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0绪论

0绪论

0绪论
0绪论

○绪论

○、一生药学的性质和任务

生药学 (pharmacognosy) 是一门以天然来源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具有医疗或保健作用的植物、动物和矿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质量和变化规律,探讨其资源和可持续利用的科学。

生药学研究的对象是生药,广义而言,生药、中药、草药、民族药,都是源自自然界的天然药物。生药( crude drug )就是药材,大多数生药都是我国历代本草收载的药物。稍有不同的是,生药还包括本草未有记载、中医不常应用而为西医所用的天然药物 ( 如洋地黄叶、麦角 ) 等。中药( Chinese medicines )是指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中药包含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 成方制剂 ) 。中药材既是供调配中医处方煎服或磨成细粉服用或调敷外用饮片的原料;又是供中药厂生产中药成方制剂或制药工业提取有效化学成分的原料。现今常用的中药材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绝大多数中药材就是我国历代诸家本草收载的药物。民族药( ethnomedicines )是指各民族用于防治疾病的的天然药物。草药( herbal medicines )一般是指草医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其中也有是本草记载的药物;在实际应用中也有将中药和草药统称为“ 中草药” 。随着天然药物的被普遍使用以及商品流通领域的一些习惯用法,生药、中药、草药、中草药、中药材、药材的涵义有时较难明确区分。在生药学教材中,上述名词都将随习惯适当应用。

从生药学的定义可知,生药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是天然药物的质量和资源,即如何评价生药的质量?如何控制生药的质量?影响生药质量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调控生药的质量?如何通过质量评价研

究寻找优质生药资源并使其可持续利用?生药学是以质量评价为手段,研究生药的质量和资源问题,为此生药学的主要任务是:

(一)研究生药质量及其变化规律。

1 . 研究生药质量评价方法学。包括真实性、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方法。

( 1 )生药的真实性鉴定方法。真实性鉴定即“ 真伪” 鉴定,包括基于药用部位形态学的性状和显微鉴定方法,基于生药化学成分的理化鉴定方法以及基于遗传物质的 DNA 分子标记鉴定等,旨在正确鉴定生药基源(物种),确保用药安全有效和中药研究工作的科学性。

( 2 )生药的有效性评价方法。有效性评价即指对生药中含有的能够代表该生药医疗效应的化学成分的评价,包括生药中所含有效成分或主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含量限度等,科学评价生药的质量优劣,确保中医疗效。另外,基于生药药效的生物效应评价法也是生药有效性评价的一个手段。

( 3 )生药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包括生药中内源性的毒性成分分析及其限量,外来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等的检测与限量等,保障人们用药安全。

2 . 研究生药质量变化的规律及调控。药材是通过一定的生产过程形成的,有野生和栽培(养殖)两种来源。药材要经过生产、采收和产地加工等人类劳动才能成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后,又要经过包装、贮藏、运输、炮制、调剂、制剂等一系列工作才能供患者使用。药材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质量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研究影响生药质量的因素,探讨生药质量的变化规律,进而对其质量进行全程动态监测与调控,才是确保生药质量稳定、均一和可控的关键。

(二)研究生药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生药资源不仅是生药质量控制的源头,也是药品研制、生产、开发和应用整个过程的源头,它直接影响着中药的质量与生产规模。应用建立的生药质量评价方法,在真实性鉴定的基础上,通过化学成分分析和安全性评价研究,寻找同科属或不同科属中含有相同或相似成分的生药,从中寻找更优良的生药,或原生药的代用品,或发现新的生药资源,以确保生药资源优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 从草药、民间药、民族药中寻找新资源。如从欧洲短叶红豆杉T. brevifolia Nutt. 分离得到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紫杉醇( taxol );从贯叶金丝桃(Hypericum perforatum L. )中制备具有抗抑郁作用的提取物;从银杏(Ginkgo biloba L. )叶中制备治疗循环障碍的提取物等。为了弄清这些

植物的资源进而合理利用,就必须摸清他们及其近缘种类的资源及分布,阐明药效物质基础或有效成分在各种基源植物中的分布与含量等。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应用生药质量评价的方法和手段。

2. 根据植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或化学成分线索,寻找新资源。我国虽有丰富的植物物种,但一些物种特别是一些重要生药的基源物种已经濒危或被禁止使用;一些国外发现有明显效果的药用物种我国无分布。利用植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或化学成分线索就可以找到新资源。如中药沉香Aquilaria agallocha Roxb. 产自印度尼西亚、越南、柬埔寨等,为我国长期进口药材,后经研究发现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产的同类植物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 ( Lour. ) Gilg 可做沉香入药。随着研究的深入,会不断地发现法定标准未收载的药用物种有效成分含量更高等,如由于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Y. C. Ma 资源的短缺,在寻找新资源的过程中发现地区习惯用药管花肉苁蓉C. tubulosa (Schrenk) Wight 中有效成分松果菊苷 (echinacoside) 含量较高,符合药用标准,因此管花肉苁蓉已被《中国药典》 2005 版收载。

3. 以生药中所含的有效成分为线索,寻找扩大新资源。当某种药用植物或原料药材投入大量使用和生产时,首先要解决资源问题。其解决方案一是注意野生资源的保护、更新或规范化栽培;二是应用生物技术生产有效成分;三是从同科属亲缘较近的种类或已知含有特定成分的植物类群中选择含量高的种类。如黄姜类药材是合成甾体激素药物主要原料—薯蓣皂苷元( diosgenin )的资源植物,研究证明,此类成分主要集中在薯蓣属(Dioscorea )根茎组( Sect. Stenophora )植物的根茎中。如三角叶薯蓣(D. deltoidea Wall. )含薯蓣皂苷元 1.8~5.4% ,盾叶薯蓣(D. zingiberensis C. H. Wright )含 1.05~

4.90% 等。具抗肝炎作用的有效成分齐墩果酸 (oleanolic acid) 在木犀科植物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t . 的果实、龙胆科植物青叶胆Swertia mileensis T. N. Ho et W. L. Shi 和川西獐牙菜S. mussotii Franch. 等的全草中均有分布,但现在工业生产的原料主要是五加科植物几种楤木,如曲莲Hemsleya amabilis Diels 和雪胆H. chinensis Cogn.ex Forb. et Hemsl. 的块根,齐墩果酸提取率达 7% ~ 9.5% 。

作为我国药学教育的一门专业课程,生药学的教学内容着重介绍现代生药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围绕生药质量和资源进行讲授。上篇以质量为主线,重点介绍生药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即生药质量的评价方法(生药的真实性鉴定、生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生药(药材)质量标准的制订;生药质量标准的应用即生药(药材)质量的检验;生药质量影响因素及调控。下篇以自然分类系统为主线,介绍一些常用生药的质量评价和资源内容。生药学教学的目的,一方面培养学生具备生药质量评价、质量标准制定、质量检验的能力,使学生能胜任生药研究、生产、销售和临床使用过程中的质量评价工作,并具备研究、解决生药质量问题的一般规律的基本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具备应用生药学相关知识和技能,研究、寻找生药资源的能力。

○、二生药学发展简史

○、二、一古代药物学与生药学的萌芽

人类药物知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人们在寻找食物的时候,通过反复尝试,逐渐体会到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哪些味道不佳、有毒或危险;偶然发现一些草、树根、树汁等具有治疗病痛的作用。这种观察和经验代代相传,并且不断有后代增加新的经验。人类的这些丰富的诊疗经验在无文字时代,凭借师承口授丰富起来,在文字产生以后,便逐渐以图文形式记录下来,出现了医药书籍。由于这些书籍记载的多以植物为主,其中又以草类为多,在中国这些书籍通常被称为“ 本草” 。

有人推断,人类最早记载植物治疗作用的文字资料是印度的《寿命吠陀经》( Ayruveda )。Ayruveda 一词是 Ayru (生活)和 veda (知识)组成,即“ 生活的知识” 。之所以推断《寿命吠陀经》是最早的医药书籍是因为《寿命吠陀经》中无任何参考文献,而其它如古埃及、中东等记载植物治疗作用的文献均有参考印度医药学的文字。但该书究竟著于何时无法考查。

另一部有名的记载植物治疗作用的远古著作是著于公元前约 1550 年的古埃及《爱柏氏纸草纪事》( Papyrus Ebers )。原文字记载于由纸草(Cyperus aquaticus )制成的纸上,从一古墓中被发现, 1873 年由 Georg Ebers 购买并整理,存放于德国莱比锡( Leipzig )大学,两年后刊行。

我国在公元前 1066-256 年,即周朝时期就有许多著作记载很多可供药用的动植物,如《诗经》、《左传》、《论语》、《吕氏春秋》、《山海经》、《尔雅》等。而成书于秦、汉时期(公元前约 200 年)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著者不详,托名于神农。它总结了我国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载药 365 种,分上、中、下三品。在序录中记载,药“ 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对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方法以及辨别药物真伪等已有了一些原则性的概括。各药的记述则以药性和功效为主。原书早已失传,但原文已收载于后代本草中,现有明代、清代等刊本。

到公元 28 年,“ 西方医学之父” 的希腊医生 Pedanius Dioscorides 写就《药物学》( De Materia Medica )一书,书中收载 600 种药用植物,其中有许多在今天仍然是重要的药物,如绵马( aspidium )、鸦片( opium )、麦角 (ergot) 和桂皮 (cinnamon) 等。 Pedanius Dioscorides 的著作影响西方医药学近 1500 年。

公元 50 年左右,我国梁代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等为基础编成《本草经集注》,载药 730 种。全书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该书对药物的产地、采收、形态、鉴别等有所论述,有的还记载了火烧试验、对光照视的鉴别方法。如对《神农本草经》中“ 术” 的鉴别,“ 术有两种,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膏…… ;赤术叶细无桠,根小而多膏……” 。硝石“ 以火烧之,紫青烟起” ;云母“ 向日视之,色青白多黑” ;朱砂以“ 光色如云可拆者良” 等。有的还指出品质的好坏,如治疟的常山,特别指出以细实而黄的鸡骨常山最有功效。原书已遗失,现存敦煌残卷。其主要内容散见于后世本草中。

到公元 130-201 年间,古罗马医生 Claudius Galen 著书 20 部,总结了复杂的古罗马医药体系,记述了许多含药用植物处方的制备方法,英文 Galenical Pharmaceuticals( 草药制剂 ) 一词就是由Galen 的贡献而来。

公元 659 年,我国唐代苏敬等 23 人集体编撰,由官府颁行的《新修本草》( 又称“ 唐本草”) ,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该书在当时流传到全国,影响长达 300 年左右,直到宋代《开宝本草》问世以后,才被逐渐取代。该书载药 884 种,与以往本草相比增加了如山楂、芸苔子、人中白等 114 种新的药物,其中不少是外来药物,如由印度传入的豆蔻、丁香、胡椒等;大食传入的石榴、阿芙蓉、乳香、玛瑙等;波斯传入的茉莉、青黛;大秦传入的素馨、郁金;西域传入的仙茅、芥子、马钱子;南洋传入的木香、樟脑、槟榔、没药等。该书有较多的基源考证。附有图经 7 卷,药图 25 卷,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为后世图文兼备的本草打下了基础。原书已散失不全,现仅存残卷。

公元 1100 年左右,我国北宋后期蜀医唐慎微将《嘉佑本草》和《开宝本草》合二为一,再加入他从民间以及诸家本草等 500 余种书籍中收集到的资料,编成了本草、图经合一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此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共三十一卷,载药 1 744 种,每味药具有附图,并对历代本草中各家的说法均加采录,因此就保存了许多已散失的本草书籍的内容,是研究我国明代以前药物学的重要文献。此书的一大特点是在药物分类上的改进,有了初步按照药物的性质、形态进行分类的萌芽。他把全书分成玉石、草、木、兽、禽、虫鱼、果、米谷、菜等部,此外此书的附方较多,这样就把植物和其药效紧密的联系起来了,揭开了本草的新篇章。

到公元 16 世纪,我国明代的本草著作甚多,其中对药学贡献最大的,首推李时珍撰著的于 1596 年刊行的《本草纲目》。李时珍参阅了经史百家著作和历代本草 800 余种,历经 30 年,编写成 52 卷、约 200 万字、载药 1 892 种、附方 11000 余条的巨著《本草纲目》。可以说这部著作是我国十六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本书按药物自然属性作为分类基础,每药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名称统一,结构严谨,为自然分类的先驱。如第 14 卷所载药物高良姜、豆蔻、缩砂蜜、益智子等排列在一起,属

于芳草类。今天看来,这些都是姜科植物,含有挥发油,与自然分类相符。对药物的形态鉴别方法和内容也是较为完善的。如描述丹参谓:“ 处处山中有之。一枝五叶,叶如野苏而尖,青色皱毛。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细子。其根皮丹而肉紫” 。这些描述都较为逼真。李时珍在“ 集解” 项中,引录了很多现已失传的古代本草对药物鉴别的记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本草纲目》的出版,对中外医药学和生物学科都有巨大影响。 17 世纪初传到国外,曾译有多国文字,畅销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药学文献之一。

公元 18 世纪,我国清代著名医药学家赵学敏于 1765 年编撰了《本草纲目拾遗》,此书是为了拾遗补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而作,是继《本草纲目》后的我国药物学的又一次总结。该书载药 921 种,其中新增药 716 种,如冬虫夏草、西洋参、浙贝母、鸦胆子、银柴胡等均系初次记载,大大丰富了药学内容。

由上述历史回顾可以看出,从古代到十八世纪,人类的药物学知识就是对具有疗疾作用的天然产物(植物、动物和矿物)的逐步认识和经验积累。药物学(我国古代多称本草学)记载的内容以医疗用途为主,兼有药物的名称、产地、形态和感官鉴别等。因此古代的药物学中就有了药物的真伪、优劣概念,只不过由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所限,对于药物的认识,主要是运用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来识别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形、色、气味等,进而达到评价真伪优劣的目的。

○、二、二生药学科的诞生和近代生药学

生药学作为一门学科是 18 世纪末和 19 世纪初诞生的。一般认为 19 世纪初叶德国学者 T. W. C. Martius 是这门学科的先驱者, Martius 于 1832 年出版了“Grundriss der Pharmakognosie des Pflanzenreiches ,正式使用 pharmakognosie 这一学科名称。至于“ 生药学” 一词,是由日本学者大井玄洞于 1880 年译自德文 pharmakognosie 。下山顺一郎 1890 年出版了第一本《生药学》。我国学者赵燏黄 1905 年留学日本, 1911 年回国时带回“ 生药学” 一词。

在我国“ 生药” 一词早有运用。如我国明代太医院中规定“ 凡天下解纳药材,俱贮本院生药库” ,“ 凡太医院所用药饵,均由…… 各地解来生药制造” ;以及清朝太医院及御药房的医事制度中“ 凡遇内药房取用药材,…… 俱以生药材交进,由内药房医生切造炮制” 。可见生药或生药材是在与切造炮制、制成药饵对比的情况下所用的名称,实质上即指药材。这与 pharmakognosie 研究的对象正好吻合。只不过在我国大多数生药都是历代本草收载的药物(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而国外 pharmakognosie 研究的对象还包括本草未有记载、为西医所用的天然药物 ( 如洋地黄叶、海葱麦角等 ) ,并且一般不包括矿物。

到 19 世纪近中叶,随着国际交通和贸易的发展,生药采购和流通区域扩大,生药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当时生药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商品生药的来源 ( 生物的和地理的 ) ,鉴定商品生药的真伪和优劣。商品生药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随着生物学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1838 年德国学者Schleiden 阐明了细胞是植物体构造的基本单位,并利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生药的显微构造,发现根据显微构造的不同,各种生药可以准确区别。其后,利用显微镜鉴别生药的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生药鉴定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一时期国外对本国常用的或是国家药典、国家药品处方集中收载的生药,进行了显微鉴定研究,目的是为了防止粉末生药的掺杂或假冒。如德国 J. Moeller 于 1892 年所著《解剖图谱》( Anatomischer Atlas )是一本描述德国药典中重要粉末植物生药显微特征的著作。法国 E. Collin 于 1893 年所著《实用粉末生药鉴定手册》( Guide pratique pour la determination des poudres officinales ),描绘了法国药典中粉末植物生药的组织特征。英国 B. E. Nelson 于 1910 年所著《生药和药品分析入门》( Introduction of the Analysis of Drugs and Medicines )一书中,介绍了粉末生药显微分析的方法,绘有较精细的显微特征图,并将粉末生药 197 种按类别列成详细的分类检索表。美国 A. Schneider 于 1921 年所著《粉末植物生药显微分析》( The Microanalysis of Powdered Vegetable Drugs )第二版较全面、详细地叙述了研究粉末植物生药的通则、操作方法、显微描述及检索表的编列等,并收载了 210 种粉末生药的显微特征和特征图。这本书可以说是早期最著名的粉末生药学专著,迄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美国 W. Mansfield 于 1929 年所著《显微生药学》

( Microscopic Pharmacognosy ),是一本记载植物生药 88 种的粉末显微鉴定图志。此外在欧美、苏联和日本还有一些早期著作。通常各国生药学书籍和国家药典中大多有粉末生药显微鉴定的内容。

19 世纪初期,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人们终于明白植物的药效源于其中特定的可分离和鉴定的化学物质。如 1804 年德国人 F.W. Sertürner 从罂粟 ( Papaver somniferum ) 浆果中分离到吗啡

( morphine ), 1817 年证明为生物碱, 1923 年才被英国人 J.M. Gulland 和 R. Robinson 鉴定结构。 1820 年法国人 Pierre Joseph Pelletier 和 Joseph Bienaime Caventou 从金鸡纳(Cinchona succirubra )树皮中分离到喹宁 (quinine) , 1880 年左右由多个实验室鉴定其结构,并证明这些生物碱具有明显的与原植物相同的生理作用,由此生药有效成分的研究发展起来。很多生物碱被分离为纯品。同时各种分析技术也得到一定发展。因此除了形态、显微特征外,化学定性和定量的方法也开始应用到生药鉴定工作中,丰富了生药学的研究手段。

在西方,特别是在英国和美国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生药学一直是大学药学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因为那时许多治疗药物都是应用植物来源的制剂。然而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合成药物进入医药领域,药学教育的课程逐渐将重点放到药物化学,包括其基础学科物理学、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到五十年代,由于化学合成药物迅猛发展,包括酊剂和提取物的草药制剂的应用持续下降。有些疗效明确的草药如鸦片( opium )和洋地黄( digitalis )虽然仍然应用,但已不是酊剂,而是单个纯化合物吗啡 (morphine) 和可待因( codeine )、洋地黄毒苷( glycoside digoxin )。医生更乐于提供给病人剂量可控的片剂、胶囊,而不是植物提取物。与此同时,磺胺类( sulphonamide )和抗生素 (antibiotics) 更是兴起了用化学疗法治疗感染的革命。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下,由于许多草药的活性成分不清楚,人们甚至怀疑某些草药根本不含活性成分。临床医生逐渐减少甚至不再使用草药及其制剂。大学教育为了适应药学实践,从六十年代开始,在英国等西方高等学校,与草药知识相关的课程被不断削减,到八十年代生药学作为一门学科在英国的许多高校被砍掉了。只有部分生药学研究较活跃或相关专业学者掌握领导岗位的大学保留了生药学课程。这时药理学成了主要学科,有机化学作为合成药物的基础学科、分析化学作为药品质量控制的手段均得到重视和发展。因此最近五十年来,分析技术特别是色谱技术和光谱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尽管在英国和美国,生药学在药学本科教程中迅速下降,甚至荒废,但在欧洲大陆的其他国家如德国、法国等,生药学并没有很快消失。在许多大学,生药学仍然是一门主要的专业课程。部分大学(包括英国和美国)学者之所以还进行生药学的研究,其主要原因是天然产物中化学成分(如生物碱、苷类)化学结构的奇妙,许多药用植物中的化学成分还没有得到阐明。所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西方(特别是英国和美国)的生药学研究内容主要转移到对天然产物(主要是植物)的化学研究,即寻找活性化合物。

我国于 20 世纪近 20 年代才开始设立生药学课程。赵燏黄 1911 年从事生药学研究和教学,并于1934 年与徐伯鋆合编了《现代本草生药学》上篇。接着叶三多于 1937 年写出了《生药学》下篇。上下两篇《生药学》的内容 , 大多着重于介绍国外书籍中收载的或供西医应用的生药,引进了生药鉴定的近代理论和方法,作为当时的大学教材,对我国生药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先导作用。

二十世纪 50 年代前,由于我国多处于内战以及抗日战争,生药学的研究也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生药学才真正得到发展,续有生药学著作问世,主要有李承祜的《生药学》( 1952 年),徐国钧的《药用植物及生药学》( 1954 年),楼之岑的《生药学》( 1956 年),徐国钧、赵守训的《生药学》( 1958 年)和楼之岑的《生药学》( 1965 年)。这些生药学书中所载的内容,大多着重于国外生药学书籍中的生药。南京药学院编写组总结了我国传统中药材应用实际,于 1960 年编著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大型参考书《药材学》,该书收载常用药材 634 种,附录收列 160 余种。每一种药材包括来源、栽培生产、加工炮制、性状和 / 或显微鉴别、化学成分、效用等内容,特别是增加了传统中药的采制、鉴别、品质规格、贮藏等方面的经验。《药材学》一书的出版,对中国生药学内容的变化起到极大推动作用,所以 60 年代以后出版的生药学,改变了过去收载以国外生药为主的结构,着重对国内习用的药材进行较全面的叙述。随后,南京药学院又编著了《药材学讲义》( 1961 年)和《药材学》教学用书( 1963 年)。

与此同时,许多学者对我国常用中药进行了以本草考证、基源鉴定、形态描述、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为主要内容的生药学研究。

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我国开展了两次( 1959 年~ 1962 年和 1970 年~ 1972 年)广泛的中草药资源普查和研究整理工作,并于 1968 年~ 1975 年间掀起了群众性的中草药运动,各地医药卫生人员上山下乡,调查采集中草药,为农民防治疾病。先后有多部全国性和地方性中药著作出版。如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单位编写的《中药志》( I ~ IV 册,第一版 1959 年~ 1961 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编写的《全国中草药汇编》及其彩色图谱 (1975 年~ 1977 年 ) ,南京药学院编写的《中草药学》上、中、下三册 (1976 年、 1980 年、 1987 年 ) ,南京新医学院编写的《中药大辞典》( 1977 年)等等。这些著作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生药学发展的一个高潮。

在这期间中药化学及其生物活性研究也得到迅速发展。先后取得多项成果应用于临床,如抗高血压药利血平 (reserpine) 、强心药黄夹苷 ( 强心灵, neriperside) 、抗菌药小檗碱 ( 黄连素,berberine) 、镇痛药延胡索乙素( dl-tetrahydropalmatine )、抗癌药喜树碱 (camptothecine) 、心血管药川芎嗪 (tetramethylpyrazine) 、气管炎药满山红油胶囊、治肝炎药联苯双酯(由五味子素schizandrin 研究衍生而来的合成品)和治疟药青蒿素 (artemisinin) 等。

由此可见,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正当英美等西方国家生药学研究逐步萎缩或主要进行植物化学研究的时候,我国生药学的研究迅速发展,并沿着形态学 ( 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 ) 、化学和药理活性等方向前进。

○、二、三生药学科的发展和现代生药学

在西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应该说是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时代,用于催眠、抗焦虑等化学合成药上市。在英国用合成药物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免费的。那时对于一个药剂师来说收到一个医生处方要求 500 片巴比妥(催眠)和 500 片安非他明(促醒)是绝对正常的事。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千上万的人接受合成药物的治疗,人们终于发现这种治疗模式是有代价的。巴比妥有成瘾性,就用被认为无成瘾性的苯并氮卓类(如安定),但最终却发现这类药物同样会诱导成瘾。最大的合成药物不良反应莫过于“ 反应停” 事件。六十年代反应停( thalidomide )从临床召回。该药原来认为是安全的,用于治疗妇女妊娠呕吐,但最终发现会产生大量的畸形儿。

于是人们重新审视合成药对他们生活的影响,认识到合成药物治疗的两个最主要的弊端,即副作用和对某些疾病的束手无策。因此许多人开始不信任合成药,有些人甚至认为所有的合成药都是有害的。

但人们对药物的需求仍然存在,于是将目光投向了替代疗法( complementary therapies ),成千上万的人选择了草药制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虽然在药房中看不到草药制剂,却在大街上看到了许多保健食品店,这些保健食品店不但卖食品、食品补充剂,而且卖草药。草药被制成片剂、胶囊,用于治疗咳嗽、感冒、消化不良和睡眠困难等小毛病,草药的需求持续增长。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几十年的研究证明,天然产物仍然是寻找包括癌症在内的疑难杂症有效药物的源泉。如著名的用于治疗乳腺癌和卵巢癌的药物紫杉醇( taxol ),就是该研究所经过 20 多年的研究从植物红豆杉(Taxus brevifolia )中采用活性筛选方法开发得到的。

在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通过民族植物学( ethnobotany )和民族药理学( ethnopharmacology )的研究,成功开发了对心血管疾病有效的银杏(Ginkgo biloba )叶制剂、对轻中度抑郁症有效的贯叶连翘 (St John's wort, Hypericum perforatum ) 制剂等。

于是在西方国家,“ 回归自然” 的呼声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越来越高。生药学在这种呼声中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地位,并不断发展起来,从此,现代生药学的时代来到了。

由于研究目的的变化和研究手段的不断改善,生药学研究的内容不断扩充。

为了保证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生药学研究工作者已不单纯进行传统的植物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和生物活性测试,还利用植物化学分类学知识寻找新资源;通过组织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手段研究目标成分( leading compound )的生物转化( biotransformation ),企图通过控制产生目标成分的相关酶,提高目标成分的生物合成量或产生新的化合物;研究遗传( heredity )、个体发育( ontogeny )和环境( environment )等因素对目标成分生成的影响,试图通过改变各种因素达到提高目标成分含量的目的。

由于分析技术的进步,人们在传统生药形态鉴定的基础上,更加强了对生药内在质量的评价

( intrinsic evaluation ),对于有效成分不明确的生药,引进指纹图谱( fingerprint )技术全面控制生药质量;同时还强调重金属、农药残留和致病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限量检查。

在生物活性检测方面,将现代自动化分离检测技术 ( 如色谱 - 光谱在线联用 ) 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活性测试技术(如关键酶、靶细胞、微生物等)相结合,创建高通量( high throughput )和免重复 (derepeatation) 的筛选 (screening) 平台。

除了对目标化合物的筛选研究外,在天然药物的开发研究中,进一步注重民族植物学

( ethnobotany )和民族药理学( ethnopharmacology )的研究,逐步发现了天然产物在治疗某种疾病时其固有的多种成分协同作用( synergistic action )的现象。同时还密切关注着某些有毒天然成分(如吡咯里西啶 pyrolizidine 生物碱的肝毒作用,马兜铃酸 aristolochic acid 的肾毒作用)和天然药物与合成药物联合用药时的相互作用( herb-drug interaction )。

我国自二十世纪 80 年代始,随着国家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生药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982 年,国务院作出关于“ 对全国中药资源进行系统地调查研究,制定发展规划” 的决定,全国于 1983 年~ 1987 年间组织专业队伍,开展了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 1994 年出版了《中国中药资源丛书》,它包括《中国中药资源》、《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国中药区划》、《中国常用中药材》、《中国药材地图集》和《中国民间单验方》,是一套系统的中药资源专著。

“ 七五” ( 1986 年~ 1990 年)、“ 八五” ( 1991 年~ 1995 年)期间,由国家科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在中国药科大学徐国钧院士和北京医科大学楼之岑院士的领导下,组织国内30 多个医药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数百名科技人员,对 220 种(类)多来源中药材进行了系统的品种整理和质量评价研究,内容包括本草考证和文献查考、药源调查、分类学鉴定、性状和显微鉴定、理化分析、化学成分、采收加工、药理和毒理等。研究结果澄清了多来源中药材的品种混乱问题,提出了品种间的鉴别方法和特征,评价了各种的质量。该研究先后出版了专著《常用中药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南方协作组 1 ~ 4 册, 1994 年~ 2001 年;北方协作组 1 ~ 6 册, 1995 年~ 2003 年)。在“ 七五” 、“ 八五” 工作的基础上,“ 九五” 期间( 1996 年~ 2000 年)继续进行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 中药材质量标准的规范化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综述、资源分布和样品收集、化学成分研究、对照品研究、定量用对照品药效学研究、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等。这一研究成果充实了《中国药典》药材质量标准内容,最终建立了 80 种常用中药材国际参照执行标准,还为许多一、二类中药新药研究奠定了基础。“ 十五” 期间( 2001 年~ 2005 年),国家科技部又实施了“ 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 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旨在加速实现我国新药研制从仿制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创仿结合的战略性转轨,大幅提高我国新药研究和开发的综合实力,加快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为我国医药产业应对入世后的战略性调整提供科技支撑和保障。专项的课题包括:新药筛选及关键技术研究,新药临床前药效学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临床前安全评价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中成药已上市大品种的二次开发研究,中药提取物、配方颗粒质量标准,中药在线检测及中药辅料应用的示范研究,濒危药材和中药饮片炮制研究,中药质量标准技术平台研究,常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生物芯片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防治传染病的药物及药物新制剂的研究等。

一系列生药学教科书和生药学研究方面的专著也相继出版。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出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相继出版了徐国钧主编的《生药学》(第一版 1987 年)、《生药学》(第二版 1995 年),郑俊华主编的《生药学》(第三版 1999 年),郑汉臣、蔡少青主编的《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第四版 2003 年),这些教科书成为我国医药院校生药学课程的教学用书。生药学研究方面的著作有《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徐国钧、徐珞珊, 1986 年)、《新华本草纲要》 1 ~3 册 (1988 年~ 1991 年 ) ,《中药辞海》 1 ~ 4 册( 1993 年~ 1998 年),《中华本草》(普通本和精选本)( 1997 ~ 1998 年),《中药志》第二版Ⅰ ~Ⅳ 册 (1979 、 1982 、 1984 、 1988 、1994 、 1998 年 ) ,《新编中药志》Ⅰ ~Ⅳ 册( 2002 年)、《中国药材学》( 1996 年)等。

在此期间,中药的标准化工作也走向正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自 1963 年开始将中药单列一部, 1977 年版后每五年修订一次,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是世界上一部不断更新的中药药典,并从1990 年版开始出版英文版。

与此同时,有特色、高水平的研究论文不断涌现,既是生药学研究工作的写实,又反映了生药学学科的发展过程。

从以上一系列的大规模研究工作及教科书和专著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近 50 年来我国生药学的发

展历程,大致分三个阶段:

20 世纪 20 ~ 40 年代是起步阶段,研究我国的生药(中药材)为数甚少。 20 世纪 50 ~ 70 年代末是发展阶段,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很多高校的生药学教研室相当庞大,研究范围相当广泛,以至于到 70 年代末期相继分离出植物化学、中药药理学等教研室。这一时期生药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本草考证、资源调查和基源鉴定、品质评价等,使用的手段是形态和组织的描述,少量的理化分析,极少的定量分析。八十年代开始,特别是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药学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和扩大。生药学不但关心生药的基源,而且关心生药中的活性物质及其内在的质量,研究手段除传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外,在理化分析上大量应用了各种光谱技术如 UV, IR 等和色谱技术如 TLC, GC, HPLC 等,并配合植物化学和药理学手段,评价生药的内在质量。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学科间高度渗透,我国的生药学研究的内容更加集中,即生药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研究目的更加明确,即通过质量研究,确保生药的安全、有效和质量的均一、可控,以及寻找、扩大生药资源,达到生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手段更是将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加以利用。在生药的可持续利用研究中,已不满足于仅仅对野生资源的调查,而且强调对野生濒危动植物的保护,野生变家种和驯养,寻找新资源和人工制成品;应用现代农业和生药学技术与知识,生产优质中药材;以及运用细胞工程技术探索解决资源短缺、采集困难、种植要求高和临床价值大的名贵中药及有效成分的生产。在生药的真实性鉴定中,探索了应用 DNA 分子鉴定技术鉴别亲缘关系密切的生药基源。在生药的有效性研究中强调生药的多成分多靶点的协同作用,应用现代色谱技术和生物色谱技术,研究生药的组效关系,寻找生物活性物质和探索生药有效性的化学表征。生药的安全性不但考察生药本身次生代谢产物的安全性,而且考察生药的重金属、农药残留和其他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生药的质量控制不仅重视终产品的检验,更重视影响生药质量各种因素的探讨,对生药质量进行动态调控及评价。

怎样讲好绪论

怎样讲好绪论? 今天是星期一,我校正式开学第一周,上《机床数控技术》的老师,都要开始讲第一个讲-讲绪论。提醒老师们一定要注意讲好绪论,为讲好这门课开一个好头。绪论要讲这门课的性质、特点、要求和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方法等,特别是绪论是老师与同学第一次面对面交流,同学对老师的第一印象和评价即同学对老师的心理定位:好、一般、差等印象直接影响这门课的讲课效果。因此大家一定注意讲好绪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讲好绪论除了一般讲好课程的性质、特点、学习的意义及重要性外,我有几点体会:一是要给学生一种这个老师平易近人的印象;二是要做好自我介绍,既不吹嘘自己,但也要给学生一种这个老师有水平的感觉;三是适当的加一些幽默的要素进去,幽默能使人发笑,给人带来快乐,令人印象深刻;四要讲这门课在实际中的应用和价值,最好能举自己在科研中应用的例子。 一是怎样给学生一种这个老师平易近人的印象: 我的开场白: 高兴:非常高兴为大家上《机床数控技术》。 可能:我很可能还要给大家上《单片机及接口技术》。这么多老师,给大家上两门课的不多。还要为部分同学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希望:课上是老师,课下也是老师,毕业后还是老师! 二是要做好自我介绍: 我的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 姓名:张吉堂 年龄:你们父辈的年龄 业缘:同行、同门 经历:一书生 特长:机电一体化、超声检测 荣誉:省教学名师、国家级精品共享课负责人 当然讲的时候加了许多细节和相关资料。 三、怎么幽默举要

幽默能使人发笑,能给人快乐,也能引入深思。老师上课不能老是一本正经,要有意思的插入一些幽默话语,故事等内容。在绪论这一节更要安排这方面的内容。我讲姓甚名谁是这样讲的: 我叫张吉堂(一本正经的讲); 我的这个名字没有什么意思,不对是没有什么含义(一本正经的讲,重音放在“没有什么意思”上); 因为中国人是有家谱的,我们这一辈是“堂”字辈,我与别的兄弟的名字组合在一起才有含义,我这“吉”是“吉星高照”的“吉”,也就是有吉堂、星堂、高堂、照堂(解... 四、怎样科研举例 为了让学生感到学这门课是有用的是有价值的,除了讲在实际中的应用外,最好能举自己在科研中应用的例子。例如我讲的时候就用举例自己在科研中使用“PMAC”的例子,因为自己这种控制卡,开发过设备,因此讲起来头头是道,特别是讲开发过程中自己遇到的困难和麻烦学生很爱听,最后把例子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起来,说明学这门课的意义和价值。

0绪论练习题与答案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A. 19 世纪四十年代 B.19 世纪五十年代 C.19 世纪六十年代 D.19 世纪七十年代 2.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 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学说体系 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 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 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 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B.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 C. 思想 D. 理论

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 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古希腊素朴唯物主义哲学 6.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 舞台 C.工人起义 D.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7. 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 实事 C.阶级性 D. 科学性 8.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唯心主义 B. 辩证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 机械唯物主义 9.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新代 B. 科学性与革命性 C.合逻辑性 D. 与时俱进 10.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第0章 绪论 习题与答案

第0章习题 一、复习题 1、简述计算机科学的研究领域。 数值和符号计算、算法和数据结构、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软件方法学和工程、数据库和信息检索、计算理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等。(P2-3) 2、简述现代计算机的发展简史。 计算机发展经历了算盘时代、机械时代和机电时代这些原始阶段。自从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时代、晶体管时代、集成电路时代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等,发展速度越来越快。(P7-13) 3、试分析计算机对社会的影响。 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使得社会对计算机产生了依赖,也改变了我们人类的生活方式,并带来了许多有关于伦理和犯罪的问题。(P13-P16) 4、试列出与计算机科学相关的学科及技术。 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发展极其迅速的面向广大社会的学科,它建立在数学、电子学(特别是微电子学)、磁学、光学、精密机械等多门学科的基础之上, 与数学、计算机程序设计、软件工程和计算机工程等学科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和覆盖。(P2) 5、尝试到网络上搜索关于计算机学科中几个典型问题的资料。 提示本书P4-P7页列出了一些经典问题,大家可以查找相关的情况 6、简述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和应用情况。 计算机最初的应用是数学计算,随着计算机的发展,逐步扩展到数据库、实时处理、网络应用、办公自动化、多媒体、虚拟现实等领域。即用于专业的科学研究机构,也可用于个人工作、学习和生活。(P8-13) 计算机将向更高性能、更加易用、联网更广泛和更专业的应用发展。随着硬件技术和算法设计的进步,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将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有能力处理更加复杂和规模更大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计算机具有人的某些智能,如学习和推理的能力。(P13) 7、谈谈你对电子计算机的印象。 提示:可从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社会影响等方面考虑 8、试述计算机模型与计算机的联系和区别。 图灵设想所有的计算都可能在一种特殊的机器上执行,通用图灵机是对现代计算机的首次描述,该机器只要提供了合适的程序就能做任何运算。而计算机只是一种计算的工具。(P3-4) 9、列举出你所知道的操作系统。 提示:可从互联网上了解,或向周围的人们打听。

目录 1绪论

目录 1绪论 (3) 2设计方案 (4) 2.1 左、右两动力头进给电机 (4) 2.2电动机控制电路 (5) 2.3液压泵电动机 (5) 2.4液压动力滑台控制 (6) 2.5主电路及照明电路 (7) 2.6保护与调整环节 (8) 2.7继电器电气原理简图 (10) 3 I/O分配表 (12) 4组合机床电气控制电路图 (14) 5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 (15) 5.1单循环自动工作 (15) 5.1.1单循环自动工作循环图 (5) 5.1.3单循环自动工作梯形图 (16) 5.2左铣单循环工作 (18) 5.2.1左铣单循环功能表 (18) 5.2.2左铣单循环梯形图 (19) 5.3右铣单循环工作 (21) 5.3.1右铣单循环梯形图 (21) 5.4公用程序 (23) 5.5回原位程序 (23) 5.6手动程序 (24) 5.7 PLC梯形图总体结构图 (24) 5.8面板设计 (25) 6系统调试 (26) 7设计心得 (27) 8参考文献 (28)

1绪论 对于机械—电气结合控制的组合机床,电气控制系统起着重要的神经中枢作用。传统的组合机床采用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接线复杂、故障率高、调试和维护困难。随着PLC控制技术日益成熟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利用原有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电路设计PLC 控制系统,或直接进行PLC控制系统的设计,都能很好地满足组合机床自动化控制的要求。本次设计的要求如下:

组合机床采用两个动力头从两个侧面分别加工,左、右动力头的电动机均为2.2kw,进给系统和工件夹紧都用液压系统驱动,液压泵电动机的功率为3kw,动力头和夹紧装置的动作由电磁阀控制。设计要求如下: (1)两台铣削动力头分别由两台笼型异步电动机拖动,单向旋转,无须电气变速和停机制动控制,但要求铣刀能进行点动对刀。 (2)液压泵电动机单向旋转,机床完成一次半自动工作循环后按下总停机按钮时才停机。 (3)加工到终点,动力头完全停止后,滑台才能快速退回。(4)液压动力滑台前进、后退能点动调整。 (5)电磁铁1YV、2YV采用直流供电。 (6)机床具有照明、保护和调整环节。 2设计方案 2.1 左、右两动力头进给电机 根据设计要求知左、右两动力头要求快进→工进→快退的工作循环,并且左、右两动力头可以同时工作,也可进行单独调整。液压泵电动机M1正转,工作进给电机M2、M3也能够正转即可。 其主电路如下图:

第1章绪论

第1章绪论 一、选择题 1. 算法的计算量的大小称为计算的()。 A.效率 B. 复杂性 C. 现实性 D. 难度 2.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取决于() A.问题的规模 B. 待处理数据的初态 C. A和B 3.计算机算法指的是(1),它必须具备(2)这三个特性。 (1) A.计算方法 B. 排序方法 C. 解决问题的步骤序列 D. 调度方法 (2) A.可行性、可移植性、可扩充性 B. 可行性、确定性、有穷性 C. 确定性、有穷性、稳定性 D. 易读性、稳定性、安全性 4.一个算法应该是()。 A.程序 B.问题求解步骤的描述 C.要满足五个基本特性 D.A和C. 5. 下面关于算法说法错误的是() A.算法最终必须由计算机程序实现 B.为解决某问题的算法同为该问题编写的程序含义是相同的 C. 算法的可行性是指指令不能有二义性 D. 以上几个都是错误的 6. 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1)算法原地工作的含义是指不需要任何额外的辅助空间 (2)在相同的规模n下,复杂度O(n)的算法在时间上总是优于复杂度O(2n)的算法 (3)所谓时间复杂度是指最坏情况下,估算算法执行时间的一个上界 (4)同一个算法,实现语言的级别越高,执行效率就越低 A.(1) B.(1),(2) C.(1),(4) D.(3) 7.从逻辑上可以把数据结构分为()两大类。 A.动态结构、静态结构 B.顺序结构、链式结构 C.线性结构、非线性结构 D.初等结构、构造型结构 8.以下与数据的存储结构无关的术语是()。 A.循环队列 B. 链表 C. 哈希表 D. 栈 9.以下数据结构中,哪一个是线性结构()? A.广义表 B. 二叉树 C. 稀疏矩阵 D. 串 10.以下属于逻辑结构的是()。 A.顺序表 B. 哈希表 C.有序表 D. 单链表 11.在下面的程序段中,对x的赋值语句的时间复杂度为() for(i=1;i<=n;i++) for(j=1;j<=n;j++) x=x+1; n) A. O(2n) B.O(n) C.O(n2) D.O(log 2 12.程序段 for(i=n-1;i>=1 ;i--) for(j=1;j<=i;j++) if (a[j]>a[j+1]) A[j]与A[j+1]对换; 其中 n为正整数,则最后一行的语句的时间复杂度在最坏情况下是() A. O(n) B. O(nlogn) C. O(n3) D. O(n2) 13.连续存储设计时,存储单元的地址()。

实验0 绪论-实验报告-例.pdf

1 实验名称:食醋中总酸度的测定实验 日期:**年**月**日 姓名:****** 座位号:2-16 一、预习思考题: 1、 ********************************************************************************** 答:~~~~~~~~~~~~~~~~~~~~~~~~~~~~~~~~~~~~~~~~~~~~~~~~~~~~~~~~。 2、 ********************************************************************************** 答: ~~~~~~~~~~~~~~~~~~~~~~~~~~~~~~~~~~~~~~~~~~~~~~~~~~~~~~~~~。 二、实验步骤 1、食醋的稀释 用移液管吸取食醋试样25.00 mL ,转移至250 mL 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2、滴定 用移液管吸取稀释后食醋试样25.00 mL ,移入250 mL 锥形瓶中,加入酚酞指示剂(0.2% 酚酞乙醇溶液)1~2滴;碱式滴定管洗涤后,往管中加入NaOH 标准溶液,记录初始碱液的体积数;用NaOH 标准溶液滴定食醋样品,直到加入半滴NaOH 标准溶液后出现微红色且半分钟不褪色为终点,记录滴定终点时碱液的体积数量。再重复上述操作2次,并记录滴定前后滴定管中NaOH 溶液的体积。 【请在报告中体现实验中涉及的: 1、仪器的规格 2、所用试剂的浓度、用量等】 数据记录: NaOH 标准溶液浓度:*****mol/L 现象: 【记录实验中实际观察到的现象(如滴定终点时颜色的变化),并加以简明的解释,写出主要反应方程式】 【有计算步骤的需写出】 三、思考题 1、 ********************************************************************************** 答:~~~~~~~~~~~~~~~~~~~~~~~~~~~~~~~~~~~~~~~~~~~~~~~~~~~~~~~~。 2、 ********************************************************************************** 答:~~~~~~~~~~~~~~~~~~~~~~~~~~~~~~~~~~~~~~~~~~~~~~~~~~~~~~~~~。

0绪论

绪论 一淡水鱼类养殖的内容和意义 淡水鱼类养殖是淡水渔业(内陆水域渔业)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任务是通 过经营管理,使各类内陆水体能够生产更 多更好的鱼产品。淡水鱼类养殖按其水体的类型 ?可分为 按其水体的类型,池塘养鱼、水库养鱼、湖泊与河道养鱼和稻田养鱼等。 根据经营方式又可分为粗放养殖、半集约、集约及高度集约化养鱼等四种类型。 ?粗放养殖 也叫粗养,是指在单位水体上投 入较少的人力、物力,只放养,不施肥,不投饵,鱼类依靠水体中天然饵料生长,管理水平很低,因而单位面积鱼产量较底。大部分的水库、湖泊、河道、稻田养鱼和一部分的池塘养鱼属此类型。?集约养殖 也称精养,同粗养相反,在单位水体上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进行施肥投饵,经营管理周密严格,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一般静水池塘养鱼,精养小外荡、小水库属于这一类型。 ?半集约化养殖 介于上述两种方式之间,放养后一般只施肥不投饵。当前很多小型湖泊、小型水库、稻田养鱼和一部分池塘养鱼属于这一类型。 ?高度集约化养殖 则是指流水养鱼、网箱养鱼和工厂化养鱼等,对养殖的环境条件除网箱养鱼外都进行人工控制,以适应鱼类最适宜的生长条件,实行高密度、强化投饵饲养,因而单位水体的鱼产量很高。我国淡水鱼养殖的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主要通过人工繁殖取得鱼苗, ?二是在当年或翌年将鱼苗培育成鱼种,?三是将鱼种经数月至一年养成食用鱼(成鱼), ?四是选出若干成鱼培育成繁殖用的亲鱼。

?二、我国淡水鱼类养殖发展的简史 ?我国是世界上淡水鱼发展最早的国家,大约在3100多年前 的殷朝就已开始了池塘养鱼,并有文献记载。而到公元前 五世纪中期,即战国末期,就又范蠡总结了群众的养鱼经 验,写了著名的《养鱼经》,这是我国最古老的养鱼文 献,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养鱼著作。 ?唐朝以前的我国养鱼业主要是养鲤。到了唐朝,当时的统 治者姓“李”,与“鲤”同音,因此法律规定禁止养鲤和捕食 鲤鱼。这迫使养鱼者不得不开发新的养殖对象,经过长期 的生产实践和选择,我国劳动人民终于发现了适合于养殖 的新的优良鱼种,就是至今仍称之为草、青、鲢、鳙四大 家鱼。到了宋代,从江中捕捞草、青、鲢、鳙鱼苗,运输 到各地进行饲养,已很发达。 ?五十年代,鲢、鳙、草、青鱼人工繁殖获得成功,从根本 上解决了依赖江河鱼苗的局面。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 初,梭鱼、鲥鱼、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先后实验成功,有的 已在生产上应用。 ? 我国发展淡水养鱼的自然条件和前景: ?我国淡水总面积有3亿亩,占世界淡水水面(37.5亿亩)的8%,其中湖泊1.1亿多亩,河 流1亿多亩,水库近4000万亩,池塘2000多万 亩,分别占总水面的37%、33%、13%、7%。 总水面中可用以养鱼的水面约8500万亩。此外 全国还有3.7亿多亩稻田,其中相当多的一部 分可以套作养鱼。 ?目前我国淡水养鱼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生产潜力仍很大,近几年已经养殖的面积占可 养面积不到70%,而且已经养的,单位面积鱼 产量较低,全国平均亩产100左右公斤,而养 鱼发达的地区上万亩的池塘亩产量在600公斤 以上,生产很不平衡。 第一章关于鱼类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鱼及其外部形态 一关于鱼的概念 具备什么特征才能算是鱼,概括起来:第一、终生生活在水里的脊椎动物;第二、终 生用鳃呼吸,呼吸过的水从头后两侧的鳃孔流 出体外;第三、以鳍游泳,相当于四肢的偶鳍 决非五出型。以上三个特征缺一不可,是几乎 所有鱼类同时存在的,所以是最基本、最重要 的特征。 鱼的分类 一鱼的外部形态及测量法 鱼类的提醒任其如何变异,但总的可以 分为头、躯干和尾部三个部分。 常见的鱼类体形有如下四种: ?一是纺锤形(梭形),头尾尖细,中段膨厚,横切面椭圆形,似梭子。大多数鱼类都是这一种类型,如草鱼、青鱼]鲤鱼等,这中体形在水中游泳时阻力小,速度快。 ?二是侧扁形,左右侧扁,背腹高。通常侧扁体形的鱼,背鳍和臀鳍较发达,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如团头鲂、鳊鱼等这类鱼行动较缓慢,生活在水的中下层。 ?三是圆筒形,身体延长,横切面近似圆形。如鳗鲡、黄鳝等,这类鱼行动缓慢,营底栖或穴居生活。 ?四是扁平形,背腹轴很短,左右轴很长,头尾轴也较短,横切面呈扁平。这类鱼多见于海洋,营底栖生活,行动迟钝。

0绪论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一、单选题:(30题)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与( C ) 于一体的课程。 A趣味性 B思辨性 C实践性 D真理性 2.( B )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基础,是推动成才和思想修养的根本动力。 A理论 B实践 C文化 D政治 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 D )为指导,帮助大学生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 法律素质。 A社会主义荣辱观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C科学发展观D马克思主义 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一定要培养(A ) 的优良学风。 A求实B一丝不苟C勤奋D敢为人先 5. 大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 C )。 A勇于尝试,不怕失败 B 培养优良学风 C 培养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D培养自信心。 6.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说明了学习必须做到( A ) A 勤奋 B 严谨 C 求实 D 创新 7.善于组合、加工、消化已有的知识,力求有所发现、发明和创造,是大学生( B)的体现。 A.学习能力 B.创新能力 C.活动能力 D.竞争能力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 D )。 A.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树立共同理想 C.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9.( A )是我们民族进步的灵魂,它居于时代精神的核心地位。 A.改革创新 B.解放思想 C.实事求是 D.艰苦奋斗 10. 引领学术风气,促进思想交流,( B ),建设精神文明,是大学的灵魂之所在。 A掌握丰富知识 B陶冶品德情操 C 确立人生目标 D 培养竞争能力 1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进行(D )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A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B道德观 C法制观 D以上三点都是这一内容 12. 学习和践行( D )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根本要求。 A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C科学发展观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3. 培养优良的学风应该在严谨、求实、勤奋和( A )上下功夫。 A 创新 B 务实 C进取 D全面 14 . 大学阶段,大学生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D ). A多交一些新朋友 B 多接触一些新鲜的事物 C 学会赶时髦 D 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15. 衡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是( C )。 A 知识渊博 B 品质高尚 C 德才兼备 D 知行统一 16. 《礼记?中庸》认为,道德修养应“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种“慎 独”的道德修养方法要求我们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时要注重( C )。 A学习科学理论 B理论联系实际 C知行统一 D多思考深理解

绪论0

绪论 教学目标: (1)牢固掌握“土壤”、“土地”、和“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 (2)认识了解土壤的物质组成; (3)认识土壤在农林业生产中的重要性;(自然环境) (4)了解土壤科学的发展简史; (5)明确学习土壤学的目的与要求。 ●Did you know that there are more living individual organisms in a tablespoon of soil than there are people on the earth? ●Did you know that almost all of the antibiotics we take to help us fight infections were obtained from soil microorganisms? ●Did you know that agriculture is the only essential industry on earth? ●Did you know that soil is a non-renewable natural resource? ●Did you know that the best china dishes are made from soil? ●Did you know that about 70% of the weight of a text book or glossy paged magazine is soil? ●Did you know that putting clay on your face in the form of a “mud mask” is done to cleanse the pores in the skin? 第一节 土壤是人类不可出让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马克思 1、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农林业生产的基地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产、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衣食住行需要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和林业生产,而土壤是农、林业生产的基础,是农、林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中,人类消耗的约80%以上的热量,75%以上的蛋白质和大部分的纤维都直接来源于土壤。 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士壤管理是农业生产的3个主要的组成环节。植物生产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质中,直接供给人类植物食品和衣物原料。动物生产是人类将植物生产中一部分有机物喂养动物,以供给人类动物食品及衣物原料。土壤管理是人类把不能直接利用的动、植物产品,作为肥料返还给土壤,为植物再生产提供原料。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要素,载体,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 1、土壤的营养库作用: 是陆地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 2、土壤在养分转化和循环中的作用; 无机物的有机化,有机物的矿质化; 3、土壤的雨水涵养作用:是一个巨大的水库; 4、土壤对生物的支撑作用; 土壤中拥有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生物群; 5、土壤在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中的作用;

环境生物学思考题参考(0绪论)

---------------------------------------------------------------最新资料推荐------------------------------------------------------ 环境生物学思考题参考(0绪论) 《环境生物学》思考题参考 0 绪论 1、回答环境生物学定义,怎样理解环境生物学定义的各要素的函义。 回答: 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系统与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该定义包含生物系统、人类干扰环境和相互关系三个要素,其中生物系统是生物各级组构水平的总称,包括基因-细胞-器官/组织-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人类干扰包括两方面函义 a)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污染;b)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即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相互关系指的是作用的机理、过程、规律、技术、应用。 提示: 1) 定义中的三个基本要素答全; 2) 生物系统的函义,不仅指生物各级组构水平的总称,还应该进一步包括基因-细胞-器官/组织-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详细说明。 2、针对环境生物学的研究任务 1) 阐明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或生态学效应、2) 探索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原理和 3) 探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保护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内容可以归纳为: 1) 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2) 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和 3) 保护生 1 / 14

态学(生物多样性与生物修复)。 3、了解环境科学和环境生物学的发展史。 第 1 章污染物在环境中行为 1、什么是生物污染,生物污染包括哪些内容,生物污染的特点有哪些?回答: 生物污染是指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生物污染从生物种类的角度包括: 病原微生物、微生物代谢产物(硫化氢气体、酸性矿水、硝酸和亚硝酸、生物毒素等)、外来种入侵和转基因产品等。 从污染传播和驻留媒介的角度包括: 大气生物污染、水生物污染和土壤生物污染。 生物污染的特点: (1) 预测难: 对外来生物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入侵难以作出预测。 (2) 潜伏期长: 一种外来生物侵入之后,其潜伏期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因此,难以被发现,难以跟踪观察。 (3) 破坏性大: 外来生物的侵入,在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也破坏了该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相互依存关系,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提示: 1) 回答生物污染包括的内容时,请指明分类的角度;分类的角

0绪论练习题及答案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A.19世纪四十年代 B.19世纪五十年代 C.19世纪六十年代 D.19世纪七十年代 2.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从xx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xx的马克思主义

B.狭义的马克思主义 C.xx D.xx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十九世纪初xxxx哲学 C.十八世纪xx唯物主义哲学 B.十七世纪xx唯物主义哲学 D.xx素朴唯物主义哲学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起义 D.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7.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实事求是 C.阶级性 D.科学性 8.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唯心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9.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新陈代谢 B.科学性与革命性 C.合逻辑性 D.与时俱进 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 C.消灭国家 D.消灭两极分化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思想渊源是( ) A.xxxx哲学 B.xxxx政治经济学 C.xxxx的空想社会主义 D.文艺复兴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 ) A.xx B.xx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