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章 创新思维概述-学

第一章 创新思维概述-学

第一章 创新思维概述-学
第一章 创新思维概述-学

第一章创新思维概述

第一节什么是创新

一、创新的含义

(一)含义

1. 个体依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条件,产生出新颖、有价值的成果(物质、精神)的认知和行为活动。——《创新的策略》

2. 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百度百科

3. 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从而产生有价值的新思想、新举措、新事物的实践活动。——本教材做出对上述三个定义的评价并给出你自己的定义!

(二)构成要素

主体(人类)、

客体(客观世界)、

过程(认知与行为活动)、

结果(物质与精神)

核心(创新思维)、

本质(突破)、

目的(满足需要)、

二、创新的特征

(一)新颖性

(二)价值性

(三)超前性

(四)高风险高回报性

(五)目的性

你如何看待创新的这些特征?

三、创新能力

(一)含义

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

或者说是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合理利用的材料,并掌握学科的前沿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产品的能力。

请你分析这两种解释!(注意:分析的视角应该是多方面的)

(二)特征

1. 综合性:多种能力的综合,非仅仅由某一方面的能力构成。

2. 结构性:

3. 独特性:鲜明的个性色彩

4. 优化性:有机结合,整体性。

谈谈你对上述特征的理解!

(三)形成

1. 遗传素质(天赋、禀赋、天资)是形成人类创新能力的生理基础和必要的物质前提。“承认天赋,不唯天赋”

2. 环境是人的创新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要条件。

3. 实践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

4.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核心与关键。

上述四条给了你哪些启示?

第二节创新思维的基本意义

一、人是能思维的动物

是谁把地球的某些地方已经弄得面目全非了?他凭借什么把地球弄成如此样子?

为什么说:“人是会劳动的动物”而不能说:“人是无毛的两足动物”?

如何理解“人贵有自知之明”?

为什么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得多?

请思考以上问题并做出你自己的回答。

二、思维能产生创新—基于思维的超越性——思维的基本属性(与肢体相比)

思维能够超越什么?哲学视角。

思维的超越性是否说明思维不受任何限制?思维与“限制”的关系如何?

提高自己思维超越度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三、创新能够改变世界

思维能够产生创意,创意驱使我们行动,我们的行动竭力要实现创意,创意的实现使世界发生新的变动。

创意(新)改变世界的例子不胜枚举。

请你简单列举!

“创新”中的“新”是否指的是“亘古未见”、“举世无双”?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以及对于不同的主体来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如何理解这里的“新”?

西方两句格言:“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与“太阳底下没有新事物”。

这两句话是否存在矛盾?你认可哪一句?

第三节创新思维必备的素质

一、创新思维必备的心理素质

创新思维主体必备的心理素质是多方面的、极其复杂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一)积极的人生态度——世界观视角的分析

积极的人生态度即健康的人生观和积极的处世态度,对追求进步和真理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并有为之做出贡献甚至牺牲的使命感。

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创造性人格中的灵魂,是人不断追求创新的动力。

试分析你自身的人生态度及其形成的原因!

(二)肯定的自我意识(良好的自信)——先决条件

自我承认、自我肯定,充分肯定自我潜能的存在并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它。

没有积极的自我肯定,缺乏自信,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和能力(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就会使创新思维受到扼杀。

你的自信心怎样?它对你的行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较高的动机水平——强劲动力

动机是使人们坚持去做某件事和不做某件事的直接原因。

动机分为内在和外在。内在动机包括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等。外在动机有外部刺激引起。

高成就动机的特征:

1. 把成就看成比任何东西(包括金钱)都更重要;

2. 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就并从中得到快乐;

3. 认为报酬仅仅是衡量自己成就大小的工具;

4. 强烈的进取精神和事业心;

5. 敢冒风险;

6. 能与环境保持一种和谐关系(能及时摆脱不利于创造的负面影响);

7. 是积极进取的现实主义者

试分析你自身的成就动机及其对你自身发展产生的影响。

(四)创造性的认知风格——人格特质视角的分析

创造性认知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创造性认知的特征:

1. 感知敏锐:能够看出别人看不出的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好奇心、观察力、注意力集中、兴趣趋于强化;

2. 感知全面、客观;

3. 思维流畅(能够对信息迅速产生连锁反应,善于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不追求唯一的正确答案);记忆准确、广阔;

4. 思维灵活:注意力与思路能够适时转换,不受常规答案左右,不循规蹈矩,和别人看同样的事物却能够看出不同;

5. 思维开放:宽容对待各种设想和不同甚至对立的想法,从对立中看出新的价值,具有浪漫精神和超现实感;允许暂时实现不了的想法存在;

6. 认识具有独立性:有独立见解,不迷信书本和权威,认识的客观性强而社会性弱;

7. 富有想象力和幽默感:能够略去细节,抓住本质;异中求同,把两个相去甚远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试分析你自身认知风格方面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影响。

(五)积极的情绪状态——心理环境

创新思维需要积极的情绪情感介入。

经常保持快乐、良好的心境,对事物的高度热情以及适当的情绪激活水平等。

过分的紧张、忧愁、沮丧会导致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和自制力的下降;当然过分松弛也难以产生创造性思维。

请对比上述这些素质,分析自身的优劣!

以下将择其主要者分述之。

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不竭动力

(一)好奇心——开启人类创新思维的原初动力

即表现出对未知、新奇、不了解或尚未有结论的事物的追求、兴趣和积极探寻的心理倾向,是一种认知冲动或认知需求,总是被未知、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总想了解它、明白真相。

好奇心增强感知的敏锐性和促使人们去思考!

好奇心是非常可贵的优良禀赋,但也靠后天的培养,更需后天的呵护与引导。

你对好奇心有怎样的认识?你自己的好奇心是怎样的?

(二)求知欲——创新思维用之不竭的稳定动力

欲即需要、需求!但更倾向于那些主观方面的需求。

好奇心是求知欲的基础和心理准备,如果没有一点好奇心,则不可能有求知欲。求知欲比好奇心更稳定和持久。

求知欲不同于好奇心,它主要靠后天的学习与培养,青年时期主要依靠家长和教师,成年后则主要依靠自己。

有求知欲才会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渊博,而有渊博知识的人看待和分析问题时,更容易站得高,看得远,富有创造力。

你的求知欲是怎样的?你是否认识到了它的作用?

(三)兴趣——创新思维内在的稳定动力

特点:兴趣与天赋有一定关系,但主要是靠后天培养。它比好奇心更理性和稳定持久。

作用:“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就是“乐此不疲”!

兴趣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可以激发出高昂稳定的情绪、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意识倾向,使感知敏锐、理想与想象丰富、思维敏捷、甚至废寝忘食而感到其乐无穷。

要求:创造性思维需要培养广博的兴趣,但广博的兴趣中要有中心,要有稳定性,而且要积极为之,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心而想之”。

你有哪些兴趣?你是怎样对待你的这些兴趣的?

请举例说明你曾经有哪些创新并分析你的好奇心、求知欲的强度和

兴趣在这些创新中的作用!

三、性格

性格即人们对待客观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它是一个人稳定的和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影响性格的因素既有先天的遗传因素,又有后天的环境因素,后者对性格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

性格的内容丰富,这里主要分析:

(一)自信心——创新思维的必要前提

充分肯定自我时的心理体验。这种肯定必须是清醒的、客观的、明确的,不能过高(自负),也不能过低(自卑)。

如何形成:

1. 丰富的知识是自信的坚实基础与后盾:丰富的知识形成有准备的头脑,有

准备的头脑就会形成直觉、灵感等创新思维形式。

2.不断积累经验,总结规律,对所从事的专业和领域的活动掌握熟练的技能

和技巧:“熟能生巧,巧能创新”。

3.具有坚定的信念和雄心壮志,过分的自我批判和自谦就会缺乏自信心和坚

定的信念,就会丧失机会

4. 不要过分地去追求完美,期望值过高,否则,一旦发现不完美,就会挫伤

自信心。

试分析你的自信心及其形成。

(二)勇气——创新思维主体须具备的最为重要的特征和素质

即勇敢无畏的精神和气概。

它以自信为基础,以无私为前提。无私才无畏。

表现:

1. 敢于向习惯势力、权威挑战,敢于破除陈规陋习、旧的理论、观念、技术

2. 敢于标新立异,敢为天下先

3. 敢于承担风险,敢于同各种艰难险阻进行斗争。

4. 敢于同一切谬误作斗争,敢于承受“光荣的孤立”,不怕围攻打击。

你的勇气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你的这种(些)勇气来自何处?

(三)独立自主——创新思维必备的良好性格品质

即不随波逐流,不屈从于传统和权威,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信念来采取行为方式和进行决策——独立型性格

与自信和勇气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实践体验逐渐积累起来的。

作用:

能够独立自主地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具有开拓精神;能承担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能独辟蹊径,有所突破创新。

你独立自主的精神有哪些体现?在哪些方面更为突出?

请分析你自身的性格特点并说明它对你生活学习产生的影响。四、意志品质

即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据此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是人的意识的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与创新思维有关意志品质主要有:

(一)坚忍不拔与锲而不舍——意志品质中最可宝贵的东西

巴斯德:告诉你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没有这种坚持的精神,创新往往会功亏一篑!

你有无一种坚持精神?请举例说明!

(二)勇于面对困难和阻力

创新思维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困难、挫折乃至失败,也会有成功。这就需要靠坚强的意志品质去控制自己:面对前者(困难与阻力)时,不急躁、气馁、萎靡不振、心灰意冷;面对后者时,不洋洋得意、骄傲自满、忘乎所以。

你对待困难的态度怎样?请举例说明!

(三)勇于战胜挫折和失败

一个人如果没有战胜挫折和失败的顽强意志,永远不可能进行创新思维,科学史上的每一个发明创造,都是在战胜挫折和失败中获得的。

你对待挫折和失败的态度怎样?请举例说明!

请思考:在学习和生活中,你是否曾经有意识地培养上述这些意志品质?

五、情绪、情感与情商(情感智慧)

情绪、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肯定还是否定,等等。

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和以人的认知为中介而产生的。没有某一方面

的需要,就不会产生某一方面的体验;认知不同,对同一事物产生的体验也就不同。

情感智慧(情商)是准确评价、表达和有效调节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并在产生动机、做出计划和取得成就过程中如何付出感情的一套组合技巧。

(一)情感智慧(情商)对创新思维的作用机制

1. 引导人们的注意,进而产生好奇心,以维持创新活动

2. 介入思维的全过程:当人们情绪好时,思维就活跃,想象力就丰富,更容易产生创造性设想和思维

3. 积极的情感活动有助于克服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心理障碍

4. 情绪影响思维活动的类型:有研究认为,快乐心情能促进创造性和归纳性推理,而伤感心理对演绎推理性的作业和精细、深刻的思考都有一定的帮助。

请思考:你情商处于何种水平?具体表现是什么?

(二)情绪在创新思维中的作用——动机性作用,激发或压抑创造性思维

1. 按性质不同,可以把情绪分为: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一般而言,否定性情绪不利于创造性思维,而人处于平和愉快的情绪下,才能够达到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随时产生灵感,有利于创造性思维。但也有例外,比如屈原的《离骚》,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等。

2. 按状态不同,可以把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应激和热情

①心境:一种较微弱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亦有好坏之分。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一种良好的心境,有利于创新思维

②激情:一种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亦区分为积极与消极两种。消极的激情一定要努力克服,它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而积极的激情则是创新思维活动内在的强大动力,它使人冲破艰难险阻、克服困难,坚定不移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③应激:由于出乎意料的紧张而引起的情绪状态。它使人的动作变得敏捷准确、思维灵活、急中生智,找到应对突发情况的办法,产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但不能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否则,不利于身体健康。

④热情:一种强有力、稳定而深厚的情绪体验,是创新思维的推动力,可以达到废寝忘食。其产生受多重因素的制约: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等等。

平时你是否注意对情绪加以控制调节,其效果如何?情绪在你的生活和学习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三)情感在创新思维中的作用

按情感社会内容性质的不同,可将其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1. 道德感:是人们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你去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言行举止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强烈的道德感是人们做好本职工作,对本职工作进行创新和探索的前提和强大动力。

2. 理智感:对自己辨别是非曲直、利害关系以及自我控制能力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态度体验,是在人的智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

人们的认识越深刻、求知欲越强烈、追求真理的兴趣越浓厚,理智感就越深厚。它能够起到推动创新思维的作用。

3. 美感:与人的审美需要相联系的对客观事物的鉴赏、认识和体验。

那些能够满足人们审美需要的事物和对象对于激发直觉和灵感具有重要作用。

请分析你的道德感和理智感。

第四节创新思维的训练

“训练”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呢?有些人天生聪明,智力超人;有些家庭经过努力也培养出了创新能力很强的人。问题是,中等智力水平的人,通过训练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强其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新的三个源头:天赋、实践、训练

(一)天赋——必须承认

孔夫子所说的“生而知之”,“不学而能”是错误的。然而,如果我们否认一切与“天赋”有关的能力,认为个人的所有品质都是从后天的学习中获得的,实验证明这也是错误的。个人确实具有某种程度的“天赋能力”,这种能力往往以潜在的方式存在,它主要来自于遗传以及早期胎儿的发育过程。

“天赋能力”决不意味着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它只是一种资质、一种倾向,一旦遇到合适的条件,“天赋能力”便能够充分地展现出来;如果缺少必要的现实条件,“天赋”再高的人也无能为力。

孔老夫子为什么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你认为你有哪些天赋?(二)实践——对于个人思维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已经证明,“贫乏环境”即放在空无一物的单调环境中和“丰富环境”即其中摆满了各种各样小白鼠喜欢的玩物,如梯子、转轮、滑板、秋千之类的东西环境中的小白鼠,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之后,后者的小白鼠在大脑皮层的重量和厚度等方面,比前者有明显的增加,其学习能力和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

在社会现实中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见过世面”的人对问题的理解往往更为深刻,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处理问题的时候点子也特别多。——人挪活,树挪死!

笛卡尔在20多岁的时候,便离开书斋到世界各地去游历,“去读世界这本大书”。他到过大部分欧洲国家,结识了当时文化界的第一流的人物。这些丰富的学识使他能够把各自分离的几何学和代数学结合起来,推演出解析几何学;他还把传统哲学和当时科学的发展联系起来,建构了特色鲜明的认识论体系。

从广义上来说,后天的社会实践其实也是对思维的一种训练,但是这种训练是不自觉的,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在某些场合和某些时候,实践和经验能够起到开发头脑、增长智慧的作用,但是在另外一些场合和时候,实践和经验又会成为一种包袱,成为束缚头脑的枷锁。于是人们便希望找一种科学的头脑训练方法,既能够开发智力,又不会形成新的束缚,这正是“创新思维训练”所要解决的问题。

你这样认识哲学上“实践”这个概念?你做过哪些将课本、课堂中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的行为?

(三)训练

“天赋能力”和后天“丰富环境”对创新思维具有重大意义,并不意味着既没有很高的“天赋”,也没有条件到各地去游历以增长见识的人就“无可救药”了。因为“天赋能力”到目前为止还缺乏准确的度量,而“丰富环境”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再单调的环境,自己也可以把它丰富起来。此外,通过进行科学的思维训练,可以“堤外损失堤内补”,尽快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素质。不然的话,任其自然,岂不更糟?

社会学家高夫在研究人的个性与创造性之间关系的时候,采用“形容词检查单”的方法来区分个人创造能力的强弱。最后高夫发现,有些形容词与个人的创造力成正相关的关系,而另一些形容词则呈现出负相关的特征。

与创造力正相关的18种形容词是:有能力的、聪明的、有信心的、自我中心的、幽默的、个人主义的、不拘礼节的、有洞察力的、理智的、兴趣广泛的、有发明精神的、有独创性的、沉思的、随机应变的、自信的、好色的、势利的等。

而与创造力呈负相关的形容词是:易受别人影响的、谨慎的、平凡的、保守的、抱怨的、老实的、兴趣狭窄的、有礼貌的、忠诚的、顺从的、多疑的,等。

这里所说的“形容词”,实际上是指人的个性品质。上述有助于创新能力的那些品质,有些属于天生的性格方面,有些显然是后天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结果;而其中大部分的品质,都是能够通过科学安排的训练来获得的。这也从另一个途径证明,一个人的创意思维能力是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制约的。

你如何认识这三个源头?

二、创新思维能训练吗?——要有特殊的方法(且只对一般人)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东西需要学习、理解和掌握。但并不是每一样东西都能够“教”。绘画中的线条、比例、色彩、透视等技术性的内容能够“教”,学生只要画得和老师教的一模一样,就算“学”会了。但是,绘画中的“创作”能“教”吗?老师“创作”了一幅画,你“学”着画得维妙维肖,这能够说明你学会了“创作”吗?文学“创作”也是无法教的,文学中老师能够“教”的只是字义、语法和修辞之类的东西,勉强教出来的“创作”也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

创新思维正是这种情况。严格地说,“创新”思维是无法“教”的,至少,创新思维的“教”和“学”的方法与某些技术性东西的“教”和“学”的方法有很大的差别。

(一)创新思维训练的方法有别于其他训练——需要“引与导”

西方语言中的“教育”是从拉丁文(educare)转化而来的,其原义是“引来”、“导出”,也就是充分开发一个人的潜力。这种原义的“教育”很适用于创新思维。

所谓“创新思维训练”,也就是“创新思维”的启发和引导;教师提出并解决某个问题,使得学生从中得到启发,以后在遇到其他类似的问题时,就多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世界上也没有两种完全一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习“创新思维”和学习别的技术性课程也不用同一种学习方法。技术性课程需要死记硬背,“理解的要背,不理解的也要背,在背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而学习“创新思维”主要靠自己的独立思索,多想多练,形成一种习惯性的行为;如果只是记住几条创意规则,而没有改进自己的思维习惯,那就等于什么都没学到。

从历史上看,创新思维训练具有悠久的传统。在西方,最早采用系统的方法进行思维训练的人,也许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苏格拉底。他使用了“头脑助产术”这种思维训练方法,即“教育”一词的拉丁文原义——“引来”、“导出”。

引和“导”的本质是什么?——引其走上一条自我认识的道路!

“引导”的案例:苏格拉底与一位正在宣讲“美德”的年轻人的“遭遇战”——什么是美德?不盗窃、不欺骗就是美德吗?

(二)创新思维训练——正常的普通人最需要的

客观地说,对于某些天赋能力极高的人来说,创新思维训练也许是多余的;他们的头脑无须训练,便能使创意如泉水涌出。如果让达·芬奇或者爱迪生去接受思维训练,肯定只会浪费他们的时间;遗憾地是,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是达·芬奇或爱迪生。

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训练而得到提高,这一点已成为众多成功人士的共识;问题

的关键在于,训练方法必须具有科学性和简便易行的特点。

(三)思维训练案例

一只蜗牛住在一棵梧桐树下面。一天清晨,太阳刚刚升起,蜗牛便开始从树根向树梢上爬。它爬得忽快忽慢,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这只蜗牛终于爬到了梧桐树的树梢,在树梢上睡了一觉。

第二天清晨,也是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蜗牛开始从树梢向下爬。它沿着昨天爬行所留下来的印迹,忽快忽慢地朝树根爬去,总起来看,朝下爬要比朝上爬轻松多了,所花费的时间也少一些。这样,当太阳还没落山的时候,蜗牛就已经爬到了梧桐树的根部,也就是昨天清晨它出发的地点。

现在请问:在蜗牛上下爬行的途中,会不会存在着这样的一个点:蜗牛第一天上树时经过这一点的时刻(几时几分几秒),和蜗牛第二天下树时经过这一点的时刻完全相同?

你怎么看创新思维训练?

化工热力学教学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化工热力学是化学工程的重要分支和基础学科,是热力学基本定律应用于化学工程领域中而形成的一门学科。本课程主要研究化工过程中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及过程趋近平衡的极限条件,主要涉及能量及组成的计算。能量计算包括功能互换,也包括物理热和化学热的计算,前者包括温度、压力对焓的影响及各种相变热,后者主要是反应热。组成计算包括化学平衡和相平衡。化学平衡包括平衡常数及平衡组成的计算,并确定反应方向;相平衡包括在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各相组成的确定。化工热力学是化工过程研究、开发与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2.设计思路: 化工热力学应用热力学基本定律研究化工过程中能量的有效利用、各种热力学过程、相平衡和化学平衡,还研究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基础数据,如物质的p-V-T关系和热化学数据。 本课程主要包括四部分的内容,各部分的内容和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部分,流体的p-V-T关系,要求掌握各种p-V-T关系使用范围,会应用各种p-V-T关系进行基本的p-V-T 计算。 第二部分,纯物质(流体)的热力学性质,要求掌握应用p-V-T关系求解纯物质的热力学性质的方法。 第三部分,热力学基本定律及其应用,要求掌握化工过程能量分析的方法,了解和掌握化工热力学原理的应用(压缩、膨胀、动力循环与制冷循环等)。 第四部分,均相混合物热力学性质,掌握利用混合规则求解均相混合物热力学性质的方法。 第五部分,相平衡,掌握气液相平衡的计算方法。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适宜安排在修完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上)等有关基础课课程之后开设,内容上注意与物理化学的衔接。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系统地掌握运用化工热力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计算方法,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中有关能量转换和有效利用、相平衡和化学变化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利用化工热力学的方法对化工中涉及的物

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笔记整理

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笔记整理 目录 第一章导论 1.1困惑与思考 1.2创造 1.3创造学 1.4创造力及其构成 第二章创造性思维及思维定势 2.1 创造性思维概念 2.2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2.3 思维定势的类型 2.4突破思维定势 第三章方向性思维 3.1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3.2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第四章形象思维 4.1 形象思维及特点 4.2 想象思维 4.3 联想思维 4.4 直觉思维 4.5 灵感思维 第五章头脑风暴法 5.1 头脑风暴法基本原则及规则5.2 头脑风暴法实施程序 第六章设问法 6.1奥斯本检核表法 6.3 和田十二法 6.2和田十二法 第七章列举法 7.1 列举法概述 7.2 属性列举法7.3 希望点列举法 7.4 缺点列举法 7.5 成对列举法 7.6 综合列举法 第八章思维导图 8.1 思维导图概述 8.2 思维导图绘制 第九章组合分解法 9.1 组合法概述 9.2 常见的组合方法 9.3 形态分析法 9.4 信息交合法和主体附加法9.5 分解法 第十章六顶思考帽法 10.1 水平思考法 10.2 六顶思考帽的特征 第十一章类比法 11.1 类比法概述 11.2 类比法的原理 11.3 类比法的类型 11.4 综摄法 11.5 引申方法 第十二章 TRIZ法 12.1 TRIZ的由来 12.2 TRIZ理论的体系结构12.3 TRIZ理论专利等级划分12.4 技术系统进化S曲线12.5 物理矛盾及其解决原理12.6 技术矛盾及其解决原理

第一章导论 1.1困惑与思考 东亚人平均智商最高,但智商高不等于创造力高。 美国教育哲学:鼓励广泛的兴趣,灵活多变,善于质疑,东跑西跳,注重培养自信心;中国教育哲学:注重狭隘的专业,扎实的操练,被动接受,按部就班,常常缺乏自信心。 中国学生知识丰富,善于考试,但却不善于想象、发挥、批判和创造。高知识不等于高创造力。 李约瑟悖论:中国有四大发明,近代科学技术为什么未起源于中国?因为我们停留在经验的基础上,没有形成理论,不能指导我们实践。发明的目的不是为了探求未知世界,也不是为了人类谋求福祉,而是政治的需要。 什么是高创造呢?知识,技术。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缺乏创新型人才是问题所在!所以大学的责任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就是俱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俱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 1.2创造 (1)创造与发现。发现科学事实,发现科学规律。 (2)创造与发明。新产品的研制,新方法的发明。 (3)创造与创新。更新,改造新的东西,改变。先创造,滞后期,后创新。 (4)创造与创意。新奇,简单,实用,与众不同,能使人眼前一亮,会令人久久难忘。 创意产生思路,创造产生作品,创新产生效益。 1.3创造学 赫曼全脑模型: A左上逻辑性B左下纪律型C右上空想型D右下表现性 创造学的涵义:指研究人类的创造能力,创造发明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创造学的特点:一般性,不能取代其他科学。 创造学的研究目的:尽快开发每一个普通人的创造力,提高其创造性。 创造学的基本原理:(1)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即人人都有创造力,因此都具有开发的创造潜能。(2)人们的创造力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和训练而不断被激发出来,转化为显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 1.4创造力及其构成 1、创造力的含义: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2、创造力的构成:知识→一般知识、专门知识, 智力因素→一般智能、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特殊才能, 非智力因素→创造意识因素、创造精神因素。 格林提出创造力由10要素构成:知识、自学能力、好奇心、观察力、记忆力、客观性、怀疑态度、专心致志、恒心、毅力等。庄寿强创造力公式:创造

创新思维概述学

第一章创新思维概述 第一节什么是创新 一、创新的含义 (一)含义 1. 个体依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条件,产生出新颖、有价值的成果(物质、精神)的认知和行为活动。——《创新的策略》 2. 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百度百科 3. 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从而产生有价值的新思想、新举措、新事物的实践活动。——本教材做出对上述三个定义的评价并给出你自己的定义! (二)构成要素 主体(人类)、 客体(客观世界)、 过程(认知与行为活动)、 结果(物质与精神) 核心(创新思维)、 本质(突破)、 目的(满足需要)、 二、创新的特征 (一)新颖性 (二)价值性 (三)超前性 (四)高风险高回报性 (五)目的性 你如何看待创新的这些特征? 三、创新能力 (一)含义 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

或者说是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合理利用的材料,并掌握学科的前沿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产品的能力。 请你分析这两种解释!(注意:分析的视角应该是多方面的) (二)特征 1. 综合性:多种能力的综合,非仅仅由某一方面的能力构成。 2. 结构性: 3. 独特性:鲜明的个性色彩 4. 优化性:有机结合,整体性。 谈谈你对上述特征的理解! (三)形成 1. 遗传素质(天赋、禀赋、天资)是形成人类创新能力的生理基础和必要的物质前提。“承认天赋,不唯天赋” 2. 环境是人的创新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要条件。 3. 实践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 4.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核心与关键。 上述四条给了你哪些启示? 第二节创新思维的基本意义 一、人是能思维的动物 是谁把地球的某些地方已经弄得面目全非了?他凭借什么把地球弄成如此样子? 为什么说:“人是会劳动的动物”而不能说:“人是无毛的两足动物”? 如何理解“人贵有自知之明”? 为什么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得多? 请思考以上问题并做出你自己的回答。 二、思维能产生创新—基于思维的超越性——思维的基本属性(与肢体相比) 思维能够超越什么?哲学视角。 思维的超越性是否说明思维不受任何限制?思维与“限制”的关系如何? 提高自己思维超越度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三、创新能够改变世界

工程经济学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思考题: 1、什么是工程经济学,其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2、什么是技术?什么是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工程经济学为什么十分注意技术和经济的关系? 3、为什么工程经济分析强调可比条件?应注意哪些可比条件? 4、从技术与经济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两方面各举一个实例说明(不要用书上已有的案例)。 5、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有哪些? 6、何为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举例说明。 1.工程经济学是运用工程学和经济学有关知识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工程经济分析原理和方法,能够完成工程项目预定目标的各种可行技术方案的技术经济论证、比较、计算和评价,优选出技术上先进、经济上有利的方案,从而为实现正确的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门应用性经济学科。 工程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工程项目技术经济分析的最一般方法,即研究采用何种方法、建立何种方法体系,才能正确估价工程项目的有效性,才能寻求到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工程经济分析的对象是具体的工程项目,不仅指固定资产建造和购置活动中的具有独立设计方案,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工程整体,更包括投入一定资源的计划、规划和方案并可以进行分析和评价的独立单位。 工程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为如何通过正确的投资决策使工程活动收到尽可能好的经济与社会效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工程技术实践的经济效益,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与方法。 (2)研究如何最有效地利用技术和资源,促进经济增长的规律。 (3)研究工程技术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推动、最佳结合的规律及实现方法。 2,技术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将其利用来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手段。在经济学中,经济是指从有限的资源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关系:在人类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活动中,经济和技术不可分割,两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经济发展是技术进步的动力和方向,而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和手段,经济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 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经济类学科,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最小的投入获得预期产出或者说以等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是工程经济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工程经济学十分注意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2020智慧树,知到《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开发》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开发》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开发》章节测试答案 见面课:创新思维训练之一 1、问题:思维定势的来源有 选项: A:经验定势 B:权威定势 C:从众定势 D:书本定势 E:自我中心定势 答案: 【经验定势;权威定势;从众定势;书本定势;自我中心定势】 2、问题:“想问题、做事情完全从自己的利益与好恶出发,主观武断地不顾他人的存在或感觉。”指的是(E) 选项: A:经验定势 B:权威定势 C:从众定势 D:书本定势 E:自我中心定势 答案: 【自我中心定势】

3、问题:跳出书本定势需要重视实际情况。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4、问题:跳出权威定势就要敢于大胆怀疑权威言论。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5、问题:“守株待兔”的故事指的是 选项: A:经验定势 B:权威定势 C:从众定势 D:书本定势 E:自我中心定势 答案: 【经验定势】 见面课:创新思维训练之二 1、问题:发散思维又称为 选项: A:辐射思维

B:多向思维 C:扩散思维 D:求异思维 答案: 【辐射思维; 多向思维; 扩散思维; 求异思维】 2、问题:( )不是发散思维的特点。 选项: A:流畅性 B:概括性 C:变通性 D:独特性 答案: 【概括性】 3、问题: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能够随机应变,不受现有知识和常规定式的束缚,敢于提出新奇的构想是发散思维的( )特点。 选项: A:流畅性 B:比较性 C:变通性 D:独特性 答案: 【变通性】

4、问题: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最高目标。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5、问题:日常可以运用“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培养收敛思维能力。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错】 见面课:如何认识创新和创新思维 1、问题:从中兴通讯到华为给我们的启示是: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没有具有世界竞争力自主品牌,就会被西方国家压榨。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2、问题:对企业来说,创新是一个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化工热力学》课程考试大纲

《化工热力学》课程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化工热力学》是是化学工程学分支学科之一,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段)的一门专业课,《化工热力学》课程结合化工过程阐述热力学定律及其运用,是化工过程研究、设计和开发的理论基础。 应考者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应初步具备运用热力学定律和有关理论知识,对化工过程进行热力学分析的基本能力;应初步掌握化学工程设计和研究中获取热力学数据的方法,对化工过程进行相关计算的方法,目标是培养他们能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分析和解决实际化工生产和设计中的有关涉及平衡的问题,并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化工类专业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二、考试目标 本课程的考试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掌握化工热力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计算方法知识的程度。利用化工热力学的原理和模型对化工中涉及到的化学反应平衡原理、相平衡原理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利用化工热力学的方法对化工中涉及的物系的热力学性质和其它化工物性进行关联和推算;以及利用化工热力学的基本理论对化工中能量进行分析等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题方式 闭卷/开卷/A4,笔试/小论文/读书报告/其他请注明。 考试方式采用开卷形式。 答案必须全部答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如有答题卡,请注明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的答案答在答题纸上。) (二)答题时间 90分钟。 (三)基本题型 (1)基础概念题 包括单(多)选题、判断题、简述题,通常约占卷面成绩的20~30%。 (2)计算题 涵盖课程章节的全部内容,如流体(纯流体或混合物)的pVT性质计算、溶液的热力学性质计算、相平衡计算、化学反应平衡计算和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计算、熵分析计算和有效能计算。该部分内容约占卷面成绩的60%~75% (3)证明推导题 基本热力学方程及其关系的推导,约占卷面成绩的5%~10%。

《创新思维训练与创造力开发》课程方案设计

《创新思维训练与创造力开发》课程方案设计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紧紧围绕创业学院培养“多维度复合型应用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在进行创业教育阶段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和思维素质,为今后创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创新思维训练与创造力开发》就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作为课程的宗旨,通过介绍创新思维的技巧和方法,阐明创造的基本原理和技法,并为学生构筑创新思维训练和创造力开发的平台,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积极应对时代的挑战。 三、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以实践为主线,学生在本课程中学习创新的基本方法,重点在于将其尝试应用于企业的运营中,从而令学生重视创新,激发其对创新的兴趣,助其积累创新的经验,提高创新的能力。 四、重、难点章节 (一)第三章商业模式创新 通过学习商业模式图,令学生了解并建立系统化的思考模式,掌握在企业发展中,如何创新商业模式。 (二)第四章组织与制度创新 令学生了解企业业务的并购、剥离的原因和意义,思考自己商业计划书中的业务是否有在组织与制度方面创新的必要,并通过SWOT方法分析(不)必要的原因。 (三)第五章产品与技术创新 从商业模式图中的“价值主张”出发,训练学生运用SCAMPER创新技巧,养成有“方向”地进行创新思考的习惯。 (四)第六章市场与营销创新 训练学生在商业模式图的右半边——市场营销的观念和策略方面,应用创新技巧。引导学生分析、思考SK-II如何创新地进行了市场营销,使自己跻身高端品牌,并通过模拟市场,让学生对自己商业计划中的产品进行班内/小范围推广营销。 五、课程内容学时分布

六、整体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前教学准备的要求 1、关注学生知识水平 不仅要了解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朗读水平、理解能力、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还要了解学生的需要、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及习惯等。可通过查阅学生的班级平均成绩和班级及学生的社会活动情况,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思想意识有初步的了解。 2、熟悉教材、教案 授课前充分了解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预先设定学生应达到的学习水平和应具有的实践技能。 3、准备好充分的教具 本课程为实践课,上课前须准备好所需的各种物料。如PPT、视频、案例等。 (二)课堂教学实施方法

《化工热力学》课程标准

《化工热力学》课程标准 英文名称:Chemical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应用化学本科学分数:2 一、课程性质 所属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二级学科——化学工程基础学科。 《化工热力学》是应用化学专业的重要专业方向课程。该课程包括化工基础理论,热力学案例分析、化工节能创新等化工技能,是化工类专业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中比较重要的专业课。 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 二、课程理念 1、该课程是化学工程的精髓 《化工热力学》课程属于工学学科门类下化学工程学科,是化工过程研究、开发和设计的理论基础,在科研和生产领域具有不可缺少的地位。它是从化学工程的角度,分析并给出化工过程经历的实质性变化,在原理和计算方法上指导各种化工过程的进行和优化。 该课程是应用化学专业的重要专业方向课程,是化学工程的精髓,是所有单元操作的基础,是《化工原理》、《反应工程》、《化工分离过程》等课程的基础和指导。 该课程在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承前启后、由基础到专业的桥梁作用,是化工类人才持续深造和研究开发必须打好的知识功底。 2、理论与工程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与开发能力 该课程定位为工程学科专业方向课,故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同时,始终强调工程能力的培养,将化工热力学理论,模型与工程应用融为一体,旨在培养学生能够应用和建立热力学模型解决化学工程和工艺开发中的问题。 3、砸实热力学知识,培养学生扎实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该课程是以化工热力学、工程热力学和统计热力学为学科基础,以计算机及其技术为工具,培养学生从热力学角度分析解决现代化工技术的复杂工程问题。为了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既要给学生以干粮——扎实的热力学知识,又要给学生以猎枪——获取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4、重视过程与动态评价 采用平时表现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评价理念。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课堂讨论、口试等内容和环节后,获得参加考试资格。知识和能力之间应树立一种内在联系,多看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提高程度,不把期末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坚持“过程评价”和“动态评价”。 三、课程目标 总目标: 通过介绍化工热力学的起源、现状和发展,使学生了解热力学在化工过程中的主要实际应用;引导学生构建化工热力学课程的知识网络,使学生掌握化工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利用化工热力学的方法对化工中物系的热力学性质和其它化工物性进行关联及推算,利用化工热力学的原理和模型进行化工过程能量、相平衡分析和研究;训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使学生具备利用热力学知识分析解决化工领域中有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形成基本知识扎实、应用能力突出的专业素养。 分目标:

创新思维与创造力开发

《创新思维与创造力开发》 第一:创新思维培养是创造力开发的前提。 创新思维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是创造力发挥的前提。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思维、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所以我们说,创新思维是创造性实践的前提,是创造力发挥的前提。重塑思维的习惯,创新领域:实物创新、对策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心态创新、换一种思路达成目标。 第二: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 创新思维的鲜明特点,创新思维具有的独特过程,创新思维是事业发展的关键,突破思维定式,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努力开拓思维的新境界。 第三: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 创新意识是世界发展的前提,更是科学创新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课堂上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按照创造思维的规律去进行创造思维的实践,多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尝试用新方法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 2、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每个青少年学生都具有对未来事物进行主动探索、发现的愿望和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题,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后,启发学

生在知识的纵向、横向的联系上不断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3、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心理安全”和“心里自由”感,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4、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教师要围绕学生这一基本需要,为学生多提供交流经验与创新成果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表现自我,勇于创新的机会。 5、更新教育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虽然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但教师与学生的人格和地位是平等的。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知识与认识水平去苛求学生,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去揣摩学生的认知过程,顾及学生的学习方法兴趣和接受知识的能力;要多给学生一些称赞、鼓励的话;要和学生多交流,真正做到师生合作,让学生对教师有良好的感觉。这样学生才善于去找问题、想问题,向教师求解问题。只有在这种师生感情融洽,关系平等的氛围中,学生的自主自信、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学

创新思维概述学习心得

创新思维概述学习心得 创新是现代社会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个词,它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当然创新思维对我们数学教育专业来说也非常的重要,可以用很多创新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这一切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能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进而去积极探究创新。 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教师出示小明和爷爷的头像,问:“小明今年13岁,他已经过了13个生日,小明的爷爷今年65岁了,可是却只过了17个生日,小明怎么也想不明白,你能帮助他吗?”学生听了以后非常好奇,纷纷讨论起来。 又如,在学习“元、角、分”的知识后,运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了“虚拟商店”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当售货员和消费者,进行仿真练习。 二、抓住心理特征,引发学生创新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主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 1.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所以巧用生活实例,能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如“较大数量、较小数量、相差数量”三者数量关系的教学,课前可以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去超市购买水果,记下水果的重量或个数,亲身体验购物情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充分表达三者之间的联系,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意义。由于是自己收集的数据,又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学生便会积极参与,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三、重视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创造火花 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从疑问开始,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所以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要将“质疑“引入课堂,首先应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教师

智慧树知到《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见面课答案

见面课:创新思维桥及大作业展示 1、1.我们在看问题时,用熟悉的眼光看的事物时,要不放过任何细节;用熟悉的眼光看的事物时,要进行类比、联想。 A.陌生、熟悉 B.熟悉、陌生 正确答案:熟悉、陌生 2、2.TRIZ“思维桥”包括:最终理想解(IFR)、金鱼法、、和五种创新思维方法。 A.九屏幕法 B.STC算子 C.头脑风暴法 D.聪明小人法 正确答案:九屏幕法; STC算子; 聪明小人法 3、3.最终理想解是使技术和产品处于相对理想状态时的解,它可以用来衡量。 A.理想度 B.理想化 C.标准化 D.标准解 正确答案:理想度 4、4.九屏幕法不仅要考虑当前系统,还要考虑它的和;不仅要考虑当前系统的过去和未来,还要考虑的过去和未来,的过去和未来。①超系统②子系统③分解系统④融合系统 A.①②①②

B.③④③④ C.①④①④ D.②③②③ 正确答案:①②①② 5、5.STC法是一种发散思维的想象实验,即将、和这三个因素按照三个方向、六个维度进行变化,也就是将这三个因素分别逐步递增和递减,递增可以到最大,递减可以到最小,直到系统中有用的特性出现。 A.作用时间 B.成本 C.有用特性 D.尺寸 正确答案:作用时间; 成本 ; 尺寸 见面课:创新思维训练 1、1.发散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强弱。发散思维具有、、和三大特点。 A. 流畅性 B.变通性 C.独特性 D.普及性 正确答案:流畅性; 变通性; 独特性

2、2.横向思维包括、和三类。 A.横向移入 B.横向移出 C.横向转换 D.纵向深入 正确答案:横向移入; 横向移出; 横向转换 3、3.随着思维的成熟和后天的教育,人们的思维方式逐渐由向抽象思维过渡,并最终由抽象思维取代形象思维的主要地位。 A.收敛思维 B.纵向思维 C.横向思维 D.形象思维 正确答案:形象思维 4、4.创意的萌芽阶段需要。 A.严密的分析与推理 B.大量的知识储备 C.周密的计划与实施 D.信马由缰式的发散思维 正确答案:信马由缰式的发散思维 5、5.关于转换思维视角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4-工程经济学概论习题答案

工程经济学概论习题答案 第4章投资方案的评价指标 1、某项目期初(第1年初)固定资产投资200万元,投产时需要流动资金30万元。若该项目从第2年初投资并达到设计能力,每年经营费为50万元,该项目服务年限为10年,届时残值为10万元,若年利率为10%,试计算该项目总费用的现值。√ 解: NPV=-200-30 (P/F, 10%, 1)-50 (P/A, 10%, 10) (P/F, 10%, 1) +10 (P/F, 10%, 11) =-200-30×0.9091-50×6.1446×0.9091-10×0.3505 =-510.08 (万元) 2、根据表4-3所列的现金流量,假定基准贴现率为10%。计算这两个现金流量的净现值、将来值和年度等值。√ 解: NPV A=-100+50 (P/A, 10%, 4)=-100+50×3.1699=58.5 (万元) NPV B=-100+40 (P/A, 10%, 2) +60 (P/A, 10%, 2) (P/F, 10%, 2) =-100+40×1.7355+60×1.7355×0.8262=55.47 (万元) NFV A= NPV A (F/P, 10%, 4)=58.5×1.4641=85.6 (万元) NFV B= NPV B (F/P, 10%, 4) =55.5×1.4641=81.2 (万元) NAV A= NPV A (A/P, 10%, 4) =58.5×0.3155=18.46 (万元) NAV B= NPV B (A/P, 10%, 4) =55.5×0.3155=17.5 (万元) 3、2000年发行面值为1000元的某债券,每年可按面值的6%支付利息,5年后归还债券面值,求在发行时购买债券的内部收益率。2001年购买这种债券的价格是1070元,求2001年购买债券的内部收益率。√ 解: (1) NPV=-1000+60 (P/A, i, 5) +1000 (P/F, i, 5)=0 i=6% NPV=-1000+60 (P/A, 6%, 5) +1000 (P/F, 6%, 5) =-1000+60×4.2124+1000×0.7473=0.044 (万元) i=7% NPV=-1000+60 (P/A, 7%, 5) +1000 (P/F, 7%, 5) =-1000+60×4.1002+1000×0.7130=-40.988 (万元)

化工热力学教学大纲

《化工热力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化工热力学 课程英文名称:Chemical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课程编号:06131050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54 学分:3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先修课程:物理化学、化工原理 开课院系:化工与制药学院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化工热力学是化学工程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化工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化工过程研究、开发与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该门课系统地介绍了将热力学原理应用于化学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方法。它以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为基础,研究化工过程中各种能量的相互转化及其有效利用,深刻阐述了各种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达到平衡的理论极限、条件和状态。 设置本课程,为了使考生能够掌握化工热力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利用化工热力学的原理和模型对化工中涉及到的化学反应平衡原理、相平衡原理等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利用化工热力学的方法对化工中涉及的物系的热力学性质和其它化工物性进行关联和推算;并学会利用化工热力学的基本理论对化工中能量进行分析等。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 1.正确理解化工热力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和理论; 2.理解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应用; 3.掌握化工热力学的基本计算方法; 4.能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分析和解决实际化工生产和设计中的有关问题。 四、理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1 热力学发展简史 1.2 化工热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3 化工热力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发展1.4 化工热力学在化工中的重要性第二章流体的p-V-T关系 2.1 纯物质的p –V –T关系 2.2 气体的状态方程 2.2.1理想气体状态 2.2.2 维里方程 2.2.3 立方型状态方程 2.2.4 多参数状态方程 2.3 对应态原理及其应用 2.3.1 对比态原理 2.3.2 三参数对应态原理 2.3.3 普遍化状态方程 2.4 真实气体混合物的p-V-T关系2.4.1 混合规则 2.4.2气体混合物的虚拟临界性质2.4.2 气体混合的第二维里系数 2.4.3 混合物的状态方程 2.5液体的p –V -T关系 2.5.1 饱和液体体积 2.5.2 压缩液体(过冷液体)体积2.5.3 液体混合物的p –V -T关系 第三章纯流体的热力学性质 3.1 热力学性质间的关系 3.1.1 热力学基本方程 3.1.2 Maxwell关系式 3.2焓变与熵变的计算

创新思维概述

创新思维概述 “我们深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的最高经济利益,将主要取决于我们同胞的创造才智,而不取决于我们的自然资源。”奥斯本在《创造性想象》的前言中引用了P·伊顿先生的这句话,来强调创造性教育的必要性。 “创新”这个词在中国成为热点,可以说源于中央提出的“创新型国家”这个概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然而,创新不应仅仅被视为实现经济发展的手段,而应该作为一种独一无二的生存姿态来加以提倡。我们呼唤创新,是期望能把创新精神融入到我们民族血液之中,使它能成为民族性格的一部分。要建立“创新型国家”,除了国家的政策扶持,科研单位及企业的配合响应,我们认为,更需要把创新精神影响到个体层面,从而形成创新的永动力。 一、创新的含义与类型 科学地定义一个概念其实是很困难的事情,何况很多概念又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随着研究深入逐渐得以丰满。在许多心理学和创造学的研究著作中,我们看到的也是大量的对“创造”和“创造力”的论述,关于“创新”的定义很少。创新概念演化至今,已经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等。在此,我们先简要概括地阐释下创新的基本含义及类型。 1.创新的含义 “创新”作为一个复合词,在中国古代、近代都似乎没有进入流行用语中,它是现代创造出来的新词。“创”字原意,是被刀刃所伤,看来要想开创一点点新事物或新思想,都是要冒被刀砍伤的风险。而“新”字原意,“取木也”(《说文》),“新”是“薪”的本字,据甲骨文,左边是木,右边是斧子,指用斧子砍伐木材,就是有所获的意思。“创新”英文为Innovation,解释为“the introduction of something new”,指某种新事物的引进和采用,也表示对旧有事物的改革和革新。 要理解“创新”,就不得不比较它与“创造”的异同。在英语中,“创造”表述为Creation,表示“producing new and original ideas and things”,也就是产生新的、新颖的、独创性的想法或者事物的意思。可见这两者在内涵上具有相当广泛的共性,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创造”和“创新”往往是通用的。无论是“创造”还是“创新”,实际上都是以人的创新、创造活动以及人的创造性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体系中的原始概念。然而,差异也的确存在。“创造”,由于这个“造”字,更多的是强调造出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新事物、新产品等,也就是强调“创造”成果有具体物化形态。因此,“创造”常与“发明”联系在一起。“创新”,重点落在“新”上,所以,只要具有“新”的特征,人们就会认定是“创新”,因此很多新的思维成果的萌发,就只能说是“创新”了。总的说来,我们认为“创新”与“创造”的关系如图所示,既有相区别的差异点,同时,也存在意义上的交集。 2.创新的类型 理解了“创新”的含义之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创新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创新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创新成果是否具有首创性,创新可以分为原始创新和改进创新;根据创新成果是否属于全世界范围内的首创,创新可以分为绝对创新和相对创新;根据创新成果是否是自己创造的、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可以分为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最后,根据创新活动的不同领域,创新又可以分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教育创新、理论创新和管理创新等等。

智慧树知到《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开发》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开发》章节 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开发》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一个人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具有创造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是否曾有别人提出过,而在于对他本人来说是不是具有() 新颖性 前所未有 有价值性 xxx 答案: 新颖性,前所未有,有价值性 2、创新是分不同层面的,包括() 思维的跨越 创新方式的改变

关键技术的创新 工艺的改进 E:发明和革新 答案: 思维的跨越,创新方式的改变,关键技术的创新,工艺的改进,发明和革新 3、在通讯领域中,从4G到5G,它属于()层面的创新。 思维的跨越 创新方式的改变 关键技术的创新 工艺的改进 E:发明和革新 答案: 关键技术的创新 4、下面关于创新的描述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 创新就是发明一个全新的事物 创新必须在拥有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将两件平常的事物进行重组也可能是一种创新 创造出来的东西必须有实用价值才算真正的创新 答案: 将两件平常的事物进行重组也可能是一种创新 5、智力高的人创造力就强。 对 错 答案: 错 6、一个真正的创新者一定具备以下特征() 好奇心 直觉和洞察力 敢想敢干敢于实践 百折不挠 答案: 好奇心,直觉和洞察力,敢想敢干敢于实践,百折不挠 7、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曾说过:“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说明创造力无处不在,每个人都有创造力。

对 错 答案: 对 8、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说明人类思维最基本的属性() 新颖性 超越性 间接性 答案: 超越性 9、电影《泰坦尼克号》,泰坦尼克号之所以会沉船,最根本的原因是() 人的原因 物的原因 管理的原因 常规思维的原因

化工工艺学课程简介

化工工艺学课程简介 《化工工艺学》是化工及相关专业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化工工艺学》课程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以培养高等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以化工工艺为主线,突出“宽、精、新、用”思想,即强调口径宽阔、简明精练、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型实用化,使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化,教学容更加合理化,便于学生熟悉和掌握生产第一线生产技术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有机化工、无机化工、精细化工、高分子化工、煤化工、石油加工、生物化工等各方面理论和知识有机统一,形成完整的大化工系统知识体系,体现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完整性、充实性,奠定现代化工工艺技术基础,满足企业生产第一线必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个人简介 景崮,男,1949年7月生,中共党员,副教授,1982年毕业于师大学化学系,82年起在师学院化学系工作至今,一直致力于从事化学教育和教学研究,主讲课程有:《化工基础》、《化工原理》、《绿色化学与化学工业》、《化工工艺学》。研究方向:化学工程及化学工艺。近年来撰写论文20余篇,并从事了化工生产的科技实践。

《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Chemical Technology) 课程编号: 学时数:32 学分数:2 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 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学习的专业课。本课程从化工生产的工艺角度出发,运用化工过程的基本原理,阐明化工工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介绍典型产品的生产方法与工艺原理、典型流程与关键设备、工艺条件与节能降耗分析。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应用已学过的基础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当今化学工业概貌极其发展方向;掌握化工过程的基本原理,典型工艺过程的方法、原理、流程及工艺条件;了解化工生产中的设备材质、安全生产、三废治理等问题。以便学生在以后的生产与开发研究工作中开拓思路、触类旁通、灵活应用,不断开发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设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与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重点放在分析和讨论生产工艺中反应、分离部分的工艺原理、影响因素、确定工艺条件的依据、反应设备的结构特点、流程的组织等。同时,对工艺路线、流程的经济技术指标、能量回收利用、副产物的回收利用以及废物处理作一定的

2020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答案

2018 智慧树《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答案 第一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2分) 依照赫曼全脑模型划分,沙和尚属于(A) A.纪律型 B.逻辑型 C.空想型 D.表现型 2【单选题】(2分) 以下哪一项不是创新型人才的特点?B A.个性灵活、开放 B.力求稳妥,拒绝冒险 C.精力充沛、坚持不懈 D.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单选题】(2分) 创造是指人们首创或改进某种思想、理论、方法、技术和产品的活动。我们可以将人类的创造分为第一创造性和第二创造性,下列属于第二创造性的是(C)。 A.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四大发明 C.LED显示屏 D.勾股定理 4【单选题】(2分) 人类社会在我们的不断创造中快速发展,那么我们不断实现各种突破性的创造的根本动因是(A)。 A.创造性需求 B.创造性目标 C.创造性动机 D.创造性行为 5【单选题】(2分) 创新方法的三阶段不包括(D)。 A.试错法 B.头脑风暴法 C.尝试法 D.疑问法

第二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2分) 长期按照相同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成自然”,但在很多方面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不好的影响,我们把这叫做(D )。 A.思维模式 B.思维方式 C.思维定性 D.思维定势 2【单选题】(2分) 超声波熔接缝纫机利用超声波在两块衣料间振动,摩擦生热并以极高的温度将它们熔接在一起,实现了无针无线,快速美观,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D)特征。 A.视角上的灵活性 B.程序上的非逻辑性 C.内容上的综合性 D.对传统的突破性 3【单选题】(2分) 在学习时,虽然也遇到过稍微复杂的数学问题、物理问题,但多数情况下是把类似的问题拿来照搬,也因为这样往往缺乏深入思考,导致解题失误。这属于(D)思维定式。 A.从众型 B.权威型 C.直线型 D.习惯型 4【单选题】(2分) 有的人喜欢跟别人唱对台戏,人家说东,他偏往西,好赌气,费了好大力气,走了许多弯路还不愿回头。这属于(C )思维定势。 A.从众型 B.局限型 C.偏执型 D.习惯型 5【单选题】(2分) 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时,由于省略了中间环节,其创新成果曾一时令人无法理解和接受,被人讥笑他为“疯子”。这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D)特征。 A.视角上的灵活性 B.对传统的突破性 C.思路上的新颖性 D.程序上的非逻辑性

化工热力学

《化工热力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1、在某T , p 下,测得某二元体系的活度系数值可用下列方程表示:122ln (20.5) x x γ=+,211ln (20.5) x x γ=+,i γ为基于Lewis -Randall 规则标准状态下的活度系数。试问,这两个方程式就是否符合热力学一致性? 2、已知氯仿(1)与甲醇(2)组成的二元溶液,在50℃时,各组分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分别为 3.21=∞γ,0.72=∞γ,饱与蒸汽压分别为:S p 1= 67、58kPa,S p 2= 17、63kPa 。请问:(1) 假定该体系服从 van Laar 方程,请计算50℃时与x 1=0、3成平衡关系的汽相组成y 1。(2) 在50℃时由纯组分混合形成1mol 上述溶液的ΔG 值。 3、在常压(101、325kPa)下,二元体系氯仿(1)-甲醇(2)恒沸混合物的组成x 1=0、65,其沸点为 53、5℃,如果气相可视为理想气体,液相服从van Laar 方程。并已知纯组分在 53、5℃下的饱与蒸汽压分别为:S p 1= 78、26kPa,S p 2= 6 4、53kPa 。 求:(1) van Laar 方程的常数;(2) 53、5℃时与x 1=0、25成平衡关系的汽相组成y 1。 4、某换热器内,冷、热两种流体进行换热,热流体的流率为100kmol 、h -1,C p =29 kJ 、kmol -1、K -1,温度从500K 降为350K,冷流体的流率也就是100kmol 、h -1,C p =29 kJ 、kmol -1、K -1,进入换热器的温度为300K,换热器表面的热损失为87000 kJ 、h -1,求该换热器的有效能损失及有效能利用率。设T 0=300K 。 5、 苯(1)与环己烷(2)在303 K,0、1013 MPa 下形成x 1 = 0、7的溶液。已知此条件下V 1=89、96 cm 3/mol,V 2=109、4 cm 3/mol,在该条件下两种物质的偏摩尔体积分别为1V =90、20 cm 3/mol,2V =110、69 cm 3/mol,求混合溶液体积V 与超额体积V E 分别就是多少 cm 3/mol ? 6、乙醇(1)-苯(2)恒沸混合物的组成x 1=0、448,其在常压(101、325kPa)下的沸点为 68、2℃,如果气相可视为理想气体,液相服从van Laar 方程。并已知纯组分在 68、2℃下的饱与蒸汽压分别为:S p 1= 66、87kPa,S p 2= 68、93kPa 。求:(1) van Laar 方程的常数;(2) 68、2℃时与x 1=0、3成平衡关系的汽相组成y 1。 7、苯(1)-环己烷(2)恒沸混合物的组成x 1=0、525,其在常压下(101、325 kPa)的沸点为77、4℃,如果气相可视为理想气体,液相服从Van Laar 方程。并已知纯组分在77、4℃下的饱与蒸汽压分别为:s p 1=93、2 kPa, s p 2=91、6 kPa 。试求:(1) Van Laar 方程的方程参数。(2) 在77、4℃下与x 1=0、7成平衡的汽相组成y 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