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镇化之义乌探寻

城镇化之义乌探寻

城镇化之义乌探寻
城镇化之义乌探寻

城镇化之义乌探寻Study on Yiwu’s Example of

Urbanization

2004年清华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义乌支队文集

何国卿 林森森 潘阳 孙伟

谢晓晖 杨玫玫 张艳席 张智巍

2004-8-6

献给

在祖国各个角落为中国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人们

序 言

在二〇〇四年六月的流金岁月里,清华大学本科生暑期社会实践拉开了帷幕。我们由物理系、中文系、新闻系、生物系共8位同学组成的队伍也踏上了前往义乌实践的征途。

义乌,被誉为“小商品的海洋,购物者的天堂”,以中国小商品城而闻名天下。

在改革开放的短短二十多年里,究竟是什么魔力造就了这座驰名中外的小商品城?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它是一路坦途还是历经阵痛?

在经济指标飞速飙升的背后,是否也隐藏着没有阳光普照的灰色角落?

……

总之,这座城市,有太多值得我们去探寻的经验,太多值得我们去发现的奥秘,太多值得我们去发掘的素材。

在义乌实践的短短几天里,每到一地,我们都怀着敏锐而好奇的心情去观察,思索,试图触摸到隐藏在面纱之下的真实。我们是一群阅历不甚丰富的学生,也没有足够的学术积累,无法像专业人士一样地搜集事实、探寻其中的规律并用此来指导社会的发展。但,我们努力去发掘各个角落的蛛丝马迹,拼接起一幅完整的义乌城镇化之景,希冀我们努力,能成为我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里程碑。

这本文集里,包含了几位同学的心得,感想,以及集合我们集体智慧的论文。在此,感谢本队同学们的努力,在炎热和蚊虫肆虐的盆地里完成了这些文章的初稿。虽然难免有些不成熟,但是所有的成果,都是同学们辛勤的结果。杨玫玫的《关于农民问题的思考》写出了她对于中国农民现状的感想。张艳席的《家乡农村发展的前途探析》是他对广大内陆地区解决农民问题的思考和建议。大家合作完成的《城镇化与义乌》则是整个支队在这次义乌之行的活动、思辨的结晶。另外,我们附上孙伟同学的部分实践日记,籍此与您分享我们此次义乌之行的一点心得与收获。

我们的实践,并不奢望能结出多么丰硕的果实,只希望能收获有益的经验。作为guys with heart,我们怀着满腔的热情,尽我们的绵薄之力,盼望着中国能够真正成为一个文明、富裕的国度。这本文集,也可以看作我们对复兴中国的一纸宣言书,与读者共飨。

编者

2004-8-6

目 录

1 城镇化与义乌···············································集 体23 关于农民问题的思考···································杨玫玫26 家乡农村发展的前途探析···························张艳席36 义乌小商品市场历史···································潘 阳38 实践日记(节选)·········································孙 伟40 支队全家福

城镇化与义乌

林森森 潘阳 杨玫玫

谢晓晖 孙伟 张智巍

一、 引言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出了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10%的经济奇迹。新世纪伊始,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中国加入了WTO大家庭。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融入全球化的过程,引发并推动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在所有的社会变迁中,影响最大、同时也可能是难度最大的,是城乡二元结构的转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办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突破口应该选在哪里?如何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的就业问题?就业和社会保障是什么关系?这些都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社会政策问题。为了探讨这一系列问题,我们这支实践支队来到了浙江省义乌市,希望能够在这里觅得一些有益的经验。

我们之所以选择义乌作为实践地点是经过了一番考虑的。义乌是浙江省金华地区的一个县级市,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6亿元,财政总收入16.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88元,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290亿元。2001年义乌社会经济综合指数居全国县(市)第19位。近年来,义乌被列为浙江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县(市)之一、浙江省推进城市化重点区域之一、浙江省扩大经济强县(市)经济管理权限的首批县市之一。目前,义乌已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之一。

义乌于2001年被国家列入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地区,其城乡一体化在全国有一定的代表性,具有典型意义。今天的义乌以小商品市场而闻名全国。在义乌民间,素有“鸡毛换糖”的传统习惯,这种“以物易物”的原始商品交换行为被看作是义乌小商品市场之滥觞。1982年,义乌第一代露天摆摊的小商品市场在政府门口形成。20年来,义乌确立了并坚定不移地实施着“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致力培育小商品市场,经过三次升级换代,如今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东南亚最大的小商品流通、展示、信息和配送中心。在义乌本地的小商品市场发展的同时,也有4万多义乌人走出家乡,把小商品市场办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在国内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建立了30余个分市场和国外的5个分市场。在市场逐渐扩大的同时,义乌的城镇化也获得了瞩目的成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其成功经验无疑是值得学习的,其不足的地方也是值得我们探讨和借鉴的。

二、 什么是城镇化

城市是特殊形态的生产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物,城市因其聚集

效应而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首先是规模效益,城市规模的扩大降低了兴办公用事业的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率。第二是专业分工产生的效益,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大量低成本的互助合作和便利的商业和金融保险服务。第三是竞争,通过对市场、原材料、人才、技术的竞争,优胜劣汰,提高了整体水平。1997年,我国以占总面积0.3%的城市土地,容纳了29%的人口,创造了68%的国内生产总值,68%的工业产值,64%的社会商品零售额,充分体现了城市对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通常城镇化水平就是以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来衡量。城镇化的过程中,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张,城市产业结构逐步提升,城乡关系逐渐协调。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凡有工业化进步的地方总会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我国一五期间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使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0.5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523万的城镇人口。

那么,是什么机制,使城镇化得以发展的呢?感谢卢海元先生在城镇化机制问题上的研究,笔者愿把他关于城镇化机制的一席话直接摘录如下:“城镇化的充分条件使在产业技术结构不断由底层次向高层次的演进和创新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即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产业结构的非农化,必然导致非农化产业的扩大与聚集,进而导致就业、结构的空间的转移和集中。城镇因能产生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而成为非农化产业聚集的最佳空间载体,从而使城镇化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

城镇化的必要条件是在保障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政策制度从就到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不成体系到体系化的创新过程中,逐步消除城镇化障碍,化解城镇化的阻力,形成促进和保障城镇化顺利推进的制度安排,凝聚推动城镇化的力量。”

三、 城市发展的历史

城市自古就作为政治中心和商业中心而在历史中扮演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在古代,特别是小城市,城与市是分开的。城主要承担的是政治任务,城里的主要设施是衙门,监狱和一些庙宇。农民要用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剩余换来自己需要的其他物品,就必须和别人交换,而要确保交易能够成功,需要大量的潜在交易对象成为实在的买卖对象,集市就提供了实现交易的场所。由于农民散居在各处,他们选定一定的时间,聚在某一个地方进行交易,就是以前所说的“赶集”。而集市一般都在城外搞,有些集市实在是远离县城,它们就叫做集镇,集市的周围成为一片住宅区。还有大一些的城市,城墙不止一层,城里也有市,比如说西汉的长安,东西商业区共有九市。但是这种市场常年营业,交易量巨大,不同于上述所说的集市。这种市场的存在,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方面,是这样的城市,往往是区域,乃至国家的政治中心,而中央集权的国家,其首都的消费力非常巨大,因而带动市场繁荣;令一个方面,因为大量地投资于基础设施、交通航运,它们成为首要的交通枢纽,令货物的运输方便快捷。长安在汉代就是首屈一指的商品集散地,各方商贾云集。长安在西汉平帝时期拥有人口24万(注○1),而西汉全国最多的时候也就只有600多万人。可见,单单从消费的角度来说,一个高消费的群体能够支撑相当庞大的人口在

一个城市里生活。

古代虽有城市,但是城市里的居民,主要是官僚、差吏、商人和手工业者,

只占总人口的小部分,城外的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从宏观上看,没有从农

村到城市的稳定的移民流。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足以使城市能够承载大量的农

民。同时,农民自给自足,除非遇上灾荒,他们还能维持自己的生活,不至于

冒着风险到城市里谋生。

18世纪后半叶英国产业革命之后,城镇化成为社会变化的主要方向,并且

随着产业革命的蔓延而逐渐扩展到欧美其他国家和日本。这些国家在基本实现

工业化的时候,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城镇化水平。

若干国家人均GNP在1000美元时的城市人口比重(注○2)

城市人口比重

国家到达时间人均国民生产总

美国 40年代 1080 57%-59%

法国 1953年 1018 57.5%

英国 1957年 1052 78%

西德 1957年 1001 74.7%

苏联 1960年 1064 49.5%

日本 1966年 1028 68%

墨西哥 1975年 1190 62%

巴西 1975年 1010 58%

英国城镇化水平变化表(注○3)

年份城镇化率(%)

1750 25

1801 33.8

1850 50.2

1860 62.3

1891 72.05

1901 77

1911 78.1

1951 80.75

1981 76.15

1990 89.1 城镇化率从25%~33.8%用的时间 49年,年均提高0.18

我国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同时,始于19世纪中后期。国门被打开,一批通商

口岸陆续开放,租界增多,外国资本涌入,加上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相继投入

工业,使得一些城市中聚集了大量的工厂,农民在转化为工人的同时也成为了

城市居民。就在这时,上海、天津、武汉等城市成为瞩目的大都市。这个时期,

城镇化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里,因为小城镇的劳动力聚集程度、交通便利、政

治治安环境均不如大城市,无法吸引外来资本进入。初级的民族产业和小城镇

有着天然的联系,由于民族资本的处境困难,小城镇不会获得很大的发展。1949

年以前,全国设市城市69个(其中9个在台湾),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16

个,而且大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建国之后,通过清理整顿和大规模工业建设,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都不断

增加,1949到1957年的8年里,城镇化率提高了4.8个百分点。但是之后由于

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城镇化速度减缓,最终城镇化率

停滞在17.5%左右。文革之后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城镇化伴随着工

业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到2003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37%,估

计到预计到2010年和本世纪中叶,将分别达到45%和65%。

新中国早期的城镇化,是在大规模集中开展的工业项目,特别是重工业项

目的基础上有步骤地进行的。通过强制性的低价收购余粮,从1956年到1980

年,国家从农业和农民获得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差值以万亿元计(注○4),这些资

金的积累大都投入到工业建设中。大小工业基地遍布全国,每个基地周围都成

为新的城镇化区域,或是改造了旧的城市。改革开放之后,由于长达二十多年

的粮食定购制度,使得农产品剩余低于市场价进入工业领域。同时,工业获得

了稳定、充足的农村劳动力剩余,发展十分迅速,从而促使城镇化水平加速发

展。

1949-1998年中国城镇化水平(注○5)

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水平(%)年份全国总人口(万

人)

1949 54167 5765 10.6 1957 64653 9949 15.4 1964 70499 12950 18.4 1966 74542 13313 17.9 1978 96259 17245 17.9 1979 97542 18495 19.0 1990 114333 30191 26.4 1998 124810 37942 30.4 在这49年里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0.40个百分点

四、 后起工业化国家的城镇化的特殊之处

首先是技术环境的不同。先行工业化国家的近代城镇化是以当时最先进的

技术为基础的。工业的发展创造技术进步的条件,技术的进步又会推动工业的

发展。这些国家的“技术是内生的,工业技术变动与农业生产率提高的时滞差

较小,从整个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来看,是一元均质的。”(注○6)而中国这

样的发展中国家,所采用的技术除了传统技艺之外,大多数都是外来的技术和

技术体系。因为催生外来的技术体系的社会自然环境不一样,虽然其较本国的

技术为先进,但是与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是非常适应,从而形成了技术

的二元性。这种技术的二元性与城乡、地域的二元性相互强化,就形成了发展

中国家严重的二元性。(注○6)

其次是社会和政治的环境不同。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城镇化,是在本国特定

条件下独立、自由地发展起来的,虽然道路走得比较缓慢,但是由于城镇化的

自发性强,外在的干扰和影响小,基本上能够产生适合本国国情的城镇化体系。

而后起工业化国家的城镇化,是在外来先进技术、制度和本国传统技术、制度

的二元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是“不平衡发展中后进追赶先进的过程,不可避

免出现简单模仿的情况。”(注○6)不管这个国家采用何种经济模式,何种政治

制度,赶超先进国家的民族情绪是不会改变的。在这些国家中,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政府主导的社会、经济变革往往有很高的效率,恰能满足人们追赶的心理需求,所以政府越来越多地介入到经济活动中去。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就是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它们在二战之后,只花了发达国家平均时间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就达到了相当的城镇化水平。

很多后进国家都把城镇化作为一项目标,这在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历史中是没有的。城镇化是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的必然结果,(注○7)是生产集中和协作扩大的产物。而政府的赶超情绪往往导致忽视客观规律的行为产生。政府主导的城镇化,往往和工业化进度是不同步的,有的是超前了,如拉美地区;有的是滞后了,有如我国。

后进的国家大多数重视大城市,特别是首都的建设,泰国首都曼谷的人口,是第二大城市清迈的四十多倍。“这种集中节约了稀缺的资源,有助于各行业妥善处理初创阶段熟练劳动力、技术知识、商业和金融服务以及现代化通信和交通基础设施短缺的问题。对于各国投资者和工业出口者来说,各国的首都都可能是进入该国的登陆点、得到现代服务的最佳场所。首都还具有接近政府决策者和规章制度制订者的优势。”(注○8)

但是在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这些大城市过度膨胀,不仅吞噬了其他地方发展的资源,而且本身的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完全跟上人口急剧增长的现实,以致产生大城市病。在当今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印度和拉美的大城市中,经常可以看到成片的贫民区,其原因就是由于国家的二元化导致农民大量进入大城市,这些农民因缺乏工作机会和社会保障而成为城市贫民。只要大城市保持着由政府带来的巨大资源优势,大城市病是不可避免的。苏哈托时代因为防止雅加达的人口膨胀,政府动用军警驱逐“非法”迁徙到首都的人民,但是仍然无法阻止涌向首都的“淘金者”的步伐。

五、 关于农民流动问题的讨论

如上所说,城镇化过程就是一个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在国外如此,国内也一样。我们知道,在解决农民问题,单靠第一产业是非常困难的。譬如,种植小麦一般来说有350千克左右的亩产,以1400元每吨的价格来看,每亩能够收获490元,如果接下来种植玉米,平均大约1000斤的亩产,以1元每千克的价格,能收获500元。我们假设那块地旱涝保收,一户承包5亩的家庭,一年能够收入至多5000元。我们这里算的是名义的收入。现在农民负担重,一方面是收入低,一方面是支出不低。一户人家一年辛苦劳作,也就能有这么一点的收入。低科技的农业是个高风险的行业,没有集约化的生产管理,没有科技力量,譬如天气、生物技术、农业工程等部门的支持,如果遇上旱涝,轻者减产,重者颗粒无收,在没有建立城乡统筹社会保障的现在,对于受灾农户来说,无疑是非常严重的打击。加上国家倾向城市的分配制度,农民获得的补助少之又少,导致农民的相对收入偏低。而农民的支出又没有相应的减少。比如教育、医疗和基础建设的投资这些必要的刚性支出,由于缺少国家的投资,农民承担了几乎全部的负担。有地方财力支持的地方,教育的支出较少,绍兴县已经开始逐步推行免费义务教育,而在中部地区的新化县,小学的学杂费达到了200元。(注○9)另外,农村的财务不公开,农民上交的税费是否真的用在

刀刃上,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农民承担了额外的费用,当然加重了他们的负担。

这就促使农民向城市转移。中国人口众多是中国的劳动力队伍的庞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要使它成为充分条件,还需要加上人口的大范围流动。据中国社科院有关专家估算,中国目前的流动农民工总数在0.8亿~1.2亿人之间,而且每年会有100万人加入这个流动群体,如果将这部分农民工与本地城镇中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相加,则人数超过2亿,接近中国的城市人口。(注○10)虽然他们被称为农民工,但他们已经不是农民,而是产业工人的一员了。中国工人阶级,也就在现在体现出了迅猛发展的势头。我们在义乌考察的企业中看到的员工几乎都是外地人,而很多企业中的干部,也有很多是外地的。如果我们把在农村成长而在城市里工作的人都称为农民工的话,他们已经成为义乌工业发展的支柱。

过去,关于农民去向的问题,各方专家讨论的都很多。认为农民应该流入大城市的意见笔者认为是:既然城镇化的理由是城市的综合效益远大于农村,能够支持优质的公用事业,那么城市相对于农村的优势同样也可以应用到大城市相对于小城镇的优势上去。认为农民应该流向小城镇的意见笔者认为是:农民转移到小城镇的成本较低,而且发展小城镇能够避免大城市病。如前文所述,农民是否流向城市,是由其城镇化的成本和收益决定的。这既包括显性的成本和收益,也包括由于公用设施服务差异导致的隐性成本和收益,还包括由于居住在家乡和外地的心理损益。两者相较,净收益哪里更多,他便去哪儿。大城市的净收益多,他就去大城市;小城镇的净收益多,他就去小城镇;或者外出的净收益还不如待在家里多,他便留在农村的家里不出去。这终究是一个市场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实例。他的作用,是使适合城镇化的地方从不适合城镇化的地方吸引大规模的人口,不适合城镇化的地方失去人口。正因为如此,中国发展城镇化的方针已经从“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转变为“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逐步提高城镇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注○11)

但是有一个问题存在,就是农民工算不算城市人口?农民工在城市里度过大部分时间,使用城市的公用设施。他们的劳动力使用价值在城市中得以实现。但是,中国当前的农民工流动是一种保有土地的劳动力非农化。这些农民工进城打工,并非由于土地的丧失,而是由于土地综合收益的微薄和机会的缺乏。因此,进城的农民工并不像其他一些国家的进城农民。他们不只是城市里的人,他们也是农村里的人。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入城是不稳定的。这个不稳定,还体现在农民工在不同城市之间的流动性上。农民工的工作地点不一定每年都一样。长期在一个地方打工的人不占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产业要求的劳动技能不高,所以劳动力在不同岗位之间转换的成本也相对较低,因而劳动力流动也更为频繁。但是城镇化的不稳定直接导致了社会保障的成本增加。很多企业干脆就不为农民工提供社会保险。对于农民工来说,全社会统筹的社会保障确实是一件遥远的事。随着土地、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升,城镇化地区的生活成本将会越来越高,如果不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进城打工对于农民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少。义乌今年缺口大量工人,以致政府需要出面替企业到外地招募工人。

农村人口以现在这种方式大量进入城市,只是能缓解城乡二元对立,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至多把这种对立部分转移到城市中去而已。要解决社会的二

元对立问题,必须首先对进入城镇打工的务工人员以当地城镇人口的待遇,解决其工人权利、住房、养老、失业保险、子女就学等问题,不让户籍制度成为社会进步的绊脚石,真正体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由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在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其城镇化水平也处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单就浙江来说,按2003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测算,浙江省的从农产业人口为781.0万人。2003年末浙江省常住人口为4679.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为2199.4万人,占47%;城镇人口为2480.1万,占53%。但是浙江的人口密度已经大于日本。由于环境承载量的限制,如果农村人口的城镇化都在其现在打工地完成,其环境无法承担。相对来说,中西部很多地区自然环境较好,资源充裕,十分具有城镇化的潜力。最近几年浙江已经承受了诸多资源短缺的影响,缺电,缺水接踵而来。今年浙江省最大电力缺口达到678万千瓦。虽然这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与企业技改步伐缓慢有关,但环境危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未来,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必然会逐步推进到内部省份。这样才能使整个中国迈入良性的城镇化进程中。

六、 失地农民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7年来全国近亿亩耕地被征用,有4000多万农民成为“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圈地的代价有关资料也表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十几年来的圈地运动至少造成我国农村2000余万农民“下岗”(对2000余万农民“下岗”这个数据,有人认为这还是一个保守的说法)。过去的20年,在义乌的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逐年上升。从2002年到2003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9%、51.1%和44.0%调整为4.2%、52.1%和43.7%。由此可见,依托于小商品市场的壮大,工业的发展迅速,但农业比重下降得如此之快,而工业又快速发展,不是产业均衡发展的结果。笔者认为,农田的持续被征用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失地农民的问题已经成为义乌乃至整个浙江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注○12)近五年来,随着建设国际商贸城市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义乌市城区和个工业园区不断向外拓展,征用大量土地,使众多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农民原有的土地保障功能不断减退。

城市要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资源。要使农民富裕起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较大发展,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加快城镇化建设。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土地被“征用”的速度也在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付出代价,但我们不能把这个代价让失地农民承担,让农民真正享受城镇化带来的成果才是我们的初衷。如果只重视失地农民一方面的需求,而忽视另一方面的需要,甚至无视失地农民的基本利益,就必然会造成新的社会负担,与城乡、经济社会的快速与和谐发展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土地是民生之本,是农民的命根子。失去土地,对农民来说,意味着失去了生存的必需品。现在很多地方在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时候采用的是货币安置的方式,这种幻想一劳永逸,将失地农民“一次性”打发的简单做法,遗留了大量问题。

首先是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要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根本的出路在于就业。调查发现,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失地农民就业难,除其自身条件原因外,也是现行征地安置办法导致的结果。随着企业用工制度逐渐市场化,目前地方政府普遍采取货币安置的方式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但货币安置引发的问题是:在大龄失地农民再就业极为困难的背景下,安置补助费用远不能取代以往土地所具有的“最后的保障”的社会功能。

另外,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亟待关注。对农民而言,土地承载着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双重功能。一旦土地被征用,他们的养老保障便成了后顾之忧。绝大部分农村地区,时下还没有现金形式的社会保障,土地因此也就成为农民的一种廉价而稳定的“保险工具”。而如今面临政府的大规模征用土地,失地农民在土地上的这种社会保障功能就会大大减弱甚或完全丧失。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或用地单位对农民给予或多或少现金形式的“一次性补偿”,显然不能顶替土地对农民原有的社会保障功能的缺失。随着安置费用逐渐用完,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势必凸现。

让农民离开生他养他的土地,是一件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必然会因此而带来深刻的社会变化。怎样完善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改进分配办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让失地农民真正融入到城镇化进程中去?

义乌从1998年开始的滚动式的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征地浪潮造就了大批的失地农民,他们在经济上面临许多的困境:

(1)征地补偿费用低,难以保证农民在失去土地后获得与从事经营土地相当的收入,从而难以保证他们延续目前的生活水平或消费水平;

(2)对大多数农民将货币基金用作消费基金,使部分难以找到非农工作的老龄农民缺乏养老保证或最低生活保障;

(3)村集体经济组织因招商引资难度大、留用土地不落实、缺乏经营人才等原因,不能很好地利用征地补偿费用的留用部分发展第二、三产业,无法安排失地劳动力就地就业,土地被征用后,失地农民经济状况不佳;

(4)土地征用剥夺了子孙后代对土地的继承权,失地农民后代的生活、教育和就业等无法得到有力保障。

“政府应该无条件承担征地使农民付出的代价!”这是义务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局长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字字掷地有声……他的目光越过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越过霓虹闪烁的繁华街市,看到了城乡分割建设、差别发展使农民背负的沉重的负担。农民失地不能失业,应通过多种举措,把失地农民变成产业工人,让他们真正融入城镇化进程中。诚哉斯言。

七、 关于城乡统筹就业的讨论

让失地农民真正成为城市居民,最重要的问题使什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打破城乡分割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就业问题。而就业问题,具体到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上来,就是城乡统筹就业的问题。

(一)统筹城乡需实现五个“一体化”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户口管理一体化,就业市场管理一体化,社会保障管理一体化,土地管理一体化和公共财政管理一体化。

1.户口管理一体化

自90年代以来,城乡分割最明显的障碍——户籍管理制度一直受到抨击。2001年,可能因为世贸协定的附属条款中有关“自由迁徙权利”条款的推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户籍制度的改革措施。户籍制度改革也一度被炒得很热。但是,在转变城乡二元结构的过程中,现行户籍制度的负面影响并不如通常所说的那么严重。义乌近年来的实践可能是一个很好的例证:2000年6月,义乌市政府办公室转发了公安局关于《建立新型户籍制度、加快人口集聚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农村人口城镇化、外来人口本地化”的户籍制度改革目标。规定本市规划建设区内的农村常住人口,只要自愿均可登记为城镇户口。规划建设区外的农村居民,只要在区内有固定居所、稳定职业或正常生活来源,以及在农村已失去生活基础的人员及亲属和被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聘用人员等也可登记为城镇户口。外来人口可通过投资移民,人才移民,劳务移民等渠道,符合义乌市政策规定的入户条件,有意愿者即可落户。这种依居住地申报户口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打破了城乡分割的格局,大大降低了农民进入城市的门槛。

2.就业市场管理一体化

从2000年义乌实施户口管理一体化的情况看,并没有出现对“非农业户口”趋之若鹜的热潮。从统计资料看,2000年义乌市从农业户口到非农业户口的转移率只有4%左右,这个比率是很低的。究其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业户口”也有其好处:一是在计划生育方面可以名正言顺地生两胎,二是有责任田可作最后的保障,三有宅基地自是一笔不菲的资产,四是在部分社区中还有集体分红(以上种种考虑在经济发达地区常见)。而转为非农业户口后,这些待遇可能都将失去,得到的是实惠并不大的城镇居民的身份。转变二元结构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就业,而不是户籍。关于实现就业市场管理一体化的问题笔者将在下文详细探讨。

3.社会保障管理一体化

在社会保障方面,由于农村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当前客观存在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及承受能力的差距,增大了收缴社会保险基金的难度,造成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险困难重重,大部分农民合同制工人依然存在事实上的差别福利和社会保障义务不平等现象。关于社会保障或社会保险的问题,客观的大环境实际上对现行制度是很不利的。目前很多人呼吁要重视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从原则上讲这肯定不错,其实却不然,因为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在设计时并没有考虑流动人口的利益。流动人口不参加社会保险似乎很不公平,但是要是强迫他们向一个对他们未必有利的社会保险制度(譬如会有不能兑现的风险,或者在向别处流动时不能费随人走的风险,等等)缴费,可能更不公平。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构不是地方政府能够做的事,这需要高层再作决策。在新的更为适用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出台之前,不要勉强流动人口参加社会保险,更不要使它成为就业的障碍。

4.土地管理一体化和公共财政管理一体化

至于土地管理和公共财政,也是和就业紧密相关的。土地管理方面,根据现行规定,农村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只有通过征地程序。土地一旦被征用,农民就相当于失了业。这是农民对征地的一个很大的顾虑。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土地征用和管理也就易行得多。公共财政方面,目前的公共财政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农村各种与经济社会发展相

适应的公共开支缺少相应的税收来源。财政入不敷出,使得许多县、镇政府无力向农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公共财政管理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还需较长时间,但使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在城镇中就业,就使农村的公共开支相对来说增加了,这就使得公共财政管理的压力减轻不少。

(二)城乡统筹,就业是关键

就业是转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突破口又是瓶颈。解决了就业问题,其他问题也就随之迎刃而解了。

1. 政策引导统筹就业

2001年,义乌市被国家列入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地区。此前,义乌市在户籍制度改革和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两个方面先行一步的探索为试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0年,义乌市人民政府分别印发了《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若干规定(试行)》和《建立新型户籍制度,加快人口集聚的实施意见》两个通知。2001年,政府办公室又颁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工作的通知》。在上述三个文件的精神及工作实践的基础上,义乌市人事劳动局又推出了《义乌市城乡统筹就业试行办法》。

早在2000年初,义乌市制定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若干规定(试行)》的文件中就提出:“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推进城镇化、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二、三产业反哺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对于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稳定企业职工队伍,提高企业和劳动者素质,进一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都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在这份政策文件中,最具实质意义的措施有两条:一是把全市的乡镇分成3档,分别以本乡镇的企业年平均用工总数的20%(第一档)、30%(第二档)和输出本乡镇的农村劳动力10%(第三档)作为乡镇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基数。二是对企业设立创造就业岗位奖,鼓励使用本地劳动力。

在2001年初印发的《义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工作的通知》中,总结了上一年的工作:”由于措施落实、考核到位、督查有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2000年实际转移农村劳动力5000人(净增量),使义乌市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总数达到135000万人。在这份文件中,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现代化商贸名城的必然要求。城镇化是城镇在空间数量上增多、规模上扩大、功能上提高的过程,也是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并向城镇集聚的过程。”

在2001年题为《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加快现代化商贸名城建设》的试点工作汇报中谈到:先后有1100多家企业推出了15000个就业岗位,全市已经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16万余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0%。在这份文件中谈到了义乌市制定城乡统筹就业政策的主要思路,对比前两个文件,这个思路目标更明确,更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劳动就业制度,体现充分就业、平等就业的原则。服务服从于发展现代化商贸名城这一大局,推进城镇化进程,推进‘本地人口城镇化,外来人口本地化’,加快义乌人才、人口集聚。彻底打破城乡二元分割,全面取消对劳动者就业的各种限制,便户籍门坎为素质门坎。切实解决进城劳动者的住房和子女入学问题,使劳动者享有平等购房和购房贷款的权利,子女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大力事实素质教育,积极推行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

促进就业。”

2002年初,义乌市初步制定了《义乌市城乡统筹就业试行办法》(以下称《试行办法》),这是一份颇有前瞻性的文件。从指导思想看:“坚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打破城乡二元分割局面,建立城乡统筹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各项不合理限制,对城乡劳动力实行统一的劳动管理,提供统一的就业服务。”

根据笔者的分析,《试行办法》提出了一下6点,具有重大的、突破性的意义:

1.“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这意味着,农民也可以获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失业登记权。这表明在计划经济时期强行贴在农民身上剥夺他们在城市中自由就业的权利的标签被撕掉了,同时政府也承诺对于他们的失业有责任给予关注。

2.“实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劳动力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各种就业形式,包括阶段性就业和弹性就业。也就是说,要解决就业问题,就必须要承认非正规就业。

3.“事业单位招聘人员和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应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凡具备条件的城乡居民均可报考。”这是在人事方面的较彻底的改革,也就是说,当干部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这是改变强加在农民身上的“不受信任”的政治身份的一个很好的开端。

4.“建立覆盖城乡的人才劳动力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功能和作用,促进人才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义乌人在这方面走出了政府“安排”、“安置”就业的计划经济的老框框。如果城乡居民都享受“国民待遇”,在一个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中竞争,这就解决了就业方面最基本的社会排斥问题。

5.“农村居民在城镇就业并落户后,在住房、参军、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履行相应的义务。”其实,这本应该是毫无疑义的。一个流动人口在这里工作,他不但付出了劳动,并且以直接税、间接税的形式对地方财政收入也做出了贡献。有关部门凭什么不让一个纳税人享受他应该享受的基本权利呢?义乌市此举确实令人倍加鼓舞。

6.“农村居民在城镇就业并落户的,可继续保留土地、山林承包权,并可享受原集体资产的收益分配,继续保留农村的宅基地使用权。计划生育政策按有关规定执行。”在非农户口并不吃香的东南沿海地区作这种让步大概是必要的,退一步、进两步。

显然,以上政策对于转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政策实施后的效果如何呢?以下一组数据应该足以说明问题:

2003年义乌市农村居民纯收入和生活消费横向比较

1.人均纯收入(元):全国2622,浙江省5431,义乌市6147

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全国1943,浙江省4287,义乌市4315 2003年义乌市城市住户年人均现金收支(及较上年增长率)

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全国 8472 10.0%,浙江省13180 12.5%,义乌市15228 17.0%

2.义乌市年人均家庭总支出:14724元,较上年增长43.0%

可见,成效是显著的,义乌市的经济水平走在了浙江省乃至全国前列。义乌市农村居民纯收入更是首次突破了6000元大关。义乌市推行的上述举措应该

是值得推广的。

2.深入企业了解就业

尽管已经吸纳了大量外来人口,但总的说来,义乌市的就业空间还是比较广阔的。企业反映现在招工困难。以前只需贴几张招聘启事就有人前来,现在却连在劳动力市场也不容易招到人。出现这种现象,部分的原因如前所述,是因为工资太低。但与此同时,我们在街道上经常发现一些招聘启事,其中尤以招聘袜工者居多,月工资一般都在千元以上,比起前面那些工人的工资要高得多。这说明技术型的工人在这里还是比较缺乏的。此外,据介绍,近年来义乌市的发展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前来谋职,甚至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这是一种好的形势。

我们在义乌市的实践活动实际上主要集中在廿三里街道。廿三里街道位于义乌东部最前哨,与东阳市接壤,是中国小商品城的发祥地,素有“拨浪鼓”

之乡的美称。全街道区域面积72.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3万,外地人口4万。廿三里街道交通发达,便利。街道现有各类工业企业1200余家。2003年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1亿元,同比增长35.6%;完成工业总产值24.7亿元,同比增长20%;完成税收5847万元,同比增长50.6%。外贸经济活跃,全街道现在外贸自营出口权企业21家,2003年实现外贸出口交货值3.1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自营出口2500万美元,同比增长40%。2003年,全街道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0亿元,预算内财政收入5847万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6亿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780元。

在廿三里镇,我们参观了两家私营企业:皇冠制衣有限公司和义乌制伞公司。义乌市皇冠制衣有限公司有职工800多人,拥有各类中高档服装制造机械设备300余台套,年产量达10000万件,产值超亿元,税利超千万元。目前在经营规模乡镇企业1000家第479名,中国缝纫行业最大经营规模乡镇企业100家第99名。义乌制伞公司,是义乌市制伞行业龙头企业。现有员工800多人,现代化厂房16000多平方。各种制伞设备500多台,集伞骨、成品一条龙生产线,年产晴雨伞600多万把,拥有二百多个花色与品种,产品远销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欧洲、美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

各个车间里都充满了正在工作的工人,参观过程中我们不时地向工人们打听,从他们的回答中我们了解到如下一些情况:1.打工者几乎都是外省人,其中又尤以江西省居多。2.工作环境基本上还算比较好,尽管适值暑期,各车间内温度都还比较低,电扇等也都在运转。有的车间甚至允许工人听音乐3.工资都是按计件方式付的。以义乌制伞厂一个安装伞骨的熟练工人为例,他每天约可做四百余件,每件得四分钱,也就是说每天的工资约为16元多一点,即每月约500元。这样的工资并不高,比起温州等地要低许多(工人自己的说法)。许多工人都是在厂里做一段时间,等熟练了之后就离厂到温州等工资较高的地方去谋职。

参观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有少数显然是未成年人在工作,甚至有一个明显还是个小孩子。有关人员解释说是代替其生病的父亲来工作,但这显然不足为信。而且其做工的速度丝毫不亚于周围其他的人,显然已经是个工作了较长时间的熟练的工人了。由此看来,企业招收童工的现象还是存在的。

像上述两家这样的规模比较大的私营企业在廿三里乃至义乌市都毕竟只是少数。而义乌市平均每两户就有一户个私企业,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家庭作坊式的小工厂。在廿三里我们就见到了许多这样的小个私企业。这些个私企业大多

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很小,雇佣的都是外来民工,它们总体上来说过于小型化,技术滞后,无法形成规模效益,以应付激烈的市场竞争。这是义乌市个私企业的一大弱点。尽管如此,这些企业的大量存在提供了不少的就业岗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还是做出了很大贡献的。

3.失地农民就业,路在何方

对于失地农民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义乌市政府对他们的就业也表现出特殊的关注。

除了对失地农民给予一次性的货币补偿以外,通过对失地农民身份进行转换即把农民变市民,将失地农民也纳入社保保障范围。这样,无疑是从制度上确保了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但必须看到,失地农民及其家庭成员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更迫切需要解决。

实现失地农民的生活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提高他们的素质,使他们从根本上由农民转变为市民,适应城市的生活。义乌市委、市政府在投巨资对新市民进行免费业务技能、英语、商务培训的同时,专门开展崇尚文明、告别陋习、树立新市民形象宣传讨论活动。

农民变市民后的就业问题也摆上议事日程。义乌市政府鼓励义乌经济开发区及北苑、义东、义南、义西、义北5个现代工业园区,腾出更多的岗位接纳本地农村劳动力。另外,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村劳动力业务技能免费培训。利用分布在全市各地的学校,抽调城镇职校、综合职高、中等农技校的100多名教师,巡回到镇、街道,对农民进行计算机应用、烹饪、服装裁剪、电焊、商务英语、企业管理等7个行业18个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

在市政府出台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文件,并设立企业创造就业岗位奖。在文件中,政府提倡本地企业优先推介本地居民,尤其是优先启用农村劳动力,如:企业购买的从农民处所征土地时,须承诺每亩土地使用本地两个劳动力;如果本地企业用本地工还可以得到来自政府的补助;政府为农民向企业购买劳动岗位,每个岗位1800/年;企业用本地工超过150人,可以得到政府5万元的奖励,等等。

这些政策大大调动了企业使用农村劳动力的积极性,市区和各工业园区的一些企业,到镇、街道和农村上门设摊,招收本地农民工。到目前止,全市有49家企业获得“创造就业岗位奖”。征地农民除了一部分转变为产业工人外,还有一部分留在原地,通过从事其他产业来解决失地带来的问题。

在农村做调查问卷期间,我们也了解到不少失地农民就业方面的问题。

在我们调查的义乌市廿三里镇,离镇上比较近的如甫村村民大部分通过自谋职业,开办工厂的方法不仅比较成功地解决了就业问题,而且不少还走上了致富道路。但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另外几个的离镇比较远的村,仍然存在不少农民由于失地、失业,家庭负担沉重。这些人没有成为政策的“盲区”,他们可以享受每月120元/的“低保”。

(三)城乡统筹,社保先行

城乡二元格局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消除的,失地农民的问题也不能单靠就业来解决,它还很需要强有力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支持。

在中国,由于长期以来奉行城乡分治政策,“城镇居民有社保,农民有土地”,赋予农村土地以保障功能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土地被国家征用后,农民就成了身份特殊的失地农民,既有别于农民,又从某种程度上不同于城市居民,他们

既不能享有土地的保障,也不享有同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

在廿三里镇朱村,一位老党员向我们介绍,政府征收土地后,各家各户得到的土地征收费用大约是5万元。5万元尽管不多,但在农村应该还算是一笔不少的收入,问题是这5万元用完了之后怎么办?老人对此忧心忡忡。他还介绍道,义乌市每100个失地农民中就有13个60岁以上的老人,而这些老人的生活问题也应该引起关注。诚然部分农民在近几年的确富裕了起来,不必再为丧失土地而感到焦虑,但是多数农民对未来的生活着落仍然忧心忡忡。

失去土地后的农民对养老保险提出了高质量要求:希望既能解决当前人口的养老,又能惠及后代人。也就是要为有限土地补偿费用寻找一个资金经营者,它可保证资金高效运行,能实现本金的保值和增值,由团体不记名地分享经营利益。只有抓住城镇化过程的牛鼻子——社会保障,解决当前部分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才可以增加了农民养老的安全感,使他们养老预期更加明确。

在征地农民保障问题凸现出来之前,义乌农村也实施了农村社会保障。改革前的农村社保制度从1995年7月开始起步截至2003年4月,参保人数共24.9万人,投保金额4300万,积累基金6300万。改革前农村养老保险采取农民自愿的原则,以个人缴费为主,领取养老金的多少取决于个人缴费的多少和积累时间的长短,同时受银行利率影响较大,雷同于商业保险。

以前的农保政策的由于制度的设计及其他种种原因,积累了不少问题:

(1)参保人员虽面广,但缴费少。全年参保人数24.9万,参保人员90%以上仅投保一次,人均缴费只有169.8元;

(2)保障力度不够。目前全市领取农保养老金的899人,大部分的养老金为每月1元,根本保障基本的生活水平,失去了参保的目的和意义。

(3)政府信任度受到影响。现行农保政策推行当年,是以年息12%的不变记账利率进行宣传的,按照该利率计算,参保人员确能以较少的保费获得较高的养老金。由于银行利率不断下调,国家有关部门对农村养老保险的记账利率进行了多次调降,农保记账利率只有1.8%,原来计算的养老金水平根本无法兑现。严重影响了参保人员的积极性和参保人员对政府的信任度,导致近两年来农保也无基本停滞不前,缺乏发展后劲。

截至2003年4月,义乌市有60周岁以上男性农村人口,55周岁以上女性农村人口约76000余人,占到人口总数的11%。这些人的养老以家庭防老为主。近五年来,随着建设国际商贸城市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义乌市城区和个工业园区不断向外拓展,每年有大量土地被征用,使众多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农民原有的土地保障功能不断减退,以前农村社保制度的缺陷逐步显露出来。

加上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事事和生育率的下降,将来一对夫妇要赡养4个老人,1个小孩,使得家庭养老力不从心,家庭养老功能正在弱化。政府要考虑农民的养老,特别是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以防若干年以后演变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人们意识到这是从根本上突破城乡二元格局的一个契机,通过农民从传统的农村生活转向现代都市生活,不断深化户籍、社保、医疗、就业等各项改革,可以将农民逐步地纳入城镇化的进程。

为此,义乌设计了“清除体制壁垒”日程表:制定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实行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最终全部取消农业户口;注重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衔接和统一,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推行被征

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障制度;逐步推行以大病统筹为主要形式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社区服务制度。此外,还将根据财政实力,逐步提高现行每月120元的农村最低生活标准,并扩大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覆盖率。近期,户籍制度改革、大病统筹和城乡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将先行启动。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就是义乌建立城乡统一的多重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2003年6月,义乌市政府出台了《义乌市被征地农村居民养老保障暂行办法》。《办法》把被征用土地后人均耕地不足0.2亩的农村纳入参保范围。

被征地农村居民养老保障基金由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组成。社会统筹基金由市、镇(街道)负责筹集。市、镇(街道)财政按土地出让金收入5%建立征地调节资金,社会统筹基金在征地调节资金中由市财政按每人21200元的标准逐年划入“被征地农村居民养老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并列入年度财政专项预算。

个人账户基金由全休参保人一次性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障费组成。参保人一次性缴纳基本养老保障费4000元,可在征地安置补助费中支付;有条件的行政村或集体经济组织可给予适当补助,补助费用在土地补偿费中列支。

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障费由各镇(街道)负责筹集并上缴“被征地农村居民养老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凡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参保人员,可按月享受养老保障待遇。按月领取的养老保障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基础养老金暂定每人每月87元,今后随经济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步提高。基础养老金从社会统筹基金中支付,市财政按每年实际支付金额列入预算。个人账户养老金为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除以120。个人账户养老金从个人账户储存额中支付。个人账户储存额支付完后,从社会统筹基金中支付。

失地农民到了退休年龄后,就可以每月领取养老金,给失地农民吃下定心九。投保受益的义乌市廿三里镇如甫村某村民说:“虽然土地被征用了,但有养老金,就像多了一条“保险带”。我村像我这样岁数的人每月都可领取120元养老金。不要小看这一百多元养老金,这钱是国家发给的而不是向子女伸手要来的,自己心里舒服,对儿女们也有好处。”满脸的笑容与坦然的言语改变了过去对家庭、子女和社会依赖的心态,不必担心子女不赡养自己情况的发生,平衡了老年人这一社会弱势群体的心态,激发了中青年失地农民在新领域的创业热情和勇气,大大有助于社会安定。

八、 市场发展与城镇化

义乌之为义乌,在于其驰名中外的小商品市场(注○13)。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时间内,义乌从一个少为人知的农业小县发展成了全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并依托市场大力发展小商品制造业和现代农业,有力推动了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义乌人从小商品入手,开拓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在一块并不肥沃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华夏第一市”的神话。我们在义乌社会实践的几天中,所见所闻,无不体现了小商品市场对于义乌飞速发展的功不可没,而现在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仍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了解国际性小商品城的发展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义乌的城镇化之路。

义乌的城市化模式可概括为以商品市场发展为龙头,产业集聚为基础,以

市场经济为主导,产业集聚与城市化良性互动,以点线面的加速度推进方式为特征的从小城市迈向大中城市的一种模式。义乌的城市的发展首先是城区的城市化。80年代初义乌小商品城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义乌市商业中心,带动产业集聚。周边交通便捷的乡镇首先得到城区经济的辐射,城区近郊的乡镇的工业率先启动,城区及周边的点式布局完成。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随着交通的大发展,位于交通干线上的苏溪、大陈、佛堂等乡镇,工业经济与城市建设迅速发展,义乌城镇化水平也得以大幅提升。90年代末以来,义乌全市出现城乡经济一体化趋势。原有的周边乡镇与日益膨胀的城区融为一体,廿三里、苏溪、佛堂三大中心镇纳入城区“十分钟交通圈”,成为义乌城区的卫星镇。

在商业的带动下,交通运输业、电信服务业、旅游餐饮业、房地产业与各种服务业迅速发展。1983年,义乌的第一产值比重首次降至50 %以下。198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二产业。1995年虽然被第二产业反超,但仍保持在40 %以上,2001年达 44%,在浙江各县市中居于较高水平。90年代初中期以后,义乌的第二产业在第三产业带动下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在 GDP中的比重上升并超过第三产业。形成了服装、针织、饰品、拉链、玩具、小五金、印刷与毛纺八大优势制造业。一些大企业脱颖而出,行业优势进一步巩固。2001年,全市工业产值增至 285亿元。

自80年代初以来,义乌市31.6万农村劳动力中,就有 22万人转向了第二、第三产业,由于义乌产业集聚的这一特点,使义乌出现了较为发达齐全的第三产业,也产生了较多的优势制造业。这也使义乌工业经济不同于浙江不少地方的一县一业、一镇一品的“块状经济”。近几年来,义乌市政府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分重视和强调小商品的产业支撑,走上了以商带工,以工强商,贸工联动的良性发展轨道,涌现出了纺织、服装、工艺、印刷等一批优势行业,带动了义乌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目前,义乌“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工业产业发展格局初步构筑形成。

毫无疑问,小商品市场是产业集聚的直接推动力。义乌首先是以老城区规模经济带动市场与商贸业集聚。由于县城的规模效应,80年代初,小商品市场迅速向城区集聚;商业在城区集聚带动同心圆城市形成,并带动全县整个商贸业与第三产业向城区集聚;引起义乌商业区向外膨胀,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周边交通便捷的乡镇率先接受辐射,逐步被纳入城区经济圈中心城市引起产业向外辐射与再集聚,城区集聚经济效应进一步加强,经济辐射度持续提高;制造业向城区与交通干线上的经济较发达的乡镇集聚。中心镇的集聚经济效应增大,周围一些村镇纳入中心镇经济圈;中心城区进一步膨胀,对城市集聚经济效应较为敏感的新兴服务业向城区的商业中心集聚,中心区的商业特性进一步突显;市中心部分传统制造业、传统商业与居民,因集聚非效应开始由城区向郊外以及中心镇的工业园区转移,城区与中心镇沿交通要道相互膨胀延伸,出现经济一体化趋向,全市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

学术界已把义乌这种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内陆地区,通过发展商贸业而带动工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称为“义乌模式”。义乌模式的成功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要符合现代化的经济理论,其次是小商品市场的顺利形成。我们可以说从10世纪以来,中国的部分农村地区开始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经济形态——市镇经济。所谓市镇经济,就是指以一个商业聚落为中心所形成的农村经济圈。在这一个经济圈内,农业生产从以往相对封闭、单一的形态,转向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靠介入市镇这个商业中心的交换活动来维持。

义乌市城乡房地产规划管理技术规范

义乌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试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用地管理 第一节城市用地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二节建设用地 第三节建筑容量 第四节绿地 第三章建筑管理 第一节建筑间距 第二节建筑退让 第三节建筑高度 第四节建筑基地出入口及停车 第五节城市景观与环境 第四章市政工程管理 第一节城市道路及交通设施 第二节管线综合 第五章附则 附录一名词解释 1 / 1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乡建设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证城乡规划的顺利实施,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镇规划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义乌市市域总体规划》、《义乌市城乡规划管理办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各项建设工程。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的要求。各类建设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应按批准的详细规划和本规定执行;尚无详细规划的,应按城市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保护范围的建设应按批准的专项规划执行,可不受本规定的限制。 在规划编制、管理中,涉及消防、人防、环保、交通等其他专业的, 1 / 1

除符合本规定外,还应当符合其他专业的有关规范和标准。 第二章用地管理 第一节城市用地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城市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和归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J137-90),结合本市用地的实际情况,本市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宜符合表一的规定。 表一 1 / 1

产业园区助力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分析

产业园区助力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分析 发表时间:2016-03-11T15:46:49.9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22期供稿作者:黄裕恒[导读] 广东佛山在城市规划确定的可建设用地中,广东省大部分城市都大力推进城市更新。 黄裕恒 广东佛山 528000 摘要:广东很多城市及地区都拥有大量的产业园区,其中以制造业、劳动密集产业为主,本世纪初到工业化中期,也就是高新技术崛起,结构优化调整时代的时期,当今的产业园区面临着升级改造的迫切性。本文主要对产业升级的政策及规划进行分析,并存在“工改工”项目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规划;统筹 一、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性 (1)现状工业用地在减少 在城市规划确定的可建设用地中,广东省大部分城市都大力推进城市更新,而“工改商”、“工改居”短期利润要优于“工改工”项目,且商业、居住开发模式也较为成熟,受市场利益的驱动,“工改商”、“工改居”项目较多。 (2)现状工业区难以满足产业升级需求 广东省某城市近几年旧工业地改造建设规划偏小,开发强度较低,面积在10公顷以下的工业区占到50%,平均容积率1.01,低于工业用地标准平均值。这些旧工业区、旧厂房具备建筑质量差、安全隐患大、面积小、分布零散等缺陷。而随着城市产业升级的需求,逐渐淘汰低端产业,以及劳动力及地租等成本的日益增加,一部分产业逐渐向内地搬迁,现状厂房空置。 (3)重点产业、新兴产业难以落地 结合产业转型的需求,根据产业布局的引导,新材料、激光技术、智能穿戴、信息技术等一系列重点、新兴产业正在成为产业转型的方向,而现状面临无地可落的困境。 普通工业厂房的数量在不断减少,而原有工业厂房的更新改造则较慢,造成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企业落地难,呈现部分大企业流失、产业空心化现象。因此,如何留住产业,促进产业发展是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二、政策鼓励,规划引导 (1)一系列政策、标准鼓励产业转型升级 结合近年来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以及研发等转型升级的趋势,近年来市、区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标准,鼓励产业转型升级。 城市更新政策体系涵盖从申报阶段至建成使用各个环节,鼓励旧工业区升级改造。其改造分为两种模式:一种以综合整治为主,融合功能改变、加建扩建、局部拆建等方式的城市更新;另一种为拆除重建。“工改工”类型更新在建筑物建成时间及合法权属比例、地价计算、出让年限、工业楼宇分割转让等环节各相关配套政策不断完善,工业厂房市场流转逐渐放开,形成一系列优惠政策,体现政府期待通过政策引导城市更新中出现更多的“工改工”产业升级的项目。 另外结合产业发展的需求,将工业用地划分为普通工业(M1)和新型产业用地(M0),根据《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条文说明:“普通工业用地是生产制造产品为主的工业,新型产业用地是指融合研发、创意、设计、中试、无污染生产等创新型产业功能的用地”,并对土地混合使用给予了一定的弹性,允许在工业用地中配置不高于总建筑面积30%的配套设施。在容积率方面给予较高的上限,普通工业用地(M1)容积率上限为4.0,新型产业用地容积率上限为6.0。 (2)多层面规划进行引导 全市划定了13个重点发展片区,按“一街道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原则,划定了6个区级战略新兴产业聚集区。重点发展片区(园区)作为推进产业类城市更新工作的重要区域。根据统计,重点发展片区(园区)内涉及现状旧工业地块共102个。 在控规层面,现状旧工业区在法定图则中规划功能以工业用地为主,其次为居住用地。规划为工业用地(兼容商业、物流)的旧工业区有196个,规划规划为居住用地(兼容商业)的旧工业区有53个,规划为商业用地(兼容商务公寓、办公)的有37个,规划为道路、绿地、公共设施、发展用地(兼容社会停车场)的有68个(详见图1)。 图1 旧工业区法定图则规划功能分布图 三、“工改工”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数量偏少,规模偏小 受利益驱动,市场选择“工改商”、“工改居”项目的较多,而选择产业升级改造的较少。从2007年第一批试点工改工项目以来,原为工业用地的有70个,其中“工改商住”的50个,占原为工业用地项目数量的比例约为71%;“工改工”的20个,占原为工业用地项目数量的比例约为29%,拆除用地面积共计160.59公顷,占全区列入市计划更新项目面积的比例约为25.82%。“工改工”项目偏少造成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企业落地难,部分大企业流失,加剧产业空心化现象。

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 我国房地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1998年国家停止福利分房实行住房货币化后,房地产业开始真正发展起来。90年代发展壮大,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投资占GDP 比例逐渐增加。21世纪随着城镇居民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购房需求不断增长,房地产业得到飞速发展,近30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人均住房面积城市达到20平方米,农村达到25平方米,住宅成套率达到70%。住宅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城市达4%,城乡合计达7.5%,房地产业己上升到支柱产业的地位。近两年来住宅建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在1.5个百分点左右。关键词:市场发展 (一)房地产的总体规模越来越大 第一,房地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逐年增加。199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为4010.17亿元,到2004年达到13158.25亿元,房地产投资额平均每年增长1000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的比例也逐年增加。 第二,开发规模快速增长。2004年全国房地产施工面积从1999年的56858万平方米上升到140451万平方米,增加了83593万平方米,平均每年增长25 %,房地产开发规模逐步扩大。房地产开发的各项指标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最高接近30%,近几年增长的更快。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 第一,房地产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存在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①无论是房屋施工面积还是房屋竣工面积,东部都占有很大比例。这是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房地产市场起步较早所致。②中部的增长速度(除了销售额)基本处于领先水平,并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东部地区土地资源偏紧,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和竞争激烈,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向中、西部转移,房地产的地区结构发生变化,尤其是随着中部经济的发展,中部的各项指标(除销售额)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其他两部。③地区间差距正逐步缩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西部的房屋销售面积占全国销售面积的比例都较前有所增加,且中、西部居民个人购买商品住宅在全国的份额也在增加,由2002年的13.6%,21.7%上升到15.7%,24.3%,中、西部居民购买商品住宅的增长比例较大,均高于全国平均的增长比例。可以看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地区间正逐步缩小差距。 第二,城镇居民居住水平存在地区差异。在中国人口增长的情况下,人均建筑面积仍在增长,反映了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因各地区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从表3-4可以看出:从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绝对数量上来看,东部地区24.91 >西部地区23.25>中部地区22.06。这是因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房地产市场比较活跃,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西部地区虽然房地产发展不完善,但人口密度较小,相对来说居住面积较为宽松,中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经济又不很发达,所以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最小;从其增长速度来看,西部地区5.1%>中部地区4.6%>东部地区3.6%。 (三)房价居高不下 近来,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三高”,房价高、居民购房热情高和居民可支配收入高。2004年全国商品房价格大幅攀升,达到了2714元/平方米,比2003年增长了355元,远大于19982003年年平均售价的增长,其中上海、北京、深圳的商品房均价分别达到8627元/平方米、6232元/平方米、6037元/平方米,与之对应的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分别为16683元、15638元和27596元。

2017年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2017年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 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名称: 承担单位:(盖章) 重点任务: 所属地区: 推荐单位: 填报时间: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第一部分:承担单位和项目基本情况表 承担单位基本情况表

项目基本情况表

第二部分: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概况 包括项目背景、目的、意义和主要目标。此部分应明确体现项目所符合的年度重点任务的具体内容。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二、承担单位基本情况 项目法人所有制性质、主营业务;近三年来的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固定资产、资产负债率、银行信用等级;承担单位股份构成及主要股东概况,单位组织架构,项目主要人员基本情况;项目单位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及规划,工艺装备水平,销售情况及在行业中地位,取得成果与社会效益,技术研发机构,近三年研发投入等。 三、项目建设必要性 重点是细分产品市场及重点装备、重点工程的需求情况(区分国内和国外),产品技术水平、技术来源和发展前景,国内外竞争对手情况。在产品生产纲领表中列出具体产品的型号、技术指标和生产规模。 四、项目建设方案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规模、地点,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工程方案及其合理性,重点设备用途、产品工艺及解决关键问题说明,需描述采用的工艺技术路线与技术特点,设备选型,并需附设备明细表(含设备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及价格),对于重大关键设备需进行设备单项论证。 项目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以及与产业上下游相关单位合作方案。 五、项目建设进度 项目开工时间,项目建设(土建、设备购置等)进展情况,当前形象进度,是否存在影响项目按计划实施的情况和问题,预计完成时间等。以前承担国家投资项目完成或进展情况,以及与本项目的关系说明。 根据项目总体进度,列出年度实施进度及年度实施目标。 六、资金筹措及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投资使用方案和资金筹措方案;按国家相关标准列出投资估算表(按工程费用、其他费用、预备费、建设期利息、铺底流动资金等细项列出),内容要全面,取费要合理。 七、财务经济效益测算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包括内部收益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贷款偿还期等指标的计算,实际生产纲领和投入产出进行科学计算。

浙江省义乌市中考数学试卷(解析版)

2018年浙江省义乌市中考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18义乌市)﹣2的相反数是() A.2B.﹣2C.D. 考点:相反数。 解答:解:由相反数的定义可知,﹣2的相反数是﹣(﹣2)=2. 故选A. 2.(2018义乌市)下列四个立体图形中,主视图为圆的是() ABCD 考点: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解答:解:A、主视图是正方形,故此选项错误; B、主视图是圆,故此选项正确; C、主视图是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 D、主视图是长方形,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B. 3.(2018义乌市)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a3a2=a6B.a2+a4=2a2C.(a3)2=a6D.(3a)2=a6 考点: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合并同类项;同底数幂的乘法。 解答:解:A、a3a2=a3+2=a5,故此选项错误; B、a2和a4不是同类项,不能合并,故此选项错误; C、(a3)2=a6,故此选项正确; D、(3a)2=9a2,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C. 4.(2018义乌市)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5,估计它的边长大小在()A.2与3之间B.3与4之间C.4与5之间D.5与6之间

考点:估算无理数的大小;算术平方根。 解答:解:∵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5, ∴该正方形的边长为, ∵9<15<16, ∴3<<4. 故选C. 5.(2018义乌市)在x=﹣4,﹣1,0,3中,满足不等式组的x值是() A.﹣4和0B.﹣4和﹣1C.0和3D.﹣1和0 考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不等式的解集。 解答:解:, 由②得,x>﹣2, 故此不等式组的解集为:﹣2<x<2, x=﹣4,﹣1,0,3中只有﹣1、0满足题意. 故选D. 6.(2018义乌市)如果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5,第三边长是偶数,则第三边长可以是() A.2B.3C.4D.8 考点:三角形三边关系。 解答:解:由题意,令第三边为X,则5﹣3<X<5+3,即2<X<8, ∵第三边长为偶数,∴第三边长是4或6. ∴三角形的三边长可以为3、5、4. 故选:C. 7.(2018义乌市)如图,将周长为8的△ABC沿BC方向平移1个单位得到△DEF,则四边形ABFD的周长为()

义乌市房屋分割实施办法

义乌市房屋分割实施办法 为进一步规范房屋分割行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根据《城 市房地产管理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城市房地产转让管理 规定》、《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房屋登记办 法》、《住宅设计规范》、《义乌市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和土地用途改 变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并报经市政府同意,制订 如下实施办法: 一、总体要求: 符合规划设计;住房分割符合住宅设计规范要求。 二、办理对象: 国有土地范围内,能够独立使用、满足基本消防要求、具备基本使 用功能且未对房屋承重结构进行改造等的房屋。 三、申请条件: 1、房屋按照规划设计分割,分割最小单元原则上为层,按照规划设 计套数分割的除外; 2、分割后的成套房屋应满足住宅设计规范住宅套型的使用面积下 限规定:由卧室、起居室(厅)、卫生间和厨房等组成的住宅套型,其 使用面积不应小于30平米且建筑面积不应小于43平米;由兼起居的卧 室、卫生间和厨房等组成的住宅最小套型,其使用面积不应小于22平米 且建筑面积不应小于32平米; 3、原则上楼梯梯段净宽不应小于1.0米或楼梯间开间不应小于2.3

米; 4、商业、办公用房分割转让,符合省建设厅建房发[2005]122号文件要求; 5、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的其他情形。 四、下列房屋不得分割: 1、成套住房(含房改房、集资房等保障性住房); 2、擅自改变原规划设计的房屋; 3、有违章搭建的房屋; 4、住房分割不符合住宅设计规范要求的房屋; 5、别墅、排屋、跃层住宅; 6、需要借用他人的楼梯或走廊等才满足独立使用的房屋; 7、阁楼、夹层、地下室等附属功能房屋不得单独分割; 8、国有土地出让合同中有约定不得分割的; 9、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不得分割的其他情形。 五、基本流程: 1、当事人委托分割测绘; 2、测绘公司出具成果; 3、市房地产管理处测绘成果审核备案; 4、当事人向市建设局房产科提出分割申请; 5、市建设局审批(涉及分割转让的,建设局、国土局审批); 6、当事人到房屋、土地部门办理相关登记。 六、征收范围内的房屋暂停办理分割手续。 七、本办法由市建设局负责解释。 八、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实施。

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 1、什么是企业转型升级 为了适应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折,原有的国有企业向股份制企业转化,这就是企业转型升级。 中小型民营企业升级转型的方向取决于企业所在行业,内容的话比如是技术升级、管理与服务升级、产业升级等等。 2、两化融合是制造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途径。那么,制造企业如何通过两化融合来实现转型升级呢? 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十七大也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到强。五化并举,两化融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我想知道:两化融合的具体概念是什么,制造企业如何实现两化融合?制造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途径有哪些? 两化融合的内涵有四个方面。 技术融合: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例如,汽车制造技术和电子技术融合产生的汽车电子技术,工业生产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融合产生的工业控制技术。 产品融合:信息技术或产品融合到工业产品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例如,普通机床增加数控系统之后就变成了数控机床,传统家电采用了电子信息技术之后就变成了信息家电,产品价格比原来有大幅提高。 业务融合:信息技术应用到原材料采购、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环节,促进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例如,计算机管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业产品设计效率;电子商务为市场营销提供了新的途径,产品信息可以在网上发布并达成交易。 资源融合:信息资源与材料、能源等工业资源的融合,能极大节约材料、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产业升级: 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和信息化。 制造企业实现产业升级的路径很多,比如:盈利模式的转型、产业的转型及运营模式的转型。不同的企业应针对自身的特点——产品创新能力、财务能力及企业所处发展阶段,选择符合自己的转型模式。近期IBM和e-works就制造业如何转型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得出了很多有意义的结论,参与企业众多,详细内容请百度:制造业成功转型经验研讨

浙江省义乌市农业生产情况简析

2013年浙江省义乌市农业生产情况简析 受上半年禽流感和七八月份持续高温干旱天气的影响,特别是义乌市范围内开展的“三改一拆”和畜禽禁养、限养政策的实施,对全市畜牧业乃至第一产业影响较大。据初步统计,2013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97亿元,增长1.8%,实现增加值21.84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0.3%,收益基本与上年持平。 一、农村经济形势运行特点 (一)粮食产量略减,经济作物平稳发展 2013年,全市播种农作物46.03万亩,比上年增700亩。完成种植业产值18.85亿元,实现增加值13.99亿元,增长2.4%。 1、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呈现“双降”。全市播种粮食26.20万亩,同比下降1.1%,收获粮食10.38万吨,下降1.8%。分品种看:谷物播种面积16.60万亩、产量7.29万吨,分别下降1.6%、2.0%;豆类播种面积4.54万亩、产量1.03万吨,分别下降1.8%、2.0%;薯类播种面积5.05万亩,增长1.2%,产量2.06万吨,基本持平。 2、油料播种面积和总产出现“双增”。全市油料种植面积2.29万亩、产量3459吨,分别增长1.5%、4.3%。其中:油菜籽种植面积1. 54万亩,增长3.1%,产量2146吨,增长8.2%。 3、蔬菜生产平稳。全市蔬菜(含菜用瓜)种植面积10.92万亩,同比下降1.2%,产量16.75万吨,与上年持平。 4、水果生产总体较好。全市果园面积5.45万亩,总产量(含果用瓜)9.05万吨。实现产值4.05亿元,增长3.9%。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品种差、效益低的水果逐步被优质高效的品种取代,水果生产初步形成区域化、产业化、规模化、效益化发展,效益明显,前景喜人。 5、茶叶生产下滑。受耕地垦造、倒春寒、高温干旱影响,茶叶生产效益继续下降。2013年全市共有茶园面积1.09万亩,比上年下降0. 7%,其中生产茶园面积0.99万亩,采摘茶叶995吨,实现产值5596万元,下降2.9%。 6、花卉苗木生产形势良好。2013年,义乌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声势浩大,平原绿化面积同比翻番,拉动了花卉苗木市场的需求。全市花

义乌市新农村建设-义乌旧村改造-政策细则实施办法

义乌市新农村建设义乌旧村改造政策细则实施办法 (2008-05-18 10:32:13) 转载 分类:旧村改造政策法规 标签: 义乌旧城改造 义乌新农村建设 杂谈 政务来源:义乌市人民政府更新时间:2007-6-2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推进和规范新农村住房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集约利用土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浙土资发〔2005〕94号)等法律、法规、政策的规定,结合《义乌市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新农村住房建设是指农村居民按照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改造、拆建、新建住房的行为。 第三条新农村住房建设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集约用地、稳步推进”的原则进行。 第四条新农村住房建设在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新农村办)负责指导,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以下简称镇街)负责组织,村级组织具体实施;市国土资源、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各自职责依法履行新农村住房建设涉及的行政职能。 第五条市政府每年专项安排新农村住房建设占用农用地的指标和额度,根据镇街的实际需

求和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等情况分解到各镇街;各镇街应根据市政府下达的农用地指标和额度,统筹安排,制订年度计划,确定实施对象,分批次、有计划地组织实施。 第二章建设条件与规划编制 第六条村级组织总用地规模由建设用地审批对象的用地面积(含可增加安排的面积)、非村级组织成员合法房屋补偿所需的用地面积和需规划控制保护的面积(具体以审批为准)等组成。 第七条村庄建设规划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城乡一体化社区布局规划,根据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总用地规模和相关规范要求进行科学编制,具体按照下列标准: (一)建设用地审批对象人均规划用地不超过90平方米,其中,公共配套设施建筑占地面积人均不小于1.5平方米; (二)城市规划区内的村庄建筑密度不大于27%;城市规划区外的村庄,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建筑密度,但最高不超过35%; (三)容积率控制在1.1以内; (四)垂直房建筑檐口高度不超过13米; (五)积极鼓励建设多层、高层水平套房,采用多层、高层水平套房的可适当增加建筑容积率,降低建筑密度(具体标准另行制订)。 第八条村庄建设规划要体现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应做好古建筑物、近现代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军事设施、测绘标志、宗教场所、文物古迹、名贵古树等遗存保护。上述规划保护面积并计入总用地规模。 第九条在不突破总用地规模和规划指标的前提下,经村民会议通过,村级组织可根据批准的实施细则,自行确定实施方案、分步实施计划和建设多层、高层水平套房、垂直房等各类住宅的比例,经镇街审核批准,报市国土资源、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新农村办备案。分步实施的,不同批次规划指标应相衔接;采用多层、高层水平套房的,应按需要合理设置大中小户型,并先予实施。 第十条各镇街应根据城乡一体化社区布局规划,向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规划设计条件,委托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市政府审批;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着重规划道路网、给排水、三线、公共配套等内容,住宅采用模式、建筑风格应相协调。各镇街应根据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村级组织的总用地规模,统一社区内村级组织意见后,确定各村建设的位置、范围,能与规划衔接的房屋尽可能予以保留。

房地产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精)

房地产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苏州房地产市场是中国房产的重要支流,国家的宏观政策及经济形势都会对苏州现在及未来房地产产生影响。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苏州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增长较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居民的住房状况也不断改善,人均住房面积从以往的十几平方米上升到现在的几十平方米,年均增长率达到5%左右。较北京等一线城市相比,苏州的房地产市场较为稳定。 即使温总理给我们留下的“限购令”,但苏州的房市丝毫未受其影响。楼市政策微调不可触及底线。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厦门等城市放宽普通住宅标准,重庆、合肥、南京等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还有其他地方政府从税费减免、购房补贴、户籍限制等方面对“刚性需求”给予保护。中央在限购等方面的政策导向仍然严厉,在坚持房地产调控的前提下,不触及“限购”、不明显鼓励购房、顺应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政策微调其生存的可能性较大。 2007年8月,国家在保障性住房的政策上,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住房保障制度目标和框架。其核心内容是要“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体系”。今后一段时间,保障性住房将成为中国住房供给中发展的重点,住房供应结构将改变原来单一商品房供给体系,将会形成针对不同收入水平下的分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以满足不同居民的购房需求。对于苏州,从短期来看,目前保障性住房的投入相对很小,短期增加的供应有限,受益者是原本就不参与商品房市场的低收入人群,房价上涨的推动力基本不受影响;同时,房地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短期内减少财政收入增加支出,执行上存在很大困难,今后保障性住房建设能否按照规划执行就要看政府的决心及其财政投入;中长期来看,国家政策上规定“保障住房建设用地占总土地供应70%”、信贷、税收等政策,明确了国家对于房地产业的产业方向,从源头上引导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未来保障性住房力度将持续加大,对市场的影响会逐渐显现,结构性的调整将引起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中国经济新常态问题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中国经济新常态问题 材料1 习近平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 摘自新华网 材料2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上半年经济总量增长7.4%,实属不易。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已是一个巨人,总量基数很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代表的增量不可小看。按今年的经济增速目标计算,全年经济增量就约达5万多亿元,约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按这个目标算每年7.5%左右的速度就够了。 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成就巨大,难能可贵。还能不能继续保持那样的高速度?应该说,是做不到、受不了、没必要。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下降,制约着速度高不上去了。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也难以承受过高的速度。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3 新常态下,增长速度虽然放缓,但发展质量却上了一个台阶。随着资本、土地等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投入和能耗污染较少的服务业脱颖而出,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要素价格上涨、储蓄率下降,出口和投资增速放缓,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需求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城镇化提速、产业转移,城乡区域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力资源稀缺性凸显,收入分配结构也将不断优化。 摘自人民日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谈谈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新常态”的含义? (2)根据材料1、2、3谈谈如何在“新常态”下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答案】 (1)“新常态”是一个重大战略判断。“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速度虽放缓,但发展质量却上了一个台阶。它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由此带来的影响总体上是正面、积极的。只要科学看待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必将频现新亮点。 (2)第一,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更为迫切,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主攻方向是调整经济结构,要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 第二,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从过去的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这就要求我们在宏观调控上将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调控创新”,正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新舵盘。 第三,新常态下,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前者以后者为载体,工业化过程就是城镇化过程,互动才能实现良性发展: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城镇化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城镇人口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而这是以

浙江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大全(史上最全)

(百盛网货特别奉献)义乌国际商贸城简介:义乌国际商贸城是中国小商品城顺应市场国际化发展需要而建造的现代化批发市场。一期工程占地420亩、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设主体市场、生产企业直销中心、商品采购中心、仓储中心、餐饮中心五大经营区,共有9000多个商位1万多户经营户。义乌国际商贸城一期市场经营工艺、饰品、玩具和花类四大行业商品,日客流量达4万多人次,商品销往140多个国家和地区,90%以上商位承接外贸业务,百盛网货外贸出口占60%以上。 义乌国际商贸城二期位于义乌市稠州北路以东,福田路以西,南接商城大道和国际商贸城一期,交通便捷,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国际商贸城二期由F、G、H三个主体交易区和三个联接体组成,规划占地800亩,投资概算30亿元,总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市场建筑分五层,其中一至三层为市场设计,四至五层为生产企业直销中心、特色馆和外贸机构设计。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分两个阶段开发,其中2004年10月交付使用的F、G区块,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一至三层可安排标准商位约7000个;四到五层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1#连接体(中央大厅)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地下车库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 中国小商品城:中国小商品城由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小商品批发、篁园市场(中国小商品城)、宾王市场三个市场簇群组成, 市场拥有34个行业、1502个大类、32万种商品,几乎囊括了工艺品、饰品、小五金、日用百货、雨具、电子电器、玩具、化妆品、文体、袜业、副食品、钟表、线带、针棉、纺织品、领带、服装等所有日用工业品。其中,饰品、袜子、玩具产销量占全国市场1/3强。义乌国际商贸城二期一阶段入场行业为:五金、电子、电器、箱包、钟表、雨具等。国际商贸城二期建筑宏伟,环境优美,商贾云集,堪称集购物、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国际性商务中心。 义乌国际商贸城篁园市场:中国小商品城篁园市场小商品批发是小商品特色最明显的核心市场,1992年开业,位于义乌市篁园路51号,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市场设商位15000余个,主要经营文体、日用百货、五金、电子、电器、钟表、箱包、雨具、针棉、线带、鞋类、钮扣、眼镜等10万余种商品。义乌国际商城宾王市场:中国小商品城宾王市场坐落于义乌市宾王路158号,毗邻火车站、宾王客运中心,占地面积约209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由5 个交易区块和化妆品市场、国际贸易中心等7个部分组成,拥有9000余个小商品批发商位,从业人员2万余人,主要经营服装、针织内衣、领带、毛线、毛巾、皮革、纺织品、花边、床上用品、副食、干果、糖果、炒货、杂货、化妆品、家俱等17个行业的商品。 义乌国际商贸城福田市场:中国小商品城福田市场经营工艺品、饰品、玩具和花类四大行业商品,日客流量达4万多人次,商品销往140多个国家和地区,90%以上商位承接外贸业务,外贸出口占60%以上。义乌国际商城家具市场:中国小商品城家具市场位于浙江省义乌市宾王路238号化妆品市场内,毗邻义乌火车站和宾王客运站,交通方便。经营区设在化妆品市场二楼、三楼,共有商位55个,营业面积9700平方米。家具市场小商品批发

义乌市城市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义乌市城市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2014年度 履行社会责任报告 编制时间:2015年2月

为加快推进我市转型发展、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深化国有企业布局调整和管理体制改革。2013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政府投融资及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2013]49号),剥离了原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部分经营性职能,撤销部分指挥部,充实其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和融资的平台性职能,组建义乌市城市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企业现状及发展战略 (一)企业概况 义乌市城市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于2014年2月17日注册成立,是经义乌市人民政府批准,由义乌市国有资本运营中心出资组建的一家有限责任公司(法人独资)。集团主要负责我市城市基 础设施投资、建设与管理;承担政府投资项目和社会投资项目的代建;城市公共资源的开发利用,加油站、天然气、液化气、公共自行车等公共服务业务经营;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政策性房地产的开发与销售等。集团本级设有6个职能部门,分别是办公室、财务管理部、监察审计部、项目建设部、资产运营部、投资发展部。集团注册资本5.21亿元。截止2014年底城投集团资产总额141亿元,负债总额32亿元,所有者权益109亿元。 集团下属共有全资子公司7家,控股企业1家,参股企业5家。全资企业:义乌市城建资源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义乌市中福置业有限公司、义乌市社会事业工程管理有限公司、义乌市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浙江义乌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义乌市三元教育发展有限公司、义乌市房地产开发经营有限公司。控股企

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以下是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我市机械制造、印刷装订、建筑材料、交通运输四大传统产业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步发展而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曾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在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看,从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看,我市四大传统产业竞争优势逐步弱化,发展后劲相对不足。如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推我市科学协调发展,是推进繁荣幸福新**建设的重要课题。为此,市政协组织精干力量深入基层,采取走访座谈,调查问卷等形式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具体调研与建议如下: 一、传统产业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 据统计,截止到“十一五”末,全市共有传统产业1153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安置就业人员59736人,占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纳税32098万元,占当年全市税收的%。分析“十一五”期间传统产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企业规模偏小。我市1153家传统产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年产值XX万元以上)仅为47家,占总数的%。这表明传统产业中具有龙头带动作用、较大规模企业少,应适时转型升级。二是

纳税贡献不够大。XX—XX年我市传统产业纳税分别为27454万元、26344万元、28948万元、30968万元、32098万元,分别占当年全部税收的%、%、%、%、%。总体看“十一五”期间传统产业纳税贡献呈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不大,占当年全部税收比例呈逐年递减之势。与高新技术产业相比较而言,以XX年为例,XX年118家高新技术产业纳税52769万元,而1153家传统产业纳税额仅为32098万元,仅占传统产业个数10%的高新技术产业却创造了传统产业倍的税收,这表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三是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我市四大传统产业遍布城乡,截止XX年底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近60000人,为新时期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积极贡献。四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前景可期。我市四大传统产业均属民营性质中小企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但是正所谓“船小好调头”,中小企业应对个性化、多样化、快速变化市场需求的反应能力比较强。加之,四大传统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对稳定的市场,相对成熟的经营模式,有了比较坚实的发展基础,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根本条件。 通过全面分析传统产业发展现状,制约传统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科技投入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我市绝大多数传统产业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原始资金不充裕,在市场行情

国内部分工业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的经验做法

快研发速度。因此,产业集聚区的战略转型,也将从强调引进大公司大企业向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转变,使产业集聚区成为培育、造就产业集聚技术企业的摇篮,从根本上提升产业集聚区的自主研发能力,形成一批根植性强的自主创新产业。 四、由单纯的土地运营向综合的“产业开发”转变 我国产业集聚区多以园区开发为主,较少涉及高科技产业开发和培育,经济增长过分依赖道路、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成片开发。而这些只是为发展产业集聚技术产业提供了空间载体,并不能代替产业集聚技术产业开发和培育,且不可持续。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未来产业集聚区必将走向综合的产业开发,通过土地、房产的产业入股等方式,将土地、房产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 五、由功能单一的产业区向现代化综合城市转型 随着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演进,必然涉及到新的城市功能配套,城区建设方面的任务逐渐增加。因此,未来产业集聚区不能只定位为一个产业集聚地,还要定位为一个人气的集聚区、文化的扩散区、资本的融通区,应包括配套服务的各种商业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医疗服务、娱乐休憩服务等综合功能。 国内部分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的经验做法宁波产业集聚区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二次创业”的核心 —2— 1、大力发展产业集聚技术产业。围绕“三区一城”建设和打造国内一流创新型科技园区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坚持新能源与节能、半导体与光电、新材料三大高技术制造业和研发设计、企业总部、软件与服务外包三大高技术服务业的“3+3”产业互相促进、并重发展的总体框架,同时密切关注全球产业和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发展新经济。一是下大力气抓龙头企业培育。宁波产业集聚区根据企业的销售规模、发展速度、创新能力、团队素质等指标,选择一批有一定产业规模、产品市场前景好、掌握一定核心技

义乌国际商贸城介绍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又名中国小商品城)坐落于浙江中部义乌市,创建于1982年,是我国最早创办的专业市场之一。20多年来,经历四次搬迁八次扩建,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现拥有营业面积260多万平方米,商位50000余个,从业人员20万,日客流量20多万人次, 2005年市场总成交额达288亿元,其中外贸出口占60%强,连续15年位居全国工业品批发市场榜首,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重质量、守信誉”市场荣誉称号,是国际小商品的流通、研发、展示中心,我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 目录 义乌小商品网上批发市场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经营特色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一区市场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二区市场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三区市场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四区市场 所获荣誉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怎么走 义乌小商品网上批发市场

义乌秒批商城-义乌日用品批发货源网_百货批发_小商品批发_新奇特礼品_厨房卫浴_创意家居_韩国日本_网络热销宝贝_网络混批团购_小额混批代发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经营特色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由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篁园市场、宾王市场三个市场簇群组成, 市场拥有43个行业、1900个大类、40万种商品,几乎囊括了工艺品、饰品、小五金、日用百货、雨具、电子电器、玩具、化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 妆品、文体、袜业、副食品、钟表、线带、针棉、纺织品、领带、服装等所有日用工业品。其中,饰品、袜子、玩具产销量占全国市场1/3强。物美价廉,应有尽有的特色鲜明,在国际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物流发达,是浙江省三大物流中心之一。市场拥有200余条联托运线路,直达国内200个大中城市;六条铁路行包专列;建有浙中地区唯一的民用机场;紧邻宁波、上海港,海运发达,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立体化的交通运输网络,日货物吞吐量达5000余吨,同时,开办海关办事处,开通“一关三检”,配套建

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因和模式

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因和模式2011年,珠三角常住人口4725万人,占广东省常住人口的50%;GDP总 值达25450.2亿元,占广东经济总量的83%,三次产业的结构2.5∶51.4∶46.1。 近几年来,随着外部市场空间压缩、环境容量约束以及生产成本提高,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积极主动应对各种挑战,变压力为动力,将有助于稳步提升珠三角产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1.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因 (一)产业层次与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服务业发展滞后 产业层次与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不仅表现在三次产业之间,而且也表现在第 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首先,服务业发展滞后。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产业的发展层次比较低,突 出表现在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国家统计局关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 指标体系中也指出,珠三角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人均GDP为5000 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2007年,珠三角人均GDP已超过7000 美元,也超过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标准值,但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46.6%,距 率先实现现代化标准还有3.4个百分点。从近几年的发展态势看,任务相当艰巨。 其次,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看,2007年,第一 层次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4.6%,高出第二层次(11.1%)3.5个百分点, 表明第三产业中流通部门份额仍占主导地位,如加上香港在本地的运输业,其比 重还要高些;而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相对滞后。这种结构与亚洲四小龙相比, 发展进程也明显落后。 (二)自主创新能力低,产业升级乏力 首先,工业企业技术层次低。有关统计显示,广东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中 77.3%是通过国外或港澳台地区的订单在粤企业加工生产的,产品的关键核心技 术和设备如CPU、集成电路、通用软件等严重依赖进口。 其次,高技术产业规模不大。珠三角9市中,除深圳外,其它地区高技术产 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仍然不高。即便在统计上称为高新技术的产业,大部 分还是高新技术制造业。 第三,研发投入不足。2007年,广东省的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 的比重仅为1.3%,低于1.49%的全国平均水平,也远低于北京、上海、江苏和 浙江等省市。研发投入不足,限制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而在投入的结构上, 中间环节投资仍然不足。 (三)产业组织分散,企业规模偏小 首先,行业规模优势不明显。在珠三角37个行业中,平均规模超过10亿 元的行业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 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资源性产业和垄断性行业。平均产值规模没有达到1 亿元行业有17个,占全部行业的45.94%。在珠三角初步形成的电子信息、电 气机械及专用设备、纺织服装、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食品饮料、建筑材料、金属 制品等几大产业集群中,除食品饮料、电子信息等行业的平均规模较大外,纺织 服装、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制造和专用设备制造等行业的平均规模都在1亿元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