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深度剖析与探讨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深度剖析与探讨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深度剖析与探讨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深度剖析与探讨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深度剖析与探讨(一)

2007年06月02日OWMO全球传媒观察出处:https://www.wendangku.net/doc/b79076045.html,

一、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一档深度报道节目,属于电视调查性报道。调查性报道在西方新闻文体中有特定含义,它是一种专门的揭露性报道,有时也称揭丑性报道,是一种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的新闻报道形式。中国式调查性报道是指,由媒体相对独立完成,以记者调查为主要方式,揭示不为人知的新闻事实的深度报道形式。

调查性报道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20世纪60年代盛行于整个西方国家。目前,它已和解释性报道、客观报道一起,构成了西方国家新闻报道的主流。中国的调查性报道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一经出现,就以其穿透力和影响力征服了中国的新闻媒体。

(1)社会背景

普利策论及调查性报道意义时说:“如果人们想和世界上的罪行、邪恶、灾难作斗争,就要知道这些罪行,因为这些邪恶、罪行和灾难正是在秘密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电视新闻报道的多种形式中,调查性报道因事件典型,社会意义重大,又往往涉及政府职能部门而引起深远影响。

在当代中国社会,调查性报道正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社会的转型加速,伴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原有的社会结构也被打破,各类社会问题有所增加,新的“罪行、邪恶、灾难”正在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公众内心不免产生困惑,甚至对社会不满,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从媒体了解事件尤其是负面事件的完整信息,而提供事件的完整信息,正是调查性报道的特长。加入WTO后,中国已经步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轨道,WTO组织的透明原则也渗透到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使得公众要求更广泛的知情权,调查性报道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满足受众的知情权。中国民主建设进程正在加快,中国舆论监督的渐进过程也将调查性报道推向更重要的地位。

(2)媒体环境背景

当今社会,媒体竞争日趋激烈,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这种竞争主要有:电视媒体自身的竞争,主要表现在:电视节目内容日渐丰富,电视节目形态日渐多样,电视新闻节目日渐精致。三种传统媒体的竞争,在我国,新闻媒体在近二十年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三大媒介在各自获得大发展的同时,竞争的烽烟也从来没有停息。媒介大战愈演愈烈。这种媒介之间的竞争情势还将一直延续下去。新媒体的竞争,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惊人,因特网已经逐渐成为传播新闻信息的新媒体,并且已经有了第四媒体之称,这一新兴媒体一经出现,就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海量的信息、极强的时效性、方便的互动性,赢得了受众的青睐,它也因此自然地成为传统媒体不可小觑的竞争对手。境外媒体的竞争,中国自从2001年底加入WTO以来,至今已经过去了5年多时间,早已过了贸易保护期。

在这种情况下,境外媒体的加入显得更为迫切,中国媒体和国外媒体的完全竞争局面,在中国迟早会出现。

不论是何种类别的新闻媒体,要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加强公信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努力方向。公信力是新闻媒体权威、品牌的综合体现,而调查性报道对一家媒体确立权威、树立品牌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新闻媒体要想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当更加重视调查性报道的这一功能,调查性报道本身,也有必要不断发展,发挥节目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为树立栏目品牌和媒体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

(3)《新闻调查》自身背景

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领军者《新闻调查》,自1996年开播至今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在这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新闻调查》节目经历过摸索阶段的迷茫,也经历过发展过程中的艰辛,更经历过成熟期到来前的阵痛。这十年来,该栏目组制作人员精心耕耘在这片土地上,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

在节目开播十周年之际,对节目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是很有必要的。本次研究立足于节目的采访环节展开,是从采访心理层面对其所作的较为系统的归纳和分析。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我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代表《新闻调查》,研究内容是采访心理,研究方法是内容分析的量化方法。本次研究将从《新闻调查》这一个案着手,集中系统地对调查性报道这一特定的新闻报道体裁进行采访心理层面的分析。本次研究的主要成果,对新闻心理学中关于采访心理的相关理论将是进一步的充实。

(2)实践意义

本次研究是对《新闻调查》这一个案的集中系统研究,研究将结合电视新闻和调查性报道的特点,挖掘电视调查性报道中的采访心理策略,为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成功采访提供心理层面的依据。研究结论将从对《新闻调查》节目本身的分析中直接得来,因此,它对于指导同类电视新闻节目实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对于此类电视新闻节目打造品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次课题所采用的方法是: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主要是按照由总到分的逻辑关系进行,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规律展开:首先论述一般采访活动心理特征;其次,论述调查性报道的采访特征和电视的采访特征;最后,锁定本次研究的核心--电视调查性报道的采访心理进行研究。在后半部分的论述中,需要用到定量研究,主要是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CCTV《新闻调查》节目进行集中研究,得出相关结论。

(三)研究创新点

1、以往关于采访心理的研究,没有针对某一个特定节目的系统进行,以往对于电视调查性报道的研究,多数停留在节目层面,对节目采访心理研究虽有所涉及但并不系统。本次研究是对一个个案《新闻调查》的采访心理的集中系统研究,研究结论基本上都从节目中直接得来。

2、研究中将用到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是过去同类研究中所没有的,这也是本次研究的创新点。

3、本次研究在内容分析过程中,将所有样本节目划分为广义调查性报道和狭义调查性报道两类进行对比分析,这也是以往《新闻调查》研究中所没有的。

(四)章节安排

按照研究方法部分所阐述的研究思路,论文核心部分章节安排如下:

1、采访活动的心理过程及特点。

2、调查性报道的采访特点,是影响采访心理的重要因素。

3、电视的采访特点,决定其采访心理必须区别于其他媒介的采访心理。

4、《新闻调查》的成功采访,是记者采访心理的外在表现(此部分研究主要通过内容分析进行,将涉及理论框架、研究的设计及数据分析等)。

5、《新闻调查》的采访心理策略(此部分是内容分析的结果与讨论)。

6、结论与建议,这部分是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电视调查性报道提出的建议。

二、文献综述

此部分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以及本研究在其中所处位置的综合概述。在本次研究中,“相关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关于采访活动的基础研究;对采访心理的研究;对调查性报道采访的研究;对电视新闻采访的研究。此外,还有对《新闻调查》栏目本身的相关研究等。

对这部分的研究分析,主要是通过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公共检索系统和CNKI知网数字图书馆查询系统进行。

在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公共检索系统的书刊检索部分,笔者以“题名”为检索方式,对有关文献进行搜索统计后发现:以“电视新闻”为题名的著作共有102本;以“采访”为题名的著作共有91本;以“调查性报道”为题名的著作有2本;以“《新闻调查》”为题名的著作有2本;以“普通心理”为题名的著作有28本;以“社会心理”为题名的著作有82本;

以“认知心理”为题名的著作有11本;以“新闻心理”为题名的著作有9本;以“传播心理”为题名的著作有3本;以“采访心理”为题名的有1本。

在CNKI知网数字图书馆查询系统的期刊检索部分,笔者以“篇名”为检索方式,对有关文献进行搜索统计后发现:以“电视新闻”为篇名的论文有2223篇;以“新闻采访”为篇名的论文有422篇;以“调查性报道”为篇名的论文有65篇;以“《新闻调查》”为篇名的论文有251篇;以“采访心理”为篇名的论文有43篇。

(一)国外文献综述

1、国外关于新闻采访活动的基础研究

国外关于采访活动的基础研究有很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美国人杰克·海敦所著的《怎样当好新闻记者》、美国人麦尔文·曼切尔所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美国人约翰·布雷迪所著的《采访技巧》、美国人约翰·钱塞勒等所著的《记者生涯》、美国人查尔斯·拉格米奇主编的《美国名记者谈采访工作经验》、美国人肯·梅茨勒所著的《创造性采访》等、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所著的《风云人物采访记》及其续集、斯诺的《红都延安采访实录》等。

以上著作多是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就如何做好采访、当好新闻记者的问题,从各个方面论述有关采访的相关理论和技巧。但是,在这些被奉为西方新闻界的经典书目中,并没有对特定类别的采访进行研究,对采访心理的论述也较为少见。本课题是针对特定的新闻体裁--调查性报道的采访进行的集中探讨。

2、国外关于采访心理的基础理论研究

关于采访心理,国外诸多文献中也有所涉及。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如下:

普通心理学方面的著作有:阿特金森等人所著的《心理学导论》、前苏联人H·п列维托夫所著的《普通心理学》、美国人丹尼斯·库恩所著的《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

社会心理学方面的著作有:美国人E·阿伦森所著的《社会心理学入门》、美国人迈克尔·E·罗洛夫所著的《人际传播》、美国人米德所著的《自我、心灵和社会》、前苏联人安德烈耶娃所著的《社会心理学》、前苏联人德米特里耶娃等人所著的《劳动心理学》等;

认知心理学方面的著作有:美国人司马贺所著的《人类的认知》、美国人安德森所著《认知心理学》、美国人K·T斯托曼所著的《情绪心理学》等;

采访心理学方面的著作有:美国人约翰·孔蒂所著的《电视心理学》等。

以上论著的作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和规律,为采访心理的进一步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这些著作都不是以专门针对采访心理所作的研究,对采访心理也并无十分系统的论述。

3、国外关于电视新闻节目的研究

国外关于电视新闻采访的研究著作有很多。其中,较为经典的著作有:英国人安德鲁·博伊德所著的《广播电视新闻教程》、美国人特德·怀特所著的《广播电视写作与报道》、英国人罗·蒂特尔等所著的《电视新闻的采制方法》等。

美国是广播电视新闻事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因此,对广播电视新闻的理论研究也较为成熟。在以上论著中,作者大多是从较宏观的层面,对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所作的系统论述,对广播电视媒介中各种新闻体裁的报道方法都有所涉及。但是,对于电视调查性报道这一体裁的采访,这些著述虽有涉及,但并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述。本次课题在参考以上著作的基础上进行,是对电视调查性报道这一特定电视新闻节目的采访进行的集中研究。

4、国外关于调查性报道的研究

关于调查性报道的采访,国外有已有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比较经典的理论著作有:美国人威廉·C·盖恩斯所著的《调查性报道》、美国人罗伯特格瑞斯所著的《调查性报道与编辑》等,法国人贝尔纳·瓦耶纳所著的《当代新闻学》、美国人威廉·E·布隆代尔所著的《〈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布赖恩·布鲁克斯等人所著的《新闻写作教程》等著述对调查性报道的采访也有较为深刻的论述。

对于调查性报道的采访,这些著作中都有较多篇幅给予论述。但是,其中的大部分内容只是对采访活动的较宏观的论述,并没有就调查性报道的采访心理作出系统阐述。本课题针对的是调查性报道特定的采访心理所作的系统研究,是对以上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展开。

(二)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1、国内关于新闻采访活动的基础研究

关于采访活动的基础研究,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艾丰所著的《新闻采访方法论》、《新闻采访概论》、刘海贵所著的《现代新闻采访学》、蓝鸿文所著的《新闻采访学》、梁一高所著的《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申凡所著的《当代新闻采访学》、罗以澄所著的《新闻采访》、周胜林所著的《高级新闻采访与写作》、李海明所著的《对外新闻采访与编辑》、童宁所著的《即兴采访》、周克冰所著的《中外经典采访个案解读》等。

这些著作对新闻采访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但是,它们论述的都是一般意义上的新闻采访,并没有对特定体裁新闻的采访进行集中论述。本课题是对一特定体裁采访的研究。

2、国内关于采访心理的研究

关于普通心理学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彭聃龄主编的《普通心理学》、曹日昌所著的《普通心理学》、黄希庭所著的《普通心理学》等。

关于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沙莲香所著的《社会心理学》、全国13所高等院校编写组所编的《社会心理学教程》、时蓉华所著的《社会心理学》、

章志光、金盛华主编的《社会心理学》、乐国安所著的《论现代认知心理学》、高玉祥所著的《个性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王承璐所著的《人际心理学》等。

关于采访心理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刘京林所著的《新闻心理学概论》、《大众传播心理学》、虞达文所著的《新闻心理学》、林之达所著的《传播心理学新探》、申凡所著的《采访心理学》、刘晓红、卜卫所著的《大众传播心理研究》、郑兴东所著的《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刘京林、周光荣主编的《新闻心理学论文集》、刘京林、罗观星主编的《传播、媒介与心理》等。

这些书或辟有专章对采访心理进行论述,或是对采访心理的系统论述,但对于特定体裁新闻的采访心理,并没有系统的论述。

3、国内关于电视新闻节目的研究

国内关于电视新闻采访的研究中,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叶子、赵淑萍所著的《电视采访学》、陆晔所著的《电视时代--中国电视的新闻传播》、叶子所著的《现代电视新闻学》、朱羽君著所著的《现代电视纪实》、王纬主编的《镜头里的“第四势力”》、叶子主编的《中国电视名记者谈采访》、叶家铮所著的《城市台电视新闻研究》、石长顺所著的《电视新闻报道学》、叶子所著的《电视新闻》、贡吉玖所著的《电视新闻创优方法辨析》、王振业的《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等。尽管这些书中有的开辟了专章介绍调查性采访,但并没有专门针对该题材的采访心理进行论述。

4、国内关于调查性报道的研究

国内关于调查性报道的研究中,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周海燕所著的《调查性报道采访与写作》、梁建增所著的《调查中国》、张洁、吴征编著的《调查〈新闻调查〉》等。叶子、赵淑萍所著的《电视采访学》、叶子所著的《现代电视新闻学》中,对电视调查性报道也开辟了相关章节进行论述。

国内的电视调查性报道中,《新闻调查》是领先者。调查性报道的理论研究著作中,《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吴征编著的《调查〈新闻调查〉》,是在《新闻调查》开播十周年之际出版的一部著作,这部著作也是最能反映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最新发展趋势的。该书对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新闻调查》有着较为深入的论述,但是,它只限于对节目本身的回顾与分析,并没有在采访心理方面有单独的系统论述。本课题是从采访心理的角度对这一节目的深入系统研究。

(三)文献综述小结

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有的是关于采访活动的基础研究;有的是对采访心理的研究;有的是对调查性报道采访的研究;有的是对电视新闻采访的研究;还有是对《新闻调查》栏目本身的研究。但对电视调查性报道的采访心理的系统分析,在以往研究中并未出现。

本次研究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归纳、综合和深化。对于基础的传播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而言,本次研究是对已有理论的具体验证和运用;对于调

查性报道的研究而言,本次研究是对此类采访活动在心理层面的分析和总结。因此,在以往研究基础上进行的此次研究,有其独有创新性。

(二)研究设计

《新闻调查》的成功采访,是调查性报道的记者采访心理的外在表现。这部分将通过内容分析法,对该节目的采访成功之处进行梳理和分析。

1、调查方法和样本

研究中,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新闻调查》节目进行量化研究。本次研究中,内容分析的基本步骤是:界定研究的问题;选择媒介和样本;定义分析的类别;建立编码程序;实施编码程序;处理资料和进行分析。

确定样本前,有必要先对《新闻调查》节目的发展历史做一简单回顾。《新闻调查》节目并非从诞生之日起就有明确定位。该栏目制片人张洁曾经将它划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即:探索时期、发展时期和成熟时期。探索时期是在1996年到2000年间,在这一时期,除了做内幕调查外,大量节目是属于主题性调查、舆情性调查、历史揭秘、事件性的调查或纪录式的调查。发展时期,是在2000年到2002年期间,在这一时期,《新闻调查》提出“探寻事实真相”口号。“真相,我们认为就是一直或正在被遮蔽的事实,有的是被权力遮蔽,有的是被利益遮蔽,有的是被道德观点或者偏见遮蔽,有的是集体无意识的遮蔽,有的是被狭窄的生活圈子或者是技术遮蔽。”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新闻调查》开始出现一些越来越接近调查性报道本质的代表性作品。成熟时期,即2003年以后的时期,才提出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

由以上论述可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这一定位是《新闻调查》节目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形成的,而早期的《新闻调查》,并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有些节目并不属于调查性报道。本次研究针对调查性报道进行,因此,早期那些非调查性报道不在本次研究之列。

为纪念《新闻调查》开播十周年,中央电视台制作了专题网站。从这个网站的首页可以看到:“从1996年5月17日第一期节目《宏志班》播出至今,《新闻调查》十年间共制作播出了455期节目。”为此,该节目组制作人员精选了74期节目,在此专题网站提供视频。其中,不属于调查性报道的早期节目也包括在内,如:《火车也能承包》、《山顶上的希望》、《一言难尽择校生》等。在74期精选节目中,这类非调查性报道共有11期,除此以外的63期节目,均属于调查性报道,这63期节目是本次内容分析的研究对象,采访心理是研究的主要内容。

2、研究假设

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和本次课题的需要,研究确定了预备检验的假设,并为检验这些假设设计了相应的程序。

经过多年发展,《新闻调查》现已形成颇为成熟的定位,即: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在这

一定位下,该节目的选题遴选的标准有三个:第一是调查性,第二是故事性,第三是命运感。“调查性,一方面是指事件与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另外,调查性特指选题具有调查的空间,必须要有等待揭示的真相。故事性,要求题材必须是充满悬念和冲突的事件,题材具有曲折跌宕的情节对于一个45分钟的深度报道节目来说,故事是形成拉动力的主要元素,题材的故事性张力如何,决定节目好坏。命运感,要求选题必须要有人物,不能只有事不见人,必须关注人物的悲欢离合命运沉浮,并通过节目对人物性格进行一定程度的刻画。人是节目中最重要最深刻最活跃的元素,是一切节目的出发点,传播理想的最终归宿。”在考虑这三个选题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所研究的内容——采访心理,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1)假设一:记者运用了多种提问策略,与采访对象展开心理较量

调查性是《新闻调查》区别于其他电视新闻节目的本质特征。调查性决定,记者面临的采访对象必定是多而复杂的,记者需要与各色人等进行人际沟通,在问答中进行心理周旋。尤其是伤害他人的利益的一方,面对采访往往表现出一种消极的态度,他们或者回避、或者欺瞒、或是狡辩。要使采访顺利进行,挖掘出事实真相,需要记者运用一定的采访技巧,与对方进行心理较量。

因此,本次研究的假设之一是:为使采访的顺利进行,《新闻调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巧妙运用了某些特殊的提问策略,与采访对象进行心理上的较量。在内容分析编码表中,问题四(即:各种提问策略的使用频率)反映了这种设想,问题二(即:采访对象的类别)、问题三(即: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的设置为问题四奠定了分析的基础。直接写上问题。

(2)假设二:悬念与冲突意识,在采访中得到体现

故事化的叙事方法,是《新闻调查》节目又一重要目标。假设之二是:《新闻调查》十分注重收视心理兴奋点的制造,记者在采访中善于埋伏一个又一个的疑点和问题,形成悬念和冲突,体现了故事化的叙事风格。在内容分析编码表中,问题五(即:收视心理兴奋点的制造)反映了这方面的假设。

(3)假设三:记者的采访已经深入到采访对象心理层面

命运感在《新闻调查》节目中也较多体现。假设之三是:《新闻调查》记者对采访对象心理层面的访问较为深入,对人物性格有较为深入的刻画,对人物情感有较为细腻的展示。这种假设并非理论性的论题,也并非笔者独有的见解,而是该节目的制作要求和人们的普遍感觉,本研究希望用实例和数字证实这一事实,并给这种感觉以一个更为清晰的分类图景,找到同类节目心理层面采访的规律。在内容分析编码表中,问题六(即:涉及采访对象心理状态的采访频率)、问题七(即:采访中对核心人物性格的刻画)、问题八(即:采访中对人物情感的表现)反映了这种设想。

在内容分析编码表中,问题一是内容分析编码表中所有其他问题的基础,它的设置并非针对某一特定假设,而是为了便于对所有样本节目进行分类研究。

在编码表所设置的八个问题中,核心问题是第四、五、六、七、八个问题,问题一(即:题材类别)、问题二和问题三是为研究上述问题所设置的基础问题。

3、确定分析的类别

在观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十周年专题网站选播的74期精品节目的基础上,笔者对其中的63期调查性节目确定了分析类别。在对分析类别的确定过程中,是以主题特征为划分依据,对内容进行分类的,这是本次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实际操作中,笔者按如下步骤进行(参看编码表):

(1)基础问题的类别

在编码表中,第一、第二、第三个问题是基础,这三个基础问题分别是:题材类别、采访对象类别和采访对象心理状态。关于这三个问题的分类和选项,参看表1~表3。

表1:关于题材的类别及选项

题材分类

按性质分

A广义调查性报道

B狭义调查性报道

按内容分

A以人为主的调查性报道

B以事为主的调查性报道

对表1的说明:

如前所述,狭义调查性报道必须具备三个因素:第一是记者独立展开调查,第二是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第三是这种行为是被掩盖的行为。广义调查性报道指的是,对复杂问题的深层次探究、对尘封历史的揭秘和未知世界的探寻。

以人为主的调查,人物命运是其主体内容,节目通过具体的人的故事,来反映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它往往没有对某个特定事件的集中调查,也没有明确的批评指向;以事为主的调查,事件真相是节目的主体内容,节目中有对特定事件的集中调查,事件的调查的空间很大。

对《新闻调查》进行这样两种划分,是在对其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笔者在观看样本节目的过程中发现,狭义调查性报道和广义调查性报道在采访对象、提问策略等方面有较为明显的不同;以人为主的调查和以事为主的调查,在人物性格和情感的表现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研究核心问题前,先对题材作一划分,再对不同题材分别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表2:关于采访对象的类别

采访对象的类别

A利益损害方

B利益受损方

C利益无关方

对表2的说明:

如前所述,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面临的采访对象是复杂多样的。调查性报道选题往往是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新闻调查》在选题上强调那些与公众利益有密切关系,公众十分关注且具有一定时效的事件与现象。”这一选题特点决定,调查性报道采访对象必然涉及利益损害方、利益受损方和利益无关方,而这三类人面对采访时的心理特征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对于采访对象的类别做出这样的划分。

表3:关于采访对象心理状态的类别

采访对象心理状态

A消极应付型

B积极配合型

C一般配合型

对表3的说明:

由前面对采访对象心理状态的有关论述可知,被采访的事实与采访对象的关系不同,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也相应地有所区别,即:采访对象对于采访的配合程度各有不同。在这里,“消极应付”是指,采访对象面对采访采取回避、欺瞒、狡辩等态度,记者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从这类采访对象那儿挖掘出真相;“积极配合”是指,采访对象面对采访是主动配合的态度,这类人能够热情地提供事实真相;“一般配合”是指,采访对象面对采访是无所谓的态度,其心理状态有较强的可塑性,在这类采访对象面前,记者水平成了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

(2)针对假设一的问题的类别

针对假设一(即:记者运用了多种提问策略,与采访对象展开心理较量)涉及的采访心理策略问题,笔者设计了“抓住矛盾追问”、“激将与反问”、“设问引出真相”等6个类别,每个类别下又各设ABCD四个选项。这些类别和选项的确定是在对有关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和对多期节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此部分分类和选项具体如表4所示:

表4:关于采访提问策略的类别及选项

1 抓住矛盾追问

A 高频率使用

B 中等频率使用

C 低频率使用

D 未使用

2 激将与反问

3 设问引出真相

4 迂回问

5 多方问话取证

6 重复强调问

对表4的说明:

调查性报道的采访,尤其是对消极应付的采访对象的采访,需要记者运用特定的提问策略,同采访对象进行心理较量。在实际采访中,上述策略多多少少地都会被用到。

在表4中,“抓住矛盾追问”指的是,记者在调查采访中,抓住对方语言中的矛盾点,紧追不舍地问下去。“激将与反问”中,激将指的是,在采访对象不太合作的情况下,记者根据其个性、特点,巧妙地激发其情绪,促使其吐露真相,反问指的是,在正面提出问题得不到对方坦率的回答时,故意提出与对方想法不符的问题,迫使对方做出明确回答。“设问引出真相”指的是,在被批评对象百般抵赖时,记者在设问中有意识地设下“圈套”,让对方在不防备的情况下说出真相,另外,记者在问话中,预先假设种种可能性,然后在采访过程中对它们一一验证,也是属于设问。“迂回问”指的是,当采访对象因种种原因回避某些问题时,记者先从其他话题着手问,在对方不设防时说出记者想要的答案。“多方问话取证”指的是,当记者在进行独立调查时,真相的未知性决定,证据来源必须是广泛而可靠的,此时的采访一般要求多方问话、多处取证和重复质疑。“重复强调问”指的是,记者在已经得到问题答案时,对此答案再重复一次,请采访对象确认,这一问话方式,体现了调查性报道的记者典型的质疑精神。

(三)数据分析

在分类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编码表(见附件)。在确定编码定义的基础上,对所有选样的内容确定含义,然后按照编码表编码。最后用计算机对编码表的内容进行统计处理,并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

1、关于题材的数据

如前所述,我国的调查性报道,分为狭义调查性报道和广义调查性报道两种,前者是纯

粹意义上的揭露黑幕、内幕的报道,它必须具备三个因素:第一是记者独立展开调查,第二是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第三是这种行为是被掩盖的行为。后者指的是:对复杂问题的深层次探究、对尘封历史的揭秘和未知世界的探寻。笔者在研究中发现,这两种类别的调查性报道,其采访特点和采访心理存在较大区别。不仅如此,从调查内容上看,在《新闻调查》节目中,有的是以人为主的调查,还有的是以事为主的调查。这两类调查的采访特点和采访心理也存在较明显的区别。

因此,在内容分析中,笔者预先将样本节目进行了题材的分类,即:按照调查的性质分,分为广义调查性报道和狭义调查性报道两类;按照调查的内容分,分为以人为主的调查和以事为主的调查两类。有了这个前提,其后有关采访心理的分类研究就有了基础。

在样本节目中,广义调查性报道和狭义调查性报道的比例分别为68%和32%。(见图1。图例中的1,代表广义调查性报道;图例中的2,代表狭义调查性报道。)这一数据表明,作为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代表,

《新闻调查》不仅尚未实现完全做纯粹意义上的调查性报道(即:狭义的调查性报道),而且广义调查性报道的比例还要高出狭义调查性报道许多(从此次研究的样本看,前者数量是后者的2倍之多)。这说明,纯粹意义上的调查性报道,要在中国所有调查性报道节目中出现,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在样本节目中,按照调查的内容分,以人为主的调查和以事为主的调查的比例分别为33%和67%。(见图2。图例中的1,代表以人为主的调查;图例中的2,代表以事为主的调查。)由此可见,在现有的调查性报道中,以事为主的报道占了绝大多数。因此,对此类调查性报道采访特点的深入研究显得更为重要。

2、关于采访对象类别及心理特征的数据

(1)三类采访对象的出现比例

这一项目主要是考察各种类别采访对象的出现比例。

调查性报道所涉及的采访对象复杂多样,不同的采访对象面对采访时的心理状态是不同的。因此,在研究中,按照事件与采访对象的利益关系,将采访对象分为三类,即:利益损害方、利益受害方和利益无关方。《新闻调查》节目中,所有采访对象都可以归入这三个类别,每一类采访对象都是按一定比例出现。这里统计的是各类采访对象的平均出现比例。

在这一统计方法下,得出各类采访对象的出现比例描述为:利益伤害方的平均出现比例为23%;利益受害方的平均出现比例为45%;利益无关方的平均出现比例为32%。(见图3。图

例中的1表示利益伤害方;图例中的2表示利益受害方;图例中的3表示利益无关方。)

其中,在广义的调查性报道中,各类采访对象的比例描述为:利益伤害方的平均出现比例为13%;利益受害方的平均出现比例为48%;利益无关方的平均出现比例为39%。(见图4。图例中的1表示利益伤害方;图例中的2表示利益受害方;图例中的3表示利益无关方。)

在狭义的调查性报道中,各类采访对象的比例描述为:利益伤害方的平均出现比例为33%;利益受害方的平均出现比例为41%;利益无关方的平均出现比例为26%。(见图5。图例中的1表示利益伤害方;图例中的2表示利益受害方;图例中的3表示利益无关方。)

由图3、图4和图5可知,不论是广义调查性报道,还是狭义调查性报道,“利益受害方”都是出现比例最大(分别为48%和41%)的那类采访对象;在广义调查性报道中,“利益伤害方”的出现比例(13%)远远小于“利益无关方”(39%);而在狭义调查性报道中,“利益伤害方”的出现比例(33%)却超过了“利益无关方”(26%)。这一数据表明,《新闻调查》节目的采访对象中,“利益受害方”始终是一个最为主要的信息来源和报道对象;“利益伤害方”在狭义调查性报道(题材限于揭露黑幕、内幕)中出现较多,在广义调查性报道中出现较少。这个结果说明,广义调查性报道和狭义调查性报道所涉及的采访对象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

3、关于各类提问策略的使用比例

调查性报道的采访,尤其是对消极应付的采访对象的采访,需要记者运用特定的提问策略,同采访对象进行心理较量。在实际采访中,以下策略多多少少地都会被用到,即:抓住矛盾追问、激将与反问、设问引出真相(明知故问亦属此类)、迂回问、多方对比取证(就同一问题问不同人)、重复强调问(质疑)。

在各类提问策略下的选项中,高频率指的是,在一期节目中,某种策略的问话出现的次数占节目中全部问话数的25%以上;中等频率指的是,某种策略的问话出现的次数占节目中全部问话数的比例为10%-25%;低频率指的是,某种策略的问话出现的次数占节目中全部问话数的比例为10%以下。

在全部样本中,“抓住矛盾追问”这一策略的使用比例描述为:高频率使用此提问策略的节目占全部样本节目的比例为86%;中等频率使用此提问策略的节目占全部样本节目的比例

为14%;低频率使用此提问策略的节目占全部样本节目的比例为0%;未使用此提问策略的节目占全部样本节目的比例为0%。

在全部样本中,“激将与反问”这一策略的使用比例描述为:高频率使用此提问策略的节目占全部样本节目的比例为3%;中等频率使用此提问策略的节目占全部样本节目的比例为14%;低频率使用此提问策略的节目占全部样本节目的比例为74%;未使用此提问策略的节目占全部样本节目的比例为9%。

在全部样本中,“设问引出真相”这一策略的使用比例描述为:高频率使用此提问策略的节目占全部样本节目的比例为9%;中等频率使用此提问策略的节目占全部样本节目的比例为56%;低频率使用此提问策略的节目占全部样本节目的比例为35%;未使用此提问策略的节目占全部样本节目的比例为0%。

在全部样本中,“迂回问”这一策略的使用比例描述为:高频率使用此提问策略的节目占全部样本节目的比例为3%;中等频率使用此提问策略的节目占全部样本节目的比例为3%;低频率使用此提问策略的节目占全部样本节目的比例为38%;未使用此提问策略的节目占全部样本节目的比例为56%。

在全部样本中,“多方问话取证”这一策略的使用比例描述为:高频率使用此提问策略的节目占全部样本节目的比例为9%;中等频率使用此提问策略的节目占全部样本节目的比例为44%;低频率使用此提问策略的节目占全部样本节目的比例为33%;未使用此提问策略的节目占全部样本节目的比例为14%。

系列1

在全部样本中,“重复强调问话”这一策略的使用比例描述为:高频率使用此提问策略的

节目占全部样本节目的比例为3%;中等频率使用此提问策略的节目占全部样本节目的比例为30%;低频率使用此提问策略的节目占全部样本节目的比例为64%;未使用此提问策略的节目占全部样本节目的比例为3%。

为研究方便,笔者将主要从高频率使用比例和中等频率使用比例两项数据入手,分析以上所有提问策略的使用排名情况。具体结果见“结果与讨论”部分。

4、关于制造心理兴奋点的有关数据

(1)采访中的悬念与冲突:

题材本身有较强悬念或冲突的节目占全部样本节目的56%,悬念或冲突依靠采访中策略来设置的节目占全部样本节目的44%。(见图15)

广义调查性报道中,题材本身有较强悬念或冲突的节目比例为49%,悬念或冲突依靠采访中的收放策略来设置的节目占全部样本节目的51%。(见图16)

狭义调查性报道中,题材本身有较强悬念或冲突的节目比例为70%,悬念或冲突依靠采访中的收放策略来设置的节目占全部样本节目的30%。(见图17)

从图15、图16和图17中可以看出,不同题材的调查性报道,其悬念和冲突的体现方式也不同。在广义调查性报道中,事件本身有较强悬念的节目比例为49%,远远小于狭义调查性报道中的这一比例(70%)。因此,在广义调查性报道中,更需要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人为设置悬念,以增强节目的故事性,避免平淡。

四、结果与讨论?

(一)与假设一有关的结果和讨论?

假设一为:《新闻调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巧妙运用了某些特殊的提问策略,与各类采访对象进行心理交流和较量。与该假设相关的内容有:采访对象类别及心理特征、采访心理技巧的使用。?

1、?与假设一有关的结果?

(1)《新闻调查》的采访对象类别及其心理特征分析?

第一,采访对象类别和采访对象的心理特征密切相关,即:不同类别的采访对象(利益损害方、利益受损方、利益无关方),在接受采访时的心理状态(消极应付、积极配合、一般配合)有一定对应关系,但二者也并非完全对应。?

可以较为明显地说明这一点的是:如图4所示,在广义调查性报道中,利益伤害方的平均出现比例为13%,此类采访对象通常的心理状态是消极应付型的,但在研究中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如图7所示,在广义调查性报道中,消极应付型采访对象的平均出现比例仅为11%。也就是说,消极应付型采访对象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多。这是因为,利益的损害方有时也会因责任感或相关原因积极配合采访。?

第二,在采访对象类别及心理特征方面,广义调查性报道和狭义调查性报道有着较为明显的分别。?

采访对象类别方面,如图4所示,广义调查性报道中,利益损害者的平均出现比例为13%,而如图5同一指标在狭义调查性报道中达到了33%,另两类采访对象区别不大。采访对象心理状态方面,如图7所示,在广义调查性报道中,消极应付型心态的平均出现比例仅为11%,如图8所示,狭义调查性报道中,这一数值达到了33%,另两类心理特征区别不大。?

(2)《新闻调查》的记者采访心理策略分析?

笔者发现,在调查性报道采访中,记者所用到的问话技巧和心理较量的策略,呈现出一定规律。从图9~图14可以看出:?

在样本节目中,最常见的提问策略是“抓住矛盾追问”,从图9中可以看出,这一提问策略的高频率使用比例最高(达到了86%),即:在样本节目中,有89%的节目都高频率地使用了“抓住矛盾追问”这一提问策略。图9还表明,在所有样本节目中,未使用该提问策略的节目为0,即:所有样本节目中的问话中都用到了这一提问策略。?

除“抓住矛盾追问”外,“设问引出真相”的提问策略也较为常见,从图11中可以看出,这一提问策略的中等频率使用比例为56%,高频率使用比例也达到了9%,未使用该提问策略的节目为0,即:所有样本节目中的问话中都用到了这一提问策略。?

在样本节目中,“多方问话取证”是除“抓住矛盾追问”、“设问引出真相”之外又一种较为常见的提问策略。从图13中可以看出,这一提问策略的中等频率使用的比例为44%,高频率使用的比例也达到了9%。?

从图10、图12和图14中可以看出,除上述提问策略外,“激将与反问”、“迂回问”和“重复强调问话”的提问策略在样本节目中也或多或少地有所运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对样本节目进行提问策略的分析过程中,笔者发现,在样本节目中,除了《与神话较量的人》这期节目以外,其他的62期节目中的问话中,闭合式问题比例全部都达到50%以上。在闭合式问题最多的一期节目(该节目为2003年1月18日播出的《死亡名单》)中,这个比例高达93%。这个数据充分证明,调查性报道的记者问话中,闭合式问题相对开放式问题而言,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研究中还发现,各类采访技巧的使用,在消极配合的采访对象身上的使用频率,远远超过在积极配合的采访对象身上的使用频率。?

由以上分析可得出结论:调查性报道中的各类采访对象及其心理特征,有一定规律。针对各种报道题材中出现的不同采访对象,记者运用了“追问”、“设问”等多种提问策略,与之进行心理交流和较量。假设一得到较大程度的证实。?

2、?与假设一有关的讨论?

(1)电视调查性报道的采访要求,记者对采访对象心理状态预先有充分的了解?

心理状态是作为心理活动的背景而存在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发生在它上面,它可以提高或降低个体的积极性。记者采访前的心理准备,有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就是:采访对象的合作程度。前面提到,采访心理的主要制约因素有采访记者心理、采访对象心理和新闻事实。采访对象的合作程度,与采访记者有关,更与新闻事实有关。根据采访对象在新闻事实中的利益关系,笔者将采访对象分为三类,即:利益伤害方、利益受害方和利益无关方。记者在采访前,如果能预先对采访对象的类别及其相应心理状态有所了解,就能为采访的顺利实施打下很好的基础。?

第一,电视调查性报道的采访对象类别?

调查性报道,常常讲述的是有冲突的故事。在这种情况下,故事的主人公往往是有对立性的,也就是说,采访对象之间常常是对抗的,即:利益伤害方和利益受损方。对于揭黑报道来说,伤害者往往是一小部分人,受伤害的则是广大人民群众。电视调查性报道的采访,一般都会涉及利益伤害方、利益受害方和利益无关方这三类采访对象。?

第二,电视调查性报道的采访对象心理状态?

利益伤害方、利益受害方和利益无关方,电视调查性报道的这三类采访对象都有各自不同的心理特征。对利益伤害者(或是责任方)而言,他们面对采访常常会回避、对抗或是狡辩,也就是消极应付;对于受伤者,有的愿意面对镜头申诉,属于积极配合型的采访对象,但有的倾向于回避在镜头前表现自己的内心,毕竟接受采访可能是对他们的二次伤害,有的面对镜头也会受到情绪的影响,难以做到完全客观;第三种采访对象,属于利益的无关方,他们往往属于一般配合型采访对象。对待不同心理特征的采访对象,记者的采访应该有所区别。?

第三,调查性报道的采访对象类别及其心理特征之间并非一一对应?

利益伤害方对采访并非全都是消极应付。利益损害方并非全都属于消极应付型。有的人做错事并非出于本心,他们是在被动行为中,损害了他人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于采访是愿意配合的。如:某一群体伤害了他人利益,这个群体中并非每一个体都愿意这样做,有的人是出于一种从众心理才与群体同流合污。如:2005年2月21日播出的《胡卫民医生》节目,揭露的是湖南省娄底市中心医院的种种不正之风。医生给患者拿高价药从中拿提成,这在该医院已是公开的秘密,损害患者利益的行为主体可以说是医院这个集体。节目中,该医院共有13位中层以上干部接受了采访,在被采访的13人当中,绝大多数对采访都是欺瞒、应付的态度,就在采访进展不顺之时,有一人主动找到记者提供真相,那就是该医院纪委书记刘庸凡。作为损害患者利益的医院的一分子,刘也应当归为利益伤害型采访对象。但他对于采访却采取了一种积极配合的态度。记者杨春面对这个主动送来的信息源,并没有只顾着感动,而是很冷静地对其提供的信息进行了谨慎的核实:“你说的这个问题,特别是作为纪检委书记,你有没有证据?”就是在这样严谨的步步求证中,记者最终得到了所要的真相。由此看来,在调查节目中,像这类在被动情况下损害他人利益而又能积极配合采访的采访对象,往往比较了解内幕并愿意说出内幕,记者应给他们以充分的话语权。同时,还要对其反映的情况进行谨慎的求证,从而使观众信服。?

利益受害方对采访并非全都是积极配合者。一般来说,利益受害方面对采访是积极配合的,但有时,他们会在较强烈的情绪情感影响下,说出不客观的话。对待这类采访对象,记者一定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不能只顾着同情。在实际采访中,对其所说的话,更要从其他渠道反复验证,以确保报道的客观准确性。在《新闻调查》节目中,对利益受害方的话进行多方验证的情况随处可见。另外,在有的时候,利益受害方由于情绪上的原因(不想回忆痛苦),面对采访也可能出现难以开口的情况,无法积极配合好采访。此类采访对象的缄默,与那种由于损害他人利益而回避采访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记者要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尤其要尊重采访对象的感情,真诚地对其表示同情和关怀,用一种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将采访顺利进行下去。?

利益无关方有时是采访的积极配合者。利益无关方,出于正义和责任感,有时也会积极配合。研究中发现,利益无关方的采访对象积极配合采访的比例还比较大,体现出采访对象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这对于采访的顺利进行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对利益无关方的采访,记者应设法激起他们内心潜在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说话的欲望。有些节目中,利益无关方虽然没有损害他人的利益,自己的利益也没有受损,但是他们是事件的重要相关人,是被调查的对象。记者调查时,也避免不了对他们进行问话。此时,他们的心态是,急于表明自己的无辜,并希望真正的责任人早日被查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对采访采取的是一种积极配合的态度。如:2002年8月24日播出的节目《疫苗风波》,是对黑龙江省密山市8000多名中小学生接种疫苗后产生不良反应这件事的调查。在这期节目中,此次疫苗风波牵涉的机构很多,如:密山市人民医院、密山市实验中学、密山市卫生局、密山市密山镇防保站、密山市裴德医院、密山市教育局及疫苗生产厂家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等,每一个机构都有可能是事故责任方,有关负责人都要被调查到。在多方调查取证的基础上,责任人最后被找出。调查结论的得出,正是多方相关采访对象积极配合采访的结果。?

在相当数量的样本节目中,并没有出现利益伤害者,如:2006年2月13日播出的《长大未成人》,反映的是对青少年的性教育问题,此类节目并无明确的批评指向,是对现存社会

现实的一种揭露和警示。在这类节目中,当事人以外的相关者、专家,往往是相关社会问题的关注者,尽管这些相关者不是当事人,但他们的工作或研究领域多与此有关,记者关注的话题正是他们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他们也希望这类问题引起社会重视,因此,他们对采访的态度也常常是积极配合的。此外,涉及人的生存问题的节目,采访对象也常常都能积极配合。如:2004年8月9日播出的《河流与村庄》,是有关环保的一期节目,但其所涉及的所有采访对象,无不对记者提出的问题表现出极大关注,研究中将他们都归为积极配合型采访对象。?

第四,题材不同,采访对象数量、心理特征和问话数量也不同。?

对于事件较为繁杂,所涉问题较为复杂的题材,采访对象一般数量较多,涉及面较广。反之,对于事件较为明朗,问题较为简单的题材,采访对象数量较少,类别也较为单一。对于前者,记者采访的重点在于,与各种类别的采访对象周旋,从多种角度和途径挖掘事实真相,找出问题实质。在这类题材中,采访问话过程的顺利与否是决定节目成败的关键。对于后者,采访的重点在于,发掘题材的亮点——或通过设置悬念和冲突,或通过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刻画,强化节目的调查性,引起观众共鸣。在这类题材中,采访本身难度不大,一般都较容易顺利完成,节目成功的关键是调查色彩的强化,兴奋点的制造,以避免节目平淡。?

(2)电视调查性报道的采访要求,记者要运用多种采访技巧,与采访对象进行心理沟通或较量?

电视调查性报道题材集中而又敏感、被访群体庞大而复杂,致使调查性报道的采访难度相对更大,这主要体现在拒访率高、拒访原因复杂、采访局面难以控制等方面。要使采访顺利进行,这些问题都是必须面对的。?

第一,为采访心理沟通营造良好的采访情境?

“采访情境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是记者和采访对象眼里的社会环境,它不是纯客观的,而是多少加进了主观成分,是采访环境和认识主体内在因素的统一。这种统一往往以某种气氛、氛围的形式体现出来。”良好的采访情境有利于采访双方的心理沟通与交流。电视采访的特点决定,采访情境还能够让观众直接感知。?

《新闻调查》记者非常善于按照采访目的去营造氛围,诱发采访对象说出真心话。如:2003年7月21日播出的《双城的创伤》,讲述的是甘肃省武威市双城镇数名少年服毒自杀的故事,节目反映的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这期节目中绝大多数采访对象都是未成年少年,是对孩子内心世界的探究。在采访情境的营造上,记者选择了采访对象熟悉的生活环境进行采访:教室、家里的院子,甚至是孩子经常在那里发呆的草垛。在每一次对孩子的采访过程中,出镜记者柴静都保持着身体前倾的姿势,语气非常轻柔、缓慢,采访始终在一种从容、宁静的氛围下进行,这样一种采访情境,对于心灵受到创伤的孩子来说,自然能够起到很大的减轻压力的作用。在这样一种平和的气氛中,孩子们渐渐向记者说出了平时不为外人道的心里话,记者也由此带着观众看到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第二,针对有着不同心理状态的采访对象,记者应当采取各种提问策略,与之进行心理沟通,获取事件真相。?

“新闻事业是一个跟人打交道的行业,大约有99%的新闻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采访中的提问与回答,就是记者与采访对象言语交流的过程。一次较为深入的访谈,也是记者与采访对性心理接触、情感交流、取得信任、获得信息的过程。下面是对提问心理效应的分析:?

提问要符合采访对象的个性心理和个人身份。性格特征和个人身份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方式,也决定了采访对象对记者提问的心理效应。一般来说,外向性格的人善于言谈,记者提问可直接了当,内向性格的人寡言少语,记者提问应善于引导;对普通百姓所提问题是具体的、微观的,对官员、学者所提问题是抽象的、宏观的。?

提问要考虑到采访对象的情绪与心境。心理学意义上的情绪,是较为短暂的心理情感状态;心境,指“在某段时间内比较持久而弱化了的情绪状态”。提问既要尽可能符合采访对象的情绪与心境,又要尽可能触发其情绪,从而启发或激励对方接受采访。?

提问要符合采访对象回忆往事的心理过程。人们回忆往事,一般都是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到深。因此,采访中的提问,也要遵循这个原则。设计问题还要有助于对方打开回忆、思考的闸门,在《新闻调查》中,记者就经常提出关于对方人生中的“关键点”。如,节目中常出现类似下面这样的问话:“你收受的第一笔贿赂是多少钱?当时的情况……?”?

在《新闻调查》节目采访过程中,记者经常运用以下提问策略,与采访对象尤其是消极应付型采访对象进行针锋相对的心理较量:?

一是,抓住矛盾追问。?

追问是调查性报道的典型问话方式。记者在调查采访中,不仅要问,更要会听,要善于抓住对方语言中的矛盾点,紧追不舍。2003年12月15日播出的一期节目《天灾人祸》,是对一次洪灾过后的事件调查。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使陕西省宁陕县四亩地镇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居住了500多人的四亩地街在这场洪灾中有108人被洪水夺去了生命。然而在这场洪灾过去一年之后,记者从当地灾民提供的材料中发现,天灾似乎并不能成为这场悲剧完全而合理的解释。记者就此展开调查。在这期节目中,记者对宁陕县四亩地镇原镇长张志清有一段采访非常精彩:?

记者:洪灾到来之前各位镇领导,包括你,都在做什么??

张志清:晚上我们去看了一场马戏。?

记者:在特大洪水到来之前作为镇里的镇长去看马戏??

张志清:那阵雨还没下,水还没涨。?

记者:一直看……??

张志清:到那阵快11点了,我们看开始下雨了,我们主要考虑房子,电影院的房子比较

《新闻调查》节目分析

《新闻调查》节目分析 新闻传播学院10广电班黄露1006010138 节目形态 节目类型:深度新闻评论类节目。《新闻调查》的成立时建立在《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上的。当年由于《焦点访谈》节目播出时长太短,受客 观原因限制,对新闻的调查不能够太深入,所以为了要成立一档能够 深入调查新闻事实的栏目,《新闻调查》应运而生。 节目时长:45分钟,这较之前的《焦点访谈》多出了十几二十分钟,这使得记者对新闻的采访深度和报道的张度都有所提高。 节目播出时间:(首播)周六21:30-22:15,(重播)周日0:15-1:00、2:45-3:30、4:15-5:00 14:10—14:55 节目播出方式:录播形式。 节目口号: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 节目定位:比《焦点访谈》更深层次的解剖社会问题的大型深度节目。它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 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 拍摄方式:双机拍摄,一台拍采访对象,一台拍记者。这样,一方面能够真实地记录下采访对象的行为言语,又能够客观地记录记者的提问和评论。 拍摄后期也可以在两个机位之间相间选取画面剪辑拼接,如此可使得 节目更加真实可信,提高了片子的记录性特点。 节目内容 选题:选题方向:《新闻调查》选取的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节目的选题。主要有以下类型:1、全面深入的重大新闻事件背景调查2、国计民生改革热点话题难点疑点解惑3、大时代背景下一波三折的新闻故事。例如,98抗洪三部曲,在《新闻调查》历史上留下了里程碑式的记录。《保卫荆江》全国收视率排名第六,创下了《新闻调查》的收视纪录。 选题来源:l、观众来信、来电、来访、手机短信、电子邮件。 2、通讯员及固定“线人” 3、自主策划 4、内参资料 5、各部委新闻办 6、各地联动媒体信息通报 7、互联网 8、报纸、电台等其他媒体 叙事方式:1、《新闻调查》的叙事方式是多角度分析一个新闻事件,并进行递进式分析的。比如当年《新闻调查》做了一期关于《宏志班》的节目, 就将人们的关注点引到了城市贫困的问题上,这对于当时社会只关注 农村贫困的问题是有突破性的,可以说它的叙事角度是很新颖的。而

新闻调查主持人

社会学的角色理论把角色扮演的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对角色的期望、对角色的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阶段,也就是说,在明确了某一角色的社会期待和自身的角色意识之后,角色的担负人就需要进入并承担起这个角色,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传统的角色理论把这一过程称为角色扮演。角色理论研究者之所以使用“角色扮演”这样一个词汇来定义这个过程是由于他们认为社会舞台和戏剧舞台有着高度的类似。 可以说社会这个大舞台为每一个角色赋予了明确的地位,并由此为他们设计好了具体的角色行为。本文将以中央电视台以冷静、客观、理性著称的新闻栏目—《新闻调查》为例,探讨记者型主持人的角色行为。 一、开放式的“漂流”调查———以控制论的视角来看 《新闻调查》主持人的角色行为,可以“一言以蔽之”,那就是“调查”。“调查”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为了了解情况而进行考察(多指到现场)”,那么套用这个概念,《新闻调查》主持人的行为可以概括成为是到新闻现场去获取信息并形成意见。用这样的一个视角去比较,我们可以总结出《新闻调查》主持人为代表的记者型主持人区别于其他主持人的特征:首先,记者型主持人的语言传播活动是在新闻现场而不是在演播室内完成的;其次,记者型主持人在事先对于所要报道的事件是出于未知的态度,因此才要到现场“了解情况”,所以他在报道中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过程是彼此相容的,获取、加工信息的过程同时就是传播信息的过程;而演播室主持人作为广播电视传播的“最后一棒”,通常而言是手边或头脑中已经有了比较成形的节目文稿或提纲,其传播的过程是在演播室里对已有的文稿在有声语言方面进行二次创作。 那么,作为《新闻调查》的主持人,其角色行使的主要途径便是“调查”,调查的起因就是对所报道的事件存在着未知因素,要通过调查对这些未知因素进行求解,从而“探寻事实真相”。正是由于有了调查的空间和必要,调查行为才能据此以记者型主持人的人格化传播方式合理展开。在这一层面上,我们能够总结出《新闻调查》主持人最重要、最明显、最具区分特征的角色行使方式,就是在电视业界被称为“漂流式”的调查———具体而言,《新闻调查》的证据与结论都不是在事先全部知晓的,而是伴随着调查行为的开展一步步浮出水面的,好比在江河上漂流,虽然可以事先大致确定一个草拟的路线图,但是一旦付诸实践,则更多的还

坚持看CCTV-1新闻联播。

1.坚持看CCTV-1新闻联播。 要想把握经济命脉,必须关注政局,新闻联播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着实为中国商人的最佳晴雨表;你可以不看财经报道,也可以不看焦点访谈,如果你不是做石油和外汇的,甚至你都可以不去管类似9.11事件和中东局势。 2.不要轻易相信合约或合同 哪怕合约让你的律师看过了,公证处公证了都不要轻易相信,甚至当你的客户把钱已经汇入你指定的账户以后你都必须确认,这笔钱你能不能拿出来,能不能动,而合约以外的涉及到利益冲突的任何口头承诺与解释你都必须当他是放屁,无论香还是臭,在对方兑现承诺以前都不要沉湎其中,更无论对方是谁,哪怕那是你交了十年的朋友甚至是和你上了床的女人都必须如此。 3.你自己必须守信,一诺千斤,但对不守信的人例外!! 你确认你一定能够做到的事情你才可以承诺,但不要夸大其辞;你如果想一直做个商人,那么你必须树立自己的信誉!虽然你可以不在乎外界对你的争议甚至你也可以制造争议但你不能失去信誉,否则你就不是一个商人而是一个骗子;信誉具体包括你如果和别人约了2:00见面,

那么你绝对不可以1:50以前或者2:01以后出现,如遇交通堵塞或意外事件,那你必须及时通知对方,除非你出了车祸遇到空难昏迷不醒或者已经死亡,否则你都没有理由爽约、早到太早或迟到太迟,而你的涵养则体现在对待对方不守时不守承诺的态度与包容等方面;而一旦当你确认对方是在为了利益而一再欺骗你,那么你对对方做出的一切行为都不过分,甚至你可以将计就计,反过来给他画一个饼! 4.你能赢得起但你可能输不起的生意最好不做! 在做任何生意以前,你都必须考虑清楚,如果你输了,那么你是否输得起,而不是去考虑你如果赢了会怎样怎样,输不起的事情你最好别做!而考虑输的范围时你也不要只考虑钱财方面,作为半个商人,有些东西你永远都输不起,包括你爱的女人,你的家人,你的江湖地位甚至你的信誉;所以你必须在做任何生意以前全面考虑清楚你究竟输得起输不起,如果输得起,那么OK,你去义无返顾的DO IT吧! 5.不要先期投入太多,给自己留够底牌 不要把自己手里所有的牌全部亮出来,因为牌局随时会中途停止,而对方也随时会出新的牌,不到最后关键时刻,最好不要亮出你手里最有分量的牌,最后的赢家才是真正的赢家!

新闻调查之分析

自1996年5月17日第一期节目播出,《新闻调查》已经走过了十年的风风雨雨,其中历经了三次改版,栏目形式的成熟稳定、个性特征的清晰明确,使《新闻调查》逐渐成为央视的品牌栏目。由于其独特的新闻视角、深度调查的节目形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度被认为是社会的良知受到广大观众尤其是精英阶层的追捧。但是,十年后中国的媒体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地方电视台的迅速崛起、中央电视台内部新闻资源竞争的白热化,使得今天的《新闻调查》面临着十年前同样的境遇:如何在绝境中探询新的途径,如何在陈旧中摸索出新的形式。 一、选题策划标准 选题往往是节目的灵魂,作为央视的品牌栏目,选题标准的明确化和清晰化,往往是决定栏目长久风格的重要因素。因此选题策划是一个节目在运行之初,首先要做的工作。而一个节目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于前期策划。 《新闻调查》是中国电视界较早成功引入“策划”理念的栏目,于1998年成立了专业的策划组。对选题是否具有独家性、资料信息是否准确、方案是否可行进行敲定,并根据新闻线索及所收集的资料确定节目样式、基本结构、采访提问和镜头的设计等等。关于《新闻调查》选题标准应该准确我觉得应该确定为以下五点: 1、事件性 《新闻调查》作为一个深度的调查类新闻栏目,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必然是为众人所关注,具有过程性、曲折性和故事性。首先,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必然具有某种焦点性因素,无论是重大的社会热点,还是深刻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对于缺乏重大性和重要性的选题无法在心理诉求上满足观众,也无法体现《新闻调查》一贯所承担的社会道义。其次,过程性、曲折性和故事性是决定节目是否具有可看性的重要因素。英美传媒业甚至是学术专著中都将新闻事件称作“故事”,将制作新闻节目称为“讲故事”,其根本在于电视要想吸引受众,视听表现的可能性必须强调。[1]过程性为节目的深入挖掘提供了可能性,不至于调查很快走向终结,曲折性是保证节目悬念丛生的关键,而故事性则能为节目编排提供较大的活动余地,吸引观众深入了解事件真相、参与事件的思考,否则无力支撑《新闻调查》45分钟的节目长度。 2、代表性 也可以认为是选题的影响力。《新闻调查》面对的是全国上十亿观众,因此其选题应该是反映广大的公众生活,与公众的利益相关。它应该能代表某一个社会阶层、代表某一个社会群体,代表某一种社会观念。反映出某一个社会现象、揭示出某一种社会问题、体现出某一种价值观。最终是能在更广泛的程度上引起观众的共鸣与思考,以达到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的目的。 3、深度性。 《新闻调查》作为一个调查类栏目,其吸引观众且能运作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其深度

从《一只猫的非常死亡》看《新闻调查》

从《一只猫的非常死亡》看《新闻调查》 《新闻调查》自1996年开播以来一直在探索节目的发展的道路。作为一种电视调查文体的存在,为专题性新闻栏目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新闻调查》将目标定位为——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栏目对“调查性报道”给出了清晰的界定:第一,调查的内容是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第二,这种行为被掩盖;第三,调查是记者独立展开的。《一只猫的非常死亡》的制作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制作理念。 首先,从采访角度上看,《新闻调查》的采访报道是非常及时的。2006年2月26日网上贴出踩猫事件的图片后,随即引起义愤填膺的网民自发发起人肉搜索行动。《新闻调查》在搜索行动结束后第一时间将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做了深 度采访,并于4月26日播出节目。沿果索因,由一只猫的死亡造成的社会影响,来寻找不寻常事件的缘由。设置悬念,引出当事人。采用层层深入的手法,探求幕后的故事。用节奏强烈的音乐伴奏醒目的片花,用冷峻的蓝色来定位节目的基调——理性。虐猫事件挑战了人们的道德底线,从而引发寻找行为动机,寻找事件真相。它并没有用宣教的方式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事件接触者的切身感受和体悟来提出解决的方法。这种以当事人来发表建议的方式,更具说服力,同时也将节目的人性化体现出来。并不是要批判谁,

也不是审判教育谁。而是需要人们将自己的内心深处的痛苦表达出来,以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再者,主持人并不是仅仅是一个解说者,她同时是调查的参与者,带着疑问与观众一起去探寻虐猫事件的真相。从而从起初的人与动物的关系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拓展了事件的思考范围。柴静的提问方式,理性的思路,感性的交谈。态度不是强烈的质疑而是疑问。以真诚的态度公正的视角去对待她的受访者。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行为,但你应该尊重他。尊重人,他们才会告诉你他们的想法和生活方式和态度。当记者问虐猫事件的女主角,为什么在视频里要露出笑容的时候,她说她也不知道,一个人在愤怒的时候,对事情可能造成的后果、可能面临的压力都没有过多地去想。她说她把那只猫当成了她心中的仇人,踩猫行为给她带来的是精神上无限的快感,是一种极度的发泄。 其次,从主题上看,《新闻调查》的节目话题的选择是非常有深度的,也是非常有价值的。踩猫事件弄得沸沸扬扬,但众多网民只是停留在对事件本身和当事人的愤怒上,并不了解事件的缘由和动机,存在着诸多疑虑,《新闻调查》的报道恰好能解除人们心中的疑虑。并且,事件本身也包含了对社会和人性方面的诸多探讨,内容深刻。除此之外,事件中包含的网络传播及其人肉搜索的影响力也得以呈现。因

最新如何分析电视节目资料讲解

如何分析电视节目 电视节目分析是高考影视编导专业的基本考试科目之一。和影视作品分析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其特殊性。 考查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笔试协作的形式,即当场观看一段15-30分钟的电视节目,如《艺术人生》、《新闻调查》或一段电视散文、纪录片,然后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电视节目分析文章。活着直接回答试卷上已根据此节目和形式提出的问题。 第二种是以免试综合考查的形式出现的,同样是当场观看一段或一期电视节目,然后直接回答考官根据此节目的内容或形式提出的问题。 考查目的: 考官主要是想通过此项科目了解考生对于电视节目片的主要构成和内容形式的综合识别、判断能力、以及对节目编排=节目设计方法的了解和把握力,同时也考查了考生的分析、应变和写作能力。

一、什么是电视节目 电视节目是指电视台各个频道为了使观众收视方便,把节目按内容分成版块,并且每个版块都有一个名字,而且在一定的时间内播出的形式。】 二、电视节目的特质和特征 1.电视节目的特质 2.电视节目的特征 三、电视节目的分类 1.新闻类节目,包括口播新闻、录像新闻、专题新闻,以及访谈新闻、调查等。 2.教育类节目,包括文化教育类、社会教育类等类型。 3.文艺类节目,包括专题文艺、综合文艺、晚会节目以及各种文艺专栏等。 4.体育类节目,包括体育比赛、体育新闻、体育知识、体育心上、健身健美等。 5.服务类节目,包括衣食住行、卫生保健、就业、征婚、气象、交通旅游、购物、烹饪、家庭工艺、房间布置等。

四、电视节目分析的角度 1.内容 主要分析节目的内容丁文是否贴近节目受众,是否具有自身特点。 例如:《东方时空》,节目定位鲜明,各小节目风格各异,各有侧重,构成一个立体的较全面的“时空报道”。节目的内容定位表现为节目的宗旨、性质、内容、功能、受众范围、文化品位、民族与地方特色等。 分析时刻就其中一个侧面着重进行。 2.结构 主要分析节目怎样开始、发展、结束的逻辑过程。节目的起承转合是否严密,线索是否清晰等。 3.制作 (1)摄像。分析摄像师是否善于运用镜头取景,并掌握镜头的运动规律,是否取得呵护要求的节目的素材。 (2)照明。分析照明师是否掌握电视与舞台上照明的不同要求,并按照导演的意图不管,能否使摄像机准确地拍摄到多情调场景。 (3)录音。分析录音室能否针对每一种不同性质的节目,恰当的运用录音设施,使录音的节目能反映其精华。 (4)剪辑。分析剪辑师画面镜头租借是否合理,各种特技画面是否到位。(5)合成。分析图像、语言、美术、影响、音乐等多种电视元素是否按照一定的章法,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分析节目制作时,要特别关注片头、片尾部分,分析片头是怎样出

CCTV《新闻调查》哈尔滨倒桥事故调查全文实录(桥头堡桥梁论坛整理)

桥头堡论坛20120922CCTV 《新闻调查》“哈尔滨倒桥事故调查”专题节目 文字实录 CCTV2012年9月22日《新闻调查》,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新闻调查》。《新闻调查》即将播出哈尔滨倒桥事故调查。 四辆超载火车就能压倒桥梁吗?哈尔滨倒桥事件引来强烈质疑。 哈尔滨市市民:怎么可能啊。 潘雪峰:这个根本不可能的事。 王晓清:公众看来这个是在挑战他们的智商和常识。 郭伟:靠常识来评价一个桥肯定不准确。 解说:施工是否存在偷工减料,设计是否存在缺陷,悲剧发生的原因究竟何在? 王晓清:是一起可以避免的事故吗? 刘星明:是可以避免的。 王晓清(记者):这块121米长,9米宽的桥面,本来是一座公路立交桥的一部分,但是现在它却坠落到了地面上,这里是广受关注的哈尔滨桥梁事故的现场。事故的发生是在8月24号的凌晨5点多,当时和这块桥面一起对坠落的还有四辆大货车,车上的8个人3死5伤。随后,哈尔滨当地有专家发表意见,认为是超载导致了这起事故。这个说法引来了公众的强烈质疑,这座桥通车还不到一年的时间,难道四辆超载的大货车就会让钢筋混凝土的桥梁承受不住吗?工程质量还有设计会不会存在问题,究竟什么原因让这座桥倒下?我们来到哈尔滨进行调查。 解说: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多家媒体以“阳明滩大桥垮塌”为题进行了报道,由于阳明滩大桥是2011年刚竣工的跨松花江大桥,这个消息迅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其实事故发生地并非阳明滩大桥,而是距离大桥南端3.5公里的一处市政道路桥梁,是三环路群力高架桥的一条右侧匝道桥。由于群力高架桥担负着衔接阳明滩大桥和城市多条主干道的功能,因此也被成为阳明滩大桥疏解工程。立项文件显示,三环路和阳明滩大桥是两个独立的项目,施工、监理、设计单位并不相同。 事故发生后,哈尔滨市组织了当地专家组对现场进行了勘察,其中有专家表示,初步认为超载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当时四辆火车正好同时集中在这块桥面上,而且都在右侧行驶,压得整块桥板侧翻,公众普遍对此难以信服。当事车辆的驾驶员和家属也表示无法接受。 潘雪峰(2号车随车家属):超也好,没超也好,能把桥压塌了。 潘景和(2号车家属):是超载的问题还是桥的问题,我可以肯定地讲,桥指定有问题。 w w w .b r i d g e h e a d .c o m .c n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评论

09级编导3贾澄澄《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时长45分钟,每周一期,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它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新闻调查》注重研究真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点点滴滴的作用。 《新闻调查》旗帜鲜明地打出调查性报道的口号,在进行调查性报道实践的同时,对于调查性报道的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梳理和研究,形成了自己的操作理念。《新闻调查》有四个特点: 第一,独立的电视媒体调查。是电视媒体自身进行的调查,并非报道他人的调查行为和调查结果。借助司法或者是纪委的力量所做的大案要案属于调查节目,不是调查性报道,因为它不是独立调查。 第二,个性化的调查记者。对于电视调查性报道来说,出镜记者的表现尤为重要,既是调查行为的主体,同时也是一个节目的结构元素,他是调查行为的实施者、调查过程的表现者,是栏目的外化标志和品牌形象。也是《新闻调查》最具调查个性和最具优势的语汇。《新闻调查》记录和展示的,是出镜记者如何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进入事实本身一步步获取真相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可以认为,《新闻调查》更多的时候是在“拍摄自己” 第三,深入的独家发现。强调的是调查记者必须有新的独家发现,这种发现对揭示事实真相具有推动的作用,能够深化节目的主题。比如在《死亡名单》中记者曲长缨在太平间核实死亡人名单、发现被隐瞒的死难矿工,这些都属于新的独家发现。 第四,完整的调查过程。就是记者作为调查行为的主体,他的行为贯穿节目的始终。记者在调查当中,提出问题,求证问题,得出结论或者判断。得出结论完整地揭示真相是调查性报道的最高境界。比如《死亡名单》中,曲长缨通过自己的调查得出死难矿工人数被大量隐瞒这样一个结论,这是最高境界。

浅析《新闻调查》的成功因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79076045.html, 浅析《新闻调查》的成功因素 作者:王淼 来源:《活力》2011年第14期 [关键词]新闻选题;叙事模式;记者 1996年5月17日《新闻调查》开播,栏目创办之初就明确提出:要做中国的《60分钟》。并确立了把《新闻调查》做成调查类节目的共识,同时提出用调查的方式来做深度新闻节目的设想。对节目制作形态做出了初步界定:双机拍摄、记者现场采访、现场评述,对事件多角度分析、递进式探究。这种节目形态一直沿用至今。 一、鲜活的新闻选题 选题策划关系着电视深度报道的成败。回首《新闻调查》的成功,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它日益成熟的深度报道选题理念。 1.选题的多样性。《新闻调查》自开播以来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诸多方面。选题从城市贫困家庭孩子教育到生态环境治理,从香港首任行政长官选举到商战中的商标抢注,涉及当年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生活诸多方面和层面,呈现出了多样性特点。 2.选题的时宜性。11月8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记者节。这一天,《新闻调查》播出了《记者的故事》,将镜头从新闻现场摇向新闻的直接面对者——记者。在记者节这天,记者无疑是最受人关注的一个群体,如何表达这种关注,或者说如何将记者平常不为人知的心理历程或新闻背后的故事展现给观众,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更具有一定的时宜性。 3.选题的人文化。《新闻调查》的选题注重人文关怀。2000年,《新闻调查》让人们记住的是一个个普通人:状告“丈夫”的吉开桃(《婚礼后的诉讼》)、坦然面对死亡的陆幼青(《生命的留言》)、确定这些选题的目的是:“使《新闻调查》对历史的观照、对事件的审视更具人性化和人本精神”。这是《新闻调查》选题的一个大胆的尝试。 4.选题的重大性。《新闻调查》在选题时注重选择重大新闻事件,考虑到了许多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如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的人们》,反映官僚作风的《透视运城渗灌工程》等。由此可见《新闻调查》大大拓宽了调查类报道的范围,这时他们的选题不仅重视“新闻”,更重视“调查”和“重大”。 二、完美的叙事模式 1.叙述框架——类型化模式。《新闻调查》开创性地提出了“电视调查性文体”,也就是说,为报道设计了一定框架一那就是“同步的现场记录样式,交替展现矛盾双方的不同意见、

《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

《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分析 (广电0802杨柳叶青) 片子立论 《以生命的名义》以男男同性恋这一艾滋高发群体作为切入点,进而调查对其作为艾滋病感染的第二大群体存在的干预工作。 然而,看过片子后,存在的疑问是,片子重点并不十分明确,它既想要讲男男同性恋的问题,又想要通过其来调查他们作为高危群体对艾滋病防治工作带来的困难;既有在片子中给人以对同性恋群体的隐约偏见,又想要给人们传递消除偏见的信息。想要两者兼得的情况下,或者说通过同性恋群体的切入点来反映艾滋病妨预工作,而且“以生命的名义”片名,会让人有这样一种印象:无论男男同性恋是怎样的群体,都以其作为生命的个体/群体的存在对艾滋病传播带来的隐患,多少存在偏见的意味,如若正常看待,何必强调需要“以生命的名义”来证明呢?告诉观众我们要在“以生命的名义”为前提条件下来接受这一事实吗? 记者表现 柴静: 她是电视机里那个有着光洁的高高的额头的女子,那个清汤挂面的头发不时地垂下遮住面颊的女子。柴静在采访中绝大多数提问的时候都是面带微笑,带着女性记者特有的温柔,用心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这使得她的新闻中有了柔软的一部分,柔软的这一部分,会让观众产生一种对人感同身受的理解和同情。《以生命的名义》中柴静问小江:“你为什么特别想让他唱这首歌(《我愿意》)呢?你觉得这首歌传达的是什么呢?”她让小杨在采访现场再次唱了这首歌,摄影师给了两人双手十指紧扣的特写,在略带沙哑的歌声里,观众感受到了同性爱人之间浓浓的爱意,这份爱与异性恋的爱情一样的美好。 然而同时,柴静也不缺乏记者刚性的一面,她不回避让人尴尬尖锐的问题,会不断地追问下去直到采访对象说出她想要的回答。片中柴静追问重庆市渝中区计生办的周生建:“这部分人(指男男同性恋者)是同性恋人群当中更为敏感的一群人,他们甚至是打击刑事犯罪的一个对象,你是一个政府的官员,你怎么来对待这个群体?” 片子的末尾柴静说道:“在这里(抗击艾滋的战场之上),科学、关爱、理解终将取代愚昧、歧视和偏见。”有着“新闻女侠”之称的柴静用她坚定的眼神,平静的叙述带给了观众波澜起伏的感动。 制作精良 《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在选题上就具有了天然的拉动力,同性恋群体,同时又是艾滋高发人群,容易吸引观众,将他们带入情感的意蕴空间。 1.提示视窗: 如今眼花缭乱的电视节目实在难以让看电视的人心平气和。对任何节目来说,观众的流失可能就在一二十秒之间,如何把握前奏和开头就显得十分重要。 “他们(同性恋者)同时也是艾滋高发的潜在人群。比一般男女要高十几倍或者几十倍,风险从何而来?安全套在大多数人眼中意味着性而不是安全。干预如何进行?艾滋病是一个很急的事儿,不能等。”短短二十秒的视窗,就包括了同性恋、艾滋病等敏感话题,节奏感强、内容紧凑,有紧迫感、有悬念,足以吸引观众眼球,锁定节目。视窗的信息量足够,让观众不仅知道节目讲什么,更应该让观众产生想知道结果是什么的冲动。 2. 采访对象选择 正确选择采访对象对于一档节目来说至关重要,有时候一个人就能撑起一期节目;相反,

新闻调查

《新闻调查》播出节目《天价住院费》,以下为节目内容。 被采访人: 富秀梅患者翁文辉的妻子 翁强患者翁文辉的长子 于玲范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外科重症监护室主任 郭小霞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外科重症监护室护士长 丁巾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输血科主任 杨慧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纪检委书记 高松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物价科科长 谭文华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 王雪原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外科重症监护室医生 马育光水利部总医院原副院长心外科专家 翁小刚患者翁文辉的三子 演播室: 去医院看病对很多家庭来说都很让人发愁,因为现在昂贵的医药费已经成为了沉重的负担。前不久,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位观众向我们反映,他的家人在医院住了67天,光住院费就花去了将近140万,平均每天花去2万多。这么高额的费用,是不是真的?如果是,钱又是怎么花掉的?《新闻调查》记者对这一事件展开调查。

解说:翁文辉生前是哈尔滨市一所中学的离休教师。一年前74岁的翁文辉被诊断患上了恶性淋巴瘤。因为化疗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今年6月1号,他被送进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心外科重症监护室。之后的两个多月时间,他的家人在这里先后花去139万多元的医药费。高昂的医药费并未能挽回病人的生命。 富秀梅:真是,老头儿这死的真是死不瞑目,不是说他死了以后闭不上眼睛,就是我们家属到现在为止我每想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睡不着觉,我心跳马上就加快。 解说:在老伴住进医院重症监护室的两个月时间里,医院给富秀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两件事:买药和交钱。 富秀梅:六点钟不打电话,七八点钟护士长打电话交钱每天,开始6月1号 6月2号两天交了十八万块钱,三号就马上就通知交钱,当时我们为了救人根本没有想别的,从此以后就是每天交五万块钱,每天,第二天早早的又要交钱。 解说:富秀梅保留着二个月来在医院给老伴交费的每一张收据。67天住院时间,他们共向医院缴纳了139万7千多元。平均每天将近2万1千元。 富秀梅:我们从来没欠过医院一分钱,只要他提出这个药,不管是多贵,我们都是想尽办法,就是你要从他身上去割肉我都得让他割,为了给老头儿治病是不是。 解说:翁文辉夫妇以前都是中学教师,自己远没有能力拿出这么多钱看病。父亲的医疗费主要是由他们经商的大儿子翁强承担。 记者:这样每天几万块钱的花费对于中国的绝大多数家属估计都是无法承受的。 翁强:如果从做儿女的来讲呢,你说付出几百万我认为就是几千万它也值,它不像是一个生意,所以那个时候我们肯定不会考虑它有多大的经济效益或者有多大的价值,或者有多大的意义,对我来讲一分钟,只要能挽救一分钟,我都不会放弃的。 解说:几百万元的花费没能挽回老人的生命。今年8月6日,翁文辉因抢救无效在医院病逝。在料理后事准备和医院结帐时,一个意外的发现让翁家对那一摞巨额的收费单开始产生了怀

新闻调查理论与方法

新闻调查的理论与方法 作者:马晨阳工作单位:临沂大学 什么是新闻调查?美国新闻界对此基本上有一种共识,新闻调查就是记者独立调查、揭露一种被某些人或组织故意掩盖的、损害公众利益的事实的过程。这里有三个关键要素,一是要记者独立调查,而不是法院检察院的调查;二是必须是故意掩盖的;三是损害公众利益。这个定义一下子就凸显了新闻的核心价值观——重要性,因为在美国,损害公众利益的事情肯定是大事情,更何况还是故意隐瞒。 调查性新闻是一个新闻中,记者深入调查一个话题感兴趣的单一形式,往往涉及犯罪,政治腐败,或丑闻。一名调查记者可能花几个月或几年的研究,并编写一份报告,这往往需要一个é的形式。大多数新闻调查是通过报纸,通讯社和特约记者。作为调查的一部分,记者利用: ?监测技术 ?分析文件 ?调查技术问题,包括设备及其性能审查 ?研究纳入社会和法律问题 ?研究来源:档案,通话记录,地址簿,纳税记录和许可证记录 ?交谈邻居或其他当事人 ?使用诸如公司认购研究资料 ?匿名消息来源(例如举报人) ?卧底 有时调查可以采取以阴谋论的出现。例如,加里韦伯氏年圣何塞水星报揭露连接中央情报局的组织对可卡因到美国发行尼加拉瓜反抗军领导为“政府的阴谋毫无根据的猜测主流媒体的广泛谴责。”然而今天,记者和研究人员都一致认为,报告是“不假,也不幻想”和历史的共识是,故事的基本轮廓是正确的。 在记者的手册:一个调查员的指南和技术文档,史蒂夫温伯格调查性报道的定义为: 报告,通过自己的主动性和工作的成果,具有重要意义的读者,观众或听众的问题。在许多情况下,报告的主题希望正在审议的事项仍然保密。目前有大学教学部门调查性新闻。会议进行同行审查提交到新闻调查研究。 的霍格博()指出:“一个调查记者是男性还是女性,其职业是为了查明真相,并确定从它的失误,在任何媒体可以。普遍的做法被称为调查性新闻的行为,这是不同于显然类似警察,律师,审计师和监管机构所做的工作,它不仅限于以目标,而不是法律上成立,并密切相关的宣传。“ 新闻调查方法 、内容定位于社会热点与舆论监督 我国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进行舆论监督。普利策说过,倘若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上的了望者。他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面上的风云和暗礁险滩,及时发现情况。任何社会都需要新闻人充当暸望者。暸望者的主要职能是报告危险的情况。在我国,年代报纸最先采用调查性报道的形式搞舆论监督,而用电视的形式

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名单

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名单+全部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名 单如下: CCTV-新闻 罗京经蓓邢质斌张宏民王宁郎永淳 梁艳午梅颜倩 杨晨李瑞英李修平白岩松沈冰柴静 杨春崔志刚董倩 章伟秋方静海霞贺红梅敬一丹康辉 李小萌李梓萌纳森 水均益王志张泉灵张羽彭坤宝晓峰 天亮郑丽崔永元 郭志坚阿丘翟树杰颜倩李文静 CCTV-1 文清颜泽玉李潘柴静长江方静和晶黄薇焦建成 敬一丹李小萌撒贝宁孙小梅唐剑汪文华肖晓琳杨春张莉 张泉灵张悦张越张羽赵忠祥 CCTV-2

马斌欧阳夏丹轶男宫柏超钱婧陈晓宇陈伟鸿方英计渝 贾志红李咏李雨霏李佳明罗晓芳孟莉宁小鹃史小诺王小骞 熊雄王小丫肖薇杨平颜芳姚雪松张毅赵赫周蓉朱环朱轶徐涛冀玉华冉宗瑜 CCTV-3 赵保乐赵屹鸥刘璐林海毕福剑管彤李平施翌文清 周涛周颖朱军周宇小燕张 泽群李红 CCTV-4 李红严艺卢琛王端端徐俐桑晨李峰祁莺宋一平 朱迅叶迎春鲁健王玲玲刚强任志宏张文梦桐洪涛 王世林文蓓 CCTV-5

吴为甄诚段暄华北孙正平黄健翔 张斌蔡猛沙桐 朱虹刘建宏韩乔生马昕宁辛罗宏涛张虹梁毅苗袁文栋 施丹孙燕 CCTV-6 潘奕霖王欢涂经纬 CCTV-7 樊登杜云毕铭鑫张玮卫晨霞仲阳王晓燕 燕菲俞洁 冯琳 CCTV-8 冀星蒋梅王梁 CCTV-9 刘飞飞芮成钢季小军杨福庆曹日李茂奇朱 筠林东威刘欣 杨锐赵斌

CCTV-10 王雪纯宫思成黄炜石琼璘杨柳赵音奇朱华 王婷李晓辉 于胜春高月白桦任鲁豫朱蕾王蓉方琼 刘芳菲王玲玲 CCTV-11 白燕升韩健 CCTV-12 侯丰路一鸣张绍刚撒贝宁李雨霏 CCTV-少儿 王晓清方琼周宇曹震金豆(王金建) 陈苏阳光(杨央) 耿晨晨周洲 月亮姐姐曾媛张欣刘纯燕董浩鞠 萍小鹿姐姐雅琳 CCTV-音乐 王雪纯朱军张越杨柳董卿

新闻调查理论与方法

新闻调查理论与方法

新闻调查的理论与方法 作者:马晨阳工作单位:临沂大学 什么是新闻调查?美国新闻界对此基本上有一种共识,新闻调查就是记者独立调查、揭露一种被某些人或组织故意掩盖的、损害公众利益的事实的过程。这里有三个关键要素,一是要记者独立调查,而不是法院检察院的调查;二是必须是故意掩盖的;三是损害公众利益。这个定义一下子就凸显了新闻的核心价值观——重要性,因为在美国,损害公众利益的事情肯定是大事情,更何况还是故意隐瞒。 调查性新闻是一个新闻中,记者深入调查一个话题感兴趣的单一形式,往往涉及犯罪,政治腐败,或丑闻。一名调查记者可能花几个月或几年的研究,并编写一份报告,这往往需要一个Exposé的形式。大多数新闻调查是通过报纸,通讯社和特约记者。作为调查的一部分,记者利用: ?监测技术

念冲突、灰色地带等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具有重大新闻价值,涉及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多数人所关注,成为调查性报道的主题之一。 武汉电视台《都市写真》中一期《100%安全套行动》报道了为防范艾滋病传染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卫生组织共同推出“娱乐场所100%使用安全套”的措施这一重大主题,国家选取武汉市的黄陂县为试点之一。《都市写真》以该内容选题,报道了在国家在黄陂县推广娱乐场所100%使用安全套的措施,包括卫生部门和公安部门如何推广、效果怎样、遇到哪些困难等等,把国家的政策和地方的实际实施情况相结合来反映问题,报道了社会热点,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 2、镜头对准普通人关注弱势群体 除了进行舆论监督与社会热点报道,地方电视台调查性报道栏目还重视对普通人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报道,体现强烈的人文精神,即对人和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使得关注对象的范围扩大,把普通人物和社会弱势群体也纳入关注和关

《新闻调查》记录

《新闻调查》2013年3月初~8月底观看记录 传播对象:社会大众 北大荒之变(电视报道)时长:40分钟 报道时间:2003年3月2日报道地点:黑龙江北大荒 调查问题:北大荒居民的生产生活 调查方法:采访 节目概况:记者根据北大荒农民遭遇强降雨影响了他们的收成的问题展开了调查,并了解了他们现如今的生活条件。 节目内容:黑龙江北大荒遭遇连续降雨,农民收成岌岌可危,记者走访北大荒了解情况。黑龙江建三江管理局农场场长说到,降雨灾害使收割机深陷泥泞,导致无法收割,他四处寻找地方收割机帮助农民解决收割难题,保证农民收成。在多方努力下,终于成功在降雪之前收掉了庄稼。记者了解到,北大荒农民的年人均平均收入不断提高,已与城镇不相上下。2009年北大荒决定对农民居住环境进行改善,进行城镇化建设。农场对职工进行补贴,帮助他们住进楼房,也为困难搬迁户提供岗位,帮助他们生活,同时对经济状况不好的特殊的户口提供廉租房,居民们纷纷表示十分满意现在的生活。而搬迁的原地方则被复垦,增加了土地面积。北大荒农民的生活一代代变得越来越好,他们也将思考接下来的生活。 关键词:农业民生

黄浦江死猪事件调查(电视报道) 时长:40分钟报道时间:2013年3月 23日 事件地点:浙江省嘉兴市兴丰镇 涉及人物:养猪户政府人员贩卖死猪户群众专家 调查问题:(1)猪死亡原因(2)死猪来源地(3)丢弃死猪原因 调查方法:采访专家咨询收集资料 节目概况:网友反应黄浦江上死猪漂浮,记者围绕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调查。 节目内容:记者跟踪采访了群众,政府官员,专家以及涉事件人员,收集了大量资料并加以分析总结完成了调查,其结果准确性高。关于问题一节目花了大约15分钟时间报道,记者采访了养猪户以及有关畜牧专家证实了死亡原因:冻死。而问题二仅用了5分钟报道,查清了死猪来源:浙江省嘉兴市兴丰镇。之后用了15分钟报道了丢弃死猪的原因:(1)兴丰镇以养殖猪为主要收入来源,因此猪特别多,产生的危害极大;(2)气温低,雨水多;(3)养猪户没有环保意识,重利益,图方便,胡乱抛弃死猪;(4)贩卖死猪户被抓,养猪户死猪无法出售。报道最后阐述死猪事件的危害,影响人体健康,污染了水源,记者走访政府官员询问了有关政策及解决措施,但政府回答模糊,实行的相关政策并未落。报道期盼政府能尽职尽能,建立长效机制,保证死猪不进入河道,不摆上餐桌。 关键词:环境与健康

深度调查类节目案例分析

深度调查类节目案例分析 ——以《百万大移民》【《新闻调查》(11/05)】为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闻媒体的迅速发展,深度报道已经成为媒体扩大影响力和提高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而电视的深度报道作为新闻传播活动深如发展的产物,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营运而生,并日益显示出他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所谓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它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报道模式。一面剖析事实内部,一面展示事实宏观背景,把握真实性。要着重揭示WHY 和HOW两个新闻要素。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随着中央电视台1994年《焦点访谈》、1996年《新闻调查》的分别开播,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深度报道在我国出现。这些节目的开创不仅表现在尖锐的泼辣的节目风格上,更表现在前所未有的报道思想深度与力度上。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这里,以《百万大移民》(《新闻调查》11/05)为例,对深度报道进行分析: 1,选题上:内容深刻,具有宏大的社会与现实意义 这期节目的选题是移民——宁夏西海固地区百万大移民,在我国现在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在1972年联合国考察该地区后,定论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但是在这里至今还生存着百万居民。“在宏观经济逐年增长的今天,西部山区的乡村里,还有人年复一年,过着这样的艰难生活。他们不应该被遗忘”。这些情况还较普遍的存在于中国的西部山区。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宏观经济的增长,但我们也应看到东西部差距的扩大,我们应更加关心这部分被遗忘的人们。宁夏,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前进,但是对于这部分生存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的人们,40年来,百万移民,已经、正在、将要搬迁到适合居住的地方。这个选题,反应了西部山区的贫困生活,也反应了政府在为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而当地的移民由开始的扶贫移民,到后来改为生态移民,也为这种移民模式提供了经验与范例,具有宏大的社会与现实意义。 2,叙述上:传播信息丰富,具有强力的故事性与冲突性 这类报道在叙述上,运用调查、评论、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冲突及其相关的影响、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立体化报道新闻事实。电视可以对某一事件进行深度挖掘,进行多侧面、多色彩、多层次、交错、立体式的集中报道。 这期节目通过在一个即将要搬迁的村子里,原本46户人家,最后工作人员只找到了两家。其中一家的故事来叙述的。他们即将搬迁到的地方红寺堡——宁夏最大的移民安置区。这里从开始的戈壁滩,到现在的移民安置区,由荒凉变成居住区,由一个不适合居住的地方到人口几十万的区域。中间充满离开故土艰辛与大自然的抗争,离家与贫困的冲突,但结局却是幸福的。为我们展现了近四十年的历史的缩影,信息丰富,而且具有强力的故事行和冲突性。 3,画面上:高度的纪实性

新闻调查

《新闻调查》:调查性报道的文体范畴辨析 文/刘涛 调查性报道首先诞生于西方,并逐渐形成一种独特、成型的新闻样式和调查文体,其成熟的理念和运作离不开内在的品格支撑和实践突破。在西方,调查性报道继承了“揭露丑行新闻”中媒介自发而本能的最激进、最严肃的质疑姿态和调查意识,其锋芒直指那些社会、政治、经济、司法活动中鲜为人知或被遮掩的丑行和内幕。无论是报纸或电视媒体,纷纷将调查性报道视为履行媒体使命、平衡舆论生态的最佳途径。媒体对这种调查文体的追求也吻合了民众善良的求真心理和价值判断,新闻界最高奖“沃克莱新闻奖”(The Walkley Awards)的年度评选中,最佳新闻奖的90%授予了调查性报道,而且普利策新闻奖的评选同样是调查性报道占据明显优势。 回首CCTV《新闻调查》的探索历程:从调查节目日趋走向调查性报道。8年来栏目的定位语和节目类型不断调整,旨在创建自身独特的“形象识别”特质,其间闪烁的理念和智慧清晰可见。在CCTV《新闻调查》开播5周年电视深度报道研讨会上,制片人赛纳概括了栏目个性化发展的设想:在形式上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调查性文体。笔者认为这种调查性文体不仅仅体现在:①以出镜记者的调查行为结构“故事”,并承载新闻事件的取证功能和叙述功能;②调查环境由友好性报道陈述转为对抗性真相发掘;③调查方式也不同于“喜鹊式采访”,而是“啄木鸟式采访”。同时,这种个性化调查文体的呈现形式及品格追求,更取决于我们对其五种文体范畴的审视和态度。 新闻·调查 勿庸置疑,“新闻”属性是调查性报道的本能取向,而“调查”则是其区别于其它消息类报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特质。“新闻性”客观上决定了“调查性”的价值维度取向,同样,“调查性”的有效组织又可以重塑并发掘别样的“新闻性”,并且成为“新闻性”的形式载体和价值诉诸。调查性报道中二者的“无缝联结”共同实现了其终端播出的“价值回收”,而这种联结的前提便是对调查性报道节目的受众分析。 日本《朝日新闻》曾就收视率调查而得出如下结论:不同新闻栏目应关注不同的收视群体。相应地我们把类似《新闻联播》、《正点播报》这样的消息类新闻节目的收视群体称为“不确定的对象”,而把看深度报道的新闻性栏目的收视群体称为“确定性的对象”。CCTV《新闻调查》的定位语、首播时间(22:35)、节目长度均说明了栏目创办者对收视群体的明确定位,也就是这些“确定性的对象”,他们关注社会、有文化、爱思考,所以《新闻调查》应该努力争取这些“接受美学”中称为“有智慧判断力”的特定收视对象。当下,这些“确定性的对象”有着知识分子的文化背景,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未能形成相应的价值认同。“新闻性”要求调查性报道传递某种共通的符号价值,也即对某种精神和规格的认识,而“调查性”则要求在对电视本体属性和传播特性的深刻认识基础上,通过对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进行真相发掘、过程调查和“情景”呈现,在“确定

中央新闻联播观后感500

中央新闻联播观后感500 导语:CCTV节目官网是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官方呈现平台,提供央视24个频道的直播、点播、节目预告等服务,集纳央视所有栏目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收集的,仅供参考! 中央新闻联播观后感500 今天,我在电视机前看《新闻联播》。最使我感兴趣的是:李克强在火车上召开扶贫开 发会议。 看了这篇新闻后,我为了中国有那么好的领导而骄傲!世界上有那么多灾民,他们每一个人原本都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可是,一场大灾难改变了他们所有人的命运。有的家破人亡,有的已经葬身于这场大灾难当中。他们非常的痛苦!我们天天都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而他们呢?他们沉浸在痛苦之中。我们什么都不缺,而他们呢?他们什么都缺。山区的人的科技很落后,他们虽然没有灾民痛苦,但他们也很贫穷。山区孩子除了课本,什么课外书也没有。因为他们每天上学要走很远的路,所以都要很早起床。他们没有接受最先进的教育。而有些大人则把孩子丢在家里,自己独自工作,只有过年才回来。孩子们很缺少爱,他们盼望有一天能去城市生活,可哪有那么容易?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的自己:那天,老师让我们回家找一些没用的东西或看完的书带来,明天交。我回家后,看着每

一件东西,都很不舍得,即使是垃圾,我也不愿意捐出去。我妈妈叫我赶紧选好。我拿着《爱的教育》和《十万个为什么》这两本书。心想:虽然我看完了这两本书,但是我始终不想捐出去。心里有千千万万个不愿意。那又能怎样呢?我 没有选择的余地了,要么捐,要么换其他物品。这真是忍痛割爱啊!第二天,老师说要把昨晚准备捐的东西交上来。我 很矛盾,捐的话,这两本书就没了;不捐的话,那些孩子就 没书看了。这该怎么办?我打开书包,拿着这两本书。正当 我犹豫不决的时候,我想出了一个办法:只捐一本书就得了呗!虽然还有些不愿意,但又能怎样呢?于是,我捐了《爱的 教育》。 学校如果有捐钱或捐东西的活动,不管你捐的贵不贵重,只要有自己的一份心意就行了。有义卖活动就可以积极参加,向灾区人民表达自己的心意。一旦有慈善万人行活动,可以去参加,为改造灾民的生活而努力。 虽然我的感受用文字可以堆积成很多很多沙子,但是我 的行为会像我的感受一样做到。 中央新闻联播观后感500 每天七点前,我就早早坐好,表情肃穆地等待片头曲响起。当新闻联播那正经庄严的两位播音员出现在屏幕上,我的心就兴奋得嘣嘣直跳。到了主要内容介绍完,正式播出节目了,我更加激动得不能自已——只有看自己最心爱的节目才会有这样的反应啊!新闻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