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谢帖

谢帖

谢帖
谢帖

哀 子

泣血稽颡暨其孙

泣稽首

功服侄

增孙

航豪泣稽首

暨其孙 任贤

谢帖的一种格式。

丧事礼仪知识- 守灵

丧事礼仪知识-守灵 守灵也称为守夜。古人认为人死后三天内要回家探望,因此子女守候在灵堂内,等他的灵魂归来。每夜都有亲友伴守,直到遗体大殓入棺为止。演变到现在,守灵便是亲人们聚在一起,悼念死者,抒发缅怀之情。 守灵基本上以三天为限,有在住宅内的灵棚、灵堂内守灵的,也有在殡仪馆内租礼厅守夜的。在郊县现在还有"搁三朝"之举。《礼记〃问丧》中有"三日而后殓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之心亦益已衰亦。家室之计,衣服之具亦已成矣。亲戚之远者亦可以至矣。是故圣人为之决断,以三日为之礼制也"。所以守灵三夜,并不完全出于迷信,而是三天的时间,准备工作都全了,远方的亲戚、朋友也能赶到,足以尽人情。 (一)灵堂布置古时候的人们相信灵魂不死,他们认为死亡仅仅是灵魂摆脱了肉体的束缚,必须使灵魂有一个安顿之处,演变到后来,便出现了灵堂。人死后,丧家在家门口搭建灵棚,或在厅堂内设灵堂,使死者灵魂有安息之处,也是亲友吊丧死者的场所。 灵堂的布置一般是灵堂上方高挂死者遗像,下书斗大的"奠"或"悼"字,左右两边高挂挽联,用以概括死者一生的主要功绩或经历;灵堂两侧多挂有挽联,多少不一;民间还将亲朋赠送的祭幛悬于两侧,越多就越显得热闹风光;灵堂前设供桌,上摆祭物,多为菜肴果品之类,两旁香烛高烧;灵柩置于供桌之后。灵堂的布置讲究肃穆庄重,文明整洁。灵堂门外左右两侧置长桌,一边为收礼处,一边为签到处。守灵期间,灵堂的供桌上燃有一盏油灯,时时加油,不使熄灭,号为"长明灯"。现在有特大号的蜡烛,能连续燃烧几天,可减轻守灵人的负担。民间认为,守灵时围观伴宿者越多,丧家脸上就越光彩。 (二)、守灵方式过去守灵大多在家庭进行。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同时带来的住房紧张问题,使原来在家庭进行的守灵活动受到限制,因此,守灵的方式也出现了变化。目前主要有家庭守灵和在殡仪馆守灵二种。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文译文

羲之笔势论 原文译文 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 我告诉你,子敬,我察觉你学书法的悟性超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今述《笔势论》一篇, 过 常人,但还没有娴熟于规矩。父亲不亲自教儿 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故 这 方面的错误,摘出它最重要、最实际的东西, 辨其所所由,堪愈膏肓之疾。今书《乐毅论》 记录在这里方便适用。可能遇到一幅字中多处变 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 体,但 很少能触及书法的根本;因转角笔的地方 之秘 之,不可示知诸友。穷研篆籀,功省而易 屡见,而 没有认识到笔法的来源。悬针垂露的笔 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存意学者,两月可 迹, 难以成为一种体制;而波浪翻空,云气蒸腾 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此之笔论, 的势 态,又足以使人迷惑,所以我要辨明书法的 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笔削久矣, 原由, 能够治愈那些病入膏肓的俗书。 现在我写 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 《乐毅论》一本和《笔势论》一篇,留给你藏好, 其要略,以为斯论。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 不要传 播给外人,秘密地封存收藏,不要给朋友 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们看。深入地研究篆籀 zhcu ,可以省些功夫而 容易成功,编辑各家精品专长,可以让字形更清 晰,体势 更显著。留心学习的人,两个月就可以 见到他的灵感成功;没有灵感和悟性的人,一百 篇, 幵汝之悟。 子,自古就有此说法。现在我著述《笔势论》 楷, 多, 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 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或变体处 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悬针垂露 篇,来启发你的悟性。 这里论到的字势,总起来有十二章,每一章 都有它的意旨,定下它的标准、楷模,详细指出

王羲之《乐毅论》临习指导

一、《乐毅论》简介 《乐毅论》(上图为拓本局部)系王羲之小楷法帖,创作于永和四年(348年)。《乐毅论》为三国时期夏侯玄所撰,是一篇论述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乐毅征战主事的文章。王羲之抄写这篇书迹,是付给其子王献之的。原迹久已不存,有《越州石氏帖》、《玉烟堂帖》、《快雪堂帖》等众多刻本传世。 《乐毅论》是王羲之楷书中颇负盛誉的名帖,历代名家对此赞不绝口。隋智永在《题右军{乐毅论)后》说:“《乐毅论》者,正书第一。梁世模出,天下珍之。自萧、阮之流,莫不临学。”唐褚遂良《拓本<乐毅论)记》指出:“(《乐毅论》)笔势精妙,备尽楷则。”北宋黄庭坚有诗咏《乐毅论》为:“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清人钱泳《书学》对《乐毅论》更是大为推崇:“昔人谓右军《乐毅论》为千古楷法之祖,其言确有理据。盖《黄庭》、《曹娥》、《像赞》非不妙,然各立面目,惟《乐毅》冲融大雅,方圆适中,实开后世馆阁试策之端,斯为上乘。” 《乐毅论》外标冲蔼之容,内含清刚之气;遒劲之中不失婉媚,端庄之中不失姿态;精淳粹美,清雄雅正,意境高远,静气迎人,所谓“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空灵淡荡,高怀绝俗,真大雅不群之作也。《乐毅论》是学习小楷的上乘法帖,从其学起,定能获益匪浅。 二、学习《乐毅论》应注意的几点 《乐毅论》(下图为拓本局部)是小楷名帖,它与写其他大楷碑帖不一样,因此在临写该帖(也包括临写其他小楷字帖)时必须注意以下几

点: 第一,写小楷虽仅靠锋尖运行,但仍保持“逆起、行笔、回收”的运笔过程,也按轻、重、疾、涩的方法运笔。在结构上,小楷讲究舒展,抱成一团则眉目不清。 第二,初学小楷,用笔宜缓,缓则允许我们有时间注意到笔法的完善。王羲之《笔势论》中说:“初业书要类乎本,缓笔以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小楷字形虽微,但用笔最要精到。端坐作书时,思想要集中,一念不可它移,精神要贯注,一毫不可苟且,使锋藏画中,力透纸背。特别是发笔、收笔、转换、过渡、中间走笔处,尤不可忽略。明末清初书法家倪苏门《书法论》中说:“轻、重、徐、疾四法之中,惟以徐为要。徐者,缓也,即留得笔住也。此法—熟,则诸法方可运用。”切忌字小而忙行笔势,犯急躁草率、信手疾书之病。 第三,初学小楷,当先从基本点画人手,后构结体。点画结字既熟,方可注意到笔势的往来和自然的韵律。小楷虽以沉静端庄为主,但亦当静中寓动,既欲态度自在,有老僧补衲之沉静;又要笔机活泼,兼天马行空之动势。 总之,学习小楷,捷则有之,忙则不可。要达到这种境界,惟一的办法就是一个“熟”字。笔法圆熟,则腕不停笔,笔不离纸,虽翰落如飞,而点画精到、结体熨帖、态度雍容,气韵自然生动。 三、《乐毅论》的点画特点 尽管点画在用笔方法上,小楷与大楷并无多大的区别,但事实上小

白事操办之灵堂的布置

丧事大全之挽联 (一)灵堂门联: 1、父亡选用: 难忘手泽,永忆天伦 继承遗志,克颂先芬 2、母亡选用: 难忘淑德,永记慈恩 春晖未报,秋雨添愁 3、灵堂通用: 音容已杳,德泽犹存 精神不死,风范永存 灵魂驾鹤去,正气乘风来 良操美德千秋在,高节亮风万古存 (二)通用联 流芳百世,遗爱千秋音容宛在,浩气常存陇上犹留芳迹,堂前共仰遗容桃花流水杳然去,明月清风几处游 美德堪称典范,遗训长昭泣人 一生俭朴留典范,半世勤劳传嘉风 慈竹当风空有影,晚萱经雨似留芳 流水夕阳千古恨,凄风苦雨百年愁 (三)挽男联 前世典范,后人楷模名留后世,德及乡梓 一生行好事,千古留芳名 高风传乡里,亮节昭后人 悲声难挽流云住,哭音相随野鹤飞 鹤驾已随云影杳,鹃声犹带月光寒 朗月清风怀旧宇,残山剩水读遗诗 等闲暂别犹惊梦,此后何缘在晤言 天上陨颗明星,人间少名俊杰 瑶池来位贵客,佛国添座金刚 (四)挽女联 秋风鹤唳,夜月鹃啼独剪西窗,梅残东阁 慈颜已逝,风木与悲 白云悬影望,鸟鸟切遐思 花为春寒泣,鸟因肠断哀 女星沉宝婺,仙驾返瑶池 花落胭脂春去早,魂销锦帐梦来惊 西地驾已归王母,南国辉空仰婺星 宝婺光沉天上宿,莲花香观佛前身 蝶化竟成辞世梦,鹤鸣犹作步虚声 鹃啼五夜凄风冷,鹤唳三更苦雨寒 魂归九天悲夜月,芳流百代忆春风 绮阁风凄伤鹤唳,瑶阶月冷泣鹃啼 慈竹临风空有影,晚萱经雨不留芳

慈竹霜寒丹凤集,桐花香萎白云悬 情操白如银,洁净晶莹光如雪 慈心红盛火,鲜明炽烈映红梅 (五)通用联横批 永垂不朽,流芳百世,遗爱千秋,含笑九泉,天人同悲永垂千古,功业长存,孝慰忠魂,举世同悲,留芳千古浩气长存,千古长存,名垂青史,千古流芳 (六)挽丈夫 夫妻恩,今世未全来世再 儿女债,两人共负一人完 今宵杵捣蓝桥去,何日笙吹白鹤来 (七)挽妻子 恩爱良妻,苦雨凄风摧汝去 可怜儿女,大啼小哭要娘回 天何无情,怎能教我丧良侣 人各有寿,不忍听儿啼亲娘 只望儿女成人,生活日美,你我同享快乐 不料人愿难遂,好景不长,夫妻从此永别 (八)挽各界人士 政界 丹心照日月,刚正炳千秋 正气留千古,丹心照万年 哀歌动大地,浩气贯长空 耿耿丹心垂宇宙,巍巍功业泣山河 伟绩丰功垂青史,高风亮节励后人 志壮情豪诚可敬,赤诚坦白留美名 奋斗为人民精神不死,光荣留青史百事流芳 惊回首留伟业丰功垂宇宙,抬望眼存高风亮节励人民风风雨雨为人民终身奋斗,山山水水留足迹风范长存 军界 中天悬明月,前军落大星 碧血染风采,青史留英明 英明垂千古,丹心照汗青 大树国搞万人敌,将军星陨一天寒 南征北战功不朽,春去秋来名永留 一身肝胆生无敌,百战威灵殁有伸 南朔战功青史在,古今名将白头稀 无私慷慨身殉国,含笑牺牲志凌空 一代国粹垂青史,千秋美名化金星 铁券分封剑气当年横塞北,黄粱入梦将星一夜陨江南天上大星沉万里云山同惨淡,人间寒雨迸三军笳鼓共悲哀守土共存亡先鞭作我三军气,挥戈思勇决信史传兹百世名学界 学界泰斗,人生楷模 学子无良师,老成有典型 殁可祭于社,天将丧斯文

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原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生长于江苏无锡,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后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其书法师承卫夫人、钟繇。王羲之无真迹传世。著名的《兰亭集序》等帖,皆为后人临摹。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361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一篇被历代书家公认为举世无双的“天下第一行书”,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羲之(公元三二一~三七九年),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人,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他七岁开始学书,先后从师于出身书法世家的卫夫人和叔父王,以后又博览了秦汉篆隶大师淳古朴茂的精品,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晚年书法炉火纯青,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兰亭序》就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

王羲之

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后察出《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从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骗取《兰亭序》,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兰亭序》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氛。唐人记载兰亭故事有两种版本。刘悚《隋唐嘉话》记:“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陈天嘉中,为僧众所得。……果师死后,弟子僧辩才得之。太宗为秦王后,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及知在辩才处,使萧翼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贞观十年,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令褚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太平广记》收何延之《兰亭记》记载大有不同。何文称,至贞观中,太宗锐意学二王书,仿摹真迹备尽,唯《兰亭》未获。后访知在辩才处,三次召见,辩才诡称经乱散失不知所在。房玄龄荐监察御史萧翼以智取之。萧翼隐匿身份,乔装潦倒书生,投其所好,弈棋吟咏,论书作画成忘年交,后辨才夸耀所藏,出示其悬于屋梁之《兰亭》真迹,《兰亭》,遂为萧翼乘隙私取此帖长安复命。太宗命拓数本赐太子诸王近臣,临终,语李治:“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也?汝意如何?”于是,《兰亭》真迹葬入昭陵。何延之自云,以上故事系闻辩才弟子元素于永兴寺智永禅师故房亲口述说。刘、何二说,情节悬异。一般以为,何说漂浮失实,刘说翔实可信,骗取与耳语没有了。两者情节虽异,但《兰亭序》真迹埋入昭陵,说法却一致。此事又有余波。据《新五代史·温韬传》,后梁耀州节度使温韬曾盗昭陵:“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依此记载,则《兰亭》真迹经“劫陵贼”温韬之手又复见天日。另外宋代蔡挺在跋文中说,《兰亭序》偕葬时,为李世民的姐妹用伪本掉换,真迹留存人间。然此后《兰亭》真迹消息便杳如黄鹤,其下落如何,更是谜中之谜了。唐太宗得到《兰亭》后,曾命弘文馆拓书名手冯承素以及虞世南、褚遂良诸人钩摹数本副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现传世的《兰亭序》已非王羲之真迹。传世本种类很多,或木石刻本,或为摹本,或为临本。著名者如《定武兰亭》,传为欧阳询临摹上石,因北宋时发现于河北定武(今河北正定)而得名。唐太宗命冯承素钩摹本,称《神龙本兰亭》,由于他的摹本上有唐代“神龙”小印,所以将其定名为神龙本《兰亭序》,以区别于其他的唐摹本。此本墨色最活,跃然纸上,摹写精细,牵丝映带,纤毫毕现,数百字之文,无字不用牵丝、俯仰袅娜,多而不觉其佻,其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基本上可窥见羲之原作风貌。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被视为珍品。冯承素摹的《兰亭序》纸本,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高24.5厘米,宽69.9厘米,此本曾入宋高宗御府,元初为郭天锡所获,后归大藏家项元汴,乾隆复入御府。 附录:(关于王羲之)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赐给群臣。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

晋王羲之小楷

晋王羲之小楷《乐毅论》临摹自述 翁志飞 工具材料:汉笔坊制纯狼毫小楷笔、万杵堂虎溪三笑墨、雁皮纸、清歙砚。 时间:磨墨加书写共用三个半小时。 清钱泳《书学》云:“余尝论工画者不善山水,不能称画家;工书者不精小楷,不能称书家。书画虽小道,其理则一。”以此检验历代大家,皆精于小楷!钟繇、二王传世无中、大楷,其行草实根基于此。所以,后之习书者都极为重视钟、王小楷。 唐孙过庭《书谱》云:“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可见,写小楷也会受文字内容及当时心态的影响而体现出不同的意境,非独行草为然! 清王澍《论书剩语》云:“董宗伯云:‘小字难于宽展而有余,又以萧散古淡为贵,游刃有余地,此作小楷秘诀。’”所谓“宽展而有余”得自苏轼“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指出了写小楷的难点及应达到的境界。 由此可见,小楷之难,古人亦觉如此! 关于《乐毅论》,褚遂良将之列入《晋右军王羲之书目》正书第一,《唐褚河南拓本乐毅记》云:“……并笔势精妙,备尽楷则。”可见,褚遂良对这件作品极为重视。可惜真迹失传,我们现在只能看到宋刻本,刻本与墨迹的区别主要在于,墨迹是古人直接书写的痕迹,直接清晰体现书者的用笔特点及精神气韵,而刻本则是由工匠摹刻拓制,往往会融入摹刻者的书写习惯和时代特征。并且,在拓裱的过程中,由于纸张的伸缩,字形会产生一定的变形,当然最为重要的是书者笔意的大量丧失。所以,这就给临摹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为同时代几乎没有留下可作为参照的作品。我们只有从前人的学习成果中找到一些线索,如智永的《真书千字文》、唐人写经、赵孟頫《洛神赋》、《汲黯传》、《道德经》、明人文徵明的作品。祝允明、王宠的作品刻帖的味道稍重,点画的衔接不够紧密而显得松散。虽然刻本在用笔的细节上损失较大,但字体结构,即体势相对要保留得多一点,更近于古人,所以,清郭尚先《论书》云:“晋人小楷,最须玩其分行布白处。唐风虽欧、褚大家,似为乌丝阑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文-译文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文-译文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文译文 原文译文 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父不亲教,自古有之。今述《笔势论》一篇,一篇,开汝之悟。 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故辨其所所由,堪愈膏肓之疾。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我告诉你,子敬,我察觉你 学书法的悟性超过常人,但还没有娴熟于规矩。父亲不亲自教儿子,自古就有此说法。现在我著述《笔势论》一篇,来启发你的悟性。 这里论到的字势,总起来有十二章,每一章都有它的意旨,定下它的标准、楷模,详细指出这方面的错误,摘出它最重要、最实际的东西,记录在这里方便适用。可能遇到一幅字中多处变体,但很少能触及书法的根本;因转角笔的地方屡见,而没有认识到笔法的来源。悬针垂露的笔迹,难以成为一种体制;而波浪翻空,云气蒸

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腾的势态,又足以使人迷惑,所以我要辨明书法的原由,能够治愈那些病入膏肓的俗书。现在我写《乐毅论》一本和《笔势论》一篇,留给你藏好,不要传播给外人,秘密地封存收藏,不要给朋友们看。深入地研究篆籀zh òu ,可以省些功夫而容易成功,编辑各家精品专长,可以让字形更清晰,体势更显著。留心学习的人,两个月就可以见到他的灵感成功;没有灵感和悟性的人,一百天也能知道书法的根本。这个笔论,可以说是家宝家珍,学习它还要秘藏它,会在世间享有名誉的。笔使用太久了,写成的字就少有奇绝的,刚刚能有所成就,又精心研究,深入思考,验证了各方面的规矩,保留它最简要的梗概,作成这篇《笔势论》。刚完成的时候,同学

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并序》附译文

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并序》附译文告汝子敬:吾观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父不亲教,自古有之。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故辨其所由,堪愈膏肓之疾。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创临章第一》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槊(shuò)也,墨者鍪(móu)甲也,水砚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策也,扬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旆(pèi)者斩斫(zhu ó)也,放纵者快利也,着笔者调和也,顿角者蹙捺也。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取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此章论述初学时临摹的基本原理。 译文:(书法创作所用的)纸就好像是作战的阵地。笔就像是刀矛。墨就像是武器装备。磨墨用的水和砚台就像是城池。书写的本领就像是将军。书写时的心意就像是副将。结构就像是谋略。挥笔作书就像行事有吉凶成败。用笔的出入就像是发号施令。用笔的屈直就像是杀戮。书法的点画虽然众多错杂,但要多样统一。书法创作就像是士兵拿着武器,举着旌旗在战场上战斗。放纵即打钩的笔画要求用笔要快捷犀利。着笔要求笔画调和。顿角是指要写出急促收缩的捺笔。刚学书之时,不可要求一下子样样掌握。第一遍要求正确掌握写字姿态和执笔的方法。第二遍要求初步获得笔画字体的形势。第三遍要求稍微抓住书法的根本。第四遍要求加强笔画的遒劲和润泽。第五遍要求加强对抽笔和拔笔的理解和感受。如果已经懂得行笔的生涩,不可停滞不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

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 容提要:序言敬告子敬用心学习书法,点明笔势要义。接着从十二个面论述:一、初学纲领,如临战阵。二、凝神静虑,意象纷繁。三、心正笔险,朗润丽象。四、一点之规,各禀其仪。 五、戈笔峨峨,动静有象。六、勾挑转折,力敌千钧。七、横竖有法,布白有则。八、笔势十四,并悉不同。九、掠磔合宜,结字紧密。十、体遵正法,可不慎欤!十一、端手指,表记心灵。十二、抓住根本,勿自怠惰。 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1]。父不亲教,自古有之[2]。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3],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4],定其模楷,详其舛(chuǎn)谬(miù)[5],撮(cuō)其要实[6],录此便宜[7]。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8];转笔处众,莫识其源。悬针垂露之踪[9],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10],足可迷人。故辨其由,堪(kān)愈膏肓(huāng)之疾[11]。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12],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穷研篆籀[13],功省而易成,纂(zuǎn)集精专[14],形彰而势显[15]。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笔削久矣[16],罕有奇者,始克有成[17],研精覃(yǎn)思[18],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初成之时,同学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19]。 【注】 [1] 闲:通“娴”。娴熟。[2]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这是孟子的观点。公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见《孟子·离娄上》7·18)[3] 字势:包括点画、结体、章法三部分。[4] 指归:主旨。[5]舛(chuǎn)谬(miù):亦作“舛缪”。差错;错误。[6] 撮(cuō):抓。要实:要领;实质。[7] 便(biàn)宜:合宜。[8] 臻(zhēn):达到。[9] 悬针垂露:竖画的不同写法。悬针的收笔处提笔放开,垂露的收笔处留住回收。 [10] 扬波腾气之势:捺称“波”,写捺讲究“一波三折”,富有韵律感。[11]故辨其由,堪(kān)愈膏肓(huāng)之疾:指辨明各种笔势的来源,就能治愈各种病笔。堪:能,可以,足以。 [12] 《乐毅论》:小楷。书于永和四年(348)。列为羲之正书第一。[13] 篆籀:指大篆。[14]纂(zuǎn)集精专:指集成各体精华于一体。[15]形彰而势显:指建立鲜明的风格与丰富的笔势。[16]笔削:指著述。[17] 克:能够。[18]覃(yǎn)思:深思。[19]“初成之时”等五句:过庭《书谱》云:“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未泯,翰椟乃存。观夫致一书、一事,造次之际,稽古斯在。岂有贻谋令嗣,道叶(xié)义,章则顿亏,一至于此!又云与伯英同学,斯乃更彰虚诞。若指汉末伯英,时代全不相接,必有晋人同号,史传(zhuàn)其寂寥!非训非经,宜从弃择。”过庭所云十章与本篇所述十二章有出入,但过庭质疑“与伯英同学”有理有据,因此,此文是否为羲之所撰,或者为后人伪托,实在值得探讨。若为后人假羲之名而撰,至少在唐朝之时已经流传,且可视为羲之一脉的书学思想,犹如《庄子》的外篇、杂篇与庄子撰七篇共同构成了庄子的思想,同样值得学习。 【译】 告诉你子敬:我发现你在书法上悟性过人,但对于书法的规矩未能娴熟。父亲不亲自教儿子,

王羲之乐毅论原文

王羲之《乐毅论》原文: 一 世人多以乐毅不时拔营即墨(为劣是以叙而)论之 夫求古贤之意,宜以大者远者先之,必迂回而难通,然后已焉可也,今乐氏之趣或者其未尽乎,而多劣之。是使前贤失指于将来 二 不亦惜哉,观乐生遗燕惠王书,其殆庶乎机,合乎道以终始者与,其喻昭王曰:伊尹放太甲而不疑,太甲受放而不怨,是存大业于至公,而以天下为心者也,夫欲极道之量,务以天下为心者,必致其主於盛隆, 合其趣於先 三 王,苟君臣同符,斯大业定矣。于斯时也,乐生之志,千载一遇也,亦将行千载一隆之道,岂其局迹当时,止於兼并而已哉,夫兼并者非乐生之所屑,强燕而废道,又非乐生之所求也。不屑苟得则心无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 四 天下者也。则举齐之事,所以运其机而动四海也,讨齐以明燕主之义,此兵不兴于为利矣。围城而害不加於百姓,此仁心着於遐迩矣,举国不谋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令於天下矣;迈至德以率列国,则几於汤五 武之事矣,乐生方恢大纲,以纵二城,牧民明信,以待其弊,使即墨莒人,顾仇其上,愿释干戈,赖我犹亲,善守之智,无所之施,然则求仁得仁,即墨大夫之义也,任穷则从,微子适周之道也,开弥广之路,以待田单之徒,长容 六 善之风,以申齐士之志。使夫忠者遂节,通者义著,昭之东海,属之华裔。我泽如春,下应如草,道光宇宙,贤者托心,邻国倾慕,四海延颈,思戴燕主,仰望风声,二城必从,则王业隆矣,虽淹留於两邑,乃致速於天下,不幸 七 之变,势所不图,败於垂成,时运固然,若乃逼之以威,劫之以兵,则攻取之事,求欲速之功,使燕齐之士流血于二城之间,侈杀伤之残,示四国之人,是纵暴易乱,贪以成私,邻国望之,其犹犲虎。既大堕称兵之义,而丧济弱之仁, 八 亏齐十之节,废廉善之风,掩宏通之废,弃王德之隆,虽二城几于可拔,覇王之事逝,其远矣。然则燕虽兼齐,其与世主何以诛哉。其与邻敌何以相顷。乐生岂不知拔二城之速了哉,顾城拔而业乖,岂不知不速之致

丧事礼仪知识

丧事礼仪知识 篇一:丧事礼仪知识-守灵 丧事礼仪知识-守灵 守灵也称为守夜。古人认为人死后三天内要回家探望,因此子女守候在灵堂内,等他的灵魂归来。每夜都有亲友伴守,直到遗体大殓入棺为止。演变到现在,守灵便是亲人们聚在一起,悼念死者,抒发缅怀之情。 守灵基本上以三天为限,有在住宅内的灵棚、灵堂内守灵的,也有在殡仪馆内租礼厅守夜的。在郊县现在还有”搁三朝”之举。《礼记〃问丧》中有”三日而后殓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之心亦益已衰亦。家室之计,衣服之具亦已成矣。亲戚之远者亦可以至矣。是故圣人为之决断,以三日为之礼制也”。所以守灵三夜,并不完全出于迷信,而是三天的时间,准备工作都全了,远方的亲戚、朋友也能赶到,足以尽人情。 (一)灵堂布置古时候的人们相信灵魂不死,他们认为死亡仅仅是灵魂摆脱了肉体的束缚,必须使灵魂有一个安顿之处,演变到后来,便出现了灵堂。人死后,丧家在家门口搭建灵棚,或在厅堂内设灵堂,使死者灵魂有安息之处,也是亲友吊丧死者的场所。 灵堂的布置一般是灵堂上方高挂死者遗像,下书斗大的”奠”或”悼”字,左右两边高挂挽联,用以概括死者一生的主要功绩或经历;灵堂

两侧多挂有挽联,多少不一;民间还将亲朋赠送的祭幛悬于两侧,越多就越显得热闹风光;灵堂前设供桌,上摆祭物,多为菜肴果品之类,两旁香烛高烧;灵柩置于供桌之后。灵堂的布置讲究肃穆庄重,文明整洁。灵堂门外左右两侧置长桌,一边为收礼处,一边为签到处。守灵期间,灵堂的供桌上燃有一盏油灯,时时加油,不使熄灭,号为”长明灯”。现在有特大号的蜡烛,能连续燃烧几天,可减轻守灵人的负担。民间认为,守灵时围观伴宿者越多,丧家脸上就越光彩。(二)、守灵方式过去守灵大多在家庭进行。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同时带来的住房紧张问题,使原来在家庭进行的守灵活动受到限制,因此,守灵的方式也出现了变化。目前主要有家庭守灵和在殡仪馆守灵二种。 1、家庭守灵家庭守灵就是在家中腾出房间,按灵堂的要求布置,亲友和子女日夜守候在灵堂,接待前来吊丧的亲朋好友。家庭守灵,既要安排好守灵人,准备午夜的点心和应急备用的药品,又要注意电、煤气、火烛的使用安全。 2、殡仪馆守灵在家中守灵布置起来比较麻烦,事后还要拆除整理。要腾出地方做灵堂,这对住房不宽裕的城里人更是捉襟见肘。如今,上海的殡仪馆内已经有了守灵这一服务项目,如龙华殡仪馆的净园厅与觉园厅是为适应不同的消费需求而改建的礼厅,既可以开追悼会,又可以守灵。内有家属守灵休息室、卫生间及卧室,两侧壁龛有十八罗汉,中间有特色祭奠供台,庭院内有香炉、牌坊,呈中国古典庭园式布局。守灵厅内家常用具一应俱全,省却了丧家许多烦繁琐之事。

兰亭集序原文42179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同步练习(一) 一、掌握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趣舍万殊 ( ) ②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二、掌握下列古今异义的词: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②映带左右() ③列坐其次() ④俯仰一世() 三、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②映带左右() ③一觞一咏 ( ) ④引以为流觞曲水() ⑤所以游目骋怀() ⑥足以极视听之娱() ⑦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四、文言句式: ⑴……修禊事也。⑵死生亦大矣⑶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⑷其致一也⑸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⑹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⑺晤言一室之内⑻放浪形骸之外⑼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⑽当其欣于所遇⑾不能喻之于怀⑿亦将有感于斯文⒀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属于判断句的是;属于省略句的是; 属于倒装句的是。 五、翻译以下句子: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③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④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⑤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⑥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⑦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⑧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山东丧事谢帖中的称谓

山东丧事谢帖中的称谓 丧葬用语解释 1、先祖考(妣):对他人自称自己已去世的祖父母,如同显祖考(妣)。 2、先考(妣)、先严(慈)、先父(母)、显考(妣):对他人自称自己已去世的父母。 3、先夫:对他人自称自己已去世的丈夫。 4.先荆(室)、德配:对他人自称自己已去世的妻子。 5.亡儿(女)、故宠儿(爱女):对他人自称自己已去世的儿女。 6.故媳:对他人自称自己已去世的媳妇。 7.享寿:卒年六十岁以上。 8.享年:卒年三十岁以上。 9.得年:亦用存年,卒年三十岁以下。 10.小敛:以衣衿加於死者之户。 11.大敛:死者入棺。 12.孤子:父死,母亲健在。 13.哀子:母死,父亲健在。 14.孤哀子:父母皆亡,父先母而逝者称之。 15.成服:大殓次日,在服之人各依服制,分别成服,亦有在殓前成服者。 16.反服:儿死,无孙,父在堂,父反为儿丧持服。 17.稽()颡():遭三年之丧者,居丧拜宾客时,双膝跪下,头额触地。 18.稽首:叩头之敬礼。

19.护丧:治丧之家,以知礼能干之家长或兄弟一人,主持丧事· 20.权厝(措):暂时停放灵柩以待葬。 21.讳():称已死尊长之名。 22.棘人:父母亡,新丧其(百日)内,孝子自称 (父或母丧时,子自称「棘人」) 23.杖期生(夫):妻入门後,曾服翁姑或太翁姑之丧,现妻亡夫称。 24.期年:对兄弟及伯叔等之丧。 25.不杖期生(夫):妻未入门前,夫之父母已亡,妻入门後,自未及成服,现妻死夫自称,又夫之父母健在,妻亡夫亦自称之。 26.承重孙:本身及父亲均属嫡长子,父先死,承担服祖父母之丧及主持宗庙祭祀之重任者称之。 27.告窆():丧家先觅吉地,旋营圹穴,择 期移柩下葬,并定期告知亲友曰告 28.发引:出殡时灵柩出发。引为引布,亦称绋(福) 29.合窆():将已死父母同葬一墓穴之中。 30.用代楮()敬:以金钱代冥纸。 31.寿终正(内)寝:男丧用「正」寝,女丧用「内」 寝。如死於非常,只能用「终」或「卒」。 32.含殓():含为含玉於口。殓,入殓,纳死者於棺。 33.敬使:付送礼人之小费。【五服】:1.斩衰(ㄘㄨㄟ):为父母服三年之丧。(以最粗之生麻布制成,不逢边者为斩衰)。 2.齐() 衰()期()年:对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

《笔势论》王羲之

《笔势论》王羲之 王羲之的《笔势论》,对学习书法很有益处,细细的品味,每一句话都是精典。我用了两天的时间,参考着卜希旸老师的解说,把这本文章改译成了白话文,以和朋友们分享。由于古文的水平较低,有些句子可能理解的不到位,有错误之处请好友指正。 《笔势论》王羲之 告诉你子敬(王献之,王羲之第七子)。我观察你学书法的悟性超过别人,但仍然不够娴熟,没找到规律。父亲不亲自教的,古来就有。今天我著一篇《笔势论》,来开发你的悟性。 凡写字的笔势,总起来有十二章,每一张都有它的旨意,有它的标准和楷模,详细的指出了写字中各方面的错误,收集了最重要、最实际的要点,记录在这里方便使用。一副字中的字多处变体,但很少触及到书法的根本,圆转用笔处很多,而没有认识到笔法的来源。悬笔垂露的笔迹,难以成为一种体制。扬波腾起的态势,可以迷惑人,但分析其理由,才能够治愈病入膏盲的病态。今天写《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你要藏好,不要对外传播,秘密的放好,不要给朋友们看。要深入的研究大小篆的字体,可以省去很多时间,并且很容易成功。集各家精品之专长,字形体势更能清晰彰显。留心学习者,两月就可见到功效,没有灵感和悟性的人,一百天也能知道书法的根本。这篇笔论,可以说是家宝家珍,学习好还要珍藏好,能在世间留有名誉。 笔使用的太久了,写出的字很少出奇迹。我刚刚有成就时,又精心研究,认真思考,考察了多家规律,总结出了要点,写成了这篇《笔势论》。刚完成的时候,我的同学张伯英要求看看,我谎说丢了,自己秘密的藏着不外传。 创临章第一 我们写字时,纸张就是布阵,毛笔就是刀器,墨水就是兵甲,砚台就是城池。运笔的本领就是将军,心意就是副将,结构就是谋略,用笔者把握吉凶,笔的运行就是号令,一曲一折就是杀戮,一点一画就是落石,左右摆动就像用刀斧砍,放纵时要快捷利索,着笔时要含蓄调和,顿笔时要收缩。开始临写的时候不可能一下子就临尽帖的形势。一遍摆正字的每一画位置,第二遍少许有字的形势,第三遍微微像帖,第四遍就会雄劲圆润,第五遍就会临的像帖。如果还是临写生涩,不可休止,两行三行,要临写到滑健为止,不得计算遍数。 启心章第二 学习书法,先研好墨汁,集中精力思考,预想字型大小、偃仰、平直、振动,这样就会使字筋脉相连。写前先思考,然后再作字。若是平直相似、形状像算盘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这不是书,最多是点画的写法而已。过去,钟繇的弟子宋翼,就这样写字,钟繇批评了他。他三年不敢见老师,自己潜心研究,改正劣迹。每作一波,都写三次折笔;每作一竖,要隐锋而写;每作一横,像列阵排云;每作一折,像百弓齐发;每作一点,像险峰坠石;每作一趯,屈折的像钢钩;每作一牵,像万年的古藤;每作一放纵,像快步行走。成文后像驚蛇出水激起的浪花,好像是蜿蜒的蚯蚓,都说很妙。若像鸾凤之徘徊,是其勇。用笔摆拨像惊雷闪电,这是用笔的神奇,瞬间笔墨沉浮,铿锵有力,会启发人的意气,能使昏迷之人渐开心窍,能使有博识的人豁然开朗。

王羲之《乐毅论》临习指导

王羲之《乐毅论》临习指导 一、《乐毅论》简介 《乐毅论》(上图为拓本局部) 系王羲之小楷法帖,创作于永和 四年(348年)。《乐毅论》为三 国时期夏侯玄所撰,是一篇论述 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乐毅征战主 事的文章。王羲之抄写这篇书 迹,是付给其子王献之的。原迹 久已不存,有《越州石氏帖》、 《玉烟堂帖》、《快雪堂帖》等 众多刻本传世。 《乐毅论》是王羲之楷书中 颇负盛誉的名帖,历代名家对此 赞不绝口。隋智永在《题右军{乐 毅论)后》说:“《乐毅论》者, 正书第一。梁世模出,天下珍之。 自萧、阮之流,莫不临学。”唐 褚遂良《拓本<乐毅论)记》指出: “(《乐毅论》)笔势精妙,备尽楷 则。”北宋黄庭坚有诗咏《乐毅论》为:“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清人钱泳《书学》对《乐毅论》更是大为推崇:“昔人谓右军《乐毅论》为千古楷法之祖,其言确有理据。盖《黄庭》、《曹

娥》、《像赞》非不妙,然各立面目,惟《乐毅》冲融大雅,方圆适中,实开后世馆阁试策之端,斯为上乘。” 《乐毅论》外标冲蔼之容,内含清刚之气;遒劲之中不失婉媚,端庄之中不失姿态;精淳粹美,清雄雅正,意境高远,静气迎人,所谓“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空灵淡荡,高怀绝俗,真大雅不群之作也。《乐毅论》是学习小楷的上乘法帖,从其学起,定能获益匪浅。 二、学习《乐毅论》应注意的几点 《乐毅论》(下图为拓本局部)是小楷名帖,它与写其他大楷碑帖不一样,因此在临写该帖(也包括临写其他小楷字帖)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写小楷虽仅靠锋尖运行,但仍保持“逆起、行笔、回收”的运笔过程,也按轻、重、疾、涩的方法运笔。在结构上,小楷讲究舒展,抱成一团则眉目不清。 第二,初学小楷,用笔宜缓,缓则允许我们有时间注意到笔法的完善。王羲之《笔势论》中说:“初业书要类乎本,缓笔以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小楷字形虽微,但用笔最要精到。端坐作书时,思想要集中,一念不可它移,精神要贯注,一毫不可苟且,使锋藏画中,力透纸背。特别是发笔、收笔、转换、过渡、中间走笔处,尤不可忽略。明末清初书法家倪苏门《书法论》中说:“轻、重、徐、疾四法之中,惟以徐为要。徐者,缓也,即留得笔住也。此法—熟,则诸法方可运用。”切忌字小而忙行笔势,犯急躁草率、信手疾书之病。 第三,初学小楷,当先从基本点画人手,后构结体。点画结字既熟,方可注意到笔势的往来和自然的韵律。小楷虽以沉静端庄为主,但亦当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附译文

《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附译文 序 告汝子敬:吾观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父不亲教,自古有之。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故辨其所由,堪愈膏肓之疾。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创临章第一》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槊(shuò)也,墨者鍪(móu)甲也,水砚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策也,扬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旆(pèi)者斩斫(zhuó)也,放纵者快利也,着笔者调和也,顿角者蹙捺也。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取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此章论述初学时临摹的基本原理。 【译文】(书法创作所用的)纸就好像是作战的阵地。笔就像是刀矛。墨就像是武器装备。磨墨用的水和砚台就像是城池。书写的本领就像是将军。书写时的心意就像是副将。结构就像是谋略。挥笔作书就像行事有吉凶成败。用笔的出入就像是发号施令。用笔的屈直就像是杀戮。书法的点画虽然众多错杂,但要多样统一。书法创作就像是士兵拿着武器,举着旌旗在战场上战斗。放纵即打钩的笔画要求用笔要快捷犀利。着笔要求笔画调和。顿角是指要写出急促收缩的捺笔。刚学书之时,不可要求一下子样样掌握。第一遍要求正确掌握写字姿态和执笔的方法。第二遍要求初步获得笔画字体的形势。第三遍要求稍微抓住书法的根本。第四遍要求加强笔画的遒劲和润泽。第五遍要求加强对抽笔和拔笔的理解和感受。如果已经懂得行笔的生涩,不可停滞不前。不论写两行三行,开始临摹必须掌握润泽和劲剑。不可只数数已写了几遍就算完事。 《启心章第二》 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撇,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之坠石;每作一屈折,如屈折之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状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似虬龙之蜿蜒,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其勇也。摆拨似惊雷掣电,此乃飞空妙密,顷刻浮沉,统摄铿锵,启发厥意。能使昏迷之辈,渐觉称心;渊识之流,显然开朗。 此章论述书法形象与意境统一融合的重要意义。 【译文】准备学习书法的时候,要先磨浓墨,集中精神,静静地思索。要事先设想所要书写的字体形状的大小、俯仰、平直、顿挫涩进的用笔,这样,写出的笔画就可能筋脉相连。要意在笔先,然后写字。如果写出的笔画,平直相似,形状就像是计算数字时所用的竹制的

孙过庭书谱原文(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译文)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馀不足观。”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 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谢安索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于敬又答:“时人那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以子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况乃假託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 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昧钟张之馀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况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曾不傍窥尺犊,俯习寸阴;引班超以为辞,援项籍而自满;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然君子立身,务修其本。杨雄谓:“诗赋小道,壮夫不为。”况复溺思毫厘,沦精翰墨者也!夫潜神对奕,犹标坐隐之名;乐志垂纶,尚体行藏之趣。詎若功定礼乐,妙拟神仙,犹埏埴之罔穷,与工炉而并运。好异尚奇之士;玩体势之多方;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赜。著述者假其糟粕,藻鉴者挹其菁华,固义理之会归,信贤达之兼善者矣。存精寓赏,岂徒然与?而东晋士人,互相陶淬。至于王谢之族,郗庾之伦,纵不尽其神奇,咸亦挹其风味。去之滋永,斯道愈微。方复闻疑称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绝,无所质问;设有所会,缄秘已深;遂令学者茫然,莫知领要,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或乃就分布于累年,向规矩而犹远,图真不悟,习草将迷。假令薄能草书,粗传隶法,则好溺偏固,自阂通规。詎知心手会归,若同源而异派;转用之术,犹共树而分条者乎?加以趁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幅,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故亦傍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自。若毫厘不察,则胡越殊风者焉。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