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练笔与文本的契合

练笔与文本的契合

练笔与文本的契合
练笔与文本的契合

校本培训(一)

练笔与文本的契合

刘贵鑫—2012.9.20

语文是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想让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习作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光想不“做”,光讲不“练”是不行的。语文教材是学生最频繁最直接接触的语文材料。挖掘教材的习作资源,巧妙地构筑习作训练场,学生必大有文章可为!现以多年指导教学经验,谈谈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的实践与体会。

一、“练笔”的特点。

“练笔”,安排在课文之后,体现了读与写的直接结合。随文练笔因其"篇幅小,形式活,出手快"等特点,。无疑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大捷径,

二、“练笔”的作用有四:(1)弥补基础训练中作文训练量的不足。统编教材中每学期安排8次作文,实践证明是不够的;“练笔”的设置,使作文训练量增加50%以上。

(2)加深对课文写作方法的理解。“练笔”安排在课文后面,在让学生理解了课文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之后,通过仿写实践,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写作方法的理解,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3)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练笔”次数的增加,使观察的对象多样化,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多进行片断练习,为练习中的作文做好铺垫。

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随文练笔的方式。如“内容延伸、想像说话、情感补白、情景拓展”,“仿写式练笔、改写式练笔、续写式练笔、缩写练笔、扩写练笔、表达性的练笔、理解性的练笔、转述性的练笔、想象性的练笔、延展性的练笔等。

我们的做法是:根据学生的年令特点、学习能力,结合单元课文,选择典型的句、段、篇,选定合适的练笔点,低年级:用课文里的词语说一两句话;用常用的句式说话、写话;复述、续编、创编故事。中高年级:仿写一段话到整篇。文本是丰富多彩的,运用也应是多角度、多方面、形式多样的。如结合内容的:学了《燕子专列》,代瑞士政府你一个通告。读了《圆明园的毁灭》,写你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你想说什么?结合文章写法的:抓住特点,按顺序,有重点地写一景、一物、一事、一人、一场面,用上从课文中学到的基本写法练笔,依据课文形式练笔较好的解决了学习课文表达形式难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把这些小作写在练笔本上,作为学校作业必检项目,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四、随文练笔的有效性。有效的语文课堂小练笔需要思考3个方面的问题:

1、是写什么?小练笔所设计的内容应是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话题明确而集中,学生有话想写,有话可写,且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进行个性化的思考与表达。

2、是为什么写?每项小练笔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或为理解感悟,或为积累运用,或为迁移内化,或为想象延伸……且每次小练笔都应该体现学生在原有表达水平上的提高,而不是现有表达水平的简单复现。

3、是什么时候写?适时的小练笔是在学生需要静心思考之处、潜心体味之时,要有足够的时间充分酝酿。如此,笔下的文字才有质的提升。

三个问题中最关键的是写什么,这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恰当的运用,以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选择切合学生的练笔内容。怎样的随文练笔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让孩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真正的有效训练呢?随文练笔的设计既要有助于学生于都感悟,又要有利于训练表达。在学习语言表达上获得的启示:(1)在学习些人文章的时候,要抓住人物的语言体现任务的特点;(2)在学习写人文章的时候,要通过不同的对话形式表达人物的语言;(3)学习观察静态事物的方法;(4)学习观察动态事物的方法;(5)仿照课文,写一首小诗;或想象古诗描绘的景色,写下来。(6)收集描写和表达的诗句,摘抄下来。(7)学习某个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重大庆典或大型活动的场面。(8)学习某个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用上“先……再……然后……(9)使用课文中的词语、句式,改写成导游词。(10)根据课文中的问题,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11)你读了这个寓言后,明白了什么道理?请你写下来。(12)想象课文结束后,会有怎样想像?然后写下来。

然后要求学生学习课文的写法,抓文本的言语形式来体会人物的特点来练笔。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富有实效性的练笔主要害的依托文本,发挥文本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学语文的同时用好语文教材,极细的文本的表达方式,有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情感体悟,掌握了写作技巧。

五、实效性的随文练笔----凭借文本内容落脚言语形式。

1、鉴赏篇章,寻谋篇之法

学生练笔的模仿,重在效仿课文的写作之法。如高年级课文中的一组课文的单元训练重点是写家乡的一处景物,而《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这些课文是写景文最好的版本。教师要总结这些文章的段式结构,借鉴练笔。(1)介绍了地理位置,(2)写了周边的环境及景物特点(3)具体描写景物的有趣美丽(4)赞美景物,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描写这些景物的同时还生动形象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学生练笔时以此文的行文结构来学习有条理练笔。好的布局谋篇的指导,会开拓思路发展思维掌握练笔之技巧。

2、构建段式,悟写作之策。

很多文章构段方式典型,如总分段式、并列段式、按时间顺序构段、按方位顺序构段这些典型段式可以引导学生在模仿中掌握。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各类文章的构段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进行形式多样的训练。(举例:写课间十分钟,用词语导引法。课间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同学们有的、、、)三年级的段式结构除了“先总后分”“总分总”还有就是过渡句、过渡段的运用。举例《赵州桥》设计段式练笔。

3、迁移句型,探文笔之妙。

典型句式的迁移训练不但实现了对课文中经典语句的有效吸纳,而且使学生在模仿中创生出自己独特的言语,让学生切切实实的感受到成功,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举例:《找春天》小草、野花、嫩芽、小溪----柳枝、春雨、小燕子、溪水、桃花。其实只要交给孩子们可以依傍的拐杖,他们思维的火花就会迸发。

4、学习表达,夯写作之基。

捕捉课文中关键词句、特殊句式,体会文本遣词用于之妙后进行仿写训练。如语气词前置句、修辞句、语法句等。

5、用好标点,点言语之睛。

标点符号虽小,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作用一点也不小,它就是语言,就是表情,就是动作。如《惊弓之鸟》、《晏子使楚》、《画杨桃》等,经验得出:标

点不同,说话语气就不同,表达意思就不同,要以到学生在以后的练笔中为了表达的需要,要运用好标点符号。

总之,有效的随文练笔旨在凭借典型的、有价值的文本表达内容,帮助学生学习表达方法,掌握表达技巧,提升表达水平。教材是最好的范本,文本中有价值的读写结合只要用心挖掘,就会取用不尽。课内重学法,课外勤练笔,阅读、作文并重。相信有效地随文练笔能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插上一对有力的翅膀,也定会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勃勃生机。

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语文是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习作要求。基于这样的要求,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的去进行语文实践,也就是要去多“练”。但是小练笔处于怎样的地位呢?在原《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阶段没有出现“练笔”,在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里提到:“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可见,“练笔”的身份是不太明确的。 新课标教材有意识地把练笔编排进教科书,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由于传统教材观的影响,现行教材的练笔安排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次数太少。8个学期总共安排30次,每个学期只有3次或4次,显然是重阅读、轻写作的表现。其次,安排随意,未把练笔作为教材的一个子系统来通盘考虑。为什么有的学期安排3次,有的学期安排4次,六年级下册竟安排了6次?看不出编者明确的意图。第三,体会太多。写感受、表达感谢、赞扬、评价的练笔就有8次,占26.7%。学生进行这类练笔会患“失语”症,缺乏真诚的“个性语言”。第四,练笔与习作含混不清。“篇”的训练有10次,占33.3%,比例过高,拔高了练笔的难度。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们课题组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托课文进行小练笔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把握文本特质 提高语用能力

把握文本特质提高语用能力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状物性散文,这些文章结构清晰,描摹细腻,语言生动,很值得我们学习。教学时我们应把握这类文本的特质,在关注个文本个性的同时要有类文本的共性,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有效的理解、积累、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意思是说,语文学习要落脚在运用上,这里所讲的对于语言文字的运用,不仅仅是“说”和“写”,作为一个是口头的、一个是书面的,都是输送信息,固然是一种运用;而“听”和“读”同样一个是借助嘴巴和耳朵,一个是借助书面文字,都是作为接纳和吸收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运用。语言文字的语用,包括理解和表达,要以理解为基础,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统一与综合。所以,对于状物类散文首先我们应读懂“意”,然后揣摩“言”,从而获得“法”,有了法,就基本掌握了阅读这一类文本的思路,就基本有了实践这一类文本的语用能力,也就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多添了一块砖瓦。 一、整体感知,厘清文章顺序 就一个文本而言,首先我们要有的就是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对作者表达顺序的清晰了解,状物类文本也是如此。一般情况下,状物类文本采用“总分”式的结构,如《黄山奇松》、《广玉兰》《夹竹桃》就是采用总分总的方式结构全篇,结构清晰,一目了然。还有部分状物类文本采用由点到面的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如《灰椋鸟》就按照逻辑顺序谋局布篇的,作者围绕“归林”展开描写,分别描写了灰椋鸟归林前、归林时、归林后的景象,条理清晰,层层推进。 二、深入言意,认识物象特点 状物类散文对事物形象的描写要比其他类文本更突出、更丰满。认识物象特点也应有“走一个来回”的观念,由整体感知走进去,然后细读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从而深度的了解物象特点。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文章的第四小节写到:“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通篇读下来,学生不难感受到这是两棵蓬蓬勃勃、四季常青的樟树。这是学生原有的认识体验,往细节深处走一走,“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一个“亮”字,彰显了樟树的生命力,将枯萎的树叶和绿得发亮的树叶进行对比,仔细玩味,樟树旺盛的生命力就表达和体验出来了。“无论……还是……,总是……”一串关联词,引导学生去读、去悟、去填,樟树精彩的生命状态就感受的淋漓尽致。泛读和细读并驾齐驱,学生就会看到物象独特的个性,并且习得了品读语言文字言下之意的方法。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策略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策略 【摘要】文本细读是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原理同样可以指导我们的阅读教学实践。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总是以文本为核心,抓住文本的关键点,自觉地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以多元姿态亲近文本,沉入言语之中,涵泳品味,从而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主动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进而建构起学生个体的心灵空间。这就是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 【关键词】文本细读;阅读教学;文本细读关键点 “课程目标”对“阅读与鉴赏”提出了明确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一课程目标直接决定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世界,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从而建构学生个体的心灵空间。 文本细读,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最便捷、最重要的路径和平台。 一、“文本细读”的内涵 文本细读,就字面意义,是仔细地、认真地阅读文本。 文本细读,作为一个文学批评的重要术语,最早是由英美新批评派理论家克林斯·布鲁克斯提出的。在文学批评的语境下,文本细读作为一种作品的研究方法,指的是运用语义学方法对作品语言、结构和细节进行“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阐释和分析”。这一语境下的文本细读具有三大基本特征,即“以文本为中心,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它最终是为文学批评服务的。 在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显然与文学批评语境的文本细读有所区别,它的目的和旨归应当锁定在阅读教学。在这一语境下,文本细读应当“从阅读教学出发,为了阅读教学,与阅读教学结伴而行”。因此,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具有以下特征:(一)文本细读的主体是学生。只有让学生走进文本,亲近言语,涵泳品味,才能领悟作家的情感,获得对文本意义的主动建构。(二)细读直接指向言语。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言语则是家的基石。只有细读文本言语,牢牢抓住言语进行品味、感悟和体验,才能使文本这株大树根深叶茂,才能使学生获得对文本意义的深度建构。(三)教师“在场”。它包含两层意思:

语文四年级下册小练笔汇总

特将本学期课本上出现的小练笔整理如下,请孩子们认真阅读,每项练笔选择其中一条熟记于胸。 一、仿段《桂林山水》:(排比句) 1.我喜爱甲天下的桂林水,喜爱水平如镜的西湖水,但我更爱朝夕相见的家门前的小溪。小溪的水真清啊,清得可见水中的石头、细沙和鱼虾;小溪的岸真绿啊,绿得像盖上绿色的毛毯,青草根根,绿叶附在其间,像人工把它们铺成的一样;小溪的物真丰啊,水中满是鱼虾,河鱼箭般穿梭,鲫鱼缓缓喝水,小虾自在嬉戏……偶尔用网一捞,鱼虾就在网内活蹦乱跳。 2.我看见过十里飘香的桂花,欣赏过娇艳迷人的玫瑰,却从没看见过这么雍容华贵的牡丹。牡丹花真艳啊,红得像是燃烧的火焰,粉的宛如夕阳天边的晚霞,白的犹如那洁白晶莹的雪花;牡丹花真香啊,清风轻拂,飘香四溢,沁人心脾;牡丹花真美啊,远远望去,她亭亭玉立,姿态婀娜,好似一个妙龄少女,永远那么美丽,永远那么婀娜。 3.黄山的山真高啊,高得让你感觉到一种直插云霄的感觉;黄山的山真陡啊,陡得让你感觉随时都会倒下来;黄山的山真奇啊,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让你流连忘返。 4.小溪的水真清啊,清得可见水中的石头、细沙和鱼虾;小溪的岸真绿啊,绿得像盖上绿色的毛毯;小溪的物真丰啊,水中小鱼小虾快乐地嬉戏。 5.牡丹花真艳啊,红得像是燃烧的火焰;牡丹花真香啊,清风轻拂,飘香四溢,沁人心脾;牡丹花真美啊,远远望去,她像一位亭亭玉立美丽少女。 二、时而……时而造句 1.六月的天气,时而风,时而雨,时而凉,时而热,真是变化多端啊! 2.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时而喜悦、时而愤怒、时而悲伤、时而快乐,无论你走到那里,它们都将伴你左右。 3.我时而希望,时而沮丧,时而狂乱,时而斟酌。 4.太阳时而热情似火,时而羞羞答答,时而亮得刺眼,时而温柔可视。 三、小练笔P21库伯把车开走以后 1.第二天,库伯先生派人来,把奔驰汽车开走了。那天吃晚饭时,我们全家围坐在一起,我显得非常不解,不由得生起闷气来。父亲问:“孩子,你为什么这么不高兴?”我心有不甘地说:“父亲,您为什么叫库伯把奔驰汽车开走呢?我们家穷呀!”父亲微笑着对我说:“如果一辆奔驰汽车可以换得良心的安宁,换得朋友的信任、尊敬,我必须这样做。”听了父亲的话,我想起父亲开着奔驰汽车的严肃表情,突然茅塞顿开,连忙跟父亲道谦认错。是啊,诚实、友谊比金钱更加贵重啊! 2、第二天,库伯派人把车开走了,我看见爸爸脸上洋溢着淡淡的微笑。我问爸爸:“为什么让他们开走汽车呢?”爸爸抚摸着我的头,说:“我们送走的是汽车,但是——”爸爸神情严肃起来,“保住的是高尚的品德呀!”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小练笔教学策略

小练笔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提起作文,不少的学生就会紧张害怕,有的甚至是相当排斥的。我们的习作陷入了一个很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新的习作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断涌现、更新。一方面是学生面对习作依然是愁眉苦脸、叫苦连天。究其原因,我们习惯将这种“积贫积弱”的现状肤浅地归咎于学生的不爱观察,不爱阅读,不积极积累上。当然,学生缺乏观察的敏锐、素材的感觉、词汇量和写作技巧的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必要条件。但是这只是原因之一。 课标还指出“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课堂小练笔”正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它融读写为一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学生负担小,效率高,因而是颇受师生欢迎的一项习作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并没有系统的小练笔编排,所以教师常常是即兴发挥。什么时候可以设计小练笔,小练笔如何与课堂教学相联系,这些问题都有待教师的研究。 因此我们提出了《三年级阅读教学中穿插小练笔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希望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使教师能够利用所教学科有意识的进行练笔的设计与训练,增加学生学说、学写、学想象、学表达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使教师能够养成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的工作态度,准、深、透地钻研教材中练笔的训练点,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 二、课题界定: 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或通过对课堂内外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的观察写一点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课堂小练笔的特点是内容集中,形式多样,篇幅短小,材料随机,既能降低习作的难度,也能随缘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三、主要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整合教材中各种教学资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有效地进行课堂小练笔训练。 2、通过研究,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增强,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通过研究,探寻开展课堂小练笔的规律和模式。

阅读教学要回归文本

阅读教学要回归文本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人认为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师生共同关注文本,有必要“回归文本”。 一、回归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叶圣陶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语文教学的成败可以说是取决于阅读教学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和陶)台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能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真可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曾经看到一篇关于泰戈尔《金色花》的教案。设计者在情境导入后直接进入品读过程: 1.范读。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并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2.练读。小组互相练读,推荐朗读(小组长陈述推荐理由)。

3.品读。教师指导朗读:读准字音、读对重音、读出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 二、回归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要准确深刻理解文本 如果课堂中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阅读,那么学生对文本是有可能提出问题思考的。当然教师首先对文本要做到:准确理解,深刻理解,并在个性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处理。这就需要师生共同走进文本,研究文本,在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当中获得体会感悟,产生思维思想的碰撞,教师应该善于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及时对学生解读文本的有关信息进行加工和重组,以便对自己预设的教学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这个调整就是教师积极的艺术的指导,也只有这样的指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语文课堂获得更多有意义的生成。但是,这一切实现的前提是准确理解文本。 今天,美学与读者中心论被渐渐地引入课堂教学中,这是一种好现象。但在盲目崇拜外国教育理论和改革急功近利的心理驱使下,文本解读逐步走向了“思而不学”的极端。这种理念下的语文课,老师片面地认为文本是引子,是催化剂,以至于本末倒置,游离文本而言其他,形成“扯皮语文”。如某一个老师教学《竹影》,课堂解读文本的时间和精力非常少,而且文本主题被误读为“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

三年级随文练笔的评价策略

三年级随文练笔的评价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2095-9214(2016)07-0034-01三年级是习作的起始阶段,这时候的习作就如一粒种子。刚从低年级升至三年级的小学生,初学写作,或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或茫无头绪,往往只是写上三言两语就完事。究其原因,就学生本身而言主要有两点:一是生活积累少,言之无物;二是语言缺乏,写作技巧欠缺,言之无序。随文练笔它是一种简易的写作训练,其篇幅短小,写作负担小,速度快,适合三年级学生习作刚刚起步的发展特点,这个时候在三年级开展随文练笔的小活动,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能减缓作文的压力,让他们善于表达,乐于表达。 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我深深感觉到,要提高学生的随文练笔能力,首先要做到:吃透教材,找准随文练笔契入点。选准适合的角度或迁移仿写的局部点,就是随文练笔的契入点。尝试如下: 1.练笔点要选在模仿借鉴处。 抓住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等“他山之石”,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掌握写作方法。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联系上下文、想象等

方式,准确理解其意义,体会感悟其妙用,咏涵积累其语感,掌握表达之独特,为学生下一步的仿写打好基础。掌握仿写的方法,先“得言”才能“仿言”,再仿写练习中提高能力。 2.练笔点要选在文本体悟处。 “阅读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学生感之深、悟之切、察之妙,得之法,才会有练笔的兴趣,及时捕捉阅读中形成的感悟和体会到的情感进行练笔,既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促进学生的个性思维。 3.练笔点要选在情境再现处。 苏教版教材课文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张力,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由解读的空间,教师要多关注文本,在文本中找到缝隙和空间,进而设置可引发学生已有生活经历的语言训练点,挑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和激情,挖掘他们习作的潜力,在有情有形的语言实践中,凸显文本内部的巨大张力,创生出新的语言情境,在新的语言情境中,加深理解丰富体验。 4.练笔点要选在空白补充处。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很多文章,经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这些空白点,是学生阅读时自由想象的“空间”,也是学生进行练笔的“小天地”。教师应适时挖掘课文言而未尽地,进行补写和续写片断的训练,依托课文找到落笔点,让同学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填补空白,实现对文本的再对话再充实,进行课堂练笔,不但有利于学生加

基于文本语言,培养语用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语用能

基于文本语言,培养语用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18-12-17T16:24:50.36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1月总第287期作者:王毅[导读]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小学生的语用能力增加了,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自然就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浙江省青田县城西小学323900 摘要: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小学生的语用能力增加了,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自然就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培养小学生的语用能力,要基于文本语言展开,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上的语用训练更高效。基于此背景,对“品味文本语言,夯实语用基础;揣摩文本语言,培养语用思维;紧扣文本语言,组织语用训练”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达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语言语用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语用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语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对于语文课程而言,本身具有典型的实践性以及综合性,是促进语用能力提升的有效指导和关键载体。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语言训练,所以,最终的目标就是为了学习语言并准确的使用语言。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立足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并以此为切入点,充分发掘潜藏在其后的深厚情感,同时还要关注课本的表达方式,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一、品味文本语言,夯实语用基础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课文大都语言优美,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学生在进行品读和赏析的过程中,有助于提升语感,促进语言积累。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还要聚焦于课文的语言特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这一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更丰富的语言知识,为日后的语用打下扎实的根基。 1.品味精彩词语,夯实语文基础。在很多课文中都蕴含精彩的词语,这些词语能够为课文带来勃勃生机,教学中教师应聚焦这部分精彩词语,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语用训练,这样,就自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例如,在《火烧云》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描绘:“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见也没见过的颜色。”在教学中,一位教师首先为学生布置了自主阅读的任务,要求他们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体会这一景象。很多学生在阅读之后纷纷发言:在这句话中,一共使用了四个“一会儿”,由此可以感受到火烧云颜色变化之迅速;同时还使用了“金灿灿”以及“红彤彤”等词汇,既能够感受到火烧云明艳的色彩变化,也能够展现其色彩的丰富性。教师顺势向学生提问:作者在描绘火烧云中使用了哪些不一样的色彩?你能够从中发现什么?学生再一次阅读课文之后发现:在描绘火烧云的颜色时作者并没有仅仅局限于色彩,还结合了葡萄、茄子等日常中极为普遍的事物,这样才能够使读者的感受更真实。教师继续对学生进行引导:那么,在描绘火烧云的过程中使用了那么多颜色,你是否可以借助一个四字词语对此进行描绘呢?学生们纷纷踊跃回答:绚丽多姿、五颜六色、色彩艳丽、五彩斑斓……学习结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基于作者的特殊表达描绘这些颜色。经过简单的思考,学生们便纷纷说出;鹅黄、柠檬黄、大红大蓝等各种各样的词汇。 以上案例中,学生在品味课文精彩词语的过程中,必然能够对火烧云的颜色生发更丰富的想象和感受,也能够积累更多的词语,从而为开展语用训练奠定了基础。 2.品味经典句式,夯实语用基础。很多作者在课文中使用了非常经典的句式,就是为了突出表达效果。学习过程也可以就此展开,对经典句式的分析,既要了解句子结构,也要把握表现效果,这样,就能够为学生的语用训练打下基础。 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在第四自然段连续使用了四个“有的”,很显然,这句话的表达极具特色,教师在组织学生品味和理解之后,让他们对这个句子的特色和优点进行分析,有的学生认为,作者利用四个“有的”能够把西沙群岛的富饶写得很详细;有的学生认为,这样的句式能够把文章写得更加生动;有的学生认为通过这样的排比句式,能够更加有效地突出文本的表达效果…… 以上案例中,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排比句进行品味,这样,不仅让他们把握了排比句的特点,并且,能够让他们体验排比句的表达效果,从而为他们在自己写作中的运用奠定基础。 二、揣摩文本语言,培养语用思维 在新课改的引领下,很多教师不再使用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教学模式,针对阅读教学更多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基于阅读过程体会文章之美。但是,读的过程还应链接写作手法,否则学生就只会重视阅读,对于促进其语用能力的提升来说极为不利。由此,在组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基于合理的方式和策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作,促进语用能力提升。 1.揣摩语言形式,培养语用思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以及课文情感,同时还要分析其中所涉及的表达手法,能够在课文中“走个来回”。“来”的含义就是理解课文,体悟课文情感;而“回”则是基于逆向思维的方式,当学生已经掌握课文情感之后,需要基于此分析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感受语言遣词造句的精妙,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 以《谈礼貌》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并对文中所涉及的事例进行总结,之后分析具体的写作手法以及语言表达方式:(1)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按照从古至今的阐述方式进行了说理,而且这三件事都发生在中国,这是为什么呢?(2)为什么课文中所涉及的事例不仅仅局限于名人,还有普通人呢?(3)三个事例的阐述顺序是否可以改变?当学生对这一课文展开深入阅读和分析之后,就能够从中了解到:这篇课文的阐释是基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礼貌待人”而开展,所以这些事例应当发生在中国,因为强调的是中华民族,所以应涵纳所有的中华儿女,不能只包括名人,还应当包括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在课文中所谈及的三个事例,实际上是有序的,是层层递进的:牛皋需要别人的帮助,首先就要做到礼貌待人;小孩对不起别人时,要做到礼貌;他人对不起周总理时,周总理选择的是原谅。这三个事例能够非常充分的展现我国以礼待人的传统美德,所以顺序不可调换。 这样,紧扣课文中的语言表达特点,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同时还结合他们的个性化理解,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的表达目的。通过这一过程必然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写法,保证了高效的教学实效。 2.揣摩语言修辞,发展语用思维。王荣生教授认为:在特定的情况下,“怎么读”与“读什么”,应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对于一篇课文来说,可以根据具体的文体类型选择恰当的关注点以及突破口,或者也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姿态。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修辞手法,并展开深入揣摩,以此促进其语用思维的发展。

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教学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68575316.html, 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教学策略 作者:周俐利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2年第11期 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中学生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调动自身的认知经验,通过对文本的语言、语境、文学形象、情感、艺术内蕴等展开细致入微的品读,获得富有个性的体验和感悟,实现文本的审美意义和价值。那么,如何实现文本细读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呢?笔者结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秀文学作品,谈谈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教学策略。 一.抓住根基,咀嚼文本的语言 词语是语言最小的意义单位,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内涵都是通过具体的词语来呈现的。教师的作用就是引领学生透过字面去探寻文字背后的“秘密”,引导学生“沉入词语”,从中品味细微的意蕴。 (一)品味语言陌生化,获得审美愉悦 语言是传达信息的媒介,不同文本的语言传达不同的信息。日常语言实用性强,是人际交往的媒介,侧重于指称功能,意义往往单一。这种日常语言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言语的“机械化”或“自动化”,人们由于对这种语言过于熟悉,而失去了对它的新鲜感。萨丕尔曾说过:“如果一个词的通常的情调已经是大家毫无问题地接受了的,这个词就成了样子货,成了陈词滥调。”因此,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陌生化”。所谓陌生化,就是改变日常语言的习惯用法,增大感知语言的难度,延长感知的时间,使语言具有阻拒性,产生特殊的意味,给人新鲜的感受。 徐志摩在《再别康桥》里说:“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梦”是无形、无重量的,怎么可以“沉淀”?这显然是矛盾的,不合常规的搭配。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体味“沉淀”一词,会有一种感觉,“沉淀”的是过去的、记忆深处的东西,而不是表面的,这就和诗人要表达的情感一致了。 朱自清说:“欣赏并不是给课文加上…好?…美?…雅?…神妙?…豪放?…婉约?…温柔敦厚?一类抽象的、多义的评语就算数的;得从词汇和用力的地方,找出那创新的或变古的,独特的东西,去体会,去领略,才是切实的受用。” 所以,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掘文本中独特的、个性化的字、词、句,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咀嚼体味,使学生从陌生化的语言中获得特殊的审美愉悦。 (二)填补语言空白,激发想象力

三年级下期小练笔培训资料

三年级下期小练笔

1、燕子》学后练笔: 仿照燕子外形的描写,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 教师的话: 在学完第一课《燕子》之后,我让孩子们背诵全文。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对鸟还比较陌生,写自己喜欢的鸟有一定的难度。而这个单元着重进行景物描写的训练。所以,课后我只让孩子们仿照燕子外形描写,写一种喜欢的小动物的外形。孩子们进行仿写,也就是进行写法积累。 例: 一身黑白相间的鱼鳞,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加上扇子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金鱼。 ( 周帆) 一身黑白相间的绒毛,一对水灵灵的大眼睛,加上一条白白的长尾巴,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猫菲菲。 (缨子) 《3、荷花》学后练笔一:

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自己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 教师的话: 我们的孩子看到乡间荷花的并不多,于是我收集了很多荷花图片,在课堂上向孩子们展示。这时候热闹了,孩子们很兴奋。我又让他们阅读《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每人要求买一本,这是一本好书。)里面有《夏日观荷》、《荷花姑娘》、《芙蓉出水话夏荷》等好文章。我让孩子们想象一下,如果自己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孩子们说的可不少。课后就写下来了。 例文: 我是荷花 周帆 我来到荷花池边,看见一朵朵荷花形态各异。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不止形态各异,而且颜色也很好看,有的笑脸白白,有的粉粉面庞。 我忽然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微风吹来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一群水晶宫的朋友——小鱼,也游到水面上。有的还顽皮地吐着泡泡。青蛙也在荷叶上开着音乐会呢!

最新《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语文是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习作要求。基于这样的要求,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的去进行语文实践,也就是要去多“练”。但是小练笔处于怎样的地位呢?在原《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阶段没有出现“练笔”,在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里提到:“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可见,“练笔”的身份是不太明确的。 新课标教材有意识地把练笔编排进教科书,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由于传统教材观的影响,现行教材的练笔安排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次数太少。8个学期总共安排30次,每个学期只有3次或4次,显然是重阅读、轻写作的表现。其次,安排随意,未把练笔作为教材的一个子系统来通盘考虑。为什么有的学期安排3次,有的学期安排4次,六年级下册竟安排了6次?看不出编者明确的意图。第三,体会太多。写感受、表达感谢、赞扬、评价的练笔就有8次,占26.7%。学生进行这类练笔会患“失语”症,缺乏真诚的“个性语言”。第四,练笔与习作含混不清。“篇”的训练有10次,占33.3%,比例过高,拔高了练笔的难度。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们课题组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托课文进行小练笔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小学课程表上,阅读教学是天天有的,学习如何表达应该结合到阅读当中去,把练笔当做常态的语文生活。尤其到了中高段,应该从学习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组织实施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看是两端,实为一体。“读写结合”是中国语文教学的精华之一。两千年前,西汉著名的词赋家扬雄就说过:“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读”与“为”的关系,就是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而“随文练笔”是读写结合的一种体现,是

随文练笔也需

随文练笔也需“画龙点‘境’” ——小学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误区及对策 [摘要]“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随文练笔成了阅读教学中语文实践的一道风景。然而,不少热衷于随文练笔的教师对练笔的作用认识不明、练笔的时机把握不准、练笔的评价轻描淡写,以至于随文练笔的实效不高。本文提出“‘点’的选择、‘境’的营造、‘画’的干预”三大策略,试图使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更科学,更合理,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随文练笔练笔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的方式、方法不少,客观地说,随文练笔不失为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文实践的有益之举,得体之法,明智之策。因此,有意、有心、有志与语文教改的教师大胆探索,努力实践在阅读教学中开展随文练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时间,随文练笔成了阅读教学的重头戏,但是细细琢磨,我们却发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请看下面几则典型案例: [案例1] 《梦想的力量》学完,教者要求:梦想的力量是伟大的,你看,瑞恩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你也有梦想吧,请你也来写写自己的梦想吧!教师放手让学生写,结果多数学生脱离现实实际,有梦想成为孙悟空的,有梦想成为某个大款的……且由于时间仓促,小练笔粗糙。 [案例2]教师授《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在文本的理解上下了很大的工夫,课堂上也精心设计了小练笔,但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文本的理解与言语的表达难以融合。下面是本课练笔的设计: 请同学们依照课文总分总的结构顺序,以描写一处景物或场面等为内容练写一段话(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题练习)例: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很讨人喜欢。它四肢灵活,行动敏捷。玲珑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

文本细读策略

文本细读策略 在现阶段的各小小学中,朗读虽得到了教师们的重视,但是,众观学生对“朗读”的理解是片面的,在朗读中绝大多数存在着以下的现象: 现状一、注重读的形式,忽视读的层次。课堂上,无论学生是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形式虽多,但始终是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这种机械地重复会导致学生失去兴趣,达不到既定的教学效果。 现状二、盲目模仿教师朗读,美文不“美”。在课堂上学生利用现成录音磁带模仿老师的范读,对美文的理解没有出自自己的理解,在理解上大大地打了折扣,文本所蕴含的感染力也随之削弱,美文也变得不美了。 现状三、书声虽琅琅,句句皆在“唱”。学生朗读时,字字一个腔,句句一个调,句句都拖得慢长,全班同学都是同一腔调,没有快慢之分,更没有顿挫之别、抑扬之情。这样不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更无法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蕴含美,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20世纪西方文论出现一个重要的流派——语义学,这一流派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其中文本细读是语义学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显著特征。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呢? 一、文本细读重视语境对语义的影响。 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唤醒和点化学生的言语悟性和灵性。而文本细读的过程,是教师理解、超越、创新文本,既解读文本表面的含义,又倾听文本背后的声音。在阅读教学中,我重视语境对语义的影响,会在上课前,认真了解作者的年代,了解作者生活遭遇,这可能就是作者崇拜吧。然后我再对作者的文章进行细读,去读作者的字、词、句,细细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语言和挖掘言语的内涵。以《凡卡》为例,上课前,我首先仔细了解作者以及作者所写主人翁的的年代——沙皇统治的黑暗年代,当时农民在乡下已经无法生活,所以作者笔下的主人翁才到城里去做学徒,希望城市能给他一条生路。了解作者的生活环境——作者的父亲就是一个做鞋的老板,他从小就目睹了老板怎样虐待学徒,学徒怎样受到剥削和虐待。接着我开始仔细阅读作者的字、词、句,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修辞手法。从多个侧面去了解作者的内涵。——如文章中描写凡卡挨打的场面,作者用连续几个动词(揪、拖------等),让人很快对小凡卡充满了同情,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充满憎恨。再如文章中作者写的凡卡在农村和爷爷的幸福生活,作者把环境写的很美,以此反衬出凡卡在城市悲惨、孤独,让学生很快明白了凡卡在农村不能生活下去,在城市更不能生活下去,从而让学生更加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小练笔(小作文)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小练笔(小作文)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大作内容及要求: 写一件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自己感到长大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题目自拟。 小作内容及要求: 根据《四时田园杂兴》和《稚子弄冰》的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 训练结合点: 学会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简要指导过程: 一、阅读要求,明确内容 二、回顾课文,加深体会 读读《四时田园杂兴》和《稚子弄冰》这两首诗,说说两首诗的大意。 三、引入情境,展开想象 想象两首诗描绘的情景,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想象到的画面,重点想象儿童的神态、动作、心理等。 四、学生练说,教师点拨 提示:1.把古诗的意思说完整; 2.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想象儿童的神态、动作、心理等。 五、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六、师生交流、自主评改 例文: 天微微亮,淘气的孩子们早早地穿好衣服,迫不及待地冲向盆边,欣赏着自己的杰作。盆里的水已实实在在地结成了冰疙瘩,孩子们欣喜若狂,拿出热水壶朝着中间浇去,浇出了一个圆圆的小洞,又找来鲜艳的彩线穿起来,这就做成了一件精美的“乐器”。大家来到约好的小树林里开始有节奏地敲起来。他们一边跑着,一边敲着,此起彼伏叮叮当当的响声,奏成了一曲响彻树林的动人的歌。突然“啪”的一声,传来玉器碎地的声音,小朋友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脸惊愕。仔细寻找,原来是“小淘气”的“乐器”被敲碎了,“哈哈哈”大家不约而同笑得前仰后合,开心极了!此时,太阳也从云朵中探出

头来,伸伸懒腰,露出温和的笑脸。 第二单元 大作内容及要求: 选择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先简单介绍文章或书的内容,再重点介绍印象最深的部分。选择一两处感触最深的内容写出自己的感想,感想要真实具体。 小作内容及要求: 结合本单元课文,说说哪篇课文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结合故事情节谈谈你对这个人物的看法。 训练结合点: 学习写读后感,能简要介绍文章或书的内容。 简要指导过程: 一、阅读要求,明确内容 二、回顾课文,加深体会 1.回顾本单元课文,说说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 2.课文中哪些情节最能反映这个人物的特点,到课文中找一找,再和同桌说一说。 三、学生练说,教师点拨 四、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五、师生交流,自主评改 例文: 早就听说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学习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我发现诸葛亮的确是一个足智多谋、善于思考的人。在这篇课文中,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推测出第三天有大雾,料定敌军摸不清虚实,便会以射箭来应对,使两边的草人都插满了箭。他还知道第三天刮的是什么风,使船顺风顺水,像飞一样地行驶20多里,让曹军来不及追……更重要的是他了解鲁肃和曹操的性格。他知道曹操做事有分寸,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动,只敢叫弓弩手射箭;他也知道鲁肃是个老实、厚道的人,所以才敢将妙计跟鲁肃说,不让他告诉周瑜。,为了能联吴抗曹,他顾全大局,明知周瑜设计了圈套,还往里面钻,最后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化解了周瑜的计策。 第三单元

小练笔

如何指导学生写好小练笔 ——灵西中心校张苏梅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中年级作文训练应是“着重写段、搞好过段”。为了实践这一训练要求,教材中开设了一种新的作文课式——小练笔。小练笔,就是让学生结合语文教学中的有关写作知识,进行仿写型的作文小练习。它是中年级作文练习形式中的一种,其目的是增加小学生作文的次数,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好习惯。但不少三年级学生面对习作总是苦于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其痛苦之状令人担忧。那么如何写好小练笔,让它为阅读点睛,为习作奠基,构建高效作业呢? 一、捕捉激情,及时练写课后的小练笔一般是在课文的启发下,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而做的练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阅读,深入理解和体验,而有所感悟就能有感而发而积极思考,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拓展思维空间。理清写作思路写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体验自我情感的表达。不可千篇一律,这样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来。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天在我们身边都会有许多事情发生。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捕捉一些稍纵即逝的生活片断、教学片断,抓住学生的激情及时布置好小练笔。如前不久学校里举行为灾区人民捐款,班里很多家庭不富裕的孩子主动捐出了不少钱,于是布

置学生写自己对此事的看法,学生纷纷提笔,写作兴趣极高。又如春天刚到,不少孩子便在操场上放起了风筝,风筝五花八门,孩子们玩得兴高采烈,于是建议他们把看到的写下来,孩子有实际体验,乐于表达,有话可写。这样的练习看似平常,其实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大胆选材,点燃兴趣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陶行知先生曾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小练笔虽小,却能处处妙笔生花,创造出处处的新意。引导学生炼出一双火眼金睛的慧眼,对所阅读文章不满意之处,添油加醋,稍加修改进行创新小练笔。从中得到创造体验,享受创新的乐趣,进行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如给《晏子使楚》中的晏子加上一段外貌描写以突出他的身材矮小和智慧勇敢;《草船借箭》一文中给周瑜、诸葛亮添加几处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使文章的情节更生动,人物形象更鲜活……“领异标新二月花”,写好创新小练笔,人人、天天、处处、实践创新的表述,享受创意写作带来的乐趣。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克服困难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学生对他所学的东西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不知疲倦,越学越爱学。学生的习作也是如此。只有学生对习作有兴趣才会愿意写,乐于写,因此在学生学会留心观察、积累素材的基础上我又指导学生大胆选材,自由练笔。在平时的小练笔教学中我除布置一些续编故

小练笔,让童心随文飞扬

小练笔,让童心随文飞扬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课题实验阶段总结 一机一小王秀华 三年级学生的作文刚起步,对段的结构以及语言组织的能力显得很薄弱,在平时教学中,为了学生作文起步顺利,我把注重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调动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放在引导学生随文练笔教学的首要位置上, 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观察与思考,并展开合理想象,通过自学探索和操练巩固,最终形成了一些初步的习作技能。 在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的精当讲解,学生的熟读体会,都会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共鸣,受到感染,进而产生表达的欲望。 一.根据文章特点和学生需要整合资源,将文本特点与“以学生发展为本”归 一,提高练笔效率。 语文教育专家崔峦说:“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加强读写的联系。不应把阅读仅仅作为理解内容的手 段,还应把阅读和品词析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 否则,是跛脚的阅读教学。” 比如教《灰雀》一文时,结合单元习作目标,及文本典型的片段描写,进行如下两个练笔。

让孩子们说话训练的基础上,完成练笔。 充分发展学生连贯语言的能力,让他们把文章写"开",把笔头写"顺",引导学生写真情实感,不抄袭,不假编。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愿望。教师在指导学生随文练笔时,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进行形式多样的习作训练。 不失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训练孩子写作的方法,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适合的三年级学生。可以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性的习作依据,及时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仿写和创造性练笔。 这种“随文练笔”,难度程度较低、

利用文本语言 以读促写

利用文本语言以读促写 一、本选题的意义和价值:理论意义、应用价值;市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1.选题的理论意义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的教学。长期以来,作为语文教学重头戏的作文教学,一直是我们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标准》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使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第一学段只要求“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第二学段提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第三学段进而要求“积极习作素材”。面对学生怕写习作的心理,作文教学效率不高的现状,面对新形势下的课改,我校语文教师敢于和善于突破已经形成的误区,正视当前写作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积极寻求写作教学改革的出路。在教学中,我们尝试从文本语言入手,利用文本语言教会学生阅读、写作,学会做人。通过对文本的欣赏、仿写,渐渐根除学生对作文选的依赖。利用文本语言进行小练笔,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更能引导学生思考生活,感悟生活。从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把写作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让写作真正成为学生精神发展的需要,成为自我生命的内在要求,而不是成为自我生命的不堪承受的负担。 2.应用价值 利用文本语言,积累丰富多样的写作技巧。叶圣陶先生言:“教学生阅读,一部份的目的在给他们个写作的榜样。”利用文本语言,指导学生走进作品,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去与作品文本、作者真诚、深入的“对话”,了解作家观察生活及其思维方式,学习作家的思想与人品,以积淀他们的写作知识、技巧,有了一定的写作技巧,真诚,创新之语才会表达得淋漓尽致。 3.市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 目前,国内对小学生“大量阅读,自由成文”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已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如天津市武清区英华国际学校小学部“以读文本,读中悟写,读写结合”的读写结合导链式实验操作模式;杨初春老师的“快速作文教学法”,姚竹青老师的快乐作文教学法等,都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大量阅读自由成文的有效性。 美国学者克莱默认为,促使儿童书面语言充分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语言的创作,即创设一种情境,会使儿童感到自己是真正的创作者。他认为如能达到下述六点要求,书面语言的教学就能产生最大的效果。运用学生的经验;激励儿童写符合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东西;通过阅读典范的文艺作品,发展儿童对优美词语的语感,教会他们从构思、语言和风格方面将自己的作文同典范的作品进行对照分析;教师必须亲自指导儿童的作文过程;教师应该同儿童一起写作文;应该使儿童的作文具有实用的目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