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Computer Network

Computer Network

Computer Network
Computer Network

第一学时: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知识点】

)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组成与功能:

:就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

络软件(即网络通信协议、信息交换方式、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在一个分布式系统中,一组独立的计算机展现给用户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就好像是一个系统似的.著

名的分布式系统是万维网(World Wide Web),在万维网中,所有一切就好像是一个文档(Web 页面)一样.

计算机网络:资源子网+通信子网

资源子网:主机Host+终端Terminal

通信子网:通信链路组成

网络节点:分组交换设备PSE、分组装/卸设备PAD、集中器C、网络控制中心NCC、网间连接器G.统称为接口住处处理机IMP.

阐述协议的定义、协议三要素:

为进行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协议总是指某一层协议,准确地说,它是对同等实体之间的通信制定的有关通信规则约定的集合.网络协议的三个要素:

1)语义(Semantics).涉及用于协调与差错处理的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2)语法(Syntax).涉及数据及控制信息的格式、编码及信号电平等.(解释比特流每一部分的意义)

3)时序(Timing).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涉及速度匹配和排序等.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按网络的分布范围分类: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城域网

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接入网(Access Network)

2.按网络的交换方式分类: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混合交换

3.按网络的拓扑结构分类:星形、总线、环形、树形、网形

4.按网络的传输媒体分类: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

5.按网络的信道分类:窄带、宽带

6.按网络的用途分类:教育、科研、商业、企业

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网络的标准化工作及相关组织如IETF(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互联网工程任务组),RFC(Request For Comments)等.

网络发展三阶段:面向终端的网络;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开放式标准化网络.

1.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

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构成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用一台中央主机连接大量的地理上处于分散位置的终端.如50年代初美国的SAGE系统.

为减轻中心计算机的负载,在通信线路和计算机之间设置了一个前端处理机FEP或通信控制器CCU专门负责与终端之间的通信控制,使数据处理和通信控制分工.在终端机较集中的地区,采用了集中管理器(集中器或多路复用器)用低速线路把附近群集的终端连起来,通过MODEM及高速线路与远程中心计算机的前端机相连.这样的远程联机系统既提高了线路的利用率,又节约了远程线路的投资.

2.计算机-计算机网络

60年代中期,出现了多台计算机互连的系统,开创了“计算机-计算机”通信时代,并存多处理中心,实现资源共享.美国的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网,IBM的SNA网(IBM Systems Network ArchitectureIBM 系统网络体系结构),DEC的DNA(数字网络体系结构)网都是成功的典例.这个时期的网络产品是相对独立的,未有统一标准.

IBM SNA模型与OSI 七层参考模型间的映射关系. IBM SNA vs OSI 模型

3.开放式标准化网络

由于相对独立的网络产品难以实现互连,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nternation Standards Organization)于1984年颁布了一个称为“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的国际标准ISO 7498,简称OSI/RM.即著名的OSI七层模型.从此,网络产品有了统一标准,促进了企业的竞争,大大加速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二)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参考模型

计算机网络分层结构:

所谓网络的体系结构(Architecture)就是计算机网络各层次及其协议的集合.层次结构一般以垂直分层模型来表示.

层次结构的要点:

1)除了在物理媒体上进行的是实通信之外,其余各对等实体间进行的都是虚通信.

2)对等层的虚通信必须遵循该层的协议.

3)n层的虚通信是通过n/n-1层间接口处n-1层提供的服务以及n-1层的通信(通常也是虚通信)来实现的.

层次结构划分的原则:

1)每层的功能应是明确的,并且是相互独立的.当某一层的具体实现方法更新时,只要保持上、下层的接口不变,便不会对邻居产生影响.

2)层间接口必须清晰,跨越接口的信息量应尽可能少.

3)层数应适中.若层数太少,则造成每一层的协议太复杂;若层数太多,则体系结构过于复杂,使描述和实现各层功能变得困难.

网络的体系结构的特点是:

1)以功能作为划分层次的基础.

2)第n层的实体在实现自身定义的功能时,只能使用第n-1层提供的服务.

3)第n层在向第n+1层提供的服务时,此服务不仅包含第n层本身的功能,还包含由下层服务提供的功能.

4)仅在相邻层间有接口,且所提供服务的具体实现细节对上一层完全屏蔽.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两个计算机之间必须有一条传输数据的通路,但这还远远不够,至少还有一下的工作区完成:

(1)发起通信的计算机必须将数据通信的通路进行激活(activate)

(2)高速网络如何识别接收数据的计算机

(3)发起通信的计算机必须查明对方计算机是否准备好了接受数据

(4)发起通信的计算机必须弄清楚在对方计算机中的文件管理程序是否做好文件接收和存储文件的准备工作

(5)若计算机的文件格式不兼容,则至少其中一个计算机应完成格式转化工作

(6)对出现的各种差错和意外事故,如数据传送错误、重复或丢失网络中某个人节点交换机出故障,应当有可靠的措施保证对方计算机能收到正确数据。

相互通信的计算机必须高度协调工作才行,而这种协调是相当复杂的,为了设计这样符复杂网络。早在最初的ARPANT设计师就提出了分层的方法。“分层”可将庞大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较小的局部问题,而这些较小的局部的问题就比较易于研究和处理。

分层带来的好处:

(1)各层之间是独立的

(2)灵活性好

(3)结构上可分隔开

(4)易于实现和维护

(5)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ISO/OSI参考模型

开放系统互连(Open S ystem Interconnection)基本参考模型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标准化开放式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又称ISO's OSI参考模型.“开放”这个词表示能使任何两个遵守参考模型和有关标准的系统进行互连.

OSI包括了体系结构、服务定义和协议规范三级抽象.OSI的体系结构定义了一个七层模型,用以进行进程间的通信,并作为一个框架来协调各层标准的制定;OSI的服务定义描述了各层所提供的服务,以及层与层之间的抽象接口和交互用的服务原语;OSI各层的协议规范,精确地定义了应当发送何种控制信息及何种过程来解释该控制信息.

需要强调的是,OSI参考模型并非具体实现的描述,它只是一个为制定标准机而提供的概念性框架.在OSI中,只有各种协议是可以实现的,网络中的设备只有与OSI和有关协议相一致时才能互连.

TCP/IP模型,重点是相关的术语(SDU、PDU、IDU及SAP),比较TCP/IP网络体系结构与OSI/RM的异同点,OSI/RM的信息流动过程.

OSI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纳为:

1.OSI专家们缺乏实际经验,完成OSI标准时没有商业驱动力

2.OSI的协议实现过分复杂,而且运行效率低

3.OSI标准的制定周期太长,因而使得按OSI标准生产的设备无法及时进入市场

4.OSI的层次划分不太合理,有些功能在多个层次重复出现

进程就是指正在运行的程序

(1)应用层确定进程之间通信性质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2)运输层任务就是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

运输层可使用两个不同协议:

①面向连接的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②无连接的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运输层的数据传输的单位是报文段(segment)(使用TCP时)

运输层的数据传输的单位是用户数据报(当使用UDP时)

在分组交换网内各交换节点机内没有运输层,运输层只存在于分组交换网外面

的主机中。

(3)网络层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在发送数据时

①将运输层产生的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封装成分组或包进行传送。

在TCP/IP体系中,分组也叫IP数据报或简称数据报.本书分组和数据报做同义词

②选择合适的路由

(4)数据链接层将网络层交下来的IP数据报组装成帧(framing)

每一帧包括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

如发现有差错,数据链接层就丢弃这个出错的帧然后:①不做任何处理②要求重传

(5)物理层透明的传送比特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ISO/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

【典型习题讲解】TCP/IP模型

计算机网络的目标:

①打破“地理位置的束缚(tyranny of geography)”

②满足人们的需要

③进行电子商务

④通过Internet与客户做各种交易

Internet的几个流行用途

①访问远程信息

②个人之间通信

③交互式娱乐

Internet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网络,而是一个由许多个网络构成的网络

Web是一个分布式的系统,它运行在Internet之上

网关Gateway 使互不兼容的不同网络连接起来的机器,又称网间连接器、协议转换器.网关在传输层上以是指实现

协议Protocol是指通信双方关于如何通信的一种约定

服务是指某一层向它上一层提供一组原语(操作)。服务涉及到层之间的接口

协议是一组规则,用来规定同一层上的对等实体之间所交换的信息或分组的格式和含义。协议涉及到不同机器上对等实体之间发送的分组。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型或对象.它定义了对象上可以执行的操作,

并没有提高这些操作该如何实行.协议涉及

到服务的具体实现,它对服务的用户是不可

见的

第二学时:物理层

【知识点】

(一) 通信基础

信道、信号、宽带、码元、波特、速率等基本概念:

信道(information channels),通信专业术语)是信号的传输媒质,可分为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两类.有线信道包括明线、对称电缆、同轴电缆及光缆等.无线信道有地波传播、短波电离层反射、超短波或微波视距中继、人造卫星中继以及各种散射信道等.

信号(Signal)是运载消息的工具,是消息的载体.

带宽传输过程中振幅不会明显减弱的,这一段频率的范围称为带宽

又叫频宽是指在固定的的时间可传输的资料数量,亦即在传输管道中可以传递数据的能力.

码元在数字通信中常常用时间间隔相同的符号来表示一位二进制数字,这样的时间间隔内的信号称为二进制码元.

而这个间隔被称为码元长度. 1码元可以携带nbit的信息量

码元传输速率,又称为码元速率或传码率.其定义为每秒钟传送码元的数目,单位为"波特",常用符号"Baud"表示,简写为"B".

1)数据传输速率--每秒传输二进制信息的位数,单位为位/秒,记作bps或b/s.

计算公式: S=1/T×log2N(bps)

式中T为一个数字脉冲信号的宽度(全宽码)或重复周期(归零码)单位为秒;

N为一个码元所取的离散值个数.通常N=2K,K为二进制信息的位数,K=log2N.

N=2时,S=1/T,表示数据传输速率等于码元脉冲的重复频率.

2)信号传输速率--单位时间内通过信道传输的码元数,单位为波特,记作Baud.

计算公式: B=1/T (Baud)

式中T为信号码元的宽度,单位为秒.信号传输速率,也称码元速率、调制速率或波特率.

可见:S=B*log2N(bps) 或B=S/log2N(Baud)

若传输码元速率越高信号失真就越严重。

3)信道容量表示一个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单位:位/秒(bps)

信道容量与数据传输速率的区别是,前者表示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是信道传

输数据能力的极限,而后者是实际的数据传输速率.像公路上的最大限速与汽车实际速度的关系一样.

4)离散的信道容量

奈奎斯特(Nyquist)无噪声下的码元速率极限值B与信道带宽H的关系:

B=2*H (Baud)

奈奎斯特公式--无噪信道传输能力公式:

C=2*H*log2N (bps)

式中H为信道的带宽,即信道传输上、下限频率的差值,单位为Hz;N为一个码元所取的离散值个数.

5)连续的信道容量

香农公式--带噪信道容量公式:C=H*log2(1+S/N) (bps)

式中S为信号功率,N为噪声功率,S/N为信噪比,通常把信噪比表示成10lg(S/N) 分贝(dB).

阐述数据传输的几种方式(四种),多元调制、PCM(Pulse Code Modulator脉冲编码调制)、抽样定理及其计算,曼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时延(delay或latency)是指一个报文或分组从一个网络(或一个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

时延由以下几个不同的部分组成

(1)发送时延是结点在发送数据时使数据块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的时间。又称传输时延

(2)传播时延是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的距离而花费的时间

(3)处理时延

数据历时的总时延=传播时延+发送时延+处理时延

对于高速网络链路,我们提高的仅仅是数据的发送速率而不是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提高链路带宽只是减小了数据的发送时延

调制解调器(modem)是由调制器(MO dulator)和解调器(DEM odulator)两个字各取其字头合并而成

多路复用技术及其分类(FDM和TDM、WDM):

多路复用技术就是把许多个单个信号在一个信道上同时传输的技术.频分多路复用FDM和时分多路复用TDM是两种最常用的多路复用技术.在通信时复用器multiplexer和分用器demultiplexer成对使用的。

1.频分多路复用FDM技术原理(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在物理信道的可用带宽超过单个原始信号所需带宽情况下,可将该物理信道的总带宽分割成若干个与传输单

个信号带宽相同(或略宽)的子信道,每个子信道传输一路信号,这就是步分多路复用.

多路原始信号在步分复用前,先要通过频谱搬移技术将各路信号的频谱搬移到物理信道频谱的不同段上,使各信号的带宽不相互重叠,然后用不同的频率调制每一个信号,每个信号要一个样以它的载波频率为中心的一定带宽的通道.为了防止互相干扰,使用保护带来隔离每一个通道.

2.时分多路复用TDM技术原理

若媒体能达到的位传输速率超过传输数据所需的数据传输速率,可采用时分多路复用TDM技术,即将一条物理信道按时间分成若干个时间片轮流地分配给多个信号使用.每一时间片由复用的一个信号占用,这样,利用每个信号在时间上的交叉,就可以在一条物理信道上传输多个数字信号.

时分多路复用TDM不仅局限于传输数字信号,也可同时交叉传输模拟信号.

数据通信系统的一般结构(DTE (DataTerminalEquipment数据终端设备)、DCE(Data Circuit-terminal Equipment 数据电路端接设备)和信道).

数据通信方式及串行通信的分类(单工、半双工、全双工):

1.并行通信方式

并行通信传输中有多个数据位,同时在两个设备之间传输.发送设备将这些数据位通过对应的数据线传送给接收设备,还可附加一位数据校验位.接收设备可同时接收到这些数据,不需要做任何变换就可直接使用.并行方式主要用于近距离通信.计算机内的总线结构就是并行通信的例子.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传输速度快,处理简单.

2.串行通信方式

串行数据传输时,数据是一位一位地在通信线上传输的,先由具有几位总线的计算机内的发送设备,将几位并行数据经并--串转换硬件转换成串行方式,再逐位经传输线到达接收站的设备中,并在接收端将数据从串行方式重新转换成并行方式,以供接收方使用.串行数据传输的速度要比并行传输慢得多,但对于覆盖面极其广阔的公用电话系统来说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

3.串行通信的方向性结构

串行数据通信的方向性结构有三种,即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

单工数据传输只支持数据在一个方向上传输;

半双工数据传输允许数据在两个方向上传输,但是,在某一时刻,只允许数据在一个方向上传输,它实际上是一种切换方向的单工通信;

全双工数据通信允许数据同时在两个方向上传输,因此,全双工通信是两个单工通信方式的结合,它要求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都有独立的接收和发送能力.

数据传输的同步技术,信源与信宿,编码与调制.

数据交换技术分类及特点,主要是电路交换、报文交换与分组交换的区别和联系:

数据经编码后在通信线路上进行传输,按数据传送技术划分,交换网络又可分为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和分组交换网.

电路交换的工作原理

1.电路交换的三个过程

1)电路建立:在传输任何数据之前,要先经过呼叫过程建立一条端到端的电路.

2)数据传输:电路建立以后,数据就可以从一端发送到另一端在整个数据传输过程中,所建立的电路必须始终保持连接状态.

3)电路拆除:数据传输结束后,由某一方发出拆除请求,然后逐节拆除到对方节点.

2.电路交换技术的优缺点及其特点

1)优点:数据传输可靠、迅速,数据不会丢失且保持原来的序列.

2)缺点:在某些情况下,电路空闲时的信道容易被浪费:在短时间数据传输时电路建立和拆除所用的时间得不偿失.因此,它适用于系统间要求高质量的大量数据传输的情况.

3)特点:在数据传送开始之前必须先设置一条专用的通路.在线路释放之前,该通路由一对用户完全占用.对于猝发式的通信,电路交换效率不高.

报文交换的工作原理

问题的提出:当端点间交换的数据具有随机性和突发性时,采用电路交换方法的缺点是信道容量和有效时间的浪费.采用报文交换则不存在这种问题.

1.报文交换原理

报文交换方式的数据传输单位是报文,报文就是站点一次性要发送的数据块,其长度不限且可变.当一个站要发送报文时,它将一个目的地址附加到报文上,网络节点根据报文上的目的地址信息,把报文发送到下一个节点,一直逐个节点地转送到目的节点.

每个节点在收到整个报文并检查无误后,就暂存这个报文,然后利用路由信息找出下一个节点的地址,再把整个报文传送给下一个节点.因此,端与端之间无需先通过呼叫建立连接.

一个报文在每个节点的延迟时间,等于接收报文所需的时间加上向下一个节点转发所需的排队延迟时间之和.

2.报文交换的特点

1)报文从源点传送到目的地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在传送报文时,一个时刻仅占用一段通道.

2)在交换节点中需要缓冲存储,报文需要排队,故报文交换不能满足实时通信的要求.

3.报文交换的优点

1)电路利用率高.由于许多报文可以分时共享两个节点之间的通道,所以对于同样的通信量来说,对电路的传输能力要求较低.

2)在电路交换网络上,当通信量变得很大很大时,就不能接受新的呼叫.而在报文交换网络上,通信量大时仍然可以接收报文,不过传送延迟会增加.

3)报文交换系统可以把一个报文发送到多个目的地,而电路交换网络很难做到这一点.

4)报文交换网络可以进行速度和代码的转换.

4.报文交换的缺点

1)不能满足实时或交互式的通信要求,报文经过网络的延迟时间长且不定.

2)有时节点收到过多的数据而无空间存储或不能及时转发时,就不得不丢弃报文,而且发出的报文不按顺序到达目的地.

分组交换的工作原理

分组交换是报文交换的一种改进,它将报文分成若干个分组,每个分组的长度有一个上限,有限长度的分组使得每个节点所需的存储能力降低了,分组可以存储到内存中,提高了交换速度.它适用于交互式通信,如终端与主机通信.分组交换有虚电路分组交换和数据报分组交换两种.它是计算机网络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交换技术.

1.虚电路分组交换原理与特点

在虚电路分组交换中,为了进行数据传输,网络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要先建一条逻辑通路.每个分组除了包含数据之外还包含一个虚电路标识符.在预先建好的路径上的每个节点都知道把这些分组引导到哪里去,不再需要路由选择判定.最后,由某一个站用清除请求分组来结束这次连接.它之所以是“虚”的,是因为这条电路不是专用的.

虚电路分组交换的主要特点是:在数据传送之前必须通过虚呼叫设置一条虚电路.但并不像电路交换那样有一条专用通路,分组在每个节点上仍然需要缓冲,并在线路上进行排队等待输出.

2.数据报分组交换原理与特点

在数据报分组交换中,每个分组的传送是被单独处理的.每个分组称为一个数据报,每个数据报自身携带足够的地址信息.一个节点收到一个数据报后,根据数据报中的地址信息和节点所储存的路由信息,找出一个合适的出路,把数据报原样地发送到下一节点.由于各数据报所走的路径不一定相同,因此不能保证各个数据报按顺序到达目的地,有的数据报甚至会中途丢失.整个过程中,没有虚电路建立,但要为每个数据报做路由选择.

Ku(K under)and Ka(K above)

(二) 传输介质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与无线传输介质, 物理层接口的特性:

传输媒体是通信网络中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的物理通路,计算机网络中采用的传输媒体分有线和无线两大类.

传输媒体的特性对网络数据通信的质量有很大影响,这些特征是:

⑴物理特性:说明传输媒体的特性.

⑵传输特性:包括是使用模拟信号发送还是使用数字信号发送、调制技术、传输容量及传输频率范围.

⑶连通性:采用点到点连接还是多点连接.

⑷地理范围:在不用中间设备并将失真限制在允许范围内的情况下,整个网络所允许的最大距离.

⑸抗干扰性:防止噪音、电磁干扰对传输数据影响的能力.

⑹相对价格:包括元件、安装和维护等价格.

1.有线传输媒体

1)双绞线(TP Twisted Pair)--由螺旋状扭在一起的两根绝缘导线组成.双绞线一般分为非屏蔽双绞线(UTP Unshielded Twisted Paired)和屏蔽双绞线(STP Shielded Twisted Paired).计算机网络中最常用的是第三类和第五类非屏蔽双绞线.

⑴物理特性:铜质线芯,传导性能良好.

⑵传输特性:可用于传输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对于模拟信号,约5--6公里需要一个放大器;对于数字信号,约2--3公里需要一个中继器.双绞线的带宽达268kHz.

对于模拟信号,可用频分多路复用技术把它分成24路来传输音频模拟信号,根据目前的Modem技术,若使用移相键控法PSK,每路可达9600bps以上,这样,在一条24路的双绞线上,总传输率可达230kbps.

对于数字信号,使用T1线路总传输率可达1.544Mbps.达到更高传输率也是可能的,但与距离有关.

对于局域网(10BASE-T和100BASE-T总线),传输速率可达10Mbps-100Mbps.常用的3类双绞线和5类双绞线电缆均由4对双绞线组成,3类双绞线传输速率可达10Mbps,5类双绞线传输速率可达100Mbps.但与距离有关.

⑶连通性:可用于点到点连接或多点连接.

⑷地理范围:对于局域网,速率100Kbps,可传输1公里;速率10Mbps--100Mbps,可传输100米.

⑸抗干扰性:低频(10kHz以下)抗干扰性能强于同轴电缆,高频(10-100kHz)抗干扰性能弱于同轴电缆.

⑹相对价格:比同轴电缆和光纤便宜得多.

2)同轴电缆—(Coaxial Cable)由绕同一轴线的两个导体所组成,被广泛用于局域网中.为保持同轴电缆的正确电气特性,电缆必须接地,同时两头要有端接器来削弱信号反射作用.(它比TP有更好的屏蔽性,所以它可以在很高的速率上传数更远的距离)

⑴物理特性:单根同轴电缆直径约为1.02-2.54cm,可在较宽频范围工作.

⑵传输特性:基带同轴电缆仅用于数字传输,阻抗为50Ω,并使用曼彻斯特编码,数据传输速率最高可达10Mbps.宽带同轴电缆可用于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传输,阻抗为75Ω,对于模拟信号,带宽可达300-450MHz.在CA TV电缆上,每个电视通道分配6MHz带宽,而广播通道的带宽要窄得多,因此,在同轴电缆上使用频分多路复用技术可以支持大量的视、音频通道.基带50

⑶连通性:可用于点到点连接或多点连接.

⑷地理范围:基带同轴电缆的最大距离限制在几公里;宽带电缆的最大距离可以达几十公里.

⑸抗干扰性:能力比双绞线强.

⑹相对价格:比同轴电缆贵,比光纤便宜.

3)光纤--由能传导光波的石英玻璃纤维外加保护层构成的.光纤具有宽带、数据传输率高、抗干扰能力强、传输距离远等优点.按使用的波长区的不同分为单模和多模光纤通信方式.

⑴物理特性:在计算机网络中均采用两根光纤(一来一去)组成传输系统.按波长范围可分为三种:0.85um波长

(0.8-0.9um)、1.3um波长(1.25-1.35um)和1.55um波长区(1.53-1.58um).不同的波长范围光纤损耗特性也不同,其中

0.85um波长区为多模光纤通信方式,1.55um波长区为单模光纤通信方式,1.3um波长区有多模和单模两种方式.

⑵传输特性:光纤通过内部的全反射来传输一束经过编码的光信号,内部的全反射可以在任何折射指数高于包层媒体折射指数的透明媒体中进行.实际上光纤作为频率范围从1014-1015Hz的波导管,这一范围覆盖了可见光谱和部分红外光谱.光纤的数据传输率可达Gbps级,传输距离达数十公里.目前,一条光纤线路上只能传输一个载波,随着技术进一步发展,会出现实用的多路复用光纤.

⑶连通性:采用点到点连接还是多点连接.

⑷地理范围:可以在6-8公里的距离内不用中继器传输,因此光纤适合于在几个建筑物之间通过点到点的链路连接局域网.

⑸抗干扰性:不受噪声或电磁影响,适宜在长距离内保持高数据传输率,而且能够提供良好的安全性.

⑹)相对价格:目前价格比同轴电缆和双绞线都贵.

2.无线传输媒体W 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

1)微波通信:载波频率为2GHZ至40GHZ.频率高,可同时传送大量信息;由于微波是沿直线传播的,故在地面的传播距离有限.

2)卫星通信:是利用地球同步卫星作为中继来转发微波信号的一种特殊微波通信形式.卫星通信可以克服地面微波通信距离的限制,三个同步卫星可以覆盖地球上全部通信区域.

3)红外通信和激光通信:和微波通信一样,有很强的方向性,都是沿直线传播的.但红外通信和激光通信要把传输的信号分别转换为红外光信号和激光信号后才能直接在空间沿直线传播.

微波、红外线和激光都需要在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有一条视线通路,故它们统称为视线媒体.

(三) 物理层设备中继器,集线器,重点比较其功能和性能的区别.

集线器:集线器的基本功能是信息分发,它把一个端口接收的所有信号向所有端口分发出去.一些集线器在分发之前将弱信号重新生成,一些集线器整理信号的时序以提供所有端口间的同步数据通信.

集线器(Hub)是中继器的一种形式,区别在于集线器能够提供多端口服务,也称为多口中继器.集线器在OSI/RM中

【教学重点和难点】带宽,速率的概念,电路交换、报文交换与分组交换的区别,中继和集线的区别

【典型习题讲解】带宽,速率的计算

移动电话(mobile phone)已经经历了三代发展每一代都有不同的技术

(1)模拟语音

(2)数字语音

(3)数字语音和数据(Internet,email等)

第三学时: 数据链路层

【知识点】

链路(Link)(物理链路)就是一条无源的点到点的物理线路段,中间没有任何其它的交换节点可见链路

只是一条通路的一部分

数据链路(Data Link) (逻辑链路)在一条线路上传输数据时,除了必须的一条物理线路外,还必须有一些必要的通信协议来控制这些数据的传输若把这些实现协议的硬件和软件加到链路上就构成了数据

的链路

(一)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链路管理,帧定界,流量控制,差错控制,将数据和控制信息区分开,透明传输,寻址等主要功

能.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如下:

(1)链路管理数据链路的建立,维持和释放叫做链路管理

(2)帧定界是指收方应当能从比特流中区分出一帧开始和结束的地方也称为帧同步

(3)流量控制(flow control)发方发送数据的速率必须使收方来得及接受,当收方来不及接受时,就必须

及时的控制发方发送数据的速率

(4)差错控制一般要求有基地的比特差错率

一类是前向纠错收到有差错的数据帧时,自动的更正过来,开销太大

一类是差错检测检测出有差错的帧时就立即丢弃接下来 1.不进行任何处理

2.由数据链接层重传丢弃的帧

(5)将数据和控制信息区分开数据和控制信息处于同一帧中,必须有相应的措施使收方能够将他们区分

(6)透明传输不管所传的数据是什么样的比特组合都能在链路上传送

(7)寻址必须保证每一帧都能送到正确的目的站,收方也应该知道发方是哪个站

(二) 组帧

(三) 差错控制检错编码和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的算法解析

用以使发送方确认接收方是否正确收到了由它发送的数据信息的方法称为反馈差错控制.通常采用反馈检测和自动重发请求(ARQ)两种基本方法来实现.

1.反馈检测法

反馈检测法也称回送校检法或“回声”法,主要用于面向字符的异步传输中,如终端与远程计算机间的通信.这是一种无须使用任何特殊代码的差错检测法.双方进行数据传输时,接收方将接收到的数据(可以是一个字符,也可以是一帧)重新发回发送方,由发送方检查是否与原始数据完全相符.若不相符,则发送方发送一个控制字符(如DEL)通知接收方删去出错的数据,并重新发送该数据;若相符,则发送下一个数据.

反馈检测法原理简单,实现容易,也有较高的可靠性.但每个数据均被传输两次,信道利用率很低.这种差错控制方法一般用于面向字符的异步传输中,因为这种场合下信道效率并不是主要矛盾.

2.自动重发请求法(ARQ法)

实用的差错控制方法,既要传达室输可靠性高,又要信道利用率高.为此可使发送方将要发送的数据帧附加一定的冗余检错码一并发送,接收方则根据检错码对数据帧进行差错检测,若发现错误,就返回请求重发的应答,发送方收到请求重发的应答后,便重新传送该数据帧.这种差错控制方法就称为自动重发请求法(Automatic Repeat reQuest),简称ARQ法.

ARQ法仅需返回少量控制信息,便可有效地确认所发数据帧是否正确被接收.ARQ法有几种实现方案,空闲重发请求(Idle RQ)和连续重发请求(Continuous RQ)是其中最基本的两种方案.

(1)空闲重发请求(Idle RQ).空闲重发请求方案也称停等(Stop and Wait)法,该方案规定发送方每发送一帧后就要停下来等待接收方的确认返回,仅当接收方确认正确接收后再继续发送下一帧.空闲重发请求方案的实现过程如下:

①发送方每次仅将当前信息帧作为待确认帧保留在缓冲存储器中;

②当发送方开始发送信息帧时,随即启动计时器;

③当接收方收到无差错信息帧后,即向发送方返回一个确认帧;

④当接收方检测到一个含有差错的信息帧时,便舍弃该帧;

⑤若发送方在规定时间内收到确认帧,即将计时器清零,继而开始下一帧的发送;

⑥若发送方在规定时间内未收到确认帧,(即计时器超时),则应重发存于缓冲器中的侍确认信息帧.

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空闲RQ方案的收、发送方仅需设置一个帧的缓冲存储空间,便可有效地实现数据重发并确保接收方接收的数据不会重份.空闲RQ方案最主要的优点就是所需的缓冲存储空间最小,因此在链路端使用简单终端的环境中被广泛采用.

(2)连续重发请求(Continuous RQ).连续重发请求方案是指发送方可以连续发送一系列信息帧,即不用等前一帧被确认便可发送下一帧.这就需要在发送方设置一个较大的缓冲存储空间(称作重发表),用以存放若干待确认的信息帧.当发送方到对某信息帧的确认帧后便可从重发表中将该信息帧删除.所以,连续RQ方案的链路传输效率大大提高,但相应地需要更大的缓冲存储空间.连续RQ方案的实现过程如下:

①发送方连续发送信息帧而不必等待确认帧的返回;

②发送方在重发表中保存所发送的每个帧的备份;

③重发表按先进先出(FIFO)队列规则操作;

④接收方对每一个正确收到的信息帧返回一个确认帧;

⑤每一个确认帧包含一个惟一的序号,随相应的确认帧返回;

⑥接收方保存一个接收次序表,它包含最后正确收到的信息帧的序号;

⑦当发送方收到相应信息帧的确认后,从重发表中删除该信息帧的备份;

⑧当发送方检测出失序的确认帧(即第N号信息帧和第N+2号信息帧的确认帧已返回,而N+1号的确认帧未返回)后,便重发未被确认的信息帧.

上面连续RQ过程是假定在不发生传输差错的情况下描述的,如果差错出现,如何进一步处理还可以有两种策略,即GO-DACK-N策略和选择重发策略.

GO-DACK-N策略的基本原理是,当接收方检测出失序的信息帧后,要求发送方重发最后一个正确接收的信息帧之后的所有未被确认的帧;或者当发送方发送了N个帧后,若发现该N帧的前一个帧在计时器超时后仍未返回其确认信息,则该帧被判为出错或丢失,此时发送方就不得不重新发送出错帧及其后的N帧.这就是GO-DACK-N(退回N)法名称的由来.因为,对接收方来说,由于这一帧出错,就不能以正常的序号向它的高层递交数据,对其后发送来的N帧也可能都不能接收而丢弃.GO-DACK-N可能将已正确传送到目的方的帧再重传一遍,这显然是一种浪费.另一种效率更高的策略是当接收方发现某帧出错后,其后继续送来的正确的帧虽然不能立即递交给接收方的高层,但接收方仍可收下来,存放在一个缓冲区中,同时要求发送方重新传送出错的那一帧.一旦收到重新传来的帧后,就可以原已存于缓冲区中的其余帧一并按正确的顺序递交高层.这种方法称为选择重发(SELECTICE REPEAT).

(四) 流量控制与可靠传输机制. 流量控制、可靠传输与滑轮窗口机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重点解析单帧滑动窗口与停止-等待协议,.多帧滑动窗口与后退N帧协议(GBN),多帧滑动窗口与选择重传协议(SR)并进行实例化描述.

流量控制涉及链路上字符或帧的发送速率的控制, 以使接收方在接收前的足够的缓冲存储空间来接收每一个字符或帧.例如,在面向字符的终端——计算机链路中,若远程计算机为许多台终端服务,它就有可能因不能在高峰时按预定速率传输全部字符而暂时过载.同样,在面向帧的自动重发请求系统中,当待确认帧数量增加时,有可能超出缓冲器存储空间,也会造成过载.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流量控制方案:XON/XOFF方案和窗口机制.

1.XON/XOFF方案

增加缓冲存储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收、发双方在传输速率上的差异,但这是一种被动、消极的方法.因为,一方面系统不允许开设过大的缓冲空间,另一方面对于速率显著失配并且又传送大量数据的场合,仍会出现缓冲空间不够的现象.XON/XOFF方案方案则是一种相比之下更主动、更积极的流量控制方法.

XON/XOFF方案中使用一对控制字符来实现流量控制,其中XON采用ASCII字符集中的控制字符DC1,XOFF 采用ASCII字符集中的控制字符DC3.当通信路上的接收方发生过载时,便向发送方发送一个XOFF字符,发送方接收XOFF字符后便暂停发送数据;等接收方处理完缓冲器中的数据,过载恢复后,再向发送方发送一个XON字符,以通知发送方恢复数据发送.在一次数据传输过程中,XOFF、XON的周期可重复多次,但这些操作对用户来说是透明的.

许多异步数据通信软件包均支持XON/XOFF协议.这种方案也可用于计算机向打印机或其它终端设备发送字符,在这种情况下,打印机或终端设备中的控制部件用以控制字符流量.

2.窗口机制

为了提高信道的有效利用率,如前所述采用了不等待确认帧返回就连续发送若干帧的方案.由于允许连续发送多个未被确认的帧,帧号就需采用多位二进制才能加以区分.因为凡被发出去蛤尚未被确认的帧都可能出错或丢失而要求重发,因而这些帧都要保留下来.这就要求发送方有较大的发送缓冲区保留可能要求重发的未被确认的帧.

但是缓冲区容量总是有限的,如果接收方不能以发送方的发送速率处理接收到的帧,则还是可能用完缓冲容量而暂时过载.为此,可引入类似于空闲RQ控制方案的调整措施,其本质是在收到一确定帧之前,对发送方可发送的帧的数目加以限制.这是由发送方调整保留在重发表中的待确认帧的数目来实现的.如果接收方来不及时对心到的帧进行处理,则便停发确认信息,此时发送方的重发送方的重发表就会增长,当达到重发表限度时,发送方就不再发送新帧,直至再次收到确认信息为止.

不了实现此方案,发送方存放待确认帧的重发表中,应设置待确认帧数目的最大限度,这一限度被称为链路的发送窗口.显然,如果窗口设置为1,即发送方缓冲能力仅为一个帧,则传输控制方案就回到了空闲RQ方案,此时传输效率很低.故窗口限度应选为使接收方尽量能处理或接受收到的所有帧.当然选择时还必须考虑诸如帧的最大长度、可使用的缓冲存空间以及传输速率等因素.

重发表是一个连续序号的列表,对应发送方已发送但尚未确认的那些帧.这些帧的序号有一个最大值,这个最大值即发送窗口的限度.所谓发送窗口就是指示发送方已发送但尚未确认的帧序号队列的界,其上、下界分别称为发送窗口的上、下沿,上、下沿的部距称为窗口尺寸.接收方类似地也有接收窗口,它批示允许接收和帧的序号.

发送方每次发送一帧后,待确认帧的数目便增1,每收到一个确认信息后,待确认帧的数目便减1.当重发表长度计数值,即待确认帧的数目等于发送窗口尺寸时,便停止发送新的帧.

一般帧号只取有限位二进制数,到一定时间后就又反复循环.若帧号配3位二进制数,则帧号在0~7间循环.如果发送窗口尺寸取值为2.则发送如图3.15所示.图中发送方阴影部分表示打开的发送窗口,接收方阴影部分则表示打开的接收窗口.当传送过程进行时,打开的窗口位置一直在滑动,所以也称为滑动窗口(Slidding Window),或简称为滑窗.

一般来说,凡是在一定范围内到达的帧,即使它们不按顺序,接收方也要接收下来.若把这个范围看成是接收窗口的话,由接收窗口的大小也应该是大于1的.而Go-back-N正是接收窗口等于1的一个特例,选择重发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滑动窗口协议,只不过其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都大于1.若从滑动窗口的观点来统一看待空闲RQ、Go-back-N 及选择重发三种协议,它们的差别仅在于各自窗口尺寸的大小不同而已:

空闲RQ:发送窗口=1,接收窗口=1;

Go-back-N: 发窗口>1,接收窗口>1;

选择重发:发送窗口>1,接收窗口>1.

若帧序号采用3位二进制编码,由最大序号为Smax=2^3-1=7.对于有序接收方式,发送窗口最大尺寸选为Smax;对于无序接收方式,发送窗口最大尺寸至多是序号范围的一半.发送方管理超时控制的计时器数应等于缓冲器数,而不是序号空间的大小.

(五)介质访问控制. 讲授信道划分,频分多路复用(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FDM)、时分多路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波分多路复用(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WDM)、码分多路复用(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CDM)、码分复用(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的概念和基本原理.重点随机访问介质访问控制. 主要是ALOHA随机争用协议( 纯ALOHA技术和时隙ALOHA技术),CSMA随机访问

技术(先听后说),以及非坚持型算法,1-坚持型算法和p-坚持型算法.CSMA/CD随机访问技术,主要是CSMA/CD─带有碰撞(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控制方法及其主要特点:先听后说,边听边说(二进制指数避让算法).

具有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 即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方法

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 voidance)

具有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CSMA/CD采用随机访问和竞争技术,这种技术只用于总线拓扑结构网络.CSMA/CD结构将所有的设备都直接连到同一条物理信道上,该信道负责任何两个设备之间的全部数据传送,因此称信道是以“多路访问”方式进行操作的.站点以帧的形式发送数据,帧的头部含有目的和源点的地址.帧在信道上以广播方式传输,所有连接在信道上的设备随时都能检测到该帧.当目的地站点检测到目的地址为本站地址的帧时,就接收帧中所携带的数据,并按规定的链路协议给源站点返回一个响应.

采用这种操作方法时,在信道上可能有两个或更多的设备在同一瞬间都会发送帧,从而在信道上千万帧的重叠而出现并有差错,这种现象称为冲突.为减少这种冲突,源站点在发送帧之前,首先要监听信道上是否有其它站点发送的载波信号(即进行“载波监听”),若监听到信道上有载波信号则推迟发送,直到信道恢复到安静(空闲)为止.另外,还要采用边发送边监听的技术(即“冲突检测”),若监听到干扰信号,就表示检测到冲突,于是就要立即停止发送.为了确保冲突的其它站点知道发生了冲突,首先在短时间里持续发送一串阻塞(Jam)码,卷入冲突的站点则等待一随机时间,然后准备重发受到冲突影响的帧.这种技术对发生冲突的传输能迅速发现并立即停止发送,因此能明显减少冲突次数和冲突时间.

轮询访问介质访问控制:令牌传递协议.

控制令牌是另一种传输媒体访问控制方法.它是按照所有站点共同理解和遵守的规则,从一个站点到另一个站点传递控制令牌,一个站点只有当它占有令牌时,才能发送数据端帧,发完帧后,即把令牌传递下一个站点.其操作次序如下:

⑴首先建立一个逻辑环,将所有站点同物理媒体相连,然后产生一个控制令牌.

⑵控制令牌由一个站点沿着逻辑环顺序向下一个站点传递.

⑶等待发送帧的站点接收到控制令牌后,把要发送的帧利用物理媒体发送出去,然后再将控制令牌沿逻辑环传递给下一站点.

控制令牌方法除了用于环形网拓扑结构(即令牌环)之外,也可以用于总线网拓扑结构(即令牌总线).

【教学重点和难点】流量控制与可靠传输机制,介质访问控制

【典型习题讲解】滑动窗口,CSMA/CD协议;CS MA/CA协议

(一) 局域网. 局域网的基本概念与体系结构,分析LAN特性的三个主要技术:传输介质、拓扑结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MAC)其中MAC最重要. 以太网与IEEE 802.3,包括总线网、以太网(Ethernet),以太网及其标准(10BASE、100BASE和1000BA SE),以太网中继规则(5-4-3-2-1规则).

IEEE在1980年2月成立了局域网标准化委员会(简称IEEE 802 委员会),专门从事局域网的协议制订,形成了一簇的标准,称为IEEE 802标准.该标准已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采纳,作为局域网的国际标准系列,称为ISO 8802标准.要这些标准中,根据局域网的多种类型,规定了各自的拓朴结构、媒体访问控制方法、帧和格式和听任等内容.

IEEE 802.1是局域网的体系结构、网络管理和网际互连协议.IEEE 802.2集中了数据链路层中与媒体无亲的LLC协议.涉及与媒体访问有关的协议,则根据具体网络的媒体访问控制访问分别处理,其中主要的MAC协议有:IEEE 802.3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访问方法和物理层协议、IEEE 802.4令牌总线(Token Bus)访问方法和物理层的协议、IEEE 802.5令牌环(Token Ring)访问方法和物理层协议,IEEE 802.6关于城域网的分布式他列总线DQDB(Distributed Queue Dual Bus)的标准等.

IEEE802标准定义了LLC子层和MAC子层的帧格式.数据传输过程中,LLC子层将高层递交的报文分组作为LLC的信息字段,再加上LLC子层目的服务访问点(DSAP),源服务访问点(SSAP)及相应的控制信息以构成LLC帧.

LLC的链路只有异步平衡方式(ABM),而不用政党响应方式(NRM)和异步响应(ARM).也即节点均为组合站,它们既可作为主站发送命令,也可作为从站响应命令.IEEE 802.2标准定义的LLC帧格式与HDLC的帧格式有点类似,其控制字段的格式和功能完全效仿HDLC的平衡方式制定.LLC帧也分为信息帧、监控帧和无编号帧三类.信息帧

主要用于信息数据传输,监控帧主要用于流量控制,无编号帧用于LLC子层传输控制信号以对逻辑链路进行建立与释放.LLC帧的类型取决于控制字段的第1、2位,信息帧和监控帧的控制字段均为2字长,无编号帧的控制字段为1字节.监控帧控制字段中的第5~8位为保留位,一般设置为0.控制字段中的其它位含义与HDLC控制字段中的含义相同.

交换以太网特点、三种转发机制及VLAN(虚拟局域网)概念.令牌环网的基本原理,IEEE802.5--令牌环网(Token Ring)令牌环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工作原理及其特点,IEEE802.4--令牌总线网(Token-Bus)令牌总线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工作原理及其特点,总结令牌总线的特点,即物理上是总线结构,逻辑上是令牌环.

(二) 广域网广域网的基本概念,. PPP协议, HDLC(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包括HDLC链路结构,HDLC的帧格式,零比特插入删除技术(位填充删除技术),HDLC的帧类型(信息帧(I帧)、监控

HDLC是通用的数据链路控制协议,在开始建立数据链路时,允许选用特定的操作方式.所谓操作方式,通俗地讲就是某站点是以主站点方式操作还是以从站方式操作,或者是二者兼备.链路上用于控制目的的站称为主站,其它的受主站控制的站称为从站.主站对数据流进行组织,并且对链路上的差错实施恢复.由主站发往从站的帧称为命令帧,而从从站返回主站的帧称为响应帧.连有多个站点的链路通常使用轮询技术,轮询其它站的站称为主站,而在点-点链路中每个站均可为主站.主站需要比从站有更多的逻辑功能,所以当终端与主机相连时,主机一般总是主站.在一个站连接多个链路的情况下,该站对于一些链路而言可能是主站,而对于一些链路而言又可能是从站.有些站可兼备主站和从站的功能,这种站称为组合站,用于组合站之间信息传输的协议是对称的,即在链路上主、从站具有同样的传输控制功能,这又称作平衡操作.相对的,那种操作时有主站、从站之分的,且各自功能不同的操作,称为非平衡操作.

HDLC中常有的操作方式有以下三种:

①正常响应方式NRM(Norma Responses Model) .这是一非平衡数据链路方式,有时也称非平衡正常响应方式.该操作方式适用于面向终端的点—点或一点与多点的链路.在这种操作方式中,传输过程由主站启动,从站只有收到主站某个命令帧后,才能作出响应向主站传输信息.响应信息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帧组成,若信息由多个帧组成,则应指出哪一个是最后一帧.主站负责整个链路,且具有轮询、选择从站及向从站发送命令的权利,同时也负责对超时、重发及各类恢复操作的控制.

②异步响应方式ARM Asynchronous Responses Mode)这也是一种非平衡数据链路操作方式,与NRM不同的是,ARM下的传输过程由从站启动.从站主的动发送给主站的一个或一组帧中可包含有信息,也可以是仅以控制为目的而发的帧.在这种操作方式,与NRM不同的是,ARM下的传输过程由从站启动.从站主的动发送给主站的一个或一组帧中可包含有信息,也可以是仅以控制为目的而发的帧.在这种操作方式下,由从站来控制超时和重发.该方式对采用轮询方式的多站链路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③异步平衡方式ABM(Asynchronous Balanced Mode).这是一种允许任何节点来启动传输的操作方式.为了提高链路传输效率,节点之间在两个方向上都需要有较高的信息传输量.在这种操作方式下,任何时候任何站点都能启动传输操作,每个站点既可作为主站又可作为从站,即每个站都是组合站.各站都有相同的一组协议,任何站点都可以发送或接收命令,也可以给出应答,并且各站对差错恢复过程都负有相同的责任.

ATM网络基本原理.

ATM采用异步时分复用方式工作,来自不同信息源的信元汇集到一起,在一个缓冲器内排队,队列中的信元著

个输出到传输线路,在传输线路上形成首尾相接的信元流.信元的信头中写有信息的标志(如A和B),说明该信元去往的地址,网络根据信头中的标志来转移信元.

信息源随机地产生信息,因为信元到达队列也是随机的.高速的业务信元来得十分频繁、集中,低速的业务信元来得很稀疏.这些信元都按先来后到在队列中排队,然后按输出次序复用到传输线上.具有同样标志的信元在传输线上并不对应某个固定的时间间隙,也不是按周期出现的,也即信息和它在时域的位置之间没有关系,信息只是按信头中的标志来区分的.这种复用方式称为异步时分复用(Asynchronous Time Division Multiolex),又称统计复用(Statistic Multiptx).而在同步时分复用方式(如PCM复用方式)中,信息以它在一幀中的时间位置(时隙)来区分,一个时隙对应着一条信道,不需要另外的信息头来标识信息的身份.

异步时分复用方式使ATM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任何业务也都可按实际需要来占用资源.对于特定的业务,传送速率可随信息到达的速率而变化,因此网络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ATM网络可以适用于任何业务,不论其特性如何(速率高低、突发性大小、质量和实时性要求等),网络都按同时的模式来处理,真正做到了完全的业务综合.

若某个时刻队列中没有等待发送的信元,此时线路上就出现未分配信元(信头中含有标志φ);反之,若某个时刻传输线路上找不到可以传送新元的机会(信云啊都已排满),而队列已经充满缓冲区,此时为了尽量减少对业务质量的影响,将优先级别低的信元丢弃.缓冲区的容量必须根据信息流量来计算,以使信元丢弃率在10-9以下.

为了提高处理速度和降低延迟,ATM以面向连接器的方式工作.网络的处理工作十分简单:通信开始时建立虚电路,以后用户将虚电路标志写入信头(即地址信息),网络根据虚电路标志将信元送往目的地.

经过A TM网络中的节点提供信元的交换.其实,ATM网络的节点完成的只是虚电路的交换,因为同一虚电路上的所有信元都选择同样的路由,经过同样的通路到达目的地.在接收段,这些信元到达的次序总是和发送次序相同.

ATM交换节点的工作比X.25分组交换网中的节点要简单得多.A TM节点只做信头的CRC检验,对于信息的传输差错根本不过问.ATM节点不做差错控制(信头中根本你没有信元的编号),也不参与流量控制,这些工作都留给终端去做.ATM节点的主要工作就是读信头,并根据信头的内容快速的将信元送往要去的地方,这件工作在很大的程度上依靠硬件来完成,所以ATM交换的速度非常快,可以和光纤的传输速度相匹配.

(三) 数据链路层设备

网桥,网桥的概念:

网桥是一种存储转发设备,用来连接类型相似的局域网.从互连网络的结构看,网桥属于DCE级的端到端的连接;从协议层次看,网桥属于链路层范畴,存该层对数据帧进行存储转发.它既不同于只作单纯信号增强的转接器,也不同于进行网络层转换的网间连接器.但网桥仍然是一种网络连接的方法,因为局域网本身没有网络层,只有在主机站点上才有网络层或提供网络层服务的功能.

网桥接收帧并送到数据链路层进行差错校验,然后送到物理层再经物理传输媒体送到另一个子网.在转发帧以前,网桥对帧的内容和格式不做修改或仅做很少的修改. 网桥应该有足够的缓冲空间,以便能满足高峰负荷时的要求.另外,必须具备寻址和路由选择的;逻辑功能.

透明网桥与生成树算法;源选径网桥与源选径算法.局域网交换机及其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IEEE 802.x系列协议,网桥选径算法

【典型习题讲解】HDLC协议,网桥选径算法

第五学时: 网络层

(一) 网络层的功能异构网络互联原则,路由与转发的区别和工作原理,拥塞控制的一半处理方式.

(二) 路由算法静态路由与动态路由的划分原则,距离-向量路由算法,链路状态路由算法,层次路由路由选择算法及其分类,Dijstra算法(求最短路由),OSPF部分详细讲解,. D-V法和L-S法(距离矢量法和链路状态法),介绍计算路由的方法,并写出路由表、画出路由树.

(三) IPv4 IPv4分组原则,是一种分等级的地址结构.IPv4地址与NA T,地址转换的必要性和原理.子网划分与子网掩码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实践中的注意事项.CIDR的概念和作用,即消除了传统的A类、B 类和 C 类地址以及划分子网的概念,有效地分配IPv4 的地址空间.

从概念上说,IP地址的层次结构具有两个重要特性:

●每台主机分配了一个唯一的地址.

●网络标识号的分配必须全球统一,但主机标识号可由本地分配,不需全球一致.

IP地址有不同的版本:IPv4、IPv6.现以当前因特网使用的IPv4(第4版本)为例说明IP编址,因特网(IP网)为每台主机分配一个唯一的4字节(32比特)IP地址.为了便于管理,把这32位地址按分级地址空间的树形表示法分为两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