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客家赋

客家赋

客家赋
客家赋

客家赋

说起《客家赋》,由于客家人行遍中国,散居华夏,因地域不同而涌现不同地方版本的“客家赋”,不论版本如何,行走他乡,唯有梅州是故乡;游遍万家,还是客家是我家!《客家赋》情动客家人。

《客家赋》版本一

客家民系,乃中原汉胄。始于秦赵佗入越,经晋永嘉之乱,再历唐之灾,宋之祸,明之难,太平之殇,逢其山河板荡,苍生水火。晋簪缨世族不堪其苦,或为避祸远灾,或为中原衣冠延续,率而举家举族南迁。拜辞乡井,跪别祖墓。扶老携幼,饥餐露宿。草木沾泪,怆神风雨。先入赣,后或转闽,再或进粤。路途辗转,蹉跌蹇步。噫吁嚱!榛莽荆棘塞于途不能阻其进,豺虎熊豹伺于侧不能却其行,蟒虵虺蝮踞于前不能止其步,而瘴烟疠雨又岂畏哉?信闻杜少陵诗云: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夫南州果真乐土乎?乐土,乐土,须不惜汗水耕山辟壤,拓荒秽而成阡陌,沐风雨而丰稻粱,则不闻鼙鼓,远离战伐,避奸淫戮掠,无贪官墨吏鬼卒恶司,斯可谓乐土矣。

迁人至此,终得生息休养。初则结茅而居,织麻而衣,客而家焉。土著钦其行,怜其止,敬其怀仁重义,尊祖孝亲,勤俭守份,睦邻信友,故待之如宾,礼之如客。迁者亦自以客居之,虽己为山川土地之主,犹不废客家之名,不忘客家之言。客家者,言犹夏家也,千秋百代如此,如此以示不断华夏之根,不绝故土之思,不忘祖宗之德。耕耘之间,耒耜之隙,读书礼乐之声未尝或断。宗祠家庙,围屋土楼,比比皆是,如是民间建筑为古今中外之独有特有,国人外人见之未有不啧啧称奇者也。此固族人保安团聚之城,亦融天伦之乐,家实亦为诵经读史学吟习雅之书院。

客家处群山之重围,而不减远致之空阔,其子弟遂泛四海之舟,历三山之岛,生息繁衍,辟土开疆,创业而业盛,义利而利厚。昔范蠡弄五湖之舟,今客家驶万吨之舻,一样烟波两种心室。冒险犯难、敢为天下先之客家精神,乃我民族精神之粹华所在,日居月诸,异代接武,可称永寿。

壮哉卓矣,洵美洵善,历千秋而为客家文化,傲四海而成焜煌气象。政战豪杰,风骚翘楚,学者名流,实业巨子,辈出其间。欧阳修,文天祥江西庐陵客家子也;孙中山,叶剑英皆广东客家祖籍;刘亚楼、杨成武系福建客家后裔。更有朱德,叶挺,张九龄,曾巩,袁崇焕,刘永福,洪秀全,黄遵宪,丘逢甲,陈寅恪,林风眠,罗芳伯,叶亚莱,胡文虎,张弼士等,如群星之灿然天宇。

客家龙川称古邑,赣南谓摇篮,长汀曰首府,宁化誉祖地,梅州冠之为都。赣闽粤三地客脉相联,客气相通,通则达,达则远,远则裔延桂湘琼川浙台港澳,南洋亚非及美欧。天下客家,犹星河之千年璀璨,流光万里。

客家人文蜚扬,山川灵秀,罗浮粤岳②飞云之顶日出金光,赣南苍穹皓月当空银辉大地,汀江碧水流长波远绿缎天遗。山歌于云雾山川间起落,书声在围屋

土楼中飘响。乡夫村妇,耆翁老媪,牧童樵丫,劳作嬉乐之声交融。如斯田园牧歌之境,可谓天地人神共和谐矣。

客家英才荟萃,人物丰盛。忠孝节义,耕读传家,崇文重教,一以贯之。客家子弟与时俱进,文武并举,爱国爱族,尚仕尚商。自强不息而不自足,厚德载物厚积薄发。与天地同谐,共山川合乐。因之文风独盛,城偎村店有诗骚之友,梅边竹外有仕商之子,地之灵而育人杰,人之杰而成大业。客家,客家,大业必兴,大德必寿!时逢盛世,政通人和。感天下客属恳亲寻根祭天地祀炎黄,以承绪中原衣冠振兴华夏为念,故合前四贤之所作③修此赋文以颂之。时当辛卯岁之仲夏。

——公元二零一一年四月潘震飞编撰于广东惠阳

注解:

①天下客家:指由中原南迁至赣、闽、粤,后又播迁至桂、湘、川、琼、台、港、澳及海外的全体客家人。

②罗浮粤岳:罗浮山是我国道教十大名山之一,史学家司马迁把罗浮山比作“粤岳”,所以罗浮山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美称,罗浮山的顶峰是飞云顶。

③四贤之所作:指李汝伦、古求能、黄莺谷、丁思深四人,为广东梅州客天下旅游产业园合创的文作《客家赋》,该作侧重于描绘广东梅州客家。本文《天下客家颂》引用借鉴了该作关于客家民系形成等部份主要文字描述,谨表敬意!

《客家赋》版本二

东晋永嘉,五胡乱华;

万千黎民,破国失家;

烽火连年,哀鸿遍野;

为求生存,举族南下;

饱经沧桑,血流泪洒;

辗转百年,岭南安家;

客人客地,故名客家。

葛藤坑深,涅槃重生;

劈荒为田,历尽艰辛;

夯土垒墙,造庐安身;

崇宗敬祖,怀孝于心;漂泊四海,家国情深;时逢盛世,共谋中兴;人文荟萃,气象日新。客家建筑,古老传承;土楼浑厚,夯筑艺精;方圆有规,屋屋向心;廊通心通,恭友睦邻。围龙俊秀,围围有情;绿树环绕,流水秀灵;天圆地方,阴阳和平。客家山歌,悠远深情;沧桑百年,唱古咏今;天下客家,闻歌动情;声声悠扬,古韵清新。客家人物,震古烁今。文氏天祥,刚毅忠贞;御敌保国,洒血舍身。黄氏遵宪,出使东瀛;变法兴学,热血忠诚。孙氏中山,举世颂称;建立民国,华夏沐新。朱叶二帅,百战威名;御外治内,功绩彪炳。郭氏沫若,学贫古今;甲申祭文,鲜见来人。

曾氏宪梓,田氏家炳;

当世贤达,乡梓浓情;

捐资兴学,济世育人;

修桥造路,福泽乡邻。

客家民系,源远流长;

华夏一脉,祖溯炎黄。

崇文重教,睦邻友乡;

耕读持家,客家风尚。

不畏艰险,拓殖八方;

刚正不阿,爱国爱乡;

客家精神,代代传扬。

《客家赋》版本三

大哉乾元,中华泱泱;客家民系,源远流长。自强不息,历千秋万载而弥新;根系地坤,乃厚德载物之礼尚。崇教重文,景昭风雅,行走天下,襟抱海洋。昭昭华夏衣冠,耿耿忠义贤良。壮哉客家,其命惟强。

长忆千年岁月,系连百代沧桑。三次南迁,中原板荡;万里征程,越淮渡江。暴霜露,斩荆棘,历风雨,度千嶂。扶老携幼,八千里路云和月;逶迤而行,艰难竭蹶慨而慷。而或追兵骤至,铁骑奔突,喋血荒野,剑影刀光。虽至举家全族战死,而未尝见失节者,豪气贯长虹,碧血染残阳,其忠勇之血性,盖已惊天地,泣鬼神矣。

圣哉宁化石壁,茫茫赣闽南粤;逢客必有山,逢山必有客。承“负耒横经”之古训,续耕读传家之真谛。筚路蓝缕,白手兴业。辟草莱为膏壤兮,健妇扶犁;建围屋于家园兮,百年生聚;承中华之文脉兮,绛帐授经;植佳果于山林兮,春秋代谢。至若迁海复界,移民西蜀,嗟我客家,建功立业。征帆远影,搏风击浪,故国家园渐行渐远;背井离乡,天涯海角,下洋过番千难万劫。迹遍南洋,垦殖于荒岛;创业他乡,开埠于海隈。引领商界风流,比肩犹太民族。噫嘻,日华飘彩处,看我天下客!

近代风云,天地苍黄。倡变革,赴国难,沸腾千年热血,勇为民族担当。纵览金田举义,辛亥事起、五四运动,抗战军兴,风流人物,数不尽我客家儿郎。金戈铁马,运筹帷幄,煌煌将帅英杰;艺文载志,惟客有才,济济文学贤良。改

革开放,国运大昌;海外客侨,含弘张光。西望长安,心系故国家园;报效桑梓,书写盛世华章。或投资于故土,发展经济;或斥资于教育,杏坛流芳;或献芹于国是,共襄大业;或捐资于慈善,积德绵长。

盛世和平,气清天朗;客属恳亲,其喜洋洋。洛带古镇,张灯结彩迎远客;东山客家,凤翥龙舞好风光。剪烛西窗,中原正音流古韵;南华大殿,四海兄弟话沧桑。君在他乡意若何,满目青山长相望。天下客家是一家,执子之手情意长;龙泉山麓谋大业,福泽家邦铸辉煌。

漪欤盛哉,客家之德;漪欤盛哉,民族之光!斯民也,不负皇天后土、尧邦禹甸;斯系也,不愧中华泱泱、祖先炎黄!千禧晋元,历史新章,天地交泰,宇内同光,和平发展,浩浩荡荡,中华崛起,地久天长。抚今而追昔,开来复鉴往。赋以咏言,美酒三觞:祝福祖国,蒸蒸日上;四海客家,如意吉祥!

行走他乡,唯有梅州是故乡;游遍万家,还是客家是我家!

《客家赋》版本四

东晋“永嘉”,“五胡”乱华。

万千黎民,破国失家;

烽火连年,哀鸿遍野;

为求生存,举族南下;

饱经沧桑,血流泪洒;

辗转百年,岭南安家;

客人客地,故名客家。

葛藤坑深,涅盘重生;

劈荒为田,历尽艰辛;

夯土垒墙,造庐安身;

崇宗敬祖,怀孝于心;

飘泊四海,家国情深;

时逢盛世,共谋中兴;

人文荟萃,气象日新。

客家建筑,古老传承;

土楼浑厚,夯筑艺精;方圆有规,屋屋向心;廊通心通,恭友睦邻。围龙俊秀,围围有情;绿树环绕,流水秀灵;天圆地方,阴阳和平。客家山歌,悠远情深;沧桑百年,唱古咏今;天下客家,闻歌动情;声声悠扬,古韵清新。客家人物,震古烁今。文氏天祥,刚毅忠贞;御敌保国,洒血舍身。孙氏中山,举世颂称;建立民国,华夏沐新。郭氏沫若,学贯古今;甲申祭文,鲜见来人。朱叶二帅,百战威名;御外治内,功绩彪炳。当世贤达,乡梓浓情;曾氏宪梓,田氏家炳;捐资兴学,济世育人;修桥造路,福泽乡邻。客家民系,源远流长;华夏一脉,祖溯炎黄。崇文重教,睦邻友乡;

耕读持家,客家风尚。

不畏艰险,拓殖八方;

刚正不阿,爱国爱乡;

客家精神,代代传扬。

《客家赋》版本五

太子落带之地,(1)移民落户之场。两千年岁月,三百载祠堂。浓缩天府嬗变,收藏古镇风光。依山临水,绾蜀西之灵气;一街七巷,如片叶之海棠。小楼参差而逶迤,店铺毗连而琳琅。上有旗帘之拂拂,下有流水之汤汤。巷口橫陈栅子,场头兀立牌坊。枕二峨以偃卧,(2)濯西河而严妆。风物疑古,恍若清初明末;人流如织,遍闻北调南腔。湖湘岭海气息,蜀水巴山排场。客家重镇,中国西部翘楚;东山客家,(3)九州民系典章。

携家浪迹,乃为客属;适意而安,视作家乡。兵燹饥馑,弃由乱世逼迫;赣闽粤川,家为黯后重光。忆胡马南渡,中原破碎,黄巢兵起,赣湘颓唐,先民南奔五岭,悽悽惨惨惶惶;清兵入关,大西耀武,(4)天府浴血,万户萧疏,湖广百姓填川,滚滚汲汲忙忙。继南迁而西进,弃热土而拓荒。筚路蓝缕,背井离乡。官家颁令而押运,客民潮涌而踉跄。斜渡湘资沅澧,翻越山峦岭冈。聚合麻城孝感,(5)踏过路孔荣昌。(6)或肩挑而背驮,或携老而扶伤,或绳牵而索缚,或鱼贯而雁行。获龙泉以救渴,傍东山而收缰。鳖灵疏导之地,李冰淘筑之场,武侯经营之所,客家落籍之乡。

隰原既溥,黃土既长,望无垠之旷野,倚如黛之浅岗。戴月披星,伐桤栎以筑屋;披荊斩棘,除榛莽而垦荒。踏望丛之热土,疗乱世之创伤,携湖海之精艺,续天府之堂煌。熔刀枪以铸犁锄,清瓦砾重塑门窗,勘地势以定疆埸,辟垅亩播种稻粮。勤劳诚朴,乃客家人秉性;开放包容,是拓荒者肚肠。主家客家,患难中成兄弟;湖域海域,重建里做栋梁。夸父情怀,(7)行之有素;精卫魂魄,(8)弦不另张。胼胝并用,造新巢窠;耕稼勤劳,出甑子场。(9)种子落地,根深蒂固;甑饭新熟,扑鼻清香。视水为财,本是客家理念;都江宏阔,还期家国同昌。由此客家不客,作主升堂;洛带之带,珠珞遍镶。

身心融于蜀地,情系南国故乡。天府之国真好,父母之邦难忘。清明祭祖,跪拜岭海;重阳登高,面朝湖湘。慎终追远,长仰宁化石壁;(10)忆桑怀梓,情寄粤东梅冈。(11)礼俗不弃,文翰长扬,乡音不改,炊饮循章。土广东方言,(12)足证中原南粤古韵;火龙舞身段,依稀赣水鄱阳风光。(13)乃兴土木,筑殿室以为馆;(14)四时嘉会,献卮酒以飞觞。精神归依之地,乡党聚会之场。端一碗伤心凉粉,(15)忆迁徙之困顿;捧一碗糯米烧酒,慰垦拓之繁忙。叭一口叶子巻烟,感亲情之馥郁;哼一段川戏折子,谢邻里之淳良。楼阁嵯峨连叠,楹联字润韵长。道不尽“乡关迢递”,叹不完“云水苍茫”。(16)“日出东山,

四面桃花映绿水,闻鸡鸣狗吠牛马喧;客来南海,八方贤达话青茶,喜果肥花宻稻麦香”。(17)昔日禹王宮阙,今朝客家馆藏。(18)开西进之博览,记填川之精详,陈族群之谱谍,展器具之琳琅。史记一千载,辗转万里长,观者唏噓而仰止,典藏荟萃而生光。镇级公园幽雅,早开女茶风气;(19)劳人胸壑澄明,敬待燃灯道场。(20)

三十春秋,改革大潮拍岸;十里方圆, 重新对镜梳妆。堆金铺翠,敷长街为玉带;引凤植桐,活经济以撑场。涤尘拓路,还以古镇风貎;审时度势,巧筑旅游长廊。五凤楼拔地而起,万年台雅奏笙簧,碧澄湖傍山而出,飘带水点缀街坊。田园似锦如花,山水相济;庐舍星罗棋布,林木成行。客家已为主家,迎来四方娇客;落带翻为洛带,(21)踏波万里远航。客流涌涌而济济,人气溢溢而洋洋。吃九斗碗,品天鹅蛋,嚼油烫鸭,买波丝糖。开心吃米凉粉,偏喊伤心,实为体验;寻根逛老会馆,不是同乡,却认老乡。四海来潮,客属恳亲盛会;(22)南音杂奏,嘉彼华胄兰芳。让天下人刮目,做大手笔文章。再绘蓝图,惟思进取;全面升级,更铸辉煌。托起庞然围屋,排开博览橱窗。造云腾之引擎,聚百类之珍藏。建筑大观,集粤闽徽蜀诸派;文化盛宴,求眼耳鼻舌共尝。风情与产业互蹈,观光与体验齐翔。大展羽翼,芳名远播;深修懿德,广积钱粮。由带而成襟,看巧剪云裳,为客家谋福,替乡土争光。

嗟夫,弹丸小镇,藏一函客家史;飘然一带,织出个锦绣场。拓荒史诗,血汗交织;跋渉途程,举世无双。旗标开发,自肥钱嚢。跨入荒烟漠野,带出鸟语花香。用大围屋积富,以大甑子蒸香。血缘应是纽带,求索独具眼光。人文精神特质,华夏伦理纲常。融合之伟力,既猛既张;生命之壮歌,且吭且昻。悠悠天府一带,浩浩难测其长。

客家文化调查报告

寒暑假对客家文化的调研报告 姓名:班级:2013(1)班学号:2013123668 调查时间:2014年—2015年寒假期间 调查地点:广东、福建、湖南、江西、台湾等范围内 调查方式:通过实地走访、询问、网上查找资料 调查目的:为了增强保护客家文化意识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有关方面介绍,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中马来西亚约125万、印度尼西亚约40万、泰国约37万、越南约30万、新加坡20万、缅甸10万,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对分布如此宽广的客家历史源流的研究,直到20世纪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但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叶。 客家的起源,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居南方,总计大迁移五次分别是: 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移。 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从东晋至五代,汉人又由长江流域南迁,这是第二次大迁徙。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的一部分,又由闽赣分迁至粤东、粤北。这是每三次大迁徒。 明末政治腐败,又值连年灾荒,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加之文官贪敛,武官诛戳无辜,致使官逼民反,农民起义各地蜂起。清军入关,进逼京师,清兵入闽,汀州、赣州大批民众仓皇逃难,分迁至粤中及滨海地区,乃至川、桂、湘及台湾,且有一小部分迁

客家话

客家话 种类 生活在东江流域的惠州、河源等地的客家人,使用的客家语言,有两种。一种是与梅州客家话有细微区别的语言,称之为"水源音"。也是客家先民来到岭南后逐东江水而居所使用的一种语言。秦始皇发动五十万兵马南征时,赵佗带领一支人马在江西南部驻扎,在赣江上游的桃江或贡水濂江、湘水,通过定南水、寻乌水下东江,任为龙川县令。东江流域的客家人自秦汉以来一直至今所使用的"水源音",同时又叫做"蛇话"。赵佗,又称赵他,无论是"佗"还是"他",实际上都是指"蛇"。《说文》释:"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古岭南为南蛮之地,到处瘴疠,虫蛇满地,人们"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汉书·地理志》)1996年在东江边发现恐龙蛋化石后,1999年又发现恐龙化石,说明远古的东江流域是恐龙的故乡。化石历史科学地说明远古的东江流域为龙蛇之地并不为过。人们说赵佗时的话语,自然就是说"蛇话"了。河源佗城水源音客家话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客家话,可以说是秦朝军队到达广东后的最古老的客家口音的承传。河源、惠州水源音客家话(也称为"老客语")与离之千里与广州方言区千年隔绝的梅州大埔(东晋时期建县)、福建诏安、饶平客家话十分一样,而与梅州音客家话略有区别。这一种老客家话,其发音干脆利落,

富于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听之,仿佛让人听到了几千年前古中原的金戈铁马之音,仿佛使人听到了几千年前的关中地区流行的周朝雅言之音,非常具有刚劲强健之气,实在值得广泛推广。与梅州客家话相比,是一种更加古老的客家话(古龙川,地跨粤中、粤北、粤东、赣南、闽西、闽南等漫长而广阔的地带,这一带的先民,就是古中原地带所带来的古老的语言(来自古中原的客家话,形成于秦汉时期)。 另外一种是梅州市区(含梅江区、梅县区)梅城口音的梅州话,相对水源音老客家话,则相对显得柔和一些。相对于水源音客家话而言,梅州客家话是一种新客家话(形成于宋朝)。如果说水源音客家话富于男子汉的阳刚之气,那么,梅州音客家话则相对显得有两分女性的阴柔。如果这两者完美结合,则可保客家话永葆生机和活力。惠州、河源、东莞客家先民南迁路线,一条是从陕西关中地区直接进入,一支从中原再经过韶关而来,一支大致沿淮河、过安徽、抵福建、江西、到广东梅州一带,再转到惠州。从梅州来的归善(今惠阳)客家先民,其南迁的路线,大致上是沿淮河到达安徽南部,再到福建、江西边界,然后来到广东梅州一带,最后再由梅州市区(含梅江区、梅县区)一带迁移到这块风水宝地,安居在高潭、安敦、多祝、白花、梁化、新庵、稔山、平山、良井、永湖、麻溪坑、淡水、镇隆、龙岗、坪山等山区、半山区。如果惠州、河源客家话与梅州腔客家话实行完

走进围龙屋,品味客家文化

走进围龙屋,品味客家文化 中国梅州素以“世界客都”闻名,早在1994年就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而它的民居中以围龙屋最为著名。梅州市于2009年4月14日正式开始启动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力争把客家围龙屋打造成世界级的文化品牌。一方面,这将会成为梅州走向世界的通行证,另一方面,也为发展弘扬客家文化找到一个突破口。 来到梅州,了解梅州文化,体验客家风情,那么一定要好好地感受一下客家围龙屋!可是客家围龙屋到底具有怎样的文化魅力,到底具有怎样的吸引力!让我们一同以梅州地区的围龙屋为例领略客家风情。 了解客家民居——围龙屋,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居住在这古老民居建筑中的 人们——客家人。客家作为中华 民族大家庭重要的一员,是一个 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也是 汉族中在世界上范围最广阔的, 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人 以自己的勤劳智慧,融合中原文 化,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 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 的技艺,选择丘陵或斜坡地段建 造,建筑了围龙屋,用独特的方 式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礼制和等 级观念,以及客家人古老的宗教 信仰和客家精神。 围龙屋始于南宋,盛于明清。它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栏杆式”和云南的“一 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它,首先必须是一个家,一个能为客家人防风避雨、防御外敌及野兽袭击而安置的家,安土重迁的中原文化成就了它悠久的历史;但是,它更像是一个艺术品,凝固的艺术,它曾记载过一段怎样的历史呢,它又曾哼唱过怎样的一段史歌呢,本是异地人为扎根求生存繁衍的保家之举,却在历史上留下一道永远的印记,留给我们,留给后世,如此珍贵的礼物。 走进围龙屋,品味客家文化,走进一段历经沧桑岁月却越发醇香的历史。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围龙屋的整体布局,体验客家围龙屋的建筑艺术美。 围龙屋分两种,一种是全围,这种多数为圆型土楼和方型土楼,多分布在福建闽西地区和梅州市大浦 附近。还有一种是半月型 的围龙屋,是由堂屋衍生 而来。此种围龙屋多分布 在梅县地区。 而梅州大多数的围龙 屋也都是半月形的围龙 屋,与围龙屋大门前的半 圆形水塘正好组成一个正 圆,距今一般都有200— 300年乃至500—600年历 史,其中,最出名的当数 梅州大埔县毗邻福建的大 东镇花萼楼。客家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无论大小的围龙屋,大门前必有一处“禾坪”和一个半月型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他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抗旱、调节气候等作用。围龙屋左右两厢俗称横屋,在左右横屋尽头,筑起圆墙型的屋,把正屋包围起来,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它在构造上很讲究对称,由此可看出,其深深植根的中原文化。 可又不拘泥于中原文化,而 是在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原有 的传统风格上大胆创新,形 成独特的客家文化。 客家围龙屋建筑前的半 月形水塘在建造之初,有上 面所谈到的蓄水、养鱼、防 火、抗旱、调节气候等的考 虑,但究其根本,究其最初 起点,是为了增加住宅的聚 气能力,以补山区“水”之 不足,“水”情结应该是最初 的、最基础的文化基奠。这 也使我们看到早期的阴阳五 行理论中的风水学说对客家围龙屋建造的影响之深。

客家文化的特点

客家文化的特点 客家并非是一个民族的概念,而是我国中原汉族的一个分支。公元四世纪前后,中原地区战乱不息,灾荒频仍,成千上万失去家园的灾民大批往较平静富庶的南方逃亡,上下近千年间,他们流移转徙,足迸遍及大半个中国:到了宋末至清代中期才逐渐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二贝州、四川及台湾等地定居下来。「先到为主,后到为客」。先期在当地居住的便称这群后来仁户的人为客人上昌地官府注籍中亦称为客户,以后通称为客家、客家人。 千百年来,散居在各地的客家人在当地生活和交往中没有完全混化于当地一也有少部分已经混化一,而一直保忙右客家先辈传导下来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为人处世的观念,甚至他们所讲的方言也是保留首中原古汉语音的的客家话。这些都可归结为客家文化意识的承传因素在起作用。 文化意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观念形态,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经验与智慧的积淀,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精神力量。它对于人们的思想、行为、心理、语言,道德观念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起看主导、调节和规范的作用。因此,开展对文化意识间题的研究,对于发展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借鉴前人的历史经验,促进今天我们所从事的现代化建设事业都有其深远意义和积极的作用。拙文拟就有关客家文化意试的形成和发展、客家文化意识特质、客家文化意识的价值与作用等间题提出一些粗浅认识,借以求教于各界专家和读者。 一、客家文化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在客家先民世代居住的我国中原地区,曾经是汉、唐文化的中心,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辈出的地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汉、唐文化,作为东方文明的象征,在历史上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对世界文化的交往,也曾经产生深远的影响。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民族,都是主要受看儒家思想文化的教育熏陶,儒家思想始终是作为我国历代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渗透于国家的生活、一切社会活动和人们的思想意识言行之中。由此形成的我国民族的文化意识,其核心主要是儒家的人文精神,这是历史的必然。毫无疑义,客家人作为汉民族的一分子,他们所承传的文化意识,也只能是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然而,任何一个民族或同一民族内部,其文化意识的内涵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或一成不变的。由于人们所经历的社会发展进程不同,或所处生活环境不同,文化意识也必然有所差别,有所变异。客家人由于他们的历史经历跟汉民族其它民系的经历有很大不同,这就使客家人的文化意识发生了某些方面的变异,而具有跟其它民系许多不同的特点。有人涊为是客家人的迁徙造成了客家人的历史,这是颇有见地的。同样可以认为:客家文化意识也是客家人在漫长的迁徙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精神产物。

客家饮食

客家饮食 客家菜亦称东江菜,它与潮菜、粤菜并称广东三大菜。客家菜肴风味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分不开的,如像客家话保留着中州古韵一样,客家菜同样也保留着中州传统的生活习俗特色。 在探究客家饮食文化的成因时,人们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客家人遍布海内外,都讲客家话,即便是侨居海外,家庭日常用语仍以客家话为主,但是,在众多的客家人居住区域中,只有广东的东江流域客家人在保留客家方言的同时也保留了中州饮食特色,并且自成一派,而其它地区的客家人饮食习俗都被当地饮食文化同化了。这一现象的形成是有其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的。 在广东菜的三人流派中,广州菜、潮州菜都曾经历过秦代以后的“汉越融合”阶段,而东江菜则否。这是因为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历尽艰难险阻,多群体有组织而迁,整村整族而徙,迁至广东东江流域后,成片聚居,地域宽广,其范围包括今河源、惠州、梅州等市大部分地区以及东莞、清远、英德、曲江等小部地区。在这样一个相对而言的广阔地区内,客家人比例大,反其客为主,自然其生活习俗就不易被当地土著同化,反而同化了当地生活习俗,包括不少不同地区迁至此地的人的不同生活习俗。因此,作为古中原特色的菜肴风味自然也保留下来。第二个原因是,就地理条件和物产而言,东江地区与客家人祖籍中原较为接近,两者都属内陆腹地,远离海边,用以入馔的副食品都是家养禽畜和山间野味,海产品较少。客菜有“无鸡不清,无肉不鲜,无鸭不香,无肘不浓”的说法,因此,早已形成的菜肴特色乃得以保留和延续,此外,还与东江封闭的交通环境有关,粤东属山区,交通不便而少受外界影响,从而使客家菜在较长的时间里自我成型,自我演变而自成一家。 客家菜的基本特色 客家菜的基本特色是,用料以肉类为主,水产品较少;突出主料,原汁原味,讲求酥软香浓;注重火功,以炖、烤、煲、酿见长,尤以砂锅菜闻名;造型古朴,乡土风貌明显。现今保留于农家或饭店酒家的客家烹饪技艺,仍有许多奇妙的手工作法。如酒法:典型菜例是玫瑰酒双鸽。其法是,将双鸽宰净,抹干,覆摊于瓦钵内,鸽下横放竹筷两根,使鸽身与钵底有一点距离,以畅热力,取玫瑰酒一杯置于两杯之间,然后整钵放入铁锅,加瓦盆作盖,取中火烧锅,鸽熟时杯中还存清酒半杯,但其酒味已荡然无存,只是鸽肉酒香扑鼻而已。此法仅见于客家菜谱,现时农家为更省时简便,在此基础上创出“三杯鸡”作法,更是简单奇妙:取一杯酒、一杯酱油、一杯水,混置锅内,锅半腰用几支竹筷支起宰好的整鸡一只,加盖旺火烧半小时开锅,即可食其甜香滑软的美味鸡肉。另外,现今客家烹饪技艺中,有许多做法,溯本追源,极其古老,在现代菜谱中独具特色,如东江肉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礼记注流》列有八珍,第五珍叫“捣珍”其法是:“取牛、羊、麋、鹿、麇之肉,必肱(读枚,脊侧肉)。每物与牛若,捶反侧之,去其饵(筋腱),熟出之,去其颤,揉其肉。”此法在南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称为“跳丸炙”,是因其弹性能跳而名。可见,客家菜系的“捣珍”技法,出自古人,来自中原。如此种种,都说明客家烹饪术作为民俗文化中的饮食文化,勘称古意浓厚,是千百年来客家人在生活中凝炼出的智慧结晶。 现在,饮食界返朴归真之风日浓,发扬光大客家饮食文化的精华,继承其精美神奇的烹饪技艺,无疑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客家饮食的文化内蕴

客家方言与文化

客家方言与文化 客家方言与文化作者:罗肇锦 今天的题目「方言与文化」,在进入主题之前,先与大家谈谈整个汉方言的演变情况,从中了解几个汉方言间的关系,及其历史上的问题。此为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直接来谈方言在文化上的意义,及在文化上帮助我们解决了那些问题。在此部分,举几个例子对大家解释。首先谈方言与国语的问题。方言即是早期与官话对称的东西,早期有所谓雅言、通语、正音,就是官话,我们这里称「国语」,这几个名词里面,大概就属国语用得最菜。国语一词的由来,以我目前手上所看的资料,是满清初年(刚入主中原)时,因惧怕他们整满洲语到满人地区会被汉化,所以就要求当时的满洲八旗人,通通要讲满洲语,还要学会骑马射箭,谓之「国语骑射」,希望他们满洲人,一定要保留自己的语言之外,还要会骑射,如此才得以统治大汉天下。没想到至乾隆时,北京城附近大概汉人居住的关系,满洲语几乎也已受到汉语影响,而改变很多,尤其是乾隆年间,实施的制度较开放,不再要求汉人一定要说满语,这样放松之后,使得满汉间的距离被打破,同时汉人数量多,又开始使用许多汉语,满语在受汉语影响下,慢慢演变,成为现在的官话系统。

他们这样地保存国语,所以现在的国语,即是外国人所称的满洲话,后来一直沿用下来。民国初年,曾经有人提议改为别种称呼,其中详细情况,很难找到正确的解答,总之,后来仍沿用国语来称呼官话。今日所见之官话,到底有那些非汉语成分?也就是说国语(满洲话)中加入而形成的,其中有许多非汉语成分,而且以汉语来说,最后期的汉语,等于是客家话。给它一个名称,客语可以说是汉语的终结语言。这样讲或许太过武断,事实上客语也是有别的成分加入,可是整个汉语,改变最大的是客家话之后的几百年中,满蒙语的成分加入。随便举几个例子来谈谈。第一个最明显的就是「儿化」的问题。所有长江流域以南如上海话、广东话、闽语、客语、湘语、赣语等,均无儿化现象。「儿化」的来处,是从满蒙语言成分所带进来的,在华夷译语的对照中,许多词后面都带有「儿」的音,例如「小孩儿」「花儿」,此种习惯带进来之后,便保留下来。因此,今日在台湾不管是河洛人,还是客家人,在念「儿化」时念不出来,因其语言成份中没有此种现象,例如在念「一会儿」时,会儿的ㄦ「ㄦ」化了。「儿化」之「儿」不是独立的成分,而是加在其前面原来句里的附带成分,可见「儿化」根本不是汉语成分,而是满蒙语成分加进来的。第二个例子,日下入声的消失。入声在汉语中,是非常重要的成份,我认为整个汉语入声的消失,就是把汉语现在诗词各方面的最高层次的东西丢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其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包括了粤东、粤北、粤中的绝大部分地区。全国纯客县、非纯客县合计287个,国内外总人数约合6376.8万人次。 客家人:客家人原属古中原汉人,中间经历了六次的大迁徙和一系列的历史演变,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客家人。相对于客家人的起源,我们更应该关注并且称颂的是生生不息的客家 精神。客家人以其“团结、勤劳、好客”的精神文 明于世。由于客家人身上的这股精神,有人赞美客 家人是“牛乳上的乳酪”;甚至于有的学者认为 “客家人的精神就是亚细亚精神”。客家先民自身 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正是这种向心力 使他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不被迁徙地的土著同 化。广东梅州的多层围垅屋,永定的土楼客家建筑, 就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勤劳节俭是客家世代 相传的优良品德。在客家妇女身上,则更鲜明地体 现出超乎寻常的刻苦耐劳、勤俭朴素的精神。头戴 凉帽,身穿大襟衫,背着小孩,手扶犁耙,赤足走进田野,是传统的客家妇女形象,因此客家妇女堪称为中国劳动妇女的典范;而说到好客,这就是客家人典型的特点了。客家人热情好客,他们非常注重礼节,不论是正式宴请还是吃个便饭,都有一定的礼节,如按辈分入席。平时,如逢客人到来,主人会很有礼貌地打招呼,并请客人进屋坐,同时必以茶相待,这就是客家人。这就是客家人的文化精神。 围龙屋:围龙屋作为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 家民居建筑,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 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 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 太极图.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 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围龙屋反映了客家人 “族聚而居”的民族文化象征,反映了客家 人在特殊环境下的生活方式以及习惯,是客 家民情风俗的一 个缩影,可谓是客 家特有的客家建筑艺术奇观。围龙屋体现了深厚的客家文化 内涵,通过这围龙屋,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客家文化。第一、 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文明礼貌、知书达理的 传统美德。第二、客家围龙屋的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的传承。 第三、围龙屋的建筑特色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第四、 体现了客家传统的宗族观念。 客家山歌:客家山歌,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 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主要流传于梅州、河源、惠州、赣州、汀州、韶关、清远、广州、深圳、中山、海南、广西以及国内外客家人集居地,客家山歌的内容朴实无华,结构清晰明了,语言丰富,文学艺术性强,善于表达

深圳文化底蕴

特产美食 2007-06-29 深圳,一座新兴的移民城市,不同地域的人民带来了各具特色的厨艺和佳肴,饮食业蓬勃发展,深圳现拥有上万个饮食场所,是真正美食家的天下。即使是世界的小吃,在深圳也能品尝的到。 ○深圳沙井鲜蚝 沙井蚝是深圳最著名特产。产于珠江口咸淡水交汇之地,个体肥壮,色泽乳白,肉质嫩美,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含碘量是牛奶和蛋黄的200倍。 ○南山荔枝 深圳南山荔枝果实肉嫩如水,洁白透明,滑爽无比,汁多而甜,食后余味无穷。 ○西乡基围虾 产于珠江入海口东侧的宝安区西乡,体形较小,状如中指,全身透明略带麻点,虾皮特薄,肉质非常细嫩,味道鲜美,蛋白质含量丰富。 ○福永乌头鱼 深圳西部合澜海域咸淡水交汇处的乌头鱼,重不过半斤,全身只有一条脊骨,肉多,味鲜美。煮、蒸、煲均可,香味四溢。 ○南澳鲍鱼 南澳镇是全国最大规模的陆地养鲍基地之一,营养丰富。 ○石岩沙梨 沙梨是深圳特色水果之一,以宝山区石岩镇所产最为著名。 ○龙岗三黄鸡 龙岗区龙岗镇的“三黄鸡”体形高大健壮,肉厚实细嫩,皮雪白油滑光鲜。 ○坪山金龟桔 龙岗区坪山镇金龟桔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果实汁丰富且味道极甜,是解渴和助消化的佳品。 ○西丽芒果 南山区西丽镇的芒果产量高,个大果甜。加工后的酱芒果及干芒果也颇受食者欢迎。 ○松岗腊鸭 宝安区松岗镇有大规模养鸭历史。所产腊鸭外表金黄油亮,肉松疏细嫩,食之香气四溢,远销港澳及东南亚等地。 ○公明烧鹅 宝安区公明镇的烧鹅,因色、香、味俱佳而名扬天下。外表金黄鲜亮,皮脆嫩可口,肉肥而不腻,香味浓郁扑鼻。 ○光明乳鸽 宝山区内原光明华侨农场烧制的招牌菜,制作工艺考究,独家秘方。以润、滑、甜、嫩为特点,即宰即用,滋味浓鲜,驰誉珠三角。 深圳地名由来 旅游观光线路 ○最佳深圳一日游线路 莲花山公园―地王大厦―大小梅沙―盐田海鲜食街―滨海大道进入华侨城―华侨 城景区―深南大道夜景―蛇口海上世界

客家民俗及其象征意义

客家民俗及其象征意义 一、客家民系的形成 客家民系或曰客家族群,是汉族的一个重要支系。它的先人原居我国北方。由于政治、军事经济等原因,从秦汉开始,他们的先人从中原不断迁徙,定居和繁衍于南方各个省(区)。进入近代以后,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客家人凭着勇于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的精神,漂洋过海谋生者也不少。从客家人居住的地域来看,客家人的分布很广,可以分成中国和海外两部。在国内,客家民系主要分布在赣闽粤边区的三角地带。赣闽粤边区被誉为客家民系的大本营,在客家民系时空形成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另外,在四川、广西、湖南等省(区)均有分布。港澳台地区也有大量客家人。在国外,有82个国家均有客家人。客家人究竟有多少,没有准确的估计。据世界客家总会的估计有一亿之多。由此可见,客家民系的庞大。对于这样一支庞大的汉族支系,如何来界定它,或者说什么是客家民系,客家民系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些问题成了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说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是因为当我们认识客家时,首先是从文化—客家方言、客家意识、客家民俗以及其它诸种文化事象入手的,所以离开了文化,就无从谈客家民系的存在。因此认识了客家文化的内核,弄清了客家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也就说明了客家民系形成的时空历史过程。 “客家民系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北方汉民渐次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土著居民古越族的后裔山都木客及畲、瑶等少数民族发生融合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客家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关系。可以说客家文化的形成,也就意味着其载体—客家民系的形成。当然,客家文化与客家民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从孕育到形成再到发展壮大的动态历史过程。 (一)客家民系的孕育、形成和发展 1、孕育期 客家文化是在唐末至明请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孕育这一产儿的母体就是赣闽粤客家大本营地区。从秦汉开始,就有北方汉民涉足赣南。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伴随着中原战乱,不断有中原汉民迁入赣南。然而就整体而言,这种迁入是零散的、人数不多的。唐中期至五代的变乱,带来了客家先民的大批南迁,他们在赣南驻足乃至生息繁衍。闽西毗邻赣南,交通便利,加上唐末仙霞岭山道的开通为客家先民迁徙、避难于此提供了条件。于是,广袤的赣闽边区,成为唐末五代客家先民的主要集结地。 北方汉民的大量入迁,促进了赣闽边区的进一步开发。于是,北宋时期,出现了第一个经济文化的繁荣时期。两地不仅设治增加,而且户口大盛。赣南,唐元和中(816—820年)有26260户(《元和郡县志》)。北宋淳化元年(990年),从虔州析出南安军,两州军共领13县。至元丰年间(1018——1085),在籍户口(主、客),南安军35799户,虔州98130户,两州军共计133929户(《元丰九域志》卷六),是唐元和中的5倍多。闽西,唐元和中有2618户(《元和郡县志》)。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增设上杭、武平两县,共领四县。至元丰年间,共有主客户81454户(《元丰九域志》卷六),是唐元和中的30多倍。赣南闽西两地元丰年间户数共计215383户。北宋末年,赣南人口继续增长。据崇宁元年(1102年)的统计,虔州有272432户,南安军有37721户,两州军共有310153户(此时不见汀州的户口统计)。如果按每户5口计算,则此时赣南人口已经达到155万。如果加上接壤地汀州的人口,其数字当突破200万。这么多的户口,这么大的一个群体,处于这么一片山区地域,四周又早已形成为不同的汗方言区,因此而独立成为一系也就是自然的了。 此时入迁汉族已与当地土著—古越族及其后裔山都木客发生了初步融合,以至宋代以后,山都木客就在客家地区逐渐消失了。

客家习俗调研方案

客家风俗调研方案 11级语文教育一班黄坤15号2011121983 perfect killer 小组 设计理念 (1)主题的价值与意义 客家传统节日文化是客家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悠久民族历史的跟,同时还是璀璨民族文化的核心。客家民族节日文化有着鲜明的特点和旺盛的生命力,是滋养我们中国 人最初的天堂。在上学期“客家节日文化”主题研究活动开展之后,我们教师和学生都越发感到家乡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文明博大精深,学生对客家传统节日由“没意思,没什么认识,不如洋节日”到从心底里流露出对客家传统节日文化的喜爱和为自己的家乡拥有灿烂的文明而自豪。基于以上认识和了解,我们老师和校领导决定本学期六年级的综合实践课题仍然走探究传统、感受历史的路子-----《走进客家传统节日》由此产生。我们的目的旨在让学生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能产生发自内心的对客家传统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热爱,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正确认识和了解客家的传统节日,增长知识和才干,完善自身,立足社会。 (2)活动对象:六年级全体学生 (3)活动时间:4周 主题活动目标(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了解客家特色的节日文化,重点是阴历节日;学会将课外采访与丰富的课内活动相结合;学会必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会收集与整理资料,会在研究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过程与方法 由指导老师确定主题,设计制定出具体的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做好活动前的宣传发动工作,指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组,让学生选出组长,负责领导组织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研究情况调整教学,负责组织活动,保证活动安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客家节日文化的基本了解,让学生感受客家特色节日的魅力,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关心生活的情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悠久,灿烂文明的节日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活动实施准备、开端 (1)收集客家传统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风俗习惯,可以通过查阅书籍、杂志,询问父母、长辈和民俗机构等方式; (2)与少先队辅导员联系开展主题活动,“客家节日文化”主题教育是最现实的爱家乡主义教育。 与计算机、语文、美术等学科教师联系,取得支持,多学科教师参与组织的形式,组织学生开 展对客家传统节日的全面考察的综合实践活动。 (3)活动涉及的学科领域 四、主体设计(活动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确定主题、发现问题、制定活动计划 组织学生学习课题,撰写出活动计划,计划力求涵盖主题、小组分工、研究阶段、探究方式等各项内容,主题确定后,活动就全面铺开。师生共同确定实施本课题的调查点: 1. 了解客家有哪些传统节日,以及这些传统节日的各种风俗习惯。

浅谈中国客家文化

浅谈中国客家文化 说起客家人,我们都不陌生,他们是汉民族中一个系统分明而又很有特点的支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祖先原本是生活在黄河、淮河一带的中原汉族,由于古代战争频繁,客家先民先后经历了6次南迁,伴随着辗转迁徙的脚步,客家先民创造的绚丽多姿的文化、独特的风情风貌源远流长,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支相对独立的"客家文化"。 客家因迁徙而产生,迁徙给了客家人坚韧的品性。尽管所处环境位于偏僻的山区,但是勤劳的客家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下面我将从三个领域浅谈一下中国客家的文化。 一、客家话 客家话是客家人的母语,也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客家话也被称为唐宋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中有不少唐宋时期的书面用语,并保留了大量唐宋时期的古汉语音韵。由于客家人的先祖是中原士族,他们携带着语言优势和先进的中原文化进入赣闽粤交界山区,对当地语言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说到客家话,不得不提到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是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脱胎于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这个母体,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是客家人长期劳动和生活中集体创造的民间文艺奇葩。客家人爱山歌,皆因山歌可以解乏、抒情、言志。客家山歌中最大量最精彩的便是客家情歌,它集中了客家山歌的全部艺术成就,代表了客家山歌中最强烈的人文精神,表现了客家青年男女在爱情上的悲欢离合和忠贞不渝的优良品德。 二、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在岭南山区客家人聚居的村子里,人们随处可看到许多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土楼、五凤楼、锁头屋、走马楼、四角楼等,最著名的是围龙屋,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围龙屋,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或斜坡地段建造。在建筑上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错落有序,布局规整。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

千年古城梅州——走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2015广东梅州中考语文散文阅读)

千年古城梅州——走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 ①香格里拉,一个充满传奇和异域色彩名字,一个永恒、和平、宁静的象征,一个美得令人惊艳的旷古秘境,一个远离尘嚣宁静安逸的人间净土,一个世人魂牵梦绕的世外桃源。 ②在客家人心里,梅州就像旷古秘境——香格里拉,是他们魂牵梦绕的世外桃源。这里,天地澄明,山幽水碧,风光圣洁,犹若方外之境;这里,汉风唐韵穿越千年的悠悠岁月悠扬萦绕,幻化为闪烁着先民遗风的处处风物,未经世俗污染,淳朴如初。 ③梅州的山,葱茏清幽,自成风韵。“粤东群山之祖”阴那山,集雄奇与秀丽于一体,引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折腰。登临山巅,山风阵阵徐徐吹来,云雾自眼前飘过,聚了又散,仿佛置身云端仙境。 ④梅州的山,或大或小,或险或秀,无不用青翠欲滴的绿意阐释对人间的厚爱,令人心旷神怡,忘乎天上人间。郁郁青山,不仅诉不尽梅州无限风光,而且孕育了清冽的山泉和清新的空气。 ⑤梅州的水,空灵如诗,悠扬如歌。散布在梅州青山之间的万千清泉,配合着山势的起伏,敲打出一曲曲抑扬顿挫的曲调,细细品味,竟像天籁般的客家山歌一样流淌,令人沉醉。 ⑥巍巍群山,孕育了梅州人的母亲河——梅江。梅江悠悠,一水护城,清明如镜,光可鉴人。远眺江水,波光粼粼,摇曳生姿,楚楚动人。梅江两岸,翠耸的青山,婆娑的垂杨柳,森森的凤尾竹与斑驳的古墙,与天光云影相互缠绵着,在水中交互出一幅恬静淡雅的山水画卷,常常令人流连忘返。偶尔有渔夫撑着竹筏自江面悠然而过,此情此景,丝毫不逊色于桂林。 ⑦梅州的山还孕育了水平如镜的绿潭,如素有“岭南日月潭”之称的蕉岭长潭、五华益塘等,湖水碧绿,依山赋形,似极仙女遗落人间的镜子。这些湖水或驰骋或游弋,山青水碧,水天一色,烟波浩渺,令人陶醉。若遇月夜,波光潋滟,美不胜收,宛若梦幻。一年四季,江面烟雾迷茫,尤以冬日为甚,蒸腾的水汽与两岸的山岚遥相呼应,将周遭点染得仿若人间仙境。 ⑧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山水灵气必定孕育梅州不凡的千年历史和文化。“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黄遵宪用一首凝练的七绝诗意地描绘了一幅客家先民南迁的历史画卷。历史上,客家先民历经了五次大迁徙,每一次辗转,都是一次寻觅梦里桃源之旅。穿过千年的风雨,客家人崇尚诗礼的传统使原生态的中原文化在梅州这片土地上得以保留。 ⑨梅州人一言语、一举手、一投足,细细品味,都散发着古之遗风雅韵,被誉为中原文化的活化石。客家方言至今仍保存着中原古汉语“唐音”,这种未被同化污染的方言,是客家人流徙中的精神故乡,它神奇地托起了整个民系千年不灭的命运。一路南下的梅州客家人还保留着舞龙舞狮等丰富多彩的客家风情,这种舞龙舞狮,舞动的不正是中原龙图腾的飞扬么,传递的又何尝不是原生态的中原文化? ⑩梅州,一座处处散发着中原汉唐雄风的千年古邑。在这里,您不仅可以饱览原生态的美景,品味原汁原味的中原文化,而且可以流连于山间田野之中,逛山冈,吹山风,听山歌,慢慢的您会放慢您的脚步,放松您的心情,放飞您的梦想。在饱览青山绿水间淡忘红尘,在仰望文化高山时涤荡心灵,走进它,您就走进了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梅州。 (选自《羊城晚报》,内容有删改)20. 请仔细阅读全文,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并说说文章从哪些方面体现“梅州是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4分) 21. 请你赏析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

深圳客家文化特征

深圳客家文化特征 深圳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深圳东部地区,即今龙岗区的大部分镇村,在与龙岗接壤的宝安区石岩、观澜、龙华等镇也有部分客家人居住。 这一地区的客家人大多都是晚明至清代从湘赣等省途经梅州、河源等客家聚居地辗转迁徙而来,也有少数元、明时期迁来的。他们在长期的辗转迁移过程中,既带来了原住地和途经地的文化,在固守原有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不断地扬弃那些不适于新的生存环境的文化因素。他们在与深圳地区各民系的接触、交往与融汇的过程中,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独具特色的深圳客家民居建筑,就是这一文化的外在形式。 崇拜祖先的寻根文化特征: 客家人到了新的地方后,还牢牢地记着自己的家族历史,也就是说不会忘记自己的根。在客家的民居建筑中,到处都可以感受到这种崇拜祖先的和寻根思源的心态。 一是祠堂建筑。客家人不论是合族聚居在一个围屋建筑里面,还是采用非围屋的聚居方式,他们的居住建筑都是以祠堂为中心而展开的。深圳市龙岗区的客家人大多以围屋的形式聚居在一起,围屋的中轴线按排祖祠厅堂建筑,其它居住建筑都以祠堂为中心而展开。在祠堂里安上家庭始祖和历代祖先的牌位,时时进行祭拜。散居各处的客家人也同样如此,他们的居住建筑无一例外都是围绕着祠堂而建,并以祠堂为中心。这种建筑布局形成一种极为强大的向心内的凝聚力量,使整个家庭成为一个整体。 二是用悬挂堂匾这种形式来标明、记载自己的姓氏郡望和光荣的祖先。堂匾一般挂在中堂上,上书本族姓氏的郡望堂号,如黄姓为“江厦堂”,李姓、彭姓为“陇西堂”,赖姓为“颖川堂”,何姓为“庐江堂”,肖姓为“兰陵堂”,邓姓为“南阳堂”,等等,这是氏发祥地的堂号。 三是通过祠堂中的祠联、楹联记载自己家庭的历史祖先的业绩。宝安区上合黄氏宗祠上的祠联是“珠玑旧泽,江厦先声”,既说清楚了家庭的堂号,又说明了他们这一族是经从南雄迁来的客家。福田下沙黄氏宗祠的楹联是“泽传参里,声讫程乡”,说明他们的先祖是晋代的黄舒,是经从梅州迁过来的。“龙湾世居”

客家人生育习俗

客家人生育习俗 求育:民间结婚时,用红纸写上“螽斯衍庆”四个大字贴在花轿顶上,预祝男女媾和之后,繁衍茂盛。女孩出嫁,要带上茶叶、花生、黄豆、芝麻、红蛋等,亦是预祝繁衍的信物。客家有些地区娘家还陪送一对“公婆鸡”、“报生鸡”,婚后送灯,打甑盖等等,都是一些求生、催生的预祝。这些都表示男女双方在结合之际,各自父母就寄予“传宗”、“发家”的美好心愿和强烈企望。完婚之后,一旦新家庭迟迟不能添丁,当父母的便着急万分,而妇人似有愧父母、丈夫和祖先,在人前低人一等,抬不起头来。于是拜神祈育。古人不明生育道理,生子被认为是神灵赐予,所以婚后数年不育,便要祈神庇佑。客家人崇拜的子嗣神有:送子观音、九子圣母、送子娘娘、吉祥菩萨、花公花婆、葡萄老爷、佛母娘等。各地又有不同的敬仰,如广东主要崇拜送子观音、九子圣母等,闽西、赣南客家人主要信奉送子观音和吉祥菩萨,许多地方寺庙都设有一尊“吉祥哥”或称“吉祥菩萨”,民间把他尊为生殖之神,大多用木头雕刻,高一尺许的小男童,有的裸体,有的穿花衣,下着开裆裤,阳具露在外。女人祈子必请他庇佑。祈子时,母女或婆媳往往是先朝拜大菩萨,如观音、弥勒,然后走到“吉祥哥”前,虔诚地加以顶礼膜拜,拜毕,女儿站在旁边,面颊飞红,母亲(婆婆)代为祈祷(或自己),念道:“吉祥哥,吉祥哥,聪明伶俐福定多;请您勿在厅中坐,保佑捱女(捱新妇)生个靓阿哥。”边念边抚摸“吉祥哥”的“雀雀”(阴茎),搓下一些粉末,用红纸包好带回家里冲水给女儿(新妇)饮用,从此期望得到生育,有的大胆妇人,求子心切,母亲已过世由婆婆陪同,也顾不得害羞,照样祈求。“吉祥哥”的“雀雀”被刨之殆尽后,寺庙住持便请人用粘土补上。“吉祥哥”胸前有的挂着一个红兜兜,为的是让人献“香火钱”,这是寺庙的一笔收入,对祈育者也是十分情愿之事。就是求所不得,也绝不后悔,只怪祖先风水不好,命运注定。这位“吉祥哥”不知哪路神灵。佛教二十天神中有一位“吉祥天女”,原为古印度婆罗门教命运、财富女神,后来佛教吸收为护法神,是位身着后妃衣裳,极为端庄、深受民间爱戴的女神。女性是生育的象征,这位“吉祥哥”是否是“吉祥天女”演化,或是她的兄弟,或是她派生为人间的“香火”操劳之神? 有的地方把自然物当作送子神灵而顶礼膜拜。福建上航县紫金山上有一座麒麟殿,殿前有一块长条形的石头,竖立在天井边,当地客家人视之为送子神灵,

【2019-2020】《千年古城梅州——走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初中散文阅读题及答案-范文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千年古城梅州——走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初 中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千年古城梅州――走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初中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①香格里拉,一个充满传奇和异域色彩名字,一个永恒、和平、宁静的象征, 一个美得令人惊艳的旷古秘境,一个远离尘嚣宁静安逸的人间净土,一个世人 魂牵梦绕的世外桃源。 ②在客家人心里,梅州就像旷古秘境――香格里拉,是他们魂牵梦绕的世外桃源。这里,天地澄明,山幽水碧,风光圣洁,犹若方外之境;这里,汉风唐韵 穿越千年的悠悠岁月悠扬萦绕,幻化为闪烁着先民遗风的处处风物,未经世俗 污染,淳朴如初。 ③梅州的山,葱茏清幽,自成风韵。“粤东群山之祖”阴那山,集雄奇与秀丽 于一体,引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折腰。登临山巅,山风阵阵徐徐吹来,云雾自眼 前飘过,聚了又散,仿佛置身云端仙境。 ④梅州的山,或大或小,或险或秀,无不用青翠欲滴的绿意阐释对人间的厚爱,令人心旷神怡,忘乎天上人间。郁郁青山,不仅诉不尽梅州无限风光,而且孕 育了清冽的山泉和清新的空气。 ⑤梅州的水,空灵如诗,悠扬如歌。散布在梅州青山之间的万千清泉,配合着 山势的起伏,敲打出一曲曲抑扬顿挫的曲调,细细品味,竟像天籁般的客家山 歌一样流淌,令人沉醉。 ⑥巍巍群山,孕育了梅州人的母亲河――梅江。梅江悠悠,一水护城,清明如镜,光可鉴人。远眺江水,波光粼粼,摇曳生姿,楚楚动人。梅江两岸,翠耸 的青山,婆娑的垂杨柳,森森的凤尾竹与斑驳的古墙,与天光云影相互缠绵着,在水中交互出一幅恬静淡雅的山水画卷,常常令人流连忘返。偶尔有渔夫撑着 竹筏自江面悠然而过,此情此景,丝毫不逊色于桂林。 ⑦梅州的山还孕育了水平如镜的绿潭,如素有“岭南日月潭”之称的蕉岭长潭、五华益塘等,湖水碧绿,依山赋形,似极仙女遗落人间的镜子。这些湖水或驰 骋或游弋,山青水碧,水天一色,烟波浩渺,令人陶醉。若遇月夜,波光潋滟,美不胜收,宛若梦幻。一年四季,江面烟雾迷茫,尤以冬日为甚,蒸腾的水汽 与两岸的山岚遥相呼应,将周遭点染得仿若人间仙境。

客家人的传统婚嫁习俗

客家人的传统婚嫁习俗 说媒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看妹子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方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俱等带回男家。 迎亲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 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 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客家习俗调研方案

客家习俗调研方案

客家风俗调研方案 11级语文教育一班黄坤 15号 121983 perfect killer小组 一、设计理念 (1)主题的价值与意义 客家传统节日文化是客家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悠久民族历史的跟,同时还是璀璨民族文化的核心。客家民族节日文化有着鲜明的特点和旺盛的生命力,是滋养我们中国人最初的天堂。在上学期“客家节日文化”主题研究活动开展之后,我们教师和学生都越发感到家乡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文明博大精深,学生对客家传统节日由“没意思,没什么认识,不如洋节日”到从心底里流露出对客家传统节日文化的喜爱和为自己的家乡拥有灿烂的文明而自豪。基于以上认识和了解,我们老师和校领导决定本学期六年级的综合实践课题依然走探究传统、感受历史的路子-----《走进客家传统节日》由此产生。我们的目的旨在让学生经过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能产生发自内心的对客家传统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热爱,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正确认识和了解客家的传统节日,增长知识和才干,完善自身,立足社会。 (2)活动对象:六年级全体学生 (3)活动时间:4周 二、主题活动目标(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了解客家特色的节日文化,重点是阴历节日;学会将课外采访与丰富的课内活动相结合;学会必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会收集与整理资料,会在研究中与她人合作与交流。

由指导老师确定主题,设计制定出具体的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做好活 动前的宣传发动工作,指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 组,让学生选出组长,负责领导组织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及时根据学 生研究情况调整教学,负责组织活动,保证活动安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过对客家节日文化的基本了解,让学生感受客家特色节日的魅力, 培养她们关心社会,关心生活的情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悠 久,灿烂文明的节日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 情;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活动实施准备、开端 (1)收集客家传统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风俗习惯,能够经过查阅书籍、杂志,询问父母、长辈和民俗机构等方式; (2)与少先队辅导员联系开展主题活动,“客家节日文化”主题教育是最现实的爱家乡主义教育。与计算机、语文、美术等学科教师联系,取 得支持,多学科教师参与组织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对客家传统节日 的全面考察的综合实践活动。 (3)活动涉及的学科领域 四、主体设计(活动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确定主题、发现问题、制定活动计划 组织学生学习课题,撰写出活动计划,计划力求涵盖主题、小组分工、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