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故国人民有所思

故国人民有所思

故国人民有所思
故国人民有所思

故国人民有所思

1、1959年3月起,受市场紧张的波及,北大的食堂大锅使用情况告急。北大原有20口大锅,但三分之二是坏的。……陆平原任铁道部副部长,他为此事惠铁道部奔跑多次,央求旧部属为北大救急。他又跑到市委找主管生产的常务副市长万里帮忙,恳请在工业系统内部突击解决。但是就是这么一大圈的折腾,最终陆平只是无奈地借到一口小锅。1

2、在校长位置上,享受无上的政治荣耀和光环,但实际上又长期处于权力的真空地带,为人摆设,看人眼色,陈垣的滋味一定是百感交集,难以名状的。2

3、1953年斯大林去世,中方先后举办多种悼念仪式,北京高校的部分教授就表示不愿戴黑纱,冯友兰却巧妙地提出一点异议:“如果在过去我就会想,好像邻居死了家长,为什么要将灵堂设在我家堂屋里呢?不过现在我不这样想,知道这想法不对。3”

4、陆平还责怪自己的前任江隆基患了严重的右倾错误,在《人民日报》“六八”反右社论发表之前没有有意识地组织老教授鸣放,引蛇出洞的措施不力,没有适时暴露右派言行,因而错失打击的良机。陆平他们后来想以补课的形式诱人入网,但已无人中招。4

5、1958年7月28日,中宣部长陆定一在会上传达毛泽东新近讲话内容:“主席说不要把哲学看的很神秘,小孩子也懂哲学,你问他妈妈是人是狗,他也会说示人,这就是唯物论(反映论),小孩看电影也爱问哪是好人哪是坏人,他也是在找对立面。”5

6、冯友兰:我对学生不敢管,不敢有要求。有一次,要求学生在考试时记住一些事实。教学检查时,他们认为这是因为平时对我提了意见,在考试时进行报复。并且说,你那些资料是资产阶级的资料。现在的教师相当于过去皇帝的侍读,你到学生宿舍去,学生问“你来干嘛?”你辟一个房间“候驾”,学生不来,若问

1陈徒手著:《故国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侧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54页。

2陈徒手著:《故国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侧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66页。

3陈徒手著:《故国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侧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80页。

4陈徒手著:《故国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侧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90页。

5陈徒手著:《故国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侧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93页。

为什么,学生说:“太麻烦了,还是你到我们宿舍来吧。”6

7、冯友兰当时为高教一级教授,每月收入445元(工资345元,研究费100元),爱人在家属委员会协助工作。根据政策,他可以享受甲级供应(每月四斤肉、两斤糖、三斤鸡蛋、两条烟),及牛奶一磅,这在当时算是顶尖的生活待遇。7

8、冯友兰曾安排研究生第一年要学习一千九百多页的古典著作,第二年学得更多,第三年做毕业论文时要对一本古书做校注。8

9、他(傅鹰)在会上举例说,教授写完了讲义,要“呈请鉴核”,一个二年级学生为学生党支部成员,他拿起红笔勾勾抹抹,这个不要,那个不要,其实他什么也不懂,可他是“代表党”的。9

10、(傅鹰)我敢说有些青年党员不如我以国家事业为重,他们不按政策办事,这几年我对他们完全消除了政治自卑感。10

11、1961年6月22日,有时爱走极端的中宣部长陆定一召集北大党政负责人陆平、周培源前来谈话,会见过程中突然提议傅鹰为北大副校长,要学校党委酝酿讨论。11

12、傅鹰:多少万女学生害妇女病,影响下一代。12

13、王瑶:有的学生会上批判你,会后又来向你解释,说是因为有了压力才批判的,弄得你啼笑皆非。13

14、陆平秘书杜采云1965年3月16日在党员干部会议小组会上发言,她说:“那段时间,冯定同志能看文件,陆平同志倒不能看,想必陆平同志的问题比冯定同志严重,这也使我无法理解。”14

6陈徒手著:《故国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侧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96页。

7陈徒手著:《故国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侧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101页。

8陈徒手著:《故国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侧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106页。

9陈徒手著:《故国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侧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161页。

10陈徒手著:《故国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侧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166页。

11陈徒手著:《故国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侧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170页。

12陈徒手著:《故国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侧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172页。

13陈徒手著:《故国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侧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188页。

14陈徒手著:《故国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侧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218页。

学有所思 学有所得(学习培训心得)

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丽水市高中政治教师疑难问题解决培训教研室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提高平台,每位教师都以鲜活的实例、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打动了我的心,使我的思想重新焕发了激情,燃起了斗志,确实感到受益匪浅。 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各级教育专家的专题报告,有特级教师的教学展示,有学员围绕专题进行的说课、评课。也有学员的互动讨论,更有导师的指导、引领。通过理论的培训学习,现场的教学观摩,还有自己的教学实践。因此,这几天来的学习,对我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 带着教学实践中的种种疑问,我走进了培训课堂。是专家们的精彩讲座一次次的激起我内心的感应,更激起了我的反思。在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对话中,我喜悦地获得了专家们思想的精髓、理论的精华。通过《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和《国家财政》等分析教师在选择和利用教学素材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提出改进的措施,既有实例又有理论分析总结,让我深有感悟,颇有所得。某位教师讲授的新课《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学风格幽默风趣,教学内容理解和把握水平非常高,教学素材选择和整合非常好,讲解过程中环环相扣,层层展开,深入浅出,做到了平淡而不平凡,让我们深有感悟题为《政治生活之公民篇》的复习课,根据学生平时作业中反映的疑点和易错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同时通过学生作业的再现和评价,处处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注重解析题的方法和运用,特别通过典型材料讲解,清晰地再现了解题的过程,既有理论和实践。这种复习课思路、方法给人眼睛一亮,是一个非常有益的探索,值得学习。 在培训中无论是每一次的听课学习,还是老师们的课堂教学展示,都让我感受着新课程理念的和风,沐浴着新课程改革的阳光,我异常珍惜这样的机会。因为他们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教学案例和资源,让我从自身出发寻找差距,反复的琢磨和钻研,不断的反思和总结。对我来说,不论从理论还是教学上,这都是一个让我进步的有效良机。在交流过程中,我也能积极参与交流讨论,聆听感言,

《有所思》古诗译文注释及赏析

《有所思》古诗译文注释及赏析 《有所思》古诗译文注释及赏析 《有所思》 西征登陇首,东望不见家。 关树抽紫叶,塞草发青芽。 昆明当欲满,葡萄应作花。 流泪对汉使,因书寄狭斜。 译文翻译 西征登上大陇山头,往东眺望看不见故乡。 边关树木抽出紫叶,塞外小草发出青芽。 昆明春水当已涨满,葡萄也该已经开花。 对着汉使热泪长流,请把捎信寄往长安的曲巷里头。 注释解释 有所思:属乐府古辞鼓吹曲。 陇(lǒng)首:今陕西陇城县有大陇山曰“陇首”。 关树:边关的树木。 昆明:长安附近有昆明池,武帝时造成。春能积雪,江湖水满。

作花:开花。 因书:捎去书信。狭邪:长安的街道,代指故乡。 创作背景 《有所思》原是乐府《鼓吹曲辞·汉饶歌》十八曲之一,写一个女子决意要与负心郎断绝关系而又难下决心的复杂而悲伤的心情。南朝齐永明初年,沈约也以“有所思”为题作诗,以与其他诗人所作的“有所思”相与唱和。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和诗,刘绘、萧衍所作的和诗主旨均为一般男女相思之作。刘绘“佳人不相见,明月空在帷”托意思妇,萧衍“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也是思念良人之作。而这首诗特点在于写征人思家情绪,并描绘了边塞风光。 首两句“西征登陇首,东望不见家”。陇首,表明抒情主人身份是征戍之人。远征在外,登大陇山东望而见不到故乡的情景,领起全篇。三、四句承接“望”字,东望不见家,见到的.是边关景物,塞上风光:“关树抽紫叶,塞草发青芽。”草木抽叶发芽,意味着时序变换,春到人间,紫叶、青芽,色彩新美。边地异域风物变换触动征人的乡思。五、六两句,用设想推开出去,宕出故乡景象来:“昆明当欲满,蒲萄应作花。”春天到来,冰融雪化,江湖水满,征人想象故乡当是春池水满,景色宜人,比起关塞来另是一种风光。内地比边塞暖和,引进的葡萄该已开花。那葡萄开花的庭院里,居住着

_凭阑静听潇潇雨_故国人民有所思_省略_性改造_兼与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比较_李秋菊

“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反思毛泽东的国民性改造,兼与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比较 李秋菊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412000) 摘要:国民性批判,是自晚清以来贯穿整个20世纪的重大精神命题,集革命家、军事家、诗人于一身的毛泽东,在这一领域也做出了独特而卓越的贡献,它们都已凝结在他史诗般的诗词里。透过其诗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毛泽东和以国民性批判享誉中国文坛的鲁迅,在国民性认识、国民性改造方面,很典型地代表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并各以其探索启示着中国国民性的现代化策略。 关键词:国民性;毛泽东;鲁迅 中图分类号:C9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412(2006)01-034-04 晚清以来,国民性问题曾引起过许多文人志士的关注和思考。一批批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见仁见智,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毛泽东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鲁迅和毛泽东作为他们那个时代的两位巨人,在对国民性的批判和改造上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也许他们不曾谋过面直接接触过,但他们在精神和心灵方面却是相通的。不仅毛泽东对鲁迅的经典性评价早已为人们所熟知,而且毛泽东还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鲁迅的钦敬。综观毛泽东的诗歌全集,以与他同时代的已故人士做对象的诗歌并不多,除了“谁与共平生”的“芳年友”易昌陶、御外侮“沙场竟殒命”的将军戴安谰、“红军队里每相违”可与商量国之疑难的战友罗荣桓、“红霞万朵百重衣”的“骄杨”杨开慧,就是鲁迅,并且为他做了两首[1]。代表新文化方向、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最大的贡献就是他的国民性批判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而毛泽东的国民性改造与鲁迅是并驾齐驱、相辅相存的。早在长沙读书期间,毛泽东就开始关注国民性问题了,这种对国民性的探索和改造,可以说终其伟大而多姿多彩的一生,并形象地把它们凝结在他的诗词里。透过其诗词,如果我们把他和鲁迅对国民性的认识、改造对比起来看,就可以发现他们实践的是两条不同的道路。 一、对国民性的认识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以“身无分文,心忧天下”自勉。从离开家乡韶山,经湘乡东山学堂而到长沙,伴随求学经历,他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不仅看到了中国积弱积贫的现状,而且政府的腐败无能,军阀的混战,帝国主义的蚕食鲸吞,都让他忧心如焚,他开始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并投身社会实践探寻深层的原因。他的忧国忧民意识主要体现在他对中国国民性的思考上。早在1912年,他在《商鞅徙木立信论》一文中就写到:“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在这以后,毛泽东对中国的国民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1917年8月他在《致黎锦熙信》中说:“盖举世昏昏,皆是斫我心,丧我志气,无一可与商量学问,言天下国家之大计。”他和被他誉为“博大胆识铁石坚”、“忧忡为国痛断肠”的鲁迅一样,发现了国民身上“积弊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2]。如果说鲁迅的国民性认识是在西方的中国国民性话语传统影响下结合特殊现实形成的,那么,毛泽东早期的国民性认识则显然是承接了本土思想启蒙先驱尤其是梁启超等人的思想。梁启超最早提出国民性批判理论,主张从变化民质入手来寻求社会改革的途径。早在东山学堂求学时,毛泽东就接受了以康、梁为代表的维 第6卷第1期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l.6 No.1 2006年3月Journal of Hunan M etallurgical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Mar. 2006 收稿日期:2005-11-01 作者简介:李秋菊(1968-),女,四川渠县人,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教有所思(读后感)

以人为本,教有所思 读了李老师的《教有所思》这本书,我被李老师对教育的热诚投入深深折服。真的教育,真的生活,真的随想,真的反思……在李老师朴实的笔触中,可以感觉到他对学生的浓浓爱意,他把思想的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方面,反思教育,批判教育。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身上的担子是沉甸甸的。这个担子不能假手于人,必须亲力亲为,只能通过自己的摸索和自我能力提升,用最恰当的方式把学生送达快乐的彼岸。为什么说是快乐的彼岸而不是成功的彼岸,因为所谓成功于不同的人而言,也是不同的。 阅读此书,我的思绪也许会不知不觉随李老师的心灵一起飞翔……题记中写道:“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认为需要一种把人当成人的教育!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我的心灵不禁一颤:这才是我们“寻常百姓”教育一线工作者们爱读的,这才是最贴近我们教学实际的呀!教书育人,就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本书的代序上写着:“生命与使命同行。”尽管只有短短七个字,但是言简意赅。生命的范畴广阔,可理解为人的生命,也可以理解为教师职业精神之魂,而使命,就是教师这份职业

对我们的要求。如果说,教育是孕育新的生命,那这是每一位教育者责无旁贷的使命。这是李镇西老师的理想,也是我们的理想,更是我们坚定的人生信念!李老师正是抱着这种信念,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写作。教育与文学并进,思想与激情齐飞,青春与童心为伴,生命与使命同行! 书中分为六辑,分别为:边教边想、胡言乱语、师恩难忘、心动时刻、说语论文、凝望窗外。每一辑都是那么朴实而又深刻,使人启迪,引人共鸣,促人深思。读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要学会反思,学会换位思考。去年,我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刚开学那会儿,我怀着满腔的热情和高昂的教育理想迎接孩子们。在我的眼里,他们都是一样的,我要求自己要用关心和耐心感化每一个孩子。但是,随着教学任务日益繁重,我分给孩子们的精力也越来越少,加之班级管理不成熟,孩子们的问题渐渐暴露出来。初时,我还是很有耐心地个别指导纠正,但是后来,我的耐心在一次次的挫折中锐减。我的心态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开始出现“某某孩子真的是没办法教了”这一类的想法。我的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对着那几个孩子,总有恨铁不成钢的愤恨。我甚至开始抱怨,为什么我们班那么多让人操心的学生。直到有一天,有一个人问我:“你有想过他们为什么这样吗?你有站在他们的角度想过吗?”我顿然醒悟,是呀,我有换位思考过吗?哪个孩子不想学好?如果每个孩子都能严于律己,那还要老师来干嘛?老师的职责不就是要帮助

有所思

有所思 2018-06-23 1966年6月,诗人毛泽东以一首著名的七律《有所思》,拉开了十年探索的大幕— 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凭栏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和他的其他诗作一样,大气磅礴,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怀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红学家冯其庸也有所思,他写了一首题为《感事》的七绝— 千古文章定知有,乌台今日已无诗。何妨海角天涯去,看尽惊涛起落时。 冯其庸知道大事不好,劫难将临,以为跑到天涯海角就可避秦,从容看惊涛起落。 想得美! 诗人写下《有所思》两个月后,1966年8月23日下午。由“红五类”组成的红卫兵把抄家抄来的京剧戏装、道具及其他封资修破烂堆在国子监文庙大院烧毁,一时火光冲天。在火堆旁,跪着29个牛鬼蛇神,他们中间有老舍、萧军、骆宾基、端木蕻良、荀惠生、侯喜瑞等。牛鬼蛇神们已经全然没有了往日的牛逼,他们头上是皮鞭与皮带齐舞,他们身上是棍棒和藤条齐落,一个个头杵地,嗷嗷叫。

头破血流的老舍次日投湖自尽。 萧军写下了七律《国子监》,为后人留下了这一天的惨烈记忆—烈火堆边喊打声,声声入肉地天惊。藤条皮带翻空舞,棍棒刀枪闪有风。俯伏老翁呈瘦脊,恐惶妇女裂褫裎。英雄猛士多年少,袒露臂章耀眼红。 陶铸也开始有所思,他在大红大紫的当口突然莫名其妙的坠落深渊,那感觉自是不一般。身陷囹圄,被迫与妻子曾志分别的时候,他给妻子留下了这样一首七律— 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情厚逼云端。无情白发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病马也知嘶枥晚,枯葵更觉怯霜残。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松树的风格,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田汉也有所思,但他的所思不同凡响。1967年7月1日,受尽折磨已经病危的国歌词作者,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先烈热血洒神州,我等后辈有何求?沿着主席道路走,坚贞何惜抛我头! 正能量。 他还在诗后写了一行注:“党的生日,入党35周年纪念。” 一年后他死在狱中,连骨灰都没给留。 最正能量的有所思还是我们那位写过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南关草》、《武则天》、《虎符》、《蔡文姬》、《卓文君》、《高

有所思才能有所得

发表于《考试.高考数学》2012.8 若有所思,略有所悟,必有所得 ——浅析高一学生解题习惯的养成 江苏省昆山中学陶华215300 目前高一学生数学学习的常见特征是:课上听听都懂,课后很快就忘,动笔一做就错,考试一考就晕。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学生会出现如此现状的呢?如何改变此种状态呢?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学生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而好的解题习惯的关键又在于要有善于思考的习惯——大胆的去想,勇敢的去尝试。如何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呢?笔者对此研究多年,现将点滴思考介绍如下: 一.学生形成不愿思考,不会思考的原因分析 原因一:学生自身的因素 1.不了解初高中数学的差异 众所周知,初中数学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高中数学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推理要求、符号化程度也大幅度提高,数学的应用性也随之加强。故而本应在学法上也作较大的改变。加之进入高一后,学校不一样,环境不一样,管理模式不一样,教师授课的方式不一样,同学的组成也不一样了,总之,一切都变了,都变得很新鲜,又暂时少了象初三一样的升学压力,或者自认为初中基础蛮好,心想高中有三年时间,长得很,不妨先放松一下,由此各方面放松自己,无论是课上还是课后,这种懒散心态,造成了他们不愿思考,久而久之也就不会思考了。 2. 缺少积极参与主动学习习惯 进入高一之后,学生仍象在初中一样,对老师有很大的依赖心理,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性,课前没有适当预习的习惯,课上没有主动的思维参与和积

极演练的习惯,往往要在老师反复提醒下才启动自己的思维,心想:只要不叫我回答就没事;也没有适当记录笔记的习惯,看到别人记了,才猛然醒悟,自己也该记了,或者是“满堂记”“全程抄”,无暇参与教学;课后没有主动整理、感悟、反思的习惯,只是模仿着完成作业,稍有困难就向周边的同学求救,或者轻易放弃,没有自己独立研究的习惯,缺乏必要的自信;对于老师预留的思考探究题更是置之不理。这样的学习惯,不能掌握知识、方法的本质,单元学习时,还能凭记忆模仿着解出部分问题,但稍有知识的交汇和内容的综合,就缩手无策了。长此以往也就不会思考了。 3. 缺乏对错误的认识和错误校正习惯 学生对于平时作业或测试中出现的错误认识不够,有些只是将答案修改正确,就以为是订正完毕。没有错因分析、整理、校正、收集的习惯,更没有定期回顾、反思的习惯,长期之后,又会错误重现,严重影响学习的自信心。 以上几点的存在严重影响着高一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尤其是对问题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受到极大的影响。 原因二:教师长期的影响 1. 教师教学理念落后 在现有的教学改革大潮中,部分教师仍坚守他原有教学套路,以教学任务重、进度要求快等为借口,课堂上变相的“满堂灌”,虽有学生的活动,也只是形式性的集体回答几个结论显而易见的问题,没有学生自己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方法的探求归纳的过程,有的只是模仿性解决题型化的问题,没有自己独立思考、探究的习惯。 久而久之,部分学生会渐渐形成这样一个很糟糕的习惯:老师提出题时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学期复习要点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期中复习提纲 1 山中访友 一、《山中访友》作者(李汉荣)。 二、课后习题: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作者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课文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文章主要内容的体现,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一切都称之为朋友,这样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⑵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并抄下来。 ①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3 草虫的村落 一、《草虫的村落》的作者是(郭枫)。 二、课后习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印象最深的有哪些? 我们和作者一道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街道、小巷、来来往往的“村民们”、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庞大的蜥蜴、甲虫音乐家们、搬运食物的“村民们”、气象观测者、建筑工程师。印象最深的有: 5 詹天佑 一、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来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二、课后习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同学讨论: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课文的许多地方都表现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如.面对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和嘲笑.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务;创造性地开凿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等等,都体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杰出的才能。 (2)默读课文,知道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采用的什么不同方法。 居庸关隧道: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 八达岭隧道:采用中部凿井法。 6 怀念母亲 一、《怀念母亲》一课的作者是(季羡林)。 二、课后习题: (2)读句子,注意带点的部分,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①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你知道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汉乐府《有所思》赏析

汉乐府《有所思》赏析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瑇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呔,兄嫂当知之。 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这首诗字面上的解释便是:我所思念的人,在大海的南面。用什么来赠送给他呢?我将送他那用美玉装饰的双珠玳瑁的发簪。突闻他已经喜欢上了他人,我将这爱情信物砸碎,烧毁并且将灰烬随风抛掉。从今往后,与他断绝往来,再也不要思念想起。然而我们之间的事情,兄嫂已经隐约的知道,我将怎样向他们交代呢。秋风飕飕的清晨,听到晨风鸟求偶的鸣叫,我的心更烦乱了,太阳是会察知我的心。 我一直不喜现在爱情诗的缠绵,却独偏爱这夹着千年前风雨的淳朴的文字,那炽热仿佛能灼烧人的灵魂。对待曾经温柔体贴,而今转身成陌路的情人,有些人会死死痴缠,放不下手,一种痛萦绕于心久久不能释怀。有些人离了便是离了,散了便散了,继续过自己的日子,云淡风轻,波澜不兴。然而,诗中的女子让我看到了一种真性情,理性而又决绝。

这个女子所思念的人,远在海之南。昔日良人远去,杨柳依依,而今雨雪菲菲,想写一封信与他,尽诉衷肠,然而落笔千言,终是付之一炬,只恐徒惹生笑,或是让人厌烦了那样絮絮叨叨的她。这是怎样的入骨相思。 终是忍不住,想寄些东西予他。双珠玳瑁簪,知这入不了他的眼。却忍不住开始想象他归来的那一刻,戴着这支簪的无尚风华,才惊绝世。用玉带细细缠绕其上,包住的是簪子,缭绕的却是她的相思。但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尚未来得及将簪子付予鸿雁,便听闻了他的事。往日的温暖已属于别的她,曾经的情份如大厦瞬间坍塌已分崩离析。只是如今,旁人当他翩翩佳公子,一言一行都被传为风流佳话,于她,却只剩下不堪,成了个彻彻底底的玩笑。 新人美如玉,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自古男儿多薄幸,哪堪朝夕红颜老。她以为,她们会是例外。曾经那么刻骨铭心的感情,却因为几度春秋的光阴,几十里路的距离而灰飞烟灭?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自己的真心付出,而他却全然不知。是年少的爱情注定轻狂,还是她们爱的不够深刻? 未送出的双珠玳瑁簪已成了一种无声的嘲讽。愤然将它折断,摔得粉碎,却仍不足平她的怨恨。一腔痴情在他眼中怕只是一个笑话吧?有个女子能如此执迷于他,于千里之外寄来一支玳瑁簪,可见他是何等迷人? 将玳瑁簪投入火中,熊熊炉火烧得是簪子,化做飞灰的却是她的心。心字成灰,相思成灰。原来玳瑁簪亦不过如此,片刻便化做飞灰。物犹如此,情何以堪? 将飞灰洒入风中,便是从今不复言相思!她要的感情,容不得一丝一毫的瑕疵。每个女子所求的永远不过是是一生一世一双人而以。

七言律诗(精选100首)_诗词优秀版

《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精选(一): 01.《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本诗从严格好处上说不能算律诗,但它却被后人尊为唐人七律之首。《黄鹤楼》能成为千古绝唱,说明律诗气势、意境更为重要。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也称七律第一!李白所赞叹的珍品) 02.《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古代九月九有登高习俗,此诗即杜甫登高有感而作,抒写其长年飘泊的痛苦,孤独无依,老病孤愁之感,此诗被称为古今第一律诗。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其诗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这首律诗很个性,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03.《秋兴(八首)》杜甫 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学有所获,学有所思

学有所获,学有所思 今天,参加了镇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感觉收获很多!武正美老师的讲解让我们明白了未来努力的方向!及近段语文教学应该完成的工作。 两节不同课型的阅读课的展示,更让我感悟颇深。 《槐乡五月》本文文质兼美,如诗般清新流畅,如歌般富有韵律。因此,“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中感受到槐乡的美、人的美,感受语言文字本身的美,并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中表达美,再现美。从美入手,以读解文,以情带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优美意境,让学生在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行自我建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喜”是因为祖国重新得到统一,这种喜之情正是杜甫爱国情的体现。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杜甫是个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课堂上第一个环节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介绍杜甫或背诵杜甫的诗,对杜甫有初步的认识。在学习第二句诗句“初闻涕泪满衣裳”时,老师问学生此时的诗人流出什么样的眼泪,学生说高兴的泪,激动的泪……,为了了解时代背景及诗人更深处的情感,就相机让学生学习杜甫的一篇名作《春望》。教师补充当时的写作背景:杜甫被叛军抓到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诗人为这样的时局感伤

的见花落泪,听到鸟声都感到心惊肉跳。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诗,谈体会。问:诗人对花落泪,落的是什么泪?(伤心的、痛苦的、悲伤的、愤怒的泪)。学生就体会到诗人落泪不仅仅是与亲人分开,孤身一人,更是因为国家破碎,爱国的情怀表露无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中:“初闻涕泪满衣裳”。诗人也流泪了,但这次流得是高兴的、激动的泪水。应该说此时的杜甫是悲喜交集。两首诗中都写了诗人流泪,一悲一喜都关情——浓浓的爱国之情。让学生体会到,杜甫的伟大,是因为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教学这首诗时,老师还联系与这首诗同处一课的《示儿》来教学,两首诗都是爱国诗篇,教学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围绕“喜”字展开,诗人为何而喜?让学生找找诗人“喜欲狂”的表现,抓住“即从”“穿”“直下”“向”等词体会诗人的“归心似箭”;《示儿》可围绕“悲”字展开教学,诗人因何而悲?从哪些词句中让你感受到诗人的悲伤?两首诗有着诸多的不同,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内心无比强烈的爱国之情。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通过写诗人听到失地收复的喜讯后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来体现——喜之狂。《示儿》则通过诗人临终前的牵挂——“但悲不见九州同”来表达——悲之切。一喜一悲,都是因为他们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 总之,学然后知不足,学习的效果是潜移默化的,本次培训在每位学习者的脑海中应该会留下一些思想,思考!

人教版语文重点课文资料

六年级上册语文重点课文复习资料 一、重点课文可能涉及到的考点 1、作者 2、文章标题及含义 3、文中重点问题 4、蕴含的哲理(中心思想) 5、写作方法(包括文体) 6、评价主要人物 7、文章情节 二、六年级上册课文重点内容 ★《山中访友》 2、标题含义:山中访友运用拟人手法;访,拜访;友:指山中的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3、重点问题:(1)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答:作者拜访的“朋友有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一切自然界的朋友。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一切都称之为朋友,这样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①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答: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站”是拟人 的用法,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答: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和作者之间的默契和亲密的情谊。 4、中心思想:作者与“山中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5、写作方法: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草虫的村落》 1、作者:郭枫 2、标题含义:比喻句,指虫子们的快乐天地。 村落:森林边缘的小丘。 3、重点问题 (1)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 看到些什么。 答:我们和作者一道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街道、小巷、来来往往的“村民们”、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庞大的蜥蜴、甲虫音乐家们、搬运食物的“村民们”、气象观测者、建筑工程师。 (2)填空: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 “南国的少女”);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 “音乐家”);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 4、中心思想: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5、写作方法:这是一篇散文,它在表达上颇具特色。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二)第二单元重点课文: ★《詹天佑》重点问题:

《俯而学与仰而思》阅读附答案

阅读《俯而学与仰而思》,完成下列各题。 俯而学与仰而思 ①古人所说的俯而学,仰而思,实际上说的是一个怎么学的问题,指的是一种【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曾特别警示世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今天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学了什么,而应致力于学会什么;不只是需要明确学什么,更应当知道怎样学,要用【乙】去学习,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而俯而学与仰而思的有机结合,正是这样一种【丙】。 ②俯而学,就是要沉下心去深入学习,潜心钻研。这就是说要树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钻研精神,细细揣摩,穷追不舍。否则,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将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难以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但要真正学得学问,能够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不俯下身潜心地、深入地去学习是不行的。 ③仰而思,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放眼观察周围的事物,理论联系实际。只读书,读死书,不善于读思结合,最终是无法达到读书的真正目的的。战国时的赵括可谓熟读兵书,谈起兵事来头头是遭,可到了战场上,却只知道按照兵书行事,而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战术,结果导致惨败,在历史上留下纸上谈兵的笑柄。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在编撰《史记》的过程中,追求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境界。这里的究通就是思考;天人之际&‘古今之变就是指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一家之言就是在深思熟虑后,结合客观现实形成的独到见解。实践也一再证明:在学习时不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读书时功夫仅下在书本上,就只会人云亦云,就难有真知灼见,也就提不出新思路,拿不出新办法。 ④孔子曾告诫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怠惰而无所成就。孔子这句话再精辟不过地论述了俯而学与仰而思的辩证关系。我们应牢记先贤的教导,在实践中学有所得,思有所获。 1.请按照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人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①科学的学习方法②常用的学习方法③联系实际的方法 【甲】处应填:____ 【乙】处应填:____ 【丙】处应填:____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下册)重点课文知识点梳理(2).doc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 上下册 ) 重点课文知识点 梳理 (2) 一、重点课文可能涉及到的考点 1、作者 2、文章标题及含义 3、文中重点问题 4、蕴含的哲理(中心思想) 5、写作方法(包括文体) 6、评价主要人物 7、文章情节 二、六年级上册课文重点内容 (一)第一单元重点课文:《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 ★《山中访友》 1、作者:李汉荣 2、标题含义:山中访友运用拟人手法;访 ;拜访 ;友:指山中的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3、重点问题: (1)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答:作者拜访的“朋友有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 落花、落叶等一切自然界的朋友。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 一切都称之为朋友;这样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 )读读下面的句子; 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①啊 ;老桥 ;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答: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站”是拟人的用法;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 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答: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和作者之间的默契和亲密的 情谊。 4、中心思想:作者与“山中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 然的无限热爱。 5、写作方法: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 泼;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 情。★《草虫的村落》 1、作者:郭枫 2、标题含义:比喻句; 指虫子们的快乐天地。村落:森林边缘的小丘。 3、重点问题 (1 )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 答:我们和作者一道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街道、小巷、来来往往的“村民们”、花色斑斓的 小圆虫、庞大的蜥蜴、甲虫音乐家们、搬运食物的“村民们”、气象观测者、建筑工程师。 (2 )填空: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看 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 (成“音乐家”) ; 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 ;把它们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

《有所思》情感脉络

《有所思》情感脉络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①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 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②,兄嫂当知之。 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③知之。 [注]①绍缭:犹“缭绕”,缠绕。②鸡鸣狗吠:古诗中常以“鸡鸣狗吠”借指男女幽会。③高:“皓”的假借字,指东方发白,天将欲晓。 开头五句写其对远方的情郎心怀真挚热烈的相思爱恋:她所思念的情郎,远在大海的南边。相去万里,用什么信物赠与情郎,方能坚其心而表己意呢?问遗,犹言赠与。她经过一番精心考究,终于选择了“双珠瑇瑁簪”。 然而女主人公意犹未足,再用美玉把簪子装饰起来,更见美观(绍缭,缠绕之意)。单从她对礼品非同寻常的、不厌其烦的层层装饰上,就可测出她那内心积淀的爱慕、相思的浓度和分量了。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晴光滟敛的爱河上顿生惊涛骇浪,爱情的指针突然发生偏转,“闻君有他心”以下六句,写出了这场风波及其严重后果:她听说情郎已倾心他人,真如晴天霹雳!骤然间,爱的柔情化作了恨的力量,悲痛的心窝燃起了愤怒的烈火。她将那凝聚着一腔痴情的精美信物,愤然地始而折断(拉杂),再而砸碎(摧)三而烧毁,摧毁烧掉仍不能泄其愤,消其怒,复又迎风扬掉其灰烬。 “相思与君绝”以下六句,写其由激怒渐趋冷静之后,欲断不能的种种矛盾、彷徨的复杂心态。“相思”句较上文“勿复相思”之果断决绝,口气已似强弩之末。盖“相思”乃长期的感情积淀,而“与君绝”,只一时愤激之念,二者本属对立而难统一,故此句实乃出于矛盾心情的叹惋,大有“剪不断,理还乱”之意蕴。 此处亦谓女子忆昔与郎幽会往来,不免风吹草动,使兄嫂备悉隐情,而今若断绝,居家将何以见人?对兄嫂又如何解释?,正是她在瞻前顾后,心乱如麻的处境中情不自禁地发出的一声歔欷长叹。然而她又自信:只待须臾东方皓白,定会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

又见故国、故都与故人---刘再复访谈

刘再复:又见故国、故都与故人 记者吴婷 提要:中国文化有两大血脉,一是以孔孟为代表的重秩序、重伦理、重教化的一脉;一是以从老庄禅到《红楼梦》的重自然、重自由、重个体的一脉。两脉都有高价值,都是伟大的思想存在,都应当尊重。 2008年6月,著名文学批评家刘再复,应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之邀,在北京做了题为“中国贵族精神的命运”的演讲。这是他去国19年后首次回到北京。《凤凰周刊》近日专访了已经回到美国的刘再复先生,以下是访谈摘要。 治国大思路是对的 凤凰周刊:您这次应凤凰卫视的邀请,演讲“中国贵族精神的命运”,您选择这样一个题目是出于什么样的想法? 刘再复(下称刘):这次到北京演讲,选择“中国贵族精神的命运”,确有历史具体性与历史针对性。我不喜欢作泛泛的空头文章,也不喜欢故作姿态,讲这个题目是针对弥漫在全世界包括中国的俗气的潮流,只重财富、只重功名,不重精神、不重格调的潮流。 冷战时代结束之后,世界进入经济较量的时代,地球几乎变成“一部金钱开动的机器”(巴尔扎克语)。中国进入世界整体经济结构之后,金钱也奇怪的到处冒了出来,追逐财富便成了时代风气,如果没有精神屏障,上上下下都会变成“风气中人”(钱钟书先生语)。我的演讲是想提醒自己面对铺天盖地的大潮流、大风气要有所超越,也希望得风气之先的、已拥有许多财富的人,能由“富”向“贵”提升,要注意讲尊严,讲格调,讲规则,把财富用来提高社会的高级趣味。中国富商像胡雪岩的多,像陈嘉庚的少。前者花钱与官员结盟,后者则把财富化作教育殿堂,境界完全不同。不过,我的演讲虽有现实性,但本身又是充分学术化。几年前,我在香港城市大学和台湾东海大学就讲过“中国贵族文学的命运”。 凤凰周刊:您在《两个自我关于故乡的对话》中说“想到故乡和祖国,我的情感单纯到只剩下一个恋母情结,像哈姆雷特那样,因为害怕伤及自己的母亲,总是犹豫彷徨。”我们可以怎样理解您的这种情怀呢,您所犹豫彷徨的又是什么? 刘:我是同时唱“国际歌”与“国歌”长大,既是国际主义者又是爱国者。但我不是只会夸耀“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讴歌型爱国者,而是敢于面对国家弱点的忧国者。既敢肯定国家的成就,也敢批评国家的缺陷,不存私心。而且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天性应是关怀底层的多数老百姓,即使国家强大得像罗马帝国,他也不会只颂扬帝国的权威,而会首先关心斗兽场中的奴隶。这种立场,使知识分子常常扮演一个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的角色。批评是善意的,但往往会伤及国家的面子,伤了也不好,分寸不容易把握,所以不免会犹豫彷徨。 凤凰周刊:这次回来,觉得北京最大的变化是什么?相比1980年代末那样一个人文环境、政治环境,给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刘:我这次在北京只有10天,只是走马观花。不可能深入了解人文环境及政治环境的变化,但是可以看到北京城市风貌的巨变。我在北京生活了27年,在长安街上千百次的散步游逛。此次看到,除了北京饭店对面的那座红楼没有变之外,其他的全变了。尤其让我惊讶的是海

复习课听课随笔 要想有所获,就要有所思_说课稿

复习课听课随笔要想有所获,就要有所思_说课稿 孔老夫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新课已经结束,我们都将为了期末而进入本学期的复习课阶段。复习课乃是我们小学数学课必不可少的,不是对知识的一个堆积,也不是一味的将知识重新再现。可是怎样复习才能达到复习的目的?怎样复习才能是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并能更好的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同时通过复习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教研室安排了我们全区的的数学老师,在我们学校进行了一上午的复习研讨交流。 我们首先是听了许亚蒙和马会军两位老师复习课,两位老师各有千秋。许老师的这节课,首先不仅改变了以往的复习模式,而且又不失复习课之真理——归纳总结。至始至终,许老师抓住了本节课的主线,用师傅领引、学生“模仿”的方式,让整节课学生有事可做,有话可说。这就启示我们老师,复习课不是让优等生“百米冲刺的速度”,学困生“胜似闲庭散步”,大部分学生“不快不慢赶中游”。再者,许老师的竞争机制用的比较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竞争课堂使得复习课由枯燥变成有趣、由一滩死水变成你争我抢、由老师讲学生听得模式,变成了学生独立思考、充分思考的空间。在许老师的这节课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使学生在整节课都能保持积极的学习情绪,可以让学生乐于记、记得快、记得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马老师这节课,首先马老师的这节课有激情,通过课前手抄报的准备,使得整堂课学生都有知识在脑海中。其次马老师的评价与非常的到位,她不仅老师表扬、让学生相互表扬,还更可谓的是让学生为自己喝彩。在学生面前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再让学生说一说,这样一来更能促使学生改掉作图的坏毛病这是我要学习的一大问题,我感觉我的课堂评价语非常少。再者,马老师的选的课堂练习题比较好,有着充分的备课准备。有层次、有深度、有着实际生活接轨,这都附和着我们新教材的编写理念。做到了准备在家练在课堂、练在学校的小学复习要求。 最后,找老师给我们教研的老师们一个复习指导——趣、理、清、情。复习课要有兴趣可说,摆脱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复习课要有合理的归纳和总结、整理,避免知识的堆积;复习课要有清楚的对象,避免一锅端的思想;复习课要不急不躁,摆脱老师学生一起急躁的情绪课堂。 作为复习课,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复习,提高复习效率,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在期末致力的一件大事。复习课要以本为本、以生为本,时时以教材为基础,复习课要针对自己的学生情况,采取各种方式,有效就好。

故国人民有所思

故国人民有所思 1、1959年3月起,受市场紧张的波及,北大的食堂大锅使用情况告急。北大原有20口大锅,但三分之二是坏的。……陆平原任铁道部副部长,他为此事惠铁道部奔跑多次,央求旧部属为北大救急。他又跑到市委找主管生产的常务副市长万里帮忙,恳请在工业系统内部突击解决。但是就是这么一大圈的折腾,最终陆平只是无奈地借到一口小锅。1 2、在校长位置上,享受无上的政治荣耀和光环,但实际上又长期处于权力的真空地带,为人摆设,看人眼色,陈垣的滋味一定是百感交集,难以名状的。2 3、1953年斯大林去世,中方先后举办多种悼念仪式,北京高校的部分教授就表示不愿戴黑纱,冯友兰却巧妙地提出一点异议:“如果在过去我就会想,好像邻居死了家长,为什么要将灵堂设在我家堂屋里呢?不过现在我不这样想,知道这想法不对。3” 4、陆平还责怪自己的前任江隆基患了严重的右倾错误,在《人民日报》“六八”反右社论发表之前没有有意识地组织老教授鸣放,引蛇出洞的措施不力,没有适时暴露右派言行,因而错失打击的良机。陆平他们后来想以补课的形式诱人入网,但已无人中招。4 5、1958年7月28日,中宣部长陆定一在会上传达毛泽东新近讲话内容:“主席说不要把哲学看的很神秘,小孩子也懂哲学,你问他妈妈是人是狗,他也会说示人,这就是唯物论(反映论),小孩看电影也爱问哪是好人哪是坏人,他也是在找对立面。”5 6、冯友兰:我对学生不敢管,不敢有要求。有一次,要求学生在考试时记住一些事实。教学检查时,他们认为这是因为平时对我提了意见,在考试时进行报复。并且说,你那些资料是资产阶级的资料。现在的教师相当于过去皇帝的侍读,你到学生宿舍去,学生问“你来干嘛?”你辟一个房间“候驾”,学生不来,若问 1陈徒手著:《故国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侧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54页。 2陈徒手著:《故国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侧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66页。 3陈徒手著:《故国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侧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80页。 4陈徒手著:《故国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侧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90页。 5陈徒手著:《故国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侧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93页。

教有所思,学有所得

检查家庭作业的那种很不顺利的情况,是我苦恼了不止一年,在这一部分上,经常说自己把时间白白浪费了。因为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当被提问的学生刚刚回答问题的时候,所有其余的学生就各自干各自的事情去了,对于进行思考的也只不过是有可能被提问的学生,一个疑问使我长期不得安宁:怎样检查功课的时候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以便使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进行检查呢?使用草稿本可不可以进行尝试呢,这里就不让学生单独的回答问题了,因为那种只会造成知识上的单独思考,不会让全体学生进行思考,这样下去学生会越来越懒惰,思维能力越来越差,在课堂的效果会越来越差。寻求一个好的提问方式迫不及待。使用草稿本就是改变这种教育失败的很好方式,你比如让学生回忆一次函数的知识点,不要单独的提问了,可以让学生在自己草稿本上根据昨天的教授,把知识点自己写在草稿本上,这种做法的有点显而易见,一是可以使教师很好的观察出学社的思维情况随时随地的对不会的学生单独辅导与指正,二是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掌握的具体情况,让每个学生都能及时进入思考,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这样也可以避免教师重复的高嗓音的对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在喊一遍,这样会造成学生的厌烦,这也给自己提了个醒学生会的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教师或许没有必要进行重复了。 研究小课题:什么样教学形式才能使练习让学生做的更加高效、更加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上课可以尝试各种方法,找到最合适的方法) ⑴前提必须是让学生自己进过独立的思考和规范格式,才有资格进行下面的工作,而且这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必须保证全班的安静,实际上课堂不必太热闹,那只是表面的热闹,热闹背后往往是学生的浮躁,实际学生的思维根本没有集中进行,这就要教师平时的威严和个人魅力了,注重学生思维的进行以及后进生的个别指导,大约时间不宜过长,也就是课堂达标的几道题目。 ⑵独立思考完之后处理的方式就比较多了,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自主乐意的去寻求答案,这地方肯定部分学生具有疑问,但是学生总是急忙寻求答案,而不愿自主思考,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了,使用什么方式更高效。你比如今天做了四个题目之后我让个别会做的学生去黑板上去讲解并说出自己的思路,让学生点评,用掌声来表示学生的讲解情况,我们班还行,老师虽然没说但是大部分学生掌声已经响起,这就是班级学习数学的氛围很好的表现。当然方式不唯一,教师也不要呆着一种方式不放,这样学生会厌烦的,可以做完之后学生留人一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也可以教师讲解实话教师讲解的效率比较低,不如放手交给学生。总之一个目的,既要学生学的开心还要让学生学的扎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