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道路路面基本知识

城市道路路面基本知识

城市道路路面基本知识
城市道路路面基本知识

第九章城市道路路面基本知识

一、概述:

城市道路的路面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各种材料铺筑在路基上供车行、人行的层状构筑物。路面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行驶、速度、安全和运输成本。为满足对城市道路的通畅、安全、舒适、经济等各方面的要求,对道路路面就有一定的要求。

一、路面的基本要求

城市交通要求道路路面:

1.能承受各种车辆行驶而不受破坏;

2.能保证全天候通行;

3.能在一定的通行速度下保证安全和舒适。

因此,对城市道路的路面有以下要求:

强度和刚度

强度是车辆行驶,承担路面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压应力、拉应力和剪应力的能力。

刚度是指路面抗变形的能力,同样强度路面,刚度可能不同。在强度足够,刚度不足的情况下,也会使路面产生变形,如波浪,凹陷等破坏现象。

稳定性

路面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在水份、温度的影响下,路面的性能会发生变化,影响路面的强度和刚度,为此必须选择适合于当地情况的路面结构与材料,使其变化减少到最低。

平整度

道路的平整度对使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有很大的影响。平整度差会影响行车速度,同时因车辆颠簸会加快路面破坏,车辆损坏。道路路面要求有较好的平整度,行车速度越快,对平整度要求越高。

粗糙度

路面的粗糙度,是指路表面与行驶车辆轮胎之间应具备足够的摩擦阻力,以满足车辆滚动前进或制动停车的安全需要。光滑的路面使车轮缺少足够的摩阻力,容易空转打滑导致交通事故。尤其在行车速度高,或是曲线路段、爬坡路段,更应保证足够的粗糙度。

二、路面结构组成

城市道路路面结构根据受力状况和使用要求,采用不同强度、规格的材料来铺筑。

路面通常分为面层、基层和垫层。

三、路面受力分析

行车的作用对路面的影响主要包括车辆的重力作用和行车时的动态作用。

车辆的重力作用,包括自重和载重。车辆通过轮胎与路面的接触面,传递给道路路面,再由路面扩散至路基。重力作用是垂直方向的作用,经传递扩散,最终由土路基承受。

行车的动态影响主要包括水平力和动力作用。水平力是指车辆行驶时,轮胎对路面产生的水平反力。其中,在车辆紧急制动时,对路面产生的水平推力最大,可达竖向力的80%。动力作用是指车辆在路面上行驶时,由于自身的震动和路面的不平整,车轮实际上是以一定频率和振幅在路面上跳动,使作用于路面上的轮载呈时大时小的变化作用。行车的动态作用主要影响路面的受力状况,对路基影响较小。

从行车荷载对于路面作用分析,其竖向应力和应变随深度而递减,因而对各层材料的强度和弹性模量的要求也可随深度而相应减小。因此,路面分层构筑,按强度和弹性模量自上而下递减的组合。

四、面层

面层是路面结构最上面一个层次,直接受行车、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并将荷载传递至基层。因此,要求面层有较好的强度和刚度,良好的水、温稳定性,耐磨不透水,其表

面有良好的平整度和粗糙度。路面的使用品质主要取决于面层。

修筑面层的材料主要有: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沥青碎石混合料、碎(砾)石掺土(或不掺土)混合料和块石等。

面层材料的单价较高,因此常根据结构层所受的应力不同,分两层或三层修筑。为改善行车条件,延长使用寿命,面层上常铺有2-3cm的磨耗层;有时有磨耗层上再铺保护层。联结层、磨耗层、保护层都是路面面层的一部分。

五、基层

基层在面层以下,是路面的主要承重层,主要承受由面层传递的荷载垂直力。因此,基层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并有良好的扩散应力的性能。强基层才能薄面层。基层也应有平整的表面,以保证面层厚度均匀。它还可能受地表水或地下水侵入,应有足够的水稳定性,以防止受湿变形而影响强度。

用作基层的主要材料有:碎石、砾石、石灰土、用水泥或沥青处治的碎(砾)石、工业废碴组成的混合料和片石、块石等。

基层有时也可分为两层,其厚度根据施工碾压的要求而定。

六、垫层

垫层设置在基层以下与土基之间,作用主要是隔水、排水、防冻和扩散应力,改善土基和基层的工作条件。此外还能阻止路基土挤入基层,起隔离作用,保证路面稳定性。

用作垫层的材料强度不一定要高,但要求水稳定性或隔热性能好。常用材料有两种类型。一是松散颗粒材料,如用砂、砾石、炉碴、片石等修筑的透水性垫层;二是由整体性材料组成,如用石灰土、炉碴石灰土类修筑的稳定性垫层。

七、路面分类

柔性路面

柔性路面主要包括用各种块料面层和各类有机粘结料面层和各种基层(水泥混凝土基层除外)所组成的路面结构。其结构强度主要是依靠有颗粒级配的石料相互密实嵌挤,再加上适量有粘性、弹塑性的结合料共同作用而得的。从受力特点来看,柔性路面抗压,不抗弯拉。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有一定的塑性,允许产生弯沉变形之后又回复到原位时,残留一些微小的变形。但一旦累计变形过量,即引起柔性路面的破坏。因此,在柔性路面的构造中,“密实嵌挤”的原则十分重要。一般来说,面层的造价比较贵,而基层、垫层相对比较便宜。因此,面层的厚度一般相对薄些,但应具有高强抗剪耐磨和热稳定性好。基层可以厚些,承受压力,越往下层,应力越小,对所需的材料要求也可以相对低。

刚性路面

刚性路面主要指水泥混凝土作面层或基层的路面结构。由于水泥混凝土路面是整体的板块,其强度特别是抗弯拉(抗折)强度,远高于其它路面材料;它的弹性模量也较其他各种路面材料大得多,呈现较大的刚性。所以,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垂直变形极小;荷载通过混凝土板体的扩散分布,传递到路基上的压力较柔性路面小得多。

但水泥混凝土路面在重载下一旦强度不足,就立刻会引起刚性路面板被折断、损坏。所以,常在纵向板块缩缝之间加传力杆、横向板块之间加企口纵缝,以增强板块间分担荷载的作用。

此外,用无机结合料(水泥或石灰)稳定的土或处治碎(砾)石及含有水硬性结合料的工业废碴基层,在前期具有柔性结构的力学特性,而后期强度刚度均有较大增长,但最终强度刚度仍较刚性路面低。这种路面结构称半刚性路面。

按路面特性,交通要求不同,可分为高级路面、次高级路面、中级路面和低级路面四类。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采用高级路面、支路、街坊道路可采用次高级路面。八、路面结构选择分类

机动车道。车行道路面结构的选择,应根据城市道路的等级,承担的交通量,使用年限,当地气候、地质条件和当地材料情况等因素所确定。

沥青类路面。沥青类路面表面平整,耐磨、行车舒适,施工期短,养护维修简便,宜于分期修建,可以适用于各种城市道路路面。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根据等级性质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类型的沥青路面:在重交通道路上应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强度大承载力高的基层和坚实的路基;在潮湿多雨地段则应采用密实性好、渗水少的沥青类路面;在纵坡大于3%的路段,宜采用粗粒式沥青碎石或粗面式沥青表面处治;在纵坡大于6%路段则不宜采用沥青路面;通行履带式车辆的道路也不宜采用沥青路面。

水泥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和扩散荷载的能力,较好的耐疲劳作用特性。在荷载重和交通量大的城市道路上,宜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特别是在土基软弱时,水泥混凝土路面更显优越性。同时,水泥混凝土的水稳定性和温度稳定性均较好。在过水路面、冰冻地区、或炎热地区,适宜于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此外,水泥混凝土路面粗糙度好,抗滑,适用于纵坡大,或小半径平曲线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致命缺点是在遇到强烈地震后,路面板块翘曲变形,接缝间高低错落不平,无法通行救灾交通,事后翻建难度大。

其它路面结构

整齐块石铺砌的高级块石路面,坚固耐久,可以适应重交通,必须要有很坚实的基层。块石路面施工速度慢,建设成本高,只适用于特殊的城市道路的车行道,如通行履带式车辆路段,铁路平交道口或陡坡路段等处。其它块料铺砌路面和碎石路面一般不适用于城市快速路、主次干路、支路和街坊道路的车行道面层,通常作为路面的基层和底基层使用。

城市道路上的公交站点对路面强度要求很高。这是由于车辆进站制动引起的向前水平推力很大,出站时,加速向后的水平力也很大。路面的抗剪强度不足,路面易起拱起搓板。因此公交站点不宜采用沥青路面,可用水泥混凝土或块料铺砌路面。

非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主要供自行车、客货三轮车行驶。由于荷载较轻,可采用简单路面结构,尽量采用地方材料(尤其是基层)。面层可以采用沥青混凝土、沥青碎石、沥青表面处治等;基层可采用石灰稳定类、天然砂砾等。在色彩上,自行车道可以铺筑成与机动车道不同,国外常采用赭红色的路面。非机动车道的路面要平整,其粗糙度可比机动车道的低些。使两者有明显的区别,以确保骑车人的安全。

在常用的三幅路断面上,沿路两侧单位出入的机动车,有时需在非机动车道上顺向行驶一段距离,再进入机动车道。所以,非机动车道的路面,也应考虑少量机动车辆行驶的要求。

人行道

城市道路上人行道铺装应平整、抗滑、耐磨、美观,其厚度应保证施工最小厚度的要求。面层可采用各种规格的预制混凝土方砖、预制混凝土联锁块、细粒式沥青混凝土、沥青石屑、水泥混凝土等。基层和土路基一定需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否则基层容易产生不均匀下沉,雨后路面砌块缝间溅水,行人都走到车行道,引起交通不安全。

凡是采用彩色块料铺装路面,一般禁止机动车辆驶入(特殊急救车辆除外),车辆出入口处的人行道路面结构和厚度,应根据车辆荷载情况而定。在公园的步道上,还可以用带缺角的预制混凝土联锁块或有密格子的工程塑料做成的联锁盘铺装成路面,在其缺角或格子内载上草皮,形成一条绿色的步道。

第二节土路基和基层

路基是路面的基础,一般由压实的自然土壤组成,又称土路基。路基坚强稳定,不仅有利于路面强度的提高,提高道路的使用品质,还可以减薄路面结构层的厚度,降低路面工程造价。反之,若路基松软,在行车荷载的长期作用下,过量变形,会引起路面的不均匀沉陷,影响

路面平整度,导致路面过早破坏。这在桥墩与路面的连接处表现得特别明显。土路基的品质主要取决于土路基的刚度和稳定性。

影响土路基刚度的主要因素及改善措施

影响土路基的刚度的主要因素是水的作用,导致土路基软化,引起刚度变化,稳定性下降。水的来源甚多,主要有:

大气降水:当路面排水不良时,地面水可通过渗透或毛细润湿作用进入路基。蒸发则使水从土路基逸出。

地下水和温度:地下水的毛细上升作用会影响土路基湿度,土壤的毛细管越细,毛细水上升越高。当昼夜温度变化,使水份以液态或气态向上移动,由于路面面层为不透水层,上升的水份就容易积聚在土路基内。

地下给排水管道的渗漏

土路基水温湿度的变化,在北方季节性冰冻地区会造成冬寒冻胀和春融翻浆的现象,在南方非冰冻地区会造成土基过分湿软,从而都将导致路基的刚度在某一时期过于降低,致使路面发生破坏。

为调节不利土路基的水温湿度状况,避免产生上述侵害,对于城市道路路基,可以采用以下工程措施。

加强路基路面排水

合理布设排水系统,使地面水得以迅速排除;及时维修路面,不使之产生裂缝和坑穴,以避免积水下渗路基。

压实土基

对土路基在最佳含水量时施以充分的压实,达到规定的压实度(压实度是工地上实际达到的干密度与最大密度之比),使之具有一定抵抗水份浸湿能力,也即保证具有足够的刚度。

换土

用强度高、水稳性好、压缩性小的填筑材料替换土路基上层水稳性差、强度低的土。对于弹簧土、橡皮土等含水量大、压不实的土,宜采用换土措施。换土同时,宜采用分层夯实、不同土质层次恰当组合等填筑方法。

石灰稳定

对于过湿土路基,可掺拌少量石灰或打石灰桩;借石灰吸湿作用干燥土基。在土基顶面可铺设石灰土或石灰炉碴土等垫层,减少湿软土基对路面不良影响。

土路基填料的选择

一般不含有害杂质的土,大多均可用作路基填料。但各种填料的工程性质和运用性是有差别的,根据土的统一分类法将其简述如下:

不易风化的石块——透水性极大,强度高,水稳性好,使用场合和施工季节均不受限制,为最好的填料。但石块之间要嵌锁密实,以免在自重和行车荷载作用下石块松动位移产生沉陷变形。

碎(砾)石土——透水性大,内摩擦系数高,水稳性好,施工压实方便,是很好的填料,若细粒土含量增多,则透水性和水稳性就会下降。

土路基填料的选择

砂——无塑性透水性和水稳性均好,毛细上升高度很小,具有较大的内摩擦系数。但由于其粘性小,易于松散,对流水冲刷和风蚀的抵抗能力弱。为克服该缺点,可适当掺一些粘性大的土,或将边坡表面予以加固,以提高路基稳固性。

含低液限细粒土的砂(俗称砂性土)——内摩擦系数较高,又有一定的粘结性,易于压实,使获得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是填筑路基的良好材料。

土路基填料的选择

低、中液限细粒土(俗称粉性土) ——因含有较多的粉粒,毛细现象严重,干时易被风蚀,浸水后很快被湿透,在季节性冰冻地区常引起冻胀和翻浆,水饱和时遇震动有砂土液化问题。粉质土,特别是粉土,是稳定性差的填料,不得已使用时,宜掺配其它材料,并加强

排水与隔离等措施。

中、高液限细粒土(俗称粘性土)——透水性好,干燥时坚硬而不易挖掘,浸水后强度下降较多,干湿循环因胀缩引起的体积变化也大,过干或过湿时都不便施工。在给予充分压

实和良好的排水条件下,可作路基填料。

土路基填料的选择

很高液限细粒土(俗重粘土) ——几乎不透水,粘结力特强,干时难以挖,湿时膨胀性和塑性都很大,在重粘土中,以蒙脱土最差,不宜用来填筑路基。高岭土虽好,但它是瓷器

原料,用之甚惜。

易风化的软质岩石(如泥灰岩、硅藻岩等)——浸水后易崩解,强度显著降低,变形量大,一般不易用作路基填料。施工时如能充分压碎填实,则可减少以后的沉陷量。

土路基填料的选择

此外,泥岩腐植土及易溶岩(如石膏等)含量超过容许限度的土,均不宜用来填筑路堤。如需要使用,则应分别情况加以限制,并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粉煤灰、冶金矿碴等工业废

料有水硬性作用,属于矿质材料,也可作为路基填料使用。

城市道路路基范围内往往有大量的地下管线。基于管道周围部位回填土的实际困难和为保护管道结构本身,沟槽回填压实度达不到技术规定的要求,在近期内需铺筑路面时,必

须采取防止沉陷的措施。

城市道路的路基还由于城市地下管线增容,要经常被挖开,使路基的强度和水稳定性遭到严

重破坏。因此,在回填土方和修复路基时,应按技术要求认真实施,不能敷衍了事,不断在原有路面上加厚结构层,抬高路面标高,使整条道路净空高度缩小,公共汽车无法靠站,道

路排水向街坊内倒灌,引起城市交通和排水系统的混乱,造成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

二、路面基层

块面基层

块石基层采用锥形块石、片石或圆石手工摆砌,并用石屑嵌缝压实而成。块石基层一般铺在砂、砂砾垫层上,当土基干燥良好时,也可直接铺在压实的土基上。铺筑时,块石大

面朝下,尖端向上,石块排砌紧密,不得有叠铺现象。

块石基层具有良好的强度和稳定性;但整体性差,且难以实现机械化施工,若铺在软弱土基上,块石可产生位移造成路面沉陷变形,但在盛产石料地区取材方便,如能把好质量

关,采用块石基层,还是有一定的优越性。

碎石基层

碎石基层是按嵌挤原理将碎石摊铺压实而成的一种基层。它的强度主要是依靠压实得到的碎石间的嵌挤锁结作用,嵌挤力的

匀性和施工时碾压程度。通常可作为沥

青路面的基层。碎石的粒径分类见表。

碎石基层

按施工方法及所用的填充结合料的不同,又可分为:

1. 填隙碎石基层——以单一尺寸的粗碎石为骨料,形成嵌挤作用,用碾压中碾碎石屑石粉作粘结材料,增加密实度和稳定性的碎石基层。一层铺筑厚度通常为碎石最大粒径的1.5~2倍,约10~12cm。从施工方法分,有干法和湿法两种,前者称干压碎石基层,后者称水结碎石基层,施工时洒水碾压石灰岩碎石而成。

2. 泥结碎石基层——以碎石为骨料,粘土作填充料和结合料,经压实而成的基层,一般厚度在8-20cm。泥结碎石基层施工简便,造价低,但因含一定数量的粘土,水稳定性较差,一般不宜作沥青路面的基层。或控制用于干燥路段。

按施工方法及所用的填充结合料的不同,又可分为:

3. 泥灰结碎石基层——以碎石为骨料,采用一定数量的石灰土作为粘结填缝料做的基层。由于掺入石灰,所以强度和水稳性较泥结碎石好。可在潮湿与中湿路段作为沥青路面的基层。

4. 沥青贯入式碎石基层——在碎石层碾压密实后,分层浇灌沥青,撒布嵌缝石屑经压实而成的基层。沥青贯入式碎石基层的稳定性好。

级配砾(碎)石基层

级配砾(碎)石基层,是用粒径大小不同的粗细砾(碎)石集料和砂(或石屑)各占一定比例的混合料,填充空隙并起粘结作用,经压实后形成密实的结构,形成较高的力学强度和水稳定性。

级配砾石基层——用粒径大小不同的粗细砾石、砂等逐级填充空隙,并借助粘土粘结,经碾压后获得最大压实度的一种路面基层。砾石主要起骨架作用,一般粒径不超过40mm~50mm,粗砂或中砂起填充粒料空隙作用。

级配砾(碎)石基层

级配碎石基层——用粗细碎石集料和石屑各占一定比例的混合料,使其颗粒组成符合密实级配要求做成的基层。碎石最大粒径不超过40mm,不含粘土等杂质。石屑可以使用一般碎石场细筛余料或专门轧制。

天然砂砾基层——用天然砂砾摊铺压实做成的基层。虽具有较高强度,但结构本身整体性较差,在行车荷载作用下,砂砾移位会产生变形。天然砂砾可就地取材,造价低廉,含土少,水稳定性好,一般宜作路面底基层和垫层。

石灰稳定类基层——在粉碎的土中按技术要求掺入适量的石灰和水,经拌和,在最佳含水量下摊铺、压实及养生成型得到的路面基层。

石灰稳定土的抗压抗弯强度较好,且能随龄期逐渐增加,稳定性好。宜作高级路面的底基层;缺点是易受冰冻影响产生收缩裂缝,低温施工时强度增长慢,雨季施工有困难。因此。在冰冻地区潮湿路段不宜采用石灰土体基层。沥青面层,不宜直接铺在石灰稳定类基层上,其层间应设置碎石联结层。

水泥稳定类基层——在粉碎的土(包括各种粗、中、细粒土)中,按技术要求掺入适当水泥和水,经拌和摊铺,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及养护成型,得到的路面基层。

水泥是水硬性结合料,绝大多数的土类(高塑性粘土和有机质较多的土除外)都可以用水泥来稳定,并能改善其物理力学性质,适应各种不同的气候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水泥稳定土具有良好的整体性、足够的力学强度、抗水性和耐冻性。初期强度较高,且随龄期增长,应用范围很广。水泥稳定土可用于各种道路的基层。高级沥青或水泥混凝土路面下,只能用做底基层,其间应设置碎石联结层。

综合稳定土基层——在粉碎的各种粗、中、细粒之中,掺入适量的水泥和石灰(用量比为6:4~5:5)或其它稳定剂,经加水拌和、摊铺、碾压及养生后成型的基层。因在结合料中掺有水硬性材料水泥,其强度、早期强度和稳定性介于前二者之间。

沥青稳定土基层——在粉碎的土中,以沥青材料为结合料,按一定技术要求,经拌和

均匀,摊铺、碾压密实成型的基层。沥青稳定的土以塑性指数较低的砂性土和粉性土为宜,不宜采用粘性大的土。

沥青稳定土在自然因素下,强度和稳定性变化较大,而且施工操作比水泥稳定土和石灰稳定土都要困难,用做路面基层并不普遍,有用于路基上的隔水层。

工业废碴基层

利用工业废碴铺筑路面基层,可以提高路面使用品质,降低造价,而且“变废为宝”,综合利用,有很大的经济意义。目前道路施工中常用工业废碴有:煤炭废碴(包括煤矿的煤矸石、火电发电厂的粉煤灰和煤碴)、钢铁工业废碴(包括高炉碴和钢碴)、化学工业废碴(包括电石碴,漂白粉碴、硫铁矿碴)等。

用工业废碴修筑道路基层,主要是利用其中含有的二氧化硅、氧化钙或氧化铝等物质。此类物质与一定比例石灰结合料加水拌合成的混合料做成基层,具有水硬性、形成板体,强度高、稳定性好,抗水、抗冻、抗裂,且收缩性小,强度随龄期不断增加,适应各种气候和地质条件。

第三节路面

一、沥青路面

沥青路面是泛指用沥青材料作结合料,铺筑成面层的路面结构。因其路面呈黑色,又称黑色路面。

沥青路面的特点

沥青路面由于使用了粘结力较强的沥青材料,使经嵌挤压实的矿料之间的粘结力大大加强,使路面的使用质量和耐久性都大为提高。沥青路面表面平整,坚实、无接缝、行车平稳、舒适、噪音小;沥青路面的强度可根据矿料的粒径、颗粒级配和沥青用量的不同进行调节,以适应不同的需要。沥青面层透水性小,特别是密实沥青混凝土面层透水性更小,能大大防止地表水进入路面基层和路基,从而使路面强度稳定。但同时土基和基层内水分也难以排出,在潮湿路段,若路面结构处理不当,易发生土基和基层变软,导致路面破坏。

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可以工厂化,质量易于得到保证。沥青面层适宜于机械化施工,且施工进度快。沥青路面尚有利于修补和分期修建,但沥青路面抗弯强度低,温度稳定性差,夏季高温曝晒,路面易变形而破坏;冬季低温时,沥青材料会变脆而开裂。另外,履带式车辆不能在沥青路面上行驶。

沥青路面的分类

沥青路面主要类型有:沥青表面处治、沥青贯入式、沥青碎石、沥青混凝土四类,其中沥青混凝土和沥青碎石路面,承载能力大,可承受5000辆/日以上交通量,一般使用寿命15~20年,沥青表面处治、沥青贯入式路面,承载能力较小,承受300~5000辆/日的交通量,一般使用寿命在8~12年之间。在城市道路上,较多采用沥青混凝土和沥青碎石路面。沥青路面的施工

按施工工艺沥青路面可分为三类:

层铺法——用分层洒布沥青,分层铺撒矿料和碾压的方法修筑,按这种方法重复几次,做成一定厚度的面层。优点是施工工艺和设备简便、工效高、进度快、造价低。缺点是路面成型期长,沥青洒布不匀容易泛油。沥青表面处治和沥青贯入式路面按此法修筑。

路拌法——在施工现场以不同的方式(人工或机械)将冷料热油或冷油拌和,摊铺和碾压。通过拌和,沥青分布比层铺法均匀,可缩短路面成型期。路拌沥青碎石混合料和拌和式沥青表面处治即按此法修筑。由于污染较大,在城市中现已很少使用。

沥青路面的施工

厂拌法——集中设置拌和基地,采用专用设备,将具有一定级配的矿料和沥青加热拌和,然后将混合料运至工地热铺或冷铺,碾压成型。此法需粘稠的沥青和精选的矿料,因此,

混合料质量高,使用寿命长,但一次造价高。采用厂拌法施工的沥青路面有沥青混凝土和厂拌沥青碎石。

二、沥青路面的结构组合

沥青路面的结构组合基本原则如下:

各结构层的材料回弹模量应自上而下递减,基层材料与面层材料的回弹模量比应大于或等于0.3,土基回弹模量与基层比值为0.08~0.4。

在半刚性基层上铺筑沥青面层时,对等级较高的道路应适当加厚面层或采取其它措施以减轻反射裂缝。

沥青路面的土基要求有较高强度和稳定性。基层主要是稳定土类基层和工业废碴基层。在路基潮湿和过湿地段,以及冰冻地段,应加设垫层。

三、沥青路面的结构组合

沥青混凝土路面

特点

沥青混凝土路面是由几种大小不同颗粒的矿料(如碎石、轧制砾石、石屑、砂和矿粉等),按级配原理选配,用沥青作结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合,在严格控制条件下拌和,经压实成型的路面。这种沥青混和料称为沥青混凝土混合料。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强度是按密集原则构成的,其中采用一定数量的矿粉是沥青混凝土的一个显著特点。矿粉的混入使沥青混凝土中的粘稠沥青以薄膜形式分布,从而产生很大的粘结力。其粘结力比单纯的沥青要大数十倍。因此,粘结力是沥青混凝土强度构成的重要因素,而骨料的磨擦力和嵌挤作用则占次要地位。

沥青混凝土面层根据材料、空隙率和结构形式的不同,有下列分类方法:

按沥青混合料的最大粒径分类——沥青混凝土混合料按矿料的最大粒径由大到小,分为粗粒式(LH-35、LH-30)、中粒式(LH-25、LH-20)、细粒式(LH-15、LH-10)和沥青砂(LH-5)七种。

按结构空隙率分类——根据沥青混凝土混合料按标准压实后剩余空隙率,可分为Ⅰ型(剩余空隙率3~6%和)Ⅱ型(剩余空隙率为6~10%)。

按结构形式分类——沥青混凝土路面可修筑为单层式或双层式。各城市有其经验的做法。

沥青混凝土面层常用厚度及适宜层位

沥青碎石路面

沥青碎石混合料的材料组成与沥青混凝土相似,主要的差别,一是空隙率大,一般都

在10%以上;二是材料中不掺或掺很少量的矿粉。用这种混合料铺筑的路面能充分发挥其颗粒的嵌挤作用,提高温度稳定性,在高温季节不易形成波浪、拥挤和拥包。而且拌和摊铺较易,路面铺筑后成型较快。由于有上述优点,近年来,在我国的公路和城市道路中应用较广。其主要缺点是空隙率疏松,导致破坏。故沥青碎石路面的强度和耐久性都不如沥青混凝土。为了防止水份掺入沥青碎石路面和保持良好的平整度,必须在其表面加铺沥青表面处治或沥青砂等封层。

沥青碎石路面

沥青碎石路面按矿料最大粒径的不同,也分为粗粒式、中粒式和细粒式三大类。

沥青碎石路面的施工方法有热拌热铺,冷拌冷铺等几种方法。前者用于高级路面,其它方法用于次高级路面。

沥青碎石混合料用作高等级道路沥青路面的联结层、基层及整平层,一般道路可铺筑沥青碎石路面,但面层的上层宜采用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铺筑。

沥青碎石路面

沥青碎石路面按矿料最大粒径的不同,也分为粗粒式、中粒式和细粒式三大类。

沥青碎石路面的施工方法有热拌热铺,冷拌冷铺等几种方法。前者用于高级路面,其它方法用于次高级路面。

沥青碎石混合料用作高等级道路沥青路面的联结层、基层及整平层,一般道路可铺筑沥青碎石路面,但面层的上层宜采用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铺筑。

四、水泥混凝土路面

概述

水泥混凝土路面是以混凝土路面板和基层、垫层所组成的路面。根据对材料的要求及组成分为:素混凝土路面,钢筋混凝土路面,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预应力混凝土路面,钢纤维混凝土路面,装配式混凝土路面等。其中素混凝土板只在接缝处和局部范围配置钢筋,是使用最广的一种路面。

水泥混凝土路面是以水泥与水合成的水泥浆为结合料,碎(砾)石为骨料,砂为填充料,按适当的配合比例,经拌和、摊铺、振捣、整平和养生而筑成。能够适应快速交通和重载运输的要求,在城市道路、厂矿道路,停车场上常被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能见度好,很适用于隧道内。

水泥混凝土路面与其它路面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强度高。具有较高的抗压,抗弯压的力学强度和抗磨耗能力。

稳定性好。水泥混凝土路面受到水和自然气温影响时,引起的强度变化小,没有象沥青路面那样“老化”情况,又没有象砂石路面那样“衰变”现象。同时抗侵蚀能力也较强,特别适用于过水路面。

耐久性好。一般能使用20~40年,而且能通行包括履带式车辆在内的运输工具。

抗滑性能好。水泥混凝土路面粗糙度好,抗滑,能保证车辆有较高安全行驶速度。

养护维修费用小。水泥混凝土路面虽然一次建造投资大,但使用年限长,每年养护维修费少,从长计宜,经济效益高。

当然水泥混凝土路也有一定的弱点:

接缝较多。水泥混凝土路面在温度影响下,板面要伸缩,就要设置许多胀缝和缩缝。接缝增加了施工和养护的复杂性,而且车轮驶过接缝处容易引起跳动,影响行车舒适性。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的板边和板角部位是薄弱点,易引起破坏。

水泥混凝土路面铺筑后,一般需2-3星期湿治养生后,强度达到行车要求才能开放交通。对土基和基层要求

对土基的要求

土基是混凝土路面的基础。水泥混凝土路面与沥青路面相比,虽有刚度较高的面层板,传到土基上压应力很小,但若土基的水稳定性要求不严,在自然水温变化影响下,土基局部强度降低,造成不均匀沉陷,会导致对面层不均匀支撑,会使面层板在荷载作用下底部产生过大的弯拉应力而破坏。所以要求土基应保证有足够的稳定性和强度的均匀性,同时应坚固而密实。要加强排水设计,对可能产生危害的地面水和地下水,采取必要的防水排水措施。在潮湿地段土基上,设置垫层来改善土基水温状况。

对土基和基层要求

对基层的要求

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下设置基层的主要作用是:给面板提供均匀稳定的支撑,能防止唧泥和冻胀的不良影响,保证路面整体强度和有较好的平整度。因此,要求基层刚度大,整体性强,稳定性好,并且有抗冻性。一般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为好。特重和重交通道路基层采用贫混凝土、水泥稳定砂砾、水硬性工业废碴稳定类为宜;中等和较轻交通的道路,可采用水泥稳定土、石灰土或级配碎石基层。基层厚度以20cm左右为宜。

对土基和基层要求

对基层的要求

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下设置基层的主要作用是:给面板提供均匀稳定的支撑,能防止唧泥和冻胀的不良影响,保证路面整体强度和有较好的平整度。因此,要求基层刚度大,整体性强,稳定性好,并且有抗冻性。一般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为好。特重和重交通道路基层采用贫混凝土、水泥稳定砂砾、水硬性工业废碴稳定类为宜;中等和较轻交通的道路,可采用水泥稳定土、石灰土或级配碎石基层。基层厚度以20cm左右为宜。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经验厚度

路面构造

横断面形式及板厚

水泥混凝土路面表面具有良好的排水能力,所以路面可采用较平缓的横坡,一般在1~1.5%。路拱多采用直线型和折线型。面板横断面有等厚式和厚边式两类。在我国多采用板中,板边厚度相等的等厚式。交通量较繁重道路,可采用厚边式,即将最外侧60~100cm内,加厚至中部板厚的1.25倍左右。

路面接缝

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是由一定厚度的混凝土板组成,具有热胀冷缩性质。一年四季受气候温度的变化,产生不同程度的膨胀和收缩,产生不规则膨胀和隆起,导致路面破坏。因此,在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品质,在路面板纵横两个方向建造许多接缝,将路面划分为许多板块。混凝土板一般是采用矩形,板块之间的接缝有纵缝、横缝两大类。

纵缝

纵缝是指平行于道路中线的接缝,包括纵向施工缝和纵向缩缝。一次铺筑宽度小于路面宽度时,应设置纵向施工缝,形式上可采用加拉杆的平口缝或企口缝。

纵向施工缝间距大于4.5m时,其间应增设纵向缩缝,以减小收缩应力和温度翘曲应力。纵向缩缝宜采用带拉杆的假缝形式,拉杆采用螺纹钢筋。

横缝

横缝是垂直于道路中线的接缝,包括缩缝,胀缝和施工缝。

横向缩缝是为减小收缩应力和温度翘曲应力。横向缩缝间距即为板长,一般为4~5m,最大不超过6m,板宽与板长之比为1:1.3为宜。采用假缝的形式,在交通繁重道路上可增设传力杆。

横向施工缝是在因施工需要中断浇筑时设置,一般采用加传力杆的平缝形式,施工缝宜设在缩缝位置处。

设置胀缝的目的是为混凝土面层膨胀提供伸长余地,避免产生过大的压力。胀缝间距在100~200m。在邻近桥梁或其它固定结构物处、与沥青路面相接处、板厚改变断面处、隧道口、小半径曲线和纵坡变换处均应设胀缝。胀缝采用平缝形式,缝宽2~2.5cm,宜采用滑动传力杆。

接缝材料

接缝槽口超过3mm时,均需加以填封,填封材料有填缝料和填缝板。

填缝料应富有弹性,可压缩性大,不透水、耐疲劳,并能同混凝土表面粘附牢。常用的填缝料有:沥青玛蹄脂、沥青橡胶混合料、聚氯乙烯胶泥、聚氨脂、氯丁橡胶嵌缝条和沥青橡胶嵌缝条等。填缝板应选用能很好适应混凝土的膨胀收缩、施工时不易变形、耐久性良好的材料,如油浸或沥青浸制的软木板、木丝板或甘蔗板等。

交叉接缝的布置

相交道路均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时,交叉口范围内的接缝布置(划块)会出现非矩形形状——梯形成多角形分块,若布置不当,不仅影响观瞻、施工复杂,而且小锐角的板块容易折断,影响混凝土板的使用寿命,应尽量避免。

交叉口接缝的布置应与交通流向相适应,并易于排水、整齐美观,施工方便;接缝宜正交,尽量将锐角放在非主要行车部位,且在板角处加设补强钢筋网或角隅钢筋;分块不宜过小,接缝边长不应小于1m;接缝应对齐,一般不得错缝。

五、块料铺砌路面

在坚实的基层上铺上砂垫层,再用块石和预制水泥混凝土等块料铺砌后用砂嵌缝而成的路面,可用作城市道路的面层。以下以块石路面为例介绍块料铺砌路面的性能与特征,其它块料类路面基本相同。

概述

块石路面坚固耐久,清洁少尘,适应较大交通量,养护修理方便。但块石路面主要用手工铺砌,有些块石还要加工琢制,难以实现机械化施工,耗费劳动力多,人工铺装进度慢,造价高。根据上述特点,这种路面主要用于土基尚不够稳定的桥头高填土路段、铁路与公路平交道口以及通行重型车辆和履带式车辆的城市道路上。

块石路面的构造特点是在块石下面必须设置整平层,块石之间还需用填料嵌填,使之达到平整,满足强度和稳定性要求。整平层一般采用级配良好、清洁的粗砂或中砂。对高级路面宜采用水泥砂浆或沥青砂做整平层。填缝料一般为砂。高级块石路面宜采用水泥砂浆或沥青玛蹄脂来填缝。块石铺砌好之后用填缝料填缝,然后压实直至无显著变形为止。块石路面基层一般采用砂石类或水泥、石灰稳定类基层。

块石类别及要求

根据块石的形状、尺寸及加工的粗琢程度不同,将块石分为三大类:整齐石块、半整齐石块和不整齐石块。

不整齐块石路面(即拳石路面和弹街石路面)是天然石料经粗琢以后铺成,石料符合Ⅰ-Ⅱ级标准即可。用作高级块石路面的整齐石块和条石,宜采用Ⅰ级石料,其形状近似正方体或长方体,顶面与底面大致平行,底面积小,为顶面积的75%。半整齐块石路面用坚硬石料粗琢成立方体(俗称“小方石”和“方头弹街”)或长方体(俗称“条石”)。石料品质应符合Ⅰ-Ⅱ级标准,要求顶面与底面大致平行。

拳石和粗琢石路面可直接铺砌在厚10~20cm的砂或炉碴层上,也可用碎砖、碎石,级配砾石作基层。条石和小方石路面,根据需要可铺设在贫水泥混凝土、碎石或稳定土基层上。方头弹街多以石灰煤碴或砂砾为基层。上述路面的施工质量是路面平整的关键,基层一定要坚实,压路机辗过碎石应压碎而不嵌入,块石铺砌时对每块块石锤击的次数和用力应一样,高出路面的要将填料挖去,低于路面的,要重新加填填料。这样,日后路面才能均匀下沉,确保路面平整。

整齐石块和条石路面,要求有质量较高的基层和整平层,一般基层采用C13水泥混凝土,整平层为M10水泥砂浆混合物。

铺砌条石路面时,在整平层上先沿路边纵向排两行至三行块石(长边与路中心线平行)。条石的铺砌方法有横向排列、纵向排列及斜排列三种。

铺砌小方石路面,除一般的横向排列法外,也有以弧形扇形的嵌花式来排列。

六、现有路面的维修和利用

沥青路面的常见病害与维修

沥青路面由于材料、施工、行车作用等原因,会引起沥青路面强度和稳定性不足。常见沥青路面的损坏现象如下:

泛油——高温季节,沥青面层中多余的沥青泛到路表,产生泛油的病害,即软粘面、粘脚、粘轮。此时,面层材料粘结力低,容易被车轮粘着带走。造成泛油的原因是用油量过大,矿料用量不足。

推移——路面沿行车方向产生推挤和隆起,甚至形成波浪的现象称为推移。它是由于行车荷载的水平力、垂直力和震动力共同作用,使面层材料产生剪切破坏所致。路面在纵向形成连续、有规律的波浪现象,则称为搓板。公交车站的路面,在车辆制动和起动时,水平力很大,经常出现严重的推移和隆起现象。

沥青路面的常见病害与维修

松散和坑槽——由于面层的材料粘结力不足,或者是由于基层湿软强度不足时,路面在行车作用下磨损,碾碎,出现细料散失,粗骨料外露,失去联结出现成片散开现象若称为松散。松散现象若未得及时处理,会逐步扩大形成坑槽。

凹陷和车辙——凹陷是指路面局部下陷的现象,有的局部下凹部分仍处于完整状态,有的则出现裂缝或网裂。其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土基局部湿软(即局部强度和稳定性不足),或路面强度不足或厚度太薄,传到土基的压力超过土基承载能力,因此产生过大垂直变形使路面凹陷。如果整个路段土基强度不足,路面沿纵向产生带状凹陷,即为车辙。在高温季节,沥青面层在车辆的重复作用下,累积永久变形量较大,也易形成车辙。

沥青路面的常见病害与维修

裂缝——裂缝有纵向裂缝、横向裂缝、龟裂和网裂等。产生裂缝的原因是:基层软弱,使面层出现网裂;面层材料在行车荷载重复作用下产生疲劳,使面层出现发裂,发展形成龟裂;沥青面层在冬季低温收缩易产生横向裂缝;石灰土或石灰煤碴土等半刚性基层收缩,使面层也产生横向裂缝;面层底部由行车荷载作用产生的拉应力过大,则使面层产生纵、横向裂缝。沥青材料老化、收缩,也会产生裂缝。

对沥青路面的局部病害,可以采用多种维修方法进行修补、养护。如果是基层的原因,应先修补基层,再修补面层。凹陷、坑槽、推移等面层变形可以采用挖补法或铣削法修补,面层裂缝采用表面处理封闭;泛油则可撒铺矿料方法修补。

沥青路面的改建和利用

沥青路面发生较大的损坏,或者道路的功能变化,需要对原有沥青路面更新和改建。对沥青路面的改建和原有路面利用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罩面——在现有沥青路面上加铺新的路面的作法。如原有路面整体强度不足,可以采用在原有路面上加铺基层和面层的方法改建。原有道路面层老化和磨耗,可以采用加铺新的面层或保护层方法改建。

城市道路往往几经罩面,越盖越厚,可能造成道路标高超过周边街坊的地面标高,给街坊排水带来较大困难。也可以采用不提高路缘石与人行道的标高,通过加大路拱的办法解决罩面后的标高问题,但是这样不利于行车安全。

沥青路面的改建和利用

翻新与再生——对现有沥青路面更新的一种较好的方法。用路面铣刨机将破损的沥青路面切削一定厚度,铣刨下来的旧沥青材料放入路用沥青路面再生机,直接软化、添加新料拌合、再摊铺至原路面上,在现场一次完成旧沥青路面再生翻新。再生沥青混凝土与全新沥青混凝土比,无论在外观或实用上都没有明显差别。而且比新路面的热稳性更好,夏季无泛油、推挤、波浪等现象。它不但降低工程造价、节省能源,更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效益显著。

六、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维修和利用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病害和维修

水泥混凝土的使用性能在行车和环境因素作用下逐渐变化,其损坏形态同柔性路面大不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断裂——混凝土面板由于板内应力超过了混凝土强度而出现横向或纵向的断裂裂缝,或者角隅处的折断裂缝。产生过量应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板太薄或货车超载,使荷载过重;板的平面尺寸太大;地基塑性变形过量;养生期间收缩应力过大;混凝土原材料、级配、施工不良等。断裂的出现,破坏了板的结构整体性,使板丧失大部以至全部承载能力。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病害和维修

拱起和碎裂——混凝土路面板在热膨胀受到约束时,某一接缝两侧的数块板突然出现的向上拱起的屈曲失稳现象称拱起。板收缩时接缝缝隙张开,填缝料失效,坚硬的碎屑落入缝内,致使板在而后受热膨胀时产生较大的热压应力,导致板出现纵向失稳。它出现于横向接缝(主要是胀缝)两侧数十厘米宽的范围内。由于胀缝内的滑动传力杆排列不正或不能滑动,阻碍了板的伸长,使混凝土在膨胀时受到较高的挤压应力而裂成碎块。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病害和维修

错台和唧泥——横向接缝两侧面层板端部出现的竖向相对位移称错台。当接缝处仅有部分传荷能力时,轮载作用下相邻板的端部出现挠度差,沿接缝渗入水分同来自路表、基层和路肩等处的碎屑相混杂。车轮驶过时,由于板端上下拍动,使水分带碎屑挤向后方面层与基层界面的空隙内,把后方板端逐步抬起。错台的出现,降低行车的平稳性和舒适性。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病害和维修

汽车驶过接缝时,缝内喷溅出稀泥浆的现象称唧泥。由于基层因塑性变形累积而同面层部分脱离接融,水份沿接缝下渗而积累在板下的空隙内。在轮载频繁作用下积水变成有压水,同基层内浸湿的细料搅混成悬液,沿接缝被挤出。唧泥的出现,使面层板边缘下部失去支承,往往导致在离接缝1.5~1.8m处产生横向裂缝。若不及时处理,新断裂处又会出现唧泥现象,水泥混凝土板因板底基层逐步淘空,再次引起折断。

水泥混凝土路面局部常见病害维修方法如下:

补灌填缝料——接缝内填缝料丧失,脱落应及时补灌封平;填缝料日久老化失去弹性,应每隔数年铲除更新。

修补裂缝——修补裂缝宜在气温较低季节进行,此时裂缝较宽。一般采用灌注沥青料方法修补。

局部磨损——在清除碎屑之后,用沥青砂填补。当磨损面积较大时,用坚硬石料进行双层表面处治,采用沥青为粘结料。

水泥混凝土路面局部常见病害维修方法如下:

水泥混凝路面的改建和利用

原有水泥混凝土路面有较大破坏,或者因道路功能变化,则需要对原有路面进行改建和利用。加强——混凝土面板有较严重的断裂,如果断裂没有遍布全板,则可以通过加强方法修补。在断裂位置开凿成长方形凹槽,在板深5~7cm处,每隔一定距离打洞,埋入钢筋,做为传力杆,再浇灌混凝土填实。

水泥混凝土路面局部常见病害维修方法如下:

水泥混凝路面的改建和利用

翻新——如水泥混凝土面板破损严重,裂缝遍布全板,则进行翻新,先将该块板击破翻除,重新夯实基层,另浇筑新的水泥混凝土板。

罩面加厚——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修建加厚层,可以采用水泥混凝土罩面、沥青混凝土罩面、钢纤维混凝土罩面等类型。罩面加厚时,一般须先修补原有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如原有路面破损严重,不易修复,则应采用分离式加厚层,在新老路面之间设隔离层。

城市道路设计复习资料

1、城市道路分类:包括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2、道路红线概念:道路红线系指划分城市道路用地和城市建筑用地、生产用地及其他设备用地的分解控制线。 3、红线的作用:是控制街道两侧建筑不能侵入道路规划用地(包括围墙不能侵入),红线不但是具体道路单项工程的设计依据,也是城市公用设施各项管线工程的用地依据。 4、红线的设计内容:①确定道路红线宽度。②确定道路红线位置。 5、城市道路组成:①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②人行地道(包括地下人行道和人行天桥)。③交叉口、步行广场、停车场、公共汽车站。④交通安全设施,如照明设备、护栏、交通标志及标线等。⑤沿街设施,如电线杆、给水栓、邮筒、电讯等。⑥地下铁道、高架桥、立交桥等。⑦绿化带。 6、城市道路特点:①功能多样②组成复杂③行人交通量大④车辆多、类型杂、车速差异大⑤道路交叉点多⑥沿路两侧建筑密集⑦道路交通连系点⑧艺术要求高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影响因素多⑩政策性强。 7、城市道路网类型和规划技术指标:①非直线系数是指道路起迄点间的实际交通距离与此两点的空间直线距离之比。不同型式的干道网,其非直线系数是不一样的。②干道网密度是指干道总长度与城市用地面积之比(km/km2)。③道路面积密度是指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与城市用地面积之比(km2/km2)。④居民拥有道路面积密度,又称道路占有率,是指道路面积密度(%)和人口密度(人/m2)之比(m2/人)。 8、单行道:只允许机动车辆沿同一方向行驶的道路。 9、客运道:限制载重汽车和非机动车行驶,只允许小客车和公共汽车通行的道路。 10、行车道:城市道路上供各种车辆行驶的部分。 11、路侧带:位于城市道路行车道两侧的人行道、绿带、公用设施带等。 12、城市道路规定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宽度:根据我国对公路和大、中、小城市道路的行驶车辆观测得出,主干路和高等级公路上的小型车车道宽度宜采用 3.5m,大型车车道或混合行驶车道宽度则采用3.75m,支路上最窄不宜小于3m。非机动车道主要供自行车行驶,应根据自行车设计交通量与每条自行车道设计通行能力计算自行车车道条数。非机动车道的总宽度包括几条自行车车道宽度及两侧各25cm路缘带宽度。 13 、城市道路各种横断面形式优缺点和适用条件:①单幅路占地少,投资省,但各种车辆混合行驶,于交通安全不利,仅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不大非机动车较少的次干路、支路以及用地不足拆迁困难的旧城改建城市道路上。②双幅路断面将对向行驶的车辆分开,减少了行车干扰,提高了车速,分隔带上还可以用作绿化、布置照明和敷设管线等。它主要用于各向两条机动车道以上,非机动车较少道路。有平行道路可供非机动车通行的快速路和郊区道路以及横向高差大或地形特殊路段亦可采用。③三幅路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开,对交通安全有利;在分隔带上布置绿带,有利于夏天遮阴防晒、减少噪音和布置照明等。对于机动车交通量大、非机动车多的城市道路上宜优先考虑采用。但三幅式断面占地较多,只有当红线宽度等于或大于40m时才能满足车道布置的要求。④四幅路不但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开,还将对向行驶的机动车分开,于安全和车速较三幅式路更为有利。它适用于机动车辆车速较高,各向两条机动车道以上,非机动车多的快速路与主干路。 14、道路中桩坐标放线法程序和主要内容:①测设程序:先沿路线方向布设导线,后测设道路中桩;②测设内容:a.测设附合导线:沿路线选定导线点,测量导线点三维坐标,再计算导线三维坐标闭合差和相对闭合差,并进行三维坐标改正;b.计算道路平曲线各要素;c.计算道路平曲线各主点桩号;d.计算道路中桩三维坐标;e.利用导线点测设道路中桩。③放线步骤:先在导线点安置仪器,后视已知点,键入坐标,完成定向工作,再键入待放点的坐标;转动仪器照准部,使水平角显示为0度00分00秒,完成待放点的定向;接着置反射棱镜于待放点的方向上,使距离显示为0.000时,即为待放点的精确点位。 16、街沟:指城市街道路面边缘处,由立缘石与平石或铺装路面形成的侧沟。 17、锯齿形街沟:交替改变侧沟的侧石高度,使街沟纵坡由升坡到降坡再到升坡,街沟纵坡线呈锯齿形状。 18、分流点: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的地点。 19、合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的地点。 20、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交互交叉的地点。 21、视距三角形:由停车视距所组成的三角形。

1.路基路面工程知识点总结

前言 路线:空间线(平面、纵面),决定行车的安全、舒适、经济、快捷; 路基:按照路线位置和技术要求修筑的作为路面基础的带状构造物;(承受荷载)路面:用硬质材料铺筑于路基顶面的层状结构;(承受荷载) 三者的关系:路线的确定应考虑路基的稳定性;路面位于路基之上,强度和稳定性相互影响和维护。 第一章总论 1路基路面工程特点 ①土石方工程量大,耗费大量材料,造价较高 ②施工工艺较简单,但季节性强,讲究工序 ③涉及面广: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变异性和不确定性大(水文地质情况复杂,气候多变) 2工程上对路基路面的要求(1)对路基的要求: 整体稳定;足够的强度,允许小变形;水温稳定性(2)对路面的要求: 强度与刚度——承载能力;稳定性;耐久性;表面平整度;表面抗滑行性能;沙尘,噪音低 综上:路基路面工程的基本性能:承载能力、稳定性、耐久性、表面平整度、表面抗滑性 3影响路基路面稳定的因素自然因素:地理条件:平原(保证排水设计和最小填土高度)山岭 地质条件:岩石种类、层理、倾向、夹层、断层气候条件:温度、湿度日 照、风力(材料老化和地下 水位 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地 表、地下 材料类别:砂类土、粘性土、 粉性土 人为因素:设计(合理与 否);施工方法和养护与管 理措施 4路基土的分类及工程性质 巨粒土、粗粒土、细粒土、 特殊土 巨粒土:高的强度和稳定性 填筑路基和砌筑边坡 砾石混合料(级配良好): 强度、稳定性、密实度高; 填筑路基、铺筑中级路面、 高级或次高级的基层或底 基层 砂土:无塑性,透水、粘性 小,易松散,但压实后稳定 性好强度大、水稳定性好; 压实困难(振动法、掺入 少量粘土) 砂性土:粗细搭配,级配好, 强度和稳定性高,理想的路 基填筑材料 粉性土:水稳定性差,毛细 现象、易冻胀翻浆,不可用, 需处理 粘性土:粘性大,颗粒细, 毛细现象,透水性差,可塑 性强,干燥强度大,遇水承 载力降低充分压实和良 好的排水设计,可保证路基 稳定 重粘土:不透水,粘聚力强, 施工干燥时,难以破碎; 不可用 5冻胀:积聚于面层下的水 结冰后体积增大,使路基隆 起而造成的路面开裂等破 坏现象。 翻浆:冻涨土在温度升高 后融解,无法迅速排除,在 行车荷载作用下,路基路面 结构产生较大变形,湿度很 大的路基土会以泥浆的形 式从冻涨后开裂的路面层 裂隙中冒出或挤出。 6公路自然区划区划定制原 因和原则: 原因:(1)自然条件影响道 路建设;(2)自然条件大致 相同的划分为一区,在同一 区内从事公路规划、设计、 施工、管理时,可相互参照 原则:道路工程特征相似; 地表气候区划差异性;自然 气候因素既有综合又有主 导作用 8对新建公路: 路基临界高度:指保证 路槽底80cm上部土层处于 某种干湿状态,在最不利季 节路槽地面距地下水位或 地面积水位的最小高度。 9路面分层及层面功能 面层:特性:直接承载→满 足强度、稳定性 要求:结构强度、变形能力、 稳定性、耐磨、抗滑、平整 材料:水泥混凝土;沥青混 凝土;沥青混合料;碎石(掺 土或不掺土)混合料 基层:特性:承载、传递、 扩散。材料:粒料类:碎砾 石材料,片石,圆石、工业 废渣和土、砂;无机结合料 类:水泥稳定类,石灰稳定 类,工业废渣稳定类沥青稳 定类:热拌沥青碎石,沥青 灌入碎石,乳化沥青碎石混 合料 分层:当基层较厚时,分两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 ode f or d esign of u rban r oad e ngineering (2016年版) 2012-01-11发布2012-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5]274号)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局部修订依据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道路提出的相关要求,对原有条文中道路分隔带及绿化带宽度、道路横坡坡向、路缘石形式、道路路面以及绿化带入渗及调蓄要求、道路雨水排除原则等相应修改或补充规定。本次局部修订条文合计9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1.补充了需要在道路绿化带或分隔带中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时,绿化带或分隔带的宽度要求,以及各种设施间的设计要求。 2.增加立缘石的类型和布置型式。 3.细化了道路横坡的坡向规定。

4.按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补充道路雨水低影响开发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5.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修订的内容,调整了道路排水采用的暴雨强度的重现期规定。 6.补充了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的种植要求。本规范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 性条文的解释,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3号楼(市政总院大厦),邮政编码:100082)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员、主要审查人员: 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重庆市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员:和坤玲王晓华杨斌盛国荣

城市总体规划-期末考试知识点

第七章 1.城市道路交通主要特征: (1)在吸引点之间的车辆行人交通虽错综交织,但从其运输对象来说可以分为客流与货流两类,各有特点; (2)各类交通的流动路线,流动数量随时间而变化,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3)城市道路交通由于交通工具(方式)的不同,而对道路系统提出不同要求; (4)城市道路交通(车流人流)的交叉组织是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重点,对于提高道路通过能力至关重要; (5)静态交通(包括公共交通停靠站、停车场等)是城市道路交通的组成部分,必须在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中统一考虑2.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 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充分利用 地形、减少工程量。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 求。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 求。 ①干道网密度:即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 具有的干道长度。一般认为干道恰当的间距为600——1000m,相应的干道网密度为2-3km/km 2. ②城市道路按交通性质分为:快速道、主干道、 次干道、支路。 ③城市道路系统按道路的性质、区分不同功能分为: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 ④城市道路的形式:方格棋盘式(方格网)、环形放射式、自由式、混合式道路系统。 ⑤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分一块板、两块板、三块板三种形式。 3.城市对外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 (1 )按照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运营特点、货流条件与地区条件,综合利用他们的设备,使之共同发展、互相协作、互相补充、各尽其长、各尽其用。合理组织城市对外交通综合运输。 (2)为了发挥各种交通设施的效能,在布置时,应在城市总体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尽量满足他们的技术经济要求。(3)充分照顾城市整体利益,尽量减少对城市环境、交通等方面的干扰,尽量为城市的生产与生活创造便利条件。(4)保证城市与交通运输密切配合,有计划按比例的 共同发展。在布局上,应使城市与各类交通均具备发展的可能性,互不影响。 4.客运站的位置:客运站的服务对象是旅客,为方便旅客,位置要适中,靠近中心。在中、小城市,可位于市区边缘,大城市则必须深入城市,位于市中心区边缘。 5.客运站的数量:我国绝大数城市只设一个客运站,管理使用都方便。但是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由于用地范围大,旅客多,只设一个客运站,旅客过于集中,且影响到市内交通;另外,因自然地形(如山、河)的影响,城市布局分散或呈狭长带形时,只设一个客运站也不便于整个城市的使用。因此,这类城市客运站宜分设两个或两个以上为好,或者以一个客运站为主,再加其他车站(如中间站或或货运站兼办客运)作为辅助。 6.货运站的位置:P301 在小城市,一般设置一个综合性货运站和货场即可满足货运量的需求;在大城市则需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运输量、城市布局(如工业、仓库的分布情况)等实际情况,分设若干综合性与专业性货运站以及综合、专业相结合的货运站、其位置一方面要满足货物运输的经济、合理性要求(即加快装卸速度,缩短运输距离);另一方面也要尽量减少对城市的干扰。 (1)货运站应按其性质分别设于服务区内,一到发为主的综合性货运站(特别是零担货场),一般应深入市区,接近货源和消费地区;以某几种大宗货物为主的专业性货运站,应接近其供应的工业区、仓库区等大宗货物集散点,一般应在市区外围;不为本市服务的中转货物装卸站则应设在郊区,接近编组站和水陆联运码头;危险品(易燃、易爆有毒)及有碍卫生(如牲畜货场)的货运站,应设在市郊,并有一定安全隔离地带,还应与其主要使用单位储存仓库在城同一侧,以免造成穿越城市区的主要交通。 (2)货运站应与城市道路系统紧密配合,应有城市货运干道联系。货运站的引入线应与城市干道平行,并尽量采用尽端式布置,以避免与城市交通的互相干扰。 (3)货运站应与室内运输系统紧密配合,在其附近应有相应的室内交通运输站场、设备与停车场 (4)货运站与编组站之间应有便捷的联系,以缩短地方车流的运行里程,节省运费,并加速车辆周转。 (5)货运站应充分利用城市地形、地貌等条件,并考虑留有发展余地。 7.航空港的位置选择所考虑主要因素:净空限制要求; 噪声干扰影响; 用地条件通讯导航要求气象条件生态学影响在地区中的位置关系 四) 五) 1、 2、 3、 4、 5、 6、 7、

沥青路面知识点

(一) 沥青路面结构及类型 1.沥青路面结构层分四部分:面层、基层、底基层、垫层。 2.面层可由1—3层组成,表面层要根据使用要求设置抗滑 耐磨、密实稳定的沥青层;中面层、下面层根据公路等级、沥青厚度、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结构层。 3.基层是起主要承重作用的层次;对材料强度有较高要求; 可设一层或两层,设两层时,分别称为上基层、下基层。 4.底基层起次要承重作用;材料强度要求比基层略低;可设 一层或两层,设两层时,分别称为上底基层、下底基层。 5.垫层设在底基层与土层之间,起排水、隔水、防冻、防污 等作用。(两水、两防) 6.沥青路面按技术品质和使用情况分为四种:沥青混凝土路 面,沥青碎石路面,沥青贯入式,沥青表面处治。 7.沥青混凝土路面:适用各级公路的面层(使用年限15—20 年)。优点:(1)采用相当数量的矿粉;(2)较高的粘结力使路面有很高的强度,可承受繁重交通;(3)较小的空隙率使其具有透水性小,水稳性好,耐久性高,有较强的抵抗自然因素的能力。不足:(1)允许拉应变值较小,会产生横向裂缝,对基层强度要求高;(2)对高温和低温稳定性均有要求。 8.沥青碎石路面:热拌沥青碎石适于三、四级公路;中粒式、 粗粒式沥青碎石宜作沥青混凝土面层的下层、联结层和整

平层。优点:(1)高温稳定性好,不易起波浪;(2)冬季不易产生冻缩裂缝,行车荷载作用下裂缝少;(3)路面易保持粗糙,有利于高速行车;(4)对材料要求宽,材料组成设计比容易满足要求;(5)沥青用量少,不用矿粉,造价低。不足:孔隙较大,路面容易渗水和老化。 9.沥青贯入式:适于三、四级路面,也可作为沥青混凝土面 层的联结层。优点:(1)强度与稳定性主要由石料相互嵌挤作用而成。(2)温度稳定性好,热天不易出现推移、壅包,冷天不易出现低温裂缝。 10.沥青表面处治:用沥青和集料按层铺法或拌合铺筑而成的 厚度不超过3cm沥青面层。按浇洒沥青和撒布集料遍数不同,分为单层、双层、三层式。一般用于三、四级公路,也可用作沥青路面的磨耗层、防滑层。作用:(1)对非沥青承重层起保护和防磨耗作用;(2)对旧沥青路面,则是一种日常维护的常用措施。 11.按组成结构分为三种:(1)密实—悬浮结构;(2)骨架— 空隙结构;(3)密实—骨架结构。 12.密实—悬浮结构:指采用连续密级配矿料配制的沥青混合 料。一方面,矿料的颗料由大到小连续分布,并通过沥青胶结作用形成密实结构;另一方面,较大的颗粒被较小的颗粒挤开,造成粗粒之间不能直接接触,不能相互支撑形成嵌挤骨架结构,而是彼此分离悬浮于较小颗粒和沥青胶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 ode f or d esign of u rban r oad e ngineering (2016年版) 2012-01-11发布2012-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5]274号)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局部修订依据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道路提出的相关要求,对原有条文中道路分隔带及绿化带宽度、道路横坡坡向、路缘石形式、道路路面以及绿化带入渗及调蓄要求、道路雨水排除原则等相应修改或补充规定。本次局部修订条文合计9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补充了需要在道路绿化带或分隔带中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时,绿化带或分隔带的宽度要求,以及各种设施间的设计要求。 2.增加立缘石的类型和布置型式。 3.细化了道路横坡的坡向规定。 4.按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补充道路雨水低影响开发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5.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修订的内容,调整了道路排水采用的暴雨强度的重现期规定。 6.补充了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的种植要求。 本规范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3号楼(市政总院大厦),邮政编码:100082)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员、主要审查人员: 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重庆市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员:和坤玲王晓华杨斌盛国荣 审查人员:张辰包琦玮李俊奇赵锂白伟岚任心欣 5 横断面

材料基础知识

应力:应力(工程应力或名义应力)σ=P/A。式中,P为载荷;A。为试样的原始截面积 应变:应变(工程应变或名义应变)ε=(L-L。)/L。;L。为试样的原始标距长度一般是(20mm 25mm 50mm)引伸计;L为试样变形后的长度 拉伸的应力应变曲线斜率就是拉伸模量。拉伸模量大,拉伸性能好 拉伸模量:(Tensile Modulus)是指材料在拉伸时的弹性,其计算公式如下:拉伸模量(㎏/c㎡)=△f/△h(㎏/c㎡) 其中,△f表示单位面积两点之间的力变化,△h表示以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变化。更具体地说,△h=(L-L0)/L0,其中L0表示拉伸长前的长度,L表示拉伸长后的长度。 霍普金森压杆应变率:g.mm-3 强度: 模量: 模量=拉伸强度/应变应力应变曲线中最高的拉伸强度通常是最大的应力 力学性能表征量:拉压弯剪 ESEM 环境扫描电镜:environment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Infiltration 渗透渗透物 XRD:X-ray diffraction ,X射线衍射,通过对材料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其衍射图谱,分析材料的成分等 闪点(Flash point)是指可燃性液体挥发出的蒸汽在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性混合物并达到一定浓度之后,遇火源时能够闪烁起火的最低温度。在这温度下燃烧无法持续,但如果温度继续攀升则可能引发大火。和着火点(Fire Point)不同的是,着火点是指可燃性混合物能够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高于闪点。闪点的高低也是染液是否安全的重要指标。 剥离强度(peel strength):粘贴在一起的材料,从接触面进行单位宽度剥离时所需要的最大力。剥离时角度有90度或180度,单位为:牛顿/米(N/m)。它反应材料的粘结强度。如安全膜与玻璃。 MWK 多轴向径向编织复合材料Multi-axial warp knitted Threshold strain level 阈值应变水平 Longitudinal and transverse 横向和纵向的 Through-thickness reinforcement of polymer laminates Changes in the interior 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response of composite materials may occur under such conditions内部结构的变化和复合材料的力学响应可能发生在这种情况下 tensile strength and modulus 拉伸强度和模量 specific strength 比强度;强度系数 specific modulus比模量

城市道路设计简答题汇总

1.城市道路有哪些不同功能组成部分。 车行道、路侧带、分隔带、交叉口和交通广场、停车场和公交停靠站台、道路雨水排水系统、其他设施如渠化交通岛等。 2. 2.城市道路网规划有哪些要求。1)满足城市道路交通运输要求;2)满足城市用地布 局要求;3)满足各种市政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3. 3.城市道路有哪些功能?1)交通设施功能;2)公用空间功能;3)防灾救灾功 能;4)形成城市平面结构功能。 4. 4.中间带有何作用?1)将上、下行机动车流分开,减少交通阻力,提高行车安全 及通行能力;2)作为设置交通标志牌及其它交通管理设施的场所;3)种植花草灌木或设置防眩网,可防止对向车辆灯光炫目,还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4)设于分隔带两侧的路缘带,可引导驾驶员视线,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5. 5.行人安全设施有哪几种?人行过街地道、人行天桥、交叉口护栏与人行道护栏、 人行横道。 6. 6.雨水管渠系统布置的原则。1)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天然水体2)尽量避 免设置雨水泵站3)结合城市规划布置雨水管道4)合理布置出水口5)城市中靠近山麓建设的中心区、居住区、工业区,除了应设雨水管道外,尚应考虑在设计地区周围或设计区以外适当距离设置排洪沟,以拦截汇水区以内排泄下来的洪水,使之排入天然水体,避免洪水的损害 7.7.平面设计的原则有哪些? 1)道路平面位置应按城市总体规划网布设; 2)道路平面线形 设计应与地形、地质、水文等结合起来进行,并符合各类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 3)道路平面设计应处理好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合理地设置缓和曲线、超高、加宽等,合理地确定行车视距并予以适当的保证措施; 4)应根据道路类别、等级,合理地设置交叉口等; 5)平面线性标准需分期实施时,应满足近期使用要求,兼顾远期发展,使远期工程尽可能减少对前期工程的废弃。 8.8.试述人行横道的设置应考虑哪几个方面的要求。 1)人行横道应与行人自然流向一致, 否则将导致行人在人行横道以外的地方横过车行道,不利于交通安全。 2)人行横道应尽量与车行道垂直,行人过街距离短,使行人尽快地通过交叉口,符合行人过街的心理要求。 3)人行横道尽量靠近交叉口,以缩小交叉口的面积,使车辆尽快通过交叉口,减少车辆在交叉口内的通行时间。 4)人行横道设置在驾驶员容易看清的位置,标线应醒目。 9.城市道路网结构形式有哪些,简要分析它们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 有方格网式、放射环式、自由式。 1)方格网式路网 优点:交通分散,灵活性大。 缺点:道路功能不易明确,交叉口多,对角线方向的交通不便。适用于中小城市。 2)放射环式路网 优点:有利于市中心区与各分区、郊区、市区外围相邻各区之间的联系;道路功能明确。 缺点:容易将个方向交通引至市中心,造成市中心交通过于集中;交通灵活性不如方格网式路网。适用于大、特大城市 3)自由式路网 优点:不拘一格,充分结合自然地形,线性生动活泼,对环境和景观破坏较少,可节约工程造价。 缺点:绕行距离较大,不规则街坊多,建筑用地较分散。适用于山区、丘陵地区的城市。

路基路面工程知识点

第一章 1. 按照技术等级,公路分为哪几类公路交通荷载等级有哪几类,划分依据是什么 答: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等外公路) 沥青路面的交通荷载等级分为四类:轻交通、中等交通、重交通、特重交通。 划分依据:设计车道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次/车道)和每车道、每日平均大型客车及中 型以上的各种货车交通量[辆/ (d ?车道)]。 水泥混凝土路面分为五类:极重、特重、重、中等、轻。 划分依据:设计基准期内设计车道临界荷位处所承受的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 2. 名词解释:“7918”网 答:7条首都放射线、9条南北纵向线、18条东西横向线 3. 路面结构层次 答:面层、基层和路基(垫层) 第二章 1. 路基填料选择依据的指标是什么 答:CBR(填料最小强度)值 2?什么是路基的水温状况水温共同作用对路基的典型影响是什么答:路基的水温状况:湿度和温度变化对路

基产生的共同影响。冻胀和翻浆。积聚的水冻结后体积增大,使路基隆起而造成面层开裂,即冻胀现象。在交通繁重的地区,经重车反复作用,路基路面结构会产生较大的变形,严重时,路基土以泥浆的形式从胀裂的路面缝隙中冒出,形成了翻浆。 3. 路基干湿类型划分为哪几种,分别对应于哪种情况我国路基设计规范要求的路基干湿类型是什么怎么确定路基的湿度状况 答:潮湿、中湿、干燥。干燥:路基干燥稳定,路面强度和稳定性不受地下水和地表积水影响。中湿:路基上部土层处于地下水或地表积水影响的过渡带区内。潮湿:路基上部土层处于地下水或地表积水毛细影响区内。 规范108页 4. 名词解释:路基工作区 答:汽车荷载通过路面传递到路基的应力与路基土自重力之比大于的应力分布深度范围。 5. 表征土基承载能力的参数有哪些含义分别是什么 答:路基回弹模量、路基反应模量、加州承载比。 路基回弹模量:路基、路面及筑路材料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应力与其相应的回弹应变的比值。 路基反应模量:压力与弯沉之比。 加州承载比:对应于某一贯入度的路基单位压力与相应贯入度的标准压力之比的百分数。 6. 路基病害主要有哪些 答:路基边坡塌方:剥落、碎落、滑塌、崩塌及坍塌,路基沿坡面滑动,冻胀,翻浆。 第三章

城镇道路工程全部知识点总结

城镇道路工程 一、城镇道路工程结构与材料 1、以地位、交通功能、服务功能,四类:快支主次 2、按结构强度:①高级路面(快速路、主干路)——水泥砼路面(30年);沥青砼、沥青碎石、天然石材(15年) ②次高级路面(次干路、支路)——沥青贯入式碎(砾)石(12年);沥青表面处治(8年) 按力学特性分:①柔性路面—沥青类路面,破坏取决于极限垂直变形和弯拉应变; ②刚性路面—水泥砼路面,破坏取决于极限弯拉强度(是混凝土配比依据)。 3、沥青路面结构组成与特点 ①沥青路面结构由面层、基层和路基组成;水泥路多垫层。 ②基层的结构类型可分为柔性基层、半刚性基层,在半刚性基层上铺筑面层时, 反射裂缝(基层开裂导致面层开裂;基层开裂原因:含水率(干)、温度(冻)(其他措施:土工合成材料:玻纤网和土工格栅;旧路面的改造:白+黑,黑+黑)。 4、沥青混合料组成与材料 ①沥青混合料组成:沥青、粗骨料、细骨料、矿粉 ②沥青混合料嵌挤原则:矿质颗粒之间的嵌挤力和内摩阻力为主 按密实级配原则构成:以沥青与矿料之间的粘结力为主 ③按级配原则构成的沥青混合料,其结构组成通常有三种形式: 悬浮—密实结构:AC—普通沥青混合料;粘聚力c大,内摩擦角小 骨架—空隙结构:沥青碎石混合料,OGFC排水沥青混合料;粘聚力c小,内摩擦角大 骨架—密实结构:SMA—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粘聚力c大,内摩擦角大 ④沥青性能指标—粘结性:抵抗变形的能力,夏季高温、重载交通—稠度大(针入度小)的沥青;冬季寒冷地区、交通量小的道路—稠度小的沥青; 塑性:沥青抵抗开裂的能力;低温延度越大,抗开裂性能越好;冬季低温或高、低温差大的地区,应采用低温延度大的沥青; ⑤其他:热拌密集配沥青混合料中天然砂用量不宜超过骨料含量的20%,SMA、OGFC不宜使用天然砂; ⑥热拌沥青混合料主要类型 Ⅰ、普通沥青混合料AC:适用城市次干路、辅路或人行道 Ⅱ、改性沥青混合料:掺加橡胶、树脂、高分子聚合物、磨细的橡胶粉或其他填料等外加剂,适用城市主干路和城镇快速路(高温抗车辙、低温抗开裂、高耐磨、寿命长、水稳性好) Ⅲ、沥青玛蹄脂混合料SMA:适用城市主干路和城镇快速路;SMA是一种间断 Ⅳ、改性沥青SMA:适用严格分车道单向行驶的城市主干路和城镇快速路 5、沥青路面材料的再生应用 ①旧沥青路面材料的再生,关键在于沥青的再生;再生沥青的流变性质大为改善; ②再生剂的技术要求:1适当的黏度2良好的流变性质3溶解分散沥青质的能力4较高的表面张力5耐热化和耐候性(表、溶、耐、流、黏) ③目前再生沥青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方法采用马歇尔试验; ④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性能指标:空隙率、间隙率、流值、饱和度、马歇尔稳定度(空间骝宝马) ⑤再生沥青混合料检测项目:车辙试验动稳定度、冻融劈裂抗拉强度比、残留马歇尔稳定度(车辙、冻融、残留)二、城镇道路路基施工 路基性能:整体稳定性、变形量控制(整形) 1、城镇道路路基工程包括:路基(路床)本身及有关的土(石)方、沿线的涵洞、挡土墙、路肩、边坡、排水管线等项目; 注:单5多8是涵洞 2、路基施工以机械作业为主,人工配合为辅。人工配合土方作业时,必须设专人指挥,采用流水作业或分段平行作业方式; 注:起重吊装必须设专人指挥,张拉作业(项目技术负责人指挥) 3、流程: ①准备工作:交通导行、围挡、施工方案、交底、控制桩放线测量、路基土实验 ②附属构筑物:涵洞、地下管线等构筑物可与路基(土方)同时施工,新建的地下管线遵循“先地下、后地上”、“先深后浅”原则 ③路基施工步骤:开挖路堑、填筑路堤,整平压实路基、修整路床,修建防护工程 关于交通导行:①编写交通导行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报交通管理和道路管理部门(市政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批准 ②按照获准的施工组织设计设置连续封闭围挡,严控占路时间和范围; ③设置临时交通导行标志,设置路障、隔离设施,夜间警示信号; ④严格划分5区。警告区、作业区、上下游过渡区、缓冲区、终止区; ⑤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签订安全协议书; ⑥设专职安全员,协助交警疏导交通;居民居住区夜间增设照明设施; 关于安全技术交底:开工前,施工项目技术负责人应依据获准的施工方案向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安全交底,强调工程难点、技术要点、安全措施。 4、填土路基施工要点 ①路基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冻土块、盐渍土或淤泥,填土内不得含有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0mm的土块应打碎; 高液限黏土、高液限粉土及含有机质细粒土,不适合做路基填料。必须用时,掺加石灰或水泥等结合料进行改善。 ②岩石或填石路基顶面应铺设整平层。厚度一般10-15㎝ ③坟坑、井穴,分层填实至原基面高;(先挖后填,分层填土压实)(属设计变更,程序:施工-监理-业主-设计与监理商量后) ④填方段内应事先找平,当地面陡于1:5时,修成台阶状,每层台阶宽度不宜小于1.0m,高度不宜大于30cm; 分层填筑,分层压实,同步检验;路基填土宽度应比设计宽度宽0.5m ⑤碾压前检查铺筑土层的宽度和厚度,合格后即可碾压,碾压“先轻后重”,最后碾压用不小于12t级的压路机; ⑥填方高度内的管涵顶面填土500mm以上才能用压路机碾压。 5、挖土路基施工要点 ①挖方段不得超挖(留人工余量,20-30cm); ②压路机不小于12t级,碾压自路两边向路中心进行,直至表面无明显轮迹为止;(压路机走向:路两边向中心(低-高,外-内);超高曲线段—由内向外) ③碾压时,应视土的干湿程度采取洒水或换土、晾晒等措施;(翻浆土必须换掉) ④压路机压不到的部位:井口、雨水井口、沟槽、路边缘,对土进行改良,加石灰、水泥或二灰砂砾,小型夯压机夯实,重叠夯实面积1/4-1/3 6、质量检查与验收:①主控项目:压实度和弯沉值; ②一般项目:路基允许偏差,路床、路堤边坡,宽度、中线、高程、路拱、横坡、平整度 7、路基压实试验段目的 1预沉量值2压实机具3压实遍数4压实方式5虚铺厚度(松铺系数) 路基压实厚度≤30cm;基层压实厚度≤20cm;面层压实厚度≤10cm 8、路基下管道回填与压实 ①500mm是是否使用压路机的界限;800mm是使用压路机是否需要加固的界限。 ②土质路基压实应遵循的原则:“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先低后高、先静后振、轮迹重叠”。压路机最快速度不宜超过4km/h ③土质路基路基压实主要检查各层压实度和弯沉值,分层同步检验。 9、不良土质路基的处理方法( ①软土(水):Ⅰ、特点: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透水性差,压缩性高,强度低; Ⅱ、破坏形式:沉降过大引起路基开裂破坏;整体剪切、局部剪切或刺入破坏; Ⅲ、处理方法:置换土、抛石挤淤、砂垫层置换、反压护道、砂桩、粉喷桩、塑料排水板及土工织物; ②湿陷性黄土(孔隙):Ⅰ、特点:土质较均匀、结构疏松、孔隙发育; Ⅱ、破坏形式:未受水浸泡时,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泡,土结构会迅速破坏,产生较大附加下沉,强度迅速降低; Ⅲ、处理方法:换土法、强夯法、挤密法、预浸法、化学加固法;加筋挡土墙是湿陷性黄土地区得到迅速推广的有效防护措施; ③膨胀土(加固):Ⅰ、特点:具有吸水膨胀性和失水收缩性 Ⅱ、破坏形式:显著的收缩特性可使路基发生变形、位移、开裂、隆起 Ⅲ、处理方法:开挖换填、灰土桩、水泥桩、堆载预压; 10、水对城镇道路路基的危害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doc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4]808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五年九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上海同济大学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五年一月十四日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1.0.6.4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1.0.6.5提出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0.7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7.1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 1.0.7.2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0.7.3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1.0.7.4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 1.0.7.5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8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城市道路与交通知识点(武汉大学出版社)

《城市道路与交通》 知识点 考试题型 一填空题(1*20) 二选择(1*10) 三名词解释(2*9) 四简答(5*4) 五计算题(10*2) 六论述题(12*1)

第一章绪论 1.交通:指人和物在两地之间的位移过程,即人和物随时间的变化而产生的空间位置变化。 2.根据实现和完成人和物位移的不同类型,交通可分为道路交通,铁路交通,水运交通,航空交通,管道交通五种。 3.(简答)城市交通分为两类:市际交通和市内交通 ?市际交通(对外交通)是指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城市以外地区之间的交通,由设在市区内的市际交通设施,如铁路站场、港口码头、机场、长途客货运车站及出入城市的道路系统来完成; ?市内交通是指城市市区内部交通,即人和物运动的发生和终止都产生于城市内部的那部分交通,主要由各种交通设施如城市道路、地下铁道、高架桥以及交通控制设施等完成。 4.我国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结合淮安市说明)p2【论述题】 (1)城市规划、用地布局上的局限 (2)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3)城市交通组织结构不合理 (4)城市道路系统不健全 (5)城市通路交通管理与控制水平不高 第二章 1. 交通体系——道路、在道路上通行的车辆和行人以及道路交通所处环境的统称。 交通流——某一时段内,连续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或行人所组成的车流或人流的统称。 交通流特性——某一交通体系中,交通流的定性或定量特征,以及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亦称为交通流特征或交通流性质。 交通参数一-描述和反映交通流特性的一些物理量。如交通量、车速、交通密度、通行能力、行程时间、车头时距等。其中交通量、车速和交通密度可以反映交通流的基本性质,称它们为基本交通参数。 交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一般为往返两个方向)的车辆数或行人数。又称交通流量或流量。

路基路面工程知识点

1.路基概念 路基是按照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修筑的带状构造物,是路面的基础,承受由路面传来的行车荷载。 2.什么是路堑?什么是路堤? 低于天然地面的挖方路基称为路堑。路堑横断面的基本型式有台口式,全挖式和半山洞式三种类型。高于天然地面的填方路基称为路堤。它分高路堤、一般路堤和矮路堤三种。 3. 什么是路基工作区? 在路基某一深度Za处,当车轮荷载引起的垂直应力σ1,与路基土自重引起的垂直应力σ2相比所占比例很小,仅为1/10~1/5时,该深度Za范围内的路基称为路基工作区。 4.路基的干湿类型主要有哪四种?主要有干燥、中湿、潮湿和过湿四种。 5.影响路基湿度的水的来源有哪些? (1)大气降水——大气降水通过路面、路肩边坡和边沟渗入路基;(2)地面水——边沟及排水不良时形成的积水,渗入路基;(3)地下水——路基下面一定范围内的地下水,以毛细水上升的形式上升到路基上部浸入路基;(4)水蒸气凝结水——在土的空隙中流动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5)薄膜移动水——在土结构中水的薄膜的形式从含水量较高处向较低处流动或由湿度较高处向湿度较低处流动。 6.表征土基强度的四个指标是哪些? ①回弹模量②加州承载比CBR值③土基抗剪强度④地基反应模量 7.路基横断面形式有哪几种①路堤②路堑③半填半挖 8.改善路基水温稳定性性的措施有哪些? (1)换土,采用冰冻稳定性好的土类; (2)使路面具有一定防冻总厚度,加设垫层,提高路基表层温度; (3)设置隔离层,包括透水隔离层和不透水隔离层; (4)设置隔温层,使用炉渣、矿渣等多孔材料; (5)其它措施,包括增加路基填土高度,设置盲沟降低地下水,清除地面积水等措施。 9.路基常见的病害类型有哪些?路基的主要病害有以下几种。 ①路基沉陷②边坡滑塌③碎落和崩塌④路基沿山坡滑动⑤不良地质和水文条件造成的路基破坏⑥季节性冰冻地区的冻胀与翻浆。 10.路基沉陷的概念及类型 路基沉陷是指路基表面在垂直方向产生较大的沉落。类型:一是路基本身的压缩沉降;二是由于路基下部天然地面承载能力不足,在路基自重的作用下引起沉陷或向两侧挤出引起沉陷。 11.碎落的概念 碎落指路堑边坡风化岩层表面,在大气温度与湿度的交替作用,以及雨水冲刷和动力作用之下,表层岩石从坡面上剥落下来,向下滚落。 12.什么是路基临界高度? 所谓路基临界高度,是指在不利季节当路基分别处于干燥、中湿、潮湿时,路床表面距地下水位或地表积水水位的最小高度H0。 13. 影响路基稳定性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有哪些? 自然因素主要有①地理条件②地质条件③气候条件④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⑤土的类别⑥植物覆盖。 人为因素主要有:①汽车荷载作用的大小和作用频繁程度②路基、路面结构形式③路基施工的方法和施工质量。④日常的养护工作质量⑤沿线人为设施等。 14.公路路基用土按粒径大小不同分为哪三类?可分为巨粒土、粗粒土和细粒土。 15.为什么说砂性土是最好的填筑材料?粉性土是最差的筑路材料? 答:砂性土无塑性,透水性强,毛细上升高度小,具有较大的内摩擦系数,强度和水稳定性均好。粉性土含有较多的粉土颗粒,干时虽有黏性,但易于破碎,浸水时容易成为流动状态。粉性土毛细作用强烈,毛细上升高度大,在季节性冰冻地区容易造成冻胀、翻浆等病害。 16.何为矮路堤?其设计要点有哪些?

材料基础知识

材料基础知识 一、钢板: 钢板按厚度分,薄板<16毫米(最薄0.2毫米),中厚板16-20毫米,厚板>20毫米 薄板的宽度为500-1500毫米;厚的宽度为 600~3000毫米。 薄板按钢种分,有普通钢、优质钢、合金钢、弹簧钢、不锈钢、工具钢、耐热钢、轴承钢、硅钢和工业纯铁薄板等; 按专业用途分,有油桶用板、搪瓷用板、防弹用板等; 按表面涂镀层分,有镀锌薄板、镀锡薄板、镀铅薄板、塑料复合钢板等 表示方式:Q(屈服点)235(屈服强度,xxxMPa)B (质量等级:A:只要求保证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B:要求做常温冲击试验;C、D:要求做重要焊接结构试验,D级为优质,其余为普通) 1、碳素结构钢 性能:牌号:例Q235-A·F,表示σs=235MPa(最小屈服点为235MPa每平方)。 牌号注解:Q是屈服强度A质量等级(有ABCD四级),F沸腾钢。 应用:一般工程结构和普通机械零件。如Q235可制作螺栓、螺母、销子、吊钩和不太重要的机械零件以及建筑结构中的螺纹钢、型钢、钢筋等。

优点:价格低廉,工艺性能(如焊接性和冷成形性)优良 不足: (1)淬透性低。一般情况下,碳钢水淬的最大淬透直径只有10mm-20mm。 (2) 强度和屈强比较低。如普通碳钢Q235钢的σs为235MPa,而低合金结构钢16Mn的σs则为360MPa以上。40钢的σs(屈服指数)/σb(抗拉强度)仅为0.43, 远低于合金钢。 (3)不能满足特殊性能的要求。碳钢在抗氧化、耐蚀、耐热、耐低温、耐磨损以及特殊电磁性等方面往往较差,不能满足特殊使用性能的需求。 2、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2008,最小屈服点为345MPa)质量等级由A-E 性能: 1.在含碳量方面属于低碳,含碳量一般小于0.20%; 2.在合金方面一元钢和二元钢占有较大的比重; 3.在供货状态方面多为热轧状态交货; 4.不少钢种加入稀土元素以提高综合性能; 5.大部分普通低合金钢是属于铁素体+珠光体型的。 3、热轧钢板(生产一般结构用钢和焊接结构用钢、硬度低,加工容易、延展性能好)GB/T 709适用于轧制宽度不小于600mm的单轧钢板、钢带;GB/T 3274-2007规定。对于厚度为3-400mm的碳钢和低合金热轧钢和厚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