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总介】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

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

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

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 山东民俗文化由古至今,因移民、交通、外出谋职等原因,不断发生地域之间的交流,表现于民俗演变,形

成了吸收与开放兼有的态势。 因移民而带来的民俗文化对山

东民俗产生了深刻影响。明初推行"移

民宽乡"的民垦政策,从明洪武二年到

永乐年间大批移民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德州、滨州、聊城、泰安、菏

泽、济宁一带,其中一部分又先后由滨州一带东迁。这样,山西移民几乎遍布山东各地。山西民俗影响山东,如寒食节不生火做饭。鲁西北数县居民(今聊城一带),许多是明代初年由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移民而来,他们居住的地方,年画、泥玩具等民间艺术品,至今与枣强风格相近。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东的多集中在莱

州,因此,莱州风俗多有与东邻不相同,还有许多市地有移民至山东各地,民俗也各异。

元、明、清三代繁盛一时的京杭大运河沿岸的码头城镇,如山东地段的德州、临清、聊城(东昌)、济宁等,受南北漕运影响,风俗与山东其它地区多有不同。这些城镇中大多都有一个竹竿巷,集中了江南常见的竹编店铺,街面上开设的茶馆,其铺面格局,卖茶、饮茶大致相同。济宁的玉堂酱园由苏州沿运河迁入,其产品至今保持着江南风格,并且仍用"姑苏老店"的招牌。

外出谋职带来民俗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当数历史上的山东人下关东,或称"闯关东"。山东人下关东大致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携家移住东北家村和山区,带有逃荒性质,俗谓"被逼无奈闯关东";一种是家在山东,但大半生在东北做生意,俗称"住地场"。他们将山东的风俗带去东北,又将东北的习俗携回山东。长期的交流使两地的民俗文化有了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一些内容相同的民间故事,如秃尾巴老李和人参的故事等,在山东与东北同样广泛流传。山东风俗受东北影响以胶东最为突出。

【戏曲文化】

山东是我国较早有戏剧活动的地区之一。其戏剧艺术的孕育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齐鲁诸国。

隋代齐倡名动全国,到了唐代参军戏在山东地区流行。可以说长期流行的歌舞百戏,俳优活动,是山东戏曲孕育发展所必不可缺的重要过程。宋杂剧形成后亦波及山东,金末元初产生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即元杂剧,山东是主要流行地区之一,元人钟嗣成的《录鬼簿》和明初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篇》中记载的山东籍戏曲作家共28人,能歌擅唱者4人。戏曲最盛之地是东平,单东平籍元曲作家就有高文秀、张时起等10人,最突出

的当推高文秀,所作《黑

旋风双献头》深得人民

的喜爱。

山东戏曲到明清时进

入蓬勃发展时期。李开

先的《宝剑记》和孔尚

任的《桃花扇》成就突

出,影响最大。在演出

方面,职业戏班增多,

活动频繁。

到清代中叶已有数十

个不同的戏曲剧种同时

活跃在山东境内。大致

可分为梆子腔剧种、弦

索腔剧种、肘鼓子腔剧

种等。

现在在山东境内流行

的戏曲剧种多达30多

种,大致可以划分为梆

子腔系、弦索腔系、肘

鼓子腔系和民间歌舞及

说唱形成的戏曲剧种这

几种类型。

山东流行的梆子腔剧

种,有豫剧(即河南梆

子)、山东梆子、莱芜梆

子、枣梆、两夹弦、东

路梆子、河北梆子等多

种。流行区域包括菏泽、

济宁、临沂、枣庄、泰

安、济南、聊城、德州、

莱芜、滨州等十余个市

地。获得梅花奖的豫剧

演员章兰、朱桂琴、李

新花等还活跃在山东各

地的舞台上。

弦索腔由民间流传的

俗曲小令,经过弦索清

唱阶段,进而发展为戏

曲声腔。由于流传地域

和伴奏乐器的不同,及

受其他艺术的影响,弦

索腔形成了风格不同的

戏曲剧种,流行于山东

的主要有柳子戏、大弦

子戏、罗子戏。号称“东

柳”的柳子戏是弦索腔剧

种中流传较广,影响较

大的剧种之一。代表剧

目有《李亚仙思夫》、

《貂蝉思夫》、《莺莺

思夫》、《李三娘思夫》

等“十大思夫戏”。

肘鼓子腔,是在流行

于民间的花鼓秧歌的基

础上,以“娘娘腔”为其主要腔调逐渐演化而成的戏曲声腔。所包含的剧种有柳琴戏、五音戏、茂腔、柳腔、灯腔、东

路肘鼓子等。

由说唱发展而来的戏

曲剧种有:吕剧、坠剧、

渔鼓戏、八仙戏、蓝关

戏等。

1.鲁西斗鸡

古称唤鸡,俗称咬鸡,是我国特有的观赏型珍贵鸡种。其体态雄健,肌肉发达,动作敏捷,生性善斗,厮头时啃咬、爪蹬、翅打并用,具有宁死不屈的性格,据史料记载,菏泽斗鸡已有二千三百年的历史。

2.鼓子秧歌

是滨州民间的传统舞蹈,起源于阳信、惠民一带,居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滨州民间流传甚广,惠民县更是将其发扬光大,创造出了“大鼓子秧歌”。鼓子秧歌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大鼓和大锣。主要以大鼓的节奏划分为“三点子”、“五点子”、“七点子”秧歌。舞姿粗犷豪放,节奏强劲,场面宏伟壮观。充分表现了滨州劳动人民强健的体魄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堪称民间艺苑的奇葩。

3.渤海大鼓

是沾化县河家村鼓书艺人魏尊昌在西河大鼓的基础上独创的一种艺术形式,将东路大鼓、京剧、河北梆子等戏曲、曲艺的旋律融于其中,为滨州特有。渤海大鼓唱腔高亢委婉,朴实俏丽,刚柔相济,声情并茂,尤以演唱“三国段”最为著名。渤海大鼓旋律千变万化,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唱腔时而挺拔激越,跌宕起伏,时而婉转缠绵如流水行云,听起来韵味无穷,绕梁三日。渤海大鼓的声誉不径而走,在华夏曲坛独树一帜。

4.滨州禁忌

境内禁忌甚多,主要在农村,且多迷信色彩。除夕夜,忌大声喧哗,禁打骂孩子,包水饺不能说“破”、“完”两字,年五更禁说断水。正月初一,忌向门外泼水。出嫁的姑娘禁在娘家过春节。

正月不动针线,不推磨碾。忌空锅,饭后放一个馒头或一瓢水。新媳妇初次走娘家,禁忌在

下午回婆家。新婚三年内,新媳妇禁忌在娘家过正月十五和填仓日,禁吃娘家的腊八糕,禁

在娘家生小孩,生孩子忌陌生人如室。借水桶不能送还空桶要提一桶水或手提一只肩挑一只。借药锅一般不送,由物主自己来取,药渣忌倒大门口,要往远处倒。出门忌“黑道日”。忌在每月的初一、十五日出远门过宿。探

病人忌带重孝,忌下午或晚上探视。人有喜庆,忌穿孝服如门。茶壶嘴不宜对着客人。筷子禁忌直插入饭碗。婚日不能定在生日。婚配禁忌属相相克,忌本命年结婚,娶亲途中忌遇丧事,设法回避。商店忌把算盘翻置,关门称作销门。行船忌说“翻”字和“王八”,船上晒鞋忌底朝天。年龄一百岁忌说一百岁,称九十九。

5.泰山岱下民俗

许愿还愿

这一民俗是泰山周围方圆几百里的古俗。据民国时的泰安县志载:“泰山为五岳首,而圣田之庙在焉,既有求而必应,亦无感之不通。上山祈愿一般在山顶碧霞祠向碧霞元君---泰山老奶奶祈诉。”“贪者求富,疾者求安,耕者求岁,贾者求息,祈生者求年,未子者求嗣。”并向元君许下承诺。一旦实现就必须要还愿,既落实所许之承诺,若没达到目的,就再次祈求,最终满意后再行还愿。

许愿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供奉献礼者,有挂袍送匾者,有捐资修庙者,也有植树造林者。香社

香社是民间进香的自发组织,由本村或十里八乡的善男信女组成。有社首,或叫会首,规模大、历史长的香社称“老会”,是其它香会的领袖单位。

进香

进香的准备工作十分复杂。联络会员,收敛会费购置祭品等。进香有“春香”、“秋香”之分。由于东岳大帝的生日是阴历三月二十八日,碧霞元君的生日为四月十八日,所以这一期间香最盛,准备妥当后就开始起程上山进香,进香的一段程序是“起程,沿路焚祠,冲火,落宿,登山,报号(到泰山娘娘殿前报到),朝顶,守架,进供,进香,下山,回香,做回,安驾,谢山。”

上山进焚的香纸主要有三种:一是黄草纸(当地称火纸);二是印有玉皇大帝为行长,东岳大帝为别行长的大面额冥币;三是元宝,用锡箔、裱糊、金银成对。碧霞祠有一方“碧霞之君玺“,有钱的可请道士在纸上加盖玺印,增加效力。

求子

进山求子的最多,天南海北都有。如果求生男孩就在碧霞祠栓一个金男娃,求生女孩,拴一个金女娃。并可以为此向泰山老奶奶许愿。

生育礼俗

在岱下方圆几百里,曾有一套完整的生育程序。一是择定吉日。欲求生子,须由妻子出面,带上礼品去求当地的“神妈子”择定吉日,安排求子仪式;二是筹备供事,主要是购置香烛、火纸、供品等。供桌的摆放是两碗馒头,两个盘子---鱼和鸡蛋,两个果碟---枣和栗子。供品前摆三个香炉一字排开。红布条定上求子者的住址和丈夫姓名。装入火纸折成的纸盒中,将供桌抬往神妈子家;三是举行仪式。由求子的妇女点燃九柱香,插在香炉上,与神妈子一起跪在供桌前,由神妈子祈祷泰山老奶奶送子,然后将红布条焚烧。然后神妈子续香,再由求子妇女诉说求子的心愿,然后进香。并各取一只枣和栗子吃下。与神妈子一起跪至香全部

燃尽。四是还愿。如果果真得子,要到附近的泰山老奶奶行宫最好是泰山碧霞祠还愿。若求子未成,则再来一次,但“求子不过三”。

石敢当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甚至国外都有源于泰山的石敢当信仰。将写有“泰山石敢当”的石碑或石人,立于路、桥要冲或者砌于房屋墙壁内,起避妖邪、压灾殃的作用。据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也有此风俗。

节令习俗

泰山脚下,除了我国传统的节日,如春节、元宵、端午、乞巧(七月初七)、中秋、重阳等节外,还有天贶节和浴佛节。天贶节源于宋真宗封禅泰山。公元1008年,旧历六月六日天降天书于泰山,于是宋真宗大举封禅,为感谢上天,不仅在岱庙修建天贶殿,而且定六月六日为天贶节。此节现已延习成嫁出去的闺女回娘家看望双亲的节日,或晒衣、晒书的日子。浴佛节为四月八日,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是日,用水灌浴佛像。泰山附近此节又增加了庆贺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诞辰内容,三位一体,古来十分隆重。

东岳大帝诞辰

东岳大帝的诞辰日为三月二十八日,自宋朝始,每年此时立泰山庙会,以祭东岳大帝。地点在东岳庙即岱庙。除祭祈活动外,增加了经济活动,服务于八方朝拜者。

泰山庙会

元君的生日为四月十八日,与东岳大帝生日较近。至晚清两代碧霞元君的信仰影响超过了东岳大帝。因此,庙会往往时间较长,加进了祭碧霞元君的内容。“文革”期间,泰山庙会一度取消。现在的泰山庙会会期在5月6日至12日,庙公内容除正常的宗教活动外,主要是商贸活动、旅游观光、文化娱乐。届时,八方人士纷至沓来。近来,国外客商和游客不断增加。

6.山东蓬莱民俗

端午节往往在一扇门上贴艾虎,另一扇门上贴葫芦。民间把剪纸门花葫芦称作"收毒葫芦"或"消灾葫芦"这幅葫芦腰下部饰一虎头,是简化的艾虎;腰上部有一蝎子,象征吸收的五毒。葫芦后面的七星宝剑,表示截菖薄充当利剑。《清嘉录》引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蒲剑,截蒲为之,利以杀鬼;醉舞婆娑,老鬼亦当退避。”

7.菏泽斗羊

相传起源于三国时期。一次曹操被袁绍打败,退兵曹州,人疲马惫,士气低沉。曹操正无计可施,忽见两羊相抵,十分威武,他精神为之一

振,即召部下观赏。只感染得群情激昂,士气大振,曹兵随之反戈一击,

大败袁绍。在曹操的倡导下,曹州兴起斗羊活动。斗羊通常有“自由式”和“规范式”两种,自由式在裁判吹哨之后,两只羊放开,彼此用力撞抵,不管几个回合,直到一方败下阵来为一局。“规范式”是彼此拉开,一头一头的抵,直到一方抵败为一局。一般三局二胜。菏泽斗羊,在全国独树一帜,自1984年以来,菏泽已举办过七次全国性斗羊大赛。亚运会期间,被定为晋京表演项目。1991年12月,参加在广州举办的“中华百绝”博览会上表演,被列为《中华百绝》之一,深受国内外游人赞赏。

8.淄博打铁花元宵之日,在山东淄博地区到处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感受到欢乐浪潮的冲击。打铁花是淄博地区独特而古朴的民间娱乐,据说产生于元朝。那时,这里的冶铁业特别昌盛,铁水熔化之后,金

星四溅,这触发了人们的创作灵感,于是一项神奇而又壮观的民间活动---打铁花便产生出来了。

打铁花有很高的技术性,打花者无不使出浑身的绝招,打它个满天开花。

9.济南药市会

济南药市会在清初就已经兴起,是全国三大药市会之一,规模比河北祁州(今安国)、河南禹州(今禹县)略小。旧时,济南趵突泉南门偏西有药王庙,传说夏历四月二十八日是药王生日,每年这天,药商、药农和民众多到药王庙祭祀,庙内主持雇戏班演戏,观者如堵,药商、药农便携各种中草药和中成药来此出售,其他商人也携各种商品来此交易,买卖者多达上万人,遂形成以药王庙为中心的庙会,因庙会以买卖药材为主,后又称为“药市会”。赶会的人逐年增多,会址便由趵突泉南门移到山水沟、三合街、正觉寺街、双龙街、券门巷、祭坛巷一带。1931年济南市国药业公会成立后,药市会改从夏历三月二十日开始,会期一般10~15天。赶济南药市会的主要是东北、华北、华南等省市及山东各地的药农、药商,韩国仁川等地的药商当年也有来赶会的。“七七”事变后,药市会逐年衰败,直到济南解放后,药市会才逐渐恢复。建国后的十几年内,药市会兴盛,每年赶会群众多达几十万人次。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有几百年历史的济南药市会中止。70年代末,济南千佛山庙会恢复,药商、药农多赶千佛山庙会,中草药交易遂成为千佛山庙会的一部分内容。

10.清代胶东风俗

新婚人家,人们往往根据新娘所剪的窗花来判断新娘的巧拙。因此,姑娘在出嫁前学剪纸也和学习缝纫和刺绣一样认真。所谓:"二八闺秀绣罗衫,巧剪花样百家传"。故胶东妇女剪纸的技艺很精。剪细密窗花时除上面有一张熏样外,下面只垫二三层薄红红纸,因而剪的纹样细腻而不走样。此幅《蝶恋花》剪纸,采用花灯的形式,花纹流苏因打刺(也称打毛)增加了色彩的浓淡层次,使剪纸显得丰富而华丽。

11.曹州灯会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晚上,菏泽城内的主要街道上都要张灯结彩,点花放炮,举行规模盛大的彩灯会。届时只见人们扶老携幼,倾城而出,游弋于繁花彩带的灯海之中,指指点点,啧啧称称赞,观灯猜迷,欢歌笑语,这便是传统的曹州彩灯会盛况。一首民歌赞道:“正月十五月儿明,观灯进了曹州,步步霞光步步彩,犹入云霞仙境中。”曹州彩灯会始盛于清乾隆年间,由德高望重之人担任会首,进行筹备。花灯名目繁多,大体分静灯,动灯,“消息灯”三种。各种彩灯,做工精细,雅俗共赏。且色彩强烈,条纹粗犷。或静或动,意味无穷,显示出鲁西南一带人民的生活情趣和性格特征。

12.济南民俗之明湖踩藕

济南盛产莲藕,明湖藕尤其闻名。解放前的大明湖,当时除历下亭周围及船行航道纯为水路外,其余水面阡陌纵横,形成了一块块水田。水田上“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档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际,因水较深,泥层又厚,所以只能栽种莲藕、蒲莱等,要采摘莲藕,只能下到水里去用脚踩。因此,明湖踩藕成为济南一种传统习俗。o:p>

踩藕时,踩藕人身穿一件皮制的不透水的“连衣裤”。皮衣见水后质地变软,穿者在水中手足可以运用自如。只见人头或皮衣上口在水面上时沉时浮,很有节奏感。这是踩藕人用脚在水下探索找藕。找到藕枝后,还要找到合适的藕节,然后用力一踩,一枝鲜藕便从根上断下,再用脚将藕挑出水来,抓一块藕上的黑泥,涂在断口外,以免灌进水去。因藕内有空气,能够浮在水面上,否则就会沉入水中。最后将飘在水面上的藕收集起来,再挑到市场上去出售。

13.济南千佛山庙会

济南风俗,每年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要到千佛山登山,站在“赏菊岩”上赏菊。自元代开始,就定九月九日为千佛山庙会。千佛山附近盛产柿子,尤以大盒柿为最著名,庙会

期间,适值大盒柿成熟上市,赶庙会者,多买柿子而归,故千佛山庙会有“柿子会”之称。每年庙会期间,从山脚下到山腰兴国禅寺间一公里多的山路两旁,有固定和流动摊位1000多个,经营日用百货、土特产、风味小吃、工艺美术品等,来自省内外的民间艺术团体在庙会上表演杂技、马戏、歌舞等,人流如潮,热闹非凡。

14.潍坊风筝

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这些说明,中国风筝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

中国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

中国到了宋朝,风筝已有很大发展,品种增加,性能提高与人民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如“武林;日事”中记有/少年郎竞放纸鸯,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百子图”中也都有放风筝的场面。明朝画家徐渭写过很多与风筝有关的诗,如“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鸯。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春天。”

又如:“我亦曾经放鹞喜,今年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到了清朝,玩风筝之风更盛。传说慈禧叫大监跑到天津找“风筝魏”给他扎过一个“寿星老骑仙鹤”风筝玩。现在故宫里还藏着三只傅仪玩过的大风筝。

【节日会展】

山东各地的文化及经济节日会展整理:

节日会展活动名称日期

烟台毓璜顶庙会2月16日至22日

青岛海云庵糖球节2月28日至3月3日

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9月

济宁梁山国际水浒文化节4月

泰安东岳会庙会4月1日至3日

泰安肥城桃花节4月5日至15日

淄博国际陶瓷琉璃艺术节4 月16日至22日

烟台昆嵛山踏春节4月16日至28日

烟台龙口国际徐福文化节4月18日至20日

烟台莱阳梨花节4月20日

中国临沂诸葛亮文化节5月

青岛国际马拉松比赛4月20日

青岛樱花节4月中下旬

潍坊国际风筝会4月20日至25日

淄博绿兰莎国际啤酒节6月16日至27日

临沂中国商城会展中心9月

潍坊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4月20日至5月20日

菏泽国际牡丹花会4月22日至28日

日照“五莲之春”杜鹃花节4月24日至5月6日

烟台牟氏庄园民俗游4月28日至5月8日

聊城江北水城文化旅游节4 月30日至5月8日

淄博国际聊斋文化旅游节4月30日至5月8日

滨州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5月1日至10日

烟台五彩缤纷美食节5月4日至8日

烟台长岛“渔家乐”民俗文化旅游节5月5日至7日

烟台莱州月季花节5月25日

东营垦利黄河口文化旅游节9月2日

中国广饶孙子国际文化节9月份

(东营)黄河国际论坛9月份

济南国际艺术歌会5月至10月每月一场

鲁商大会6月6日至8日

济南明湖荷花节6月30日至8月20日

青岛海洋节7 月12日至20日

莱芜房干生态旅游节7月至8月

青岛金沙滩文化旅游节8月3日至11日

青岛国际啤酒节8月17日至9月1日

烟台蓬莱“和平颂”国际青少年文化艺术节8月20日至25日青岛大泽山葡萄节9月1日至3日

泰山国际登山节9月6日至10日

青岛时装周9月6日至10日

烟台张裕国际葡萄酒节9月7日至10日

莱芜钢铁博览会9、10月份

滕州湿地红荷节

汶上太子灵踪文化节

关于春节民风民俗作文范文精选5篇

关于春节民风民俗作文范文精选5篇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春节一到,就表示一年已经过去,新 的一年又来了。每次过春节,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都不同,而我的家乡临泽也有不同 的过年方法。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几篇关于写春节民风民俗的作文,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写春节民风民俗的作文篇一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人们最重视的节日,它代表着团圆、幸福、 平安。人们在春节这一天会有很多的讲究,也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下面我就 来介绍家乡的饮食小风俗。春节这天,人们会早早的醒来,在开口说话之前,一定会 拿出除夕晚上放在枕下的糕点,吃上一两口,我们称之为“开口糕”。薄薄的糕点吃在 嘴里,软软的,甜甜的,让人忍不住想多吃几口,从嘴里蹦出的话也一定是甜甜的了。“糕”与“高”同音,小孩吃了开口糕,预示着新年中个子长得高,成绩节节高;大人们吃了,在新年中一定“福运高、财运高”;老人们吃了则希望来年“福寿高升”。正是因为人 们对新年的这些渴望,吃开口糕就成了新年的第一件事。放完开门鞭,全家都穿上了 新衣,洗漱完后,都围在桌子旁吃团圆饭,也就是吃汤圆或饺子了,人们把饺子称为“万万顺”,表示新年中做任何事都会顺顺当当。“顺心”的心愿也就寄托在这常见的饺子 上了。吃汤圆则预示着新一年中全家人团团圆圆、平平安安地生活在一起。这喝茶也 有讲究,落座时,北面的位置必须空着,听妈妈说这是为了给灶神爷留的,只有招待 好他,才能在新一年里灶台上总是满满当当的。喝茶快结束时,每个人的碗里须留下 一些饺子或汤圆,预示“年年粮食皆有余”。不管是吃开口糕也好,称饺子为“万万顺”也好,还是给灶神爷留位也罢,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它们虽没有令人信服的科 学依据,但这些饮食上的小风俗正是人们对新年中丰收、平安、健康、幸福的一种美 好愿望吧!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继承和发扬呢? 写春节民风民俗的作文篇二 家乡的春节 家乡的春节按照我们家乡的习俗,春节就是在除夕那天开始的。到了除夕,家家 户户都忙碌起来。大人们要上街买很多菜和零食回来,还要打扫卫生,而且家家户户 都要贴上对联和红艳艳的“福”字。有一些人家帖的是倒“福”,有一些帖的是正“福”。我

宁波传统文化

宁波传统文化 活动主题:《宁波传统文化》 活动时间:2009.12 活动目的: 通过了解宁波的手工艺、表演艺术、宁波童谣和宁波的传统节日,感悟宁波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活动地点:多媒体教室 活动人员:303学生 活动流程: 一、中队长主持中队会仪式: 1、各小队汇报人数。(队长:全体立正,各小队检点人数。) 2、中队长向辅导员汇报人数,申请队会开始。(队长:报告中队辅导员,本中队原有53人,实到53人,报告完毕。请给予我们活动指导。) 3、辅导员:接受你的报告,预祝你们活动成功。 4、队长:全体立正,出旗奏乐敬礼,唱队歌。 5、队长讲话,宣布活动内容: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303中队将在这里举行《宁波传统文化》的主题队会活动,我宣布303主题中队活动现在开始。 二、活动过程: 一、导入 1、主持人(甲乙):大家好!我是来发,我是发妹,《来发讲啥西》节目又和大家见面了,让我们先一起来常常我们的这首主题歌。 全体唱《来发讲唆嘻》 2、甲:宁波是我国东海之滨的一个重要港口城市。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的夏代。你知道这个城市名字的由来吗? 乙:因为宁波濒临东海,“海定则波宁”。这就是“宁波”命名的由来了。宁波简称“甬”,早在周代时已经有这个称呼了。“甬”字是古代大钟的一个象形字,在鄞、奉两县的县境上,山的峰峦很象古代的覆钟,所以叫甬山,这条江就叫甬江,这一带地方就称为“甬”地了。甲: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古城,了解它的传统文化。(屏幕:出示课题:宁波传统文化)

二、传统工艺 主持人(甲):千工床、万工轿、十里红妆的泥金彩漆、绮丽锦袍上的金银彩绣……这些流传在古老岁月里的辉煌,既是宁波当地能工巧匠的智慧结晶,更是宁波地域环境与人文特征的象征。 主持人(乙):宁波的传统工艺主要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金银彩绣、骨木镶绣,合称“三金一嵌”,都是宁波独特的工艺美术,分别列为国家级与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请第一小队向我们介绍宁波的传统工艺。 朱金漆木雕:朱金漆木雕以樟木、椴木、银杏等优质木材为原材料,通过浮雕、圆雕、透雕等技法,雕刻成各种人物、动植物等图案花纹,运用贴金饰彩,结合沙金、碾金、碾银、沥粉、描金、开金等工艺手段,撒上云母或蚌壳碎末,再涂上传统的中国大漆制成,图案造型古朴,刀法浑厚,金碧映辉。朱金漆木雕的人物题材多取自戏曲京剧人物的服饰、姿态、称之谓"京班体"。据传宁波曾出现过众多的朱金漆木雕的高手,其中有一位徐莜照师傅,大可雕超过1丈,小可造1寸的人物。 泥金彩漆:泥金彩漆是传统的宁波漆器。泥金彩漆主要是在木制还件上,将打成薄片的金银箔碾成粉状,调入漆料后或涂或描或填,并采用蚌壳片、镜片、砂会、沥粉等工艺技法精心装饰;也有以竹片;竹编为胎的。 金银彩绣:宁波刺绣称“宁绣”,曾与“蜀绣”、“苏绣”齐名。“宁绣”分为金银彩绣、平绣、包梗绣、刀绣,但以金银彩绣古朴雅致、色彩和谐、绣工精湛,最为著名。金银彩绣,是在真丝缎子和其他原料上,用金线和银线盘绣,用各色彩线绣制而成的工艺品。 宁波骨木镶嵌:宁波骨木镶嵌采用象牙、黄杨木、骨片、罗甸、铜片、腊石等为原料,在木坯上起槽后嵌花纹,再经打磨雕刻,髹漆而成。在制作方法上有高嵌、平嵌和高平混嵌三种。 三、传统表演 主持人(甲):主持人:宁波的手工艺品可谓室绝妙之作,但是宁波的表演艺术也是文明遐尔的,请看二小队给我们展示的宁波传统艺术表演。 跑马灯:跑马灯起始于清道光年间,遍布宁波民间,春节盛行,谚为“正月跑马灯,二月放风筝”。马灯用竹条制成马状,糊以彩布,前段马头、马上身,后段马下身、马尾,马头与马颈处能上下活动。表演者多系10岁左右孩童,胸腹前后挂扎马灯,左手拎马颈,右手执马鞭,边跑边唱。

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正式版

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过年长辈为什么要给孩子压岁钱 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将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给孩子压岁钱呢? 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

春节的民风民俗

春节的民风民俗 【篇一:春节民风民俗之人文意义】 春节民风民俗之人文意义.txt珍惜生活——上帝还让你活着,就肯 定有他的安排。雷锋做了好事不留名,但是每一件事情都记到日记 里面。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传统节日。在夏历正月初一,又叫阴 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 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 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人文意义】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 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 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 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 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 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 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 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 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 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 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 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 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 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 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 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

宁波民风民俗

宁波民风民俗 宁波人过冬至风俗:旧时各家以芦穄粉搓圆子,叫芦穄汤果。后渐改为糯米粉圆子,加番薯粒,叫番薯汤果。先供灶神,再全家吃。俗称“冬至小年夜”,俚语“冬至大如年,皇帝佬倌要谢年”。这天长辈嘱咐小孩不可啼哭,大人也不打骂小孩,不可摔坏东西,否则视为不吉利。大族开祠堂门,具牲礼神祭祖,按丁分麻饼(吉饼)或分碗,女性不计在内。大户人家在家祭祖,做“冬至羹饭”。祭祀陈设禁用红色,烛用绿色,馒头盖蓝色戳子,谓可“压火”保安。冬至前夕,称“冬至夜”,出嫁女儿须回夫家。俗谚“嬉嬉夏至日,睡睡冬至夜”,因冬至夜最长,夏至夜最短。是夕,睡前须洗脚,说是夕洗脚,冷天不开裂。这夜要比平常睡得早,以祈好梦。谓“冬至前夜梦最灵”,冬至早晨相互传梦,长者为小辈“圆梦”,亦有赶至慈溪清道观(今慈城,道观毁于“文化大革命”)求梦者。冬至正时辰,抛掷萝卜至屋瓦上,经雨淋日晒成干后,收集挂壁上,俗称“冬至萝卜”,说可治痢疾。以上习俗多已不行,但冬至后民间仍视为吃补药、服补品的进补季节。 民国《鄞县通志?舆地志?庙社》载:“今之庙,即古之社也。古者,人民聚落所在必奉一神以为社,凡期会要约,必于社申信誓焉。故村社之多寡,即可觇其时民户之疏密,此讲地方史者所当注意也。兹编所载,虽不尽如上所谓,然神庙多处,其民居亦盛,村落凋亡地,其神庙亦多废圮,于此亦可考见地方今昔兴衰之故。盖神社虽亦属迷信之一,而其起源则与僧寺、道院绝殊,不可不表而出之也。”约在

1933年,鄞县城乡共有517处庙祀,其中当时城区(一区至五区)有159处,这是崇神、信鬼、好祀的民间习俗的表现。《鄞县通志》所载“庙社一览表”的栏目,有名称、地址、所祀之神、庙社组织、建修年月、庙下(庙脚)户口、庙会报赛、地图纵横线交点、备注。在城区社庙中,庙下(庙脚)户口在千户以上的摘录于下: 新水仙庙在惠政镇偃月街,祀水仙渊灵侯。庙社组织分周、韩、林、江、施五堡。宋时建,郡守赵以夫撰有碑记。清乾隆四十九年重修,全祖望撰有碑记。咸丰十一年毁于兵,同治二年重葺。庙下户口一千四百余户、六千余人。旧例元宵灯祭,八月十五日为神诞期,演戏致祭,今皆停止。是庙,传为阿育王龙神之行馆。 汤君庙在清洁镇惊驾桥下,祀敕封明济侯汤华。庙社组织分仁、义、礼、智、信五柱。唐元和间建,清雍正十一年重建,乾隆四十七年重修。嘉庆四年重建,道光十八年、咸丰九年、光绪二十七年三次重修。庙下户口约二千数百户。夏历六月五日为神诞期,演戏、奉牲祭神。庙内旧有壁画。 栎木庙在栎木镇栎木巷,祀鄞令张峋。庙社组织分潜龙漕、仇毕、舟孟桥、荷花庄等十八堡,每两堡推委员一人,共九人主持庙事。明时建,清代屡有修葺,董沛有记。庙下户口约数千户。夏历二月十二日为神诞期,致祭演戏,八月十六日神像出巡每堡,今已停止。相传神有功翦马,今各营于中秋日设祭,谓张峋有功德于民,民故报以庙食。 白马庙在栎木镇李家桥(旧名李家庙桥)畔,祀神失考,惟据卢友

山西风俗习惯

嗜好面食,兼喜汤饭 山西人嗜好吃面的饮食习惯,夸张地说,每饭几致无面不足、无馍不饱,相沿成习,由来已久。这是在自然条件、历史源流、相袭力量等背景下形成的。山西粮食作物应有尽有,品种多达数十种。北中部盛产高粱、糜黍(太原以北地区呼粘者为黍子)、梁谷、莜麦、荞麦、稻子、豆类(有豌豆、黑豆、绿豆、大豆、黄豆、小豆、豇豆、茶豆、扁豆、蚕豆等十多种)、玉米、沙米等等。南部盛产小麦、玉米、谷子、稻子等。这些品种繁多的粮食,提供了丰富的食料。通过农家妇女的慧心巧手,可以制作出数以千计的面食来。各种造型的面食,既可口,又诱人。许多农家,一日三餐皆以面食为主,或稠或稀,或干或汤,粗细搭配,粗粮细作,细粮精制,烹制技艺十分丰富。就是谷子盛产区的农家,以米为粥或捞饭,也要搭配拌汤、汤面之类的面食。汤面中炝入油,或放葱花,或加香椿嫩芽。这种粗茶淡饭,既能满足人们的口腹,又有浓郁的黄土高原农家气息,使人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晋中平川地区,农家的午餐几乎都以面条、面片等面食为主,或剔或揪,或擀或压,或拨或擦,造型各有特色。面条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粗有细;揪片有厚有薄,有大有小,有软有硬,看了真使人眼花缭乱,仿佛到了面食的王国。各种各样的面食,加上具有地方特色的浇头、佐料,闻一闻浓香四溢,吃一吃风味别具,使人感到吃山西面食真是一种美的享受。生活条件好的人家,吃面食讲究一个月内不重样;普通农家吃杂面(高粱面掺和白面、豆面、玉米面,或高粱面掺和榆皮面都称“杂面”)每天也要变个花样。北部地区的黄米面糕和莜面栲栳,南部地区的白面馍,无论造型、

口感都各有特色。当然,山西面食为人所赏识的还得数剔尖、拉面、刀拨面、刀削面,号称“山西四大名面”。其中,剔尖的普及率最高,特别是在晋中平川,几乎每个农家妇女都可以剔一手相当讲究的剔尖。杂面剔尖可以剔得粗细如一,长短一致;白面剔尖可长可短,可粗可细。粗者空心柔软,细者心实滑利。拉面,农家妇女以“小把拉面”见长,可拉成宽和窄、圆和扁、粗与细乃至三棱等多种造型。就是这么单一的面食(尤其是在物资匮乏的旧社会),在勤劳智慧的农家妇女手里,竟变得如此多姿多味!通过煮、蒸、炸、烤诸手段,把单调繁琐的家务,变成了诗化的劳动,或劳动的诗化,让你从心底赞叹:这些黄土坡的婆姨们! 山西人喜喝汤饭的习惯由来已久。除晋南部分地方外,各地居足大多如此。长治一带居民,至今邻里相见,开口先问“喝了没有?”山西绝大部分地区长年干旱多风,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赤身露体,所谓“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摔八瓣”的辛勤劳作,绝少有饮水啜茗的条件,全靠吃饭时的汤水一并补充;且山西人过去吃饭少有蔬菜,全凭盐、醋相佐,口味明显偏重,从生理上需要大量水分,形成了喜汤食的习俗。在山西居民的日常食谱中,汤饭的种类最多,吃法也最为讲究。低档的可满足人的口腹之欲,中档的可款待普通宾客,高档的则为高级筵席中的佳汤美羹。如晋中一带的三合面流尖、三合面抿蝌蚪、什锦空心拌汤等,都是比较讲究的汤饭。山西民间还有这样的说法;“吃饭先喝汤,一辈子不受伤。”吃干饭前先喝点汤饭,是许多居民家的“饮食规范”。这从卫生角度讲,这是很有道理的。吃馍、饼之类的干食,大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3篇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3篇 前言:了解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内容: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小年——腊月二十三 我们北方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它

汉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北方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扫房”;扫年,即扫尘,实际上就是大搞家庭环境卫生。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 小年也叫祭灶节。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接玉皇——腊月二十五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春节的民风民俗

春节的民风民俗 春节的民风民俗-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 “糖瓜辞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太太要个破裹脚!”孩童时的我们唱着歌谣,喜气洋洋地迎接新年的到来。不过近些年来很少听到有孩子在唱了,倒是总能听到小小年纪就高唱:“就让秋风带走我的思念带走我的心”之类的流行歌曲。这使年味淡了些许,但绝不会冲淡孩子们盼望过年的热切心情。因为过春节他们就可以尽情玩耍,得到压岁钱,走亲访友…… 数着盼着腊月二十三辞灶日到了。这一天人们要送灶神——把供在佛龛上的上年请的灶神烧掉,请他到玉皇大帝那里为人类祈福。所谓“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这一天人们要吃年糕和糖瓜,老人们讲这是粘上灶王爷的嘴,只让他讲人类的好话。儿时的我为粘上灶

王爷的嘴以后还能不能讲话很费了一番心思。我嘴里嚼着一咬一粘牙的糖瓜看着母亲边磕头边虔诚地祷告总感觉很神秘。年纪渐长,知道磕头祷告只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辞灶日也叫过小年,这就是过年的开始了。人们开始准备年货,请戏班子。(在我小的时候请戏班子,后来是请歌舞,目前电视文化逐渐代替了戏班子和歌舞。) 扫房是过春节必不可少的项目,就是人们赶在立春之前把屋子彻底清扫干净。扫房一般要在腊月二十四或二十六。还清楚地记得我十岁那次扫房,姐姐拿着长竹竿绑好的扫帚清扫屋顶的灰尘的情景。她站在板凳上仰着头认真地扫,虽然她又是头巾又是帽子的围得很严实,但灰尘还是时不时地要迷到她眼睛。等她扫完下来,卸下全副武装。把在场的我们都笑得前仰后合。因为她没捂到的地方长了长长的黑“胡子”。在我小的时候人们都要把家具搬出来,现在吸尘

器派上用场,可以省很多力气呢! 俗语说:“二十八把面发”,过完辞灶,到腊月二十八这天就开始蒸馒头、包子和年糕了,以备好过年的吃食。 到二十九这天要帖对联。帖对联的场面很是热闹的。女人和孩子们负责涂糨糊,男人们负责粘贴。涂糨糊要放好饭桌,把写好的对联反铺在桌面上,再用笤帚苗子涂糨糊,涂得要匀。男人粘贴对联也要有学问。上下联要分清,不然会闹笑话的。帖横批时要用梯子才够得着。我家每年都是我老公写对联,要写好多好多,因为连婶子大娘家的都写出来。我婆婆常自豪地讲:“谁让他字脉好呢?”在二十九这天除了帖对联还要把年三十晚上的饺子馅做好,年三十晚上的饺子是素馅,要上供的。馅里要有豆腐、豆腐皮、豆腐干、粉条、长寿菜等,以取吉祥,长生等意。因为有风俗讲三十这包饺子不动刀,图吉利,所以要提前做好饺子馅。 腊月三十这天更是忙碌。人们早晨

春节的习俗优秀作文摘选5篇600字

春节的习俗优秀作文摘选5篇600字 春节的习俗作文:篇1 我记忆中最快乐的事莫过于过春节了。按照四川的风俗习惯,过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就开始准备了。腊月里人们要挂长长的香肠,鲜鲜的腊肉,真诱人呀! 除夕夜的前几天,我们都要和爸爸妈妈去超市购物,那超市里别提有多热闹啦!年货等商品看得人眼花缭乱,到处张灯结彩,一派节日的喜庆气息。我们要买新衣服,买各种食品,还有年画,对联和鞭炮。 快到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吃起那香喷喷的年菜,我们就喝饮料,长辈们喝酒,长辈们还要说:“祝你们天天向上……”我们还要给长辈敬酒!除夕晚上还要看春节联欢会,节目太好看了!到了十二点我们就要放五颜六色的烟花,你能看见五彩缤纷的烟花在夜空闪耀,你能听见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在预示着新年的来到! 大年初一我们要穿漂漂亮亮的新衣服,到长辈家去拜年。我们的长辈会给我们发压岁钱。 大年十五是春节的高潮,我们也叫元宵节,那天有会舞狮子、闹元宵、看花灯,真是热闹非凡! 盼呀盼,在每年的盼望中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快乐的春节,我也渐渐长大了…… 春节的习俗作文:篇2 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狗、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除夕夜幕

宁波人过年风俗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春节民俗民风作文500字6篇

春节民俗民风作文500字6篇 春节民俗民风作文500字6篇 我的家乡有很多的风俗,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其实在这些节日里我最喜欢的还是过春节。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春节民俗民风作文500字,欢迎阅读。 春节民俗民风作文500字篇1新春佳节是我们中国农历的新年,所以过年对我们中国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新春佳节前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过年了!过年了!每家每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非常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妈妈。 我看见妈妈将“福”字倒着贴,我固然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但是我仍然问道:“过年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啊?”妈妈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谈起来。 原来,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

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但现在广州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所以我们就不再进行这个活动了。 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天晚上,我们全家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年饭。 吃年夜饭,是新春佳节每家每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鸡、鹅、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获太大了,知道了许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有点迷信,但是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习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春节民俗民风作文500字篇2春节的味道,有如梅花的幽香,妙而欢喜。 春节的味道,有如菊花的清香,淡而优雅。 春节的味道,有如玫瑰花的芳香,鲜而浪漫。 早盼,晚盼,日盼,夜盼……盼望已久的新年终于来了,可是今年的新年与往不同,因为今年是在小城中度过。小城

太原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年俗 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旧时,地区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的要数过年了。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旧日,腊八节过后,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旧日过年,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初五日俗称破五,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朗则利人口繁衍。初八黄昏后祭星神,于院点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初十俗称“十不动日”,相传是日老鼠娶亲。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夜间灯火辉煌,社火秧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二十俗称“小添仓”,二十五为“老添仓”,东西米市设立仓官神位,众往致祭,燃放火花。过了天仓节,新春期间的热闹方告结束。 社火 社火实际上就是人俗称的红火。古老的,久传着一句民谚,那就是“老百姓,要快活,赶会唱戏闹红火。”的红火规模大、形式多、容广,生活气氛浓烈,地方特色别具一格。主要有锣鼓、秧歌、狮子龙灯、高跷旱船、背棍、铁棍、莲花落、二人台、哑老背妻、二鬼摔跤、三推车、大头娃娃、跑场秧歌……不一而足。每年的正月十五,万人空巷,老百姓上街看红火,不亦乐哉! 锣鼓锣鼓,是指流行于地区民间的经常散见于农村、工厂演奏的那种“流水”,七种锣鼓曲牌套路的总称。相传,它始于公元947年,后汉高祖知远的妹妹所居住的南郊古寨村,据

春节民风习俗日记

春节民风习俗日记 (宁江六中一年八班徐硕) 篇一 世界各地都有自己本地的风俗,都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例如白族、蒙古族、傣族............ 我家乡的风俗也毫不逊色。 过年啦,家家户户都要吃美味的腊八粥和吃那鲜美的饺子。腊八粥有许许多多的干果熬成的,就像呢璀璨的星空,豆、米、花生、核桃……那都是美丽星星,在汤汁这个美丽的“宇宙”中闪烁着。当然,还要吃祭灶神,吃祭灶火烧。祭灶神当然要用十八个祭灶火烧和一些菜,给灶神当上天路上当干粮吃。祭完灶神,就要把这些食物瓜分。过年了,串门可是少不了的啊,到了亲戚家,小的都给老的拜年,还能得压岁钱。过年娱乐也少不了,家家户户都在放鞭炮,城市里也有人舞龙。在美丽的夜晚看烟花,在繁华的城市看舞龙,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呀!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你记住了吗? 教师语:风俗是我们的传统,也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组成 部分。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我的家乡是松原,那里有许多习俗,这里有一个习俗由来已 久——那就是贴对联。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因为它象征着团圆。有一个传说说道:春节时,有一个名叫年的怪兽来抢东西,但有一个老爷爷知道,年怕红色的东西,于是,每逢春节,我们便在门口贴红色的对联,穿红色的衣服,放鞭炮,以防年来侵袭。 2018 年的时候,我就和家人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那天晚上,妈妈,姑姑煮饺子,我和爸爸妹妹便到门口贴对联。我双手紧握对联,妹妹拿着胶水,爸爸带着我们来到了门口。爸爸喊:“胶水!”妹妹赶紧递上去,他又喊:“ 联!”我抽了一张给他,只见他一手拿胶水,一手拿对联,把胶水往对联上一挤,“啪”的一声,拍上门框,又照葫芦画瓢,将另一张也拍了上去。然后,甩着大手进去了,边走边喊:“贴——好——了——!”听爸爸这么一喊,大家都跑来看,可在“欣赏”了爸爸的“作品”后,大家捧腹大笑,笑完后,妈妈告诉他:“你贴反了!”爸爸疑惑不解的问:“ 么贴反了?” “对联分上下联和横批两部分,上联贴右边,下联贴左边,横批贴中间,你看你是不是贴反了?”姑姑回答。爸爸看了看,赶紧揭下来,重新贴, 之后我们一起吃饺 子,看电视,一个美好而又甜蜜的春节就这样过去了

和春节的民风民俗作文

和春节的民风民俗作文 导读:和春节有关的民风民俗作文【一】 按照广西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就开始了。这天,是传统的小年,是灶神爷升天的日子。人们杀鸡宰鹅祭拜灶神爷,企盼在新的一年里衣食无忧。 腊月二十五左右,人们必须选出一天来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此外,人们还要买菜,割肉和准备年货。 除夕,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鞭炮声日夜不绝,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街上飘着一股烟火和酒肉的香味。人们在门口贴上新的对联,屋子里贴满了各色的年画。人们到了晚上还要吃团圆饭,在外边做事的人,必须要赶回来。此外,大人们是要看《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孩子们燃放烟花,真是快乐的时光。 正月初一,春节有一个高潮到了。大街上的店铺不但不关门,还有许多小贩在大街两旁摆了摊,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在大街上逛街,下棋,聊天。小孩们牵着大人的手,购买玩具。 正月初二,人们开始互相拜年,互相道贺。这天,是不可以说不吉利的话的。 元宵上市,春节最后一个高潮到了,这一天,大街上像是在办喜事,张灯结彩。有条件的人家,还会在门口挂上两个大红灯笼。还有猜谜踏歌的活动。大街上也许会有舞龙的节目,大家要燃放完剩下的

烟花爆竹。这天,人们是要吃元宵的。 过了元宵,春节差不多也就结束了。天气回转,农民开始春耕,学生准备上学,人们有回到忙碌的生活去了。 和春节有关的民风民俗作文【二】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我的故乡浙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如: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饭

宁波的风土人情

宁波的风土人情 前段时间去了趟浙江省--宁波.由于在北方过惯了豪爽的大口吃肉,大口喝酒,馒头,炖大菜的饮食生活,到了南方忽然间让你每顿都千篇一律的吃米饭,海鲜,一下子还真适应不了呢!短短的一个月,我就成功\"减肥''十多斤了.今天就来和大家说说宁波人的风俗习惯,饮食起居吧. 一,宁波话.宁波人聊天,说话声音不光大,还很生硬,叽哩呱啦的说个不停,一句接一句的,给人感觉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再加上他(她)们说话时,配备着指手画脚的比量,常常让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北方人误以为:他们那不是在聊天说话,而是在为某些东西争论,吵架,要不有句俗话说:宁愿听北方人吵架,也不愿听宁波人说话呢! 二,宁波人的饮食.宁波人的餐饮注重精而少,通常各家的餐桌上都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碟子,而每个碟子里就装了不点佳肴,一般一个碟子里也就装鱼1-2条,虾 4-6个就够了.他们不像我们北方人请客一般都是按人头的多少来算菜,而是按菜的品种来算.他(她)们总认为请客菜的品种是越多越好,至于菜量的大小,那是无关紧要的.他(她)们吃相也很斯文,端起饭碗,这个蝶子里夹点,那个碟子里夹点就吃饱了.不象我们北方人端起炕上,桌子上装满了大碗大盘子的肉鱼,一碗一碗的海吃猛喝的.宁波人不爱吃肉,爱吃海鲜,家家家户户,不论贫穷富有,餐桌上每餐海鲜都是必须有的;而且他们还很注重海鲜的营养,鲜度,市场里死的海货,你就是卖的再便宜,他们也不会买的.海鲜他们向来都是清蒸吃,从来不红烧的.像清蒸鳗,清蒸鲳鱼,清蒸橡皮鱼等,还都是宁波人的待客上好佳肴呢!宁波人的主食很单一以米饭为主,早上他们一般都吃泡饭.所谓的泡饭就是把前天晚上吃剩的米饭用开水泡一下后就着榨菜吃.中午和晚上都是米饭就海鲜和蔬菜,汤与海鲜一样都是每顿必需有的. 三,宁波人的穿着.宁波人不论男女个头都不高,属于小巧玲珑型的.因为他们先天性的饮食,每餐吃米饭与海鲜,很少吃肉就注定了他们魁梧不起来,小模小样的身段.宁波女人身材都很苗条,长相也很细俏,清秀,不像我们北方姑娘比较高大,粗壮.她们的穿着打扮也很时尚,那小胳膊,细腿的穿着超短群,套着高筒靴子,扭着轻盈的身姿款款的向你走来,就连我这个女人都忍不住想多看几眼,更何况男人呢! 四,宁波人的傲慢.用傲慢二字,那是对他(她)们客气了,说难听点就是他(她)们

春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春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篇一:山东地区春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感受传统文化重温经典民俗 -------山东地区春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春节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而又能彰显一个地域独特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春节又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传统民俗逐渐被人们所遗弃,致使近年来年味渐淡。对春节民俗文化的调查,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底蕴。我来自山东潍坊,所以我对家乡地区的春节习俗进行了社会调查,并对春节民俗进行了收集与整理,希望能让大家对山东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体验各地域文化带给我们的文化多样性的无穷乐趣。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就呈现出来多样性的特点,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庆祝节 日。山东地处黄河流域儒家 文化发源地,历史悠久,自 然就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俗 文化。 要说真正进入春节, 那就理当从小年开始。在北 方,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被称 为小年,也被称为祭灶节、灶王节。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所以一大早人们就把印有灶王爷爷的年画贴在灶台旁,加以供奉。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另外这一天一定要吃水饺,取义送行饺子迎春风,在我们家乡,刚出锅的饺子要先盛三碗放在灶王爷爷面前,并摆上筷子,用以供奉灶王爷爷和他的两位娘娘。如果说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那么小年过后人们便开始真正忙碌起来。民有“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说法,因为“尘”与“陈”谐音,因此新春扫尘也有除尘布新 的含义,在这 几天人们一 般会把家里 进行彻底大 扫除,清洗各 种器具,拆洗 被褥窗帘什 么的。不单是要把家里打扫干净迎接客人,也为把原有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干干净净迎接春节的到来。 这段时间人们也都会忙着置备各种年货。所以大街上到处都是卖东西的小摊位,从春联、灯笼到各种吃食应有尽有。在农村地区更有赶年集的风俗,此时全家会一起出门购置年货,买新

有关春节风俗习惯作文300字汇总9篇

有关春节风俗习惯作文300字汇总9篇 有关春节风俗习惯作文300字汇总9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节风俗习惯作文300字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风俗习惯作文300字篇1 春节就是农历新年,是华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降临,万象更新,象征着一年的开始;标志着人生的另一个起点。 春节之所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是因为通过这个节日的庆祝仪式,能加强家庭联系与亲情。诸如吃团圆饭、向亲友拜年送礼等等,这些习俗都在提醒人们,家庭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世界各地凡有华人聚居的地方,无不隆重而热烈的庆祝这个节日。春节的庆祝活动,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到农历正月十五,一连15天。 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因此历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汉武帝继位,决定重修历法,

使之统一。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 历代皇室庆祝“春节”的场面往往反映出那个朝代的强盛、稳定与繁荣,国家越富强,庆祝仪式就越隆重。 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家家户户都在节日前把住家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些家庭还在门上贴上春联,写上吉祥联语,祈求好运,年年丰收。 春联在我国华人社会已逐渐简化了。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人们把象征吉利的“春”“福”等单字当作装饰品挂在门上或墙上,有者还特意把这些单字倒贴,那是因为“倒”与“到”谐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如:爆竹声声三羊开泰羊群来,鞭炮阵阵万马齐喑马儿过。 春节风俗习惯作文300字篇2 我记忆中最快乐的事莫过于过春节了。按照四川的风俗习惯,过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就开始准备了。腊月里人们要挂长长的香肠,鲜鲜的腊肉,真诱人呀! 除夕夜的前几天,我们都要与爸爸妈妈去超市购物,那超市里别提有多热闹啦!年货等商品看得人眼花缭乱,到处张灯结彩,一派节日的喜庆气息。我们要买新衣服,买各种食品,还有年画,对联与鞭炮。 快到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吃起那香喷喷的年菜,我们就喝饮料,长辈们喝酒,长辈们还要说:“祝你们天天向

宁波民风民俗

宁波民风民俗 宁波人过冬至风俗:旧时各家以芦穄粉搓圆子,叫芦穄汤果。后渐改为糯米粉圆子,加番薯粒,叫番薯汤果。先供灶神,再全家吃。俗称“冬至小年夜”,俚语“冬至大如年,皇帝佬倌要谢年”。这天长辈嘱咐小孩不可啼哭,大人也不打骂小孩,不可摔坏东西,否则视为不吉利、大族开祠堂门,具牲礼神祭祖,按丁分麻饼(吉饼)或分碗,女性不计在内。大户人家在家祭祖,做“冬至羹饭”、祭祀陈设禁用红色,烛用绿色,馒头盖蓝色戳子,谓可“压火”保安。冬至前夕,称“冬至夜",出嫁女儿须回夫家。俗谚“嬉嬉夏至日,睡睡冬至夜”,因冬至夜最长,夏至夜最短。就是夕,睡前须洗脚,说就是夕洗脚,冷天不开裂。这夜要比平常睡得早,以祈好梦。谓“冬至前夜梦最灵”,冬至早晨相互传梦,长者为小辈“圆梦",亦有赶至慈溪清道观(今慈城,道观毁于“文化大革命")求梦者。冬至正时辰,抛掷萝卜至屋瓦上,经雨淋日晒成干后,收集挂壁上,俗称“冬至萝卜”,说可治痢疾。以上习俗多已不行,但冬至后民间仍视为吃补药、服补品得进补季节。 民国《鄞县通志?舆地志?庙社》载:“今之庙,即古之社也。古者,人民聚落所在必奉一神以为社,凡期会要约,必于社申信誓焉。故村社之多寡,即可觇其时民户之疏密,此讲地方史者所当注意也。兹编所载,虽不尽如上所谓,然神庙多处,其民居亦盛,村落凋亡地,其神庙亦多废圮,于此亦可考见地方今昔兴衰之故。盖神社虽亦属迷信之一,而其起源则与僧寺、道院绝殊,不可不表而出之也。”约在1933年,鄞县城乡共有517处庙祀,其中当时城区(一区至五区)有159处,这

就是崇神、信鬼、好祀得民间习俗得表现、《鄞县通志》所载“庙社一览表”得栏目,有名称、地址、所祀之神、庙社组织、建修年月、庙下(庙脚)户口、庙会报赛、地图纵横线交点、备注。在城区社庙中,庙下(庙脚)户口在千户以上得摘录于下: 新水仙庙在惠政镇偃月街,祀水仙渊灵侯、庙社组织分周、韩、林、江、施五堡、宋时建,郡守赵以夫撰有碑记、清乾隆四十九年重修,全祖望撰有碑记。咸丰十一年毁于兵,同治二年重葺。庙下户口一千四百余户、六千余人、旧例元宵灯祭,八月十五日为神诞期,演戏致祭,今皆停止。就是庙,传为阿育王龙神之行馆。?汤君庙在清洁镇惊驾桥下,祀敕封明济侯汤华。庙社组织分仁、义、礼、智、信五柱、唐元与间建,清雍正十一年重建,乾隆四十七年重修、嘉庆四年重建,道光十八年、咸丰九年、光绪二十七年三次重修。庙下户口约二千数百户。夏历六月五日为神诞期,演戏、奉牲祭神。庙内旧有壁画。 栎木庙在栎木镇栎木巷,祀鄞令张峋。庙社组织分潜龙漕、仇毕、舟孟桥、荷花庄等十八堡,每两堡推委员一人,共九人主持庙事、明时建,清代屡有修葺,董沛有记。庙下户口约数千户、夏历二月十二日为神诞期,致祭演戏,八月十六日神像出巡每堡,今已停止。相传神有功翦马,今各营于中秋日设祭,谓张峋有功德于民,民故报以庙食、 白马庙在栎木镇李家桥(旧名李家庙桥)畔,祀神失考,惟据卢友炬撰序,谓与西街白马庙神同(祀宋窦公)。庙社组织与栎木庙同。建于清光绪间,堡下王鹤亭重修。民国年间被风所毁,里人毛佑清、陆熊飞、林康年等募捐修葺。庙下户口与栎木庙同(约数千户)。夏历十月二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