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2年7月医学免疫学正考

2012年7月医学免疫学正考

单选题


EADDC CEDCD CCEDC CEBBB

1.与恶液质和发热形成有关的细胞因子是(分值:1分)
 A.TGF
 B.IL-2
 C.IL-4
 D.IFN
 E.TNF-α

2.免疫调理作用最强的是(分值:1分)
 A.IgM
 B.IgA??
 C.IgE??
 D.IgG
 E.IgD

3.隐性感染后获得的免疫属于:(分值:1分)
 A.过继免疫
 B.人工自动免疫
 C.人工被动免疫
 D.自然自动免疫
 E.自然被动免疫

4.下列哪项不是屏障结构(分值:1分)
 A.皮肤
 B.粘膜
 C.腹膜
 D.胎盘
 E.血脑

5.CD4阳性T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分值:1分)
 A.特异性杀伤作用
 B.ADCC作用
 C.免疫辅助作用
 D.免疫调节作用
 E.抗原递呈作用

6.下列哪项不是IL-1的功能?(分值:1分)
 A.促进T细胞的增殖
 B.刺激单核吞噬细胞活化 
 C.激活NK细胞
 D.直接诱导肝细胞产生急性期蛋白 
 E.可作为内源性致热原

7.补体替代激活途径中的C5转化酶是(分值:1分)
 A.C3b4b
 B.C4b3b
 C.C3bBb
 D.C3bnBb
 E.C4bnBb

8.补体参与(分值:1分)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Ⅰ和Ⅱ型超敏反应
 E.Ⅱ和Ⅲ型超敏反应

9.B7分子(CD80 和CD86分子)的活化受体是(分值:1分)
 A.CD152
 B.CD95
 C.CD28
 D.CD4
 E.CD8

10.免疫耐受是指(分值:1分)
 A.对所有抗原不应答
 B.对外来抗原不应答
 C.先天性免疫缺陷
 D.接触某种抗原后的特异性不应答
 E.对自身抗原不应答

11.C1酯酶活性的抑制因子是(分值:1分)
 A.H因子
 B.I因子
 C.C1INH
 D.S蛋白
 E.C4bp

12.T细胞的功能不包括下列哪项?(分值:1分)
 A.免疫辅助
 B.免疫调节
 C.分泌细胞因子
 D.免疫记忆
 E.抗原提呈

13.不属于吞噬细胞特点的是哪一项(分值:1分)
 A.杀伤和消化 
 B.游走和趋化 
 C.识别和调理 
 D.特异性杀伤 
 E.非特异性吞噬

14.强直性脊柱炎病人中,90%以上具有(分值:1分)
 A.HLA-CW6
 B.HLA-B7
 C.HLA-B8 
 D.HLA-B27
 E.HLA-B35

15.异物不包括(分值:1分)
 A.异种物质
 B.同种异体物质
 C.胚胎期曾与机体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质
 D.胚胎期未曾与机体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质
 E.结构发生改变的自身物质

16.B细胞的CD分子标志是(分值:1分)
 A.CD16
 B.CD21
 C.CD19
 D.CD79
 E.CD81

17.能引起发热的细胞因子是(分值:1分)
 A.IL-2和Il-1
 B.IFN和TGF
 C.IL-1和TGF
 D.TNF和IFN
 E.IL-1和TNF

18.哪项不是NK细胞的杀伤特点?(分值:1分)
 A.不受MHC限制 
 B.抗体介导杀伤 
 C.预先致敏 
 D.非特异性杀伤 
 E.接触杀伤

19.在抗原分子中的能够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因称之为(分值:1分)


 A.半抗原/表位 
 B.抗原结合价
 C.异嗜性抗原
 D.载体 
 E.完全抗原

20.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是(分值:1分)
 A.输血反应 
 B.荨麻疹 
 C.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D.系统性红斑狼疮 
 E.接触性发炎




可变区,恒定区
抗原肽结合区,免疫球蛋白样区,肽结合区,Ig样区
MHCⅠ类分子途径、MHCⅡ类分子途径、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脂类抗原的CD1分子提呈途径



填空题
21.依据Ig肽链上氨基酸的种类和排列顺序是否多变,可将Ig分为(),()两区。(分值:2分)
 答:
22.HLAⅠ类分子的()区是结合抗原的部位,()区是与T细胞表面CD8分子结合的部位;HLAⅡ类分子的()区是结合抗原的部位,()区是与T细胞表面CD4分子结合的部位。(分值:4分)
 答:
23.抗原提呈由()、()、()和()四种途径。(分值:4分)
 答:
名词解释
24.半抗原(分值:3分)
 答:只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其可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但不能单独诱发免疫应答。
25.阳性选择(分值:3分)
 答:在胸腺皮质中,CD4CD8+双阳性T细胞,其TCR能与胸腺基质细胞表面的MHCⅠ/Ⅱ类分子-抗原肽结合,且具适当亲和力的DP细胞分化为单阳性(SP)T细胞,其中与Ⅰ类分子结合的DP细胞分化为CD8+T细胞(SP);与Ⅱ类分子结合的DP细胞分化为CD4+T细胞(SP);而不能与MHC-抗原肽结合或亲和力过高的DP细胞则发生凋亡遭克隆清除。此过程也称为胸腺的阳性选择。
26.攻击复合体(分值:3分)
 答:C5转化酶将C5裂解为C5a和C5b,C5b在液相中与C6、C7结合形成C5b67复合物,嵌入细胞膜疏水脂质层中,进而与C8、若干C9分子聚合,形成C5b6789n复合物.
27.抗原调变(分值:3分)
 答:是指由于宿主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致使表面肿瘤抗原表位减少或丢失,从而逃逸免疫系统识别和杀伤的现象。
28.表位(分值:3分)
 答:又叫抗原决定基(antigenicdeterminant),指被抗原受体TCR和BCR特异性识别的抗原部分。
29.CDR(分值:3分)
 答:抗体(Ab)的重链和轻链可变区内的高变区构成抗体分子的抗原(Ag)结合点,因为抗原结合点是与抗原表位结构相互补的,所以高变区又称为抗体分子的互补决定区.
30.免疫缺陷病(分值:3分)
 答:由于免疫系统先天发育障碍或后天损伤而致的一组综合征,临床上表现为易反复感染。
31.细胞凋亡(分值:3分)
 答:指由于细胞内部程序激活而发生的自杀性死亡,是增殖的淋巴细胞被清除的主要方式。
问答题
32.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组成以及表面分子与功能有那些?(分值:8分)
 答:1.单核细胞来源粒--单系祖细胞,经原单核细胞

、幼稚单细胞阶段分化成单核细胞,然后由骨髓释放入血,在血中3~~4天后进入组织和浆膜腔转变成巨噬细胞。二者是相同但在部位不同名称不一样,共同构成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2.在单核-巨噬细胞的膜表面有许多功能不同的受体分子,如Fc受体和补体分子的受体(CR)。这两种受体通过与IgG和补体结合,能促进巨噬细胞的活化和吞噬功能。但无抗原识别受体,所以不具有特异识别功能。此外,巨噬细胞还能与淋巴细胞分泌的许多因子结合,诸如巨噬细胞活化因子(MAF)、巨噬细胞移动因子(MIF)、干扰素以及某些白细胞介素等。
3.单核-巨噬细胞具有多方面的生物功能,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非特异免疫防御。当外来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在激发免疫应答前就可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清除,但少数病原体可在其胞内繁殖。②清除外来细胞。③非特异免疫监视。④递呈抗原。即当外来抗原进入机体后,首先由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消化,将有效的抗原决定簇和MHCI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体,这种复合体被T细胞识别,从而激发免疫应答。⑤分泌介质IL-1、干扰素、补体(C1,C4,C2,C3,C5,B因子)等。
33.淋巴细胞再循环有何意义?(分值:6分)
 答:淋巴细胞一方面通过淋巴循环进出淋巴结,另一方面亦经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处进入淋巴结,从而保持淋巴细胞在全身的反复循环称之为淋巴细胞的再循环。正是由于这种淋巴细胞的再循环,使淋巴细胞能在体内各淋巴组织及器官处合理分布,并动员淋巴细胞至病原体入侵处,将抗原活化的淋巴细胞引流入局部淋巴组织及器官,同时完成T、B、APC细胞间协同的免疫应答作用,产生效应淋巴细胞,定向并相对集中地迁移定位于炎症部位,发挥免疫作用。

34.细胞因子可分几类?每类重要的生物功能是什么?(分值:8分)
 答:(一)根据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种类不同分类
1.淋巴因子(lymphokine) 于命名,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等。重要的淋巴因子有IL-2、IL-3、IL-4、IL-5、IL-6、IL-9、IL-10、IL-12、IL-13、IL-14、IFN-γ、TNF-β、GM-CSF和神经白细胞素等。
2.单核因子(monokine) 主要由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产生,如IL-1、IL-6、IL-8、TNF-α、G-CSF和M-CSF等。
3.非淋巴细胞、非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主要由骨髓和胸腺中的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细胞产生,如EPO、IL-7、IL-11、SCF、内皮细胞源性IL-8和IFN-β等。
(二)根据细胞因子主要的功能不同分类
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 1979年开始命名。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或其它非单个核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在

细胞间相互作用、免疫调节、造血以及炎症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凡命名的白细胞介素的cDNA基因克隆和表达均已成功,目前已报道有三十余种(IL-1-IL-35)。
2.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factor,CSF) 根据不同细胞因子刺激造血干细胞或分化不同阶段的造血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不同的细胞集落,分别命名为G(粒细胞)-CSF、M(巨噬细胞)-CSF、GM(粒细胞、巨噬细胞)-CSF、Multi(多重)-CSF(IL-3)、SCF、EPO等。不同CSF不仅可刺激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增殖的分化,还可促进成熟细胞的功能。
3.干扰素(interferon,IFN) 1957年发现的细胞因子,最初发现某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物质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因此而得名。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IFN-α、IFN-β和IFN-γ,他们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所产生。各种不同的IFN生物学活性基本相同,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4.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 最初发现这种物质能造成肿瘤组织坏死而得名。根据其产生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TNF-α和TNF-β两类,前者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后者由活化T细胞产生,又名淋巴毒素(lymphotoxin,LT)。两类TNF基本的生物学活性相似,除具有杀伤肿瘤细胞外,还有免疫调节、参与发热和炎症的发生。大剂量TNF-α可引起恶液质,因而TNF-α又称恶液质素(cachectin)。
5.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family,TGF-βfamily) 由多种细胞产生,主要包括TGF-β1、TGF-β2、TGF-β3、TGFβ1β2以及骨形成蛋白(BMP)等。 6.生长因子(growthfactor,GF)如表皮生长因子(EGF)、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PD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1)、IGF-Ⅱ、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神经生长因子(NGF)、抑瘤素M(OSM)、血小板衍生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等。
35.简述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分值:8分)
 答: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在感应阶段,抗原提呈细胞或B细胞必须将吞噬的抗原加工处理成抗原肽并和MHC-I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才能由CD4+Th细胞识别,产生激活Th细胞的第一信号。APC或B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与CD4+T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诱导产生T细胞活化第二信号。至此,CD4+Th细胞被活化。活化的Th细胞又可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反过来作用于巨噬细胞和B细胞,使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如IL-1、IL-12,进一步促进T、B淋巴细胞的活化

。活化B细胞表面也可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受体,接受来自Th细胞、巨噬细胞的细胞因子的辅助作用,进入分化、增殖阶段,即反应阶段。在反应阶段,CD4+Th细胞在细胞因子IL-4的作用下分化为CD4+Th2细胞,产生大量IL-4、5、6、10,作用于B细胞,使B细胞分化成熟为浆细胞,合成分泌各种特异性抗体,发挥各种体液免疫效应。而TI抗原诱导B细胞激活不需Th细胞辅助,一般也不需巨噬细胞参与。这类抗原通常只能激活B1细胞。B1细胞产生于个体发育早期,只能产生IgM类抗体,因此没有免疫记忆,也不能引起再次应答。
36.试述免疫应答与超敏反应之间的关系。(分值:8分)
 答: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复杂变化和产生免疫效应的生理过程。主要包括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感应阶段)、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识别后的活化、增殖和分化(反应阶段)、以及最终产生免疫效应以排除抗原性异物或产生耐受(效应阶段)。免疫应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正常免疫应答可保护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异常免疫应答(自身免疫和超敏反应)也可造成病理性损伤和生理功能紊乱。
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是机体对曾经接触过的某种抗原再次接触时所表现的异常增高的免疫应答,可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
37.试述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的基本特点。(分值:8分)
 答:T细胞表位
TCR仅能识别约10~20个氨基酸左右的小分子多肽。这些表位由序列上相连的氨基酸组成,主要存在于抗原分子的疏水区,称为线性表位或序列表位。此类表位一般并不位于抗原分子表面,须由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加工处理为小分子多肽并与MHC分子结合,然后才能被TCR识别。由于T细胞仅能识别经加工处理的表位,故一般不识别天然抗原的构象型表位。
B细胞表位
BCR或抗体能与未经抗原呈递细胞加工的抗原发生反应,其识别的靶结构主要是位于抗原分子表面的表位。这些表位由序列上相连或不相连、但在空间结构上相互临近的氨基酸或多糖组成,称为构象表位。此类表位大小不一,约由4~6个氨基酸残基或者糖基组成。B细胞表位一般存在于天然抗原分子表面,不经加工处理即可直接被B细胞识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