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当前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和预防措施--定稿

浅析当前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和预防措施--定稿

浅析当前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和预防措施

霍亚

(西安锐驰电器有限公司,邮编:710065)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复杂过程中,刑事犯罪活动日益增多,尤其是青少年犯罪数量逐年上升,这已成为困扰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政府的重大问题,形势十分严峻。本文从近年来生活典型案例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概述了促使青少年犯罪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归纳了诱发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因素,总结了一些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措施,给我国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提供参考,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尽一份力量。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犯罪现状犯罪成因预防措施

青少年犯罪是指14岁至25岁的青少年所实施的具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的反社会行为。青少年是人类的未来希望,青少年的培养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近年来,全球青少年犯罪剧增,已被国际社会列为继吸毒和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社会关系变得空前复杂,内部矛盾日益突出,青少年犯罪也急剧增加,对社会秩序构成极大威胁,也给相关家庭带来难以承受的伤痛。据官方资料统计,50年代我国青少年犯罪仅占刑事犯罪总数的20%以下,60年代不到30%,而90年来以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是犯罪动机还是犯罪形式抑或是犯罪手段等都发生了一些变化,面对这一严峻问题,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客观现象,找出其背后的成因和规律,总结有效的预防措施,控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就变得非常有意义。本文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实例出发,通过数据分析,试图能找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和规律,为青少年犯罪预防和教育提供一定参考。

案例1:2015年8月10日,北京朝阳警方接到中国传媒大学保卫部报警称校内学生周某某失踪。经警方调查,犯罪嫌疑人是其23岁的同学李某某,经询问,李某某对其于2015年8月9日对周某某强奸未遂将其杀害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经调查,李某某杀人原因竟是“想找个无辜的人发泄一下”。这说明李某某性格缺失,价值观扭曲。那么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李某,他的这种性格缺失,价值观念扭曲是怎样形成的呢?事后经其朋友回忆,李某某从小经常遭受父亲的家暴,有时候甚至被勒令彻夜在家门外罚站,正是不幸地童年,逐渐培养了李斯达的反社会人格。

案例2:2013年2月19日,海淀分局接到一女事主报警称,2月17日晚,其在海淀区一酒吧内与李某等人喝酒后,被带至宾馆内轮奸。接警后,分局立即开展工作,于2月20日,将涉案人员李某等五人抓获,该五人因涉嫌强奸罪被刑事拘留。该案经北京海定区法院审理,依法判决李某某五人不同年限的有期徒刑。经调查五人均是未成年人,其中李某某是我国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之子,物质生活丰富,并在国外留过学,本案发生前几个月其才因无照驾驶撞人案件教养到期被解除教养,李某某屡次触犯刑法,可见其道德扭曲,是非观念错位,人格素质低下,再一次触发了自“我爸是李刚”后人们对富二代和官二代违法犯罪问题的不满。

案例3:2012年5月的一天,常州一所高职学校小蒋等人应邀为另一高职学

校的学生王某教训同学高某。他们携带了砍刀、鱼叉等工具,提前悄悄地埋伏在学校门口。等到放学的高某一出现,他们就一拥而上,用砍刀、渔具拼命地向手无寸铁、毫无反抗能力的高某身上招呼,完全不理会高某的呼救和哀求。高某全身是伤,仅住院抢救就花了8万多元,而小蒋等人的战利品仅是几包香烟。经调查,小蒋等人还在附近网吧、KTV等地肆无忌惮的疯狂作案数起,很多人因此受伤。○1由此可见小蒋等人,无视法律致使他人身体伤残,性格极度扭曲,价值观念严重错位。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通过以上案例和相关部门的数据统计,当前青少年犯罪数量急剧增加,并且出现一些新的特点,这已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明显的特征:

1、犯罪数量急剧上升,行为凶残,情节恶劣。据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法院的统计显示:从1997年到2001年上半年,青少年犯罪案件占整个刑事案件的比例由0.55%上升至9.5%,犯罪人数比例由原来的0.4%上升至15.5%,两项统计分别增长17倍和38倍;全国方面,2003年,25岁以下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占全国刑事案件作案人员总数的45%,占全国治安拘留人员总数的33%.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在以平均14.18%的速度逐年上升,虽然公安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05年青少年犯罪比例有所下降,但数量却未降低。目前,青少年刑事犯罪主要集中在盗窃、强奸、抢劫、杀人4类重大刑事犯罪中,由于青少年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到刺激而走向极端,在犯罪中不计后果,导致重大、特大刑事案件比例逐年上升,并且行为极其凶残,情节特别恶劣。如今年8月4日,贵州毕节两名留守的未成年人在家中被同族两名17岁和20岁男子强奸后残忍杀害,上文案例3中,高某仅住院抢救费用就花了8万多元。

2、犯罪主体的年龄呈现低龄化。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明显呈现低龄化,平均犯罪年龄由上世纪90年代的17-18岁提前了2-3岁,尤其是14-16岁青少年在青少年犯罪中比例逐年上升。据调查,近年来我国14-16岁青少年犯罪占整个青少年犯罪的70%以上,2012年甚至达到80%以上,14岁以下青少年犯罪也在逐渐增多,12、13岁持刀伤人案件也时有出现。如2003年2月10日晚10点,海口市发生一起13名少年持刀抢劫案,主谋仅仅只有13岁。又如上文3个案例中,除案例1李某某成年外,其他都是未成年人。

3、犯罪形式有组织化,团伙化。据公安部2012年公布数据显示,青少年犯罪中团伙犯罪达到85%以上,主要集中在盗窃、抢劫、强奸和伤害等暴力犯罪中,并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他们少则3至5人,多则十几人,以一定方式或社会联系为纽带,实施犯罪。据分析,青少年团伙犯罪之所以增多,是由于个体心理因素和力量上较差,团体犯罪既能弥补单体犯罪心理素质不佳的缺陷,又能克服犯罪主体力量的不足,所以,有组织化的团伙犯罪也便越来越多。如案例2和案例3的犯罪形式都是团伙犯罪。

4、犯罪类型、犯罪人群集中化。犯罪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由于青少年的

○1邵勇骏:《青少年违法犯罪经典案例》,参见《百度文库》网站“教育专区”栏:https://www.wendangku.net/doc/b012015715.html,/link?url=o6lh38uOjJrRKjx6JaIXyw5OtDWKSBcDnZ0e2dzUNRsX94z C0R__Z5QjpXTzhIIBXjWSDcMbJoLnL84oCDRjmpaIgLLo66whmH6mOeqeSl7,2015年9月21日访问。

特殊性,近年来,青少年犯罪主要集中在财产、暴力、淫乱和毒品这四类犯罪,公安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在16-17岁青少年罪犯中,85%涉嫌以上四类犯罪;在14-15岁青少年罪犯中,该比例更是高达92%。盗窃、抢劫、强奸以及伤害已成为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如上文3个案例犯罪类型,都属于这几种。据统计,在这些犯罪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子女、厌学辍学和无业青少年以及农村留守青少年发生犯罪的比例最大,一般情况下,他们脱离正常的人际社会关系,或性格扭曲、或文化程度不高、或缺乏关爱,在一定不良因素诱发影响下走向犯罪的道路。

5、犯罪诱因简单、突发性高,反复性大。由于青少年处在人生的特殊阶段,他们生理和心理发育渐渐趋于成熟,身体和智力快速发展,精力旺盛,自我意思强烈,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但是缺乏社会经验,加上思想和情绪的不稳定,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冲动,说干就干,说杀就杀,往往不计后果。目前从我国青少年犯罪动机和诱因来看,他们犯罪前往往没有事前预谋,突发性、盲目性比较大,有些根本没有明确的犯罪目的,比如在实施某种行为时遇到一点意想不到的阻碍时,他们行为动机就会转变成犯罪动机,采用暴力来排除障碍,因一些很小的琐事就造成严重的后果。对于问题青少年,他们回归社会后,由于他们思想不稳定,社会监督不足,在一定的因素诱发下,很容易再次犯罪,反复性比较大。

6、犯罪手段狡猾、隐蔽,趋于智能化,成人化。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利用高科技或以高科技产品为手段的青少年犯罪现象在一些地方日益增多。除了传统计算机,近几年利用微信、微博及其他APP手机客户端为载体进行犯罪的也日渐增多,有的传播淫乱等非法信息,有的捏造谣言、设置陷阱进行诈骗,有的制造病毒破坏他人的网络系统,更有甚的非法攻击和入侵国防尖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如2006年与2007年交替之际,一名为“熊猫烧香”的计算机病毒在互联网上掀起轩然大波并迅速蔓延数百万台电脑,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麻烦和损失,2007年,21岁的病毒制造和传播者李俊被抓获并依法判刑。

二、当前青少年犯罪主要成因

犯罪的产生是犯罪者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互相影响的结果。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既要从其心理和生理不成熟的特殊性入手,也要分析社会环境对青少年个性形成及犯罪行为实施所产生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复杂过程中,社会内部蕴藏的矛盾日益突出,竞争加剧,各种丑恶现象滋长,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1、青少年自身方面的原因。青少年是人生的重要成长阶段,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急剧变化时期,虽然他们身心发育很快,但还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成型,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差,加上情绪和思想不稳定,感情容易冲动,反复性也很大,思想和行为常带有片面性、盲目性和冲动性,这时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影响,从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于走向犯罪的青少年,他们大都没有向上的生活目标,缺乏正确的思想道德和法律观念,在贪图享受和崇拜金钱至上的错误价值观驱使下,好逸恶劳,追求私欲,是诱发犯罪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为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生理方面:一是青少年生理方面的急剧变化,包括身高、体重迅速的增加,心脏、肺、神经等系统的发育和成熟,过多能量的摄入不仅保障了青少年健康发育,也使青少年活动能量

增大,精力充沛,体能过剩,为青少年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生理上的可能性和便利条件。二是加上性的萌发和成熟,开始有了性的冲动,好奇心能动性明显增强,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而兴奋,情绪也容易激动,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外界诱惑,缺乏自制力,随着社会上性刺激信息的剧增,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精力过剩的他们会通过网络或同伴传习一些不良的黄色文化,在大量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下,一旦欲望控制不住就会导致性犯罪,如案例2。心理方面:一是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金钱至上等错误观念支配下,青少年强烈的旺盛需求和客观现实条件的不足,形成的矛盾日渐突出,如果不能正确调整控制,引导释放矛盾,势必使他们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反社会的错误倾向,从而通过非法的手段满足其不正当需求,导致犯罪发生。二是随着年龄成长,独立意识增强,认为自己是大人了,不再愿意接受大人的意见和约束,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自尊心极其强烈,对于挫伤其自尊心的行为抵触情绪激烈,但由于年龄限制和社会阅历缺乏,认识能力相对滞后,往往无法正确辨别自己要求的合理性,独立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使他们相信自己的力量,认为没有什么事是自己做不到的,加上缺乏辨别是非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信息获取也变的更为容易,在对新奇事物目盲模仿中,在争强好胜心理的驱使下,不知不觉就走向犯罪的道路。

2、家庭环境影响和教育方法不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特殊的作用,青少年的社会化是否顺利,很大程度取决于家庭环境。有学者认为,青少年犯罪的病因植根于家庭,病象显于学校,病情恶化于社会。一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潜移默化造成危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当前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没有兄弟姐妹,生活中没有参照物,只能把父母的言行当作自己的行为榜样。优势资源的激烈竞争,低分淘汰的体制下,最先为人师的家长,在教给孩子文明礼貌以及勤劳勇敢的同时,往往不自觉地灌输虚伪、勾心斗角、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潜在意识,为青少年走向犯罪埋下种子,如案例2。二是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教育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匀,让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更加急切,对孩子往往采取高压政策,孩子压抑心理一旦不能及时释放,叛逆心理就会激发,心理渐渐扭曲、变态,从而自暴自弃,甚至于轻易结束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如上文案例1。三是离异家庭、放任管理造就孩子心理畸形。农村留守儿童、婚姻失败和生活不和睦家庭急剧增加,父母往往会对孩子放任不理,久而久之会对孩子脆弱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特别是单亲家庭的青少年,他们缺少家庭温暖的呵护,孤独无助,性格渐渐偏执,心理扭曲畸形,在一定外因的诱发下走上犯罪的道路。

3、学校教育体制不完善。学校教育对于青少年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教育的一点过失都会对青少年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在校生和流失生犯罪的增多,青少年管理失控,这说明学校工作中确实存在着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具体表现为:一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素质教育。虽然我国一直在提倡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但因优势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一些地方存在升学率决定一切的现象。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老师教育水平的评定,相关领导的政绩如何,一切都用升学率来衡量。年级有重点班、快慢班,学习好的受到优待,学习差遭受排挤,差距越来越大,好学生一旦升学失败就自暴自弃、万念俱灰,差学生久而久之就破罐子破摔,厌学辍学,结果两种教育都出问题,一旦流向社会,在不良社会因素的诱发下就会走向犯罪的道路。二是学校处罚学生缺乏慎重考虑,挽救力度不足。学校在发现青少年行为欠妥时候,有些批评处

罚较重,事后教育力度不足,缺乏感化和挽救,甚至对学生处罚后不管不问,任由其发展,导致他们疏于管理,缺乏正确引导,渐渐自暴自弃,在社会不良因素诱发下,一些恶习也被逐渐放大,偷盗、欺负同学、发展不正常的男女关系,进而就会变本加厉,逐步走向犯罪的道路。三是法制教育和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在注重升学率的影响下,学校往往只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法制教育和政思想品德教育,虽然有的学校设置了相关课程,但又只流于形式,没有有效执行。笔者就记得小时候的政治等课程经常被语文和数学等主课老师轻易替换,甚至直接代替。这样的安排,促使旨在提高学生法制知识和综合素质方面的设置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以致学生的法制观念淡薄,思想道德水平低下,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做事往往不计后果,导致悲剧发生。

4、社会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摸索有效的改革之路,社会处于全面转型时期,体制建设有待完善,短期内影响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利因素依然大量存在,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客观社会原因相当复杂,具体表现为:一是不良文化的传播。随着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不良文化传播途径也变的越来越容易,途径也变得越来越多,从传统媒体的电子、报刊、杂志,到现在形形色色的互联网站,智能手机客户端,到处充斥着影响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因素,网络暴力游戏,成人激情电影,色情、拜金、黑帮文化嚣张,盲目攀比炫富,追求高消费,注重物质享受,这些文化的传播,无疑给青少年还未成型的人生观,世界观以严重的冲击,加上他们认识上的片面性、盲目性,辨别控制自己行为能力较差,在面对近年来帮会文化的传播,片面的盲目模仿、学习崇拜,抽烟喝酒、打架斗殴、聚众赌博、久而久之在错误的观念支配下,为了一己的私欲,不惜铤而走险,盗窃、抢劫、强奸、甚至杀人放火,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如上文案例3。又如今年8月4日,贵州毕节两名留守的未成年人在家中被同族17岁和20岁男子强奸后杀害,也说明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危害。二是病态社会风气影响。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滋长了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逐渐膨胀,崇尚物质,攀比炫耀之风日渐盛行;乐于助人不被理解,甚至反被诬陷的事情时常发生,以致现在老人跌倒路边无人敢扶。这样的病态社会风气,往往使青少年产生困惑,产生不良的社会心理,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一定因素诱发下走向犯罪的道路。三是社会约束机制的不足。社会转型对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法律等各个方面影响是极为深远而广泛的。特别是法制体系不健全和对青少年保护及约束机制不足,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滋生和蔓延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如对辍学和问题青少年管理依然失控,没有相应的部门或者机构来监督解决这些青少年现实的问题。辍学青少年,因学习或者家庭等原因而过早走向社会,他们还没有做好社会化的心理准备,年龄不足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聘用,导致他们既无学可上,又无业可就,被迫成为社会上的闲散“游民”,在一定社会不良因素诱发下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5、社区或村委会对问题青少年监督、矫正措施乏力,帮教不足。虽然青少年可塑性很强,但是如果监督环境出现问题,对其矫正乏力,亦难于实现回归正常社会的目的。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就业择业形式严峻,加上传统观念对问题青少年的偏见,他们往往不能及时融入正常社会,久而久之部分问题青少年出现破罐子破摔心理,以致重新走向违法犯罪道路。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

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因素有很多,是各种社会不良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除了

青少年自身因素外,还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因素。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社会各种力量,运用各种手段,采取各种措施,以达到防止和减少犯罪或再次犯罪的措施体系。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落实方面还有一些薄弱环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长效机制尚未有效形成,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保护和预防措施不力,防范不足,有些的地方甚至是法律空白,缺乏有效的法律措施支持。所以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动员一切力量,一同携手,共同发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这一难题。

1、加强青少年自身素质培养,增强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青少年自身内在原因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因素,提高青少年内在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应该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尽管他们还处于辨别是非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较差的阶段,但是对真善美与假恶丑已有一定的认识和分辨能力,应该注重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加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从而增强抵制外界不良社会因素的诱惑的能力,减少犯罪的发生。当然,这需要穿插在以下几种预防方法里,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2、强化正确婚姻家庭观念,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努力把好青少年教育第一关。一是强化婚姻家庭观念,努力优化家庭环境。青少年家庭教育首先要有一个氛围和睦的积极向上的家庭,如果家庭本身就有问题,那么青少年出问题的几率会明显提高,所以只有一个和睦健康的家庭,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道德观念。虽然离婚和家庭破裂是目前普遍存在亦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但是可以通过积极宣传,通过政策和舆论的引导,首先让家长正确认识家庭完整和良好家庭教育对孩子人生成长的深远影响,使其努力维护家庭的和睦完整,优化孩子学习生活环境。二是注意家教方法,因人施教。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对孩子的教育也不能千篇一律。家长要注意家教方式,根据孩子的性格爱好,制定适合孩子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法,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给孩子设定道路和前进方向,平时多和孩子和老师沟通,留意孩子心理的发展,及时矫正孩子不健康的心理状态,防止违法犯罪。三是提高家长素质,树立榜样力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言传身教,自己平时的文明举止,乐观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学校要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努力培养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前,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教育成才的关键,根据上文阐述的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学校因素,制定相应措施,应当是青少年犯罪预防的重要手段,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注重素质教育和品德培养。“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指导和青春期教育。”○1要彻底改变长期以来以升学率来衡量一切的错误指导思想和做法,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在加强知识文化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思想品德、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成为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良好品格的当代青少年。二是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注重政治素质和师德培养。俗话说“为人师表”,教师对学生起到的模范表率作用是巨大的。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的成败。目前我国已经施行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相关职能部门应大胆改进教师制度,使那些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3条第1款。

品格低劣,不能为人师表的教师,及时淘汰出局,对于那些歧视学生,动辄体罚学生的教师,要给予严厉的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三是正确对待生理教育、同时开设心理教育。由于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青少年生理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教师特别是女教师往往羞于启口甚至“谈性色变”,青少年处于性的萌生和发展阶段,他们对身体的变化非常敏感,对性产生强烈的好奇,教师要正确看待性生理知识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身体变化和性的好奇,使他们平安度过脆弱的危险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要在各科教学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也可以开设通道,方便青少年咨询心理健康问题。四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理想、道德、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可以通过生活琐事让他们从小学会怎么处理个人和集体,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帮助他们正确对待金钱、权力、荣誉、地位和利益。通过开展法制教育,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明白依法治国的道理,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如何通过法律来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利益等等。五是开展预防被害教育。在学校教育孩子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同时,还要教育孩子如何预防来自他人的侵害,加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思。六是通过不同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俨然成了小皇帝,要什么给什么,承受挫折心理差,甚至有些孩子因一次考试失败而自杀的现象,所以挫折教育能让青少年正确的看待挫折,领略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复杂,培养锻炼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4、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健全青少年犯罪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改善社会风气。社会环境影响是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主要途径,而政府对不良环境的遏制是改善社会环境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具体有以下几种:一是国家职能部门要尽快制定健全我国法律法规体系,从法律层面加强对青少年的保护和约束,同时鼓励各地区根据本实际情况建立青少年社区管理、监督、矫正服务体系。二是加强对新闻媒体不良文化的管理机制,尤其是新兴互联网等媒体,制定有效的问责制度,逐渐形成全民监督、参与的立体防范的良性社会风气,最终杜绝淫秽、色情、暴力等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不良信息的传播,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三是加大力度整治学校周边环境。政法机构要联合社会各阶层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监督,严格排查学校周边网吧、酒吧、歌厅等娱乐场,对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场所坚决给予取缔或限期搬离,净化学校周边学习、生活环境。四是政府应努力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社会上无业“游民”和辍学青少年的无序流动,让他们有业可就,有事可干,及时融入正常社会或重返校园,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5、社区或村委会要建立管理、监督、矫正体系,努力挽救问题青少年。青少年犯罪预防,需要社会各部门群策群力,家庭、学校、社会同抓共管,建立健全的管理、监督、服务体系。特别是社区和村委会等基层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基层优势,要狠抓落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学习宣传教育,明确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的目标,努力建设适合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社会环境,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一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青少年犯罪问题,对问题青少年以感化、挽救为主。培训其生活技能,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使他们的错误人生观和世界观得以矫正,重新回归正常社会。二是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矫正机构,由青少年教育专家和心理医生对青少年心理状况进行调研,根据青少年心理变化研究制定系统对策,作为预防犯罪和

犯罪预测的实践指导依据,帮助并引导青少年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使他们回归正常的健康状态。

四、总结

总之,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样系统工程,面对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复杂状况,需要全社会各部门积极参与,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青少年在当前时期不同心理状态,社会文化发展状况,不断的研究探索新方法、新思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娟主编:《犯罪学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版。

[2]郭开元主编:《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理论和实务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4版。

[3]鲁宽民著:《青少年犯罪预防与治理[M]》,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版。

[4]黄教珍、张停云著:《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预防与教育对策》,法律出版社2008版。

[5]张立群、秦冠英著:《论我国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制度之建构》,来源期刊:《西部法学评论》2006年第1期。

致谢

本篇论文从选题到定题以及素材的收集,从写作初稿到本稿的反复修改直至完成,需要感谢的人有很多,特别是要感谢我的导师杨春献老师。

杨老师他为人随和热情,论文写作期间我有迷茫,也有彷徨,但在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就像知心朋友一样指点我,鼓励我,引导我抓住重点,为我指明方向。他治学态度严谨,理论知识丰富,在论文写作、逻辑以及措辞方面总会以专业标准要求我,从选题到定题开始,一直到本稿的反复修改、润色,他始终认真负责的给予我深刻而细致的指导,帮助我开拓思路,矫正错误,同时不厌其烦的反复讲解,热忱鼓励。正是杨老师的无私帮助和热忱鼓励,我的本篇论文才得以顺利完成,谢谢杨老师!

致谢人:霍亚

2015年10月22日

目录(选用)

摘要 (1)

关键词 (1)

引言 (1)

案例 (1)

一、青少年犯罪特征 (2)

1、犯罪数量急剧上升,行为凶残,情节恶劣。 (2)

2、犯罪主体的年龄呈现低龄化。 (2)

3、犯罪形式有组织化,团伙化。 (2)

4、犯罪类型、犯罪人群集中化。 (3)

5、犯罪诱因简单、突发性高,反复性大。 (3)

6、犯罪手段狡猾、隐蔽,趋于智能化,成人化。 (3)

二、青少年犯罪原因 (3)

1、青少年自身方面的原因。 (3)

2、家庭环境影响和教育方法不当。 (4)

3、学校教育体制不完善。 (4)

4、社会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 (5)

5、社区或村委会对问题青少年监督、矫正措施乏力,帮教不足。 (5)

三、青少年犯罪预防 (6)

1、加强青少年自身素质培养,增强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 (6)

2、强化正确婚姻家庭观念,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努力把好青

少年教育第一关。 (6)

3、学校要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努力培养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 (6)

4、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健全青少年犯罪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优化青

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改善社会风气。 (7)

5、社区或村委会要建立管理、监督、矫正体系,努力挽救问题青少

年。 (7)

四、总结 (8)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