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业气象学大纲

农业气象学大纲

农业气象学大纲
农业气象学大纲

《农业气象学》教学大纲

(农学专业适用,2007年修订)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60267

课程名称:农业气象学

英文名称:Agrometeor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 40

学分: 1.5

适用对象: 农学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先修课程:植物学、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农业生产活动有影响的大气科学知识。介绍农业环境中的大气环境条件光、热、水、风等主要农业气象要素的形成和变化规律及其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介绍天气学的基本知识,重点介绍我国主要的天气系统及其天气特征、各种灾害性天气的特征、灾害性天气的时空分布特点及防御措施;介绍气候、农业气候、农业小气候的基本知识,介绍农业气候资源分析的基本方法。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及实际情况,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并适当配以实验,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农业气象学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植物生产类专业基础课,目的是介绍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农业生产活动有影响的大气科学知识。介绍农业环境中的大气环境条件及其变化规律。从生态整体的观点强调大气环境对农作物生长发育所起的作用,从利用并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了解和认识大气环境的作用及其变化。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以下几方面得知识和能力:

1、理解和掌握光、热、水、风等主要农业气象要素的形成和变化规律及其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2、了解天气学的基本概念,熟悉全国主要的天气系统及其天气特征,掌握各种灾害性天气的特征、时空分布特点及防御措施。

3、熟悉气候的基本概念、气候的形成原理,熟悉中国气候特征和广东气候特征、农田小气候及各种保护地小气候的特点,初步分析当地的农业气候资源。

4、掌握主要农业气象要素的观测记录方法和农业气候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大气概述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气象学、农业气象学及其发展历史;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2.熟悉大气的组成成分和作用;

3.掌握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和大气垂直结构特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气象学和农业气象学简介

1.主要内容:气象学和农业气象学的发展历史、学科任务、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气象学、农业气象学、地理播种、分期播种、气候分析

3.问题与应用:了解农业气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大气的组成

1.主要内容: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生态作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大气的成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3.问题与应用:干洁空气、水汽、微粒杂质和新的污染物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大气的结构

1.主要内容: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和大气垂直结构特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

3.问题与应用: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和散逸层的主要特点。

(三)课后练习

1.你带着什么问题来学习?你想通过农业气象学的学习解决什么问题?

2.描述你经历过的最难忘的天气现象。

3.广东今年冬季天气有什么特点?与正常年份相比有哪些主要差异?这种天气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4.简述大各成分的生态作用。

5.地球大气在垂直方向可分为哪几层?分层的依据是什么?各层有什么特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讲授为主;用一段多媒体视频材料引入和展示丰富多姿和变化无穷“大气层”;通过板书画图,突出大气的垂直结构。

第二章太阳辐射与植物生长发育

(一) .目的与要求

1.熟悉辐射的基本概念、辐射的基本特征量、辐射的基本定律。

2.掌握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太阳辐射光谱、太阳常数的概念。

3.了解大气对辐射的吸收、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规律、辐射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4.理解和掌握日照时间长短的概念及变化规律。

5.了解光合有效辐射、地面有效辐射的概念。

6.掌握光合作用强度、光补偿点、光饱和点、植物光周期现象的概念及它们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重点要求:辐射能单位、辐射的粒子学说、太阳常数、太阳高度角、可照时数、太阳在大气中的衰减、地面净辐射、光照与作物引种、光能利用率。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辐射的基本知识

1.主要内容:辐射的波动性、辐射的粒子性、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

(Stefan-Boltzmann)、维恩(Wien)位移定律、辐射能的基本度量单位。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电磁波谱、吸收率、反射率、透射率。

3.问题与应用:辐射光谱和辐射能量与温度的关系。

第二节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

1.主要内容: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光谱和太阳辐射能量,日照时间。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太阳辐射光谱、太阳常数、太阳高度角、太阳赤纬

3.问题与应用:太阳辐射的能量大小和光谱分布特征。

第三节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

1.主要内容:大气各成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散射和反射。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O3和O2的吸收特征、水汽的吸收特征、CO2的吸收特征、散射的概念、大气质点和云层的反射。

3.问题与应用: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发生的变化。

第四节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1.主要内容:到达地面上的太阳辐射与太阳高度角关系式的推导及意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大气量、大气透明系数、太阳直接辐射与太阳高度角的关系式。

3.问题与应用:到达地面上的太阳辐射取决于太阳高度角的大小。

第五节地面辐射平衡

1.主要内容:地面和植物的反射率、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平衡方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大气的成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3.问题与应用:干洁空气、水汽、微粒杂质和新的污染物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第六节太阳辐射与作物生长发育

1.主要内容:介绍光照强度、光谱成分、光照时间长短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介绍光能利用率的计算方法、光周期学说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光能利用率的提高途径。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光合有效辐射、光周期现象、感光性、光饱和点与光补偿点、光能利用率等。

3.问题与应用:不同光谱成分对植物的影响、植物的光周期学说及应用。

(三) 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实践环节: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时数的测定

课后练习:

1.画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光谱图,说明其特点。解释为什么说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而地球(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

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什么规律?

3.什么是植物的光周期现象?为什么长日照作物原产高纬度地区而短日照作物原产低纬度地区?

4.画图并说明叶绿素对辐射的吸收特征。

5.计算2个有关太阳辐射基本数据:

(1)根据太阳高度角公式,分别计算广州(φ=23°08′)、北京(φ=39°57′)冬至日和夏至日的日照时数和正午时的太阳高度角,画图说明两地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规律。

(2)已知某水稻品种从播种到收获正好100天,667 ㎡产量的为500kg,日平均所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为1.2×104KJ/㎡,每克碳水化合物转化产生的热能为17.375KJ,试计算出该水稻品种的太阳能利用率。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问答形式引入课程内容,辅以教具(地球仪)讲授日地关系,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分布等知识点;用板书画图分析太阳常数和太阳高度角、太阳在大气中的减弱、地面辐射平衡,用实例说明辐射与引种、辐射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用实际数据计算光能利用率。

第三章热量条件与植物生长发育

(一) 目的与要求

1.熟悉物质热量交换的方式,物质的热特性。

2.掌握热容量、导热率的概念及土壤、水体和空气间热容量、导热率的差异。

3.了解土壤、水体、空气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了解空气的绝热运动,大气静力稳定度。

4.了解作物三基点温度的规律、周期性变温对植物的影响,理解和掌握积温的定义、计算及应用,掌握逆温的概念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物质热量交换的方式和热特性

1.主要内容:物质热量交换的方式:辐射、传导、流体的各向流动、潜热释放,地面热量收支,地面热量平衡方程,热容量、导热率。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土壤、水体和空气间热容量、导热率的差异。

3.问题与应用:各种因素对下垫面温度及其变化的影响。

第二节土壤、水体和空气的温度变化

1.主要内容:土壤、水体、空气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空气的绝热运动,大气静力稳定度。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温度的日较差、年较差,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特征,低层大气的温度分布特征,大气静力稳定度,绝热增温,绝热冷却。

3.问题与应用:大气静力稳定度与空气的上升运动,逆温的概念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第三节温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1.主要内容:作物三基点温度及其规律、农业指标温度、周期性变温对植物的影响,积温的定义、计算及应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作物三基点温度、农业指标温度、周期性变温、作物温度临界期,积温的定义、计算及应用。

3.问题与应用:温度对生物生长发育的作用。

(三) 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实践环节: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的测定

课后练习:

1.简述土壤温度周期性日变化、周期性年变化的特点和成因。

2.比较同纬度海陆上空气温周期性变化增幅的差异,并说明其原因。

3.为什么海洋有时是大气的热源,有时又成为冷源?在各纬度是否一致?

4.用土壤的热特性说明松土对土壤表面温度变化的影响。举例说明在农业生产上如何进行松土才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5.举例说明逆温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举例说明温度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6.试述最高、最低温度表的测温原理,说明观测完最高、最低温度后如何进行调整。(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提问形式引入课程内容,用一段多媒体视频材料引入和展示土壤、水体、空气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通过板书画图,推导地面热量平衡方程,分析各种因素对下垫面温

度及其变化的影响;用热力学第一定律推导和说明空气的绝热运动,画图分析大气静力稳定度及其变化原因;用实例说明了解作物三基点温度的规律、周期性变温对植物的影响,画图说明逆温的概念,举例引入积温的定义、计算及应用,举例说明逆温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第四章大气中的水分

(一) 目的与要求

1.熟悉水的相变过程,了解影响饱和水汽压和相对湿度大小的因子。

2.掌握空气湿度的5种表示方法,熟悉道尔顿蒸发定律。

3.了解土壤水分蒸发的三个阶段、植物蒸腾、农田总蒸发。

4.了解水汽凝结的条件,地物与大气中的水汽凝结现象,云的形成及其分类,降水形成条件,降水量,降水强度及降水变率。

5.熟悉作物的需水规律、蒸腾系数、作物水分临界期。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水的三态变化和空气湿度

1.主要内容:水分的三态和相变过程、饱和水汽压、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及空气湿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饱和水汽压、实际水汽压、相对湿度。

3.问题与应用:影响饱和水汽压和相对湿度大小的因子。

第二节蒸发与蒸腾

1.主要内容:水面蒸发过程、道尔顿蒸发定律、土壤水分蒸发的三个阶段、植物蒸腾、农田总蒸发。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水面蒸发速度、道尔顿蒸发定律、影响水面蒸发速度的主要因子。

3.问题与应用:道尔顿蒸发定律与空气湿度的关系。

第三节云、雾及大气降水

1.主要内容:水汽凝结条件、地物与大气中的水汽凝结现象,云、雾的形成及其分类,降水形成条件,降水量,降水强度及降水变率。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凝结、凝结核、降水量、降水强度及降水变率。

3.问题与应用:雾和大气降水的形成及表示方法。

第四节水分与作物

1.主要内容:水分对生物生长发育的一般影响、作物生长的需水量、蒸腾系数、作物水分临界期、相对湿度和水分与作物。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作物需水规律、蒸腾系数、作物水分临界期。

3.问题与应用:作物需水规律和作物水分临界期与科学用水的关系。

(三) 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实践环节:空气湿度的测定、降水量和蒸发量的测定

课后练习:

1.空气湿度有哪几种表示方法?试写出它们的定义及求算方法(公式)。

2.水分在植物体中以哪两种方式参与其生命活动,各有何特点?

3.什么是作物水分临界期?了解作物水分临界期有什么意义?

4.形成云雨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类型云雨。

5.试述抑制土壤蒸发的措施。

6.气温为10℃,相对湿度为60%时,求露点温度。

7.什么是干湿法?试用干湿法测定当时的空气湿度。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讨论的方式引入课程内容,用一段多媒体视频材料引入和展示大气水分的变化规律及作用;通过提问-回答形式,学习有关云雾和大气降水的内容,通过图片和实例,了解作物的需水规律,学习作物水分临界期的概念及其在水分管理上的应用。

第五章风与大气环流

(一) 目的与要求

1.了解大气环流概况,了解气压与风的关系。

2.理解和掌握三圈环流模式和地球上风系、气压带的分布。

3. 熟悉地方性风。海陆风,山谷风,峡谷风。

4.了解风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了解风与植物及昆虫迁飞的关系,理解和掌握防护林的概念及其作用。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风的基本概念

1.主要内容:风向和风速,水平风速的垂直分布特点,作用于空气质点上的力,气压与风的关系,风压定律,地转风,梯度风。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作用于空气质点上的力,地转风,梯度风。

3.问题与应用:风与气压的关系,风与大气降水的关系。

第二节大气环流

1.主要内容:大气环流的概念、单圈(简单)环流模式、三圈环流模式、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行星风系和大气活动中心,季风、季风区、季风环流、地方性风。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三圈环流模式、行星风系、大气活动中心,季风,地方性风。

3.问题与应用:大气环流与天气、气候的关系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三节风与生物

1.主要内容:风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风对花粉、种子传播的影响,风与病虫害,防风林及其作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风害、防风林及其作用。

3.问题与应用:风对生物生长发育的作用

(三) 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实践环节:风向和风速的测定

课后练习:

1.什么是季风?季风是怎样形成的?季风怎样影响我国天气气候的变化?

2.为什么我国是全球季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3.试述三圈环流及其成因,请画图表示出三圈环流和行星风带。

4.画图并说明三圈环流和行星风带冬夏的差异及其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5.简述风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和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6.叙述防风林的特征及其作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多媒体视频材料引入和展示丰富多姿和变化无穷的“大气环流”。通过板书画图,演示三圈环流和行星风带的全球分布,突出说明其成因。

第六章天气学基本知识

(一) 目的与要求

1.了解天气、天气系统及天气过程的概念,天气系统的分类。

2.熟悉气团和锋面,气旋,反气旋,切变线,槽线,热带辐合带这几种主要的天气系统的天气特征。

3.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天气图方法、统计学方法,数值天气预报方法。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天气系统

1.主要内容:天气、天气系统、天气过程、天气系统的分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行星尺度天气系统、大尺度天气系统、中小尺度天气系统。

3.问题与应用:天气与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的关系。

第二节几个主要的大尺度天气系统及其天气特征

1.主要内容:气团和锋面,气旋,反气旋,切变线,槽线,热带辐合带的概念及天气特征。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蒙古高压、副热带高压、冷锋、暖锋、切变线,槽线,热带辐合带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3.问题与应用:天气系统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第三节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

1.主要内容:天气预报的主要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天气图方法、统计学方法,数值天气预报方法。

3.问题与应用:如何利用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开展农业生产。

(三) 课后练习

1.什么是天气、天气系统?天气系统主要分成哪四大类?天气系统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怎么形成的?其季节性活动有什么规律??它对我国天气气候有什么影响?

3.经常影响华南地区的锋有哪几种?各有何天气特点?

4.气团是怎样形成的?我国是气团的源地吗?冬季和夏季影响我国的气团有哪些?各有何天气特点?

5.目前天气预报的主要方法是什么?按天气预报的时效分,天气预报有哪几大类?我们应该如何使用这些预报?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用一段多媒体视频材料“走进天气预报”引入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讨论如何才能准确预报天气,讨论如何利用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发展农业生产。

第七章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措施

(一) 目的与要求

1.熟悉低温和霜冻天气、干旱天气、洪涝天气、台风天气、冰雹天气等灾害性天气的概念、形成、带来的灾害及其在我国时空分布特征。

2.掌握各种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低温和霜冻

1.主要内容:低温灾害的类型、低温灾害的形成、低温灾害带来的损失、低温灾害。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冷害、霜冻、冻害、寒害、低温阴雨天气、寒露风的概念、形成、带来的灾害及其在我国时空分布特征。

3.问题与应用:掌握冷害、霜冻、冻害、寒害、低温阴雨天气、寒露风天气的防御措施。

第二节干旱和洪涝灾害

1.主要内容:干旱和洪涝天气的概念、形成、带来的灾害、在我国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防御措施。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干旱天气和洪涝天气的概念、形成、带来的灾害及其在我国时空分布特征。

3.问题与应用:干旱天气和洪涝天气的防御措施。

第三节台风和大风灾害

1.主要内容:台风、寒潮大风、雷雨大风天气的概念、形成、带来的灾害、在我国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防御措施。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台风、寒潮大风、雷雨大风天气的概念、形成、带来的灾害及其在我国时空分布特征。

3.问题与应用:台风、寒潮大风、雷雨大风天气的防御措施。

第四节冰雹天气和龙卷风天气

1.主要内容:冰雹天气和龙卷风天气的概念、形成、带来的灾害、在我国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防御措施。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冰雹天气和龙卷风天气的概念、形成、带来的灾害及其在我国时空分布特征。

3.问题与应用:冰雹天气和龙卷风天气的防御措施。

第五节其他气象灾害

1.主要内容:高温热害、日灼(根颈灼伤和树皮灼伤)概念、形成的天气条件,大气污染的概念和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高温热害、日灼形成的天气条件,我国大气污染的概况。

3.问题与应用:高温热害、日灼的防御措施,大气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 课后练习

1.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低温灾害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应采取什么防御措施?

2.干旱天气是怎样形成的?我国的干旱有哪些特征?农业上预防干旱有哪些方法?

3.洪涝天气是怎样形成的?我国的洪涝灾害有哪些特征?应采取什么防御措施?

4.什么是低温阴雨天气?它给农业生产带来哪些灾害?防御措施有哪些?

5.什么是寒露风天气?它主要危害哪种农作物?灾害的后果主要是什么?应采取什么防御措施?

6.台风是怎样形成的?台风的结构和天气有什么特征?简述台风在我国出现的概况、台风带来的灾害及防御台风的措施。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提问、讨论和讲授相结合;用多媒体视频材料“气旋和龙卷”、“世界天气24小时”展示气象灾害的巨大破坏力,展现人类追踪和探索天气变化足迹,探求天气形成原因的过程,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和能力。

第八章气候通论和中国气候

(一) 目的与要求

1.熟悉气候、气候要素、气候系统的概念。

2.理解和掌握气候形成原理。

3.熟悉全球范围内六个气候带的划分,熟悉几种典型的气候型及其气候特征。

4.熟悉中国气候特征和广东气候特征。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气候及其形成原理

1.主要内容:介绍气候、气候要素、气候系统的基本知识,介绍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分析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气候、气候要素、气候系统的概念,气候形成因素。

3.问题与应用:能用气候形成原理分析各地气候的形成及特点。

第二节气候带和气候型

1.主要内容:全球范围内六个气候带的划分,几种典型的气候型: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草原气候与沙漠气候、高山气候与高原气候的特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热带、温带、寒带,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

3.问题与应用:能分析和辨别给的地区所属气候带、气候型及其气候特点。

第三节中国气候和广东气候

1.主要内容:介绍中国气候的形成及其特征:我国的季风气候特征、降水分布特征和温度分布特征,介绍广东气候形成原因、广东气候特征。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气候、气候要素、气候系统的概念,气候形成因素。

3.问题与应用:能结合实际分析中国气候特征和广东气候特征。

(三) 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实践环节:气候要素的统计分析和整理(Ⅰ)

课后练习:

1.什么是气候?描述气候的要素主要有哪些?每个地方的气候是如何形成的?

2.分别叙述太阳辐射、下垫面和大气环流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3.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特征?

4.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各有哪些主要特征?为什么在大陆的东岸、大洋的西岸形成季风气候?为什么在大陆的西岸、大洋的东岸形成地中海气候?

5.简述中国气候特征。

6.简述广东气候特征。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提问、讨论和讲授相结合;用多媒体视频材料“气候带”、“来自海洋的季风”展示丰富多姿和变化无穷气候,通过课堂讲授基本原理,展现气候的形成,分析气候对人类的影响,分析人类活动对气候形成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第九章农业气候

(一) 目的与要求

1.熟悉农业气候、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候区划的概念。

2.理解和掌握农业气候资源分析的基本方法。

3.熟悉我国的农业气候区划。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农业气候和农业气候资源

1.主要内容:农业气候、农业气候资源的基本知识,农业气候资源的概念、特征、数量、质量指标及其应用,介绍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概况。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农业气候资源:光能资源、热量资源、水分资源的数量、质量指标分析和应用。

3.问题与应用:能用当地的气候资料分析农业气候资源,学习提出初步的综合开发利用方法。

第二节我国的农业气候区划

1.主要内容:全国范围内划分为九个气候带,分成十八个气候区,再划分出三十六个气候小区。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全国农业气候区划气候带的划分指标:各地≥10℃的年积温,气候区的划分指标:各地的年干燥度,气候小区的划分指标:各地的季干燥度。

3.问题与应用:能初步学会分析全国农业气候区划结果,能结合当地实际综合应用全国农业气候区划成果。

(三) 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实践环节:气候要素的统计分析和整理(Ⅱ)

课后练习:

1.为什么说农业气候资源是可再生资源?

2.简述农业气候资源的特征。

3.简述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分布特点。

4.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国的农业气候资源?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提问、讨论和讲授相结合;通过课堂讲授农业气候资源的概念、特征、数量、质量指标,分析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概况,不断挖掘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潜力。

第十章小气候及改善和利用

(一) 目的与要求

1.了解小气候的概念、特征及其形成的物理基础。

2.熟悉农田小气候、地形小气候、防护林小气候和温室小气候的特征。

3.理解和掌握农田小气候、温室小气候环境的改善方法。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小气候和农业小气候

1.主要内容:小气候和农业小气候的概念、特征。小气候和农业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活动面、活动层及其热量平衡。

3.问题与应用:能用活动面、活动层及其热量平衡的知识初步分析小气候的形成和特点。

第二节几种不同类型小气候特征及其改善

1.主要内容:农田小气候、地形小气候、防护林小气候和温室小气候的特征,栽培措施和耕作措施对农田小气候的影响,农田小气候的改善方法,温室小气候的调控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栽培措施和耕作措施的小气候效应,防护林小气候,温室小气候及其改造方法。

3.问题与应用:能初步学会应用栽培措施和耕作措施改善农田小气候,能结合当地气候条件调控温室小气候。

(三) 课后练习

1.什么是活动面?活动面对邻近小气候有什么影响?

2.简述农田中气象要素的分布特征。

3.简述对温室小气候调节的方法。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提问、讨论和讲授相结合;通过课堂讲授小气候的概念、特征,分析我国各地多种多样的小气候环境,为各地发展特色农业、三高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分析温室小气候过程中介绍设施农业源于人类对小气候环境的改造、展现人类在改造自然中伟大力量的同时,还需注重根据各地的气候条件建造玻璃温室和塑料大棚,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陈志银主编. 农业气象学.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2.主要参考书

(1)段若溪,姜会飞主编.农业气象学.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

(2)崔学明主编.农业气象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中国农业科学院主编. 中国农业气象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4)包云轩主编.气象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5)北京农业大学主编.农业气象. 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6)贺庆棠编.气象学.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出版社,1993

3. 学习网站

(1)https://www.wendangku.net/doc/ba10038026.html,/gb/earth/weather 中国科普博览

(2)https://www.wendangku.net/doc/ba10038026.html, 中国气象局

(3)https://www.wendangku.net/doc/ba10038026.html,.hk 香港天文台

(4)https://www.wendangku.net/doc/ba10038026.html, t7天气

(5)http://www.wmo.ch 世界气象组织

(6)https://www.wendangku.net/doc/ba10038026.html, 美国国家气象局

七、其他说明

农业气象实验

实验一、光照强度的测定(2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用照度计测量作物群体内不同高度处光照强度的方法。

实验二、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的测定(2学时)

目的要求:熟悉百叶箱内仪器的安装,掌握地温表的安装方法,掌握地温和空气温度的观测记录方法。

实验三、空气湿度和降水量、蒸发量及风向、风速的测定(3学时)

目的要求:熟悉通风干湿表、湿度计的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掌握利用干、湿球温度差值测定空气湿度的方法,熟悉湿度的查算方法。了解雨量器、翻斗式遥测雨量计、小型蒸发器和电接风向风速计、轻便风速表的构造原理,掌握降水量、蒸发量和风向风速的观测记录方法。

实验四、农业气候资料的统计分析和整理(3学时)

目的要求:熟悉气候资料统计整理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常用气候和农业气候指标的统计整理方法,初步掌握农业气候资源的分析方

法。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1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 第一章大气 一、名词解释题: 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 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 (氮) 、 (氧) 、氩和(二氧化碳) 。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 (长波) 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 (低) ,夏天比冬天(低) 。 5. (水汽)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 (温度) 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 (降低) 。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 (平流) 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 (升高) 。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 (1200) 千米。 三、判断题: 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x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x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x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7. 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 四、问答题: 1. 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日变化和年变化 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植物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全球的植物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由于生物的呼吸,有机物的分解以及燃烧化石燃料等人类活动,又要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样就存在着消耗和产生二氧化碳的两种过程。一般来说,消耗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只在白天进行,其速度在大多数地区是夏半年大,冬半年小;而呼吸作用等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则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所以这两种过程速度的差异在一天之内是不断变化的,在一年中也随季节变化,从而引起二氧化碳浓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在一天中,从日出开始,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植物光合速率不断增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随之不断降低,中午前后,植被上方的二氧化碳浓度达最低值;午后,随着空气温度下降,光合作用减慢,呼吸速率加快,使二氧化碳消耗减少;日落后,光合作用停止,而呼吸作用仍在进行,故近地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大,到第二天日出时达一天的最大值。在一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也主要受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一般来说,植物夏季生长最旺,光合作用最强,秋季最弱。因此二氧化碳浓度秋季最小,春季最大。 此外,由于人类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因而二氧化碳浓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对流层是大气中最低的一层,是对生物和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气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 (1)对流层集中了80%以上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

《作物育种学总论》教学大纲

《作物育种学总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总论 课程类型:必修课 学时:32学时 适用对象:植物生产类专业的本科生。 先修课程:遗传学、植物学、生物统计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以及对先开课程要求 性质:作物育种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理论的综合性科学。 目的与任务:通过学习,掌握作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方法,了解国内外作物育种工作的发展动态。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作物育种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方法 难点:作物育种学的基本原理 三、与其他课程关系 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涉及到植物学、生物统计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等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 绪论(1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作物育种学的性质、基本任务和主要研究内容。 重点:掌握作物品种的概念。 难点:作物育种学的性质。 第一节作物育种学的意义与发展 1、概念 2、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 3、作物育种学的性质 4、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

5、作物育种学的发展 6、现代作物育种学的特点 第二节作物品种及其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 1、作物品种的概念 2、优良品种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 第三节国内外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 1、国内外作物育种工作的成就 2、作物育种工作的展望 第一章育种目标(1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育种目标的概念,制订育种目标的意义。 重点:掌握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 难点: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 第一节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性状的要求 第二节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 第三节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 1、高产 2、稳产 3、优质 4、适应性强,熟期适当 5、适合机械化作业 第二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2学时) 基本要求:掌握主要作物的繁殖方式;对农作物品种的基本要求;作物品种类型和特点。 重点:对农作物品种的基本要求;作物品种类型和育种特点。 难点: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 第一节作物的繁殖方式 1、有性繁殖 2、无性繁殖 第二节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20210127022213)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绪论 气象:大气中时刻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出现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如风、云、雨雪、霜等物理现象,俗称气象。 气象学:是研究地球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气候:是在一较长时间阶段中大气的统计状态。一般用气象要素(包括太阳辐射、温度、大气压力、湿度、风、云、降水)的统计量来表示。 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规律,综合分析、评价各地气候资源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 天气: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由各项气象要素一定的结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天气学:是研究天气过程发生发展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预报未来天气的学科。 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总和;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大气过程,而其后是长时间的天气状况,气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与天气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 2、各种农作物每个发育阶段都要求一定量的光照时数、热量和水分条件; 3、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也依赖于气象因子的配合; 4、光热水分条件决定地区气候资源,而这些资源又决定了作物在地理上的分布界限,种植制度与耕作方法; 5、 各种自然灾害都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失;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运用气象科学为农业生产服务,促进农业高产、稳产、优质的科学。 气象学常用研究分法

地理播种法;地理移植法或小气候栽种法;分期播种法;地理分期播种法;人工气候实验法;气候分析法;(此外还有卫星遥感和计算分析的一些新方法,如聚类分析;线性规划;模糊数学;系统论;决策论等。) 第一章地球大气干洁大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志后混合气体叫干洁大气。其成分主要是N、O Ar,约占干洁大气总容积的%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臭氧和其他气体。干洁大气中几种气体在气象学上的作用 (1)二氧化碳:具有较强的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其含量的增减能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的变化。温室效应。 (2)臭氧:能对紫外线辐射的吸收比较强,一方面可使得40-50km 高度上的气温显着增加,同时对地面生物起着保护的作用;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产生温室作用。 (3)水汽:具有很强的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与二氧化碳共同对地面温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水汽三种形态的变化,伴随着潜能的吸收和释放,不仅引起大气中湿度的变化,同时,也引起热量的转移。 (4)杂质:能削弱太阳辐射能量;能成为水汽凝结的核心,促进水汽的凝结。 对流层的意义:集中了大约80%的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水汽含量,因此主要天气现象的发生都在这一层。其特点有:(1)气温虽高度增加而减小。(2)

大学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汇总

农业气象学 第一章地球大气 1、大气圈: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的空气层,整个空气圈层称为 大气圈。 2、大气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3、水汽的作用:(1)在天气、气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保温效 应 4、气溶胶粒子的作用:(1)保温;(2)削弱太阳辐射;(3)降低大气透明度 5、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射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6、气象要素:表征大气状态(温度、体积和压强等)和大气性质(风、云、雾、降水等)的物理量成为气象要素。 7、大气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 (1)对流层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②空气具有强烈对流运动。 ③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于此。(天气层) 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2)平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3)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4)热成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5)散逸层:温度随高度升高变化缓慢或基本不变。 第二章辐射 1、辐射:通过辐射传输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常简称为辐射。 辐射的波粒二相性:波动性,粒子性。 2、辐射的基本度量单位 (1)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单位J/s 或W (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J/(s ?^)或W/

m2 o (辐射强度: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3)光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光能,单位为流明(Im)。 (4)光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单位为(Im/ m2) 亦称为照 o 度,单位勒克斯(lx )。 3、辐射的基本定律: (1)基尔荷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物体对某波长的吸收率等于该物体在同温度下对该波长的发射率。 (2)斯蒂芬一玻尔兹曼定律: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说明物体温度愈高,其放射能力愈强。 (3)维恩位移定律: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与其本 身的绝对温度成反比。表明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随温度增高,最大辐射波长由长波向短波方向位移。 4、太阳常数(S。):当日地距离为平均值,太阳光线垂直入射的天文辐射通量密度,称为太阳常数。 5、太阳高度角(h):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6、正午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当地正午12时的太阳高度角)。 7、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季节的分布规律。 (1)太阳高度角由直射点向两侧递减。 (2)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3)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4)春分、秋分: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8可照时数(昼长):从日出至日落的时间长度,称为太阳可照时数。 9、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10、昼长岁纬度、季节的变化规律

农业气象学习题1-3章

农业气象学习题 绪论 一、名词解释题: 1、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气象学 气象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3、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 1、农业气象学是研究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农业生产、气象条件 2、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______________及其规律的科学。 相互作用(相互关系) 3、农业气象学是______________科学与______________科学交叉、渗透形成的学科。 农业、气象 单项选择题: 1、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科学,更概括地说研究大气的科学应称为( D )。 A、大气物理学 B、地球物理学 C、物理气象学 D、大气科学 2 农业气象学研究所遵循的平行观测原则是( B)。 A、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 B、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和气象观测 C、同时同地进行的气象观测 D、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气象要素和气象灾害观测 多项选择题: 1 下列要素是农业气象要素的有(A、B、C )。 A、光照条件 B、热量条件 C、水分条件 D、土壤肥力 2 下列气象要素中,属于农业气象要素的有(A、B、D)。 A、温度 B、空气湿度 C、能见度 D、降水量 问答题: 1、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答: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1)农业生物和生产过程对农业气象条件的要求与反应;(2分)(2)农业生产对象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3分) 2、农业气象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答:(1)农业气象探测、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1分)(2)农业小气候利用与调节;(1分)(3)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1分)(4)农业气象信息服务;(1分)(5)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1分) 填空题: 农业气象研究过程中通常要进行农业生物或设施状况和环境气象要素二者的___平行 ___________观测。 第一章地球大气

《农业植物病理学农学、植科、种子》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植物病理学(农学、植科、种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60 英文名称:Plant Pathology in Agriculture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专业课程 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 农学专业、植科专业、种子专业必修课 3.课程目的 (1)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病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病害综合防治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主要栽培作物的主要侵染性病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病害综合防治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1.5.学时为32 5. 建议先修课程 农业植物病理学是以微生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作物栽培学、土壤学、农业气象学、化学、物理学、园艺学等学科为基础,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学生必须具备相关的植物学、微生物学、气象学、遗传学、作物栽培学、土壤肥料学、植物生理和生物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1)《植物病理学》(第二版).华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参考书目: (1)《普通植物病理学》.许志刚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2)《植物病理学原理》.宗兆锋,康振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3)《农业植物病理学》南方本.陈利锋,徐敬友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4)《农业植物病理学》北方本.张满良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 (5)《中国农作物主要病虫害》(上、下册).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编辑委员会主编.农业出版社.1979年 (6)《Plant Pathology in Agriculture》David W. Par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7)《Cereal Diseases,Their Pathology and Control》 Second Edition, D. Gareth Jones and Brian C. Clifford , John Wiley & Sons, Chichester. New York. Brisbane. Toronto.1983 (8)《Rice Diseases》 Seond Edition, S. H. Ou, Commonwealth Agricultural Bureaux.1985 (9)《Vegetable Diseases and their Control》Arden F. Sherf and Alan A. Mscnab Wiley-Interscience York.1986.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与实验课并重 (2)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要点讲解学习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要 点

3.五大气象要素,及其周期性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答:气象要素:光:辐射、日照 热:温度 水:空气湿度、降水、蒸发 气:气压 风:风向、风速 4.辐射的特点:1、辐射要有温度;2、辐射是一种物质运动,具有能量、质量; 3、辐射可以产生热效应; 4、辐射具有二象性。即波动性和粒了性。 5.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Sinh=Sin φSin δ+Cos φCos δCos ω 其中,φ为纬度。 δ为赤纬角,ω为时角。 赤纬角(δ) :太阳直射到地球表面的一点到地心的连线与赤道面组成的夹角,即地球上太阳直射点所处地理纬度叫赤纬。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变化,在北半球取正值,南半球取负值,即 –23.5°≤δ≤23.5° 。 时角与时间的关系:ω=(t-12)×15 ° 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ω=0, h=90-φ+ δ 特殊日期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夏至日太阳高度角:h=90-φ+ 23.5° 冬至日太阳高度角:h=90-φ-23.5° 春、秋分太阳高度角:h=90-φ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日变化:日出、日落,h=0;正午,h=90° 年变化:在北半球: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冬季小。 计算武汉(30°N)二分、二至日出、日落时间和可照时间。 可照时间:从日出到日没的时间间隔,称为可照时数(昼长) 日出日没时角的计算: δ ?ωtg tg -=cos ? =152t ω

全天可照时间(t)为: φ为纬度。δ为赤纬角,ω为时角。ω=(t-12)×15 ° 春秋分日出正东、日没正西(春分、秋分日的赤纬为 0°) 夏至:δ=23.5°冬至:δ=-23.5° 第三章温度 1.土壤的热容量主要由什么决定?为什么? 答:在一定过程中,物体温度变化1°C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热容量。它取决于物质本身的性质与温度。分为容积热容量和质量热容量。 2.何谓导热率?它表示什么意义? 定义:单位厚度间、保持单位温差时,其相对的两个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单位:J/(m·s·℃) 导热率意义:表示物质内部由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热量的快慢的一种能力。 3.土壤导热率随土壤湿度如何变化? 答;它随土壤湿度的增加而增大,导致潮湿土壤表层昼夜温差变化小 4.何谓导温率?它表示什么物理意义? 定义:单位体积的土壤,在垂直方向上流入或流出J焦耳的热量时,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数值,也称热扩散率。单位:m2/s K=λ/ Cv 意义:表示土壤因热传导而消除土层间温度差异的能力,直接决定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 5.土壤的热容量、导热率、导温率三种热特性怎么变化 答:导温率语与热率成正比,与热容量成反比;在土壤湿度较小情况下,随着土壤湿度增大而增加,当土壤湿度超过一定数值后,导温率反而减小。 9.何谓温度的铅直梯度?它和干绝热直减率、湿绝热直减率有什么不同? 答:气温垂直梯度:指高度每相差100m,两端温差,也称气温垂直递减率,或称气温直减率。单位℃/100m 。与干绝热直减率及湿绝热直减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表示实际大气中温度随高度的分布,后两者指气块在升降过程中气块本身温度的变化率。 10.温带山区山体的什么部位最易引种亚热带作物?为什么? 答:山腰。因为山腰易出现你逆温现象,能搞保证作物安全过冬。

第五章 农业气象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五章气压与风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 1、风由东吹向西,则称为_____风。 ①东②东南③西④西北 2、在北半球,吹地转风时,背风而立,低压在_____ 。 ①右边②右前方③左边④左前方 3、随着海拔高度增高,气压会______。 ①增大②降低③先增后降④先降后增 4、一个标准大气压等于_____ 百帕。 ①4/3 ②760 ③1000 ④1013 5、在陆地上,_____气压高。 ①春季②夏季③秋季④冬季 6、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_____增大。 ①大气质量②大气压力③单位气压高度差④大气柱 7、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____ 的作用。 ①水平地转偏向力②水平气压梯度力 ③摩擦力④惯性离心力 8、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_____ 。 ①高压指向低压②低压指向高压 ③中间指向四周④四周指向中间 9、在北半球,水平地转偏向力指向物体运动方向的____ 。 ①左前方②右后方③左方④右方 10、___ 越大,地转风的风速越大。 ①纬度②大气密度 ③气压梯度④地球自转角速度 11、梯度风未考虑_____ 的作用。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②水平地转偏向力 ③惯性离心力④摩擦力 12、在三圈环流中,南、北半球各形成_____ 个气压带。 ①2 ②3 ③4 ④5 13、由于季风影响.在_____ 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风从大陆吹向梅洋。 ①春②夏③秋④冬 (二)多项选择 14、我国是著名的季风区,夏季盛行_____。 ①东南风②东北风③西南风④西北风⑤东风 15、梯度风是自由大气中空气所受_____相平衡时的运动。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②水平地转偏向力 ③惯性离心力④重力⑤浮力 16、_____为自由大气中的风。 ①季风②梯度风③海陆风④焚风⑤地转风 17、地转风是空气所受_____相平衡时的运动。 ①重力②浮力③水平气压梯度力 ④水平地转偏向力⑤惯性离心力⑥摩擦力 18、北半球行星风带包括有_____。 ①西北信风带②东北信风带③盛行东风带 ④盛行西风带⑤极地东风带⑥极地西风带 19、_____ 为地方性风。 ①地转风②梯度风③摩擦风④焚风 ⑤海陆风⑥峡谷风⑦山谷风 20、海拔越高,则_____。 ①气压越高②气压越低③空气密度越大

杂草防治教学大纲

杂草防治教学大纲 (草业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杂草防治学是研究杂草特性和防治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是草业科学专业的选修专业课,是以植物分类学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植物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气象学、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农药学、生物技术等多学科的知识与研究方法,是草业科学专业不可或缺的主要学科。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不同杂草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掌握草地毒杂草防治的技术,并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我国的草原和草坪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掌握杂草的种类和分布; 2.掌握杂草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3.掌握杂草的危害及其防治途径,杂草的有益方面; 4.了解当前杂草防治的新技术和发展动态; 5. 掌握杂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四、课程学时分配的建议

五、课程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 基本内容:杂草防治的意义;杂草的概念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杂草科学的研究内容及任务;杂草科学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本章重点:杂草的概念;杂草科学的研究内容及任务。 本章难点: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杂草的概念及杂草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要求:了解杂草防治学的过去和现在,掌握杂草的概念研究内容及任务,了解杂草学领域的最新动态及我国杂草防治的概况,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杂草与人类的关系,增强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习题与作业: 1.杂草的含义。 2.杂草与人类的关系是什么。 第二章杂草的分类和分布 基本内容:牧草的发生与起源及进化;杂草的形态;杂草的分类,世界杂草的分布与危害;中国杂草的分布与危害;杂草的利用。 本章重点:杂草的形态特征;杂草的分类方法及杂草的利用。 本章难点: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杂草的分类方法。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考试题型:题型一、名词解释 5个,每个2分,题型二、判断 15个,每个1分,题型三、填空题25-27个 1空1分,题型四、完成题(画图) 4个,每个2分,题型五、计算(辐射、积温、压高公式、湿度四选三)、题3个,12分,题型六、问答题6个,25分-29分 老师平时留的作业题也要看。此资料仅供参考,有争议的地方查找课本或向他人咨询。 第一章大气 1.概念:光化学氧化剂、酸雨、可吸入颗粒物、飘尘、降尘、天气、气候 光化学氧化剂:是由天然源和人工源排放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主要的是O3,PAN) 酸雨:是指PH<5.6的降水 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粒径小于10μm的粒子。 飘尘:是指粒径小于10μm的微粒。 降尘:是指粒径大于10μm的微粒。 2.简述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大气组成:a、干洁空气:除去水汽和各种杂质以外的所有混合气体统称干洁空气,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和二氧化碳。b、大气中水汽: 大气中水汽主要来自地表海洋和江河湖等水体表面蒸发和植物体的蒸腾,大气中水汽含量自地面向高空逐渐减少,水汽水汽是低层大气中的重要成分,含量不多,只占大气总容积的0%~4%。c、气溶胶粒子:指大气中处于悬浮状的植物花粉和孢子、盐粒、火山和宇宙尘埃等固体小颗粒及小水滴、冰晶等。气溶胶粒子来源分为人工源和自然原 垂直分布:从下到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对流层:特点①有强烈的上下对流运动②层内集聚3/4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的水汽③在同一地点的同一时间里,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④该层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⑤⑥地面看到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内,它是天气变化最为复杂的一层 平流层:①随高度的升高,温度也升高②该层空气较稳定③该层温度受地面影响小,水汽含量很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臭氧含量较多 中间层:①随高度的升高温度下降②该层空气较稀薄 热层:①这一层的厚度是从中间层顶到500KM的高度②随高度的升高,温度也升高③该层的厚度和最高温度值都与太阳活动有关④该层空气极其稀薄。 散逸层:(热层顶以上到3000km的高度)①该层内温度不连续,难以确定温度曲线②该层空气分子受地心引力的作用极小,因此运动速度极快 3.对流层的主要特征(见题2) 4.大气污染物分哪几大类?并举出具体污染物 A、含硫化合物:SO2、SO3、H2SO4、H2S硫醇、亚硫酸盐、硫酸盐和有机硫化物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SO2、H2SO4、H2S B、含氮化合物:NH3、N2O、NO、NO2等,通常以NO,NO2危害最大 C、碳氧化合物:CO、CO2 D、碳氢化合物: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等,其中CH4、C20H12是主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复习

绪论 1.什么是气象?什么是气象学?答:气象是大气各种物理、化学状态和现象的总称。 气象学是研究气象变化特征和规律的科学,是农业气象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2.农业气象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答: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和变化的科学。 研究内容:农业气象探测;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小气候与调节;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政策 3.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答a.大气提供了农业生物的重要生存环境和物质、能量基础b.大气提供农业生产利用的气候资源c.气象条件对农业设施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产生影响d.大气还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宏观生态环境和其他自然资源e.农业生产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反作用 第一章 1.什么是大气圈?答:整个空气圈层成为大气圈(地球表层是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及岩石圈组成。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的空气层) 2.大气的成分答:干洁大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 3大气污染的概念、环节.。答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直接或间接地把大气正常成分之外的一些物质和能量输入大气中,其数量和强度超出了大气净化能力,以致造成伤害生物,影响人类健康的现象。环节:污染源排除污染物;大气的运送扩散;污染对象 4.大气污染防治的方法和途径答:工业布局和减排;煤烟型污染防治;减少交通污染;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绿色植物和覆盖。 5.什么是气温,气压,风,湿度,云 气温:通常就是指地面气象观测场内处于通风防辐射条件下的百叶箱中离地面1.5m处的干球温度表读数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质量。以百帕(hPa)为单位 风:空气运动产生的气流称为风 湿度:表示大气干湿程度的物理量。 云: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它们的混合物组成的可见聚合体;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冰粒和雪晶,其底部不接触地面。 6.大气的垂直结构,对流层的作用 答: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共五层。(P21) 对流层的特点及其作用:气温虽高度增高而降低。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高度,气温见底的情况是不同的。(2)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高层和低层的空气能够交换和混合。使得近地面的热量、水汽固体杂质等向上运送。对层云致雨有重要作用。(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地流层受地面影响最大,而地表有海陆,地形起伏等性质差异,使对流层中温度、湿度、CO2等水平分布极不均匀。在寒带大陆上空的空气,因受热较少和缺乏水源就显得寒冷而干燥;在热带海洋上空的空气,因受热多,水汽充沛,就比较温暖而潮湿。温度,适度的水平差异,常引起大规模的空气水平运动。 第二章 1、太阳常数、四季形成的原因。太阳常数:在大气上界,当日地距离处于平均值,垂直于太阳入射光表面的太阳辐射时的辐射度。各地得到的太阳辐射的差异是产生一年四季变化的原因。 2、太阳高度角、赤纬、可照时数 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赤纬: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的位置,以当地地理纬度来表示,称为赤纬。赤纬的变动范围是+23.5o—-23.5o。 可照时数:从日出到日落的时间长度,称为太阳可照时数。 3、什么是地球辐射?地面发射的长波辐射称为地面辐射,大气发射的长波辐射称为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总称为地球辐射。

2011农业气象学试题A卷(1)

以下各题中未注明单位的各物理量均为标准国际单位制。 1.C 2.C 3.A 4.B 5.D 6.C 7.C 8.C 9.B 10.B 11.A 12.B 13.D 14.C 15.C 16.C 17.B 18.A 19.B 20.B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共20分) 1.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梅对农业生产最有利。 A、5月下旬 B、6月上旬 C、6月中旬 D、6月下旬 2.露点温度表示()。 A、潮湿地面温度 B、空气湿度 C、饱和湿空气温度 D、未饱和湿空气温度 3.一团饱和的湿空气作升降运动时,大气处于稳定状态的判定条件是()。 A、γ<γm B、γ=γm C、γ>γm D、γ≤γm 4.低层大气能量的主要来源于()。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5.切变线是指()急剧变化的界线 A、温度 B、湿度 C、气压 D、风 6.在三圈环流中,南、北半球各形成()个气压带。 A、2 B、3 C、4 D、5 7.下面霜冻最轻的是()。 A、谷地 B、洼地 C、山顶 D、坡地 8.温度愈高物体放射能力的波长愈向短波方向移动。已知太阳辐射最大放射能力的波长为0.475微米,由此计算得太阳表面的温度约为()。 A、5780 K B、6500 K C、6000 K D、6300 K 9.大气中臭氧主要集中在()。 A、散逸层,因该层紫外线辐射强,O与O2易合成O3 B、平流层,因该层紫外线辐射强,易形成O3 C、对流层,因该层温度低,O3不易分解 D、近地层,因该层温度高,O与O2易合成O3 10.在北球,冬半年,随着纬度的升高()。 A、昼弧增长 B、夜弧增长 C、昼弧夜弧相等 D、昼弧变短 11.以下作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油菜 B、玉米 C、烟草 D、水稻 12.积雨云属于()云系。 A、滑升云 B、积状云 C、波状云 D、层状云 任课教师:系(教研室)主任签字:

教学大纲执行情况总结

教学大纲执行情况总结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任务与教学目的 设施园艺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农学科植物生产类园艺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也适用于其他植物生产类专业,教学大纲。课内学时72,共计4学分。 设施园艺学是园艺学科学生的专业主干课程,包涵了生物、环境和工程三个交叉学科的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前,已经学习了园艺植物栽培学、农业气象学等相关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根据园艺学科学生的专业背景,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侧重讲授园艺设施在园艺作物生产中的应用。因此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掌握目前生产中普遍应用的园艺设施的主要类型及环境特点,不同覆盖材料对设施环境的影响,如何通过温、光环境调控和水肥管理满足园艺作物生产的要求,实现高产、高效目的。掌握目前设施栽培面积比较大的主要瓜类、茄果类等蔬菜、花卉和果树等作物的设施栽培关键技术。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介绍设施园艺的定义和内涵,设施园艺在百姓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设施园艺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等,使同学了解我国设施园艺发展的方向;通过对几种主要园艺设施的结构、类型、性能的讲授,使同学了解不同设施在生产中的应用;通过对覆盖材料性能的讲

授,使同学们了解各种覆盖材料在生产中的选用原则;通过对设施内温、光、湿、气和土壤环境特点的介绍,使同学们掌握设施性能与调控技术;简单介绍园艺设施的选址要求、在建造和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最后介绍园艺植物设施栽培的特点及主要蔬菜、花卉和果树设施栽培关键技术。通过以上内容的讲授,使同学们初步掌握设施园艺相关理论与技术。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设施园艺学综合性很强,从知识内容上涉及到园艺植物栽培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业气象学、工程力学等诸多领域的学科知识。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设施园艺学属于实用技术,应用性很强。课程教学时,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传授知识和培养方法技能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采用多种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3.安排形成性考核,关注教学过程的监控、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方法与形式 1.按照“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

农业气象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高起本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太阳高度角 2、土壤导热率 3、露点温度 4、干绝热直减率 5、气旋 6、寒潮 7、可照时数 8、大气活动中心 9、气温年较差 10、气象要素 11、地面有效辐射 12、有效积温 13、梯度风 14、大气的保温效应 15、可能蒸散 16、季风 17、太阳常数 18、气旋 19、作物的水分关键期 20、光补偿点 二、填空题 1、晴天,到达某地水平面上的太阳直接辐射强度主要取决于 , 两个因子。 2、近地层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使大气逆辐射,地面有效辐 射。 3、在等高面图上,等压线愈密集的地区,气压梯度愈,该地区的风速也愈。

4、低压对应的多为天气,其中心附近盛行气流。 5.晴天条件下,山顶的散射辐射强度比山脚下;直接辐射强度比山脚下的,总辐射比山脚下的。 6、空气中水汽凝结的基本条件是、 . 7、甲、乙两气团,水汽压相同,相对湿度甲大于乙,则甲气团的温度比乙气团。 8、沿海地区相对湿度对日变化规律与气温日变化,这主要与沿海地区的有关。 9、三圈环流模式的假设条件是,按三圈环流模式北半球纬度30~60的地面风带是。 10、气温的日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年较差随纬度的增加 而。 11、云中水滴增大的途径主要有、两过程 12空气中水汽通过降低温度达到饱和途径有、、、三种基本方式 13、冷云中凝结增长的方式是。 14、辐射雾形成的有利天气条件是。 15、某地纬度为北纬36度,其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春分日的正午太阳 高度角为。 16、从季风形成的原因来看,东亚季风是原因形成的。 17.、地转风是在、作用下形成的风 18、相同气象条件下,干燥土壤的日较差潮湿土壤,粗糙地的最低温度平整 地面。 19、沿海地区白天底层空气的流向是。 20、空气中产生大气逆辐射的最主要物质是。 21、夏半年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的增加而,冬半年, 可照时数随纬度的增加而。 22、云中大水滴的饱和水汽压小水滴,溶液滴的饱和水气压纯水滴。23.是大气中唯一能发生相变的成分。

气象学知识点总结(河北农业大学)

《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基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 第二节大气的组成 第三节大气的结构 第一章辐射 第一节辐射的一般知识 第二节太阳辐射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第四节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第五节地面有效辐射 第六节地面净辐射 第七节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 第二章温度 第一节土壤温度 第二节水层温度 第三节空气温度 第四节温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 第一节空气湿度 第二节蒸发 第三节水汽凝结 第四节降水 第五节人工影响天气 第六节水分循环和水分平衡 第七节水分与农业生产 第四章气压与风 第一节气压和气压场 第二节空气的水平运动——风第三节大气环流 第四节地方性风 第五节风与农业第五章天气与天气预报 第一节天气系统 第二节天气预报 第六章农业气象灾害 第一节农业气象灾書概述 第二节由水分条件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第三节由温度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 第四节由光照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 第五节由气流异君导致的气象灾害 第七章气候与农业气候资源 第一节气候的形成 第二节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三节气候变迁 第四节中国气候特征和中国农业气候特点第五节中国农业气候资源 第六节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分析 第七节气候要素的一般表示方法 第八节季节与物候 第八章小气候 第一节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 第二节农业小气候环境的改善 第三节农田小气候 第四节设施农业小气候 第五节农田防护林小气候

绪论 第一节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 一、气象学概念、研究内容与气象要素 1气象学(概念:研究大气中各种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形成原因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物理过程:物质和能量的输送与转化过程,如大气的増热与冷却,水分的蒸发与凝结等; 物理现象:风、云、雨、雪、、冷、暖、干、湿、雷电、霜、露等。 2 研究内容 (1)物理气象学。它从物理学方面来研究大气中的过程和现象,揭露这些过程和现象发展的物理规律。 (2)天气学。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由各项气象要素一定的结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称为天气。研究天气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预报未来天气的学科,就是天气学。 (3)气候学。气候是在一较长时间阶段中大气的统计状态,它一般用气候要素的统计量表示。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的规律、综合分析与评价各地气候资源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就是气候学。 (4)微气象学。微气象学是研究大气层及其它微小环境内空气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物理气象学的一个分支。 二、气象要素(概念:表示大气状况和天气现象的各种物理量统称为气象要素。) 1.主要的气象要素有:气压、温度、湿度、降水、蒸发、风、云、能见度、日照、辐射以及各种天气现象。 三、农业气象要素学的定义、任务及研究方法 1.农业气象学概念:研究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2.农业气象要素:在气象要素中和农业生产相关的称农业气象要素,包括:辐射、温度、湿度、风、降水等。 3.农业气象的研究内容: (1)农业气象探测:包括一起研制、站网设置、观测和监测方法等。 (2)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3)农业小气候利用与调节 (4)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 (5)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气象预报与气象情报 (6)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 (7)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 4.农业气象学的任务:(1)农业气象监测。(2)农业气象预报与情报(3)农业气候分区、区划、规划与展望 (4)农业气象措施、手段的研究(5)农业气象指标、规律、机制与模式的研究 5.研究方法:通过调查、观测、试验等结合完成。 6.平行观测法:(1)生长发育状况和产量构成 (2)主要气象要素、农田小气候要素、农业气象灾害的观测和田间管理工作的记载。 7.在平行观测的普遍原则和指导下,还采用下列方法: (1)地理播种法。(2)地理移置法或小气候栽种法。(3)分期播种法。 (4)地理分期播种法。(5)人工气候实验法。(6)气候分析法。 四、我国气象及气象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大气的组成 一、大气的组成 大气(按成分)分类:干洁空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一)干洁空气组成(25km以下)(%)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1)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共16分,每小题2分) 1、辐射的波动性: 辐射以波动的形式发射或传播能量的过程。 2、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 3、长日照作物需要经过一段时间长的白天和短的黑夜才能开花结果的植物,称为长日照植物。 4、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气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气压的百分比。 5、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的月平均温度与一年中最冷月的月平均温度之差。 6、季风环流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东西方向的垂直环流。 7、副热带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指由于热带环流圈的下沉在30°N附近堆积下沉形成的高压系统。

8、农业气候资源可供农业生产利用的光、热、水等气候资源,称 为农业气候资源。 二、填空(共10分,每空0.5分) 1、广东大部分地区的年降雨量多在 1500mm 到 2000mm 之间,通常把一年的降水分成两大部分,前一部分的降水,称为 前汛期降水,主要是由锋面引起的;后一部分的降水 称为后汛期降水,主要是由台风引起的。 2、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地球上昼夜交替变化.由于 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不垂直 ,且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方 向保持不变,因而形成了地球上的季节交替和各地昼夜长 短不等。 3、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主要是短波辐射,地面和大气 向外发出的辐射,主要是长波辐射。 4、植物在繁育期期对低温的反应比生长期对低温的 反应更为敏感,这一时期往往就是植物的温度临界期期。 5、水面蒸发速度的大小,与风速和饱和差成正比, 与大气压力成反比。 6、台风是指形成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当台风在东经180度以西,赤道 以北的西北太平洋海区形成后,我国气象部门将对其进行命名和编

农业气象学实验指导

东北农业大学本科实验课教学大纲 农业气象学实验 Experiment of Agrometeorology 1、理论课程(或实验课程)编号:03007、03013 适用专业:生态、资环、环保等 理论课程总学时:54 实验总学时(周学时):12( 2学时/2周) 学分: 开出实验个数:(验证实验_5_个;综合实验丄个;综合设计实验 _个) 应开实验学期: 2、实验课程简介 农业气象学实验是农业气象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在相关专业调整教学计划、减少农业气象课程总学时的情况下,实验课学时并没有减少(12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1/3 )。针对学生的需要和本门课程的特点,开出了云、辐射、温度、湿度、蒸发降水和风、小气候观测等实验容。 3、实验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农业气象学实验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主要气象要素(云、辐射、温度、湿度、蒸发降水和风等)测定仪器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小气候观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等容。 4、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①?彦坤主编《农业气象实验指导》校教材 ②?段若奚主编《农业气象实习指导》气象出版(2003年起使用) 5、考核办法 实验大纲主撰人:彦坤 云Array 1、实验特点 实验类型:专业基础实验类别:验证计划学时:2每组人数:1人首开日期: 2、实验目的与要求 了解和掌握云的概念、分类、3族10属28种云的标准云状以及雹云的主要特征,区别可 降水与不可降水的云,了解那些云具有显著天气变化征兆。 3 4、实验容提要 ⑴.云的概念 (2).云状及其分类 5、实验操作要点

根据教师的讲解,参照云图掌握3族10属28种云的标准云状以及雹云的主要特征。 6注意事项 注意区别可降水与不可降水的云,了解那些云具有显著天气变化征兆。 (二)太阳辐射 1、实验特点 实验类型:专业基础实验类别:验证计划学时:2每组人数:5-10人首开日期:2、实验目的与要求 了解和掌握测定辐射、日照和照度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 3、主要仪器设备 4、实验容提要 ⑴.辐射 (2).日照 ⑶.照度 5、实验操作要点掌握辐射仪、日照计和照度计的使用方法及日照率的求算方法。 6注意事项直接辐射仪的使用,可照时间的理论计算及工字尺的求算方法。 (三)温度 1、实验特点 实验类型:专业基础实验类别:验证计划学时:2每组人数:5-10人首开日期:2、实验目的与要求 了解和掌握各种测温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