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家园共育

家园共育

家园共育
家园共育

孩子不能容忍的底线

某些“丢人的毛病”幼儿往往对诸如尿床之类的“毛病”十分敏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缺陷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面子”。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都不应在小伙伴们面前提及,更不宜嘲笑、挖苦。

大多数人认为,只有成年人才有不可触碰的底线和短处,其实,何止成年人有底线,孩子同样也有自己的“底线”!做个合格父母,在早期教育的同时请别进孩子的雷区!

老话常说:骂人不揭短。在行事风格上,成年人早已熟悉这样的一套不成文的“潜规则”——那就是不要触碰他人的底线和短处。其实,何止成年人有底线,孩子同样也有自己的“底线”!做个合格父母,就请别进雷区!

底线一:某些丢人的毛病

某些“丢人的毛病”幼儿往往对诸如尿床之类的“毛病”十分敏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缺陷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面子”。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都不应在小伙伴们面前提及,更不宜嘲笑、挖苦。

底线二:某些心理疾患

对于自己正罹患或曾经罹患过的诸如孤独症、抑郁症、多动症等与心理有关的疾患,幼儿往往更为敏感。如果大人们经常挂在嘴边,自然不利于疾病康复。即便疾病已痊愈,当着孩子的面常常提及也等于是“揭短”,同样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底线三:曾经的过失

一些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曾经的过失”,也会使得某些孩子长期耿耿于怀,只要有人提起,他们便会有“被揭伤疤”之痛。这些“曾经的过失”可能包括:某次游戏得了最后一名,某次表演砸了锅,某次郊游出了洋相,甚至小时候爱哭等等。

底线四:被体罚的经历

被打、被骂、被罚站等体罚往往是孩子“没齿难忘”的痛苦经历,因为不仅皮肉受了苦,心灵也可能受到创伤。即使孩子目前已很少遭到体罚,但在旁人面前频频提及过去的“受辱史”,仍然会使他陷入极度尴尬之中难以自拔。

底线五:身体缺陷

如平足、色盲、矮小、过胖、过瘦、眼小、脸丑等生理或身体上的缺陷,尽管是“明摆”着的,但如果大人时不时提及也会使孩子失意。即便说的是很久之前的事,如出生时瘦得皮包骨或样子像难看的“小老头”,也会让孩子不快。

底线六:独处的小天地

幼儿往往十分看重自己独处的小天地,并将其视为自己的“私人领地”。如果家长经常未经孩子同意在其“领地”里“检查”一番,在孩子看来也是对自己“隐私”的公然侵犯。

加拿大人普遍认为,尊重和保护幼儿的“隐私”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尊重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日常生活中,大人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须经过大脑“过滤”,切莫在信口开河中无意间就“揭”了孩子的“隐私”,使得孩子自尊大失,从而对他的心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我国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的确,礼貌习惯好,思想品质就优良;学习习惯好,就能取得优秀的学业成绩。幼儿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内容由少到多,逐渐定型;因此良好的习惯应从小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笔者认为:

一、适当为孩子确立规矩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为孩子确立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孩子二至三岁时,家长就应该给他立下规矩,诸如玩完玩具必须放回原处,否则就没收玩具。大一点儿的孩子给他制订每天大致的作息时间,明确劳逸和做事的要求,让他意识到每一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秩序和准则,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肆意违背。孩子到了四五岁时,就要对学习时间也有所规定,以利于孩子形成按时学习的习惯。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是非界限。家长应该加以引导,像明显伤害他人自身及环境的行为应予以制止。我们可称之为"红灯行为",告诉其制止的原因或道理。有的是完全可以做并且应该做的,如有利于孩子独立性发展及符合公德利益的行为应该得到及时鼓励、支持,我们称之为"绿灯行为"。

二、教育要得法家长要依据孩子的实际采用适当的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要注意讲求方法和实效。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家长可采取转移目标,让孩子选择、给孩子一个台阶下等方法。做为家长要多运用正面激励的方法,例如,要孩子养成物归原主的习惯,首先家长要创设一个整洁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如果孩子把积木摊了一地,家长说:"乖孩子,快帮妈妈收拾一下积木,要吃饭了。"这句话对于孩子的暗示是:收积木是妈妈的事,我做不做无所谓,这样孩子就不可能形成应该自己收拾玩具的规则意识。对于大的孩子,家长可以对其做事的速度提出要求,并进行检查。如在孩子起床以及做家务劳动等方面,有意识地提高要求,养成他在一定的时间内认真做好一件事的习惯,同时还可以给孩子一方属于他的空间,放手让他按自己的意愿去整理自己的"小天地"。

三、把爱和严结合起来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还需要家长具有一定的意志力。立下规矩后就要督促孩子坚持去做,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形成一个好的习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单儿,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因此,家长要学会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理智地爱孩子,把爱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对孩子的执拗、哭闹可采取"冷处理"的办法,暂时置之不理,孩子若发现哭闹不再起作用时,自然会自己找个台阶下--玩别的了。

四、统一要求,形成合力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特别需要家长在教育要求上一致。调查表明,家长抚养孩子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研究的结果非常令人吃惊,在"权威型"的家里,家长要为孩子制定一些规则,孩子可以选择的很少,而且必须遵守家规。在"民主型"的家里,家庭生活中处处体现着公平,会考虑到每个家庭成员的感受,有许多选择,并且很注重相互间的合作。对于那些被家长"放任"的孩子,他们可以相信任何他们愿意相信的东西,他们做事也总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自由放任状态下成长的孩子很难和别人合作并良好相处。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说容易,是因为习惯的培养可以进行随机教育;说艰难,是因为养成一个好习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一个孩子由需要提醒才能完成的动作,发展到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习惯动作,本身就是个反反复复的过程。

快速提高孩子记忆力的好方法

生活经历过才有记忆,有的孩子年龄很小、贪玩,总是丢三落四,但是很多大一点的孩子却因为"见多识广",能记住和讲述很多见闻。所以为了培养孩子的有意识记能力,应该对孩子布置有意识记的任务,这样就能增强孩子的记忆力了,最简单的可以从要孩子取一样东西或传一句话做起。要幼儿学习某种知识和技能,不能靠强迫命令,而是要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记忆力的好坏不完全是天生的,是可以训练和提高的。

丰富孩子的生活环境。有生活经历才有记忆,父母从小给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给孩子玩各种颜色、有声的、能活动的玩具,听音乐,多与孩子讲话,给孩子念儿歌、诗歌,讲故事,带孩子去公园、动物园、商店,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等等,这些都会在他们的耳闻目染中留下深刻印象,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记忆力。这些印象在遇到新的事物时会引起联想,更容易记住新的东西。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成人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往往很容易记住,相反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则会强迫自己化力气去记住它。而年幼儿童往往做不到这一点,对不感兴趣的东西很难记住。因此要幼儿学习某种知识和技能,不能靠强迫命令,而是要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的孩子2-3岁能认识很多字,有的年纪很小就成了名家,都是因为他们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能孜孜不倦去学的结果。

记忆力的好坏不完全是天生的,是可以训练和提高的。父母要注意保持孩子的自信心,有的父母常骂孩子:"你什么都记不住,一点记性也没有,对你说了也白说"等话,是很伤自尊心。父母要了解孩子记忆的不足之处,记不牢或记不正确的原因,耐心帮助孩子,要多给予鼓励。父母要针对孩子的不同年龄段,进行记忆方法的指导。幼儿记忆保留时间短,机械记忆是记忆的主要方法。要他们记住某种内容就要不断重复,可教他们背诵一些儿歌、诗歌、绕口令,记住一些简单的科学常识。入学前的儿童已会有意识地记忆,可以教他们运用顺序记忆、归类记忆、联想记忆等识记方法。入学后,要背诵课文,可用整体记忆和分段记忆等方法。

生活中父母一定要有耐心和好的方法进行教导,不要非打即骂,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没有有问题头脑的孩子,只有有问题头脑的父母",只要方法得当,孩子的记忆力就会有所提升,这样家长害怕成绩提不上去么。

三种教育方式影响孩子的智力

1、过早的知识传授

一些热衷于所谓"智力开发"的父母,积极地对幼小的孩子进行读写算训练。那些学业知识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孩子虽然也能靠鹦鹉学舌的方式死记硬背下来,但并不理解,所以往往并未能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反而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挫伤了自信。

2、大量的负面暗示

有一个充满寓意的童话故事:有一位美丽的公主,从小就被一位巫婆关在一座高塔上面,每天只能见到巫婆。巫婆每天都对她说:"你的样子丑极了,见到你的人都会感到害怕。"公主相信了巫婆的话,怕被别人嘲笑,不敢逃走。直到有一天,一位王子经过塔下,看到了公主那如仙的美貌,惊为天人,救出了她。这位公主才对着镜子意识到自己原来如此的美丽。

3、永远也赢不了的游戏

如果我们让孩子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难度超出孩子现有的理解能力,但我们又不向他做任何讲解,结果孩子总是不知道该怎么玩,每次尝试都失败,那么孩子的感觉会越来越糟糕,不用别人说,他也会觉得自己很笨。

若是在孩子的生活里,他很少得到"赢"的感觉,最终,他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看起来笨头笨脑又畏手畏脚的孩子。

如果你不想孩子变笨——兴趣永远第一

凌志军在畅销书《微软小子》里讲了个故事,朱丽叶的儿子沃伦秉性聪慧,才14岁,就已完成高中学业,可以上大学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中国父母都会很自豪地叙述孩子的成功,朱丽叶却并不想让儿子现在就上大学,原因是想让他更多地享受童年时光,让他做他喜欢的事情。她与作者有如下的问答:"作为老师,你觉得"成绩、兴趣、快乐童年、道德"中什么对学生最重要?"

"兴趣永远是第一。没有兴趣就没有一切。有了兴趣,伟大的成绩便随之而来。"

"兴趣,还是兴趣。我希望他有一个很快乐的童年。不过,兴趣还是第一位。有兴趣才有快乐。"

如何巧妙化解孩子的对抗情绪

现在,很多家庭中两代人的关系搞得很紧张,一谈话就吵。家长们为此大惑不解:我们真心实意地为了孩子,可结果怎么会是这样?其实,问题还是出在家长身上。当孩子对家长的指导不但不听,而且还采取顶牛对抗的方式时,家长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的态度,并设法巧妙地化解对抗情绪,做到不失大体地走出尴尬。

一、暂时回避主动放弃与孩子的抗衡。孩子缓过了顶牛情绪,心平气和之后,情绪良好之时,就会接受意见,改正错误。如果是家长的意见不合适,应该做自我批评,这样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因为平等的亲子关系,会给双方以好的感受。如果没有缓解过程,对家长和孩子而言,只能是既伤了心、又伤了身体,甚至造成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隔阂。

二、用讨论代替简单粗暴的回答当孩子提出类似“为什么别人能去跳迪斯科直到深夜而我不能去”的疑问,如果家长只是回答:“这是命令,不许再问!”这对孩子来说就如同挨了一记耳光。家长应该借此机会和孩子展开有关价值观的讨论。如果孩子要买一件昂贵的名牌衣服,你可以不表示反对,但事先要和孩子们进行充分讨论,并向他们解释清楚如此昂贵的消费实际上并无什么意义。

如果你的孩子的确使你生了气,你就到另一间屋子去,平静下来,然后再做反应。在气头上,你不可能将问题想得很清楚。

三、将“命令”改成“建议”

所谓命令,说起来是大人与孩子思想交流的单方面行为,在这里并未考虑尊重孩子的人格自主性。孩子势必会出现逆反心理,易于采取反抗的态度。聪明的父母在这个时候应当改变一下说话方式。比如,以“某某,如果你试着……如何?”“建议”从形式上看是在征求孩子的意见,作为孩子也必定会认真听。并且“建议”是让对方作出判断,有利于自然地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四、避免刺激孩子一般人若发现孩子行为失当,会脱口而出横加指责。心理学家托马斯·戈尔登认为:“这种话其实在怪罪儿女,会使孩子觉得你是在无理取闹,或觉得你不疼他们。”他认为,应改说“我……”例如“看见厨房又弄脏了,我好生气。”或“你回家晚了,我很担心。”戈尔登说:“这样的口吻不容易伤感情或激起反抗心理,还能促使儿女反省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的影响,因而以后会考虑周到些。”

总之,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父母首先应该站在听众立场上听取子女的意见,然后心平气和地跟子女交换意见,对子女不能明白表示出来的意见,替他们做补充说明。这样,既可使子女注意听父母的讲话,同时也可赢得他们的心,赢得他们的尊敬。

4招改造“小磨蹭”

第一招:理解万岁。

我们成人在遇到一些问题时也会产生紧张情绪,需要一些时间做心理准备。对于孩子而说,这种准备就更为重要了。所以,我们应当把孩子的磨蹭行为理解为,这是孩子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节,进而作出行为决定的一个缓冲期。试试看,有了这样的理解,面对“小磨蹭”时你是不是会心平气和些?

第二招:做游戏

利用一些有趣的小游戏,比如,和孩子比赛拣黄豆。放一盆大米在桌上,里面掺些黄豆,爸爸和孩子比赛谁拣得快而准,妈妈在一旁数数,数到50时,双方停止。经常做这类的游戏,可以锻炼孩子做事时神经的充分兴奋和精神的高度

集中,培养做事高效的习惯。

第三招:缓冲时间

在要求孩子做事情之前,事先告诉他待会要做什么,给他一个缓冲时间,等规定时间一到,就果断地督促孩子从事下一项活动。比如,在吃饭前,父母可以先提醒孩子:“饭做好了。你可以再玩5分钟电脑,5分钟以后请你把电脑关掉,过来吃饭。”如果5分钟后孩子还是继续玩电脑,你可以再发警告:“吃饭时间到了,如果你现在不去吃饭,我就把你的饭收起来了。到底是玩电脑还是吃饭,你自己想一想,想好了告诉我。”这一招的关键是,你说话的语气一定要轻柔而决断。要让孩子感觉到你的立场很坚定,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第四招:“自食其果”

“自食其果”即惩处体验法。比如,半小时可以完成的作业,孩子已经磨了两个小时了,还没完工的迹象。这时,告诉他:9点钟之前必须做完,到时做不完的话也不可以做了。等到了9点钟,严格执行约定。如果作业没做完,第二天受到老师的批评,孩子就会体验到磨蹭的坏处,也就会主动改正了。

对孩子,不妨慢些再慢些

整个社会对于儿童的研究都起步很晚,我们每个为人父母的人,对于儿童的了解就更是有限。但是,我们通常是怀着居功自傲的心态去对待儿童的。我们觉得自己也有过童年,自然知道孩子是怎么回事。我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自然可以俯视儿童。我们自然而然地带着“主宰”之心,去“培养”、“教育”和“塑造”儿童,却根本没有发觉,儿童恰恰是比我们更神奇的生命体,是承载着更多大自然的祝福与给予的生命体,是我们需要谨言慎行、敬畏与呵护的生命体。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商家的竭力嘶号功不可没。他们对三岁前脑细胞分裂程度的着重渲染,他们刻意把左脑与右脑割裂而提出的单独开发理论,他们觅得一个“敏感期”的概念后借机营造的“过时不候”的焦虑,让父母仅存的那些平和与审慎丧失殆尽。我们开始担心,开始焦虑,开始在一件本该“静候佳音”的事情上采取催生的态度。我们甚至直接用人生终点时也许会刻在墓志铭上的荣誉,当作眼下培养孩子的目标。在起点和终点间拉一条最直的线,不去考虑儿童的成长节奏,不去考虑路径是否单一,只是想着“快些、再快些”。

其实对孩子,实在应该慢些,再慢些;并且,远些,再远些吧!

这里说的远,一方面有目光放长远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在面对

孩子时后退两步,以便更整体地看一个孩子;让我们去了解“儿童”这个整体,而不是时刻紧盯自己这一个孩子;让我们的控制无法轻易触及孩子,以便我们在做出任何一个影响他的决定前三思;让我们站远一些,放下焦虑,放下手中紧握的育儿之“术”,而是从“道”的角度去审视儿童,思考如何做父母。

我想,当我们真的站远一些,会看到更完整的图景,也会让内心更平和,而这两点对于我们的孩子,真的很重要。我们应该学习如何站远一些—远离日常操作,远离教育目标,远离教养技术,而是通过一些形而上的思考,成为更清醒、更包容、更多元、更具吸收性的父母。这是当下的社会环境里,你能为孩子做的非常有益的一件事。

父母七大“通病”最易毁掉孩子

其实很多时候父母是爱孩子的,但是表达方式却不恰当,接下来一起来看看七大“狠招”爱的名义毁孩子。

1、父母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

由于父母不想让自己失望,就不断地给孩子施压。当孩子为了家长的期许不断迎合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状态不再自在和流畅。他只能紧紧地抓住他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来的“优秀”。这样“优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弹,随时会被引爆,不是炸伤别人,就是炸坏自己。有一个统计数字,大学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认是“很优秀”者。但孩子又是千差万别的,即使是威逼利诱也有很多无法达到父母的期许,因而产生自卑和逆反心理。

2、孩子不令自己满意时贬损他、责罚他

其实孩子不能让父母满意的时候已经很内疚,这个时候父母再责骂他,会让又愧疚变成反感再到破罐子破摔。再不然就是暂时隐忍不发作却埋下了心理疾病的引子,随时可能爆发。

3、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

这是绝大部分家长的通病,当家长经常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的时候,孩子也会认为自己无能,从而丧失自信,走向自卑。

4、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你考第一名就买旅游鞋!你进入前五名我们就全家去旅游!很多家长都把这个视为一种对孩子合理开明的奖惩举措!殊不知,这带给孩子潜意识的讯息是:符合爸爸妈妈的标准,才是被爱的。然后孩子会为了得到父母的爱付出失去自己的代价!

5、预言孩子没出息

预言孩子没出息有两种后果,一是你越说他没出息,他越没出息,完全丧失斗志和学习能力,最终实现你的预言!另一种孩子,你说越说他没出息,他越要证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辈子活在“证明”中,失去自我,也丧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让自己幸福的智慧。

6、代替孩子做选择

孩子的心理独立期有三个阶段,分别是3岁、9岁和12岁。小的时候,孩子自己吃饭,父母应关怀而不干涉,不要说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来喂吧!再或者孩子想穿什么衣服你也要代为选择!还有不声不响为孩子报了钢琴班,都是不智之举。家长总是在用“自己的头脑”操控孩子,但是忽视了代替的过程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过程。你剥夺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长,孩子就丧失了某方面的能力。

7、不信任孩子

不认为孩子有控制能力,不认为孩子其实可以做到,彻底毁灭了孩子的自尊和上进心。培养孩子成“才”,应该先让孩子先“成人”,否则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只会越来越多。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平静和喜悦的过程,平静和喜悦的状态就是爱!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心量拓宽的过程。改变孩子很容易,当你“容”下孩子时,孩子就“易(改变)”了。

孩子的底线父母别触碰

导读:大多数人认为,只有成年人才有不可触碰的底线和短处,其实,何止成年人有底线,孩子同样也有自己的"底线"!做个合格父母,在早期教育的同时请别进孩子的雷区!

老话常说:骂人不揭短。在行事风格上,成年人早已熟悉这样的一套不成文的"潜规则"--那就是不要触碰他人的底线和短处。其实,何止成年人有底线,孩子同样也有自己的"底线"!做个合格父母,就请别进雷区!

底线一:某些丢人的毛病

某些"丢人的毛病"幼儿往往对诸如尿床之类的"毛病"十分敏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缺陷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面子"。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都不应在小伙伴们面前提及,更不宜嘲笑、挖苦。

底线二:某些心理疾患

对于自己正罹患或曾经罹患过的诸如孤独症、抑郁症、多动症等与心理有关的疾患,幼儿往往更为敏感。如果大人们经常挂在嘴边,自然不利于疾病康复。即便疾病已痊愈,当着孩子的面常常提及也等于是"揭短",同样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底线三:曾经的过失

一些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曾经的过失",也会使得某些孩子长期耿耿于怀,只要有人提起,他们便会有"被揭伤疤"之痛。这些"曾经的过失"可能包括:某次游戏得了最后一名,某次表演砸了锅,某次郊游出了洋相,甚至小时候爱哭等等。

底线四:被体罚的经历

被打、被骂、被罚站等体罚往往是孩子"没齿难忘"的痛苦经历,因为不仅皮肉受了苦,心灵也可能受到创伤。即使孩子目前已很少遭到体罚,但在旁人面前频频提及过去的"受辱史",仍然会使他陷入极度尴尬之中难以自拔。

底线五:身体缺陷

如平足、色盲、矮小、过胖、过瘦、眼小、脸丑等生理或身体上的缺陷,尽管是"明摆"着的,但如果大人时不时提及也会使孩子失意。即便说的是很久之前的事,如出生时瘦得皮包骨或样子像难看的"小老头",也会让孩子不快。

底线六:独处的小天地

幼儿往往十分看重自己独处的小天地,并将其视为自己的"私人领地"。如果家长经常未经孩子同意在其"领地"里"检查"一番,在孩子看来也是对自己"隐私"的公然侵犯。

底线七:保存的"私房钱"

尽管幼儿并不爱钱,也不懂得理财,但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保存的"私房钱"做"结算",甚至占为己有,孩子也会感到自己的隐私没有受到大人的尊重和保护。加拿大人普遍认为,尊重和保护幼儿的"隐私"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尊重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日常生活中,大人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须经过大脑"过滤",切莫在信口开河中无意间就"揭"了孩子的"隐私",使得孩子自尊大失,从而对他的心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孩子看动画片有什么好处和弊端

其实,动画片不是什么可怕的东西,正如上面这位父亲说的,它对于开发孩子的想象力,扩展孩子的知识面有很大的作用,但是确实如果家长在其中不予以适当的指导又可能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看动画的好处与坏处:

看动画的好处

好处一:开发孩子的想像力

动画片里的故事一般都充满了奇思妙想,对儿童想像力的开发非常自然,又为儿童所乐于接受,还可以帮助儿童离开现实状况,忘记不愉快的经验。

好处二: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滑稽、幽默是儿童动画片的基本要素之一,儿童受动画片的耳濡目染,就算学不会创造幽默,至少也可以学会欣赏幽默。

好处三:带给孩子快乐

看看孩子们看动画片的痴迷程度,狂热地模仿动画里的人物,谁能说他们不快乐

好处四:满足孩子的求知欲

从儿童蹒跚学步开始,他们的视野越来越宽广,对人和物的好奇心和兴趣也越来越大。他们喜欢问为什么,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儿童能找到很多问题的答案,而且回答得非常形象生动,易为儿童接受,印象深刻。

好处五:净化儿童的心灵

优秀的动画片都宣扬真、善、美,给儿童提供一些可供模仿的模样和群体的一些行为规范,促进儿童是非观念的形成,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

看动画片的不良影响

不良影响一:儿童具有强烈的模仿倾向,而且区分信息的能力很弱,特别是年龄小的儿童几乎没有区分能力,对行为与其后果间的联系也不甚了解,因此经常发生一些悲剧。如一个3岁男孩学动画片中小鸟飞行,从窗口“飞”下,导致肝破裂死亡。而那些充斥暴力行为的动画片会使儿童认知上形成对暴力的合理化,生活中的问题也往往用暴力来解决。

不良影响二:长时间收看动画片,相对就减少了户外活动的机会,使儿童失去了很多与实际生活接触的机会,妨碍了儿童对自然物质的真实感知及活动能力,而且缺乏与其他人言语的交流。缺乏表达交谈,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儿童的言语表达能力。

不良影响三:长时间看动画片,对儿童身体也会造成一定的伤害。电视有高频辐射,长时间盯着电视屏幕,减少了儿童眼球运动的机会,导致视力下降。而且很多儿童都是边看动画片边吃饭,这种习惯会使儿童的胃肠消化功能降低,导致身体健康状况下降。

警惕孩子身边隐形的危险

这几天关于长春随车被盗婴儿事件牵动着许多人的心,最后未能挽回宝宝的生命的结果让人难以接受,在无奈与绝望之中再反观我们身边的孩子,在多了一分担忧的同时,也督促着我们时刻用心再用心照顾自己的孩子。

除了日常可见的或者需要大家与孩子共同建立的安全观念与基本安全知识外,还有哪些可能会被忽略的隐形危险呢?

一、药物:有的家庭喜欢把药物随处摆放,无知的孩子很容易被五颜六色的药片吸引,甚至把它含着嘴里。误服药物或过量使用,后果都不堪设想。所以,建议将药物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并告诉他相关的危险性,防止发生危险。也不能把药瓶等作为玩具给孩子玩,以免药品残留物对孩子的影响。

二、塑料袋:塑材料材质轻盈,孩子喜欢把塑料袋当气球吹着玩,甚至把它套在头上,这很容易因为一时疏忽引起窒息。另外,如果随处丢放的塑料袋不小心盖到还比较小的宝宝口鼻,很可能引发窒息,后果非常严重。此外,塑料袋本身的成分也是化学有害物居多,不宜过多让孩子接触。

三、项链:很多家长给孩子戴一块玉坠或者生肖牌什么的,祈求孩子平安健康。孩子在与同伴玩耍的过程中,可能会大力扯起对方的项链而不知道有什么危险。穿项链的细绳大多没什么弹性,拉得太紧就会勒住脖颈。还有些要上班的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回家时进不了家门,把钥匙挂在孩子脖子上,可是孩子追跑时如果不慎跌倒,坚硬的金属钥匙就有可能直刺胸口。另外,挂在孩子脖子上的钥匙也很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人身安全和家庭的财产安全。

四、果冻:果冻以其鲜艳的颜色、独特的造型和爽滑的口感,深受孩子们的欢迎。但是,3岁以下的孩子严禁食用果冻。否则可能引发窒息。

五、小物件:纽扣、笔头、小豆子……只要手边能抓到的任何小东西在他们手里都成了玩具,但这些小玩意儿却很容易就被宝宝塞到鼻子、嘴巴里去了。硬币、纽扣电池,还有金耳环、金戒指、棋子、玻璃球、玩具小零件、发夹、护身符、钥匙,甚至小钉子、大头针等,严禁放到小宝宝可能接触到的地方,特别是已经会爬行、喜欢抓食的宝宝。如果误吞钉子、发夹和大头针等异物,胃镜下取出难度大、风险大;光滑的玻璃球、普通电池等异物,胃镜下钳取也很困难,因为普通异物钳无法钳住异物,必须借助特别工具才能取出。

孩子身边的隐形危险可能各种各样,作为家长,一方面不要去渲染外在世界的危险性,另一方面把正确的对待事物的心态与做法传递给孩子。不能因为危险就“因噎废食”,本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完美的世界”。也不要因为我们的疏忽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努力提高家长育儿水平

目前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过早地让孩子学这学那,并要求幼儿园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对孩子进行"定向"培养,剥夺了孩子的游戏时间,扼杀了孩子的天性,给孩子过早地压上学业负担,导致孩子厌学,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没有好处的。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幼儿园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及时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工作:

1.通过各种形式,使家长了解幼儿教育信息,明确幼儿培养目标。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组织家长看活动、参与幼儿园活动等形式,向家长介绍幼儿教育信息,使家长了解幼儿教育现状及要求,并能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师一起探讨,共同研究,因材施教,拓宽孩子的视野,培养孩子的能力。

2.通过家长学校,组织家长学习教育理论。家长学校能够使家长初步掌握幼儿生理、心理常识,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孩子实施教育,从而使孩子在玩中学、乐中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3.主动沟通,使教师成为家长的朋友。教师主动和家长沟通,互通信息,定期向家长通报孩子的发展情况,与家长商讨幼儿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指导家庭教育并征求意见。我们抓住家长接送孩子的机会,及时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园情况,及时解决家长育儿中的困惑。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家长要把培养孩子独立性的目标装在心里,因为特别是家庭教育,它是随时随地都有教育。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经常为孩子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帮助他们逐步学会自己做事、自己动脑筋想问题。

1.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孩子的独立性是怎么培养的,是在实践当中培养起来的。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这是一个教育原则。孩子长到两三岁就有了强烈的我自己干的要求,他有这种独立愿望,家长就因势利导从培养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开始,独立性就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培养这种基本能力、基本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学会自己吃饭,我们主张孩子一岁多让他自己吃饭,从孩子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穿脱鞋袜,自己如厕,自己收拾玩具,自己擦鼻涕,很多孩子鼻涕流出来自己不擦,都让妈妈擦,给他餐巾纸让他自己擦。吃东西前后或便后让他自己洗手,当然开始先让家长帮助,帮助还是让他自己干,从旁帮助,幼儿期实际上自理能力是独立性培养最主要内容。自己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到了五六岁你要求可以高一点,在这过程当中逐渐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独立生活能力和自己去做的劳动习惯。

2.培养孩子初步思考的能力

培养孩子逐步思考的能力,就是勤动脑,不仅要孩子自己独立动手去做事,还要孩子独立的动脑去想问题。常常看到有些家长不厌其烦的回答孩子的问题、给孩子讲书,利用一切时间来丰富孩子的知识。全都是家长讲,单方面输入。实际上培养孩子获取知识的能力,比给他脑子里装多少知识都重要。陈鹤琴先生有一条原则,他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就应该让他自己去想

3.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的能力

我们有的家长经常说孩子太有主意不好,应该听大人的,实际上孩子有主意是件好事,他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认识,应该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他自己拿主意。我们的教育常常是注意培养孩子顺从听话,不大注意去倾听孩子的需要,从生活小事一直到孩子的发展方面都由家长一手包办了,因此我们的孩子缺乏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和权利,就很难培养孩子自我抉择能力。

4.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时候,比如让孩子穿衣服,自己穿袜子,确实会遇到困难的,包括自己收拾玩具,对幼儿来讲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那么有些孩子一遇到这些困难,就不干了,家长有时候心软了,就包办代替。所以当孩子独立做事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一定要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特别是对那些依赖性比较强的孩子。

调皮孩子的家庭教育

如果你最近经常为自己的小调皮孩子弄的焦头烂额,或是气得不知所措。如果是,想必你是碰上了一个精力旺盛,像匹小野马的既聪明又调皮的孩子。面对这样的孩子,不论性别,他们的好奇心正值颠峰,而恰恰是这种好奇心却足以把父母搞得精神崩溃的。

如何面对调皮的孩子,家长该做什幺呢?开始时,不要立刻限制孩子的活动。面对孩子,父母此时能做的也许只是需要一点点特别的关注。当你冷静下来后,不妨试试下面的方法!总有一个方法会见效的!

一、选择玩具。比如大皮球,让孩子用力去踢,消除他们长时间的压抑心情。

二、用音乐化解孩子的情绪,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即使再凶猛的野兽都会为音乐所软化。

三、接触大自然。一开始的时候,可以去一些环境能吸引孩子兴趣的地方,用外界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大好的自然环境中放风筝、荡秋千或是踢踢足球,户外活动可以让小宝宝彻底地释放所有的精力。

四、如果孩子喜欢插话。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1、"因事制宜"。即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导。当孩子对大人谈话内容提出疑问,或遇到困难求助时,千万不要因一时恼火而当别人的面训斥孩子,否则就伤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家长可以跟孩子讲明,谈话结束后再解答,还可以再夸奖他一句:"你真爱动脑筋!"这样孩子是会谅解的。但事后一定要实行诺言,并教育孩子在别人谈话时不要随便地打断,告诉他这样做是不礼貌的。

1、如果大人在闲聊时所谈及的内容使孩子产生"共鸣",孩子因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打断别人的谈话,家长不妨给孩子一个"表现"的机会,先征求与你交谈的对方的意见,然后让孩子参与进来。不过,谈完话后应很委婉地指出孩子刚才随便插话是不对的。这样孩子是比较容易接受你的批评的,因为孩子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

2、"相机诱导"。即家长要利用一切可以用来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会,对孩子加以启发和诱导,特别要注意运用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情来教育孩子,使孩子受到启迪和提高。例如,爸爸妈妈带孩子上街玩,看到了别的孩子在其父母和别人讲话时插在中间吵个不休而受到批评,就可以问自己的孩子:"刚才那个孩子做得对不对?为什么?你喜欢他吗?"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

3、"言传身教"。即做家长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是"行",这给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孩子的模仿性较强,且又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因此父母应树立起一个礼貌地与人交往的榜样。

家园共育计划

家园共育计划 家园共育"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任务,其本质就是一个共字,强调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指导家长遵循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水平。要求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与管理,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为此我们进行以下活动: 一、开展日常性的"家园共育"内容: ①每周"家园联系表"。 ②充分利用班级家园联系栏。 ③电话、信息追访。 ④个别交谈。利用晨间、离园活动时与家长的交流。 ⑤家长会及家长开放日活动。 二、结合班级幼儿及家长情况开展具有本班特色的"家园共育"系列活动。 (一)、召开有针对性的"小型家长交流研讨会" 根据本班幼儿的薄弱环节,例:"自助进餐、取餐"、"生活自理能力"及半数幼儿存在"挑食、偏食"等。开展"小型家长交流研讨会",由家委会成员及幼儿能力较好的家长介

绍经验,(最好结为一对一的对子,)以点带面的进行。并及时把幼儿的进步告知家长。

(二)定期举行育儿经验交流活动 充分利用"班级家委会"的作用,由教师与家委会共同商讨,有针对性的家长专题讲座。结合不同时期家长教育孩子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邀请有经验的家长撰写经验材料,向家长介绍家教经验和育儿方法。例:孩子在家中任性、发脾气的原因及对策。 (三)开发利用家长资源: 征询班级家长志愿者,了解家长志愿者的资源,进行汇总。利用有特长的家长走进教育教学第一线。以节日的亲教活动为基点,拓宽“快乐亲教”计划实施渠道,进一步尝试把家长资源、社区资源引入“快乐亲教”计划实施中,形成“引导家长快乐亲教,夯实共育平台。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幼儿园家园共育计划

*******幼儿园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家园共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幼儿园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庭教育指导的本质是家长认识提高的过程,根本目标是促进幼儿发展。将家庭教育融入幼儿教育范畴,是为了促进幼儿园办园水平提高;增强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感;提高家长对幼儿关心的程度;强化家长教育动机;提高家教素质和家教质量,为家园共育提供基础。 二、情况分析: 上学期,我班开展了较多的家长工作形式,如:家长会、家长义工进课堂、家长讲堂、及亲子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经过一学期的家长工作,原先对幼儿不关心、无所谓的观念已有很大改变,家长们纷纷主动向老师询问孩子在园的生活学习情况。对目前开展的主题活动、活动区活动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给予了我们许多的配合。对一些不明白的事能进行电话联系,请假制度也开展得很好。但了解到班里有很大一部分幼儿家长工作繁忙,都由祖父母带,存在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节假日不午睡等一系列不良习惯。这样就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开展。各方面能力

还待培养。针对上述情况加强家园合作显的尤为重要。 三、目标: (一)针对不同层次的家长进行不同的联系、交往,力争让每位家长都能时刻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让家长满意放心。 (二)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请家长务必关心家园栏,关心主题教学,做好家园配合工作,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三)请家长献计献策,共同商讨教育良方。 (四)根据家长的需要,提供便利服务。 四、本学期家园共育工作安排: (一)召开新学期家长会,对本园的教育理念和主要活动安排对家长进行宣讲;公布热线电话,对家长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了解,及时解决。 (二)班级教师对每一位幼儿家长进行恳谈,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更好的发展幼儿潜能。 (三)成立家长委员会、伙食委员会。使家长在遇到困惑和疑难问题时,及时的与园方沟通,对幼儿园工作起到监督和检查的作用,促进幼儿园不断的发展。 (四)继续开展家长义工工作。对有意向参加义工的家长安排时间进班进行保育员工作,了解幼儿园工作,更加理解幼儿园

家园共育的重要性

家园共育的重要性 刘佳蕊(教师) 2011-09-08 《家园共育的重要性》【内容摘要】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平等、尊重、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幼儿园应为社区的早期教育提供服务。”当前幼儿园与家庭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正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幼儿园也正实践着家长工作。但无论从理论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不够。笔者从事幼教工作多年,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对如何有效促进家园合作方面总结了一些心得和观点,希望得到各位教师的指正,以便更好的促进自己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提高。 【关键词】家园合作幼儿教育社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幼小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合作、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一. 家园合作的一般概述 1.家园合作的内涵 所谓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含社区)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的相互了解、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2.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当前幼儿园与家庭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正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幼儿园也在实践着家长工作但无论从理论的深度还是实践的广度都远远不够理论研究有待于深入,就实践层面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 (2)幼儿园与家庭的教育观念不同,在某些方面难以达成共识。家园合作中双方地位的不对等,表现为幼儿园教育为中心,教师指挥,要求家长配合,较少考虑家长的需要和想法,使家长在被动的地位。(3)家长与教师应该各司其职,家长只负责幼儿的家庭生活,教育是教师的事。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教师仅仅把书报、杂志上的有关文章摘抄一下到“家长园地”里,或者,教师把家长当听众,以单向的讲授为主,不给予家长更多思考的时间,更没有留给家长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使得指导内容缺乏针对性,结果很难被家长真正接受并内化为今后教育子女的能力,影响了家长参与合作的主动性积极性。 笔者是一位从事幼教作多年,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幼教工作者,以下是笔者在积累工作经验的过程中对提高家园合作的几点认识,期待与您共同探讨。

幼儿园家园共育具体实施方案 幼儿园

幼儿园家园共育具体实施方案幼儿园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幼儿园家园共育具体实施方案幼儿园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为大家带来的幼儿园家园共育具体实施方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家园共育具体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家园共育工作,形成教育合力,使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积极发挥家长的沟通、服务、参与和管理作用,依据新教育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园实际,特此制定家园共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陈鹤琴先生非常强调家园合作的重要性,说:幼儿教育不是家庭或幼儿园哪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家园共育,其本质特点就是一个共字,强调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 幼儿园既要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指导家长遵循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水平,同时也要向家长宣传幼儿园教育的目标、要求,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与管理,成为幼儿园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资源,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

二、工作目标 1.让家长了解幼儿的生活,学习情况,参与幼儿教育、游戏,促进幼儿园教育保育工作的发展,搭建家园沟通的桥梁。 2.通过建立班级微信群,实行家园双向互动,同步教育幼儿,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3.做好家庭教育的服务和指导工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4.家长和幼儿能够愿意参加幼儿园的各种家园共育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培养幼儿活泼、开朗、极积向上的精神。 三、领导机构 组长:桑磊 副组长:刘彩红(负责任务分配和过程管理,收集项目资料) 成员:各班班主任 四、工作途径 1.创办家长学校 2.成立家长委员会 3.召开伙委会 4.召开家长会 5.开展家长助教活动 6. 家访、问卷调查 7. 开展亲子活动 8. 参与主题活动 9.运用极简教育技术(建班级微信群、幼儿园公众号)互

“互联网+”模式下的家园共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b11262456.html, “互联网+”模式下的家园共育 作者:朱雪梅刘学方舒魏芳芳 来源:《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2019年第10期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当今社会家长十分重视利用互联网对自己孩子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互联网+”的出现为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现针对个人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情况,做以下汇总。 一、利用互联网平台,多形式与家长沟通 1.发放电子版家长问卷调查表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幼儿家庭主要成员的互联网利用情况,同时了解幼儿园家长对利用互联网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想法、做法及良好建议,进一步提高家长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视程度。 2.分小组召开家长网络群聊交流会 小组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幼儿在家、在幼儿园的表现,帮助家长明确家园共育合力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及意义,向家长传授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来养成幼儿的良好习惯等。 3.利用互联网进行好习惯记录、评比、跟踪评估 让家长清晰了解自己孩子的点滴进步和不足之处,使家长随时随地进行调整,并配合老师共同教育。如通过网络的方式开展了“坚持读书养成好习惯”“我当雷锋啦”“看我坐得好不好”等活动,并制定记录表,在活动中逐渐转变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的一些传统的、落后的观念和不适宜、不适当的方式方法,注重从正面对幼儿进行鼓励、表扬、引导等。 二、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家园深度交流 1.利用家园共育平台,如幼儿园微信公众号、班级QQ群等和家长进行互动,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拉近家园之间的距离,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介绍培养良好习惯的要求、内容、方法等,做到家园一致。 2.利用互联网向家长推送教育案例、优秀教育视频,了解教师的教育方法,提炼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方法。 3.利用“微信小程序”发表视频,充分观察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情况,与家长做好沟通。

幼儿园家园共育具体实施方案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520作文网为大家带来的幼儿园家园共育具体实施方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家园共育具体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家园共育工作,形成教育合力,使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积极发挥家长的沟通、服务、参与和管理作用,依据新教育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园实际,特此制定家园共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陈鹤琴先生非常强调家园合作的重要性,说幼儿教育不是家庭或幼儿园哪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家园共育,其本质特点就是一个”共”字,强调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 幼儿园既要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指导家长遵循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水平,同时也要向家长宣传幼儿园教育的目标、要求,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与管理,成为幼儿园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资源,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

二、工作目标 让家长了解幼儿的生活,学习情况,参与幼儿教育、游戏,促进幼儿园教育保育工作的发展,搭建家园沟通的桥梁。 通过建立班级微信群,实行家园双向互动,同步教育幼儿,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做好家庭教育的服务和指导工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长和幼儿能够愿意参加幼儿园的各种“家园共育”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培养幼儿活泼、开朗、极积向上的精神。 三、领导机构 组长桑磊 副组长刘彩红(负责任务分配和过程管理,收集项目资料) 成员各班班主任

利用网络平台 促进家园共育

利用网络平台促进家园共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指出:“幼儿教育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因此,对幼儿的培养只有在家长和老师的长期相互配合,家园共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传统的家园互动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的需要,无法满足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有效配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家园配合的空缺或裂痕。为此,我园教师积极尝试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家园互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利用网络平台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家园关系 人与人之间,有了良好的关系,相互之间就容易进行情感沟通,容易产生信任感。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做好家长工作的基础,工作就会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为此,每当逢年过节,我园教师都会充分利用朝阳家长学校网络平台,向每一位家长发一条祝福的短信,以此拉近家园之间的距离,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以达到“小信息,大实效”。 二、利用网络平台向家长传递育儿知识 目前大多是幼儿都是独身子女,家长一味的满足其物质上的要求,对幼儿的事情都包办代替,什么都不让孩子摸,不让孩子动,影响了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力的发展。还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在教育上常常违背教育规律,以至于事与愿违。种种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方式,都源于家长缺乏科学的育儿观念。《纲要》指出,幼儿园要有效开展家教指导,向家长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家教水平。然而,科学的育儿知识单靠电话联系或是家长接送孩子与老师的短暂接触是不可能宣传到位的,为此,我们积极运用幼儿园网站,在网站上开辟了“保育之窗”与“家园互动”栏目,通过这两个栏目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家长宣传科学的保育知识与先进的教育理念,如在手足口病多发的季节,我们在网站上刊登了“手足口病的防控知识”,让家长们通过幼儿园网站了解了手足口病的症状、流行方式以及预防措施等,从而为更好地配合老师预防手足口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如针对现在许多家长不懂得如何为孩子选择并引领孩子阅读一些有意义的儿童读物的现象,我们便在幼儿园网站上刊登了《在家庭中如何开展亲子阅读》的文章,以帮助家长了解如何科学地为孩子选择合适的亲子阅读读本,如何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如何进行亲子阅读的有效互动等等。除此之外,我们还积极向家长推荐朝阳网校、上海幼教等一些其他的教育网络平台,鼓励家长积极登陆这些网站浏览科学育儿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育儿水平。 三、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反馈孩子在园学习生活情况

家园共育的方法

幼儿园老师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性和技巧 一、与家长进行沟通的重要性 1.有利于家园之间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幼儿更好的成长 “家园共育”的本质就是家庭和幼儿园共同教育幼儿。只有老师和家长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共同促进幼儿更好的成长。幼儿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老师对幼儿实施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同样家长也需要老师的理解和帮助。 由于各方面不同的因素导致家长在对待幼儿的教育问题上所持的态度、观念各不相同,从而其处理问题的行为、方式方法也就自然不同,甚至有些极端。有些家长主张采取粗暴的打骂,有些家长则主张哄骗。此时,幼儿老师有责任通过不懈的沟通工作转变家长的这些不正确的观念和行为。家长观念转变了,那么家长的家教水平也提高了,自然而然地也会自觉配合幼儿老师的工作。 2.有利于老师与家长之间相互学习,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老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绝不能以为仅仅是幼儿园单方面在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水平,还应认识到老师在与家长进行沟通的同时,也是向家长学习的好机会。这样不但帮助老师拓宽思路,而且也调动了家长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家长拥有参与幼儿教育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合作,密切家园关系。 二、与家长沟通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形式 1.利用家长送孩子的时机,在走廊或活动室沟通。这类沟通三言两语就能解决,且不需要回避他人。如,告诉家长孩子在某类活动中表现突出,孩子的头发和指甲该剪了,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不爱喝白开水等等。这类沟通能有效拉近与家长的距离,为进一步沟通打下良好基础。 2.利用家长接孩子的时机,在幼儿园走廊一角或某个地方沟通。这类沟通一般需要回避他人,家长一般不大愿意让别人知道,幼儿也不愿意老师向家长“告状”,所以老师应单独与家长沟通,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告诉家长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损坏了教玩具,午睡时经常尿床等等。 3.利用多种形式来与家长沟通,如:上门家访、家园联系手册、电话、班级主页、QQ等等形式。 三、针对不同的家长采取不同沟通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我把家长分成几类,对不同的类型的家长采取了不同的沟通方式。 1、故意刁难型 这类家长大多经济条件比较好,有知识,有个性,对待这样的家长要热情、真诚、主动,你越不理我,我越要接近你,我班阿正小朋友的妈妈每次接孩子时很少进班,每次都在门口招呼一声就走,如果进来了,肯定是有问题,有一次送孩子时阿正的妈妈说:“老师,你们是不是用凉水给孩子吃药,阿正回到家说老师用凉水给我们吃药,药到水里化不开。我请她同我一起来到饮水间让她看看保温桶的水,我对她说:“我们每天都打新的开水。”他妈妈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噢,那他可能有点不爱吃这药吧,又在说谎骗人了!”自此家长渐渐地和老师的话多了,不再给老师挑毛病了,多了一些肯定和配合。 2、过分呵护型 东东的妈妈生怕孩子在幼儿园里饿着、渴着,所以每天接孩子时总带着吃的和饮料,导致孩子不好好吃饭了。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与她妈妈交流,同时把幼儿园每天的食谱指给她看,再找杂志和有关资料,让她明白营养过剩和不良饮食习惯的害处,渐渐地家长们明白了科学膳食的道理。同时通过我们的沟通,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教育上,幼儿园和家庭达到了与家长沟通的目的,但最重要的是用老师的真心、幼教经验、科学育儿的知识去换取家长的

论幼儿园家园共育的重要性

论幼儿园家园共育的重要性 摘要:福利贝尔提出:学校同家庭的联系是完美教育和儿童的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关键词:尊重、平等、合作 家园共育:即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并不是家庭或幼儿园单方面的进行教育的工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而幼儿园要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实现最有效的家园互动合作共育。 叶志杰是个长得很帅气的小男孩,但眼神总会给人一种不友善的信息。从我第一次见到他就不说话,刚开始我以为是怕生,所以每天早上入园我都会主动跟他问好,但是他也不太回应。每次跟同伴们一起游戏时都会有小朋友告状:“老师老师,叶志杰又打我!”这些不良行为导致小朋友们都不愿意和他玩。后来我就特别关注他,我发现其实有时候他只是喜欢去推拉一下小朋友,并没有恶意地去攻击同伴。原来他只是想跟小朋友一起玩。为了引起老师和小朋友对他的关注,所以有时老师组织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他就会故意捣乱。上课也基本上不会认真听讲。经过两周对他的关注和对他的行为分析,他的这些捣蛋行为都是想引起老师和同伴的注意!经了解他是典型的独生子女,而且是离异家庭隔代教养。每天接送都是爷爷或奶奶。所以我试着和他爷爷奶奶去交流他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他们并没意识到有什么问题。后来我就采取电访的形式向他爸爸了解他在家的情况,还

把他在幼儿园的情况告诉了他爸爸。通过与他爸爸的谈话,我得知他在家里所有的人都以他为中心,甚至有什么不开心还会打爷爷奶奶,爷爷奶奶还笑呵呵,当做没事。知道这些情况之后我会经常跟他聊天,问问他在家发生什么事等等,时间久了他越来越信任老师了,还会和我谈心,说今天为什么不开心之类的话。然后我又会去和他爸爸沟通。经过老师和他父亲的努力。叶志杰的性格有了很大的改变。会和小朋友说“我们一起玩好吗?”“请你把玩具借给我玩好吗?”“谢谢、对不起”!慢慢愿意和他玩的伙伴越多了,在家也没那么任性了! 一、建立平等合作伙伴关系,是实现家园共育的基本前提 家庭和幼儿园是影响幼儿发展主要的两大环境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家长本该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 二、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怎样实施家园共育 要实现家园共育,首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摆正关系。在家园共育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力军,是操作者,执行者,教师的角色到位,才能充分调动家长与幼儿园教育的主动性。教师在和家长沟通时1、以幼儿为中心,和家长进行经常性的沟通,让家长知道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教师也要知道幼儿在家的情况。2、把握沟通方式,教师可采取召开家长座谈会、电话沟通、家庭访问、网络。3、重在个别沟通,由于幼儿发展的差异,教师要针对每个幼儿,拟定目标,和家长共同让幼儿朝着目标发展。也可以组织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幼儿园教学活动,比如一起做食物、手工、一起游戏、开展家长开放日等等。这些都活动不仅可以让家长更好的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生

利用家园共育平台与家长进行访谈式沟通

利用家园共育平台与家长进行访谈式沟通部分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和时间的限制,平时没时间接送孩子和教师面谈,但又很重视孩子在园情况,希望进行家园共育。本学期我们尝试用家园共育平台贝聊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访谈,我们会预先设计一些访谈提纲,在平常与家长沟通中恰当进行提问,准确捕捉交谈中的信息,并针对不同类型家长,做好访谈记录、访谈分析和回应。 一、跟帖式访谈 孩子到了大班,有部分家长来向老师咨询自己的孩子进入大班阶段是否应该去学学珠心算、硬笔书法、拼音等,外面的培训机构也是参差不齐,该如何去选择。这些家长觉得参加了培训班孩子上小学才能跟得上,才不会落后在小学的起跑线上。针对这类盲从型家长,我们在贝聊社区的亲子话题里发起了讨论帖。 教师事先搜集关于教育部关于《防止小学化倾向》的文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最近发展区、赏识教育、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等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再谈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等家长阅读资料,鼓励每位家长都围绕话题参与讨论,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取经、学习,各抒己见、相互碰撞、相互影响。教师在跟帖中充当组织者、主持者、总结发言者的角色。对于一些正面的观点,给予提炼,对于反面的观点,不要直接否定。比如哲哲妈妈提到对于国家颁布的反对小学化倾向的文件很不理解,认为孩子在大班的时候不学拼音、不学算术,到了小学孩子就跟不上了。如果是教师直接反驳这位家长,可能家长会有所反感,认为老师不负责任。而此时,美好

妈妈及时反驳了哲哲妈妈的观点,认为平时幼儿园的游戏、运动、教育课程等都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不因过早、过多将学习负担压在孩子身上,造成孩子升学后的新鲜感的消失,产生恐惧和厌学的心理。她支持园方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快快乐乐地学习、成长。教师最后围绕儿童教育理论进行总结。在经验共享中家长们很满意,收获很大。 二、指导式访谈 含含父母离异,她一直由奶奶照顾。日常琐事、孩子近况的沟通都是和奶奶交流。含含非常想念妈妈,可又见不到妈妈,对她的心理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和小朋友交往时,只要小朋友不同意她的想法,她就会委屈地流泪或者一个人坐着闷闷不乐。老师在上课时谈到和家人情感交流等话题时,她就默不作声。看到她这样的情况,又因为含含奶奶不会用手机上贝聊,所以我们邀请了她来园进行访谈。对于祖辈类家长开展访谈,一是夸奖老人的生活经验,表扬她将孩子拉扯大的不容易,让其感受自身价值。同时,耐心倾听老人唠家常式的谈话,并及时回应,建立相互信任的感情。二是展示点滴进步。他们最喜欢听到别人夸奖自家孩子,我们通过展示贝聊动态里关于含含精彩瞬间的照片,介绍了含含懂事、乖巧的一面,让奶奶感受到孩子的进步,满足奶奶内心的快乐。三是指导教育方法。提醒奶奶教育孩子不要过于着急,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培养比灌输知识更为重要。四是传递关爱。我们向含含奶奶介绍老师平时对含含的细心观察和照料,让奶奶欣赏老师在贝聊时光相册帮助含含记录的成长档案,让家长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也让奶奶对含含的教育产生信心。

家园共育心得

家园共育心得 家园共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础,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环节。孩子能够茁壮成长,也是老师和家长的共同愿望。家庭和幼儿园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两大方面,这两大方面对幼儿的影响必须同方向、同步调才能达到成倍的效果。不少家长说:“孩子在幼儿园各方面表现都不错,但回家后就另一样了。”这种现象表明,家园在教育上存在着不一致,孩子若在家和幼儿园表现不一致,就不能算成功。为了达到家园同步的配合教育,家园双方要围绕着孩子的发展经常联系,相互沟通,让家长了解具体教育目标及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与幼儿园取得共识,从而使家园同步教育更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因此,教师如何和家长沟通就成了我们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每天在接送幼儿时,总会有家长问:“今天某某表现得怎么样?”或是:“某某这段时间怎么样?”那么,怎样向家长反映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以前,我在这方面不太注意,说话直来直去,不讲技巧,结果说了半天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引起家长的误解,使自己很被动。意识到了这一点,再和家长沟通的时候,我很注意讲话的内容和方法,边摸索、边试验、边总结。现在,我用自己总结出的方法和家长沟通,取得了家长的理解、信任、支持、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在各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下面是我对家园共育的心得: 一、切忌“告状”式的谈话方法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天真可爱的孩子,在这些“小可爱” 身上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在告诉家长之前教师要想一想如何向家长表述,可以先把孩子的优点和闪光点告诉家长,再叙说孩子的不足。如果教师与家长一见面就劈头盖脸地告状,这样会让家长误认为老师不喜欢甚至是讨厌自己的孩子,从而觉得自己的孩子在班里会受到不公正待遇而产生抵制情绪,有的家长也会产生灰心失望,甚至感到悲观的心理。 二、策略性和艺术性 把谈话建立在客观、全面的基础上。要让家长相信我们,尊重并听取我们的意见,要让家长感到教师在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感到老师比他们更深入 地了解孩子。同时,要抓住时机向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以请教的态度耐心的听取家长的意见,使家长产生信任感,从而乐意与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以达到预

家园共育的重要性---家园沟通

家园共育的重要性——家园沟通 家园共育为什么重要,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家庭和幼儿园是学前儿童呆的时间最长的场所,我在和家长交流的时候讲过,孩子的性格养成和孩子的成长是通过与周围的环境互动建构,通过模仿和反复练习而形成的。因而孩子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家庭和幼儿园提供怎样的模仿行为,提供怎样的环境直接对孩子发生作用。如果两个作用力不往一个地方使,比如说我们幼儿园开展爱心活动或者老人节活动,无论是生活习惯的培养、社会品德的培养、语言智力的培养都需要家园共同努力,这就是家园共育的重要性。 首先,要让家长了解幼儿园,主动配合幼儿园老师的工作。教师要经常地、及时地向家长随机介绍幼儿在园的表现。教师利用幼儿入园和离园、家长会、半日开放活动的机会等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的情况,并和家长切磋教育孩子的经验方法,通过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计划,并对教育提出宝贵意见,使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更稳步完善。幼儿园也应向家长适当的传授一些科学的、正确的幼教方法,纠正家庭教育中的不科学的东西,让家长们针对幼儿不同的特点,制定出相适应的教育方法,让幼儿园的教育延伸到家庭,家庭教育渗透到课堂上来。 其次,家园利用各自优势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家长教师两个教育伙伴在合作教育中获得全面的发展,家园合作取得的效果是最佳的。幼儿纯洁的就像一张洁白的画纸、画笔和橡皮就共同握在老师的家长的手里,怎样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应由家长和老

师共同完成。 总之,实现家园共育能使教师与家长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家庭幼儿园虽然各有优势与特点,但它们目标一致,二者有机结合,将使教育方式、方法去更加生动,所以幼儿园实施家园共育是非常重要的。

家园共育实施方案

家园共育实施方案 一、什么是家园共育 家园共育:即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并不是家庭或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进行教育工作。 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而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就在于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互动合作共育。 二、我园制定了以下可实施的家园共育方案 1.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学初) 根据托、小、中、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学期主要教育目标,在学期开始,由各班班主任主持召开“新生幼儿家长恳谈会”,向家长介绍幼儿园办园目标、办园宗旨、课程、师资以及需要家园配合事宜;并向新入园幼儿的家长介绍和了解幼儿伙食情况,以及幼儿园教育需要。同时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园情况,争取家园配合,使工作更有效的开展。 2.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 每学期全园组织家长举行一次家长半日开放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使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真实表现,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增加家长和幼儿园沟通的机会,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4.每月都填写月评价表。 5.作好家访、家长问卷调查工作 组织教师从学期开始就进行家访活动,尤其是在新生入园后,家访率达到全部幼儿。 6.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家园多维互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家长素质的逐步提高,通过网络实现家园共育是十分必要而有效的。借助网络,家长和老师可以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比如:QQ群,微信群等。 四、家园栏要求 为了进一步加强家园合作,通过教育环境增进教师与家长间的交流,也为了锻炼青年教师的独立性和创新性,我们对家园栏的内容做了一些调整,有一周教育教学计划表和食谱,有育儿知识的宣传,还有传染病的预防与治疗,以及各类活动花絮,反馈了孩子进步的点点滴滴,展示了孩子的个人风采,让家长逐步参与到教育中来。 家园联系栏只是家园信息互动的一小部分,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幼儿园的青年教师们将继续以幼儿为主,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达到家园共育的和谐统一。

家园共育有哪些方式方法

家园共育有哪些方式方法,请你联系工作实际,记录一次你认为最成功或失败的一次家园活动。 幼儿园大班家长开放日活动 活动目的 为了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幼儿,真实、全面、近距离地观察、感受孩子的在园学习、生活情况,举行了长开放日活动。 活动过程 家长们观摩了孩子们的晨间活动、早操、生活与教学活动。有爸爸、妈妈的关注,孩子们早操时特别认真,饱满的精神,有力的动作、专注的神情,令家长们啧啧称赞。随后是教学活动《彩虹的尽头》,家长一边聚精会神地观察幼儿的表现,一边专注地领会教师的教学内容,心情随着活动的进展,或哈哈大笑,或皱起眉头思量,一句“老师,你们工作真是辛苦!”道出了家长的心声。 接着,由部分孩子和家长进行的绘声绘色的故事表演,为其他孩子和家长做出了一个好的表率,激发了他们“我也要讲故事”的欲望。随后,全体孩子和爸爸妈妈的集体舞《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更是让活动推向了高潮。最后,由班主任老师向家长介绍了班级情况、班级管理方式及下一阶段的工作,还向家长提出了家园配合的事宜与意见的征求,此外,还解答了部分家长在育儿方面的困惑。 经验效果

此次开放日活动,让家长们看到了孩子的进步:活动表现更自信了,言行举止更有礼貌了,想像思维更活跃了,游戏学习更主动了;也让家长们看到了幼儿园为孩子的成长所做的努力,进一步意识到家园配合对教育孩子的重要性。活动,增进了家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提升了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度。 我园家园共育工作的思路与策略 做好家园共育应以家园同步教育为突破口,在统整各方教育资源、提高家长素质等方面进行大胆而有效地尝试,从而使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 1、家园沟通个别化 家园合作,首先就要随时适当的沟通。只有做好沟通,才能使家园双方特别是家长动态地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共商教育策略,协同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孩子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渐进的过程,为此,我一改以往家园沟通仅开一两次的家长会、搞一周一换的家园共育园地或家园联系册的做法,随时地抓住各种机会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我的家园共育园地,除常规性的计划、家教指导等,我还记录每天班级的动态的信息反馈,向每位家长进行反馈,让家长心中有数。让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特别是进步的地方进行展示,如那些小朋友在今天的什么活动中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表达、如何合作等,让家长及时了解自己孩子在园情况。并且家长也配合主题,进行对幼儿在家

家园共育的重要性

家园共育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指导要点中指出:“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动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有位名人曾说过“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可见家长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有多大。研究证明,在学前阶段家庭对儿童发展的贡献大大高于幼儿教育机构。 但在这个面向金钱的时代里,绝大部分家长不惜为孩子投资大量的金钱去寻找名牌学校、著名教师,报读各种各样的提升班,却没有真正将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去。想要培养孩子完善的品格,家长就一定要走到孩子的内心世界,真正的用心去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才能得到孩子的信任更全面的理解自己的孩子,也才能更好的教育自己的孩子。 一、转变以往旧观点,配合老师的工作 幼儿教育是一项很全面很繁琐的工程,它的成功注定这个孩子的未来。有教育者研究:孩子在0-6岁所学到的一切将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由此可见幼儿教育是多么的重要,所以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重视孩子的学前教育。 1、有些家长对幼儿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理解,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就觉得他终于清闲了,出了什么事情就是老师的责任了,跟自己没相关系了。对孩子身上存有的问题不闻不问,甚至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孩子需要什么。 2、绝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上存有着重知识技能(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与智力发展),忽视孩子的心理需要、良好的性格和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3、绝绝大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娇纵,过度保护,样样事情包办代替等等,个个都是“小皇帝”、“小公主”。现在上大班了,多数孩子已经会自己穿鞋子、穿衣服了;可还有部分孩子,到现在还是个生活上的低能儿。有些孩子还将家里的一些坏习惯带进幼儿园,两手一伸等着老师来帮忙,两嘴一张等着老师来喂,这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对孩子水平的发展十分不利。 有上述现象的孩子家长实在要反省一下了,这难道不是家长的责任吗?这个时候家长应该积极地跟学校老师配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在家鼓励孩子发扬他的的优点,和老师一起探讨如何补充孩子的缺点,让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准确引导下一步步的健康成长。 二、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 幼儿从不同的家庭来到幼儿园,面对新的环境,在心理上会有一定的压力。特别对于现在的孩子,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一家人围着转的核心人物,但到了幼儿园他就要考虑别的同伴的喜好与意见,独生子女的增多导致孩子们的同伴也越来越少,这种现象也导致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正如我国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所说:“人类的心理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对人际交往的适合,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因为人际关系而来的。”良好的环境少不了幼儿园、家庭的共同努力。幼儿原始生态环境中学前教育系统的支柱,对学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家庭是幼儿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所以要向孩子健康发展,除了老师的努力以外家长也需要努力。 三、共同创造爱的氛围 爱是拉近人与人之间的一条链带、爱是构建社会文明的支柱,有了爱,人与人之间不再陌生,有了爱我们的灾区同胞重建了家园。同样,孩子更需要我们用心去爱他们,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身边每一位亲人的关爱。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成人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成人厌弃的孩子则常常自暴自弃,形成自卑、逆反的心理。由此看来,我们要懂得一些向幼儿表露爱的技巧。如一个拥抱、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赞扬的话,能让孩子开心一天,甚至能让孩子受益终身。但我们也要知道我们要爱得理

家园共育案例

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家园合作案例分析 北街幼儿园周光屏摘要:有效的家园合作不但可以建立融洽的家园关系,更能促进幼儿快乐成长。本文通过新转岗教师亲历的家园合作案例,剖析解读了案例发生的原因,教师积极探寻家园合作的策略,最终赢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不但形成了和谐的家园合作关系,更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孩子、家长、教师在家园合作中实现了共同成长! 关键词:家园合作矛盾理解 我是刚调入北街幼儿园的一位小学教师,步入新的工作单位,我喜忧参半。喜的是终于调入城区工作,实现了我多年的夙愿,忧的是来到一所市一级园,并从事教学工作,我的能力是否能胜任?怀着忐忑的心情,我投入到了开学的工作中。报到的第一天,园领导安排我任大二班的语言老师,我欣然接受了这份工作,接下来和搭班彭老师交流工作时,得知大二班的孩子调皮之极,家长很不配合教学工作,这无疑更让我感到工作压力之重。下面真实的案例证实了这样不和谐的家园合作境况。 一、案例描述: (一)案例一:《我的开学“第一课”》 开学第一天。我班幼儿人数已经达到44个,我班午睡床位只有38个,为不增加家长负担,我们想尽量把所有孩子都安排午睡,这就意味着有6个孩子只能两两挤在一张床上睡。我和彭老师商量左林和左语是亲堂姐弟,挤在一起可能意见不太。开学第二天,左奶奶就到幼儿园兴师问罪,说他们是原班生,即使原班生要挤,凭什么要挤他们,有几个挤着睡的家长也跟着闹起来,我们怎么解释也不顶用,闹得不欢而散。听彭老师讲,她是个专挑老师刺的老太婆,经常小题大做,与老师开战。怎样才能让家长理解并配合我们的工作呢?我思索着。 (二)案例二:《这是谁的错》 开学第二周的一个早晨,左奶奶带着左灵和左语两个孩子来园,一见我就板着脸对孩子说:“叫老师啊。”“老---师----早!”左青灵腼腆地低声说着,“早上好!”我微笑着与她们打招呼。她奶奶一语不发,望着左青灵大声说:“自己跟老师说,昨天被谁打了?”本来一向就内向的孩子被吓坏了,低着头,自己玩弄着

幼儿健康成长论文: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健康成长论文: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家长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教育资源,也是教师的重要伙伴,家长参与不仅对幼儿、对家长和教师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证明,在学前阶段家庭对儿童发展的贡献大大高于幼儿教育机构,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教师建立一种和谐、一致、互补的关系,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如今的家庭,孩子成为家庭的核心,是家长的“掌中宝”,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爱护,使之成为为温室里的花朵,禁不起风吹雨打。在家长无微不至地“保护”下,孩子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差,自信心不足、性格懦弱、依赖性强,直接影响到了孩子综合能力的发展,成为孩子成长中的“绊脚石”。 在我们班,有一个名字叫子涵的小朋友,由于爸妈工作忙,照顾孩子的担子落在奶奶的肩上,老人对子涵的照顾用四个字形容最为不过了,那就是“极尽呵护”,真的是捧到手里怕摔了、含到嘴里怕化了,在物质上尽可能地满足孩子,在生活方面也几乎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孩子入班时,很难融入集体,吃饭时,老师不喂,她一口不吃;日常活动中,从不主动与人交流;户外活动和游戏时,只是站在一旁观看,从不参与活动;性格内向、胆小、行为被动。为此,子涵的爸妈除了担心,也很着急,但又不知该如何去调整孩子的状

态。 结合孩子的种种表现,我联系了家长,向他们介绍了孩子的在园情况,并提出了我们班级将执行的矫治措施和一系列家庭指导建议,希望家长配合教师,增强孩子的独立自主性,帮助孩子找回自信,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首先,建议家长工作之余尽可能地抽出时间陪孩子玩、做游戏,同时,关注孩子,通过交流互动,更多地了解孩子的言行,以便寻找最佳的引导途径。 其次,对孩子采取放手管理,引导、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少包办、代替行为,培养和锻炼孩子的独立性。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思想上,或是语言上的或是行为上的,发现之后及时表扬鼓励,哪怕是取得一点别人认为是很微不足道的进步,都要给予她充分的肯定,逐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我们的建议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积极的配合后,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为子涵制定了“成长小档案”,记录了孩子在幼儿园点点滴滴的进步和变化,并及时地反馈给家长,给家长提供了更多的良性信息,同时,也增强了家长对孩子的信心,坚持不懈地配合着我们的工作,对我们工作给予了最多的配合和支持。 通过一年多的幼儿园生活,子涵有了明显的变化,生活

家园共育有效促进幼儿发展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家园共育有效促进幼儿发展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共同为幼儿 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幼儿园与家庭配合的一个具体的侧面是 为家长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作为教育的主体,幼儿园必须要主动与 家长配合,促进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互协调。在幼儿的整个发 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幼儿家庭教育都 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园教育要能 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影响,就必须重视探讨幼儿同教育与幼儿家 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样,幼儿家庭教育要想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 康成长,也需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只要家园配合一致教育,一定能有效提高幼儿的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培养适应 未来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必须从幼儿抓起,而对幼儿的培养与教育 光靠幼儿园是难以实现的,必须积极探索幼儿园、家庭、社会相结合 的途径,家园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使之形成合力教育,才能 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所以说,家园共育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 成部分。 我们通过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研读,认为家园共育,需 要幼儿园与家庭双方作出努力,进一步探索在培养目标上取得共识, 建立满足幼儿及家长特性与需求的家园共育平台,以及家园互动的策略,促进家园共育新渠道的开发与整合。首先,需要家园双方在教育 的总目标上要取得一致的认识。家长的参与极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发展。其次,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家长在幼儿 园教师的带动和引导下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各项幼儿园教育活动,共同 培养、教育幼儿;二是家长在幼儿园帮助和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家园共育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确实有些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父母,父母们为了工作、生活,顾了自己,又顾不了孩子;有的认为孩子年龄小,来幼儿园只是为了玩,为了让父母安心工作,还有的认为孩子送到了幼儿园;就是老师的事情…… 家园共育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家和园的共同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博学多才和将来的人生道路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家园共育这条路是必须走下去的。 父母与老师应是合作伙伴家庭和幼儿园是影响幼儿发展最主要的两大环境,父母和教师分别是这两大环境的施教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父母本来就应该是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 当然,幼儿园教师受过专业训练,并经常能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研究新的教育方法,而父母从总体上说,在这方面是比较欠缺的。因此,幼儿园有责任向父母宣传科学育儿知识。但父母从孩子出生后,就看着他的成长,对孩子的了解比教师要深刻得多,并且在家庭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又是许多教师所欠缺的。 因此,父母和教师应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只有建立了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家园双方才能互相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共育局面——这是实现家园共育的基本前提。 请在乎家园共育的必要性过去,父母为了工作、生活,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一手丢给老师,就一切不理了。但现在,随着对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作用认识的提高,家园共育的思想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已付诸实践。研究表明:在幼儿时期,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比老师还要重要,没有父母的模范和引导,老师教得再好,也是没用的。所以,家园共育理应成为推动幼儿素质教育最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 家园共育要掌握必要的方法 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父母参与幼儿园教育,是家园共育的重要方式。要注意的是,不能让父母做旁观者,而是重在参与,发挥父母这一重要教育资源的作用。 父母参与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请各行各业、有才能和特长的父母,到园来当“老师”——担任警察、医生、厨师等工作的幼儿的爸爸妈妈,均可请进课堂给孩子讲述、表演。或者请父母们到班上与孩子们共同制作食品、手工,一起开展游戏、娱乐及体育竞赛活动等等。 了解幼儿园的教学 为了让父母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班上的教学网络内容,教师可将班上的教学内容、周计划贴在“父母园地”中,向父母通报,提示父母观看,并可给我们提出更好的意见和建议。或召开父母会、家访、电话访及时与父母沟通,通过沟通双方取得共识,共同设计教育对策,相互配合教育。 进行经常性沟通 实现家园共育,需要教师与父母以儿童发展为中心,进行经常性的双向沟通。教师要随时向父母介绍孩子在园里的生活、学习情况,进步与不足;父母也要向教师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与变化。双方相互商讨、沟通,取得共识,有了共识才能做到共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