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财政学重点

财政学重点

财政学重点
财政学重点

财政学重点

1. 财政的定义和特征:

(1)财政的定义: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要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现象。这一定义包含三大要素: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2)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共需求;3)财政分配的对象是剩余产品的价值。

(2)财政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国家主体性、收入和支出的对称性

2. “公共财政”和“国家财政”的主要区别:

(1)预算决定的性质不同。公共财政预算的决定具有明显的公共性;而国家财政的预算强调政治权力的作用,并不具有必然的公共性。

(2)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不同。公共财政的收入主要通过以公共权力为基础的税收征集,而国家财政的收入既可以通过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资产收益取得,也可以依据公共权力和收费取得。

(3)财政支出的方向不同。公共财政的支出是提供公共商品,而国家财政的支出则可能提供(甚至主要提供)私人商品。

3. 公共需求的含义和特点:

(1)含义:公共需求是当众多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时所产生的需求。

(2)特点:受益的外在性;需求的整体性;一般通过公共机制来满足。

4. 公共商品的含义和特点:

(1)含义:公共商品是用于满足公共需求、通过公共机制提供的商品。

(2)特点:1)非排他性,即无法排斥他人对同一个商品的消费;2)非竞争性,即人们对公共商品的消费,并不妨碍他人对该商品的同时消费。以上两条是基本特征,其中非竞争性是最基本属性,它是公共商品最重要的标志。

(3)其他特性:生产或提供的不可分性、规模效益较大、初始投资大、具有自然垄断性等(4)类型:按照公共商品的公共程度,可分为以下两类:1)纯粹公共商品,即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完全用于满足公共需求的商品。2)混合商品(准公共商品),即兼有公共商品特征和私人商品特征的商品,或者说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基本特征之一的商品,或者说是具有一定排他性或一定竞争性的物品。

5. 公共选择的规则:

(1)一致性规则:又称一致满意规则,是指在公共选择过程中,任何一项提案在最终成为公共政策之前,必须获得所有投票者的赞成。

(2)多数性规则:是指一项提案最终成为公共政策之前,必须经过多数投票者的赞成。有两种多数:一是简单多数(超过二分之一),二是复杂多数(超过三分之二)。

(3)最优多数规则:是指在公共选择过程中,成本最低的多数性规则。这里的成本包括抉择成本和外部成本。抉择成本和外部成本之和最小的那个多数就是最优的多数。

6. “投票之谜”

(1)定义:是指在所有可供选择的方案中,没有一个方案能够获得多数票。

(2)中间投票人:是指在所有投票人的偏好中,居于中间位置的投票人,又称中位选民。

(3)中间投票人定理:如果所有投票人的偏好是单峰的,那么在多数投票规则下,投票的结果是中间投票人获胜。

(4)阿罗不可能定理:阿罗认为:要寻找这样一种决策机制,即它所产生的结果不受投票程序的影响,同时又不限制投票人的偏好以及进行的独立决策,并能最终将所有个人的偏好转换成一种社会的偏好,是不可能的。

(5)“投票之谜”之解:在多数投票规则下,要避免“投票之谜”,并能产生最优方案。

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投票人应具有单峰偏好。2)对方案进行两两表决。3)通过下面两个方法,来充分显示投票人的偏好强度:①可以用“打分投票制”,来显示投票者的偏好强度;②允许进行“投票交易”,来显示投票者的偏好强度。

7. 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条件:

(1)交换效率的实现条件:(交换的一般均衡)用“埃奇沃思盒”表示,用合同曲线(或交换契约曲线)来说明。交换效率的实现条件就是所有个人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

(2)生产效率的实现条件:(生产的一般均衡)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加以说明。生产效率的实现条件是任何生产要素对于所生产的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转换率都相等。

(3)综合效率的实现条件:(生产和交换的一般均衡)寻找生产可能性曲线和合同曲线的交叉点。综合效率的实现条件是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转换率,必须等于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

8. 市场失败及其主要表现:

(1)含义:市场失败,是指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某些缺陷和外部环境的某些限制,而使单纯的市场机制无法把资源配置到最佳状态。

(2)市场失败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六个方面:1)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2)不能有效地解决外在性问题;3)市场竞争旳不完全性;4)市场信息不充分;5)收入分配不公平;6)宏观经济的波动

9. 政府的经济职能:1)确立法律体制;2)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发展;3)影响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4)建立影响收入分配的方案。

10. 政府失败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1)主要表现:1)政治制度失灵。这是最严重的失败,它产生的效率损失之大是任何市场失败都无法相比的。2)权力滥用、预算扩张明显。过多干预,各级各部门都试图增加本身预算。3)成本高,浪费多,寻租普遍。寻租是人们凭借政府保护而进行的寻找财富转移的活动,寻租的根源是政府。4)官僚主义严重,机构不断膨胀,人员不断增加,而效率却不断下降。

(2)主要原因:1)政府能力的有限性:包括信息的获取、对私人反应的控制、对官僚主义的控制、政策决定过程中的困难等等。2)政府行为越界:集中表现在本该选择市场交易方式,却选择了使用政治交易的方式。另外,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总是以一定的强制性为前提的,因而有一种天然的扩张趋势和不可逆性。

11. 财政职能:是财政在一定经济模式下客观上固有的功能,是财政本身所具有的属性。

12. 收入分配职能

(1)含义: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

(2)公平的判断:公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公平,二是社会公平。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是两种不同的公平准则,区别在于二者的着眼点和目的不同:经济公平着眼于分配的过程,目的是提高效率;社会公平着眼于分配的结果,目的是社会的稳定发展。财政职能所讲的公平主要是社会公平,反映一个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3)主要内容:1)通过税收对收入水平进行调节。比如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等,主要是把富人手里的一部分资金征集起来。2)通过转移支付。比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以增加低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收入。3)完善社会福利制度,改善全体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可使低收入者实际收入增加,缩小个人收入差距。4)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打破人口流动壁垒,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遏制城乡差别、

地区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13.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微观因素:

(1)需求方面:1)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公共商品就整体而言,收入弹性较高,价格弹性较低。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公共商品的需求会以较快速度增长;二公共商品价格的上涨,则不会导致人们对公共商品需求相应地减少。2)对公共商品的偏好。影响偏好的主要因素有:收入、价格、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技术进步因素、公共选择的过程等。

(2)供给方面:1)服务环境(生产环境)。比如社会治安、社会摩擦、环境污染等。随着服务环境恶化,为保持公共服务水平,必须增加财政支出。2)产品质量。人们对公共商品需求的增长,更多的是对质量要求的提高。这就必然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3)投入品价格(相对价格效应)。公共部门的活动是劳动密集型的,其生产率低于私人部门。而公共部门的工资增长率往往等于私人部门,因此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必然会扩大。

14. 财政支出结构(分类):财政支出结构,是指财政支出具体项目的构成比例。

(1)按照政府职能分类:维持性支出、经济性支出、社会性支出

(2)按照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支出、转移支出

(3)按照支出的具体用途分类:1)国防支出;2)国家管理支出;3)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支出;4)经济建设支出;5)社会保障支出;6)债务支出等(4)按照支出的受益范围分类:一般利益支出、特殊利益支出

15. 财政支出效益的基本评价方法:财政支出效益的基本评价方法是成本—收益分析法。所谓成本—收益分析法,是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投入与实现的收益进行分析评价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是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通常以计算投资项目的净收益现值为评价标准。分析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成本、收益的计量范围。2)贴现率的选择。既要反映社会机会成本,也要反映对未来消费的评价。一般比私人企业投资收益率高。3)收益与成本的估价。可采用影子价格,或者是问询方式。4)未来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对不确定结果的判断方法有五种:一是选择期望值最大的方法;二是敏感性分析法;三是平均概率估算法;四是风险最小化标准法;五是遗憾最小化标准法。

16. 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要求:所谓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是指通过评价财政分配资金的合规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率,优化财政支出的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完善我国财政支出效益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根据中央决定,必须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为此,必须注意下面几点要求:1)要明确目标;2)要确定原则;3)要使用科学、规范、符合实际要求的方法;4)关键是要确定合理的评价指标;5)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适合的调整与完善。

17. 公共投资支出的范围:

(1)关于公共投资的范围,理论上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仅限于纯公共产品。20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范围不断扩展,扩大到有关国民经济全局的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

(2)从实践上看,各国公共投资的范围都不完全相同。不同的国家,因经济体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公共投资的范围也不完全相同。一般说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范围大些,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范围小些。但不同中,也有大体相同之处:1)确定公共投资范围的根本标准相同。那就是是否有利于提高宏观效率,促进社会公平。因为私人投资追求的是微观效率,而公共投资追求的则是宏观效率,并兼顾公平的要求。2)公共投资的主要部门大体相同。那就是基础产业部门、农业部门以及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等领域。在必要时,也对一些新兴产业部门的创建也进行投资。

18. 基础产业的含义及其特点:

(1)含义:基础产业是指社会经济活动所依赖的基础设施与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包括各

类交通设施、水利设施、通讯设施及城市公用事业。基础工业主要指能源工业(如煤炭、原油和各种电等)和基本原材料工业(如钢铁、建材、石化等)。基础产业是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它决定着其他产业的发展水平。要使国民经济保持长期、快速、协调和有效的发展,就必须首先发展基础产业。

(2)基础产业的特点主要是:基础性、自然垄断性、混合商品属性

19. 政府对农业投资的必要性:农业之所以成为公共投资的一个重要内容,与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及其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

(1)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从经济角度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前提。农业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农业为工业提供最重要最基本的原材料;农业是工业生产的主要市场之一;农业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资本积累的源泉;农业为工业化提供了剩余劳动力等。2)从政治角度看,农民是国家政权巩固的基础,是国家自立的基础。一方面,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另一方面,国家自力更生的能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发展。3)从社会角度看,农村稳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

(2)农业的特点:1)农业面临着双重风险:市场风险与自然风险;2)农产品市场是一种典型的发散型蛛网市场;3)农业比较利益低。

20. 政府对农业投资的重点范围:(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投资:主要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如防洪灌溉工程、水土保持工程、风水防护工程、以及农用电网建设等。(2)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投资。

21. 国家管理支出的内容与特点:

(1)国家管理支出:是指政府为维持社会秩序和提供公共劳务而安排的支出,通常也称行政管理支出。

(2)主要特点有:第一,提供的是纯公共商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第二,消费性。行政支出是一种纯消费性支出,结果只能引起社会物质产品的消耗和价值的丧失,而不能实现价值的补偿和增值。第三,低收入弹性。行政支出提供的是社会经济运行所必需的秩序,属于必需品。人们对它的需求,一般不随收入增长而相应增加。第四,连续性。只要国家机关存在并行使其职能,就需要连续不断地行政支出予以保证。第五,稳定性。国家职能和国家机关的设置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所以国家管理支出具有相对稳定性。第六,效率难以考核。没有客观的标准。

22. 影响国家管理支出的主要因素:

(1)机构设置:机构设置越多,行政开支越大。

(2)人员配备和公务员素质:人员配备越多,公务员素质越低,行政开支越大。

(3)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外部的监督体系:内部激励机制是指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私人目标和社会目标一致化的利益诱导机制。内部约束机制是指防止私人目标和社会目标非一致化的利益处罚机制。外部监督是指国家机关以外的单位、团体和个人对国家管理部门的监察和督促。内部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外部的监督体系越健全,行政开支就越节约。

(4)一些客观因素的变化,也可能影响一定年度内行政经费的变动。

23. 国防支出的含义与特点:

(1)国防支出:是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安全需要,而用于军队和其他国防建设的费用支出。

(2)同国家管理支出相比,国防支出所提供的服务,也具有纯公共商品的属性和纯消费性。二者区别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需求的外生性和供给的内生性;二是资金的密集型。24. 国防支出的影响因素:

(1)政治因素:包括国内政治因素和国际政治因素。

(2)经济因素:国防支出规模——国家财政状况——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

(3)经费使用效率因素:经费使用效率越高,国防支出规模越小。

(4)兵员制度:义务兵役制不同于自愿兵役制。

(5)其他因素:即一定时期的国防开支,还受物价水平、技术水平和地域因素的制约。

25. 事业支出的含义与特点:

(1)事业支出: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众非物质需要而安排的,用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保等社会服务的事业性支出。也称为社会性支出。

(2)特点:1)它是对混合商品中的公共商品部分的成本补偿。2)对它需求的收入弹性较高。它不是基本需求,而是一种发展需求。这种需求的增长速度一般快要人们收入的增长速度。3)它具有部分的投资性质。

26. 社会保障的含义与构成:

(1)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为帮助社会成员克服因种种风险造成的物质生活困难,维持其基本生活条件,依法进行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活动。

(2)它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1)社会救济:社会救济是由国家和社会向因残疾、自然灾害或意外事件等不可抗拒的力量而使维系生命所需要的物资来源中断的那部分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的一种形式。社会救济有两个特点:第一,它的接受对象是社会弱者,所以不以接受者预先支付一定费用作为受助的前提;第二,受益人具有选择性,即只有经过调查被证明符合条件的人才能得到救济。这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第一层次,提供的是基本生存保障。

2)社会保险:这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第二个层次,提供的是日常生活保障。它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障是社会成员因遭受年老、生病、失业、或意外事件而导致收入来源减少以及发生其他生活困难时,从国家、社会或有关部门获取物质帮助的制度。我国社会保险的项目有五个: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由国家、地方举办的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对象的福利事业。如教育、科学、环保、文化、体育、卫生设施,为城乡居民提供的各项补贴,为残疾人和丧失劳力者举办的各项服务等。这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第三层次,它满足的是人们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又被称为“高层次的社会保障措施”。

27.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区别:

(1)第一,二者体现的经济关系不同。社会保险在政府和社会成员之间不存在商业性关系;而商业保险在保险公司和投保人之间就是一种“多投多保、少投少保、不投不保”的商业性关系。

(2)第二,二者的资金来源不同。社会保险的保险基金除了来自受保人和其就业单位交纳的保费之外,政府财政还给予一定的资助;而商业保险的保险基金只能来源于被保险人个人缴纳的保费。

(3)第三,二者的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不同。社会保险的受保人领取保险金的权利和交纳保险费的义务之间,虽在数量上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不对等;而商业保险的权利和义务之间则是完全对等的关系。

(4)第四,二者的保险原则不同。社会保险实行强制保险原则,由国家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强制实施;而商业保险则只能实行自愿保险原则。

28. 社会保障的社会经济功能:社会保障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保护器;社会保障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社会保障是经济发展的调节器;社会保障有利于调节和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

29. 财政补贴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双重作用):

(1)财政补贴的积极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补贴的主要作用是弥补市场机制自身的缺陷而发挥功能。具体地说,有以下五点:1)促进具有外部经济的部门发展,优化资

源配置;2)配合自然垄断领域的价格管制,提供社会福利;3)推行倾斜式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发展;4)平抑产业和价格波动,保证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稳定;5)促进出口贸易,增强民族工业竞争力。

(2)财政补贴失控的消极影响:财政补贴只能是一种辅助性的调节手段。如果过度使用,会造成以下不良影响:1)增加国家财政负担;2)引起通货膨胀;3)消弱价格杠杆的作用;4)助长经营管理落后和浪费现象;5)造成收入分配不公。

30. 财政收入规模的衡量指标:财政收入规模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财政收入的总量。一般采用绝对量和相对量两类指标加以衡量。

(1)绝对量指标:绝对量指标是财政总收入。绝对量指标具体反映了财政收入的数量、构成、形式和来源。它适用于计划指标的确定、完成情况的考核以及财政收入规模变化的纵向比较,适用于静态和个量分析。

(2)相对量指标:相对量指标是财政集中率,即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总额占国民收入(GNP或GDP)的比率。它适用于衡量财政收入水平、分析财政收入动态变化以及财政收入规模的横向比较,适用于动态和总量分析。

31.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1)经济技术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是决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基础。一般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财政收入规模会不断扩大。从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看,技术进步起着关键作用。

(2)收入分配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因素:一般说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政府在收入分配中起着主导作用,财政收入规模相对较大;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市场在收入分配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财政收入规模相对较小。

(3)其他因素:价格因素、特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因素、政府的职能范围和宏观经济调控因素

32. 财政收入的形式结构:税收、国有资产收益、公共收费、公债收入

(1)税收:税收是现代国家最主要的财政收入形式,一般占世界各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在70%以上,目前在我国,税收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90%左右。税收成为最主要的财政收入形式是由公共商品的属性和税收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所决定的。

(2)国有资产收益: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身份,以资产占用费、上交利润、租金、股息、红利等形式所取得的收益和国有资产的转让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大小的决定因素: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经营方、国家规定的利润分配制度。

(3)公共收费:公共收费包括规费和使用费两种。前者指政府部门为公民个人提供某些特定服务或是特定行政管理所收取的工本费和手续费。后者指政府部门对其所提供的公共设施的使用者按一定标准收取的费用。

(4)公债收入:所谓公共债务收入,是指国家通过信用方式取得的有偿性收入,也称为公债或国债。一般来说,债务收入是在国家财政收不抵支时,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所运用的主要手段。其产生和发展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正常财政收入不能满足支出的需要;二是社会上可供借贷资金的存在。

33. 公共收费的类型:

(1)按收费的性质划分

(2)按照收费资金的管理渠道划分:财政预算内管理的收费、财政预算外专储性收费、执收单位自收自用的收费

(3)按收费的实体划分:

1)行政性收费

2)事业性收费:事业性收费是实行事业管理的单位按规定标准向服务对象收取的费

用。如医疗卫生收费、教育收费、文化艺术收费、气象服务收费等。

3)经营性收费:经营性收费是国有经营单位向社会提供私人商品时按市场原则所收取的费用。如交通运输费、房屋租赁费、文化娱乐费等。

(4)按公共收费的目的划分

34. 公共收费——政府的收费价格政策:

(1)低价政策:收费价格低于物品或服务供给的成本耗费水平,适用于混合商品、有益物品的供给。

(2)平价政策:收费价格大体相当于物品或服务供给的成本耗费水平,适用于自然垄断行业提供的物品或服务及外部收益不大的一般物品或服务。

(3)高价政策:收费价格高于物品或服务供给的成本耗费水平,对特定的社会经济行为进行管理和控制。

35. 公共收费的定价方法:

(1)平均成本定价法

(2)二部定价法:收费分两部分定价:一部分是按期定额收费,与使用量无关——固定成本耗费;一部分从量收费——变动成本耗费。二部定价法以经营单位的财务收支平衡为条件实现经济福利最大化。

(3)高峰负荷定价法:当消费达到高峰时,定价较高;当消费走向低谷时,定价较低。

36. 公债的含义与特点:

(1)含义:公债,即公共债务,是政府为解决正常财政收入的不足,或实施特定的经济调控政策,以信用形式筹集资金而形成的债务。公债是各级政府借债的统称。中央政府的债务称为中央债,又称国债;地方政府的债务称为地方债。

(2)特点:有偿性、自愿性、灵活性

37. 公债的经济效应:李嘉图等价定理

(1)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融资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没有任何区别,即债务和税收等价。

(2)李嘉图等价的观点的逻辑基础是,假定能预见未来的消费者知道,政府今天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意味着未来更高的税收,通过发行国债而不是征税为政府支出筹资,并没有减少消费者生命周期内的总的税收负担,惟一改变的是推迟了征税的时间。

38. 衡量公债规模的指标:

(1)绝对规模的指标:历年累积债务的总规模、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

(2)相对规模指标:

1)债务负担率=当年累积未清偿公债余额/当年国内生产总值×100%

2)债务依存度=当年公债发行总额/当年财政支出总额×100%

3)偿债率=当年公债还本付息额/当年财政收入总额×100%

39. 公债债务风险及其防范要求:

(1)公债的财政风险:举债规模过大,导致财政收支体系和债务清偿机制紊乱,使财政陷入支付困境。

公债的货币风险:因举债引发通货膨胀,使正常经济活动秩序遭到破坏。

(2)防范要求:1)严格控制债务规模;2)合理确定公债资金用途,提高资金使用效益;3)优化公债的结构;4)建立政府债务预警指标体系,防范债务风险;5)建立合理的公债本息偿付机制。

40. 公债的利率:

(1)公债利息是公债资金的价格

(2)公债的计息方式:单利和复利

(3)影响公债利率水平的因素:市场利率;政府债务信誉;公债期限长短;流动性差、变现能力弱的公债,利率应高些,相反,则应低些。

41. 偿债的资金来源:

(1)经常性财政收入

(2)预算盈余

(3)举借新债:即从每年新发行的公债收入中,提取一部分来偿还旧债的本息。

(4)偿债基金:是政府每年从预算收入中拨出一定数额的专款,作为清偿债务的专用基金。为偿还债务提供了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

42. 公债偿还的方式:

(1)一次清偿法:指国家定期发行公债,在公债到期后,一次还本付息。

(2)抽签偿还法:指政府通过定期抽签、确定应清偿的公债的方法。

(3)市场购销法

(4)以旧替新法

43. 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是指一国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2)财政政策目标:财政政策所要实现的期望值。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稳定增长、公平分配。

44. 财政政策的分类: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

45.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现代财政体制本身就具有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保持稳定作用的政策,如财政的若干收支形式:个人所得税、失业救济金、失业保险金、福利计划和济贫支出等。这些财政政策工具又被称为“自动稳定器”。

46. 财政政策的选择:

(1)经济过热阶段的财政政策选择:应选择紧缩性财政政策,以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

(2)经济过冷阶段的财政政策选择:应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3)经济正常发展阶段的财政政策选择:应选择中性财政政策,即保持财政收支平衡。

47. 货币政策手段:法定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再贷款、贷款规模控制、利率控制

48.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

(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配合,即所谓“双松配合”。

(2)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配合,即所谓“双紧配合”。

(3)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相配合或者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相配合,即所谓“松紧配合”。

财政学考试重点知识

导论: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 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区别: 1、公共财政预算决定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公共财政直接决定于公共选择过程,政府只是代理执行。 国家财政的预算强调政治权力的作用,并不具有必然的公共性。 2、公共财政的收入是基于公共权力,主要通过税收征集收入。 国家财政的收入即可通过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资产收益取得收入,也可依据公共权力和收费取得收入。 3、公共财政支出是提供公共商品。 国家财政支出可能(甚至主要提供)私人产品。 第一章 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中存在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6)偏好不合理 (7)市场不完全 (8)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 外部性:指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意外的方式影响他人福利的情形。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政策 政府干预失效: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行为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产生新的缺陷,进而无法使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的情景。 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性(4)政府机构和公共预算的扩张。

政府的寻租活动:通过政府管制的寻租、通过关税和进出口配额的寻租、在政府订货中的寻租。 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实现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效率配置的功能。 2、收入分配职能: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对市场机制形成的收入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和增长的职能 4.从我国财政支出看财政维护国家的职能(政治职能) 洛伦兹曲线: 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曲线越弯,收入水平越不公平。 基尼系数:G=A/A+B 0

财政学的复习重点

财政学复习重点 (纯粹是个人整理,准确与否自行定夺) 1、财政的产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首要条件是经济条件(剩余产品),必要条件是政治条件(国家的产生)。根源是公共需求。 2、财政概念: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及财产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包括组织收支、调节控制和监督管理的活动等。 3、三种财政各自的特点: ①家计财政(自然经济):作为私人性质的财政,基本上是不干预经济的,追求财政年度平衡,通过实物和力役的征调使用来开展活动。 ②国家财政(计划经济):是国家计划配置资源的基本财力手段;直接服务于国营经济。 ③公共财政(市场经济):弥补市场失效;一视同仁服务;非市场营利性;法制化的财政。 4、财政分配与生产的关系: (1)生产决定财政分配:①生产为财政分配提供对象;②生产结构决定财政分配结构;③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财政分配的性质;④参与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财政分配的特定形式。 (2)财政分配制约生产:①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的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首先,财政资金的积累和投资制约着生产的发展,其次,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的正常进行;②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结构;③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巩固和发展。 5、财政分配与信贷分配的关系: (1)区别: 财政分配是以国家为主体,具有强制性、无偿性、长期使用性特点的分配,除债务收入外,都是以无偿的方式取得的,因而在资金使用上可以不受资金来源的限制,主要供无偿使用,也可以要求有偿,主要供长期占用,也可以短期占用,因此可以用于满足各种不同性质的资金需要。 信贷分配是以银行为主体,具有自愿性、有偿性、周转性的特点的分配。银行与货币资金的供应方或需求方处于同等地位,在自愿的基础上签订合同;信贷分配让渡的使用权必然以有偿为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古代欧洲最早的财政思想的表现者是古希腊的色诺芬。在《雅典的收入》一书中,他讨论了希腊雅典的财政收入问题,并建议由国家购买奴隶,并将他们出租以增加国家的收入。 2、春秋战国的《国语- 齐语》中管仲提出了“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的财政政策 3、威廉·配弟的《赋税论》被誉为西方最早的财政学专著。此书是在重商主义向古典经济学派的过渡阶段。 4、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阐述财政理论的经济学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三.现代财政理论 5、凯恩斯以前的经济理论,并不认为经济会一直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但认为偏离充分就业的状态是暂时的。 6、凯恩斯主义者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理论基础,把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结为 “ 有效需求不足”,要求政府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原则,实行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提出了政府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实现充分就业的一整套理论政策体系。 第二章财政学的福利经济学基础 1、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帕累托建立了公共决策的理论基础。 2、帕累托效应及其实现条件【资源配置最优】:任何政策的改变都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这一概念常常被作为评价资源配置合意性的标准。 实现条件:竞争可以保证帕累托效率条件的实现 3、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是指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 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4、无差异曲线及其特征:无差异曲线( Indifference curve )是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两种物品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相同的线 特征: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斜率是负的;第二,在每种商品都不被限定为多了比少了好的前提下,无差异曲线图中位置越高或距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越高;第三,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四,无差异曲线通常是凸向原点的,这就是说,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5、追求结果的公平——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平等主义: 【1】功利主义:边沁早在1789 年便提出社会行为的目的应该是“增进最大数人的最大幸福”。这种被称为功利主义的思想追求的是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个人所得税制度 的累进设计符合功利主义的公平观。 ( 功利主义者认为①个人的效用可以用技术来衡 量,社会福利是所有社会成员福利的总和。②如果财富从富人手里转移到穷人手中造成穷人效用的增加大于富人效用的减少,被认为收入分配比以前公平。 ) 【2】罗尔斯主义 (短板效应) :社会福利仅仅取决于境况最差的个人的福利情况,即只有境况最差的人的状况得到了改善,社会福利才会得到改进。 第三章市场失效与财政职能 1、信息完备:p42 信息不对称:当交易双方中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于另一方时就存在信息不对称。 ① 逆向选择:市场交易中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的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 质品的情形。 ② 道德风险:市场交易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控制和采取的行动时所发生的知情方故意不采 取谨慎行为的情形,由于知情方故意不采取谨慎行为也许会招致对交易中另一方的损害。 2、囚徒困境:p44 反映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 3、外部效应:p44 一个人或企业的行动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的利益,但又没有负担应有的责任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公式:U A=U A(X1,X 2, ?X n,Y 1) 某一个人或企业的效用所控制的活动其他人或单位的活动

财政学重点整理

财政学重点整理

名词解释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财政补贴是指国家财政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一种补偿。主要是在一定时期内对生产或经营某些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的企业或因提高商品销售价格而给予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补偿。 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把各种闲散资金,特别是民间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由财政部门掌握管理,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前提下,采用直接或间接贷款方式,支持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生产和事业的一种资金活动。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外部效应也可解释某个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他自身的成本和收益上,而是会给其他的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者坏处。 起征点,又称“征税起点”或“起税点”,是指税法规定对征税对象开始征税的起点数额。征税对象的数额达到起征点的就全部数额征税,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 免税额是指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税收支出: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这是一种间接性支出,慎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指政府增加开支的同时,相应增加同量的税收。即政府税收增加量等于政府购买增加量时叫预算平衡。平衡预算乘数指政

财政学复习资料-重点讲解学习

财政学复习资料-重点

1财政: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的分配活动, 2市场失灵:现实的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与不足 3外部性:无法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市场交易成本或收益 4纯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并不会导致任何其他人消费的减少 5收入分配职能:是指财政运用多种方式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调节,以期达到收入分配的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6消费的排他性:指产品一旦被供给,不能将任何人排除在该产品的消费之外 7科斯定理:认为外部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产权界定不明确或界定不当 8庇古税:通过使卖者支付与每单位产出的边际外部成本相等的费用来实现负外部性的内部化 9公共选择:指人们通过整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从而把个人偏好转化为集体决策的一种机制或过程,它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机制 10投票悖论:虽然单个个人的偏好是一致的,但在多数票规则下却得不出一致的集体偏好11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向企业和个人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也包括用于进行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12转移性支出:是政府为实现社会公平目标,单方面对居民和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的无常财政拨款,不以获得同等价值的商品或服务作为补偿,受益者得到财政的转移资金后也不需要返还给政府 13瓦格纳法则: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国家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从而导致政府经济活动不断增加,所需的公共支出将不断增加 14财政投资性支出:也称为财政投资或公共投资,是以政府为主体,将其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中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一种集中性,政策性投资 15现收现付制:是指以横向平衡原则为依据,以当期正在工作的所有人的缴费来支付现在保险受益人开支的制度 16财政补贴:是指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政策目标,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财政分配,向特定的企业或私人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 17支付能力原则:政府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成本费用的分配,要与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相联系 18税收收入效应:对消费者表现为国家征税之后会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的购买量,而居于较低的消费水平。对生产者表现为政府课税之后会使生产者可支配的生产因素减少,从而降低了商品的生产能力,而处于较低的生产水平。 19税收中性:不对纳税人的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产生任何影响 20次优税收:是指在满足政府一定收入规模的前提下,课税所导致的效率损失或超额负担最小 21宏观税收负担:亦称总体税负,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家在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中,以税收形式集中的收入总额。 22公平定价:政府相关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产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23债务负担率:是指当年国债累积余额占GDP的比例

财政学知识点总结

一、私人物品:排他性竞争性公共物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政府通过无偿征税提供公共物品财政分配目的:弥补市场缺陷分配主体:政府部门公共企业部门分配对象:剩余产品 二、市场失灵:自然垄断公共产品问题混合产品和外溢性问题市场的不完全信息的不完全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失衡偏好不合理分配不公平 政府经济活动范围:市场失灵领域几个方面:提供司法制度商品与服务行政管理调节经济运行管理金融市场调节收入分配 政府失灵:公共选择的困惑公关经济政策的失效政府行为职能作用失效 政府与市场的分工:资源配置作用范围作用层次(宏观微观) 公共与效率准则的实现(政府致力于公平,市场于效率) 三、公共财政的职能:资源配置公平分配经济稳定与发展 资源配置职能含义:通过各种财政手段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分配,直接或间接引导资源流量、流向,从而引起资源最优分配的功能。内容:涉及社会总资源的划分比例(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比较合理,则政府分配资源的份额也就比较合理)涉及政府内部资源配置(提高政府部门内部资源配置效率,在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尤其是财政投资结构)涉及非政府部门内部的资源配置(运用间接方式如税收、补贴)手段:支出和税收 分配职能含义:运用各种财政手段调节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使之符合社会公认分配状态的功能。手段:制定公平的财富制度合理运用累进的个人所得税通过转移支付对低收入者进行补贴对低收入者能够获益的项目提供资金或进行补贴 经济稳定含义:以财政政策为手段,以保持高就业率、合理程度的物价稳定、适当的经济增长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功能。手段:既定的预算杠杆影响总需求预算政策上的变化影响总需求财政制度的内在适应性影响总需求(收入和支出水平对经济发展变化的内在适应性) 四、公共支出:1按用途分: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国债利息支出其他2按经济性质:购买性支出(直接影响商品或劳务流通资源配置,挤出效应,拉动效用)转移性支出(实质在国民收入分配基础上再次分配,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西方关于公增摸增长:1,瓦格纳:政府扩张法则2,皮考克和魏斯曼:公共收入增长引致3,马斯格雷夫:公支增长发展模型4,鲍莫尔:非均衡增长模型 公共支出结构:1,正确界定支出范围2,优化公共支出结构:保证国家实现基本职能需要确保社会实现公共性开支需要(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重视基础产业领域投资(工业社会公共建设基础,农业)支持国有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当资源量一定时,要完成某个项目在多种方案中,根据一定方法计算出各种方案的成本和收益,比较后选择方案。 费用最低选择法公共劳务定价法 五、科教文卫支出性质:静:属于非生产性支出,不能对当年物质生产发挥作用动:具有部分生产性支出性质,提高劳动者素质,技术革新,生产率提高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所占比例会增高 分析发展科教文卫管理:明确指出范围,完善财务制度,改革财务管理方式,推行定额管理改进资金分配方式,多方式发展,筹集资金 六、政府投资:政府为实现职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投入资金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特点:微观上可以是不赢利和低利项目,资金来源无常,可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可投资于具有外溢性的项目,具有开发性和战略性 原则:弥补市场失效原则,维持市场配置功能,调节国民经济运行原则 领域:(竞争性,基础性,公益性)1,社会公共性公益性领域2,基础性投资领域

(完整版)公共财政学重点整理

1.为什么市场会存在缺陷和失灵? 1)市场缺陷:现实中市场充分竞争所需要的四个基本假设条件都是不充分的,或难以具 备,因而,在实际的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本身出现低效率状态. 2)市场失灵:由于每个人只追求自我利益,那些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却无人 提供,由此必然使社会处于难以运转的状态. 2.为什么要有政府?政府存在的合理性依据是什么? 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必须矫正其固有的缺陷和弥补市场失灵,这就需要某种不同于自利主体的公共主体执行这一社会职能.这种公共主体就是国家及其政府. 3.为什么把市场失灵作为一种方法?主要运用在哪些方面? 1)通过市场实验或试错来验证市场机制失灵的领域,由此确定政府和公共部门进入领 域的合理范围. 2)通过市场失灵方法,证明某些具有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可以推向市场,政府应从该” 越位”领域退出,而某些服务则不能简单推向市场,否则,其公益性就会丧失.例如,医 疗体制改革. 4.财政模式与财政体制有怎样的关系? 财政模式是财政体制的上位概念,财政模式是抽象存在的,而我们在认识某一国家的财政时,所看到的是具体的财政体制,可以根据财政体制的本质特征和属性指出其属于哪种财 政模式. 5.你怎样理解公共财政模式及其特征? 公共财政模式是与市场经济社会相对应的财政模式.该模式要求从市场与政府关系界定财政职能. 公共财政模式的基本特征: 1)公共财政是纳税人的财政 2)公共财政以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 3)公共财政应向社会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 4)公共财政是民主财政 5)公共财政是法制财政 6.什么是财政伦理?应怎样认识公共财政的伦理价值标准? 1)财政伦理即关于财政在整个社会关系体系中进行活动应遵循的一系列价值标准或 道德标准. 2)公共财政的伦理从总原则上说,就是在市场经济中,全体纳税人将全部税收委托给政 府以用来弥补市场失灵,换言之,凡是用于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支出活动都是符合公 共财政的伦理的. 1.简析制约财政职能的因素 1)财政本质对财政职能的制约 职能是事物固有的功能,这种功能系事物本身的质所决定的.从这一角度看,财政本 质是决定财政职能最重要的因素.

财政学考试复习知识点汇总

税收中性: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两种含义: ?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 ?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 ?特别注意,税收的中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忽视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而应在市场起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两者取得最优的结合。 ?税收中性强调税收对经济不发生额外的影响,经济体系仅仅承受税收负担,不再给纳税人和社会造成其他额外损失或额外收益。其实质是,国家征税不应对市场机制产生影响,课税时,市场机制仍然是影响资源配置和纳税人决策的主要力量,税收不应成为影响资源配置和纳税人经济决策的主要因素 超额负担: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移向政府部门的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税收超额负担表现两个方面: –1、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同时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在资 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 –2、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 马歇尔-哈伯格超额负担理论: 税收超额负担是由哈伯格运用马歇尔的基数效用理论作为基础理论提出的,使用了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概念,并以消费者剩余的大小作为衡量消费者在消费某种商品是获得净福利的多少,如图示: 税收中性和超额负担。 答:税收效率涉及税收中性问题。所谓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如果政府课税改变了消费者以获取最大效用为目的的消费行为,或改变了生产者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市场行为,就会改变私人部门原来(税前)的资源配置状况,这种改变就被视为税收的非中性。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只要国家征税就必然会对商品购买、劳动投入以及储蓄和投资等诸多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保持完全税收中性是不可能的。因此,提出税收中性原则的实践意义,在于尽量减少税收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这个前提下,掌握好税收超额负担的量和度,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两者取得最优的结合。 应当指出,体现税收的中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忽视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一般是将增值税视为一种中性税收,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也体现了税收中性原则。 税收中性和税收超额负担相关,或者说,税收中性就是针对税收超额负担而提出的。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超额负担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了纳税人支出,同时增加了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二是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税收理

东财《财政学》知识点框架期末考点整理

第一章导论 一、财政的概念(主体、对象、目的) 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经济(或分配)活动(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1.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众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关系 ★2.一般特征: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政府(或国家)(这是财政分配区别于其他分 节约、量入为主;税收方面,公平、确定、简便和征收费用最小四个原 则;反对公债发行;“廉价政府、夜警国家“ (2)第二个时期:凯恩斯学派 代表人物:凯恩斯 关键词:“有效需求不足”是产生危机的根本原因;政府需对经济进行干预,措施是扩大政府的财政支出;系统论证了财政赤字和公债发行的经济合理性

(3)第三个时期:新自由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1.货币学派:弗里德曼;2.供给学派:阿瑟.拉弗; 3.公共选择学派:詹姆斯.布坎南和戈登.图洛克 四、研究方法 时政研究:说明研究对象是什么 规范研究:应该是什么 第二章市场、政府与财政 一、市场失灵 (1)定义:经济学上把现实市场中不符合完全竞争假定条件,以及市场运行结果被认为不令人满意的方面成为市场失灵 (2)主要表现: 1.资源配置失效:a.信息不充分也不对称;b.竞争失灵;c.外部性(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科斯定理);d.偏好不合理 外部性:是指某一个体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个体,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正外部性:积极影响;负 外部性:消极影响) 2.收入分配不公平 3.市场经济的宏观不稳定性。 二、政府干预和政府失败(原因) (1)手段: 1.行政法律手段; 2.由政府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 3.包括财政收支在内的财政手段 (2)失败的原因: 1.政府决策失误; 2.政府行为失误; 3.政府职能失效; 4.政府作用失效 ★三、公共产品 概念:是指具有社会共同需要性质的产品和服务

最新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复习过程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 财政的本义: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1.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2.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3.市场失灵:外部性效应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财政学两个基础概念: (1)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2)公共需要 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 2、特征: (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3、地位: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 4、范围:(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第二章财政支出概论 1.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共同点:财政一手付出了现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了国家职能。 2.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

财政学重点知识总结

财政 学 简述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社会公共需要涵盖的范围颇广,包括政府执行其职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特征:(l)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的需要,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2)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可以无差别地由应当享受的每一社会成员共同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3)社会成员享用满足社会需要的公共物品,无须付出任何代价,或只支付与提供这些公共物品的所费不对称的少量费用。(4)在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外部效应产生的结果时,需要由政府通过财政渠道来解决,因而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的公共物品一般带有外部效应的特征。 (5)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来自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如果剩余产品表现为价值形态,就只 能是对“M”部分的抽取。 简述政府干预市场的主要手 段。在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下,政 府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手段干预市 场运行:(1)行政法律手段,即制 定市场法规,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 期规划,制定经济政策,引导和调 节经济运行。(2)组织公共生产, 即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 办的所有权归政府的工商企业和 单位。(3)财政手段,即以税收、 收费、国债等形式筹集收入,又通 过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以及财 政政策等手段调节经济的运行。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的财政职能 下的财政职能。 。(l)资源配置职能。 ①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 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 从而符合高效的资源配置原则。②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确定生产 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的比例,购 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比例。③ 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结构, 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④通过政府 投资、税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投资 方向,提高社会投资的整体效率。 ⑤提高财政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①划清市 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 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 范围,财政应尽其职。②规范由国 家预算拨款的公务员的工资制度 以及相类似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 资制度。③加强税收调节,通过间 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从 而调节各经济主体的要素分配;通 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 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 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之维持在 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通过资源 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 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 赠予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④通过 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 济支出、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 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 水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① 财政政策,紧松交替。②通过一种 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 定作用,③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 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

财政学重点知识汇总

名词解释: 影子价格:对那些可在市场上交易,但市场价格并不反映真实社会价值的产品 和投入品,衡量的办法是设计出一种新的能反映产品实际价值的价格 国有资产收入:就是指国家凭借其所拥有的资产取得的财政收入 税收负担:指整个社会或单个纳税人实际承受的税款,它表明国家课税对全社 会产品价格的集中度以及税款的不同分布所引起的不同纳税人的负担水平 税负转嫁:就是纳税人通过购入或卖出商品价格的变动,将全部或部分税收转 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 税利分流:是国家在参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过程中,开征一道所得税而后用以 适当方式参与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 财政管理: 简答题 资本运营及其特征:资本运营是把企业所拥有的有形与无形的资本存量变为增值的互动资本,通过优化配置的流动、收购、兼并、重组、参股、交易、转让、租凭等运作形式进行有效运营,使企业具有资本运营,置换的能力,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本增值,特征:增值性,流动性,风险性 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关系:1)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2)经济结构决定财政收入的结构3)财政收入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表现为财政财力大小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充足的财力能够优化我国产业结构 财政体制内容:确立财政管理机构体系,划分财政管理权责,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建立规范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物价水平下降带来哪些效应:财富效应,利率效应,汇率效应 乘数效应:即政府购买支出变动引起的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的影响程度,挤出效用指由于财政扩张使利率上开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的现象 新中国的税收改革历程:主要包括三大时期,五个重要事件 一、计划经济时期税收制度的建立和简化 1)1950年税收制度的建立 2)1958年税收制度的首次简化 3)1973年税收制度的再次简化 二、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税收制度的重建 1)80年代初涉外税的建立 2)1983年利改税的第一次改革 3)1984年利改税的第二次改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税收制度的创新 1)1994年税收制度的全面改革,以及相继以后税收制度的部分优化改革 1、市场的有效运作需要以法治位基础,同时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诸多缺陷,以致在某些场合,某些领域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收入的公平分配或经济的稳定运行,为此需要政府的干预和介入,这种关于市场的缺陷及其补救措施的分析思路,很容易使人们对政府产生乐观的看法,政府一边课税,一边支出,其目的是矫正市场机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它是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财政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政府的职能。 财政的基本特征1.公共性与阶级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对应的,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 区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一是排他性(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原来的消费者将受到的服务不减。) 公共需要的特征: 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共同需要,也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2)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3)享用社会公共时无需支付或只需支付少量,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水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就不得享用。(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外部效应: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公共物品是外部效应典型的例子)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重点考点:财政职能 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 (1)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学考试复习知识点汇总2

结合财政支出增长的若干理论分析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分析 1、对于支出不断膨胀的趋势,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 作,其中尤以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Adolf Wagner)最为著名,他的研究成果被称为“瓦格纳法 则”(Wagner’s Law)。 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两方面: 政治因素:随工业化发展,经济中人们的交往增多,关系更复杂,需要政府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和法律方面。 经济因素: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人口居住密集化,由此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要求政府进行调节。 瓦格纳把对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归因于公共物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大。 2、皮科克与瓦埃斯曼的替代—规模效应分析 3、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分析规模。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一、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分析 1.经济性因素 主要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 和当前经济政策等。 2.政治性因素 政局是否稳定、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政府干预政 策。 3.社会性因素 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 镇化等因素。 物价上涨。 政府职能增加,政府机构扩大。 公共工程和国防费用。 2、 分析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微观因素: 福利经济学对财政支出增长的分析主要是从微观角度进行 的,它采用效用最大化的分析方法,将市场有效供给原理运 用到政府公共物品的供应中,通过影响财政支出增长的变 量。 如公共物品的需求、成本和价格、质量、生产组织形式等,来分析和研究财政支出 根据个人的理解,阐述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出的变化特征。 根据瓦格纳法则等对财政支出规模的一般性描述,财政支出规模

财政学知识重点总结

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是政府弥补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指政府干预非但没有弥补市场失灵和克服市场缺陷,而是干扰了正常的市场规则,降低了市场效率。 财政补贴: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预算外资金: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资金。 国债: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皮考特和怀斯曼:内在因素、外在因素瓦格纳: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累进税率:是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 国债负担率:指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它着眼于国债的存量,反映国债累计总量相对于同年经济总规模的比例关系。 赤字政策:指国家有意识地用赤字来调控经济的一种政策,即通过财政赤字扩大财政支出的规模,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 税收支出: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公共物品:指由公共部门提供的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公共选择的理论: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来研究政府决策的方式和过程的一种理论。 零基预算:指预算中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为依据,而不考虑以前的财政收支状况。 复式预算: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一般包括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 财政赤字: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 市场失灵的表现:垄断、信息不充分、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宏观经济波动。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的不同特点: 1.非政府投资是追求微观盈利,政府投资追求宏观效益 2.非政府投资难以从事大规模长周期投资,政府可以从事大规模长周期投资 3.非政府投资主要追求经济效益,政府投资侧重于社会效益。 国债的特点:资源性、有偿性、可靠性 国债的功能: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整宏观经济 国债负担的表现: 1.国债认购者即债权人的负担。国债作为认购者使用权的让渡,这种让渡虽是暂时的,但由于在国债偿还之前,认购者不再拥有资金的使用权,对他的经济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政府即债务人负担。政府借债是要偿还的,到期要还本付息,尽管政府利用国债获得了经济利益,但偿债却体现为一种支出,借债的过程也就是政府国债负担的形成过程。

财政学(陈共)第九版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与财政职能 第一节财政学对象 1.财政学的本义: 2.财政学研究对象的重新思考: 3.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财政运行是财政收支的矛盾统一 (2)财政运行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 (3)财政运行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 第二节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其中的机制与手段:(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 (4)创新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大幅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大力提倡采取PPP方式,带动民间资本的发展 2.收入分配职能 机制与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 (2)规范工资制度。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实现个收入分配的货币化和商品化;适当提高工资水平,建立以工资收入为主、工资外收入为辅的收入分配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等 (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机制与手段:(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财政投资,财政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的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公共设施的发展 (4)财政首先应切实保证民生性的社会公共需要 4.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职能 第二章财政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财政学的核心问题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 (1)市场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在完全竞争状态下,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

自考00060财政学重点知识

财政学重点纪要 导论 1.财政学是一门研究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收支活动规律性的科学。 2.财政学的研究方法:①实证分析②规范分析③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④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3.公共财政体制:以公共化为取向的中国财政改革与发展,称作公共财政体制。 第一章市场、政府与财政 1.私人个别需要:普通意义上的社会成员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它建立在个人或家庭的基础上,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 提出。 2.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需要。它建立在整个社会的基础上,以整个社会为单位提出需要。 3.公共物品的特点:①效用的不可分割性②受益的排他性③消费的非竞争性。 4.财政活动:由政府所组织的、集中性的收支活动。其主体只能是政府。 5.财政的定义:是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语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活动。 6.社会公共需要的分类:①资源配置方面的需要②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需要③宏观经济稳定发展方面的需要。 7.财政的职能: ①资源配置职能:指政府通过各种财政手段,实现对社会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结构与流向的调整与选 择;通过调节地区结构、产业结构、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结构等,促进资源结构合理化。 ——政府履行资源配置职能的原因:A.公共物品的存在B.外部效应的存在C.不完全竞争状态的存在。 ②调节收入分配职能:指政府通过对参与收入分配各行为主体利益关系的调节,达到收入公平合理分配的目标。 ——政府履行调节收入分配职能的原因:收入分配不公现象的存在。 ③宏观稳定经济职能:指政府财政通过各种政策手段,有意识的影响、调控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稳 定增长的目标。 ——政府履行稳定经济职能的原因:市场经济不可能自动、平稳地向前发展。 第二章财政支出 1.财政支出的理论分类: ①按支出性质: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②按支出目的:预防性支出、创造性支出 ③按控制能力:可控性支出、不可控性支出 ④按受益范围:一般利益支出、特殊利益支出 ⑤按支出级次:中央支出、地方支出 2.财政支出的统计分类:①行政管理支出②国防支出③科教文卫支出④社会保障支出⑤经济建设支出⑥环保支出⑦政府 债务支出⑧其他支出 3.购买性支出的经济影响:①对流通领域:直接制约社会总需求的形成②对生产领域:其增减引起社会总需求的相应变 动而导致生产规模的扩大或萎缩③对分配领域:其结构和总额上的变动,都会引起国民收入分配状况的相应变动。 4.转移性支出的经济影响:①对流通领域:通过对私人消费和私人投资需求的制约作用实现②对生产领域:通过转移性 支出的对象所获资金用于购买消费品或资本品的途径实现③对分配领域:在国民收入完成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行再分配。 5.国家职能范围的变化与财政支出增长:政府职能着力点政治职能转向经济职能,而后转向社会管理职能。政府职能变 动导致政府活动范围的扩大,财政支出也随之增长。 6.财政支出增长的衡量指标:绝对指标、相对指标。 绝对指标:指以一国货币单位表示的财政支出的实际数额。 相对指标:①财政支出水平:财政支出额占GDP的比重。②边际财政支出倾向: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间的比率。③财政支出弹性: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 7.财政支出的模型:①瓦格纳的“财政支出不断上升的规律”②皮考克和怀斯曼的“梯度增长模型”③马斯格雷夫和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