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组胚名解

组胚名解

1.HE染色法:即苏木精和伊红染色,是最常用的染色方法。苏木精为碱性染料,可使细胞核的染色质和胞质中的嗜碱性物质染成紫蓝色,而伊红为酸性染料,可使细胞外基质和胞质中的嗜酸性物质染成红色,便于对组织和细胞的结构进行观察和研究。

2.嗜酸性:组织或细胞中的某些物质或结构能与酸性染料如伊红有较强的亲合力,被染成红色的特性,称嗜酸性。

3.嗜碱性:组织或细胞中的某些物质或结构能与碱性染料如苏木精,有较强的亲合力,被染成紫蓝色的特性,称嗜碱性。

4.tissue:即组织,由形态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群及细胞外基质组成。细胞是组成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外基质由细胞产生,构成细胞生存的微环境。人体包括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5.组织化学术:不同的组织和细胞有不同的化学组成,组织化学术是应用化学与物理反应原理检测组织或细胞内某种化学成分,并进行定性、定量及相关功能研究的一种技术。1.endothelium:即内皮,指被覆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其游离面光滑,利于血液和淋巴的流动,内皮细胞较薄,利于物质交换。

2.mesothelium :即间皮,指被覆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间皮表面湿润光滑,可减少摩擦,利于内脏的运动。

3.microvillus:即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电镜下,微绒毛的表面为细胞膜,内为胞质,胞质中含有许多纵行的微丝,微丝与细胞顶部胞质内的终末网相连。微绒毛可显著增加细胞游离面的表面积,有利于物质的吸收。

4.cilium:即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长突起,光镜下呈细丝状。电镜下,纤毛的表面为细胞膜,内为胞质,胞质中含有纵行排列的微管。活体内,纤毛能快速而有节律地作定向摆动,从而将上皮表面粘附的分泌物和颗粒定向推送。

5.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相邻细胞膜形成数个点状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非融合处有极窄的间隙,在连接处的膜内由蛋白颗粒形成网格,相邻细胞的网格彼此吻合,封闭细胞间隙。紧密连接可阻挡物质穿过,具有屏障作用。

6.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位于柱状上皮细胞邻接面的深部,相邻细胞膜之间隔以3nm 的间隙,细胞膜上有许多规则配布的连接小体,每个连接小体有6个杆状的连接蛋白分子围成,中央有直径2nm的管腔。相邻细胞膜中的连接小体彼此对应相接,管腔也通连,成为细胞间的直接通道。一些离子和小分子物质经通道在相邻细胞间流通,使细胞在营养代谢、增殖分化和功能等方面成为统一体。

1.fibroblast:即成纤维细胞,是疏松结缔组织的主要细胞。细胞多突起;胞体大,胞质丰富,弱嗜碱性;胞核卵圆形,着色浅,核仁明显。电镜下,可见胞质内含大量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成纤维细胞具有合成纤维和基质的能力。2.macrophage:即巨噬细胞,来源于血液内的单核细胞,分布广泛,可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功能活跃时,多有伪足伸出而形态不规则,胞体较大,胞质丰富,弱嗜酸性。胞核小,呈卵圆形,着色深。电镜下,细胞表面有大量微绒毛、皱褶和少量球形隆起,胞质内含大量的溶酶体、微丝和微管。主要功能是:①吞噬作用;②免疫辅助作用;③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3.plasma cell:即浆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圆形,多居细胞一侧,核内异染色质成块状,于核膜内侧呈辐射状排列。胞质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电镜下,胞质内有大量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浆细胞具有合成和分泌抗体即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4.mast cell:即肥大细胞,分布较广,多见于小血管和小淋巴管周围,体积较大,呈圆形或卵圆形,胞核小,圆形或卵圆形,着色深,多位于细胞中央,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分泌颗粒,

颗粒嗜碱性,易溶于水。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胞质还合成白三烯。肥大细胞主要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

1.网织红细胞: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0.5%~1.5%,在常规染色血涂片中不能区分红细胞与网织红细胞,用煌焦油蓝染色见网织红细胞内有细网状的核糖体,表明它仍能继续合成血红蛋白。

2.中性粒细胞:是数量最多的白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μm,核呈杆或分叶状,胞质内含细小、分布均匀的淡红色颗粒。电镜下,颗粒分为特殊颗粒和嗜天青颗粒两种,前者是一种分泌颗粒,呈哑铃或椭圆形,主要含有溶菌酶、吞噬素等,具有杀菌作用;后者呈圆或椭圆形,含酸性磷酸酶、髓过氧化物酶等。该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与吞噬功能。

3.单核细胞:是体积最大的白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3%~8%。核呈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着色较浅;胞质较多,弱嗜碱性,呈灰蓝色,内含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该颗粒是溶酶体。单核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趋化性,也有吞噬和免疫功能,穿出血管进入其它组织和体腔内,可分化形成各类巨噬细胞。

4.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25%~30%。外周血中大部分为小淋巴细胞,少部分为中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的核为圆形,一侧常有凹陷,染色质浓密呈块状,着色深,胞质很少,在核周围绕成薄的一圈;中淋巴细胞核染色质略稀疏,着色较浅。淋巴细胞的胞质为嗜碱性,呈蔚蓝色。电镜下,胞质内含大量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溶酶体、高尔基复合体和线粒体。淋巴细胞参与免疫应答。

1.软骨基质:由纤维与基质组成,纤维埋于基质内。基质主要成分为蛋白多糖和水,蛋白多糖在基质中的分布不均匀,紧靠软骨陷窝部位硫酸软骨素多,呈强嗜碱性,称软骨囊。2.同源细胞群:在软骨中部,软骨细胞常成群分布,2~8个细胞聚集在同一个软骨陷窝内,它们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称同源细胞群。

3.骨细胞:是一种多突起细胞,单个分散在骨板内或骨板间。胞体小,扁椭圆形,位于骨陷窝内,突起位于骨小管中。骨陷窝和骨小管内含组织液,可营养骨细胞并输送代谢产物。相邻骨细胞突起以缝隙连接相连。骨细胞有一定的溶骨和成骨作用,参与调节钙、磷平衡。4.osteon:即骨单位,是长骨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间,呈长筒状,由中央管与4~20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构成,中央管内含血管、神经和骨内膜。5.bone lamella:即骨板,是由胶原纤维通过基质粘合,并有骨盐沉积形成的板层状结构。同一骨板内的纤维相互平行,相邻骨板的纤维则互相垂直,这种结构形式有效地增加了骨的强度。

1.肌原纤维:是骨骼肌纤维内纵行排列的细丝状结构,由粗肌丝和细肌丝平行规则排列而组成。肌原纤维呈明暗相间的横纹,分别称明带(I带)和暗带(A带)。横纹是由于粗肌丝和细肌丝规则配布而形成。

2.sacromere:即肌节,是指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包括1/2I带+A带+1/2I 带,是骨骼肌纤维收缩的结构与功能单位。

3.肌浆网:是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由中央部的纵小管和两端膨大的终池组成,肌浆网的膜上有钙泵(一般为ATP酶),故肌浆网有贮存钙离子和调节肌浆内钙离子浓度的作用。终池参与二联体或三联体的组成。

4.横小管:又称T小管,是肌纤维的肌膜向细胞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环绕在每条肌原纤维表面。横小管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到每个肌节。在骨骼肌纤维,横小管位于明、暗带交界处,在心肌纤维则位于Z线水平。

5.终池:是指肌纤维中位于横小管两侧呈环形扁囊的肌浆网。在骨骼肌纤维中,每条横小管与其两侧的终池共同组成三联体,而在心肌纤维中常常只在横小管一侧存在终池,故形成

二联体结构。

6.三联体:主要见于骨骼肌纤维内,由一条横小管及其两侧相邻的终池组成。其功能主要是将肌膜兴奋经横小管和三联体连接传至肌浆网膜,引起钙泵活动,使肌浆网贮存的钙离子迅速释放到肌浆内,引起肌纤维收缩。

7.intercalated disk:即闰盘,是心肌纤维之间特有的连接结构。光镜下,闰盘为深染的粗线,与心肌纤维长轴垂直或呈阶梯状。电镜下,闰盘的横位部分为中间连接和桥粒;纵位部分为缝隙连接。闰盘不仅增强心肌纤维间的连接,而且有利于化学信息和电冲动传递,使心肌纤维同步收缩形成一个功能上的整体。

1.郎飞结:是有髓神经纤维的一种结构。周围神经系统的施万细胞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少突胶质细胞包裹轴突形成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是呈节段状的,相邻两个节段之间无髓鞘的缩窄部称郎飞结。郎飞结处的轴膜则暴露于细胞外基质。由于髓鞘的电阻比轴膜高,而电容却很低,通过轴膜的电流只能使郎飞结处的轴膜去极化而产生兴奋。故神经冲动在郎飞结处传导,呈跳跃式,传导速度快。

2.Nissl body:即尼氏体,存在于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内,在HE染色切片中呈嗜碱性小块或颗粒状。电镜下,尼氏体是由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因此尼氏体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3.神经原纤维:是神经元胞质内的细丝状结构,在银染色切片中,神经原纤维呈棕黑色细丝,交错排列成网,并伸入树突和轴突内。电镜下观察,神经原纤维由神经丝和微管组成,故它是神经元的细胞骨架结构。神经丝和微管还与胞质内的物质输送有关。4.synapse:即突触,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具有定向传导信息的功能。突触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类。前者是以化学物质(神经递质)作为通讯的媒介,后者亦即缝隙连接,是以电流传递信息。哺乳动物神经系统以化学突触占大多数。

5.有髓神经纤维:是神经纤维的一种,周围神经系统由施万细胞膜包裹轴突而成髓鞘,中枢神经系统由少突胶质细胞突起末端的细胞膜包裹而成。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因含高浓度类脂而具嫌水性,它不容带离子的水溶液通过而起绝缘作用。有髓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动呈跳跃式传导,传导速度快。

6.肌梭:它是分布在骨骼肌内的梭形小体,外有结缔组织被囊,内含若干条细小的骨骼肌纤维称梭内肌纤维。感觉神经末梢分布在梭内肌纤维的中段或邻近中段处,运动神经末梢分布在梭内肌纤维的两端。肌梭是一种本体感受器,主要感受肌纤维的伸缩变化,在调节骨骼肌的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7.运动终板:分布于骨骼肌,是由脊髓前角或脑干运动神经元胞体的长轴突末端脱髓鞘,并反复分支后与骨骼肌纤维形成的化学突触,此连接区域呈椭圆形板状隆起,故称运动终板,又称神经肌连接。

1.蒲肯野细胞:是小脑皮质中最大的神经元,也是小脑皮质中唯一的传出神经元,胞体呈梨形,从顶端发出2~3条粗的主树突伸向分子层,树突的分支繁多,形如侧柏叶状或扇形。轴突自胞体底部发出,离开皮质进入白质,终止于小脑内部的神经核。

2.blood-brain barrier:即血-脑屏障,存在于血液与脑组织之间,可限制某些物质进入脑组织,由连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神经胶质膜构成。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有紧密连接,是构成血-脑屏障的主要结构。

3.脑脊膜:是包在脑和脊髓外面的结缔组织膜,具有保护功能。由外向内分别是硬膜、蛛网膜和软膜。硬膜是较厚而坚韧的致密结缔组织,其内表面有一层间皮细胞。蛛网膜是由薄层纤细的结缔组织构成,它与软膜之间有较宽大的腔隙称蛛网膜下隙,内含脑脊液。软膜是

紧贴在脑和脊髓表面的薄层结缔组织,富含血管。

1.角膜:位于纤维膜的前1/6,无色透明,不含血管,可分为角膜上皮、前界层、角膜基质、后界层、角膜内皮5层,具有屈光作用。

2.壶腹嵴:为膜半规管局部粘膜增厚形成的结构,呈嵴状突入壶腹内,表面覆以上皮,内含支持细胞和毛细胞。壶腹嵴感受身体或头部的旋转变速运动。

3.中央凹:视网膜后极处有一浅黄色区域,称黄斑,其中央有一小凹称中央凹。中央凹视网膜最薄,只有视锥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此处的双极细胞和节细胞均向外周倾斜,故光线可直接落在视锥细胞上,且与双级细胞和节细胞形成一对一的通路。因此,中央凹是视觉最敏锐的部位。

4.optic disc:即视盘,又称视神经乳头,圆盘状,呈乳头形的隆起,为视神经穿出眼球壁处,并有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通过。此处无视细胞,故又称生理盲点。

5.视锥细胞:为感光细胞,可分为胞体、内突、外突三个部分。外突呈圆锥形,分内节和外节,内节合成感光蛋白,外节上有膜盘,膜盘与胞膜不分离,内有视色素;内突与双极细胞形成突触联系。视锥细胞能感受强光和颜色。

6.角膜缘:位于角膜与巩膜交界处,为环绕角膜的带状区域,其内侧有巩膜静脉窦和小梁网,二者参与房水循环。

1.血窦:又称窦状毛细血管,是毛细血管的一种类型。其管腔大而不规则,内皮细胞之间常有较大的间隙,血窦内皮细胞外基膜可连续、不连续或缺如,故通透性最大,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中。

2.肌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管壁主要由平滑肌构成,故称肌性动脉。这类动脉的功能主要是调控血流量,小动脉和微动脉还参与形成外周阻力,参与血压的形成和调节。3.蒲肯野纤维:是构成心传导系统的细胞之一,为一种特殊的心肌纤维。它比普通的心肌纤维短而粗,胞质中肌原纤维少,而线粒体,糖原丰富。细胞间有发达的缝隙连接。蒲肯野纤维能快速将冲动传递到心室各处,引起心室肌的同步收缩。

4.微循环:微循环是指从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由微动脉、毛细血管前微动脉、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直接通路、动静脉吻合和微静脉组成。

5.周细胞:是分布于毛细血管内皮与基膜之间一种细胞,细胞扁平而有突起,突起紧贴在内皮外面,被基膜包裹。周细胞具有收缩功能。在毛细血管受到损伤时,周细胞可增殖、分化为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1.毛乳头:是毛球底面结缔组织突入其中形成的乳头状结构,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对毛的生长起诱导和营养作用。

2.角质形成细胞:是构成表皮的主要细胞,表皮的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主要由其构成。基底细胞属于干细胞,能不断增殖。棘细胞、颗粒层细胞和透明层细胞不断合成和形成角蛋白,向表皮推移演化为角质细胞。角质细胞是表皮屏障功能的体现,它们不断脱落成皮屑。

1.lymphoid tissue:即淋巴组织,是以网状组织为支架,网眼中充满大量淋巴细胞及其它免疫细胞构成的组织,一般分为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两种类型。

2.lymphoid nodule:即淋巴小结,又称淋巴滤泡。是由淋巴组织密集形成的结构,呈圆形或卵圆形,有较明确的界限,主要含B细胞。淋巴小结受到抗原刺激后增大,并产生生发中心。无生发中心的淋巴小结较小,称初级淋巴小结;有生发中心的淋巴小结称次级淋巴小结。3.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血液内的单核细胞穿出血管后分化形成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群体称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单核细胞、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的巨噬细胞、骨组织的破骨细胞、神经组织的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和肺巨噬细胞等。它们均具有较强的吞噬作用。此外,

在不同的组织、器官中,这些细胞还各具一些形态和功能的特点。

4.副皮质区:为位于淋巴结皮质深层的一片弥散淋巴组织,主要含T细胞,故又称胸腺依赖区。该区还有许多高内皮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是血液内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结的部位。5.动脉周围淋巴鞘:是环绕在脾中央动脉周围的厚层弥散淋巴组织,内含大量T细胞和少量巨噬细胞等,为脾的胸腺依赖区。

6.血-胸腺屏障:胸腺皮质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结构具有屏障作用,称为血-胸腺屏障。其组成包括:①连续毛细血管内皮;②内皮基膜;③血管周隙,内含巨噬细胞;④上皮基膜;

⑤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血-胸腺屏障对维持胸腺内环境的稳定,保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起重要作用。

1.旁分泌:一些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可直接作用于邻近的细胞,称旁分泌。

2.靶器官:每种激素作用于特定的器官或特定的细胞,称为这种激素的靶器官或靶细胞。因靶器官或靶细胞具有与相应激素结合的受体,激素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

3.垂体门脉系统:垂体上动脉穿过结节部上端,进入神经垂体的漏斗,并分支形成窦状毛细血管网,称第一级毛细血管网。这些毛细血管网下行到结节部下端汇集形成数条垂体门微静脉,进入远侧部后再次分支形成第二级毛细血管网。垂体门微静脉及其两端的毛细血管网共同构成垂体门脉系统。

4.赫令体:垂体神经部内存在大小不等的嗜酸性团块,称赫令体(Herring body),它是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分泌颗粒聚集成团,使轴突局部膨大形成的结构,含有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这些分泌物经轴突运输至神经部贮存和释放。

5.APUD细胞:是指分散存在于体内的一些内分泌细胞,这些细胞能摄取胺前体(氨基酸),经脱羧后产生胺和/或肽,将它们统称为摄取胺前体脱羧细胞(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 cell),简称APUD细胞

1.味蕾:为味觉感受器,为卵圆形小体,主要分布于舌背部的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内,由暗细胞、明细胞、基细胞构成,暗细胞、明细胞是味觉细胞,基细胞为干细胞。味蕾能感受不同的味觉。

2.表面粘液细胞:是构成胃粘膜上皮的主要细胞,呈柱状,核椭圆形位于基部,顶部胞质充满粘原颗粒,在HE染色切片上着色浅。粘原颗粒可释放到胃腔面,形成富含HCO3-的不溶性粘液,保护胃粘膜。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封闭细胞间隙,防止H+渗透。

3.fundic gland:即胃底腺,位于胃底和胃体部胃粘膜固有层内,多为分支管状腺,数量多,由主细胞、壁细胞、颈粘液细胞、干细胞、内分泌细胞构成。主要分泌盐酸、内因子和胃蛋白酶原,是胃液的主要来源。

4.parietal cell:即壁细胞,是组成胃底腺的细胞之一。光镜下,细胞体积大,呈圆锥形,核色深,位于中央,胞质呈强嗜酸性;电镜下,胞质内可见细胞内分泌小管及微管泡系统,线粒体丰富。壁细胞主要合成分泌盐酸和内因子。

5.chief cell:即主细胞,是组成胃底腺的细胞之一。光镜下,细胞呈柱状,核圆于基部,基部胞质嗜碱性,顶部胞质着色浅;电镜下,胞质内含大量的粗面内质网、核糖体和高尔基复合体,顶部胞质充满酶原颗粒。主细胞主要合成和分泌胃蛋白酶原。

6.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主要由表面粘液细胞分泌的不溶性粘液构成,粘液中富含HCO3-,分隔胃液与胃粘膜,称为粘液一碳酸氢盐屏障。此屏障对胃粘膜具有重要保护作用。7.吸收细胞:为构成小肠粘膜上皮的主要细胞。光镜下,细胞呈高柱状,核椭圆形,位于基部,游离面有纹状缘;电镜下,细胞游离面有密集的微绒毛,胞质内滑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发达,参与乳糜微粒形成。微绒毛表面有较厚的细胞衣,吸附了许多消化酶,故参与消化吸收。吸收细胞向肠腔分泌肠致活酶并激活胰蛋白酶原,同时参与sIgA的释放。8.皱襞:为消化管壁粘膜和粘膜下层向肠腔形成的突起。能扩大肠腔的表面积。食管和胃

的皱襞可随食物的通过或充盈减少或消失,小肠和大肠的皱襞则固定存在。

9.intestinal villus:即肠绒毛,是小肠的特征性结构,为小肠粘膜上皮和部分固有层向肠腔形成的指状突起。表面为单层柱状上皮,中轴为固有层,内含中央乳糜管、有孔毛细血管网、少量的平滑肌纤维等结构。肠绒毛能扩大小肠的表面积。

10.潘氏细胞:位于小肠腺底部,为其特征性细胞。光镜下,细胞呈锥体形,核卵圆形,位于基部,胞质顶部含粗大的嗜酸性颗粒;电镜下可见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颗粒内含有防御素、溶菌酶等物质,故潘氏细胞能杀灭肠道微生物,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1.浆液性腺泡:由浆液性细胞围成的泡状结构。浆液性腺细胞为蛋白质分泌细胞,光镜下,细胞呈锥体形,核圆近基部,基部胞质嗜碱性,顶部胞质含嗜酸性颗粒,电镜下见丰富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及酶原颗粒。分泌物含酶较多。

2.粘液性腺泡:由粘液性细胞围成的泡状结构。粘液性腺细胞为糖蛋白分泌细胞,光镜下,细胞呈锥体形,核扁圆于基部,基部胞质嗜碱性,顶部胞质呈空泡状,电镜下见丰富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及粘原颗粒。分泌物含糖蛋白较多,常形成粘液。

3.pancreas islet:即胰岛,为胰腺外分泌部之间的内分泌细胞团。染色较浅,细胞数量不一,可分为A细胞、B细胞、D细胞、PP细胞四种。A细胞体积大,数量少,多分布于胰岛周边,分泌高血糖素,使血糖升高;B细胞数量多,多分布于胰岛中央,分泌胰岛素,使血糖降低;D细胞散在分布于A细胞、B细胞之间,分泌生长抑素,调节A细胞、B细胞的功能;PP细胞数量最少,分布于胰岛周边,分泌胰多肽,抑制胃肠运动及胰液分泌。4.hepatocyte:即肝细胞,为肝内唯一的实质性细胞,数量多,高度分化,功能复杂。细胞体积大,呈多面体形,细胞核大而圆,位于中央、着色浅,核仁明显。胞质呈嗜酸性,含弥散分布的嗜碱性物质。电镜下可见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等细胞器。因而肝细胞具有合成多种血浆蛋白、胆汁,参与脂类、糖、激素代谢以及多种物质的生物转化等重要功能。

5.hepatic plate:即肝板,是由单行肝细胞排列成的凹凸不平的立体板状结构。肝板相互吻合成网,断面呈条索状,也称为肝索。肝板上有孔,使肝板之间相互有通连。肝板是肝小叶执行功能的重要结构。

6.窦周隙:为肝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狭小间隙,是相互通连的网状管道。窦周隙内含有血浆和贮脂细胞,肝细胞微绒毛伸入其间。窦周隙是肝细胞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贮脂细胞胞质富含脂滴,因而能贮存维生素A,贮脂细胞还能合成网状纤维。

7.肝血窦:为位于肝板之间腔大而不规则的腔隙,经肝板上的孔通连成网状。肝血窦内皮细胞上有大小不等的孔,孔上无隔膜,内皮细胞间隙大,细胞外无基膜,因此通透性很大。窦腔中除含有来自门静脉和肝动脉的血液外,还含有肝巨噬细胞和大颗粒淋巴细胞,这两种细胞对清除肝内异物、衰老突变细胞、病毒感染细胞发挥重要作用。

8.肝门管区:是位于肝小叶之间三角形或椭圆形的结缔组织区域。该区域内走行着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胆管三种管道。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静脉分别是肝动脉和门静脉的分支;小叶间胆管是肝管的属支,是胆汁的排泄管道。

9.hepatic lobule:即肝小叶,是肝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中央静脉、肝板、肝血窦、窦周隙、胆小管五部分构成。中央静脉位于肝小叶中央,收集肝血窦血液;肝板是肝细胞排列而成的凹凸不平板状结构,是执行功能的重要结构;肝血窦中富含血液、肝巨噬细胞及大颗粒淋巴细胞,为肝细胞功能活动提供所需物质及参与防御免疫功能。窦周隙中则含血浆和贮脂细胞,是肝细胞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贮脂细胞能贮存维生素A及合成网状纤维;胆小管中富含胆汁,为胆汁排泄管道。

10.胆小管:是相邻肝细胞的细胞膜局部凹陷而成的微细管道,在肝板内相互吻合成网,银染呈网格状,为胆汁排泄管道。肝细胞的微绒毛伸入其间,利于胆汁释放。相邻肝细胞之间

形成连接复合体封闭胆小管,防止胆汁外溢。

11.Kupffer cell:即肝巨噬细胞,来源于血液的单核细胞,定居于肝血窦内。细胞形态不规则,表面见皱褶、微绒毛及伪足,伪足可附于内皮细胞上,或伸至窦周隙内。胞质内可见溶酶体、吞噬体、吞饮泡。Kupffer细胞能清除异物、衰老突变细胞,实现防御、免疫功能。1.blood-air barrier:即气-血屏障,指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结构,由肺泡表面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及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毛细血管内皮构成。气-血屏障在正常情况下较薄,有利于气体交换。

2.肺泡孔:是指肺泡壁上的小孔,可平衡肺泡间气体的含量,当终末细支气管或呼吸性细支气管阻塞时,通过肺泡孔可建立侧支通气,避免肺泡萎陷,但感染时,通过肺泡孔也可使感染扩散。

3.I型肺泡细胞:为组成肺泡上皮的细胞,呈扁平形,胞质中含吞饮小泡。该细胞主要参与气体交换,为气体交换提供广而薄的面积。

4.II型肺泡细胞:为组成肺泡上皮的细胞,立方形,胞质中含有膜包分泌颗粒,颗粒内有板层小体,能分泌表面活性物质。表面活性物质能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以维持肺泡内径的稳定。此外,该细胞还能增殖分化为I型肺泡细胞。

5.肺泡隔:为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弹性纤维及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浆细胞等。肺泡隔内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弹性纤维起回缩肺泡的作用;肺巨噬细胞来源于单核细胞,可游走进入肺泡腔,能清除进入肺泡和肺间质的尘粒、细菌等异物,发挥免疫防御作用。

1.filtration barrier:即滤过屏障,指血液流经肾小体时,血液从血管球毛细血管到达肾小囊腔所需通过的结构,由有孔毛细血管内皮、基膜、足细胞裂孔膜构成,能限制不同大小分子物质的滤过。

2.nephron:即肾单位,是肾的结构与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构成。根据肾小体在皮质中的位置不同,肾单位可分为浅表肾单位和髓旁肾单位,前者数量较多,髓袢及细段较短,在尿液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后者数量较少,髓袢及细段较长,对尿液的浓缩具有重要的作用。

3.球旁复合体:是位于肾小体血管极的一组结构,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构成。球旁细胞分泌肾素,致密斑是离子感受器,可感受远端小管内Na+的变化。球外系膜细胞可能起信息传递作用。

4.足细胞:是构成肾小囊脏层的细胞,体积大,细胞可伸出较大的初级突起,再从初级突起上发出次级突起,相邻次级突起相互嵌合形成栅栏状结构,紧贴在毛细血管基膜外面。突起之间的裂隙称裂孔,上有裂孔膜覆盖。裂孔膜参与构成滤过膜。

5.血管球:是入球微动脉进入肾小囊后分支形成的一团毛细血管,毛细血管之间有系膜支持。该型毛细血管为有孔型,多无隔膜,有利于血液中小分子物质的滤出。毛细血管内皮基底面除与血管系膜相接触的部位外,都有基膜。近血管极处毛细血管汇合,形成一条出球微动脉离开肾小体。

1.生精小管:是睾丸内产生精子的小管,由特殊的生精上皮、基膜和一些胶原纤维、肌样细胞构成。生精上皮又由生精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其中生精细胞通过分裂分化可形成精子。2.睾丸间质细胞:为睾丸间质内的一种内分泌细胞,细胞体积较大,呈圆形或多边形,核圆,染色浅,胞质嗜酸性,具有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可分泌雄激素。3.血-睾屏障:位于生精小管和血液之间,其组成包括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和支持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它可阻止某些物质进出生精上皮,形成并维持有利于精子发生的微环境,还能防止精子抗原物质逸出小管外引发自身免疫反应。1.ovulation:即排卵。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及其外周的透明带、放射冠随卵泡液

从卵巢排出到腹腔,随后进入输卵管的过程称为排卵。排卵时间在月经周期的第14天左右。2.corpus luteum:即黄体。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壁连同血管一同向卵泡腔塌陷,在LH的作用下,逐渐分化为一个富含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称为黄体。颗粒细胞分化为粒黄体细胞,分泌孕激素,妊娠时还分泌松弛素细胞大,膜细胞分化为膜黄体细胞,与粒黄体细胞协同作用还产生大量雌激素。

3.月经周期:自青春期起,在卵巢卵泡和黄体分泌的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出现周期性变化,约每隔28天发生一次功能层的剥脱出血、修复增生,周而复始,称月经周期。每个月经周期是从月经第1天起至下次月经来潮前一天止,一般分为三期,即月经期.增生期和分泌期。4.基质细胞:为分布于子宫内膜固有层内的一种分化程度较低的梭形或星状细胞。可随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而增生、分化,妊娠时可分化形成蜕膜细胞。

5.螺旋动脉:子宫动脉进入子宫壁后分支穿入子宫肌层并发出许多分支进入内膜,其中长的主支在子宫内膜内呈螺旋状走行,即为螺旋动脉,其对性激素的刺激作用敏感而迅速。月经期螺旋动脉持续性收缩以及随后突然短暂的扩张,导致缺血坏死的子宫内膜剥脱出血而形成月经。

合同管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四、名词解释: 1、法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P2 2、合同: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P21 3、抵押: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向债权人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提供一定的财产作为抵押物,用以担保债务履行的担保方式。P10 4、定金:定金是指当事人双方为了担保债务的履行,约定由当事人一方先行支付给对方一定数额的货币作为担保。P12 5、仲裁:仲裁亦称“公断”。是当事人双方在争议发生前或争议发生后达成协议,自愿将争议交给第三者作出裁决,并负有自动履行义务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式。P47 6、索赔:索赔是当事人在合同实施过程中,根据法律、合同规定及惯例,对不应由自己承担责任的情况造成的损失,向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提出给予赔偿或补偿要求的行为。P177 7、建筑工程一切险:建筑工程一切险是承保各类民用、工业和公用事业建筑工程项目,包括道路、桥梁、水坝、港口等,在建造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而引起的一切损失的险种。P14 8、固定价格合同:固定价格合同是指在约定的风险范围内价款不再调整的合同。这种合同的价款并不是绝对不可调整,而是约定范围内的风险由承包人承担。P109 五、简答题: 1、①什么是要约②要约的有效要件有哪些③要约与要约邀请的区别有哪些P27 答:①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②要约应当具有以下条件:1.内容具体确定;2.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 ③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它是当事人订立合同的预备行为,在法律上无须承担责任。这种意思表示的内容往往不确定,不含有合同得以成立的主要内容。 2、①招标人编制资格预审文件的目的是什么P56 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资格预审文件审查的重点是什么P54 ③对投标人的资格审查必须满足哪些条件P57 答:①资格预审的目的主要考察该企业总体能力是否具备完成招标工作所要求的条件。公开招标设置资格预审程序:一是保证参与投标的法人或组织在资质和能力等方面能够满足完成招标工作的要求;二是通过评审优选出综合实力较强的一批申请投标人,再请他们参加投标竞争,以减小评标的工作量。 ②1、不得以不合理条件限制或排斥潜在投标人;2、不得对潜在投标人实行歧视待遇;3、不得强制投标人组成联合体投标。 ③投标人必须满足的基本资格条件:1、必要合格条件通常包括法人地位、资质等级、财务状况、企业信誉、分包计划等具体要求,是潜在投标人应满足的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重点〗 ★内皮(endothelium):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间皮(mesothelium):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微绒毛(microvillus):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密集的微绒毛在光镜下为纹状缘或刷状缘,可见于小肠和肾近端小管上皮。表面为细胞膜,中间为胞质,内有纵行微丝。微绒毛使细胞的表面积显著增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纤毛(cilium):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较长突起,比微绒毛粗长。电镜下可见表面有细胞膜,内为细胞质,纵行排列9+2微管。常见于呼吸道和输卵管上皮。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基膜(basement membrane):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状结构。光镜下被伊红染成粉红色,PAS染成紫红色,银染呈黑色。电镜下可见其由基板和网版组成。可引导上皮细胞生长分化,有连接支持作用和物质交换的半透膜作用。 ★骨板:骨(基)质中的骨胶纤维成层排列,并与骨盐和基质紧密结合,构成的板层状结构。同层骨板内的纤维相互平行,相邻两层骨板的纤维相互垂直或成一定角度,犹如多层木质胶合板,有效的增强了骨的支持力。 ★骨单位(osteon):是内、外环骨板之间的纵行圆筒状结构,又称哈弗斯系统(Haversian system),其数量多,是长骨干的基本结构单位。中央为纵行的中央管,又称哈弗斯管,内含血管、神经和组织液。(中央管和穿通管相连)周围是多层同心圆排列的骨单位骨板,又称哈弗斯骨板。 ★肌节(sarcomere):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1/2 I带+A带+1/2 I带组成,I带只含细肌丝(固定于Z线),A带含细肌丝和粗肌丝(固定于M线),A带中央只含粗肌丝的部分为H带。★闰盘(intercalated disk):心肌纤维连接处称润盘。光镜下,在HE染色标本中呈横行粗线。电镜下,位于Z线水平。横向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加强连接;纵向部分有缝隙连接,可传递冲动和信息交流,使心肌同步收缩。 ★尼氏体:光镜下,可见神经元胞质内含许多嗜碱性斑块状或细颗粒状的物质称尼氏体。电镜下为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主要分布于胞体和树突。可合成蛋白质。 ★神经原纤维:在银染标本上可见神经元胞质内含许多棕黑色交织成网的丝状结构称神经原纤维。电镜下由神经丝和微管构成。主要分布于胞体和突起。具有支持和物质运输功能。 ★郞飞结(Ranvier node):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上相邻两节髓鞘之间的缩窄部分称郞飞结。此处轴突裸露,可提高冲动传递速度。 ★淋巴小结(lymphoid nodule):又称淋巴滤泡,为直径1~2mm的球形小体,有较明确的界限,含大量B细胞和一定量的Th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淋巴小结受到抗原刺激后增大,并产生生发中心。初级淋巴小结较小,无生发中心。次级淋巴小结较大,有生发中心。 ★垂体门脉系统:垂体上动脉从结节部上端进入神经垂体漏斗,并形成袢形窦状毛细血管网,称第一级毛细血管网。这些毛细血管网再返回结节部汇集成数条垂体门微静脉,下行入远侧部,再形成窦状毛细血管网,称第二级毛细血管网,由

组胚名词解释

纹状缘:小肠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有扩大表面积增强吸收能力的作用,为微绒毛光镜形态 核左移:中性粒细胞杆状和2叶核增多,原因是严重细菌感染,骨髓新生大量细胞入血 哈氏系统:内外环骨板间大量长柱状结构,由哈弗斯骨板环绕中央管形成 运动终板:即躯体运动神经末梢,运动神经无轴突终末与骨骼肌形成的效应器,支配骨骼肌收缩 骨小梁:骨皮质在松质骨上的延伸部分,在骨髓腔中呈不规则立体网状结构 肠绒毛:小肠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有扩大表面积增强吸收能力的作用 血睾屏障:由血管内皮及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和支持细胞紧密连接构成的屏障,防止某些物质进入生精小管维持精子发育微环境,防止精子外逸引起自身免疫 胚泡:哺乳动物受精卵形成桑椹胚后,胚胎空腔化形成一囊胚腔,内细胞团位于腔体一端,该结构称胚泡,由滋养层、胚泡腔和内细胞群组成 次级神经胚:先形成实心细胞索然后中空形成神经管的过程,一般发生于脊椎动物后端(如蛙、鸡腰椎和尾椎的形成) 肝憩室:人胚第四周前场末端侧壁中胚层细胞增生向外长出的一囊状突起,为肝、胆囊和胆管的原基 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有扩大表面积增强吸收能力的作用,分布于小肠表面和肾小管 肌浆网:骨骼肌细胞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又称纵小管) 郎飞结:相邻施万细胞不完全连接,于神经纤维上此处较狭窄,位于周围有髓神经纤维,实现跳跃式传导 角质形成细胞:表皮的主要细胞,在光镜下由内向外可分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最终会角质化并移行至表皮最外层 软骨内成骨:指在预先形成的软骨雏形上将软骨逐步替换成骨,人体多数骨(四肢、躯干和部分颅底骨)以此方式发生 精子形成:精子细胞不再分裂经过复杂变形过程形成蝌蚪状精子的过程 皮层反应:当精子与卵质膜接触时,该处的皮层颗粒与卵质膜融合,颗粒破裂,内含物被释放到卵周隙。作用是防止多精入卵 顶体反应:精子释放水解酶水解放射冠和透明带的过程 浆液性细胞:一种外分泌细胞,光镜下三角形或矮柱状,胞质嗜碱性,核卵圆形,分泌酶原颗粒,有发达的高尔基体和粗面内质网 固有结缔组织:除软骨、骨和血液外的大部分结缔组织,包括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 特异性吞噬:通过识别因子(抗体、补体、纤维粘连蛋白)特异性地识别和粘附被吞噬物(细菌、病毒、异体细胞等) 三联体:骨骼肌纤维内纵小管在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横小管与其两端的终池构成三联体,利于肌肉快速反应 网织红细胞:新生的胞质内尚有残余核糖体的红细胞,约占红细胞总量1%,数量变化可评估造血功能,可用煌焦油蓝染色识别 黄体: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颗粒层和卵泡膜向腔内塌陷,卵泡膜的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也伸入颗粒层,这些成分逐渐演化成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故称黄体神经嵴:在神经沟闭合为神经管的过程中,神经板外侧缘的细胞也随之进入神经管壁的背侧,并很快从管壁中迁移出来,形成位于神经管背外侧的两条纵行细胞索,即神经嵴 尿生殖嵴:第四周末,生肾索继续增生,与体节分离凸向胚内体腔,成为两条分列于中轴两侧的纵行隆起,称尿生殖嵴

组胚重点

上皮组织 一、上皮组织的特点 1.细胞多,细胞间质少,排列紧密 2.细胞有极性,分游离面和基底面有基膜 3.上皮组织内无血管及淋巴管,细胞所需营养由其深部结缔组织中的血管渗出,上皮组织内含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 4.具有保护、分泌、吸收、排泄等功能 二、被覆上皮的分类 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复层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复层柱状上皮、变移上皮) 三、 四、1、内皮: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2、间皮: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3、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组成:细胞膜和细胞质。 分布:纹状缘-小肠柱状上皮刷状缘-肾小管 4、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组成:细胞膜和细胞质。 分布:呼吸道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表面 五、上皮细胞间的连接及其意义 1、紧密连接: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隙,具有屏障作用。 2、中间连接:有黏着作用,有保持细胞形状和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 3、桥粒:牢固的连接。 4、缝隙连接:传递化学信息、传递电冲动。 六、基底面特殊结构及其意义 1基膜: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 a 基膜有支持、连接和固着细胞作用b引导上皮细胞移动并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c基膜还是半透膜 d利于上皮细胞与深部结缔组织进行物质交换 2质膜内褶:分布于上皮细胞基底膜 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运转。 3、半桥粒:上皮细胞基底面将上皮细胞固着在基膜上。 浆半月:大部分混合性腺泡主要由黏液性细胞组成。少量浆液性细胞位于腺泡的底部,在切片中呈半月形结构,称浆半月。 结缔组织 一、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

组织胚胎学重点总结

---------------------------------------------------------------最新资料推荐------------------------------------------------------ 组织胚胎学重点总结 第七章神经组织 1、神经元形态: 核大色浅,膜/仁明显,尼氏体,神经原纤维尼氏体: 强嗜碱性,均匀分布胞体和树突中,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轴丘无尼氏体神经原纤维: 仅镀银染色可见,伸入树突轴突。 2、轴突运输: 慢速运输(单向): 胞体内新形成的神经丝、微丝和微管缓慢向轴突终末延伸。 快速运输(双向): 正向: 轴膜蛋白、神经递质合成酶、含神经调质小泡、线粒体逆向: 代谢产物、终末摄取物质 3、兴奋传单神经元神经冲动起始(轴膜)沿轴膜传导 4、神经元分类: 多级神经元、双级神经元、假单级神经元传入神经原,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5、突触定义: 是神经元传递信息的结构,是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 组成: 突出前成分(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突 1 / 21

触后膜)作用过程: 冲动流沿轴膜传向轴突终末(突触前成分)电位门控 Ca2+ 通道开放突触素磷酸化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化学门控通道开放突触后膜电位改变膜电位改变6、神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原浆性胶质细胞脑和白质中纤维性胶质细胞脑和灰质中少突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CNS)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周围神经系统(PNS)卫星细胞胶质细胞施万细胞①星形胶质细胞形态: 最大,星形功能: 支持和绝缘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支持和绝缘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增生胶质瘢痕脚板: 形成胶质界膜、神经胶质膜②少突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③小胶质细胞形态: 最小,扁平或三角形,染色深功能: 吞噬,来源于单核细胞④室管膜细胞分布: 衬于脑室和脊髓中央管的腔面,形成单层上皮,功能: 产生脑脊液⑤卫星细胞神经节内包裹神经元胞体⑥施万细胞参与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的构成,分泌神经营养因子 7、血脑屏障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周细胞、神经胶质膜 ( 星形胶质细胞突起) 8、神经结构 9、神经纤维有髓神经纤维:

组胚重点(简答题)

结构特点:(1)成纤维细胞的体积较大,呈扁平星状多突起形; (2)细胞核大,成椭圆形,染色淡,核仁明显; (3)细胞质较丰富,呈弱嗜碱性,电镜下可见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高尔 基复合体。 功能:具有旺盛的合成和分泌蛋白质的能力。 3. 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和浆细胞的功能。 巨噬细胞:结构特点:(1)形态:较长的伪足而呈不规则形; (2)细胞核较小,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较深; (3)细胞质丰富,多呈嗜酸性,含空泡或异物颗粒; (4)电镜下:皱褶、小泡和微绒毛;细胞质内:含溶酶体、吞噬体、 吞饮小泡、微丝和微管。 功能:(1)趋化性的变形运动; (2)吞噬作用; (3)参与免疫应答; (4)分泌功能。 肥大细胞:结构特点:(1)细胞体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 (2)细胞核较小,呈圆形; (3)细胞质内充满粗大、具有异染性的嗜碱性颗粒 (4)电镜下:表面有单位膜包裹. 功能: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能吸引嗜酸性粒细胞移动到过敏反应的部位 ,参与抗过敏反应。肝素则具有抗凝血作用。 浆细胞:结构特点:(1)呈圆形或卵圆形; (2)细胞核圆形,常偏于一侧,染色质致密呈块状,呈辐射状排列; (3)细胞质呈强嗜碱性,核周有一片染色较淡的细胞质区域-核周晕; (4)电镜下可见: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中心体。 功能: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叫抗体。 4.软骨组织的分类及依据 (1)软骨细胞:位于软骨陷窝内。同源细胞群:由一个细胞分裂、增生形成,含有2-8 个细胞。 (2)基质:含较多硫酸软骨素,HE染色呈(蓝紫色)强嗜酸性 (3)纤维

5.网织红细胞结构。 细胞内残留着核糖体,易被煌焦油蓝染成蓝色的细网或颗粒状,胡称网织红细胞。有一定的合成血红蛋白的能力,经1-3天后细胞内核糖体消失,血红蛋白的含量即不在增加。6.红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特点:(1)双凹圆盘状; (2)中央染色较浅,周缘染色较深; (3)无细胞核,无细胞器,细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 (4)红细胞呈现红色 功能:具有结合和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7.骨骼肌、心肌的光、电镜结构。 骨骼肌:光镜结构:1.纤维呈长圆柱形,有横纹,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细胞核,细胞核呈 扁椭圆形,染色较浅,位于肌质的周边即肌膜下方; 2.明带称为I带;暗带又称为A带。暗带中央有一条浅色的窄带,称 为H带,H带中央还有一条深色的M线。明带中央则有一条深色 的细线,称为Z线。 电镜结构:1.肌原纤维:(1)粗肌丝的分子结构:由肌球蛋白分子组成. (2)细肌丝的分子结构: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 白和肌钙蛋白组成. 2.横小管:位于A带与I带交界处 3.肌质网:肌质网又称为肌浆网。位于横小管两侧的肌质网呈环行的 扁囊,称为终池。 心肌纤维:光镜结构:心肌纤维呈短圆柱状,有分支互相连接成网。心肌纤维的连接处, 称为闰盘在HE染色的标本中呈着色较深的横行或阶梯状粗线。心 肌纤维的细胞核呈卵圆形,位居中央,有的细胞含有双核。心肌纤 维的肌质较丰富,有糖原,脂滴和脂褐素 电镜结构:不形成明显的肌原纤维;横小管较短粗,位于Z线水平;多见横 小管与一侧的终池紧贴形成二联体;闰盘位于Z线水平,在心肌 纤维的横向连接部位,有中间连接和桥粒,在纵向连接的部位,有 缝隙连接;心房肌纤维具有内分泌的功能,分泌心房钠尿肽,或称 为心纳素,具有排钠、利尿及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 8.中等动、静脉的结构特点。 中动脉:中动脉又称肌性动脉。 1.内膜:由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构成。内皮下层是位于内皮外的薄层结缔 组织。内皮下层深面有内弹性膜,可作为内膜与中膜的分界。 2.中膜:10~20层环行平滑肌组成;弹性纤维;胶原纤维。 中静脉:内膜很薄,内弹性膜不发达或没有。中膜比其相应的中动脉薄,环行平滑肌分布稀疏。外膜较中膜厚,无外弹性膜,纵行的平滑肌。 9.血管管壁的一般结构。 1.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基膜。 2.动脉:内膜、中膜、外膜。 3.静脉:内膜、中膜、外膜。 10.甲状腺的功能。 1.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 2.提高神经兴奋性; 3.促进生长发育。 11.肾上腺的结构与功能。

(完整版)食品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四、名词解释 1.两性离子(dipolarion) 2.米氏常数(Km值) 3.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4.糖异生(glycogenolysis) 5.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 五、问答 1.简述蛋白质变性作用的机制。 2.DNA分子二级结构有哪些特点? 5.简述tRNA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是如何起作用的? 四、名词解释 1.两性离子:指在同一氨基酸分子上含有等量的正负两种电荷,又称兼性离子或偶极离子。 2.米氏常数(Km值):用Km值表示,是酶的一个重要参数。Km值是酶反应速度(V)达到最大反应速度(Vmax)一半时底物的浓度(单位M或mM)。米氏常数是酶的特征常数,只与酶的性质有关,不受底物浓度和酶浓度的影响。 3.生物氧化:生物体内有机物质氧化而产生大量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生物氧化在细胞内进行,氧化过程消耗氧放出二氧化碳和水,所以有时也称之为“细胞呼吸”或“细胞氧化”。生物氧化包括:有机碳氧化变成CO2;底物氧化脱氢、氢及电子通过呼吸链传递、分子氧与传递的氢结成水;在有机物被氧化成CO2和H2O的同时,释放的能量使ADP转变成ATP。 4.糖异生:非糖物质(如丙酮酸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 5.必需脂肪酸:为人体生长所必需但有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事物中摄取的脂肪酸。在脂肪中有三种脂肪酸是人体所必需的,即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五、问答 1. 答: 维持蛋白质空间构象稳定的作用力是次级键,此外,二硫键也起一定的作用。当某些因素破坏了这些作用力时,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即遭到破坏,引起变性。 2.答: 按Watson-Crick模型,DNA的结构特点有:两条反相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互绕;碱基位于结构的内侧,而亲水的糖磷酸主链位于螺旋的外侧,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核酸的骨架;碱基平面与轴垂直,糖环平面则与轴平行。两条链皆为右手螺旋;双螺旋的直径为2nm,碱基堆积距离为0.34nm,两核酸之间的夹角是36°,每对螺旋由10对碱基组成;碱基按A=T,G≡C配对互补,彼此以氢键相连系。维持DNA结构稳定的力量主要是碱基堆积力;双螺旋结构表面有两条螺形凹沟,一大一小。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 资料并不完整,想要得高分的同学自己看书,希望大家可以自己下去整理~ 1.endothelium(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 2.Mesothelium(间皮):衬贴在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3.goblet cell(杯状细胞):形似高脚酒杯,底部狭窄,含深染的核,顶部膨大,充满黏原颗粒。由于颗粒中含黏蛋白,故称黏原颗粒。黏蛋白分泌后,与水结合,有润滑和保护上皮的的作用。 4.serous cell(浆液性细胞):浆液性细胞的核为圆形,位于细胞偏基底部;基底部胞质呈强嗜碱性染色,顶部胞质含许多嗜酸性的酶原颗粒,电镜下可见胞质中有密集的粗面内质网,在核上区可见较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分泌颗粒。浆液性细胞的分泌物含较多的酶类。 5.mucous cell(黏液性细胞):黏液性细胞的核为扁圆形,居细胞基底部;除在核周的少量胞质呈嗜碱性染色外,大部分胞质几乎不着色,呈泡沫或空泡状。电镜下可见基底部胞质中有一定量的粗面内质网,核上区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极丰富的粗大黏原颗粒。 6.serous demilune(浆半月):大部分混合型腺主要由黏液性细胞组成,少量浆液性细胞位于腺泡的底部,在切片中呈半月形结构,称浆半月。 7.microvillus(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在电镜下,微绒毛内部有许多纵形的微丝。微丝上端附着于微绒毛顶部,下端插入胞质中,附着于终末网,微丝使得微绒毛可以伸缩。微绒毛使细胞表面积显著增大。 8.cilium(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指状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电镜下,可见纤毛中央有两条单独的微管,周围有9组二联微管二联微管一侧伸出两条短小的动力蛋白臂。纤毛向一定方向节律性摆动,把上皮细胞的粘液及其吸附的颗粒物质定向推送。 9.tight junction(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位于细胞侧面顶端。在超薄切片上,此处相邻细胞膜形成2~4个点状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非融合处有极窄的细胞间隙,。用冷冻蚀刻法观察,在紧密连接处的膜内,蛋白颗粒排列成2~4条线性结构,它们又相互交错形成网格,带状环绕细胞,相邻细胞连接面上,网格相互吻合,蛋白颗粒对接,封闭了细胞间隙。紧密连接可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隙,具有屏障作用。 10.gap junction(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相邻细胞膜高度平行,细胞间隙约3nm,胞膜中有许多规律分布的柱状颗粒,称连接小体,它们聚集为斑状。连接小体由6个连接蛋白分子围成,中央有直径约2nm的管腔。连接小体贯穿细胞膜的双层脂质,并突出与细胞表面,相邻两细胞膜中的连接小体对接,管腔通连,成为细胞间直接交通的管道。分子量小于1500D的物质,包括离子、cAMP等信息分子、氨基酸、葡萄糖、维生素等,可在细胞间流通,使细胞在营养代谢、增殖分化和功能等方面成为统一整体。 11.desmosome(桥粒):呈斑状连接,又称黏着斑,大小不等,此处细胞间隙宽20~30nm,其中有低密度的丝状物,间隙中央有致密的中间线,由丝状物质交织而成。细胞膜的胞质面有较厚的附着版,胞质中的角蛋白丝(张力丝)附着于板上,其固定和支持作用。桥粒像铆钉般把细胞牢固相连,在易受摩擦的皮肤、食管等部位的复层扁平上皮中尤其发达。 12.basement membrane(基膜):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在HE染色的标本一般不易分辨。电镜下,基膜分为两部分,靠近上皮的部分为基板,与结缔组织相接的部分为网板。基板又可分为透明层和致密层。基板的主要成分是层黏连蛋白、IV型胶原蛋白和硫酸肝素蛋白多糖等,网板的主要由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基膜除具有支持、连接和固定作用外,还是半透膜,有利于上皮细胞与深部结缔组织进行物质交换;此外,还能引导上皮细胞移动,影响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 13.pseudostratified(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主要分布于呼吸管道,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其中柱状细胞最多,表面有大量纤毛。这些细胞形态不同、高矮不一,核的位置不在同一水平上,但基底部均附着于基膜,因此在垂直切面上观察貌似复层,而实为单层。 14.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是构成表皮基底层至角质层的主要细胞。在基底层的为基底细胞,属于干细胞,不断增殖;在角质层的角质细胞为终末细胞,使表皮屏障的体现者,他们不断脱落;在棘层的棘细胞、颗粒细胞和透明层细胞为过渡性细胞,他们不断合成角质蛋白、外皮蛋白、板层颗粒和透明角质颗粒,并不断向表面推移,并不断演化为角质细胞。 15.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散在分布与表皮棘层,细胞具有树枝状突起,胞质内有特征性的伯贝克颗粒,在HE染色切片上细胞呈圆形,核深染,胞质清凉,朗格汉斯细胞能捕获皮肤中的抗原物质,处理后形成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然后细胞游走进入毛细淋巴管,随淋巴流迁至淋巴结,将抗原提呈给T细胞,引起免疫应答。因此,朗格汉斯细胞是一种抗原提呈细胞,在对抗侵入皮肤的病原生物、监视癌变细胞及排斥移植的异体组织中起重要作用。 16.真皮乳头(dermal papillae):为真皮浅层的结缔组织向表皮呈乳头状突起形成的,其内涵丰富的毛细血管,可有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问答题及答案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问答题及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二、问答题:1、试述流行病学的学科特点。 答:流行病学作为医学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如下的特点:首先,流行病学着眼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群的健康状况,它所关心的常常是人群中的大多数,而不仅仅关注个体的发病情况,也即是流行病学研究对象具有群体性。第二,流行病学是以疾病的分布为起点来认识疾病的,即通过收集、整理并考察有关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以揭示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表现为以分布为起点的特点。第三,在流行病学研究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对比的思想,对比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只有通过对比调查、对比分析,才能从中发现疾病发生的原因或线索。即流行病学具有对比的特点。第四,在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和评价过程中利用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分布、抽样、推断、参数、指标、模型等原理和方法,目的在于科学、高效地揭示疾病和健康的本质,评价各项研究的效果。即流行病学具有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点。第五,人群健康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疾病的发生不仅仅同人体的环境有关,还必然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研究疾病的病因和流行因素时,我们应该全面考察研究对象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生活状况。流行病学表现为社会医学的特点。第六,作为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一门主干学科,流行病学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并以此作为学科的研究容之一。与临床医学不同的是,它面向整个人群,着眼于疾病的预防,特别是一级预防,保护人群健康。流行病学体现以预防为主的特点。 2、简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答: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三大类。 观察性研究主要有横断面研究、比例死亡比研究、生态学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 实验性研究主要有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和整群随机试验; 理论性研究主要有理论流行病学和流行病学方法学研究。 病因与病因推断 一、名词解释: 1、病因 流行病学中的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含义是使疾病发生概率即危险升高的因素。 2、充分病因 是指必然会导致疾病发生的最低限度的条件和事件;最低限度是指任一条件或事件都是必不可少的。 3、病因网模型 根据生态学模型或疾病因素模型提供的框架可以寻找多方面的病因,这些病因相互存在联系,按时间先后联接起来就构成一条病因链,多个似有节点“鱼线”的病因链存在相互联系,交错联接起来就形成一似“鱼网”的病因网。 4、求同法 设研究的事件特征为A,B,C,D,E等,研究的因素(暴露)为a,b,c,d,e;研究事件具有共同的特征A(特定疾病),而这些相同疾病A的病例均有的研究因素(暴露)a,因些因素a是疾病A的影响因素。 5、求异法 设研究的事件特征为A,B,C,D,E等,研究的因素(暴露)为a,b,c,d,e;研究事件均无特征A(特定疾病),而这些对象也没有研究因素(暴露)a, 因此因素a是疾病A的影响因素。 6、同异并用法 是指求同法和求异法并用,相当于同一研究中设有比较组,可以控制干扰因素。 7、共变法 当有关(暴露)因素不是定性的,而是等级或定量的,并与事件(疾病)效应成量变关系时,设A1,A2,A3等是事件(疾病)效应不同数量的状态,a1 ,a2, a3 是研究因素(暴露)不同数量的状态,两者之间有共同变动的关系,因此因素a是疾病A的影响因素。 8、剩余法

组胚重点

★1名词解释 1.H-E染色:苏木精和伊红染色 苏木精(碱性染料)—紫蓝色 c核,粗面内质网 伊红(酸性染料)—粉红色c质基质,溶酶体,滑面内质网等 2.组织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学科。 3.嗜酸性: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粉红色。 4.嗜碱性:使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和细胞质中的核糖体着蓝紫色。 5.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6.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7.微绒毛:细胞膜和细胞质向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电 镜下清晰可见(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最清晰)。 功能:可扩大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 8.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较长突起,并具有朝一定方向节律 性摆动的能力。 9.同源细胞群:每群有2~8个软骨细胞,且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 而来。 10.软骨囊:陷窝周围有一层硫酸软骨素较多的基质。 11.骨板:胶原纤维紧密排列成层,借蛋白多糖粘合,其内有大量钙 盐沉积所形成的坚硬的薄板状结构.可排列成骨松质和骨密质. 12.骨单位:骨密质的主要结构单位,由10~20层骨板围绕中央管 成同心圆排列形成的圆筒状。结构,是长骨中起支持重力作用的主要结构..

13.肌节: 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一个肌节,1/2I 带+A带+1/2I带。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4.闰盘:心肌纤维的连接处。桥粒、中间连接(横位)和缝隙连 接(纵位),闰盘对兴奋传导有重要作用,有横纹. 15.三联体: 横小管和其两侧的终池就是三联体。横小管是肌膜在 肌纤维横断面的同一水平上从多个点由表面基质内凹陷形成, 其末端膨大形成囊状的部分称为终池. 16.尼氏体:分布于神经元胞体和树突中,有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 和游离核糖体构成。具有强嗜碱性,能合成蛋白质,主要合成和更新细胞器内所需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酶类及肽类的神经调质. 17.神经原纤维:神经细胞质内直径约为2~3um的丝状纤维结构, 银染后呈棕黑色的丝状结构,在核周体内交织成网,并深入树突和轴突内,电镜下由排列成束的神经丝和微管构成。神经丝是由神经丝蛋白构成的一种中间丝,除构成细胞骨架以外微管还参与物质运输。 18.神经纤维:由神经胶质细胞包裹神经细胞的轴突或感觉神经元 的长树突构成。 19.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的细胞连 接,分为电突触(缝隙连接传递电流,双向传导,速度快),化学突触(神经递质作媒介,单向) 20.淋巴组织:以网状组织为支架,网眼中充满大量淋巴细胞及其

组胚名词解释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1.组织学: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的科学。 2.HE染色:是组织学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染色时使用苏木精和伊红;苏木精是碱性染料,将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内的核糖体染成蓝色;伊红是酸性染料,将细胞质和细胞质中的成分染成粉红色。第一章 3.内皮:覆盖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4.间皮:覆盖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5.腺上皮:由腺细胞组成的具有分泌功能的上皮。 6.浆半月:大部分混合性腺泡主要由粘液性腺细胞组成,少量浆液性腺细胞位于腺泡的底部,在切片中成半月形结构 7.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质和细胞膜向外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8.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质和细胞膜向外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9.基膜:基膜是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在光镜下一般难以辨认,电镜下分基板和网板两部分。 10.质膜内褶: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向胞质形成的许多内褶,内褶间含有与其平行长杆装线粒体。第二章 11.间充质:由间充质细胞核无定形基质构成,不含纤维。 12.趋化性:是指机体内某些细胞受到趋化因子的吸引而定向移动的的特性。 13.弹性组织:是以弹性纤维为主的致密结缔组织。 14.分子筛:是以透明质酸大分子为主干,结合蛋白质、多糖、形成有孔的结构称分子筛,具有局部屏障作用。第三章 15.血浆:相当于细胞质外基质,主要成分是水,其余为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脂蛋白、酶、激素、无机盐等。 16.血清:在体外,血液静置后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为不溶解的纤维蛋白,析出淡黄色清亮液体,称血清。 17.网织红细胞:为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细胞内残留的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第四章 18.同源细胞群:同源细胞群是软骨组织中成群分布的软骨细胞,越靠近软骨中央细胞越大越成熟,多为2到8个细胞聚集在一起,它们由一个幼稚软骨细胞分裂而来。 19.软骨陷窝:软骨细胞被包埋在软骨基质中,其所占据的空间称为软骨陷窝。 20.软骨囊:软骨陷窝周围含硫酸软骨素较多,HE染色强嗜碱性,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 21.类骨质:最初形成的细胞外基质无骨炎沉淀。 22.骨板:骨质的结构呈板层状,称骨板。成层排列的骨板犹如多层木质胶合板。同一骨板内的纤维相互平行,相邻骨板的纤维则相互垂直。 23.骨小管:是从骨陷窝向四周发出的许多细小管道,为骨细胞突起所在的腔隙。 24.哈弗斯系统:位于内、外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由4到20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第五章 25.肌节:相邻两条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有1/2I带+A带+1/2I组成,肌节递次排列成肌原纤维,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功能基本单位。 26.横小管: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环绕在每条肌原纤维周围,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 27.肌浆网:是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官之间。

组胚重点论述和简答题 ,简化版

组织学与胚胎学 简答 1.试述上皮组织结构特点 细胞多,排列紧密;上皮细胞呈现明显的极性; 上皮组织内一般无血管,其营养由结缔组织血管中的血液透过基膜供给; 上皮细胞内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2.简述疏松结缔组织的构成 由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组成。 其中细胞有七类: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浆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细胞外基质分为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基质(分子筛)、组织液。 4.简述肌原纤维在电镜下的结构 电镜下可见胶原纤维有粗、细肌丝组成。粗肌丝主要有肌球蛋白构成,细肌丝主要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构成。 5.何为突触,简述它在光电镜下的结构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和效应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的部位,是一种细胞连接方式。 可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两类。 化学性突触电镜下的结构:突触前成分: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 6.简述毛细血管在电镜下的分类及结构 毛细血管在电镜下分3类: ①连续毛细血管:其特点是内皮细胞借紧密连接形成一层连续性内皮,内皮外有完整的基膜 ②有孔毛细血管:有许多贯穿胞质的内皮窗孔,孔上有隔膜封闭。 ③血窦:它的特点是腔大、不规则。 7.叙述胰岛的结构与功能 胰岛是由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细胞团,散在于胰腺外分泌部之间。细胞排列呈团状或索状。 内分泌细胞分为四类: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使血糖升高。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降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协同作用,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PP细胞,分泌胰多肽。

8.肺的导气管壁结构 从叶支气管到小支气管,随管径变小,管壁变薄,三层分界不明显。 9.简述血睾屏障的结构及功能 血睾屏障组成包括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和支持细胞的紧密连接。 血睾屏障可阻止某些物质进出生精上皮,形成并维持有利于精子发生的微环境,还能防止精子抗原物质逸出到生精小管外而引发自身免疫反应。 10.简述黄体的形成、结构以及功能 排卵后,这些成分逐渐演化成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故称为黄体。 黄体的颗粒细胞增殖分化为颗粒黄体细胞,膜细胞转变为膜黄体细胞。黄体分为月经黄体和妊娠黄体。月经黄体的功能是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妊娠黄体除分泌大量的孕激素外,还分泌松弛素。 11.简述子宫内膜的组织结构 子宫内膜由单层柱状上皮和固有层构成。上皮由分泌细胞和散在的纤毛细胞组成。固有层由结缔组织较厚,含大量基质细胞、网状纤维、血管和子宫腺。 12.简述角膜的组织结构以及透明的原因 角膜为无色透明的圆盘,由前向后分为五层: ①角膜上皮②前界层③角膜基质④后界层⑤角膜内皮 角膜保持透明的重要因素: 虽然角膜出多层结构组成,但其内无血管分布。角膜基质不含血管,其营养有房水和角膜缘的血管供应。 13.简述视网膜的组织结构(以四层细胞为主) 组织学将视网膜分为10层,但按细胞层次可分为四层结构,由外到内分别为:色素上皮细胞层、感光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和神经节细胞层。 14.简述螺旋器的组织结构 螺旋器由支持细胞和指细胞组成。支持细胞包括柱细胞和毛细胞。 15.简述结缔组织的一般特征 结缔组织细胞少,种类多,无极性 细胞外基质多,基质为均质状,纤维细丝状 由间充质分化形成 结缔组织在体内广泛分布,具有连接、支持、营养、保护作用。 16.简述红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功能以及正常值 电镜下,双凹圆盘状,人体成熟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胞质间充满血红细胞。 血红细胞含量:正常成年男性120-150g/L,女性110-140g/L。

材料力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及答案上课讲义

材料力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及答案

材料力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强度极限:材料σ-ε曲线最高点对应的应力,也是试件断裂前的最大应力。 2.弹性变形:随着外力被撤消后而完全消失的变形。 3..塑性变形:外力被撤消后不能消失而残留下来的变形。 4..延伸率:δ=(l1-l)/l×100%,l为原标距长度,l1为断裂后标距长度。 5.断面收缩率:Ψ=(A-A1)/A×100%,A为试件原面积,A1为试件断口处面积。 6.工作应力:杆件在载荷作用下的实际应力。 7.许用应力:各种材料本身所能安全承受的最大应力。 8.安全系数:材料的极限应力与许用应力之比。 9.正应力:沿杆的轴线方向,即轴向应力。 10.剪应力:剪切面上单位面积的内力,方向沿着剪切面。 11.挤压应力:挤压力在局部接触面上引起的压应力。 12.力矩:力与力臂的乘积称为力对点之矩,简称力矩。 13.力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互相平行的一对力,称为力偶 14.内力:杆件受外力后,构件内部所引起的此部分与彼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15.轴力:横截面上的内力,其作用线沿杆件轴线。 16.应力: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17..应变:ε=Δl/l,亦称相对变形,Δl为伸长(或缩短),l为原长。 18.合力投影定理:合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等于平面汇交力系中各力在坐标轴上投影的代数和。 19.强度:构件抵抗破坏的能力。 20.刚度:构件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21.稳定性:受压细长直杆,在载荷作用下保持其原有直线平衡状态的能力。 22.虎克定律:在轴向拉伸(或压缩)时,当杆横截面上的应力不超过某一限度时,杆的伸长(或缩短)Δl与轴力N及杆长l成正比,与横截面积A成正比。 22.拉(压)杆的强度条件:拉(压)杆的实际工作应力必须小于或等于材料的许用应力。 23.剪切强度条件:为了保证受剪构件在工作时不被剪断,必须使构件剪切面上的工作应力小于或等于材料的许用剪应力。 24.挤压强度条件:为了保证构件局部受挤压处的安全,挤压应力小于或等于材料的许用挤压应力。 25.圆轴扭转强度条件:保证危险点的应力不超过材料的许用剪应力。 26.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为了保证梁的安全,应使危险点的应力即梁内的最大应力不超过材料许用应力。 27.中性层:在伸长和缩短之间必有一层材料既不伸长也不缩短。这个长度不变的材料层称为中性层。 28.中性轴: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称为中性轴。 29.塔式起重机的稳定性:起重机必须在各种不利的外载作用下,抵抗整机发生倾覆事故的能力,称为塔式起重机的整机稳定性。 30.自锁:当主动力位于摩擦锥范围内,不论主动力增加多少,正压力和磨擦力的合力与主动力始终处于平衡状态,而不会产生滑动,这种现象称为自锁。 二、简答题及答案 1.何谓“截面法”,它与静力学中的“分离体”有何区别? 答:截面法是揭示和确定杆件内力的方法。分离体是取消约束后的实物,用以画出所受全部主动力和约束反力的受力图。 2.杆件有哪些基本变形? 答:杆件有四种基本变形:拉伸和压缩、剪切、扭转、弯曲。 3.杆件在怎样的受力情况下才会发生拉伸(压缩)变形?

组胚重点知识点(15EB1)-精华

组胚重点 1.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2.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3.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在电镜下清晰可见。 4.血象:血细胞的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 5.软骨:由软骨组织和周围的软骨膜构成。 6.软骨组织:主要由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构成。 7.软骨陷窝:包埋在软骨基质中的软骨细胞所在的腔隙。 8.软骨囊:软骨陷窝周边具有强嗜碱性的软骨基质。 9.骨陷窝:细胞体所在的腔隙。 10.骨小管:突起所在的腔隙。 11.横小管:是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位于暗带与明带交界处。 12.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 13.眼球:近似球体,由眼球壁和眼内容物组成。 14.眼球壁:由外至内依次分为纤维膜、血管膜和视网膜三层。 15.心瓣膜:位于房室孔和动脉口处,是心内膜向腔内凸起形成的薄片状结构。 16.淋巴细胞再循环:外周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可经淋巴管进入血流,循环于全身,他们又可通过弥散淋巴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返回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如此周而复始,使淋巴细胞从一个淋巴器官进入另一个淋巴器官,从一处淋巴组织进入另一处淋巴组织。 17.激素:内分泌细胞的分泌物。 18.旁分泌:少部分内分泌细胞的激素可直接作用于邻近的细胞。 19.肠绒毛:由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起而成,形状不一。 20.肝板:肝细胞单层排列成凹凸不平的板状结构。 21.胆小管:是相邻两个肝细胞之间局部胞膜凹陷形成的微细管道,在肝板内连接成网。 22.窦周隙:是肝血窦内皮与肝板之间的狭窄间隙。

组胚名词解释最终版

组胚名词解释最终版 ▲表示重点中的重点 1.▲histology(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这门学科是随着显微镜的出现、在解剖学的基础上从宏观向微观发展形成的。解剖学主要是在系统和器官水平上研究机体的结构,组织学则是在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机体进行研究 2.▲PAS—periodic acid Schiff reaction(PAS 反应):即过碘酸希夫反应,可用来显示多糖和糖蛋白的糖链。可形成紫红色反应产物。 3.▲in situ hybridization(原位杂交技术):即核酸分子杂交组织化学术,可用来检测基因的有无及在转录水平检测基因的活性。原理是用带有标记物的已知碱基顺序的核酸探针,与细胞内待测的核酸按碱基配对的原则,进行特异性原位结合,即杂交,然后通过对标记物的显示和检测,而获知待测核酸的有无及相对量。 4. pseudostratified(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主要分布于呼吸管道,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其中柱状细胞最多,表面有大量纤毛。这些细胞形态不同、高矮不一,核的位置不在同一水平上,但基底部均附着于基膜,因此在垂直切面上观察貌似复层,而实为单层。 (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微绒毛直径约μm,长度因细胞种类或细胞生理状态而有很大差别.微绒毛使细胞表面积显著增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指状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电镜下,可见纤毛中央有两条单独的微管,周围有9组二联微管二 联微管一侧伸出两条短小的动力蛋白臂。纤毛向一 定方向节律性摆动,把上皮细胞的粘液及其吸附的 颗粒物质定向推送。 junction(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相邻细胞 膜高度平行,细胞间隙约3nm,胞膜中有许多规律 分布的柱状颗粒,称连接小体,它们聚集为斑状, 是细胞间直接交通的管道。分子量小于1500D的物 质,包括离子、cAMP等信息分子、氨基酸、葡萄糖、 维生素等,可在细胞间流通,使细胞在营养代谢、 增殖分化和功能等方面成为统一整体。 membrane infolding(质膜内褶):是上皮细胞基 底面的细胞膜折向胞质所形成的许多内褶,内褶与 细胞基底面垂直,内褶间含有与其平行的长杆状线 粒体。质膜内褶主要见于肾小管,扩大了细胞基底 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 9.▲fibroblast(成纤维细胞):是疏松结缔组织 中最主要的细胞,常附着在胶原纤维上。功能活跃 时细胞较大,多突起;核大,卵圆形,着色浅,核 仁明显;胞质较丰富,呈弱嗜碱性。电镜下,它具 有蛋白质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即含丰富的粗 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成纤维细胞主要 合成和分泌构成结缔组织的纤维和基质成分。 10.▲plasma cell(浆细胞):从B淋巴细胞来, 合成分泌免疫球蛋白。呈卵圆形或圆形;核圆,偏 于一侧,异染色质常呈粗块状,从核中心向核被膜 呈辐射状分布;胞质丰富,呈嗜碱性,核旁有一浅 染区。电镜下,胞质内含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 网;核旁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11.▲mast cell(肥大细胞):一类胞质内富含嗜 碱性颗粒的细胞。细胞较大,圆或卵圆形。核小而 圆,染色深,居中,;胞质内粗大的嗜碱性分泌颗 粒可被醛复红等染为紫色。颗粒易溶于水,故在切 片上难以辨认该细胞。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和嗜酸 性颗粒细胞趋化因子等。在炎症和免疫反应时,颗 粒被释放。 12.▲macrophage(巨噬细胞):是体内广泛存在的 一种免疫细胞,巨噬细胞形态多样,随功能状态而 改变。功能活跃者,常伸出较长的伪足而形态不规 则。核较小,圆或肾形,着色深;胞质丰富,多呈 嗜酸性,可含有异物颗粒和空泡。电镜下,细胞表 面有许多皱褶、微绒毛和少数球状隆起。胞质内含 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吞噬泡、残余体以及数量不 等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线粒体。细胞膜 内侧有较多微丝和微管,参与细胞运动。 cell(间充质细胞):一种分化程度低、无紧密联 系,分化能力很强的细胞。大,呈星形,细胞间以 突起互联成网;核大,卵圆形,核仁明显;胞质呈 弱嗜碱性。间充质细胞分化程度低,增殖能力强。 在胚胎时期能分化成多种结缔组织细胞、肌细胞、 血细胞、内皮细胞等。成体的结缔组织内仍保留有 未分化的间充细胞。 mesenchymal cell(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分布 在小血管,尤其是毛细血管周围,其形态似纤维细 胞,是成体结缔组织内的干细胞,保留着间充质细 胞多向分化的潜能。在炎症及创伤修复时大量增 殖,可分化为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 参与结缔组织和小血管修复。 15.▲molecular sieve(分子筛):由大量蛋白多 糖聚合体形成的有许多微孔的分子筛,允许水和营 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