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新版)湘教版

《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

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

地球仪、地图。

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能力目标: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情感目标: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学情分析:

学生对第一节课所讲的地球的形状、大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

地球仪、地图。

第三课时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练利用经纬网定位,能够在地球表面找出已知点的方位,或根据方位确定未知点。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能力目标:加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昼夜的变化,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地球自转的特征。

自传和公转的关系。

昼夜现象的产生原因。

教学难点:

经纬网定位,读图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连续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仪表面的点、线已经很熟悉,经线、纬线;经度、纬度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性知识,必须牢固掌握。经纬网定位是难点,应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具准备:

地球仪、地图。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认识地球》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认识地球》教案认识地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经纬网含义和作用。 2、能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难点:经纬网的使用。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活动探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疑问:谁能告诉老师,足球的气门芯位于足球表面的什么位置?如果在地球以上粘贴一个“气门芯”标记,能确定出气门芯的位置吗?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用经纬网定位 1、自主学习:阅读课本19页,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经纬网? (2)经纬网有何用途? (3)给出经纬度,在地球仪上找位置: 40°N120°E、 25°S90°W、 72°N20°W、 55°S120°E (4)给出位置,说出经纬度: 、、纽约、伦敦、悉尼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肥城某中学李明同学想分别邀请巴西、法国和美国三位小朋友到纬度40°、经度160°的地方一同度假。他们能聚会在一起吗? 【教师精讲点拨】说清南北纬、东西经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会出错。 【探究结论】不会聚会在一起。可能会有(40°N,160°E)、(40°N,160°W)、(40°S,160°E)、(40°S,160°W)四个地点。 学习任务(二)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 1、自主学习:自己制作小地球仪,要求 (1)在小乒乓球画出:南北两极、赤道,并且每隔30°画一条经线和纬线。 (2)标出0°经线和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3)用不同颜色表示低、中、高纬度地区的范围。 在南北两极点各钻一个小孔,用铁丝为地球仪制作一个支架。 2、小组交流:在小组间展示制作成果,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教师精讲点拨】注意各纬线之间的平行、经线之间的匀称。地球仪的倾斜角度。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 【想一想】假如一架飞机从沿同一经线圈飞行,不改变飞行方向,能不能飞回到?为什么? 2、【是真是假】家住的小民,一天接到远洋航船上工作的爸爸打来的电话。爸爸说:“我们的轮船正停在这样一个地方;轮船的北侧是北半球,南侧是南半球,东侧是东半球,西侧是西半球。”小民的爸爸电话所说的地方是真的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四、总结梳理归纳方法: 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以及经纬网的使用。1. 面对普通经纬网地图:第一步:判断东西经与南北纬代号(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判断依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

第三节地球得运动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得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得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得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差,掌握时间得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得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得南北移动过程,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得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或课件演示地球得自转与公转方向、周期、轨道与速度等,分析各自得特点及产生得地理现象。 2、能够准确地画出水平运动物体得偏向、“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并能据图分析全球各地得昼夜长短状况与正午太阳高度得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地球运动、太阳高度得变化规律等自然现象得认识,提高探索自然奥秘得兴趣。进一步树立世界得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得价值观。 教学重点1、自转与公转得特征、黄赤交角得产生及其引起得太阳直射点移动。 2、时差、正午太阳高度得计算、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得变化规律。 3、带范围与天文四季得划分。 教学难点 1、恒星日、太阳日得概念,时差得计算。 2、黄赤交角得存在及对太阳直射点得影响、正午太阳高度与昼夜长短得变化原因分析。 教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及太阳活动对地球得影响,请同学们复习回顾并填写下表内容。 投影: 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 黑子光球 耀斑色球 太阳风日冕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总结,并依次投影展示如下: 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 黑子太阳光球上得暗黑得 斑点 它得温度比太阳表面其她 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 太阳活动得主要标 志;活动周期为11年 光球 耀斑太阳色球有时出现得 突然增大、增亮得斑块 太阳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 能量造成得 耀斑爆发就是太阳活 动最激烈得显示 色球 太阳风日冕层大气带电粒子流脱离太阳引力飞向宇宙空间日冕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或课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周期、轨道和速度等,分析各自的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能够准确地画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并能据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地球运动、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自然现象的认识,提高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进一步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移动。 2.时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带范围和天文四季的划分。 教学难点 1.恒星日、太阳日的概念,时差的计算。 2.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教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请同学们复习回顾并填写下表内容。 投影: (投影表格,提问检查) 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 黑子光球 耀斑色球 太阳风日冕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总结,并依次投影展示如下: 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 黑子太阳光球上的暗黑的 斑点 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 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 志;活动周期为11年 光球 耀斑太阳色球有时出现的太阳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色球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认识地球》教案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 【教材分析】 《地球与地球仪》一节是选自湘教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它从静态的角度来研究地球和地球仪, 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因此在学习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之前,必须先学习地球知识,它是地理知识的基础部份。本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地 球的形状、经线和纬线等知识。 【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故在学习过程中设计学生自学自画、合作互助等环节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学习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技能。本节课将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教会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分享、列表对比知识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启发法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1.地球的形状、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完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认识地球专项练习

《认识地球》专项练习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地球是一个、的不规则球体。地球的表面积约为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为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千米。 2. 地球上最长的纬线是,赤道也叫0°纬线。纬度向北向南各有90°,分别用字母和表示。0°经线又叫,向东向西各有180°,分别用字母和表示。 3._____既是南北纬度的分界线,也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4. 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与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5.纬度范围:0°--30°为纬度区;30°--60°为纬度区;60°--90°为纬度区。 6.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7.球体上的网格叫。利用经纬网,可以很方便地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二、选择题 1.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 A.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B. 麦哲伦环球航行 C. 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D. 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步 2.通过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 ( ) A. 正圆形球体 B. 纺锤形球状 C. 不规则球体 D. 规则球体 3.麦哲伦环球航行没有 ..经过下列哪个大洋()A. 太平洋 B. 印度洋 C. 大西洋 D. 北冰洋 4.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A. 本初子午线 B. 180度经线 C. 赤道(0度纬线) D. 西经20度经线5.下列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 B. 每条纬线都自成一个圆 C. 所有经线长度都不相等 D. 纬线长度都相等 6.本初子午线是( ) A. 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 B. 东经与西经的分界线 C. 南纬与北纬的分界线 D. 南北两半球的分界线 7.习惯上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A. 0°经线和180°经线 B. 20°E,160°W C. 0°经线和0°纬线 D.20°W,160°E 8.人们规定划分东西两半球界线的理由是() A. 此经线圈大部分都通过陆地 B. 此经线圈大部分都通过海洋 C. 此经线圈大部分通过荒芜人烟的岛屿 D. 此经线圈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9.下列关于地球仪和经纬网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本初子午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B. 经线和纬线都有无数条 C. 所与纬线的长度都相等 D. 纬度30°~60°称为低纬度10.地球仪上的经纬网能够帮助我们() A. 预测某地天气 B. 寻找各种矿藏 C. 确定某地位置方向D.测量地形高度11.地球上的0°经线和0°纬线相比()A. 正好相等 B. 0°纬线是0°经线的两倍 C. 0°纬线较长 D. 0°经线较长 12.甲、乙两人从赤道出发,甲向北行,乙向东行,如果两人前进的方向保持不变,那么() A. 两人都不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B. 两人都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C. 只有甲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D. 只有乙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13.下列能正确的表示唯一的点的位置的是:() A.20°,160° B.0°,90° C.0°,180° D.2 0°,20° 第1页共4页◎第2页共4页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公转教案 湘教版 必修1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公转 (一)地球的公转 1.概念:地球围绕太阳的转动。 2.方向:自西向东。 ???时针转动从南极上空向下看:顺时 针转动从北极上空向下看:逆 3.轨道 ①形状: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两焦点之一。 ②近日点和远日点 每年1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近日点;7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 4.周期:为1年,约为365日5时48分。 5.速度 (1)平均速度?? ?'秒千米约线速度日角速度/39: /:59 (2)速度变化 地球的公转速度是不断变化的,它的变化遵循开普勒三定律(见图):日地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也就是说,在近日点公转速度快,在远日点公转速度慢。这就是为什么北半球夏半年长,冬半年短,为什么北极地区极昼天数多于南极地区的原因。 地球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 注意:(1)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有时距太阳近,有时距太阳远,地球公转到距太阳最近的地

方叫近日点,大致是每年的1月初;公转到距太阳最远的地方叫远日点,大约是每年的7月初。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为每年的6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为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由此可知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并不是完全重合的。 (2)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在近日点都是最大,在远日点都是最小。 (3)可总结如下规律:“近1远7,近快远慢。” 6.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是指赤道平面与地球轨道面(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约为23.5°。 (1)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接收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下图: (2)黄赤交角与五带 ∠α为黄赤交角等于23°26′ ∠β为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66°34′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余角。 黄亦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大小,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因此黄赤交角的变化,导致五带范围的变化、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 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极昼极夜范围扩大。若黄赤交角变小,则

地理:2.1《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

地理:2.1《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 教学目标: 、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3 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2 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忆。

讲授新课: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 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 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 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 故事,讨论,谈看法。 思考,回答、分析 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 面的;目的二是进一 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 现,需要多方考证, 不能简单下结论。 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 探索精神 认识总结地球的外貌地球的形状: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 不规则球体。 注意教给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的区 别(平面、立体) 思考、回答 交流 让学生正确认识地 球,树立科学的世界 观 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 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 分组讨论、达成意 见,各小组代表发言 举例 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 活相联系,拓展学生 的思维。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学会描述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 力的培养,并学会描 述相关事物

苏版高一地理一地球的运动教案

苏版高一地理一地球的运动教案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或课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周期、轨道和速度等,分析各自的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能够准确地画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并能据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地球运动、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自然现象的认识,提高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进一步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的价值观。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请同学们复习回顾并填写下表内容。 投影: 〔投影表格,提问检查〕 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

黑子光球 耀斑色球 太阳风日冕 教师讲解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地球运动的一些基本特点,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以下表格内容。 投影: 地球运 动围绕中 心 运动方 向 运动周期 运动速 度 地球自 转地轴 自西向 东 23小时56分4秒 地球公 转太阳 自西向 东 365天6小时9分10 秒 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完成表格空白内容。 板书: 【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 学生使用地球仪分组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并注意观察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地球各呈什么时针方向转动。 师生总结,获取正确结论: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如以下图所示。 通过演示,我们了解了地球的自转方向,那么地球自转一周〔360°〕所用的时间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24小时吗? 学生阅读教材,完成P16活动内容。可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 课件显示: 多媒体动画演示〝恒星日与太阳日〞 图1 拉长投影中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地球地运动教案设计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三维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并能演示 4. 1.通过运用地球仪或课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周期、轨道和速度等,分析各自 2.能够准确地画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并能据图 通过对地球运动、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自然现象的认识,提高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1. 2. 3. 教学难点 1. 2.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4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请同学们复习回顾并填写下表内容。 师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地球运动的一些基本特点,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以下表格内容。 投影: 师 板书: 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 生分组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并注意观察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地球各呈什么时针 师生总结,获取正确结论: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通过演示,我们了解了地球的自转方向,那么地球自转一周(360°)所用的时间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24

生阅读教材,完成P16活动内容。可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 课件显示: 图1 拉长投影中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推进新课 师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的,遥远的恒星相对于地球而言是不动的,此时地球的公转将会忽略不计。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 如图1电脑显示动画:假设遥远的恒星和太阳(S)同时对着地球上的一点P,设地球只自转而不公转,那么地球在E1处自转一周(电脑显示P点绕圆运动一周,360 如图2 动画的过程是:地球一边自转(即P点绕圆心运动),一边由E1向E2运动(公转),当地球到达E 2点停止,此时P 师从E1到E2,地球自转了360°。因为是以恒星作为参照,地球从E1到E2的时间间隔就是“恒星日”,时间长度为23时56分4 图2 图3

七年级地理上册2.1认识地球教案(新版)湘教版

《认识地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和大小; (2)运用地球仪,能说出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划分,掌握中低高纬度和半球的划分标准; (3)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读图活动、多媒体展示等形式,使学生初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2)通过小组合作、小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经度、纬度的划分; 2.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3.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1.地球仪上经纬线、经纬度的划分和特点等学习内容; 2.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 【教学方法】 读图、小组探究、列表比较、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地球卫星图片:地球,顾名思义,是“球”形的。不过人类对“球”形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二、新课学习 第一课时 (一)地球的形状

多媒体展示“盖天说”和“浑天说”的图片 师:古代是怎样看待天地关系的?(生答) 明确:“盖天说”认为“天圆地方”。一些人想象中的地是平的,像一个大托盘,被巨大的半球形天穹罩着;而“浑天说”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提出来的,他认为““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在一些人的想像中,地球像一个蛋黄。 多媒体展示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示意图 师: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圈,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 生读图回答: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师:麦哲伦船队首次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 展示地球卫星照片 师:地球卫星照片,让人类第一次看到地球的真实面貌。 师: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球”体? 学生回答。 图片展示:远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了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使我们看到了地球的形状。 回顾: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主观猜测——环球航行——精确测量)提问: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形状的过程,你有何感悟?(学生回答。——鼓励学生要有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提问:我们如何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呢?(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阅读材料,并回答) 明确: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提问:地球到底有多大?你能用具体的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吗?(生答) 明确: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所以说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过渡:地球是个巨大的星球,要掌握它的详细情况将会很难,于是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二)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的图片 指导找出下列地理事物: 地轴、南极、北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湘教版高中必修1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之“地球公转”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本节课程标准有两条,表述为:1.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很复杂,教材只着重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因此本节教材内容先讲述了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周期等基本的运动特点。之后教材再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这两段教材,堪称是姊妹篇。这种分述,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地球的运动特征(地球在自转同时还在绕日公转),并有助于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运动特征进行比较。 本节教材内容在组织和表述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相同知识点的衔接。初中地理课已经学过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但限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初中地理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浅显。高中地理的这部分知识比初中地理有了进一步深化,体现在教材中概念的表述更加严谨、图像的选择更接近实际,并注重说明地球运动的变化等方面。2.注意用图来说明问题。教材中涉及到一些知识,尤其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注意用图来使其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3.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以及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设计思路 地球公转这节教材主要包含上述两条课程标准。 在学习地球公转本节知识时,我采用演示实验法、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归纳等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在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我还使用列表比较、课堂检测等方法,以实现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准确掌握。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主题是“地球公转”,通过本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围绕太阳旋转的一颗行星,并且在初中阶段也学过地球公转方面的知识,因此,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为本节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储备。所以,学生学起本节课不会太陌生,应该比较流畅。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以及公转的轨道和黄赤交角。 2.分析昼夜交替和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七年级地理上册2.1认识地球练习题(新版)湘教版

2.1认识地球 一、单选题(共9题;共24分) 1.9月1日,句容市某中学举行开学仪式。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9月1日,地球运行到右图轨道中的位置是() A. A—B之间 B. B—C之 间 C. C—D之 间 D. D—A之间 (2)这一天关于句容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句容昼长夜 短 B. 句容寒冷干燥 C. 恰逢句容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一天 D. 句容进入闷热潮湿的梅雨期 2.下列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纬线长度都相 等 B. 每条纬线都自成一个圆 C. 地球仪上经线有360 条 D. 所有经线长度都不相等 3.如图所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先后过程是()

A. ①→③→② B. ③→①→②、 C. ③→②→① D. ②→③→① 4.关于经线和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所有经线都与本初子午线平 行 B. 纬度越低,纬线越长 C. 经线和纬线都长度相 等 D. 纬线 指示南北方向 5.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往往蕴含着地理知识。下列现象中,与地球自转有关的是 A. 正午时,学校操场上旗杆的影子总是指向北方,且在不同季节长度不同 B. 学校在冬季和夏季采用不同的作息时间,夏季起床时间要比冬季早 C. 小明凌晨从床上爬起来观看德国世界杯足球赛现场直播 D. 我们无锡的气候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冷 6.有关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各条纬线的长度是相等的 B. 各纬线相互平行 C. 纬线指示南北方 向 D. 纬线的形状都为半圆 7.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党的十九大)于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在北京召开。据此读图,并完成以下问题。 (1)当天地球公转到图中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认识地球》教案 湘教版

《认识地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 1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 2 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板书】三、地轴和两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最好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 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是难点,关键抓住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指示方向不变,从现象入手,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转的空间概念,明确方向和周期。设计让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模拟“地球公转示意图”让他们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阳的空间位置关系。体验地轴的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义,突破难点。 第三课时“四季的产生”在前两节的基础上,通过复习,得出了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五带的划分”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填图并指图说明五带的名称及,划分的依据,通过五带的天文和气候特征,(有时间可做填表、填图,并做整章的练习)。 本课也可以通过看录象、电脑课件、幻灯片强化巩固知识。然后,总结归纳。

最新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认识地球》教案.doc

《认识地球》教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认识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4、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5、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6、知道经纬网含义和作用。能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阅读课本14~~ 19 页,完成下列问题) 1、地球的形状 _______ 。 2、了解地球的基本数据: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 3、在图 2~~ 6 地球仪上找出,地轴,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两极。 4、纬线的概念:纬线指示方向,所有纬线长度(相等、不等)最 长的纬线 是,长千米,纬线是(圆、半圆)? 5、纬度,划分南北纬的界线是南纬用字 母表示。划分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7、经线的概念。经线指示方向,经线 是(圆、半圆),所有经线长度(相等、不等)

8、什么是经度,划分东西经度的界线 是。东经度 用字母表示,东经度用字母表示。 9、划分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是。 10、人们规定,为低纬度地区,为中纬度地区, 为 高纬度地区。 二、共同探究 1、完成连线题 经线约6 371千米 纬线约4万千米 赤道周长约5.1亿平方 千米 地球平均半径 A 地球表面积 B 2、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 仪是按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转动?如果 从南极上空看,情况又会怎样 3、如果某人沿着任何一条纬线走,方向不变,能否回到原地?如果沿着任何一条经线走,不改变方向,是否又能回到原出发点? 4、如果想建一座房子使它的窗户四面朝北,这座房子应建在什么地方? 三、阅读课本19页,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经纬网?。

湘教版科学五下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4.一年四季 教案

五年级下册科学导学案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 4.一年四季(14)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能用阅读资料和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四季对动、植物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坚持较长时期的观察季节变化对动物、植物的影响。 科学知识 1.知道四季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认识四季变化对动物、植物行为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用阅读资料和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四季对动、植物的影响。 课前准备:不同季节里的动物、植物的图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自主导学 1.同学们,一年有哪几个季节呢?板书:一年四季 2.你知道每一个季节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吗?(学生畅所欲言)3.播放关于四季变化的图片或视频。 二、自主探究 (一)四季对我们的影响——学习合理安排作息 1.春夏秋冬四季都有各自鲜明的特征,四季的变化影响着我们人类的活动。请看我们学校各个季节的作息时间表。

2.出示学校的作息时间对照表。(要将四个季节的作息时间表综合为一让学生观察) 3.你发现各个季节的安排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4.你觉得学校的作息时间安排合理吗?为什么? 5.你能根据季节的特点设计一份夏季和冬季的作息时间表吗?试一试,填写在28页的表格中。 6.小组交流设计的情况,评一评:谁设计的合理?为什么? 7.季节的变化影响着我们的作息。季节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还有哪些影响呢? (二)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动物的行为和植物的形态也会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改变,我们知道些什么呢?小组里说一说。 2.PPT出示拖足蜂的四季变化图、雷鸟的羽毛变化图,讨论: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也有这样的变化呢?(梅花鹿、雪兔、大雁等) 3.PPT出示银杏等植物的四季变化图。体会四季对植物的影响。 百花齐放的春天、郁郁葱葱的夏季、硕果累累的秋季、万物萧瑟的冬季。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可真不小,让我们留心观察,发现更多动植物随季节变化的秘密吧。 三、自主建构 1.我们周围的动植物在各个季节又是什么样子?你想观察什么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2湘教版必修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生分析: 学生在升上高中之前有一年时间没有进行地理学习,就算在初一、初二年级,大部分学生也只是把地理看成是一个“ 次科” 而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对很多地理基础知识已经遗忘。如何唤起他们的记忆和兴趣,是高一地理教学中迫待解决的问题。 这一节的内容涉及了天文、地理、数学(代数、三角、几何)、物理等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较高。怎样在学生现有水平和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学习,使他们能较好地理解问题,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也是本节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7 ~ 9 年级的地理课中也有地球运动的内容,因此,高中地理要处理好与它的区别和衔接问题。 教材分析: 对于本节的教学处理,可以按教材的顺序,先讲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再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最后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 15 页的活动目的既是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特点的归纳和应用,又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比较法的适用范围、如何设计比较项目、如何分析比较结果等。 恒星日与太阳日” 是教学中的难点,说明时要把握:第一,某一恒星、地面某点、地心第一次“ 三点共线” 到下一次“ 三点共线” 的时间间隔就是一个恒星日,太阳日同理;第二,地球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公转;第三,由于恒星距地球非常遥远,可看作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图 1.14 中的“ 三颗恒星” 实际上是同一颗恒星;而太阳距地球较近,所以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由此产生了恒星日和太阳日在时间上的差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是产生了昼夜交替,要懂得如何确定晨线和昏线,并要明确晨、昏线上的地点分别正处于日出、日落时刻,其太阳高度为0° ,并明确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晨昏线所在平面经过地心;二是产生了地方时差,对于时间计算的问题,要注意讲清基本概念,特别是近似概念,如:时区与区时、区时与地方时、北京的地方时与“ 北京时间” 等。在讲授计算方法之后,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情景进行教学,如打国际长途电话给亲友要选择合适的时间、乘坐国际航班到达目的地要“ 倒时差” 等,一方面提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时间与日期的差异,可以从180° 经线东、西两侧分别是地球上时间最晚和最早的地方,并结合例子来说明。至于“ 地转偏向力”的知识,在本章不必涉及,留待第二章学习。 黄赤交角” 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可以从“ 一轴两面三角度” 和“ 三个基本不变两个变” 掌握它的概念:“ 一轴” 指地轴;“ 两面” 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 三角度” 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交角为 23 度 26 分,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 66 度 33 分,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 90 度。“ 三个基本不变” 是指地球在运动过程中,

湘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1.3 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4、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5、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 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能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能用图或亲身体验 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德育目标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写结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2、绘制有关投影片及教具。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节变化 第三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导入新课]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 4 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讲授新课] 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