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编号:5.9.1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危险性的半定量的评价方法,它由美国的格雷厄姆(K·J·Graham)和金尼(G·F·Kinney)提出的,因此也称为格雷厄姆——金尼法。

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法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的三个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个因素是: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危险性的大小:D=LEC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的特点是比较简便,容易在企业内部实行。目前,已在航空工业系统、部分铁路交通系统和石化系统试点使用,效果较好。它有利于掌握企业内部各危险点的危险状况,有利于整改措施的实施。评价步骤如下:

1)以类比作业条件比较为基础,由熟悉作业条件的人员组成评价小组;

2)由评价小组人员按照规定标准给L、E、C分别打分,取三组分值的平均值作为L、E、C的计算分值,用计算的危险性分值D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等级。

三个因素的分值和危险性分值及其对应的情况如下。

表1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分值(L)

表2 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的分值(E)

表4 危险性分值(D)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编号: 5.9.1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 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危险性的半定量的评价方法,它由美国的格 雷厄姆 (K·J·Graham)和金尼 (G·F·Kinney)提出的,因此也称为格 雷厄姆——金尼法。 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法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的三个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个因素是: L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危险性的大小: D=LEC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的特点是比较简便,容易在企业内部实行。目前,已在航空工业系统、部分铁路交通系统和石化系统试点使 用,效果较好。它有利于掌握企业内部各危险点的危险状况,有利于 整改措施的实施。评价步骤如下: 1)以类比作业条件比较为基础,由熟悉作业条件的人员组成评价小组; 2)由评价小组人员按照规定标准给L 、E、C 分别打分,取三组分值的平均值作为L 、E、C 的计算分值,用计算的危险性分值 D 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等级。 三个因素的分值和危险性分值及其对应的情况如下。 表 1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分值(L) 分值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分值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0完全会被预料到0.5可以设想,但高度不可能 6相当可能0.2极不可能 1 / 2

3不经常,但可能0.1实际上不可能 1完全意外,极少可能 表 2 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的分值(E) 分值出现于危险环境的情况分值出现于危险环境的情况 10连续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2每月暴露一次 6逐日在工作时间内暴露1每年几次出现在潜在危险环境3每周一次或偶然的暴露0.5非常罕见的暴露 表 3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可能结果的分值 (C)分值可能结果分值可能结果 100大灾难,许多人死亡7严重,严重伤害 40灾难,数人死亡3重大,致残 15非常严重,一人死亡1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表 4危险性分值(D) 分值危险程度分值危险程度 >320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20~70可能危险,需要注意160~320高度危险,需要立即整改<20稍有危险,或许可以接受70~160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2 / 2

LEC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LEC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清单中的LECD各指: 危险性可用下式表示: D=L×E×C 式中: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D—危险性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一种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的半定量的评价方法,此法简单易行。它是用和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的一种方法,即D=LEC其中:L代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代表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 代表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D代表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L、E、C三种因素取值及D危险性等级划分见表1~4。 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完全可以预料0.5可以设想,但很不可能 6相当可能0.2极不可能 3可能,但不经常0.1实际不可能 1可能性极小,完全意外 表2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分数值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分数值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10连续暴露与潜在危险环境2每月一次暴露 6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1每年几次暴露 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0.5非常罕见的暴露

表3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 分数值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分数值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100大灾难,许多人死亡,或造成重大财 产损失 7严重,重伤,或较小的财产损失 40灾难,数人死亡,或造成很大财产损 失 3重大,致残,或很小的财产损失 15非常严重,1人死亡,或造成一定的财 产损失 1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对具有潜在危险的环境中作业的危险性进行定性评价的一种方法。它是由美国的格雷厄姆(K.J.Graham)和金尼(G.F.Kinnly)提出的。 对于一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影响危险性的主要因素有3个: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 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情况E 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C 用公式表示:D = L E C 式中:D——作业条件的危险性 L——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 C——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 用L、E、C三种因素的乘积D = L E C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性。D值越大,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越大。 根据实际经验,给出三个因素在不同情况下的分数值,采取对所评价对象进行“打分”的办法,计算出危险性分数值,对照危险程度等级表将其危险性进行分级,各因素的值分别见表1-1,1-2,1-3。 表1-1事故发生可能性分值L

作业现场常用危险源评价方法

a.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适用于各阶段评价。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中危险性大小值D按下式计算: D=L×E×C 式中:D——危险性大小值; L——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频率; C——危险严重程度。 事故或危险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值与作业类型有关,宜按表1的规定确定。 表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值对照表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值与工程类型无关,仅与施工作业时间长短有关,宜按表2的规定确定。 表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因素E值对照表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值与危险源在触发因素作用下发生事故时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有关,宜按表3的规定确定。表3 危险严重度因素C值对照表 危险性等级划分以作业条件危险性大小D值作为标准,宜按表4的规定确定,D值大于70时为重大危险源。 表4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 b.作业条件--管理因子危险性评价法:作业条件--管理因子危险性评价法适用于各阶段评价。 作业条件-管理因子危险性评价法中危险性大小值DM按下式计算: DM=LM×EM×CM×M 式中:DM——危险性大小值;

LM——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 EM——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频率; CM——危险严重度; M——管理因子。 事故或危险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因素LM与作业类型和作业环境有关,最高分值为10分,最低分值为3分;取值标准宜参照相关标准确定。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因素EM值与工程类型无关,仅与施工作业时间长短有关,宜按表5的规定确定。 表5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因素EM值对照表 危险严重度因素CM值与危险源在触发因素作用下发生事故时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有关。 管理因子M值与工程的管理措施以及管理措施的实施情况有关,宜按表6的规定确定。全面查评10分至3分值的条款,列出每个分值所存在的全部问题,若同时存在高分区域和低分区域的数条问题,M值应取高分区域的分数。 表6 管理因子M取值表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对于一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K·J·格雷厄姆和G·F·金尼认为,影响危险性的主要因素有3个: ①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 ②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情况; ③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用公式来表示,则为:D=L×E×C式中,D为作业条件的危险性;L为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E为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C为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具体方法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其实际发生的概率相关。若用概率来表示时,绝对不可能发生的概率为0;而必然发生的事件,其概率为1。但在考察一个系统的危险性时,绝对不可能发生事故是不确切的,即概率为0的情况不确切。所以,将实际上不可能发生的情况作为“打分”的参考点,定其分数值为0.1。 此外,在实际生产条件中,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范围非常广泛,因而人为地将完全出乎意料之外、极少可能发生的情况规定为1;能预料将来某个时候会发生事故的分值规定为10;在这两者之间再根据可能性的大小相应地确定几个中间值,如将“不常见,但仍然可能”的分值定为3,“相当可能发生”的分值规定为6。同样,在0.1与1之间也插入了与某种可能性对应的分值。于是,将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分值从实际上不可能的事件为0.1,经过完全意外有极少可能的分值1,确定到完全会被预料到的分值10为止(表1)。 表1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分值 2)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 众所周知,作业人员暴露于危险作业条件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则受到伤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为此,K·J·格雷厄姆和G·F·金尼规定了连续出现在潜在危险环境的暴露频率分值为10,一年仅出现几次非常稀少的暴露频率分值为1。以10和1为参考点,再在其区间根据在潜在危险作业条件中暴露情况进行划分,并对应地确定其分值。例如,每月暴露一次的分定为2,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的分值为3。当然,根本不暴露的分值应为0,但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毋须列出。关于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的分值见表2。 表2 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的分值 3)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格雷厄姆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格雷厄姆-金尼法) 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评价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危险性的半定量评价方法。它是由美国格厄姆(K.J.Graham)和金尼(G.F.Kinney)提出的。他们认为影响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因素是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和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用这三个因素分值的乘积D=L·E·C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性,D值越大、作业条件的危险性也越大。 1 评价步骤 1.1以类比作业条件比较为基础,由熟悉类比作业条件的人员组成专家组。 1.2 由专家组成员按规定标准给L、E、C分别打分,取三组分值集的平均值作业L、E、C的计算分值,用计算的危险性分值(D)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性等级。 由于采用专家打分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会受到专家经验、判断能力的影响。故聘请专家时应慎重,以避免评价结果失真。 2 赋分标准 2.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定性表达了事故发生概率。必然发生的事故的概率为1,规定对应的分值为10;绝对不发生的事故的概率为0,而生产作业中不存在绝对不发生的事故的情况,故规定实际上不可能发生事故的情况对应的分值为0.1;以此为基础规定其他情况相对应

的分值,见表1。 表1 事故发生可能性分值L 2.2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人员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时间越多,受到伤害的可能性越大,相应的危险性也越大。规定人员连续出现在危险环境的分值为10,最小的分值为0.5,分0值表示人员根本不暴露危险环境中的情况没有实际意义。具有打分的标准见表2。 表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分值E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对具有潜在危险的环境中作业的危险性进行定性评价的一种方法。它是由美国的格雷厄姆(K.J.Graham)和金尼(G.F.Kinnly)提出的。 对于一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影响危险性的主要因素有3个: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 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情况E 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C 用公式表示:D = L E C 式中:D——作业条件的危险性 L——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 C——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 用L、E、C三种因素的乘积D = L E C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性。D值越大,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越大。 根据实际经验,给出三个因素在不同情况下的分数值,采取对所评价对象进行“打分”的办法,计算出危险性分数值,对照危险程度等级表将其危险性进行分级,各因素的值分别见表1-1,1-2,1-3。 表1-1事故发生可能性分值L 分数值事故发生可能性分值 10 完全会被预料到 6 相当可能 3 可能、但不经常 1 完全意外、很少可能 0.5 可以设想,很不可能 0.2 极不可能 0.1 实际不可能 表1-2 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分值E 分数值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10 连续暴露 6 每天工作时间暴露 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2 每月暴露一次 1 每年几次暴露 0.5 非常罕见的暴露 表1-3 事故造成的后果分值C 分数值事故造成的后果 100 十人以上死亡

40 数人死亡 15 一人死亡 7 严重伤残 3 有伤残 1 轻伤需救护 表1—4 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D 危险性分值D 危险程度 ≥320极度危险 ≥160—320 高度危险 ≥70—120 显著危险 ≥20—70 可能危险 <20 稍有危险 根据生产现状,选取等操作岗位,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进行分析如下: 表1-5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结果表(式样1) 操作岗位L E C D=LEC 危险程度 3 6 3 54 3 6 3 54 3 6 3 54 3 6 4 72 1 6 4 24 1 6 7 42 1 3 15 45 表1-6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结果表(式样2) 生产单元序 号 评价对象潜在风险 风险值 D=LEC 备注 L E C D 1 高温蒸气烫伤 1 1 3 3 2 高压空气 高压气流 喷射伤害 1 1 3 3 3 车间平台高处坠落 1 6 3 18 4 高温蒸气烫伤 1 1 3 3 5 车间平台高处坠落 1 6 3 18

安全风险分析表

说明 1、安全风险分析组织形式 由项目现场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安全风险分析活动,通过现场观察、询问及讨论确定安全风险分析表中有关内容。 2、安全风险分析步骤 (1)划分作业活动及区域; (2)分析每一项作业存在的危险因素和可能导致的伤害; (3)通过直接判断法或LEC法评价危险等级; (4)制定管控措施,对于重要危险源应特别重视,在常规措施之外,还应采取确定责任人、操作人员指名作业、定期点检、悬挂警示标识、制定应急预案并演练等措施; (5)确定管控措施责任人并落实措施。 3、直接判断法 3.1对下列场所、设备,可直接判定为重要危险源 (1)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的贮罐区 (2)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的库区 (3)具有火灾、爆炸、中毒危险的生产场所 (4)企业危险建(构)筑物 (5)压力管道、锅炉、压力容器 (6)变电站、空压站 3.2当危险源及可能产生的后果符合下述四种情况之一者,则直接定为重要危险源 (1)不符合职业健康安全法规、标准的 (2)直接观察到存在潜在的重大风险的

(3)曾发生过事故,尚无合理有效控制措施的 (4)相关方有合理的反复抱怨或迫切要求的 4、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法(LEC法) 4.1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法(D=L*E*C法)是作业环境危险半定量的评价方法,用三种因素分数值之积来表示危险性的大小。 4.2评价人员伤亡风险的三种因素是:事故或危险源事件的可能性大小(L)、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C)。 4.3上述三个分值的乘积D表示危险性的大小,D值大说明该作业条件危险性大,当D值≥70时,该危险源就是重要危险源。当D值﹤70时即是一般危险源。 4.4评分标准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之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是: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不同频繁程度; 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根据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我们将评价单元划分为钠法甲醇钠装置、碱法甲醇钠装置、乙醚装置、乙醚车间仓库、卧式原料储罐区、立式甲醇储罐区、危险化学品仓库七个评价单元。 A)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取值标准表: 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完全可以预料到0.5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6相当可能0.2极不可能 3可能,但不经常0.1实际不可能 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取值表: 序号评价单元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分数值备注 1钠法甲醇钠装置可能性小,完全意外1 2碱法甲醇钠装置可能性小,完全意外1 3乙醚装置可能性小,完全意外1 4乙醚车间仓库可能性小,完全意外1 5卧式原料储罐区很不可能,可以设想0.5 6立式甲醇储罐区很不可能,可以设想0.5 7危险化学品仓库可能性小,完全意外1 B)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取值标准表: 分数值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分数值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10连续暴露2每月一次暴露 6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1每年几次暴露 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0.5非常罕见的暴露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时间越多,受到的伤害可能性越大,相应的危险性越大。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取值表: 序号评价单元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分数值备注 1钠法甲醇钠装置连续暴露10 2碱法甲醇钠装置连续暴露10 3乙醚装置连续暴露10 4乙 醚车间仓库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6 5卧式原料储罐区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6 6立式甲醇储罐区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6 7危险化学品仓库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6 C)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取值标准表:

作业条件危险分析(LEC)评价表0

作业条件危险分析(LEC)评价目录 作业条件危险分析评价说明 (3) 土建施工作业 (5) 地管施工作 (6) 切割打磨作业 (7) 焊接作业 (9) 火焊(气割)作业 (10) 铆工作业 (12) 钢结构安装作业 (13) 钢格栅板安装 (14) 龙门(行)吊作业 (15) 起重吊装作业 (17) 储罐罐壁板组装作业 (18) 受限空间作业 (19) 高处作业 (20) 脚手架搭设(拆除作业) (21) 施工用电作业 (23) 电气电缆铺设 (24) 设备运输作业 (25) 1

车辆运输作业 (25) 材料运输作业 (26) 施工动火作业 (28) 喷砂除锈作业 (28) 管线试压作业 (29) 油漆作业 (30) 探伤作业 (31) 照明安装 (32) 办公室及仓库日常作业 (33) 生活区食堂日常作业 (36) 2

作业条件危险分析评价说明 1、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及作业风险等级判定 1.1、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 对于一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影响危险性的主要因素有3个: a.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 b.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情况E; c.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C. 用公式表示危险性,则为:D = L×E×C 2、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风险等级判定 2.1、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判定准则: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其实际发生的概率相关。绝对不可能发生的概率为0,必然发生的事件,概率为1。考虑一个系统的危险性,绝对不可能发生事故是不确切的,即概率为0情况不确切。所以,以不可能发生的情况作为“打分”参考点,定其分数值为0.1。人为地将极少可能发生的情况规定为1;能预料将来某个时候会发生事故的分值规定为10。 2.2 作业人员暴露于危险作业条件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则受到伤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规定连续出现在潜在危险环境的暴露频率分值为10,一年仅出现几次非常稀少的暴露频率分值为1。以10和1为参考点,再在其区间根据在潜在危险作业条件中暴露情况进行 3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1.1 D=L×E×C 2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用符号L表示,取值方法见表1。2.1发生危险情况的可能性用可能发生事故的概率来表示,不可能发生的事件为0,而必然发生的事件为1。然而,我们在作安全系统考虑时,完全不发生事故是不可能的。所以,人为地将实际上不可能发生事故的情况的分数定为0.1,而必然发生事故的分数定为10,这两种之间的情况取中间值。2.2安全控制设施指在危险源与作业人员之间加一硬件防护设施,如机械防护罩、安全联锁装置、隔离装置、通风装置等。异常报警、监测手段指有紧急状态报警装置或有效的定期检验。管理控制措施指如作业规程、工作许可等。 表1 发生危险可能性分数(L值) 发生危险的可能性 分数值可能性设备、环境及管理的因素人的因素 极可能 无安全控制设施,无管理控制 措施,无法避免事故的发生。 经常发生习惯 性违章作业或无证 作业、酒后作业 10 较可能 无安全控制设施,但有管理控 制措施或在同类作业中发生过多起 事故,无法有效避免事故的发生。 在缺少监督的 情况下时常发生违 章作业或疲劳作业 6 可能 安全控制设施不全,有管理控 制措施或在同类作业中三年内曾经 发生过事故或事件,无法有效杜绝 事故的发生。 在生产作业节 奏较快情况下,偶 尔发生的违章作业 或操作不熟练 3 较少可能 本质安全化控制设施不全,有 管理控制措施和有效的异常报警、 监测手段,能预测事故的发生或在 同类作业中曾经发生过事故、事件。 因健康或环境 等特殊原因造成的 偶尔失误或误操作 1 不可能 安全控制设施齐全有效,实现设备本质安全化,在 误操作情况下能避免人员伤害,有效杜绝事故发生。 0.1 3 人出现在这种危险环境的时间,用符号E表示,取值方法见表2。 3.1当人出现于危险情况中的时间E越长,危险性越大。这里规定连续出现在危险环境中的情况为10,而每年仅出现几次或相当少的时间为1。3.2 E值取值时,如果实际情况界于两档之间,按照上限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