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疾病名】咽旁间隙感染

【疾病名】咽旁间隙感染

【疾病名】咽旁间隙感染
【疾病名】咽旁间隙感染

【疾病名】咽旁间隙感染

【英文名】infection of parapharyngeal space

【缩写】

【别名】咽旁间隙蜂窝组织炎;咽旁间隙蜂窝织炎;lateral pharyngeal space infection

【ICD号】K12.2

【概述】

咽旁间隙(parapharyngeal space)为翼内肌内侧与咽上缩肌和咽中缩肌之间的1个潜在间隙。上达颅底,下至舌骨平面,后方深面为椎前筋膜。前方为颊咽筋膜、翼下颌缝及颌下腺。茎突及所附着肌肉将此间隙分为茎突前间隙及茎突后间隙(图1)。茎突前间隙内含淋巴结、疏松结缔组织及咽升动脉、颌外动脉扁桃体支,其内侧在咽肌内方为扁桃体。茎突后间隙则为颈部大血管如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迷走神经、舌咽神经、舌下神经、副神经、颈交感干(图2)。

【流行病学】

【病因】

咽旁间隙感染主要是由扁桃体化脓感染、扁桃体周围脓肿、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以及颞下、翼颌、颌下等间隙感染播散而来,也可能通过腺源性或静脉交通途径发生,腮腺脓肿、咽后间隙脓肿及咽壁损伤等也可引起该间隙的感染。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咽侧壁咽腭弓、舌腭弓乃至软腭肿胀变红,扁桃体及腭垂偏向中线对侧,在翼颌韧带内侧翼内肌与咽上缩肌之间或下颌角后外方向上、内、前方翼内肌内侧穿刺可抽得脓液。可伴张口受限、吞咽疼痛。重者可伴颈上部及颌后区肿胀,呼吸困难,声嘶。咽旁间隙感染时可波及翼颌、颞下、舌下及颌下间隙,向上可引起颅内感染,向下可波及纵隔。

国外作者报道约1/3咽旁间隙脓肿病例可能因动脉壁糜烂出血而死亡。国内亦有报道因咽旁间隙感染颈动脉出血致死者。

咽旁间隙感染的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咽侧壁红肿膨隆,同侧腭扁桃体被推移突出,肿胀可波及同侧咽后壁、口底、软腭、舌腭弓和咽腭弓,腭垂推向健侧,同侧下颌角后方丰满,压痛。如伴有翼下颌间隙、颌下间隙炎症时,则咽侧及颈上部肿胀更为广泛明显。

患者自觉有吞咽疼痛、进食困难和张口受限,若伴有喉头水肿,可出现声音嘶哑,不同程度呼吸困难和进食呛咳。全身炎症反应明显,处理不及时可伴发严重的肺部感染、败血症和颈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等并发症。

临床上应注意与局部表现相类似的疾病如咽侧部发展迅速的恶性肿瘤,囊性病变继发感染等鉴别。

咽旁间隙脓肿形成的判断根据肿胀局限、咽侧扪得波动感确定,若有困难可行穿刺,穿刺部位可经口内翼下颌皱襞穿刺进入咽上缩肌与翼内肌之间,或从颈部下颌支后缘皮肤穿刺,经过翼颌间隙再向内穿过翼内肌即可进入咽旁间隙,抽出脓液后立即作切开引流术。

【并发症】

咽旁间隙感染处理不及时可伴发严重的肺部感染、败血症和颈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等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升高。

【其他辅助检查】

咽旁间隙脓肿是否形成可通过穿刺抽吸判断。

【诊断】

据病史及临床表现一般可得出诊断。

【鉴别诊断】

临床上应注意与局部表现相类似的疾病如咽侧部发展迅速的恶性肿瘤,囊性病变继发感染等鉴别。

【治疗】

脓肿较局限时,可从口内切开引流。可在翼颌韧带内侧作纵形切口,分开咽肌进入脓腔,切口达黏膜深层即可,止血钳分离脓腔时不能过深,以免损伤深部的大血管(图3)。要在有负压抽吸以及气管切开抢救设备条件下施术,以免脓液突然流出堵塞气管。张口受限或肿胀广泛时,可从口外途径切开引流,在下颌角下方1.5c m平行于下颌骨下缘切口。因脓肿位置紧邻气道,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呼吸情况,有呼吸窒息现象时及时作气管切开。总的来说,由于咽旁间隙感染与颈动脉鞘及颈部主要器官关系密切,外科措施应十分谨慎,

全身抗感染及支持措施要十分积极,才能减少动脉出血及窒息的危险。从翼内肌内侧向上分离进入脓腔时,操作应十分熟练,以免损伤动脉。

【预后】

【预防】

颌下间隙感染(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颌下间隙感染(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颌下间隙感染是指颌下间隙急性化脓性感染,主要临床表现有颌下区丰满,淋巴结肿大、压痛。颌下间隙形成脓肿时范围较广,脓腔较大,如为淋巴结炎引起的蜂窝组织炎,脓肿可局限于一个或数个淋巴结内,则切开引流时必须分开形成脓肿的淋巴结包膜始能达到引流目的。 二病因颌下间隙位于颌下三角内,间隙中包含有颌下腺,颌下淋巴结,并有面动脉、面前静脉、舌神经、舌下神经通过。该间隙向上经下颌舌骨肌后缘与舌下间隙相续;向后内毗邻翼下颌间隙、咽旁间隙;向前通颏下间隙;向下借疏松结缔组织与颈动脉三角和颈前间隙相连。因此颌下间隙感染可蔓延成口底多间隙感染。 多见于下颌智齿冠周炎、牙槽脓肿等牙源性炎症的扩散。其次为颌下淋巴结炎的扩散。化脓性颌下腺炎有时亦可继发颌下间隙感染。 三临床表现多数颌下间隙感染常以颌下淋巴结炎为早期表现,颌下区丰满,有明确边界的淋巴结肿大、压痛。化脓性颌下淋巴结炎向结外扩散形成蜂窝组织炎。颌下间隙蜂窝组织炎临床表现为颌下三角区肿胀,下颌骨下缘轮廓消失,皮肤紧张、压痛,按压有凹陷性水肿。脓肿形成后,中心区皮肤充血,可触及明显波动。颌下间隙因与舌下间隙相续,感染极易向舌下间隙扩散,此时可伴有口底后份肿胀,舌运动疼痛,吞咽不适等症状。 四检查两型皮损的组织改变相同,主要为表皮角化过度和真皮乳头状瘤病。真皮乳头向上突起似手指状。乳头顶部和两边表皮变薄。乳头之间表皮向下凹陷,其中充满角质,棘层呈轻度或中度肥厚。表皮基底层可有轻度色素增多。 五诊断1.病史 成人有下颌磨牙化脓性根尖周炎、下颌智齿冠周炎史,婴幼儿、儿童多能询问出上呼吸道感染继发颌下淋巴结炎病史。 2.临床表现 颌下三角区炎性红肿、压痛,病初表现为炎性浸润块,有压痛;进入化脓期有跳痛、波动感、皮肤潮红;穿刺易抽出脓液。病人有不同程度发热、白细胞总数增多等。 3.鉴别诊断 急性化脓性颌下腺炎,常在慢性颌下腺炎的基础上急性发作,表现有颌下三角区红肿压痛及发热、

咽旁间隙感染并发肺栓塞的护理干预

咽旁间隙感染并发肺栓塞的护理干预 发表时间:2016-03-11T16:46:41.99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4期作者:徐涵青蒋晓丽路丽芬 [导读]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护理人员预见意识,及时有效的护理,能大大提高咽旁间隙并发肺栓塞的治愈率。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213003 摘要:探讨咽旁间隙感染并发肺栓塞的护理经验。方法:通过对5例咽旁间隙感染并发肺栓塞患者的早期症状、体征评估,制订护理计划,实施整体护理。结果:5例均康复出;结论: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护理人员预见意识,及时有效的护理,能大大提高咽旁间隙并发肺栓塞的治愈率。 关键词:咽旁间隙;肺栓塞;护理干预 咽旁间隙感染是头颈外科重要感染之一,如不及时治疗极易护散甚至危及生命[1],咽旁间隙内含丰富疏松结缔组织,血运丰富及易引起咽后脓肿,血栓性静脉炎,脓毒血症等并发症,肺栓塞在咽旁间隙感染时虽是偶发;但急性肺栓塞(PTE)是围手术期的高危并发症,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是围手术期患者的首位死因,也是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由于本病发病急骤,病情重,预后差,有效预防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重要意义。 1.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本组病例共5例,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在52-77岁。均因咽旁间隙感染收住入院,住院期间并发肺栓塞,由于早期发现,经过积极治疗,精心护理,均康复出院。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进行危险因素评估肺栓塞的症状和体征往往是非特异性的故临床上易误诊漏诊[3],观察病情变化是早期发现肺栓塞的唯一途径,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减少误诊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对咽旁间隙感染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及早发现危险因素。当病人出现发热、呼吸困难、咳嗽、喘憋以及咯血等,护士应考虑是否存在肺栓塞的危险[4],但应与咽旁间隙感染本身引起的发热呼吸困难、咳嗽等鉴别,并应立即予以吸氧,平卧,协助进行血气分析,心电图,胸部X线等,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2.1.2预防宣教加强健康教育,对高危患者应高度重视,术前认真评估,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预防肺栓塞的相关知识。劝其戒烟,多饮水,避免高脂,高胆固醇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讲述术后早期活动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术后指导早期四肢主动活动,定时翻身,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2.1.3心理护理在治疗过程中,面对死亡的威胁以及在患沟通障碍等可导致患者产生不良心理反应,是其治疗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5],因此护理工作中应注意患者的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选择恰当的沟通技巧,从心理上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降低患者恐惧心理,创造舒适的治疗环境,鼓励家庭和社会支持,鼓励家属及亲友在心理与生理上给予安慰和帮助,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1.4加强基础护理每日监测体温,注意热型及伴随症状,高热时用冰敷进行物理降温,保持病室空气流通,鼓励并协助病人翻身拍背,鼓励病人进食,鼻饲患者制定营养计划,加强支持治疗。 2.2术后护理 2.2.1保持呼吸道通畅咽部手术患者清醒前采用侧俯卧位,以便口中分泌物流出,清醒后予以半卧位[6],旁边备吸引器及气管切开包等抢救用品,常规予以吸氧3L/分。 2.2.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术后24h心电监护,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变化,持续低流量吸氧,如患者有频繁吞咽动作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喘憋等应警惕肺栓塞的危险,配合医生进行血气分析,心电图,胸部X线等以明确诊断,如诊断明确应及时治疗。 2.2.3发生肺栓塞时的护理发生肺栓塞时,护士配合医生积极抢救;治疗患者的同时,需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护理,肺栓塞时部分形成死腔样通气导致气体交换差,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表现,有人甚至有濒死感[7],这时可以帮助并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主动配合治疗,因为情绪激动可诱发栓子脱落[8],溶栓治疗时应注意及时掌握患者凝血功能,监测患者是否有出血等情况,指导患者床上活动时避免忽然坐起,转身等体位改变,下肢肿胀,疼痛时严禁热敷、按摩;密切注意患者意识,瞳孔,呼吸频率、节律、深度等,溶栓治疗前嘱病人排空大小便,并备好抢救物品药品;溶栓后绝对卧床付息2周以上,口腔护理时动作轻柔,注意腹部有无疼痛,警惕腹腔内出血。指导患者避免碰撞,指导不要用力咳嗽,不要挖鼻,观察有无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尿,血便等。发现异常及时回报医生处理。 2.2.4保持引流通畅广泛切开,清除坏死组织,负压引流至关重要,如脓渡引流不畅,全身脓毒血症败血症难以控制,必须清除所有脓肿间隙并予有效引流,从而缓解全身脓毒血症的发展,妥然固定引流管,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持续脓腔冲洗者,保持冲冼管及引流管通畅,及时更换引流液,及时倾倒冲洗液并详细记录。 2.2.5加强基础护理,配合医生换药指导患者用盐水漱口,每日三次,鼓励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因这种伤口要用多种药物交替冲冼,一个人操作难度大,两人操作缩短换药时间,保持无药操作,避免床单元污染。 2.2.6 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后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戒烟酒,饮食清淡,避免油腻,保持口腔清洁;保持大便通畅;按时服抗凝药,定期复查;指导病人自我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3.讨论 本病发病急骤,病情重,预后果,有效预防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严密病情观察,制订护理计划,实施预见性整体护理,能有效提高咽旁间隙感染并发肺栓塞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WANG L F,KUO W R,TSAI S M,et al,Characterizations of life threatening deep cervical space infections:a review of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6例治疗总结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6例治疗总结 发表时间:2013-09-24T11:10:20.4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6期供稿作者:李喜红1 张永红2 孙予1 蔡玉萍杨正国[导读] 李喜红1 张永红2 孙予1 李喜红1 张永红2 孙予1 (1河南省郑州市口腔医院 450000 ;2河南省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口腔科河南开封 475000)【摘要】目的总结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经验,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在2009-2012年所遇到的6例间隙感染患者,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并及时合理大量应用抗生素。结果 5例患者痊愈出院,1例患者死亡。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可引起败血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早期的发现、及时合理的抗生素应用、充分的引流对感染的控制及预后至关重要。【关键词】间隙感染切开引流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78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6-0152-01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很常见,均为继发性,常见为牙源性或腺源性感染扩散所致,感染多为需氧与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也可为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化脓性感染,或厌氧菌等引起的腐败坏死性感染[1]。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过程与转归受病员的抵抗力、细菌的毒力和治疗措施三方面的影响,如延误治疗,可引起全身并发症,形成败血症,甚至感染性休克,死亡率高达30-40%[2]。所以正确的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非常重要。回顾2009年—2012年我科治疗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患者6例,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中,男性2例,女性4例,治愈5例,死亡1例,治愈率83.3%。 1.2 病例选择 女,4岁,因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右侧颌下淋巴结炎,导致右侧颌下脓肿。查体:体温38.5℃,右侧颌下区明显肿胀,皮温升高,有波动感; 女,47岁,因46残冠反复根尖周炎症引起右侧颌下间隙、咬肌间隙及翼内间隙感染。查体:体温38.7℃,右侧面部皮肤发红,皮温升高,张口度约一横指,右面部肿胀,变硬,压痛(++)。 女,50岁,因左侧腮腺慢性炎症急性感染化脓引起左侧腮腺区脓肿波及咬肌间隙。查体:左侧面部肿胀,压痛明显,未及波动感,轻压左侧腮腺区可见导管口有脓性液体溢出。 女,52岁,因13、14残根根尖化脓性炎症引起眶下间隙感染。查体见眶下区肿胀,波及内眦、眼睑、颧部皮肤,局部皮肤发红,张力变大,眼睑水肿、鼻唇沟消失,眶下区可扪及波动感。 男,63岁,因颌下腺导管结石慢性炎症急性发作引起口底蜂窝织炎。查体:体温39.1℃,见颏下区及双侧颌下区软组织的广泛性水肿,皮肤表面略粗糙而红肿坚硬。 男,68岁,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47松动Ⅱ°,牙周脓肿引起颊间隙感染、翼内间隙感染、咬肌间隙感染、颌下间隙感染、口底间隙及咽旁间隙感染。查体:体温39,3℃,寒战,呼吸短浅,吞咽困难,右侧面部及颌下区肿胀明显,波及颈部,有凹陷性水肿,可扪及捻发感,皮肤紧张,表面红肿坚硬,压痛(+++),下唇麻木。 1.3 治疗方法 本组6例患者,4例来源于牙源性感染,2例来源于腺源性感染。血常规检查均有白细胞计数增高。所有患者在足量应用抗生素(头孢一代+替硝唑)的同时于脓肿部位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放置引流条充分引流脓液,每日生理盐水+3%过氧化氢液交替冲洗脓腔,除1例患者术后转至外院经治无效后死亡外,其余患者均与5—7天痊愈出院。其中腮腺脓肿来源的患者在引流术后第4天起配合局部理疗,术后1周痊愈出院。本组病例中,68岁男性重症患者入院后检查血常规及血糖,结果显示白细胞显著升高,为23.3×109/L,血糖19mmol/L,一经确诊即行口底广泛性切开引流术,切口呈倒“T”形,同时顺皮纹方向做多处辅助切口,引流出咖啡色、恶臭、混有气泡的脓液,手术同时取脓液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手术后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行全身支持疗法,每日三餐前后测血糖,请内分泌医师会诊后给予胰岛素对抗治疗,患者虽然局部肿胀明显减轻,但高热不退,血糖不稳定,术后急查心电图与胸片,发现胸腔积液,立即转入上级医院。追踪病例,患者于2日后因多器官衰竭死亡。 2 结果 5例患者痊愈,1例患者死亡。死亡的患者为糖尿病患者,平时血糖控制不佳,在当地医院治疗一周后转入我院,转入时病情严重,术后急查胸片发现胸腔积液,考虑合并纵膈脓肿,最终导致全身脓毒败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3 讨论 提高口腔颌面部感染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合理联合应用抗生素,早期预防并发症[2]。 3.1 颌面部感染的治疗 对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的治疗在临床上主要采用综合治疗,感染发生后应立即应用抗生素,对抗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用药原则为联合、高效、广谱、足量;对有引流指征的患者应立即行切开引流[3],并注意全身系统疾病的问诊;治疗感染的同时应严防感染性休克,休克起始时,白细胞、中性多核粒细胞、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此时应及时给予新鲜血浆、红细胞悬液或全血支持治疗。有效循环血量的不足是感染性休克的突出矛盾。故扩容治疗是抗休克的基本手段。所有液体应包括胶体和晶体的合理组合[4]。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还应应用小剂量激素起到辅助治疗作用,促进炎症的消退,此外,对于有全身中毒症状的患者,应增强患者抵抗力,纠正低蛋白血症,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同时控制血糖等[5]。 在临床工作中,许多患者就诊时对自身系统性疾病不了解或一直未重视,在本组观察的病例中,死亡患者不知道自己身患糖尿病,基层医院也未检测血糖,在感染早期使用了激素并使用葡萄糖水输液治疗。进一步促使血糖升高,导致感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更加严重。因此,对于多间隙感染的重症患者,在入院时应及早检查血糖,并详细询问全身系统性疾病史,结合临床症状,分析感染来源,结合化验、穿刺等检查方法明确诊断,避免延误治疗使病情加重。

颌下间隙感染

颌下间隙感染 诊断 颌下间隙感染病理图颌下间隙感染是指颌下间隙急性化脓性感染,主要临床表现有颌下区丰满,淋巴结肿大、压痛。颌下间隙形成脓肿时范围较广,脓腔较大,但若为淋巴结炎引起的蜂窝组织炎,脓肿可局限于一个或数个淋巴结内,则切开引流时必须分开形成脓肿的淋巴结包膜始能达到引起的目的。 1.病史成人有下颌磨牙化脓性根尖周炎、下颌智齿冠周炎史,婴幼儿、儿童多能询问出上呼吸道感染继发颌下淋巴结炎病史。 2.临床表现颌下三角区炎性红肿、压痛,病初表现为炎性浸润块,有压痛;进入化脓期有跳痛、波动感、皮肤潮红;穿刺易抽出脓液。病人有不同程度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等全身表现。 3.鉴别诊断急性化脓性颌下腺炎,常在慢性颌下腺炎的基础上急性发作,它了表现有颌下三角区红肿压痛及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加的急性炎症体征,但多不形成颌下脓肿,并有患侧舌下肉阜区、颌下腺导管口红肿,压迫颌下有脓性分泌物自导管口流出。摄X线口底咬片多能发现颌下腺导管结石。 治疗措施 颌下间隙形成脓肿时范围较广,脓腔较大,但若为淋巴结炎引起的蜂窝组织炎,脓肿可局限于一个或数个淋巴结内,则切开引流时必须分开形成脓肿的淋巴结包膜始能达到引起的目的。颌下间隙切开引流的切口部位、长度,应参照脓肿部位、皮肤变薄的区域决定。一般在下颌骨体部下缘以下2cm做与下颌下缘平行之切口;切开皮肤、颈阔肌后,血管钳钝性分离进入脓腔。如系淋巴结内脓肿应分开淋巴结包膜,同时注意多个淋巴结脓肿的可能,术中应仔细检查,予以分别引流。 病因学 颌下间隙(submandibular space)位于颌下三角内,间隙中包含有颌下腺,颌下淋巴结,并有颌外动脉、面前静脉、舌神经、舌下神经通过。该间隙向上经下颌舌骨肌后缘与舌下间隙相续;向后内毗邻翼下颌间隙、咽旁间隙;向前通颏下间隙;向下借疏松结缔组织与颈动脉三角和颈前间隙相连。因此颌下间隙感染可蔓延成口底多间隙感染。多见于下颌智齿冠周炎,下颌后牙尖周炎、牙槽脓肿等牙源性炎症的扩散。其次为颌下淋巴结炎的扩散。化脓性颌下腺炎有时亦可继发颌下间隙感染。 临床表现 多数颌下间隙感染是以颌下淋巴结炎为其早期表现,临床表现为颌下区丰满,检查有明确边界的淋巴结肿大、压痛。化脓性颌下淋巴结炎向结外扩散形成蜂窝组织炎。颌下间隙蜂窝组织炎临床表现为颌下三角区肿胀,下颌骨下缘轮廓消失,皮肤紧张、压痛,按压有凹陷性水肿。脓肿形成后,中心区皮肤充血,可触及明显波动。颌下间隙因与舌下间隙相续,感染极易向舌下间隙扩散,此时可伴有口底后份肿胀,舌运疼痛,吞咽不适等症状。颌下间隙感染应注意与化脓性淋巴结炎和因导管阻塞引起的潴留性颌下腺炎相鉴别。

咽旁间隙感染

咽旁间隙感染 【概述】 咽旁间隙感染是指咽旁间隙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咽侧壁红肿、腭扁桃体突出。 【诊断】 1.病史有急性下颌智齿冠周炎史,或急性扁桃体炎史,或有邻近的翼颌间隙、颊间隙、颌下间隙、舌下间隙感染史。 2.临床表现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除严重全身感染中毒体征外,局部常表现有如下三大特征。 (1)咽征口腔内一侧咽部红肿、触痛,肿胀范围包括翼下颌韧带区、软腭、悬雍垂移向健侧,病人吞别咽疼痛,进食困难。从咽侧红肿最突出部位穿刺可抽出脓液。 (2)颈征患侧下颌角稍下方的舌骨大角平面肿胀、压痛。 (3)开口受限压由于炎症刺激该间隙外侧界的翼内肌发生痉挛,从而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开口受限。 【治疗措施】

咽旁间隙位置深在,脓肿形成与否一般采用穿刺方法确诊。穿刺系经口内翼下颌皱襞内侧进入咽上缩肌与翼内肌之间;抽出脓液后立即行切开引流术。 口内途径切开引流术:张口无明显受限的病员,可在翼下颌皱襞稍内侧,纵行切开粘膜层,粘膜下用血管钳顺翼内侧钝性分离进入脓腔。粘膜切口不宜过深,以防误伤大血管和神经(图1) 图1咽旁间隙脓肿口内切开引流术 【病因学】 咽旁间隙(parapharyngea space)位于咽腔侧方的咽上缩肌与翼内肌和腮腺深叶之间。前为翼下颌韧带及颌下腺上缘;后为椎前筋膜。间隙呈倒立锥体形,底在上为颅底的颞骨和蝶骨,尖向下止于舌骨。由茎突及附着其上诸肌将该间隙分为前后两部,前部称咽旁前间隙,后部为咽旁后间隙。前间隙小,

其中有咽升动、静脉及淋巴、蜂窝组织。后间隙大,有出入颅底的颈内动、静脉,第9~12对脑神经及颈深上淋巴结等。咽旁间隙与翼颌、颞下、舌下、颌下及咽后诸间隙相通;血管神经束上通颅内,下连纵隔,可成为感染蔓延的途径(图2)。 图2咽旁间隙的解剖位置 多为牙源性,特别是下颌智齿冠周炎,以及腭扁桃体炎和相邻间隙感染的扩散。偶继发于腮腺炎、耳源性炎症和颈深上淋巴结炎。 【临床表现】 咽旁间隙感染的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咽侧壁红肿、腭扁桃体突出,肿胀可波及同侧软腭、舌腭弓和咽腭弓,悬率雍垂被推向健侧;如伴有翼下颌间隙、颌下间隙炎症时,则咽侧及及颈上部肿胀更为广泛明显。

【疾病名】咽旁间隙感染

【疾病名】咽旁间隙感染 【英文名】infection of parapharyngeal space 【缩写】 【别名】咽旁间隙蜂窝组织炎;咽旁间隙蜂窝织炎;lateral pharyngeal space infection 【ICD号】K12.2 【概述】 咽旁间隙(parapharyngeal space)为翼内肌内侧与咽上缩肌和咽中缩肌之间的1个潜在间隙。上达颅底,下至舌骨平面,后方深面为椎前筋膜。前方为颊咽筋膜、翼下颌缝及颌下腺。茎突及所附着肌肉将此间隙分为茎突前间隙及茎突后间隙(图1)。茎突前间隙内含淋巴结、疏松结缔组织及咽升动脉、颌外动脉扁桃体支,其内侧在咽肌内方为扁桃体。茎突后间隙则为颈部大血管如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迷走神经、舌咽神经、舌下神经、副神经、颈交感干(图2)。

【流行病学】 【病因】 咽旁间隙感染主要是由扁桃体化脓感染、扁桃体周围脓肿、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以及颞下、翼颌、颌下等间隙感染播散而来,也可能通过腺源性或静脉交通途径发生,腮腺脓肿、咽后间隙脓肿及咽壁损伤等也可引起该间隙的感染。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咽侧壁咽腭弓、舌腭弓乃至软腭肿胀变红,扁桃体及腭垂偏向中线对侧,在翼颌韧带内侧翼内肌与咽上缩肌之间或下颌角后外方向上、内、前方翼内肌内侧穿刺可抽得脓液。可伴张口受限、吞咽疼痛。重者可伴颈上部及颌后区肿胀,呼吸困难,声嘶。咽旁间隙感染时可波及翼颌、颞下、舌下及颌下间隙,向上可引起颅内感染,向下可波及纵隔。 国外作者报道约1/3咽旁间隙脓肿病例可能因动脉壁糜烂出血而死亡。国内亦有报道因咽旁间隙感染颈动脉出血致死者。 咽旁间隙感染的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咽侧壁红肿膨隆,同侧腭扁桃体被推移突出,肿胀可波及同侧咽后壁、口底、软腭、舌腭弓和咽腭弓,腭垂推向健侧,同侧下颌角后方丰满,压痛。如伴有翼下颌间隙、颌下间隙炎症时,则咽侧及颈上部肿胀更为广泛明显。

颌下间隙感染

颌下间隙感染 【概述】 颌下间隙感染是指颌下间隙急性化脓性感染,主要临床表现有颌下区丰满,淋巴结肿大、压痛。 【诊断】 1.病史成人有下颌磨牙化脓性根尖周炎、下颌智齿冠周炎史,婴幼儿、儿童多能询问出上呼吸道感染继发颌下淋巴结炎病史。 2.临床表现颌下三角区炎性红肿、压痛,病初表现为炎性浸润块,有压痛;进入化脓期有跳痛、波动感、皮肤潮红;穿刺易抽出脓液。病人有不同程度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等全身表现。 3.鉴别诊断急性化脓性颌下腺炎,常在慢性颌下腺炎的基础上急性发作,它了表现有颌下三角区红肿压痛及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加的急性炎症体征,但多不形成颌下脓肿,并有患侧舌下肉阜区、颌下腺导管口红肿,压迫颌下有脓性分泌物自导管口流出。摄X线口底咬片多能发现颌下腺导管结石。 【治疗措施】

颌下间隙形成脓肿时范围较广,脓腔较大,但若为淋巴结炎引起的蜂窝组织炎,脓肿可局限于一个或数个淋巴结内,则切开引流时必须分开形成脓肿的淋巴结包膜始能达到引起的目的。 颌下间隙切开引流的切口部位、长度,应参照脓肿部位、皮肤变薄的区域决定。一般在下颌骨体部下缘以下2cm做与下颌下缘平行之切口;切开皮肤、颈阔肌后,血管钳钝性分离进入脓腔。如系淋巴结内脓肿应分开淋巴结包膜,同时注意多个淋巴结脓肿的可能,术中应仔细检查,予以分别引流。 【病因学】 颌下间隙(submandibular space)位于颌下三角内,间隙中包含有颌下腺,颌下淋巴结,并有颌外动脉、面前静脉、舌神经、舌下神经通过。该间隙向上经下颌舌骨肌后缘与舌下间隙相续;向后内毗邻翼下颌间隙、咽旁间隙;向前通颏下间隙;向下借疏松结缔组织与颈动脉三角和颈前间隙相连。因此颌下间隙感染可蔓延成口底多间隙感染(图1)。

舌下间隙感染

舌下间隙感染 【概述】 舌下间隙感染是指舌下间隙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舌下间隙感染不多见,主要临床表现有一侧或双侧的舌下肉阜或颌舌沟区口底肿胀。 【诊断】 1.病史成人有下颌磨牙化脓性根尖周炎、下颌智齿冠周炎史,婴幼儿、儿童多能询问出上呼吸道感染继发颌下淋巴结炎病史。 2.临床表现颌下三角区炎性红肿、压痛,痛初表现为炎性浸润块,有压痛;进入化脓期有跳痛、波动感、皮肤潮红;穿刺易抽出脓液。病人有不同程度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等全身表现。 3.鉴别诊断急性化脓性颌下腺炎,常在慢性凳下腺炎的基础上急性发作,它也表现有凳下三角区红肿压痛及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加的急性炎症体征,但多不形成凳下脓肿,并有患侧舌下肉阜区、颌腺导管口红肿,压迫凳下有脓性分泌物自导管口流出。摄X 线口底咬片多能发现颌下腺导管结石。 【治疗措施】

脓肿形成后,一般在口底肿胀最明显或波动区,与下颌体平行切开粘膜,钝分离进入脓腔引流。注意勿伤及舌神经、舌动脉、颌下腺导管。对已溃破者,沿溃破口稍子扩大置入引流条即可(图1)。 图1舌下间隙脓肿切开引流术的口内切口 舌下间隙感染易由下颌舌骨骨后缘借颌下腺体进入颌下间隙。一旦颌下脓肿形成,仅从口底引流则效果不好,应及时由颌下区作切开引流。 【病因学】 舌下间隙(sublingual space)位于舌和口底粘膜之下,下颌舌骨肌及舌骨舌肌之上。前界及两侧为下颌体的内侧面;后部止于舌根。由颏舌肌及颏舌骨肌又可将舌下间隙分为左右两部,二者在

舌下肉阜深面相连通。舌下间隙后上与咽旁间隙、翼下颌间隙相通,后下通入颌下间隙(图2)。 图2舌下间隙的解剖位置 下颌牙的牙源性感染,口底粘膜损伤、溃疡,以及舌下腺、颌下腺导管的炎症均可引起舌下间隙感染。 【临床表现】 一侧或双侧的舌下肉阜或颌舌沟区口底肿胀,粘膜充血,舌体被挤压抬高、推向健侧、运动受限,语言、进食、吞咽出现不同程度的困难和疼痛。感染向口底后份扩散时,可出现张口障碍和呼吸不畅。脓肿形成后在口底可扪及波动;如自发穿破则有脓液溢出。如涎腺来源,颌下腺导管口可有脓液排出。相邻间隙受累时可出现颌周及颌下脓肿,并有相应的临床症状。

【实用】-颌面部间隙感染护理常规

颌面部间隙感染 在正常的颌面部解剖组织中,存在着潜在的彼此相连的筋膜间隙,各间隙内充满着脂肪或疏松结缔组织。感染常沿这些薄弱的结构扩散,故将其视为感染发生和扩散的潜在间隙。根据解剖结构和临床感染常表现的部位,将其分为不同名称的间隙,如眶下间隙、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颞下间隙、颞间隙、下颌下间隙、咽旁间隙、颊间隙、口底间隙等。感染累及潜在筋膜间隙内结构,初期表现为蜂窝织炎,故此类感染又称为颌面部蜂窝织炎,在脂肪结缔组织变性坏死后,则可形成脓肿。化脓性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间隙内,亦可波及相邻的几个间隙,形成弥散性蜂窝织炎或脓肿,甚至可沿神经、血管扩散,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脓肿、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护理评估】 1.健康史评估病人近期健康状况,了解病人是否存在未经彻底治疗的牙病、上呼吸道感染、外伤史等致病和诱发因素等。 2.身体状况 2.1 局部症状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引流区淋巴结肿痛等典型症状。因感染部位不同,可有其他特殊表现,如:咀嚼肌受累,可出现张口受限,进食困难。如眶下间隙感染,可出现眶下区剧痛、眼睑水肿、睑裂变窄、鼻唇沟消失。如炎症侵及喉头、咽旁、口底,可引起局部水肿,使咽腔缩小或压迫气管,或致舌体抬高后退,造成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或吞咽困难,严重者烦躁不安,呼吸短促,口唇青紫、发绀,甚至出现“三凹”征(即呼吸时锁骨上窝、胸骨上窝及肋间隙明显凹陷),此时有发生窒息的危险。浅层间隙感染,炎症局限时可扪及波动感;深层间隙感染则局部有凹陷性水肿及压痛点。 2.2 全身症状因细菌的毒力及机体的抵抗力不同而有差异,如病人表现为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尿量减少等;严重感染可伴有败血症、脓血症,甚至可发生中毒性休克等症状。 3.辅助检查波动实验、穿刺法、B超或CT检查、脓液涂片及细菌培养检查、实验室检查。 4.心理-社会状况颌面部间隙感染所致局部及全身症状严重,病人对疾病的预后十分担忧,感到紧张及焦虑,常常表现出烦躁不安、失眠、沉默或多语,

咽旁间隙

咽旁间隙位于翼内肌、腮腺深部与咽侧壁之间,呈倒立的锥体形。上抵颅底;下达舌骨平面;前界为翼下颌韧带、颌下腺上缘;后界为椎前筋膜。由茎突及茎突诸肌将此间隙分为前后二部。前部称咽旁前间隙;后部称咽旁后间隙。咽旁前间隙较小,咽升动、静脉行于其中,内侧有咽上缩肌及腭扁桃体。腭扁桃体感染可侵及该间隙。咽旁后间隙较大,内有颈内动、静脉及第Ⅸ-Ⅻ脑神经及颈深上淋巴结,此内容为腮腺床的结构。 咽旁间隙常见病变及影像学表现 咽旁间隙解剖部位深在, 毗邻关系复杂, 此处的肿瘤病理类型繁杂多样, 据统计多达30 种以上。咽旁间隙的肿瘤良性约占80% , 恶性约占20% 。良性肿瘤主要有涎腺源性肿瘤、神经源性肿瘤及其他一些少见肿瘤( 如炎性假瘤、淋巴组织增生、脂肪瘤等) 。咽旁间隙的恶性肿瘤可见鳞状细胞癌、恶性淋巴肉瘤、腺样囊性癌、腺泡细胞癌等, 以鳞癌及恶性淋巴瘤居多, 其次为涎腺源性肿瘤。咽旁间隙的感染或炎症几乎均由周围间隙蔓延而来, 常见是牙源性感染、扁桃体炎及下颌下腺感染。咽旁间隙感染(infection of parapharyngeal space)即发生在咽旁间隙的化脓性感染。早期为蜂窝织炎,后发展形成脓肿。主要临床表现为咽侧壁红肿、腭扁桃体突出,咽及颈部剧烈疼痛,吞咽困难,发音不清。本病多见儿童。

咽旁间隙感染症状和体征:1.病史有急性下颌智齿冠周炎史,或急性扁桃体炎史,或有邻近的翼颌间隙、颊间隙、颌下间隙、舌下间隙感染史。 2.临床表现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除严重全身感染中毒体征外,局部常表现有如下三大特征。 (1)咽征口腔内一侧咽部红肿、触痛,肿胀范围包括翼下颌韧带区、软腭、悬雍垂移向健侧,病人吞别咽疼痛,进食困难。从咽侧红肿最突出部位穿刺可抽出脓液。 (2)颈征患侧下颌角稍下方的舌骨大角平面肿胀、压痛。 (3)开口受限压由于炎症刺激该间隙外侧界的翼内肌发生痉挛,从而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开口受限。 咽旁间隙感染的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咽侧壁红肿、腭扁桃体突出,肿胀可波及同侧软腭、舌腭弓和咽腭弓,悬率雍垂被推向健侧;如伴有翼下颌间隙、颌下间隙炎症时,则咽侧及及颈上部肿胀更为广泛明显。 病员自觉吞咽疼痛、进食困难,张口受限;若伴喉头水肿,可出现声音嘶哑,以及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和进食呛咳。咽旁间隙感染如处理不及时,可导致严重的肺部感染、败血症和颈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等并发症。 除有喉痛、吞咽困难、颈部强直固定及高热、头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和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沉加快外,因感染所在部位不同,其症状和体征也不相同。 (1).茎突前部分感染由于翼内肌受炎症刺激,故有明显的牙关紧闭。下颌下区肿胀、坚硬、压痛。严重者肿胀可上达腮腺,下沿胸锁乳突肌伸延,前达颈前中线,后至颈深部将咽侧壁和扁桃体推向咽腔中央,类似扁桃体周脓肿,但扁桃体不肿大,仅有轻度炎症。所谓典型的咽旁间隙感染三联征(扁桃体突出、牙关紧闭、腮腺区肿胀),实际上只有茎突前部分的感染时才会出现。因牙关紧闭、张口困难、咽部病变常不易看清,检查时须加注意,以免误诊。 (2).茎突后部分感染由于翼内肌未受刺激,无或仅有轻度牙关紧闭,亦无扁桃体突出。因感染常累及腮腺间隙,故可有腮腺区、咽侧壁和腭咽弓肿胀。 如茎突前、后两部分同时感染,则上述症状可同时出现。

咽旁脓肿治疗心得

咽旁脓肿 咽旁脓肿是指咽旁隙的化脓性炎症,早期为蜂窝组织炎,继而发展形成脓肿。其起病急,症状重,临床以咽旁和颈侧疼痛,吞咽、张口或头部活动时加剧,以及全身症状为主要表现。致病菌以溶血性链球菌最为多见, 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咽旁间隙内含有疏松结缔组织,血管丰富,一旦感染,感染性坏死物质极易扩散和吸收,可引起难以控制的致死性全身脓毒败血症。源于咽喉、齿龈、中耳等处的感染累及咽旁等处的颈深筋膜间隙时,感染可通过筋膜间隙的平面扩散,并因呼吸、胸内负压及熏力的作用更易向下蔓延而累及纵隔,形成脓肿。本病好发于成人,儿童及婴幼儿少见,是耳鼻咽喉科急危重症之一,救治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本病中医称为喉关痈或夹疽。本病主要是根据其病变部位及症状特征而命名,在古代文献中,又称为夹喉疽、颈痈、托腮痈、夹喉痈、颌下痈、兜腮痈、侧喉痈等。有关其症状的记载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岁太阳在泉,寒淫所盛,民病嗌痛颌肿”。王肯堂称之为“夹疽”,正如《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三·颈部》夹喉疽所云:“或问喉之两旁生疽何如?曰:此名夹疽”,又云:夹疽“溃内者难治,虚火上升,痰壅,饮食不进者死”。《龙氏喉科秘书·口牙舌颈面腮门·托腮痈》中指出其病位为“生于腮下”,病因为“饮食厚味,多饮醇酒,热毒所致”。其治疗方面,《喉科心法·兜腮痈》中有述“初起寒热往来者,荆防败毒散加白芷、银花,次服真人活命饮”。 清代之前,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尚浅,尤其是在治疗方面鲜有论述。目前,该病的治疗仍是以西医药治疗为主。随着现代研究的深入,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具有其优势和特点。 【病因病机】 一、中医 本病多因平素嗜食辛辣炙煿、醇酒及厚味,致胃腑郁热,加之外感风热邪毒,引动胃火,上攻咽喉,气血壅滞,热盛肉腐成脓而为病,少数者可由咽旁骨鲠、手术损伤染毒而诱发。本病以胃腑积热为发病内因和基础,“热”乃本病的基本病理特征。 1.胃腑积热,复感邪毒参照“咽底痈”。 2.咽旁损伤,邪毒直中咽旁异物、外伤或手术损伤,邪毒乘机入侵,邪毒过盛,壅滞咽旁而肿,气血壅遏,血腐败肉而成痈。 3.邻近痈肿,流窜咽旁喉关痈、咽底痈、牙痈、发颐、脓耳等失治误治,邪毒壅盛,侵袭蔓延咽旁,脓液流窜而发为咽旁痈。 二、西医 引起咽旁间隙感染的途径较多,口腔、咽部、鼻部、耳部及腮腺的急性炎症,均可蔓延至咽旁间隙,导致本病的发生。 1.临近器官或组织化脓性炎症的扩散多由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扁桃体周围脓肿、咽后脓肿、牙槽脓肿等,或颈椎、乳突等部位的急性感染直接侵入咽旁隙而发病。 2.外伤、异物及医源性感染咽侧壁异物划伤、外伤、口腔及咽部手术等,如扁桃体摘除术、拔牙术等均可导致咽旁隙的感染,导致本病的发生。 3.血液或淋巴途径感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感染,可经血行和淋巴系累及咽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