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戏曲介绍

戏曲介绍

戏曲介绍
戏曲介绍

1.今天我们的节目与中国传统文化戏曲有关

2.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3.是呀!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1. 中国戏曲真是的博大精深呢,就请跟随我们的脚步一聆听今天的戏曲专题节目吧!

戏曲随时间的长河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在原始社会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辛亥革命前后,一批有造诣的戏曲艺术家从事戏曲艺术改良活动,著名的有汪笑侬、潘月樵、夏月珊等,他们为以后的戏曲改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现代戏曲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段时期,一些有志之士对戏曲进行了改革。我们所熟知的京剧大师梅兰芳,著名京剧旦角。光绪二十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梅兰芳八岁学艺,11岁登台。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艺术创始的人;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在西方人的眼中,梅兰芳就是京剧的代名词,他的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游园惊梦》、《断桥》等。在1918年,梅兰芳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炉火纯青的巅峰时代。梅兰芳演绎了京剧的灵魂,是民族的大师,国粹的塑造者,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五四”前夕演出了《邓霞姑》、《一缕麻》等宣传民主思想的时装新戏,周信芳、程砚秋等也都创作了不少的作品。当然还有很多的戏曲艺术家,为此奉献了一生,这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当然还有很多的戏曲艺术家,为戏曲奉献了一生,这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各个剧种都出现了一批高水平的优秀演员。京剧有馀叔岩、言菊朋、梅兰芳等,川剧有周慕莲,汉剧有董瑶阶,湘剧有吴绍芝,秦腔有刘毓中,蒲剧有王存才,等等。新中国成立后,涌现了一批优秀剧目,如京剧《将相和》、《白蛇传》,评剧《秦香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剧《十五贯》等,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还撰写了历史京剧《海瑞罢官》。以后,又陆续推出一系列优秀作品,如京剧《白毛女》、《红灯记》、《奇袭白虎团》,评剧《刘巧儿》,沪剧《芦荡火种》,豫剧《朝阳沟》等。粉碎“四人帮”后,重建了戏曲艺术队伍,为群众喜爱但被停演或遭到批判的大量传统剧目,如京剧《谢瑶环》、蒲仙剧《春草闯堂》、吕剧《姊妹易嫁》等也得以重新上演。戏曲艺术发展到今天,经过不同的时代,戏曲艺术不断适应新时代、新观众的需要,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的艺术特色,将中国瑰宝传承下去。

戏剧在现在的发展中却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问题:现代文化的冲击。随着老一辈艺术家

的渐渐衰老,新一代的年轻人逐渐崛起。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现代的文化需要发展,但传统的文化更需要发扬光大。于是,媒体开始越来越多地把传统文化向年轻的一代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发扬、宣传,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中国传统的戏剧;新一代的影星、歌星也开始在自己的影片、歌曲中加入中国传统元素,利用他们自身的号召力,让更多的年轻一代对戏剧有更多地了解,为发扬传统戏剧献上自己的力量,毕竟,这些年轻的歌手的老师也是上一辈的老艺术家;而老艺术家们也开始在传统中融入新元素,是传统戏剧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吸引年轻人,使年轻人不仅追赶潮流也爱上传统,对戏剧有更加深入地了解。现在,也有许多外国人喜欢上中国的戏剧,对中华文化也有深入地了解。戏剧,这一中华独特的文化,正在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所喜爱。璀璨的戏剧艺术将会在世界的东方放出光芒!

戏曲在夏夜里成了独特的风景线。那些沉淀下来的东西在过去静静,荒凉的岁月中开着浓郁的花香,也像日常我们喜欢吃的粉嫩细腻的糕点,在舌尖上慢慢品来,香浓中回味久久不能遗忘。闹哄哄的一出戏,是悲欢离合人生的浓缩,人世袖珍的舞台。那些似水流年里残了燕子楼,淡的人烟,抹了荒凉,流沙似握不住的人生,在小小的舞台上却是拢不住的春光,乍射了人的眼,台上的公子和小姐的袅娜风流,台下是密密麻麻的人群,人头攒动着凑热闹。一出戏是人生几十年的沧桑变化的映射,小姐一声娇啼如莺出谷,情真真意切切,游人梦里几回回故乡的感慨,妾妇的悲切的相思是濡湿的衰败的花儿,在古城墙头,在秋天的哀鸿声里。年轻女子哀婉着青春的流逝,如燕过湖面泛起了涟漪,鱼儿吐出的小水泡,很快不见了踪迹。怅惘,愤懑,得意都浓缩在时间的行程里,它是人世路途的归纳。哪几个妙手回春,哪几个眉眼传递,便悄无声息,恍惚之间完成,然而放在人生中,期间煎熬痛楚又有谁知道呢?生命辗转踪迹圈点,戏里戏外人生混为一体。

有人看戏看热闹,有人看场面,有人听曲调,还有人看情节,有人把戏当做是人生来看。这看人生该是境界最高的一种戏曲欣赏了。戏曲,从前满大街的戏迷,现在已后继无人,从前人们耳熟能详,现在却一问三不知;从前的刀嗑话题,现在已无人问津。也许你会笑我喜欢它。“戏曲?不会吧?你也太土啦。现在哪儿还有人听这个啊!”原本,我也是这样想的。但我今天才发现了真正的它,然后,喜欢上了它。你听见了吗?它在诉说。诉说着千古的绝唱,诉说着永恒的经典,诉说着世界的惊叹。我想,它需要听众。《梁祝》——一个不老的神话。人们惊异于它的凄美。又该怎样让它更广为人知呢?戏曲便为它插上了双隐形的翅膀,让它飞跃了国界,在世界自由翱翔。第一次真正打动我的是它那浓烈的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无数次的暗示,而那木头脑袋又屡敲不响,无奈于伤心离别。那颗心是火热的。我能感觉,我能触碰得到。而那股莫名的感动便也就通过我的指尖刺激了神经。

戏曲一门分生、旦、净、丑的行当,讲究唱、念、做、打的综合舞台艺术。既是艺术,必是高于生活了。人生就像是一场热闹的戏剧,物质追求的不持久性,必然让位于精神追求的一部分。戏曲作为一种历史悠远的精神文化,其价值已超越了艺术本身。经典,何谓经典?依我看,能绕梁三日,使人齿舌留香,便是经典。而那兼容二胡的温宛、铜锣的刚劲、琵琶的飞扬、月琴的优雅的戏曲又岂是“绕梁三日”?它是一种力量,穿透你身上的每个细胞;它是一股清泉,沁透了你的心脾;它是一缕阳光,贯穿于你的发梢到足底。闻声寻去,世界惊叹的源头在哪儿?掀开那神秘的面纱,欣然,原来早已有种命定的情愫牵绊着你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早已有那潺潺的戏曲在血液中流淌。于是,你找到了我,我也找到了你。欣喜若狂的打声招呼,然后相伴一生。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每个剧种,都有着它独特的魅力、韵味以及内涵:如京剧的雍容华美,昆剧的典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还有越剧的轻柔婉转……可这些中华民族的瑰宝,在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似乎有些站不住脚根。如今的艺术形式日渐丰富了,传统戏曲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挑战。它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取而代之的是“流行”,更多人喜欢追流行,认为在流行中能够展现自我,获得满足。“弃之戏曲,投之流行”。流行就像划过天际的一颗流行,一划而过,短暂却璀璨,更多人惊艳于它的闪亮,。殊不知,一划而过的背后,是寂静,没有追求的精神享受。而传统戏曲,就好像宇宙中一颗并不耀眼夺目的恒星,虽然若隐若现,但它始终保持自己的韵律哼唱宁静。它摆脱了喧嚣与浮华。深夜,一个人静静地坐着,闭目养神地听一段戏曲,或是泡上一杯醇香的茶,看一会儿戏剧节目,你定会感到超脱的自然与静心,感觉古老却清新的戏曲很美,很美。

中国戏曲概论

中国戏曲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戏曲的起源 远源:a.宗教仪式、巫觋 b.上古宫廷徘优戏、皮影戏、傀儡戏 近源:a.百戏、散乐、社火 b.参军戏 宗教仪式、巫觋。源自人类的模仿、装扮天性(1894格罗赛《艺术的起源》描述原始部落的装扮活动、远古宗教仪式,也是一种巫术仪式,以猎兽仪式最常见、上古中古时期的宗教仪式)。 1.1上古宫廷俳优戏。上古宫廷俳优是我国最早的职业演员。 优戏之始: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夏桀始创优戏 1.2皮影戏 以灯烛弄影于屏壁,借以表演故事的一种艺术形式,因常以羊皮等皮革刻制人形供弄影之用,故称皮影戏。《前汉书》的《外戚传》等史料说明,皮影有可能源自汉武帝时期。 1.3傀儡戏 傀儡戏就是木偶戏,刻木为人形,靠人操纵,以歌舞动作表演故事。开始用于送葬或殉葬,汉代用于娱乐。汉代应劭《风俗演义》“京师宾婚嘉会,皆作傀儡” 。 1.4百戏、散乐、社火 汉代百戏:杂戏、歌舞的总称 隋唐散乐:同上,因其散在村野故称散乐 宋代社火:杂耍、鼓乐、杂戏的统称 1.5《东海黄公》 角抵戏节目;出自刘歆《西京杂记》;陕西关中一带百姓所创;表演时有化妆、道具、场景、人虎搏斗的舞蹈性动作、语言对白、矛盾冲突;标志着初始形态的戏曲审美要素基本形成。 剧情:东海人氏黄公,年轻时练过法术,能够抵御和制伏蛇、虎。他经常佩带赤金刀,用红绸束发,作起法来,能兴云雾,本领很大。到了老年,气力衰疲,加上饮酒过度,法术失灵。秦朝末年,东海出现白虎,自负的黄公仍想拿赤金刀去镇服它,可是法术不起作用,反被白虎咬死了。 1.6《踏谣娘》 出自《旧唐书.音乐志》,河南一带百姓所创,古代的一种曲艺形式,通常和皮影戏在一起表演,流行于民间。“妻悲诉每摇顿其身,故称踏摇娘,后称踏谣娘” 。演员可增至三人,加入个性化的对话和歌唱,形式自由,音乐元素和舞蹈元素大为增强。 1.7参军戏 宫廷俳优由原来的一个人谈笑逗乐,发展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装扮故事的滑稽表演。《太平御览》:后赵时期石勒的参军。后被宫廷用来以羞辱代替刑罚惩治赃官。起先:赃官出场,一优执行嘲弄任务;随后:两优分别扮演赃官和嘲弄者;后来题材扩大,苍鹘、参军。科白戏,滑稽调笑。 2.1初步形态的戏曲 a.宋杂剧和金院本 为什么宋代才产生真正意义的戏曲呢?前朝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了大都市的形

中国各大戏曲的知识

中国各大戏曲的知识 意义: 中国戏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文化不同,除了京剧以外,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昆曲、评剧、粤剧、湘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分别从起源、特色、艺术、发展现状等多个方面对中国戏剧进行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有利于中国戏剧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内容(简介): 一、国粹——京剧 (一)京剧的起源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这“四大徽班“陆续进京,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 (二)国粹中的国粹——京剧脸谱京剧是中国戏曲中最大的剧种,集合各剧之精华,脸谱完善,谱式繁多,蔚为“大观”。京剧演员个行当都经过化妆,有固定的脸谱有效地表现出人物的品貌、身份、性格、特征。脸谱使人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脸谱以舞台为第一应用,它的产生源于生活,现于舞台。在看戏的过程中首先一直觉给人深刻印象的正是这些鲜明各异的脸谱造型,如:蓝脸的多尔礅,红脸的关公,黄脸的典韦,黑脸的张飞,白脸的曹操等。京剧脸谱不但我国广大人民熟悉喜爱,也逐渐别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一提到脸谱就会让人想到京剧,想到京剧就会想到中国。京剧脸谱已是我国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事业的一个重要项目,也是旅游市场久打不衰的强项品牌。 (三)京剧独特地位国粹京剧艺术以其丰厚的内容、完善的形式、精湛的技艺,达到了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它的突破时间空间界限的虚拟化表现方式,从化妆到表演的艺术夸张和写意手法,凝聚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所积淀的美学品质和艺术手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艺术魅力,其所形成的中国特有的东方戏剧艺术体系是完全可以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等戏剧艺术体系相媲美的,不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且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品,是中国的一个象征性符号,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二、昆剧 昆曲,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明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明以后,杂剧形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 (一)昆剧特色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尤其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

各地方的戏曲介绍

各地方的戏曲介绍 安徽的黄梅戏 黄梅戏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黄梅戏源于黄梅采茶调. 清乾隆五十年(1785 )左右, 在安徽、湖北、江西毗邻农村流行采茶歌(亦称采茶调), 因民间社会交往, 流传于安庆地区, 与多种民间艺术结合, 形成民间小戏. 辛亥革命后, 黄梅戏在京剧鼻祖程长庚故里、素享“戏曲之乡”美名的安庆府怀宁县一带植根, 汲收了京剧、徽调的营养, 受到当地风土、人情、语言的影响, 使她得到了丰富和升华. 新中国成立以后, 在安徽省境内, 由政府组建了省、专区、市、县专业黄梅戏剧团, 保护、启用和培养了一批文艺人才, 黄梅戏即成为安徽的主要地方剧种. 已故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等一代名优, 领衔黄梅戏剧坛以后, 把黄梅戏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黄梅调《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演出, 轰动了整个台湾;日本戏曲专家波多野太郎, 称赞黄梅戏唱腔“浑厚优美, 简直像一条山间淙淙不尽的流水, 韵味清新, 别具风格”. 尤其是严凤英主演的《天仙配》《女驸马》等优秀剧目拍成电影后, 影响遍及全国, 先后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组建了五十多个专业黄梅戏剧团. 当今, 黄梅戏已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 轻歌曼舞、赏心悦目的黄梅戏是地道的来自民间的艺术. 她的表演质朴细腻, 真实活泼;她的语言朴实无华, 通俗易懂;

她的曲调优美流畅, 明快抒情. 加以道白多用安庆官话, 地方生活气息浓郁, 更显黄梅戏特色. 河南的豫剧 豫剧, 原称“河南梆子”, 因为河南省简称“豫”, 解放后定名为豫剧, 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自看到有关它的文字记载至今已有200 余年历史. 清代末年, 它已遍布河南全省. 建国后更以罕见的速度发展壮大, 遍及河南城乡各地, 并分布台湾、新疆、甘肃、陕西、湖北、山西、山东、河北、四川、江苏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 至80 年代中期, 豫剧从演出团体、从业人数、观众数量等诸多方面, 跃居全国300 多个地方剧种之首. 豫剧艺术的特点是生活化、平民化, 质朴本色, 雅俗共赏. 豫剧音乐丰富多彩, 唱腔属板腔体. 唱词通俗易懂, 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 它有独特的板式结构和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 豫剧传统剧目有近千出, 在今天比较流行的传统剧目有《抬花轿》《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香莲》等;现代戏剧目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小二黑结婚》《祥林嫂》《红色娘子军》等. 当代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五大名旦”, 代表五大风格流派. 活跃在当今国内豫剧舞台上的汤玉英、王清芬、虎美玲、李金枝、谷秀荣、陈淑敏、李树建、朱巧云、王红丽等11 位豫剧表演艺

(完整版)戏曲知识竞赛及答案

戏曲知识竞赛 1、中国戏曲起源于哪些形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参军戏) 2、我国的戏曲剧种大约有多少种?(360种) 3、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是我国的哪一个剧种?(昆曲,即昆剧,被称为"百戏之祖"。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 4、与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的剧种是什么?(中国戏曲) 5、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是哪一剧种?(京剧) 6、中国的三大国粹是什么?(京剧、中医、国画) 7、你知道昆剧有多少年的历史吗?(400多年) 8、你知道京剧有多少年的历史吗?(200多年) 9、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特点是(虚拟,程式,写意) 10、京剧四大名旦是哪四位?(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11、梅派擅长表演(善良温柔华贵典雅而具正义感的古代妇女。) 12、程派擅长表演(遭遇悲惨,具有外柔内刚性格的中下层妇女。) 13、荀派擅长表演(天真活泼热情的少女形象,具有柔媚娇婉的风格。) 14、尚派擅长表演(以气与力取胜,有阳刚之美,具有刚健婀娜的风格。) 15、京剧中的梅派、尚派、荀派、程派、各擅长表演什么样的女性?(梅派擅演"仙女",程派擅演烈女,荀派擅演少女,尚派擅演侠女。)

16、目前京剧的四大行当是什么?(生,旦,净,丑。) 17、“生”分为哪几类?(老生也叫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18、"旦"可分为哪几类?(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也叫摇旦) 19、“净”俗称(花脸),分为哪几类?(大花脸、二花脸) 20、“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21、戏曲中的"四功"是指哪些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22、戏曲中的"五法"是哪些技术方法?(手,眼,身,法,步) 23、中国首部电影是由哪一位京剧大师演出的《定军山》?(谭鑫培) 24、中国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什么?由谁主演?(京剧《四郎探母》谭富英主演) 25、中国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是什么?由谁主演?(京剧《生死恨》梅兰芳主演) 26、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彩色电影是由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什么?(《梁山伯与祝英台》) 27、昆曲发源于哪一省哪一地区?(昆曲:江苏昆山〈苏州〉) 28、越剧发源于哪一省哪一地区?(越剧:浙江嵊县〈绍兴〉) 29、黄梅戏发源于哪一省哪一地区?(黄梅戏:湖北黄梅县) 30、黄梅戏发展壮大于哪(安徽安庆) 31、秦腔的别名、特点?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

传承戏曲艺术 发扬中国文化

【内容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曲艺文化是其中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自电影传入中国,便与戏曲深深结缘,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扬中国文化。 【关键词】传统戏曲中国文化中国电影戏曲元素 小小的身影讲述着千年的故事,幽婉的曲调传扬着上古的声音,一声声铿锵有力的锣鼓传递着华夏子孙不屈的意志,一幕幕曲折动人的故事承载着国人五千年的悲喜怒乐。戏曲——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戏曲的发展,潺潺而流,从未曾干涸。数百年前,当我们依旧做着天朝圣国的美梦时,西方世界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工业革命,当他们打开我们的国门强行带走无数奇珍异宝的同时,也将电影带进了我们的世界。随后,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电影经历着一次次改革,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一个主流载体。除了那些从小听着《穆桂英挂帅》,看着《天女散花》的祖辈们,现今已鲜有年轻人愿意跨进剧院,聆听这份传承千年的艺术。无数人站出来宣称戏曲灭亡论,殊不知,戏曲已经用另外一种方式存在于历史发展的大舞台之中。纵观中外电影,无论是《霸王别姬》还是《大闹天宫》;无论是影视剧还是动画;无论是从小受中国戏曲文化熏陶的本土导演陈凯歌,还是深受中西文化融合影响的香港电影导演徐克,戏曲元素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影视剧作品之中,依旧用戏曲特有的方式,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方式的载体,我们称之为戏曲元素。 何为戏曲元素? 有人说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唱念做打”便是戏曲元素,也有人说戏曲元素就是五彩斑斓的服饰、夸张传神的动作、丰富多变的色彩、生动夸张的脸谱。戏曲元素即编剧方面有剧本文学的诗赋性,结构方面是点线连贯的分场性,超脱的时空变化,综合的表演形式,根据行当创造角色,流动的技艺及通俗的民间艺术。①笔者认为,戏曲元素简单概括便是戏曲的综合性、写意性与技艺性。 下面笔者从三个部分来具体阐述戏曲元素在影视剧作品中的运用。 一、向经典致敬 1905年,丰泰照相馆内,“谭鑫培唱着最拿手的《定军山》,只见他配合着锣鼓点儿,一甩髯口,把刀一横,立成顶梁柱一般,就听旁边有人喊:‘快摇’,刘仲伦便使劲摇了起来,那时的胶片只有二百呎一卷,很快便摇完了,算告一段落……”② 就这样,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拍摄完成。这是京剧史上的里程碑,更是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电影的起步,便是说唱艺术和传统的中国戏曲结合的产物。传统中国戏曲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独特的一种存在形式,自电影开始在中国发展,就未曾忽略过民族国粹的地位,更有许多影片向中国传统艺术致敬,其中不乏《霸王别姬》《刀马旦》等优秀影片。 《霸王别姬》可谓是陈凯歌导演的巅峰之作,本片以“文革”为背景,讲述了京剧名旦程蝶衣和名生段小楼的故事。片中情感细腻,色彩华丽,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及人性进行了深入挖掘。影片中,当段小楼揭发程蝶衣时,当“文革”的黑色雾霾笼罩着中国大地时,笔者不禁思考陈凯歌为什么要用我们的国粹京剧艺术来衬托这一故事。中国京剧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最为厚重的艺术之一,陈凯歌导演的独到之处便是用最具代表性的中华艺术来映射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考。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虞姬最后自刎于霸王剑下亦是程蝶衣自刎于段小楼剑下,陈凯歌的这一做法是聪明而独到的。戏曲《霸王别姬》无疑是国人最熟悉不过的剧目之一,用历史演绎过去,戏曲的助力使影像的张力更加具有历史深度。 二、局部引用 在众多中国电影中,戏曲的各种元素被中国导演灵活运用。1942年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铁扇公主》吸收了传统戏曲的造型艺术,人物活灵活现。无独有偶,《大闹天宫》的孙悟空的扮相完全借鉴了京剧中猴戏的孙悟空脸谱,为广大观众所喜爱。在音乐方面,影视剧作品中不乏锣鼓小调的出现,红极一时的电视剧《大宅门》同名片头曲《大宅门》中融合了京剧、

(完整版)中国戏曲基础知识

中国戏曲基础知识 【戏曲虚拟】指用艺术的虚来表现生活的实的过程,是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它利用舞台的假定性,灵活处理时间、空间。在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上,力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如以划桨虚拟行船,以摸索虚拟夜晚,以更声表示时间变化等。对自然环境、物体、人物、自然现象等,同样采取虚拟的手法,借助观众的联想来完成艺术创造。戏曲节奏戏曲术语。是使唱念打诸般艺术手段统一的共同要素。由戏曲形体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两部分组成,二者相辅相成。戏曲的唱念、表演、舞蹈、武打等都有很强的节奏性。它能帮助表现人物情绪、点染戏剧色彩,烘托和渲染舞台气氛。 【戏曲程式】戏曲表演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艺术及技术上的格律和规范。它把生活中的语言和动作提炼加工,使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化妆、服装等都形成规范化的表演法式,使生活的形态音乐化、舞蹈化、规范化。如表演中的关门、行船、跑马等,都有基本固定的格式。它比生活中的自然形态更富有表现力,更具形式美,程式又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有所丰富、变化和发展。 【压轴】一台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个剧目。因最后一个剧目称大轴得名。 【串】演戏俗称“串戏”,因脚色须连贯成队故称串。一说串字来源于“爨”字,因旧时也以“爨”或“爨弄”泛称演剧。 【反串】指艺人扮演原所属行当外的角色。如旦行演员演生行或武

生等。 【客串】非职业演员参加戏班演出称客串。 【票友】旧时对戏曲、曲艺的非职业演员、乐师的通称。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优伶】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杂技表演为业的艺人之统称。一般认为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俳优”,以表演乐舞为主的称“倡优”。演奏音乐的艺人称“伶人”。宋元以来,常称戏曲演员作优伶。 【行当】传统戏曲角色的类别。近代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总分行方法。每个行当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为老生、小生等。各剧种在分支的层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简之别。 【生】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演男性人物。生行初见于宋元南戏,后除元杂剧外,历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壮年男子,是剧中主要人物。随着艺术的发展,生行又据所扮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划分为许多专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旦】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扮演女性人物。旦的名目初见于宋代歌舞,宋杂剧已有装旦,后历代都有这行脚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划分为许多专行,如正旦、花旦、贴旦、闺旦、武旦、老旦、彩旦等。【净】俗称“花脸”、“花面”。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一般认为是杂剧和金院本的副净演变而来。面部化妆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大开大阖,大都扮演性格刚烈或粗鲁*险的男性人物。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艺术特点,又划分为许多专行,如京剧的正净、副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资料 中国戏曲是在民间艺术的土壤里发芽生根的。歌舞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因素,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据《书经·舜典》记载,我们的祖先在庆贺打猎收获时,会披着各种兽皮在用石器相互击打出的节奏中跳着、唱着,欢庆胜利的成果。到了春秋时代,歌舞成了欢庆丰收、庆贺战争胜利、祭祀神灵、驱魔禳疫等民俗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戏曲艺术的另一个源头是装扮表演。《史记·滑稽列传》中优孟模仿孙叔敖的表演,可以看做一个宫廷讽刺喜剧。从《北史·柳彧》的记载和新疆唐墓出土的歌舞戏《踏摇娘》泥塑看,除具备以歌舞演故事的特点外,在化装方面亦采用了面具、假扮等艺术手段。 戏曲艺术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武术。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角抵戏到了汉代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带有戏剧色彩,如《西京杂记》所记载的角抵戏《东海黄公》、《黄帝战蚩尤》。 戏曲形成的最初形式是杂剧。所谓杂,有将各种技艺杂合在一起的意思。宋杂剧代表剧目之一《目连救母》,就是一个脱胎于民俗活动的节目。当时北宋都城开封的艺术家们以佛经中目连救母的劝善故事为纽带,将民间的说唱、装扮、武术、杂技等表演艺术结合在一起,在中元节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此后,七夕至中元节举办盂兰盆会,演目连戏成

了各地的一种传统习俗。 戏曲形成后,伴随着各种民俗演出逐步成熟和发展起来,产生了300多个剧种和数以万计的剧目。民俗为戏曲艺术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戏曲艺术又为民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1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2、繁荣 12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3、延展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4、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

戏曲文化论文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德行与读书活动课题研究论文 课题名称: 对戏曲文化的了解和初步研究 兴趣小组: 素质拓展和兴趣小组 学生姓名: 单正涛 专业班级: 自动化10102 完成时间: 2011/12/7

对中国戏曲文化的了解和初步研究 目录 摘要 (2) 第一章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认识 (3) 1.1什么是戏曲文化 (3) 1.2戏曲文化的种类 (3) 1.3戏曲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3) 1.4中国的戏曲文化和外国的舞台剧有和区别 (4) 第二章对戏曲文化的思考 (4) 2.1 戏曲文化的文化功能 (4) 2.1.1 戏曲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4) 2.1.2 现代传媒对戏曲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5) - 2 - 2..2如何将戏曲文化发扬光大 (6) 第三章中国戏曲文化的特点和主要代表 (8) 3.1 戏曲文化的特点 (8) 3.2 主要代表—京剧 (9) 第四章中国戏曲文化对社会的意义和个人学习的影响 (10) 4.1 中国各大戏曲代表作和对社会产生的意义 (11) 4.2 戏曲文化对我个人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影响 (11)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摘要 作为中国文化传统典型代表的戏曲,在中国广大的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其媒介化和视觉化也产生了戏曲舞台演出、戏曲电视、戏曲电影、网络戏曲flash等不同的戏曲媒介形态,这些戏曲媒介形态的共存和农村观众的戏曲审美和文化创造有着深层的联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这篇论文从戏曲文化的种类、起源和发展以及与外国的舞台剧作比较等方面来对中国戏曲文化做初步的介绍,粗略的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对戏曲文化的影响和戏曲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和潜在影响能力。为什么戏曲文化能久经不衰?在其他几大文明古国逐渐衰落后却依然传承?本论文总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简单介绍戏曲的由来和发展经历;第二章则讲述了戏曲文化所产生的文化功能;第三章则概括了戏曲的特点和以京剧为代表的相关信息;第四章阐述了戏曲文化对社会产生的意义和对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戏曲文化文化功能现代传媒戏曲特点戏曲代表人物代表社会意义个人影响

介绍戏剧的精选作文800字

介绍戏剧的精选作文800字 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看它自己演变开展的模型。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介绍戏剧的精选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介绍戏剧的精选作文篇【一】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祭神的歌舞中逐步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开展,戏剧艺术逐步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开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构造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开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五)明清——戏曲的繁荣期。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开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开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

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开场白的交代情节,多是大团圆的结局,风格上大都比较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大方激昂,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更便于表现生活。可惜早期南戏的本子保留下来的极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这部作品的习题材,来源于民间传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故事,并且有一定的戏剧性,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事,称道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对抗精神。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获得了最后胜利。这一点,在当时封建礼教结实统治的社会里,是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这个剧作问世三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欢,直到今天,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泼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放射着它那艺术的光芒。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介绍戏剧的精选作文篇【二】戏剧,看得多了,泪痕有过,浅笑留过,或者情绪作怂,我的心,起不了半点涟漪,然而,戏剧的落幕,我却尤其着迷,它似沙漠上的绿洲,也是夜郎王国。 生活在变成灰色的时候,你会单独喃喃自语,街角边,涌动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今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中国戏曲基础知识

中国戏曲基础知识 【戏曲虚拟】指用艺术得虚来表现生活得实得过程,就是戏曲表现生活得基本手法。它利用舞台得假定性,灵活处理时间、空间。在艺术与生活得关系上,力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如以划桨虚拟行船,以摸索虚拟夜晚,以更声表示时间变化等。对自然环境、物体、人物、自然现象等,同样采取虚拟得手法,借助观众得联想来完成艺术创造。戏曲节奏戏曲术语。就是使唱念打诸般艺术手段统一得共同要素。由戏曲形体动作节奏与音乐节奏两部分组成,二者相辅相成。戏曲得唱念、表演、舞蹈、武打等都有很强得节奏性。它能帮助表现人物情绪、点染戏剧色彩,烘托与渲染舞台气氛。 【戏曲程式】戏曲表演中形成发展起来得艺术及技术上得格律与规范。它把生活中得语言与动作提炼加工,使唱、念、做、打与音乐伴奏、化妆、服装等都形成规范化得表演法式,使生活得形态音乐化、舞蹈化、规范化。如表演中得关门、行船、跑马等,都有基本固定得格式。它比生活中得自然形态更富有表现力,更具形式美,程式又须随着社会得发展不断有所丰富、变化与发展。 【压轴】一台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个剧目。因最后一个剧目称大轴得名。 【串】演戏俗称“串戏”,因脚色须连贯成队故称串。一说串字来源于“爨”字,因旧时也以“爨”或“爨弄”泛称演剧。 【反串】指艺人扮演原所属行当外得角色。如旦行演员演生行或武生等。

【客串】非职业演员参加戏班演出称客串。 【票友】旧时对戏曲、曲艺得非职业演员、乐师得通称。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优伶】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杂技表演为业得艺人之统称。一般认为以表演戏谑为主得称“俳优”,以表演乐舞为主得称“倡优”。演奏音乐得艺人称“伶人”。宋元以来,常称戏曲演员作优伶。 【行当】传统戏曲角色得类别。近代有生、旦、净、丑与生、旦、净、末、丑两种总分行方法。每个行当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为老生、小生等。各剧种在分支得层次与名目上又有繁简之别。 【生】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演男性人物。生行初见于宋元南戏,后除元杂剧外,历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壮年男子,就是剧中主要人物。随着艺术得发展,生行又据所扮人物得年龄、身份、性格划分为许多专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旦】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扮演女性人物。旦得名目初见于宋代歌舞,宋杂剧已有装旦,后历代都有这行脚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得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划分为许多专行,如正旦、花旦、贴旦、闺旦、武旦、老旦、彩旦等。【净】俗称“花脸”、“花面”。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一般认为就是杂剧与金院本得副净演变而来。面部化妆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大开大阖,大都扮演性格刚烈或粗鲁*险得男性人物。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艺术特点,又划分为许多专行,如京剧得正净、副净、武净等。

传统戏曲的舞美艺术分析

传统戏曲的舞美艺术分析 〔摘要〕中国戏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项民族艺术像一樽美酒,清香甜美、浓烈醇厚、意蕴无穷。中国古代戏曲舞台美术传承着戏曲艺术的精髓,观众们能够充分地感触过去的人与事,去品评古代的美;而当代戏曲舞台美术推动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积极性,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及文化素养,将戏曲舞台美术中的美发挥到了极致。 〔关键词〕舞台美术;民族文化;人物造型;艺术服装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化的精神理念。中国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唱、念、做、打的程式化表演,曲牌流派的深厚韵味,道白韵白的地域特色,像一樽美酒,清香甜美、浓烈醇厚、意蕴无穷。戏曲舞台美术是一种非凡的艺术创作,以其独有的特性区别于一般的美术。戏曲舞台美术是戏曲舞台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狭义地说,它指的是一场戏曲表演所用的场地及布景;广义地说,它包含了布景、灯光、化妆、服装、效果、道具等多种戏曲舞台元素,这些整体的设计被称之为戏曲舞台设计。设计者会依据表演的需要、导演的要求和剧本的内容,再加上个人的构思创造出剧中的环境和角色的外在造型,从而渲染着舞台氛围。戏曲舞台美术属于二次创造的艺术,它是在剧本、导演构思形成的基础上再融入舞美设计者的想法而产生的再一次艺术创作。一切舞台美术创作都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以剧中的人物、事件和情景

为依据,再将布景、灯光、化妆、服装等多种造型因素实行综合;从而增强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化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并创造出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 一、传统戏曲舞台美术 传统戏曲舞台美术包括人物服饰、人物化妆、灯光、舞台布景、道具(切末)等。传统戏曲舞台服饰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可舞性和程式化特点。戏曲服装主要分为蟒、帔、靠、褶、衣五大类,服装强调等级、阶层以及程式化、民族化。服饰色彩上的等级性,主要分为上五色(红、黄、绿、黑、白)和下五色(紫、粉、湖、蓝、香),上下五色是有很强的等级性和阶层性的。从服装的纹样上也能够看出等级性和人物自身性格状况,团花代表已婚,自由花代表未婚等。盔帽包括冠、盔、帽、巾,其也有一套程式化的搭配方式。传统戏的人物化妆也是具有程式性的,分可为俊扮和勾脸。俊扮一般用在生、旦行所扮演的人物角色中,指的是在演员面部底色的基础上打底,略施粉彩,勾勒眉眼,突出眉、眼、唇、腮等部位的视觉色彩,并通过勒头、贴片子的形式来修饰人物脸型,从而体现出人物英俊美丽的形象。勾勒的脸谱中也有很多的寓意,如破眉代表性格多变,寿字脸代表短命,螳螂眉代表好斗等等。传统戏曲舞台在一般情况下是挂底幕的,左边和右边分别有出将入相的上下场门,这样的底幕适合所有的演出。有的传统戏中因为表演的需要也会用一些切末、门帘、旗、景片等道具,这些景片非常轻便,使用起来也是非常方便的,在舞台上不会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能够想用时就用,不用时便可收起来。使用这种布景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元代的戏剧叫元杂剧。元杂剧不仅是一种成熟的高级戏剧形态,还因其最富于时代特色,最具有艺术独创性,而被视为一代文学的主流。元杂剧最初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流行于北方。元灭南宋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元代的剧坛,群星璀灿、名作如云。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艺术发展和社会现实从两个方面提供了契机。从艺术的自身发展来看,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恰恰此时的传统诗文,在经历了唐宋鼎盛与辉煌之后,走向衰微。在有才华的艺术家眼里,剧坛艺苑是一块等待他们去耕耘的新土地。从社会现实方面来看,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只比乞丐高一等,居于普通百姓及娼妓之下。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他们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于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创作者。他们有一个以“书会”为名的行业性组织,加入书会的剧作家,称为“书会先生”。这些落魄文人在团体内,又合作又竞争,共同创造着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与从前的偏于抒发主观心绪意趣的诗词不同,元杂剧以广泛反映社会为已任。显然,这是由于作家们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的缘故。元杂剧的剧本体制,绝大多数是由“四折一楔”构成。四折,是四个情节的段落,像做文章讲究起承传合一样。楔子的篇幅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之前,这有点类似于后来的“序幕”。元杂剧在艺术上是以歌唱为主、结合说白表演的形式。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联成一个套曲。全套只押一个韵,由扮演男主角的正末或扮演女主角的正旦演唱。这种“一人主唱”可以极大地发挥歌唱艺术的特长,酣畅淋漓地塑造主要人物形象。念白部分受参军戏传统的影响,常常插科打诨,富于幽默趣味。将音乐结构与戏剧结构统一起来,达到体制上的规整,这表明元杂剧的艺术成熟和完善。梨园领袖关汉卿不满于黑暗社会的压抑与摧残,关汉卿长期“混迹”在勾栏妓院。在戏剧天地纵横驰骋,发挥着自己的心智和才能。他自称是“普天下郎君领袖,

中国戏曲概论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戏曲艺术具有着瑰丽无比的美的魅力。她集传统艺术美之大成,含蕴着人物性格的美,戏剧意境的美、舞蹈的美、音乐的美、美术的美、语言的美以及气韵的美,系统全面地体现了我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心理。戏曲美学就是在这个博大深厚、源远流长的艺术气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传统。系统地整理戏曲美学思想,探寻古典戏曲美学传统的基本特征,对于红样民族文化传统和戏曲艺术的发展,有着迫切的意义。 古典戏曲美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主要是研究古典戏曲中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即研究古人对戏曲的审美本质和审美规律的见解和论述。这些见解和论述又大多体现为古典的戏曲美学范畴和命题,所以古典戏曲美学就是以研究古典的戏曲美学范畴和命题的关联和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在浩如烟海的戏曲理论形态和准理论形态的著作中(包括专著、序跋、评点、笔记、尺牍等),我们看到,历代前人提出许多戏曲审美范畴和论断,诸如:道、理、气、机、神、形、意、趣、味、悟、虚、实、真、假、情、景、化工、画工、气韵、风神、意象、本色、当行等范畴,以及"曲可兴观群怨"、"传奇皆是寓言"、"填词皆尚真色"、"填词需用本色语"、"因物赋形"、"摹情弥真"、"贱相色、贵本色"、"多虚少实,真假相半"、"气和调肃、神凝志一"、"妙在不工而工"等论断。其中有的虽然理论化的程度不够,但已属于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范畴之内。正是这些范畴和论断的产生、联系和发展、转化,构成了我国古典戏曲美学体系。历代的戏曲美学家就是在对戏曲审美的探索中,提出这些范畴和命题,丰富和发展这些范畴和命题,逐步完成了戏曲审美意识的理论化。我们关于古典戏曲美学的基本特征的辨析,就是对于这些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的初步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古典戏曲美学与其母体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戏曲审美意识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深层土壤中,戏曲美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古代哲学作为戏曲审美的理论基础,不仅一些戏曲美学范畴直接来自古代哲学,如:道、理、气、形、神等,都是从哲学延伸到美学,而且戏曲美学中有关审美的本质、审美体验、审美趣味、审美方式和审美境界等,都受到古代哲学决定性的影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由于戏曲虽起源于远古时代,却形成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宋元,先于戏曲形成的各种文艺品种,如诗、词、散文、音乐、舞蹈、美术、小说、曲艺等,多已发展成熟,形成系统和丰富的审美思想,作为综合各门艺术而形成的戏曲艺术,不能不受到各门艺术美学思想的影响。事实上,古典戏曲美学的多数审美范畴,大多是自古典诗论、文论、乐论、画论、舞论中引进的。如:意象、意境、趣味等是从诗论引进的,神、形、虚、实是从画论引进的,真与假则来自小说论中。这种情况要求,理解和弄清古典戏曲美学的范畴和命题,必须首先从传统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角度进行,弄清了传统哲学和美学的基本特征,才可能正确理解戏曲美学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弄清,这些审美范畴和思想被引进戏曲艺术中时,其内涵已经产生的变化,研究它们在戏曲审美方式中所包含的特定意义,从而考察它们及其所构成的戏曲审美体系的独特之点。 古典戏曲美学的内容,大致包含以下三个方面:有关戏曲本体的美学、戏曲创作的美学和戏曲欣赏的美学。戏曲本体的美学主要是探讨戏曲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戏曲创作美学和戏曲欣赏美学,则主要探讨戏曲创作与欣赏过程中的规律性的美学问题。古典戏曲美学与戏曲社

中国戏曲知识

中国戏曲知识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篇一:中国戏曲基础知识中国戏曲基础知识【戏曲虚拟】指用艺术的虚来表现生活的实的过程,是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它利用舞台的假定性,灵活处理时间、空间。在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上,力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如以划桨虚拟行船,以摸索虚拟夜晚,以更声表示时间变化等。对自然环境、物体、人物、自然现象等,同样采取虚拟的手法,借助观众的联想来完成艺术创造。戏曲节奏戏曲术语。是使唱念打诸般艺术手段统一的共同要素。由戏曲形体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两部分组成,二者相辅相成。戏曲的唱念、表演、舞蹈、武打等都有很强的节奏性。它能帮助表现人物情绪、点染戏剧色彩,烘托和渲染舞台气氛。【戏曲程式】戏曲表演中形成发展起来

的艺术及技术上的格律和规范。它把生活中的语言和动作提炼加工,使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化妆、服装等都形成规范化的表演法式,使生活的形态音乐化、舞蹈化、规范化。如表演中的关门、行船、跑马等,都有基本固定的格式。它比生活中的自然形态更富有表现力,更具形式美,程式又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有所丰富、变化和发展。【压轴】一台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个剧目。因最后一个剧目称大轴得名。【串】演戏俗称“串戏”,因脚色须连贯成队故称串。一说串字来源于“爨”字,因旧时也以“爨”或“爨弄”泛称演剧。【反串】指艺人扮演原所属行当外的角色。如旦行演员演生行或武生等。【客串】非职业演员参加戏班演出称客串。【票友】旧时对戏曲、曲艺的非职业演员、乐师的通称。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优伶】古代以歌唱、舞蹈、滑

中国戏曲种类分类大全

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比较流行着名的剧种有:京剧、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剧、粤剧、庐剧、徽剧、淮剧、沪剧、吕剧、湘剧、柳子戏、茂腔、淮海戏、锡剧、婺剧、秦腔、碗碗腔、关中道情、太谷秧歌、上党梆子、雁剧、耍孩儿、蒲剧、陇剧、汉剧、楚剧、苏剧、湖南花鼓戏、潮剧、藏戏、高甲戏、梨园戏、桂剧、彩调、傩戏、琼剧、北京曲剧、二人转、二人台、拉场戏、单出头、河北梆子、漫瀚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评弹、单弦、山东快书、山东琴书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地方戏曲具体分布: 北京市:京剧北昆西路评剧北京曲剧 河北省:河北梆子评剧丝弦老调哈哈腔河北乱弹武安平调武安落子西调蔚县秧歌隆尧秧歌定县秧歌四股弦唐剧横岐调、上四调 山西省:蒲州梆子山西中路梆子山西北路梆子上党梆子锣鼓杂戏耍孩儿戏灵邱罗罗上党皮黄上党落子永济道情戏洪洞道情戏临县道情戏晋北道情戏襄武秧歌壶关秧歌沁源秧歌祁太秧歌繁峙秧歌朔县秧歌孝义碗碗腔曲活碗碗腔弦子腔凤台小戏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大秧歌二人台漫瀚剧 辽宁省:海城喇叭戏辽南影调戏蒙古剧彩扮莲花落 吉林省:二人转吉剧新城戏黄龙戏 黑龙江省:龙江剧 陕西省:秦腔汉调二黄阿宫腔合阳跳戏合阳线戏陕西碗碗腔陕西老腔眉户戏弦板腔陕西道情戏陕南花鼓戏陕南端公戏安康弦子戏 甘肃省:陇剧高山剧影子腔甘南藏戏 青海省:青海藏戏青海平弦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曲子戏 山东省:山东梆子枣梆莱芜梆子东路梆子柳子戏吕剧茂腔柳腔五音戏柳琴戏两夹弦四平调 江苏省:昆曲淮剧扬剧通剧淮海戏锡剧苏剧丹剧丁丁腔淮红剧海门山歌剧 安徽省:黄梅戏徽剧青阳腔岳西高腔安徽目连戏安徽戏庐剧安徽端公戏沙河调泗洲戏坠子戏含弓戏芜湖梨簧戏文南词皖南花鼓戏凤阳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淮剧嗨子戏 上海市:沪剧滑稽戏奉贤山歌剧 浙江省:越剧婺剧绍剧新昌高腔宁海平调松阳高腔醒感戏温州昆曲金华昆腔戏黄岩乱弹诸暨乱弹瓯剧和剧杭剧甬剧湖剧姚剧睦剧 江西省:赣剧戈阳腔盱河戏东河戏宁河戏瑞河戏宜黄戏赣南采茶戏萍乡采茶戏万载花灯戏抚州采茶戏吉安采茶戏宁都采茶戏赣东采茶戏九江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武宁采茶戏高安采茶戏 福建省: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闽剧平讲戏庶民戏词明戏大腔戏闽西汉剧北路戏梅林戏右词南剑调小腔戏三角戏闽西采茶戏南词戏闽西山歌戏 芗剧打城戏竹马戏游春戏肩膀戏 台湾省:歌仔戏

最新中国戏曲详细教案资料

一、课程名称:中国戏曲介绍课时:2个学时 二、背景分析: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同学们对中国戏曲 还不够了解,不能经常接触戏曲。 三、教学内容:中国戏曲 四、教学目标: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相关知识,并学会哼唱具有代表性的戏曲,简要说出他们的起源 五、教学过程: 【引入课程】1、先介绍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然后放[天仙配],为讲戏曲作铺垫,将同学们带入戏曲的氛围中 【初步了解】1、介绍戏曲相关知识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1]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2-5]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它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坠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放[刘海砍樵] 2、戏曲行当 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都有各自的形象内涵和一套不同的程式和规制;每个都行当具有鲜明的造型表现力和形式美。 3、艺术特色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4、唱腔 第一种是抒情性唱腔,其特点为速度较缓慢,曲调婉转曲折,字疏腔繁,抒情性强。它宜于表现人物深沉而细腻的内心感情。许多剧种的慢板、大慢板、原板、中板均厉于这-类。放[女驸马] 第二种是叙事性唱腔,其特点为速度中等,曲调较平直简朴,字密腔简,朗诵性强。它常用于交代情节和叙述人物的心情。许多剧种的二六、流水等均属于这一类。放[花木兰] 第三种是戏剧性唱腔,其特点为曲调的进行起伏较大,节奏与速度变化较为强烈,唱词的安排可疏可密。它常用于感情变化强烈和戏剧矛盾冲突激化的场合。各戏剧中的散板、摇板等板式曲调都属于这一类。 5、国五大戏曲剧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