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09年语文高考考试大纲考点解说

2009年语文高考考试大纲考点解说

2009年语文高考考试大纲考点解说
2009年语文高考考试大纲考点解说

2009年语文高考考试大纲考点

解说(山东)

山东省2009年高考考试说明

语文

Ⅰ.命题指导思想

一、命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依据《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课程标准实验版)山东卷考试说明》,不依据(拘泥于)某一版本的教科书。

二、命题(按照)以(普通)高校(高等学校)合格新生应具备的语文素养(对新生语文素养的要求)为依据,考查考生的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并注重对考生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探究能力的考查。

三、命题注意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的联系与区别。

四、命题保持相对稳定,体现新课程理念。

五、命题力求科学、准确、公平、规范,试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能力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探讨疑难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

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确定语文科考试内容。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

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和选考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必考内容

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

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A

(三)语言文字运用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 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 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四)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表达应用E

1.基础等级 E(删去)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2.发展等级 E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联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选考内容

选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挪到上面)(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删去)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挪到上面)(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Ⅲ.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采用闭卷、笔答形式。考试限定用时为150分钟。

试卷结构: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满分150分。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均为必做题;第Ⅱ卷为文言文翻译题、填空题、简答题和写作题四种题型,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

一、必做题

必做题为必考内容,共132分。其中:

1.语言文字运用,共27分。

2.古代诗文阅读,共30分。

3.名句名篇,共6分。

4.现代文阅读,共9分。

5.作文,共60分。

二、选做题

选做题为选考内容,共18分。本题给出文学类和实用类两个文本,并分别在文后设置18分的试题。考生任选其中一个文本阅读,并完成所选文本后的题目。

1.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8分。

2.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8分。

新修订部分

(一)关于能力要求的修订

在考试能力要求中,对探究能力的表述,由2008年的“探究:指探讨疑难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改为“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解读:在实际的教学和命题中,“疑难问题”的答案往往固定唯一,不足以考查考生的可发散、迁移探究能力。因此,此处修订为“某些问题”。对探究能力要求的更加具体化。

能力要求上降低了难度;鼓励考生个性化答题。

(二)关于必考内容的修订

1. 阅读:必考内容中,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由2007年的“阅读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改为“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删掉了对“一般说明类文章”的考查。缩小了考查范围。

2. 写作:从总体上增加了“表达应用E”。

解读:明确了写作的考试能力层级。(三)关于选考内容的修订

选考内容中,对文学类文本的四种文学体裁,作出了顺序上的调整,由2007年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改为“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对实用类文本的考查增加了“科普文章”,删掉了“访谈”和“社科论文”两类文章,将原来的“调查报告”改为范围更加宽泛的“报告”;顺序调整为“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

解读:更加符合实际。具体到“探究”考点的修改参见后面的内容。

考点解说

语言文字运用

1.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1)字音的考查只要求辨认正误而不要求拼写。

(2)考查的重点不在声调上,而在认读上。

(3)以“常用字”为主,主要体现在“三常”(常见、常用、常读错)上。复习重点放在形声字、形近字、音近字、多音字上。这种变化要求同学们不要追求偏难的字,多关注常用字,注重语言文字的实用性。这应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4)历年高考试卷中已考过的字音也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每年试卷中都有考查字音重叠、撞车的现象。

2008年共有15套试卷设题,考查难度有所降低。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一是识记并正确书写,二是常用(偏僻的汉字不在考查范围之内),三是规范(两可的不在考查范围之内)。

关于标点符号的问题

2008年仅有两套题考过,山东卷已经考过,可以暂时放一放。有淡化的趋势。(山东、湖北)

3.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一是常用词语,并且以考查实词、近义词为主;二是必须是规范化的词语,意即现代汉语中的规范用词(口语中存在,而词典中没有的不在考查之列)。

2008山东卷是把实词和成语和在一起进行考查的。这是增加考试内容的一种方式。

可能实词和虚词结合起来考查。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中药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的药物,以植物为最多,也包括动物

和矿物,其药效一般比较缓和

..。

B、虽然平时工作很忙碌,但只要有时

间,我就整顿

..家务,让家里变得洁净、整齐、漂亮。

C、海滨公园是附近居民喜爱的运动场所,在花海中无论是散步、慢跑还是骑车锻

炼都令人神气十足

....。

D、诗评家所谓“老杜饥寒而悯人饥寒者也”,跟白居易“饱暖而悯人饥寒者也”

是不同的,饥寒让杜甫刻骨铭心

....,所以他写出的诗句更加深刻感人。

首先是近义词

2008山东卷考了“缓和”(药效应使用缓慢)、“整顿”(用于家务不合适)。

关于成语

解读:首先是常用成语,其次是要懂得辨析的方法。

注意可能以主观的形式出现。

2007年山东卷:等闲视之、猝不及防、慷慨解囊、自相矛盾。

2008山东考了“神气十足”(属于望文生义)和“刻骨铭心”。

4.辨析并修改病句。

严格控制在六种病句类型中: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辨析病句,是指对病句的辨别与认识,它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能力,是修改病句的基础,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出现在第一大题。修改病句,是就语段中语言表述的毛病加以辨认并修改,它是语言表达较高的能力要求,通常提供一段有语病的文字让考生动笔修改,题型为文字表述题,常出现在第二卷中。

细看近十年高考的试题,从中可以发现,其对病句的辨析基本是以判断正误的客观题型出现的,其中涉及语序、搭配、成分、结构等语法问题的较多,其次是语意及逻辑问题。依据对高考试题的探究,前人总结了八大要点,希望可以帮助考生理清思路,有助于考生快速便捷地识别和修改病句。

选材贴近生活,贴近中学生语言运用的实际。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这幅图片再现了身穿节日盛装的

姑娘们围绕在熊熊篝火旁一起歌舞

狂欢,汗水浸湿了她们的衣衫。

B、根据意大利法律规定,贝卢斯科尼

在总理任期内不能担任俱乐部主

席,否则他就有可能做有违公众利

益的行为。

C、只有当劳动与兴趣、爱好乃至理想

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潜藏在

每个人身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

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D、我校这次为四川地震灾区募捐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募集善款三万余元。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山东卷)语文

5.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考查重点:语用。

扩展语句

2004——2006年连续三年分别以“公益广告”(2004、2005年卷)和“主题口号”(2006年卷)的形式在山东卷中出现,2007年、2008年轮空。

今后在考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方面,扩展语句的考查力度将会加大,而且命题将注

重把扩展与修辞结合起来考查。生活化、实用化

压缩语段

在经过了三年轮空之后,2008年山东卷对“压缩语段”的考查内容扩大了,题型新颖,难度有所加大(对诚信、善良、节俭、宽容四个题目进行概括和归纳)。

16、某中学校刊的一个栏目选定了以下四篇

文章,请你为该栏目拟一个恰当的话

题。要求:参照下列任一题目的结构进

行概括,不超过15字。(3分)(08

山东卷)

①《诚信为你带来幸运》②《善良是你快乐的源头》

③《节俭使你安稳无忧》④《宽容让你成大器》

示例:美德让你一生收益

注重客观理性的概括

6.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选用句式

考点要求:选用句式的能力,指的是根据语境需要来选择最恰当的句子的一种能力。关键在于要符合语境的需要。选用句式还是一个修辞问题,与简明、连贯、得体的修辞要求存在着交叉关系。

仿用句式

考点要求:常与修辞手法的运用结合起来考查。它要求考生依照某一种句式,再续写一个或两个(当然也可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式相同的句子。所要仿写出的句子涉及到句子内容、句式、修辞、衔接、照应和字数等多方面的要求,其核心是句子内容和句式特点。这种题由命题要求(第一语言)、仿照的句子(第二语言)和要求仿写的句子(答案,也称第三语言)三部分构成。

仿用句式题是一道综合能力考查题,它主要是针对提供的新语境进行仿造和创造性发挥。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是近年来高考题的一个走向。

其次,仿写句大都围绕比喻、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格命题。比喻、排比、比拟出现率极高,所以,应特别注意运用多种修辞仿写句子的训练。

山东高考卷中,2006、2007、2008连续三年没有出现句式仿写题型,2009年应高度重视。

7.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考点解说:准确、鲜明、生动,与语言的锤炼有密切联系,它既是语言表达的要求,也是语言表达的效果,连同“简明、连贯、得体”有力地说明了本考点考查的综合性。

“准确”是指表达意思、运用词语、选择句式和语气等方面完全符合表达的目的。

“鲜明”是指色彩(感情色彩、事物的形象色彩)分明,观点明确而不含糊。

“生动”是指描绘或表达具体形象可感。

“简明”即语言“简要”、“明白”,使对方能够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

“连贯”是指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这类考题主要是考查思维的条理性,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

“得体”指能够根据交际的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即用语能跟据表达的目的、对象、场合、方式的差异来调整,与语境保持和谐一致,分寸得当,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

命题趋势:

第一,语言表达命题形式主要是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特别是“准确、鲜明、生动”既可以综合考查,也可以单项考查。可以在语段压缩、图表转述、警示语、公益广告以及句子仿写等形式中综合考查。“简明、连贯、得体”的“简明”会呈现综合性命题趋势,近年就出现了与语病考查结合命题,在“仿用”、“句式变换”的题干里出现“语言简明”的要求等;“连贯”多考查语句的衔接,句子顺序调整,会向主观题、选择题(全国和其他省市涉及第Ⅰ卷中的选择题)等多种形式并举的方向发展;从题型来说,主要有两种:一是语句排序,一是语句复位。近几年出现的写串联词、根据情景表达,都要考虑连贯。“得体”的考查以主观表述题形式出现,体现日常实用的特点,如串台词、写广告语、情境对话等。

第二、命题的语言材料则选用贴近现实生活、贴近考生实际的鲜活材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日常性和实用性。题目将

会更加突出地域特点、地域文化,体现时代特色。

第三、考查题型将以改写(文段增删)、修正、拟句、点评、情景对话、写开场白或画外音、短文写作(包括应用文)、图表转换等形式出现。

连贯、得体合起来进行考查。

1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要求:语意连贯,表达得体,不超过30字。(4分)(08山东卷)一位诗人在某学校给学生作有关诗歌创作的学术报告,准备朗诵一首诗时,发现诗作放在了学生的课桌上,于是走下讲台去拿。他在上阶梯教师的台阶时,不小心摔倒了,学生们顿时愣住了,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到了他身上。

诗人站起来稳住身体,指着台阶对学生们说:“。”这一机智而又富于哲理的话语,不仅为诗人解除了尴尬,而且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示例:你们看,上升一个台阶多么不易,生活是这样,作诗(学习、工作等)也如此。

这个材料是诗人莫非在北师大给学生所做的一个报告中的小插曲。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解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解读:重要,是就地位和作用而言;概念(与原来的“词语”有区别),相对固定的专用术语;含义,也作涵义,指概念所包含的意义,多指本义。特征:文章的中心话题。如沙尘暴、转基因、转基因作物、克隆、植物睡眠、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全国卷)、植物多样性(2007全国卷)、核心竞争力(2007北京卷)、人造肌肉(2007天津卷)、民间艺术(2007重庆卷)、彩陶(2007湖北卷)、嗜盐菌(2007湖南卷)、中国传统书斋(2007江西卷)、光子结晶(2007福建卷)、艺术默契(2007安徽卷)、包豪斯(2007上海卷)、“龙城”还是“卢城”(2007山东卷)。

2008年:盖天图仪考(全国卷Ⅰ)、明代白银货币化(全国卷Ⅱ)、绿色经济(天津卷)、人择原理(安徽卷)、白日梦(江西卷)、湿地(湖北卷)、不对称性(湖南卷)、生物钟(重庆卷)、文化符合趋同(浙江卷)、民间艺术(福建卷)、宋代书院教育(辽宁卷)、图腾与社会制度(山东卷)等共12套。

如:2008年山东卷考查的就是对重要概念的理解。

7、下列对图腾制度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制度,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制度之前,是当时用来规范人行为层次的社会组织系统。

B、每一个社会组织都以动物、植物、无生命的自然物等实物为图腾作为自己的名称和标志。

C、同一氏族的各个部落的图腾不能互相重复,是图腾制度约定俗成的社会组织原则。

D、部落不同而图腾相同的群体,同出于一个祖先,彼此都视为亲属,相互间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解读:重要,指地位和作用;含意,指句子含有的意思,指语境意思。位置与特征:①概括段落或者全文的,②总领下文或者总收上文的,③承上启下或者前后呼应的,④结构复杂的,⑤体现写作意图的句子。方法:语境;位置,即语义范围;分析句子结构。(吞咽北平的春天,茨威格《回望昨日的感伤》中的“体无完肤”)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读:只出一个题目;取消了推断和想象;紧扣文本命题,不引申,不拓展。

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读:立足于常用;含义,文中的概念意义

2007年山东卷: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

A.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奇:认为……奇异

B.籍每适浑,俄顷辄去适:往,到

C.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减:不如,比不上

D.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坐:犯罪

2008年山东卷: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畜甘脆饵.诚饵:

给……吃

B、值.大风雨,避身岩下值:遇到

C、兄故弱,恶.能多樵恶:不

D、汗交颐.不少休颐:脸颊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

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

则、者、之。

解读:重点掌握12个,而、乃、其、

且、若、为、以、因、于、与、则、之。山

东今年“焉”“何”“而”“以”。原因:因文

命题,就地取材。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

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解读:重点落实常见实词的含义;文言

句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07年山东卷:

《晋书·王戎传》是一篇人物传记。

2008年18套文言文阅读题目有12套题目是人物传记,山东卷是小说《聊斋志异〃张诚》。

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张常客豫,遂家焉.。娶于豫,

生子讷。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

诚。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

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诅,不可堪。隐畜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1,阴劝母;母弗听。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

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饥火烧心,入室僵卧。诚自塾中来,见讷嗒然,问:“病乎?”曰:“饿耳。”问其故,以情告。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讷食之,嘱曰:“后勿复然,事发累弟。且日一啖,饥当不死。”诚曰:“兄故弱,恶.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采樵。”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且曰:“明日当以斧来。”兄近止之。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诚乃归。兄送之半途,方回复樵。既归,诣塾嘱其师曰:“吾弟年幼,宜闲之。山中虎狼恶。”师曰:“午前不知何往,业夏○2楚之。”归谓诚曰:“不听吾言,遭师责矣!”诚笑曰:“无之。”明日,怀斧又去。兄骇曰:“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约足一束,不辞而.还。师笞之,乃实告焉.。师叹其贤,遂不之禁。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3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竟衔诚去。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虎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众慰解之,哭益悲,曰:“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血溢如涌,眩瞀殒绝。众骇,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4颈以塞责耶!”讷呻云:“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置榻上,创痛不能眠,惟昼夜倚壁而哭。父恐其亦死,时就榻少哺之,牛辄诟责。讷遂不食,三日而毙。

(节选自《聊斋志异·张诚》,有改动)

【注】○1劬(qù):劳苦。○2夏:亦作“榎”,木名。○3欻(xū):忽然。○4劙(lí):割。

小说叙述了一个兄弟友爱、后母悍嫉的故事,情节生动起伏,描写的人物个性特征十分鲜明,理解难度不大,饶有趣味,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热情。这样既考查了文言

文的阅读能力,又引导了考生的主流价值取向,同时,对提高考生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也有促进作用,对教学中存在的重视必修而轻视选修、重视工具性而轻视人文性的不良倾向也会起到一定的矫正作用。

存在的问题:所选取的小说中三分之一篇幅的文本不够典范,主要是所宣扬的因果报应、积德行善的思想不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

展望2009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无论题型如何变化,从考查内容上看,大体还是脱不了“言”与“文”这两个方面。所谓“言”,是指文言文的词汇知识、特殊句式和习惯用法等;所谓“文”,则是指对涉及文段内容方面诸要素的理解。从三年来的山东卷文言文阅读试题来看,这种考测方向是不会有改变的。

就“言”而言,试题考查面相当宽,不但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学过的知识,且更加注重考查这些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即利用有关文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方面有两种题型比较固定,一是辨析(个别省区的考查方式是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正确与否,二是翻译文句,都强调了知识和能力的结合。这就提醒学生应注重日常的积累,尤其是对课本中学过的知识不可忽视。有了这些知识,才能做到由已知推测未知。如遇到未接触的词语,就需要考生能结合上下文去推测其确切的含义。这就需要同学们拓宽课外知识,提高实际阅读能力。总之,这一类题目着重考查同学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推断能力,考查点是照应了考纲上的“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这两条。

就“文”而言,主要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这需要同学们在基本了解文意的前提下进行答题。这在高考题中出现在文言文单项选择题的后两个题目中。考查的内容覆盖面比较广,涉及到对考生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各方面能力的测试,要求大家既要将课本复习扎实,又要有知识面,做一些典范的文言文试题(以高考题目为为好),扩大一下视野。

2009年考查小说的可能不大,基于以上分析的原因。还有文学类文本阅读如果是考查小说的话,这里更不可能是小说了。

3.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总结:2008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的体裁中,唐诗4首,宋诗5首,宋词3首,金诗1首,元曲2首,明清诗1首。累计起来有12套试卷涉及到唐宋诗词,这与新课程选修模块中《唐诗宋词选读》基本合拍,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特点:1.考查面进一步扩大。

2.唐宋诗词依然是首选。

3.在诗歌题材保持多样化的前提下,写景抒情的内容较多。

4.对语言和表现手法的考查呈现强化态势。

2008年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

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1花枝,放

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1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猜测:2009年会继续关注语言方面的赏析和表达技巧;只提供一个阅读材料或者文本。2009年山东卷卷还会考虑主流方向,所以,考生完全可以将学习重点投放到中国古典诗歌高峰的唐宋诗词。

4.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A

解读:只考古代;教育意义、审美意义、哲理色彩;立足于三种版本教材共有的篇目,尤其突出诗歌的记忆和背诵,另外,《课程标准》推荐的诵读篇目:《氓》,《劝学》,《逍遥游》,

《师说》,

《阿房宫赋》,

《赤壁赋》,《离骚》;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琵琶行》、李商隐的《锦瑟》、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辛弃疾的《永遇乐》(千古江山)等等。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规定的50篇背诵篇目。

2008山东卷:3篇文(论语、六国论、劝学)、4篇诗(3篇唐诗,1篇诗经)、1篇词。全是名家名篇,但是有几句不是名句,而且难度明显偏大,导致得分不高。重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规定的50篇背诵篇目,包括初中的。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如: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选考内容

选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008海南宁夏卷、江苏卷、广东卷和浙江卷都考到了小说。海南宁夏卷是《二十年后》(欧〃亨利),江苏卷是《侯银匠》,广东卷是《河的第三条岸》,浙江卷是《乌

米》(阿〃马〃高尔基)。考查的涉题点集中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品味精彩语

解读:年年考查;属于鉴赏层面。重要,地位和作用而言;丰富含意的句子是指含蓄的句子、哲理性的句子、抽象的句子、结构复杂的句子(长句子)。2007全国共12套试卷考到了句子。句子的含意、作者的情感、修辞手法、作用,等等。见山东卷的两个21题。2008年也有一半的题目涉及到对句子含意的考查。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山东卷文学类文本散文的考查。

21.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5分)(2007《灯火的温情》)

19、

“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2008《歌德之勺》)

3.探究 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修改后的表述为: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解读:

对原来的(1)(2)两项整合成一个内容;增加了对文章作者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考查。

作者、文本和读者是与文学阅读最为相关的核心部分。新大纲从作品、作者及其创作背景和读者这三个纬度重新定位,这一设置将对考生可迁移性知识的运用和语文学科探究能力的考查有明显的辅助作用。

如2007全国卷和山东卷的不同。见山东卷的22题。全国卷的14题和18题。

22.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等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2007《灯火的温情》)14.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播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8分)(2007全国课改区《林冲见差拨》)

22、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

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2008山东《歌德之勺》)

14.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救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2008宁夏海南卷)

18.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2008广东卷)

15.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2008江苏卷)

文学作品阅读考查的基本特征。

2009年预测:小说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修改后的表述为: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解读:整合原有的(1)(2)两项为一个内容,增加了对文章作者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的考查。

22.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的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5分)(2007《梦碎雅典》)18.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8分)(2007全国课改区《叶圣陶在四川》)

22、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2008《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4.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是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力强,有人认为是要鸿章的培植。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2008全国课改区海南宁夏卷《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例1 (2008年山东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1.文章第二段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

这样评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么?

(4分)

【答案】有真知灼见;不只是讲说学问,还将思想付之于具体行动;“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

【解析】本题涉及对传主梁漱溟的评价。第一句就是这一段的中心句,因此,答案只能从本段中去寻找,并予以概括和归纳。

2.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答案】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因;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

【解析】梁漱溟的父亲自杀这件事对梁影响很大。文中记叙这件事,主要是为了说明对梁思想上的巨大影响,促使梁更加深刻地去思考。本题主要从写法上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

3.作者在评述《中国文化要义》等著作特点的同时,也指出了梁漱溟的不足。他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答案】《中国文化要义》哲学味太浓;《乡村建设理论》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晚年观念已老;在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答“哲学味太浓、方法论上从果说因、观念陈旧、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也可。

【解析】从此题命题要求来看,主要是说梁漱溟的不足,而非评价他的两本著作。答案中的前两点似乎与题目要求无多大关系。答案与题目有一定脱节。

4.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

【答案】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启示有四点。(1)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2)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3)中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4)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解析】本题第一问要在阅读全文后才能作答,是对文本中传主的概括。第二问,从写作角度命题有新意,,这需要考生对人物传记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有所了解,属于分析综合能力层级。

关于新闻内容的补充

山东卷2007年考了新闻文体,题目是《梦碎雅典》(杨明、马晓琳),写的是牙买加短跑名将奥蒂在第六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百米失败的经历。这是一篇新闻人物特写,基本没有阅读难度。分别从新闻的文体特征、写法、语句的含意和探究四个方面设题。探究题目的考查部分地跳出了文本,不太符合大纲中探究考点的要求。2008年山东卷没有涉及新闻类文本的考查。

对新闻作品来说,同学们在复习是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所考查的三个能力层级。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这三个能力层级的所涉及到的考点都紧扣文本,不拓展,不旁骛。

2.了解新闻的几种类型。消息、特写、时评、通讯。重点考查消息和特写,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这二者的一些特点。

消息:除了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性之外,一般不带有明显的主题,比较客观;它侧重于新闻事件本身;它有固定形式,常常采用金字塔式结构、时间顺序结构、悬念式结构等;其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等在写作上基本规范;它以叙述为主,绝大多数采用概括形式,简洁明快。

特写:抓住现实生活中人物或者事件的某一富有特征性的部分,通过集中的、精细的、突出的描绘和刻画,传达出高度的真实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它的特征是抓住横断面或者局部,镜头感、透视感和现场感很强。所谓镜头感:把事件中最具特点和最精彩的“片断”加以放大,以达到强化和突出的效果。所谓透视感:以小见大,使读者能准确地抓住新闻事实的实质。所谓现场感:指特写中描绘的对象是记者亲眼所见,使读者身临其境。

3.懂得新闻的有关知识。了解新闻的概念、功能以及新闻事实,准确分析新闻的构成要素和具体含义;分析新闻所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了解各类新闻体裁的结构方式和语言特色。

能够把握各类新闻作品所传达的立场、观点、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的判断。

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解读:1.选文的阅读难度,2.选文的阅读长度,3.考点问题,4.命题难度的相对对等,5.等值,6.探究题目问题,7.选择的问题,8.有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过渡的问题,加大分值。

2008年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分数相差2.30分,实用类文本阅读偏易。选择文学类文本的考生明显较少,只占三分之一,25万人,而选择使用类文本的考生则占到了三分之二,48万人。

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E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 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 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2.发展等级 E

(1) 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 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 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评卷细则的变化(全国):

内容:一、二等都是符合题意;一类:中心突出,感情真挚;二类:中心明确,感情真实。

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变化

一、淡化社会教化功能

二、由道德拷问型、中性思辨型向注重个人感悟型转变

三、命题思想:关注社会,关注人文,关注生活,关注人生价值;注重理性思辨

四、命题形式

从作文题的形式看,2008年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看图作文)、两分天下。

材料作文共8份,分别是全国卷I(“抗震救灾”材料)、全国卷Ⅱ(海龟、老鹰和好心的游客)、北京(瓶子满了吗的讨论)、湖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哲理)、江西(为田鼠或田鼠的天敌代拟一封给人类的信)、辽宁(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报告)、福建(买饮料的选择)、海南宁夏(母女俩与小鸟),几乎占据了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半壁江山。其中江西卷形式更加新颖活泼,作文材料既有文字材料,又有图画材料。

命题作文共8份,分别是上海(“他们”)、天津(“人之常情”)、广东(“不要轻易说‘不’”)、重庆卷(“在自然中生活”)、江苏卷(“好奇心”)、浙江卷(“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安徽卷(“带着感动出发”)。

话题作文共3份,山东卷(“春来草自青”)、四川卷(“坚强”)、四川地震灾区延考区题目(“最想说的”)。

从山东卷来看, 2005年山东卷是话题作文“双赢的智慧”,2006年山东卷是材料作文“读寓言诗《星星》产生联想和感悟”,2007年山东卷是话题作文“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2008年山东卷是话题作文“春来草自青”,四年的命题中,有三个话题作文,只有一个材料作文,体现了一个求稳的命题思路。

五、命题特点

1.关注现实、关注社会是今年作文题目的一大亮点。全国共有6个省份的高考作文命题,直接关注今年的汶川地震。这些省份包括河北、河南、山西、广西、陕西和四川。其中四川省为单独命题,以“坚强”为话题,被认为是“最好猜的试题,最难写的作文”;其他5省份使用同一套试题——全国卷I,直接运用震灾的材料作为作文材料;另外,北京的一道语言表述题要求用45个字就“地震的废墟中,一只时钟停在了2点28分”的漫画发表自己的感想。

将当年的大事件话题,作为高考作文题的做法超出了以往为避免学生押中题目而刻意回避社会热点的常规命题思路,这在建国以来的高考中还没有类似案例。

2.从整体上来看,08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更加开放,更加灵活,体现出回归人本、注重理性、注重思辨的新思路,更鲜明地突显了人文关怀。自我关照(如四川卷的“坚强”、江苏卷的“好奇心”、上海卷的“他们”)、生命成长(如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人生价值(如广东卷的“不要轻易说‘不’”、宁夏海南卷的母女俩与小鸟、江西卷田鼠或田鼠的天敌给人类的信、辽宁卷的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报告)、创新思辨(如福建卷三种不同的选择,形成不同的人生,北京卷三种不同的观点,引发对生命意义的不同思考)等等。

这些考题,充分响应了“观察·体验·感悟”的新课标精神,或要求考生写“感悟”、“感想”与“感受”,或要求考生谈“看法”与“认识”,人情味浓郁了,文化味加重了,

试题能让每位考生有话可说;新材料作文,不限话题,指向宽泛,允许考生自由解读,如全国卷I和全国卷Ⅱ;话题作文与新命题作文,皆无强制性主题的限制,便于考生自由驰骋。而山东卷的“春来草自青”话题,相对去年的“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话题,继承了题目“诗意化”的传统,但是审题的难度却也增加了不少,实际的评阅过程中也对审题的准确与否提出了非常具体而严格的要求。

3.文体要求:“文体不限”逐渐淡化,“文体特征鲜明”要求得以强化。山东卷连续两年提出这项要求了。

近几年考生作文存在的弊端

1.感情真挚文章的缺失

缺少体验——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山东卷的“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已在突出小主题——个人,这是良好导向。江苏卷“怀想天空”也是如此。《齐鲁晚报》2007.7.3《从37分到54分——“打捞”出的优秀作文》;高考样卷《在天堂的你还好吗?》《给老宅的一封信》。

从37分到54分——“打捞”出的优秀作文

今年江苏省的一篇高考作文分别被三位阅卷老师判为36分(刚及格)、42分、39分,综合判定为37分。在复查阶段,这篇作文被“终审”为54分,成为优秀作文。三位老师同时“看走眼”,说明现行的评分标准还不完备。而“终审”老师希望借此鼓励质朴的文风。

从及格变优秀的背后

这是一篇被“打捞”出来的高考优秀作文。最先碰到它的阅卷老师给了36分,刚及格(高考作文满分为60分);二评的老师判给它42分——这属于大多数考生都能得到的基本分。按照预设程序,一评、二评相差6分,它被电脑传给第三位老师。第三位老师判39分。

复查阶段,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发现了这篇综合判定为37分的《怀想天空》。反复读了三遍,何永康终于下决心给它54分。从阅卷程序上看,这属于“终审”,比原先的评价高了17分。

这篇文章当天就被印发给所有阅卷老师——既然三位老师同时“看走眼”,说明现行的评分标准还不完备。为此,何永康特意写了按语,又在文中加上点评,用的笔墨比考生的原文还多。

何永康在点评中写道:此文很典型,不事张扬,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排,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只是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中间一节还喊了“口号”!然而,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一板一眼地道来,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父亲的言语极少,但厚实、博大;儿子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发自肺腑……

“推荐它是一种导向。”何永康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如今的孩子都不太懂感恩的情况下,已经很少见到有儿子这样来感激当农民的父亲,高考作文中还没有人用过这种笔墨。”

所谓“导向”,除了盼着青年学生都能懂得感恩外,何永康也希望阅卷者和中学语文教师能包容并鼓励这份“来自现实生活的质朴”,因为在高考作文中,这已经是久违的文风。

高考作文普遍存在“脱离现实”、“词藻华丽”两种倾向。

何永康发现,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中普遍存在一种“脱离现实”的倾向,具体表现为,不少考生习惯于“回到古代,复述经典”。

比如2004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是《山的沉稳,水的灵动》。结果试卷上“堆满了古代的山、涌动着古代的水”:一会儿是李清照的“水”,“到黄昏点点滴滴”;一会儿是李白的“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一会儿是苏东坡的“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何永康说:“写来写去,就是没有自家的‘自来水’,没有房前屋后清澈的或者被污染了的‘水’。”

此外,自从1999年高考作文“文体不限”之后,一种被称作“秋雨体”的文化散文也在高考中大行其道。只是大部分考生与他们所效仿的余秋雨相比,少了几十年的生活积淀,用何永康的话来说,“词藻华丽些还不要紧,怕的是华而不实,光开花不结果。”

实际上,这两种倾向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作为阅卷组负责人,这几年来何永康在考前总是要通过媒体叮嘱考生“关照现实”,可直到今年依然有相当多的考生重蹈

覆辙。何永康认为,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如此操作相当省事,相当方便。

即便是被考生和教师奉为指挥棒的《考试大纲》,在作文导向上也比较笼统,比如2006年的《语文高考大纲》,在文采上要求学生“语言生动”、“文句有意蕴”。

一本卖得挺火的“高考作文宝典”这样给学生解读“有意蕴”:写作文时,不要说“我很悲伤”,要说“我心灵的天空一直下着雨”;不要说“女人和男人应有平等的社会地位”,要说“女人应是一株木棉,和橡树并立在一起”;不要说“没有钱”,要说“与孔方兄无缘”,说“‘老人头’不多”……

为质朴文风开一扇窗。

实际上,2007年最新颁布的《考试大纲》已经有了变化。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杨建宇指出,新的《考试大纲》对考生写作能力的要求更加具体,更加切合学生实际。比如在“有文采”一项中,以“用词贴切”取代了“语言生动”,以“有表现力”取代了“有意蕴”。杨建宇认为,这表明高考作文从指导思想上开始反对追求华美、堆砌词藻的不良文风。

不过,一些一线的中学语文老师认为,考场作文的本质是炫示,也就是故意展示自己的才华,通过显露技巧获得阅卷老师的认可,这一点决定了考生的文风很难回归质朴。在他们看来,考生的文风很大程度上是由阅卷老师的审美取向决定的。

即便是倡导质朴文风的何永康老师,也不能否认平时作文和考场作文的差异。他认为,高考作文因为题目被限定,选材又要避免与数十万人撞车,因此必须迸发强烈的“视觉撞击力”才行,使高速阅卷的老师对作文“一见钟情”。换句话说,高考作文不能太含蓄、太玄妙,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应当多用喝一口就浑身发热的“二锅头”,少用需细品慢尝的江南名茶“碧螺春”。

在今年江苏省首批公布的七篇优秀作文中,除了何老师倡导的“质朴之作”外,还有“文采飞扬”的散文,有另类的“小品文”、有“嬉笑怒骂”的杂文。何永康认为,如果要给这些文风迥异的优秀作文找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有“亮点”,“高考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应该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在基础等级徘徊了。”何永康说。

实际上,这篇被“打捞”出来的《怀想天空》,只是为久违的质朴文风开了一扇窗,还不是评价当前优秀高考作文的唯一标准。

附:《怀想天空》及终审点评

麦收时节,天空显得非常的明净。在麦田上空,偶尔悠然地游过几朵白云。[写景简洁,突现神彩!]

麦收时节,中午常是烈日当空。我们勤劳的父母,不得不在烈日下劳动。[起笔先点出“烈日”两次,重复得好!]因为作为农民,这是他们的义务。[说得多么本分!]我是一个农家子弟。我明白我们乡下的家长们要靠田地来生活,供我们上学。他们为了子女辛勤地劳动,但没有半句怨言。在家,我常听到他们说:“只要孩子搞好了,再苦再累,我们都愿意……”[可怜农家父母心!“搞好”,此词用得妙,传神。]农家子弟努力学习吧!全力以赴吧!我们敬爱的父母为了我们能过上好日子,他们埋头在烈日当空的麦田里收割麦子。那种滋味,你们体会过吗?[此处喊“口号”了,但听来很顺耳,很入耳。前两节,均说“我们”、“他们”,请品味。]

在即将奔赴高考考场的前两天,我体会到了。又热又累。当时,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快点把麦子割完,到家洗个澡,然后在床上睡五六个小时。[这里的叙述有变化,先讲“感受”,具体“描写”滞后,为的是突出割麦之“苦”。]

6月5日早晨,我爸起得很早。四点多钟就起了。他临下地时告诉我说:“你再睡会吧!六点钟起来做饭,然后洗洗衣服,八点钟到地里给我送饭。”

[全是农家父亲的质朴话语,多情而又实在!有几个家长让孩子在高考前两天劳动的?]

我睡醒后,拿起表一看:5∶50。大概在学校里起早起惯了吧。[一语带出高三生活]我快速穿上衣服。我把衣服泡在铁盆里。然后,我进入厨房做饭。[有板有眼,一事一句号。]

我做好饭,洗好衣服。又把汤盛到饭盆里,拿了5个馍,一齐放到篮子里。我赶紧吃过饭。碗都没刷,便骑车下地了。[又是一板一眼道来,不怕平淡、机械。]

当我到地里时,父亲已割了七八垄了。他脸上很多汗珠,衣服湿透了。他说:“你

来,吃过了吗?我割光这一垄,再吃……”[白描。父亲的言语,平淡中见“浓”!]大概四五分钟吧,他割光了。他从篮子里拿出饭盆、馍,边吃边说:“孩子,你爸没本事,明天到县城后好好休息!后天好好考,别紧张……”[这就是当农民的父亲,在田野上,在烈日下,对“后天”高考的孩子进行的“临考告诫”!苍天和大地都在倾听……]

我在烈日下割了五个多小时麦子。[不愧是农民的孩子!没有考前烦躁,没有“营养品”,没有父母高招“安慰”,只有本本色色的“劳动”!]回到家,我没有吃饭。洗了个澡,就睡了。[与前文呼应,真是累得瘫了!]

现在,我在考场上做题。室内很凉快。[“凉快”二字,极为重要,很沉重!]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此为一个大大的“亮点”,全文生辉,一切皆活。“怀想”出来了,“天”出来了,比天还“大”的农民出来了,比天还“亲”的父亲出来了。一切皆在不言中……]

(文中点评为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所作)本版稿件据《中国青年报》

2.文风问题

(1)四不像文体。散文体式。零散过多的文段。

(2)套话作文。

一是材料烂熟化。几个古代历史文化(文学)名人的例子,以“套话作文”三巨头屈原、陶渊明、苏轼为最多,其他如庄子、项羽、司马迁、嵇康、李白、杜甫、王维、柳宗元、李商隐、陆游、李清照、曹雪芹等;再次是当代的几个人物,如任长霞、丛飞、洪战辉等。

举例,有争议的作文

记忆之树常青

记忆,穿越岁月风尘而历久弥新;记忆,趟过历史长河而亘古不变。时间所带走的,只是表盘上的分分秒秒,而长久存在于人类心中的记忆,就像那久经风霜的常青之树,永不老去。

记忆,不会随时间而逝,披发行吟,形容枯槁的曲子,因不堪忍受国破之痛而自沉江中。其心扶持社稷,其志光照千秋。两千年来,后人一直在追忆缅怀他。端午粽、龙舟赛,延续千古。凯尔泰斯,一位经历过纳粹集中营生活的犹太人。他忘不了倒在毒气中的同胞,忘不了皮鞭抽来而引发的惨绝人寰的尖叫。他拿起笔,把当年的经历撰写成回忆录,并由此摘得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桂冠。无论光明还是黑暗,只要是人类的记忆,都必将以其真实面目载入史册,万代不腐,并将成为明鉴指引后人生活得更好,少走过去的弯路。

记忆,会随时间推移而变得更加深入。1985年,身患癌症的邓稼先被人扶上天安门城楼,他望着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长安街,感慨地问:“二十年后还会有谁记得我们吗?”二十年转瞬即逝,历史给出了响亮的回答:会。邓稼先先后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的事迹逐渐解密而为人所知,他无私奉献勇于攻关的精神更是长久激励后人,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崇敬。为人民做出贡献的人,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在我们记忆深处,孔子那目光如炬的眼神,鲁迅“荷戟独彷徨”的背影,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迈以及千万革命者甘洒热血的英勇,已经筑起一座座永远的丰碑。记忆历久变鲜明,光辉长照后人心。

时间的长河还在日夜东流,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就是河中的一朵朵浪花。我们不断变换身姿,留下不同的记忆。无论喜乐惊恐,还是辛酸苦楚,都已成为永久的记忆。我们从记忆中拾取逝去的年华,从记忆中获取有用的光亮,照亮前进的路。

记忆之树,扎根于时间沃土,愈久愈茂,长青不老。

[阅卷组点评]本文用材准确且不俗,比如有关“凯尔泰斯”“邓稼先”的素材。结构严谨,内在线索清晰,即由分论点“记忆,不会随时间而逝”到“记忆,会随时间推移而变得更加深入”的论述,呈层进式的逻辑思维;用材上,由历史上的、解放后的再到我们的今天,呈时间顺序。注意揭示记忆的内涵,出现了许多闪光句,如“已经筑起一座座永远的丰碑”“我们从记忆中拾取逝去的年华,从记忆中获取有用的光亮,照亮前进的路”。所以,作文专家组评分为:18(内容)+19(表达)+18(特征)=55分。

新浪网:本文看上去文笔不错,但是仔

细一分析,问题多多,主要有两个大的

方面的失误。一是字数不够,这是高考

作文的大忌,2007年山东卷明确要求,字数不得少于800字,按照惯例,考生

应该往900~950字上去写作,简化文

笔后,文章最后可以达到850字以上,

看上去文面就较为充实了,而本文却不

到650字,与高考的优秀作文相比,显

然是个严重的硬伤,属于致命的缺陷。

二是叙议结合处理不好,主要体现在文

章的第二段,文章列举了屈原和凯尔泰

斯两个事例,前者较为常见,考生在考

试中引用频繁,略显陈旧,后者并不多见。但这两个事例在叙述完毕之后却缺

乏扣题的评议,这种只有叙没有议的行

文方式,无法做到紧束话题,贴题写作,给阅卷老师的感觉是堆砌材料,行文无神。与上面展示的高考满分作文相比,

显然又处于劣势,失分是必然的了。

关于个性。关于深度。从老师的角度来看,并不希望学生有苦难的经历,没有丰富多彩的经历从而无法写出生动深刻的文字不是他们的错,但学生平常应该多读书,掌握丰富的材料,更重要的是要多思考。这里的思考不是用别人的文字和思想思考,而是应该多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将掌握的材料进行深层挖掘、剖析,把最深层次的东西提炼出来,化为己用。

二是结构模式化,用三段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为作文主体,不做剪辑,胡乱拼凑,再加上开头和结尾,表现为僵化的“穿衣戴冒三段论”;三是主题平面化,没有深入地开拓和挖掘。

历史抒情结构,大同小异的表达效果。(3)唬人的外包装,花哨的语言。披着美丽的外衣,满是整容的痕迹,隐藏在背后的是为文造情的矫揉造作。

独上高楼

重庆考生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题记

曾经以为,古代文人的生命会简单而明了,时代赋予他们简明的期望:入相出将,封妻荫子。然而,是谁?偏偏要抛开那些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为自己的人生另择一条路?

一、李白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苏东坡

是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

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

而我只看见你青青的竹枝,脚上的芒鞋,被雨淋湿的脊背,你的笑容从容洒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

你坚守着自我,从而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

三、辛弃疾

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为狂人么?是不啼清泪长啼血的悲鸟么?

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一边是“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另一边却是“宝马雕车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

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你彷徨,“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英雄泪”;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我多想跨越千年时空,共你醉明月。

在菊花开遍的南山西畴,临清流而赋诗;在明月朗照的深山竹林,抚琴而长吟;在明月下我们独上高楼,抛开世俗的期许,在青山绿水间吟哦着流水般轻扬的诗句。

着一袭单薄的长衫,略揖一揖,便昂然走进了历史,从远古走来,从发黄的线装书里走来。是你们,因为独上高楼,坚守了自我,也就在黑夜中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

在那些“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时代,是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了世俗的期许,守护了自我,于是守护了历史的期许。

【点评】典型的花哨作文

3. 缺少独特的个性,思想的低幼化倾向。

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纯真美丽的童趣,是永不退色的记忆。——题记

每个人都有纯真快乐的童年,它是我们一生中最无暇、最美丽的时光。无论是处在压力重重的壮年,处在等在收获的中年,还是处在清心鹤发的老年,每当我们打开童年记忆的盒子,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嘴角都会是微微上扬的。

记得儿时的我有如一个冒着傻气的小精灵,不安分却很傻得可爱。上小学一年级的我颇爱装作有学问的样子,字只认得一半也要有“创意”的给它造一个拼音。一次,爸爸和几位叔叔要一起出去吃饭,妈妈出差去了外地,没办法,爸爸只好带上我这个“小累赘”。到了饭店,让我自己点饮料,刚刚六岁半的我早已被饭店里的豪华气氛搞晕了,哪还有心思点饮料,但不安分的我不愿做个小孩子,变望着天花板上镶嵌着的“小星星”假装思考着。无意间,我瞥见柜台叔叔们一副很照顾我的样子上摆放着的橙汁,看它黄黄的颜色十分喜欢,虽然没喝过不知它好不好喝,但一时也想不起别的(本身妈妈就不让我喝饮料,所以确实也不知道有什么饮料),只好将就将就了。我清咳了一声,又定睛看了看上面的字,道:“那就要瓶橙(dèng)汁吧。”此话一出,满座皆寂,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听不懂我的话。我不明就理,心中却暗自得意,心想你们这些大人们都没听说过的饮料被我点出来了,我有学问吧!这时服务员阿姨突然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指着柜台问我:“你说的是那瓶黄色的吗?”我很文雅的点头微笑,脸上洋溢着得意之色。大家顺着阿姨指着的方向望去,顿了一秒,便哄堂大笑起来,甚至有人将眼泪都笑了出来,而那时的我却一脸茫然。后来才知道那个字念“chéng”而非“d èng”,爸爸拿这事笑了我十几年。

童年就是这样天真,快乐;童语就是这样无邪;童年的记忆因此而鲜亮,美丽,永不退色。

[点评]:本文属于个人记忆,结构完整,内容真实,但立意太低幼化了。所以,作文专家组评分为:12(内容)+15(表达)+12(特征)=39分。

解决之道

和我们要提倡的创新应该是表达的个性和个性的表达。个性化的向真向善向美。叶圣陶先生认为,人间的思想感情绝不会全然一致,所写的东西只要是自己的实在很难遇到与人家雷同的情形。

展示一个真实的“我”

叙述自己的生活——个性与独特

表达自己的情感——真善美

展示自己的思想——思维与思考

写出真情实感。例如即使早恋

彰显个性魅力

作文时应该凸现自己的个性而不是泯灭自己的个性特征,只有讲究个性,你的作文才是生动的,亲切的,引人入胜的。避免空洞的口号术语,尽情展露自己的才华。

“发展等级”要求考生作文“有个性特征”,为达到这一要求,要注意:

一是要独具慧眼,在立意上求新,即从新的方面认识事物、表现事物,言他人所未言,体现出自己的创造性。《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一篇激情飞扬的为曹操“平反”之作,众人眼中的“白脸奸臣”,在作者笔下却成了一位才华盖世,无人能比的“治世能臣”,用什么方法为他昭雪呢?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与孙权、刘备、诸葛亮等历史能人一比高低,角度独特,表现出曹公确有不凡的才能。作者对当时汉家王朝的情势也分析的淋漓尽致,显示出作者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末段一句话,却道出了对曹操推崇之极。《给孟母的一封信》寓庄于谐,用反讽的方法揭示了触目惊心的家庭教育问题,虚拟“一个未来的母亲”站在世俗的角度,对孟母教导的种种行为给予“反驳”,读来让人发笑。但这笑绝不是轻松的

笑,而是“含泪的笑”,它启示着我们不能仅仅去为了一点暂时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对孩子的关爱。家庭教育,从学习孟母开始。文章揭示了现代教育制度的一些弊端。

二是要独辟蹊径,在文章的结构和表达上求新。比如以全新的形式组合全篇,以晓畅、鲜活的语言表达思想。《忠与义的交织——走近宋江》好像一篇评书,对人物分析准确、独到。篇末又再次引用宋江的人生信条“生死至交一碗酒……”寄予了自己对人物的期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江留给后人无尽的深思。

三可写出学生生活的“鲜味”来。当今中学生的志向、情趣、习惯、语言色彩、生活节奏,有不少是很“新潮”的,甚至是“另类”的。不要怕触及这些东西。不要把多彩多姿的当代学生生活“净化”掉。不要把年轻人的洒脱劲儿舍弃掉。只要机智地加以审视,灵活地进行张扬,就会有出乎意外的审美效果。《水的成长》通过“水,就像孩子”和“山,就像父母”的比喻,赋予话题极富生活化的鲜活,而亲情、血缘关系的自然生发、联想,又使得话题思辨思想有了生命化色彩。全文以明快、活泼的语言,既完整地记叙了在父母关爱、呵护下儿女成长的过程,又极其形象地点出溪流渐渐汇入大海,有了“大山的沉稳,海水的灵动”的题意。

1.立足课本,读写结合

高考高分作文虽然文情并茂、积淀深厚,有文化底蕴,但其知识展示的广度基本上没超出教材。

问题是,71万考生,大家学的都是同样的课文,为什么只有极少数的考生写出了这么精美的作文。我觉得,问题的关键是怎么读课文,其实,多数同生学课文时,没有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没有受感动,从而没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思考。所以新课标建议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感动,是非常有见地的话。满分作文.doc<<蔷薇·故乡>>

1.高度重视高考优秀作文的示范意义和作用。

2.加强作文训练的命题研究。

(1)话题、新材料、命题、漫画等的命题要紧扣学生的实际和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切忌大而空的命题的出现。

(2)不能限制文体,否则人文化的、公正的考试价值取向会受到强烈冲击。

命题原则

(1)能写。

(2)写出水平。

(3)立意方面有发挥的余地。

(4)人文关怀精神的体现。

(5)体现选拔性。发挥考生特长,文体方面,表达方面,思维的拓展方面,等等。

3.强化学生作文审题、立意的思维拓展训练。

两个题目:(1)话题作文。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敢为人先。(2)命题作文。一路由你陪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