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登鹳雀楼 教案

登鹳雀楼 教案

登鹳雀楼  教案
登鹳雀楼  教案

语文教案

课题:登鹳雀楼

课型:湘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8课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诗、鹳、欲”的音形义。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3.了解古诗大意,能够通过朗读诗句想象诗人所描绘的画面。4.了解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了解古诗大意,能够通过朗读诗句想象诗人所描绘的画面。了解作者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屏幕上的图是什么吗?(课件出示鹳雀楼的图片)

师:对,这是一座楼,它的名字叫鹳雀楼。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它的资料。

2.生字教学

师: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与它有关的诗歌《登鹳雀楼》。请同学们翻开书115页,听录音朗读。(板书课题)

师:现在让我们请出生字宝宝,你会认吗?

guàn yī rù yù shi gèng

鹳雀楼依入欲诗千里目更

师:现在,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回到诗歌中,把课文齐读一遍。

3.作者简介

师:老师很好奇诗人为什么要登鹳雀楼?让我们一起坐时关机去问问他好不好?

师:噢!老师不小心把诗人的资料弄丢了,这样我们会找不到他的,怎么办?你们有谁知道关于诗人的信息?

师:同学们太棒了!问题解决了,我们出发吧!哦···真不巧!诗人不在家,听说他到鹳雀楼去了,正好我们也一起去看看。

4.诗意解析

师:哇!鹳雀楼的风景真美呀!你们看!(flash动画播放)

师:谁能说说你刚刚看到了什么?

师:请同学们把前两句诗读一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读懂?

师:现在老师想请几位同学上台来把诗人所描绘的图画画在黑板上。师:咦!我看到诗人了。我们一起问问他:‘诶!诗人!你为什么要登鹳雀楼呀?’好像诗人在说话,竖起耳朵认真听。听听诗人怎么说?(播放录音,后面两句的诗句的朗读录音)

师:诗人说什么了?一起回答。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诗人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呀?你们有谁知道?

5. 解释难点字词

师:我们已经大致掌握了诗句的意思,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师:可是老师还有(也有)一些不懂的地方。(课件出示难点字词)

白日依尽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

师:你们谁能当当小老师帮我解决这些困难?

师:我们查查字典看一下它们的意思。(课件展示字词意思)

师:现在我想让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诗歌.请女生读一二句,男生读三四句.

6.深入探究

师:从诗句可以看出一二句写的是诗人所见的景物,写了哪些景物呢?

师:三四句又写了什么?

师:请同学们默读诗歌,想想诗人后面两句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师:有没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可以联系生活说说。(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哪些地方应向诗人学习?)

教学板书:

登鹳雀楼

所见:白日山黄河(美丽景象)——>景

所想: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积极向上)——>情

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

08、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2、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解释每个字:登,登这个字在《青蛙看海》这节课已经学过了。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最多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 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 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 / 鹳雀楼。 全班齐读。 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 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楼(楼房)(高楼) 依(依靠)(依然) 尽(尽头)(尽力) 欲(欲望)(欲念) 穷(贫穷)(穷人) 层(云层)(层次) 瀑(瀑布)(飞瀑) 布(一匹布)(瀑布) 炉(火炉)(炉子) 烟(烟雾)(烟气)

(完整版)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17、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2、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解释每个字:登,登这个字在《青蛙看海》这节课已经学过了。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最多 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 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 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 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那楼这 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 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 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 鹳雀楼。

全班齐读。 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 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 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三、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问“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师的挑战?” 1、检查生字 鹳雀楼一共三层。那么每一层都会给你们带来一些生字宝宝。如果你们读准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的登上去了。 ①现在看第一层:谁来读?“入层”其中“层”是平舌音。 ②第二层我要交给你们加大点难度了。三个字了。 依河目 ③第三关,那我再加大点难度。 最后抽查一下,随便从中挑几个字。 现在我们三层楼都登上了,没有难住你。那如果你能接受住下一个考验,你就能 站在最高的一层楼上看到美丽的景色了。你想不想看? 2、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 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 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千:去掉一笔 是“十”。 明白区别之后在手掌心写这两个字。 四、品读诗句 1、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

《8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公开课精品教案及同步习题

《8古诗二首》公开课精品教案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本课生字,会写本课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 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书写5个字,并且要认识6个生字。 教学难点: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 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生:(朗诵古诗)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

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 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初读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生:(自由读古诗) 2.检查读的效果 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 (1)难读字音:尽(出示“尽”的生字卡片); (2)易读错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 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间评:问题来源于学生,答案也应充分相信学生。如果回答不准确,老师再启发引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学能力和习惯。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老师来读。 (2)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播放古诗画面,配合音乐,学生评议。) 间评:采用学生互相评议的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向朗诵有感情、节奏准确、吐字清晰的同学学习,并且在音乐、图画的渲染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的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要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三年级学生对《登鹳雀楼》已经能背的滚瓜烂熟了,但古诗是语言材料的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他们只是机械的背诵,有很多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词还不认识,对诗中蕴含的道理更不明白,因此,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要求,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初步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1. 交给孩子识字的主动权 在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读读《登鹳雀楼》这四个字,我问他们诗人是在什么地方准备做什么?哪个字可以看出来?接着我又问:“他登上鹳雀楼之后都看到了什么?哪个字可以看出来?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阶段。马上我又进入阅读。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本课教学中激发他们的想像力,让孩子在想像中感受美。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想像,学生的说话练习“我仿佛看到了。”那夕阳在山边腾起大片余辉,浩浩荡荡的黄河涌动万点碎金流向苍茫无际的远方就在学生脑中清晰地展现出来。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了解黄河,句式练习说 的黄河,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波涛汹涌、大浪淘天的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情悟道。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

登鹳雀楼 教案 1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登鹳雀楼 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文。情感目标: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教学准备:投影、小黑板,词卡。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谈话。 我们学习了许多首古诗,谁会背诵?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一首诗,这首诗是唐 代诗人写的,是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登鹳雀楼 指名拼读“登”(deng),要求读准后鼻音。教 学登字,指名拼读“鹳” 3. 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鹤雀是一种鸟儿,样 子像鹤。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鹤雀 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鹤雀 楼"。 "登鹤雀楼"就是登上鹤雀楼。这首诗的作者 齐读课题

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鹤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1.录音范读课文。 2. 投影出示课文内容。 3.范读。 3.指名试读。 注意正音 要求读出节奏,不能唱读。 学生自读课文。借 助拼音读通课文 指名读 正音,指名读,齐 读 指名读诗 三、理解诗句1.学习一、二两行。 理解意思。 ①出示课文投影。 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鹤雀楼,他 (1)指名读一、二两 行。 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②答问。 诗人在鹤雀楼上看到什么?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傍晚)你怎么知道这是 傍晚的太阳。 指名回答(太阳、青 山、黄河)

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 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投影上演 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靠着连 绵不断的群山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 "的意思?(依) 诗人站在鹤雀楼上还看到什么?诗人还看到滔滔 的黄河,奔腾咆哮着 的水流向大海。 指名读,说说一、 二行的意思。 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学生练读一、二两 行。 2.学习三、四两行。 (1)谈话。 诗人登上鹤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3)理解。 欲:想要。 穷:穷尽。 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4)看图体会,练习朗读。引读 (2)指名读三、四两行。 (3)指名说说三、四两行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

《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

课堂教学实录 登鹳雀楼 新牌坊小学吴君 课前活动:背古诗 一、课件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诗、一座楼(课件出示),它叫鹳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数名学生读“鹳雀楼”,认识课题《登鹳雀楼》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都有些什么样的疑问呢? 生:这首诗是谁写的? 生:为什么题目是《登鹳雀楼》而不是《鹳雀楼》呢? 生:鹳雀是什么东西呢? 生:鹳雀楼在哪里呢? 师:出示课件:观察鹳雀的“鹳”字部首引出鹳雀是一种形如仙鹤的鸟。 师:因为有一种叫鹳雀的鸟经常栖息在这座楼阁上面,所以人们就叫它鹳雀楼。 师:我国历史上有四座最著名的文化鼓楼(黄鹤楼、鹳雀楼、滕王阁、岳阳楼),鹳雀楼只是是我国四大文化古楼之一,故址在我国的山西省,直到北宋时还在,后来被黄河水冲没了。鹳雀楼本来不出名,就因为一个人写了一首诗而名扬四海。这个人叫王之涣。他是唐代的大诗人。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因为这首诗,鹳雀楼成为我国古文化的象征。今天我们来欣赏和学习《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 二、新授过程 师:谁来读读课题? 数名学生读课题 师:谁来读读古诗呢? 指名学生读。 师:老师将本课生字单独列了出来,生自读一读。 生:自读一读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师:在这些生字中,哪些字的读音要注意呢? 生:“更”要读准后鼻音。

生:“层”的读音要注意平舌音和后鼻音。 生:“尽”的音节是不能读成 师:大家说的真好!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现在老师去掉拼音,你们还认识吗? 指名学生读,开火车读。 现在我们一起来学写四个生字。(穷、尽、入、层) 师:谁能说说写这几个字要注意什么? 生:“尽和层”的部首一样,都是“尸”字部。 生:“穷”是上下结构的字,注意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不能放太高,也不能压太低。生:“尽”和层字的部首是“尸”字部,写的时候要注意。 生:“入”字书写时要注意和“人”的区别。“人”的捺画在下,“入”的捺画在上。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书空生字,注意笔顺。(课件演示)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笔顺在描描写写上认真写好这四个字。 师:大家都有已经掌握了生字,我们再来读读古诗。 生读古诗。 师:在每一首诗中都藏着画面,你们能读出来是什么样的画面吗? 请同学们边读诗句,边看图,看看在图上可以找到诗句中的哪些事物? 生:在图上可以找到白日。 生:可以找到黄河。 生:可以找到山。 生:还可以找到大海。 师:大海离鹳雀楼比较远,我们只能看到黄河朝着大海的方向流去,并不能看到大海。师:请大家说说“白日依山尽”是指什么靠着什么? 生:太阳靠着群山。 师:说的真好。请大家说说,读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生:我仿佛看到太阳靠着山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正流向大海。 生:我仿佛看到夕阳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看不见了,黄河的水正滚滚地流向大海。 师:诗人短短的两句话就让我们看到了这么美的画面,可是有的小朋友说,我还想看到更远的地方呢!怎么办? 生:再登上一层楼。

小学二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第四单元《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一.看图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出示“日、山、目”的象形文字图片) 师:小朋友,象形字是一幅图,也是一个字。 师:这个字,你们还认识吗?(师课件出示:雀) 师:小朋友, “雀”字的部首是“隹”,表示“鸟”。这样的字还有很多,(师课件出示:鹳雀)师:(出示“鹳雀”图)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师:来,跟老师读读这个词语。生(齐读):鹳雀。(师在“鹳雀”旁边出示“楼”字) 师:跟老师再来读读这个词。 师:(出示“鹳雀楼”图片)“鹳雀楼”在山西省永济市,这座楼有三层,前可望中条山,下可瞰黄河,因常有鹳雀停留,所以人们称这座楼为鹳雀楼。(讲完后粘贴在黑板上)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座楼的名字吧。 师:小朋友,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楼”字? 师:真棒!你采用了换一换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这是一个识记字形的好方法。 师:“楼”是个形声字,右半部分(课件将“娄”变红)也读“lou ”,左半部分的木字旁告诉我们什么呀? 【设计意图】 利用小学生喜欢图画和听故事的特点,简单的提问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课本中所涉及的汉字绝大部分为形声字,掌握了形声字就掌握了学习汉字的主动权。学习形声字重点是把握好形旁,如果理解了常见形旁,就能自主地析形索义,因义记形,就能达到“学一个带一串”的功效。 一.解诗题 师:今天,一首唐诗来自1200多年前,来到大家面前,她就是《登鹳雀楼》这首诗。齐读课题。 师:面对这首诗的题目“登鹳雀楼”,你可以提出问题吗? 【设计意图】 理解题目,是教学古诗一个重要的环节。题目是诗的窗口,通过理解题目,可以大致了解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同时渗透读诗方法的指导。 二.知诗人 师:作者是谁? 师: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王之涣吗?此时大屏幕出现王之涣的图片,随着学生介绍,出示王之涣的相关内容(指名学生介绍) 师(补充):王之涣是唐代著名诗人,一生写了很多好诗,我们将来还会学习他写的其他的诗。其实,在古代,有好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然而,王之涣这一登不要紧,成就一座千古名楼,使得”鹳雀楼“成为我国四大明楼之一;诗人这一登不要紧,写了一首万古流传的诗歌这首诗歌就是-----《登鹳雀楼》。 三.读诗句、识字 一)读古诗,读准字音

【小学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5个生字,会写5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道诗歌的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听歌吗?(喜欢)正好,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下面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听听(播放歌曲),好听吗?想不想学?其实这首歌的歌词是由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写的一首诗谱成的,

题目就叫:《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理解题意 1、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2、整理问题: ①谁登鹳雀楼? ②鹳雀楼在哪里?什么样子? ③《登鹳雀楼》是谁写的? ④鹳雀是什么? ⑤“登”是什么的意思? 3、师简介作者王之涣。 4、边介绍边板画鹳雀楼所处的位置。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播放古诗朗读录音 2.自读,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古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读,需要给大家提个醒?在难读的字下做上记号。 (3)学生交流,练读难读的字。 (4)小老师教读难读的字。 3.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1)学生抢读,教师重点指导“登”、“雀”、“鹳”的字音。 (3)教师抽读,适时鼓励。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识字,交流识字方法,互相检查识字情况。 2.借助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交流难写的字,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入”,将“入”与“人”比较记忆。 3.学生认真完成课后第三题的“描描写写”,为自己满意的字画上“★”。 五、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指导读诗,读出节奏。 (1)请生赛读,师生共同评价。 (2)根据评价,画出诗的节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能按照这样的节奏朗读吗?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自己练习练习。(3)同桌比赛朗读,互相评价。 (4)全班齐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图文对照,了解诗意。 (1)反复吟诵,图文对照,同桌互相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2)课件播放与诗相配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全班交流对诗的理解,教师适时点拨。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

(完整版)(完整版)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语文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

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板书颧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 2、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4、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5、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 6、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学反思(2)

精品教学资料,欢迎老师您参考使用!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我是这样开展新课的: 一、借插图初步读懂古诗 课文配有插图,以图激趣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于是在课始,我出示了插图,让孩子们观察图上的内容,说说从图上看到些什么?再多遍诵读古诗,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结合图从诗中读懂些什么?并告之从哪里读懂得。这样一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习惯,同时也比较清晰地了解了孩子们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水平,方便后面的教学。一部分孩子很敏锐,他们从图和古诗中很快就明白了诗人登高望远,看到了太阳落下,看到黄河滚滚流入大海。从孩子们的回答看出,孩子们虽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当然不全面,体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体把握,加之后面的细细体会,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我表扬了孩子们,同时,告诉他们,以后碰到古诗,可以先读读古诗,再看看图,再读读古诗,这样就能慢慢弄懂古诗写的是什么内容了。 二、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 分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这一步是很关键的,对于古诗的真正理解,必须从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诗,然后从题目开始,让孩子们进行理解。我对孩子们说:反复读读,逐字理解,允许你们猜,看谁猜得准!没有了压力,孩子们显然很兴奋,从题目开始,在我的

提示下,通过反复读,逐一“猜”着。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给他们带来无穷的动力。就这样,我们就在课堂上猜着,然后又将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装,诗意逐渐变得明朗,每一个孩子都像是打了胜仗的勇士,课堂充满了激情。为了巩固诗意在孩子们心中的印象,我们又玩起了“诗意大比拼”的游戏,看谁能将意思说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语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 三、讲背景体会思想感情 光理解了诗意,不继续深入,孩子们很难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与人生哲理联系起来。于是,我给孩子们介绍了诗人当时写诗的背景。然后引导孩子们将后两句与学习等联系起来,有什么启发?孩子们逐步感悟,意识到了诗人的宽大襟怀,也明确了今后为人、学习等应积极向上。 望庐山瀑布: 庐山瀑布,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一开始教学古诗,我便设问:知道庐山在哪吗?之后马上放庐山的风景图还配上优美的音乐和自己的解说词,一下便把孩子们带入了景色迷人的庐山。当播放结束时,孩子们还是那如痴如醉的神态,我心中一阵暗喜:接下来的朗读和领悟诗情不会有问题了。的确,后面的朗读真的不错。之后,我们真的看到了摇头晃脑的小诗人抑扬顿挫

小班古诗登鹳雀楼教案.doc

小班古诗登鹳雀楼教案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并尝试用语言大胆表达。 2、学习整首吟诵,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一、准备: 画有古诗内容的图画、《登鹳雀楼》课件、自制古诗挂图四、活动过程: (一)通过图画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出示第一幅图(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站在高高的鹳雀楼上,你抬头看那天边,一轮落日,伴这群山渐渐落下去。 (3)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2、出示第二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那看那黄河奔腾、咆哮着向那大海一泻千里。 (3)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2、出示第三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景色真美啊,你还想看到那更远的美景吗? (3)现在请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3、出示第四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你再登上一层吧,那样会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的。 (3)现在请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二、观看课件,学习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1、今天陈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我们一起来念一念。(3遍,和古诗解释) 2、教师出示古诗挂图,引导幼儿指字认读。(变换节奏念)三、用肢体动作来吟诵古诗,

小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秀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秀教案小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秀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鹳”“欲”2个生字,会写“依”“穷”“目”3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使学生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理解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教学素材] 《登鹳雀楼》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1.同学们知道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课件出示2)(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课件出示3)齐读课题。 2.注意读准“登”字。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个字吗?(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登”是什么意思?(登上)讨论: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个字呢?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3.请同学们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课题。

4.过渡语:理解诗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启发学生质疑)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课件出示4) 1.要求: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 ③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2.(视频播放)播放范读古诗。(课件出示5)

3.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教师点评) 4.领读、齐读。 诗会读了,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去看一看哪里的景色吧!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理解“白日依山尽”(课件出示6) 1.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太阳)。依(依靠,依偎的意思) 2.(指“尽”)这个字读什么?jìn再读。我们平时常用到这个字,谁来组词?“尽”是什么意思?(消失)

登鹳雀楼教案

17、登鹳雀楼(共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规范的书写。 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法和学法】 教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学法:目标学习法、问题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导学过程】 一、目标导入 1、导课 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2、板书课题 17、登鹳雀楼 二、呈现学习目标 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我要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理解古诗,体会诗人 描绘的意境。 三、自主学习(安排在课前预习) 1、读古诗(在文中圈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写、记8个生字。 四、检查预习情况 (1) 指名读古诗。 (2) 抽查生字的读背情况。 五、体会诗意,教师讲解 1、白日依山尽。 白日:傍晚的太阳 尽:完。这里指太阳依靠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2、黄河入海流。 黄河最终流入大海。(诗人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流入大海的开阔意境)3、欲穷千里目。 欲:想要 穷:尽,完 4、更上一层楼。 更:再,又 顺便讲解“更”是多音字 六、目标检测 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白日”指的是() A、白天的太阳 B、傍晚的太阳 (2)“穷”的意思是() A、尽 B、穷苦 (3)“千里目”的意思是() A、看得远 B、千里眼 七、课堂小结 背古诗 八、作业 书写8个生字的笔顺,然后再注上拼音书写一行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参考1)登鹳雀楼 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真正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深刻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我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情况调查。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发现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不但不认识诗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连字音也读不准,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同时,我还发现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而且,他们能说出自己喜欢的。 对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后,我开始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我在教学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学生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我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而且,我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

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媒体演示、反复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让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明晰出现,让学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教学后,我作了认真的反思,觉得这节课除了具有上述优点之外,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其中最大的不足是在评价学生时,原先设计好的恰当的评价语言被一些苍白无力的评价语言所替代,使学生未能真正体验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今后,我会不断地努力,不断地钻研,不断地改进,把发现的不足作为自己对教学探索的动力。

【新教材】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登鹳雀楼》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的第17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其中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哲理,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 二、预设目标 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少等特点,预设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 三、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五、设计思路

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等特点,针对所设计的重难点,这节课要尽量体现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的精神。着重采取读、想、议、画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读质疑,教师辅以重点点拨,引导学生从诗句意思中理解生活哲理,领悟奋发向上的精神。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解题质疑 1、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以及自己读了课题想要提出什么问题。 3、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王之涣是唐朝非常著名的一位诗人,小时候就聪明过人。成年后,曾做过官,但被人诬告就辞去官职。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结交文坛名人,前后达15年之久。后又当官,业绩显著,就要高升时,不幸得病去世。但性格豪爽,他的诗写得非常好,《全唐诗》中存有六首绝句。其中《登鹳雀楼》和《凉州词》最为有名。 4、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指名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生字字音,结合课文插图,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2、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释字义。 3、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读一读,想一想: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指读古诗,教师范读。老师的读法与同学们有什么不同?(老师读的有节奏)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课题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两个生字,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 2.意图入境,逐步感悟;想象意境,吟诵背诵。 3.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接触古诗,可以说是初入门径。而古诗很讲究意境及其韵味,老师如果在教学古诗时进行繁复冗长的讲说, 必将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把古诗教学着眼点放在创设情景上,从搜集的资料入手,通过多媒 体展示,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真切地去感受诗人的情 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懂得只有站的高,才能看得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喜不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玩啊? 去过哪些地方?生答,说出地名即可 今天老师也想带你们去一个地方(出示鹳雀楼图片)板书鹳雀楼2.了解生字雀的象形文字演变 雀是我们本课要学习的生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鸟的象形文字演变过程)这是一只短尾巴的鸟,这只鸟啊,变 啊变,变成了一个字,出示隹加拼音,在隹字上边再加一个小字变成 了雀,指名读,齐读 3.学字方法:雀有两部分组成,要写好这个字,老师教给大家两个方 法,出示第一个认结构,雀是什么结构的字?找关键笔画,雀的关键 笔画是什么?生自由说 在生活当中,有许多鸟儿的名字当中就带有这个雀,指名回答 还有一种鸟大家不太常见,出示鹳雀,看图观察鹳雀的特点。 在我们的山西省,有一座楼,因为这里有许多的鹳雀在这里捕鱼休息, 所以这座楼被称为鹳雀楼 生读鹳雀楼指名读齐读 4.介绍诗人。鹳雀楼高三层,(简笔画)站在楼上,向前可以看到连 绵的群山,向下可以看到奔腾的黄河,鹳雀楼还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之一,它之所以这么有名,和一个人,一首诗有关,这个人是?生答 唐朝的大诗人出示王之涣,这首诗就是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 板书登 读课题,指导,鹳雀楼是一个名字,要连起来读,登是一个动作,读 的时候要停一停! 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律 1.故事导入古诗 作者在写下这首诗的时候也有一个小故事,想不想听?播放幻灯片 这是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鹳雀楼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更加迷人,诗人王之涣在傍晚时分登上鹳雀楼凭白远眺,连绵起伏的群山一直延伸到天的尽头,夕

《登鹳雀楼》教学实录(2)

《登鹳雀楼》教学实录(2) 《登鹳雀楼》教学实录 (三)多种形式,学习生字 师: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屏幕上显示的课文中,红色的生字娃娃都在什么地方?它们分别长什么样子? (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定位联想,运用定位联想识字法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记忆的时间,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然后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分开读、师生竞读等形式巩固记忆生字。) 师:学习了生字,我们一起去登鹳雀楼怎么样? 生:好! 师:不过,“鹳雀楼”上的每一层都有“老虎”在把关,每只老虎背面都带有一个生字,如果全班同学都能读出来,就可以一层一层登上鹳雀楼。谁想做打虎英雄请到讲台前面来。 (四)登高望远,想象说话 师(做远眺姿势):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站在鹳雀楼最顶层,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美景? 生:我看到了远处有青青的小草,美丽的花儿,草地上还有一群可爱的小绵羊。

生:我看到了远处有清清的小河,河里还有一群小鱼在快乐地游泳。 生:我看到了远处有一座学校,小朋友们在操场上做游戏。 (想象说话练习,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师:我们的祖国景色这样美好,让我们一起来唱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歌吧! 表演唱《我爱黄河,我爱祖国》 (五)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首新的古诗《登鹳雀楼》那么.除了这首古诗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古诗?我们进行一次男女背诗比赛。 (立刻有好多学生举手要求背诵)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背诵这一首古诗,而要把本诗作为一个例子,一个引子,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比赛调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是展示本领的一个好机会,学生兴趣盎然,高潮又起。) 生:《锄禾》…… 生:《梅花》…… 生:《回乡偶书》…… 生:《易水送别》…… 生:《毕业诗》—“今天是我最后—次站在这里…… 众生渐齐:“和老师小朋友在一起,我是多么欢喜!再过几天我就要升人小学,做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写

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上册8古诗两首登鹳雀楼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3)

《登鹳雀楼》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境之美。 3.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教学难点】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文蕴涵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鹳雀楼视频)同学们,刚刚大家欣赏了一则鹳雀楼风光视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鹳雀楼有关的古诗,是什么呢?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2.课题上哪个字你还不认识? 3.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4.结合学生的疑问,教师讲述(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鹳雀楼名称由来: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在山西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有一座楼经常有鹳雀停在

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大家看,这就是鹳雀楼。(师贴图)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感知韵律之美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要求:1.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划出生字,并想一想你是 怎样记住他们的?2.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试着读出诗句的节奏。 交流:1.认读生字。交流识记字形。加一加:楼:“木+米+女”;“依”是“亻+衣”;“尽”是“尺”加 两点。“层”是“尸”加“云”。2.认识了生字, 才能把古诗读准确,你会读了吗?谁来试读一下。 (出示古诗)3.要想读好诗歌,还需要节奏和字 音的轻重来帮忙。请看,出示带节奏的古诗,(课 件出示:配乐展示读)。 三、图文结合,品味意境之美。 过渡:有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呢?咱们一起去看看。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读诗,看图,想一想:诗人王之涣登上楼以后看到了什么? 2.交流:你和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呢?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地送一些词语帮助他们积累。如:连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