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第3节群落的结构(第1课时)

知识导航

1.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群落:内聚集在中的集合体。

(2)研究的问题:

①群落的组成、优势种群。

②关系。

③群落的演替。

④群落的结构。

⑤各种群的占据位置。

⑥群落的和边界。

2.群落的物种组成

(1)物种组成是区别的重要特征。

(2)物种丰富度:群落中的多少称之为丰富度。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3.种间关系

(1)捕食:

①定义: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_____________。

②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下图甲:其中物种_______是捕食者,_____是被捕食者。

依据:在某一周期内,先增加者先减少,是被捕食者。

(2)竞争:

①定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

②结果:竞争各物种相互______,或者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_____甚至灭亡。

③举例:草原上的牛和羊、水稻和稗草。

④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果竞争各物种相互抑制则如图丙,如果一方占优势,

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则乙。

(3)互利共生:

①定义: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________,彼此__________。

②举例: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白蚁及其肠内的鞭毛虫。

③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上图丁。

(4)寄生:

①定义: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在另种生物(寄主)的_______或_______,摄取寄主的______以

维持生活。

②举例:蛔虫与人,豆科植物与菟丝子等。

概念辨析:

(1)捕食与竞争:捕食过程中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数是被捕食者中老,病和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此外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否则

自己也无法生存,所以捕食者存在不会使被捕食者灭亡。在竞争中如果一方占优势,

而另一方占劣势,则可能导致一方灭亡。

(2)寄生与互利共生:共同点都是共同生活在一起,但寄生是一方获利,一方受害,互利共生是双方获利。

(3)捕食与寄生:虽然二者都是一方从另一方获得营养物质,但是捕食是强者对弱者的捕杀,寄生是弱者对强者的依附

? 课堂训练

1.生物群落是指

①在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②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关系的各种生物

的总和③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④在一定区域内不同种群的集合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009全国卷Ⅱ,5)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C.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3.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种内斗争发生在种群内 B.种间斗争发生在群落

C.种群内会发生捕食关系 D.群落内会发生共生关系

4.一个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关系很复杂,其中主要的是

A.共生关系 B.寄生关系 C.竞争关系 D.食物关系5.大、小同种鲈鱼高度混养.蚜虫与草.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为

A.种内斗争、捕食、捕食 B.捕食、捕食、捕食

C.种内斗争、寄生、捕食 D.捕食、寄生、捕食

?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下面的实例中,属于群落的是

A.亚马逊河流的热带雨林 B.大兴安岭的红松林

C.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 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2.在一个池塘中,各种生物的总和叫做();其中的全部鲫鱼叫做()

A.生态系统 B.种群 C.种群密度 D.群落

3.(07年海南生物13)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农田生物之间的

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

4.(2008年全国Ⅰ,2)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下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5.右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取食方

式为吞食的三个物种随食物颗粒大小

而产生的种群数量分布。下列对此图

的分析,正确的是

A.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

B.物种甲与物种乙为竞争关系C.物种丙与物种甲为捕食关系

D.乙从甲体内获得营养物质

6.(2006年上海卷7题)下列因素中可导致松鼠种群内竞争加剧的是

A.环境温度升高 B.捕食者数量增加

C.种群内疾病流行 D.种群繁殖率提高

7.(2006年全国卷Ⅰ4题)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物。在条

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

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

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

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D.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8.下列实例中属于竞争的是

A.在蝌蚪密度大的池塘里,蝌蚪肠道内分泌出毒物,使幼小蝌蚪的死亡率增加

B.极度饥渴情况下,分娩母猪吞噬刚出生的仔猪

C.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进行繁殖

D.培养在一起的大、小两种草履虫经过一段时间后,一种死亡而另一种正常生长

9.下图代表生活在同一生态系统中两种群在夏季和秋季的食区范围。两种群均以橡树为食,

图中X所指部分最可能表明

A.这两种群在秋季竞争食物,但在夏季不发生竞争

B.两种群在秋季产生地理隔离

C.夏季氧气供应充分,但在秋季供应不充分

D.两种群在夏季发生随机交配

10.在某自然保护区中,A物种与B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物种与B物种的相互关系是捕食关系,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

B.A物种种群数量受B物种种群影响,但B物种种群数量不受A物种种群的影响

C.A物种种群数量变化受出生率和死亡率因素的影响,还受迁入和迁出等因素影响D.A物种和B物种各自种群内均会出现种内斗争

11.下表表示红色酵母菌和毛霉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培养基中必需加入、以保证微生物正常生长的物质)和各自能够合成并释放到培养基中的物质。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同一培养基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A.竞争 B.捕食 C.互利共生 D.寄生

12.在某适宜条件下将生态和生理特性十分相似的两种农作物(甲和乙) 混种在一起,对实验数据统计处理后,得到如图结果。预测当播种比例为甲∶乙=5∶5时,种群竞争能力将表现出的趋势最可能是()

A.甲、乙均增强 B.乙强甲弱

C.甲强乙弱 D.甲、乙均减弱

第3节群落的结构(第1课时)? 课堂训练 1-5 DDCDC

? 课时作业 1-5 C(DB)CCB 6-12 DADABCC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教案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教案 教案 教学课题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任课老师: 任课班级: 上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掌握群落的概念和实例,学会分析群落中的物种组成.。 2 掌握种间关系常见的实例。 3 掌握群落的空间结构,并能对某个群落进行划分,了解植物的分层对于生活于其中的 动动植物有什么意义。 4 了解群落结构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能力。 3 通过支群落结构的分析,使学生懂得怎样合理开发利用群落的空间资源。 (三)教育目标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群落的空间资源,保护群落的结构,加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 1重点,难点。 (1) 群落的概念,实例。 (2) 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

(3) 种间关系,实例。 (4) 群落的结构。 2 解决方法。 (1)学生阅读教材进行思考,对比,加深印象。 (2)对照课本上的图示进行分析讲解。 (3)设计问题进行检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四教学方法:提问法,图示法,练习法,讲述法。五学生活动设计。 1 提问,让学生阅读教材进行思考并积极回答。 2 列举实例,引起学生兴趣。 3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示图进行理解。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我们前面学习了种群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学习群落的结构。 (二)教学过程。 1 群落(板书)。 (1) 提问:大家学习了种群,那么有哪位同学可以讲出一片森林中由哪些种群组成的 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讲述:对,就是由这些种群组成的,那么这些种群聚集在一起又构成了什么, 讲述:很多同学都预习了课文,都知道答案。 板书: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空间区域内各种生物的集合。 讲述:在学习“群落”时,要把前面学过的种群联系起来: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因为群落是由不同的种群组成的。1、生物个体不但离不开自己的群体---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 教案

群落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解释群落的概念 2.识别群落类型,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能力目标: 1.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2.通过分析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4.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群落的涵义 2.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 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学情分析 “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4章第3节内容,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尽管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 通过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进而导入新课;在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并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通过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图片以及课本上的资料,讲解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相关内容;最后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性实验的教学; 群落的结构预计用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引导学生讨论:

第六章 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第六章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生物群落的概念 群落的种类组成 群落的结构 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 第一节生物群落的概念 生物群落的定义 群落的基本特征 群落的性质 一、生物群落的定义——生物群落的定义 生物群落可定义为在相同时间及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也可以说,一个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部分即生物群落。 一、生物群落的定义——群落生态学的定义 1902年,瑞士学者C.schroter首次提出了群落生态学(synecology)的概念,他认为,群落生态学是研究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910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植物学会议上正式决定采用群落生态学这个科学名称。 一、生物群落的定义——群落生态学的发展 植物群落学(phytocoenology)也叫地植物学(geobotany)或植被生态学(ecology of vegetation) 动物群落学研究晚于植物群落学 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群落整合研究是群落生态学发展趋势之一。 一、生物群落的定义——群落生态学的研究意义 由于群落的发展而导致生物的发展,因此,对特定生物进行控制的最好办法就是改变群落,而不是“攻击”其生物本身。 二、群落的基本特征 具有一定的外貌;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 形成群落环境; 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定的动态特征; 一定的分布范围; 群落的边界特征; 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生态学重要性。 群落生态学的中心问题是回答群落的整体结构是如何形成的。 在生态学发展史中,生物群落概念的提出是很早的。但是对于 生物群落的两种对立观点——个体论学 派和机体论学派的争论至今未休。群落 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动、植物种类?它 们为什么像现在这样分布着?它们之间 是怎样发生着相互作用的?这是群落生 态学最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三、群落的性质 关于群落的性质问题,生态学界存在两 派绝然对立的观点, 一派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 个有组织的生物系统,象有机体与种群 那样,被称为机体论观点; 另一派认为群落并非自然界的实体,而 是生态学家为了便于研究,从一个连续 变化着的植被连续体中人为确定的一组 物种的集合,被称为个体论学派。 (一)机体论观点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生态学家Clements (群落演替过程类似于一个有机体的生 活史) Braun—blanquet和Nichols以及 Warming (将植物群落比拟为一个种) 英国生态学家A.C.Tansley (种群生存的独立性与依赖性) (二)个体论学派 个体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 H.A.Gleason 前苏联的R.G.Ramensky和美国的 R.H.Whittaker均持类似观点 个体论学派反对将群落比拟为有机体的 依据是:如果将植物群落看成是一个有 机体,那么它与生物有机体之间存在这 很大的差异, (三)折衷观点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两派学者都未能包 括全部真理,并提出目前已经到了停止 争论的时刻了,这些学者认为,现实的 自然群落可能处于自个体论所认为的到 机体论所认为的连续谱中的任何一点, 或称Gleason-Clements轴的任何一点。 第二节群落的种类组成 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 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是近代群落分析技 术的基础 种间关联 一、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种类组成 调查 种类组成对于群落性质研究的意义 种类组成的调查方法(最小面积法) 所谓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 某群落类型植物种类的最小面积,如果 抽样面积太大,会花费很大的财力、人 力和时间等。如果抽样面积太小,则不 可能完全反应组成群落的物种情况,通 常以绘制种—面积曲线来确定最小面积 的大小。 群落最小面积……巢式样方法 具体做法是,逐渐扩大样方面积,随着 样方面积的增大,样方内植物种类也在 增加,但当物种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曲 线则有明显变缓的趋势,通常把曲线陡 度开始变缓处所对应的面积,称为最小 面积(如前图所示) 通常,组成群落的种类越丰富,其最小 面积越大,最小面积如我国西双版纳的 热带雨林为2500m2,北方针叶林为 400m2,落叶阔叶林为100m2,草原灌 丛为25-100m2,草原为1-4m2。 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群落成员型划 分 优势种和建群种 亚优势种 伴生种 偶见种或稀见种 专题:群落类型单优群落 共优群落 多优群落 混优群落 寡优群落 优势种和建群种的区别 二、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是近代群落分 析技术的基础 (一)种的个体数量指标 (二)种的综合数量指标 (一)种的个体数量指标 1. 多度(Drude多度等级) 2. 密度(密度与分布格局,相对密度, 密度比) 3. 盖度[基盖度(草原/森林)、相对盖 度,盖度比,郁闭度】 4. 频度(Raunkiaer频度定律) 5. 高度 6. 重量(生物量/现存量) 7. 体积(森林材积) (二)种的综合数量指标 1. 优势度 2. 重要值 3. 综合优势比 三、种间关联 (一)关联性质 (二)关联计算及表示 (三)关联分析与群落性质 (一)关联性质 正关联

第四章、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课题:第四章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制作:荣红星 审阅:李亚萍 2012-9-13 目标导引 【知识目标】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能力目标】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方法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会用数学模型分析生物学的问题 【德育目标】群落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体会整体不等于部分的叠加 问题导学 【问题一】草原上(或农田或森林或池塘)各种生物之间有关系吗?请你举例说出你知道的种间关系?分别用曲线图表示它们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 [课前自悟] [课中醒悟] [课后感悟] 【问题三】在探究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用到了诱虫器和吸虫器,请分别说明它们的使用原理, [课前自悟] [课中醒悟] [课后感悟] 分层导练 课堂基础训练 1、水稻与稻株旁的杂草,水稻同稻田里的蝗虫,水稻与其茎叶内稻瘟病菌之间的关系依次属于( ) A.共生、捕食、寄生 B.竞争、寄生、捕食 C.竞争、捕食、寄生 D.竞争、捕食、捕食 2、在森林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三类绿色植物在空间配置上形成了有序的组合,从而使它们能( )。 A.有效地避免竞争 B.合理地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C.提高群落的光合产量 D.以上选项均正确 3、影响植物水平分布的因素不可能是( ) A 、地形变化 B 、土壤温度 C 、盐碱度 D 、大气含氮量 4、下列哪项不是寄生的例子( ) A.噬菌体侵染细菌 B.猪肉绦虫从人肠中吸收营养 C.菟丝子从豆科植物上获得养料 D.真菌从腐木、败叶中获得养分 5、从生态学观点看,农田管理中的间苗和除草是为了( )。 A.缓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斗争 B.促进种内互助 C.减轻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 D.加剧种间斗争 课后拓展训练 1、下图中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B.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C.捕食、互利共生、竞争 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2、下列实例中属于种内斗争的是 ( ) A.培养液中生活着两种草履虫 B.人工密植的乔木树林长得细高,利于夺光 C.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 D.鲈鱼的成鱼以鲤鱼的幼鱼为食 3、制做泡菜的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产生乳酸可以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当乳酸积累达到一定浓度时又会抑制同种个体的增殖。对上述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种间斗争 D.整个发酵过程包括以上三种现象 4、有一种牧草能够产生某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能够阻止取食这种牧草的鳞翅目昆虫分泌保幼激素,其结果是嗜食的幼虫迅速变态为成虫,从而减少了对牧草的危害,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 A.种内互助 B.种间斗争 C.种间互助 D.种内斗争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教学设计-新人教[原创]

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目标 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 系,从而深化了对系统的认识。 据此,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 5.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其中群落的结构特征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描述群落 的结构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设计思路 在引入课题中,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进行个体→种群→群落这条主线的构建,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剖析某温带草原上的生物群落,引出群落水平上所研究的问题和群落结构的话题。在教学中,适当结合图片、事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加深对群落结构的了解。“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是课标中建议的一项活动,旨在使学生能从种群的组成上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探究活动,不要把该探究活动 上成一节验证或简单的重复实验。 本节内容共2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 三、课堂教学过程(第1课时)

附:本节巩固练习 1.在一片森林里,群落是指该区域内() A.所有的树木 B.所有的动物和植物 C.所有的生物与无机环境 D.所有的生物 2. 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A.一片草地上蝗虫的全部幼虫和成虫 B.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鲜、真菌、昆虫、蜗牛等 D.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他生物 3.下列关于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中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B.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不同 C.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 D.丰富度越多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 4.下列属于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A.群落的物种组成 B.群落中各生物的种间关系 C.群落的空间结构 D.群落中物种的数目 5.下列简图依次表示共生、寄生、竞争、捕食能量流动方向的是() A.⑴⑵⑶⑷ B.⑴⑶⑵⑷ C.⑴⑷⑵⑶ D.⑶⑴⑵⑷ 6.一个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是()

第四章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 编者:顾鹏审核:陆德平 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的集合。 2.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1)群落的组成;(2)的关系; (3)群落的;(4)群落的结构; (5)各种群占据的位置;(6)群落的。 3.群落的物种组成 (1)研究物种组成的意义: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一般来说,热带地区群落的物种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物种。 4.种间关系 (1):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等。结果常表现为,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 (3):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来维持生活。 (4):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 5.群落的空间结构 (1)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种生物群落分别占据了不同的。 (2)类型: 1.大、小鲈鱼高度混养,蚜虫与草,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为 A.种内斗争,捕食,捕食B.捕食,捕食,捕食 C.种内斗争,寄生,捕食D.捕食,寄生,捕食 2.生物群落的结构在垂直方向上 A.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有的有分层现象,有的没有分层现象 C.森林中的生物有分层现象,草原上的没有分层现象 D.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3.下面的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A.亚马逊河谷的热带雨林B.大兴安岭的红树林 C.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的菌落4.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结构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温度、食物B.温度、光照C.湿度、温度D.光照、食物 5.在一个阴湿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上面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 A.生物群落 B.种群C.生态系统D.生物群体 6.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 7.生物群落是指(1)在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2)在一定区域内具有

第三节 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第三节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一、植物群落结构相关概念 1、自然植物群落与人工植物群落 植物群落指在某一地段内全部植物在时空分布上的综合,在一定的生境条件下,具有相对的种类组成与数量比例和特定的结构与外貌,发挥着一定的功能。植物群落按照其形成可分为自然植物群落和人工植物群落。自然植物群落指植物在长期的历史发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群落。人工植物群落是指通过人为干涉,按照人们意愿与功能需求,在模拟与借鉴自然植物群落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植物进行选择、配置、营造与管理而形成的植物群落,城市绿地植物群落是人工植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学者王伯荪将城市植被定义为城市里覆盖的生活植物,是完全不同于自然植被的特点、性质以及生境的植物群落。通过概念的解析,城市绿地植物群落与自然植物群落两者之间的异同在于:首先,植物群落所处生境不同;“城市”为人工植物群落限定了范畴,是以城市环境为背景,伴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具有人工化典型特征的群落。所涉及的城市环境包含有城市的建筑,小气候、地形、土壤等综合因素,这些都有别于自然植物群落所具有的特征。其次,植物群落生长发育过程存在一定差异;城市绿地植物群落多是出自多元化的功能与服务等方面考虑,按照人们意愿进行的植物配置,人为选择决定了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2、植物种植设计与植物群落结构 植物种植设计,与之含义相近的概念有植物配置、植物造景、植物景观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植物种植设计:从美学角度出发,植物种植设计是利用不同种类的植物来营造景观空间,使其充分发挥植物群落或个体的形态、色彩、线条等方面的自然美。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植物种植设计是依据立地条件与植物自身的生长规律而营造的植物群落,使其满足植物最佳生长状态所需的环境资源,从而很好地发挥生态效益与服务功能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从行为心理学角度出发,植物种植设计是通过植物的巧妙组合来满足城市中的人们不同的生理与心理方面的需求。由此可见,植物种植设计是满足不同功能需求的不同植物种类在空间上的布置。植物种植设计是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形成的前提,绿地类型、功能以及种植设计形式的不同,都将会引起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的异同。

2019年高中生物第4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1.下列各项中,依次属于种群和群落的是() A.生活于某池塘中的全部草鱼与全部生物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与全部鸟 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赤链蛇与这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 D.一座高山上的全部马尾松与全部油松 解析: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相互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B、D两项与上述概念不符。C项森林中的全部赤链蛇属于一个种群,但森林中的全部植物不能代表全部生物,不能构成群落。 答案:A 2.下列不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 A.紫金山的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B.溱湖湿地公园有多少个种群 C.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 D.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 解析: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 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 A项紫金山的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为研究出生率,为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A正确;B 项溱湖湿地公园有多少个种群为研究群落的丰富度,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错误;C 项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错误;D项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D错误。 答案:A 3.生活在白蚁肠内的鞭毛虫能消化白蚁肠中的木纤维素,若没有鞭毛虫,白蚁会饿死;植物中的菟丝子,要缠着大豆才能生长;大、小草履虫必须分开培养才能都生长好,放在一 起培养一段时间后,一种全部死亡,另一种仍能正常生长。以上生物的种间关系依次为() A.互利共生、寄生、竞争 B.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C.寄生、互利共生、竞争 D.互利共生、竞争、寄生 解析:白蚁肠内的鞭毛虫能帮白蚁消化肠中的木纤维素,同时自身也获得营养和能量,若没有鞭毛虫,白蚁即饿死,两者之间属于共生关系;植物中的菟丝子,要缠着大豆吸收其 营养才能生长,菟丝子和大豆之间属于寄生关系;大、小草履虫放在一起培养会相互竞争生 存空间、养料等,所以必须要分开培养才能生长好,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A正确。

2021人教版必修三第3节《群落的结构》word学案

2021人教版必修三第3节《群落的结构》word学案 自主探究 阅读课本74~76页,自主完成以下相关内容。 一、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中不同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1.垂直结构: 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阻碍植物垂直结构的要紧因素是光照,阻碍动物垂直结构的要紧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应用1: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要紧因素分别是( ) A.食物、温度 B.光照、湿度C.光照、食物D.食物、光照 森林植物从高到低依次为乔木、灌木、草本植物。 森林动物从高到低依次为鸟类、兽类、土壤动物及微生物。水中植物由浅层到深层可有浮游植物、绿藻、裸藻、红藻等 水中动物由浅层到深层也具有浮游动物、各水层鱼类、底层软体动物等垂直分层分布 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应用2:下列各项能说明池塘中群落具有垂直结构的是( ) A、鲢鱼、鳙鱼生活在水上层、草鱼在中下层、青鱼生活在底层 B、池塘群落中的动物在底层生活,植物在上层生活 C、池塘群落中全然没有垂直结构 D、生活于池塘中的水草高矮出现参差不齐 2.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势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阻碍等因素,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常呈镶嵌分布。我国由东到西的群落分布要紧受“水分”制约,由南到北的群落分布要紧受“温度”制约。 应用3: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靠于植物C.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也有差异 D.在动物群落中没有水平结构 摸索:某一座山的海拔2042米,8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800至1300米为针阔混交林,1300至1600米为针叶林,1600至1800米为灌木林,1800米以上为草地。植物的这种分带现象属于?是水平结构;这种分带由海拔(地势)起伏造成的温度和湿度差异引起。而垂直结构是不同生物因光照等因素造成的同一点不同高度的分布现象。

(完整版)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4.3《群落的结构》知识点总结

1 / 7 第4章 第3节《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的概念 1.概念:一定区域内,所有的种群(或所有的生物)(准确记忆) 2.正确理解群落的概念:(理解) ①“同一时间”:随时间迁移,群落内种群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 ②“一定区域”:群落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③“各种生物”:包括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④“集合”:群落不是生物的简单聚集,而是通过生物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3.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 ?全部种群???→?所有种群 群落 4.种群和群落的比较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丰富度 ①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②地位:丰富度是群落的首要特征 ③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 落结构也越复杂 三、种间关系 2/ 7

【规律总结】 1.几种种间关系曲线的判断 (1)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互利共生 (2)不同步变化(此消彼长)——捕食 (3)看起点,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为0——竞争2. 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 b.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3/ 7

4 / 7 3.混淆捕食与竞争 ①竞争是不同种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获取对方当食物为目的。 ②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a.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 b.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 4.斗争与竞争的判断方法:简记为“同斗争”,“异竞争”。 例如: “大鱼吃小鱼” 同种鱼——种内斗争。 不同种鱼——捕食。 5.上述各种关系均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繁衍。从种群角度看,捕食对捕食者和被捕食者都有利。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规律总结】 1.“高山植被分布”与“群落垂直结构” 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群落的垂直结构强调“同一地盘”,“垂直方向”不存在横向位移。它强调的是某一区域中某群落的空间结构,高山植物从山底到山顶,其温度差异明显,分别分布着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高山草甸等不同群落, 应属群落间的分布状况而不是某一群落中的垂直结构,........................ 事实上,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三节—群落的结构(含答案解析)

第3节群落的结构 知识点一群落及物种、种群、群落的比较 1.群落,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它包含了生态系统内的所有生命成 分,即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没有分解者的生物集合不能称之为群落,如生活在同一池塘 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群落以种群为单位,是各个 种群的集合体,在一个群落中,不论其大小均生活着许多种群,这些种群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既有种内关系,又有种间关系,依靠这种关系使生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与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彼此适应的有机整体。,生物群落有一定的生态环境,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有不同的生物群落。生态 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数量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提醒】判断是否是一个群落,要把握三个要素:“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和“全部种群”,包括了该区域内所有的动物种群、植物种群和微生物种群。 2.物种、种群与群落的区别与联系,

3.个体、种群、群落间的形成关系及区别,个体―→具有????? 年龄性别 出生日期 死亡日期 种内关系 种群―→具有????? 种群密度 年龄组成 出生率和死亡率 性别比例 ,种间关系 群落―→具有? ??? ? 群落的构成群落的演替 知识点二 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知识点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1.群落的垂直结构 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为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陆地群落的分层与光的利用有关,如森林中自上而下分别有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苔藓。这种分层结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它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生物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遍。动物有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有关,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水域中的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如湖泊、海洋的浮游动物就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影响浮游动物垂直分布的原因主要决定于阳光、温度、食物和含氧量等。 2.群落的水平结构 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光照强度、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别,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我们也称之为镶嵌性。如林冠光照的不均匀性造成下层植物不均匀,光照强处生长着阳生植物,光照弱处生长着阴生植物,几乎全部遮闭的树冠下,很少有草本植物。 知识点四群落的物种组成 1.研究意义 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不同类型的群落必然具有不同的物种组成,因此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 2.物种丰富度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 【实验】题目: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实验原理 用采集罐、吸虫器等取样,调查样土中小动物的种类、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①记名计算法:即在一定面积的样土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适于个体较大、数量有限的种群。②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 (2)实验目的 ①学会用目测估计法来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②了解土壤中小动物的分布情况。 ③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会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④通过小组之间的分工合作,培养协作精神。 (3)实验过程 ①材料用具:取样器、花铲、塑料袋、瓷盆、解剖针、放大镜、镊子、吸虫器、显微镜、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纱布、硬质饮料罐、剪刀、笔、标签等。 制作取样器→制作取样器→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撰写报告→交流讨论。 ③统计和分析表

最新第3节_群落的结构__学案

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学案 制作人:宋正路周红彦审核人:殷宪科 一、学习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群落的结构特征。(重难点) 4、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 二、学习过程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群落:内聚集在中的集合体。2.研究的问题: (1)群落的组成、优势种群。(2)关系。(3)群落的演替。(4)群落的结构(5)各种群的占据位置(6)群落的和边界。〔当堂训练1〕生物群落是指:() ①在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②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关系的 各种生物的总和③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④在一定区域 内不同种群的集合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物种组成是区别的重要特征。 2.物种丰富度:群落中的多少称之为丰富度。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三)种间关系 1.捕食:(1)定义: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_____________. (2)举例:如______捕食_________;_________捕食_________.兔吃草、狐吃兔等. (3)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下 图甲.其中物种____是捕食者,_____ 是被捕食者,依据:在某一周期内,先 增加者先减少,是被捕食者. 2.竞争: (1)定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 争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 (2)结果:竞争各物种相互______,或者一方占优势,另一方一方处于_____甚至灭亡. (3)举例: 草原上的牛和羊、水稻和稗草。 (4)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上图乙. 3.互利共生 (1)定义: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________,彼此__________. (2)举例: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白蚁及其肠内的鞭毛虫。 (3) 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上图丙。

高中生物群落的结构教案(高三生物)

第3节群落的结构 【教学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 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的生物组成及其有序性,讨论池塘中的种群组成(群落结构),具体有多少个种群并不重要。可以从肉食性鱼、植食性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等方面举例。 2.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板书: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P71。 板书: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三、种间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P72倒数第一段到P73,完成资料分析的“讨论”。 提示:1.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 2.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最新高中生物-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3节群落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5、通过比较种群和群落在不同水平上的研究问题,掌握类比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3、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4、通过学习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等有关内容,学会观察事物,把握评价事物的尺度 (三)情感目标: 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种间关系。 (二)教学难点: 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我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说明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为进一步说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剖析池塘生物群落,引出群落结构的话题。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联系具体的事例,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避免直接“下定义,举例子”的教学方法。 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认识一个群落的物种组成,要调查该群落分别有多少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列出它们的名录。还要进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种群的相对数量和比例。在生态学上,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用丰富度来表示。关于“种间关系”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资料,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对教学目标、情境、资料等环节的精心设

群落的结构优秀教案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3节群落的结构 授课人: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一、教材分析 本节属于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与群落中第三节,是之后要学习的群落演替以及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群落的结构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 二、学生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种群的相关知识,这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学生毕竟有着基础和其它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因此要进行因材施教。从疑问的设置,到问题的回答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再到能力的培养,包括探索创新能力,学习兴趣等,教师要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相应点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生能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学生能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并说明不同群落有不同物种组成的原因。 3)学生能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学生能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形成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丰富度的概念; 3)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 4)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2、教学难点 1)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 2)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群落的结构与物种多样性

群落的结构与物种多样性 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 标题:群落的结构与物种多样性 摘要:一.群落的结构(一)群落的外貌和生活型1 群落外貌群落外貌(physiognomy)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而言。它是群落中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陆地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植被的特征,水生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水的深度和水流特征。陆地生物群落…… 关键词: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 一.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的外貌和生活型 1.群落外貌 群落外貌(physiognomy)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而言。它是群落中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陆地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植被的特征,水生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水的深度和水流特征。陆地生物群落的外貌是由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形态及其生活型(life form)所决定的。 2.生活型类型 目前广泛采用的是丹麦植物学家Raunkiaer提出的系统,他是按休眠芽或复芽所处的位置高低和保护方式,把高等植物划分为五个生活型,在各类群之下,根据植物体的高度,芽有无芽鳞保护,落叶或常绿,茎的特点等特征,再细分为若干较小的类型。下面就Raunkiaer的生活型分类系统加以简介: ①高位芽植物(Phanerophytes)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以上,又可根据高度分为四个亚类,即大高位芽植物(高度﹥30米),中高位芽植物(8-30米),小高位芽植物(2-8米)与矮高位芽植物(25厘米~2米)。 ②地上芽植物(chamaephytes)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二)群落的垂直结构 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指群落的分层现象。陆地群落的分层与光的利用有关。森林群落从上往下,依次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等层次。在层次划分时,将不同高度的乔木幼苗划入实际所逗留的层中。 群落中,有一些植物,如藤本植物和附、寄生植物,它们并不形成独立的层次,而是分别依附于各层次直立的植物体上,称为层间植物。在作具体研究时,往往把它们归入实际依附的层次中。 水热条件越优越,群落的垂直结构越复杂,动物的种类也就越多。如热带雨林的垂直成层结构,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寒温带针叶林要复杂的多,其群落中动物的物种多样性也远比上述三种群落要丰富的多。 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遍。动物之所以有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有关,因为群落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还与不同层次的微气候条件有关。如森林中的鸟类,往往有不同的栖息空间,如森林的中层栖息着山雀、啄木鸟等,而林冠层则栖息着柳莺、交嘴和戴菊等。大多数鸟类虽然可同时利用几个不同的层次,但每一种鸟却有一个自己最喜好的层次。

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三节群落的结构同步训练B卷(练习)

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三节群落的结构同步训练B卷(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40分) 1. (2分)(2020·浙江模拟)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A . 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和协调发展 B . 封山育林、治理荒漠体现了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率和方向 C . 生态缸中生产者的种类、数量比例越大,生态缸保持稳定的时间就越长 D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 【考点】 2. (2分) (2016高二上·肇庆期末) 如图中的A曲线表示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情况,那么,图中的B曲线可能代表的是() A . 该种鹰的天敌种群 B . 群落中生产者数量的变化 C . 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D . 与鹰有互利关系的一个种群 【考点】 3. (2分)曲线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型,借助于曲线图可以使许多生物学规律更加直观,下列关于生物学规

律的曲线图表述,最不合理的是() A . 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可用曲线①④表示,x代表时间,y代表生物量 B . 若曲线②表示密闭的酵母菌培养液中酒精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则a点以后酵母菌以无氧呼吸的方式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C . 植物根系吸收无机盐的速率随氧气浓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可用曲线①表示 D . 曲线④可以表示人体从被病毒感染到自愈的一段时间内抗体数量变化 【考点】 4. (2分)下列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不宜采用的是() A . 灰喜鹊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 B . 蚜虫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C . 蒲公英种群密度用样方法进行统计 D .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考点】 5. (2分)浅海中海藻、节肢动物、牡蛎、鱼类等生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构成了() A . 群落 B . 种群 C . 生态系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