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追求心灵的自由——卡夫卡《万里长城》和开高健《流亡记》

追求心灵的自由——卡夫卡《万里长城》和开高健《流亡记》

2008年第l期总第107期

外语研究

ForeignLanguagesResearch

2008.№l

Serial№107追求心灵的自由

——卡夫卡《万里长城》和开高健《流亡记》

张青1毕忠安2

(1.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9;2.装甲兵_T-程学院外训系,北京100072)

摘要:以中国古代的“万里长城”为题材?卡夫卡和开高健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切入表现了同一主题:卡夫卡探讨了在近代工业化社会中共同体意识尚未解体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开高健从卡夫卡手中接过近代工业走向现代工业的接力棒.探索了在现代工业文明带来共同体解体后人们的生存境遇。同一主题就是人们追求心灵自由的深层心理:卡夫卡的《万里长城》表现了在相对不自由的近代社会中.人们如何追求心灵的自由;开高健的《流亡记》再现了在绝对不自由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如何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自我存在的价值。

关键词:共同体意识;心灵自由}时间的空间化,万里长城

中图分类号:1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242(2008)Ol—0108—04

1.引言

日本战后作家开高健的《流亡记》和卡夫卡的《万里长城》不仅题材相似,都是以中国古代的“万里长城”为素材,而且开高健率直地对其作品《流亡记》下面的副标题“献给K?F氏”解释道:“作品名下面的副标题‘献给K?F氏’是指佛尔茨?卡夫卡……虽然我是从不同于卡夫卡的视角写作的,但都是以万里长城为素材的,故附此献辞。"(开高健1978:126)同时。《流亡记》和《万里长城》写的是“同一主题,且一半是为了‘文体训练’。”(开高健1959:98)可见两作品关系之密切。

《万里长城》的叙事者“我”以修鞋为生。“我”说:万里长城本来是以“防御北方民族的侵略为目的”修建的,但是,因修建工程采用“工区分割作业方式”,直到秦政府正式宣布长城竣工之后,仍有许多地方的长城尚未连为一体。即修筑长城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可“我们”在修筑长城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共同作业的感觉”,所以已感满足。

《流亡记》的叙事者“我”是“杂货店”的主人。“我”和其他村民一样被征为兵,正离开故乡赶往首都成阳。在途中,“士兵们在我们身上可以为所欲为地行使他们的权力’’,但“如果他们不能在官方规定的时间内,把所需的人员送到目的地”,押送“我们”的士兵则必将被处“死刑或流放”,所以“我们的脚力也掌握着他们的生与死”。到达咸阳后,“我们”被阿房宫的建筑规模之宏大所震惊。不久,“我们”又踏上了赶往修筑长城的征途,到达修筑长城的现场后,“我们被单调地分工作业分成了无数的小点,而且不同的作业之间相互独立、排斥”。这种修筑长城的方式,“使我们对长城的信?108?赖感完全丧失”。“我”彻底地醒悟到修筑长城纯属“徒劳”,决定“扔掉背上的砖头,走向沙漠”。

从上述内容看出,两位作家虽然都以“万里长城”为题材,但是他们把“长城”这一题材进行小说化时,显然是从不同的视角切入表现“同一主题”的。本文将从时间的空间化和长城的“共同体”这两点切人,分析两位作家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表现。

2.时间的空间化

‘卡夫卡在《万里长城》中写道:两个劳动大队分别从东南和西南开始修筑长城,最后连为一体。在两个大队内部又分为无数个由20人组成的劳动小组,每段工程又由两个小组分别从东西两端开始独立作业,5年完成500米的工程,最后连成1000米的一段长城,这就Ⅱ圹工区分割作业方式”。当两个工区共同修完1000米的长城时,官方将在工地上举行工程竣工庆祝宴会,而且趁劳工们的高涨情绪还未降温之际,又把他们送到遥远的另一个修筑长城的工地。在开往另一个工地的途中,劳工们不仅可以从上级指挥官那里得到荣誉勋章,而且还能回到故乡休息一段时间,等体力恢复后再转入下一个工程。然而。采用这种方式修筑长城的结果是,当修筑长城的两个大队在中国领土的最北端汇合,秦政府正式宣布修筑长城的工程竣工之后,在绵延万里的长城线上,仍有随处可见的尚未连接在一起的间断性长城。

K?巴艾芭哈认为:“这个故事是根据普拉哈的名胜(卡夫卡家乡附近)拉沃来奇拜尔克完成的,通过强制犯人劳动,修筑了毫无目的的长城——卡夫卡作品中的长城也是问断性的,而尚未连为一体。”(巴恩哈1964:67)这一见解旨在表

 万方数据

明修筑长城纯属“徒劳”,但并未涉及修筑长城的指挥部为何要采用这种“工区分割作业方式”,结果完成的只是一些间断性长城,并未达成修筑长城最初目的。

修筑长城的指挥部洞察不同阶层劳工们的心理,并把他们分成三个阶层:现场下级管理人员(工匠们)、打短工的劳工和中高级管理人员,区别对待,这一点对我们认识现代社会有很大启示。即如果把这三个阶层的人们和不同阶层的现代人相对应'贝0分别是具有专业知识的研究人员(或者是工作在第一线的管理人员)、最下层的劳工和中高级管理人员(包括官僚要员)。这三个阶层的人虽然都从事修建长城的工作,但是他们的心态却大相径庭:打短工的劳工只要在物质生活上得到满足就足矣;身居要职的管理人员通过行使手中的权力,自尊心和自我实现感都可得到满足;唯有精神上要求很高的现场下级管理人员(工匠们)最难对付。相比物质生活上的满足程度,他们更注重精神上的自我实现感,那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亲眼看到由自己修筑的万里长城。因此,修筑长城的指挥部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仅亲自授予他们荣誉勋章,还让他们回到故乡休息一段时间,等体力恢复后再转入下个工程。同时,采用“工区分割作业方式”,让他们在5年内即可看到自己亲手完成的长城,从而给予他们希望。在此,“工区分割作业方式”有两层寓意:第一,卡夫卡在此预测了近代社会的未来模式。具体地说,修筑长城中运用的“分工、协助作业,休憩制度和奖励制度”暗示着近代工业化社会下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第二,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区别对待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劳动大众和中高级管理人员,又暗示着现代企业实施的“能力主义”制度;第三,采用“工区分割作业方式”,避免了工匠们像机械一样长年累月地干那些单调而没有创意的“垒石头”工作,暗示着在现代经济高度增长时期,如果让人们被动地干没有创意的劳动,其结果就与现代社会专业技术人员的价值观相矛盾,从而挫伤他们的劳动积极性。把上述三点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即可发现卡夫卡在此不仅预测了近代社会的未来走向,而且揭示了它将直面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换句话说,卡夫卡在《万里长城》中首先提供了近代社会的模式,其次预言了高度大众化的社会构图。

日本学者后藤明生指出:“《万里长城》既不是秦帝国搞建设的故事,也不是对秦政府管理机构的批判……它是时间的空间化和空间化的时间交叉结合的时空体。通过‘工区分割作业方式’把五年时间转变为五百米长城的‘墙壁时钟’,这也是时间向空间的异化,时间的视觉化和形象化。”(后藤明生1972:85)后藤明生的这一论点无疑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但是他没有进一步解释修筑长城的指挥部为何要把时间加以空间化,进而揭示这种“工区分割作业方式”的哲学意义。

海德格尔(1999:89)说:“人们的不安和恐怖不仅与未来的事物有关,而且和这些未来事物本身相关,从时间的根源和意义上而言,人们的一切感受都与未来有关。”而与此相对的“希望不仅具备未来的性质,而且抱有希望本身就包含着存在的意义。”修筑长城的指挥部采用“工区分割作业方式”,通过五年时间修筑五百米长城的方式给予工匠们希望,其中的哲理就在于时间的空间化。因为空间通过人们的感官以感觉的形式所感知,而时间则不具备这种性质。

休谟(1997:467)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关心的是在空间和时间上与他们不很远隔的对象,他们只享受现在”,同时,“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远隔在想象上,并因而在意志和情感上有重大的效果,可是远隔的效果在空间上比在时间上要小得多。”也就是说,修筑长城的指挥部把工匠们用毕生的时间都无望看到修完长城的工程,通过“工区分割作业方式”,把无限的时间空间化,让工匠们在感觉上把无形的不可感的时间变成有形的可以感知的空间;在心理上把“远隔”感大的时间变为“远隔”感小的空间,进而将绝望转变为希望。

在开高健的《流亡记》中,从“我”的故乡到首都咸阳,再从咸阳到北方边境的路途中,被官方分割成无数的小区域,士兵们在自己的管辖区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把所需人员送到目的地,这种管理体制也是时间的空间化。还有,全体官员们每天必须处理120公斤的公文,医生每天必须给120人的额头刺上字,科员每天必须给120公斤的竹简刻上字.同属时间的空间化问题。即一个月所走的距离和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一定的生产量,与卡夫卡作品中的“五年的时间完成五百米的长城”属同质问题。所不同的是,卡夫卡是通过时间的空间化给予“工匠们”希望;开高健是通过时间的空间化表现了现代社会的“劳资关系”。具体地说,在现代化的管理体制下,企业经理、现场的管理人员和工人们的“劳资关系”,与“士兵们”和“我们”的关系基本一致,它相当于现代企业实

?109?

 万方数据

施的“责任承包制”。即如果工人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企业经营者就有权解雇工人或降低工人的工资,相反,如果工人们不按期完成生产任务,则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利益?有时甚至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或者说经工人们的手生产的产品质量的好坏,会影响到一个企业未来的命运。还有,叙述者“我”在首都咸阳看到的人们每天必须完成“120公斤”的任务,又和现代企业实施的“批量生产”方式相似。即工人们长年累月地在同一流水线上,重复单调而毫无创意的劳动,大家都是时间的囚犯。这里,如果我们思考《流亡记》在1959年完成这一写作背景,不难想象开高健旨在真实反映50、6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中日本人的生存状况。

可见,两作品的相似点即都是通过时间的空间化再现不同时代的社会结构。卡夫卡展望了近代化工业社会的未来前景;开高健真实地再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期的现代社会构图。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两作品关注的都是时间的空间化问题,但是,《万里长城》是通过修筑长城的“工区分割作业方式”展开故事的,而《流亡记》是通过“我”从故乡出发到首都成阳、再从咸阳到北方边境的旅途中的经历以及在首都成阳的所见所闻展开故事。产生这种不同的根源在于:卡夫卡通过时间的空间化,探讨了如何给予劳工们希望的问题;开高健通过时间的空间化,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劳资关系”状况。

两作品的不同点主要有二:其一,如果说卡夫卡预测了近代社会的未来走向,那么开高健则再现了“现代社会的真实构图。”(原田义人1959)“毫无疑问,《流亡记》的创作有赖于卡夫卡的《万里长城》,但是,这部作品的心象表现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是在《万里长城》之上的一个漂亮的延长战。”(三重野由加1996:65)具体地说,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的日本社会,正陷入卡夫卡预言的近代社会的陷阱,面对这一现实,开高健接过了卡夫卡手中的接力棒,构筑了一个现代人如何走出这一陷阱的现代社会构图。

‘3.共同体的“长城”

在德语中“存在”一词有生存和所属之两层含义。笛卡尔就说:“人在小我的生存中深感对共同体的憧憬”(《省察》六八)。这就是说,从理论上讲人有可能获得完全幸福,那就是人深信自身体内有一种不灭的存在,并为此而努力。在此,所谓不灭的存在既是个体存在的核心,又是个体憧憬与共同体结合的心愿。

卡夫卡通过修筑长城的场面,描写了一幅壮?1】O?丽的共同体蓝图。具体地说,对年轻的“我们”而言,修筑长城是实现自我的最好场所。首先,作为修筑“长城的劳动者”可以获得村民们的尊敬和信赖;其次,平时像散沙一样的同胞,在共同修筑长城的此时此刻,都成了血脉相通的兄弟,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在共同体中确实感受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但是,这里人们忽视了共同体的盲目性。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6年是德国向西欧发起全面进攻的重要时期,而该作品完成于1917年,也就是说,该作品的写作背景正好反映了德国人民对共同体的盲目信赖。

卡夫卡小说中的共同体意识是以“长城”为象征物,而开高健小说中的共同体意识则仅停留在修筑“城墙”的阶段,到修筑长城的阶段时共同体意识已经解体。

《流亡记》中是这样描写“城墙”的:

镇上的第一建筑物当然是城墙,对于镇上的居民而言,没有城墙的生活简直不可想象。……数十年来战争不断,镇上被外来军队侵略的记录不计其数,居民被杀的传说肯定是从城墙的崩溃开始。在我们这个国家无论是镇子还是村庄,只要有人住的地方周围就一定有城墙:镇子的外围是城墙;自己的家由院墙围着。如果感觉不到身体的周围有墙壁存在,连一天也活不下去。

北野昭彦(2004)提出以下见解:(1)追溯“城墙”的历史起源,我们就会发现它并非以防御外敌的外围屏障为起源。正如屈切直人所说,“城墙”的起源很有可能发端于由于农耕技术的发明人们开始定居,在此前提下,财产的富裕和储蓄强化了人们的占有欲,进而在土地所有制的制度下,划定了私有土地的界限。(2)镇上的“城墙”作为“防御性的建筑来看显然不可靠”。而即使被侵略者们知晓“城墙的价值等于零”。“我们仍然感到无法丢弃它”。由于建造“城墙”的目的除了防御外敌以外再没有别的用途,所以“城墙”的意义或许只能认为是,大家旨在追求一起共同作业时获得一种共同体感觉的心理满足。也就是说,这种“共同作业的感觉本身”就是从修筑“城墙”中所感受到的共同体意识。

下面我们来看《流亡记》中是如何描写修筑“城墙”时大家的感受的:大家虽然是各干各的活,但是,所有居民在一片歌声中“组成了一个攻不破的圆”,像密集的点。每个人都能在独立的劳动中,感到自己在共同体中的存在。大干了一天,本来累到了极限,可是看到不断增高的“城墙”,满足得一切都忘

 万方数据

了。进而能在梦中梦见:“我们就像闪烁的河流进入城墙”,溶人镇子,所有的人、城墙和街道融成了一体。即个人存在的根据只有从共同体中发现。

修筑长城是镇子上修筑城墙的延长工程。在工程技术上,“长城和我故乡在镇子上修筑城墙使用的是同样的运营系统”,但是,修筑长城“完全是我们那幼稚、拙劣的愚蠢行为的扩大而已”。

藤井荣三郎(1982:17)说:“这部小说充分利用万里长城这一好题材和中篇小说的优点,自由自在且又紧凑地表现了巨大能源的浪费和纯属徒劳的主题。能在包含所有混杂的同时追求清澈透明,并在思想上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仅这点即可说它使开高健的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见解言之有理,令人信服。但是,为什么到了修筑长城时,“我们”曾经在修筑城墙时拥有的“那种共同作业的感觉”却完全丧失了呢?城墙的建设方法和修筑长城的方式相比,很明显的一个差别就是,在修复“城墙”的工程中,“我们”虽然也是各尽其能,但是在工程的整体运作中能看到工程的全貌,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而在修筑长城当中,“我们”完全从工程的整体运作中被疏远了,即个人的存在从共同体中被排挤出来了。换句话说,后者是典型的现代化机械文明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排斥”现象。

还有一个问题是,开高健在《流亡记》中为何要写从修筑城墙的共同体走向修筑长城的共同体的解体呢?从《流亡记》的出版日期(1959年1月)来看,显而易见作品中描写的从共同体走向共同体的解体,正好与60年代日本社会结构的变革相一致。见田宗介关于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日本有如下论述:

60年代是El本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代。……改造El本社会计划的两根柱子是农业基本法(61年)和全国综合开发计戈ll(62年),二者可谓表里一体的政策。前者具体表现在“农业机构改善项目”方面,它果断地让迄今为止支撑着日本社会根基的农业共同体彻底解体,通过大胆砍掉小农经营者,实现了现代化;后者具体体现在“新产业都市建设促进法”等方面,推进了全国性的产业都市化。(见田宗介1997:17)

开高健即通过《流亡记》首先暗示了延伸至60年代的“支撑着日本社会根基的农业共同体彻底解体”,同时尖锐地批判了“产业都市化”。

因此,两作品的共同点是,都表现了居民能在建设“长城”(开高健的作品仅停留在城墙)中获得共同体的感觉。不同点是,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居民们在建设“城墙”和“长城”时始终拥有共同体的感觉;而在开高健的作品中,居民们在修筑“城墙”时拥有共同体的感觉,可在修筑“长城”时这种感觉完全丧失。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两位作家的写作动机不同:卡夫卡旨在通过古代中国的“长城”之共同体,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代背景;开高健是想通过在现代社会中自古以来的传统劳动体系(农业共同体)的崩溃,批判人们丧失了共同体的感觉,进而落人被疏离的现代人的生存境遇。

4.结语

自古以来,农耕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境遇是,在空间上没有移动的自由,房子由院墙圈着,村庄由城墙围着,国家由长城护着;在时间上是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某一任务;在思想上还要受到来自上层建筑的、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自由度更是越来越小。但是,多数人对这种不自由的生活却习以为常,从未意识到自己是生活空间中的囚犯,时间上的奴隶。卡夫卡在《万里长城》中表现了在相对不自由的近代社会中,人们在精神上如何追求心灵的自由;开高健在《流亡记》中再现了在绝对不自由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又是如何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自我存在的价值。它们从不同的视角启发我们思考,在自由度有限的现实世界中,人们应该如何认识和调节自己的生活观念,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巴恩哈.凯.1964.论卡夫卡[M].研文出版.

[2]北野昭彦.2004.流亡记的又一个寓言——脱离定居社会=走向复苏[C]//龙谷大学论文集.

[3]海德格尔.1999.存在与时间[M].平井启之译.白水社.[4]后藤明生.1972.卡夫卡的迷宫[M].日本:大修馆书店.[5]见田宗介.1997.现代E1本的感觉和思想[M].交谈社学术文库.

[6]开高健.1959.房屋后的独自后记[M].中央公论社.[7]开高健.1978.流亡记后记[M].成濑书房.

[83-重野由加.1996.论开高健的流亡记口].立命馆文学.[9]藤井荣--fig.1982.流亡记——徒劳的哲学EJ].国文学解释和教材研究.

[10]休漠.1997.人性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11]原田义人.1959.开高健房屋后的独自——充满活力的四个短篇[J].读书新闻.

收稿日期:2007一09一06

作者简介:张青.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西方文学与El本文学。毕忠安.讲师。研究方向:翻译与外国文学。

(责任编辑:方成)

?11】‘

 万方数据

追求心灵的自由——卡夫卡《万里长城》和开高健《流亡记

作者:张青, 毕忠安

作者单位:张青(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毕忠安(装甲兵工程学院外训系,北京,100072)刊名:

外语研究

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年,卷(期):2008,""(1)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1条)

1.巴恩哈.凯论卡夫卡 1964

2.北野昭彦流亡记的又一个寓言--脱离定居社会=走向复苏 2004

3.海德格尔.平井启之存在与时间 1999

4.后藤明生卡夫卡的迷宫 1972

5.见田宗介现代日本的感觉和思想 1997

6.开高健房屋后的独自后记 1959

7.开高健流亡记后记 1978

8.三重野由加论开高健的流亡记 1996

9.藤井荣三郎流亡记--徒劳的哲学 1982

10.休谟.关文运人性论 1997

11.原田义人开高健房屋后的独白--充满活力的四个短篇 1959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8350428.html,/Periodical_wyyj200801021.aspx

授权使用:吉林大学(jldx),授权号:3f914079-bd7c-4e88-bf72-9e1501086d54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20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