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芝加哥大学可称为美国社会学的发祥地

芝加哥大学可称为美国社会学的发祥地

芝加哥大学可称为美国社会学的发祥地
芝加哥大学可称为美国社会学的发祥地

芝加哥大学可称为美国社会学的发祥地。1892年,美国第一个社会学系在这里建立。其后,大批社会学学者逐渐汇聚过来,并形成了以罗伯特·帕克教授为核心的教学研究群体,这就是今天所谓的芝加哥学派。该学派的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学理论、社会心理学和社会统计学等,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对城市社会的研究。芝加哥学派的兴盛适逢美国城市的大发展时期。1840年,芝加哥还是个仅有4000多人的小镇;1890年,它的人口达到100多万;1930年则超过了300万〔1〕。城市人口的剧增极大地改变了美国的社会结构,并带来严重的城市社会问题。在帕克等人的大力推动下,芝加哥学派对城市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从而为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城市社会学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基础。

关于城市结构的研究

芝加哥学派研究城市社会学的着眼点首先是城市结构,关心的是土地利用模式和人口与机构在城市社区里的分布状况。具体来说是下面这些问题:如城市化、郊区化的原因和后果;不同人群住在城市的什么地方;为什么有些群体处于居住隔离状态;社区是如何移民、增长和衰落的。城市结构看起来杂乱无章,而在芝加哥学派那里却是有规律可循的。帕克教授认为人类生态学是考察城市结构最合适的角度。帕克说,“城市社区里存在一些因素,它们导致一种有序的、典型的人口和机构组合方式。分离这些因素并进而描述由于这些因素的合力而造成的人口、机构群集方式的科学,就是人类生态学。它不同于植物和动物生态学”〔2〕。生态学最初是生物学的术语,主要研究动植物间的环境及其与空间的联系,研究这些联系发生变化的原因和结果。19、20世纪之交,达尔文的生存竞争理论风行美国学术界,帕克也深受影响。他认为生态学规则十分契合城市结构发展、城市空间分布的规律,于是第一个将人类生态学引入城市社会研究。当然,他首先确定了人不同于动植物的前提。人类是有文化的,人类对城市土地空间的竞争不可能像动植物那样漫无限制,而受着习俗、法律的制约;通过象征性的交换、协商、理解和谦让,最后达到相互适应而不是相互毁灭。

明确上述前提后,帕克指出,生物学规则同样适合于城市结构分析。第一,城市社会与生物界有相同的共生现象。共生指群体关系中个体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状况。共生的基础是差异,城市越大,劳动分工越细,每个机构提供的服务越趋单一,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则越高。在城市结构上的表现就是功能互补的机构往往分布在相互邻近的地域内。第二,如同生物界一样,人类出于本能的驱动,必然寻找一席生存繁衍之地,于是在有限土地的使用上产生了激烈的竞争。帕克认为这是决定城市结构、决定城市人口和机构地域分布的最重要因素。城市由许多功能不等、地租各异的地块组成。市中心功能最大,但地租也最高,这里只能由那些实力雄厚的大金融机构、商业集团占据。而贫穷的移民只能在功能小、地租低的贫民区居住。所以帕克指出,城市人口和机构的地域分布并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激烈竞争和适当选择的结果。

共生和竞争决定了城市结构的基本框架。但人口和机构的地域分布是经常变动的,芝加哥学派用五个生态学概念来描述这种变动过程:(1)集中。主要指相同职能的机构向城市中枢地区汇聚,特别是对银行和商业来说,在城市中心区集中起来会极大促进业务发展。(2)分散。指人口和机构离开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迁移。二战后美国城市人口和工商企业大规模向郊区搬迁就是例子。(3)隔离。由于竞争的结果,相同收入、种族、宗教等因素的人群或相同职能的机构聚集在一个特定区域,整个城市由一块块各具特色的地区组成,它们彼此分离,这就是隔离。美国各大城市普遍存在着与外界隔离的黑人聚居区和由外国移民组成的少数民族居住区。(4)侵入和接替。这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如果一个群体离开它原来的居住地而进入另一群体的领域,便是侵入;当后来群体取代原有群体并实施对该地区的有效统治时,就形成了接替。黑人和外国移民起初在城市的居住地域很小,以后由于人数激增,黑人和移民逐步“侵入”邻近的白人居住地,白人居民大批迁至另外的白人区或郊外,结果黑人和移民便“接替”了很多原来的白人区。

在用人类生态学分析城市结构时,许多社会学家试图建立关于城市结构状况和变迁的模式。芝加哥学派的重要人物伯吉斯教授提出了一种引起广泛争论的模式。通过对芝加哥城的分析,伯吉斯认为,城市结构如树的年轮一样,由一圈一圈的同心圆组成。在平面图上,以城市中心为圆点可画出五道不同半径的同心圆圈。第一环(即最里面的圈内)叫中心商业区,这是城市地理位置最优越的地方,只有实力雄厚的百货商

店、官方机构、大型饭店才能在这里站稳脚跟。这里人口最密、流动性最大、商业最为繁华。第一环外面的第二环叫过渡区,这里聚集了黑人、移民、流浪汉和其他下层居民,还有工厂和仓库。第二环成为城市里房屋破败、世风腐化、犯罪率最高的地区。破落的第二环紧挨繁华的第一环看似荒谬,其实自有道理。因为第二环总是面临着第一环内商业势力向外扩张的压力,第二环的房产主既然明白他的房屋即将被第一环的人收买过去改作他用,他们自然对维修那里的房地产不感兴趣,年久失修,第二环的房屋逐渐损坏,只能出租给贫困居民和经济实力不强的工厂企业。第三环是工人住宅区,这里环境比第二环要好,但住房也相当简陋,居民主要是蓝领工人。第四环是中产阶级住区,白领阶层如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小商人、职员住在这里,房屋以高级公寓和独门独院为主。第五环叫通勤区,这是城市最外围的一环。上层和中上层社会的豪华郊外住宅坐落在这里,居民大多在城市中心区工作,他们使用通勤车票或使用自己的小汽车,上下班往返于两地之间。

伯吉斯模式中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随着居民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其居住地离城市中心会越来越远,从中心商业区往外看,则依次是贫民区、蓝领工人区、中产阶级区和上层社会区。第二,城市地域存在着一种从中心逐渐向外扩张的趋势。当A环的人口和机构增加时,它必然要侵入它外围的B环,最终接替那里的人口和机构,而B环的人口和机构也肯定会向紧挨着的外一环地区侵入。结果,每一环的地域都会扩大,城市按照相对固定的五环模式向四周蔓延。伯吉斯同心圆五环模式为城市结构分析提供了一个简明的图案,虽过于简单,但通过它可一望而知各种不同人群和机构在城市的大致分布及其变化趋势。

关于城市生活方式

城市生活方式是芝加哥学派研究城市社会的第二个重点。罗伯特·帕克和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曾比较城乡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芝加哥学派的后起之秀刘易斯·沃思继承了前人的思想,并进而推演出一整套关于城市生活方式的理论。沃思的城市定义是:“从社会学角度看,城市是一个相对而言大规模的、密集的、由社会性质不同的人长久居住的地区”〔3〕。沃思认为城市人口有三个特点,即人口多、密度高、异质性大,这决定了与农村迥然不同的城市生活方式。以下分三个方面介绍沃思的研究成果。

一、城市人口多对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

1.沃思指出,人口多必然带来复杂的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在工业化之前的乡村社会,人口少、生产方式单一,大多数人从事基本相同的劳动。而城市人口众多,社会结构复杂,生产经营活动变得多层次化。在城市一定限度的地域内要将众多人口有机组合起来,并顺利进行生产和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就必须按照其技能将城市人口进行合理的劳动分工,并相对固定下来以向专业化发展,这是提高社会效率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众多的城市人口也为专业化提供了可能性。譬如,一般来讲,乡村社会不大可能出现专职律师。因为在人口少流动性差的乡村,找律师打官司的人不多,有限的业务量使任何有志于法律事务的人几乎都不可能专以此业谋生。城市情况则相反。城市人口多、法律事务骤增,一位称职的律师完全能够以专门帮人打官司为生。城市其他劳动分工和专业工种的出现也大致与律师工作专业化的原因相似。

2.城市人口多彻底改变了人际关系,人际接触由首属关系变成了次属关系。首属关系指发生关系的双方能全部投入这种关系并可从中得到情感上的满足,以血缘为基础的家庭关系和自愿结合的朋友关系是典型的首属关系。次属关系指双方只是部分投入的、为实现某种功利性目的而结成的关系,商业关系是其典型。可以说,农业社会以首属关系为主。农村人口少,每个社区中很多人相互有血缘亲缘联系。没有这种联系的也不孤独,由于长期生活劳动在一起,彼此非常了解,忠诚信任、守望相助,整个农村社区形成一个亲密的首属团体。反观城市,这里人口众多,一个城里人每天打交道的人数比农村多得多。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城里人的交道方式经常是短暂的、表面的有时甚至是敷衍的,不大可能花很多时间去深入了解对方并进而建立情感上的相互呼应与支持。因而,沃思写道,“一个社区的居民增长到超过几百人后,就必然会限制该社区每个成员直接结识的可能性”〔4〕。一个农村社区的居民可以熟知本社区的所有人,而一个城市市民熟悉的人则只占所接触的人中很小的比例。

次属关系代替亲昵的首属关系成为城市的主导模式。沃思指出,“城市人只是以部分角色身份进行交往。实

际上,比起农村,他们要依靠更多人的服务来满足生活需求……但他们对特定个人的依赖程度降低”〔5〕。这段话表明,不仅由于人口多交际面分散使首属关系难以建立,而且城里人建立首属关系的必要性本身就很小。因而城市人际关系不以情感而以事本为主,交际目的是为了某种利益的实现。也就是说,交际双方不再把对方看作是有血有肉、有情感交流需要的个人,而只是从经济实用的角度把对方分门别类:他是个银行家,还是个擦鞋匠;是雇主还是雇员;是富翁还是穷鬼——总之,每个人都变成了一种经济抽象物,在他的头上标志着其价值和功用。城市人打交道就只看对方的价值功用,关心对方是干什么的,“他能为我做什么?”这种功利性的、抛弃情感交流的部分投入就构成城市次属关系的主要特色。

3.城市人口众多导致社会制度的正式化和标准化。首先是社会控制手段的正式化。在以首属关系为特征的农村,社会成员的行为受到习俗和乡规民约的有效控制。一旦众多的城市人口引起人际交往由首属关系转为次属关系后,原有的首属关系对个人行为的约束力也随之消失。这时就必然要求用新的方式来填补社会控制手段的真空,于是,不同于习俗和乡规民约的正式控制手段便应运而生,法律、法庭和警察便是其组成部分。其次是社会运行节奏的准确守时。在农村,时间概念模糊,那里以日出和日落作为大致的作息时间。城市由于人口多、分工细、依赖性强,社会运行必须以严格的时间为标准,否则,庞大的城市社会必然陷入严重的脱节或滞塞状态。第三,人口众多带来价值判断的标准化。人口麇集的城市也是思想观念混杂之地,但为着衡量标准的统一,城市人逐渐接受了一种共同的价值——金钱。

4.城市人口众多是导致政治上选举制和代议制兴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千上万的城市居民只能推举少数代表去有关会上反映并保护自己的利益,这与乡村里所有村民都能坐在一起共同议事的村民大会根本不同。

二、人口密度高对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

1.人口密度高的体现是人们的空间距离缩小。沃思认为,空间距离缩小后,人们的心理距离、关系距离也就是社会学家所说的社会距离并不会跟着缩小。恰恰相反,社会距离很可能会随着空间距离的缩小而扩大。人是需要一定的生活空间的,当城市密度增高、个人生活空间被压缩到超过一定限度后,当事人必然觉得压抑难耐、心存怨尤。一个在比肩接踵的中心商业区不得不时常用手拨开道路的行人,很难对周围密集的陌生人产生好感;一个平时非常健谈的人进入拥挤的电梯后,往往一下子就变得缄默不语,只是眼巴巴地盯着电梯壁上的号码,盼着它快速移动。当然,中心商业区和电梯间只是城市人口密度的两个特例,但无疑城市人口的空间距离比农村是小多了。如果这种距离的缩小发生在社会状况和生活习性相似的人群间,或许会带来交往的便利、亲昵程度的增加。不幸的是,城市居民的地位、收入、职业、种族和语言都相差极大,他们很少有交流的欲望也很难进行真正的交流。在密集居住的城市里,虽开门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的人大有人在。

2.高人口密度给社会秩序带来不利后果。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域里,很多资源呈供不应求状况,每个人对占有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占有时间都有各自的、与别人相冲突的打算。城市人际关系缺乏沟通、相互排斥的特点更使城市人没有人情方面的顾虑,他们对稀缺的城市资源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竞争之剧会直接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不稳定。按照沃思的观点,城市之所以比农村更为动荡,一个重要原因是城市的人口密度太高。

三、人口异质性大对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

1.城市人口成份比农村复杂得多。在沃思时代的芝加哥,正是城市人口暴涨之期。芝加哥不仅有英国移民,还有土生印第安人、黑人、亚裔人、西班牙裔人和东欧移民。他们讲不同的语言,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芝加哥变成接纳八方来客的大熔炉。巨大的人口异质性的第一个后果就是居住地域分化,人们按同质组合,分别聚居在相互隔离的地区。这种现象体现在收入不等的人群之间,更突出反映在少数民族的居住方式上。如美国大城市里普遍存在的黑人区、唐人街、犹太区、小西西里、拉丁区等。居住分隔有自愿主动的因素,居民一般不愿与和自己相差太大的人住在一起,因而同种族同生活方式的人就自愿聚集到了某一固定区域。但也有非自愿的居住隔离,如一个黑人因经济地位提高或其他原因想迁居到白人区,他必然受到各种歧视甚至恐吓骚扰,最后他很可能难以如愿,不得不留在原来的黑人聚居区内。由于自愿和非自愿因素的作用,人口异质性大必然导致城市居住隔离状态的出现并长久保持下去。

2.长期生活在异质性巨大的城市里,人们逐渐习惯了这种纷乱杂色的环境,久而久之,对城里各种怪异

的现象也就见怪不怪了。于是,在城市人的生活态度里,对差异的容忍度已显著提高。这种差异容忍度加上前述的人际关系的反情感性,又共同成为城市理性主义兴盛的重要前提。城市人更注重按理性原则行事,突出表现在宗教影响下降,世俗化倾向增强,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的宗教观更趋开放,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在理性原则指导下抛弃了来世观而只关注今生今世的生活与幸福。软弱的宗教约束使城市人获得了相当大的行为自由和思想解放。

3.人口异质性大带来高度的社会流动性。沃思指出,农村人口成份简单,只有土地所有者和农民这二类基本人口,职业划分和社会分层都很少,并且严格的等级制使职业身份和社会地位很难改变,也就是社会流动性小。而在人口众多的城市,从经济上讲,异质性大就意味着城市人在工作和收入方面差距大,也表明城市的职业分工多和社会分层细。这种分工多、分层细的状况必然为城市社会流动带来很多机会,经常可以看到,在声誉低下的行业有昔日显赫家族的后裔来求职,在一掷千金的上层也出现了曾经身无分文的外国移民,过去森严的门第等级制在城市已被按才干决定社会地位的原则所取代。社会流动分为水平和垂直两种,水平的社会流动指不改变社会地位的变动,垂直的社会流动则改变社会地位。这两种社会流动在城市都相当普遍:很多人经常变换职业,但其收入、社会地位并没有什么变化(水平流动);另一部分人则或者由于成功而升入上一层,或者由于失败而落到下一层(垂直流动)。由人口异质性导致的社会流动性为城市社会注入了活力,并给个人带来了成功的希望和信心。

沃思根据城市人口多、密度高、异质性大这三个人口特征推演出城市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与农村相比,沃思认为城市生活方式的最大不同就是人际关系的变化——亲密程度降低、交往的非人本性和目的取向。而专业化、正式的社会控制、社会距离与竞争、居住隔离等方面都体现了人际关系的变化。他的理论不无偏颇之处,但确实引起社会学界广泛的兴趣。

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

芝加哥学派研究城市社会的最重要方法是实地调查。这与学派创始人帕克教授的经历有关。帕克进入芝加哥大学前很长一段时间做新闻记者,他认为记者的调查采访对社会学研究至关重要。他从自身体验出发,提出研究城市的社会学者要像人类学家研究南太平洋某个小岛上的土著居民那样,用参与考察法去描述分析城市的各个区域。

在帕克等人的推动下,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教授和学生走出象牙塔,对芝加哥城的各个区域进行实地研究,并写出很多关于外国移民、流浪汉、种族聚居区、青少年犯罪团伙、自杀等社会现象的分析报告。在大量的实地调查过程中,两种具体研究方法逐步形成,即个案法和整体法。个案法的理论前提是,一些明显的地理现象如河流、铁路、公路将城市划分成一块块小区域,每个区域的建筑外观、经济水平、人员构成和文化模式都各具特色。个案法就是以城市某一块区域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该地区居民的社会生活,分析其社会运行过程和各种社会现象。整体法以整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某一种或某几种社会现象在整个城市的分布状况,即哪个地方多哪个地方少。伯吉斯的同心圆五环模式是整体法的基本工具。下面通过分析芝加哥学派两本经典著作的内容与成书过程,来分别揭示个案法与整体法的具体作法。

佐尔博的《黄金海岸的贫民窟》是个案法的代表作。按照伯吉斯同心圆模式的划分法,佐尔博研究的区域紧挨芝加哥商业区,属于第二环过渡区。当时居民以下层人士为主,也有少数没搬净的富裕家庭。佐尔博搜集资料的途径有:(1)通过与有代表性的人长谈,记录典型个人的详细经历;(2)挨门挨户地家访;(3)充分利用当地官方和非官方团体的有关档案。

佐尔博按照两个方向展开个案法研究。第一是研究地域变迁史,探寻的问题如:在地区发展的不同时期,居民的主要构成,土地利用方式,建筑环境及其功能等。由于研究的区域紧挨着中心商业区,佐尔博便着重分析中心商业区向外扩张带来的影响。该地区曾是富裕的上层社会居住区,后来由于中心商业区的侵入,居住环境恶化,上流家庭逐渐搬出,下层人士大量涌入,一度高雅的住区变成了穷人、移民密集杂居的贫民窟。在这个例子中,地域变迁史包括了土地利用、人口构成和居住环境方面的变化。第二,由于选取的研究单位是一个相对狭小的地域,佐尔博得以对该地区内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包括那里的社

会制度和社会运行状况、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等。通过分析,佐尔博认为,城市社会流动性大,社区意识丧失,人际关系表面化,传统的非正式社会控制崩溃,正式的社会控制不健全且缺乏效力,城市越轨行为大量增加。这种悲观论点与沃思完全一致。

整体法的代表作是肖和麦凯两人合著的《青少年犯罪与城市地区》,该书考察青少年犯罪现象在整个城市的分布状况。肖和麦凯的具体方法是,根据伯吉斯模式将芝加哥城划分为五个同心圆区域,分别分析五环区域内的社会状况——居民种族成份、收入水平、职业构成、房屋拥有率等,并对这些社会指标进行量化,如黑人占当地居民多大比重、蓝领工人的比例是多少。然后收集每个区域内的青少年犯罪数,最后一步是将量化了的地区社会状况指标与该地区的青少年犯罪数联系起来,做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以确定青少年犯罪在多大程度上受某项社会状况指标的影响。肖和麦凯两人在社会学界第一次使用相关回归分析法,比其他人至少提前了25年。

肖和麦凯的结论是,青少年犯罪并不与五个区域的城市人口同比例地分布,而是集中在特定区域;离城市中心商业区越近,则青少年犯罪率越高。这是因为越靠近中心区,则贫困家庭和外国移民越多、人口流动性越大、社会环境越差。下表是肖和麦凯收集到的有关数据,它清楚地显示出在城市五个同心圆区域中,青少年犯罪率从城中向城外逐渐递减的趋势以及各区犯罪率与该区居民社会状况之间的对应关系。〔6〕(单位:%)

地域

社会指标

城市的五个同心圆区域

I

II

III

IV

V

青少年犯罪率

10.3

7.3

4.4

3.3

3.0

贫困家庭率

3.0

1.7

0.6

0.4

0.3

移民和黑人家庭比例

72.3

69.7

55.1

42.6

40.6

职员和专业人员比例

10.1

12.7

17.4

21.5

21.9

对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的评价

作为社会学进入美国本土后出现的第一个流派,芝加哥学派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统治美国社会学界长达30年之久;而对城市社会学来说,芝加哥学派更是当之无愧的开创者,并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芝加哥学派大力提倡实地调查研究,从而将社会学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之上。他们率先走出了昔日闭门造车的象牙之塔,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以芝加哥这个沸腾的城市为实验场进行实地调研工作,最终来修正并完善各种社会学理论前提。当然,在芝加哥学派之前也有少数人对城市社会的某些方面进行过调查,但把实地调查提高到与社会学理论阐释相并列地位的,却是自芝加哥学派始。而且芝加哥学派的实地调查是对以前的调查手段进行彻底改造后而出现的一种崭新方法:旧式调查随意掺入调查者的主观意向,芝加哥学派则竭力实行“价值无涉”,要求准确客观地反映城市现实,只有这样,研究的科学性才可得到保证。另外芝加哥学派的实地调查是在一定理论体系指导下进行的,避免了空泛、零散的毛病,为创建完备的社会理论贡献可靠的材料。

其次,芝加哥学派引入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为城市社会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角度。生态学研究动植物间的互动关系及其与空间环境的广泛联系,这种互动联系的思维方式特别适合于从整体角度来研究城市这个复合社会。因而,每当研究宏观的城市社会课题,如城市化过程、郊区化原因、人口和机构在城市地域的分布等问题时,生态学就成为有效的方法。自从帕克和伯吉斯等人引入生态学后,一半以上的城市社会学家继承了这种方法,并逐渐完善使之成为今日具有科学的理论框架、有独立的学术地位的人类生态学,成为研究城市社会的两个主要流派之一。

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的第三个理论贡献是沃思对城市生活方式的研究。沃思意识到城乡生活方式的异同,并正确地指出了城市生活的某些特征,如职业专门化、社会控制正式化和理性主义上升等。与人类生态学的宏观角度相反,沃思对城市生活方式的研究是从微观入手的。虽然在他之前欧洲一些社会学家如齐美尔已研究过城市生活方式,但沃思却是集大成者,并在他们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但芝加哥学派毕竟属于城市社会学中最早的探索者,他们做了许多令人称道的工作,也存在难以避免的理论不足。帕克在引入生态学方法分析城市结构时,虽然也曾意识到人类社会与动植物世界不同,但在实际研究中却不知不觉地原样照搬主导生态世界的竞争法则,认为经济竞争是决定城市人口、机构分布的唯一因素。实际上,在人类社会中,文化因素如居民对居住地区的依附情感、某块地域的象征意义也都可以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方式。而伯吉斯关于城市分布的同心圆五环模式则过于简单化,除了像芝加哥这样旧式的大城市外,很难适用于解释中小城市特别是新兴城市的分布状况。

沃思认为城市人口多、密度高、异质性大这三个特征必然带来人际关系疏远的观点也是大可怀疑的。首先,城市也存在像农村那样保持亲密的首属关系的社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尤其如此。更重要的是城市人际交往方式发生了变化,亲密的人际关系不一定非得像农村那样在同一生活地域才可建立。一个城市人幸许从整座楼、甚至整个社区都找不到知心朋友,但他可能在几个街道之外,在另一个社区却有生死相托的友人,城市发达的电话网和交通系统使居民能与亲友(即使相距遥远)保持密切的关系。沃思的另一个错误在于,他没有区分城市生活的公众方面与私人方面。在人多密度高的公众场所如街道、商店等地方,人际关系一般显得冷漠和敷衍,而在私下熟人之间情况则大不一样。沃思只注意到公众场所的冷漠并把它说成是整个城市人际关系的普遍状况,有欠妥当。如果要对沃思城市人际关系的观点作些补充的话,似乎可以这么说:城市人仍有自己亲密的首属关系;但与农村社区绝大部分成员同属于首属团体不一样,由于城市人多,城市人遇到的经常是事务性的次属关系,城市人际关系在很多时候确实显得疏远和表面化。沃思只

说对了一半。

作为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美国的城市社会学是由芝加哥学派奠基而发展起来的;总结芝加哥学派的理论贡献和不足,对今后理论的进一步演进应该是有促进作用的。

注释:

〔1〕James Spates and John Macionis, The Sociology of Cities, St. Martin's Press, 1982, p.39.

〔2〕Ibid., p.109.

〔3〕Sandor Halebsky, The Sociology of the City,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73, p.307.

〔4〕同〔2〕, 第48页。

〔5〕同〔2〕, 第43页。

〔6〕Harvey Choldin, Cities and Suburbs,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85, p.24.

作者:秦斌祥年号:1991

关键字:美国社会文化期号:第4期

出版社:

英文标题:SOCIOLOGY OF THE CHICAGO SCHOOL: THEORY AND METHODOLOGY

中文标题: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20世纪初至30年代,围绕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形成的社会学学派。1892年美国社会学家A.W.斯莫尔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开设了第一个社会学研究生班,与G.E.文森特合写了第一部社会学教科书《社会研究导论》(1894),并于1895年创立了美国第一个社会学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社会学系创立后,斯莫尔先后聘用了文森特、W.I.托马斯、R.E.帕克、E.W.伯吉斯等人,形成了该系强大的师资阵容。到20年代,在帕克等人的努力下,该系日臻完善,每年招收200余名研究生,300余名本科生,开设40多门课程,成为同期美国及世界上最成功的社会学系。以后影响日益扩大,逐步形成了芝

加哥学派。

在美国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芝加哥学派对新兴的芝加哥城市的社会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从而使这个学派总体上具有重视经验研究和以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特别是城市问题)为主的应用研究的特征。托马斯和F.W.兹纳尼茨基合著的《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1918~1920)是该学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作。芝加哥学派对人文区位、邻里关系、人口、种族、犯罪、贫民窟等问题的研究,是都市社会学研究的范例。这一时期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学术成果有:帕克等人著的《城市──对都市环境研究的提议》(1925)、《都市社区》(1926),伯吉斯的《家庭──相互影响的个性之统一体》(1926),L.沃思的《都市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1938),H.佐巴夫的《黄金海岸和贫民窟》(1929),F.R.思雷舍的《团伙》(1927),等等。芝加哥学派的经验社会学方向对后来美国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到了30年代,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相继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学研究中心。1935年美国社会学会创办了《美国社会学评论》,不再以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刊物为全美社会学会刊。这一变更标志着

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社会学界统治地位的减弱。

对于每一个或具有宗教,或具有政治,再或具有学术信仰的人来说,他的心中都会有一片圣地。犹太教徒有他们的耶路撒冷,伊斯兰教徒有他们的麦加;革命者有红场或是延安;而对以社会学为志业的

人来说,他心中的圣地就是芝加哥。

芝加哥所以能够成为社会学家心中的圣地,是因为自1892年起,刚刚诞生的芝加哥大学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而且从那时起它造就和培养了一大批名闻遐迩的社会学家,其中包括斯莫尔、米德、托马斯、帕克、伯吉斯、麦肯齐、法里斯、奥格本和沃斯,他们因具有相对一致的学术旨趣、长期的制度支持、占主流地位的出版物和“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经验论方法”(阿兰·库隆,2000:71),而被人们尊称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在社会学160余年的历史上,这是除以法国人迪尔凯姆为灵魂的“社会学年鉴学派”以外,唯一享有如此盛誉的一个科学家共同体。其实,1940年代之后,在从米德的思想中发展出的“符号互动论”的旗帜下,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还聚集了一批享誉战后社会学界的大师,如布鲁默、埃弗里特·休斯、霍华德·贝克尔、欧文·戈夫曼和大卫·里斯曼等,他们则被称之为社会学的“第二个芝加哥学派”(Fine,G.A.,1995)。这些社会学先贤们的学术思想、人生成就、社会活动和后继影响,就是我们这篇

包括上下两个部分的文章将要解读的主要文本。

芝加哥大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的摇篮多少有些偶然。1890年,有着实业界的“强盗大王”和虔诚的浸礼教徒双重身份的标准石油公司的老板洛克菲勒,同意浸礼教会的提议,在芝加哥这个当时仅次于纽约的美国大都市捐资建立一所大学。威廉姆·哈珀(William R. Harper)这位在耶鲁大学教授希伯莱语的年轻博士,因为其宗教背景(先前也是浸礼会的牧师)和对社会改良运动的热衷,而有幸被聘为这所大学的校长。不过,在威廉姆·哈珀的头脑中当时还没有社会学的概念,他所领导的这所新兴的大学所以会建立全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只是因为在他开列的第一批聘用的13位首席教授名单中,碰巧有一位社会学家,这就是阿尔比恩·斯莫尔(Albion W. Small,1854-1926)。

尽管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一种偶然,但这个年轻的学科能够在那里生根,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支配美国早期社会学却有其必然的因素。自19世纪下半叶开始,在内战之后,美国国内的资本主义获得了一日千里的发展,从资本主义营垒中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伙伴,成为精力充沛的大汉。随着快速的工业化和移民的聚集,在美国的东部和北部出现了纽约、芝加哥和费城等一系列大城市。在这其中,芝加哥的发展尤为突出。这个1833年还仅有数千居民的原木贸易站,在60余年内凭借当时开通不久贯穿美国东西部的铁路和1893年为纪念发现美洲400周年而召开的世界博览会,到19世纪末一跃而成为百万人口的大都市,1930年即在我们将要论述的芝加哥学派的鼎盛时期更是达到350万人!除了人口的快速增长外,还有一系列因素使得这个城市成为孕育美国社会学和芝加哥大学的温床:它是一座工业城市、商业中心和交易所,资本主义在那里获得了近乎野蛮的发展;它的人口十分混杂,1900年时,其人口的一半以上是由外国移民构成的,这赋予芝加哥以鲜明的文化多样性;受到新教的影响,它还是一座文化与艺术之城,极为推崇教育和书本;同时,它也是一座现代城市,经历了1871年的大火之后,芝加哥耸立起了美国最初一批钢筋与混凝土建筑。当然,决定社会学在美国的最初发展的骰子所以最后掷向了芝加哥,还因为那里的贫困、人口拥挤和犯罪逐渐变得和伦敦、曼切斯特一样显著。1904年,当马克斯·韦伯访问芝加哥时,在他的笔下,这座城市“像一个被剥光了皮的人,你可以看见他的肠子在蠕动”。

斯莫尔就是在这样一个需要社会学的时代和需要社会学的城市,在哈珀的支持下,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1892年,当38岁的斯莫尔来到芝加哥之时,具备了在这所有着浸理教会背景的大学中设立一个新的系科并担任其领导职务的全部理由:1879年,这位浸理会教友在结束大学神学学习之后,曾前往德国柏林和莱比锡留学三载(这在当时是美国知识界的一种时髦),并在柏林与后来独领欧洲和美国社会学之风骚的格奥尔格·齐美尔相识。1889年,返回美国的斯莫尔获得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并在此后三年担任科尔比学院的院长。正是在科尔比学院,斯莫尔对社会学发生了浓厚的兴

趣,并开始教授这一新兴学科。

从今天的角度说,斯莫尔在学术上的贡献乏善可陈。这位早年受到齐美尔影响的美国社会学家,用了相当的精力去翻译前者的主要著作,并一直希望芝加哥的社会学系能够成为德国社会学的前哨阵地,而他自己的著作及其关于人类动机的理论已经被人遗忘殆尽。不过,这位同哈珀一样有着改良社会之热诚的浸理会教友,为芝加哥社会学的发展抛下了“定向之锚”:那就是,芝加哥是美国社会学的天然实验场,而芝加哥的社会学家们应该将德国人的理论运用于日益凸现的美国城市社会问题的研究之中。

同学者的角色相比,斯莫尔更像是一个学术经纪人。从1892-1925年,到退休时为止,在斯莫尔担任系主任的33年行政生涯中,他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贡献有三件:其一,1892年,斯莫尔建立了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这不仅是全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而且到斯莫尔退休之时,既是芝加哥大学中的一个大系,也是全美培养博士最多、开设课程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社会学系;其二,1895年,先于法国人迪尔凯姆创办《社会学年鉴》前一年,斯莫尔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本社会学杂志——《美国社会学杂志》(AJS),并且担任主编30年;其三,1905年,以斯莫尔为主创办了美国社会学学会(American Sociological Society),这是至今仍然统治着美国社会学界的美国社会学协会(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的前身。这三大贡献不仅在相当时间内影响到美国社会学的发展,而且从根本上奠定了芝加哥学派在早期美

国社会学中独一无二的领导地位。

在1930年代之前,芝加哥社会学由两个主要的社会学分支组成,这就是社会心理学和城市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城市社会学所以能够成为芝加哥社会学的主体内容,既与美国早期社会学中的流行范式或“潜在的学术氛围”有关,也与芝加哥突然崛起而又紊乱无序的城市生活有关。就前一个因素而言,在早期美国社会学中,无论是沃德、萨姆纳,还是吉丁斯、罗斯,受到法国心理还原主义者塔德的影响,大都信奉心理进化论,这使得社会心理学成了1930年代之前美国社会学家的最一般的专业选择(1930年,在美国社会学协会的1832名会员中,37%的人是社会心理学家;而到了1990年,这个比例在13265名会员中下降到19%);而就后一个因素而言,正是芝加哥在1833-1930不到100年间的迅猛发展,使得最能够突出现代工业社会本质的城市以及那里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成为美国社会学家关注的主题。在这两个领域中,米德是社会心理学的巨擘,帕克是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人,而托马斯则是能够在这两者间汪洋恣

意的一位大师。

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1863-1931)是芝加哥社会学派的主将之一,也是最早来到芝加哥大学任教的教授之一。不过,这位社会心理学家其实并不是社会学系的教师。从1893年离开密执安大学,追随其好友哲学家杜威到芝加哥任教的那天起,到1931年去世时为止,米德都一直是该校哲学系的教授,也是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的主要阐释者。

米德在芝加哥社会学中的地位,用罗伯特··法里斯(芝加哥学派的8位主将之一——埃尔斯沃斯·法里斯之子)的话来说,主要是通过其在哲学系开设的高级社会心理学课程奠定的。这门课程从1900年开始,到米德去世前的1930年为止,每年一次,整整开了30年,吸引了大批学生,其中包括社会学系的大多数研究生。在这门经典课程中,米德积30年之功,系统地阐释了后来被其学生赫伯特·布鲁默称之为“符号互动论”的思想,而他死后由几位学生根据课堂笔记编辑的《精神、自我与社会》(Mind, Self , and Society,1934)一书,也因此成为符号互动论的“圣经”。

要想系统地阐释米德思想的来源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这位出生于马萨诸塞州一位神学教授家庭的天才,16岁就考入了其父所在的奥伯林学院。因为父亲早逝,米德读完大学后便以充任小学教师、铁路勘探工和家庭教师糊口。1887年,米德再度入学,考入哈佛大学哲学系,师从威廉·詹姆斯和乔赛亚·罗伊斯。一年以后,米德前往德国深造。在德国莱比锡,他从心理学之父威廉·冯特那里获益匪浅,尤其是冯特的“姿势”(gesture)概念后来成了支撑符号互动论的中心概念;也是在莱比锡,米德遇到了后来使他对心理学产生终生兴趣的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而在柏林,刘易斯·科塞猜测,米德曾听过齐美尔的课,因为后者对互动及整个社会微观过程的关注正是后来符号互动论的核心所在。

不过,米德的思想直接与三位美国思想家有关,这就是他在哈佛时的老师詹姆斯、在密执安大学任教时的好友哲学家杜威和社会学家库利。借用乔纳森·特纳的话说,“他们每一个人都为米德的理论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显然,从詹姆斯那里,米德获得的是“自我”这一概念,它说明人类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在詹姆斯之后,库利完善了“自我”这一概念,论述了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对对方姿势的理解,以及是如何根据他人的看法认识自己的,这最后一点,即库利的“镜中我”,为米德提出“概化他人”(generalized other)的概念提供了温床;最后,杜威所提出的“精神”(mind)在社会环境中产生并在互动中发展的理论,同样对米德思想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

米德的理论在其生前被称为“社会行为主义”,其具有鲜明的反对身心两元论的特征。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I)和客我(me)两个部分,前者是个体对他人作出反应的动力性趋势,后者是社会的自我,它依赖角色的扮演,反映的是社会的经验,是通过在社会互动中概括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后形成的。重要的是,主我和客我总是密切相关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出现在社会经验中的人”。受齐美尔的影响,米德倡导从持续进行的社会过程或社会互动开始研究社会,因为精神、自我与社会都产生于这一过程。如果说,在米德生前,他的理论将芝加哥社会学的视野从斯宾塞等人对宏观社会过程的关注转向微观的社会层次(包括社会问题的微观研究),那么,在他之后,符号互动论则成了抗衡战后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孤军”,这其实也是“第二个芝加哥学派”的理论基础。如果单从加入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时间先后来算,威廉.I.托马斯(William I. Thomas,1863-1947)称得上是一员老将。1893年,当他得知芝加哥社会学系成立时,这个在田纳西大学毕业、在德国过留学,并且已经在奥伯林大学获得教职的年轻人还是毅然决然地来到芝加哥,成了斯莫尔和亨德森的研究生,并在两年以后成为系里的教师。这时的芝加哥除了他的两位导

师以外,加上一个文森特,就是它的全班人马。

1908年,托马斯获得了一笔为数5万美金的资助,并由此开始了他对移民的社会心理与城市生活适应性的研究。5年以后,这项庞大的研究计划找到了一个十分合适的合作者——波兰人兹纳涅茨基。通过对波兰移民家庭的书信往来和生活史的研究,两人合作完成了长达5卷本的巨著《欧洲和波兰的美国农民》(1918-1920)。在这部著作中,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力图描绘的是,经历从波兰的乡土生活到美国芝加哥的都市生活这样的重大变迁的波兰农民,在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上的变化。他们富有创见地提出,只有把个人的态度和社会的客观文化的价值观综合起来加以考虑,才能充分理解人的行为。尽管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最早将社会心理学定义为“有关态度研究的科学”,但与心理学家不一样的是,两位社会学家关心的不是特定个体对特定事件的特定反应,而是组成群体生活的每一位成员所普遍采取的态度。

《欧洲和波兰的美国农民》成就了托马斯的大业,也为芝加哥学派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有人将这部著作视为定性研究的开山之作,而将30年后塞谬尔·斯托弗的《美国士兵》(1949)视为定量研究的里程碑。确实,《欧洲和波兰的美国农民》称得上是“美国经验社会学第一部伟大的经典型著作”(科塞),是“反对扶手椅中的社会学的里程碑式的范例”(巴纳斯)。

其实,托马斯社会学中最值得玩味的是他的“情境定义”(definition of the situation)的概念,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如果人们把情境界定为真实的,那么它们在结果上也就是真实的”。这一被罗伯特默顿称为“托马斯原理”的假设向人们展示,情境的社会定义尽管是主观的,但却有其客观的结果。如果用“托马斯原理”去解构毛泽东的一句名言,那么虚心不一定会使人进步,骄傲也常常不会使人落后。因为如果周围的人都将你视为一个骄傲的人,你就别无选择,只能够按让人感到值得骄傲的方式去生活。其实,这已经

为贝克尔和勒默特的“社会标签论”提供了理论雏形。

尽管在芝加哥社会学系成立后的20余年里,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在那里找到了自己最为合适的生长土壤,但在1915年前它还一直没有获得“芝加哥学派”的美誉,因为到这时为止它最重要的旗手还没有

出场。

现在,历史的聚光灯该将自己的光芒投向罗伯特·帕克,这个在1914年已经50岁时才步入芝加哥殿堂的“大器晚成者”。虽然他年近半百才来到芝加哥,但在密执安上大学时,受约翰·杜威的影响,已经使他与芝加哥有了某种精神上的联系。大学毕业以后,帕克的经历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阶段是1887-1898年的记者生涯,在这11年里,帕克辗转于明尼苏达、底特律、丹佛、纽约和芝加哥这5大新兴城市之间,并对城市生活有了独特的感受;第二阶段帕克再返校园,先在哈佛大学后赴德国求学,这期间他不仅在柏林的Friederich-Wilhelm大学成为齐美尔的学生(这也是他一生接受的唯一正规的社会学教育),而且萌生了对社会心理学尤其是集群行为研究的浓厚兴趣,1903年帕克凭《群众与公众》(Crowd and Public)一文从新康德主义者文德尔班手中获得博士学位;第三阶段帕克再度回到社会之中,1905年他结识了黑人领袖B.T.华盛顿,并与后者密切合作了7年,“逐渐了解了黑人的生活、习俗和状况”;第四阶段,因为托马斯的热诚相邀,帕克于1913年来到芝加哥社会学系,为学生开设“美国黑人”的课程。尽管由于社会学系没有编制,帕克是以神学院教授级讲师(professional lecture)的名义进入芝大的,并且在这个几乎无薪的位置上一待就是九年,但是凭着对城市生活独一无二的理解,对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近乎着迷般的倾心,帕克于1923年升任正教授,并很快成为芝加哥学派的中心人物。

帕克这位后来者在1920年代以后能够成为芝加哥学派的掌门人,还与这样一些因素有关:1918年,将他引入芝加哥社会学殿堂的托马斯因“生活不检点”而被迫离开了芝加哥;1925年,芝加哥社会学系的创始人斯莫尔退休,1年后去世;也是在1925年,1919年返回芝加哥接替托马斯的社会心理学教席的埃尔斯沃斯法里斯继斯莫尔之后成为社会学系主任,不知是否与法里斯的儿子罗伯特·法里斯跟随帕克攻读博士学位有关,这位新系主任给了帕克更大的发挥自己才华的空间。

有关帕克学术贡献的文献称得上汗牛充栋,2000年90岁高龄的费孝通还为自己的这位老师写下了整整100页学术札记(费孝通,2001:133-234)。确实,帕克和托马斯一样,是将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从“扶手椅”中解放出来,赋予其现实品格的第一批学者。在1921-1931的10年间,帕克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进行了15项有关城市生活和城市社会问题的研究,其对象包括非法团伙、流浪汉、职业舞女、妓女、吸毒、青少年犯罪以及犹太移民等等。1932年,即在帕克从芝加哥社会学系退休的前一年,这个来到中国北京燕京大学担任访问教授的老人,还带着费孝通“这批小伙子到北京的天桥去参观…下层社会?”,他希

望学生能够从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学习社会学。

在帕克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学术著作中,用费孝通的话来说有两部是不能不关注的:其一是他与伯吉斯合作写成的《社会学这门科学的导论》(Introduction of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1921),其二是他与伯吉斯、麦肯齐和沃斯合作的《城市》(The City,1925)。在前一部长达1000页的教科书中,帕克和伯吉斯共选择了14个主题,其主要内容涉及人类本性、人类生态学(Human Ecology)、人的社会化和集群行为,它规整了1920年代后美国社会学的基本发展方向;而在后一部200多页的小册子中,帕克和此时芝加哥社会学的另几位主将鲜明地提出,城市决不是一种与人类无关的外在物,也不只是住宅区的组合;相反,“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城市已同其居民们的各种重要活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是自然的产物,而尤其是人类属性的产物”。众所周知,正是在这本著作中,麦肯齐提出了后来流传盛广的“同心圆说”,将一个现代都市划分为中心商业区、过渡区(帕克和伯吉斯都认为,这是各种社会问题的集中地)、工人住宅区、中产阶级住宅区和郊区或往返带(commuters? zone);也是这本著作连同这些作者的其他文献,确立了城市社会学的最初地位。

1933年,帕克从中国返回芝加哥不久就退休了。帕克的退休不仅是其个人学术生涯的结束,也象征着芝加哥学派的衰落。有关芝加哥学派的衰落可以找到的原因有许多:包括美国整个社会背景的变化,在经历了最初的工业化浪潮之后,美国的移民潮已经回落,城市已经多少变得井然有序,人的边际性也开始减少;包括社会学力量在其他学校的崛起,比如,由索罗金创办的哈佛大学社会学系在战后因帕森斯在理论方面的建树和塞谬尔·斯托弗在方法上的贡献而异军突起

使得已经成为中坚力量的布鲁默、里斯曼、沃纳和休斯陆续离去;还包括美国社会学已经从齐美尔的人道主义和解释性传统,转向高度定量化和统计性的,另外美国社会学家对芝加哥社会学家普遍怀有的社会心理学的兴趣也开始下降;最后,造成芝加哥社会学衰落的直接原因是1935年职业社会学家的反叛,这一反叛的标志是创立了另一本杂志《美国社会学评论》(ASR),它结束了芝加哥社会学家对《美国社会学杂志》(AJS)长达31年的统治。尽管在反叛后的1936年,美国社会学协会的大权又重新落到芝加哥学派的埃尔斯沃斯%26#8226;法里斯手中,但芝加哥社会学君临天下的“霸主”地位已经消失,新的

强势集团正在东部的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浮现。

在美国社会学界,逼迫芝加哥社会学“禅让”的直接事件,是1935年职业社会学家的反叛。稍前于此,包括帕森斯在内的东部主要的几个常春藤联盟大学中的社会学才俊,组成了一个青年社会学家团体。这个团体在思想上脱离了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美国实用主义社会学传统,在制度上则脱离了芝加哥的组织约束(亚历山大,2000:160)。1936年,以帕森斯为代表的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们创立了我们前面提及的《美国社会学评论》,它象征着东部新的强势集团开始挑战芝加哥的“霸主”地位。在1930年代,几乎每一个年头都会发生一些后来影响到社会学走向的重大事件。近接着1935年和1936年,1937年,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1979)这个直接引发芝加哥社会学大厦坍塌的“伟大的年轻人”(Merton,1980:69),写出了能够衡量他是如何“再造”社会学之成就的标尺——《社会行动的结构》(赛德曼,2002:59)。这部艰涩难懂的奇书,不仅将韦伯和迪尔凯姆这两位欧洲社会学大师的思想系统介绍到美国社会学界,而且标志着美国社会学改朝换代的开始。

当然,在此之前一直独领风骚的芝加哥并没有就此土崩瓦解。不仅在此之后美国社会学会的领导职务多次再回到芝加哥人手中,而且具有明显对抗意义的事件是,也是在1937年,我们这篇文章将要论述的主角之一——赫伯特;布鲁默(Herbert Blumer, 1900-1987)撰写了“社会心理学”一文,第一次将由乔治;米德开创的芝加哥的社会心理学传统称之为“符号互动论”(the Theory of Symbolic Interaction, Schmidt, E.D., 1937)。考虑到布鲁默不但是乔治;米德的学生、芝加哥社会学系的教师,而且是帕森斯参与的1935年的“反叛”的直接“牺牲品”(这一“反叛”导致了布鲁默被解除了担任多年的美国社会学会秘书长一职),1937年的“巧合”是颇富于象征意义的:它说明现代社会学的两大理论流派——结构功能主义和符号互动主义开始了面对面的厮杀,它也预示着10年后第二个芝加哥学派的重新崛起。论述第二个芝加哥社会学派,有必要再回到乔治;米德那里。尽管刘易斯和斯密斯两位社会学家通过对早期芝加哥社会学系的课程注册、论文和著作中引述的次数,以及其他资料的计算和分析,欲图说明“米德并不是芝加哥社会学程序中的中心人物”(David L. Lewis & Richard Smith, 1980),但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没有乔治;米德,没有在其社会心理学思想上提炼出的符号互动论,就肯定没有战后芝加哥传统的“复兴”,一句话,没有我们这里将论述的第二个社会学芝加哥学派。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说,所谓“第二个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其内涵是确定的。它不仅具有严格的时间(战后到1960年代)和空间(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特征,而且具有鲜明的理论和方法取向:在理论上,它继续秉承米德开创的符号互动主义思想;在方法上则倡导使用生活史、自传、个案研究、日记、信件、非结构性访谈和参与观察等一系列定性研究路径。这样一种标准,将赫伯特;布鲁默、埃弗里特;休斯、霍华德;贝克尔、欧文;戈夫曼和戴维;里斯曼囊括进来,同时将这一时期虽然也在芝加哥任教或求学但却属于定量主义阵营的豪泽、古德曼、邓肯、博格和卡茨排除在外。事实上,1956年的“系主任之争”(Chairmanship Battle),不仅迫使败北的里斯曼出走,而且定量主义者菲利浦;豪泽的成功已经预示着第二个社会学芝加哥学派“蜜月”的终结。

一般说来,社会学史家将芝加哥社会学家分为三代:第一代以斯莫尔为代表,最杰出的是米德和托马斯;第二代以帕克为代表;第三代的领头羊则是布鲁默。1930年代初,帕克的退休和职业社会学家的反叛,加之宏观社会背景的变化,结束了第一个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历史。我们已经看到,芝加哥统治地位的结束直接影响到赫伯特·布鲁默的个人生涯。当这位踌躇满志的年轻人1925年进入芝加哥,1927年从米德手中获得博士学位,并在1931年接替米德的社会心理学教席时,正遇上芝加哥社会学一统天下的好时光。单从1925-1934年的10年中,美国社会学会的10任会长有7任落入芝加哥人手中,就能看出当

年的芝加哥是何等的气势如虹。不过,1935年的“造反”废黜了布鲁默的“太子”之位时,也正是他扶摇直上的年龄。能够想见,芝加哥和他个人的双重“不幸”,在布鲁默后来的学术生涯中会化成一种怎样的前行动

力。

作为米德思想的传人,布鲁默志向远大,他曾说过:“在我看来,尚没有谁曾以符号互动的观点对人类群体生活的本质做过系统的研究。在以往的学者中,米德对这类研究提供了最初的基础,但他没有发展出一套可供社会学使用的方法论来……我的目标是提供一套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基本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尽管布鲁默对米德的思想尤其是方法论不太满意,但他却一直恪守米德所主张的互动过程是持续进行的这一基本观点。在布鲁默看来,人们正是通过互动过程,对自己周围的环境和相互间的关系做出解释,并对当时的情境加以共同的定义的。我们曾经提及,在布鲁默发展自己的符号互动论时,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的大潮已经席卷整个社会学界。显然,布鲁默对大多数社会学家尤其是结构功能主义者,以结构和组织的观点来考察人类社会、将人类的社会行为仅仅视为这种结构和组织的体现的做法不以为然。他认为强调结构的决定作用,不可避免地会在倚重制度、文化、规范、价值、分层、地位、角色和组织这样一些结构性范畴的同时,忽视人们借以积极构造他们行动和互动过程的主观解释过程,而正是在后一过程中,人们通过角色扮演和符号沟通来调整和适应他们的各种行动路线。用最为简洁的语言来说,社会组织或社会结构并不决定互动模式,但它们本身却是在互动过程中突生的。

我们可以用几句话来表达布鲁默对结构与行为或互动的关系。在布鲁默眼中,社会结构或文化的可变性,只是在它们影响人们在其中活动的情境时,或人们在主观上解释或定义情境时考虑到它们,才会影响互动过程。因此,社会制度不能够离开人们的主观定义而保持他们的作用;显然,更为重要的是,当人们的主观定义和解释在大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社会制度也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由于布鲁默强调人类行为的选择性、创造性和非决定性,强调包括社会学在内的整个行为科学的独特性,认为人类行为的研究者应该进入行动者的世界,他们的“注意中心应该永远是经验世界”,从这样的立场出发,布鲁默自然会反对操作主义定义、反对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中采用测验、量表、实验等

实证主义的定量研究方法。

严格说来,布鲁默的符号互动理论本质上具有反理论的特征,他深信社会学家没有能力建立不朽的、客观的理论构架,而这种特征是由布鲁默对经验世界的看法所决定的。在布鲁默那里,由于经验世界是由在不同情境中的行动者之间的不断变化的符号互动过程构成的,那些只能在特定情境中剖析特定事件的概念就无法把握现实社会的整体性。要想把握现实的经验世界,必须使用那种虽然未被明确规定、但更富有内容的概念——敏化概念(sensitizing concept)。虽然这种概念缺乏定义性概念所具有的对属性和事件的精确说明,但却提供了从何处能发现各类现象的线索和启示,这类概念包括文化、制度、道德和人

格特性等等。

从1930年代开始,芝加哥社会学的地位就不断遭到先是来自东部后来也来自西部的挑战。这种挑战除了地缘因素和理论差异以外,还突出地表现为方法方面定量和定性两种传统的水火不容。芝加哥的传统是定性的,但是从1927年倡导“科学的社会学”(scientific sociology)的威廉姆·奥格本(William F. Ogburn, 1986-1959)自哥伦比亚来到芝加哥后,在芝加哥内部就埋下了这两种传统冲突的伏笔。这种冲突在1936-1951年奥格本任系主任的15年间一直此起彼伏。可想而知,那时的布鲁默多少有些度日如年。不过,在当时的芝加哥,布鲁默并不是孤家寡人,定性传统的另一个积极张扬者是罗伯特·帕克的学生——埃弗里特·休斯(Everett Hughes)。这位1928年芝加哥社会学系的毕业生,自1938年重回母系后,就一直是由托马斯和帕克所创立的芝加哥社会学田野研究(fieldwork)传统的积极捍卫者。

休斯所以一直倾心于田野研究,同一系列的因素有关:首先,他个人一直对人类学怀有浓厚的兴趣。不但在芝加哥,他最亲密的同事和朋友是帕克的女婿、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弗尔德,而且他本人也“通晓后马林诺夫斯基时代人类学的各种研究、问题和方法”(Chapoulie,1987:266)。其次,同布鲁默

一样,休斯认为田野研究能够使调查者更好地洞悉和理解社会世界与自身的不同。因此,尽管他对定量研究也能够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在自己的研究中运用各种统计数据,强调芝加哥的学生也应该精通统计学,但是他还是更为喜爱对社会现象进行直接的观察,为芝加哥田野研究传统培养了大批的继承者。

不过,尽管布鲁默和休斯在维系芝加哥传统方面是一对犄角,但他们在日常研究中却似乎很少合作,这一点和以往的帕克和伯吉斯完全不同。休斯的学生霍华德·贝克尔后来回忆道,“1950年代,芝加哥社会学系的学生要么认为自己是休斯的学生,要么认为自己是布鲁默的学生,但不会是他们两人的学生”。不过,因为布鲁默和休斯对知识具有同样的献身精神,这种一致超越了他们之间的差异。以致贝克尔紧接着又说,所以“大多数人(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早些)最终会明白,我们也总是他们两人的学生”(Becker,

1988: 19)。

1951年,布鲁默的“克星”奥格本退休。这时的布鲁默按说已经如鱼得水,其影响完全控制了芝加哥社会学系。但是,翌年的仲夏,他却离开生活了27年的芝加哥,转任加州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布鲁默离开芝加哥的原因据说与他未能获得系主任的位置有关(起初,他与豪泽都是系主任的可能人选,但最终却是休斯获得了任命),但另一种说法却是,他妻子虚弱的身体更需要加州湾区温和的日光(Gary Alan

Fine, 1995: 264)。

布鲁默的离去,以及在此前后芝加哥社会学系内部的龃龉,肯定对第二个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发展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但在此之后的近10年里,芝加哥的个体主义和实用主义传统并没有消失殆尽。1940年代末-1950年代末的芝加哥,仍然是美国社会学的几个主要的重镇之一。在那段时间里,爱德华;希尔斯(1945-47,1957再度返回)、威廉;怀特(1945-1948)、彼得;布劳(1954-1963)、詹姆斯;科尔曼(1957-1959)、大卫;里斯曼(1949-1958)这些大名鼎鼎的社会学家都先后在芝加哥落过脚,1951年,默顿还让自己的学生刘易斯;科塞到芝加哥师从休斯。不过,在芝加哥内部,真正继承布鲁默和休斯的符号互动论传统的,还是芝加哥自己培养的两位博士——霍华德;贝克尔和欧文;戈夫曼。

霍华德;贝克尔(Howard Becker, 1928-)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芝加哥人。1946年,这个早熟的芝加哥人在18岁那年就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学士学位,21岁和23岁时又在休斯的指导下分别获得了社会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以后,贝克尔在芝加哥大学呆了两年,1953-1955年赴伊利诺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自1955年起,贝克尔受雇于自己的导师休斯,作为项目主任在密苏里州的堪萨斯市从事社区研究,并在那里一口气呆了7年。在这7年里,他在收集大量田野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了《白衣男儿:医学院校的学生文化》一书(1961)。尽管这是贝克尔与休斯等另外三人联合署名的一部著作,但贝克尔应该是它唯一真正的作者。贝克尔最大的贡献,是对1950年代流行的功能主义越轨行为理论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其实早在1940年代末撰写硕士论文时起,贝克尔就尝试着用后来被人们称之为“社会标签”的理论,质疑那种将越轨视为是由社会系统中的结构性压力造成的观点。他发表在AJS上的“成为大麻服用者”(1953)一文(这是1963年出版的《圈外人》一书的第三章)和埃德温·勒默特的《社会病理学》(1951)一书,也因

此成为“社会标签理论”正式成型的标志。

作为“社会标签理论”的积极倡导者,贝克尔和勒默特认为,单单根据越轨者的行为或社会结构是无法理解越轨的,只有认识到越轨行为也像其他行为一样涉及到互动关系,我们才能用社会学的方法对它加以分析。如此,在他们眼中,越轨既非与生俱来的品质,也非后天教化的产物,而是社会反应、他人定义的结果。在《圈外人》一书中,贝克尔用明确的语言论述自己的观点说,说到越轨,“我的意思是,越轨是由社会群体造成的。这些群体规定了若干规则(违反它们就构成了越轨),并将这些规则用于那些被称为“圈外人”的特殊个体。根据这种观点,越轨的根据不是人们行动的性质,而是一些人将那些规则和制裁方法应用于圈外人的结果。越轨者是那些被成功地贴上了越轨标签的人,而越轨行为则是被人们贴上了这

种标签的行为”(Becker,1963:9)。

贝克尔在论述中,希望将破坏规则和越轨区分开来。越轨确实破坏了规则,但它仅指那些被成功地贴上了标签的破坏规则的行为。这里,就涉及到正常人向越轨者转变的问题,即他是如何被贴上“越轨”标签的。在这方面,勒默特的解释和贝克尔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社会病理学》一书中,勒默特将越轨划分为“初级越轨”和“级次越轨”。初级越轨,如一个人对税收偶尔错误低报了收入、一个人偶然的歇斯底里、一个人出于好奇而尝了尝大麻是什么滋味。这类行为的发生可以不被人看见,当事人不会认为自己在越轨,同样也不会引起他人类似的看法,这类似贝克尔的“破坏规则”。不过,如果这类行为碰巧被人看见并被公布于众,情况就会急转而下。过失者会处在一种类似加芬克尔所说的“贬黜仪式”之下,并受到指责或惩罚。尤为重要的是,这时他就会被人贴上各种越轨者的标签,如疯子、偷税者、婊子、无赖、同性恋、小偷或吸毒者。周围的人会开始根据这一标签对她做出反应,时间一长,过失者就会在有意无意之中接受这一标签,形成新的自我概念,并开始做出相应的反应。此时,这一举动已具有“次级越轨”的形式,即贝克尔所说的“越轨”。由于越轨标签获得了证实,越轨行为就会逐渐成为习惯性行为。

在这样的基础上,贝克尔在《圈外人》一书中明确提出,要把越轨理论的分析从越轨行为转移到那些把他人贴上越轨标签的“道德提倡者”(Moral Entrepreneur)身上去,最起码也要将越轨视为被人称为越轨者和称人为越轨者这两部分人进行互动的结果(Becker,1963:163)。这样一种思路将人们长期以来接受的“越轨行为导致社会控制”的逻辑整个儿颠倒了过来,在贝克尔和勒默特那里成了“社会控制导致

了越轨行为”。

尽管贝克尔少年早熟、才华横溢,但因为一者他的研究仅限于越轨行为领域,二者他本人又基本上在密苏里过着学院外的生活,因此,布鲁默之后符号互动论的真正旗手还是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 1922-1982)。戈夫曼1922出生于加拿大,1945年从多伦多大学毕业以后移居美国。不久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9年获硕士学位,1953年获博士学位;1953-195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1958-1968年转往布鲁默任教的加州伯克利大学社会学系;后任费成宾夕法尼亚大学富兰克林讲座教授;1981-1982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1956)一书中提出的,后经《隔离场所》(1961)、《烙印》(1963)、《日常接触》(1963)、《互动分析》(1967)和《框架分析》(1974)等一系列著作完善的“社会戏剧理论”,用科塞的话说,“在很多方面丰富了社会心理学和微观社会学”,被公认为“对当代社会心理学最有力的贡献之一”。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是在这样两项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一是他为了撰写题为“有关农村社区中社会互动规则”的博士论文,在设得兰群岛中的一个小岛上进行的为期一年多的社区生活调查;其二是在读硕士期间在E.A.希尔斯的指导下从事的社会阶层研究。这两项研究引发了戈夫曼对微观社会过程的兴趣,也为他描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面对面互动提供了丰富的细节。构成《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一书的基本主题是: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是如何用各种复杂的方式在他人心目中塑造自己的形象的?戈夫曼认为,作为人生这个大舞台上的表演者,我们都十分关心如何在众多的观众(即与我们互动的他人)面前塑造他人能够接受的形象。而要做到这一点,也像在舞台上一样,我们应把能为他人所接受的形象呈现在前台,而把他人或社会不能或难以接受的形象隐藏在后台。前台是让观众看到并从中获得特定意义的表演场合,后台则是相对于前台而言的,表演者在后台为前台做准备,掩饰在前台不能表演出来的东西。

在后台,表演者可以得到放松、休息,以补偿在前台区域的紧张。

除了前台和后台,戈夫曼还以极其娴熟的技巧,从戏剧学中借用了全套术语来说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互动。其中最为核心、也最为贴切的是他对“表演”的借用和描述。在他那里,人的表现分为两类:一是用各种语言符号或替代物给予的明显的表达;二是通过广泛的行动流露出的隐含的意义。他认为,表演主要是指后一类表现,以及对这一类表现加以控制的技巧。因为自然流露的意义虽是真实的,但未必是为他人接受的,故人们在互动中要造成某种印象的话,总少不了对这部分“未加控制”的流露进行控制。不过,自然的表演总是进行了控制,又显得未加控制的。控制的痕迹过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作”。剧班,也是从戏剧学中借用来的另一个成功而贴切的术语,它指的是“在表演同一常规程序时相互合作的任

何一班人”。剧班表演具有这样两个特点:其一,剧班的任何成员都有权放弃或破坏表演,因此,表演的成功有赖于它们彼此间的配合;其二,通过合作而在观众面前维持特定情境定义的剧班成员,相互间则很难再保持这种特定的情景定义。戈夫曼认为,不能将剧班视为个体表演者的简单相加,因为如果说个体表演者表现的只是自己的特征,那么剧班表现的则是成员间关系和被表演的工作的特征。

戈夫曼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严格恪守了符号互动理论的思想精髓,而且在方法上也体现了布鲁默一贯倡导的非量化的定性研究特性。尽管戈夫曼的研究没有使用精确的测量、结构式访谈和问卷调查,但他的敏锐观察和鞭辟入里的分析,却使人不得不承认,“在戈夫曼的著作中关于人类事件的报告比许多具有大量定性数据和统计分析的研究更富有客观性和真实性”(库佐耳特语)。

因为战后美国社会学的变化多端,也因为芝加哥社会学内部的矛盾,第二个芝加哥社会学派持续的时间并不长。用加里.A.范因的话来说,它的核心年代就是1946-1952年,最长也不超过1946-1960年(Gary Alan Fine,1995:9)。1952年,显然指的是布鲁默的出走所带来的断裂;1960年则是一个多重事件决定的年代:先是1958年已经因《孤独的人群》一书的出版而身名大振的大卫·里斯曼在“系主任之争”失败后离去(这位原本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法学家虽然不是芝加哥的传人,但一者因为他与休斯的友情,二者因为他对定性研究方法的痴迷,本当是芝加哥精神的继承人),接着是同一年里戈夫曼追随布鲁默去了加州伯克利,再接着是沃纳的离去,最后是1962年休斯从芝加哥退休。其实,休斯的退休使得在芝加哥外围工作的贝克尔也像断了线的风筝,至此,由托马斯、米德和帕克传承而来的芝加哥传统终告结束。

参考文献:David L. Lewis

2017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申请之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09269327.html, 立思辰留学360介绍,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简称 UChicago或Chicago)成立于1890年,位于美国中西部的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该市是美国仅次于纽约市和洛杉矶的第三大都会区,地处北美大陆的中心地带,为美国最重要的铁路、航空枢纽,同时也是美国主要的金融,文化,制造业,期货和商品交易中心之一,其常见的别名有:“第二城”、“风城”、“芝城”等。 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 申请材料: ?(1)3封推荐信:3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2)个人陈述:A personal statement ?(3)GRE:GRE and Physics GREs; ?(4)TOEFL:TOEFL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联系方式: Phone: 773-702-8203 Fax: 773-702-8212 Emai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09269327.html, Mailing address Department of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University of Chicago 5640 S. Ellis Ave. Chicago, IL 60637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09269327.html, 参考资料: (1) Department of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University of Chicago (2) Department of Astronomy & Astrophysics-CONTACT University of Chicago

美国大学法学院排名

1 Yale University耶鲁大学 2 Harvard University哈佛大学 3 Stanford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 4 Columbia University哥伦比亚大学 5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芝加哥大学 6 New York University纽约大学 7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7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宾夕法尼亚大学 9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9 University of Virginia弗吉尼亚大学 11 Duke University杜克大学 12 Northwestern University西北大学 13 Cornell University康乃尔大学 14 Georgetown University乔治城大学 14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16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 16 Vanderbilt University范德堡大学 18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南加州大学 (Gould) 18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20 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乔治华盛顿大学 20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win Cities明尼苏达大学Twin Cities分校 22 BOSTON University波士顿大学 23 Indiana University,Bloomington印地安那大学伯明顿分校 (Maurer) 23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23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 Champaign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23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圣母大学 27 Boston College波士顿学院

芝加哥大学校园环境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09269327.html, 据立思辰留学360介绍,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简称 UChicago或Chicago)成立于1890年,位于美国中西部的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该市是美国仅次于纽约市和洛杉矶的第三大都会区,地处北美大陆的中心地带,为美国最重要的铁路、航空枢纽,同时也是美国主要的金融,文化,制造业,期货和商品交易中心之一,其常见的别名有:“第二城”、“风城”、“芝城”等。 芝加哥大学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大学之一,有87位教师和校友曾获诺贝尔奖,为美国大学之最。2位校友曾获图灵奖,12位教授荣获过国家科学奖章,现任教授中有超过60位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和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其中包括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崔琦。 校园环境 1)校园环境 哈帕四合院芝加哥是美国人口第三大城市(仅次于纽约和洛杉矶),第二大商业中心区,最大的期货中心,也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该市地处北美大陆的中心地带,位于北美五大湖之一密歇根湖畔,为美国重要的铁路、航空枢纽之一。位于该市的各大政府和商业机构为芝大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芝加哥大学主校区位于芝加哥市南的海德公园(Hyde Park)地区,东临杰克逊公园,西临华盛顿公园,距芝加哥市中心11公里。为举办1893年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修建的中途公园将校园分成南北两块,其中包括海德公园区内著名的芝加哥科学与工业博物馆,作为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唯一保留的建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09269327.html, 芝加哥大学校园占地约217英亩,以哥特式建筑群落为主,周围围绕园林。大学的老校园被称为“主四合院”,建筑构思是芝大校董,建筑师亨利·艾夫斯科布绘制的“总体规划”的一部分。主四合院组成6个四合院,每个四合院由毗邻的建筑物所包围。 20世纪40年代后,校园的哥特式风格开始让位于现代风格。1955年,埃罗萨里宁签约开发第二个总体规划,从而使校区扩展到中途公园以南。这一时期的代表建筑包括莱尔德贝尔法四合院(法学院综合建筑群),社会服务管理学院建筑群,哈里斯公共政策研究学院建筑群,以及野兽派的雷根斯坦图书馆。 2011年,该芝大完成了一座拥有巨型玻璃穹顶的乔和丽卡曼索托图书馆。 此外,芝大拥有的美国国家历史遗迹还包括纪念世界上第一座可控核反应堆“芝加哥一号堆”(Chicago Pile-1)而修建的核能雕塑、美国著名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的代表作“罗比住宅”(Robie House)、世界上首次分离出钚元素的乔治·赫伯特·琼斯实验室(George Herbert Jones Lab)405室以及“斯内尔希区柯克本科宿舍”等,还有著名瑞典生物学家、生物分类法创始人卡尔·冯·林奈的全身雕像。芝大校园中的最高建筑是为纪念学校捐助人约翰·洛克菲勒而于1928落成的“洛克菲勒礼堂”,芝大很多学院都是在该礼堂举行毕业生的学位授予仪式。美国第44任总统奥巴马一家的住宅也位于芝加哥大学所在的海德公园社区(Hyde Park)。 2)卫星校园 布斯商学院在芝加哥商业区、伦敦和新加坡分别拥有校园。为拓展北亚洲市场,布斯商学院将亚洲分校迁至香港。香港特区政府已于2013年7月将位于摩星岭的一处土地分配给布斯商学院用于建设校园,并开办EMBA课程。 坐落在巴黎塞纳河左岸的芝加哥大学巴黎中心主办有很多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项目。而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面积达2100平方米,设有会议室、教室、办公室和供交流及小组讨论用的场地。中心从三大方面促进学术研究:商学、经济学和政策;科学、医学和公共卫生;以及文化、社会和艺术。 3)学生住宿 芝加哥大学的住宿系统包含36座本科生宿舍,分布在10个宿舍建筑群中,位于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环境和传统。每幢宿舍都有自己的“客厅”或休息室,每幢宿舍均有自己的宿舍管理委员会,并配有一名舍监以及一名宿舍助理。每幢宿舍还可以在校园用餐区指定自己宿舍的“餐桌”,以便宿舍系统中的每位学生始终能找到地方与朋友坐在一起用餐。宿舍每周举行会议,由宿舍管理委员会召集学生,参加文化活动、募捐活动、舍内体育活动。六个最大的宿舍区还设有宿舍主任。宿舍主任由终生教师担任,他们与家人住在宿舍区,向宿舍区的学生提供知识、文化、社交和休闲等计划。此外,海德公园(Hyde Park)社区内还分布有数十座各式学校公寓楼提供给研究生和访问学者居住。

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全面介绍.doc

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全面介绍 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专业强调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实证调查和政策分析。经济学专业强调严谨的实证工作对于测试理论模型和政策的重要性。专业课程强调多元化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分析,而这些在学院的本科课程中有明显的体现。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专业主干课程主要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应用微积分,统计学,会计学,线性代数,经济发展等。 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专业就业方向: 通过学习,完成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金融、咨询、国际贸易及保险业等相关行业从事相关工作,也可以继续该专业研究生的学习。 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专业入学要求: 学术要求: 高中毕业,成绩优秀,获得高中毕业证; 语言要求: 1、提供英语语言成绩,其中托福网考最好不低于100分; 2、或者雅思不低于7.0分,单项不低于7.0分; 3、无双录取。 其他要求: 1、最好提供ACT或者SAT Reasoning成绩; 2、可能会有面试。 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专业申请材料: 1、通过Common Application在线完成并提交申请; 2、完成芝加哥大学补充表; 3、75美元申请费; 4、高中学习成绩单以其国际学校(如GCE A levels,IB等)补充报告单; 5、教师评价表以及2封授课教师推荐信;

6、提供ACT或者SAT Reasoning 考试成绩单; 7、雅思或托福成绩单; 8、年中成绩报告单; 9、经济补助申请(非必要); 10、补充材料,包括创意写作样本、科学研究摘要,或者音乐、喜剧、舞蹈和电影方面的材料等(非必要)。 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专业授课设置: 所涉及的课程包括:公共政策分析,微观经济学概述,宏观经济学概述,经济分析因素,博弈论与经济应用,拍卖理论,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实验经济学,人口与经济,经济和营销人口统计学,货币与银行,宏观经济学专题研究,薪酬与绩效,金融学,公共金融学等。 其他信息 学制:4学年 学费:43581美元/学年 申请费:75美元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专业的入学要求 True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文学学士专业课程特为对社会学感兴趣的学生而开设,主要意在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社会学专业的教师将向学生介绍有关犯罪法律、社会不平等现象、政治和社会运动、宗教教育、医疗等一系列社会现象。学生可以在社会研究中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文学学士学位的主干课程主要有:全球社会学,经典社会理论,社会研究,当代社会理论,社会发展模型等。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专业就业方向: 通过学习,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根据自己所学

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摘自《两个幸运的人》

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摘自《两个幸运的人》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09269327.html, 2004年03月22日 19:15 中信出版社 {米尔顿}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自1890年建校以来就一直是全美一流的经济学研究生培养中心。经济系第一任系主任詹姆斯·劳伦斯·劳克林是由校长哈珀从康奈尔大学聘请来的,他为经济系创立的教学与科研模式沿用至今。他本人持保守主义观点,但是在招聘教授与处理系里事务方面,他表现得极其宽容。他从康奈尔大学带来了索尔斯坦·维布伦,这是一位引起争议的学者,也是著名的古典经济学批评家,他在经济系工作了14年,在他风波迭起的职业生涯中,这是他在一所大学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份工作。劳克林在芝加哥大学做的第一件事是创办了《政治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他自己担任编辑,而由维布伦担任主编。这份杂志迅速成为(而且至今仍然是)经济学专业的一流学术刊物。 约翰·内夫(曾在芝加哥大学长期担任经济史教授,是我和罗斯的老师)1934年在为劳克林写的悼词中说:“劳克林经常选用顶尖人才,哪怕这些人所持观点与他大相径庭……因而美国大学中最保守的经济系系主任打造了一个政治上最自由、经济学观点最不正统的经济系。”[1] 劳克林重视教授的素质超过意识形态,同时重视教授的科学研究,而且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作为他们专业训练的一个部分。由此而来的一个必然结果是他相信个人讲学方式要比那种课堂正式讲授的效果更好。这成为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延续至今的传统。 就像在劳克林时代一样,直至近年,芝加哥大学经济系一直被公认是自由市场经济学的研究中心。经济系理所当然地享有这一赞誉,因为在这一时期内,经济系有着主张这一理论的杰出教授,而且他们成功地发展了这一理论。但是他们始终是少数。经济系的特点是政策观点多样化而不是追求一致性。芝加哥持普遍流行观点的经济学家(他们是20世纪意义上的自由主义者),能够与其他学院竞争;而19世纪的“自由主义者”却不

外国教育史

第十二章赫尔巴特 统觉理论:当新的刺激发生作用时,表象就通过感官的大门进入到意识阈中;如果它有足够的强度能唤起意识阈下已有的相似观念的活动,并与之联合,那么,由此获得力量就将驱逐此前在意识中占统治地位的观念,成为意识的中心,新的感觉表象与已有观念的结合,形成统觉团(认识活动的结果);如果与新的表象相似的观念已经在意识阈上,那么,二者的联合就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地位。 教学理论:一、教学进程理论 第十三章福禄培尔 一、论教育的基本原理(简答):统一的原则顺应自然的原则发展的原则创造的原则 二、福禄培尔恩物满足三个条件:1、能使儿童理解周围世界,又能表达他对于这个客观世界的认识。2、每种恩物应包含一切前面的恩物,并应预示后继的恩物。3、每种恩物本身应表现为完整的有秩序的统一观念——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可形成有秩序的整体。 三、历史贡献:在幼儿教育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首创“没有书本的学校”——幼儿园,并在长期的幼儿教育时间中摸索、总结出一套教育幼儿的新方法,建立起近代学前教育的理论体系。19世纪后半期乃至20世纪初期,他的幼儿教育方法一直深刻地影响了欧美各国、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幼儿教育。福禄培尔的影响超出了学前教育范围。他对儿童积极主动活动的重视,对游戏的教育意义的强调,对手工教育的推崇以及对于家庭、社区和儿童集体在儿童教育过程中重要作用的评价,不近为后来许多教育思想家所肯定和接受,而且逐渐影响到小学乃至中学课程的设置。 第十四章 德国教育1810年洪堡柏林大学的特色:首先,拥有充分的办学自自主权。教师与学生享有研究与学习的自由,即教学自由与学习自由。其次,聘请学术造诣深厚、教学艺术精湛的教授到校任教,切实提高柏林大学的教学质量与学术声望。再次,重视柏林大学的学术研究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影响: 第斯多惠:德国师范教育之父 法国教育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教育机构:帝国大学 《费里法》三大原则:国民教育义务、免费、世俗化 英国教育斯宾塞《教育论》 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为实现此目的,应切实适应社会生活与生产的需要。 五种类型的课程1、生理学与解剖学2、逻辑学、数学、力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3、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4、历史5、文学、艺术 教学原则和方法:1教学应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2、儿童所接受的教育必须在方式和安排上与历史上人类的教育相一致3、教学的每个部分都应该从实验到推

芝加哥大学创立者及其建校精神

芝加哥大学创立者及其建校精神 美国石油大亨约翰·洛克菲勒是有史以来最富有的人(他在大萧条之前的资产为9亿美元,按2001年的币值,他的资产达约2000亿美元,而相较之下比尔·盖茨在该年只有587亿美元)。他把大部分的财产投资慈善事业,“而我最好的投资就是芝加哥大学”。 洛克菲勒曾捐助过大量的机构和社会组织,但他有一个不成文的“政策”,即在他提供启动资金之后这些机构必须自谋生路,结果接受过他的捐赠的大多数机构都倒闭了,而威廉·林尼·哈珀是唯一曾“迫使”他改变“政策”以对一个机构长期“供血”的人,那个机构就是后来成为他“最好的投资”的芝加哥大学。而威廉·林尼·哈珀便是芝加哥大学的首任校长。 芝加哥大学创建于1891年。19世纪后期,人口向西部迁移和工业发展使得远离发达东海岸的美国中部急需一所顶尖大学。拥有远见卓识而乐善好施的洛克菲勒憧憬这里会诞生一个与哈佛、耶鲁比肩的大学。 1891年,洛克菲勒经过慎重考虑后选择年仅35岁的哈珀作为筹备芝加哥大学的助手,不久之后哈珀因为出色的工作被任命为首任校长。芝加哥大学还未成形,哈珀便为该校制定了极为严格的教师和学生选拔标准。 他毫不忌讳公开他对芝加哥大学的野心勃勃的设想,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建成“一所可以和东部(哈佛和耶鲁所在地)所有学校媲美的大学”,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把所有的热情投入到无情的引进有才能的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中去”。 为筹办芝加哥大学,哈珀发挥曾倾倒洛克菲勒的“天才的鼓动力”,说服了8位在任的大学校长和近20名的系主任辞职来芝加哥执教,这在教育史上几乎是空前绝后的。他去当时美国及世界顶尖的心理学研究中心克拉克大学(Clark University)访问,离开的时候“挖”走了三分之二的教师和一半的研究生,引得该校校长、著名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stanley hall)大骂他“没良心”,以致于哈珀成了主要大学众口一致的讥笑和斥责对象,但他不为所动。他还通过向研究人员提供比教师多得多的补贴来吸引“美国最优秀的学者”。此举引起批评家的猛烈抨击,但洛克菲勒用人不疑,坚决支持他。 正是这种近乎偏执和狂热的办学热情,使得他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一个总数为120人的一流研究和教师团队,修建了10栋楼。到1894年,芝加哥大学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与研究的领袖之一。一座新的顶尖大学诞生了,如他所言:“(这里)每片碎屑都是新的,却如苍山一般牢固”。哈珀受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洪堡精神”(崇尚教学研究合一)的影响,想结合美国的人文学科大学与德国的研究性大学的优势办学,主张大学的目的是深入研究,大学生应该在地方社区完成大学的头两年基础课程以应付后两年的紧张学习——这一思想直接催生了几十年后覆盖全美的社区大学体系。 在这种理念的驱使下,哈珀在课程上做了大胆创新,创立低年纪学生学院,全年不间断提供基础课程、不分寒暑假滚动式授课和学习,同时允许完成学业的学生在任意学年的任意时候毕业,然后进入“深入研究”阶段。为显示这种“不间断授课”的决心,他把芝加哥大学的第一堂课安排在了周六上午8:30,为了上好第一堂课,哈珀带领其他教职员工在前一夜通宵达旦工作,把刚送到的课桌和椅子安放好,并打扫卫生。

高三女学霸研究出胖瘦公式双双被世界名校录取

高三女学霸研究出胖瘦公式双双被世界名校录取 “我们都很喜欢数学,所以就凑在一起做起了研究,其中一个有趣的项目是研究人的肥胖指数。”在昨天南京外国语学校的会议室里,刚接到耶鲁大学录取通知的女生王英之杰讲起了和老搭档崔珈铭的“研究趣事”。而崔珈铭也刚刚拿到了来自有“美国第一女校”之称的韦尔斯利学院(ED申请)文理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据了解,两位女生都热衷于“数学应用生活”,她们的研究把腰臀围比引入,只要有身高、体重、腰围和臀围,就能计算出一个人的“综合肥胖指数”(IOI)。 高三女学霸研究出胖瘦 公式双双被世界名校录取 怀疑国际通行胖瘦标准公式女生搞出更精确的“综合肥胖指数” 据了解,王英之杰(图右)和崔珈铭(图左)在高一进校的时候是同班同学,因为座位靠得比较近,所以两个人平时的学习交流也很多,两个喜欢理科的女生很快就成了好朋友。 “我们俩都喜欢用数学研究实际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有一次,我对比较流行的国际通行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标准BMI的科学性产生了怀疑,于是我就告诉了崔珈铭,她的数学非常得棒,因此我们俩决定联手研究这个问题。”王英之杰告诉记者,在高一暑假,她俩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据介绍,BMI指数是国际通行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一个标准。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体重指数大于25算超重,体重指数>30就算是肥胖了。但是,如果相同身高和体重的两个人,其中一个是坚持运动、肌肉发达的,而另一个是不运动的人,那用这个指数去判断是否肥胖其实就不太科学了。 “其实临床上有一个概念叫做脂肪率,这可以作为肥胖的诊断标准,但是需要精密仪器等医学手段去检测,而对一般人来说过于麻烦了。那么,我们就想到把腰臀比(WHR)引入到这个测算当中。”王英之杰告诉记者,她和崔珈铭两个人

美国芝加哥大学生态与演化科学系教授龙漫远

美国芝加哥大学生态与演化科学系教授龙漫远:不“进步”的生命:演化没有方向性 来源:文汇报(2013-05-06 22:36:33) 致力于演化科学研究30多年的龙漫远告诉我们:包含进步意义的演化绝不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恰恰相反,将“演化”等同于有方向性的“进化”,是一个百年的误读。近日,龙漫远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讲学之际,就相关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何为“进化”?词典告诉我们:“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变化”,紧接着下一条:“进化论:关于生物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认为现在的生物有着共同的祖先,它们在进化过程中,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种类少到种类多逐渐变化发展。” 然而,致力于演化科学研究30多年的龙漫远告诉我们:包含进步意义的演化绝不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恰恰相反,这是一个百年的误读。虽然如今对19世纪英国哲学家、达尔文的同代人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是不是一个“粗鄙”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始作俑者,有打抱不平的翻案评价,但是,确实是斯宾塞提出“适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 ttest,日译“优胜劣败”)这个片语,从而被认为是将达尔文演化论中的自然选择概念应用到社会学和政治学的滥觞。英国哲学家摩尔(G.E.Moore)认为,斯宾塞错误地将生存上升到善的高度,把一种自然属性变成了一种非自然属性。大约50年后,后来成为美国社会思想界巨擘的理查德·霍夫施塔特(Richard Hofstadter)写作了《美国思想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1955),认为斯宾塞的社会哲学在无意中助长了19世纪晚期美国的自由放任资本主义。 斯宾塞的影响远大于此。他的著作在日本和中国翻译流传。斯宾塞对达尔文的理解也影响了晚清力求变革、进步以图存的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了一条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自然科学法则来论证政治上的诉求。由此,“演化”与“进化”不分、“进化”与“进步”等同,这些“身份不明”的概念逐渐进入中国社会的话语体系。 龙漫远在1978年考入四川农业大学,1987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深造。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终于有机会以分子生物手段研究演化,探究基因起源之谜,而龙漫远偶然之中叩开了这扇大门,自1990年起,他以出色的、极富勇气的研究成为“新基因起源”这一领域的开创者。龙漫远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了一个只有两百万年的年轻基因,并通过发掘一系列完整的分子起源过程,第一次成功地向人类展示了新基因的起源,以及它们如何塑造面临新环境变迁的生物物种,从而使人们得以在分子层面窥见达尔文所描述的“强大的选择力量”。 龙漫远给他发现的新基因取名“精卫”,以在东海溺亡的炎帝女儿化身小鸟的故事,比喻那个经反转录形成的基因死去又复生成新的基因结构,赋予物种以新功能的过程。美国《科学》杂志刊载“精卫”基因的论文时,也特别留下篇幅,让龙漫远讲述他70年代在云贵高原当知青时听闻的这个古老东方神话。1993年获得遗传学博士学位后,龙漫远来到哈佛大学沃尔特·吉尔伯特的实验室继续接受挑战,1997年,他完成了对“精卫”基因起源所代表的机制从特殊到普遍意义的证明。如今,新基因起源这一领域的知识已经写入欧美演化生物学的主要教科书。迄今,龙漫远发表了近130篇研究报告评论和综述,其中40篇发表在美国

2016年美国最佳法学院排名

留学监理服务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b09269327.html, 2016 年 USNews 美国研究生最佳法学院排名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3月10日发布最新的2016年研究生项目排名。除了以往学生们期待的商科、教育学,工程学、法学和医学专业外,US News2016 年研究生项目排名还将首次囊括护理学硕士项目。在未来,护理学研究生项目将正式加入年 度排名行列。 以下是US News发布的2016研究生院法学院排名:以下大学都可在院校库中搜索查看官网 排名学校中文名学校英文名所在地 1 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 New Haven, CT 2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 2 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 CA 4 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NY 4 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 Chicago, IL 6 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 New York, NY 7 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 PA 8 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 Durham, NC 8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Berkeley, CA 8 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 Charlottesville, VA 11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Ann Arbor, MI

美国芝加哥大学排名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09269327.html, 综合排名 立思辰留学360介绍,2014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全美大学本科综合排名第5 世界排名 2013年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全球第9 2010年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全球第9名 2010年上海交大《世界大学-社科领域排名》全球第2名 2010年上海交大《世界大学-理科领域排名》全球第13名 2010年上海交大《世界大学-物理学科排名》全球第9名 2010年上海交大《世界大学-数学学科排名》全球第11名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09269327.html, 2010年上海交大《世界大学-经济/商学科排名》全球第2名 2013年《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全球第10名 2013年《泰晤士世界大学-社科领域排名》全球第2名 2013年《泰晤士世界大学-人文艺术领域排名》全球第3名 2013年《泰晤士世界大学-物理科学领域排名》全球第8名 2013年《泰晤士世界大学-生命科学领域排名》全球第12名 2012年《QS世界大学排名》全球第8名 2012年《QS世界大学专业排名》全球排名如下: 立思辰留学介绍,专业排名专业排名专业排名 会计学 9 法律和法学 13 物理学 12 地球和海洋科学 5 教育和培训 15 社会学 5 地理学 9 语言学 11 哲学 7 经济和计量经济 3 数学 14 心理学 10 英语和文学 9 医药学 22 政治学 13 历史和考古 9 现代语言学 9 生物学 21 全美排名 本科生排名: 2014年度《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全美大学排名第5名(与斯坦福并列)研究生专业排名: 2014~2015年度《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全美研究生专业排名: 专业排名专业排名专业排名 经济学 1 商学院 4 生态学/进化生物学 4

硕士崛起:芝加哥大学统计专业录取

硕士崛起:芝加哥大学统计专业录取 学生姓名:方同学 毕业院校:北京某二本高校,统计专业 硬件条件:GPA: 3.51; GRE: 320; IBT: 100 申请目标:美国top20,统计专业 录取结果:University of Chicago 录取 优势: 1. 方同学的GPA和语言成绩都很不错。 2. 方同学的申请的专业和本科专业相同,因此在申请材料准备上有很大的优势。 3. 学生自己对申请美国硕士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沟通起来特别顺畅,能很快进入申请准备状态。 劣势: 1. 方同学的本科学校不是211和985,也很少有师兄师姐去美国读硕士或是转学,所以美国对于他们的学校了解较少,申请难度提升不少。 2. 方同学因为学校不是太好,所以相关的项目和名教授导师都很少,对于ps十分的不利。 3. 统计学的竞争现在也是越来越大,面对北大清华等知名院校的学生,方同学怎么杀出一条血路呢? 【明智慧德专家方案】 在加入明智慧德留学服务以后,方同学对我们的老师提了很多的问题。因为他自己本身也研究了很多的美国硕士申请的知识,因此问题都很专业。 我们首先对方同学做了对申请专业的分析,并对他的本身的了解进行了深入剖析。从统计研究生的专业分析,再到申请统计不同年度的申请趋势对比,我们告诉方同学统计专业

在众多申请专业中还算是一个比较好申请的专业,但是其申请难度却是在与时剧增。前10的学校按照明智慧德留学之前的录取数据比较好拿录取的基本上就是哥大,但是就是哥大我们的竞争压力也不小,面对的是北大清华等名校的竞争者。同时我们的目标不止于哥大,我们期待更好更专业的学校录取。 方同学自己也表示,他自己也看了很多的留学论坛,研究了很多,他了解这个专业的申请形势,感觉以他自己的情况前十名校硕士申请是非常难的,但是他还是要试一试!所以我们商量了申请策略,帮助他做了具体的时间规划和背景提升规划。 在帮助方同学提升的同时,我们明智慧德留学后期团队也帮助方同学加入了几个比较牛的北京名校教授科研项目组,并且方同学自己也很努力,在项目组中成功参与发表了一篇文章。经过种种努力,总算把方同学的学术背景给补起来了。 在申请快到的8月份,明智慧德后期团队开始了方同学的简历制作,从最初平淡无奇的本科申请简历成功过渡到专业的研究生简历,重点突出了方同学对专业方面的努力、在社团和各种活动中的表现以及获奖信息。后面的研究经历也经过不断商量讨论,重点描述了方同学跟着北京教授项目组的工作经历。 在essay的写作上,我们首先让方同学按照学校的要求自己写了一个初稿。虽然在一起磨合了这么久,但是方同学的初稿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混淆了personal Statement与Statement of Purpose的区别,点也不够引人注目。仔细阅读完方同学的初稿之后,我们与方同学通了好多次电弧,仔细分析了PS与SOP在申请中的重点不同。经过分析之后,方同学也发现了这两个的区别,并且更加倾向于写SOP。在后面的申请中,我们针对每一个学校的特点,认真研究了它的课程和专业设置,在SOP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方同学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的人,每个SOP我们至少改了3遍以上,他提出他的想法,我提出我的观点,一起讨论,一起改善,分享我们的一些比较好的经验。实践证明,这样的配合是比

芝加哥大学统计学

芝加哥大学 统计学 - Statistics

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 综合排名:5 学校类型:私立- 综合性大学 所在地: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 录取率:8.80% SA T统计:2100-2360 每年学费:27万(人民币) 是否有奖学金:是 在校生人数:15861 开学时间:秋季,春季 学校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b09269327.html, 院校介绍

院校简介 芝加哥大学是美国久负盛名的私立大学之一,由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捐资创办,以高水平的科研与教学著称。芝加哥大学的学术声誉在全美大学排行榜中位列第四,综合实力排名第五,为美国和全世界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自学校成立以来,共产生81位诺贝尔奖得主,其中包括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和崔琦。芝加哥大学的毕业生很多在全球五百强的企 业担任高管职位,或成为各自领域的精英人物,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在芝加哥大学任教。 院系介绍 芝加哥大学下设一个本科学院,四个研究生学部,六个职业学院及一个继续教育学院。本科学院提供50个主修专业和29个辅修专业,学制四年,大致分为数理学,生物学,人文学,社会科学和新大学学院(交叉学科)五个方向;研究生学院分为四个学部:数理学部,生物学部,人文学部及社会科学部;六个职业学院分别为:布斯商学院、法学院、神学院、 哈里斯公共政策学院、普利策医学院和社会服务管理学院。 学术实力 芝加哥大学的人类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经济学、地理学、历史学、语言学、物理学、统计学、社会学、神学等学科专业在美国具有较强的学术实力。经济学、社会学实力尤其突出,赫赫有名的“芝加哥学派”在全球经济、社会学界具有重大影响力。数学、统计、几何、拓扑、逻辑学及应用数学、物理学等专业研究生排名均位居全美前十。芝加哥商学院是美国 最好的商学院之一,多次跻身于商学院排行前三名。 校园环境 芝加哥大学位于美国工业重镇芝加哥南部密歇根湖畔,主校区位于芝加哥市南的海德公园和伍德朗街区,东临杰克逊公园,西临华盛顿公园,距芝加哥市中心11公里。1893年为举办芝加哥世博会修建的中途公园将校园分成南北两块。 院系设置 人文学院 ?影视传媒研究系 商学院 数理学院 ?经济系 ?统计系 ?视觉艺术系 ?计算机科学系 本科生学院 专业介绍

芝加哥大学与芝加哥洛约拉大学哪个好

芝加哥大学与芝加哥洛约拉大学哪个好?咨询立思辰留学360。 芝加哥大学 芝加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简称芝大(UChicago),位于美国国际金融中心芝加哥,是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学。这里诞生了“芝加哥经济学派”(Chicago School ofEconomics)等以人文社科为主的众多芝加哥学派,走出了世界约40%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世界经济学研究中心之一。而从曼哈顿计划开始,大量科学家汇集于此,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控核反应堆(“芝加哥一号堆”,Chicago Pile 1),并成功开启人类原子能时代,创立了美国第一所国家实验室阿贡国家实验室和之后著名的费米实验室,进而奠定了芝大在自然科学界的重要地位。 芝加哥洛约拉大学 芝加哥洛约拉大学(Loyola University Chicago),是一所享誉世界的顶级私立性大学,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市。该校成立于1870年,起初名为圣伊格内修斯学院(St. Ignatius College),直到1908年更为现名。到目前为止,芝加哥洛约拉大学也是美国规模最大的天主教耶稣会大学,在校注册人数为16040人(2011年)。 芝加哥洛约拉大学被视为伊利诺伊州高等教育界的骄傲,是能与芝加哥大学和西北大学并驾齐驱的顶级学府,它的校友遍布全美政界商界,众多世界各国的元首或重要政治人物皆是该校校友。芝加哥洛约拉大学有共有六个校区,其中湖滨校区在芝加哥罗杰斯公园附近,坐落在密西根湖畔,水塔校区则位于芝加哥市中心最繁华的密西根大道旁。根据2016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的排名,芝加哥洛约拉大学在全美综合大学中排名第99位。

芝加哥大学分析硕士项目申请解析

University of Chicago芝加哥大学 地理位置:Chicago, IL MSc in Analytics芝加哥大学分析硕士是设立在Graham继续教育学院下的研究生项目,课程全部为线下课程。一年共四学季,学生每学季选3门课,其中部分课程白天授课。学生每年可以选择春季或者秋季入学,学制为12个月至4年,大部分学生在1.5年完成此项目。学生需完成所有预修课程,修满11门课程,其中包括7门核心课程,1门商业策略/项目管理课程,3门选修课程,以及完成顶点项目(capstone project)。 申请要点 ◇TOEFL要求104分以上,单项不低于26分;IELTS要求7.0以上,单项不低于7.0; ◇工作经验:2年以上工作经验,无工作经验需提供GMAT或GRE分数证明学术能力 ◇往年录取情况: - 66%美国国籍学生,25%国际学生,9%永久居民 - 平均GPA3.8/4.0 - 16%的学生有0-2年工作经验,31%的学生有3-5年工作经验,13%的学生有5-7年工作经验,14%的学生有7-10年工作经验,26%的学生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 - 38%的学生年龄在25-29岁之间,23%的学生年龄在30-34岁之间,17%的学生年龄在35-39岁之间 - 7%的学生专业是数学/统计学,37%的学生专业是工程/理科,38%的学生专业是商科/经济学 ◇申请截止日期: 2018春季:2017年10月2日 2018秋季:2018年4月2日 ◇学费:$4,350一门课 课程设置 预修课程: Linear Algebra and Matrix Analysis Programming for Analytics 核心课程: Introduction to Statistical Concepts Research Design for Business Applications Statistical Analysis Database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Time Series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 Data Mining Principles Machine Learning and Predictive Analytics Linear and Nonlinear Models for Business Application 商业策略/项目管理课程: Leadership Skills: Teams, Strategies, and Communications 选修课程: Financial Analytics Marketing Analytics

202X年USNEWS美国研究生最佳法学院排名.doc

202X年USNEWS美国研究生最佳法学院排名近年来随着出国留美大军的人数大幅增加,USNews每年发布的美国大学排名成为了世界各地学生和家长的“选校圣经”,为很多学生和家长们提供了选择学校时的依据和参考。下面和我来看看202X年USNEWS美国研究生最佳法学院排名。 排名 学校中文名 学校英文名 学费 学生人数 LAST分数 录取率 毕业就业率 1 耶鲁大学 Yale University $62,170 625 170-175 8.4% 83.3% 2 斯坦福大学 Stanford University

$60,270 565 168-173 9.9% 91.8% 3 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 $62,792 1,757 170-175 15.8% 93.6% 4 芝加哥大学 University of Chicago $62,865 597 166-172 21.5% 95.3% 5 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 $67,564 1,264 169-173 20.3% 93.6% 6 纽约大学 New York University $63,986 1,364 166-170 27.2% 92% 7 宾夕法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63,364 736 163-170 17.6% 95.7% 8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60,508 931 164-170 21.9% 92.4% 9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53,315 936 164-168 22.7% 87.6% 9 弗吉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Virginia $61,300 912 163-170 18.3% 90.3%

近几年实验室的不安全案例

近几年实验室的不安全案例 2008-7-11 案例1:云大实验室突发爆炸博士不幸毁容断掌 11号10点左右,在云南大学英华园内的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5楼510室内,在进行正常的教学实验过程中突然发生爆炸,正在该教室进行实验的3年级在读博士研究生刘卫红被炸成重伤。 学生回忆 爆炸声就像枪响 上午10点半左右,在英华园门口,6名云大的保安守在门口,禁止非本校人员进入校区。而从校园内出来的学生,大多数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对于学校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门口的保安均表示自己也不知道。围绕大楼走了几圈,没发现被损坏的玻璃和窗户,从研究所外观上看不出这里曾有实验室发生爆炸的痕迹。从外面可以看到研究所内的2楼、3楼还有人在活动。 “计算机中心旁边的那栋楼里好像发生了爆炸。”一名云南大学不愿透露姓名的学生表示,事情发生在上午10点左右。“当时我正在我们学院的楼里做作业,突然就从旁边的楼里传出爆炸声,声音很响,听起来很像枪声。我们班上的同学就跑出去看,大家只看见有警察和保安一起冲进楼里。过了10余分钟,120急救车开到这栋楼下面,接着医生用担架从楼里抬出一个人。当时我在远处没看得太清楚,只看见他的身上和脸上都是血,一只手已不在了,从外貌上判断应该是男性。”这名同学还表示,这名受伤的男子应该是生命科学院2005级的学生。 医生抢救 截肢左掌修整右掌 在解放军昆明总医院X光检查室门口,伤者的老师和两名同学已守候在那里。当看到有记者前来询问此事时,伤者的一名同学情绪有些激动,拒绝透露任何情况。而伤者的老师则表示自己不清楚具体情况。 上午11点40分左右,照完片子的伤者被医生推出X光室,直接被推到急诊外科急救室内进行伤口处理。此时伤者的面部被盖住,只露出右肩部一块浸满血迹的衬衫,无法看到受伤部位。 清理完伤口,伤者被直接送到位于住院部4楼的手术室进行手术。中午12点左右,云南大学的相关老师陆续赶到医院,为伤者垫付了治疗费。但老师们并没透露任何关于这起事故的消息。 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乌胜平表示,伤者名叫刘卫红,今年32岁。“由于爆炸,他的整个颌面部组织糜烂,面部最大的伤口长4厘米,宽3厘米,深度已达到面部的骨头上。伤者的颈、胸部到处是异物(碎玻璃)造成的小伤口,腹部也有伤口。他的左手手掌完全被炸碎,只剩一截拇指,已没有修复的可能。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末端关节被炸断。另外由于爆炸冲击波的关系,他也有可能出现肺部损伤。” 乌医师还表示,在伤者刚被送到医院时情况比较危险。“他刚来时已出现失血性休克,但意识还清醒。今天主要给他做右手残肢修整手术和左手截肢手术,尽量保全他的右手。但手术中也存在很大的危险性。目前最担心的还有,

芝加哥大学研究生申请要求及专业介绍

芝加哥大学研究生申请要求及专业介绍

目录 芝加哥大学简介 (3) 芝加哥大学研究生申请要求及专业介绍 (4) 芝加哥大学介绍 (8) 芝加哥大学办学模式 (9) 芝加哥大学世界排名 (10)

芝加哥大学简介 芝加哥大学( TheUniversity of Chicago )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是美国最富盛名的大学之一。芝加哥大学从建校起,便以宏观教育理念与微观实验精神奠定了她在美国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该校对于学术研究的贡献也使其拥有极高的声誉。世界上很少有一所大学像芝大那样在各个学科领域均创立了赫赫有名的“芝加哥学派”,其中包括著名的芝加哥经济学派,芝加哥社会学派,芝加哥建筑学派、芝加哥气象学派、芝加哥文学批判学派以及芝加哥数理分析学派等等,芝加哥大学也是行为主义政治学和法律经济学的诞生地和摇篮。此外,该校在人类学、天文学、地球科学、地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数学、物理学、统计学、社会学、神学等领域的教育地位与学术贡献同样值得称道。芝加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简称芝大(UChicago),位于美国国际金融中心芝加哥,是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学,在2015年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位列世界第9,在2015年QS、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以及US News 世界大学排名中均位列世界第10。这里诞生了“芝加哥经济学派(Chicago School of Enocomics)”等以人文社科为主的众多芝加哥学派,走出了世界约40%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世界经济学研究的中心之一。而从曼哈顿计划开始,大量科学家汇集于此,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控核反应堆(“芝加哥一号堆”,Chicago Pile-1)并成功开启人类原子能时代,创立了美国第一所国家实验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