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题参考答案 简答 辨析 论述

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题参考答案 简答 辨析 论述

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题参考答案 简答 辨析 论述
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题参考答案 简答 辨析 论述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哪些部分?这一理论的产生有着怎样的科学基础,社会背景和理论前提?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P2~3)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P2)

3)社会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育成型,特别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使得

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充分暴露,这就为人们全面认识和研究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二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科学基础:近代自然科学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在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相继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作为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最大成果的“三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一方面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迫切需要人们去思考和总结,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也迫切需要有革命理论的指导。

理论前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等国的空想社会主义。(P3~9)

2.什么是哲学?为什么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

理论体系。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P23)

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

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P24)

3.实践的内涵是怎样的?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社会生

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的根本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

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无论何种形式的实践都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包含着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念的转换。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P29~34)

4.如何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这一主题的?(即如何理解世界是辩证的)

1)世界的普遍联系

a)普遍联系的含义

每一事物内部各个方面都是互相有机联系的

每一事物都与周围事物有着纵横多方面的联系。

整个世界是一个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组成的统一整体。

b)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首先从数量上来看,任何一个事物往往有多种多样的联系。

其次从性质上来看,这些联系的性质、特点、功能都有实质性的区别。再次从环节上来看,事物与事物之间要经过许多中间环节才能建立相互联系。

2)世界的永恒发展

a)普遍联系的含义

发展是一种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变化。

从方向上讲,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

从内容上讲,就是新陈代谢即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亡。

b)发展是一个过程

过程是事物发展在时间上的持续和空间中的延伸。

过程的两重性∶有限性和无限性;稳定性和变动性;持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c)发展的规律性

规律的含义∶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的特征∶普遍有效性;必然重复性;相对稳定性。

规律的形式∶决定论规律和随机性规律;线性规律和非线性规律。(P34~36)

5.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否定观具有怎样的内涵?(对客观事物肯定的同时,又开始对其否定)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辩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P40)

6.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矛盾的吗?

不矛盾。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P49~51)

7.什么是真理?评价真理的标准有哪些?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真理的本质

a)真理就是人们的认识中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的内容。谬误则相反。

b)真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评价真理的标准:?

3)实践是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

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P62~68)

8.如何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理论创新是人们在开拓进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新的理论分析和理论解答;对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的趋势作新的提示和预见; 对人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作新的理论升华。理论创新具有基础性地位和先导性作用,其他一切创新都是在理论创新的指导和推动下进行的。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坚决反对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P75~76) 9.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过程。这种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从过程上看,它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过程循环往复、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P88~90)

10.历史为什么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而不是由英雄人物创造的?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首先有其量的规定性,即指居民中的大多数;同时又有质的规定性,即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不同的内涵,但在任何历史时期,从事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和从事精神生产的知识分子,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和稳定部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客观物质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了自己活动的历史舞台,而人民群众创造活动本身又不得不受这个舞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每一特定历史时代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力量是有限的;然而,人民群众世代延续下去,其创造历史的力量则是无限的。

历史英雄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作用,但他们不能决定历史发展进程,不能改变历史发展方向和总的发展趋势。相反,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历史条件,同样也制约着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活动。(P115~116)

11.商品的二因素具有怎样的内涵?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有什么样的关系?

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有用性,即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但是,使用价值本身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它与财富的社会形式无关。

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通过交换才能满足他人需要的使用价值。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还能具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就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然而,交换价值并非商品的内在本质因素,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现象形态。两种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异质物品之所以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是因为在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就只剩下一种属性,即它们都是劳动产品,在它们的生产上都耗费了一定的人类劳动。这种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不同的商品互相交换,实质上就是商品生产者彼此等量地交换劳动。商品的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价值的大小决定着交换的量的比例。可见,价值是商品内在的本质属性,体现眷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表现在:(1)凡是商品都必须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缺一就不成为商品;(2)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3)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存在于使用价值之中。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在二者之间是互相排斥的,这表现在:(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2)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所共有的属性,是一个永恒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历史范畴;(3)商品对它的生产者而言,只具有价值而不具有使用价值,商品对消费者而言,只具有使用价值而不具有价值。

2)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的关系:

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恒等关系,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价值总量等于商品的数量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乘积。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与使用价值的数量成正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愈高,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也就愈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也就愈小,因此使用价值的数量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乘积也就不变。

因为个别劳动生产率愈高,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数量就愈多,又因为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并不引起商品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商品的数量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乘积也就越大。(P125~127)

12.如何理解商品经济社会价值规律的市场调节作用?

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于: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的分配比例。

(2)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P128)

13.货币是资本吗?货币如何能成为资本?

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货币所有者能在市场上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这种商品经过使用,不但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大于其自身价值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所谓劳动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则是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费过程。工人出卖给货币所有者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在一定时段的使用权。

劳动力的最大特点在于其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部分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的源泉就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因而生产剩余价值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则是资本家发财致富的秘诀。

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P133~134)

14.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实际就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即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它表明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即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

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或者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P136~137)

15.剩余价值的生产有几种方法?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剩余价值创造有无关系?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家增加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除了用延长劳动时间的方法以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迫使工人更加紧张地劳动,由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同样是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即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也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P138~140)

16.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对生产力的发展有何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否改变了资本主

义的性质?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加快了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P158,P162~164)

17.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否说明了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永恒?社会主义能否取代资本主义?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能说明了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永恒。虽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深刻的,其意义也是深远的,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社会主义必然会取代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从生产力方面看,把分散的、孤立的、规模狭小的个体生产变为社会化的大生产。生产资料的使用、生产过程、劳动产品都社会化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从生产关系方面看,把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个体私有制变为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社会化要求由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由社会对生产进行统一的安排和管理,生产成果应归社会占有支配,共同享有。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归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社会生产由资本家私人控制,社会生产成果也归资本家私人占有和支配。这样,在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便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这个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的集中体现,它贯穿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决定、制约着资本主义经济各个环节中的各种矛盾。所以,它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个基本矛盾进一步扩展和深化,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生产超出国界,经济国际化;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和生产资料日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手中,集中到私人垄断资本、国家垄断资本和国际垄断资本家手中。

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方面表现为在资本关系的一切可能限度内,生产关系要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进行一定的局部调整。每进行一次调整,都使得社会化大生产得到进一步提高,也都进一步加强了资本的统治,深化了基本矛盾;另一方面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并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必要的条件:首先,资本主义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准备了物质条件,这就是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社会化的大生产。资本主义特别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仅生产本身向全面社会化发展,而且资本的社会化也在不断发展,资本股份化、资本集团化,国家垄断资本等这些形式,都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其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产生和锻炼了完成消灭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历史使命的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自身解放的要求和社会发展方向一致,它是团结广大劳动群众,消灭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再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还为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为社会化大生产所共同要求的组织形式和管理经验,为原本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迅速赶超发达国家创造了有利条件。 (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最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P176~177,P179~181)

18.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

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等,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过程。(P202~204)

19.如何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同时也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把握“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既有利于人们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坚持科学态度,充分

尊重客观规律,脚踏实地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P232~233)

20.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间有何关系?

1)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系,一方面必须看到二者在性质上的一致性,看到它们同属一个社会形态;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这两个阶段在发展程度和成熟程度上的重大区别。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试图跳过社会主义阶段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试图人为地缩短社会主义时期,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不使社会主义有充分的自我发展,则是有害的。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当代中国应当走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过长期的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了这条道路,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我国现在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贯通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P235~237)

四、辨析题

(一)

1、世界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承认世界统一性的观点称为一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属于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包括: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中既包括自然界的物质性,也包括社会的物质性,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属性。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都没有。

这一原理是被科学证明了的。它是批判唯心主义和有神论的思想武器。唯心主义和有神论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反科学的,经不起实践检验的。

2、"人为自然界立法。"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这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唯心主义观点。他认为自然界的法则即规律是由人确立的,这就否认了自然界本身存在客观规律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够根据规律的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推动事物的发展,但不能任意创造或消灭客观规律。自然界有自身发展的规律,人们可以认识规律,也可以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自然界为人类造福,但人们不能创造出一套法则强加给自然界,即人们不可能"为自然界立法"。康德的这一观点片面夸大了人类理性的能动作用,从而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这种观点在实际工作中,必然会无视客观规律的存在,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3、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答:这是旧哲学在哲学的对象和内容问题上的观点。旧哲学往往把自己的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终极真理体系,没有科学解决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它们的"总和"。哲学只能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能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把哲学看成"科学之科学",往往以主观的判断代替真实的联系,阻碍具体科学、也阻碍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科学之科学"的统治,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根本变革。

4、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此论断把两个方面的内容混为一谈。

(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内容:物质和意识(或精神)、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凡是

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反之,就属于唯心主义。

(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内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并非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

准。

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答:这是列宁关于意识能动性的科学论断。意识能动性表现为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反映客观世界,二是创造客观世界。

反映客观世界,即认识客观世界,包括反映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根据需要对客观世界作出评价性认识;预见客观事物发展的趋势。

创造客观世界包括:第一,创造关于客观世界的概念和理论体系;第二,创造客观世界未来的蓝图,提出目的和实践方案;第三,指导实践,使实践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创造出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东西。创造世界表现出意识对物质的巨大反作用,是意识能动性的最突出表现。创造客观世界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以正确反映世界为前提和基础。我们要把反映客观世界和创造客观世界辩证统一起来。

6、"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它们的分歧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包含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是辩证法的观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则是孤立地看问题,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们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世界观。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表现在以下方面,:即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的根本分歧是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的不同回答,而不是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7、在实际工作中,只要善于抓住中心,抓住关键,集中力量解决,就能把事情办好。

答:这一说法不正确。

(1)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同时包含许多矛盾,其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它的

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叫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处理得好与坏,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抓关键,抓中心工作,又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做好其他工作。

(2)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抓住中心,抓住关键,集中力量抓好中心工作,这是对的,但是,抓住主要矛盾和解决主要矛盾,并不是忽

视次要矛盾的解决,必须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才能把事情办好。认为只抓主要矛盾就能把事情办好是不对的。

8、主体、客体与主观、客观是等同的。

答:主体、客体同主观、客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把两者等同起来是错误的。

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主体是有意识的,有自己的主观世界,但它又是物质实体,因此它是物质和意识的统一体,主观只是主

体的一部分。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对象,只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不等于整个客观世界。主观指人的意识、精神现象,客观指实际存在的一切事物。主观同客观的关系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主观是对客观的主观反映。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则更为复杂,两者之间不仅存在反映和被反映的认识关系,还存在改造、被改造的实践关系,以及其他关系。

主体和客体是相互规定的;而主观和客观却不存在相互规定的关系,主观是对客观的反映,而客观世界却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把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等同于主观和客观关系,就把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简单化了,而且容易导致唯心主义错误。

9、错误思想也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答:这是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正确论断。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包括正确的意识或思想,也包括错误的意识或思想,它们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都来自客观世界,只不过错误思想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颠倒的反映罢了。

错误思想也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指:第一,错误思想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型",如神、鬼等错误观念的客观"原型"就是人自己,是人这一"原型"的主观变形。第二,错误思想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有其产生的客观物质根源,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根源。第三,错误思想也随客观存在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在分析和克服错误思想时,就要分析这种错误思想产生和存在的客观前提和根源。

10、人类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世界是不可知的。

答: (1)世界及其联系、发展和层次是无限的,无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人们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这是正确的。

(2)但由此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则是错误的不可知论的结论。不可知论否认世界的可知性,怀疑和否认人的认识的可靠性和正确反映世界的能力,其错误根源之一就在于割裂了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世界是无限的,人的认识就其具体实现而言有其局限性,是有限的,但就其发展来说又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今天没有认识的东西,明天可能被认识;现在还未被认识的事物,将来总是可以被认识的;世界上的事物只有未知和已知的区别,没有可知与不可知的区别,不能把未知的东西当作不可知的东西。人类实践每天都实现着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武器。

11、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就是真理。

答:这是实用主义真理观,是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一种典型形式。这种真理观的错误在于:①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有用、无用,因人、因阶级不同而相异,具有主观性。这种真理观把凡是能给人以利益和效用的东西都当作真理,使真理成为满足任何需要的主观工具和手段。

②把真理的作用同真理的根据混为一谈。"有用",是真理的作用。但真理之所以为真理不在于"有用",而在于它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③否认了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把主观的愿望的满足和主观的效用当成了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一种主观真理标准。④抹煞了真理和谬误的原则区别和界限。谬误对某些人或阶级也是"有用"的,按照这种真理观,谬误也成了真理。⑤犯了逻辑错误。从"真理是有用的"这个逻辑前提,得不出"有用即是真理"这个逻辑结论。

12、在人们认识过程中,同一对象可以用多种理论观点解释,因此,真理是多元的。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在认识论和真理论中"元"是本质的意思。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论认为,真理的客观来源只有一个,即物质世界。凡与客观对象相符合一致的认识就是真理,否则就不是真理,因此真理不能是多元的。在自然科学中,运用不同的科学理论形式或科学方法来说明同一对象,是正常的和必要的。但是科学理论认识的多重性特点与真理认识的本质不能混为一谈。真理认识的本质只有一个,不能是多元的。

13、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关系。

答:这个论断是正确的。

人不是脱离社会实践、现实生活的孤立的个体,更不是仅仅具有自然生命的个体。自然界只能赋予人以肉体存在,却不能赋予人的不同地位和价值,只有社会生活才决定人的现实本质。

因此,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在于它是人的真正的社会关系。

(二)

1、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就寓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之中。因此,凡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都具有价值。

“凡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都具有价值”这个命题是错误的。因为: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是针对商品来说的,对于商品之外的物品,尽管它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但并没有“价值”可言。②“价值”这个概念,在政治经济学中反映的是人们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如果不存在劳动的交换,就谈不上什么“价值”不“价值”的问题。因此,“使用价值”是一个永恒的概念,而“价值”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只存在于商品经济中,不存在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中。

2、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

命题错误。因为:劳动生产率是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虽然会增加,但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则会减少,从而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单位商品价值量会减少。因此,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增加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在相同时间内,在一般的、正常的情况下,不论劳动生产率是高还是低,由抽象劳动形成的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

3、价值规律就是商品价格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的规律。

命题错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商品的价格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而不是价值规律本身。

4、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命题错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而不是在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首先是同一部门内部确定同一商品的价值量的问题。正是由于生产同一商品,才能依据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这种商品的价值量。生产不同的商品,它们所需要的生产条件和它们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原本就是不同的,或极其不同的,这就无法通过竞争来确定生产这些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确定它们的价值量。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只是会引起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5、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有价格的必有价值”这一命题是错误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但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劳动产品和并非商品,因而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如原始形态的土地、矿山等,也可以取得商品的形式,进行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因此,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

6、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变化就是价值的变化的表现。

命题错误。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基础。在自由竞争条件下,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但是,在现实的交换活动中,影响价格变化的不仅仅是价值的变化,还有供求关系、竞争、货币币值和政府政策等因素。

7、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命题错误。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因此,不是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的前提,而是恰恰相反,是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前提

8、股份制形式实现了资本积聚,增大了社会资本总额。

命题错误。股份制是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它借助竞争和信用两大杠杆,把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成少数大资本,实现的是资本集中,而不是资本积累。资本集中只会改变社会资本的组合,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积聚是个别资本通过积累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从而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

9、货币和生产资料都是资本。

命题错误。资本总是以货币、生产资料等物的形式存在的,但是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劳动力转化为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货币和生产资料只有成为剥削雇佣工人的手段,能够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资本本身不是物,而是以物为媒介的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10、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命题错误。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但这并不直接导致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由成本价格(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只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才转化为生产价格。

11、利润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它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但利润常常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观点正确。利润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内容。当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由于各资本形态(商业资本、借贷资本、银行资本等)都要参与对剩余价值的瓜分,以及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就使得某种具体的利润形态都只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12、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排除了超额利润的存在。

、命题错误。平均利润体现的是部门之间的关系,部门之间的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但每个部门内部各企业的客观生产条件不相同,各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也不同。生产条件优越的企业,其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又按照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商品,就能获得超额利润,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为争夺超额利润,同一部门的各企业仍然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即部门内部的竞争。

六、材料分析题

(一)

1、从古到今的哲学家们都承认人们所感知的世界存在着千姿百态,复杂多样的事物和现象,并力求探索世界万物共同的本质、本原,作出了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这是因为万物都是以湿的东西为养料,热本身是从湿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则是潮湿本性的来源。

材料2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的本原是一。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

近代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大机器,是各种机械的集合,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过是一架完全按力学规律运动的机器而已,心脏不过是发条,神经不过是游丝,关节不过是些齿轮,甚至连欲望、愤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

材料4

19世纪德国人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即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

材料5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1、材料2的不同哲学倾向和共同特点。

(2)材料3、材料5的共同哲学倾向和不同点。

(3)材料4、材料5的不同哲学倾向。

(4)材料5同材料1、材料3共同点与不同点。、

答案要点:

(1)材料1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观点,材料2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直观性、猜测性,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2)材料3、材料5的共同哲学倾向是唯物主义,不同点是:前者是形而上学的,后者是辩证法的。

(3)材料4的观点是模棱两可的,掩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这一问题上的对立,材料5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4)材料1、3、5都是唯物主义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2、分析下列有关材料:

材料1

、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来古今曰宙。宇宙便吾心,吾心即宇宙”(《陆九渊集》)

王守仁:“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传习录》)

材料2

、朱熹认为:“理在气先”。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是也。”“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朱子语类》)

材料3、

列宁:“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的绝对”。

请回答:

(1)简析材料1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2)简析材料2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3)谈谈对材料3的理解

答案要点:

(1)主观唯心主义(2)客观唯心主义

(3)揭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3、下有三个哲学寓言的材料:

材料1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水中,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引自《吕氏春秋·察今》

材料2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有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引自《吕氏春秋·察今》

材料3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湖,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引自《准南子·人间训》

请回答:

(1)材料1刻舟求剑和材料2楚人过河两则哲学寓言的含义是什么?其教训是什么?

(2)材料3塞翁失马的哲学寓言的含义是什么?合理之处和不可取之处是什么?

(3)上述三则哲学寓言对人们的思想方法有何启示?

答案要点:

(1)两则寓言说明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不随之而变化,不是被讥笑为固执迂腐(刻舟求剑),或就会在行动遭受挫折和失败(楚人过河)。这两则寓言给人的启迪和教训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不能僵化停滞,必须顺应客观世界不断变化而不断变化。

(2)寒翁失马这一哲学寓言揭示好事和坏事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好事和坏事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可以变为坏事,坏事可以变为好事。这一寓言的合理之外在于警示人们遇到好事和坏事都冷静对待与处理,不因好事而得意忘形,也不因坏事而悲观失望。这一寓言不可取之处在于是从个人家庭的狭隘利益而不是国家、民族的利益衡量好坏。

(3)人们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和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矛盾的观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开拓前进。

4、分析下列有关材料:

材料1

、列宁指出:“就本来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

、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

、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

(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3,指出材料3的错误。

答案要点:

(1)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

(2)否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出来的。

(3)否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公开否认矛盾存在于自然界中,把矛盾仅看作是字面上、语句上的存在。

5、中国从古到今的思想家对认识(知识)的来源有各种不同看法。现将有关材料摘要如下:

材料1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材料3

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的意思),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

孙中山先生提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为三时期:第一由草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之时期;第三自然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

请回答:

(1)材料1认为知识的来源是什么?

(2)材料2、材料3同材料1的共同点是什么?

(3)材料2与材料3的哲学倾向是什么?

(4)材料4揭示了知识的来源是什么,知与行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材料1认为知识的来源有两个,一是“生而知之”即先天自生的,二是学而知之”即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2)材料2继承和发挥了材料1的“生而知之”说,有不学而能,不学而虑的“良能”、“良知”;材料3继承和发挥了材料1的“学而知之”说,认为人们的知识才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人的作为(即行动)而获得的。

(3)材料2的哲学倾向是唯心主义,材料3的哲学倾向是唯物主义。

(4)材料4揭示的知识的来源是行动和人类文明的进化;知和行的关系是先行后知,以行求知,然后是知先行后,以知指导行,即行一知一行。孙中山先生的知行观包含了唯物、辩证观点的合理因素。

6、分析下列有关材料:

材料1

、哲学史上有不少哲学家是用观念验证某种观念的真理性,如:斯宾诺莎就认为,认识真理要以真理观念为依据。

材料2

、经验主义者完全相信自己的感觉,认为凡符合人的感觉的认识是真理,而与感觉背离的便不是真理。

材料3、

波格丹诺夫说:“真理是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

请回答:

(1)材料1、2、3中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主要倾向是什么?

(2)材料3与材料1、2的观点有无根本区别?

答案要点:

(1)主观真理论。(2)实质上是主观真理论。

7、下列是有关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材料:

材料1

针对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一些人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马克思说:“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也批评一些人把唯物史观的原理当做套语,“他们把这个套语当标签贴到各种物上去”,“就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并说明这些人根本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材料2

恩格斯在批评《(资本论)浅释》作者杰维尔时说:“他逐字逐句地复述马克思的概括性原理,而对这些原理的前提却只是一笔带过,结果把这些原理的意见往往给歪曲了,因为这些原理具有非常明确的界限,在杰维尔的著作中却带有绝对普遍的,因而不正确的意义。”

材料3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我们党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遇到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指导思想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我们党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战胜挫折,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就在于重新恢复和坚持贯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请回答:

(1)材料1中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材料2中的杰维尔、材料3中党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犯错误、遭挫折所犯的共同错误是什么?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2)材料1、2、3共同的思想是什么?

(3)根据材料1、2、3说明为什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答案要点

(1)三者所犯的错误是教条主义,其理论表现是理论脱离实际,照抄照搬,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具体怀。

(2)材料(1)(2)(3)的共同思想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做行动的指南,而不是现成的公式,否则就会犯教条主义、形而上学的错误。

(3)上述材料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的。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所决定的。实践性——在实践中检验发展真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革命性——批判的、革命的、开放的;科学性——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其中,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和全部哲学、认识论的基础,正如毛泽东所概括的认识论总规律所揭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对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它说明了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割裂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8、以下是关于社会发展的材料:

材料1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相互冲突中生产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97页

材料2

列宁指出:“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

——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第694页

材料3

邓小平指出:“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

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的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3页

请回答:

(1)结合材料,运用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发展是决定性和历史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2)结合1、2、3,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偶然性和必然性辩证关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分析材料中所体现的社会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答案要点:

(1)社会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社会发展有决定性。人类社会在这方面也像自然界一样,实质上服从服一运动规律。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就体现了社会规律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人的自觉活动可以认识社会规律、利用社会规律,在社会主义遭受挫折时经受锻炼,坚定信心,促使社会主义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2)第一,事物发展是否定之否定即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同样是一个否定的过程,即螺旋工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虽然人类社会总趋势是上升的,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过程中出现多次王朝复辟,社会主义出现的严重曲折,都充分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二,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它们在事物发展中都起作用。任何偶然性背后都有有必然性在起作用,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来实现和开辟道路的,所以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来实现和开辟道路的,某些偶然事件会造成社会发展的曲折性。所以人类世界的历史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还会出现大幅度的跃退。

第三,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因为这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新事物辩证否定旧事物,更有远大的前途和生命力。

(3)社会主义是新事物,它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经历一个长时间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新陈代谢原理的具体表现,但社会发展过程中新事物同旧事物的斗争有一个由弱到强、反复较量、逐步取代或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总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就是对社会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这一历史辩证法的通俗表达,恩格斯、列宁、邓小平的思想都深刻地揭示了这个道理。

9、关于人的本性问题,我国古代思想家作过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一个如果没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不能说是个人。恻隐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恶之心是义的萌芽,辞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有这四种萌芽,懂得并把它们扩充起来,便足以安定天下,假如不扩充,便连赡养父母都不行。

材料2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生而好利,顺其发展,争夺生而辞让亡,生而憎恶,顺其发展,残贱生而忠信亡,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顺其发展,礼义、礼法亡。如果放纵人的本性,顺其人的情欲,就必然产生争夺,破坏礼义、天下大乱。因此,圣人就用法规礼义教化引导人的本性,这样,才会出现辞让、符合礼义的行为,使天下得以治理。

材料3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请回答:

(1)比较材料1、2、3,分别指出其不同观点。

(2)材料1、2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

(3)材料1、2的共同缺陷。

答案要点:

(1)材料1表明,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材料2表明,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材料3表明,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社会的、历史的。

(2)材料1的合理因素是人的善本性,只是有善的开端和萌芽,需要加以扩充和发展,否则边孝敬父母都不行。材料2的合理因素是主张对人的恶本性不能顺其发展,必须加以教化引导,这关系天下的乱与治。

(3)材料1、2的共同缺陷是脱离了人的社会性来认识人的本性,是一种抽象的超历史超阶级的人性论,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

10、关于自由问题,哲学家们有许多说法,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孔子认为:自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材料2

庄子认为:自由就是“绝对的逍遥”,是“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材料3

恩格斯说:“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

请回答:

(1)比较材料1、3,说明1、3的共同点,不同点。

(2)比较材料2、3,说明其不同的哲学倾向。

(3)参照材料3,简要评析恩格斯的观点。

答案要点:

(1)材料1、3的共同点是承认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总是相对的,受限制、受约束的自由。不同点是材料1的“矩”并不是客观规律,而是道德规范。材料3强调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从而使得规律为人类服务。

(2)材料2是主观唯心论,材料3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恩格斯的观点指出了自由不能归结为一种主观状态,它是由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利用、支配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状态,是同一定的物质实践过程相联系的。当人在实践中,既认识了外部世界的规律(包括自然界),也认识了主体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并把二者结合起来支配自己行动时,人才会获得真正自由。

11、下面有关自由观的材料:

材料1、霍尔巴赫认为:“人的任何行为举止都是不自由的”,自由是“一种纯粹的幻想。”“人在他生存的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人在他的一生中没有一刻是自由的”,只能服从必然性和“命定”的摆布——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

材料2、萨特认为,自由是人的存在方式,自由与人不可分。自由就是“选择自主”,“这个选择是无条件的”不“附属于”“任何必然性”,“不受因果关系制约”,无任何根据和标准。因此,“人是绝对自由的,人就是自由”。

——萨特《存在与虚无》和《存在主义是一种人》。

材料3、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在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又说:“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请回答:(1)材料1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2)材料2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3)结合材料3,简要说明马克思义自由观的基本观点。

、答案要点:

(1)机械决定论的自由观,强调客观必然性,否定人的能动性,否定人的自由,导致宿命论。

(2)唯心主义的自由观,强调人的能动性,但否认客观必然性,把自由看作绝对的,选择是任意的,最终会导致唯我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由观,自由与必然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二)

1 以下是我国冶金企业的改革经验和效果的部分材料:

材料1:

1990年,邯钢与其他钢铁企业一样,面临内部成本上升、外部市场疲软的双重压力,经济效益大面积滑坡。当时生产的28个品种有26个亏损,总厂已到了难以为继的状况,然而各分厂报表中所有产品却都显示出盈利,个人奖金照发,感受不到市场的压力。造成这一反差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厂内核算用的“计划价格”严重背离市场,厂内核算反映不出产品实际成本和企业真实效率。

邯钢从1991年开始推行了以“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为核心的企业内部改革。用产品的市场售价减去目标利润,按厂内工序反向逐步推算成本,使目标成本等项指标真实地反映市场的需求变化。

摘自《经济日报》1999年1月25日

邯钢由于紧紧抓住了单位产品劳动时间的节约,使它们的产品成本连年下降。按同口径计算,1991年下降 9.86%,1992年下降12.35%,1993年下降14.57%,1994年下降16.42%,1995年下降24.67%,利润同样连年增长。

摘自《当代经济研究》1998年第3期

材料2:

邯钢针对产品的不同情况,对原来亏损但有市场的产品要做到不赔钱或微利,原来盈利的产品要做到增加盈利,对成本降不下来的产品停止生产。

摘自《经济日报》1995年1月25日

从1991年到1997年,邯钢共投资40多亿元进行了22次大中型技改,每项均比别的企业少投入30~50%的资金,但效益却多产出50%以上……,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对高品质钢材的需要,调整产品结构,改变目前只能生产普通建筑钢材局面,形成以板材为主,建筑用钢材为辅的产品结构。

摘自《了望》1999年第6期

材料3:

通过学习邯钢,邢钢(邢台钢铁公司)人学精了,学得有了市场观念……严格抓管理,吨钢成本下降,产值和销售收入都比去年同期增长20%以上,总成本却比去年下降35 9%。

摘自《经济日报》1996年12月12日

济钢(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是在学邯钢过程中,从冶金行业涌现出来的又一个典型。济钢学习邯钢掌握了邯钢经验的实质,同时又在具体方法上加以创新。其不仅依据市场情况和目标利润倒推出成本计划,而且把主要经历放在影响成本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上,根据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同行业前三名和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的原则,核算成本,然后比较修正,确定出科学的成本计划再进行层层分解、层层考核。从1993年到1998年济钢在提取设备折旧率1128%,比全行业水平几乎高出一倍的前提下,实现利润却由1 48亿元提高到1

8亿元,增幅达216%。

摘自《经济日报》1999年7月8日

请回答:

①从价值规律的要求出发,结合材料1说明邯钢改革举措的科学依据。

②结合材料2分析邯钢经营的成功所在。

③结合材料1、2、3谈谈推广邯钢经验的意义。

答案要点

邯钢在内部管理改革中,改革过去生产经营严重背离市场的作法,采取“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方法,遵循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要求;尊重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努力使本企业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些改革的举措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原理,符合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

邯钢经营的成功在于:注意按经济规律办事,努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注意改进技术,以降低成本,增加盈利;注意适应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市场经济观念强,增强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

冶金企业的改革经验和效果表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树立市场观念,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成本,提高活劳动的生产效率,努力减少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这些都具有普遍意义。推广邯钢经验,使广大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同量的社会总劳动生产更多的产品;普遍增强市场观念,以市场配置社会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这对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下面是一组有关垄断的材料

材料1:

2000年4月3日,美国法官杰克逊宣布微软滥用垄断地位,违反《谢尔曼反垄断法》,政府将提出处罚判决的建议。对微软的处罚使我们不得不深思中国是否需要反垄断法。在观念上,中央党政领导多次讲要鼓励竞争反对垄断;在行动上,1987年以后中国鼓励发展企业集团,同时明确行政性的垄断公司不能作为企业集团得到支持,近年的中国电信、石油企业改组,原因之一都是为引入竞争机制;立法上已出台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有2条有关限制行政性垄断及禁止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定。不过,遗

憾的是至今我国尚未出台能在更广泛的领域,并且力度更大的限止垄断的反垄断法。

有人担心反垄断法将会限制自然垄断领域,(如供水、供气系统)企业的活动。由于反垄断法承认“适用除外”原则,这种担心没有必要。实际上反垄断法还有其它作用,如反垄断法还可以限制外商溢用垄断优势。如日本根据反垄断法要审查日本与他国间的技术转论合同,如果技术转让合同附加了不合理的限制性条款,可要求修改合同或不予批准。

《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4月25日

材料2:

我国绝大部分企业规模比较小,市场集中度低,许多行业都存在过度竞争。在加入WTO步伐日益临近的时候,我们应该以更快的步骤改变企业过度竞争的现状,提高其集中度以加强其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我国也存在反垄断问题,我国许多企业或行业进行着不正当竞争,企图垄断市场。

相对于我国电信市场的高度垄断而言,我国汽车产业则处于集中度低的分散状态。因此我国一方面在逐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同时,另一方面还得进一步规范分散零乱的汽车业。我国加入WTO之后现有关税壁垒将逐步消除,国内汽车工业将面临十分不利的局面。我国有百多家整车厂,但产量超过10万辆的只有一汽、二汽和上海大众公司,超过1万辆的有14家,其余都只有几千辆甚至几百辆产出水平,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和市场竞争无序。

综上所述,通过微软反垄断案例以及美国第五次兼并浪潮可以看出,美国政府总是在垄断与竞争之间依照提高效率和维护市场的原则寻找某种平衡,从增加整个国家福利的角度对垄断与反垄断作出裁决。对于我国来讲,面临同样的问题,即一方面打破某些产业的垄断局面,引入竞争机制;另一方面适当提高某些产业的集中度,以利于这些产业的发展。

《国际金融报》2000年6月23日

材料3:

中国电信的垄断并不是在自由竞争下产生的寡头垄断,而是靠政府多年政策扶植形成的垄断。这种垄断如果不打破,肯定影响中国电信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其结果是养成了中国电信这新一个巨大的缺钙儿——经不起竞争风险的考验,对加入WTO 后中国电信的发展是不利的。

《人民日报》2001年6月18日

材料4:

2000年9月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对于企业申请从事基础电信业务以及增值电信业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电信行业对于民营资本的开放程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以目前很多民营资本都非常关注的转售的基础电信业务为例,《电信条例》将其列为基础电信业务的第9条,但同时又规定比照增值电信业务进行管理。这种含糊不清的表述,加上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使得实际的操作难以完整地加以界定。

《电信条例》正式颁布后,民间资本进入电信业的门槛有所降低,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民间资本在电信业的地位仍然同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很不相称。除了电信业本身的行业特点外,整个开放过程缺乏应有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这是民营资本进入电信业务,尤其是基础电信业务的主要障碍。现有的基础电信运营商仍然不允许向民间资本转让股权以及增资,民营企业真正介入新的电信业务领域仍然没有切实可行的实现渠道。

人民网 2002年3月7日

材料5:

我国过去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企业没有竞争,所以无需制定《反垄断法》。但自确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时起,我国就把反垄断问题提上日程,开始采取一系列政策,培育市场环境,鼓励公平竞争,一个个国家部门和国有企业自行打破垄断,走向市场竞争。特别是近二三年,过去一向被称为“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电信、邮政、金融、电力、铁路运输和出口等6大国有企业和行业,纷纷分拆改组,引入竞争机制。国有企业垄断的“冰山”正在悄悄融化。

目前全世界共有84个国家颁布了《反垄断法》,有关专家指出,我国将来的《反垄断法》会采取绝大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只禁止滥用垄断地位的行为,而不禁止垄断状态本身。只要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不溢用垄断地位,法律就不会去干预它。因此,《反垄断法》不会成为我国规模经济发展的障碍,反而会维持生机勃勃的竞争机制,有利于促进规模经济的发展。

《中国工商报》2000年7月15日

请回答问题:

①分析材料1—5,简述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我们应如何对待垄断。

②联系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的基本思路。

③联系所学知识,简述制定《反垄断法》对我国国企改革及市场体系的作用。

答案要点

在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中,应当辩证地处理好鼓励适度集中与反对过度垄断的关系。一方面由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主导着社会主义的经济命脉,因此应当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我国的关键部门和行业实行一定程度的集中,鼓励强强联合,组建大型跨行业的跨国集团;另一方面对大多数行业和部门应当鼓励它们进行竞争,防止过度垄断,这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有利于形成一个规范化的市场体系。

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的基本思路有:(1)抓好大中型国有企业,放开小型企业,即“抓大放小”。(2)在重要行业、关键领域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强强联合,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以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3)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益。(4)将改革与改组,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5)推进配套体系的改革。

反垄断法的制定对于我国国企改革和市场体系有重要作用。(1)有利于规范我国市场经济体系。(2)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3)有利于实现优胜劣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4)有利于形成法制化、规范化的市场体系。

3、下面是一组关于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材料。

材料1:

2001年是实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之年,许多地方就业和再就业的矛盾十分突出。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仍将维持较高水平,月均保持在650万人以上;其中有93%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全年实现再应业下岗职工估计在360万左右。有关部门在年初提出全年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4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 5%左右的目标,看来实现的难度不小。

实际上,再就业难度加大并非始于今日。近三年下岗职工再就业率一直呈下滑态势:1998年全国下岗职工再就业率为

50%,1999年已降到42%,2000年降至35%,今年又有明显下降在许多地方,缺乏专业技能的中年人(超过40岁)找工作非常困难,年纪偏大的(男50岁以上,女45岁以上)就更难。

在被调查的企业下岗职工中,家庭负担重,他们中有近40%的人将陆续离开再就业服务中心走向社会;70%的下岗职工同原企业存在着债务关系,如拖欠工资、未报医药费等,这是下岗职工劳动关系难以解除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失业人员最关心的问题是能否领取失业保险金,能否尽快找到工作,各种保险关系能否接续。

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国企改革的进程中,大批原具有固定工身份的国企职工下岗了。为了社会稳定,政府采取临时性措施,按企业、社会、财政各承担1/3的原则筹集资金,以国有企业为依托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实行保障网计划,担起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的重任。1999年以来,中央财政每年拿出100多亿元,以保证下岗职工按时领到基本生活费,退休职工按时足额领到养老金。国家还设置了三条保障线,使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已让政府、社会为再就业工程付出了巨大代价,继续涌入大量下岗职工将使许多地方政府为此陷于只有招架之功的境地,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失业者通过正常渠道再就业的积极性,隐性就业成为普遍现象,使刚刚发育起来的劳动力市场降低效力。劳动就业专家认为,必须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从而把国企改革的社会代价限制在可以容忍的程度。

摘自《了望新闻周刊》2001年1月12日第46期

材料2:

瑞典—中国贸易委员会总经理格布庸说,入世所带来的失业人数的增加将是中国近期内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特别是传统的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则要远远大于机遇。面对高质量的外国产品的激烈竞争,许多大中型国有企业将越来越难以保住目前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其规模可能要逐渐萎缩,并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不得不宣告破产。结果必然是更多的人失业。近几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个比较庞大的失业队伍,而失业人数的进一步增加势必使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起来。中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健全,人们的利益差不多都依附于所供职的企业,一旦失业,生活、医疗和养老等都将失去必要的保证。因此,无论是家庭,还是政府部门或社会机构,各个方面对失业的承受能力都相当脆弱。

经合组织交流部经济问题专家乔治·霍利迪也指出:“入世后,面对新的市场条件,中国将为调整付出明显的代价。一些工厂将关闭,一些农场的收入将减少,一些职工将失业。这将导致中国国内对社会保障体制提出新的要求,中国现有的社会保障体制在许多方面已经被认为不适应了。”

摘自《了望新闻周刊》2001年11月19日第47期

材料3:

就业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中国的就业工作和失业保险制度建设面临严峻的考验。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十五”期间每年将新增劳动人口800万人以上,加上

“九五”期间结转下来的失业人员595万人以及目前尚在再就业中心的650万人,劳动力供给总量为5200万人左右,而预计实际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为4000多万个。可以肯定,较之“九五”初期3 1%的失业率,“十五”期间失业率会有较大的提高,大概在5%左右。

对劳动力需求预侧结果显示,按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为7%、就业弹性系数为0 13测算,2001年劳动力需求量为7216万人,比2000年增加557万人,其中城镇劳动力需求量为2525万人。由此可见,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在2001年表现得较为突出。从总供求角度看,供大于求的状况将较为严重。2001年剩余劳动力将达到1406万人,比2000年的1195万人增加211万人,其中剩余劳动力是指城镇失业人口和下岗人员中有就业意愿的人口。

摘自《了望新闻周刊》2001年11月12日第46期

材料4:

大多数国家缓解就业压力主要着手:一是加速城市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力素质;三是扶持小企业,提高就业密度。加速城市化进程被认为是缓解就业矛盾最有效的途径之一。9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率已达75%,发展中国家为38%,最不发达国家为22%。目前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大约在49%左右;与同期国际社会比较,中国的城市化只能说接近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全国13亿人口中仅有30%左右生活在城市。据中国科学院《2001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供的数据,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与人均GNP相当的国家相比,低于10个百分点;与国内的工业化率相比,低了12个百分点;与国内非农就业比重相比,低了20个百分点。因此,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来引导、加快城市化进程,对于扩大就业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从农村就业形势看,中国只有15%的可耕地,农民的人均耕地面积为0 1公顷,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尽管中国出现了庞大的农村移民大军,但仍拥有3亿左右的农业活动人口,占全国总劳动力的一半以上。农民的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这对农村经济和吸纳外来人员的城市造成了压力。多少年来,如何减少务农人数一直是萦绕在政府官员和许多专家脑海的问题。加入世贸组织在短期内将给中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首先是占全国人口近3/4的农村及其所依赖的农业。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成果预计,在入世后的5年中,仅生产小麦的农户的就业人口就将减少540万。

摘自《了望新闻周刊》2001年11月12日第46期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分析材料1、2、3,简述我国当前就业方面面临的困难。

②分析材料2中的观点,解释“中国将为调整付出明显的代价”的含义。

③分析材料2、3、4,简述加快城市化进程,对于解决就业困难所起到的作用。

参考答案

①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当前就业问题的矛盾极为突出,表现在:a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达到较高的水平;b 再就业困难加大,近年来下岗职工再就业率成下滑态势;c 下岗职工生活困难,家庭负担重;d 我国加入WTO后,某些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e 中国社会的保障体制尚不健全,给工人下岗后的生活带来困难。

②分析材料2可以看出,中国为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兑现对世贸组织成员国的承诺,必须开放市场,降低关税率,这将使国内企业受到更为严重的竞争,某些工厂将关闭,职工将失业,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代价,但是加入世贸组织也会给我国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在有些行业能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能增加就业率,对我国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③加速城市化进程,对于我国就业率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和促进作用,这是因为:a 加速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提高生产的规模和效益,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创造新的就业机会;b加速城市化进程,有助于形成新的需求,促进生产的多元化发展;c 加速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用市场机制调节资源的配置,从而有利于就业问题的缓解。

4,下面是一组关于经济全球化方面的材料:

材料1: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美国联合技术公司为开发电梯新产品,充分利用全球各国的优势,如在法国制造电梯门系统,在德国制造电子器件,在日本设计电动驱动装置,最后在美国组装。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20世纪80年代初至1996年,国际资本流量年均增长率高达20%,远超过国际约5 5%的年均增长速度。

如同交通工具的改进和铁路运费的降低曾经有力地推动了19世纪末各国的经济融合一样,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通信业的革命,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络的迅速商业化运用,则大大降低了国际间的通讯费用和交易成本。到1996年,最大的500家公司中已有80%在网上开设网址,已有18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万台电脑连接入网,互联网用户达到6000万户。据一些研究机构预测,2001年全球信息产业值将达到3 5~5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

摘自《在动荡中发展》

材料2: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亚洲和拉美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引进直接投资和其他形式的外国资本,并且采取一系列鼓励措施促进出口。它们持续保持了5 5~8%的年经济高速增长,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出口国向制成品出口国转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89~1994年,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为3 65%,而发展中国家为8 59%。其中发展最快的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根据《全球化与中国》、《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整理经济全球化使美国获得了巨额的国际资本。过去10多年里,美国始终是全球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同时也是最大的资本输入国,大量的外资净流入,有效地抵销了国内私人储蓄水平持续下降和巨额贸易逆差的不利影响,对于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为美国保持较低的物价水平做出了不少的贡献。

摘自《世界经济》1999年第8期

有资料显示,近几年来,绝大多数最不发达国家除了得到捐赠和多边经济援助外,几乎吸引不到任何外国直接投资。

摘自《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8期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四十年前全世界最富的人口和最穷的人口人均收入是30∶1,而现在已上升到74∶1。目前联合国成员国中有48个最不发达国家,而二十年前仅20有余。

摘自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3:

各国应加强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逐步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使经济全球化达到共赢共存的目的。

摘自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1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②根据材料2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影响。

③综合材料1、2、3,说明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对策。

参考答案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机是获取剩余价值。当国内市场不能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时,资本必然向全球扩张。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是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因。科学技术进步使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成为生产、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交通运输和通迅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产、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经济全球化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增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可以从中受益。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的地位和处境是很不相同的。美国等发达国家从国际资本流动中获得了巨大收益,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却仍然遭受发达国家的剥削和掠夺,饱受贫穷落后之苦,世界的贫富差距在进一步扩大。

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应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发展机遇,加快发展自己;积极参与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以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既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又让合作方获得利益,取得互利和双赢的结果。

五、论述题

1、运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

答案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就是关于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问题。所谓本原是指一切事物都由它所构成,一切事物和现象最初都从它所出,最后又复归于它。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对此问题都作出不同的回答。凡是以这样或那样方式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的,就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把世界本原归于精神的,就是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万事万物是由精神与物质两个彼此独立并存的实体所构成的,就是二元论。二元论是不彻底的,往往最终倾向唯心主义一元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物质是世界的真正本原。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精神、意识虽然是非物质的,但它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也就是说,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来看,意识也归于物质。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创立,使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得到科学的论证。人类社会实质上是以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其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的。被说成是社会发展支配力量或主宰的神或上帝,是根本不存在的;被当作社会现象决定原因的社会意识不过是社会生活实践的反映,它的根源不在它自身之中,而存在于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之中。所以,不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精神、意识,尽管表现各异、特点不同,但都根源于物质,都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或机能。世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别的什么都不存在。

(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仅靠具体科学的证明是不够的。因为具体科学只能对无限发展的宇宙的某一部分、对物质运动某一特定领域的证明,相对于整个物质世界来说,只是有部分的、特殊的意义。必须通过正确的理论思维,把无限和有限、部分与整体、特殊和普遍、暂时和永久辩证结合和统一起来,才能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作出论证。因此,对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还要

靠哲学的发展来证明。

(4)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原理都以此为理论根据的。世界统一于物质原理也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

①世界统一于物质原理是指导我们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无论我们做什么工作,研究或解决什么问题,都有个从什么出发、从何处入手的问题。统一的物质世界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产生的最终根源都存在于物质世界之中。因此,我们认识事物、研究问题就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出发,既不能从原则、本本出发,也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这就叫做“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②所谓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找出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以先入为主的

思想去对待事物,也不是用幻想的或臆造的联系去取代事物的联系。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这是在对待事物的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由于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时间和空间之中,一切事物都是不停地发展变化的,因此,从实际出发要有强烈的时空观念,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及其变化为转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要反对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坚持用运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处理问题,这就是坚持了辩证法。总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在对待事物时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和统一起来。

③要做到从实际出发,首先,必须从调查研究入手。深入实际,到群众中去作调查,掌握大量的、真实的、第一手材料。材料一定要多,个别的少量的材料,不足以反映全面的情况。材料一定要真实,因为虚假的材料不仅不反映实际情况,甚至造成假象,使认识脱离实际。要第一手材料,因为第一手材料是从事实直接得来的,同实际最贴近,反映实际也最深刻。其次,对于收集来的材料还要作认真的研究,达到两个目的。其一是进一步确定材料的真伪和价值;其二是从材料中引出路线、方针、政策、计划、方案和方法来,以便去指导人们的实践,从而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最后,要深入实际,做调查研究,还必须克服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群众、搞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哲学原理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供给人们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条基本原则。

2、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答案要点: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它们并非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的。首先,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其次,相对真理是向绝对真理转化的,真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发展过程,每一个真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每一个真理都是相对真理,都是对事物及其规律近似正确的反映,因而是需要不断发展的,而每一个相对真理又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因此,真理发

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接近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真理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永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顶峰。因为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人们认识的发展也是无限的,人们只能不断地接近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永远不会穷尽它。

(2)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两方面的统一,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真理观或相对主义真理观。绝对主义真理观片面地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它把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达到的有限的、近似正确的认识凝固化,使之变成僵死的教条。中国革命历史上的教条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绝对化,把不断发展的马克主义看成绝对不变的教条,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乱套,结果导致在实践中失败,危害了革命事业。相对主义真理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从而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这样,就把真理的相对性夸大为主观随意性,抹煞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陷入唯心主义诡辩论。相对主义真理观认为,既然科学史上总是新理论不断代替旧理论,那末真理只能是相对的,并不存在绝对性。实际上,科学史上新理论不断代替旧理论的过程,是真理不断发展的过程,决不是真理绝对性的否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超越了牛顿的经典物理学,是物理学的发展,并不是说牛顿的经典物理学中不包含任何具有客观性、绝对性的真理。

(3)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经过150多年的实践证实了的真理,因而它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它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是正确的坚持。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不变的教条主义;二是反对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否认它的真理性和指导作用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

3、运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说明应该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答案要点:

(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①事物的发展都是通过否定实现的。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②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又增加了更高级的新内容,从而使事物在"自己运动"中得到充

分发展和完善,因而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③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否定之否定阶段和肯定阶段都是同否定阶段相对立的,因而否定之否定阶段必然与肯定阶段有某些相似之处,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这样,事物的发展又仿佛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使事物的发展过程呈现出周期性,否定之否定阶段既是前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这样,一个周期接着一个周期,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样事物的发展呈现为周期性的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还由于:第一,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新事物在最初出现的时候总是比较弱小的,不完善的。这时旧事物则是比较强大的,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总要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生事物的成长壮大。新事物只有经过反复曲折的斗争,才能使自己不断成长壮大,最终战胜旧事物。这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第二,由于某些偶然的原因,事物的发展会出现暂时的倒退,这也是曲折性的一种表现。总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2)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循环论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周而复始的循环。直线论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认为事物的发展

道路是笔直的,没有任何曲折和倒退。这两种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3)坚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对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事物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新事物代替战胜旧事物,社会主义必然最后战胜资本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定会取得成功。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何时候都不要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

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困难的精神准备。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困难、遭受各种挫折。我们要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克服各种困难、走曲折的路。要反对看不到我们伟大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盲目乐观态度,我们要在曲折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4、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答案要点:

(1)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体现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过程。

(2)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这一规律为理论依据的。

(3)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要求我们,必须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调整和改革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公有制,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从而在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为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只有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才能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但总的说来,我国生产力水平、生产社会化程度还不高,而且地区发展不平衡,这就决定了我国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必须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是促进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社会全面进步的。这已被20多年改革的实践所证实。

5、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答案要点:

(1)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革;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体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过程。

(2)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

(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但是,原有的政治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如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等现象,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只有改革原有的政治体制,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原有政治体制是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存在着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权力、决策高度集中,法制不健全等现象,严重妨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只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扫清道路,才能巩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

6、运用人的价值论,说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的理论告诉我们: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社会价值是个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的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自我价值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又一个方面,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不可分割的。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外在体现。因此,我们应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价值,要反对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享受不讲创造的片面观点,要正确处理个人自我价值与为社会、他人作奉献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的理论还告诉我们:人的价值的实现,唯一的途径是参与社会实践。因此,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当前,就是要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贡献自己才智,从而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为我们树立正确的、尤其是共产主义人生观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7、试述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特点在于: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②改革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领导核心。

③改革是依靠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力的社会主义变革过程。

④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的社会主义发展过程。

⑤必须正确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在于: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方面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社会主义如果不进行改革开放,必然窒息自身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如果不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必将导致资本主义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相统一的观点,必须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思想僵化两种倾向。

8、怎样理解共产主义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

答案要点:

(1)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事业。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同空想社会主义相对立的;作为一种社

会制度,是人们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是同资本主义制度对立的;作为一种运动,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

(2)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壮丽的事业,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艰巨的事业。它的实现需要经过亿万人民几代甚至几十代长时间的自觉努力奋斗。我国人民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世界共产主义实践的一个部分。

(3)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理想的境界。就个人而言,是指德、智、体、美、劳和谐完整的发展;是指个人潜力和智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是指个人需要的全面丰富和满足,是指人的本质真正的实现。当每个人都获得全面发展时,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时代便到来了。

(4)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具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各种条件,但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我们应当通过推动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同时通过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来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

1.论述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原理及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答案要点:

资本的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的,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比是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就会不断地开发新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可变资本的比重越来越小,使资本的有机构成呈现出提高的趋势。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原理,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生产中广泛采用了新技术、新设备进行生产,资本有机构成也呈现出提高的趋势。

因此,为了搞活我国国有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就必然要采取大规模技术更新的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会直接导致大量工人下岗。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下岗工人再就业工程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妥善安排好下岗职工的生活,加快实施再就业工程,建立起强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也才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出困境,走上正规。

2、论述马克思关于资本集中的原理及对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义。

答案要点:

资本的集中是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之一,是通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者若干小资本联合成少数大资本而实现的个别资本的迅速增大。资本集中并不引起社会资本总量的增大,也不受财富增长量的限制。资本集中把社会资本各个部分组合加以改变,可以使个别资本迅速增大。

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必须重视运用资本集中的形式优化国有资产,鼓励强强联合,增强我国国有企业参与世界竞争的能力。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御风险的能力,在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应鼓励企业兼并,使国有大中型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式组成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增强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支持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使国有资源得到最大效益的发挥。

3、论述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积累及其制约因素的原理,这对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答案要点:

资本积累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过程,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就必然采取扩大再生产的形式,通过资本积累,生产销售出更多的商品,从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制约因素主要有:

第一,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剥削程度越高,等量可变资本积累的数量也就越多;

第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劳动生产力越高,会导致消费品的价值的降低,资本家就可以将更多的消费基金转变为更多的积累基金,这时等量的资本就可以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而加速资本积累;

第三,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也制约着资本积累的多少;

第四,预付资本量的大小。预付资本量的增加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和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资本积累制约因素的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重要借鉴意义。

首先,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获得更多的利润,也必然要采取资金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形式,只有不断扩大生产的规模,把获得的利润进一步用于扩大再生产,才能够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有利于参加市场的竞争。

其次,政府和企业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加资金积累的规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①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需要,合理安排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②通过技术进步,促使全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稳定甚至降低生产资料和必要劳动品的价格,也利于在更大的规模上实现资金积累,扩大再生产;

③提高厂矿设备等劳动生产资料的效率,以便产生和发挥更多的价值;④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筹集资金投入生产,以便获得更多的资金积累,并最终获得更多的利润。

再次,我国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将长期遇到资金积累的问题,只有充分重视资金对企业的发展的重要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不断加快企业发展的进程,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持续和稳定发展。

4、论述资本主义生产中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质,这对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答案要点:

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的要素和条件,包括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前者是人的因素,后者是物的要素。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都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生产出商品的过程,社会分配关系的本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按生产要素分配只是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产品分配的方式,在资本主义所有制中,不同资本家集团分别占有土地、技术及其它形式的资本,资本家正是凭借着对这些生产要素的占有而参与分配的。但实际上技术、土地、资本本身只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条件,它们本身是通过劳动力的具体劳动将其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只有工人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资本主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进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在分配方式中越来越重要,因为我国的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等,只有承认按生产资料分配的合法性,允许生产资料所有者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投入从劳动的价值中分配到一定的收入,才能鼓励生产要素有效合理的使用,从而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

其次,我国十五大提出在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前提下,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我国政府在市场经济改革中,通过制定相关法律保护通过资本投入、风险投入、

技术转让、信息服务等形式获得的收入,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推进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极大地发展了我国的生产力,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再次,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未来必然出现投资多样化、经济形式多样化,国内外多种生产要素将在更大范围内参与我国的建设,只有面对现实,鼓励和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才能吸引更多的外资,激发国内的投资,解决我国资金不足的矛盾,实现生产要素与劳动者的合理结合,大胆地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取得持续稳定的发展。

5、论述马克思关于资本周转及其制约因素的理论以及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案要点: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连续不断地进行的资本循环,叫做资本的周转。资本周转的时间包括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之分。其中固定资本是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是原料、燃料、辅助材料以及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一般说来,固定资本比重大的,资本总周转较慢。资本周转的速度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重要影响。资本周转快,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节省流动资本,生产的年剩余价值就多,年剩余价值率就高。

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周转速度的差异。

资本周转的原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重要启发意义。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资金短缺,企业的经济效益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必须注意在企业的资本运行中争取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加快资金的周转,以节省有限的资金,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国企业必须积极采用网络信息技术,缩短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时间,缩短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时间,努力改进运输效率,加快产品的销售,缩短原材料的储备时间,而全面提高我国企业的资本使用效率,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6、结合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论述固定资本更新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的作用,这对我国的企业改革有何借鉴意义?

答案要点:

典型的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与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是联系在一起的。当处于萧条阶段时,那些熬过了危机阶段、力图早日走出萧条状况的资本家,往往通过更新固定资本,投资于购置新的更高效率的机器设备,来求生存求发展。这样,在萧条时期,特别是其中后期,就会在全社会范围内出现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促使生产的扩大和经济的复苏。然而,这种大规模更新固定资本,发展生产的行为,又为下一次的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埋下了伏笔。所以说,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资本更新的理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当我国经济处于停滞和衰退时期时,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企业开工不足,工人失业增加,经济发展缓慢,这时,政府就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企业和个人投资,增加建设投资和集团消费支出,增加固定资本投资的规模,来刺激社会需求,带动工资和利润的增加,提高开工率,降低失业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7、论述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与宏观调控的作用,这对社会主义有何借鉴意义。

答案要点: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主要通过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来干预调节经济。国有经济是国家所有制经济的简称,是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和应用的资本,是资产阶级国家宏观调控重要的物质基础。通过国有经济成分为垄断资本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及其工业产品,通过开发高技术为促进私人垄断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服务,国有经济成分还直接向私人垄断企业提供各种支持,促进其发展。资产阶级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应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经济计划、立法等手段,加强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的调控,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的根本矛盾,有利于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和国有经济的措施,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正确处理好计划和市场两种机制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而必须鼓励企业平等地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另一方面,也必须高度重视市场机制具有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加强宏观调控,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其次,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挥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的作用,进行企业改革和市场经济建设。

在我国的改革中,政府一方面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的自由竞争,按照市场需要和价值规律安排生产进行经营,另一方面,政府也通过宏观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给经济发展和企业的经营进行间接调控,保证我国经济以合理的速度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进。

再次,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未来必然要面临着激烈的世界经济的挑战,因而将计划的手段和市场的手段充分地结合起来,进而促使企业通过劳动生产,按照国际市场的信息和需求安排生产,进行技术开发,另一方面,也应采取经济计划、经济杠杆、宏观经济政策以及法律和行政的各种手段,制定有利于我国企业改革发展的宏观调控措施,引导我国企业加快改革和发展,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8、论述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生产与资本国际化的必然性及资本国际化的表现形态。

答案要点:

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并在此基础上走向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经济关系中整体格局最重要的变化。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客观必然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分工出现了如下的新特点:第一,部门间的国际分工发展为更多的部门内部的国际分工;

第二,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发展为更多的以科技成果为基础的分工;第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工业国与农业国的分工格局相对削弱,而以“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劳动密集”产业划分的分工格局突出地表现出来;第四,参加国际分工的国家类型,由过去的帝国主义国家和殖民地附属国,变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2)

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是资本国际化的动因。第一,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迫使资本家开拓国外市场,第二,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出现大量过剩资本,必然会向国外投资。

(3) 交通运输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是资本国际化的促进条件。

资本国际化有以下几种形态:

资本国际化,主要表现为资本在其循环中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都以独立化的的形

式向国际范围扩张。第一,商品输出和商业资本国际化;第二,借贷资本输出和借贷资本国际化;第三,生产资本输出和产业资本国际化。

9、论述在新旧殖民主义的不同时期帝国主义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和掠夺的不同特点。

答案要点:

二次大战后殖民体系瓦解,迫使帝国主义改变了二战前以“政治兼并”为基础的殖民主义形式,由“旧殖民主义”形式,即在实行武力征服、殖民占领和政治统治下,实行经济扩张和掠夺的殖民主义,发展为“新殖民主义”,即以“经济兼并”为基础的殖民主义,在表面上承认殖民地、附属国的自治与独立,同时又通过培养自己的代理人进行殖民统治,使新独立的国家在经济上依附于国际垄断资本,以便垄断资本继续实行经济扩张的掠夺。

战后西方国际垄断资本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的途径和手段主要有:

第一,通过直接投资,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各产业部门的渗透,极力维护旧的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在结构上保持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第二,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垄断,在技术转让中实行种种限制,以保持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附关系。第三,通过对世界市场和产品价格的垄断,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不等价交换,并强化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在贸易上的依附关系。第四,通过对国际货币和金融的垄断,并借助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保持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在金融上的依附关系。

10、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异同点。

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别,二者的共同性表现在:

(1) 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的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化的基本运行机制;

(2)

所有企业都具有进行商品经营所拥有的全部权利,自主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3)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具体事物,而是通过间接手段,引导、调节、规范企业经营活动;(4)所有生产经营活动都要按照一套法规体系来进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具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没有的特征,主要有:(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2)在分配制度上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3)在宏观调控的政治保证上,由于有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支持,有共产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有比资本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制体运转的更好和更有效的优越条件。

11、论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供求价格机制的主要内容、基本功能以及我国价格改革的目标。

答案要点:

供求价格机制是指市场供求状况与价格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依存关系。供求状况的变化,引起价格的相应变动。价格的变动又引起生产者和需求者行为的相应调整,而这种调整反过来又引起市场供求状况的再度变化。如此无限循环发展,实现生产与需求的及时协调,并通过市场竞争主体之间的优胜劣汰,使资源配置实现优化,市场价格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价格机制对社会经济发挥调节作用的过程。

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其基本功能主要表现在:传递信息、调节供求、刺激生产、调节收入。我国传统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是价格不合理,政府计划定价处于主导地位。价格改革的基本方向和目标,就是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形成一个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价格的价格机制,继续开放某些竞争性商品和劳务的政府定价权,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并要建立和完善政府的价格调控制度,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相对稳定。

12、论述我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与目标。

答案要点: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建立起宏观调控体制有着客观必然性。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为了在全社会范围内按比例的分配社会劳动,社会就必须采取措施,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提高宏观经济效益。二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内在要求,市场机制在市场经济中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但市场机制有其内在缺陷,主要表现为短期性、滞后性、自发性等,只能通过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其基本目标包括:第一,保持经济总量及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大体平衡;第二,保持物价稳定,实行充分就业;第三,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第四,优化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第五,保持国民经济收支平衡。

13、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理论贡献及局限性。P127-130

参阅教材P127—130

14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社会主义特征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P173-174)

答案要点:

(1)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未来社会及其特征时,是根据当时的西欧、北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并以共产主义革命同时胜利为前提的。虽然他们在世的时候经历了像巴黎公社那样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但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没诞生,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领导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论述,不是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而是根据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分析而做出的推测和预测。

(2)(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一些设想,属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认识成果,并不是凝固的、封闭的终极真理。它们需要在实践中补充、修改、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3)正在经历着实践的我们已经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特征的论述中有很多不切实际的东西。实践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计划与市场问题上,在生产资料与按劳分配的实现方式上等都有别于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设想。所以我们决不能把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当作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的脚本,决不能用它来剪裁活生生的社会主义实践,而应当用实践来检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考试重点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含义,主要表现,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要实践-认识-实践。 3.简述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意识起源于物质世界,是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生理基础是人脑,意识的本质是主观映像。 这是说,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社会,没有人类社会,就没有劳动,就没有语言,就没有能区分于动物的、有特殊机能的人脑,也就不会有意识。 意识的本质之所以是主观映像,就是因为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客观物质,它是对客观物质的反映。 4.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的,二者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 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即动中有静,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静中有动,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运动和静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5.简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形式 1.实践的基本特征:①客观物质性。②自觉能动性。(主观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 2.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生产活动(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实践)。③科学实验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基本特点: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6.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3)在社会生活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人民的支持 7.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题 一、单选题(共79题,79分) 1、(C)认为马克思主义还很年轻,几乎处于童年时代。 A、德里达 B、吉登斯 C、萨特 D、罗森贝格 2、当前国际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的纽约中心每(D)年召开一次大会。 A、四 B、三 C、二 D、一 3、首届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于(B)召开。 A、 1994年 B、 1995年 C、 1996年 D、 1998年 4、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侧重点是(D)。 A、揭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批判性 B、把马克思的理论同当时德国流行的其他理论区分开来 C、从德国实际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 D、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及与时俱进的品质 5、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是批判()和(D)的错误观点。 A、米海洛夫斯基、卢卡奇 B、米海洛夫斯基、李卡克内 C、卢卡奇、倍倍尔 D、李卡克内西、倍倍尔 6、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指的是(C)。 A、马克思主义思想 B、马克思主义信仰

精选文库 C、马克思主义方法 D、马克思主义结论 7、(D)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纲领。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C、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8、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是(C)。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无产阶级 D、资产阶级 9、马克思主义被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B)。 A、在时间上的开放性 B、在空间上的开放性 C、是封闭的 D、具有阶级属性 10、下面著作中提到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人物的是(C)。 A、《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B、《共产党宣言》 C、《青年恩格斯的思想形成》 D、《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11、下面不属于科拉科夫斯基认为马克思与恩格斯存在的分歧的是(D)。 A、自然主义进化论与人类中心说的分歧 B、知识的技术观和实践的认识论之间的分歧 C、无限进步论与革命末世说之间的分歧 D、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 12、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反对青年马克思的代表人物是(C)。 A、考斯基 B、郎兹胡特 C、阿尔都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_百度文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 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共 30小题,每题 1分,共 30.0分 1. 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 A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 B 、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反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趋势 D 、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正确答案是】:C 2. 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A 、主观性和个别性 B 、客观性和普遍性 C 、社会性和历史性 D 、稳定性和不变性 【正确答案是】:B 3. 认识的本质是 ( A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 、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 、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正确答案是】:A 4. 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 A 、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B 、形而上学的错误 C 、经验论的错误 D 、唯理论的错误 【正确答案是】:C 5.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的标准的是 ( 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 、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 、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目的定是非 【正确答案是】:D 6. 社会意识是 ( A 、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B 、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 C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D 、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

【正确答案是】:C 7.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A 、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 、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 、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 、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正确答案是】:A 8. 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 A 、排斥了主体选择的作用 B 、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 C 、把历史的发展看作自发的过程 D 、否认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正确答案是】:B 9. 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 ( A 、唯一形式 B 、辅助形式 C 、必要形式 D 、基本形式 【正确答案是】:D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考试重点-大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考试重点大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定义:从阶级属性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条件 2,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3,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学要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地位 (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本性决定的 (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3)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要求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实现物质财富极打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2)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期盼过宗教的或世俗的“救世主”,但从来没有过人类解放科学理论的真正阐述者 (3)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 (4)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但又是十分艰巨的事业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既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体看法。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所遵守的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世界上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论述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大题:简答题 1:(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分)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2分)(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分) 2:(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4分) 3:(1)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与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3分) (2)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促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3分) 4:(1)马克思按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2分) (2)这一划分具有的重大意义:第一、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说明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二、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4分)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2分)第二、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各种国私合资合营企业;(2分)第三、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即国家通过种种方式来促进、引导私人企业向既定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2分) 6:(1)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2分) (2)实践是客观的活动,具有客观性。(2分) (3)实践是能动的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1分) (4)实践是社会历史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1分) 7: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2分)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2分) (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方法。(1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

答案 一、单选题 1、B 2、B 3、C 4、C 5、C 6、C 7、D 8、C 9、C 10、B 二、多选题 1、ABC 2、ABCD 3、ABCDE 4、ABCDE 5、ABC 6、ACD 7、CD 8、CDE 9、CE 10、ABCDE 三、名词解释 1、经济基础: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 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2、理性认识:(1)使认得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材料的抽象和 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关系和整体的认识。(2)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3)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社会进步:是对社会进步发展的总概括,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本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社会基本领域的变化和变革。 四、判断说明: 1、一切社会意识都是社会意识形式。 答:(1)此命题是错误的 (2)社会意识从高低不同层次看,可以区分为社会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低水平的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态则是高水 平的社会意识 (3)只有高水平的社会意识才是社会意识形态。

2、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的就是真理。 答:(1)错误 (2)这是正确的前提发引了错误的结论 (3)真理是有用的是指它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对象 (4)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有用即真理”是实用主义真理观 五、简答题 1、简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其辩证关系。 (1)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关系,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的程度,人们日常物质生活 条件的状况等等。 (2)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成果的体现,它包括两个方 面:智力、文化、方面和思想改造方面。 (3)二者关系:a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物质文明就没有一定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标志; b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物质 文明的正确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2、简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1)人民群众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范畴,它包含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人民群众是指居民中的 大多数,那些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和社会集团

马克思基本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 主义先验论 2 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 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3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反映论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4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书本知识是次要的D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 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是( ) A.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B.感性的物质活动 C.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社会历史性活动 6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 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这段话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7 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8 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D 实践 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是否坚持反映论的观点 B.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C.是否坚持可知论点观的论理唯持坚否是 D. 点观的.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尠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属于(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13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概念-判断-推理 1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马克思重点(简答,论述题)汇总

识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组成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简单运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时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1.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3.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随着人与世界的关系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的进步,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理解: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理解:意识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语改变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简单运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简单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矛盾分析法很显然,自觉的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综合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重要意义 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就得矛盾解决了,新的事物又产生了是,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特殊性:不同的事物各有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关系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个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的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获得新胜利。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更加深刻,因此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理论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说明:选择一项正确的答案)小计:0.00分已经批改 1、“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步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关于( )。 A、总的量变过程中局部性部分质变的原理 B、非爆发式飞跃的原理 C、总的量变过程中阶段性部分质变的原理 D、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参考答案:A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2、下列各组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是()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C、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参考答案:B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3、哲学是()。 A、自觉的世界观 B、自发的世界观

C、科学的世界观 D、个人的世界观 参考答案:A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4、“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 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 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参考答案:C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5、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 A、只坚持不发展 B、只发展不坚持 C、既坚持又发展 D、要记住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的每一句话参考答案:C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6、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A、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B、真理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C、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D、真理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样性

参考答案:A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7、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可以从()来把握。 A、唯物主义角度 B、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三个方面 C、辩证法角度 D、辩证唯物主义 参考答案:B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8、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2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课程代码:037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 B ) A.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C.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D.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如何回答( A ) A.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B.物质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C.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D.物质世界是否永恒发展的问题 3.金、银、铜、铁、铝等同金属的关系属于( B ) A.部分与整体的关系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C.现象与本质的关系D.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4.新事物之所以必然战胜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D ) A.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之后产生的 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 C.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内容 D.新事物较旧事物更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5.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我们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看主流,同时又不忽略支流。这里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A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变化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6.下列各项中,正确说明意识能动性的是( D )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B.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C.纸上谈兵,画饼充饥D.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7.下列各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是( D ) A.认识客体具有客观性的观点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观点 C.物质世界可以认识的观点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 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D ) 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 C.理论—实践—理论D.实践—认识—实践 9.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直接性,另一个是( A ) A.形象性B.能动性 C.客观性D.抽象性 10.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 B )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相对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期末复习)论述题部分

论述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答: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一项伟大任务。时代的需要本身既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各种物质条件和因素。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 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_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又反过来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离开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丧失了认识*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3、简述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的意义。 答: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1)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 % (2)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理想作为人生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它可以构成人们自觉行动的动机,成为实践活动的动力。理想在人们现实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是一种极其强大的推动力量。 (3)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人们的生活可以划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方面。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理想的支撑,就会空虚、萎靡乃至崩溃。一个人有理想这个精神支柱,就可以使人生更充实,能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在逆境中乐观豁达,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4、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答: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不仅适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反思、自我审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以科学的理论形式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清楚一切障碍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其次,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不可分割的,科学性根源干革命性的要求,并且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且靠科学性来保证。二者内在地结合在马克零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并且通过一系列原理表现出来。 5、试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与时俱进的含义及意义。 答:,(1)关于与时俱进的含义。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 (2)关于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把与时俱进规定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①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能否始终做到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③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6、简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答:(1)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原理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和动物都看成受力学规律支配的机器,因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主义;(2)形而上学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3)直观性,它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4)不彻底性,它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现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些局限性决定了它必将为更高形态的唯物

马克思简答论述辨析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 答:(1)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及其后继者对它的发展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第一,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第二,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构成的“一块整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亚当.斯密和大卫.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主是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圣西门、欧文和傅立叶。 3、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答: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和方法论。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列宁称其为“科学中的最大成果”。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容。 答:马克思主义基本容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主义理想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国,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 1.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简述价值规律的作用 3.简述货币的职能 4.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5.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1.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矛盾及其发展。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生产的,而商品生产者根据自己对市场的估计自主安排生产经营活动,生产的商品不一定符合市场的需求,如果产品不能卖出去,商品的价值就不能得到实现,他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私人劳动就不能得到社会承认,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2.简述价值规律的作用 答案:通过市场价格波动调整供求关系,从而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调节各种商品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有利于供求平衡,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有效需求,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市场竞争机制促使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管理和服务,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3.简述货币的职能 答案: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4.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答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5、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答案:劳动者一无所有;劳动者能够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1.价值规律的容、表现形式和作用是什么?如何运用价值规律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2.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 1、如何理解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答:资本主义制度还能为生产力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它想社会主义的转变必然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根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复习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复习参考资料 一、问答题(1*20分) 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体会,包括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它的产生来源和发展,你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参考解答:a、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从不同的角度可以作出不同的解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和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见教材P2-3) b、产生: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总之,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主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与资的斗争对马主的产生提供了现实需求,这些都是马主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教材P4-11整理) c、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成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

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C )。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C )。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 4.“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B )。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5.关于矛盾问题精髓的是( B )。 A.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道理B.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道理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道理D.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的道理 6.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B )。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 7.“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B )。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8.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C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9.“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 )。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10.“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理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这一论断说明了( B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 .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11.社会革命根源于( D )。 A.人口数量因素B.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C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 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D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马克思简答论述题

冲刺1 三、简答题 41.(2P 101)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答:(1)主体和客体之间具有实践关系,即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2)主体和客体之间具有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具有能动的改造和认识作用,这种能动性又受到客体的制约。 42. (2P106)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自的特点。 答:(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却是表面的、不深刻的。(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它比感性认识深刻。 43. (5P239)简述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 答:(1)二者表现的经济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2),二者的数量不同: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3)剩余价值率清楚地表明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可变资本,利润率则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 44.( 6P 28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大量输出资本? 答:从资本输出国即垄断资本主义输出的作用和后果是:(1)为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并由此获得大量来自海外的高额利润和利息。(2)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控制输入国的重要手段。(3)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重要手段。(4)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从而强化了金融资本在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的统治地位。 45.( 8P 349)简述“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内容。 答:(1)人类从自然界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摆脱盲目自然力的支配,成为自然界的主人。(2)人类从旧的社会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一切剥削压迫和旧式分工的束缚,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3)人类从剥削阶级的思想观念下解放出来,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成为社会意识的主人。 四、论述题 46. (1P 61)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或称共性和个性)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包含了同类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意义: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7.(4P 219)试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与阶级局限性。 答:(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产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当时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了许多先进的理论和观念,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特别是无产阶级作为 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从整体上丧失了其历史进步性。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答案解析 绪论 1、什么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狭义还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广义的。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什么?著名的三大工人运动是哪三次运动?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三大运动:①1831年在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 ②1838年在英国爆发了章宪运动; ③1844年在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有哪些?各自代表人物有哪些? 来源(代表人物):①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 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③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昂利圣西门、欧文)。 6、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是什么?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7、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8、中国共产党发展马克思主义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有哪些?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9、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根源是什么,表现在哪里? 根源: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 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事实就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 理论品质。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 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0、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什么?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1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是什么?其中什么是最根本属性? 根本属性: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 最根本属性:彻底的科学性。 12、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什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3、(网上下载答案仅供参考)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实用性。 历史必然性:①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③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