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贵州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工程系

2016年5月

一、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背景和建设基础

我校于2012年9月至2015年3月间,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与问卷调查、网络调查、文献资料搜集等手段,对贵州省内33家大中型国有及民营企业、600余名中高职毕业生及省内外72所中高职院校进行了多项调研,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完成预测调研。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是装备制造业主体组成部分,是一个传统而又日新月异、朝气蓬勃的行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行业,其人才构成极大地影响了行业企业的发展。

(一)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国家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90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000万人左右。

表1 国家人才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单位2008年2015年2020年人才资源总量(万人)11385 15625 18025 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人年/万人)24.8 33 43

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24.4 27 28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9.2 15 20 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10.75 13 15 人才贡献率(%)18.9 32 35 注:ⅰ.人才贡献率数据为区间年均值,其中2008年数据为1978-2008年的平均值,2015年数据为2008-2015年的平均值,2020年数据为2008-2020年的平均值。

ⅱ.数据来源:《国家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根据国家人才发展主要指标(表1)显示,国内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根据《机械工业十二五规划》指出“主攻高端、创新驱动、强化基础、两化融合、绿色为先”的总体要求。要求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在机械产品中的深度应用,提升机械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装备制造业整体素质。

随着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行业人才需求也将向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方向倾斜,在保有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同时,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将迅速提升。

《2011年机床工具行业经济运行情况》报告指出,2011年金切机床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42.9亿元,同比增长23.1%。金切机床产量同比增长15.1%。成形机床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87.3亿,同比增长36.0%。成形机床产量比同期增长0.9%。(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不断提高的行业机床数控化、自动化率,将带来大量的高素质装备制造专门化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贵州省装备制造业人才需求

《贵州省“十二五”人才开发专项规划》提出:到2015年,人才资源总量从2010年的205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250万人,增长21.95%。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13%;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28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重达到25.35%以上。到2015年,技能人才总量达到71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8万人,占全省技能人才总量的25.35%。

《2013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推进“5个100工程”重点发展平台建设,为全省发展集聚更多要素、积蓄更多能量。重点打造100个产业园区。”到2015年,省内装备制造业专业人才需求增加至30万人。富士康、中关村电子科技园区等大型制造业企业、电子科技园区迁入贵州产业园,区域经济产业升级,工业人才需求中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人才需求突显。

贵州全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来,装备制造业开始了新一轮的结构调整,一方面产业门类日益齐全,在原有航空、航天、电子三大板块基础上,逐步拓展了汽车、工程机械及能矿装备、精密数控装备、电力器材及装备行业、轨道交通装备及特色装备等领域,涵盖装备制造主要产业门类;另一方面,军、民结构日趋合理,民营企业在装备制造业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据统计,贵州省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86家装备制造企业中,民营企业达到40家,逐渐形成了军工和民营企业两翼齐飞的产业格局。

与此同时,全省装备制造业在汽车、挖掘机、采煤机、铁路车辆、

数控机床等一批龙头主机产品的带动下,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幅不断拓宽,附加值不断提升。尤其是飞机、汽车、工程机械、矿用机械等主机产品,带动铸造、锻造、仪器仪表、电子元器件、基础件等行业快速发展。

随着工业强省战略的深入实施,全省装备制造业实现跨越式的快速发展,近三年来年均增速均超过20%,在全省工业中的占比逐年回升。2015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49.78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84.76亿元,工业增加值全省占比从2012年的5.22%提升到

6.24%,预计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将稳步增长。

二、贵州人才培养能力现状

贵州省教育厅制定了《贵州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至2016年已设置高职院校37所。根据前文分析,随着贵州省“工业强省”战略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千家,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人才需求爆发性增长,现有高职院校中培养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人才年毕业生人数远远不能满足区域企业人才需求。

具有较高知识结构,能胜任智能制造各岗位的高职毕业生受到企业青睐,能操作各种智能制造先进设备的高级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人才培养,在省内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

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基础

(一)校企合作合作基础

与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振华集团永光电子有限公

司、贵阳矿山机械厂、贵州航天风华精密设备有限公司、贵安新区机器人与激光技术研究院、贵安新区煜宸科技有限公司、贵州兴富祥机械有限公司、贵州威默电气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合作办学, 引进了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先进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初步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师资力量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8人,“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5%,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16人。聘请了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26名为专业兼职教师,形成了一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三)实验实训条件

实习场地面积达5200 平方米,设备总值 9500余万元。有中央财政支持的数控加工技术实训基地一个;焊工实训基地、钳工实训基地、机加工实训基地各一个;建有“理实一体化”教室8个,另有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实训室1个,现代智能制造实训基地1个,具备3D打印与激光打印实训条件。

与贵州兴富祥立健机械有限公司、贵州林泉电机有限公司等建成就业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校外实训基地15个。

(四)社会服务能力

具有车工、铣工、钳工、焊工、数控机床操作工的四级和三级培训与鉴定资质,是贵州省授牌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承办并参与历年贵州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现代制造技术比赛项目;多次承担农民工

培训、退伍军人培训等社会服务项目。

四、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方向建设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方针,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重要指示。坚持以培养装备制造企业急需人才为宗旨、以企业各生产岗位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创新专业办学体制机制,完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能力递进、双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现专业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水平、实训条件、社会服务能力,大力培养机械制造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各装备制造企业提供优质人力资源。

(二)专业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在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企业指导下,深化与行业企业合作,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能力递进、双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机械零部件制造和产品装配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校企合作共建,融教学培训、技术研发、企业服务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把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成人才培养模式先进、教学质量高、为企业服务能力强的特色专业。

2.具体目标

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不仅决定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还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也关系到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下,依托多年行业办学经验,以及贵州省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办学优势,确立“一条主线、两个平台、三个共建”的专业建设具体目标:

“一条主线”:以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养的养成为主线;

“两个平台”:企业化的校内实训基地平台、课堂化的校外实训基地平台;

“三个共建”:校企合作共建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双师”。

(1)人才培养规格及规模

表2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规模规划表

2016年

年度

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

(基础)

学生规模(人)200 300 400 600 800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目标

构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合作企业,从市场需求分析、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建设到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反馈等全程实施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培育高端技能型人才。

采用“2+1”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在确定市场需求的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训实习和学习成果评

估等方面发挥合作企业的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适应新型课程的教学要求。

把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及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环节教学,使学生成为企业迫切需要的技能型应用人才。以能力为本位建立培养方案,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作为支撑,明确专业领域核心能力,并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专业领域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体现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使学生毕业时确实能具备相应的上岗能力,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特色,实行“双证书”教育。

(3)课程建设的目标

课程建设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专业特色必定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上有相应体现。在优化课程建构、重组教学内容上重点投入,建设一批具有专业特色、先进适用的精品课程。重视校本教材和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的新教材建设工作,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实用性强的教材。

通过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改革,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工学结合,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探索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标准的有机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

积极探索充满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内容上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将岗位工作规范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相关岗位国家职业标准融入课程;在教学上采用以工程零件为载体,采

用任务驱动、基于工作过程、模拟实际工作场景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讲练结合、理实一体、技能与素养教育一体,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在现有的“双证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1) 加强素质教育,促进职业素养的养成。形成“职业素质培养、专业技能训练、顶岗生产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

从合作企业对人才质量需求分析,企业对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毕业生应诚信、敬业、肯吃苦、善于沟通,这些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养成,与技能实践教学活动是分不开的。专业教学应以职业技能提高为纽带,按照入学教学、职业素养初步养成、职业素养逐步深化、职业素养养成四个阶段,设置课程和实训实践项目,通过企业参观、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工学交替体验生产工作环境、顶岗实习等实际手段,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形成以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养成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构架。

2)打造精品课程,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校企合作,优化课程资源,建立“开放型、共享型”网络教学资源库。

精品课程建设以基层教学单位课程组为核心,骨干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为主体,组成开发团队。认真开展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课时分配、教材编写、教学资源建设等工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建成适合企业岗位需求的“教、学、做”一体化精品课程。

伴随精品课程建设,深入校企合作,开放共享,加大力度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专业核心课程形成网络教学平台,形成集教案、课件、

视频、动画以及试题库“五位一体”的教学资源包。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技术交流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共享平台,也为教师、学生和企业三者提供一个自由交流沟通的平台。

(4)师资建设的目标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无法建设出高质量的专业。所以,在人才引进、人员配备、人才培养等方面应齐头并进,努力构建以课程组为基础,梯队结构较合理,教学与科研综合水平较高的教师团队。提供保障,不断从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聘请兼职教师,改善队伍结构、增强队伍活力。

实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通过研修培训、学历提升、学术交流、企业挂职锻炼、兼职引进等途径,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其中1名来自合作企业),培养6名骨干教师;8名“双师”素质教师,使“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85%。招聘30名专任教师,使专任教师人数达到50人;增聘兼职教师10名;在上述教师队伍中,要形成以本科本专业为主的学历结构,同时通过引进和现职教师参加提高学历教育等形式,使具有硕士以上教师人数达到35%,具有高级以上技术职务教师人数达到35%;青、中、老教师比例为4:4:2,形成一支学历、年龄和技术职务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加强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使兼职教师承担职业技术、职业技能课程的比例达到40%以上,专兼教师比例为1:1。

(5)实践实训条件建设的目标

实践实训教学是制约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及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瓶颈。本专业应不断强化实践教学,拓展教学资源。加大投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特别是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包括校外实训基地在内的各

种现有教学资源,加大投入优化实践教学环境,进一步解决好实验、实习、实训课程和理论教学课程的比例问题。加大创新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力度,激励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加强教学实验、实训条件硬件建设,考虑教学、科研相结合,拟于2018年3月前新建模具刀具实验室、工业设计实验室、钣金成型实验室、技术测量实验室、金属材料实验室、焊接实验室。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依托合作企业,校企合作于2017年12月前共建校外实训基地达25个,同时容纳100%的机制专业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毕业实习锻炼。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得到提高,增强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

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校中厂)和校外实训基地(厂中校)。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学院和企业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资源共享教学实训基地;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基地;技能训练项目与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考核要求相结合的基地;面向社会的行业技能培训、考核与鉴定中心,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社会化功能,形成行业技术、信息资源和技术培训等新技术、新知识的信息集散地。

密切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等领域合作。积极探索专业技能训练体系建设,与企业合作进行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项目开发,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建设。

(6)改革教学管理

专业教学改革应有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配套,为专业建设、高素

质人才培养以及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保障。以创新体制促进和保障教学模式改革,以培养服务于生产、管理一线、企业急需的、具有“三实、三气、三强”的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以学生的优质就业为驱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强调学生职业素养养成,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表3 “三实、三气、三强”素质

三实素质三气素质三强素质

心灵诚实生

怀

五、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学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学习与研究,认真学习国家和贵州省示范及骨干专业建设的相关文件,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升理念,在专业建设体制机制上创新,坚定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的办学的信念。利用专题会议、讲座、宣传栏、校园网等多种方式和载体,向全体教职员工宣传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意义与必要性,提高全院教职工对重点专业建设的认识,机械工程系对学院的上述精神认真贯彻执行,增强全系教职工建设好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该专业的建设的全面顺利实施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

(一)组织保障

在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的领导下,机械工程系成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该专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

组长:待定

成员:企业与学校专家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实行项目目标管理和专业负责人制,由专业方向负责人具体负责建设,制定建设目标和建设方案,并负责按时、按量、保质完成各项目的建设计划,系部专业建设领导小组根据项目完成进度和建设质量进行考核,并给予必要的奖惩。

(二)资金保障

系部将严格依据学院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分建设项目和建设年度对项目资金进行分配,接受学院和上级部门的审计监督,实行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安全。在建设过程中,明确项目建设进度,认真执行验收标准,确保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项目的顺利建成。

(三)管理保障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是学院重点专业培育建设项目,学院和系部将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管理,使项目实施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建立建设项目监控机制,实施项目动态管理,对专业建设中各个项目和各项建设工作的质量、进度、经费使用等情况适时进行监控,实行信息公开,向学院主管领导和财务等主管部门及时汇报项目进展情况,定期向全系教师和员工公开项目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及时整改发现的问题,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高质高效。保证建设项目的有序进行和建设项目目标的实现。

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XX职教学校

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一、现状分析 计算机应用专业成立于1993年,于2003年被评定为市级骨干专业。目前,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共29人,其中,专任教师2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8人,占33%,硕士研究生6名,占25%,双师素质教师14人,占58%,另有兼职教师5人,大多是行业工程师,形成了具有较强教学、工程实践与科研能力的专兼职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双师比例及职称比例有待提高。 目前在校学生732人,近三年学生就业率97.8%,专业对口率72%。专业实习实训场地面积720余平米,拥有仪器设备448台(套),其中大型设备5台(套),总价值241.36。专业实训室需加强建设。 生活信息化,信息网络化,电脑家电化,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一种工具,由此产生了对计算机及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维护管理、操作应用等庞大的职业岗位需求,尤其是滨海新区建设,全国动漫基地落户滨海新区,为本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光明的前景。技术性人才的需求缺口巨大。 二、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总体目标 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法规,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以教学改革为核心的各项改革,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特色和行业教育特色,培养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进得来、用得上、留得住”的技能人才。积极应对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力争成为设置合理、设施先进、实力强大的特色专业,着力打造专业文化,努力造就一支道德高尚、业务优良、技艺精湛的专业教师队伍,形成出一批在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影响的教学骨干、技能高手、专业带头人,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出一大批与企业需求对口的高素质、强技能人才。 计算机应用专业将依托学校多年办学优势和人才市场对此类专业的信任,遵照“老专业做大做强、新专业特色鲜明”的要求,努力形成涵盖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动漫制作、多媒体技术等专业的专业群,按照专业质量标准要求,力争将专业在校生人数稳定在700人左右,发展成为天津市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类人才的重要基地。

安徽科技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科技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科专业建设,大力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根据科技学院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要求,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二五”学科建设回顾 “十二五”以来,学校在加强办学条件建设的基础上,坚持一手抓学科拓展建设,一手抓专业涵提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为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学校主动对接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积极开展学科建设,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优势农科得到加强,新兴工科进一步发展,建设校级重点学科3个、重点建设学科5个、重点培育学科3个,学科对专业建设的支撑进一步显现。 (一)主要成绩 1.学科体系初步形成,建设水平逐步提升 学校现有18个教学院部,62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经、管、理、文、法、农等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新兴工科和优势农科为重点,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目前拥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

台,23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及示实验实训中心。近年来,我校主动适应新形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系统性的三级学科体系建设,新近遴选校级A类4个、B类6个、C类8个,学科方向进一步凝炼,学科特色更加明显。 2.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科梯队建设初显成效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聘与外聘相结合的办法,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学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近五年来,累计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6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荣获市(厅)级以上奖励34项,实现了省级科技和社科奖励二等奖的突破;发表论文2800余篇(其中四大检索论文270篇);鉴定科研成果32项,授权专利245项(其中发明专利63项),获批省“115”产业创新团队2个;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团队2个;学科平台建设卓有成效,实现了在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共性技术研究院等方面的突破。 (二)存在问题 1.学科专业体系有待整合,专业设置尚需调整;学科方向凝练不够,特色不够鲜明,大多数科研人员科研方向不够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建设规划

1 / 5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建设规划 一、学科建设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学科建设指导思想 根据三江学院的总体发展规划,及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针、政策,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立足实际,着眼未来,致力于培养“应用型”的高级传媒人才。以教学科研建设为核心促进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以学生能力形成为目标,以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和课程教学的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以加强完善教学科研的运作机制为重点,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学科专业发展的环境和机制,不断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培养质量。(二)学科建设原则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以“宽口径、厚基础、强专业、重实效”的培养方针为原则,坚持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用改革和发展的观点编制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着眼于未来现代传播技术发展,立足于社会需求来研究我院学科专业的发展。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科学确定办学规模和学科专业建设目标,做到数量与质量的统一、规模与结构的协调,努力实现办学效益的最优化。

二、学科建设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学科建设总目标 在现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基础之上,结合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依据社会对传媒人才的需求,扩大招生规模,增加专业方向,采取分段培养模式,分流学生兴趣走向,设置电视编剧、电视导演、节目技术、网络编辑等多个专业方向,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形成既符合传媒产业发展需要,又具三江学院广播电视编导自身特色的专业学科体系,在 2 / 5 专业建设上确立以“打造品牌专业,培育特色专业方向”的总 体发展目标。争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早日成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二)学科建设主要内容 1.专业发展目标 2013年,完成拟新增专业方向的调研论证工作,并做好专业的 师资和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的修订。做好新专业的教学保障工作; 2014年,对大二学生做好专业分流工作; 2015年,申办数字媒体本科专业,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2016年,做好申办影视传媒专业的论证工作。 2.师资建设目标 适当引进中高级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年轻的硕士生、博士生和实际工作经验的编导人员。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完整版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应用化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9~2011)》编写提纲一、建设目的和意义 应用化学是工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与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工业催化并列的一个二级学科(编号080704)。是以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化工、材料、医药、信息、生命、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核科学等工业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及应用研究为使命的中心学科,是化学与化工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本学科的建设,全面提升本学科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项目和成果的档次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顺利完成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任务。 二、学科概况 本学科点是在已有近30年办学历史的化学学科基础上于2004年筹建而成。现有专任教师21人,其中教授2人、副高8人、讲师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8人(含1人博士在读)、7人硕士研究生毕业;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WFX-130)、气相色谱仪(GC900、GC9800)和紫外吸收光谱仪(UV 2100、VARIAN Cary)、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BRUKER D8 ADVANCE XRD、Q600同步热分析、Nicolet 5700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Gemini V 2380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仪、Agilent 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AGLIENT 3DCE毛细管电泳仪、VARIAN Cary 100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岛津GCMS-2010PLUS气质联用仪等1100余万元仪器设备。承担各类基金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1项、省部级15项、横向项目4项,省教育厅12项。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35篇。获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三等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412273578.html,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作者: 来源:《中国标准导报》2016年第02期 日前,为推动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完善标准化体系,提升我国标准化水平,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 我国标准化领域第一个国家专项规划。 《规划》提出要落实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要求,推动实施标准化战略,坚持“需求引领、系统布局,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协同推进、共同治理,包容开放、协调一致”的基本原则。 《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基本建成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体系;标准化战略全面实施,标准有效性、先进性和适用性显著增强;标准化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标准服务发展更加高效,基本形成市场规范有标可循、公共利益有标可保、创新驱动有标引领、转型升级有标支撑的新局面;“中国标准”国际影响力和贡献力大幅提升,我国迈入世界标准强国行列。 《规划》明确六项主要任务:一是优化标准体系,调整标准供给结构,加快建立由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共同构成的新型标准体系;二是推动标准实施,提升标准化服务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三是强化标准监督,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四是提升标准化服务能力,降低企业标准化工作成本,提升竞争力;五是加强国际标准化工作,提升我国标准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贡献力;六是夯实标准化工作基础,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规划》确定了五个重点领域和十项重大工程。重点领域:一是加强经济建设标准化,支撑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二是加强社会治理标准化,保障改善民生;三是加强生态文明标准化,服务绿色发展;四是加强文化建设标准化,促进文化繁荣;五是加强政府管理标准化,促进简政放权,规范行政审批,提高行政效能。重大工程分别为农产品安全标准化工程、消费品安全标准化工程、节能减排标准化工程、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标准化工程、智能制造和装备升级标准化工程、新型城镇化标准化工程、现代物流标准化工程、中国标准走出去工程和标准化基础能力提升工程。 《规划》还提出,“十三五”期间将实施农产品安全、消费品安全、节能减排、基本公共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和装备升级、新型城镇化、现代物流、中国标准“走出去”、标准化基础能力提升等重大标准化工程,实现关键领域的标准化工作突破,提升我国标准的整体竞争力。

医院学科发展规划-草案

省肿瘤医院学科发展规划(2014-2020) (草案) 为加强我院学科建设,规范院内各学科管理,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批省内及国内有影响的专家和专科,不断提升我院的核心竞争力。现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配合新医改形势,结合外部医疗格局和内部实际,按照医院发展战略要求,根据《湖北省肿瘤医院学科建设实施方案》规定,制定省肿瘤医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14-2020): 一、学科发展现状 医院是湖北省唯一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的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是武汉大学肿瘤临床学院,同时承担有湖北省肿瘤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湖北省癌症中心、湖北省抗癌协会、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武汉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等多项工作。是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常委单位、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湖北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委单位、湖北省抗癌协会理事长单位。 2013年获得卫生部肿瘤科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超声科、病理科、放射科、普通外科是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科被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十二五”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培育项目,是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肿瘤内科获卫生部首批“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肿瘤科和放射治疗科是中部医疗服务中心的重点专科。 1、专科基础条件 医院现有建筑面积10万余m2,包括外科楼、放化疗中心楼、综合楼、门诊部等,开放床位1504张;设立有肿瘤外科、肿瘤内科、肿瘤放疗科、中西医结合科等10个临床学科,有亚专科方向明确的30个临床病区;有放射科、病理科、

超声科、检验科、内镜室、心电图室、PET-CT、核医学科、药学部、放疗中心、组织标本库、GCP、防癌体检中心等13个医技科室;10个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室;门诊部有按病种和部位设置的各诊室、疼痛康复门诊、特色门诊、日间病房等;病案室设有随访登记室。 医疗设备齐全,能够基本满足临床工作需求,其中包括IGRT直线加速器5台、模拟定位CT、MR和CT各2台、PET-CT、DSA、6台超声诊断仪和超声内镜系统等大型医疗及配套设备,先进性能够代表相关学科发展方向。 医院制定有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建立系统的学科建设评价和管理体系,从组织管理、人才建设、学术影响、医疗质量、科研教学、发展潜力等方面,定期对各学科进行系统评价,按照“重点专科重点建、一般专科普遍建”的原则,采取基础与目标相结合,评价与投入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强基础设施、专业设备、人才科教和信息化等方面建设,促进各学科及全院健康持续发展。 2、医疗技术队伍 现有医师总数241名(含返聘15人),其中临床医师184名,医技医师57名,医床比1:0.16;医师中硕博士151名,占医师总数比例为62.3%;医师高中初职称比例约为2:1:1(121:54:66);医师中55岁以上的有23名,占医师总数的9.5%,30-50岁的有181名,占75.2%。 护士总数697名,其中临床护士556名,占护士总数79.8%,床护比1∶0.37(具体我院床护比的计算方式如何?和外院交流时多院将有护士编制的均算在编制内,即床护比为1504∶697=1∶0.46);护士中本科及以上学历273名,占护士总数39.2%;护士高中初职称比例约为3∶4∶25(66:89:542)。 技师总数116名,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者12名,占技师总数10.3%;技师

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

数控技术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 一、专业建设规划 数控技术专业发展总目标:近期省级示范性专业、课程改革实验点,远期国家级示范性专业。做好专业结构的整合优化工作,合理配置资源,尽快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专业建设现代化。 二、专业建设实施 1.师资建设 数控技术专业是培养具有较高机床操作技能,懂得机床维护,掌握并能制定数控加工工艺的高等应用型人才。 师资建设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1)培养教师,送教师不定期出去培训,到工厂锻炼,使教师水平和教学随社会和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2)引进人才,优点是教学稳定,较快达到办学要求。 3)建立稳定的、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使教学与社会同步,学生能了解生产一线新鲜知识,同时学校教师也能通过交流得到提高。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原则是建设“双师型”队伍。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素质高、业务精、科研能力强、理论与实践能力水平高,适应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2.生源建设 大力加强专业生源建设,吸纳相应层次优秀的生源,保证专业发展后劲。同时,优秀生源一般在工作中有优异的表现,能扩大专业乃至学校的影响,促进学校和专业的招生,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对内建立学生反馈机制,重要的是及时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使学生热爱学校和专业,这样使学生成为学校和专业的热心宣传者。 3.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首先需建立稳定、完善符合中职特点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中心是建设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其它课程的发展,促进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 精品课程建设首先在教研室内选择一门适宜课程。对教研室所设的课程进行研究、分析和设计,分析哪些是重点课程、前沿课程,并进行课程设置,即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进行学科及其结构、顺序和课时分配。其次需要完成课程操作文件,亦即编制授课计划、教学大纲、任务书、指导书,多媒体课件和教材等一系列工作。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提炼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具、试验等一系列教学元素。最后,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估体系,使评估能正确反映教学的水平。 此外对专业的课程需要研究出本专业需整合的课程,探索出课程的整合思路与整合方法,为改革服务。 中期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文件、教学方法等能比较稳定,形成本专业的课程特色,并完成一门学校和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远期,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文件体系和制定制度,完成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申报。 4、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目的有两点:一是选择或编写符合教学要求的优秀教材,为教学打下物质基础。二是出版教材,提高本校专业影响力。 中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中职的教材具有实用,综合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培养方案,应该采取不同的课程整合。教材的课程整合应以实用,够用的原则来进行。满足整合要求的教材主要以基础性,需综合的教材为主。初步考虑,整合教材包括数控机床常用刀具、夹具的知识,数控加工工艺知识;CAD/CAM软件应用,包括常用CAD软件知识和常用CAM软件知识;数控机床技

(完整版)护理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

护理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院护理工作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护理质量和专业技术水平,以质量管理为核心,技术管理为重点,组织管理为保证。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高质量的护理,赢得社会信誉。根据医院发展规划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1、依法加强护士队伍建设,维护护士合法权益。 认真执行《护士管理办法》规定,完善护士准入制度,明确护士的权利、义务和执业规则,维护护士合法权益,依法建立健全护士聘用、使用制度,同工同酬,杜绝无证上岗,加强护士对法律知识的培训考核,督促护士依法履行职责,规范执业。 2、增加临床一线护士总量,实现护士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根据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合理设置护理岗位,统筹护士人力资源,保证临床护理岗位的护士配备,一般病房床护比大于或等于1:0.4;ICU床护比为1:2.5-3。在达到规定的护士配备标准基础上,实施以实际护理工作需要为基础的护士配置方法,并遵循以人为本,结构合理,动态调整的原则,按照护理岗位的任务,所需业务技术水平,实际护理工作量等要素合理配置各层次护士,实施按职上岗,做到人力资源利用最大化,切实保证医疗安全。 3、深入“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医院临床护理服务质

量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贯穿“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人性化护理为病人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护理专业技术服务,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正确实施各项治疗、护理措施,为病人提供基本的生活护理服务,提供康复和健康指导,保障病人安全和护理工作质量。 4、加强护理管理,全面提高护理质量 做到有管理目标,有实施计划,有质量标准考评细则和奖罚制度。护理部下设各护理质控小组,每月对临床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及考评,检查结果在护士长例会上反馈,制定整改措施,提高护理质量,使各项护理指标始终保持在:危重一级护理合格率≥90%,基础护理合格率≥95%,抢救药品完好率达100%,无菌物品合格率100%,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95%(合格标准90分),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100%,护理人员年培训率达到100%,年压疮(非难免)发生率为0。 5、强化业务知识的培训 护理部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制定“三基”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护理管理培训班、新技术培训班等),低年资护士院内大科轮转,业务骨干到ICU轮转,有计划选送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护理部每月组织业务学习一次,科室每月组织业务学习和护理查房各1次。为督促学习,护理部要每年进行“三基”理论考试1次,40岁以下护士每年进

沈阳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

沈阳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征求意见稿) 标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支撑和引领功能。为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辽宁省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及《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任务措施,推动我市标准化战略实施,加快完善标准化体系,提升标准化水平,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落实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要求,推动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加快标准化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标准化+”效应,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全面落实标准化改革要求,完善标准化体制机制。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

会发展中心工作部署,推进科技研发、标准研制和产业发展一体化,提升标准技术水平。以管理创新为抓手,加大标准实施、监督和服务力度,提高标准化效益。 坚持协同共治、科学管理。充分发挥市场对标准化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社会团体和产业联盟的主体活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协调推进;强化社会监督作用,形成标准化共治新格局。 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发展。紧紧围绕沈阳“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总目标和“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总任务,聚焦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发展需求,合理规划沈阳重点领域标准化体系,保障标准有效供给,满足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社会治理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文化繁荣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和对外贸易合作的需要。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成效显现,“沈阳标准”的品牌效应初步形成,深化标准化改革任务基本完成。 ——标准化工作机制更加健全。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的标准化工作机制以及协调配套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 ——标准体系科学完善。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基本建立适应沈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标准体系,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7-2009) (讨论稿) 2007年5月

目录 零、概要 (1) 一、学院学科建设现状 (1)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2)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 (2) 二、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 (2) (一)突出重点,全面提高 (3) (二)优化结构,注重创新 (3) (三)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3) 三、学院学科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 (3) 四、各学科建设的具体发展规划 (4)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4) 1. 学科研究方向 (4) 2. 学科建设目标 (4) 3. 年度建设目标 (5)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 (6) 1. 学科研究方向 (7) 2. 学科建设目标 (8) 3. 年度建设目标 (8) 五、采取的措施 (9)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2007-2009) (讨论稿) 学科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的有机结合体,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学科定位(学科方向、发展层次)、学科队伍(学科带头人、学科梯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基地(实验室、重点学科、设备等)、学科管理等六个要素。学科建设状态及指标是体现一个学校在国内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内外大学排名的主要依据,因此,学科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龙头。对于信息学院来说,做好学科建设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整体水平的关键,也是我院发展的关键。为了把我院建设成为一所高质量、高水平,能够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毕业生的应用型学院,根据西安财经学院发展规划,结合信息学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西安财经学院信息学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7-2009)”。 零、概要 本规划以国家学位委员会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为准,其中与信息学院关系较大的学科主要有: 一、学院学科建设现状 信息学院目前没有硕士点,已有专业涉及到二个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主要涉及一个二级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

《应用化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9~2011)》编写提纲 一、建设目的和意义 应用化学是工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与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工业催化并列的一个二级学科(编号080704)。是以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化工、材料、医药、信息、生命、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核科学等工业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及应用研究为使命的中心学科,是化学与化工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本学科的建设,全面提升本学科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项目和成果的档次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顺利完成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任务。 二、学科概况 本学科点是在已有近30年办学历史的化学学科基础上于2004年筹建而成。现有专任教师21人,其中教授2人、副高8人、讲师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8人(含1人博士在读)、7人硕士研究生毕业;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WFX-130)、气相色谱仪(GC900、GC9800)和紫外吸收光谱仪(UV 2100、VARIAN Cary)、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BRUKER D8 ADVANCE XRD、Q600同步热分析、Nicolet 5700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Gemini V 2380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仪、Agilent 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AGLIENT 3DCE毛细管电泳仪、VARIAN Cary 100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岛津GCMS-2010PLUS气质联用仪等1100余万元仪器设备。承担各类基金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1项、省部级15项、横向项目4项,省教育厅12项。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35篇。获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

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模板】

**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89号)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宁政办发〔2017〕35号)精神,加快推动我市标准化工作改革步伐,完善标准化体系建设,以先进标准引领质量提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质量强市,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标准化体系。标准化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监督管理体系更加协调高效,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实现“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 (一)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充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围绕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建立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基本构成,地方标准为突出特色,覆盖全市主要行业和重点领域的新型标准体系。引导鼓励我市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修订市级农业地方规范10项以上。 (二)标准化效果更加明显。建成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5个以上,全市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到70%以上,农业产业化率显著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在现代服务业、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等领域建立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5个以上,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培育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20家以上,各类

大中型企业基本建立企业标准体系,主导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 (三)标准化基础更加坚实。在主要行业建立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依托标准化、科研、检验检测等现有机构发展培育一批标准化科研机构和行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增强发展标准化工作的技术支撑。 二、主要任务 (一)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 1.健全标准化工作机制。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统一部署,进一步明确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职能、工作任务和要求,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明确、协调高效的标准化工作体系。 2.完善标准化工作制度体系。建立适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标准制修订、推广应用、实施监督、咨询服务、机构管理等制度体系,以及配套的标准化激励、引导政策措施。 3.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实施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落实企业制定标准自主权。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整合优质资源,建立企业间的协同发展机制和自律机制,发挥企业群体力量,形成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竞争新优势。 4.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利用国家、自治区标准化信息平台为社会提供专业化标准信息服务。积极引导我市优势企业、行业协会、检验检测机构,积极争取承担本地区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充分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在标准研制、体系建设、实施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专业服务。鼓励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开展标准宣传推广、标准知识普及、协调

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2020

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2020 为全面加强信息安全专业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根据“学校建设发展规划”总体目标要求,特制定信息安全学科2010-2014年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一、发展目标 至2014年,我校信息安全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较大幅度提高,建成我省乃至中南地区高级应用型信息安全专业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整体实力争取达到国内公安高校领先水平.同时,不断深化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努力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教材建设等. 二、人才培养 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信息安全专业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人才培养的工作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政治素质、法律素质、业务素质和警务技能的养成,坚持走“教学、科研、办案”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 (一)办学层次及规模 1、2010-2011年,信息安全专业每年招收本科生40人.2012-2014年,每年招收本科生80人. 2、在办好信息安全专业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面向公安系统在职民警,开办多种形式的信息安全培训班,以提高在职民警的业务水平和办案能力.

(二)重点学科与课程建设 1、在全面加强信息安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犯罪侦查、计算机取证技术等课程建设,努力办出专业特色,提升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争取在2014年之前,将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犯罪侦查、计算机取证技术建成校级精品课程. 2、进一步深化学科内容体系改革,按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建立与计算机安全技术和公安工作发展相适用的,具有警察特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3、在现有客座教授队伍的基础上,再聘请2-3名国内著名专家充实客座教授队伍,并且每年聘请1-2名专家到校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以提高信息安全学科的整体水平. 4、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加强公共外语教学,不断提高学生英语水平.2014年前信息安全学科各门课程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案例为驱动进行教学. 三、科研工作 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学科研人员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瞄准当前信息安全领域中的紧迫问题和热点问题展开科学研究,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学术论文.2010-2014年间每年发表学术论文20篇以上,其中核心刊物4篇以上.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2013年-2016年) 一、专业现状分析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成立于2013年,前身源于艺术设计专业,我校艺术设计专业2009年设立,涵盖视觉传达设计与环境设计两个方向,2012年在教育部本科专业调整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正式独立出来,于2013年面向全国招生。主要培养具备品牌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能力,能在品牌设计、广告设计、出版印刷领域内从事品牌管理与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现有专任教师12位,其中副高以上职称2人。本专业现拥有校内专业实验室1个,校外实习基地2个,能够满足实践教学需要。近年来,专业教师先后发表论文40多篇,立项各级教改、科研课题10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获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立项。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及原则 根据教育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与总体规划,结合我院学科专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及社会对视觉传达设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导,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科研等方面进行认真全面的研究与规划,从而实现专业的全面建设发展,逐步凸显专业特色,争创品牌专业。 三、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贯彻“校企”协同创新的精神,

培养“实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会创新”的高级应用型设计人才。到2016年,圆满完成视觉传达设计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结项工作,并积极申报市级重点专业建设,力争把视觉传达设计建设成市级重点专业。 四、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 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根本,培养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品牌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设计知识与能力,能在品牌设计、广告设计、出版印刷领域内从事品牌管理与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设课程,使基础理论课程更加扎实、实践教学得到突出,学生有一定的设计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提升。逐步形成体系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经过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校内实训、校外认识实习、校外生产实习与就业实习等多方位实践学习,应用技能突出。 五、师资队伍建设 进一步强化师资力量建设,到2016年,师资队伍达到34人,形成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的优秀教师队伍,并努力建设1个校级教学团队, 1名校级教学名师,培养1名市级青年教学名师。 1、每年引进2-3名副高以上职称人才、3-4名重点高校毕业的硕士以上的青年教师。 2、每年组织新进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每年定期推选优秀1-2青年教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网络培训;推行导师制老带新的单科培养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

《应用化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9?2011 )》编写提纲 一、建设目的和意义 应用化学是工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与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工业催化并列的一个二级学科(编号080704)。是以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化工、材料、医药、信息、生命、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核科学等工业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及应用研究为使命的中心学科,是化学与化工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本学科的建设,全面提升本学科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项目和成果的档次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顺利完成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任务。 二、学科概况 本学科点是在已有近30 年办学历史的化学学科基础上于2004 年筹建而成。现有专任教师21 人,其中教授 2 人、副高8 人、讲师11 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8人(含1人博士在读)、7人硕士研究生毕业;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WFX-130)、气相色谱仪(GC900 GC9800和紫外吸收光谱仪(UV 2100、VARIAN Cary)、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BRUKER D8 ADVANCE XRD600同步热分析、Nicolet 5700 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Gemini V 2380 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仪、Agile nt 1200 高效液相色谱仪,AGLIENT 3DCE毛细管电泳仪、VARIANCary 100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岛津GCMS-2010PLU气质联用仪等1100 余万元仪器设备。承担各类基金项目40 余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 1 项、省部级15 项、横向项目4 项,省教育厅12 项。发表研究论文200 余篇,其中被SCI、Ei 和ISTP收录35篇。获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 开发橡胶、塑料助剂、医药、农药中间体和食品添加剂等精细化工产品12个,

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计划

焉耆县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标准化建设 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三个代表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投身于新课改、实施高效课堂工作,刻苦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努力创建标准化学校。根据自治县、教科局的总体安排部署,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2016-2017学年工作计划。 二、目标任务 按照《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建设督导评估细则》的要求,管理好、使用好所有硬件设备、功能室等,学校进一步加强软件建设,不断巩固标准化建设成果,争取达到办学环境优美、教学质量上乘、学校特色鲜明的规范化学校标准。 三、基本原则 按照“全面规划、稳步推进、不断巩固”的原则,对照《办学标准》对学校软硬件不断进行建设、管理、更新,要遵循“缺什么,补什么,有什么,用什么”的原则加强建设,加大使用力度,让设备真正服务于教学。 四、组织领导 调整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面统筹、决策、指导和协调标准化建设工作,落实解决有关问题。成员如下: 组长:贺蓉(校长) 副组长:杨玉梅(书记、副校长) 易良友(副校长)

赵珂瑶(副校长) 雪热提.阿不力孜(副校长) 组员:董春华(工会主席) 摆梅馨(办公室主任) 赵常洋(德育处主任) 徐风琴(教研室主任) 邓淑琴(教务处主任) 李武德(安全办主任) 蒲雪钢(总务处主任) 李宏妍(团委书记) 艾力亚.吾甫(德育处副主任) 艾尼.玉山(教研室副主任) 刘黄新(教研室副主任) 王朝新(教务处副主任) 依巴代提.尔西丁(教务处副主任) 马晓玲(财务人员) 五、工作要求 1、学校各部门要对照标准、对照设备入库清单,所有功能室、班级、部门严格按相关管理制度做好管理工作,紧紧围绕教育教学工作,认真开展好各类活动,所有设施设备要物尽其用,最大程度上为教育教学服务。正常损坏物品及时报损、及时维修,正常报废物品及时购置补充,确保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运行,各功能室、班级、部门要建立完整的工作台帐,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2、要把标准化学校建设作为全面提高教育水平,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举措。

广西工学院“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广西工学院 “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切实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努力提升学科专业水平,是把学校建设成为区域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长期性中心工作。为了适应国家和自治区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适应广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新要求,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根据《广西工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和学科专业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学科专业建设现状 (一)学科专业建设的主要成绩 1. 学科专业进一步拓展,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 (1)本科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学校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和本科专业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设置有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和教育学等七大学科门类的46个本科专业,涵盖22个二级学科类,形成以工、管、理三大学科为主体的多学科发展、结构比较合理的学科专业格局,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5012人。“十一五”期间,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土木工程、自动化等3个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土木工程、自动化、财务管理、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工业工程等8个专业获得自治区优质专业称号。大部分专业服务面向广西尤其是柳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学校十分重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建设,现有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三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都属于工学学科门类,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增加到17个,其中属

于工学学科门类16个,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1个。全日制在校研究生430人,广西地方性计划研究生班25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4人。 2. 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科研能力进一步增强 拥有校级及以上重点学科11个,其中自治区级重点学科5个。重点学科涵盖工、管、理、经、法等5大学科门类。 “十一五”期间,学校加大资金投入,整合相关资源,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平台建设。以2009年获得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的“重型车辆零部件先进设计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为标志,学校在学科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学校积极参与企业共建广西汽车车身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自治区级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校大力实施“科技强校”战略,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十一五”期间,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522项,其中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2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23项;发表学术论文6000余篇,进入SCI、EI、ISTP三大检索400多篇;获得成果鉴定、专利授权、软件著作权140项,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70多项;年均到校经费达3000余万元。 3. 本科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成绩突出 “十一五”期间,根据国家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本科教育投入,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优势资源共享,专业办学水平出现了稳步提升的良好势头。 目前学校国家级特色专业占总专业数的6.5%,区级优质专业占总专业数的17.4%。拥有2个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5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培养的学生广受社会欢迎。2006年以来,学校毕业

检验科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检验科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我科根据医院的发展目标,结合本科室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发展规划如下: 一.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一支高质量的技术队伍,对一个学科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检验科共有检验专业技术人员25人,其中主管检验师2人,检验技师4人,检验士5人,无职称人员14人,检验本科1人,检验大专7人,检验中专11人,非检验专业人员3人,无主任和副主任检验师。因此我科的人员素质还很薄弱,因此加快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1.近期目标:2年内要招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 人员4名,至少要有1名检验本科,检验师职称人员达到7人以上,保证每个专业至少有一名检验师。 2.中期目标:2013年至2015年内要招聘具有大专以上学 历专业技术人员6名,至少有2名检验本科。 3.远期目标:十三五检验科专业技术人员要达到40人, 至少有1名主任检验师,2-3人副主任检验师,主管检验师至少8人,检验本科8人,保证每个专业组有一名检验本科和一名主管检验师专业技术人员,2名检验医师,争取十三五人员编制和人员素质达到三级医院水

平。 具体措施: 1.扩大宣传工作和采取优惠政策引进人才。 2.鼓励本科中专工作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大专和本 科的学习。 3.选送思想品德好,肯专研业务技术的年轻人到上级 医院进修学习进行重点培养。 4.积极安排工作人员参加各种学科活动和专业学习 班。 二.检验设备 没有精良的设备,没有先进的仪器是走不到学科的前沿。近几年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引进了一流现代化先进的医疗大型检验设备,目前检验科有奥林巴斯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雅培C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西门子ADVIA1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日本SysmexXT-1800i、西门子ADviA、法国ABX-PENTRA60五分类血球计数仪和日本SysmexKx-21三分类血球计数仪、日本SysmexUF-50尿液沉渣分析仪、长春迪瑞500尿液分析仪、西门子IMMULTE1000化学发光分析仪、西门子ADVIAcentaur-xp 化学发光分析仪、西门子Microscan药敏细菌鉴定仪、SA-6000全自动血流变测试仪、雷杜ABL-520血气分析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