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逻辑与会话

逻辑与会话

逻辑与会话
逻辑与会话

逻辑与会话

——《语言与哲学》读书笔记

本文是格莱斯1975发表,在文章的开篇,他首先指出自然语言和形式主义的逻辑语言之间的存在巨大的差异。在格莱斯看来,逻辑模式可分为形式主义和非形式主义两大类型,前者就是人工语言符号。(需要阅读相关的书籍,搞清楚分类)他认为通过形式手段建立人工语言,用逻辑真值条件来根除日常语言中的模糊与歧义现象,从哲学的角度看是不适当的;日常语言中大量的言外之意以及联想意义、情感意义等引申意义也是形式手段所无法解释的。形式主义者的错误在于没有考虑到语言使用的语境因素,孤立地研究语言的意义。

本文第二部分,格莱斯通过一段简单的对话,引出了“蕴含”的定义,格莱斯认为日常会话中的话语所传达的意义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言说内容或语义蕴涵即话语的字面意义;二是话语隐涵或语用含义即话语的言外之意。对于话语的言说内容,格莱斯没有做出严格的说明。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Rob is riding on a horse.从这个句子我们可以推导出:

(1)Rob is riding on an animal.

(2)Rob is riding on something.

(3)Rob is doing something.

(1)、(2)、(3)都是从语句1中推导出来的,它们都是语义蕴涵命题。

我们在举第二个列子:

2a.不会是美国。

2b.古巴队将获得冠军。

2a并不蕴涵2b,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从2a推导出2b,但如果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以从2a推导出2b,这样2b就是2a的语用含义,也就是隐涵内容。比如说两个球迷在讨论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当时形势已经明朗,冠军不是美国队就是古巴队,而古巴队的精湛球技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在这一特定语境中,甲说了2a,已说了2b,这实际上有一个语言推理过程,或者美国队将获得冠军,或者古巴队将获得冠军。不是美国队获冠军;所以,古巴队将获冠军。似乎是两句毫不相干的话,由于语境的作用,使它们具有了推导关系。他们不是语义蕴涵,而

是话语隐涵。可以看出语义蕴涵不依赖于语境,而话语隐涵依赖语境。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必须有以下3个方面的共有知识,才能实现正常交际:

(一)语言知识,或者说一种语法知识。

(二)非语言知识和信息,或者说一系列百科知

(三)推理规则,或者说一种逻辑。就上例来说,那一组命题,即语义蕴涵;另一种情况是从所说的语句以及交际双方共有的非语言知识和推理规则才可以推出的一组命题,即话语隐涵。格莱斯将话语的隐涵(即隐涵内容)作了分类。他首先区别约定隐涵和非约定隐涵。话语的约定含义,就是根据话语中的词语和句子的约定意义得出的隐涵。

在文章中,格莱斯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3. 他是英国人,因此他是勇敢的。从这句话我们可以推断出

3a.他是英国人∧他是勇敢的。

3b.他是勇敢的这一情况是他是英国人这一情况的后果。

在格莱斯看来,3a是3的语义蕴涵,而3b是隐涵内容。3b根据中词语“因此”的约定意义得出的隐涵,因而是3的约定隐涵。话语的言说内容和约定隐涵都被看做是话语的约定意义。但言说内容是话语的约定意义中的真值条件的内容,而约定隐涵则不是。话语的非约定隐涵,就是话语的约定隐涵之外的隐涵,是由于词语或句子的约定意义而得出的隐涵即言外之意。格莱斯把非约定隐涵区分为会话隐涵和非会话隐涵。格莱斯的隐涵理论,主要讨论非约定隐涵中的会话隐涵。关于格莱斯的对隐涵的分类需要进一步了解。

根据格莱斯提出的会话逻辑,会话隐含意义不能仅根据经典形式逻辑蕴涵关系推导获得,还需参照合作原则和会话准则才能推出。

在谈话的每个阶段,我们可以给出一个要求参与者遵守的笼统的一般原则,即在你参与会话时,你要依据你所参与的谈话交流的公认目的或方向,使你的会话贡献符合需要,人们把这个原则称为合作原则。他还将合作原则划分为四个准则“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每个准则由若干个次准则组成。

1.量的准则

a: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

b: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例子自己举)

2. 质的准则

a)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b)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关系准则:所讲的话要有关联。

3. 方式准则:

a) 避免晦涩:有的人写情诗写得很晦涩,别人不知道讲些什么。

b) 避免歧义c) 简练d) 仅仅有条

4.关系准则,使之相关

通过格莱斯在文中提出的例子,他认为在谈话交流中遵守合作原则和那些准则可以被看做是一种类似契约的事情,谈话交流在其特性上显示了与合作交往共同具有的特性:

1.参与者们都具有某个共同的直接目的

2.参与者所提供的东西应当彼此依赖胡相吻合

3.存在着某种理解,如果双方都不同意交往应该终止,那么交往就应

该按适当的方式继续下去

虽然这些契约准则可能适用于某些情况,但依然有许多类型的交流,想争吵、写信等,他们与契约的基础是不能合适的相符的。所以,,格莱斯对会话隐涵的推导过程是从会话准则的遵守和违反的角度进行的。

我们在谈话中我们有很多的情况没有按照准则去做,比如:

1.他可能坦然地违反了一个准则

2.他可能对执行准则和合作原则表示弃权,比如他说“我不能再说了,

我的嘴被封住了。”

3.他可能面临着一种冲突,比如,他可能在遵守量的准则是不得不违

背质的准则

4.他可能嘲弄一种准则,而这种情况正是典型的产生会话蕴涵的那种

情况,当这种情况出现时,格莱斯认为这是在利用一种准则。由此格莱斯描绘会话蕴含的概念如下,

一个说话者S说出话语P(话语P隐涵了话语q)隐涵话语为q,当且仅当(Ⅰ)S被假设是遵守合作准则的或至少是遵守合作原则的,(Ⅱ)要是S说话语p(Ⅰ矛盾,就要求假定S为q,(Ⅲ)S认为(并且S料想听话者H认为S 认为):听话者H有能力推导出或直观地了解(Ⅱ)。

比如在文章开头,格莱斯举出的例子:

A和B谈论他们在银行工作的朋友C

A:C最近工作情况怎样?

B:哦,我看很不错,他喜欢他的同事,也还没有进监狱呢。

B的回答中的后一句话与A的问题无关联性。格莱斯对上面对话的逻辑推导过程是:(Ⅰ)B的回答中“他还没有进监狱”明显违反了关联准则。但是我们没有理由认为B不是遵守合作原则;(Ⅱ)在这种情况下,当且仅当听话人假定B认为“C人品不好”时,听话人可视这种无关联为表面现象;(Ⅲ)B知道听话人有能力推断出(Ⅱ),因此B的回答具有“C人品不好”的会话隐涵。

接下来,格莱斯又列举出大量的实例,并将其分为三组:

A组实例是没有违反准则的情况,至少其中是否有违反准则的情况这一点是不明确的.

B组是违反准则的实例,用与另一个准则发生冲突的假设来解释的那种违反:a与b商量去法国度假,他俩都知道a想去看他的朋友c

a: c住在哪儿?b: 法国南部的某个地方

这个例子中,b的答案要比a所需要的信息少,即b知道如果提供更多的信息他就会说出违反关于质的准则的东西来,所以b的话蕴涵着他不知道c在哪。

C组的实例中利用,即出于得到一种会话蕴含的目的、借助于某种像是修辞手法的东西而嘲弄一种准则的过程。在这组实例中,格莱斯对合作原则的每一条准则都列举了反例,在这里只挑选两个进行深入的分析。

故意违反量方面的第一条准则,例如,

第一个,某教授写信推荐他的学生担任某项哲学教职,他只是例行公事般地写了一句话“尊敬的先生,X先生精通英语并按时上指导教师的课。致礼!”

作为先生,该教授对自己的学生的情况应该是相当熟悉的,他本可以向任用人提供更多的信息,但他有意违反了量的准则,在推荐信中只用了一句话来介绍

这位学生的情况,任用人一旦接到这封特短的推荐信,自然会推导出这样的含意“X先生不宜从事该哲学教职”

第二个,在会话中使用的某些修辞手段,反语、隐喻、夸张等,大多故意违反质方面的第一准则,也就是故意说一些不符合事实的话,让听话者推导出语用含义,例如,“A及其听众都知道,A的故交,X背信弃义,把A的秘密透露给A的商业对手,于是A说X是一个很不错的朋友,显然,是在使用反语,听众明白他的话的真正含义。”

通过以上方面的总结和论述,最后格莱斯还对会话蕴涵的特征进行了总结,这些特征都是针对会话含意和规约意义的区别而提出的,具体而言,会话含意有如下五个特征:

1.可取消性,在具体情况下,一个会话含意可以通过增加一个从句而

被取消,或者通过上下文表明说话人放弃了那个会话含意。

2.不可分离性,即除了背景知识外,说话人所说的话的内容而非它的

句法形式在产生会话含意中起作用,因此,一般说来,一个人不可能通过改变同一内容的不同讲法来改变会话含意。

3.可推导性,就是听话人一方面根据话语的字面意思,另一方面根据

合作原则的各项准则,推导出相应的语用含义

4.非规约性,这是说会话含意不是话语的规约意义,字面意义在话语

中是不变的,而语用含义却可能各种各样,随着语境的变化’含义也可以变化或消失。

5.不确定性,指具有单一意义的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产生不同的

含义。

格莱斯的会话蕴涵理论的提出有很大意义,但也有自身的不足和不完善。格莱斯对话语的言说内容和约定隐涵的区别,没有做出严格的说明。格莱斯所讲的合作准则,都是关于陈述句话语的合作准则,没有考虑关于疑问话语和命令话语的合作准则以及他们的会话隐涵,因而适用范围较窄;格莱斯并没有将交际双方共有的语境和交际背景知识列入产生会话隐涵的必要条件中,这样就会使得一些会话隐涵没有被听话人理解或推导出来,从而可能产生语用失误并导致交际失败。

公文语言与逻辑(文秘稿)

公文语言与逻辑 公文作为一种应用文体,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与散文及其他文体的比较而言。“散文重神韵,公文重逻辑。”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散文和公文的区别,也点明了对公文的基本要求,就是语言的逻辑严密性。 举一例说明逻辑学和语法学对公文写作的指导意义。 例: “以创建国家卫生城为动力,以“巩固、完善、提升”为着力点,进一步扩大整治成果……” ---对比逻辑规范和语法要求,可以发现,此句问题比较大: (1)“着力点”的运用,值得商榷。从逻辑学来讲,“着力点”既然是“点”,就应当是整体工作的一部分,而“巩固、完善、提升”显然不是整体工作的一部分; (2)从语法学来讲,句子结构不完整,有从句,无主句。“以”字句后面要衔接表行为或措施的主句,因此,“以……着力点”句之后,要衔接“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或类似句子。 一、公文语言要符合形式逻辑的基本要求 公文写作,既要符合辩证逻辑,也不能违反形式逻辑。通常,说公文写作的指导理论是逻辑学,一般是指形式逻辑

学。 概念、判断、推理是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要素。公文写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三大基本要素,每一篇公文都需要严格遵循逻辑学的基本规范。 (一)要正确运用概念。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辨析概念是逻辑思维中判断与推理的基础,也是公文写作的基础。如果对概念的认识不清,那么与这个概念有关的的语言都会变得混乱模糊,判断与推理就难以进行,或者产生错误的结论。因此,公文写作必须正确运用概念,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注意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概念之间是并列、包含、交叉还是重合关系。 *概念的内涵要准确。 例: 市委、市政府把“百万农户致富工程”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环节……。 ---或者是对“百万农户致富工程”的理解错误,或者是对“环节”的理解错误。 例: ……推动粮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对“事业”的理解错误。注意“事业”与产业和企业的区别。

语用学中“会话含义”理论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语用学中“会话含义”理论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会话含义”理论简介 “会话含义”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首先提出的。他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作了三次演讲,在其中第二讲《逻辑与会话》中提出“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这里只作简单的介绍。 格赖斯认为,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的过程中,总是遵循一定的目的和方向,力图使交际进行下去,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这就要求交际参与者都要共同遵守一定的原则,格赖斯把这些原则称为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分为四条,每一条包括一些相关的次准则。简单地说,这四条原则是: (1)质的原则。所说的话要力求真实。不说虚假的话和缺乏证据的话。 (2)量的原则。所提供的信息量要足够而又不超出。 (3)关系原则。所说的话要扣住当前话题,要与交际意图相关。 (4)方式原则。所说的话要清楚明白,简洁而有条理。 这些原则,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不同程度地得到遵守。为了使交际顺利进行,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合作原则。但是,言语交际活动是复杂的,人们有时违反某一原则,反而可以收到更好的交际效果。格赖斯注意到了这些现象,他进一步指出,如果说话人有意违反合作原则,听话人也能理解,或者听话人依据自己的理解作出判断,这时就产生了“会话含义”。 格赖斯认为,人们可能在四种情况下不遵守合作原则: (1)说话人直接宣布不遵守合作原则,如“我不想回答这个问题”,“无可奉告”,“不要再说了”。 (2)说话人暗中违反某一原则,把听话人引入歧途,使人产生误解或受骗,“说谎”即是此类。 (3)说话人可能面临一种“冲突”情况,即为了维护一条原则而不得不违反另一条原则。这多半出现于人们对所谈的话题不清楚或没有足够把握的时候。如: 甲:明天什么天气?乙:也许是下雨吧。 这里,乙违反了方式原则,把话说得不清楚,但他遵守了关系原则。这样的答话也是合作的,乙只是不能确定,因而加了“也许”一词,表明是一种推断。

常用逻辑用语_知识点+习题+答案

常用逻辑用语知识点 1、命题: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 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 2、“若p ,则q ”形式的命题中的p 称为命题的条件,q 称为命题的结论. 3、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逆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它的逆命题为“若q ,则p ”. 4、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否命题.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否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则它的否命题为“若p ?,则q ?”. 5、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则它的否命题为“若q ?,则p ?”. 6、四种命题的真假性: 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 ()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2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7、若p q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若p q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 8、用联结词“且”把命题p 和命题q 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q ∧. 当p 、q 都是真命题时,p q ∧是真命题;当p 、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时,p q ∧原命题 逆命题 否命题 逆否命题 真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假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假

逻辑关系词汇小总结.pdf

逻辑关系词汇小总结 表逻辑关系的词语归纳: 1.表顺承、补充与递进: and; what’s more; besides; moreover; furthermore; in addition; additionally; further(而且,况且) ; similarly; also; either; too; again(另外,还有); what’s worse; even worse; worse still; to make matters/things worse(使事情更糟的是). I do n’t want to go; besides, I’m too tired. The rent is reasonable, and moreover, the location is perfect. Then again, we must consider the other aspects of the problem. 2.表转折: but; however; yet; instead; on the other hand(另一方面); on the contrary(相反地); nevertheless(然而); otherwise; after all(毕竟). It’s too hot to go for a walk, let’s go swimming istead. 3.表因果: (1)引出原因: for; as; since; now that; because; thanks/owing/due to; because of; on account of; as a result/consequence of; in consequence of; result from(vt,由。。。引起); We should be more careful, for it is already dark. Let’s stay at home, for it’s raining hard outside.

提高语言逻辑性

怎么才能说话有条理有逻辑? 描述法就是把你看到的景、事、物、人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出来。描述法可以说是比以上的几种训练法更进了一步。 描述法训练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训练你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的条理性。 无论是演讲、说话、论辩都需要有较强的组织语言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也就不可能有一张悬河之口,组织语言的能力是口语表达能力的一项基本功。其方法是一幅画或一个景物作为描述的对象。第一步,对要描述的对象进行观察。比如,我们所要描述的对象是“秋天的小湖边”,那么我们就要观察一下这个湖的周围都有些什么,有树?有假山?有凉亭?还有游人?并且树是什么样子,山是什么样子?凉亭在这湖光山色、树影的衬托下又是个什么样子,这秋天里的游人此时又该是一种什么心情呢?这一切都需要你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你的心去体验。只有有了这种观察,你的描述才有基础。第二步,描述。描述时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要有顺序地进行描述。其要求是,抓住特点进行描述。语言要清楚,明白,要有一定的文采。描述的千万不要成流水账,平平淡淡,一定要用描述性的语言,尽量生动些,活泼些。要讲点顺序,不要东一句,西一句,南一句,北一句的,描述出的东西,让人听了以后能知道你描述的到底是个什么景物。描述的时候允许有联想与想象。比如,你观察到秋天的湖边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孤独地坐在斑驳陆离的树荫下,你就可能有一

种联想,你可能想到了自己的爷爷,也可能想到这个老人的生活晚景,还可能想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个诗句……那么在描述的时候,你就可以把这一切都加进去,使你的描述更充实、生动。 想是让思维条理化的必由之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会说,而是不会想,想不明白也就说不清楚。在说一件事、介绍一个人之前,建议你认真想想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经过,想一想人物的外貌、特征等。有了比较条理化的思维,你才会让自己的语言更加条理化。 几百年前,一位聪明的老国王召集一群聪明的臣子,交待了一个任务:“我要你们编一本《智慧录》,好流传给子孙。” 这群聪明人离开老国王以后,便开始了艰苦的工作。他们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最终完成了一部十二卷的巨著。他们将《智慧录》交给老国王看,他看了后说:“各位大臣,我深信这是各时代的智慧结晶。但是,它太厚了,我担心没有人会去读完它,再把它浓缩一下吧!”这群聪明人又经过长期的努力工作,删减了很多内容,最后完成了一卷书。可老国王依然认为太长了,命令他们继续浓缩。 这群聪明人把一本书浓缩为一章、一页、一段,最后浓缩成一句话。当老国王看到这句话时很高兴,说:“各位大臣,这才是各时代的智慧结晶。各地的人只要知道这个真理,我们一直担心的大部分问题就可以顺利解决了。”

逻辑与语言

目录 前言 (2) 内容摘要 (3) 逻辑与语言 (4) 一、逻辑是语言的根基 (4) 二、逻辑与语言的起源 (4) 三、自然语言与逻辑学 (5) 四、人工语言与现代逻辑 (6) 总结 (7)

前言 语言与逻辑之间有着深刻的辩证关系,逻辑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基础,人类文明又是人类语言产生的必要条件,所以逻辑是语言的根基。随着语言学的发展,人们的逻辑意识逐渐觉醒,从不自觉变为自觉。而逻辑也形成独立学科,蓬勃的发展着,反过来促进了人类对语言的开发应用。语言与逻辑在当代最尖端的科学平台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内容摘要 任何语言的产生都是该语言背后的文化在逻辑的框架下提炼出来的精华,是该文化的创造者们的逻辑精神的表达形式。因此语言是直接受人类逻辑基本规律所约束的。脱离了逻辑的语言不能形成。逻辑学的产生始于对自然语言的研究,发展于对自然语言的研究。而对语言的研究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必然要进入逻辑学的领域。语言也只有在逻辑学中发展才能走的更远,更能形成其在现实中的价值。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人工语言的建立发展,现代逻辑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

逻辑与语言 一、逻辑是语言的根基 任何有意义的思维都必须构架在一定的逻辑基础上,否则思维就不能形成意义。没有意义的思维就不能表意,语言就无从谈起。 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就必须承认世界在不停的变化当中存在着在一定时空内的静止,这种静止不是事物全部的静止,而是事物本质的静止,即存在的事物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可以保持自己本质属性静止。这是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根本原因。这就为我们正确的认识事物提供了可能。也为我们的逻辑提供了可能性。 逻辑思维追溯到底是种必然推出的思维形式,这种因果的思维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前提,因为只有追寻因果人们才能把直观感受分门别类形成观念和概念。即使在最简单原始的对事物的规定中也必须用到因为a所以是A的思维形式。有了对事物的规定才有区分不同事物的可能,在此基础上人类文明才有了形成和发展的可能。 当然并非所有的推断都是正确的,人们在规定区分事物的时候经常会发现所得出的判断并不准确,有时给出的概念不能准确的反映客观,推断出的结果不能准确的反映客观。这就是思维犯了逻辑上的错误,这种错误的逻辑得出的结论必然是无效的。 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逻辑的基本规律。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和论证时所必须遵守的最起码的思维准则,是保证人的思维正确有效的规律。内容包含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以及目前还存在一定争议的充足理由率。具体表现为:保证思维的确定性、一贯性、明确性和论证性。即: 1,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要确定,判断要确定。 2,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一个概念或判断不能既是什么又是什么。 3,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一个概念或判断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必须是明确的。 4,如果在思维过程中确定了什么,必须要有充分的说明。 逻辑基本规律是客观确定性在思维中的反映,这些规律并非是创造,而是先于我们的经验而存在的,只是被我们经验的感知而发觉,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不论我们愿不愿意,它总是起到规范性作用。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为保证人们思维形成正确的认识而提出的。只有遵守了这些规律,我们的思考才有出路,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逻辑的基本规律贯穿于人类认识世界的整个过程中,因此逻辑的基本规律是逻辑的逻辑,是逻辑成立之根本。既然人们的思想从来都受到逻辑的规定,那么表现思想的语言也就必然表现出逻辑性,语言的形成也必然构架在逻辑的基础上。 二、逻辑与语言的起源 关于语言的起源,目前并没有一种公认的权威学说。根据语言起源理论前提假设的不同可以将各种说法大致划分为非连续性假说和连续性假说两类。连续性假说的基本思想认为语言不可能突然之间就形成其最终的形式,它一定是由人类灵长类祖先的早期前语言系统演变而来。非连续性假说则持相反的意见,认为语言有着独一无二的特征,只能是在人类演化历程中的某一时间点上相对突然地出现的。不同理论间的另一区别是,有些认为语言是一种先

逻辑语用学 课程论文

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标题逻辑语用学探析 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逻辑学 班级 2009 级 学号 2009020018 学生姓名桂卫 教师王向东 2010-1-13

逻辑语用学探析 摘要:本文在语用学的基础之上,简要介绍逻辑语用学的定义及研究逻辑语用学的哲学意义。逻辑语用学不仅扩大了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领域,扩充了人们对语言表达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揭示出语言中所蕴含的理性——交往理性,进而拓展了生活世界理论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语用学、逻辑语用学、言语行为 一:语用学简介 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前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寻找并确定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地基本原则和准则。语用学于20世纪70年代于西方诞生,其是从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发展到不仅研究如何使用语言,还特别注重研究如何理解语言,研究如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其中的蕴含意义,成为一门新兴的认知学科。语用学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角度,把人们使用语言的行为看作各种规约制约的社会行为,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从而发现语用规律。它不是从语言系统内部(语音、语法、语义)去研究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而是根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言下之意、弦外之音。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语境、指示词语、会话含义、预设、言语行为、会话结构六个方面。语用学研究语言的应用和理解,重在理解,重在语言的使用时,很注意语言的策略和场合要求向对方做出顺应,而在研究理解时十分注意交际的认知关系。但在整个交际活动过程中,语用学既研究编码,也研究解码过程,更侧重于研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 语用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①纯语用学:也叫形式语用学,是语言哲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他研究语用学的形式和范畴,是研究语用学形式化的最适宜方法。②描写语用学:致力于描写人的来自经验的有关自然语言的运用原则,分析自然语言怎样跟语境相联系,关注人们为达到特定的交际意图在一定的语境中恰当地使用语言和准确地理解话语的语用能力。③应用语用学:在应用语用学中,外语教学,人—机对话和人工智能,不同语言间的语用对比研究是最有实用价值的。 二:.逻辑语用学定义 逻辑语用学是在元逻辑系统理论基础上,运用语用学是想和方法,研究形式化系统、人工语言与自然语言的逻辑关系,寻求并建立沟通逻辑语形学、语义学与自然语言逻辑相互联系的逻辑语用描述系统及其基本法则。 三:研究逻辑语用学的哲学意义 语用学不仅是哲学发生语言学转向后的产物,而且还是语言哲学内部的再一次转向,逻辑语用学不仅扩大了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领域,扩充了人们对语言表达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揭示出语言中所蕴含的理性——交往理性,进而拓展了生活世界理论研究的内容。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最早将“语言”与“言语”进行了区分。他认为人们可以对规范性的语言进行科学的、理性的分析和研究,而作为个人现象的言语是无法进行规范性分析的。索绪尔将语言与言语区分开来的做法影响了后来的许多语言学流派,如语义学、语形学等基本上秉承了索绪尔的这种二分法。但是,以后期维特根斯坦、奥斯汀、塞尔

《专题一:常用逻辑用语》知识点归纳

高中数学必修+选修知识点归纳 新课标人教A 版 鲁甸县文屏镇中学高三第一轮复习资料 复习寄语:

引言 1.课程内容: 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 必修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指、对、幂函数) 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必修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必修4:基本初等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以上是每一个高中学生所必须学习的。 上述内容覆盖了高中阶段传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集合、函数、数列、不等式、解三角形、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等。不同的是在保证打好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而不在技巧与难度上做过高的要求。 此外,基础内容还增加了向量、算法、概率、统计等内容。 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 系列1:由2个模块组成。 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 导数及其应用。 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 充与复数、框图 系列2:由3个模块组成。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 的扩充与复数 选修2—3:计数原理、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统计案例。 系列3:由6个专题组成。 选修3—1:数学史选讲。 选修3—2:信息安全与密码。 选修3—3:球面上的几何。 选修3—4:对称与群。 选修3—5: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 选修3—6: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 系列4:由10个专题组成。 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选修4—2:矩阵与变换。选修4—3:数列与差分。 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选修4—5:不等式选讲。 选修4—6:初等数论初步。 选修4—7: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 选修4—8:统筹法与图论初步。 选修4—9:风险与决策。 选修4—10: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 2.重难点及考点: 重点:函数,数列,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圆锥曲线,立体几何,导数 难点:函数、圆锥曲线 高考相关考点: ⑴集合与简易逻辑:集合的概念与运算、简易逻 辑、充要条件 ⑵函数:映射与函数、函数解析式与定义域、 值域与最值、反函数、三大性质、函 数图象、指数与指数函数、对数与对 数函数、函数的应用 ⑶数列:数列的有关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 列、数列求和、数列的应用 ⑷三角函数:有关概念、同角关系与诱导公式、 和、差、倍、半公式、求值、化 简、证明、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 质、三角函数的应用 ⑸平面向量:有关概念与初等运算、坐标运算、 数量积及其应用 ⑹不等式:概念与性质、均值不等式、不等式 的证明、不等式的解法、绝对值不 等式、不等式的应用 ⑺直线和圆的方程:直线的方程、两直线的位 置关系、线性规划、圆、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⑻圆锥曲线方程: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直 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轨迹问题、圆锥曲线的应用⑼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空间直线、直线 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棱柱、 棱锥、球、空间向量 ⑽排列、组合和概率:排列、组合应用题、二 项式定理及其应用 ⑾概率与统计:概率、分布列、期望、方差、 抽样、正态分布 ⑿导数:导数的概念、求导、导数的应用 ⒀复数:复数的概念与运算 - 1 -

逻辑填空·词汇整理

逻辑填空·词汇整理 1 风采(神采)多指美好的举止态度 风姿(姿态)风度仪态 风度指人的言谈、举止、神情、姿态 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实质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 2 凸显(显露)清楚的显露 凸现(出现)突出的显现 显侧重于由暗到明、由模糊到清晰 现侧重于由无到有 3 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惊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说话 4 不容置疑真实可信,表示论证严谨,无可怀疑 不容置喙指不允许别人插嘴说话 5 无可厚非没有什么可以过分指责的表示虽有缺点错误但可以宽容和原谅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批评指责的表示言行合情合理并无过错 无可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无可奈何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6 争端由多人引起的争论,具体指对某件事或物有着不同的见解,意见不一致导致的 争议指交易的一方认为另一方未能全部或部分履行合同规定的责任而引起的业务纠纷 9 推托借故拒绝或推辞 推脱推卸、推辞、开脱责任 10 营利谋求私利谋求利润 盈利收支相减之后的利润

萌动(萌生)最初指草木发芽一般用于事情刚起头 涌动(涌起)一般用来形容心情比喻人或事物像水一样冒出流动 12 调整调弄整治重新调配或安排使合于新的情况 调节从数量上或程度上调整使适合要求 调节是程度的深入,调整是轻微的变化 13 地久天长时间长日子久强调的是时间上的长久 山长水远山水阻隔道路遥远比喻道路遥远艰险强调的是距离上的远 14 装载用运输的工具装(人或物),是主体自己发出动作 承载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不是主体自己发出的动作 15 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16 识别指区分真假 辨别指对不同的事物在认识上加以区别,两者均不需要认真思考 鉴别指审查辨别 甄别强调认真、慎重的鉴别,两者需要认真思考 17 着实实在、确实之意 委实确实、实在之意 一般委实侧重于此事属于客观事实,而着实具有肯定意味,程度和语气更重18 考据指对资料性文本的分析研究 考证指用实物或资料论证说明 19 尝试可以表示第一次做 试图往往指尝试后并没有真正实行 20 遏止与遏制仅一字之差 区别在于遏制强调动作 遏止强调状态

语言与逻辑浅谈

语言与逻辑浅谈 语言与逻辑是一个很大的题目,足以写一本书。本文目的只是想谈谈人们在日常生活所说的「逻辑」究竟是指甚么,以及逻辑与语言的关系。 甚么是逻辑? 在日常语言中,「逻辑」有时被用作「定律」或「常理」的同义词。例如,在语句「你说张三昨天死了,但这不合逻辑,因为他今早还有上学」中,所谓「不合逻辑」是指违反常理。另外又如在语句「这本科幻小说说某星球的温度比绝对零度还低,这是不合逻辑的」中,所谓「不合逻辑」是指违反物理定律。以上两例中所指的逻辑究竟是否等同于逻辑学中所指的逻辑呢? 要回答上述问题,首先要了解逻辑学究竟是研究甚么的?一般而言,逻辑学就是研究正确思维方式的学科。由于推理是人类思维中极重要的一部分,因此逻辑学中很大一部分的内容是研究正确的推理方式。推理的一般格式是给定某些前提(Premises),然后根据这些前提推导出某些结论(Conclusion)。所谓「正确的推理方式」就是运用一些已被证实为正确的推理规则从前提一步一步推出结论。例如,根据前提「如果张三掉下海,他会淹死」和「张三掉下海」可以推出「张三会淹死」,可是却不能从「如果张三掉下海,他会淹死」和「张三淹死」推出「张三掉下海」,因为张三可能是在河中或泳池中淹死的。

逻辑学所研究的不是个别的推理,而是一般的「推理模式」,而这些推理模式可以用符号表示。例如上段的「张三淹死」正确推理便可以表示为:给定前提「如果p,则q」和「p」,可以推出「q」(注1),此推理称为「肯定前件式」(Modus Ponens)。反之,从「如果p,则q」和「q」却不可以推出「p」。在上述正确推理模式中的p和q可以代表任何「命题」(Proposition)(亦作Statement,相当于语言学中的「陈述句」),即如果把p和q 换为任何命题,该推理仍是正确的,而不管p和q这两个命题是否真实或是否有意义。例如,假设p代表「太阳从东边升起」,q代表「一加一等于三」,那么以下推理虽然看似荒谬,但从逻辑上看去却是正确的:根据前提「如果太阳从东边升起,则一加一等于三」和「太阳从东边升起」,可以推出「一加一等于三」。 请注意上段的推理之所以会推出「一加一等于三」这个错误结论,乃在于它的其中一个前提-「如果太阳从东边升起,则一加一等于三」是错误的,而不是整个推理模式有错误。因此逻辑学所关心的是整个推理模式的正确性,而不是个别前提的正确性。逻辑学只能保证从正确的前提出发可以推出正确的结论,至于前提正确与否,并不属于逻辑学的研究范围,而须根据其它学科或常识作出判断。 由此可见,逻辑学所指的正确推理方式是纯粹从形式方面考虑的,而不考虑其实质内容,实质内容是其它学科的研究范围。这一点有点跟

英语幽默的语用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论《呼啸山庄》中的意象 2 中学生英语互助学习研究 3 On Human Nature in Frankenstein 4 从《简?爱》的多译本看中国两性关系的变化 5 二战后大萧条对美国社会福利的影响 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v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tagonists’ Characters in Great Expectations 7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95 80 35 640 8 浅析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策略 9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 10 The Embodiment of Xu Yuanchong’s“Beauty in Three Aspects”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11 An Analysis of English Euphemisms Used in Literary Works 12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13 目的论视角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14 论《哈姆雷特》和《麦克白》中的超自然因素 15 王尔德唯美主义对现代消费文化的启示--以《道林格雷的画像》为例 16 浅析电影《我是山姆》中的反智主义 17 中式菜谱的翻译 18 Pragmatic Study on the Humor Effect in The Big Bang Theory 1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20 孤独的精神探索者——《月亮和六便士》和《刀锋》中主人公形象分析 21 丘吉尔《就希特勒入侵苏联发表的讲话》的修辞赏析 22 The Dilemma of Career Woman in The Millstone 23 基于关联理论的英式幽默研究--以《哈利?波特》为例 24 《愤怒的葡萄》里人性的光辉 25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nu and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Culinary Culture 26 A Linguistic Analysis of Barack Obama’s Inauguration Sp eech 27 美国梦的文化观察 28 《榆树下的欲望》之农场意象--基于生态女性主义的分析 29 从英汉习语视角看中英文化差异 30 A New Woman’s Journey in To the Lighthouse 31 中式菜单英译的研究 32 从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谈英语隐喻的汉译 33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34 论双性同体理论下的《达洛卫夫人》 35 英国贵族精神和绅士教育研究 36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37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38 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连接词使用情况研究 39 论《哈利波特》中的情感结构 40 中美高校校园文化对比

(完整word版)思维、逻辑、语言之间的关系

浅析思维、逻辑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何为思维?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思维是主体对信息进行的能动操作,如采集、传递、存储、提取、删除、对比、筛选、判别、排列、分类、变相、转形、整合、表达等,是人类认识现实世界时动脑筋的过程,是人们对客观对象进行概括分类,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和能力。思维分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而狭义的通常的心理学意义上的思维专指逻辑思维。我们简单来说,思维就是头脑中对一件事物的认识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想法。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你的思维很混乱亦或是你的条理很清晰。在这里,混乱和清晰就意味着你的思维是否具有逻辑性。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逻辑性是思维的一大特性。“逻辑”一词起源于古希腊语,而古希腊语“logos”, 即“逻辑”, 含有“思维”和“语词”的意思。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逻辑在思维和语言中起了桥梁与纽带的作用。一个人的思维能否准确合理的表达出来,首先在于他的思维是否具有逻辑性,其次在于他是否可以用逻辑性的语言把头脑中的思维表达出来。 既然提到了语言,那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语言?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的目的;同时它是同思维直接联系的,是思维的符号载体,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语言起源于五万多年前,在当时人类的思维能力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能够对客观世界的事物进行分类和概括,并具有一定的记忆、想象、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思维先于语言而存在。而随着时间的推进,语言又通过抽象化的作用来帮助思维的发展。语言和思维可谓是互相依存,思维越精确就越需要语言。 上文是对思维、逻辑与语言定义的分析,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三者之间具有以下关系:对于一个正确的思维及其表达而言,思维、逻辑和语言这三者是紧密相连的,缺了哪一项都会对我们的认识产生影响。正确的思维必须合乎逻辑,即合乎思维的规律性,而思维的规律性是与客观规律性相吻合的,是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和规律的。同时作为思维工具的语言,它应该是能使思维合乎逻辑的工具,即其表达形式必须有助于使二者紧密合理地联系在一起。 举个很常见的例子:我们写一篇文章,基本分为三步:构思,落笔,修改。所谓构思就是写文章前首先要考虑文章的主题,文章的结构。一篇文章如何能让人看的一目了然,结构清晰,关键在于文章结构上是否具有逻辑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行文是否有条理。完成构思后,就可以落笔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通过恰当的语言来表达出我们的主题。最后一步是修改,它的目的是让我们的文字符合语法结构,符合语言的逻辑性。当完成以上三步,一篇文章也就算是正式完成了。而所有这些思考、表达、修改的过程就是我们的思维反应。总的来说,表达出正确的思维是我们的目的,而这一过程中需要语言这个载体,和逻辑的桥梁纽带作用。 了解思维、逻辑和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培养人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更好地使我们的思维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和规律。

高二数学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_知识点+习题+答案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 1、命题: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 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 2、“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的p 称为命题的条件,q 称为命题的结论. 3、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则这两个命 题称为互逆命题 . 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逆命题 . 若原命题为“若p , 则 q ”,它的逆命题为“若 q ,则 p ”. 4、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 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否命题 . 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否命题 . 若原命题为“若p ,则 q ”,则它的否命题为“若p ,则q ”. 5、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 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为逆否命题. 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 p ,则 q ”,则它的否命题为“若q ,则 p ”. 6、四种命题的真假性: 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 真真真真 真假假真 假真真真 假假假假 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 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2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7、若p q ,则 p 是 q 的充分条件, q 是 p 的必要条件. 若 p q ,则 p 是 q 的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 8、用联结词“且”把命题p 和命题 q 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q . 当 p 、 q 都是真命题时,p q 是真命题;当p 、 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时,p q 是 假命题. 用联结词“或”把命题p 和命题 q 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q . 当 p 、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p q 是真命题;当p、 q 两个命题都是假命题时,p q 是假命题. 对一个命题 p 全盘否定,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 若 p 是真命题,则p 必是假命题;若 p 是假命题,则p 必是真命题. 9、短语“对所有的” 、“对任意一个”在逻辑中通常称为全称量词,用“”表示. 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称为全称命题. 全称命题“对中任意一个 x ,有 p x 成立”,记作“x, p x ”. 短语“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在逻辑中通常称为存在量词,用“”表示. 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称为特称命题. 特称命题“存在中的一个 x ,使 p x 成立”,记作“x, p x ”. 10、全称命题p:x,p x,它的否定p : x, p x .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

必备逻辑词

英语连接词 连接词的意义分类 表递进moreover, in addition, what is more,furthermore, also, then, besides, etc. 表转折however, nevertheless, on the other hand, on the contrary, etc. 表层次on the one hand, ... on the other hand; first, ... second, ... finally; 表强调firstly, ... secondly, ... finally ...; first, ... then ... etc. 表强调in fact, indeed, actually, as a matter of fact, obviously, apparently, 表结果evidently, first of all, undoubtedly, without any shadow of doubt, etc. 表结尾therefore, as a result, then, consequently, accordingly, thus, etc. 表例举in a word, in conclusion, therefore, in short, to sum up, etc. 表强调still, Indeed, apparently, oddly enough, of course, after all, significantly, interestingly, also, above all, surely, certainly, undoubtedly, in any case, anyway, above all, in fact, especially. Obviously, clearly. 表比较like, similarly, likewise, in the same way, in the same manner, equally. 表对比by contrast, on the contrary, while, whereas, on the other hand, unlike, instead, but, conversely, different from, however, nevertheless, otherwise, whereas, unlike, yet, in contrast. 表列举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such as, take ...for example. Except (for), to illustrate. 表时间later, next, then, finally, at last, eventually, meanwhile, from now on, at the same time, for the time being, in the end, immediately, in the meantime, in the meanwhile, recently, soon, now and then, during, nowadays, since, lately, as soon as, afterwards, temporarily, earlier, now, after a while. first after a few days eventually at that time in the meantime meanwhile afterward from then on 表顺序first, second, third, then, finally, to begin with, first of all, in the first place, last, next, above all, last but not the least, first and most important. 表可能presumably, probably, perhaps. 表解释in other words, in fact, as a matter of fact, that is, namely, in simpler terms. 表递进What is more, in addition, and, besides, also, furthermore, too, moreover, furthermore, as well as, additionally, again. 表让步although, after all, in spite of..., despite, even if, even though, though, admittedly, whatever may happen. 表转折however, rather than, instead of, but, yet, on the other hand, unfortunately. Whereas

语言逻辑

《语言逻辑》课程标准 一、课程描述 (一)课程性质 该课程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拓展领域中的主要课程,对于Java程序员岗位应具备的桌面程序开发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编程逻辑、程序设计能力的基础上,主要介绍应用Java技术进行桌面应用程序开发的技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Java桌面应用程序开发的方法和技能。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较完善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本课程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一体化课堂”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三)课程设计思路 整个课程由一个完整的系统项目驱动,60课时内完成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讲练结合教学过程。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过程全部安排在设施先进、专门的Java编程实训室进行,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全程负责讲授知识、答疑解惑、指导项目设计,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实现教学目标。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项目驱动的学习和综合实训,熟练掌握运用Java语言进行桌面应用程序开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结合数据库应用技术和软件工程技术进行桌面应用程序的开发,能基本胜任Java桌面开发程序员的岗位。在课程的学习中,培养诚实、守信、坚韧不拔的性格,培养善于沟通表达、善于自我学习、团队协作的能力,并养成编码规范、按时交付软件等良好的工作习惯。 (二)具体目标 1.方法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品质;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 (3)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4)培养按时、守时的软件交付观念; (5)阅读设计文档、绘制数据库模型,开发数据库系统的能力。 2.社会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表现、与人沟通能力;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5)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 (6)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坚忍不拔的性格; (7)培养学生自主、开放的学习能力。 3.专业能力目标 (1)能配置典型的Java开发环境; (2)能应用Java语言编写简单的程序; (3)能应用Java语言编写面向对象的程序; (4)能应用Java异常抛出、捕获和处理,编写高质量的程序; (5)会使用JDBC访问数据库技术连接数据库; 三、内容标准 “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整个课堂以一个完整的聊天

(完整版)常用逻辑用语知识点总结

常用逻辑用语 一、命题 1、命题的概念 在数学中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 2、四种命题及其关系 (1)、四种命题 (2)、四种命题间的逆否关系 (3)、四种命题的真假关系 **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二、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定义 1.如果p?q,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2.如果p?q,q?p,则p是q的充要条件. 2、四种条件的判断 1.如果“若p则q”为真,记为p q ?,如果“若p则q”为假,记为p q ?/. 2.若p q ?,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3.判断充要条件方法: (1)定义法:①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p q p q ? ? ? ?/ ?②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 p q p q ? ?/ ? ? ? ③p是q的充要条件? p q q p ? ? ? ? ?④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 p q p q ? ?/ ? ?/ ?

(2)集合法:设P={p},Q={q}, ①若P Q,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q是p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②若P=Q,则p是q的充要条件(q也是p的充要条件). ③若P Q且Q P,则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逆否命题法: ①?q是?p的充分不必要条件?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②?q是?p的必要不充分条件?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③?q是?p的充分要条件?p是q的充要条件 ④?q是?p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p是q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三、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命题中的“且”“或”“非”叫做逻辑联结词. ①用联结词“且”联结命题p和命题q,记作p∧q,读作“p且q”. ②用联结词“或”联结命题p和命题q,记作p∨q,读作“p或q”. ③对一个命题p全盘否定,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读作“非p”或“p的否定”. (2)简单复合命题的真值表: p q p∧ q p∨ q ?p 真真真真假 假真假真真 真假假真假 假假假假真 *p∧q:p、q有一假为假,*p∨q:一真为真,*p与?p:真假相对即一真一假. 四、量词 1、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1)常见的全称量词有:“任意一个”“一切”“每一个”“任给”“所有的”等. (2)常见的存在量词有:“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有些”“有一个”“某个”“有的”等. (3)全称量词用符号“?”表示;存在量词用符号“?”表示. 2 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 (1)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叫全称命题: “对M中任意一个x,有p(x)成立”可用符号简记为?x∈M,p(x),读作“对任意x属于M,有p(x)成立”. (2)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特称命题: “存在M中的一个x0,使p(x0)成立”可用符号简记为?x0∈M,P(x0),读作“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