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历史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策略 (2)

初中历史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策略 (2)

初中历史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策略 (2)
初中历史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策略 (2)

课程简介

初中历史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策略

【课程简介】

本课程围绕初中历史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策略的相关问题,介绍了合作学习开展的背景,针对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现状,提出了开展合作学习遵循的原则和采取的策略,并提出了开展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和评价建议,最后结合《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一课进行了合作学习的案例评析。本课程力求从教师的教学实际出发,从教学案例入手,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进行合作学习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教师团队

【主讲教师】

【互动教师】

专题讲座

初中历史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策略

曾晓玲(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中学高级教师)

一、合作学习的背景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2 1 世纪是竞争与合作的时代,竞争与合作能力是青少年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之一,“具有与他人合作,对科学和真理的执著追求”作为 21 世纪人才素质必备的条件之一。当今社会需要广泛地合作与交流,因此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会合作是当今社会生存的条件之一,因此历史教育必须体现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二)新课程历史学科发展的需要

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历史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学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教学改革的显著特征,教改的核心任务就是改变学生单一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那么,什么是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什么优势?

(三)合作学习的优势

1.合作学习的定义

从合作学习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为基本形式,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师生、生生之间(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互动来促进学习,共同完成目标,整个过程应该是在非常融洽、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完成的,因此,多边合作、民主和谐、平等交流、学生自我发展是合作学习的特点。

2. 与传统历史教学方式比较

(1) 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课本为中心。教师成为课堂的中心,一言堂,满堂灌,就教材讲教材。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只是消极地参与;教学方式单一,教师讲,学生听,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注重知识的记忆;重结果、轻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评价方式单一,注重纸笔测试,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这种教学方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弊端。

( 2 )传统历史学习方式的弊端: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所以,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单一、被动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是单一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由于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靠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高分,出现了一些高分低能的现象。

3. 合作学习的优势

( 1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在多边合作、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过程。与传统教学相比,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主要表现在:

?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活动——学生参与历史教学过程,教学过程面向全体学生。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格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低限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获得知识,在合作中获得自信,在合作中改变自己的认识结构。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教科书,查找、搜集资料,自主探索、通过课上课下的合作与交流、操作实践,不仅能够独立获取知识,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并且拓宽了视野。

?探究学习,提高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提高。

从这些过程可以看出,这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学习的这种学习方式也能体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 2 )体现了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

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教”与“学”;传递与发展;统一与差异;地位平等);

由记忆教学向思维教学转变;

由单一教学向师生合作转变;

由知识传授向复合目标转变(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情感生成)。

( 3 )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传统教育过分强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忽视了合作意识与技能的培养。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关心同学,增进同学间的友谊,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合作观和竞争观。最大限度发挥合作群体的作用。

?发展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合作学习中,通过与他人的思想交流与合作,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

?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搜集资料,课上课下的自由合作与交流,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提高

基于以上三点,合作学习成为新课程所倡导的崭新学习方式。它不仅符合时代发展对人才需要的要求,符合教学模式改革趋势的要求,而且符合教育目的的要求。

目前,合作学习已广泛引入课堂教学,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多数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主要表现在: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合作学习氛围不浓厚,课堂出现冷场或秩序混乱等等。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是由于一些老师对合作学习认识存在误区,认识不够深刻。

二、历史合作学习的原则

在进行历史合作学习活动时,要实现历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必须遵循开展历史合作学习的教学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合作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思想,又是一种重要的理论体系。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时候,不但要体现合作学习的教育理念,而且要符合历史学科的教学规律。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合作学习符合历史学习和历史教学的认知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遵循历史学习的原则和方法,有效地提高历史课堂合作教学的效率。

2.主体性原则

教师在设计历史课堂合作教学时,应充分根据历史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教学目标,创设历史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合作小组的学习,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和评价,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得到充分发挥。

3. 开放性原则

包括历史教学时空的开放、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方法的开放、教学评价的开放、学生个性的开放、合作理念的开放等等。历史教学中合作探究课就是历史教学开放性的成果和重要表现。

4. 适宜性原则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问题的难度、提出问题的方式、回答问题的角度等都应适应学生心智发展水平,这是进行历史合作学习的客观基础,离开或超越这个基础,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很难取得实际效果。

三、历史合作学习的策略

1 .内容选择策略:内容选择要具有开放性,不能过于简单。且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不是所有内容可用于合作学习,不能为合作而合作。

2 .分组策略:自愿组合与教师的合理调配相结合。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采用差异性分组的原则,把性格、爱好不同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使学生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

3 .小组合作策略:

?分配任务,明确职责。

?确定目标,注重实效。事先要制定合作学习的目标,并告知学生,为了提高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鼓励小组成员发挥长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

?平等互助,和谐交流。课堂活动时,教师要调控好课堂秩序,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交流。

?展示成果,探究问题。在课堂各组通过展示成果,探讨有关问题,互相交流,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教师点评,提升认识。

4 .评价策略:

注重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过程性评价就是依据评价量规,对整个活动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包括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历史学习的能力。一般在活动之前要把评价量规发给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不断用评价量规矫正自己的行为,让学生自己检查目标的达成情况,并总结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以促进学生发展。

四、历史合作学习的方式

1 .常规教学——问题讨论

问题讨论是常规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讨论一般是为了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通过问题讨论,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对于非重点的内容,即使学生容易活动也尽可能不要安排学生进行表现性活动。(实例)本节课围绕“国民大革命”主要讲了三个问题:一是国民大革命的前提——国共第一次合作;二是国民大革命的兴起,包括创办黄埔军校、工农运动的开展;三是在全国革命形势的推动下,国民大革命达到高潮——北伐战争。重点是北伐的胜利进军。为突出重点,主要结合《北伐前形势图》和《北伐战争形势图》,引导学生分析“北伐的目标”,“北伐是否可以进行”,“北伐应该怎样进行”,“北伐的胜利进军”,“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等系列问题。难点是如何理解“国民大革命”,这个概念枯燥、难以理解。老师并没有直接把概念给学生,而是创设情境,通过各种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在各个环节中渗透出在国共合作的推动下,民众的反帝爱国运动和工农运动是大革命的一部分,并推动大革命迅速发展。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使学生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最后由学生进行讨论归纳出“国民大革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合作探究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当然学生探究问题是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主要运用了音乐、地图、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再现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和基本过程,如 20 年代中国“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理解为什么要打倒列强,除军阀。出示示意图,介绍国共合作的原因。再现国民大革命的兴起,包括创办黄埔军校、工农运动的开展,使学生经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加深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最后教师对大革命进行总结,“无论是在北伐战争中,还是在整个国民大革命中,国共两党都是真诚团结,合作战斗,汗水、鲜血流在一起。但当大革命凯歌高奏时,国民党右派却叛变革命,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那么国民党右派为什么叛变革命?大革命又是怎样失败的?我们下节课将学习这些内容”。

归纳常规教学中进行问题讨论的策略:

( 1 )了解史实——教师、教材、学生相结合展示素材

( 2 )生成问题——教师提出、学生提出、师生合作提出——问题的逻辑与层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 3 )合作解决问题(难点)——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 4 )拓展延伸

2 .活动课——进行合作学习的重要方式

( 1 )活动课的意义:

改变了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合作学习,使教学跳出单纯的传授知识层面,更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合作能力水平。

突出了综合性、实践性、主体性:活动课中由于有活动主题,因此学生学习内容的综合性更强,涉及面更广,活动空间更广,实践性更强,在整个活动中,无论是学习主题的确定,学习小组的组建,还是学习活动的开展,学生总是主动积极地参与整个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在活动中,由于教师身份的变化,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为相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他们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 2 )活动课的类型:

重点挑选其中的几种活动课进行说明:

网络探究

网络探究是指以多媒体网络的形式,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不是面对现成的陈述性知识或程式化的练习题,而是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他们需要通过自主的、多样化的探究活动来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

课例:《走进都江堰》

说明:本课所使用的资源是教师预先制作的局域网资源库,并非网络资源。与一般意义上的网络课有所不同,它节省了学生课前查找资源的时间,可以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生成问题、合作探究、合作共享的任务。因此,合作学习主要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进行。

a. 确定学习题目(插入都江堰的选题确定)

都江堰是一个非常好的合作探究的素材。首先,它可以见微知著,它的修建反映了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的时代特征,通过引导学生将都江堰这一水利工程放入战国时期政治纷争、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去学习,从而更好地了解时代特征;其次,都江堰工程本身设计巧妙,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适于学生合作讨论;另外,通过对都江堰的探究,还可以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对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选题:体现了对历史的解释(修建的背景和本身的价值);注重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注重全面育人的功效。

b. 学生分组并制定规则

课前,教师根据计算机教室的环境(主要是电脑数量)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原则上每个小组由 2 至 4 人组成,在自愿结合的基础上,教师再根据他们的能力和特点进行调配,比如小组内要保证包括技术水平较高的和组织能力较

强的或者是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成员,使各组组员能力比较均衡。然后教师提供课堂合作学习评价量规,使学生明确活动要求。

c. 学生自主提出探究学习的问题

上课伊始,教师给学生出示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都江堰的评价。然后教师问道:“同学们从这段文字中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在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后,教师再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分类、集合,总结为三到四个问题,便于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解决。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他们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了。

d. 学生分组上网查找资料

(配上视频)带着这些问题,学生组成 2 — 4 人的学习小组,相互协作,自主浏览网页。网络学习环境下,学生最大程度地集体参与到探究学习活动中,这是平时的课堂学习所不具备的优势。学生们可以任意浏览材料,为自己的问题寻找答案,不必统一行动,不必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地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速度,教师在其中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帮助。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了体现,并在合作中得到发展。另外,由于学生浏览的材料是教师精心选择的,学生不用在搜集整理资料方面浪费许多时间,所以他们的学习效率也比较高。

学生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着变化,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合作伙伴。教师巡视时,随机加入到小组学习活动,了解学生的思维动向。在学生发言交流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和质疑。

e. 形成结论,网上交流或课堂交流(教师指导)

组织全班同学交流探究学习的成果。整个过程以谈话法展开,首先,同学们讨论了修建都江堰的必要性和时代条件。讨论古堰常青的原因。

f. 形成共同认识

为了使学生的情感和认识得到升华,在前面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古堰千年常青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归纳网络探究的策略:

?确定学习题目与目标。

?制定评价量规。评价量规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规划的工具;对于教师而言,“评价量规”就是教师想让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应该尽量涵盖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全体学生都具有引导和激励作用,告诉学生做到什么就可以得到“优秀”的评价。同时,“评价量规”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的设计,也兼顾了每个班内的学生差异,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制作网页:教师单独进行或师生共同进行;技术指导;分组等)

?学生课堂活动与探究:分组上网查找资料,展开探究;形成结论,共同交流——网上交流或课堂交流。(教师指导、引导、监控)

?共同总结,提升认识。(教师指导)

社会大课堂——一种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而进行的综合实践课。

课例:《走近卢沟桥实例》

本课特点:《走近卢沟桥》是一节利用社会资源而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位老师利用学校靠近卢沟桥的资源优势,组织学生自愿结成合作小组,通过网上搜集资料、民间调查,制作成展板,成果汇报,以及学生与讲解员、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实地观察欣赏、参观博物馆等综合实践活动方式,追寻卢沟桥修建的时代特点,探究卢沟桥的科学、艺术和人文价值。本节课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将课本知识、地方资源和学生的活动有机结合。

出示 PPT :教材分析——选题体现了对历史的解释(修建的背景和本身的价值);注重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学校靠近卢沟桥,学生非常熟悉,能够引发学生兴趣);注重全面育人的功效。

卢沟桥上现场教学:新颖、生动。整个过程体现了学生对本次活动的深度参与,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贯穿了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中“自我实现”的观点。

课后延伸与拓展:

归纳社会实践活动的策略:

?确定活动主题与目标

?制定评价量规

?课前准备(教师与学生、分组等)

?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网上搜集资料、实地考察、组内交流)

?课堂展示与问题探究

?共同总结,提升认识

( 3 )活动课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

确定合作学习主题及目标:选题一定要有探究价值,且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具有可操作性。还应该有不同层次的要求。

制定评价量规:让学生明白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求,让合作小组都朝一个目标努力。

课前充分准备: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的课前准备,另一个是学生的课前准备,教师应该做好课前准备的辅导,学生的课前准备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去做,也可以让学生合作和师生合作完成。

交流展示,探究问题:活动课中,由于有活动主题,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生总结,提升认识:拓展学生思维。

互动对话

【参与人员】

曾晓玲(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历史教研员)

关文君(北京十二中,历史教师)

齐欣(北京市丰台二中,历史教师)

【互动话题】

主题:《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案例评析

话题一:从本课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谈谈你的认识。

这是《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一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从合作学习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1. 评析: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学要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合作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锻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材分析

话题二:从教材分析中,你认为,合作学习主题的选择应考虑哪些因素?

评析:选题体现了对历史的解释(修建的背景和本身的价值);注重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注重全面育人的功效。

3. 学情分析

话题三:你觉得应该怎样进行学情分析?

评析:对学生进行充分了解,包括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特征和计算机水平等。

4. 设计思路

评析:体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以两宋时期一家人一天的生活为视角去考察北宋的社会生活,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体现历史的细节美。

5. 教学目标

评析:教学目标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6. 教学过程

( 1 )抛出主题展开探究——播放视频,展示图片

评析:以“当铺老板一家人元旦一天的生活”为主题适合合作学习的展开。

( 2 )合作成果交流——播放视频

评析: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挖掘,培育学生的智力和情感;贯穿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体现了学习方式的创新;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和意识。

( 3 )提升认识,拓展思维——播放视频

评析:既是对教学的总结,又是教学的深化,学生的主观感受上升为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也渗透了认识问题的方法。

案例评析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网络探究课——走近都江堰教学设计

讲课教师:齐欣(北京市丰台二中,历史教师)

评析教师:曾晓玲(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中学高级教师)

【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都江堰是我国一项古老的水利工程,知道它的人很多,但了解都江堰工程,理解都江堰的意义的人并不多。都江堰工程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世界遗产委员会给予都江堰高度评价:都江堰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留给世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如何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挑战。我尝试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由学生自己生成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历史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必须基于历史资料之上,因此我设计历史学习的网站,利用网络环境为学生进行历史思维训练提供充实的资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了解都江堰修建的背景;掌握都江堰三大主体工程及其功能;理解古堰常青的原因。

通过阅读资料,培养学生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解答同学问题,培养学生探究和表述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网络学习,指导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探究问题的方法;通过二人小组的探究学习,初步掌握合作交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讲求科学的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通过阅读资料,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带着问题查阅资料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问题的精神。

教学重点:都江堰主体工程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理解都江堰千年常青的原因。

教学用具:网页《走近都江堰》

教学过程:

新课的引入:

(师)我国古代有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它使经常发生水旱灾害的四川地区变成了一个粮食年年丰收的天府之国。在公元 2000 年,它被联合国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我们中国人值得骄傲的事情。你们知道这项工程吗?它就是都江堰。你想了解都江堰吗?(这样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生)思考。

(师)好,让我们先来看看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都江堰的评价。请看大屏幕。你从这段材料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

学生回答非常活跃:

(生 1 )都江堰修建的时间是公元前 3 世纪,我国的战国时期。

(生 2 )都江堰在四川。

(生 3 )都江堰是秦国的李冰修的。

(生 4 )这个工程的特点是年代最久,唯一流传,无坝引水。

(生 5 )这个工程存在了 2200 多年。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史料教学,对都江堰的知识进行基本的介绍,为学生下一步自主提出问题进行铺垫,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探究问题的提出:

(师)你们还想进一步了解有关都江堰的哪些知识?

(生 1 )为什么要修都江堰?

(生 2 )都江堰修了多长时间?

(生 3 )都江堰有哪些工程,怎么修的?

(生 4 )当时的人对都江堰怎么看,会不会怨声载道?

(生 5 )都江堰为什么能用两千多年,还能坚持多久。

学生的问题集中在了三个方面:第一,为什么要修;第二,工程是怎样的,有什么作用;第三,工程为何能够长久发挥作用。我把它们板书在了黑板上。

探究学习的展开:

(师)下面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更为丰富的资料,现在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踏上探究学习之旅——走近都江堰。

考虑到初一学生刚刚接触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对探究式学习方法还不掌握,所以对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修,我采取的是师生共同探究的方法。

第一,为什么要修都江堰。

(师)我先请大家看两幅图片,(边讲边演示课件)这幅图是《战国形势图》,这幅组图是《战国及以前各时期的工具图》,请大家根据这两幅图片和所学的知识谈谈你对为什么要修都江堰的理解。

(生 1 )都江堰可以保证农田灌溉,使粮食年年丰收。

(生 2 )战国时经常打仗,修都江堰可以为秦国打仗提供更多的粮食。

(生 3 )战国时使用的铁制工具比前代使用的石器和青铜器更锋利,为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兴修提供了便利条件。

第二,都江堰工程的构成和特点。

为了使学生更容易把握都江堰三大工程的相互作用,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我把这个问题具体化了。

(师)我把这个问题再具体一点,都江堰主体工程中有一项叫做宝瓶口,为什么叫宝瓶口,如果都江堰主体工程只有宝瓶口行不行?

先请大家看一段资料(这段有关都江堰的录像资料,详细介绍了都江堰主体工程各部分的功能及其科学原理)

接下来请大家自主浏览网页,重点探究都江堰的主体工程,看看是否可以解决问题。

学生两人一组,在共用的电脑中打开资料库,自己查找资料,进行探究学习,寻求问题的答案。教师巡视,提供帮助。学生的学习态度非常认真,有的还打开笔记本,把找到的答案笔录下来。

(师)谁来谈谈为什么叫宝瓶口?

(生 1 )它利用地形地势,巧妙地分流引水,起着调节水量的作用。而且宝瓶口就像瓶口一样特别牢固。

(生 2 )我还要补充,宝瓶口有一个奇妙之处就是像《西游记》里的宝瓶可以想收多少水就收多少水,宝瓶口可以按量地把水送入灌区,不会一会儿多一会儿少,所以叫宝瓶口。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我再问大家都江堰主体工程除了宝瓶口还包括什么?

(生齐答)飞沙堰和都江鱼嘴。

(师)三大工程如果只有宝瓶口行不行?为什么?

(生1)不行。因为河水里掺杂着许多石头,如果没有那两项工程,石头全堆积在宝瓶口里,就把它堵住了。

(师)都江堰水利工程如何解决排沙的问题?

(生1)飞沙堰可以把流过来的沙石排到外江,就不用经过宝瓶口了。

(生2)还有,飞沙堰对面有一个凹进去的坑,可以把大量沙石卡在那,让水过滤两遍,才到达飞沙堰,然后由飞沙堰再过滤,只有少量沙石才能进入宝瓶口。

(生3)沙石第一遍被过滤是在鱼嘴堤,然后在燕栖窝二次过滤,再在飞沙堰过滤,最后只有少量沙石进入宝瓶口。

(师)岷江还有一大问题是经常发生洪水,都江堰是如何排洪的?

(生 1 )飞沙堰可以分担。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

(生 2 )还有一个是鱼嘴,来了洪水以后它还可以分水,把洪水分成两部分,以免洪水都流入宝瓶口。

(师)现在,请大家归纳一下,都江堰主体工程主要有什么功能?

(生齐答)排洪、排沙、灌溉。

(师)三大工程是各司其职,各自为战吗?

(生)不是,它们是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三项功能。

(师)确实是这样,都江堰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三大主体工程巧妙地利用了地势、水流,密切配合,共同完成自动引水分流,自动调控两江水量,自动防洪、排沙的任务,既保证了灌溉用水,又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自然灾害的发生。我们的古人确实太聪明了。

第三,古堰常青的原因。

古堰常青是因为它遵循自然规律,讲究科学,学生理解是有一定难度,因此我设计了两个反面案例,通过对比得出结论,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师)我先给大家讲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发生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修建了一座水坝,叫做胡佛水坝,坝后还建了米德水库。整个工程规模巨大,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然而,在水库建成不久的三年之内,这个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地震的地区经历了数百次地震。什么原因?是水库中大量的存水对地表形成压力造成的。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我国。新中国建立后,开发黄河的第一大工程是三门峡工程,因为没有解决好排沙问题,工程建成一年后,就由于泥沙淤积导致洪水泛滥,使上千人被困,数十万亩良田被淹。

回想刚才我们了解的都江堰工程的情况,大家来谈谈古堰常青的原因是什么?

(生 1 )现代水利工程采取的是堵的办法,是横着建水坝挡水,而都江堰治水采取的方法则是引水,是顺着水流的方向。

(生 2 )都江堰工程注意利用自然环境,没有破坏它。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古堰能够常青,因为它既不破坏和试图超越自然,又能让自然界为人类的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服务。顺应自然,遵循自然发展规律,讲究科学,几千年前古人的智慧,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反思与借鉴。

小结:讲到这里,我不禁想到现代著名作家余秋雨对都江堰的评价: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它从表面看虽然没有长城宏伟,但却注定要为人类服务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都江堰则占据了遥远的时间。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而都江堰的文明则是一种灵动的生活,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确实是这样,都江堰不仅造就了一个天府之国,更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民族自豪感和科学发展的思想。

练习:

今天的探究学习大家的热情很高,探究学习的效果也特别好,作为祝贺,我现在要送给大家一份神秘的礼物。为什么叫神秘大奖?因为你必须得先闯关,成功后才能够获得,想不想要这份神秘礼物?好,现在闯关开始。

闯关就是一组巩固练习;大奖则是一幅都江堰全景的拼图。我这样设计目的是创设一种情境,激起学生挑战困难的兴趣,学生在兴致勃勃闯关的同时巩固了知识。闯关成功,学生获得的不仅是一张地图,更是一种成功的喜悦。

【课后反思】

网络探究这种新的授课类型是我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一种尝试,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吗?它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吗?

根据课后对学生的调查,大部分学生乐于接受这种学习方式。一些同学主动为老师提供资料,把家人在都江堰留念的照片带来提供给我。我认为这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这节课另一个比较成功的地方是培养了学生自主生成问题的意识。学生表示,自己提出的问题才有意思,希望以后的历史课有更多这样的机会。

仅仅提出问题还不够,还需要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必要的史料。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对其整理后为学生提供历史思维所必需的史料,这点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习惯是非常有利的。

总之,这节课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资源库,为学生创设探究的空间,为学生创造交流、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

【案例评析】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崭新学习方式,如何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是广大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齐欣老师执教的《走进都江堰》在合作学习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第一,选题具有开放性。都江堰是一个非常好的合作探究的素材。首先,它可以见微知著,都江堰的修建反映了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的时代特征,通过引导学生将都江堰这一水利工程放入战国时期政治纷争、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去学习,从而更好地了解时代特征;其次,都江堰工程本身设计巧妙,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适于学生合作讨论;另外,通过对都江堰的探究,还可以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对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第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课所使用的资源是教师预先制作的局域网资源库,并非网络资源。节省了学生课前查找资源的时间,可以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生成问题、合作探究、合作共享的任务。因此,合作学习主要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进行。

课前,教师查阅并搜集了大量资料,根据对学生的前期调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模式,精心选择内容,制成多媒体网站,使用大量图片,录像资料和 flash 动画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配合文字说明,提供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这些生动直观的感性材料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网站中,教师将知识分成五个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在自主浏览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探究问题,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教师还设计了两个练习让学生在网络中完成,巩固探究学习的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给学生出示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都江堰的评价,之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从这段文字中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让学生自己生成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把这些问题归纳为三个问题:为什么要修建都江堰;都江堰工程的构成和特点;古堰常青的原因。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组成 2~4 人的学习小组,相互协作,自主浏览网页,获取知识,探究问题,交流学习成果。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体验了探究的乐趣、合作交流的情感和创造的成就感,激发了参与历史教学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渗透了《课程标准》中“过程性教学”的主旨。这样的教学活动必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必然会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三,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从学生交流探究学习成果来看,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合作、尊重、理解的意识得到培养。

参考资料

【相关资源】

1. 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PDF)

3. 谈历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PDF)

【参考文献】

1. 冯长运, 《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第 6 版 , 第 14 页。

2. 齐健, 《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方法》 , 开明出版社 ,2003, 第 11 版 , 第 32 页。

3. 王坦, 《合作学习论》 ,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4,第 18-28 页。

4.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版,第 59 页。

5. 梁励, 《论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变革》 , 《历史教学》,2004 年 4 期 , 第 54 页。

6. 宋乃庆等,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理念与创新》,中国出版社 2003, 第 1 版第 44 页。

7. 关文信等,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施》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第 5 版 , 第 64 页。

8. 关文信等,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施》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第 5 版 , 第 49 页。

9. 齐健, 《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方法》 , 开明出版社 ,2003 年, 第 11 版, 第 68 页。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为(“自主共研式”五步教学法):创设情境,巧妙导入——自读 课文,建构知识——质疑问难,合作共享——拓展探究,深化主题——反馈总结,评价提高。 1、创设情境,巧妙导入 本环节主要是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置情境,渲染气氛,帮助学生尽快走进相关历史阶段。这种情境的 设置或通过总结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自然地联系本节课的内容;或利用相关的文化背景,制作相应的课 件;或通过设置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吸引学生“好奇”地进入课文;或通过出示材料,联系实际, 利用联系法链结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也就是说,将文本信息形象化、情境化、经验化,巧妙地将问题 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引起学生的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并萌生问题和想法。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①所创设的情境必须与本节课的内容密切相关,不能强拉硬扯,牵强附会。②情境不宜太长,能起到潜移默化最好,切忌拖泥带水,费时太多,喧宾夺主。 2、自读课文,建构知识 这是一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关键环节,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法。此环节主要是引导学 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了解相关知识。此时应指导学生读的方法:首先浏览大小标题,知道本课主要内容。其次,让学生自由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把感悟出的问题和想法叠加、碰撞、搅拌,然后过滤,加 工成自己的观点和意向。为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在教材资料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必要的 文字与图片等各种补充资料,让学生从中捕捉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并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必要的时间与空间。同时,结合文中插图或补充内容有重点地边读边勾画出相关内容(历史时间、人物、 地点等,可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再次,根据勾画的内容要点尝试编列知识提纲(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习 惯或用图表式,或用表格式,或用图示法等等)。最后,根据自己读书的结果,找出自己的质疑点。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①学生自读时,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读书不能“走马观花”,,粗读和 细读相结合,能充分理解课本插图、图表及补充史料的作用。勾画知识点内容应抓住关键词句,切忌对 课文基本内容全圈全画②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有针对性,且最好一次性交代完毕,切忌随意打断学生读书的思路。③对学生所列提纲不要强求一律,不要求全责备。④对于起始年级的授课,教师可以列出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胡肖飞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胡肖飞 发表时间:2020-04-01T09:50:11.07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2期作者:胡肖飞[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在教学中人们不仅注重学生的分数和成绩,同时也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念等,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是在初中歷史教学中,由于其所涵盖的知识面广,需要记忆的知识较多,所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受到众多一线 历史教师的关注。 胡肖飞桂平市石龙镇第一初级中学 537224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在教学中人们不仅注重学生的分数和成绩,同时也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念等,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是在初中歷史教学中,由于其所涵盖的知识面广,需要记忆的知识较多,所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受到众多一线历史教师的关注。 【关键词】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3-150-01 经过十余年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探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评价方法、课程观、师生发展观等,引领历史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历史教育教学水平。近年来,历史高效课堂的研究更是如火如荼,形成一种风潮,如何根据初中历史教学的特点,运用适合、有效的历史教学策略,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把历史课堂上成高效课堂,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历史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应用,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实践与反思。 一、什么是历史教学策略 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手段及媒体的总和。历史教学策略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历史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历史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深深知道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完全关系到历史教学效果的好坏。 二、历史教学策略有什么特点 (一)具有指向性 历史教学策略是为教学服务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目标是教学整个过程的“靶心”或出发点。历史教学策略的选择行为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的。已作出的选择行为(教学策略)在具体的情景中会遇到预测不到的偶然事件,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教师个体需要对选择行为进行反省,继而作出再选择,直到达到目标。因此,任何教学策略都指向特定的问题情境、特定的教学内容、特定的教学目标,规定着师生的教学行为。放之四海皆准的教学策略是不存在的。只有在具体的条件下,在特定的范畴中,教学策略才能发挥出它的价值。当完成了既定的任务,解决了想解决的问题,一个策略就达到了应用的目的。 (二)具有整合性 历史教学过程是一个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其中的任何一个子过程都会牵涉到其他过程。因此,在选择和制定历史教学策略时,必须统观教学的全过程,综合考虑其中的各要素。在此基础上对教学进程和师生相互作用方式作全面的安排,并能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地反馈、调整。也就是说,历史教学策略不是某一单方面的教学谋划或措施,而是某一范畴内具体教学方式、措施等的优化组合、合理构建、和谐协同。 (三)具有可操作性 任何历史教学策略都是针对教学目标的每一具体要求而制定的,具有与之相对应的方法、技术和实施程序,它要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的具体行动,就必须要求教学策略具有可操作性。没有可操作性的历史教学策略是没有实际价值的。任何历史教学策略都应该是针对教学目标中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具备相对应的方法、技巧。从这个角度来说,历史教学策略就是达到教学目标具体的实施计划或实施方案,并且可以转化为教师的外部动作,最终通过外部动作来达到历史教学目标。 三、历史教学策略与有效教学的关系 历史教学策略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历史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实现历史教学的最优化。教学的最优化就是要求以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制订或选择教学策略还应考虑教学过程的效率,做到省时高效。好的教学策略应是高效低耗,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较好地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并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如何将历史教学策略运用于课堂的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呢?首先,我们要了解有效教学的理念。有效教学是教学活动中,教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教学设施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活动。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发展的如何,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效果不佳或无效的教学。同样的道理,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是无数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和奋斗目标,时代也要求我们构建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因而历史教学策略的选用就尤为重要了。 总之,教师不论应用何种教学方法,其最终目的都是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进而更好地促进历史教学的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促进学生的成长及发展。。参考文献 [1]马芹.《历史与社会》课改中教学方法的转变[J].试教通讯?历史与社会,2003.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旧的历史教学观念,我们称为教本主义,课堂即书本,书本即课堂,书本是课堂教学的凭据,以谈古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没有论今的韵味,教学没有走出书本,成了古代说书的先生。为 此有的人认为就是故事课,识字能说者皆为其师,不要什么专业培训,任找一人代上都得行。其实历史教学只要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结合实际,仍对学生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是当今 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课堂。正如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说明史学有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 如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课《鸦片战争》新课完后,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凭借自己的 见闻说出:当今世界你还知道那些是毒品?对于今天的毒品违法犯罪,作为新世纪中学生的 我们能听之任之,估息养奸,任其危害?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引导学生回答:珍爱生命,远 离毒品并与其作斗争,难道这样的历史课不是一节德育课吗? 2.社会课堂化,提高学生学史的能力,培养学史的兴趣 传统的历史教学观,仅与一些图文资料为教材,枯燥无味,远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学生的 史学来源较为狭窄,学得费劲而难得提高。渐渐失去了学史的兴趣。我认为历史课堂应就地 取材、就近取材,历史教学生活化。如教学八下中国历史:人民政权的巩固一课:抗美援朝 知识点时,作为贵州松桃的老师可以世昌广场为教材,进行教学。先亮出龙世昌塑像,然后 可问:这是谁呢?此处和此人对于这里的中学生是众所周之的,这样即可激起学生的课堂主 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分,然后问此人是在那次战争?哪个国家牺牲的?为什么作为 松桃人的他要到朝鲜去打仗呢?引导学生参考并齐读课本的第10页最后一段回答,再一次 激发学生的兴趣,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孔子说过:乐之者不如好之者。皮亚杰说过: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先决条件。 有时我们可以把热播的影视剧带进课堂,如电视剧《汉武大帝》可用来教学七上:西汉政权 的进一步巩固。因为现在的影视基本在农村普及,这拓宽了师生史学的来源。同样的可以用 学生看过的三国演义教学七上中国历史的:三国鼎立。为此社会课堂化,就地取材,就近取 材这就要求历史老师要关注当地,关注当时,深入社会实际,深入学生的生活。 3.课堂地图化,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掌握史学知识 涉及到地点的史学,利用简易图进行教学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上图是教学七上第三课 所用的地图,一看就知道半坡氏族是黄河中上游陕西境内的原始居民,为此也可以知道他们 的农作物是高粱和玉米,气候干燥,半地穴住房;河姆渡氏族却位于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 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气候潮湿,干栏式住房。但历史课堂地图有三个特点: 3.1简易:只要把以本课堂相关的省、地点,河流画好即可,不能过于繁杂,否则费了功夫没 效果,那样只能在学生眼前密密麻麻,不知所讲之地在何处,以上教学图只画了长江、黄河 两条主要河流,也只标注于陕西、江浙两地。这样便于学生一目了然本课的知识点。又如九 年级世界史:英国大革命一课时只要画爱尔兰(左)、苏格兰(中上)、英格兰(右),其 间都是河流。在英格兰主要也只要标明马斯顿、普雷斯顿、纳斯比和伦敦即可,这样就把整 节课的知识点现于图中,便于学生对英国大革命的掌握。 3.2以本节课无关的,不要画出来,多了、宽了反而不利学生堂屋。如英国大革命教学如拿 原版的世界地图或地球仪可能还很难在地图上讲请楚。 3.3可以相当于板书设计,课完时复述概括时也较为简单,便于学生掌握。如右图只要加一 个课题:英国大革命,那不是一个很好的板书设计吗? 4.历史课堂形式多样化、活动化,但不失重点

0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模式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模式 教学模式的把握,不仅要知道其结构方式和运行程序,能够“照着做”;而且要掌握其蕴含的教学思想或意向,能充分实现其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根据各教学要素变换或创造出更合适的新教学模式。本着这一指导思想,本文拟对我国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几种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总结和概括,并逐一展开教学示例,以此使人们对现行的历史教学模式有一全面的认识和评价,为建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一定的素材。 当前,我国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讲谈——接受式”、“自觉——辅导式”和“参与——活动式”。 一、讲谈——接受式 讲谈——接受式是在改革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传统历史教学模式是50 年代初我国历史教育工作者以苏联的教学模式为基础,融合我国的一些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方式而成的,以“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家庭作业”五个环节为结构程序。它的优点是方便了人们对历史教学活动过程的准确把握,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对历史教学实践的指导也更为明确具体。其教学过程由教师直接控制,通过教师对历史教材内容的系统讲述,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由感知到理解,然后通过总结新课和家庭作业的完成,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它能使学生比较有效地在单位时间内掌握较多的历史知识,比较突出地体现了历史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性,使系统性较强的历史知识得以有效地传授,历史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然而,它的局限性和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最主要的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忽视能力培养,造成了“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的被动学习的局面。它所反映的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为授受关系,表现在教学内容上以知识为主,在教学方式上以传授、灌输为主。 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在巩固了教师系统地讲述历史知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自主积极地接受历史知

如何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几点看法

如何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几点看法 ****学校 *** 著名科学家严济慈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讲课是一种科学的演说,教学是一门表现的艺术……”若要体现教学的艺术化,就要进行艺术化的教学,特别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活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它不是简单机械的,而是艺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复杂劳动。通过一段时间的教改,我对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有几点自己的体会。 首先,使课堂充满趣味兴。 历史课是一门综合性、趣味性很强的科目,其学科的特点具有很鲜明的过去性。历史是人类过去的活动,纷繁复杂、丰富多彩,但它是过去的人和事,无法重现在人们眼前,如果传授方法不得当,往往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昏昏欲睡的感觉。因此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时间,通过教师自身素质的展示,多种教学方式的设计,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等手段,把不能重演的历史现象再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感染,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形象鲜明,直接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展示 教师的自身素质包括思想修养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教学技能素质三个方面。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情操、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历史教学工作,要不断充实与提高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形象语言的使用、丰富情感的流露、教学图片的设计等来展示教师自身的素质,以达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教学中形象语言的使用 中学历史课本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叙述史实简略、概括,不可能象历史演义或小说那样生动、具体,教师若照本宣读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能适当使用形象性的语言表述手段,使教学过程充满感情色彩,效果就大不一样。 其次,要发挥多样的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目的。 中学历史教学担负着对学生知识传授、思想教育、能力培养的任务,如何根据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学科的特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是中学历史课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将电影、录像、电视、投影、录音、幻灯等现代电教媒体综合、有效地引入课堂,实现先进的现代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创设情景,再现历史场面,激发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与教学质量,促进中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充分利用好这一方法可以烘托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一定的情感相联系,要在一定的情景中才能产生,因此,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去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历史科教师上好课的关键。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问题,接下来详细阐述了初中历史 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给行业内人士以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引言 初中的历史教学中,要摒弃传统填鸭式枯燥的教学模式,树立新课改教学理念,改变以往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历史学习效率。从教学理念、 教学氛围以及多媒体手段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构建高效历史课堂。 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问题 现如今,全民信息化的时代,一些信息技术也应用到历史教学中,一些教师 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中尝到了便捷性的甜头,导致每次进入课堂就开始利用PPT 或影视资料进行播放授课,导致整个课堂成为了教师演示备课成果的舞台,学生 走马观花地赏析历史影视作品和教师制作的PPT,没有引导性的直接教授和足够 的时间思考消化知识,导致学习效果不升反降。当前的初中历史教材中,很多教 学内容增大了不少,并且不同的内容只有有着承上启下的因果关系,如果学生只 是被动接收知识,寻求听觉和视觉上的感官刺激,那么实际学生所得到的知识或 水平少之又少。不少学生均反映一堂教学课完成后只记住了电影片段中的某些细节,却无法将整个历史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串联起来,这就导致了教学本末 倒置,喧宾夺主。 2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2.1创设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 兴趣是学习做好的伙伴,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兴趣可以促使学生去自主学习,而且还可以使他们形成自己的 思维习惯,使之变得更加独立。在要知道人的发展是离不开环境的,良好的教育 环境是造就学生良好品质的基础。而学习氛围的选择也是一门艺术,它的真谛在于,在科学的教育原则指导下,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特定的环境条件, 机智灵活、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让学生身心 健康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接受教育和影响的重 要途径,是实现社会化的必经之路,在他们成长、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学校教 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学氛围对学生 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就像一个无声的教师,时时刻刻在发挥着其特殊的影响作用。无论是校园氛围创设,还是班级氛围创设,都要体现人文性,具有深厚的历 史底蕴,这会在学生的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那就是,历史能够让人变得聪明,有内涵。 2.2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学生可以利用实证史料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为此,教师应发 挥史料实证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运用恰当的史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从而深入地理解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事件的习惯。教 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多媒体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建立全面的认识,正确地看待历史事件,把握史实,从而形成良好的史料实证素养。以教学“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为例,笔者利用实证史料辅助教学,让学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个

(完整word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黄文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如何在历史课堂上吸引学生,让学生乐学,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助推器。下面我谈一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一、在课堂上吸引学生 1、用微笑亲近学生。微笑是心灵的阳光,微笑让人互相亲近。课堂上教师的微笑,给学生的学习送去了好心情,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流畅,探究会更加积极,学习的效益当然会大大提高! 2、用激情和幽默感染和吸引学生。教师的激情是学生的“氧气“一个充满激情的老师,能够深深的感染学生,让学生情绪昂扬、节奏铿锵。一个充满激情的老师能够让课堂活跃、进度流畅。如果一个老师的讲课干瘪乏味,学生只能昏昏欲睡,怎能有高效课堂而言。一个幽默的老师能够吸引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润滑剂,学生的困倦和紧张,或许会因为老师一句幽默的话语、一个历史故事、一个夸张的表情而烟消云散,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提高了知识和能力,课堂肯定高效! 3、创设情境,以趣取胜。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是提高课堂效益的有效途径。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则是首选的法宝。以初中历史为例,我在进行《宋代的城市生活》教学时,为了突破一个重点和难点——北宋东京的市坊制度,向

学生创设了一个情景:“假如你乘坐时空穿梭机,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北宋东京的家里。晚上你饿了,想去隔壁的餐馆吃点宵夜可不可以呢?为什么?学生讨论热烈,争得面红耳赤,最终达成了共识——不行,在专门的“夜市”里,要吃宵夜,在“夜市”里解决。又比如在进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个情景:“如果一个人因赋税过重,生活困难,偷走了邻人的钱财。假如你们是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派出的代表,面对窃贼,你们会主张如何处理”?学生代表们纷纷扮演不同的思想家,在趣味盎然的“判决”中,深深的理解了各家的思想精髓。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课堂这片肥沃的土地,必须让学生亲自耕耘和播种,才能有属于学生自己的收获。如果老师老是越俎代庖,久而久之,学生们离开你就会饿死。所以,提高课堂效益的根本之路是把课堂还跟学生。要真正的把课堂还跟学生,除了必须转变理念之外,还要争取在课堂上做一个“懒惰”的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记得有一位专家说过:“勤劳的老师会教出懒惰的学生。”一个老师在课堂上越是辛苦,讲的越多,学生反而收获的越少。我们每位老师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一个孩子能学好,能成才,绝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学出来的,老师只能起到指导、引路的作用。知识不让学生主动去感悟获取,问题不让学生自己去探讨解决,错误不让学生自己去反思总结,疑难也是老师包办,这样你的学生就不是他自己,他们就会被惰性绑架,他们就像一个在饭店等吃等喝的客人,慢慢地就没有了学校的主动性,

探究高中历史人性化课堂教学策略

探究高中历史人性化课堂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9-05-08T16:31:06.053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6月11期作者:钟志军[导读] 新课改要求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的地位,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秉承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想法,通过人性化的教学设计,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 钟志军(广西玉林市福绵高级中学广西玉林 537000)摘要:新课改要求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的地位,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秉承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想法,通过人性化的教学设计,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这不仅能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进而灵活运用各种方式进行思考和探究。因此,要立足于人性化教学设计的优势,提出了实施人性化教学 的途径,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性化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性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6-063-01 引言: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一教育理念不仅迎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能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高中历史教学中,采用人性化的教学设计能为师生的平等交流搭建平台,也能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因而,教师应该在历史教学中强化人性化的教学设计,采用有效的途径推行人性化的教学。 1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 1.1课堂中忽视学生的全面提升 在现有的课堂中,教师关注最多的都是书本上的知识,对此付出了大量的精力,但是却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性教育。教师没有把对学生的人格塑造、精神发展作为教学任务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忽视了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全面提升。 1.2学生脱离主体地位 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的,但是在很多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式都是固定统一的:整个课堂都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被动的记忆。这样的方式导致学生失去主体地位,不再对知识进行积极的探索,与教师之间不能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1.3课堂中缺少有效的互动 互动是人们获取彼此信息的重要途径,互动在课堂中也同样适用,它可以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也可以帮助学生得到最及时的解答。在课堂中,教师普遍的认为互动就是多提问学生,这样的观念将课堂互动变为形式化的互动,整个过程中缺少真正的交流。 2教学策略 2.1营造人性化课堂的氛围 在现在的课堂中,很多教师也开始注重人性化教学的作用,但对于如何营造这样的课堂时常感到力不从心,通常是设计好教学计划可是在课堂中却无法真正的实现。其实,对于这样的课堂建设,刻意的营造是达不到最好的效果的,这需要教师真正的领会到课堂的内涵,也需要教师正视自己的作用以及自己所处的位置,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切忌给学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去,挖掘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耐心的听学生的意见,要发挥好自己组织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营造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减少心理压力,提高自身的能力。 2.2人性化课堂内容的设计策略 第一,人性化的课堂内容需要教师有更高的课堂调控能力,在上课的过程中更要运用情绪和语音两种方式来感染学生。从情绪调控上来说,教师的情绪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所教的内容来调节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情绪推动课堂教学的进行,活跃课堂的氛围,增强教学效果。 第二、在人性化课堂中要深入挖掘历史知识的人文功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人文这一主基调,用人性化的思维方式来对待历史,理解历史,并把自己的所想所思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历史知识。首先,把人类的朴素的自然性和社会性融入到具体的历史教学中,在讲述中国古代农民起义这个专题时,把农民起义的基本需求点出来,就是满足自我的生产和发展。其次,把个人的行为抽象化,以个人的追求贯穿整个历史知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人物的个人发展和追求影响着历史的发展进程。 2.3扩展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传授历史知识,还应该让学生在深入了解历史背景和史实的前提下,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能够以历史问题作为借鉴,以加深对时事的理解。同时,在历史课本中,由于篇幅和其他因素的限制,对一些历史事件的描述过于片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甚至会给学生带来很多疑问和误解。此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人性化的教学设计,以课本内容为基础,进行知识的扩展,为学生补充事件的历史背景和所涉及的史实。 人性化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清晰地掌握历史事件的脉络,并根据其背景和史实对授课内容进行全面和客观的分析,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2.4图文结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在高中历史课本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本中的插图或是各种和授课内容相关的图画、图片甚至是漫画等设计教学,不但能丰富教学方式,这也是人性化教学方式的体现。在高中历史课堂上,由于升学的压力,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通常采取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令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不但能让学生从直观上接触到授课的内容,也能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体验。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图文结合的优势,并运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或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搜集相关的图片素材来辅助教学。 2.5模拟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体验 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挥个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性进行模拟历史的活动,带领学生开展课堂中的小型历史剧表演。在对历史事件进行讲解后,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带领学生观看相应的影视片段,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角色表演,进行剧情再现。这样的教学方式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也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保持较高的积极性,集中注意力;在这样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生更能够体会到历史的趣味性,增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浅析_0

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浅析 【内容摘要】要想构建高效的课堂,就需要教师具有教育的智慧,更需要探索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文章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史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为例,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尝试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三方面来探讨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开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展现课堂的魅力,怎样才能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这是笔者从教以来一直尝试探索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明白了,要想构建高效的课堂,就需要教师具有教育的智慧,更需要探索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本文以《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为例,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尝试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三方面来探讨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开展。 一、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航舵 布鲁姆曾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在现代动态课程观下的课堂教学活动,强调周密的预设是目标生成的前提,目标的动态生成应围绕预设的目标进行。因此,教学目标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要探索有

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必须首先研究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新课改下的《历史课程标准》具体把教学目标分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的在于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发展能力,掌握和运用史学方法,而且培养其养成端正的态度,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所以笔者在备复习课时,根据九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特点及本课教材的内容特点,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简述1917年俄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意义,提高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了解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列宁所作的探索,分析苏联新经济政策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高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创设情境,还原历史,探讨社会主义建设中列宁所作的探索。 (3)了解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产生的背景、发生的经过,探讨其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们要把自己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顾问”、“参与者”、“协作者”,课堂教学中必须“以人为本”,让学生尽可能“活动”起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史、在“活动”中悟史、在“活动”中明理。如学生朗读、观赏、表演历史剧、看图说史、绘图大比拼等活动,鲜明、形象、生动的情景会使学生产生相对应的情感,这些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自然就掌握了该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道德情感;一些再现历史场景的“活动”让学生有深刻的印象,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并能强烈地震撼他们的心灵,唤醒他们的良知,陶冶他们的情操。所以我们的学生中有叫“秦始皇”、“张骞”“明智天皇”的也就不奇怪了。一、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活动设计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转变。新课改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得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态度与水平。历史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让学生明白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把自己作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历史的主人。 二、有利于达成课堂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活动”起来,老师就相当于“导演”,要真正做到“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很多历史课堂有了学生朗读、绘图、讲故事、唱歌、历史剧表演等,能够说是丰富多彩、立意翻新,学生踊跃参与,课堂可谓“热闹非凡”。但是学生活动不是盲目的,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不能“华而不实”,历史课堂“活动”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也就是我们要引导学生不能只为了感官的刺激而活动,而是要明确活动的意图,既要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又要防止学们偏离主题。并在学生“活动”中随时提醒学生本“活动”的“目的”。如在七年级下册《明清专制集权的增强》里的明 清八股取士一目中,我安排了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表演短剧、“看图说史”等活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切是让学生看《举子看榜》“看图说史”的活动,学生非常踊跃,纷纷发言,有趣的是他们对图中挑担子的小男孩的身份发生了争议,初一学生的天真本性使他们争得面红耳赤,有说是货郎的、有说是书童的。这个时候不能由他们争个没完没了,偏离主题,于是活动的目的让我提醒他们的时机也到来了,我对他们的发言都做了肯定表扬“观察仔细,想象丰富”并允许保留各自的意见,然后立即顺势让学生们思考此图整体上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留有悬念又尊重了学生,也不让他们太偏离主题。结果学生们也就很快言归正转,并都能说到当时八股取士考试制度下读书人的复杂心理,并能理解八股取士的危害,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对本课的学习。所以教师们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能重形式而轻知识,不能因活动而偏离主题和抛弃重点。让历史课堂中“学生活动”既要创新又要主题鲜明,并且要目的明确、任务清楚。 忆等,而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与探索,让学生在体验历史中思考、积累和丰富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持续开拓延伸从而培养学习历史的水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水平,培养学生自信心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等。历史课堂中的“活动”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要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的。我们在引导学生活动时要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有序活动,同时不局限单一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开拓、创新。例如“小老师”的活动教师们都不陌生,在七年级下《近代前夜的盛事与危机》一课中我就安排了“小老师”上课的活动,具体办法把学生分为三个组,分别负责“盛世”“近代化因素的萌发”“危机”的教学。第一堂课实行分工准备,每一大组的组长负责分布任务,并让自己的每个组员分别都有任务(查阅资料、做课件、备课、选出“老师”等);第二堂课就由三位“小老师”正式“上课”,“小 老师”们也大力发挥学生主体性,表演课本剧、讲故事等丰富的活动,最终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非常新鲜。通过这样“活动”后,学生们不但牢固掌握了本课知识,也懂得了团结协作的重要,还感受到老师的苦与乐,坚强、信心的情感油不过生。这样的历史课堂的学生“活动”就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当然学生不可能达到老师的素质和技巧,这就要我们历史教师要做大量的课前工作,给予他们必要的指点和协助。 四、有利于三维目标一体化的达成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目标是三维目标的达成过程,而历史课堂中的学生

初中历史快乐有效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经典优秀

《初中历史快乐有效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关键词:初中历史快乐、有效学习结题 一、课题提出的现实背景、意义和研究价值 1、研究背景:农村初中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情况还是相对严重的。素质教育已很多年,可我们还是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模式,学生厌学,师生关系紧张,课余生活单调等一系列问题在中学随处可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鼓励提问、辩论;加强课外活动,倡导在游戏中学习;充分发挥电教设备的优势等。这些举措在我国小学教学中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但由于它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依然无法推广。 2、研究意义与价值: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都需要先进的教学模式做载体。这种教学模式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材处理上要求教师化繁为简,变深奥为通俗,做到既能促进学生智能最大限度的发展,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变厌为趣,变被动为主动,既让学生从学习本身体验到快乐与满足,又要求教师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的探索与指导,让学生从乐学到会学。而快乐有效教育正是这样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它为当今患有“厌学症”的中小学生找到了有效的良方。中小学生都喜欢看电视、玩游戏,如果把历史教学融进电视和游戏中,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当今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和丰富的影视录像资料为这种改革提供了可能。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概念的界定 1、研究内容:我们研究的直接目的就是改变课堂历史教学现状中普遍

存在的“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局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善学生的历史学习习惯和历史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兴趣,使之在快乐中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地学习,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尽可能地实现历史教学目标。 2、“快乐历史教学”概念的界定:“快乐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一系列方法、技能和技巧及实验,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于学生,激发学生兴趣,使之在快乐中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地学习,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快乐历史教学”主要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枯燥乏味的课堂变为可视、可玩、可唱的学生乐园——学生上课就是看历史短片,作业就是玩游戏,记忆就是唱歌曲,当然也需要看书、查资料,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尽可能地实现历史教学目标。 三、的理论依据 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由此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课堂学习活动中。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他们主动探究,主动发展。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直观教学原则。传统的历史教学,过多地依赖于教师语言的表述,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在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基本应用程序 1、导入、板书、示标。(3分钟以内) 【目的】 让学生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要求。 【步骤】 (1)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2)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注意事项】 (1)指定目标要准确,例如,这节课要了解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认识什么,会运用什么知识解决那些问题等。 (2)交代目标时,语速要慢,让学生理解并能记住学习要求。 2、学生自学前的指导。(1分钟左右) 【目的】 让学生知道在多长时间内,自学什么,怎么自学,必须达到什么要求,届时怎样检测自学效果等。 【步骤】 (1)布置自学任务; (2)指导自学的方法; (3)明确自学的要求 【注意事项】 (1)明确自学内容。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的教材内容单一,安排一次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可视情况分几次中学。每一次自学前都要交代清楚从哪里学到哪里。 (2)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例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与同桌讨论,边解决疑难。 (3)明确的提出自学要求。即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 3、先学。(10分钟左右) 【目的】 (1)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自己却阅读、思考,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动眼、动口、动脑,品尝获得知道的愉悦,使学生成为学生的主题,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口答、笔答、板演等形式,检查叙述自学的效果,充分暴露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归类整理,确定教的内容、方式。 【步骤】 (1)学生自学 (2)完成检测性练习 【注意事项】

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

《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我校《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是大连市西岗区“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一、课题的提出 1.背景与意义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时代,它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更为伟大、更为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挥应有作用和优势;另一方面,基础教育的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如果不及时地、有效地解决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就无从谈起。基于这样的形势和背景,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指出了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为贯彻《决定》精神,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管理、课程评价、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教师培训培养等各方面规定作了定性描述,形成了新时期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策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等诸方面的一次大力调整和彻底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其中,教学改革是整个新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是贯彻《纲要(试行)》精神,达成课改目标,落实课改理念,体现课程功能(课程体现课改理念)的必然途径。 2002年9月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在神州大地上铺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成了这次课程改革的宗旨。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本课题旨在改变以往“灌输式”的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主动发展,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做到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按照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然而,审视目前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低效、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传统的被动、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在教学中仍居主导地位。呆读死记、题海战术、机械操练、反复练习的做法依然制约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搀一步,挪一步,教师是辛辛苦苦工作,不敢放松一步。学生是“容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占据讲台滔滔不绝,充分扮演“演

历史课堂教学要求

历史课堂教学要求 一、备课 (一)具体要求 1.教案(导学案)要规范,符合所教年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2.教学过程要详细写(杜绝简案),各个环节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教案中提倡用彩色笔做重点标注; 4.同头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做到“三同”,即:同教学内容、同进度、同检测。“三有”,即:有备课思路、内容、方法,研讨形成共识,并具体落实到学案、教案和教学中。 5.及时做好教学反思。 6.超周备课。 (二)检查:检查结果记入学期末常规检查考核。 1.教研组长单周周五检查本组教案,即每月2次。 2.教务处每月检查教案一次。重点是同头教师的教案。 3.教务处不定期、不定科抽查教案。重点是同头教师的教案。 二、上课 1. 在学校教学中,课表具有法律的性质。教师必须严格按照课表上课。因开会、学习等原因,须找年级主任调课,不得私自调课。 2. 教务处不定时、不定教师和学科听课,按照《怀柔四中常态课标准》打分,结果记录到教研组考核内。 3. 规范教学流程,重点关注“导-学-练”三个节点。 4. 严格落实学科德育要求,遵循尊重教育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融于课堂,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5. 每节课须有检测与反馈环节,每两周检查一次学生的课堂检测本(要写日期,教师的教案中在反馈环节有记录)。

三、作业 1. 严格执行市教委中小学生减负的规定,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业要注重实效性,根据教学目标、课堂重难点、学生实际,精选、分层、适量。 2. 每周布置一次个性化作业,并且留存备查。 3. 教师批改作业要及时,有时间、批语,必须复批。 4. 教师要有学生错题的积累记录。 5. 签订减负协议书。 四、辅导 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有效果的辅优补差工作每周至少一次,做好详实记录,实行月检查制度,并且通过学生座谈或问卷方式了解情况。 五、质量监测 1. 阶段性监测制。每月月底以年级为单位,以学科教学内容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适当增加能力考查内容。依据监测结果,召开年级分析会--找问题、定目标、谋措施,并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会议详细记录和教师发言稿保存、教务处检查。 2. 各年级学生参加怀柔区教科研中心组织的全区统一期末质量监测,并根据其具体的工作安排,完成组考、考试、阅卷、成绩登统工作。 3. 历史学科由任课教师在区统考的前一周完成期末测试,并将统计好的成绩上报年级组长。 4. 质量监测后,年级组长负责组织、召开好“三会”,即:教师的质量分析会、学生的表彰会和家长分析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