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3.感觉: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上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的个

别属性的反映。

4.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

解释过程。

5.记忆:回忆,指不在眼前的过去经历的事情在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6.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规律性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7.想象:想象也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是大脑对已有表现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

形象的过程。

8.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

9.情绪: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

10.意志:意志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有意识的支配,调节个人的行为以克服困难的心理过

程。

11.个性: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12.需要:需要时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紧张状态。

13.动机:动机是由特定目标与内在需要相结合而形成的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行为的明确

的内在心理倾向。

14.兴趣: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15.气质: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典型而稳定的动力特征。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是

指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倾向性等特点。

16.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17.能力:能力是指使活动得以完成,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思考题

1.1用列表的方法说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心理过程:认知(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学现象意识过程:就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

的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

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1.2“狼孩”的事例有何启示?

狼孩的故事反映了心理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即社会性,狼孩脱离了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心理随即发生改变。

1.3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一)客观现实是人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人脑仅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它自身并不能产

生心理,如果没有客观刺激,也就不可能引起大脑皮层的神经活动以及相应的心理活动,这和工厂没有原料就不能生产出产品一样。

(二)人的心理是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

人的心理不是自发产生的,只有作为心理源泉的客观现实和作为反映器官大脑二者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正常的心理,而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人的心理就其内容来说是客观的,就其反映形式来说是主观的,由于每个人知识经验目的动机,兴趣爱好,态度体验不同,因而对现实的反映也不一样。

(四)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像照镜子和照相那样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对客观现实的积极的能动的反映。

1.4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活动存在的方式来说,是脑的反射活动,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体以下四个特点:

a.人的心理来源于客观现实即客观性。

b.社会生产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即社会性。

c.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即主观性。

d.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即能动性。

2.1注意有哪些外部表现?

a.适应性动作的产生,表现为身体和感官微微的朝向注意对象。

b.无关运动的停止。当注意集中时,一个人会自动的停止与注意无关的动作。

c.呼吸运动的变化。人在注意时,不仅多余动作停止,而且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

2.2举例说明注意的类型?

根据注意的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不同,可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2.4联系实际分析自己或他人的注意品质?

a.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清楚地观察到的对象的数量。b.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活动上的时间久暂性。

c.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d.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目的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3.1简述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a.感觉和知觉的联系: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和先导,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而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b.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1)内容不同: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产生过程和影响因素不同:感觉依赖于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相同的刺激一般引起相同的感觉,知觉依赖于刺激的物理特征和知觉者本身的特点。

(3)反映的层次不同: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是以生理作用为基础的最简单的心理过程,只能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是心理活动,加入了个体主观因素,

可以认识事物的整体和意义。

(4)产生的机制不同:感觉在刺激的作用下,个别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是多个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5)产生的时间不同,从严格意义上讲,感觉是天生的反应,是个体共有的普遍现象;

而知觉却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具有很大的个别差异。

3.2简述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a.形状知觉b.大小知觉c.深度与距离知觉d.方位知觉

(2)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3)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大脑对当前运动者的物体在空间和时间上位移过程的反映,通过运动知觉可以辨别物体的运动或静止。

3.3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指的是能迅速的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的对象。

(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有不同的属性,有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我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的部分,而是总把他只觉有一个组织的整体,升值再刺激不完备的情况下,仍保持完整的认识,只觉得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恒长性:当知觉对象的物理特征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且保持不变,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长。

(4)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时,依据过去的知识经验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其具有一定意义的特性。

3.4简述社会知觉的偏差?

社会知觉是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别人、对群体及自己的知觉,也叫社会认知,在社会知觉中,却常常会产生一些错觉,这些错觉被称为社会知觉偏差,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对他人的印象的形成,不只是个体自身特点。而且,获得有关信息的先后顺序也有重要作用,其中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

4.1教师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情况时,为什么一般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是常常

借助于填空题和问答题?

再认和回忆都是过去经验的恢复,他们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在保持的巩固程度方面还有有差别的,一般情况下,能回忆的一定能再认,能再认的不一定能回忆。因此,再认容易,回忆困难,因而,老师在考察学生学习情况时,一般不单纯使用选择题,而往往借助于填空题、简答等形式的题目。

4.2为了应付考试而背诵的知识,考试结束后很快忘记了,这是为什么?

识记的目的和任务。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对识记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因为有了明确的识记任务,人们就会把全部的识记活动集中在所要识记的对象上,而且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方法去实现它,所以识记的目的越明确,识记的效果越好。

4.3 如何组织复习方法才能防止有效遗忘?

(1)及时复习与经常复习相结合。

(2)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

(3)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

(4)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

(5)科学用脑,劳逸结合。

4.4 简述记忆过程的基本环节

识记是个体获得事物的映像并成为经验的过程,是人脑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区分、识别并留下一定印象的过程。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识记的目的和任务,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识记的方式和方法。保持是识记过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积累、储存和巩固的动态过程,是记忆过程的中心环节。遗忘是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发生错误的再认和回忆,是与保持相反的过程,是记忆内容的消退、消失。

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现象进行了研究。他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实验材料,自己作为被试。在识记材料后,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学习,以重学时所节省的时间和次数为指标,测量遗忘的进程。他将实验结果绘制成一条曲线,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再认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将其识别出来的过程。

回忆也叫再现,是指在一定诱因的作用下,过去经历的事物在头脑中独立的再现出来的过程。

再认和回忆的关系:再认和回忆都是过去经验的恢复,他们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在保持的巩固程度方面还有有差别的,一般情况下,能回忆的一定能再认,能再认的不一定能回忆。因此,再认容易,回忆困难,因而,老师在考察学生学习情况时,一般不单纯使用选择题,而往往借助于填空题、简答等形式的题目。

4.5 材料的虚了位置对遗忘有何影响?为什么?

遗忘受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的影响。表现为:识记材料的收尾部分易记住,而中间部分易遗忘。这是因为开头部分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结尾部分也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所以收尾容易记住。中间部分同时受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所以保持的效果最差。

4.6 良好的记忆品质有哪些?

(1)识记的敏捷性,是指一个人在识记事物时的速度方面的特征,通常以单位时间内记忆内容的多少来衡量。

(2)记忆的持久性,是指记忆内容在记忆系统中保持时间长短方面的特征。

(3)记忆的准确性,是指对记忆内容的识记、保持和提取是否精确的特征。

(4)记忆的准备性,是对保持内容在提取应用时所反映出来的特征。

4.7 试述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P95——96

5.1 见到硬币,只想到是货币,很少想到可以导电

(1)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在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2)思维定式。思维定式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5.2 “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

曹冲和司马光都是具备创操性思维。粗昂造型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不粘锅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5.3“础润而雨”,“月晕而风”

(1)思维间接性。指思维是以已有经验和其他事物为媒介,间接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其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简介认识当前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二是以历史资料和历史文物为中介间接地回顾历史。三是利用科学方法、媒介预测未来。

(2)思维概括性。指的是思维放映的东西,不是个别事物或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或本质属性,是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反映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二是从部分事物的相互联系中发现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

5.4 “医生根据病人的体温、血压、心电图等检查资料确认病患”

思维的间接性,指思维是以已有经验和其他事物为媒介,间接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其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间接认识当前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二是以历史资料和历史文物为中介简介回顾历史。三是利用科学方法、媒介预测未来。5.5 举例说明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问题解决都经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四个互相联系的阶段

(1)问题提出:用六根火柴棒是否能够摆出四个完全相同的等边三角形

(2)分析问题:组成这样四个互相独立的三角形要十二根,而我们只有六根,从而分析关键是在于怎样使这样的四个三角形的每一遍都成为公共边

(3)提出假设:解决这个问题常规的方法是不行的,我们假设令这四个三角形都有公共边(4)验证假设:看假设是否符合实际,故将假设付诸实践,并把时间的结果与原有的问题的任务相对照,如果问题得到解决则正确,反之则原来的假设错误。故此题三个或超教育一点的立体构造假设成立,可付诸实践。

5.6 简述良好的思维品质及其培养。

思维的品质:(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3)思维的目的性与灵活性(4)思维的逻辑性与敏捷性(

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2)教给学生思维的方式和方法(3)利用迁移的积极影响,克服某些定式的消极作用(4)调控解决问题时的心理状态(5)加强学生的言语训练

5.7简述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

问题解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因素对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起促进作用,有些因素则会干扰或阻碍思维活动对问题的解决。

(1)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客观情境。

(2)迁移。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

(3)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4)思维定式。思维定式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

准备状态。

(5)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在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6)动机与情绪状态。动机是促使人解决问题的动力因素,对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有重要影响。

(7)个性特征。从事问题解决活动的是人,是有个性特征的人,人的个性特征对问题解决有着直接的影响。

5.8简述想象的功能。

(1)预见功能。想象可以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

(2)补充功能。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思维的特殊相似。借助想象,人们可以驰骋于无限的现实世界和神奇的幻想世界之中,可以追溯至几千年前,也可以展望几万年以后的未来。

(3)代替功能。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人们的某些需要和活动不可能瞒住或全面实现时,就可以通过想象来代替,从心里上得到一定的补偿和满足。

(4)调节功能。一方面,想象有助于调节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另一方面,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他能引起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变化。

6.1 为什么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保健功能。正常的情绪反应有助于人适应环境。积极的情绪暂且不谈,就以消极情绪——恐惧来说,当人产生恐惧时,在生理上也显然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是要使身体产生较多的能量,来应付当前的问题。情绪对健康的影响作用是众所周知的。积极、适度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过于激烈的情绪会引起人的各种疾病。所以,积极而正常的情绪体验是保持心理平衡与身体健康的条件。

6.2喜者见之喜,忧者见之忧。

(1)感染功能。人的情感与情绪具有感染性。人们之间感情的沟通正是由于情感、情绪的感染功能,才能以情动请。

(2)心境。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平静和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心境的弥散性是指当人具有某种心境时,这种心境表现出的态度体验会朝向周围的一切事物。心境的长期性是指心境产生后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导人的情绪表现。虽然基本情绪具有情境性,但心境中的喜悦、悲伤、生气、害怕却要维持一段较长的时间,有时甚至成为人一生的主导心境。心境产生的原因很多,有外部因素,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6.3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美感是人在欣赏自然景物和文学艺术时所体验到的崇高、优美的情感。大自然的景物、文学艺术作品等能使人产生美感。当我们赞美社会关系中人的行为的时候,这实际上是美感和道德感的有机结合。也没干的成分非常复杂,但从主观体验来看,它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a.美感是一种愉悦的体验。b.美感是一种倾向性的体验。美感的这种愉悦,表现为人对于美好事物的肯定,促使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欣赏它,对它感到迷恋。而对丑的事物,人则产生强烈的反感。美感与道德感一样,是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阶级

中,人们的审美标准是不同的,因而对各种事物的美的感受也不同。

6.4简述情绪情感的功能。

a.保健功能。正常的情绪反应有助于人适应环境。

b.信号功能。情绪与情感是人的思想意识的自然流露。情绪的各种表现都有一定的信号意义。在言语彼此不通的情况下,凭着表情,彼此也可以互相了解,达到交往的目的。

总之,情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一种心理表现形式。情绪的外部表现是表情,表情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属于一种非言语性交际。人们可以凭借一定的表情来传递情感信息和思想愿望。

c.感染功能。人的情感与情绪具有感染性。人们之间的感情沟通正是由于情感、情绪的感染功能,以情动请。

d.动力功能。情绪高涨与否会影响人活动的积极性。

6.5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a.情绪与情感的区别。首先,从稳定性程度来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它往往随着情境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而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是人对事物稳定态度的反应。其次,从表现特征看,情绪具有冲动性且常伴随着有机体的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感则比较内隐、含蓄常与内心体验形式存在,始终处于意识支配的范围内。再次,从需要和发生的角度看,情绪一般与机体生理相联系,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情感往往与社会需要相联系,是人类所特有的。

b.情绪与情感的联系。一方面,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是通过情绪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另一方面,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因此,情绪和情感是不可分割的,统称为感情。

7.1为什么有些人在困难面前立即承认失败而放弃努力,而另一些人却不断坚持,最终获得

了成功?什么是意志?

a.意志品质具有坚持性的特征。坚持性是以充沛的经历和坚韧的毅力,不断地克服困难以完成意志行动的意志品质。坚持性表现为不但能紧张热烈的工作,而且能锲而不舍的坚持奋斗;困难越大,毅力越坚韧,越百折不挠。与坚持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动摇性。动摇性就是缺乏坚强的毅力,遇到挫折则望而却步,容易放弃或改变自己的决定。b.意志的含义: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它是人对客观现实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反应的集中表现,是人类独有心理现象。

7.2为什么说人的意志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

意志的自由程度具有相对性。人的意志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说它自由的,是因为在相对的、有条件的意义上,人的意志是自由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目的,选择相应的行动方式和步骤,发动或制止某种行动,说它是不自由的,是因为在绝对的意义上,意志又是不自由的,人的意志无法从自然规律中独立和超脱出来,不是绝对自由的。

7.3在特定的时间里,既想完成家庭作业,又想参加同学的生日晚会,这反映出什么样的动

机冲突?除此之外,常见的动机冲突还有哪些?

这反映出双趋势动机斗争。除此之外,常见的动机冲突还有双避式动机斗争,趋避式动机斗争,多重趋避式斗争。

7.4有的人能独立作出决定,有的人则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有的人做事坚决果断,有的人则

优柔寡断。你认为人的意志品质包括哪些方面,又该如何培养?

意志品质是指构成人的意志的某些比较稳定的方面,它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主要有自觉性、坚持性、果断性和自制性。培养意志应该(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2)发展健康的情感。(3)发挥集体和榜样的作用。(4)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5)针对意志的个别差异,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8.1个性的基本内容及影响因素有哪些?

基本内容: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及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的结构式个性所包含的成分或单位,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影响因素:生理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期童年经验,自然物理因素。

8.2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a.生理需要,于最低级需要,如对食物、水、空气、性欲、健康等的需要。

b.安全需要,属于低级别需要,如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方面的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属于较高层次需要,如对友谊、爱情及隶属关系等方面的需要。d.尊重的需要,属于较高层次需要,如对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等方面的需要。e.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最高层次需要,是针对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要,具体包括认知、审美、创造、发挥潜能等方面的需要。

8.3兴趣品质的内容有哪些?如何培养学习兴趣?

品质:(1)兴趣的倾向性:是指一个人的兴趣所指向的是什么事物。

(2)兴趣的广阔性:是指一个人兴趣范围的大小或丰富程度。

(3)兴趣的中心性:是指在广泛的兴趣基础上要有一个中心兴趣。

(4)兴趣的稳定性:是指中心兴趣持续的时间或巩固的程度。

(5)兴趣的效能性:是指兴趣对活动产生的作用的大小。

如何培养:(1)用表扬和鼓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促进学生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的相互转化。

(3)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初始阶段的困难。

(4)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以知识的力量强化自己的兴趣。

8.4在重大考试面前,我们越想考好,考试的结果是否就越好?什么是动机?动机有什么动能?动机强度和学习成绩存在着什么关系?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的目标,以满足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

功能:(1)激活功能(始发功能):能激发有机体产生某种活动。

(2)指向功能:也称引导功能,动机是针对一定目标(或引诱)的,是受目标引导的。

(3)维持和调整功能:也称强化功能,当某种活动产生以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

动针对一定目标,并调节着活动强度和持续时间。

关系: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学习效率底下。

9.1你认为什么是气质?气质与性格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典型而稳定的动力特征。

气质与性格的关系:(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第一,从起源看,气质是先天的,主要体现为精神类型的自然表现;性格是后天的,反映了人的社会性。第二,从可塑性上看,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是明显的。第三,从行为性质上看,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2)性格与气质的联系:一,气质对性格的影响:首先,气质影响个性的形成。其次,气质可以按照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特征,从而使性格特征具有独特的色彩。再次,气质还会影响性格特征形成或改造速度。二,性格对气质的影响: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掩盖或改变气质,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需要。

9.2气质主要有哪些类型?各自有什么特点?

类型及特征:(1)胆汁质:反应速度快,具有较高的反应性与主动性。这类人有极明显的外部表现;性格开朗、热情、坦率,但脾气暴躁,好争论;情感易于冲动但不持久;精力旺盛,但有时候缺乏耐心;思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意志坚强,果断勇敢,注意力稳定而集中但难于转移;行动利落而敏捷,说话速度快且声音洪亮。

(2)多血质:行动具有很强的反映性。这类人的情感和行为动作发生的很快,变化的也很快,较温和;易于产生感情但体验不深,善于交友容易适应新的环境;语言具有表达力和感染力,有明显的外倾性特点;机智灵敏思维灵活,但常表现出对问题不求甚解的倾向;注意力与兴趣易于转移,不稳定;在意志力方面缺乏忍耐性,毅力不强。

(3)黏液质:反应性低。情感和行为动作进行的迟缓、稳定、缺乏灵活性;这类人情绪不易发生,也不易外漏,很少产生激情,遇到不愉快的事也不动声色;注意力稳定持久,但难于转移;思维灵活性较差,但比较细致,喜欢沉思;在意志力方面具有耐性,对自己的行为有较大的自制力;态度持重,好沉默寡言,办事细致从不鲁莽,行为和情绪都表现出内倾性;可塑性差。

(4)抑郁质。有较高的感受性。这类人的情感和行为动作进行的相当缓慢,柔弱;情感容易产生而且体验相当深刻,隐晦而不外露,易多愁善感;往往富于想象,聪明且观察力敏锐,善于观察他人观察不到的细微事物,敏感性高,思维深刻;在意志力方面常表现为胆小怕事、优柔寡断的倾向,受到挫折后常心神不安,但力所能及的工作表现出坚韧的精神;不善交往,较为孤僻,具有明显的内倾性。

9.3在生活中如何应用气质?

(1)明确认识和评价气质在活动中的作用。首先,气质不能决定人的价值观,不能决定人的个性倾向的性质,它仅使个性带有一定的动力色彩。其次,气质类型并无好坏之分,每种气质类型都有优点和缺点。再次,气质可以影响人的活动特点和效率,但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

(2)气质与职业选择。一方面,个人的气质特点应适应职业的需要;另一方面,在选拔人才和安排工作时,要考虑个人的气质特点。

(3)气质规律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a.正确对待学生的气质特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b.根据学生的气质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c.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气质。

9.4何为性格?性格在人的个性结构中居于什么地位?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地位:性格在人的个性中居于核心地位。

9.5举例说明性格如何通过人的言行表现出来?

例如,喜欢与人交谈的学生,可能是性格开朗、善于交际,也可能是具有同情心,还可能是自负、妄自尊大;不善于与人交往的学生,可能是对自己的言谈有较高的责任感,也可能是掩饰自己的思想、情感,还可能是孤僻、怯懦。

9.6用实例说明如何针对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1)正确对待学生的气质特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2)根据学生的气质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3)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气质。

10.1 怎样理解能力与知识的关系(不全)

在教学工作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传授孩子是和发展能力之间的关系,能力和知识既有区别由密切联系。区别;1、他们属于不同的范畴,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2、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能力的发展比知识的获得要慢得多,而且不是永远随着知识的增加而成正比的发函。能力何止是又是紧密联系的:一方面,能力实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在组织得当,方法合理的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同事发展着能力。离开了学习和训练,任何能力都不可能得到发展。另一方面,掌握知识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能力和知识密切联系着,共同促进。

10.4高分低能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帮助学生越学越聪明、越学越有创造性?

原因:能力的发展与知识的增加、技能的掌握并不是同步的,知识技能的增加并不必然的会发展能力,知识多的人并不一定能力强;能力不表现为技能本身,而是表现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动态上,也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人掌握知识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及巩固程度。因此会产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三.案例分析

1.1植物学家和画家观察同一棵树,植物学家首先获得的是关于树种、树龄及树的生长环境方面的印象;而画家获得的是关于树干、树枝和树叶的形状、疏密、大小等方面的印象。这是为什么?

答:心理是对客观世界主观的反映。客观事实真实的摆在那里,但不同的人的主观感受是不一样的,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观反映受个体经验,思维感情,年龄,心理状态,能力水平,气质与性格等因素影响而不同。也就是说,客观事实相同,知识经验不同,心理反映的事物就不同。因而,不同的心理反映的客观事实也千差万别。

1.2人类的后代在婴儿时期被狼叼走并在狼群中成长为“狼孩”,其脑虽然具有人脑的特征,其身体虽然具有人体的外形,然而却不会说话,不爱劳动,只会像狼一样爬行、嚎叫和吃生肉。这是为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尤其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人是无法离开客观现实的,离

开客观现实来考察人的心理,心理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狼孩的故事很好的说明了人的心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1.3宋代有一首诗《琴》:“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如果把琴声比作人的心理的话,你如何根据这首诗来理解心理的实质?

答:心理的反映不仅是主观的反映,而且是能动的反映。通过心理活动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还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用这种认识来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

1.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答:心理是对客观世界主观的反映,客观事实真实的摆在那里,但不同的人的主观感情是不一样的,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观反映受个体经验、思想感情、年龄、心理状态、能力水平、气质与性格等因素影响而不同。也就是说,客观事实相同,知识经验不同,心理反映的事物就不同。因而,不同的心理反映的客观事实也千差万别。

2.1鹤立鸡群

答:刺激物的对比关系是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如果刺激物之间的形状、大小、颜色、持续时间等方面对比关系特别明显,特别醒目,就会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刺激物本身的特点是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强度大的,对比明显的刺激物,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2.2一手画方,一手画圆。

答: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如何建立起联系,形成了某种反映系统,注意分配就能够实现。

2.3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答:注意特征。(1)注意的指向性。人并不是对所有的刺激物都有反映。人对刺激的反映是由选择的,这就是注意的指向性。(2)注意的集中性。一是在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共同集中于一定的刺激。二是就同一种心理活动而言,它不仅指向于一定的对象,而且维持这种指向使活动不断的深入下去。

2.4一目十行

答: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人的知识经验对注意的范围有制约作用,越是熟悉的东西,注意范围就越大,知识经验丰富的人,善于把知觉的对象组成一个整体来感知。另外,由于对感知任务的要求不同,人的注意范围是有差别的。同时,有明确注意任务的活动,注意的范围大;反之,没有明确任务的活动,注意的范围小。2.5万绿从中一点红。

答:刺激物的对比关系是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如果刺激物之间在形状、大小、颜色、持续时间等方面对比关系特别明显,特别醒目,就会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刺激物本身的特点是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强度大的,对比明显的刺激物,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2.6霓虹灯的一明一暗。

答:刺激物的变化和活动是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之一。活动的、变化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3.1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答: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嗅觉的适应,嗅觉的适应比较迅速,但有一定的选择性,对有些气

味适应较快,如对碘酒4分钟就可以完全适应,而对大蒜则要40—45分钟才能完全适应,特别强烈的气味会令人厌恶,难以适应甚至完全不能适应。

3.2吃了山楂之后,再吃苹果,会觉得很甜?

答:同一感觉相互作用会产生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指感受器因接受不同刺激而产生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包括同时对比和即时对比。例如,一个灰色方块放在黑色背景下比放在白色背景上看起来亮些;吃了山楂之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比往常更甜,吃了糖果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是酸的;还有,“月明星稀”等都是感觉对比的现象。3.3爱屋及乌

答:爱屋及乌体现了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晕轮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一种夸大了的社会印象,表现在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主要品质、特征形成清晰、鲜明的良好或不良印象后,就会掩盖他对这个人其余的一切不良或良好的品质、特征的看法,这种“一俊遮百丑”或“一坏百坏”的看法,显然是以偏概全的主观倾向。“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在相恋的时候,很难找到对方的缺点,认为对方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都是对的,就连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在自己看来也无所谓,这就是晕轮效应的表现。

3.4窥一斑而知全豹

答:这句话体现了知觉的整体性因素,从主观因素来看,人对客观事物的知觉有过去经验的参与,大脑在对来自感官的信息进行加工时,就会利用自己已有经验对缺失部分加以补充整合,把事物知觉为一个整体。其中最主要的实质是和经验。例如,窥一斑而知全豹,给动物学家一款动物的骨头,他就可以塑造出完整的动物形象来。这对缺乏动物解剖知识的人来说,是不可能办到的。

3.5欢娱嫌夜短,寂寞恨夜长。

答:体现了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人总是通过某种量度时间的媒介来感知时间的,具体表现为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事件的预测。在不同心理状态下,人们对事件的估计有很大差别。研究表明,在悲伤的情绪下,人们在时间估计方面会出现高估现象;在欢快的情绪下,在时间估计方面会出现低估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欢娱嫌夜短,寂寞恨夜长”。

3.6为商必奸

答:体现了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我们队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固定、概括而笼统的印象,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每一个成员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结果刻板印象的消极作用使人忽视了个别差异,导致人的错误认识。

7.1知之深,则爱之切;爱之切,则行之坚。

答:意志和认识,情感是统一的心理过程的不同方面,是意识的不同的表现形式。意志作为一种心理过程,不像认识活动那样反映事物的属性,也不像情感过程那样反映人的需要和事物的关系,而是一种确定目的和实现目的的过程,是根据目的调节和分配行动的过程。意志与认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情感,个性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密切。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的,反之,认识也离不开意志的作用。情感可以构成意志行动的动力,意志对情感起控制作用。个性倾向性影响意志表现。

7.2百折不挠

答:坚持性是意志品质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以充沛的精力和坚韧的毅力,不断的克服困难,以完成意志行动的意志品质,他表现为不但能紧张热烈的工作,而且能锲而不舍坚持奋斗,工作越艰巨,精力越充沛,困难越大,毅力越坚韧,越百折不挠。

8.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答:马斯洛认为,从最基本的需要到最社会化的需要构成了一个需要等级,在不同的情境下激励和引导着个体的行为。当低级需要满足后就会向高层次发展。这里的“仓廪”“衣食”是指人的低级需要即物质需要。“礼节”“荣辱”是指高级需要即精神需要。所以当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向精神需要发展。

8.2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答:这里的“人心”指的是人的个性,人的个性具有共同性和个别性的特征。人与人之间,在认识、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等各方面都不尽相同,存在个别差异,这就是个别性,这句话就是指人的个性具有个别性。

9.1某剧院的演出正式开始了。10分钟后,剧院门口来了4位迟到的观众,门口的守卫按照规定,禁止他们入内。先到的A面红耳赤地与守卫争执起来,并打算推开守卫进去,因而与守卫闹得不可开交。随后到来的B一看这情形就立刻明白,人家是不会放他进去的,但楼上还有个检票口,从那进去或许能行,趁守卫正吵架的时机,他立刻跑到楼上去了。差不多同时到达的C看到不让进去,就想:“第一场不精彩,我还是等后场再进吧。”最后到来的D说:“我怎么这么倒霉呢,还来晚了!”

请分析A、B、C、D四人分别属于什么气质类型?各自有什么特点?

答:A是胆汁质,反应快,性格开朗,热情、坦率、易暴躁、好争论、缺乏耐心、粗枝大叶、果断。B是多血质,温和、善交友,机制灵敏,毅力不强,缺耐心。C是黏液质,反应低,动作迟,缺乏灵活性,细致,沉稳,有耐性,可塑性差。D是抑郁质,柔弱,胆小,优柔寡断,孤僻,不善交往。

9.2勤能补拙

答:能力与性格在发展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勤奋的性格特征往往可以补偿某些能力的不足,俗语说的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

9.3有这样一个青年:在校学习期间对人和蔼、谦让,有时当众讲话都不好意思,表现出十足的温文尔雅的性格。可他参军后,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勇往直前,表现出无比勇敢和顽强的英雄气概。请运用有关性格理论解释这种现象。

答:性格是在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但任何环境都不能直接决定人的性格,它们必须通过人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能发生作用,社会的各种影响只有为个人接受和理解,才能转化为个体的需要和动机,才能推动个体去行动,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性格形成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日益增强。

10.2专门从事黑色纺织品印染工作的人,能分辨出40多种不同的黑色色度;钢铁工人对蓝色火焰的微小差异具有高度的辨别能力。试问一般人为什么没有这种能力?

答:这里体现了后天实践活动对能力的影响。实践活动是人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所特有的的积极主动的运动形式。遗传、环境、教育是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但这些因素这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影响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实践活动是能力形成与发展

的必要条件。人的各种能力,脱离了具体的实践活动是无从提高和发展的。一般人因为没有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所以没有这种能力。

四.论述

1.试述心理的实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闹得技能,心理活动就其的方式来说,是闹得反射活动,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具有四个:

(1)人的心理来源于客观现实即客观性

(2)社会产生时间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即社会性

(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即主观性

(4)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应即能动性

3.简述记忆过程的基本环节。

(1)识记:识记是个体获得食物的映像并成为经验的过程,是人脑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区分、识别并留下一定印象的过程。根据实际的目的性、自觉性及意志努力的程度,可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根据理解的程度,可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2)保持和遗忘:保持是识记过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积累、储存和巩固的动态过程,是记忆过程的中心环节。遗忘是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发生错误的再认和回忆,是与保持相反的过程,是记忆内容的消退、消失。根据遗忘时间的长短,可把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根据遗忘的内容,可把遗忘分为部分遗忘和整体遗忘。

(3)再认和回忆:再认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将其识别出来的过程。回忆也叫再现,是指在一定诱因的作用下,过去经历的事物在头脑中独立的再现出来的过程。根据回忆时是否需要中介物,回忆可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根据有无明确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把回忆分为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

4.简述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运用记忆规律提高课堂教学的记忆效果。

(2)运用记忆规律组织好学生的复习。

(3)运用记忆规律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呼唤记忆的感受,增强记忆的信心。

(4)教授记忆的方法。

5.简述良好的思维品质及其培养。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2)交给学生思维的方式和方法。

(3)利用迁移的积极影响,克服某些定式的消极作用。

(4)调控解决问题时的心理状态。

(5)加强学生的言语训练。

6.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情绪情感?

(1)注重教学中情感目标的确立。

(2)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绪特征和理智感的培养,日常经验表明,当一个人的情绪处于满意、愉快和兴奋之中,对所从事的活动由衷的喜爱,常思维开阔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有良好的积极效果;反之,则会思维狭义毫无创造性可言,反应迟钝。

(3)在教学中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应该是情感交流的主

动方,教师应该善于抓住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和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有利时机展开情感交流。师生的情感交流可以贯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这种情感联系使得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导,教师也能接受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做到教学相长。

7.试述感知规律在教学的应用(不确定)

一、在做直观教具时的应用1、感知对刺激强度的依存性规律2、思规律3、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相关规律

二、在使用直观教具时的应用1、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具2、以适合的方式在适当时候党委制呈现直观教具3、使用教具应当适应学生感知的特点4、把事物、图像的直挂与语言直观的有效地结合起来

8.怎样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培养意志应该(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2)发展健康的情感

(3)发展集体和榜样的作用

(4)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5)针对意志的个别差异,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9.试述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个体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自身的时间逐步形成个发展起来的。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具体如下:

A.生物性因素:一个人的性格不是先天形成的。但是一个人的性格的发生和发展却有生物

学的根源,如新生儿在气质上就各有差异。婴儿在性质和方式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其性格的形成自然会受很大的影响。

a.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上的差异对人的行为会产生更持久的影响,气质响着性格的外部

表现。

b.身高、体型、体重和外貌等生理上的特点对性格的形成也有影响。

c.生理成熟的早晚对性格的形成也有影响。

B.家庭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家庭的各种因素,如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家长的职业、家庭结构的健全程度等等,都会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a.就家庭环境来说,如果家庭坏境不顺利,父母的困难处境及忧伤的言语与苦恼的表情,就容易使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消极悲观、甚至有点玩世不恭;或者被锻炼的比较坚强、懂事、早熟。

b.在家庭的诸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儿童的性格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

c.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其性格的发展也不同。

C.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对于学龄儿童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a.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环节。

b.校风、班风也影响学生性格的形成。

c.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是学生经常学习的榜样。

D.主观因素:性格是在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但任何环境都不能直接决定人的性格,它们必须通过人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能发生作用。

10.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能力?

(1)加强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知识的获得是能力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有利于能力的发展。知识是载体,是基础。能力是发展,是才华。首先,教师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没有渊博的知识不可能有很强的能力。其次,要注意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其知识面。再次,要重视学生智力技能的训练,这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

(2)针对学生能力差异因材施教。能力差异规律使我们认识到,在能力发展上每个学生是不可能齐头并进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测验等方式了解并掌握学生能力的差异,从而对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措施、方法。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习观。其次,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对其提出不同的要求。再次,教师不应歧视在某些能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最后,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对于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应给予机会,通过组织各种课外活动来促进他们的特长进一步发展。

(3)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主要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和如何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元认知能力的训练有以下几种方法:自我提问法;相互提问法;知识传授法。创造力是一种综合的心理品质,与创造者的思维、情感、意志、个性特征乃至社会环境都有密切关系。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学校的教育教学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造性学习环境,使其创造性潜能得以发挥。

(4)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培养非智力因素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用个别教育方法,分别培养每个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等。第二阶段,采用整体教育法。第三阶段,教师要采取个别化教育方法有针对性的,逐个纠正学生自身的不良学习习惯。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 2.心理过程包括什么: 知觉,情绪,意志力 3.个性心理包括什么: 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4.心理学流派以及代表人物和观点: 一、构造主义:冯特【1879,德国,莱比锡,现代心理学】,铁钦纳 (1)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成三个部分:感觉,表象,情感。 (2)内省法 二、机能主义: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1)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看成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流】(2)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三、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 (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 (2)反对内省,主张使用实验方法 (3)环境决定论 四、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1)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五、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奥地利】,荣格 (1)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 (2)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5.研究方法有哪几种,哪些可以探索因果关系,哪些不能探索【除实验法外,其他方法均不能探索因果关系。】 一、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 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二、心理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 方法。 (1)基本要求: ○1信度: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 ○2效度:一个测验有效的测量了所需的心理品质 三、相关法:事物间的一种关系。 四、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 (1)实验室实验:借助专门的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也进行的。

(2)自然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在人们正常学习和工作的情境中进行。 【自变量或独立变量:能够引起心理或行为变化的主观条件。 因变量或依从变量:这些条件引起的心理或行为的变化。】五、个案法: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 心理现象的原因。 6.心理学的第三势力是?前两个势力是? 第三势力: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 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 第二章: 1.神经元的构成: 胞体,树突和轴突 2.大脑皮层的构成: 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3.大脑的偏侧化: P75【结构和功能】 结构:(1)右半球略大和重于左半球,但左半球的灰质多于右半球 功能:(1)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 (2)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则定位于右半球。 (3)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一侧化并不是绝对的。 4.联结大脑半球的组织是? 胼胝体 5.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式: (1)电传导:指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 ○1服从全或无法则,即神经反应的强弱不随外界刺激的强弱而改变。(2)化学传导:神经元之间传导 ○1在突触间传递,借助神经递质。 【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最简单的一种神经回路就是反射弧】6.神经元之间的结构: 突触(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 7.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皮下中枢: 下丘脑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机能上具有拮抗性质,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抑制】 第三章

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基础心理学试题一 C.注意转移 D.注意广度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4.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干扰作用是() 1、人的心理现象极其复杂,概括来说它主要包括既有联系有区别的和 A.动机性抑制干扰 B.前摄抑制干扰两大部 分。 C.倒摄抑制干扰 D.痕迹衰退抑制干扰 2、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最重要的两种感觉是___和___。 5.在刺激物作用下,人脑独立形成具有社会意义的形象的过程是() 3、有意后注意是在基础上产生并与目的任务相联系,但又不需要 A.有意想象 B.随意想象的注意。 4、根据创造程度不同,把随意想象分为和。 C.创造想象 D.再造想象 5、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一般经历以下四个过程:准备期、、 6.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和 验证期。 A.马斯洛 B.勒温 6、表情动作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主要有、和言语表情。 C.默里 D.罗杰斯 7、马斯洛认为,人类有 5 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和爱的需要、 7.多血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本特征是() 和。 A.强、平衡、灵活 B.强、不平衡 8、气质的 4 种基本类型是多血质、胆汁质、和。 C.强、平衡、不灵活 D.弱 9、从到是性格形成的最主要的阶段。 8.人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是() 10、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因素和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A.性格的态度特征 B.性格的意志特征 二、选择题(每题 1 分,共10分) C.性格的情绪特征 D.性格的理智特征 1.人的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称为() 9.能力是一种() A.个性特点 B.心理过程 A.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 C.意识过程 D.个性心理特征 2.有预定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10. " 一俊遮百丑 "、 " 一坏百坏 " 描述了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 3.汽车司机在驾驶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脚并用,这种注意特性是() 三、名词解释(每题 3 分,共 15分) A.注意分散 B.注意分配 1 、自我意识 1

通选课程《爱的心理学》期末复习题2014

《爱的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1.简述心理学家Rubin有关爱的理论的要点。 2.进化心理学对于择偶的性别差异现象有何解释? 3.什么是Passionate love? 什么是Companionate love? 两者有何区别? 4.Lee的爱的六种类型是如何划分的?每种类型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5.Sternberg的爱的三角形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这个理论?6.Hatfiled等人提出的Love schemas的含义是什么?它包括哪些类型? 7.根据心理学家们的观点,爱的起源是什么?为什么需要Learning to love? 8.弗洛伊德关于儿童早期经历的“二次动因学说”存在什么问题?请举出证据表明弗洛伊德的理论的缺陷。 9.根据Bowlby的理论,依恋的定义是什么?根据Bowlby的理论,依恋系统是一个什么样的系统? 10.根据Bowlby的理论,依恋的生物学功能是什么? 11.根据Bowlby的依恋理论,在什么条件下,依恋系统会被激活? 12.什么是Secure base 现象(secure base phenomenon)? 13.Bowlby的依恋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理论有何异同点? 14.根据Ainsworth最初的观察,婴儿依恋的模式有几种?各有什么样的表现? 15.什么是Ainsworth的“陌生情景法”(strange situation procedure)?请说明其包含那几个场景,以及标准的程序。 16.根据Bowlby和Ainsworth的理论,婴儿依恋的形成分成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样的特征? 17.在婴儿阶段,哪些因素会决定婴儿的依恋模式?请具体说明。 18.根据已有的文献,和你亲身的经历,你认为父亲在儿童依恋的形成和发展中会起到什么样的角色? 19.为什么可以将成人的浪漫的爱看成是一种依恋过程? 20.成人依恋访谈(AAI)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其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21.成人依恋访谈(AAI)与陌生情景法(SSP)测量的婴儿依恋模式之间有何对应关系?22.简述Bartholomew等人关于成人依恋的四种类型的划分逻辑。 23.Brennan等人提出的成人依恋测量的两个维度是什么?他们提出的量表(ECR)是如何编制的?

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五.名词解释 1.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思考出多样性的答案的思维。 2.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不变。 3.心境: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 4.感觉后象: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1、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创造想象: 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4、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5、道德感:个体根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 的一种情感体验。 6、能力: 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六.简答题 1.为什么说注意不是心理过程? 注意是依附并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它本身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及其属性。也就是说,并不存在独立进行着的注意,心理过程既可以在注意的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不注意的状态下进行,因为它们有独立的反映对象。 2.简述情绪、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的区别. 情绪情感具有喜怒哀乐等主观体验形式,又有千姿百态的表情行为,并且伴随着身体的生理方面的显著变化,此外,情绪情感还在多维度层面上表现出两极性。情绪情感虽然也是脑的机能,但它并不反映客观事物本身,它是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反映。 3.简答色光混合的三条定律. 1854年,格拉斯曼把颜色混合现象归纳出3条定律:补色律、中间色律和代替律。补色律:每一种色光都有另一种色光同它相混合而产生非彩色,即白色或灰色。中间色律:两个非补色的光混合,可产生一个新的混合色,介乎两色之间的中间色。代替律:在颜色混合中具有相同的效果,彼此可以相互代替。 4.什么是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二者的关系如何? 差别感受性:是觉察出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二者关系成反比,阈限低表明感受性高,感觉敏锐,反之,阈限越高,感受性越低。 1、心理学研究的几个基本原则是什么?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2、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及其应用。遗忘先快后慢,不均衡,所以要经常复习,先密后疏。 3、简述阿诺德的情绪认知评价理论。情绪刺激必须通过认知评价才能引起一定的情绪;强调大脑皮层兴奋对情绪产生的重要作用 4、感觉和知觉的有什么异同? 同:感觉是对个别属性反映,知觉是对整体属性反映,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基础,知觉是对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异:感觉介于心理生理之间,知觉是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感觉是个别属性,知觉是整体属性;感觉是单一分析器,知觉是多种分析器。 5、能力与知识之间有什么关系? 能力知识技能分别属于不同范畴,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知识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不断积累,能力会产生发展停滞和衰退的阶段能力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能力,离开学习和训练任何能力不可能发展;掌握知识又是以能力为前提的,能力史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能力既是掌握知识的结果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彼此互促进相互系。 七.论述题 1.试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及联系.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1、从反映内容上看,感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它提供有关事物的性质的知识。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其目的在于解释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什么,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能叫出它的名称,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 (2、从所包含的成分看,感觉是单一感觉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既有由一种主要分析器产生的单纯知觉映象,又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所产生的、包含多种感觉成分的综合知觉映象。 (3、从制约感知觉的因素来看,感觉的性质更多的是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的,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体的经验和态度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知觉公有差别。

最新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最新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记忆: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应. 2.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内部联系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3.需要: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及渴望达到平衡的内部状态 4.成就动机:个体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并力图做出成就以赢得人们的尊 重. 5.能力:直接影响人们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 二、填空题 6.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7.根据情绪的状态把情绪分为三种:(激情、应激、心境). 8.研究表明,左侧前额皮层与(积极)情感有关,右侧前额皮层与(消极)情感有关. 9.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的进程:(不平衡,先快后慢). 10.思维的基本过程指(分析)和(综合). 11.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2.巴甫洛夫根据神经活动特点将高级神经类型分为四种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郁型). 13.一般能力又称为智力,包括(感知能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其核心. 14.表情有三种形式(面部表情、肢体表情、语调表情). 15.加德纳在多重智力理论中提出了七种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运动智力) . 16.韦克斯勒革新了智商的计算方法,将比率智商改为(离差)智商. 17.科学工作者根据气候、动物、磁场等自然界的异常变化,对地震灾害做出预测,这反映了思维的(概括性)特征. 18.动机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部动力,(需要)是它产生的内部条件,(诱因) 是它产生的外部条件. 三、单项选择 19. 下列心理学家中,属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是( D ). A. 马斯洛 B. 罗杰斯 C. 弗洛伊德 D. 斯金纳 20.古语云“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说的是(A).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21.毕业生择业时面临多种选择,是(D)的表现.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22. 体现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给每个人的整体心理活动蒙上一层独特色彩的心理特征是( B ). A. 能力 B. 气质 C. 性格 D. 动机 23.人格是指一个人的(B). A.心理过程 B.整个心理面貌 C.气质 D.性格 24. 信念、价值观与世界观属于(B)的范畴. A.个性心理特征 B.个性倾向性 C.自我意识 D.认识过程

最新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姓名:班级:学号; 分数;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有人曾经把黑猩猩与幼儿放在一起抚养训练,但应为黑猩猩不具备人类的遗传素质,最终不可能与人类的后代一样形成人的心理,这说明: A、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B、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物 质前提 C、环境因素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成为现实 D、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动调控作 用 ()2、“六一”儿童节聚会时,小朋友们一听到《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乐曲时,就知道自已曾经唱过。这种记忆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 A、再认 B、识记 C、回忆 D、保持 ()3、在幼儿的记忆中,占主要地位、比重最大的记忆形式是() A. 运动记忆 B. 情绪记忆 C. 形象记忆 D. 语词记忆 ()4、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 A. 直观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 形式运算思维 D. 抽象逻辑思维()5、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 A. 感觉和知觉 B. 记忆 C. 想像 D. 思维 ()6、好奇好问、活泼好动是幼儿() A. 气质特征的表现 B. 能力特征的表现 C. 性格特征的表现 D. 思维特 征的表现 ()7、幼儿的形象记忆主要依靠的是() A.动作 B.言语 C.情绪 D.表象 ()8、幼儿园小朋友听老师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头脑中呈现出乌龟和兔子赛跑的生动形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A.再造想像 B.创造想像 C.无意想像 D.幻想 ()9、与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反应相关的是( ) A.生理需要 B.社会性需要 C.社会性适应 D.脑成熟 ()10、某儿童日常生活中常表现为精力旺盛,待人热情,但冲动,易感情用事,他的气质属于(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1、“视觉悬崖”装置主要测查的是() A.婴儿的深度知觉 B.婴儿的大小知觉 C.婴儿的形状知觉 D.婴儿的方位 知觉 ()12、美国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研究指出,如果17岁儿童智力为100%成熟的话,那么,儿童4岁时已达到() A.成熟智力的三分之一 B.成熟智力的二分之一 C.成熟智力的三分之二 D.成熟智力的四分之三 ()13、在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中,0~2岁儿童的思维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14、孩子看到桌上有个苹果时,所说的话中直接体现“知觉”活动的是( ) A.“真香!” B.“我要吃。” C.“这是什么?” D.“这儿有个苹果。”()15、儿童想像的萌芽是在( )

护理心理学__复习题及答案

A型题:在以下每道试题中,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 1.关于动物心理的发展过程,以下哪项正确 A.感觉是神经系统对事物反映,是低等脊椎动物的基本反映形式 B.知觉是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高等脊椎动物阶段的基本反映形式 C.知觉是脑对事物各种属性整体性的反映,是低等脊椎动物阶段的基本反映形式 D.高等脊椎动物所进行的复杂的行为的反映形式属于思维萌芽阶段 E.以上都不对 2.心理现象的发生具有以下特点 A.生物体能接受外界刺激时,就产生了心理现象 B.生物体对于外界反映具有感应性,表明出现了心理现象 C.生物体对于具有生物学意义的信号能作出反应时,表明发生了心理现象 D.一切有生命的物质都具有心理现象 E.以上都不对 3.皑皑白雪,在晚霞的映照下,呈现出一片红色,但是我们对雪地的知觉仍然是白色。这是因为人的知觉具有 A.理解性 B.对比性 C.整体性 D.组织性 E.恒常性 4.先吃糖,后吃西瓜,会感到西瓜不甜。这是因为人感觉具有 A.对比性 B.感受性 C.适应性 D.发展性 E.选择性 5.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现实性最主要的原因是 A.遗传因素 B.孕妇情绪状态 C.社会环境 D.孕妇营养状况 E.胎教 6.心理过程指的是以下过程 A.感觉、知觉、记忆、理想、思维、情感意志等 B.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 C.感觉、知觉、记忆、想象、能力、情感意志等 D.感觉、知觉、动机、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 E.记忆、想象、兴趣、能力、思维、情感意志等 7.“草木皆兵”主要是以下哪种原因引起的 A.感觉神经发生病变 B.幻觉 C.想象性错觉 D.感受性错觉 E.情绪型错觉 8.短时记忆的时间是 A.0.25~2秒

普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期末考试 普通心理学试题 说明:本试卷共有六个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号.姓名等项内容填写在答题卡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人的心理现象可分为( ) A. 心理过程和个性倾向性 B.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C. 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D.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 2.心理是( ) A.脑的机能 B.心脏的机能 C. 脑与心脏协同活动的结果 D. 脊髓的机能 3.看到一面五星红旗,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 A.视觉 B.知觉 C.感觉 D.记忆 4.一般说来,文艺工作者擅长( ) A.动作记忆 B.逻辑词语记忆 C.听觉和运动记忆 D.形象记忆 5.未经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是( ) A.逻辑思维 B.直觉思维 C.形象思维 D.动作思维 6.具有渲染作用的,比较微弱而持久影响人的整个生活的情绪状态叫( ) A.激情 B.应急 C.心境 D. 情感 7. 期望理论是心理学家__________做的一个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实验提出的。 A.巴甫洛夫 B.罗森塔尔 C . 冯特 D. 马斯洛 8.下列哪一种是一般能力( ) A.记忆力 B.节奏感 C.曲调感 D.色彩鉴别能力 9. 小李是数学系的高材生,但李也喜欢外语、历史、体育、音乐、象棋,这是他兴趣的( ) A.持久性 B.效果性 C.倾向性 D. 广阔性 10.下列学生属于胆汁质的是( ) A.孤僻、敏感、情绪发生慢而强 B.轻率、敏捷、情绪发生快而多变 班级: 学号: 姓名: 装 订 线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第一章 1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几方面?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科学。 生理 现象 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喜、怒、哀、恶、惧等) 意志过程(采取决定、执行决定等) 心理 现象 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信念等) 个性心理 个性心能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等) 理特征 社会人格(气质、认知风格、自我概念等) 现象 2心理学概念及性质。 ·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性质:心理学是一门既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或交叉科学,也有学者称之为边缘学科。 3简述心理学的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主要研究方法。 ·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实践性原则5、教育性原则 ·1、观察法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3、测验法4、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5、个案研究法 4科学心理学何时诞生?以什么事件为标志?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5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何在? ·1、学习心理学有助于师范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2、学习心理学有助于师范生自我观察、自我教育3、掌握心理学的知识与规律有利于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4、掌握心理学的知识与规律有利于未来的教育科研工作 第二章 1举例说明脑是心理的器官 A心里是以神经系统为基础的物质世界的反映形式 B 心里的发生,发展与人脑的发育成熟过程紧密相关 C 脑部受伤和病变会引起心理机能的丧失 2什么是神经元?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机能单位。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整合信息 3举例说明心理是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4解释:反射与反射弧、无条件与条件反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正诱导与负诱导、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反射:有机体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生理结构。一般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固定的反射。 ·条件反射:后天形成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一种暂时神经联系,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可分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兴奋是从静息状态到活动状态、从弱到强。抑制则相反。 ·正诱导:由抑制引起或加强兴奋过程。 ·负诱导:由兴奋引起或加强抑制过程。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它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如:“望梅止渴” ·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它是人所特有的。如:“谈梅止渴”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课件6) ●桑代克学习理论: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桑代克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联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应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 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律:(1)效果律:指从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2)准备律:指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并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进行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3)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练习律由作用率和失用律两部分组成。(P56——57)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P81)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167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具体定义为: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简单地说,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P157) 程序性知识: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者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P205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一般性策略,它包括一般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与自我调控方式等内容。课件P154 ●元认知。 元认知:元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 P240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P276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426 ●发现学习,有意学习。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P106、107 有意学习:有意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指的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

《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2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24%) 1、有意注意 2、知觉 3、创造想象 4、思维 5、道德感 6、能力 二、填空题(18%) 1、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有其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过程。 2、注意有复杂的功能有_____________功能、_____________功能和_____________功能。 3、人的外部感觉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定律提出心理感觉量与物理刺激量的对数值成正比。 5人的心理发展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似动知觉包括_____________运动、_____________运动、_____________运动。 7在心理研究中揭示的错觉多数是_____________错觉,例如_____________。 8情绪记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_达到150%时保持效果最佳 10数学家擅长_____________思维。 11概念的形成过程要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2情绪在激动水平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二者相权取其一属于_____________冲突。 14与_____________相反的是人意志的冲动性。 15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会出现练习过程中的_____________ 称为高原期。 16一般研究者把智商130成为划分_____________的最低临界线。 17_____________年,心理学家_____________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 _____________的诞生。 三、判断并在错的题目改错(14%) 1、社会环境对人的心里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普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 1、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一定目标进行的一种内在过程。() 2、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和协调人的随意运动的机能。() 3、错觉是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 4、气质不影响人的成就高低、贡献大小,但却影响人的活动效率。() 5、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这叫注意的分散。() 6、信息从感觉进入短时记忆的关键是复述。() 7、听南极考察团的报告时,头脑中浮现出企鹅、雪窝等形象,这是一种创造性想象活动。() 8、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言语是交际的过程。() 9、人的表情都是个体通过后天模仿、学习而获得的。() 10、遗传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是内在根据,环境是智力发展的外部条件。() 二、单项选择题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A.1864年B.1879年C.1903年D.1920年 2、人的习惯和自动化行为的生理机制是() A.定势B.动力定型C.无条件反射D.反馈 3、马斯洛把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自身使命的需要称作() A.尊重的需要B.归属和爱的需要C.自我实现的需要D.成长的需要 “时距信息的加工机制及其通道效应的实验研究”一文标题显示,作为自变量的是: A . 时距信息 B . 加工机制 C . 通道 D . 实验 为了解释行为,心理学家可以: (A) 探究行为的生物原因(B) 假设心理机制或状态

(C) 探究引起行为的环境事件(D) 以上都对 明确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科学论断的是: (A) 汉代王充(B) 南北朝范缜(C) 明代李时珍(D) 清代王清任6、脑干中被称为“生命中枢”的是() A、桥脑 B、丘脑 C、下丘脑 D、延髓 7、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正迁移D.负迁移 8、心理学实验证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密切关系,解决问题效率最佳时的动机强度应是() A.最强B.较弱C.适中D.极强 9、王方5岁,IQ是110,李平10岁,IQ也是110,二人的智力相比()A.王方比李平高B.李平比王方高C.相等D.无法相比 10、奥尔波特认为,人格结构中,代表个体最独特的性格特质,在性格中处于支配地位的特质是() A.共同特质B.首要特质C.中心特质D.次要特质 三、多项选择题 1、需要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需要可分为()A.生物性需要B.社会性需要C.物质需要D.精神需要 2、感觉反映的是() A.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B.客观事物的整体 C.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D.过去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3、下列情况属于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的有() A、触景生情 B、谈虎色变 C、打草惊蛇 D、闻过则喜 4、求异思维的特点是() A.流畅性B.可操作性C.变通性D.独特性 5、按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把情绪状态分为() A.心境B.情操C.激情D.应激 五、名词解释 1、社会促进

心理学期末试题

心理学2008年试卷 一、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的题号填在括号中。(20*1分=20分) 1、心理学是研究( D )及其规律的科学。 A、心理过程 B、生理变化 C、行为过程 D、心理和行为 2、“自然、真实”是心理研究中( A)方法的主要优点。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个案法 3、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活动方式是( D ) A、扩散 B、集中 C、兴奋 D、反射 4、飞行员在飞机上升和下降的5-6分钟内需要对飞机性能做出200多次的关注,此时反映出注意的主要特征是( C )。 A、范围B分配 C 转移D、稳定 5、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之间成( A )关系。 A、反比例 B、正比例 C、常数 D、对数 6、严格而言,夜晚驾驶室内的灯光应关闭,是为了防止( A )现象出现,。 A、明暗适应 B、视觉对比 C、感觉干扰 D、感觉差异 7、电影是依据( D )现象的原理而摄制和放映的。 A、空间知觉 B、眼动 C、错觉 D、似动 8、将物体的物理特性在头脑中登记的过程是一种( B )。 A、长时记忆 B、感觉记忆 C、短时记忆 D、外显记忆 9、主体依据事物外部特征将物体记忆,只是一种( C )记忆策略。 A、精细记忆 B、精确记忆 C、机械复述 D、有意记忆 10、位置处在中间的材料往往遗忘多,说明记忆材料会受到(D)的影响。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消退抑制 D、前摄、倒摄两种抑制 11、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进程先快后慢,它说明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是( C )。 A、材料性质 B、数量 C、时间 D、检查指标 12、一般说来,复习的时间分配对记忆效果会产生影响,分散复习往往要( A )于集中复习的效果。

《心理学》期末必考试题集

《心理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 1.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感受性,动物没有感受性。(×) 2.人与动物心理的不同在于,人有意识,动物没有意识。(√)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正比关系。(×) 4.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是反比关系。(√)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种现象属于心理学中的味觉适应。(×) 6.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另一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则会使另一感觉的感受性降低。(√) 7.适应是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8.聋哑人“以目代盲”,盲人“以耳代目”,这是感觉补偿现象。(√) 9.空间知觉是人脑对事物的顺序性和延续性的反映。(×) 10.长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 11.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属有意识记。(×) 12.保持在人脑中材料,只在数量上发生变化,在质量上很少变化。(×) 13.信息在人脑中的贮存只表现在数量上的变化。(×) 14.看见一面红旗,我们能认出它属于再现。(×) 15.遗忘就是个体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 16.遗忘曲线是由艾宾浩斯提出来的,其进程是先慢后快。(×) 17.学习材料的中间部分记忆效果较差,主要是受到倒摄抑制影响。(×) 18.表象是想象的基础。(√) 19.“一题多解”、“闻一知十”主要体现了集中思维的求异特点。(×) 20.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属性的思维过程,称为抽象。(×) 21.数学中运用变式方法的目的是在于分化概念,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科学概念。(√)

22.有意后注意是一种事先有预定目的,且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23.从注意品质来看“一心二用”是不良品质。(×) 24.近年来,研究者们把情绪与最能代表的人的认识水平的智力联系在一起,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情绪智力的核心是个体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25.心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感染性。(√) 26.“喜者见之则喜,忧着见之则忧”,充分体现了应激状态的感染性特点。(×) 27.激情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28.心境是指强烈、短暂、爆发式的情绪体验。(×) 29.暴怒、狂喜、恐惧属于热情的表现。(×) 31.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了著名的情绪的评估—兴奋学说。(√) 3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但二者不可兼得,此时表现出的动机冲突是趋避式冲突。(×) 33.个体的活动动机越强,其活动效率越高。(×) 34.从心理学角度而言,“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其实质是没有科学的处理好能力与知识的关系问题。能力与知识虽有密切联系但二者不能等同。(√) 35. 一名8岁儿童,通过智力测验所得到的智力年龄为10岁,该儿童的智商为120。(×) 36.气质俗称为性情、脾气。(√) 37.性格俗称为性情、脾气。(×) 38.在社会评价方面,气质无好坏之分。(√) 39.性格无好坏之分。(×) 40.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的独特心理特征的总和。(√) 41.美国心理学家佛兰克·法利提出A型性格,认为这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性格特征。(×) 42. T型性格的人具有好冒险、爱刺激的性格特征。(√) 43. 在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中,首要特质是指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征,它影响到个人行为的各个方面。(√)

普通心理学试题带答案

普通心理学试卷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该题型已取消)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B )P18 A.1864年B.1879年C.1903年D.1920年 2.人的习惯和自动化行为的生理机制是(B )P48 A.定势B.动力定型C.无条件反射D.反馈 3.马斯洛把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自身使命的需要称作(C )P59 A.尊重的需要B.归属和爱的需要C.自我实现的需要D.成长的需要 4.色盲一般是隔代遗传,多为先天性,男性色盲是由(B )P100 A.祖父通过父亲传给孙子B.外祖父通过母亲传给外孙 C.外祖父和父亲均为色盲者,第三代男性必是色盲D.祖父和母亲均为色盲者,第三代男性必是色盲 5.看到红、橙、黄色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的现象叫(D )P121 A.感觉对比B.感觉后象C.感觉适应D.联觉 6.乔治·斯波林进行图象记忆的实验使用的方法是(C )P170 A.整体报告法B.重学法C.部分报告法D.节省法 7.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B )P196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正迁移D.负迁移 8.心理学实验证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密切关系,解决问题效率最佳时的动机强度应是( C )P229 A.最强B.较弱C.适中D.极强 9.王方5岁,IQ是110,李平10岁,IQ也是110,二人的智力相比(无法相比)P310 A.王方比李平高B.李平比王方高C.相等D.无法相比 10.阿尔波特认为,人格结构中,代表一个人主要行为倾向,决定一类行为,而不是所有行为的特质是( C )P340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心理学复习 第一章绪论 1.个体的心理过程包括()。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艾宾浩斯B.弗洛伊德C.马斯洛D.詹姆斯 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的科学。 A.心理现象B.心理过程C.认识过程D.个性心理 4.年,德国心理学家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 个心理实验室,正式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5.心理是的机能,人的心理是对的主观能动地反映。 6.名词解释: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手碰到火就缩回()。 A、无条件反射 B、条件反射 C、兴奋过程 D、抑制过 程 2.司机看到“减速慢行”的标志后马上放慢车 速,这涉及()。 A.第一信号系统B.第二信号系统C.兴奋过程D.抑制过程 3.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A、望梅止渴 B 、乐极生悲C、见风流 泪D、谈虎色变 4.神经细胞又称为(),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 构和功能单位。 A、神经胶质细胞 B、神经元 C 、中 枢 D 、突触 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和;高级神经活动的两 大基本规律为神经过程的和。 名词解释:神经元 神经元: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 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 要点: (1)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是大脑皮层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基本过程; (2)基本规律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相互诱导; 第三章意识与注意1.听手表的滴答声,时而有时而无,这种心理现象是 ()。 A.注意起伏 B.注意分散 C.注 意转移D.注意分配 2.以下关于睡眠或梦的说法错误的是?()A.睡 眠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 B.睡眠包括四个阶段和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C.梦多出现在深度睡眠阶段 D. 梦是一种无意想象 3.平时人们常说“一心不能二用”,从注意的品质来 看“一心二用”是()。 A.不可能的 B.不良品质 C.无条件的 D.有条件 的 4.注意的品质包括、、和。 (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5.注意的功能是、和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用。(选 择功能、保持功能) 6.根据注意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把注 意分为、和。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7.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和。 (指向性,集中性) 8.名词解释:注意 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9.简述注意的基本特征。 (1)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把 握的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 所保持时间的长短。 (3)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 同的对象。 (4)注意的转移: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 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10论 述题: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利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要点: (1)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2) 善于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3)善于运用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总之,一堂课就是这样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 后注意有节奏的相互交替,从而使学生的注意有张 有弛始终保持稳定集中。 第四章感觉 1.蓝色、青色、绿色会使人感觉寒冷,这种现象 属于()。 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联觉D.想象 2.当你晚上在强烈的车前灯面前要一段时间的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完整版-大将军

《当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第一章★ 2.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A)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D)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4.(C)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第二章★ 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C)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C)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4.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A)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第三章★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D)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3.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C)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4.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A)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5.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B)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第四章★ 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D)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C)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4.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B) A.态度 B.习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5.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C)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第五章★ 1.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A)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