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保训》与道统之间

《保训》与道统之间

《保训》与道统之间
《保训》与道统之间

《保训》与道统之间

刘光胜

唐宋之际,为批判佛老异端学说,恢复与重建儒学一统地位,从韩愈到朱熹,道统说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建构精致、理论完备的心性学说,它使儒家身份认同的归属感得以重塑,从根本上扭转了“儒门淡泊、收拾不住”的局面。道统说虽得到多数理学家的赞成,但在朱熹时代,已有学者对它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叶适说道统“不本诸古人之源流,而以浅心狭志自为窥测”(《习学记言》卷十三),他认为尧舜圣贤相传之道是平定天下的外王事业,若以心性为道统精神,则是对尧舜之道的断章曲解。

佛学的衣钵传承是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朱熹说“吾道之所寄,不越乎言语文字之间”(《中庸章句序》),他明确肯定尧舜之道载于儒家典籍,而非在言语之外。《尚书·大禹谟》虞廷十六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是程朱理学所传道统的密旨。阎若璩作《尚书古文疏证》,认为古文《尚书》为梅赜伪造,惠栋作《古文尚书考》,说虞廷十六字乃抄袭《论语》和《荀子》而成。叶适说:“孔子尝言‘中庸之德民鲜能’,而子思作《中庸》;若以《中庸》为孔子遗言,是颜闵犹无是告,而独閟其家,非是。若子思所自作,则高者极高、深者极深,宜非上世所传也。”(《习学记言序目》卷四十九)既然中庸为儒家心传之法,为何颜回、闵子骞等弟子未闻其教呢?他认为《中庸》倡言性与天道,精致高深,定非尧舜所传。王柏、崔述、冯友兰等力辩《中庸》非子思所作。毛奇龄、胡渭认为《太极图》是道士炼丹的图解,周敦颐《太极图说》自然成为宋儒援老入儒图书之学的明证。经过这样层层剥离,道统说背后的文献依据就被彻底消解了。

今天的学者,多认为道统说经不住严格的事实考证和仔细的理性推敲,张立文、祁润兴《中国学术通史》(宋元明卷)认为,道统说是唐宋以来,儒者编造出来的儒家伦理师承关系的历史传说和道德神话。梁涛《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认为宋儒的道统说是一种哲学、超越的价值观,道统之传并非事实层面的前后相续或师徒传授,与具体的历史时代无关。毋庸讳言,道统说是在佛老思想刺激下,学者对儒学精义的向内窥求,是一种为救天下之溺而对先秦儒学的精神回溯,在《尚书·大禹谟》“道心、人心”与《中庸》“中和”思想交会过程中,自然免不了学者主观建构的意识和感悟掺杂其中,但道统说是否完全出于儒者向壁虚构?难道道统说真像有些学者说的那样,是为了与佛、老对抗而臆造的毫无征信的理论悬设?抑或是孔孟外衣包裹着的禅宗心法?

《保训》“中道”传授顺序是尧、舜……上甲微、汤……文王、武王。《孟子·尽心下》说:“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孟子认为,尧、舜、禹、汤、文王,王道一脉相传。朱熹的道统顺序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王、武王。从尧舜到武王的圣道传授,朱熹和《保训》、《孟子》的看法基本相同。孟子认为,王道传承有两种方式:一是见而知之,如禹、皋陶得道于舜;二是闻而知之,如文王得道于商汤。《保训》武王得中道于文王,是见而知之,文王说“昔”舜和上甲微怎样践行中道,文王对舜和上甲微中道观的了解,就是闻而知之。朱熹认为,道统传授,既有口耳传授,又有心体相传,其传道方式与《保训》、《孟子》完全一致。

孔子认为三代之间是损益关系,已被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证实。周原甲骨“伐蜀”、“征巢”等记录,可知文王确已经营南方,清华简《乐诗》记载戡黎的是武王而不是文王,再次证明《论语·泰伯》“(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的说法确实有据,在今天学术研究中,孔子对古史的看法应受到充分地重视。《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清华简《保训》:“(舜)恐求中……帝尧嘉之,用受厥绪。”舜躬行中道,受到帝尧的称赞,《保训》和《论语》相互印证,可知尧舜之间可能确有“中道”思想的传授。《尚书·皋陶谟》说:“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金履祥《尚书表注》解释说:“宽者易驰,宽而坚栗则为德;柔者易弱,柔而卓立则为德;谨厚曰愿,愿者易同流合污而不庄,愿而严恭则为德。”皋陶九德的要求是既宽宏又威严,既谨慎又庄重,既干练又恭敬,其本质是要求人笃守持中,始终处于道德的中和状态。

《保训》:“传贻子孙,至於成汤。”《保训》认为,上甲微诛杀有易,践得中道,然后将中道传给了商汤。《孟子·离娄下》说:“汤执中,立贤无方。”孟子认为汤笃守中道,选拔贤人不拘一格。《保训》和《孟子》相互印证,可知笃守中道确为商汤的执政理念。《尚书·盘庚》说:“汝分猷念以相从,各设中于乃心。”盘庚训诫百姓要心从中正,不要偏颇,“相从迁殷”,可知中道思想到盘庚时,仍为商代统治者重要的指导思想。《尚书·立政》周公说:“兹式有慎,以列用中罚。”他明确提出以刑罚适中作为自己施政方针。周公又说:“丕惟曰尔克永观省,作稽中德,尔尚克羞馈祀”(《尚书·酒诰》),“中”是《保训》的核心概念,由《保训》可知文王、武王非常重视中道思想,周公明确把执中的治民原则提升为修身之德,把“中”称为“中德”,这是对文王、武王中道思想的秉承和发展。《尚书·吕刑》说“惟良折狱,罔非在中”,强调在执法断狱时,不能偏颇,“咸庶中正”,不能失于权衡,要求“明于刑之中”。《叔夷钟》说“慎中厥罚”,《牧簋》说“不中不刑”,可见周公之后,中道仍是西周刑罚的指导思想。

战国时期,荀子已经将舜和虞廷十六字联系起来。《荀子·解蔽》说:“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不以事诏而万物成。处一危之,其荣满侧;养一之微,荣矣而未知。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荀子认为,舜戒惧谨慎,涵养执一,是对《道经》“人心之危,道心之微”的体悟和践履。虞廷十六字是道统说的密旨,中道又是虞廷十六字的核心,由于材料所限,我们虽不能证明道统说中所有圣人都笃守中道,但尧、舜、汤、文王、武王、皋陶、周公等非常重视中道思想,且中道又是殷周两代治国的重要理念,即使我们相信《尚书·大禹谟》是伪作,朱熹《中庸章句序》对道统说的阐发,依然是有事实根据的。

《保训》:“(舜)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舜躬身正己,执民之中,舜的中道主要是指外在的治国原则。上博简《季康子问于孔子》记载孔子说:“君子在民之上,执民之中,纼教于百姓,而民不服焉。是君子之耻也。君子玉其言而慎其行,敬成其德以临民,民望其道而服焉。”孔子认为,当政者笃守中道,不仅政刑适中,而且要自己以身作则,“玉其言而慎其行”,孔子把中道由治国原则提升为一种道德伦理。朱熹说道统十六字,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中”字,他说“中”有两层含义,一是“在中”,是指在未发之时,处于不偏不倚的中和状态;二是“时中”,是指在已发之后,能发而皆中

节,无过无不及(《朱子语类》卷六十二),朱熹已将中道抽象为体用兼备的道德哲学。自古以来,中道思想经历了政治形态、伦理形态和哲学形态三个阶段,舜、孔子、朱熹分处于三个不同的阶段。其实每一个阶段都是继承和创造的合一,朱熹对道统说的阐发实际是对先秦中道思想的窄化和深化。我们不否认道统说创生时,曾受到佛老思想的刺激,也不否认宋儒对“中道”的理解和《论语》、《保训》有着明显的距离,我们只是强调,道统说并非向壁虚构,在后儒主观构设的道统理论中,仍有先秦中道思想传流、发展的历史痕迹。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所)

发表于2009年7月17日《中国文物报》

中华文化的道统和法统

中华文化的道统和法统 老莲农2010-10-23 22:20:45 (2010年7月21日在第七届东林寺净土夏令营的讲座) 龙江书院史幼波/主讲 各位大德、各位同道、各位朋友: 下午好! 非常荣幸,第一次到东林寺,能够在慧远大师开辟的道场与大家一起交流传统文化,我感到三生有幸。当然,也非常惶恐,不要说祖师爷在上面看着,就是下面在座的各位中,藏龙卧虎的大德高人也不少,所以,不能随便乱讲,不敢乱造口业,不然,祖师爷就要打屁股。 我今天要和大家交流的话题是《中华文化的道统和法统》。这个题目非常大,它是一个统(桶),什么都装到里面了。一个是道统,一个是法统,这么大的桶,怎么讲?按照过去禅宗的说法,这叫做“蚊子上铁牛,无你下口处”。我现在面对这个道统、法统,也感到下不了口。但是,不下口又不行,为什么?我们出家师父到东林寺来做什么的?是来学道的,是要行道的;在座的在家居士,还有很多年轻的朋友,这么大热天到这里来干什么?也是要求道问法的。如果不知道什么是道统,不知道什么是法统,那你在中华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怎么游到彼岸?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整个东方文明都是从这里开始的,而且,现在走向世界了,但说到它的内容,那真是洋洋洒洒、无穷无尽,而且深奥无比。且不说别的,就说佛法,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门,你不知道这个道统和法统,你钻进去了还能出得来吗?你钻进这么一片大森林里,能保证自己不迷路吗?因此,我们学道、修道、行道,首先应该明了什么是道统和法统。 当然,不同的人是抱着不同的心态来到这里的。在座的各位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了解到咱们东林寺有这么一个夏令营,有些人是抱着学道来的,也有些人可能是在社会生活中忙忙碌碌,有很多的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到名山古刹来清净清净,来充充电。不管抱着什么目的,既然来了,这里是祖师的道场,我们就要对道有感觉,对法有感觉。 中华文化的道统和法统,其实就是我们普通人平常说的传统。传统是传什么东西?对一般人来说,现在一提到传统,他就感觉是旧的东西,还有些人觉得这个传统是比较落后的东西。你若说传统文化,他想到的就是孔孟老庄,是旧的文化;你若说传统思想,他就说这是旧的思想;你若说传统制度,他也会想到几千年来陈旧的封建制度。 很多人总是把传统和现代对立起来,隔离起来,认为这两者是矛盾的,是对立的。如果传统和现代是对立的,为什么现在中国上至国家的领导人,下至民间

【教师资格证笔试干货】材料分析22道经典例题(二)

【教师资格证笔试干货】材料分析22道经典例题(二) 8 材料:新转来的小强是有名的调皮生,同年级别的班主任都不愿意接收他,而张老师二话没说就同意他转到自己的班里。开学时,张老师在班会上举行了热烈而隆重的欢迎仪式,说道:“有一位活泼热情的新成员---小强,加入我们这个大家庭……”随后,张老师又对小强的家进行了家访。一开始,小强有所改变,上课捣乱的情况几乎看不到了,特别是在张老师的数学课上表现尤为突出:遵守纪律,积极参与课堂的互动,可好景不长,一段时间后,又有其他科任老师说小强上课捣乱。张老师把小强叫到办公室,结合刚学习的内容,对他说:“小强,老师发现你的数学很棒哦,我这里有几道数学题,想试试吗?”“3乘0等于?”“0!”小强回答得干脆利落,“10乘50,再乘0?”“0”…,小强的回答一次比一次声小,“老师,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时,张老师说:“你刚才做的题目里,有些数相乘可以得到一个更大的数,可因为0的存在,他们最终的结果都是0,你愿意做这个0吗?”,“老师,我不想当这个0”,小强急躁的说,一改刚开始无所谓的态度,“每个同学都应该为班级争光添彩,做一个有益的数,你说对吗?”,小强点点头……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张老师特别注意观察小强,还根据小强的优势,让其担任了数学课代表,有时,他还常常向其他科任老师了解情况,大家反映从小强的课堂表现中,看到了可喜的变化。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张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解析】本题让我们从学生观的角度分析材料,材料体现了学生观中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主体人等理论观点,在答题的时候注意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分层次答题,同时要注意理论和材料结合。 【参考答案】张老师的教学行为很好地践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观要求教育要做到教育公正,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首先,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材料中张老师并没有因为小强

涵养我们的“精神道统”-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涵养我们的“精神道统”|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涵养我们的“精神道统” 李拯 一位诗人说过,“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诚然,物质财富可以满足生存,但是精神庙宇才能安放心灵。一个国家,要有共同捍卫的信念天空;一个社会,要有一起坚守的核心价值。每一个人,在满足口腹之欲后,也深沉呼唤更加富足而充实的人生。 “一个民族必须要有信仰,否则社会上什么"恶性肿瘤’都会长出来”,有志之士的呼吁,折射出我们时代的精神需求。如车轮围绕中轴才能转动、苍鹰振动双翼才能飞翔,社会拥有核心价值观,才能产生凝聚力的强大磁场。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明辨是非、评判美丑、权衡得失的基本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性和行为操守。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精神道统”,人们得以从中寻求生命意义,寄托终极关怀。 中华文化向来注重崇德尚义,孔子选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追求“舍生取义,杀身成仁”。5000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历史敬畏,也有“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的理想情怀。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道统”,孕育出中华儿女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的价值取向,己达达人、兼善天下的行为方式。 时至今日,当代中国已经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经济发展高歌猛进的同时,拜金主义在一些人那里颇有市场,一些传统道德价值受到挑战,一些价值底线被弃守。“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物欲追求,“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的道德拷问,毒奶粉、地沟油带来的良心失守……如果利益的巨浪吞噬价值关怀,那么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尽头,必然是良知的出局和信任的崩塌。 在哲人看来,没有良知的快乐、没有是非的知识、没有道德的商业、没有原则的政治,这是现代社会的最大危机。一些经济学家更看重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力量,认为“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的确,缺少自由平等,市场经济就可能异化为巧取豪夺的原始丛林;没有公正法治,现代社会也可能堕落为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 今天,随着物质财富不断累积,富裕起来之后的价值追问,更加峻切地摆在国人面前;涵养我们时代的“精神道统”,同样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出国旅游,能否用自己的行为,展示一个大国的文明?汽车时代,能否遵守规则,让社会多一份法治意识?网络普及,能否尊重隐私,向他人释放出诚信和友爱?若从这些点滴努力中,一个人能够获得升华自我,那一个国家何尝不能实现从物质现代化向精神现代化的飞跃? 总有一种情怀,能够让人超越争名逐利;总有一种追求,能够让人舍弃一时得失;总有一种感动,能够让人不禁潸然泪下。物质匮乏的时代,精神的力量可以弥补物质的不足。物质丰裕的时代,精神的星光则能照耀我们走得更高更远,去拥抱一个更加丰盈的人生,收获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 (选自2014年4月9日《人民日报》)

到哪里寻回大学精神

到哪里寻回“中国大学精神”? 周白萍 每一年高考过后,各个大学的报考总是受到格外热切的关注,一反往年北大清华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架势,许多高分考生甚至高考状元纷纷选择投进香港高校的怀抱。与此同时,质疑北大清华的哈佛大教授丘成桐也是数出惊语,还有人高呼“世上已无蔡元培”,更有骇人之语“北大、清华将沦为…二流?。”在网上广为流传,这些,不能不让人反思中国大学现有的大学精神和教育理念。 凡是对中国近代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时至今天,就中国大学的改革和发展来说,蔡元培依然是一座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先生一生奔走于教育与革命之间,兼有多种身份,既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亦是几届民国政府的高官,同时还是一位哲学家。然而,蔡元培首先是一位教育家,一位真正的教育家。蔡元培所在的那个动荡年代,是中国教育传统与西方教育思想发生剧烈冲突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蔡元培仍然能够坚持自己的独立思想和精神,他提出的“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奠定了北京大学“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精神。 遥想当年,我们也曾有过昙花一现的大学盛景,八十年代的校园风景里,那种旺盛的求知欲,浪漫的青春气息,以及接二连三的“诗歌热”、“哲学热”、“文化热”统统在九十年代的经济大潮冲击下烟消云散。 而今,我们看到的是,大学精神已被实用主义侵蚀得伤痕累累,大学已沦为许多人现实生活的工具,整个知识分子群体很大程度上蜕变成了一群讨生活的高级市井,大学里常常是行政支配学术,连一直被默认为我国教育象征的北大清华也难以幸免,如此这般,中国大学的文化精神将从何谈起,大学怎能不变得工具化、手段化、官僚化,? 在大学里,学生们往往不是想着如何完善自己,而是乐此不疲地进行无聊的攀比和玩乐,在就业压力空前增大的社会条件下,本来就越来越“务实”的年轻人还有几个愿意去固守学院里那张落寞的书桌?而大师级的教授越来越少,大学里越来越多的却是触目惊心的学术腐败! 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世上已无蔡元培!然而接下来的问题便是,我们该怎么面对今天中国的大学改革? 邓小平说过,中国的十年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的失误。而教育改革的失误就误在将教育变成灌输固定知识的过程,而大学仅仅用于指代贩卖毕业证的机关。教育改革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在学费的高度攀升,其制度与潜规则却让老师学生们叫苦不迭--把学子们送进大学的教师们长年累月做着累比牛马的工作,还要面对比自己活得更好的低学历非知识分子时的自尊流失,学生们一边听着老师们的安慰“进了大学就可以好好玩了”,一边在书山题海里折腾。由此引发的考试经济的不断发展,烘托着中国教育可耻的繁荣,同时导致进入大学后

申论范文:重建文化自信不能吃老本

申论范文:重建文化自信不能吃老本曾几何时,中华文化有如一丝耀眼的曙光,照亮了人类文明的蛮荒大地,从此便一直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前沿,引领着人类文化的进步和繁荣,形成了自信积极的文化自信心。然而自鸦片战争以降,在西方军事、科技、经济和文化猛烈冲击之下,中华文化逐渐丧失了自信心,不断地徘徊在盲目自大和妄自菲薄的怪圈里。 重建文化自信,不能靠吃老本,而必须依靠创新。我国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也有着可与日月争辉、能同天地齐寿的文化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与革新的事物,是不断适应新环境、满足新要求、解决新问题的精神产品。没有创新的文化,必有如行尸走肉,毫无生气。而行尸走肉的文化是不可能催生积极自信的文化品格的。可见,创新是文化自信的生命线。 重建文化自信,必须培养顶级文化创新队伍。胡锦涛同志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所以,人才也是文化不断创新与永续发展的“永动机”。受体制机制和其它因素的影响,我国文化人才队伍还面临着观念落后和创新乏力的问题,山寨、模仿和抄袭成为文化发展的一大顽疾。直接导致文化产品严重脱离社会实际、滞后群众需要、落后世界潮流,创造出了大量缺乏创意和生命力的垃圾文化。足见,缺乏创新人才已是重建文化自信的拦路虎。 重建文化自信,必须切实保障文化知识产权。市场化运作是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占领世界市场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和推进文化创新重要的制度保障。而保护知识产权,则是市场化运作的关键。我国文化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才刚刚起步,还存在着大量的山寨、抄袭、剽窃和盗版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现象;由于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不够健全,文化工作者在侵权面前,也面临着维权难的问题,产生了“创新成本高、盗版成本低;创新收益低、盗版收益高”的利益怪圈,打击了文化工作者们文化创新的热情。 重建文化自信,必须实施传统文化再造工程。我国的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鲁迅先生教导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除了大量的糟粕成分外,传统文化的面貌陈旧、形式刻板、脱离现实、缺乏魅力等问题也比较突出。以传统节日为例,我们就面临着洋节日火爆、传统节日冷清的怪现象,归根到底仍然是传统文化未能与时俱进。所以,实施传统文化再造工程,让老文化焕发出新气象也是重建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岁岁各不同,文化之花便不能年年总相似。我们必须在创新上狠下功夫,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既要引进国外的顶级文化专家,也要不断输送本土文化人才去国外考察学习;必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严厉打击侵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2014年——2017年材料分析题复习

2017年下《综素》(小学) 二.材料分析 30.材料: 新转来的小强是有名的调皮生,同年级别的班主任都不愿意接收他,而张老师二话没说就同意他转到自己的班里。开学时,张老师在班会上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欢迎仪式,说道:?有一位活泼热情的新成员小强,加入我们这个大家庭…?随后,张老师又到小强家进行了家访。一开始,小强有所改变,上课捣乱的情况几乎看不到了,特别是在张老师的数学课上表现尤为突出:遵守纪律,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可好景不长,一段时间后,又有其他科任老师说小强上课捣乱。张老师把小强叫到办公室,结合刚学习的内容,对他说:?小强,老师发现你的数学很棒哦,我这里有几道数学题,想试试吗???3乘0等于几??0?小强回答得干脆利落。?10乘50再乘0???0?小强的回答一次比一次小声,?老师,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时,张老师说:?你刚才做的题目里,有些数相乘可以得到一个更大的数,可因为0的存在,他们最终的结果都是0,你愿意做这个0吗???老师,我不想当这个0!?小强急促地说,一改刚开始的无所谓态度。?每个同学都应该为班级争光添彩,做一个有益的‘数’,你说对吗??小强点点头。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张老师特别注意观察小强,还根据小强优势,让其担任了数学课代表。同时,他还常常向其他科任老师了解情况,大家都反应从小强的课堂表现中,看到了可喜的变化。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张老师的教育行为。 张老师成功地教育了小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教师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张老师并没有因为小强的调皮捣蛋就放弃他,而是从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等方面逐步提高小强的学习成绩,增强小强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是独特的人,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才能够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张老师根据小强的学习数学的优势,因势利导,让其担任数学课代表,体现了张老师把小强同学看作是独特的人的理念。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张老师通过方法的引导和自信心的确立,激发起小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小强的数学成绩,同时也促进了其他学科的进步,体现了张老师把小强同学看作是学习主体的理念。 因此,作为教师,在面对像小强这样的后进生时,要结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积极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1.材料: 运动会结束后,小华在周记中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这一次学校秋季运动会非比寻常,因为有一个特殊的项目,那就是班级韵律操比赛。我们班余老师是一个比较要强的老师,听同学们讲,每次比赛,她都要力争好成绩,大家熟练的班级韵律操对我这个刚转来的新手来说,可是难上加难。有班干部向余老师建议,不让我参加比赛。我本想老师会同意,反正学校并没有要求必须全班参加,再说我刚刚转来。但是余老师没有同意,在班上说:?咱们班是一个团队,是一个整体,班上的一个同学都不能少!?我感觉到余老师用鼓励的眼光看着我。 眼见比赛日渐临近,我很是着急,看得出与我们一同训练的余老师也很着急。余老师找到我,一边鼓励我一定能行,一边亲自手把手教我韵律操的每一个动作。 余老师腰不好,我看到余老师每次讲解示范动作弯腰时,总是咬着牙,我更是认真操练。在

构建我们精神的庙宇阅读附答案

构建我们精神的庙宇阅读附答案 构建我们精神的庙宇 一位诗人说过,“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诚然,物质财富可以满足生存,但是精神庙宇才能安放心灵。一个国家,要有共同捍卫的信念天空;一个社会,要有一起坚守的核心价值。每一个人,在满足口腹之欲后,也深沉呼唤更加富足而充实的人生。 “一个民族必须要有信仰,否则社会上什么‘恶性肿瘤’都会长出来”,有志之士的呼吁,折射出我们时代的精神需求。如车轮围绕中轴才能转动、苍鹰振动双翼才能飞翔,社会拥有核心价值观,才能产生凝聚力的强大磁场。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明辨是非、评判美丑、权衡得失的基本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性和行为操守。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精神道统”,人们得以从中寻求生命意义,寄托终极关怀。 中华文化向来注重崇德尚义,孔子选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追求“舍生取义,杀身成仁”。5000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历史敬畏,也有“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的理想情怀。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道统”,孕育出中华儿女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的价值取向,己达达人、兼善天下的行为方式。 时至今日,当代中国已经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经济发展高歌猛进的同时,拜金主义在一些人那里颇有市场,一些传统道德价值受到挑战,一些价值底线被弃守。“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物欲追求,“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的道德拷问,毒奶粉、地沟油带来的良心失守……如果利益的巨浪吞噬价值关怀,那么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尽头,必然是良知的出局和信任的崩塌。 在哲人看来,没有良知的快乐、没有是非的知识、没有道德的商业、没有原则的政治,这是现代社会的最大危机。一些经济学家更看重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力量,认为“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的确,缺少自由平等,市场经济就可能异化为巧取豪夺的原始丛林;没有公正法治,现代社会也可能堕落为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 今天,随着物质财富不断累积,富裕起来之后的价值追问,更加峻切地摆在国人面前;涵养我们时代的“精神道统”,同样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出国旅游,能否用自己的行为,展示一个大国的文明?汽车时代,能否遵守规则,让社会多一份法治意识?网络普及,能否尊重隐私,向他人释放出诚信和友爱?若从这些点滴努力中,一个人能够获得升华自我,那一个国家何尝不能实现从物质现代化向精神现代化的飞跃? 总有一种情怀,能够让人超越争名逐利;总有一种追求,能够让人舍弃一时得失;总有一种感动,能够让人不禁潸然泪下。物质匮乏的时代,精神的力量可以弥补物质的不足。物质丰裕的时代,精神的星光则能照耀我们走得更高更远,去拥抱一个更加丰盈的人生,收获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 (选自2014年4月9日《人民日报》) 12、下列关于“精神道统”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精神道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性、行为操守和生命质量。

文化立国战略

关于把“文化立国”作为国家战略 一、问题引入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从国际的视野来看,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是一个经济大国、文化大国,但不是文化强国。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制造能力、贸易实力在世界上均名列前茅,硬实力的提升举世瞩目。而审视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还与我们世界级大国的地位不相称。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但文化的发展与占全球第二的经济地位还不相匹配。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则是严重“入超”。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讲过,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所以,中国要真正地成为世界上的大国,光出口电视机是不够的,光出口经济产品是不够的,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观念、我们的文化也应该走出去,应该汇入世界文化的海洋之中。 当代著名剧作家、文学家、诗人苏叔阳指出,现在中国国民整体缺乏两个重要元素:“诗”和“原则”。“我们文雅的风气从明代开始就一天一天地没落了,文化的世俗化就开始了。”在多年从事电影编剧的经历中,苏叔阳深感传统文化的匮乏对中国电影事业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我们的女演员里有多少(像《诗经》里描写的那样)…深情的含有真切的爱?的眼睛,顶多算勾人。”社会主流文化逐渐被边缘化,低俗文化却堂而皇之地上市。 二、.文化立国战略的作用在美、日、韩表现得非常明显。 美国作为世界上头号文化产业大国,每年出口的视听产品占全球市场的57.6%,其中音乐唱片占全球消费量的60%。美国电影产量虽然仅占全球的6%,但市场占有率却高达80%。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业。[1]美国以其强大的文化产业体系向世界大规模推行着自己的文化价值。这种推行如此常见,但又如此深刻,使得许多民族文化产业迅速被边缘化和异国情调化。美国的文化标准左右了“非美国”的文化世界。 日本:从“经济立国”到“文化立国”。近现代以来,日本的国家发展战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时的“军事立国”战略;二战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立国”战略;从20世纪后期开始转向“文化立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在二战后满目疮痍

心得体会: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近日通过集中学习张承良教授《坚定文化自信,构筑中国精神》、张谨教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文化自信》、宋音希副教授《推动文化事业发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课程模块,参加了现场体验式教学和学员论坛讨论等,本人对新时代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启发了自身对推进新时代文化工作、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一、推动新时代文化工作,首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党的领导在文化工作领域的集中体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遵循马克思主义思想,坚持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兼顾经济效益;就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文艺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允许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多样发展;就要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原则,引进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同

时,也注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凝聚中国力量,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 二、推动新时代文化工作,关键在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人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推动新时代文化工作加快发展,关键要建设一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水平高、数量足的文化学者、文学家、艺术家队伍,按照德艺双馨标准选拔和发现人才,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要创新机制,激发这支队伍的创造性,鼓励创作者契合时代、深入生活、深入灵魂搞创作,注重原创性,把创新精神贯穿创作生产全过程;要力戒浮躁,走进生活深处,厚积薄发,多出精品;要适应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趋势,创造性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等手段平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更多样、更便捷的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产品和文化服务。 三、推动新时代文化工作,要深化文化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营造活泼丰富、蓬勃发展的文化工作新局面 一要遵循文化工作规律来管文化,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发展文化产业,扶持文化企业,拓展文化市场。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文化服务领域,鼓励文化企业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创作精品,抢占市场,如近年热映的动画大片《功夫熊猫》

试论《中庸》的作者

试论《中庸》的作者

试论《中庸》的作者 摘要:《中庸》本为《礼记》中的一篇,南宋朱熹将其从中抽出独立成篇,与《大学》、《论语》、《孟子》一同列为“四书”,并花了毕生的精力作了《四书章句集注》,使“四书”得以和“五经”同列,《中庸》也由此成为儒家重要之经典。但关于《中庸》的作者是否是子思?其内容是否经后人修改或增益等?历来存在众多争论。本文试图通过对前人的研究和观点进行一个罗列和分析对比,得出对这些问题一般的看法;并提出一些自己细读《中庸》后的看法,以期让自己对《中庸》这一经典有一个较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中庸子思作者 初读《中庸》,便觉得其语言深奥,内容庞杂且多谈“性”、“命”、“诚”等形而上的思想,与《论语》、《孟子》等注重人伦和政治、语言深入浅出的儒家经典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作为一篇文章,《中庸》也不似《大学》主题明确,层次清晰,一气呵成。所以一开始我便对《中庸》的作者、文章内容的构成及顺序产生了疑问。带着疑问,查找和翻阅了相关资料,发现关于《中庸》

的作者、成书年代、文章构成历来众说纷纭。 关于《中庸》的作者是谁,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即传统的观点,认为中庸的作者为子思。子思,即孔子之孙,姓孔,名伋,字子思,是战国初年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据记载孟子曾求学于其门人。 持这一观点的主要有司马迁、《孔丛子》1作者、郑玄、孔颖达、陆德明、李翱、二程和朱熹等。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尝困於宋。子思作《中庸》。”[1]这是目前已知关于《中庸》作者的最早记录。 《孔丛子?居卫》中载:“子思既免,曰:‘文王困於羑里作《周易》,祖君屈於陈蔡作《春秋》,吾困於宋可无作乎?’於是撰《中庸》之书四十九篇。”[2] 东汉经学大家郑玄遍注“三礼”,在《中庸》篇目录中说:“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3]唐孔颖达为《礼记》作疏时沿用其观点。 1孔丛子:该书共三卷,二十一篇,旧题孔鲋撰。内容主要记叙孔子及子思、子上、子高、子顺、子鱼(即 孔鲋)等人的言行,其文字基本上属于采辑旧材料或据旧材料加工而成。其成书时间及其作者问题,一直是学界的一大疑案。

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真题答案及解析

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某小学几名学生以“我市文化市场的现状调查”为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当研究小组到报社采访时,门卫说他们是“小捣乱”将其拒之门外,作为指导教师应() A.分析原因,修改计划 B.指责门卫素质差 C.安慰学生,劝其放弃 D.埋怨学生能力差 2、张老师再用天平称一支粉笔时,没有拆下天平托盘下的胶垫。第一次称重为100克,第二次为50克,学生问道:“为什么会这样呢?”对此,张老师恰当的做法是() A.让学生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 B.告诉学生不必在意 C.向学生解释这是天平本身的误差 D.不予理睬继续上课 3、小峰经常迟到、旷课、多门功课“挂红灯” 。不过,他百米赛跑速度很快,连续两年获得校运动会百米赛冠军。对此,老师的下列做法中不恰当的是() A. 获得信任,寻找恰当教育时机 B.认真分析,了解问题形成原因 C.因势利导,帮助小峰树立学习的信心 D.扬长避短,告诉小峰不要在意文化成绩 4、青年教师小王刚入职就加入冯老师主持的名师工作室,积极参与各项教研活动,很快适应了岗位工

作,这表明王老师在专业发展上注重() A.同伴互助 B.自我反思 C.自我研修 D.脱产进修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下列实施这一战略任务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B.建立城乡二元结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 C.建议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 D.均衡配置教师,设备,校舍等资源 6、钱某闯入某乡中心校寻衅滋事,破坏了一间教室的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对于钱某() A. 应当乡人民政府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B.应有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C.应有该中心给予教育行政处罚 D.应有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 7、教师杨某对学校提出的处理决定不服,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被申诉人应为() A.校正 B.教育行政部门 C.学校

中国近代史学与文化自信的重建,史学范文.doc

中国近代史学与文化自信的重建,史学- 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其文化能够在未来继续发展的一种信念,是其民族前进的一个基本的精神动力。张岂之先生最近谈到:“中国今日正处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时刻。民族复兴不是复古,而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统一,反映了历史变化后民族整体的提升。”(张岂之:《从民族复兴的高度看中华文化前景》,《北京日报》2013年11月11日)张先生从文化的角度谈民族复兴问题,实际上就是在谈建立文化自信的问题。张先生又认为:“中华文化的连绵不断与史学的繁荣昌盛密切相关。”(同上)在这里,张先生指出了历史学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到近代,就会发现近代以来中国人努力重建文化自信的过程,与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也是息息相关的,近代史家们为重建中国文化的自信提出了种种有价值的思想。 文化自信何以有“重建”之说?盖自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向来在文化自信上不成问题,古代的中国人似乎从来没有怀疑过中国在东亚文化圈中的领导地位。孟子说:“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这种观念在史学上的表现也很明显,柳诒徵曾指出:“三二纪前,吾史之丰且函有亚洲各国史实,固俨有世界史之性。”(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册)中国史便是“世界史”,中国俨然为“世界”之中心。在这种情形下,实际上无所谓“文化自信”的问题,因为在中国人眼里,并没有一种中国文化以外的文化系统能与中国文化相抗衡。 然而,近代欧洲列强的侵略,在使中国蒙受巨大民族耻辱的同时,也在文化上给中国人敲了一记警钟:中国文化相较于西

方文化是否优秀?中国文化是否有其存在的价值?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什么?一系列问题猛烈地冲击着先进的中国人的心灵。近代历史学家们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回答,并试图重建中国文化的自信。 晚清史学家已经注意到了中西文化的对比研究。魏源著《海国图志》,他想要告诉中国人,世界上不仅仅有中国,还有其他文化系统,“其要旨以西人谈西事,言必有稽,因其教以明统纪,征其俗尚而得其情实”(左宗棠:《重刻(海国图志)序》)。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实际上已经指出了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大势。所以梁启超说《海国图志》“其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实际上就是说魏源提出了中国文化自信重建的基本路径——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并将其融入中国文化内。在魏源之后,黄遵宪、王韬等史学家发扬了他的思想,都主张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增强中国文化的自信。 20世纪初,梁启超掀起新史学思潮,倡导“史界革命”。他在《新史学》中批判旧史学道:“虽尽读全史,而曾无有足以激厉其爱国之心,团结其合群之力,以应今日之时势而立于万国者。”(梁启超:《新史学》)他指出历史学的作用在于能够凝聚国人的精神,进而向着一种理想而奋斗:“史之精神维何?日理想是已。”(梁启超:《新史学》)梁启超所倡导的新史学,归根到底是要启发民智,激发爱国心,创造崭新的中国文化,从而使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发展,改变中国落后的地位。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史学的发展更加灿烂夺目。胡适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胡适:《新思潮的意义》)的十六字纲领,并指出新思潮的意义:“新思潮对于旧文化的态度,在消极一方面是反对盲从,是反对调和;在积极

思想史考试期末复习

第一章“以德配天”单选 1.提出理论的思想家是(A周公) 2.西周宗法等级制完备的核心是(A嫡长继承制) 3.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最早区分故意和过失,惯犯和偶犯的思想家是(A周公) 4.“以德配天”的学说是什么时期提出的(C西周) 5.夏、商的法律思想是(A天命、天罚) 6.商朝的图腾是(D.玄鸟) 7.商王占卜的实质是(C以上帝的意志来体现国王的意志) 8.神权法思想的极盛时代在(B.商) 多选 1.商王专门豢养了一批向上帝请示的人,叫做(A.卜B.巫C.祝)。 第二章 1.周公认为,天命是(C.是属于有德行的统治者的) 2.“礼”在殷商的时候是(B.宗教典礼上的仪式) 3.在西周,礼与刑适用的对象是(D.有交集,根据具体事例而定的适于不同人群用)4.礼所规定的义务,庶人是否需要遵守(C.无条件的遵守) 多选 1.周公制礼的基本原则是(A.亲亲C.尊尊)。 2.明德慎罚”中“慎罚”的主要内容有(A.针对不同的罪犯区别对待B.反对株连,主张罪止一身C.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D.刑罚适中)。 3.周公提倡“亲亲”、“尊尊”,实质上是为(A.维护王权B.维护族权) 4.周公所倡导的明德慎罚中的“明德”指的是(A.加强自我克制B.实行德治) 5.“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本质是(A.刑法的锋芒指向劳动人民C.刑罚不指向奴隶主贵族) 第三章单选 1.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的法律思想的是(C孟子) 2.邓析的法律思想的特色是:(A不法先王) 3.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一论断的是(B.管仲)。 4.春秋时期,突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批判“刑不可知”,并提倡任用贤能的人是(B.管仲)。 5.首次将“刑书”铸在鼎上,公布成文法的是(C.子产)。 6.“竹刑”的作者是(C.邓析)。 7.子产和孔丘都主张宽猛结合,但是(B.子产强调以猛为主,孔丘则以宽为主)。8被誉为先秦名辨思潮的创始人的是(C.邓析)C9.子产“著刑书”是将刑法铸在(A.金属器物)上 多选 1.管仲把(A.礼B.义C.廉D.耻)视为“国之四维”。 2.管仲与儒家的“礼义”区别在(A.管仲强调礼义的强制作用D.儒家强调礼义的教化作用)。 3.在以礼治国思想的指导下子产提出五项国之大节除了“听其政”之外还包括(A.畏君之威B.尊其贵C.事其长D.养其亲。 4.子产认为礼(A.与仪有本质区别B.是最高的自然法则C.主要表现为人们的行为规范D.要顺民心,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原则)。 5、子产铸刑书及其产生的争论的历史意义在于(A.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B.使过去的礼、刑分立走向礼、刑统一C.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D.否定和限制了贵族的法定特权)。 第四章儒家单选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C.孔子) 2.儒家的人治是指倡导(A.圣人治国) 3.春秋时期,提出正名思想的是(A.孔子): 4.孔子据以主张“父子相隐”的周礼原则是(B.为亲者隐) 5.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性善"说的是(A.孟子) 6.提出“省刑罚,薄税敛”的法律思想是(A.孟子) 7.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与法结合,是儒法两家趋于合流的思想家是(C.荀子) 8.“惟仁者宜在高位”的"人治"思想的主张者是(A.孟子) 9.认为法要靠人来掌握和执行,提出““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重也。””的是(A.孟子) 10.认为法要靠人来掌握和执行,提出“法不能独立,类不能子性,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的是(B.荀子) 11.以“明分使群”来解释国家起源的思想家是(D荀子) 多选 1.儒家的代表人物是(B.孔子 C.孟子) 2.孔子的思想言行见于以下哪几个著作(A.《论语》 B.《左传》 C.《春秋》 D.《史记》) 3.按照孟子的思想,诸侯的有力武器有3种,分别是(A土地B人民C政事) 第五章单选 1.老子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的?(B.小国寡民社会) 2.“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是(B.老子)的思想 3.在老子看来,最理想的治国方式是(A.无为而治) 4.《庄子》书中,何种法律思想较为突出(B法律虚无主义) 5.按照道家思想,君人南面之术值的是(A统治者驾驭臣下,统治人民的方法和权术) 6.按照道家的观点,不提倡的有(C贤人政治) 7.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是(B庄子) 8.老子、庄子不推崇的是(D积极立法) 9.《庄子》一书中不存在的篇章是(D具篇) 10.按照《老子》一书对“道”的理解,“道”是(A第一性的) 多选 1.《老子》提出的"三绝"愚民政策是(A. 绝圣弃智C.绝仁弃义D.绝巧去利) 2.庄子的虚无主义法律思想主要是指(A.主张"隆礼重法",教化与刑罚并用 B.主张绝对无为,否定仁、义、礼、法) 3《老子》提出的三绝政策是指(A.绝圣去智 B.绝仁去义 C.绝巧去利) 4.在下列著作中,属于道家的有(C.《老子》 D.《庄子》) 5.《老子》认为自然法远优于人定法,原因在于(A自然法体现了无为的要求 B自然法广大无边C自然法对人无所偏爱D自然法永恒) 第六章单选 1.先秦各学派中,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学派是(C.墨家) 2.墨家"天志"法律观的核心是(A.兼爱) 3."不党父兄,不偏富贵"是(C.墨子的思想) 多选 1.相对与儒家的"礼"和"义"。墨家提出了(A. 利C.兼) 2墨家提出的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是(B.尊重彼此利益 C.大小国一律平等) 3.下面思想中属于墨家思想的有:(A.兼爱 B.尚贤 C.尚同D.非攻) 4.墨子认为在政治上要解决的三患是(A.民饥 B.民寒D.民不得息) 第七章单项 1.燔《诗》、《书》而明法令是法家的(B.文化专制)思想。 2.将法的起源与国家的起源联系在一起的是(C.法家) 3.先秦法家中,提出了法术势相统一的"法治"思想体系的是(D.韩非) 4."不法古,不修今"的变法理论的提出者是(A.商鞅) 5.先秦法家中主张“法、信、权”相结合的思想家是(C.韩非) 6.先秦法家中,认为法的最大作用是"立公弃私"的思想家是(C.慎到) 多选 1.法家的代表人物有(A。韩非 B.慎到D.商鞅) 2.先秦法家的主要著作有(B.《商君书》D.《韩非子》) 3.法家认为法的作用有(A禁恶止乱 B.定分止争) 4.法家认为法具有以下性质(A法具有强制性和制裁力C.法具有客观性和公平性 D.法还具有合情性和适时性) 5.以下哪些不是商鞅的法治思想(B.仁义德化的作用大于法 C.仁义礼乐是导致社会分化和混乱的根源) 6.韩非提出“法治”要求有(A以法为本,唯法为治 B.一其宪令,布之于民) 7.先秦诸子中,认为"人性"本恶的有(A荀子C.韩非子) 第八章单选 1、汉朝初年,统治者奉行的是(D.黄老学派)的法律思想。 2、新儒学的缔造者是(D.董仲舒)。 3、向秦始皇提出“焚书坑儒”建议的是法家理论的继承者和实践者是(C.李斯)。 4、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完备而又最系统地神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全面论证封建制度的合理性和永恒性的思想家是(D.董仲舒)。 5、新儒学的缔造着是(D.董仲舒)。 6、引经断狱,以儒家的经义应用于法律的第一人是(A.董仲舒)。 7、董仲舒在先秦儒家“五伦”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C.三纲五常)论。 8、“大德而小刑”的法律思想是(C.董仲舒)的主张。 9.西汉儒家的法律思想的根本源头在(C.先秦儒家) 多选 1、董仲舒法律思想的内容主要有(A.春秋决狱原心定罪 B.阳德阴刑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三纲五常)。 2.秦始皇的“事统上法”,法令由一统思想的具体表现是(A.在全国范围内确立郡县制度B.废除世卿世袭的官吏制度C.制定统一法令,颁布全国D.统一度、量、衡和语言文字)。 3、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有(A.皇权至上,法自君出B.应经合义,礼法融合C.“三纲”是封建立法的根本原则D.德主刑辅,先教后刑)。 4.西汉的儒学吸收了何种思想?(A.先秦儒学B.先秦法学C.道家D.阴阳五行家) 5.题干改为下面属于汉初黄老的法律思想有(A.以秦为鉴,以民为本B.文武并用,德刑相济C.罚不患薄,约法省刑D.轻徭薄赋,以粟为赏罚) 第九章单选 1.为《泰始律》做注的是(B.张斐、杜预)。 2.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核心是“(A.文治)”. 3. ( B 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法哲学思想。 4.张杜律是下面哪部法律的别称?C 《泰始律 5.晋律中的刑名相当于现代法律中的(A刑法总则) 6.《与山巨源绝交书》是下面何人的著作?B 嵇康 7.下面哪位是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无君、无政府的思想家?D鲍敬言 8.鲍敬言是什么时期的思想家?(C东晋) 9.“名教出于自然”是何人提出的法哲学思想?A王弼 10.拓跋弘是哪个民族的政治改革家?(A鲜卑) 11.张婓、杜预认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C礼) 多选 1.三国两晋时期法律三大思潮是()A.律学思潮B.玄学的法哲学思潮 C.北方少数民族在政治改革中学习汉族法律 D. 北方少数民族在政治改革中制定汉族法律 2.刘颂的重法主张包括(A.复肉刑B.纲举网舒C.法令画一D. 执法必严,以律断罪) 3.下面哪些思想家有“无君论”的主张?(A.阮籍B.鲍敬言) 4.刘颂在施政方面曾提出三条“振领总纲”,具体包括(A.息役B.平入米C.著信) 第十章单选 1.隋文帝杨坚的立法思想是(B以轻代重) 2.唐初李世民统治集团的治国指导思想是(C 安人宁国) 3.以儒家道统的继承人自居的唐代思想家是(B.韩愈) 4、“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岂将衰朽惜残年”的作者是(A.韩愈)。 5.(C.柳宗元)在《答刘禹锡天论书》中,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天人不相预”的观点。 6.(C.柳宗元)在他的《断刑论》中集中批判了“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的谬论。7,何人提出了赏罚及时说?(C.柳宗元) 8.“理大罪,赦小过”是何人提出的法律思想?A.白居易 9.《驳复仇论》是哪位政治家的著作?C.柳宗元 10.其中不属于“君为臣纲”在唐律中的体现的是(C.违犯教令) 多选 1.《唐律疏议》中的法律思想包括(A德礼为本,政教为用B封建纲常的法律化C 维护等级特权D一断以律)。 2.唐太宗的法律思想包括(A以隋为鉴,安人宁国B立法公平,务求宽简 C慎刑恤狱,务求其实D明正赏罚,一断以律) 3.按照唐律,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孝的罪行?(A.父母在而子孙别籍 B.父母在而子孙异财C.违犯教令D.闻父母丧而不举哀) 4.唐律还是维护了等级特权,具体包括(A.贵族有罪无刑 B.官吏有罪无刑C.奴婢视同牛马D.良贱异法) 5.按照韩愈的道统论,儒家传世谱系包括(A.尧B.舜C.孔子D.孟子) 第十一章单选 1.(B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2.朱熹以儒学为核心并融合佛教道教的学说,建立了较为完备的(B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

教师资格证经典材料分析题(二)

教师资格证经典材料分析题(二) 9.材料:运动会结束后小华在周记中写下自己感受:这一次学校秋季运动会非比寻常,因为有一个特殊项目,那就是班级韵律操比赛。我们班余老师是一个比较要强的老师,听同学们讲每次比赛,她都力争好成绩。大家熟练的班级韵律操对我这个刚转来的新手来说,可以说难上加难。有班干部向余老师建议不让我参加比赛,我想余老师会同意,反正学校并没有要求全班参加,再说我刚刚转来,但余老师没同意,在班上说“我们是一个团队,是一个整体,班上的一个同学都不能少!”我感觉到余老师用鼓励的眼光看着我。眼见比赛日渐临近,我很是着急,看得出来我们一同训练的余老师也很是着急,余老师找到我,一边鼓励我一定能行,一边亲自手把手教我韵律操每一个动作。余老师腰不好,我看到余老师每次讲解动作弯腰时,总是咬着牙,我更是认真的操练。在老师帮助下,我终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了班级韵律操。比赛终于来了,临赛前余老师走过来,笑着对我们说:“同学们,不要太看重比赛成绩,只要将我们平时操练的水平展现出来就可以了”说完还朝我点头微笑,我知道余老师为什么朝我点头微笑,那是在鼓励我,相信我能行。随着音乐声起,我按照余老师平时教我的韵律操动作,一丝不苟做着,同学们也异常认真。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家齐心协力努力下,我们班终于夺得冠军。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角度,评析余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解析】本题考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材料中余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规范。答题时注意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分层次答题。【参考答案】材料中余老师做法是恰当的,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相关要求,主要表现在:(1)关爱学生。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它要求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材料中余老师让班级的每位同学都参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