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齐老师:葵花宝典第二道防线(齐老师)

齐老师:葵花宝典第二道防线(齐老师)

中大插本政治精华手册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4.,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

义”

4.

A.我们的需求)

B.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需求)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及其关系(多选)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渊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单选)

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单选)

2.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标志着

5.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人民群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

1.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通过的《历史决议》提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A.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

,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和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单选)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的重要传家宝。(多选)

C.独立自主,是把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多选)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理论层面分析)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实践层面分析)

3.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精神层面分析)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的条件下(单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多选)

3.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单选)

4.1987年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单选)

5.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三个有利于”标准等一系列重大思想的阐述。(多选)

6.1997年,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单选)

7.2002年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党章。(单选)

8.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单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中国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

多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理论

C.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D.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E.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F.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理论

G.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H.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I.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多选)

2.为什么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多选)

首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了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现实原因)

其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应人民群众的愿望期盼。(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理论层面分析)

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精神层面分析)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方针。(实践层面分析)

第四节思想路线与理论精髓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思想路线提出的六个阶段,分别考单选)

1.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2.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等著作中,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地哲学论证。

3.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用“实事求是”命题,来倡导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

4.1941年5月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5.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

1.《中国共产党章程》指明“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单选)

A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单选)

B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单选)

C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单选)

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首先,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和发展的全过程。(纵向分析)

其次,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横向分析)

最后,实事求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立体分析)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1.各革命不同时期的区分: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新民主主义社会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4.

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多选)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6.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单选)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单选)

2.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多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两大问题:(单选)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问题:分清敌我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问题或核心问题: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多选)

4.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城市小资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多选)

7.区别新旧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单选)

8.中国无产阶级如何实现革命的领导权(多选)

①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

②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这是坚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

③必须建立和发展人民的革命武装力量,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④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9.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多选)

A.新民主主义革命集中表现在中国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一部分.(革命范围不同)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领导力量不同)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思想不同)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革命前途不同)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

11.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多选)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有认清两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毕其功于一役)是王明

“二次革命论”陈独秀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他割裂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先破后立”)(单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单选)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即“2个没收、1个保护”)(多选)

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的主要内容。

题中应有之义。

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C.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考单选或多项)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A.新民族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就其内容说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就其形式说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

B.新民族主义文化是科学的,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客观真理及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

C.新民族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工作者要用革命文化教育和武装人民大众,使它成为人民大众有力思想武器;同时又要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创作的源泉,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提出

1.1938年11月,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单选)

2.新民主主义道路形成的原因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①中国是众多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根本原因)

②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深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多重压迫和剥削,人民革命愿望强烈(客观原因)

③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为在农村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客观条件。(客观原因)

④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主观原因)

主观原因)

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提出,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比喻为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考单选或多项)

1.统一战线

A.建立统一战线的原因如下:(多选)

第一,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

第二,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不平衡行所决定的。

第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B.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多选)

C.,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多选)

2.武装斗争

3.党的建设

。这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多选)

①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理论意义)

②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实意义)

③中国新民族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世界和平的力量。(世界意义)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辨析题,这个命题是正确的)理由如下:

A.经济上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主义经济居于领导地位;

B.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C.阶级构成上,多种阶级成分并存,无产阶级居于领导地位。

2.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五种经济成分

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

体经济)(单、多选)

3.在新民主义社会,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1952年),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单选)

二、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多选)

2.1953年12月形成了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改造。(即“一化三改”)(多选)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农业和手工业改造的共同点:实行合作社)

(单、多选)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2.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初级组(半社会主义性质)、高级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单选)

3.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个步骤:第一是办手工业供销小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第二是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第三是建立手工业合作社(完全社会会主义性质)。(单选)

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法(单、多选)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我国之所以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首先,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其次,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最后,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多选)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单、多选)

A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四马分肥”: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多选)

B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C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多选)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三、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答案如下:

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关系。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发展生产力奠定制度基础。

第二,社会主义改革是对已经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对社会主义改造,就没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也就没有后来的改革。

第四,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成果的巩固,共同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五,对历史的评价,必须放在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既不能用社会主义改革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也不能用社会主义改造否定社会主义改革。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以及理论依据

1.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初步确立。(单选)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①制度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②经济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政治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④世界意义: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⑤理论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1956-1976年)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1.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要以

. (单选)

3.《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单选)

1.毛泽东在1957年2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单选)

2.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单选)

3.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性质:非对抗性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特点: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解决途径:改革。

4.

互转化的;敌我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单、多选)

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单、多选)

A.思想政治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B.经济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

C.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矛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D.对于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E.党建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F.

6.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单选)

1.党的八大(1956年)

2.”:(多选)

①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

②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

③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3.毛泽东主张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责任制,要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即

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多选题)

A.政治意义: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B.经济意义: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C.理论意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列宁。(单选)

2.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单选)

“强调总依据,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单选)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主观题,背诵)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2社会主义初级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主观题,背诵)

社会主义初级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社会性质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A.经济基础方面的区别: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

B.上层建筑方面的区别: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否确立。

C.指导思想方面的区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整个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否得到基本确立。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阶段。(现代化水平)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的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包括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产业结构)

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经济运行方式)

第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文化教育)

第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人民生活水平)

第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地区发展状况)

第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体制改革)

第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精神文明)

第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国际比较)

三、科学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多选)

2.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首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其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最后,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主观题,背诵)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纲领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纲领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纲领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纲领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本质(1992年南方谈话提出)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多选)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1.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单选)

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1.1988年9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单选)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1.“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也是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思想。

A.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

B.再经过10

C.到21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00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大体用20年的时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

A.经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B.政治: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C.文化: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D.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E.生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中国梦的内涵(多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实现中国梦的途径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

A.

B.

C.凝聚中国力量,就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机活力的关键,是

2.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单选)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发展直接动力的正确认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贡献,也是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依据。(多选)

2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单选)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单选)

第二节全面深化改革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多选)

2.为什么全面深化改革(多选)

A.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必须全面深化改革。(由党决定)

B.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人民决定)

C.抓住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必须全面深化改革。(由未来决定)

二、如何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1.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封闭僵化、也不改旗易帜。(单选)

2.如何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多选)

A.政治层面: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党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多选)

B.经济层面: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单选)

三、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提出,要把握和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些重大关系,包

括:

①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③全局和局部的关系;④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⑤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⑥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2.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辩证关系(单、多选)

A.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单选)

B.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单选)

第三节扩大对外开放

一、对外开放是国家一项基本国策

1.为什么要实现对外开放?

A.对中国发展历史经验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历史原因)

B.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和科技发展机遇的客观要求。(客观原因)

C.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主观原因)

D.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现实原因)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多选)

A.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B.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C.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具有不同的性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多选)

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

答:强调市场不是不要政府,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是起全部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职能是不同的。

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①保持宏观经济稳定;②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③保障公平竞争;④加强市场监管;

⑤维护市场秩序;⑥推动可持续发展;⑦促进共同富裕;⑧弥补市场失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党的十五大(1997年)在深刻总结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单选)

①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②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③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④一切符合“三个有利”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3.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单选)

4.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单选)

5.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多选)

6.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多选)

7.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多选)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数量上的优势)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质量上的优势)

8.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多选)

A.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B.而所有制的现实形式是采取怎么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它不具“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一切反映社会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10.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制经济成分等。(多选)

二、社会主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单选)

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多选)

3.职工收入仍然来自按劳分配。(单选)

4.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生产要素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不动产)。如土地资源以及各种生产资料;一类是人的劳动(动产)。例如,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多选)

三、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1.经济发展新常态主要有几个特点:(多选)

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速度)

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结构)

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动力)

2.经济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A.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B.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化。

C.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重。

D.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积极推动职能转变,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第二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如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答:

1.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单选)

3.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单选)

4.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单选)

5.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必须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1.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单选)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单选)

3.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多选)

①长期共存;②互相监督;③肝胆相照;④荣辱与共。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多选)

①政治协商;②民主监督;③

5.民族区域自治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6.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实行民主自治,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单、多选)

三、全面依法治国

1.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五个基本原则,主观题,了解)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第三、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第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2.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五项任务,主观题,了解)

第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二、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第三、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第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第五、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第一,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第二,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第三,发展基层民主。

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

社会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

A.两者的相同点:

都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

B.两者的不同点:

相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突出核心要素、更加注重凝练表达、更加强化实践导向。

4.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要在社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B.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C.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

D.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E.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A.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

B.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C.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第四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本质属性(单选)

1.社会和谐主要包括三层内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多选)

第五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一、如何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

1.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单选)

2.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单、多选选)

A.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承的首要态度;

B.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循环的基本原则;

C.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第一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第二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单选)

2.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单选)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第一、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第二、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第三、高度自治(高度自治不等于完全自治,理由:1.不允许拥有外交权;2.不允许拥有国防权)

第四、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第五、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三、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1.1992年,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共识,同意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

国原则”(单选)

2.2015年5月,习近平深刻总结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经验和启示,提出新形势下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五点重要主张:

第一、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其核心是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第二、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宗旨。

第三、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

第四、两岸双方要着眼大局,本着互相尊重的精神,不仅要求同存异,更应努力聚同化异,不断增进政治互信。第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大家一起来干。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国际战略

第一节外交和国际战略形成的依据

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多选)

二、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1.战略机遇期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生存、发展或实现某些方面重大突破时的有利时期。 (单选)

第二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一、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方针。这三大方针为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单、多选)

2.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本内容: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②互不侵犯;③互不干涉内政;④平等互利;⑤和平共处,成为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多选)

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1.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单选)

2.新型国际关系,“新”在合作共赢。(单选)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一、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单选)

1.为什么要坚持实现共同富裕?(多选)

第一,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

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第二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多选)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是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质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多选)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一是队伍迅速壮大;二是发生重大变化,综合素质迅速提高;三是岗位流动加快。(多选)

3.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单选)

4.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全党和全社会都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多选)

劳动在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地位;知识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人才是知识资源载体;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劳动,创造过程即是劳动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干的过程。把“四个尊重”作为一项重大方针,其着眼点在于坚持群众路线。(单、多选)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单选)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多选)

2.为什么会产生新的社会阶层?(多选)

首先,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是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重要条件;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

最后,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第三节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一、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1.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1个旗帜,1个主题,1个方针,3个服务)

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方针;积极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服务,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服务。

二、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1.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繁多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多选)

A.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单选)

B.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单选)

C.各民族的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单选)

第十二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第一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为什么是历史和人民选择)

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党的领导;

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党的领导;

第三,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凝聚亿万人民力量,需要党的领导;

最本质的特征。(单选)

第二节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我党面临的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多选)

2.

3.脱离群众。(单选)

第三节全面从严治党

一、如何实现全面从严治党

1.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2.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

3.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

4.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二、为什么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1.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经验;

2.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应对国际国内风险考验、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客观需要。

3.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A.全面从严治党的含义:

所谓“全面”就是治党要覆盖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等各个领域;所谓“从严”,就是用更严格的标准管党治党,对党员的要求要比对普通群众的要求更严格,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

B.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意义:

第一,表示着党对自身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

第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保证。

单选)

第一,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第二,严格党内生活,开展积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第三,坚持从领导干部抓起;

第四,建立抓作风的长效机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