~田牛坪一带,呈北北东~南南西向展布。长度70公里,宽2~9公里,核部由石炭系组成,两翼由泥盆系碳酸盐岩及夹碎屑岩组成,轴线微弯曲,走向约35○东,轴面近直立,脊线略有起伏,地层倾角一般30~50○,北段东翼倒转,南段东翼出现次一级褶皱。

(2)龙溪—二都向斜:文明~里田段位于该向斜南端,呈北北东向展布,东北端在龙溪附近扬起,西南端被断层切断。长52公里,宽0.5~10公里,轴线呈北东38○走向,东北段平直,西南段呈向西北突出的弧形。核部由中上石炭统壶天群构成,两翼为泥盆系及下石炭统碳酸盐岩及碎屑岩组成,地层倾角一般在60○以上,局部出现倒转或次一级褶皱。

(3)田庄—延寿向斜:位于项目区东部高村~山田坳,呈北北东向展布,东北端被侏罗系覆盖,西南端被花岗岩吞没。长约56公里,宽1~5公里,轴线稍弯曲,局部被断层切断,走向北37○东,核部由下石炭统组成,轴面直立,两翼为泥盆系地层,倾角一般40~50○,局部较缓或较陡乃至倒转。

2.断裂构造

多为压扭性断裂,走向与褶皱线平行或近乎平行,切割地层最新者为侏罗系和白垩系,规模大小不一,长度几公里至数十公里,断距几十米至数百米。现将拟建项目穿越的几条大断裂的特征简述如下:

(1)东坡—月敏压扭性断裂(37):北段近南北向,南段为北北东向,长近40公里,北段向东倾,南段向北西倾,倾角41○,切割地层为泥盆系。

(2)资兴—杨梅山压性断裂(38):出露于旧市—赤石向斜西翼,全长66公里,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倾角45~57○,切割了下石炭统至中泥盆统各岩组。

(3)布田—曹田压性断裂(39):出露于旧市—赤石向斜东翼,全长约55公里,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倾角45○,切割地层为下石炭统至中侏罗统各岩组。

(4)龙溪—白石压性断裂(41):出露于龙西二都向斜的东翼,全长54公里,走向北北东,倾向南东,倾角48○,切割的最新地层为侏罗系和上白垩统。

(5)大峰仙—延寿压性断裂(46):出露于田庄延寿向斜东翼,全长78公里,走向北东~北北东,倾向北西,倾角40○,切割的地层为下石炭统至中泥盆统。

(6)热水压性断裂(48):出露于项目区的东部热水北至轮子坳,长14公里,走向北北东~北东,北段向西倾,南段东倾,倾角60~85○,断裂的性质表现为压性及压扭性和多期活动特征。

3.上三叠—侏罗系含煤构造盆地

项目区新华夏系含煤构造盆地主要有观音坐莲、杨梅山、汝城等。多为半地堑式,仅观音坐莲为地堑式,长轴方向一般为北20~40○东向,长度数公里至数十公里,最长的汝城盆地达40公里,宽度一般不及一公里,岩层倾角一般20~30○。

4.白垩系红色盆地

项目区红色盆地主要有白石渡、文明、乐洞等。白石渡、文明盆地为半地堑式,乐洞为盆地式。长轴方向为北北东,岩层倾角一般为10~20○,规模大小不一。

3.2.5 山字形构造

主要为位于项目区东部以南的白云仙山字形构造,其构造形迹主要为含钨石英脉,其次是燕山早期第二次侵入的细粒花岗岩。

3.2.6 旋转构造

仅见于汝城东沙附近,由二叠系、石炭系岩层构成,镶嵌于新华夏系构造中,南与汝城大坪—南北向构造相接。

拟建项目区主要断层特征见表3-1。

项目区主要断裂构造特征表 表3-1

3.3 地形、地貌

项目所在区位于南岭山脉之北缘,其地貌类型可分为:侵蚀构造高中、

中低山地貌(Ⅰ);构造侵蚀溶蚀低山丘陵地貌(Ⅱ);构造剥蚀丘陵地貌(Ⅲ);

侵蚀堆积地貌(Ⅳ)。(表3-2 图3-3)

拟建项目通过地带主要以侵蚀构造高中山地貌、构造侵蚀溶蚀峰丛丘陵

与低山丘陵地貌为主。

项目区地貌成因及形态组合分类表 表3-2

3.3.1 侵蚀构造高中山、中低山地貌(Ⅰ) 1.侵蚀构造高中山地貌(Ⅰ1)

为项目通过地带中部和东部主要的地貌类型,分布于东部新丰—大坪一线以东的益将、热水一带,中部马桥—延寿一线以西至东江水库—东山桥—周家一线以东东山及西部的五盖山一带。

东部益将、热水一带,由诸广山花岗岩体组成,地势大致西北高,南部略低,海拔650~1840米,相对高差200~1190米,东侧湘赣边界自北向南有冲天岭、仙背山等组成走向近南北向或北北东向山脉,谷岭相间,呈树枝 状分布,组成湘赣两水的分水岭。地形坡度一般15~30○,沟谷切割呈“V ”字形。中部东山及西部五盖山一带,由震旦系、寒武系及泥盆系之浅变质岩、碎屑岩组成。其地貌受构造控制明显,山脉走向一般为北东—南西或南北向,

与该区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平直的断裂崖及深切沟谷发育,地形坡度一般

大于25○,沟谷切割深度大,谷形多为“V ”字形。

2.侵蚀构造中低山地貌(Ⅰ2)

主要分布于项目区以南湘粤交界一带,形成湘江、武水两水之间分水岭。

主要为诸广山花岗岩体所出露,海拔500~1000米,山脉发育无固定方向,

地形坡度一般在25○以下,山峰多呈圆锥形,其间成钳形分布的小沟谷,相对切割深度100~500米。

3.3.2 构造侵蚀、溶蚀低山丘陵地貌(Ⅱ)

分布于东部田庄—延寿、汝城—大坪以及西部的二都、旧市—赤石、白石渡一带,海拔350~800米,相对高差50~200米。主要由石炭系、泥盆系碳酸盐岩及碎屑岩构成,地貌受岩性控制明显。碳酸盐岩区地势略低,地貌形态复杂,碎屑岩出露地段一般形成相对的垄岗状正地形。根据其地貌形态,分为溶蚀洼地、峰丛洼地、峰丛丘陵、低山丘陵等四种类型。

1.溶蚀洼地(Ⅱ1)

分布于西部二都一带,为泥盆系、石炭系碳酸盐岩所分布,洼地面积大小不等,洼地底部标高320~780米,局部有岩溶孤峰分布,洼地边缘常发育成丛状地形,四周由碎屑岩或浅变质岩组成的高中山围绕,相对高差100~300米。

2.峰丛谷地(Ⅱ2)

分布于西部平和以北与鸡公坦一带,为泥盆系、石炭系碳酸盐岩所分布,海拔550~950米,相对高差100~300米,峰丛发育,山顶呈尖锥状,溶洞、溶槽、漏斗、暗河、落水洞等广泛分布,发育方向与岩层走向基本一致,偶见有小型滑坡及崩塌现象。并发育有小型谷地及断层陡壁、盲谷等。

3.峰丛丘陵(Ⅱ3)

分布于五盖山东西两侧及平和以南—赤石—里田一带,出露的地层以泥盆系和石炭系碳酸盐岩为主,构造上为向斜盆地。海拔一般250~400米,相对高差100~150米,其形态以峰丛为主,出现少量孤峰,溶槽、溶沟、石牙、溶洞、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等广泛分布,局部形成串珠状漏斗。

4.低山丘陵(Ⅱ4)

分布于田庄—延寿、汝城—大坪一带,由中上泥盆统、石炭系碳酸盐岩及部分二叠、侏罗系碎屑岩构成。地形切割深浅不一,田庄—延寿一带海拔300~700米,相对高差100~400米。汝城—大坪一带海拔600~700米,相对高差50~100米。山势多与构造线方向一致,走向呈南北或北北东~南南西方向,局部地段孤峰或峰丛挺立及少量溶洞、漏斗分布,地表普遍第四系覆盖,其间碎屑岩地段构成低矮的脉状山脊,地形变化复杂。

3.3.3 构造剥蚀丘陵地貌(Ⅲ)

分布于项目区西端以南白石渡南侧,由白垩系砂岩、砾岩构成,地形平缓,海拔160~480米,相对高差50~320米。形态多呈陡壁、孤丘,河谷宽窄不一,分水岭不明显,具有独特的虎口形悬崖、箱形山、峰林状地形等。

3.3.4 侵蚀堆积地貌(Ⅳ)

主要分布于项目区西北端以北东江河谷地带,由河流冲洪积扇及山前坡积裙构成,地势较平坦,沿河流一侧或两侧,分布有不完整的Ⅰ~Ⅲ级堆积阶地,海拔130~160米,Ⅰ、Ⅱ级阶地发育较完整,Ⅲ级阶地仅局部残留,阶地堆积物多为粘土质砂、砂砾石等。

第四章水文地质条件

4.1 地下水基本类型与富水性

根据项目区地下水赋存与运移特征,区内地下水可分为松散堆积层孔隙水、碳酸盐岩岩溶水、基岩裂隙水等四大类。其富水性等级可划分为极丰富、丰富、中等和贫乏等四级。(表4-1)

地下水类型、含水岩组富水性特征表表4—1

4.1.1 松散堆积层孔隙水

主要分布于西北端东江河谷地带,项目区东部暖水、益将等地有零星分布。一般含水层厚度不大,水量贫乏,与下伏基岩地下水有着密切的水力联系,含水层岩性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相的粘土质砂、砂砾石、卵石等,地下水位埋深1.5~3.7米,单井涌水量1.7~57m3/d。此外,区内分布于山麓斜坡、坳谷两侧、冲沟尾端、山前裙地的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存在,常出露0.05~0.80l/s的泉水,水量与标高有关,以150~200米标高出露最多。

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型为主,其次为HCO3—Ca·Mg型,总矿化度0.03~0.266g/l,PH值4.8~7.0。

4.1.2 碳酸盐岩岩溶水

主要分布于西部良田—白石渡,中部赤石、二都,东部土桥—大坪、田庄—延寿等地,系区内水量最丰富的地下水类型。其含水岩组为二叠系、石炭系、泥盆系之碳酸盐岩,根据岩性与地下水赋存特征,可划分为碳酸盐岩岩溶水和碳酸盐岩夹碎屑岩裂隙岩溶水两个亚类。

1.碳酸盐岩岩溶水

含水岩组主要为泥盆系棋子桥组、佘田桥组、锡矿山组下段,其次为石炭系壶天群、大塘组梓门桥段,局部为二叠系栖霞组。含水层岩性包括: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泥质灰岩等,其富水性变化较大,相对以泥盆系棋子桥组灰岩、白云质灰岩岩溶发育最强,地表发育有大量的岩溶峰丛、洼地、漏斗,地下发育有较大规模的溶洞与暗河,水量最富,泉水流量一般1.04~30.2l/s,富水强度丰富~极丰富,主要分布于宜章县金平坦、汝城县平塘、二都等地带,碳酸盐岩裸露地表,地下水富集,处于构造复合或相互衔接部位,岩溶发育强烈,岩层剧烈破坏,地下水受地表水和降水的强烈补给,以岩溶管道流的径流形式为主,排泄点多为大泉、暗河。其次为二叠系栖霞组、石炭系壶天群、泥盆系锡矿山组、佘田桥组等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泉水流量多在0.2~11.47l/s,富水强度大部分地段为中等富水,局部为丰富或贫乏,主要分布于赤石、永丰—濠头、田庄—延寿、井坡等地带,为地势较低矮、平缓的丘陵地带,地表大部分有不同厚度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覆盖,地表水及降雨只能通过覆盖物间接补给,补给条件较差,岩溶发育不均,地下水径流以岩溶裂隙流为主,排泄形式以泉为主。汝城—大坪向斜核部及

二都向斜西翼等地,由于地势平坦,地表有第四系松散堆积物覆盖,地下水补给、径流条件均差,岩溶发育微弱,泉水流量0.3~0.99l/s,水量贫乏。

碳酸盐岩岩溶水水化学类型简单,一般为HCO3—Ca及HCO3—Ca〃Mg型,矿化度0.11~0.238g/l,PH值6.8~7.8。

2.碳酸盐岩夹碎屑岩裂隙岩溶水

含水岩组包括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上段、下石炭统岩关组、大塘组石磴子段及二叠系长兴组、三叠系大冶组等,含水层岩性包括灰岩、白云质灰岩夹砂岩、砂质页岩、页岩等。旧市向斜西翼一带,下石炭统大塘组石磴子段白云质灰岩中,岩溶不均匀发育,地表常有串珠状岩溶漏斗及溶沟分布,局部形成较大的暗河,泉水流量1.51~131.2l/s,水量丰富。二都、赤石、平和等地,由于其碳酸盐岩中断续分布着碎屑岩夹层,影响地下水的侧向活动和岩溶的侧向扩张,岩溶化程度相对较弱,地表仅有少量的、规模不大的漏斗、落水洞分布,富水性相对较弱,水量中等,泉水常见流量 1.1~9.4l/s。东部大坪及西部平和一带,以二叠系长兴组、三叠系大冶组碳酸盐岩夹碎屑岩为主,岩溶弱发育,地表岩溶现象极弱,水量贫乏,泉水常见流量0.18~0.91l/s。

碳酸盐岩夹碎屑岩裂隙岩溶水,水化学类型一般为HCO3—Ca与HCO3—Ca〃Mg型,矿化度0.13~0.479g/l,PH值6.9~7.3。

4.1.3 基岩裂隙水

为项目区分布最广的地下水类型,根据含水岩组岩性分为碎屑岩裂隙水、浅变质岩裂隙水、岩浆岩裂隙水三个亚类。

1.碎屑岩裂隙水

呈条带状或片状分布于各向斜构造中或向斜构造边缘,含水岩组包括白垩系、侏罗系、上三叠统一心亭组、二叠系龙潭组、当冲组,石炭系大塘组测水段、泥盆系跳马涧组等,含水层岩性包括泥质页岩、页岩、砂质页岩、粉砂岩、砂岩、含砾砂岩、矽质岩等。以风化裂隙为主,亦有条带状分布的构造裂隙。田庄—延寿向斜西翼,为泥盆系跳马涧组石英砂岩,处于高中山山地边缘的斜坡地带,受构造的强烈破坏,岩层节理裂隙发育,地下水受降雨及地表水补给,富水性较强,泉水流量 1.04~1.98l/s。文明、杨梅山等地碎屑岩,岩层以风化裂隙为主,泉水流量0.1~0.5l/s,水量中等。

碎屑岩裂隙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及HCO3—Ca型,矿化度0.2~0.8g/l,PH值5.4~7.8。

2.浅变质岩裂隙水

分布于五盖山、岭秀、益将等高中山区,地下水富集于浅部风化带。含水岩组包括下古生界寒武系和震旦系浅变质厚至巨厚层状石英砂岩、含砾石英砂岩、砂质板岩、板岩等。地形海拔一般800米以下,植被发育,使风化裂隙保持有经常性补给水源,风化裂隙发育,泉水出露较多,流量相对较大,常见泉水流量0.1~0.91l/s,水量中等。

浅变质岩裂隙水水化学类型一般为HCO3-Na〃Ca型与HCO3-Na〃Mg型,矿化度0.023~0.066g/l,PH值4.9~7.46。

3.岩浆岩裂隙水

分布于项目区东端益将、热水等诸广山花岗岩体边缘地带,为燕山期花

岗岩及加里东期闪长岩分布,常见泉水流量0.101~0.57l/s,主要含水部位为浅部风化壳裂隙,富水性中等。

岩浆岩裂隙水水化学类型一般为HCO3—Na型及HCO3—Na〃Ca型,矿化度0.009~2.58g/l,PH值4.9~6.8。

4.2 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及动态变化

4.2.1 松散堆积层孔隙水

大气降雨为其主要的补给来源,局部受地表水体(河流、水库、稻田水)补给,局部地段具承压性质的基岩地下水亦产生对上部松散堆积层水的反补给调剂。地下水向邻近河床迳流和排泄,分布于不同河流和不同河段的松散层孔隙水均成为单独迳流与排泄系统,排泄点为泉水,出露于冲沟、坳谷或基岩接触带上。水位及流量的季节性变化大,由降雨量所支配,降雨时间和降雨量大小,动态上反映极其灵敏。其流量变化速度与幅度,决定于补给区的堆积层厚度与分布面积,厚度大,分布广,变化速度相对缓慢,流量相应稳定,反之,则变化剧烈。

4.2.2 基岩裂隙水

地下水补给以大气降雨通过松散堆积层间接补给为主,部分为降雨直接补给。由于以风化裂隙含水为主,地下水循环深度不大,风化层产状及地下水流向均随地形变化,地下分水岭与地表分水岭基本吻合,地下水流向为垂直或斜交附近冲沟,于冲沟呈泉水排泄。地下水动态随季节变化幅度较大,但变化速度没有浅层孔隙水反应灵敏,雨季(4~8月)水量较大,8月以后水量渐减,翌年3月才开始回升,旱季并有部分出露位臵较高的泉水干枯断流。枯季与雨季流量相差5.5倍。

4.2.3 碳酸盐岩岩溶水

1.岩溶水的补给、迳流与排泄

区内岩溶水的补给、迳流及排泄特征与碳酸盐岩的裸露条件及岩溶发育强度关系极为密切。

(1)碳酸盐岩裸露区

分布于五盖山西侧金平坦、二都向斜西北部,由于碳酸盐岩裸露地表,岩溶强烈发育,地表岩溶洼地、漏斗、落水洞等密布。地下水受大气降雨及地表水的直接补给,补给水源充分,地下迳流以管道流为主,迳流方向自北北东向南南西流为主。出露数量较多且流量较大的暗河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形式。

(2)碳酸盐岩半裸露区

分布于旧市-赤石、田庄-延寿、汝城-大坪等向斜区,由于地势较平缓,地表断续有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分布,碳酸盐岩部分裸露地表。地下水以降雨为主要补给来源,局部受地表水补给,由于降雨及地表水只能通过上部覆盖物渗透补给,其岩溶发育不均匀,地下迳流以裂隙流为主,但管道流仍占有较大比重。排泄区较分散,以泉为主要排泄形式。地下水总的流向为向各向斜核部或邻近河溪,局部流向则变化无常,向各自的排泄点方向运移。

(3)碳酸盐岩覆盖区

主要分布于西北部的东江两岸,岩溶水的补给水源为通过上部松散堆积层渗入的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由于地势平缓,地下迳流缓慢,岩溶弱发育,

地下水迳流于埋藏较浅的溶蚀裂隙中,流向受冲洪积堆积地貌所控制。地下水排泄也要通过上覆第四系堆积层。其补给与排泄均与上覆松散堆积层有着密切的水力联系。

2.岩溶水动态

区内岩溶水以降雨为主要补给来源,其动态亦由降雨的变化所控制,降雨量的不均匀分配,使岩溶水水量变化极大,一般4~8月雨季是地下迳流的丰水阶段,9~3月旱季是地下水的枯水阶段。地下水迳流量的变化则与补给条件及含水岩组的岩溶发育强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岩溶强烈发育和地表水、大气降雨能直接补给的地段其变化幅度大,岩溶发育弱和富水性相对较弱的地段,变化则小。

4.3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水质评价

4.3.1 水化学特征

区内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型、HCO3-Na?Ca型,其次为SO4-Na、HCO3?SO4-Na和HCO3-Na?Mg型,一般矿化度较低,硬度小,PH值6~8,为低矿化中性软水,水质基本良好。

根据主要水化学类型特征,区内可分为四个水化学类型。分布于碳酸盐岩和白垩系碎屑岩区的以HCO3?Ca型为主,分布于花岗岩区的以HCO3—Na?Ca 型为主,分布于浅变质岩区的以HCO3—Na?Ca、HCO3—Na?Mg型为主,地下热水出露地段以HCO3?SO4—Ca?Mg型为主。

4.3.2 水质评价

区内各类型地下水水质良好,符合饮用水标准。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附录D《环境介质对混凝土腐蚀的评价标准》之规定,区内地下水对混凝土无侵蚀性,但花岗岩地区的水多具酸性侵蚀。

4.4 岩溶泉、地下暗河的分布及特征

4.4.1 岩溶泉、地下暗河的分布

岩溶泉主要分布于各向斜构造区及西部良田~白石渡一带,而地下暗河主要集中于五盖山、西山山脉边缘。以泥盆系棋子桥组地层出露最多,其次为锡矿山组,多处于向斜构造收敛部位、向斜翼部、断裂构造附近及与碎屑岩相接触部位。

4.4.2 岩溶泉、地下暗河的主要特征

岩溶泉、地下暗河系岩溶水在各个地段的集中排泄点,其出露即标志着相应地段岩溶发育较强,地下水有着良好的补给、迳流条件。

1.岩溶泉

均出露于岩溶发育较强地带,包括下降泉与上升泉两类。下降泉多出露于山麓边缘或切割较深的冲沟中,泉的补给区较明显,且距泉口较近,流量一般受降雨及季节影响较大。上升泉多出露于平缓的丘陵地带,以向斜核部居多,出露条件较复杂,受裂隙状溶洞或复杂的岩溶管道控制,补给区较远,没有明显的补给边界。

2.地下暗河

均发育于岩溶发育强烈、地下水补给条件极好的地带,一般沿着岩层走向、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界线及断裂构造发育,暗河长度一般为0.6~4.0公里,最长达8.5公里。地下暗河走向与岩层走向、地层分界线及断裂构造

线方向基本一致。而五盖山西麓发育的地下暗河,其形成的特点为地下水有充分的补给水源,地形、地貌有利于地下水的迳流与排泄,一般规模较小,形态比较复杂。

4.5地下热水

地下热水分布于项目区东端汝城县热水镇,呈泉群出露,总流量29.62l/s,水温81~99.5度。热水泉出露地带为一山间掌心状盆地,四周环山,标高530~750米,盆地中心标高340米,东及东南部为燕山早期黑云母花岗岩,西及西北部为震旦、寒武系浅变质石英砂岩、粉砂岩、板岩等。

地下热水的形成构造上主要受热水压性断裂(48)所控制,热水镇附近出露破碎带宽度77.5米,破碎带多为铁锰质、矽质胶结紧密坚硬的角砾岩。由于该断裂形成后又出现再次活动,使断裂破碎带中产生大量与主要构造方向一致和少量为垂直或斜交的后期节理裂隙,对热水赋存、径流和出露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地下热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降水自断裂破碎带渗入地下后,沿着节理裂隙向深部循环,在地势相对低洼处溢出地面。其热能主要来自于放射性元素(铀)蜕变放热及岩浆岩余热。水化学类型为HCO3-Na型,总矿化度0.1~0.658l/s,PH值8.1~8.6。

第五章工程地质条件

5.1 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

5.1.1 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划分

根据岩、土体组合关系,将项目所在区岩、土体划分为松散土体、层状岩体、块状岩体等三大类。按成因划分为松散岩类、碳酸盐岩类及岩浆岩类。根据岩石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力学性质,将各岩类划分为不同的工程地质类型(表5-1)。

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划分表表5—1

5.1.2 松散岩体类型及特征(Ⅰ)

松散岩类包括分布于东江及沤江两岸的河流阶地冲、洪积相的松散堆积物及低山丘陵区残坡积堆积物。项目所在区主要为分布于平缓丘陵区残坡积之红土及蠕虫状红土夹碎石与山前坡脚堆积的岩石碎屑夹粘土。

1.河谷地带冲洪积层由砂、砾石、亚砂土构成,厚度一般小于10米,漫滩及一级阶地砂砾层结构松散,孔隙大,地基稳定性较差。

2.平缓丘陵的岩溶地区,普遍有残积的红色粘土、蠕虫状红土分布,厚度0~20米,其结构紧密,地基强度较高,地基承载力250~350Kpa,但红土

之下的岩溶能改变其工程地质条件,可引起土体塌陷与地裂等现象。

3.堆积在山前坡脚之岩石碎屑夹粘土,厚度变化大,结构松散,颗粒相差悬殊,工程地质条件较差,且在堆积物较厚的陡坡地带经常出现滑坡。

5.1.3 层状岩体类型及特征(Ⅱ)

区内层状岩体划分为半坚硬碎屑岩类、坚硬碎屑岩及浅变质岩类

与坚硬碳酸盐岩类等工程地质类型。

1.半坚硬碎屑岩类(ⅡA-1)

主要为呈狭窄的条带状分布的侏罗系的页岩、上二叠系的龙潭煤系、下石炭系的测水段与局部分布的白垩系红色砂岩、砾岩。其厚度变化大,分布不稳定,岩石一般由泥质、铁质、钙质胶结,质软,受水及温度影响易风化,岩体呈层状分布,产状较平缓。岩石饱和抗压强度5.0~45.0MPa,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但有断裂破碎带及强风化的地带,工程地质条件明显变差,滑坡经常沿破碎带和风化层产生,隧道中常发生片帮及冒顶等事故。

2.坚硬碎屑岩及浅变质岩类(ⅡA-2ⅡB)

包括寒武系、震旦系浅变质长石石英砂岩、板岩、硅质板岩、硅质岩及二叠系龙潭组、当冲组、石炭系大塘组测水段、泥盆系锡矿山组上段、泥盆系跳马涧组石英砂岩、砂砾岩夹页岩。岩石饱和极限抗压强度62.5~127.4MPa,工程地质条件良好。

浅变质岩系由于经受多次构造运动,构造裂隙发育(裂隙率1~2%)。岩体工程地质条件比跳马涧组石英砂岩略差。本岩组分布区多为陡峻的山峦地形,沟谷发育,河谷深切,自然边坡大,在期间有炭质页岩、泥质页岩及断层存在时,其倾向与边坡方向一致且夹角较小时,易于形成顺层滑坡。

3.坚硬碳酸盐岩类(ⅡC)

包括三叠系大冶组、二叠系长兴组、栖霞组、石炭系壶天群、大塘组梓门桥段、石磴子段、岩关组及泥盆系锡矿山组下段、佘田桥组、棋子桥组,主要岩性为灰岩、白云质灰岩、大理岩化灰岩、硅质灰岩、泥质灰岩,局部夹碎屑岩条带,多呈北北东条带状分布。岩石抗压强度64.4~123.6MPa。由于岩溶作用,使地表成岩溶丘陵或低山丘陵,部分地区岩溶发育,漏斗密布,岩溶发育强烈地带,其工程地质条件变得较为复杂。

5.1.4 块状岩体类型及特征(Ⅲ)

主要为坚硬的岩浆岩类,岩性包括加里东期至燕山晚期的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等,未风化的花岗岩坚硬、致密、抗压强度大,饱和极限抗压强度80.0~221.2MPa,工程地质条件好。但由于花岗岩易风化,其表层多受风化影响,一般风化深度十余米,在受构造影响时可达数十米深,风化后多为含粘土质砂,在高山陡坡地带或开挖路堑时易产生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

5.2 工程地质分区

根据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类型、物理力学性质、地貌特征及工程地质条件,将区内划分为河谷松散堆积平原工程地质区(Ⅰ)、低缓丘陵半坚硬岩工程地质区(Ⅱ)、丘陵坚硬碳酸盐岩岩溶工程地质区(Ⅲ)、高中山坚硬浅变质岩、碎屑岩工程地质区(Ⅳ)、高中山、低山坚硬岩浆岩工程地质区(Ⅴ)等五个工程地质区(图5-1)。

拟建项目主要位于丘陵坚硬碳酸盐岩岩溶工程地质区(Ⅲ)及高中山坚硬浅变质岩、碎屑岩工程地质区(Ⅳ),局部为半坚硬碎屑岩区(Ⅱ)。

5.2.1 河谷松散堆积平原工程地质区(Ⅰ)

分布于鲤鱼江、白露塘,拟建项目不通过该区。由第四系冲积、洪积、坡积的粘土、砂质粘土、砂砾石等组成,厚度变化大,结构松散,力学强度低,极限抗压强度小于1.0MPa。砂与、砾石可作为本项目建设的筑路材料。

5.2.2 低缓丘陵半坚硬岩石区(Ⅱ)

条带状零星分布于延寿、文明等地,由K2、K1、J1、P2l、P1d、C1d2等紫红色砂岩、砾岩等组成,钙质胶结,易风化,岩石结构松散,一般工程地质条件良好,但在页岩、碳质页岩等软弱岩层中,隧道工程会产生凸壁、冒顶、鼓地等现象。K37+800~K43+450及K67+900~K70+950段穿越该工程地质区。

5.2.3 丘陵坚硬碳酸盐岩岩溶工程地质区(Ⅲ)

为拟建项目区主要的工程地质区之一,分布于东部汝城县破石界至山田坳一带及西部文明以西至里田、赤石、平和、良田一带,多位于各大向斜区,呈北北东向条带状分布,其地貌类型主要为低山丘陵。拟建项目K19+500~K37+800、K43+050~K48+050、K66+000~K67+900及K70+950~K101+500段穿越该工程地质区。

该区包含的工程地质岩组有T3y、P2c、P1q、C2+3、C1d、C1y、D3x、D3s、D2q等,岩性为灰色、深灰色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大理岩化灰岩、泥质灰岩等,局部夹碎屑岩。发育有两组节理,产状50°∠48°、12°∠83°,岩石坚硬,力学性能良好,极限抗压强度64.4~223.0MPa。其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为,由于岩溶的存在,可以引起地面沉降、裂缝、塌陷等现象,对工程建设造成危害。

5.2.4 高中山坚硬浅变质岩、碎屑岩工程地质区(Ⅳ)

为拟建项目区另一主要的工程地质区,分布于项目区东端集龙、热水以西至破石界一带及中部山田坳至文明一带,西北部西山一带亦有分布,以高中山地貌为主。拟建项目K6+700~K12+200、K17+800~K19+500段及K48+050~K66+000段穿越该工程地质区。

该区包含的工程地质岩组有D2t、∈1~3、Z1~3等,岩性为石英砂岩、灰绿色板岩、砂质板岩、硅化板岩夹黑色碳质页岩,发育有两组节理,产状35°∠77°、65°∠45°,岩石坚硬,力学性能良好,岩石坚固系数8~20,极限抗压强度62.5~127.4MPa,碳质页岩与板岩为软弱岩层。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为,地形为高山峡谷,沟谷深切,坡陡,易产生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同时,断层、破碎软弱岩石在局部对工程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5.2.5 高中山、低山坚硬岩浆岩工程地质区(Ⅴ)

分布于拟建项目东端边缘与益将一带,拟建项目K0+000~K6+700及K12+200~K17+800段位于该工程地质区。由自加里东期至燕山期的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少量的花岗斑岩、辉绿岩组成,岩石坚硬,饱和极限抗压强度80.0~221.2MPa。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为,表层花岗岩易风化,在高山陡坡带及路基开挖时易产生崩、滑塌等不良地质现象。

5.3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动参数

项目所在区自第三纪以来,一直处于间歇性的上升区,主要表现为构造

侵蚀山区强烈切割(切割深度200~800米),树枝状冲沟异常发育,沟谷呈“V”字形,沟头向源侵蚀仍在进行,河床中基岩裸露较为普遍。其次表现为发育不同高程和规模的夷平面、阶地、溶洞层等,区内经历了多次上升和相对稳定时期,形成多级夷平面和阶地,新构造运动与近代地貌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项目所在区50年超越概率10%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资兴—赤石—宜章以西地区为0.05g,对应地震烈度为Ⅵ度,资兴—赤石—宜章以东地区<0.05g, 对应地震烈度小于Ⅵ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5.4 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

项目所在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由岩性、构造、地貌、地下水以及人为的不合理利用等综合因素所造成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滑坡、塌陷、碳酸盐岩溶洞、弱膨胀土等。

5.4.1 滑坡

滑坡是区内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主要发生在岩浆岩及浅变质岩、碎屑岩区的公路、铁路、水库和流水冲刷形成的陡坡地段。

1.岩浆岩区滑坡

分布于项目区东端湘赣交界一带,岩性以花岗岩类为主,表层花岗岩易风化,风化层厚度一般达十余米至数十米,风化裂隙发育,岩石风化后多为松散结构的含粘土质砂,在高山陡坡地带,由于地下水的渗透作用或路基开挖,使岩体失去平衡而产生滑动,形成滑坡或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如热水以东车坑子附近由于公路路基开挖而形成的花岗岩滑坡(H1)。

2.浅变质岩、碎屑岩区滑坡

主要由寒武系、震旦系浅变质岩及二叠系、石炭系、泥盆系等碎屑岩组成。地形陡峻,沟谷深切,自然边坡高度大,由于岩层软弱相间,构造裂隙发育,在水长期冲刷作用下或路基顺层开挖,使岩体沿软弱夹层面或构造裂隙面产生分离,形成滑坡体。如K66+500以南约1.5公里文明水库上游碎屑岩滑坡(H2)。

5.4.2 塌陷

塌陷是岩溶区一种常见的工程地质现象,区内塌陷多沿通过岩溶区的断裂带、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带及地下河通过部位出现。其多与开采地下水或矿区大量排水使水位大幅度降低有关,地下水抽出后,使之失去对土体的浮托和加剧地下水的流速,增加地下水的侵蚀能力,扩大地下空洞所致。如汝城县东南下涧附近塌陷,直径约3米,深度约4米。

5.4.3 碳酸盐岩溶洞

区内碳酸盐岩分布较广,岩溶发育强烈,溶洞分布多,规模大,洞内形状多变,有长廊形、大厅状、裂隙状等。洞底一般不平坦,大部分有水,个别的为几层溶洞并上下连通,向内分支较多,底部稍有堆积物,洞壁一般稳定。溶洞长度一般30~70米,大者200余米,宽度8~20米,高度5~20米。

区内碳酸盐岩岩溶发育程度以棋子桥组白云质灰岩发育最强,钻孔线岩溶率0.12~8.8%,锡矿山组、壶天群、栖霞组居次,长兴组、大冶组最弱。岩溶地区公路工程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由于地下岩溶水的活动,或因地面消水洞穴阻塞,导致路基基底冒水、水淹路基以及隧道涌水等病害,或由于地下洞穴顶板的

坍塌,引起位于其上的路基及其附属构造物发生塌陷、下沉或开裂。

5.4.4弱膨胀土

主要分布于平缓丘陵的岩溶区,为碳酸盐岩风化残积的红色粘土,大气风化作用厚度一般1~5米,膨胀压力3.0~9.5KPa,自由膨胀率25~36%,缩限17.0~23.1%,体缩率4.2~7.3%,线缩率1.9~2.8%,为弱膨胀性粘土。

5.5 公路沿线工程地质特征

拟建项目沿线地貌类型包括侵蚀构造的高中山地貌、侵蚀溶蚀的峰丛谷地、峰丛丘陵与低山丘陵地貌等,岩体工程地质类型以半坚硬、坚硬碎屑岩、坚硬浅变质岩与碳酸盐岩及岩浆岩为主,地下水类型为碳酸盐岩岩溶水与基岩裂隙水(碎屑岩、浅变质岩、岩浆岩),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为边坡稳定性及弱膨胀土分布与碳酸盐岩溶洞所引起的路基与构造物的变形破坏。

根据项目沿线通过地段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构造特征,结合其结构、完整性与工程稳定性,对沿线进行工程地质分段,其特征见表5-2。

5.6 主要构造物工程地质特征

5.6.1 桥位工程地质条件

1.工程概况

推荐方案沿线共设臵特大、大、中桥23座,桥梁总长度11.72Km。桥址工程地质勘察为在工程地质调绘的基础上,采用面波、钻探等方法进行工程地质勘探,一般特大桥布臵2个钻孔与1~3个面波点,大桥布臵1~2个钻孔与1~2个面波点,中桥布臵1~2个面波点。共完成面波勘探点19个,总深度450.6米,钻孔25个,总进尺824.5米,其工程量见表5-3。

桥位勘探点布臵表表5-3

2.工程地质特征

本项目桥梁主要为跨沟桥与高架桥,跨沟桥桥址处一般为“V”字形冲沟,沟谷切割深浅不一,两岸边坡较陡,基岩出露,破残积层一般厚2~10米,

(完整版)隧道工程地质说明书

齐梁洞隧道工程地质说明书 一、前言 (一)概况 G209国道吉首至凤凰公路改建工程齐梁洞隧道位于凤凰县沱江镇齐梁桥村,呈北-南向穿越丘陵体。本隧道起讫里程为K32+240-K32+505,全长265m,属短隧道。隧道进口地形标高为370.59m,出口地形标高为373.88m,设计标高为361.55~363.37m,呈纵坡0.7%上坡;行车道宽度为双向6m,隧道总宽度为2*(6+0.75)=13.5m;高度7m。隧道最大埋深约为59.80m,平均埋深36.80m。该隧道位于低山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差达62.87。地表植被较发育,基岩大部裸露,进出口皆为丘陵斜坡,有少量覆盖层分布。隧道区交通状况较好,进出口端即为国道G209。 为查明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受湘西自治州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委托,我院对拟建隧道进行了工程地质勘察。 (二)勘察目的及任务要求 根据任务书,本次勘察为一阶段施工图设计详细勘察,其目的是为齐梁洞隧道修建提供设计、施工所需的工程地质资料与岩土参数,具体要求为: 1、查明隧道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的分布及工程特性; 2、查明隧道围岩岩体的完整性、风化程度、围岩等级; 3、查明进出口地带的地质结构、自然稳定状况,隧道施工诱发滑坡等地质 灾害的可能性;4、查明隧道浅埋段覆盖层的厚度、岩体的风化程度、含水状态及稳定性; 5、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的类型、分布、性质; 6、傍山隧道存在偏压的可能性及其危害; 7、洞门基底的地质条件、地基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承载力; 8、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分布、水质、涌水量; 9、查明其它对隧道不利的因素。 (三)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 1、勘察合同与任务书; 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 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4、《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 5、《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6、《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 B01—2003); 7、《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 8、《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9、《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 02-01-2008); 10、《铁路工程地质手册》(99版)。 (四)勘察工作布置和勘察方法 1、勘察工作布置

爆破工程地质(岩石工程分类与力学性质)

爆破工程地质(岩石工程分类与力学性质) 发布时间:2010-01-22 10:39 116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physical-mechanical property 0f rock 岩石对物理条件及力作用的反应,包括岩石物理和岩石力学性质。在力学特性中还包括渗流特性,机械特性(硬度、弹性、压缩及拉伸性、可钻性、剪切性、塑性等)。 117 岩石物理性质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of rock 岩石物理性质主要有:岩石的密度、岩石的空隙性、岩石的波阻抗、岩石的风化程度等各种特性参数和物理量。 118 岩石工程分类 engineering classification of rocks 从岩石工程的角度据岩石强度、裂隙率、风化程度和其它特征指标将其划分成各种类别赢等级,如完整岩石、新鲜岩石、风化岩石、蚀变岩石、块状岩体、层状岩体、软弱夹层等。 119 岩体工程分类法 engineering classification of rock mass 把工程岩体质量的好坏分成有限和有序类别的方法。作为评价岩体工程稳定性,进行工程设计和施工管理的基础的工程岩体分类,一般包含三个方面的工作:1)依据研究对象确定分类因素,构成分级指标作为分级的判据;2)合理选择用分级指标组成的分级模型,得到划分档次的标准;3)根据工程需要确定分级数目。分类的结果要经过实践检验。 120 岩石质量分类 rock mass classification 依据岩石材料的物理性质(非均匀性、各向异性和渗透性)、机械性质或对采掘作业的阻力(如可爆性或可挖性)将岩石进行分类的方法。Barton 1974年制定的QC(品质)系统和Bieniawski 1973年建立的RMR(岩石质量测定)系统可建议用于爆破目的的岩石质量分类。 121 岩体RQD指标 rock quality designation 岩心中长度等于或大于10cm的岩心的累计长度占钻孔进尺总长度的百分比。它反映岩体被各种结构面切割的程度。RQD值规定用直径为54mm金刚石钻头、双层岩心管钻进获得。此指标为美国迪尔(D.V.Deere)于1964年首先提出,并用于岩体分级,也称岩石质量指标。 122 岩体RMR指标 rock mass rating system 波兰人宾尼奥斯基(Z.T.Bieniawski)于1973—1975年提出的地质力学分级法,并用计分法表示岩体质量好

爆破设计说明书

A、爆破设计说明书 1、编制依据和编制原则 1.1编制依据 1)建筑设计说明及相关图纸与资料 2) 现场调查资料 3)《爆破安全规程》(GB6722-86) 4)《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5)《深圳市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 6)《深圳市经济特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条例》 7)政府有关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规定 8)爆破施工合同 1.2爆破施工原则 1)依据石方爆破有关规范、规程及爆破技术要求; 2)爆破有害效应控制在《爆破安全规程》规定范围内 3)根据爆破区域到保护物的不同距离,严格控制爆破单位炸药消耗量、单响最大药量和一次爆破规模,采用微差起爆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爆破震动对周边环境胡影响; 4)爆破安全防护措施采用可靠得当胡覆盖防护法; 5)爆破时必须实施严格的安全警戒。 2 工程概况 南山区清华信息港科研楼项目由中建三局第二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负责建设,位于深圳市高新区北区科苑立交清华信息港内。由于施

工将会遇到致密坚硬的微风化花岗岩,现委托深圳市鹏润达市政工程有限公司进行施工。该工程主要包括基坑、桩井、承台等基础石方爆破。预计桩井方量约3500方,基坑、承台方量约2000方,石方工程总量约5500方。待开挖基坑约4M深,基坑东侧紧邻朗山路,东侧有一环胜电子厂办公楼,距离约48M;东北侧有一冷却塔,距离约20M;南侧紧邻北环大道辅道,距离约13M;西侧紧邻清华信息港办公楼和项目板房,有一清华信息港大楼,距离约15M;北侧有一紫光信息港办公楼,距离约35M。爆区周围环境复杂,具体环境示意如图1所示。 3爆破方案设计 3.1设计原则 根据工程特点和周围环境,拟采用如下总体设计原则: 1、采用微差爆破和严格控制装药药量,降低爆破振动,保证爆破安全 2、采用严密的防护措施,将爆破飞石等危害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3、加强警戒,非作业人员禁止进入爆破作业区,放炮前应在设计要求的安全距离处设立警戒线。 3.2方案设计 根据以往同类施工经验及本爆破工程的具体特点,综合考虑爆区环境、地形条件、结合现有设备和施工技术条件,基坑、桩井及承台等基础石方爆破采用∮42浅孔爆破法。因施工环境复杂,孤石和大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知识点

●工程地质学:主要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 ●水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学科。 ●地球外部环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部环境:地壳、地幔、地核。 ●地质作用:这种由于自然引力引起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和地面形态发生运动、变化和 发展的各种作用。 ●地质作用的形式: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硬结成岩作用。 ●矿物:指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 化合物。 ●矿物的光学性质:自色、他色,假色。●矿物的光泽:玻璃、油脂、珍珠、丝绢等光泽。 ●硬度:矿物抵抗机械作用的能力。滑石方莹磷,正石黄刚金指甲>2.5>石 ●岩浆岩:是由岩浆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凝固而成的岩石 ●岩浆岩结构:按结晶程度→全晶质、半晶质、非晶质结构 按晶质大小→隐晶质、显晶质、玻璃质结构 按颗粒大小→等粒、不等粒结构 ●岩浆岩构造:块状、流纹状、气孔状、杏仁状构造。 ●沉积岩:是指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遭受风化剥蚀破坏的产物,经搬运、沉积和固结 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形成过程:风化破坏阶段→搬运作用阶段→沉积作用阶段→固结成岩阶段。 ●沉积岩结构:碎屑、泥质、晶质、生物结构。 ●沉积岩构造:层理构造、层面构造、结核、生物成因构造。 ●变质岩:地壳中先成岩石,由于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等所造成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 使原来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等发生一系列改变而形成的新岩石。 ●变质岩结构:变晶、变余、碎裂结构。 ●变质岩构造:片麻状、片状、千枚状、板状、块状构造。 ●地壳运动:使地壳内岩石发生位移变形的作用。 ●地壳运动按运动方向可分为:升降(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相对地质年代:地壳上地层或岩体的形成顺序。 ●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地层学方法或古生物学方法。 ●绝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同位素地质年龄方法。 ●岩层产状:岩层层面的空间状态。 ●岩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倾斜构造:原来水平状态的岩层,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发生倾斜,造成岩层层面与水 平面只见具有一定的倾角,成为倾斜构造。 ●褶皱构造:刚性的岩石在千百万年缓慢的水平挤压的作用下,由原来水平平展的形态变 成一系列连续的弯曲,形成褶皱构造。 ●褶皱要素:核、翼、转折端、枢纽、轴面。 ●断裂构造:岩体在地壳运动的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但是当变形超过岩石的变形极限 时,岩石的连续性完整性将会遭到破坏产生断裂。岩层断裂后,如果断裂面两侧岩体没有发生显著的相对位移,称为裂隙(节理);有相对位移,则称为断层。 ●风化:在气温变化、大气、水溶液和生物因素的影响下,使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原地遭受 破坏和分解的作用。 ●风化分类:物理、化学、生物风化作用。●风化影响因素:气候、地形、岩石性质。

工程地质手册

工程地质手册 (第三版) 《工程地质手册》编写委员会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粘性土、粉土N与承载力f的关系表3-2-17 23k N 2 3 4 6 8 10 12 23 f(kPa) 120 150 180 240 290 350 400 k 注:1.资料来源原治金部勘察总公司,原《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规范》,采用过此表。 2.适用于冲、洪积的粘性土、粉土。 (1) 原一机部勘察公司西南大队资料(表3-2-18.) 碎石土、砂土N与承载力f的关系表3-2-18 63.5k N 3 4 5 6 8 10 12 63.5 碎石土f 140 170 200 240 320 400 480 k (kPa) 中、粗、砾砂 120 150 200 240 320 400 f(kPa) k 注:1.此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曾采用过。 2.本表适用于冲、洪积成因的碎石土和砂土,对碎石土,d不大于30mm,不均匀系数不大于120.。对中、粗砂,60 不均匀系数不大于6,对砾砂,不均匀系数不大于20。 (2)《油气管道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规定》(表3-2-19)。 细粒土N与承载力(kPa)的关系表3-2-19 63.5 N 1 2 3 4 5 6 7 8 9 10 63.5

粘土 96 152 209 265 321 382 444 505 碎质粘土 88 136 184 232 280 328 376 424 粉土 80 107 136 165 195 (224) 素填土 79 103 128 152 176 (201) 粉细砂 (80) (110) 142 165 187 210 232 255 277 注:括号内的值供内插用。 (3)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资料(表3-2-20、表3-2-21)。 粘性土、粉土N与承载力f的关系表3-2-20 63.5k N 1 1.5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63.5 f(kPa) 60 90 120 150 180 210 240 265 290 320 350 375 400 k 状态流塑软塑可塑硬塑—坚塑 (4)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的研究成果(1988年)(表3-2-22)。 4、用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N确定地基土承载力(表3-2-23)。 120 砂土N与承载力f的关系表3-2-21 63.5k N 3 4 5 6 7 8 9 10 63.5 中、粗、砾砂f(kPa) 120 160 200 240 280 320 360 400 k 很湿f(kPa)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k 粉、细砂 稍湿f(kPa) 90 120 150 180 210 240 270 300 k 密实度松散稍密中密密实 用动力触探N确定地基基本承载力表3-2-22 63.5 击数平均值 3 4 5 6 7 8 9 10 12 14 N 63.5 碎石土 140 170 200 240 280 320 360 400 470 540 中、粗、砾砂 120 150 180 220 260 300 340 380 击数平均值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35 40 N 63.5

矿山爆破设计说明书

1、工程概况 1.1工程情况 某石灰石矿主要生产石灰石,设计年产量为1.2万吨。该矿现配备的主要设备为空气压缩机及凿岩机。 1.2 爆破施工环境 该矿为井工开采,从地表有一直径φ5m 的立井通至地下45m ,然后向两侧布置工作面推进,主采矿区位于地表45m 以下,表土厚8.0m ,表土下为37m 厚的保护岩层,开采区地表有民房,输电线等构筑物,见图1。 2、爆破方案 2.1 方案选择 本工程的作业环境较好,考虑到爆破作业区域的实际条件、岩石的构造、新 井 老 井 民房 民房 输 电 线 输 电 线 公 路 图1 矿位置示意图

以及爆破进度、施工队伍装备等方面的要求。决定采用浅眼钻孔松动台阶爆破方案。 2.2 爆破施工顺序安排 先水平掘进导洞,刷大断面后,改用垂直孔崩落大量矿石。为保证稳定和作业人员、设备的安全,今后的开采要逐渐改变为台阶作业,为充分发挥凿岩机的效率,台阶高度取4.5m。 3 孔网参数设计 3.1 水平导硐掘进爆破参数设计 (1)掏槽方式的选择 隧道掘进的关键技术在于掏槽,掏槽眼爆破后能否形成槽腔以及槽腔内碎块的抛出率对爆破效果有重要影响。因此隧道掘进的钻爆设计中,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高效的掏槽孔布置方式。导峒断面小,宽度只有1.2m,水平方向的倾斜掏槽的钻孔施工难度大,因此考虑直眼掏槽有利于提高进尺。 直眼掏槽中第一段起爆的炮孔爆破时,只有工作面方向上的一个自由面,要求在第一段起爆的炮孔周围布置一定数量的空孔,为掏槽孔的起爆提供扩容膨胀空间。空孔的直径越大越有利于掏槽孔爆破槽腔的形成。考虑到2号引水峒遇到的岩石为较坚硬的石灰岩,为提高掏槽效率,决定采用直眼空孔掏槽,为适当减少炮眼数,对部分空孔的底部进行扩孔,以保证掏槽孔爆破时,岩石介质的破碎有足够的扩容空间。 (2)工作面炮孔布置 工作面的炮孔分为三大类,即掏槽孔、辅助孔,周边孔。炮孔的布置形式如图2,周边孔与工作面的角度为80°,向外倾斜,以保证爆破后形成断面尺寸足够。

无芯钻探工程地质说明书

采空区地基处理第一标段 无芯钻探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第五批次) 一、工程简介 (一)工程概况 采空区地基处理第一标段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牛村镇牛村东南侧,起始里程为DK10+150,终点里程为DK10+,第一标段全长,主要为牛村特大桥19~22#墩台下煤矿采空区的地基处理。 (二)完成工作量 本次无芯钻探共完成钻孔135孔/。其中钻探过程中揭露煤柱孔47个,冒落孔17个,煤层破碎孔71个,孔口管浇筑完成后,孔口均无吸风现象。钻探过程中,49个钻孔均无漏风现象。钻探过程中揭露的异常情况详见附表(无芯孔钻探施工情况一览表)。 二、工程地质特征 (一)地层岩性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结合地质调查、勘探揭示勘探深度范围内地层以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泥岩、砂岩、煤、石灰岩等为主。各地层岩性特征描述如下: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泥岩:灰黑色,强~弱风化,泥质结构,层状构造,岩芯呈块状、短柱或碎块状,柱长5~20cm,最长40cm,手可掰碎。区內分布广泛,厚度变化较大。 砂岩:灰黄、灰白等色,强~弱风化,砂质结构,层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

原岩结构较清晰。岩芯呈块状、短柱状及柱状,柱长一般10~40cm,最长60cm,岩质较软,锤击易碎;部分埋深较浅的砂岩岩芯多呈碎块状、块状,一般块径2~5cm,最大块径10cm,岩质较软,易碎,区内普遍分布。 石灰岩:弱风化,青灰色,隐晶质结构,层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并被方解石脉充填。少量见发育小溶洞,泥质物充填。岩芯多呈块状、短柱状、长柱状,一般柱长15~40cm,最大柱长60cm,锤击声脆,不易碎,为本区域内的标志性地层。 煤层:黑灰色,岩芯呈碎块状结构,局部呈散粒状,手摸污手,锤击易碎。 (二)地质构造 本段路基地质构造为中朝准台地之Ⅱ级构造单元山西中台隆的东部,沁水台陷东北部,太行山拱断束的西侧。区内经历多次构造运动,褶皱断层发育。 区域地质构造上,为一向斜构造,岩层产状多呈缓倾波状起伏。 该段路基位于一向斜段落,向斜轴线与线路斜交,两翼岩层产状为173°∠6°及20°∠5°。 (三)水文地质特征 施工区附近地表水主要为阴山河,该河为断流河,常年无水,河床已堆填开山土、碎石等,强降雨后可能形成瞬时地表径流。 地下水以基岩裂隙为主,施工区位于山区,部分施工区表层覆盖有黄土层,大部分施工区基岩裸露,岩体较破碎,节理裂隙发育,为大气降水入渗创造了良好条件,降雨为主要补给源;地下水排泄方式主要有地下径流排泄和蒸发排泄。

炮眼计算爆破说明书

二、爆破说明书: 1、爆破方法:东区556水平皮带运输大巷工作面分上下台阶进行爆破,上台阶采用准直眼强力掏槽光面爆破法,下台阶采用平行直眼法。 2、爆破器材: 选用二级煤矿许用乳化炸药,药卷规格Φ35×200mm,每卷重200g,选用毫秒延期电雷管,使用强力MFB-100型电容式发爆器起爆。 三、爆破参数选择: 根据地质资料,工作面主要以泥岩为主,岩石硬度系数f=4-6,由此可确定爆破参数 1、东区556水平皮带运输大巷爆破参数确定: ⑴、东区556水平皮带运输大巷上台阶爆破参数确定: ①炸药消耗量 g=0.31×f×0.75×ex×L/(S1/3·d1/2) 式中: f──岩石硬度系数f=4 S──巷道断面积取S=12.8m2 d──相对药卷直径取d=0.035m ex──炸药类型系数取ex=0.5 L──炮眼深度影响系数取L=1.05 则:g=0.31×4×0.75×0.5×1.05/(12.81/3·0.0351/2)=1.115kg/m3 ②炮眼直径:42mm ③炮眼深度:2.0m ④炮眼数目的计划: N=g×s×n×m/a×p=1.115×12.8×0.88×0.2/(0.205×0.2)=61个 式中:N──炮眼个数 g──单位炸药消耗量

S──巷道掘进断面积取S=12.8m2 a──炮眼平均装药系数取a=0.205 m──每个药卷长度取m=0.2m n──炮眼利用率取n=88% p──每个药卷质量取p=0.2kg ⑤每循环炸药消耗量: Q=g×s×L×n=1.115×12.8×1.05×0.88=13.19kg ⑵、东区556水平皮带运输大巷下台阶爆破参数确定: g=0.31×4×0.75×0.5×1.05/(5.11/3·0.0351/2)=1.516kg/m3 N=g×s×n×m/a×p=1.516×5.1×0.88×0.2/(0.205×0.2)=33个 Q=g×s×L×n=1.516×5.1×1.05×0.88=7.14kg 通过计算:东区556水平皮带运输大巷每循环炸药消耗量 20.33kg,炮眼总个数为94个。 二、按炮眼布置图布置如下: 根据计算出的炮眼数目,结合工作面实际情况,确定出炮眼总个数为58个,上台阶炮眼实际布置如下:主掏槽眼6个,每眼装药量0.8kg,小计:4.8kg,辅助掏槽眼2个,每眼装药量0.4kg,小计:0.8kg,辅助眼12个,每眼装药量0.4Kg,小计:4.8kg,周边眼14个,每眼装药量0.2Kg,小计:2.8kg,底眼8个,每眼装药量0.6Kg,小计:4.8kg,上台阶总计装药量:18kg。下台阶炮眼实际布置如下:底眼16个(包括:水沟眼一个),每眼装药量0.6Kg,下台阶总计装药量:9.6kg。工作面共计装药量27.6Kg,每循环炸药消耗量27.6Kg。 炸药消耗量理论计算每循环为20.33kg,按炮眼布置图布置实际炸药消耗量每循环为27.6Kg;经比较取炮眼布置图布置实际每循环炸药消耗量为27.6Kg。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01458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1991)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本规范是固体矿产(金属、非金属、煤下同)矿区(或井田、矿段下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工作的基本准则,规定了勘探类型、勘探程度、工程量、勘探技术要求及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评价和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1.2 本规范适用于固体矿产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是制订勘探设计、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和报告编写、审查批准的依据。 2 引用标准 GB 383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503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749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GB 8537 饮用天然矿泉水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1615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 GBJ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3 总则 3.1 勘探工作的基本任务 3.1.1 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矿床充水因素,预测矿坑涌水量。对矿床水资源综合利用进行评价,指出供水水源方向。 3.1.2 查明矿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露天采矿场岩体质量和边坡的稳定性,或井巷围岩的岩体质量和稳固性,预测可能发生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3.1.3 评述矿区的地质环境质量,预测矿床开发可能引起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的建议。 3.2 勘查工作阶段划分及其工作程度要求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应与矿产地质勘查工作阶段相适应,分为普查,详查和勘探三个阶段。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勘查阶段可简化或合并。但提供矿山建设设计作依据的地质勘查报告,均应达到勘探阶段的要求。 普查阶段:结合矿产普查进行,对于已进行过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普查的地区,其资料可直接利用或只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调查,大致查明工作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 详查阶段:基本查明矿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为矿床初步技术经济评价、矿山总体建设规划和矿区勘探设计提供依据。 勘探阶段:详细查明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地质环境,为矿床的技术经济评及矿山建设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提供依据。 3.3 勘查范围宜包括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当水文地质单元面积过大时,应包括疏干排水可能影响的范围。 3.4 已确定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矿床,通过详查工作满足矿山总体建设规划需要,但矿区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条件直接影响矿山建设开发总体设计时,应超前进行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勘探。 3.5 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条件极复杂的矿区,如确需立项建设的矿山,而勘探阶段的工作程度又难于满足设计要求,应根据矿山建设设计的实际需要,针对主要问题进行专门性的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勘探。 3.6 矿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是在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基础上,对矿区的地质环境作出评价。 3.7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应从社会的综合效益出发,既要研究保障矿山安全,连续生产,又要研究矿山排水的综合利用以及对附近水源地和地质环境的可能影响。

地质说明书管理规定

地质说明书管理规定 (暂行) 地质说明书是矿井生产重要的技术基础资料,它直接关系到采掘工程的合理布局,日常生产的合理安排,煤炭资源的合理开采和矿井的安全生产。为了使之更好的配合和服务于生产,特制定本办法: 一、一般要求: (一)各矿地测部门所提供的地质说明书的编制格式要符合集团公司下发的统一标准,正式打印。并依据技术程序,有相关人员签字。说明书打印装订整齐美观,无错漏字,文字通顺,表达准确文图一致,附图内容齐全,平剖面图一致,图纸色泽均匀,注字盖印或微机制图。 (二)技术部门所需的采区地质说明书、工作面回采和掘进地质说明书及各类巷道的掘进地质说明书,应根据矿井生产接续安排,提前下达由总工程师签字的编制委托书,其委托编制时间应符合以下要求: 1、采区设计所需地质说明书至少应在设计前二年通知,在正式设计前三个月提交。 2、回采工作面所需地质说明书,应在采面掘出后五天内提交。 3、掘进各类巷道所需的地质说明书应提前一上月通知,在设计前十五天交付。 地测科必须按委托书要求的时间及时提供。 (三)地质说明书编写时,除将根据技术部门设计要求所需的巷道、峒室绘制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外,还应将工作面四邻100m范围内查明的因工作面掘进或回采而影响的地面建筑物、井下巷道、采空区以及各类保护煤柱等绘制在图上,并在说明书文字中予以说明,需采取措施的应叙述清楚。

二、地质说明编制前,地测科应组织地质、水文、测量、通风各专业进行会审,重点查明以下情况: 1、区域内地面建筑物、铁路、公路、河流、水库、大坝及积水坑;对新生产的建筑物和积水塌陷坑应及时测绘,并填到采掘工程平面图上;对需留设的建筑物、巷道和边界保护煤柱进行检查、校核。 2、区域内四周和上覆煤层的采掘状况,揭露的地质构造、煤层及顶底板、陷落柱及岩浆侵入体情况。 3、分析区域内及附近对采、掘有水害威胁的巷道及采空区,重点是掘进工作面上方20m内,回采工作面上方40m内或采掘工作面四周20m以 内有积水(黄泥浆)的巷道和采空区。 4、排查区域内已有的地面钻孔情况,分析对采掘可能造成的影响。 5、区域内岩浆岩侵入、瓦斯、煤尘及自燃发火情况。 三、地质说明书的内容要求 (一)、采区地质说明书 文字部分: 1、简述采区位置、范围、四邻关系,上下限标高及埋深,井上下对照关系、地面高程。 2、简述采区范围内已有的勘探钻孔孔号,见煤及构造情况,水文情况,终孔层位及深度,封孔结论,以及对采掘可能造成的影响。 3、概述相邻采区实见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 4、详细叙述采区内煤岩层产状及变化情况,断层及褶皱的产状,分布范围及控制程度,对开采可能造成的影响。 5、详述区内可采煤层的赋存情况,煤层厚度、结构及变化情况,可采范围和可采性预测,评价煤层的稳定性。煤层物理特征及工业指标情况。

爆破作业说明书

爆破作业说明书 一、爆破说明 打眼采用MQS-50/1.7型风动钻机,1500mm钻杆,Φ28mm的钻头打眼,使用MFB-50型发爆器,3级煤矿许用乳化炸药,煤矿许用1-5段延期毫秒电雷管正向起爆。 炮眼布置采用楔形掏槽,周边采用多打眼少装药控制围岩的完整性。掏槽眼布置在巷道断面中央偏下部位,采用楔形掏槽,炮眼深度为1500mm,间距为1000mm,排距为600mm,眼底间、排距200mm。 辅助眼布置在巷道断面中央偏上部位,眼深为1300mm,距掏槽眼为700mm,距周边顶眼为750mm,距周边帮眼为750mm。 周边眼采用多打眼,少装药来控制围岩的完整性。周边眼眼深为1300mm,间距为600mm。周边眼的顶眼眼口距顶板为300mm,间距为600mm,眼底距底板200mm,周边眼帮眼距帮为600;底眼眼深1300 mm,间距为600m,眼口距底板为300mm,眼底距底板为200mm。 炮眼全部用水泡泥封口,黄土填充,封泥长度不小于700mm。 二、炮眼布置及爆破各参数 爆破参数表

预计爆破效果表 三、钻爆工艺流程 (一)打眼前 打眼工必须检查手持式气动钻机是否完好气管悬挂是否整齐,瓦斯员检查CH4浓度是否超限,执行“敲帮问顶”制度,处理伞檐加固两帮,同时由验收员检查好巷道中心线,并根据炮眼布置图规定定好眼位。 (二)打眼 选用MQS-50/1.7型风动钻机、Φ=28mm钻头打眼,打眼过程中用力均匀,来回抽动钻杆将煤粉排尽。 (三)装药 使用3级煤矿许用乳化炸药(Φ32×200),矿用1-5段毫秒延期电雷管,正向连续装药,装药要严格按“装药结构图”中的要求执行,且装配起爆药卷时,必须遵守下列规则: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12719—199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本规范是固体矿产(金属、非金属、煤下同)矿区(或井田、矿段下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工作的基本准则,规定了勘探类型、勘探程度、工程量、勘探技术要求及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评价和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 1.2 本规范适用于固体矿产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是制订勘探设计、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和报告编写、审查批准的依据。 2 引用标准 GB 383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503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749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GB 8537 饮用天然矿泉水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1615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 GBJ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3 总则 3.1 勘探工作的基本任务 3.1.1 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矿床充水因素,预测矿坑涌水量。对矿床水资源综合利用进行评价,指出供水水源方向。 3.1.2 查明矿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露天采矿场岩体质量和边坡的稳定性,或井巷围岩的岩体质量和稳固性,预测可能发生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3.1.3 评述矿区的地质环境质量,预测矿床开发可能引起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的建议。 3.2 勘查工作阶段划分及其工作程度要求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应与矿产地质勘查工作阶段相适应,分为普查,详查和勘探三个阶段。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勘查阶段可简化或合并。但提供矿山建设设计作依据的地质勘查报告,均应达到勘探阶段的要求。 普查阶段:结合矿产普查进行,对于已进行过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普查的地区,其资料可直接利用或只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调查,大致查明工作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 详查阶段:基本查明矿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为矿床初步技术经济评价、矿山总体建设规划和矿区勘探设计提供依据。 勘探阶段:详细查明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地质环境,为矿床的技术经济评及矿山建设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提供依据。 3.3 勘查范围宜包括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当水文地质单元面积过大时,应包括疏干排水可能影响的范围。 3.4 已确定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矿床,通过详查工作满足矿山总体建设规划需要,但矿区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条件直接影响矿山建设开发总体设计时,应超前进行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勘探。 3.5 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条件极复杂的矿区,如确需立项建设的矿山,而勘探阶段的工作程度又难于满足设计要求,应根据矿山建设设计的实际需要,针对主要问题进行专门性的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勘探。 3.6 矿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是在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基础上,对矿区的地质环境作出评价。 3.7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应从社会的综合效益出发,既要研究保障矿山安全,连续生产,又要研究矿山排水的综合利用以及对附近水源地和地质环境的可能影响。 3.8 扩大延深勘探的矿区,应充分利用已有勘探报告和矿山生产中的资料,对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进行评价。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勘探。 3.9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应与矿产地质勘探紧密结合,将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作为一个整体,运用先进和综合手段进行。 3.10 各矿种的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的基本要求以本规范为准,各矿种可依其特点,在矿种规范中制订相应要求,与本规范配套使用。

DK100+711XXX双线特大桥工程地质说明书

DK100+711XXX双线特大桥工程地质说明书 (DK100+214.188~DK101+206.877) 一、工程概况 XXX双线特大桥中心里程为DK100+711.0,桥孔跨样式为30×32,全长992.699m。 二、地形地貌 桥区属溶蚀浅丘地貌,绝对高程89~139m。桥址内为旱地,种植甘蔗等经济作物。桥区大小里程端桥台位于丘包上,横跨一条宽约25米的河流和开阔的阶地,地势起伏较小。斜坡自然坡度2°~7°,桥区覆土层厚5~18m。桥区线路方向附近有乡村公路通过,交通较方便。 三、地层岩性 桥区上覆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Q4dl+pl)淤泥质黏土、黏土,残坡积(Q4dl+el)红黏土,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下统马脚岭组(T1m)灰岩,二叠系上统长兴、合山组(P2)灰岩,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灰岩。岩土特性由新到老分述如下:<6-1>淤泥质黏土(Q4dl+pl):深灰色、灰黑色,流塑至软塑状,主要成份为粘粒,含少量的灰岩质卵石,以及有机质,分布于桥区DK100+545~+575段河床范围内,厚2~5m,属Ⅱ级普通土。 <6-4>红黏土(Q4dl+pl):黄褐色、浅灰色,硬塑状,土质较纯,局部含少量灰岩碎石,粘性较好,广泛分布于桥区河床范围内,厚5~15m,属Ⅱ级普通土。 <7-3>红黏土(Q4dl+el):黄褐色,灰黄色、棕黄色,硬塑状,土质较纯,局部含少量灰岩碎石,粘性较好,广泛分布于桥区范围内,厚5~18m,属Ⅱ级普通土。 <13-2>灰岩(T1m):浅灰色、灰白色,隐晶质结构,薄至中厚层状构造,钙质胶结,节理裂隙发育,钻探岩芯多为短柱状,局部为碎块状。据钻探揭示,岩溶强烈发育,弱风化(W2)层属Ⅴ级次坚石。 <14-1>灰岩(P2):浅灰色、灰白色,隐晶质结构,薄至中厚层状构造,节

爆破说明书

爆破说明书 一、巷道开口施工方法: 1、由于该巷是从山脚处开口,先由技术人员选定开口位置,标定巷道中、腰线,施工队严格按线掘进。 2、开口前,必须先清理杂物杂草,平整施工处土地后才能作业。 3、开口前,机电科、通风工必须提前按设计要求,安设好绞车、局部通风机,接好风筒,安全员跟班监督检查,确保施工安全进行。 二、正常施工方法:采用钻爆法破岩,人工装渣,绞车提升运输。 三、爆破及凿岩方式 1、采用钻爆法破落煤岩。 2、钻眼机具:采用7655气腿式凿岩机钻眼。 3、装载、运输:煤岩用人工装上矿车,然后用绞车提升运输出井口。 4、降尘方法:必须湿式打眼、装药后用水泡泥和粘土封眼、爆破后及出渣过程中洒水。 四、爆破作业 掏槽方式为直眼掏槽法。 1、炸药、雷管:使用二级煤矿许用乳化炸药及煤矿许用毫秒延期电雷管,延期时间为100毫秒,每段间隔延期时间为25毫秒。 2、装药结构:正向装药结构,由里向外:炸药→起爆炸药→黄泥→水炮泥→黄泥。 3、起爆及联线方式:使用MFB-100型发爆器起爆,¢6mm两芯胶质专用放炮电缆作放炮母线,采用一次打眼、一次装药、一次全断面起爆;起爆线

路联线方式为大串联。 4、炮眼布置和装药参数见《回风斜井巷炮眼布置三视图》 回风斜井巷炮眼参数表 炮眼名称个 数 炮眼 角度 单孔 深(m) 眼号单孔装 药量 (kg) 合计雷 管 段 数 起爆 顺序 封泥长 度(m)垂直水平 槽眼 5 0°0° 2.0 1—5 1.6 9.0 1 I 1.00 辅助 眼 8 0°0° 2.0 6-13 1.6 12.8 2 Ⅱ1.00 周边 眼 11 0°0° 1.8 14-24 1.4 15.4 3 Ⅲ0.8 底眼 6 -9°0° 1.8 22-26 1.4 8.4 4 Ⅳ0.8 合计30 45.6 备注采用分段起爆、槽眼、辅助眼、周边眼、底眼各作为一段起爆,且各段炮眼均采用串联。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的关系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的关系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的关系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概述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的内容,对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重要作用探讨,论述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关系 一、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的内容 水文地质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的现象。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规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的不利影响及其防治等。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生产建设的需要,水文地质学又分为区域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供水水文地质学、矿床水文地质学、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等分支学科。近年来,水文地质学与地热、地震、环境地质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渗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领域。 工程地质是调查、研究、解决与人类活动及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工程地质研究的主内容有:确定岩土组分、组织结构(微观结构)、物理、化学与力学性质(特别是强度及应变)及其对建筑工程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岩土工程地质分类。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工程地质课程教材,也可作为水利工程、采矿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教材和参考书,还可供其他相关专业方向的师生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区别和联系 1、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的区别 水文地质勘查主要是针对区域内的水环境进行调查,了解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特征,进行的工作主要是抽水试验、长期观测及示踪法等;工程地质勘查主要是调查工程的岩土体性质、持力层等,解决边坡的稳定性及地基承载力和地下水的内水压力等问题。 2、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联系

3212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3212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文字说明)

3212工作面地质说明书文字说明 一、工作面概况 该工作面位于打锣湾背斜西翼+350水平321采区南部,其上为5654采空区,下为尚未形成的3214工作面。3212工作面标高432m~771m,走向长1376~1475m,平均1426m,平均斜长128m,面积187931m2,总地质储量638327.7t,可采地质储量606411.23t。 工作面对应地面为鞍子坪至水洞湾之间,工作面横跨华蓥市与广安市地界。地表为水洞湾以北之山坳地带,与岩层构造形态基本一致,采面内巷道标高365.3m~577.3m,对应地面标高为745.2m~802m,相对高差233 m~381m。地表人畜活动频繁,阡陌交通,有大面积的果园,以梨树为主,无大的生活居住区。区内有一条220KV高压输电线路,途经工作面,但塔架不在本采面内。对应地表地层为飞仙关地层岩性,溶蚀现象发育,有溶蚀洼地、岩溶漏斗、溶蚀后形成的陡坎等存在。此地形为斜坡、冲沟地形,山脊与沟谷相间,地表无建筑、水体存在,多被竹林、天然草地、杉树所覆盖。 二、工作面构造情况 1、褶曲

工作面位于打锣湾背斜西翼565采区及569采区之下,为一单斜构造,区内构造主要受打锣湾背斜控制,从机风巷揭露情况分析工作面内不存在次级褶曲。 2、断层 工作面断层亦受褶曲控制,主要为受北西向构造应力作用形成打锣湾背斜时发育次生断裂构造,在机风巷掘进过程中,只在机巷32109导点南9m处发现一条345°∠80°H=0.4m的正断层一条。从机风巷煤层倾角变化看,煤层倾角变化较大,不是很稳定,面内存在较大断层的可能性不太大,但不排除有小断层隐伏存在的可能,主要以逆冲断层为主。对采面回采有一定影响 3、煤层产状 工作面位于打锣湾背斜西翼,受背斜倾伏影响,工作面倾角由北向南逐渐增大,风巷离背斜轴部较近,煤层倾角相对较缓比较稳定,由北向南以38°~52°倾角逐渐变陡,机巷亦由北向南以52°~60°倾角逐渐变陡。 三、工作面煤层情况 工作面绝大部分为合层煤层(l煤层),煤层中含夹矸2~4层,属复杂结构煤层,煤厚1.50 m~2.92m,大多稳定在约2.30m。煤层厚度变化不大,比较稳定。煤层为半暗~半亮型煤,煤种为焦煤.焦肥煤,煤层结构为(从顶到底):0.03~0.05(0.10~0.21)0.70~1.00(0.07~0.65)0.07~0.22(0.04~

煤矿爆破说明书

淳化县家河煤矿chunhuaxianjiangjiahemeikuang 爆破作业说明书 淳化家河煤矿 生产技术科

矿审批意见 审批意见: 会审单位及人员: 技术科:年月日通防工区:年月日调度室:年月日安监科:年月日机电科:年月日技术副总:年月日通防副总:年月日生产副总:年月日生产副总:年月日安全矿长:年月日生产矿长:年月日机电矿长:年月日总工程师:年月日矿长:年月日

爆破作业说明书 一、爆破作业 采用楔形掏槽的方式进行掏槽。 1、炸药、雷管 使用二级煤矿安全许用乳化炸药、毫秒延期电雷管。 2、装药结构:正向装药结构。 3、起爆方式 联线方式为串联,起爆使用FD-100D型发爆器根据作业地点的巷道断面及安全情况采取一次起爆或分次起爆。 附:装药结构示意图 4、根据作业地点施工设计要求,将爆破作业的施工工艺、炮眼布置及装药量等编入作业规程或作业规程补充措施,并严格执行。 二、安全技术措施 1、运送爆炸物品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①采取由爆炸物品库直接向工作地点人力运送,电雷管由爆破工亲自运送,炸药应当由爆破工或者在爆破工监护下运送。 ②电雷管及炸药装在耐压、抗撞冲、防震、防静电的专用爆炸材料箱运送,严禁混装,领到爆炸物品后,应当直接送到工作地点,严禁中途逗留,电雷管和炸药必须分开运送,并事先通知绞车司机和井口把钩工。 ③人车1层只准放置1种爆炸物品箱,且有专人看管不得滑动。 ④在装有爆炸物品的人车,除爆破工或者专人护送人员外,不得

有其他人员同乘人车。 ⑤人车升降速度,运送电雷管时不得超过2m/s;运送其他类爆炸物品时不得超过4m/s。司机在启动和停绞车时,应当稳停稳起同时保证人车不震动。 ⑥在交接班、人员上下井的时间,严禁运送爆炸物品。 ⑦禁止将爆炸物品存放在井口房、井底车场或者其他巷道。 2、所有爆破人员,包括爆破、送药、装药人员,必须熟悉爆炸材料性能,井下爆破工作必须由专职爆破工担任,爆破必须严格执行“一炮三检”和“三人联锁”制度。装药前和放炮前、放炮后,必须检查瓦斯浓度,如果放炮地点附近20米围风流中瓦斯浓度达到1%时,严禁装药放炮。 3、爆破工必须依照爆破说明书进行爆破作业。装药只准采用正向装药结构,爆破时,应当全断面一次起爆。因巷道断面大、装药量多等原因存在安全隐患,不能全断面一次起爆的可采用分次起爆,但必须采取依照炮眼种类装药起爆的安全措施,即按照掏槽眼、辅助眼、周边眼的顺槽分次装药起爆。 4、爆破工必须把炸药、电雷管分开存放在专用的爆炸材料箱,并加锁;严禁乱扔、乱放。爆破材料箱必须放在顶板完好、支护完整,且避开机械、电气设备的地点。爆破时必须把材料箱放到警戒线以外的安全地点。 5、从成束的电雷管中抽取单个电雷管时,不得手拉脚线硬拽管体,也不得手拉管体硬拽脚线,应当将成束的电雷管顺好,拉住前端

水文工程地质勘察设计..

××矿区 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设计 一、区域水文地质概况及勘查级别 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控制,××矿区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有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见附图××矿区综合水文地质图(1:5万自编)。 (1)松散岩类孔隙水 呈条带状分布于山间河谷现代河床和部分谷坡的下缘。含水层为全新统冲积砂、砂卵石孔隙水,组成含水层的岩性为分选磨圆欠佳的砾、卵石夹泥砂,厚度为3~7 m,与下伏花岗岩风化裂隙孔隙水构成统一含水岩组,水位埋深3 m。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渗入补给及河水补给和侧向迳流补给,以蒸发、侧向迳流和人工开采等方式排泄。 (2)基岩裂隙水 侵入岩类孔隙裂隙水广布全区,组成含水层的岩性为华力西晚期侵入体,花岗岩风化深度一般为14~25 m,风化程度自上而下减弱。受东西、北西及北东向多组压扭性构造断裂带影响,构造裂隙发育,水量相对较大。侵入岩类孔隙-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浸入补给、侧向迳流及深部地下水的顶托补给。 (3)矿床充水因素

本矿山主要充水因素为大气降水,季节变化明显,汛期水量较大。直接充水的含水层以裂隙含水层为主、次为孔隙含水层。 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为300 m左右,矿体大部分位于标高-50 m 以下,即主要矿体在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下。 矿区位于区域水文地质单元的径流区,补给面积较小,且处于局部分水岭交汇部,不利于地表水的汇集,矿区内主要表现为地下水补给地表水,位于矿区临近的河流细林河、石头河主要起排泄作用,对矿体的开采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初步预测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属中等类型。 二、水工环勘查工作依据与技术要求 1、勘查工作布置依据 《区域水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GB/T14158-93) 《矿区水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 12719-9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 《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Z/T0218-2006);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09)《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国土资发(2004)69号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1:20万向阳山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