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分册

第二分册

第二分册
第二分册

第二分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

1.原始农耕诞生: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标志:学会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

意义:1)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2)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粟类:黄河流域;水稻:长江中下游。

中国早期农业特点: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

起源于中国的粮食作物:粟、黍、水稻、稷、大豆等。

历史悠久的农业,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姜寨遗址的特征: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部落,呈现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农耕聚落产生的原因: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

2.在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3.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夏王朝的基本特征: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2)是“小康之世”,即“天下为家”的社会;

3)世袭制。

大同之世“天下为公”——小康之世“天下为家”

2.从传世文献和考古看夏朝国家、私有制和阶级分化:与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1.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成为信史。

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或归附于商。

商周交替的原因:方国的众叛亲离

PS.二重证据法:纸上之材料(文献)和地下之新材料(考古遗迹)互相印证。

2.处于青铜时代的商朝,青铜冶炼和铸造工艺日趋成熟。(司母戊鼎:青铜器的代表)

商朝青铜器的特征:1)主要是礼器;2)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3)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利的功能。

3.甲骨文:1)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2)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3)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古文字;4)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1.西周: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建立了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2.礼乐文化:1)内容:礼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后逐渐演变为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

2)目的:①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②维护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③显示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④以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1.思想文化: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

1)儒家:由孔子创始。孔子的“礼”和“仁”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荀子熔礼、法于一炉。

2)法家:提倡“法制”,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收到当时政者的欢迎。

3)道家:以老子为始祖。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朴素辩证法思想,对中国后世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韩、魏。

商鞅改革的制度得以继续,秦国因此由弱变强,后来居上。

大一统帝国建立的时间: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1. 政治: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中央设置:三公九卿

目的: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秦朝统治者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

内容:

1)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

2)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职务。丞相是百官之长,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3)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县下还设有乡、里等组织。

2.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

3.文化:统一文字

4.思想:焚书坑儒

5.交通:建造驰道与直道

6.军事:建筑长城,开边移民

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第7课秦末农民起义

1.秦的暴政背景:1)暴政:横征暴敛、滥用民力、法律残酷

2)秦朝统治者是大一统的胜利者,在长期群雄角逐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并不

完全适合统一后社会发展的需要。

3)秦朝统治者不能审时度势,改弘易辙,仍一味重功利、恃酷法,最终导

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4)统治者内讧和屠杀加速了秦朝灭亡。

2.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结果:揭开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3.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1.汉承秦制:

1)背景:汉朝建立之后,政局初定,百废待举。

2)内容:汉统治者从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到地方郡县制度,虽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政令实行宽简疏缓,与秦朝的急切苛刻全然不同。

施政方式转变: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2.布衣将相之局:

1)背景:西周以来通行世卿世禄制度,到战国时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各国以军功受爵和由国君任命官吏。至秦朝末年,王侯将相不必贵胄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2)影响:汉朝形成汉初布衣将相的局面。布衣将相之局标志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基本结束。

2.文帝、景帝时期,采取“清净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减天下百姓的田租;又废除了秦朝留存下来的严刑苛法。

这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第9课汉武帝时代

1.政治:从“无为”到“有为”:

1)加强皇帝权利,建立内、外朝制度:汉武帝为加强皇帝集权,裁抑丞相职权,由皇帝与

亲信近臣形成了官廷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而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

2)创设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3)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利,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2.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措施:①设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

②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五经是儒家经典《诗》、《书》、《礼》、《易》、

《春秋》的合称。

③郡县的学校也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官吏的后备人选。

2)实质:儒表法里

3)影响:①为儒家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

②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通知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③武帝的执政原则可以概括为“儒表法里”。

3.民族关系:

1)北部:反击匈奴。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边的威胁。2)西部:设河西四郡,经营西域。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河西四郡(敦煌、酒泉、武威、张掖),天山南北地区逐与内地联为一体。

第10课东汉的兴衰

1.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称光武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1)背景:东汉初年,经济凋敝,满目苍痍,知晓民心的刘秀决定以“柔道”治理天下,实行一系列简政安民的措施。

2)治国原则:“柔道”

3)政策措施:①政治:废除王莽时繁密苛重的法令,屡次大赦,平反冤狱;提高行政效率,裁并机构,整顿吏治。

②经济:释放奴婢和禁止虐杀奴婢;节省财政开支,并重行三十税一的西汉

旧制,以减轻农民负担。

2.东汉的衰败:东汉后期,皇权日趋衰弱,地方豪强势力不断膨胀。对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构成巨大威胁。

特点:1)政治:凭借文化优势成为官宦世家,世代把持官位。

2)经济:豪强地主拥有大庄园,驱使依附的农民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经济上自给自足。

3)军事:豪强组建“家兵”、“部曲”之类的私人武装,称雄一方。

4)思想:控制地方舆论。

第11课割据与分立

1.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1)208年,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击败曹操,迫使它北还;

2)220年,曹丕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

3)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

4)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史称“孙吴”。三国鼎立的格局最终形成。

第12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北朝——南朝)

1.南北朝的政权更替:南朝:东晋420年被宋取代,其后,齐、梁、陈三朝相继更替。

2.经济: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北方经济相对缓慢。

1)原因:南方比较安定

2)表现:由北向南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形成先进的农业经济区。农业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手工行业发达。出现了商业繁荣的大城市,海外贸易发展。南方山区的少数民族出居平原,与汉族人民共同为南方经济的开发做出了贡献。

3.孝文帝全面推行汉化:1)将都城南迁至洛阳,在朝廷上禁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2)改鲜卑复音姓氏为汉族单音姓氏;3)仿效汉族体制改定官制和律令;4)促进胡汉通婚;5)尊崇孔子,实行礼制。

第1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

1.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

581年,杨坚建隋。618年,隋朝灭亡。李渊建立唐朝,以隋都长安为都城。

在隋、唐两朝的制度创新中,尤为重要的是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文帝,中央设中书(隋称内史)、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唐朝还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处所。

特点:三省六部制其实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互相合作、牵制,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这一制度若能严格执行,皇权仍会受到一定限制。

2.科举制:1)背景:原有的选官制度有弊端;封建经济发展,统治需要人才

2)含义:科举制是由衷通过分科考试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由隋朝开创,经唐朝逐渐健全。常设的为明经、进士两科,其中,进士科尤受重视。

3)社会:改变地方门阀世族把持选举大权的局面,为广大庶族人才的参政广开门路。

4)文化:体现应试者的文化常识,繁荣了唐代文化,出现了唐诗鼎盛时期。

5)政治:①科举取士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

②人才选拔、官员任用的权利完全收归中央,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地方

上的离心因素逐渐消解,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6)影响:科举制的实行是我国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3.秦汉至隋唐人才选拔方式的变革:1)秦汉:推举;2)魏晋南北朝:门阀世族凭借显赫的声望把持选举大全;3)隋唐:科举取士主要依据考试成绩。

第14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1.唐太宗接受松赞干布的和亲要求,将文成公主嫁往吐蕃。

2.贞观之治: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谐,史称“贞观之治”。

3.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

4.唐朝由盛转衰:唐玄宗晚年,国力大损的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

1.丝绸之路的全盛:

1)走向:以长安为中心

a)东:朝鲜半岛

b)西:地中海沿岸

c)南:天竺

2)原因:

①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②民族关系和谐,对外持开放态度

③唐朝西部疆域的拓展超过汉朝,设有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管辖当地事物,并

驻军防守,丝绸之路在交通更加安全顺畅的基础上臻于全盛。

3)影响:

①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后,这条连接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

陆路通道持续兴旺,对东西间的商品贸易、政治来往、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②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商品特有的工艺技术与思想文化随之向西传播。西方的物

品也由此输入中国。

③中国文化以亚洲诸国为中介,与世界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

④作为丝绸之路东端的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举世闻

名的国际大都会。作为东西方交通的枢纽,长安又是各国人士东来西往的必经之地,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汇合。

2.唐朝与东邻朝鲜、日本的交往尤为密切。

日本派“遣唐使”。

人教版英语必修五第二单元课文翻译

PUZZLES IN GEOGRAPHY 地理之谜 人们也许觉得奇怪,为什么用来描述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这四个国家的词语不太一样。但如果你学过英国历史,就能弄清楚这个问题。 首先是英格兰。威尔士于13世纪同英格兰联合了起来。如今只要有人提起英格兰,你就会发现威尔士总是包括在内的。接着,英格兰、威尔士同苏格兰于17世纪联合了起来,名字就改成了“大不列颠”。令人庆幸的是,当苏格兰的詹姆斯国王成为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国王时,这三个国家和平地实现了联合。最后,英国政府打算于20世纪初把爱尔兰也同另外三个国家和平联合起来以形成联合王国。然而,爱尔兰的南部却不愿组建联合王国,它分离出去,并建立了自己的政府。因此只有北爱尔兰同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联合起来,而组成了联合王国,这一点从新的联合王国国旗上就可以看得出来。 值得赞扬的是,这四个国家的确在一些方面共同合作,例如在货币和国际关系方面;但是有些制度仍然区别很大。例如,北爱尔兰、英格兰和苏格兰在教育体制和立法体制上都存在着差异。在参加像世界杯之类的比赛时,它们有着各自的足球队。在这四个国家中,英格兰是最大的。为了方便起见,它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地区。最靠近法国的那个地区叫做英格兰南部,中部地区叫做英格兰中部,最靠近苏格兰的那个地区叫做英格兰北部。你可以看到英国的大部分人口聚居在南部,而多数大工业城市都位于中部和北部。尽管,英国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像中国的城市那样大,但是他们都有着自己的享有威名的足球队,有的城市甚至还有两个队。很遗憾,这些建于19世纪的工业城市对游客并没有吸引力。要找历史性建筑你得去更古老的、比较小些的由古罗马人建造的城镇。在那儿你才可能找到更多的有关英国历史和文化的东西。 最具历史意义的宝地是伦敦。那儿有博物馆,有艺术珍品、剧院、公园和各种建筑物。它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它有公元一世纪由罗马人建造的最古老的港口,有由盎格鲁——撒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知识点整理

第二分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 1、原始农耕: (1)诞生的时间: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2)标志:学会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 (3)中国早期农业特征:粟类旱地作物起源于黄河流域,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稻 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南稻北粟),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 (4)意义:1)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 的经济变革;2)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3)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5)代表: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特征:共同耕作、平均 分配,表明当时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2、炎黄传说: 在华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关炎帝、皇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 有突出的地位。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3、中华文明的起源: 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主要在今河南)。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文献中的夏文化(公元前21世纪)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后进入了“小康之世”。“大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小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 2、考古中的夏文化:二里头文化遗址 时间与地域上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址。(纸上之材 料与地下之材料相互印证,历史二重证据法) 特征:1)在二里头遗址中,发掘出两类类似宫殿的遗迹,说明了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 很明显。2)二里头居民的经济生活大体以农业为主,农具有石只制和骨制的铲、镰、斧等。饲养家畜。3)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 器。 意义: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1、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 印证成为信史。(历史多重证据法) 信史:多元互证,孤证不立 2、二重证据法:纸上之材料(文献)和地下之新材料(考古遗迹)互相印证。 3、方国联盟: 特点: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 或依附于商。 商王朝国家的体制: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是商王 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甲骨卜辞中称直接管辖的区域为“大邑商”或“天邑

2017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二单元 公共利益 第五课 公私之间《相互依存,和谐共生》训练习题

《相互依存,和谐共生》训练习题 一、基础题 1、“没有脱离个人的抽象社会,也不存在超越个人利益的抽象的公共利益。”这表明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 A.相互作用,相互斗争 B.相互矛盾,无法共存 C.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D.相互矛盾,冲突不断 2、正因为人们有了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才会有图书馆、音乐厅、展览会;正因为有了出行和交往的需要,才会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正因为人们有了对通讯快速、便捷的需求,才会有覆盖全球的通讯网络……这说明() ①任何一个人的利益需求,公共利益都会给予满足 ②公共利益是为满足大多数人或所有人的利益需求而产生的 ③现代社会,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合作范围越来越广 ④公共利益的产生,与人们生活范围扩大、个体需求相似性的增多关系密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这句话反映在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上,就是() ①公共利益的实现是个人利益实现的有力保障 ②个人利益的实现是公共利益实现的有力保障 ③公共利益能将每一人特殊的个人利益全部涵盖其中 ④公共利益实现得越多,内容越丰富,个人利益的实现也就越充分 A.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4、为方便乘客候车,济南市有关部门安装了部分新式公交站牌,增加了便民示意图等服务内容,给乘客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然而个别市民对这些设施不但不爱护,还故意损坏。对此,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市民应该提高社会公德意识 个人利益远远高于公共利益 C.维护公共利益是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 D.建设公共设施的主要目的是直接造福于人民

二、综合题 5、在课堂学习中,李明说:“公共利益就是所有人的利益之和。”同学们对此产生了质疑。下列观点有助于同学们解决困惑的是() ①公共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有机整合,并不等于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 ②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相互依赖,相互包含 ③“公共利益”顾名思义就是指能够满足组成这个“公共”的大部分人或所有人利益的“利益” ④公共利益是大多数人的利益,不必在意少数人的利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的关系表现为() ①公共利益是由个人的利益组成的②公共利益的实现是个人利益实现的有力保障③实现公共利益的最终目的,是保障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幸福④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这句话反映在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上,就是() ①公共利益的实现是个人利益实现的有力保障 ②个人利益的实现是公共利益实现的有力保障 ③公共利益能将每一个人特殊的个人利益全部涵盖其中 ④公共利益实现得越多,内容越丰富,个人利益的实现也就越充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8、就餐后索要发票时你可能会遇到漫画《偷税有方》中的情景。 对此你的认识是() ①老板的行为是一种敢于开拓创新的表现②国以税为本,依法纳 税,人人有责③偷税漏税,损害国家和社会利益,必将受到法律 制裁④老板的偷税行为仅仅违背道德的要求,不是违法行为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③④ 9、部分游客在公共场所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大声喧哗,吸烟酗酒等,对这种行为的评价正确的是()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研读教材 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本组教材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要通过本单元教学,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在一年级下册第三组安排了“保护环境”,二年级上册第七组安排了“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专题。与以往专题不同的是,本组教学内容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围绕“环境保护”这个专题,本组教材将导语、课文、课后练习、语文园地以及综合性学习等相关内容以整合的方式编排在一起。其中,“调查周围环境”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5课《翠鸟》之后,提示学生此次活动要求调查的内容、所选择的组织和调查方式;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之后,提示学生交流开展活动的方式,整理调查材料,做好展示和交流的准备。 本组的四篇课文中,《翠鸟》《燕子专列》讲述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反映了人们对待植物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前三篇属于精读课文,最后一篇是略读课文。本组的导语提醒学生“留心周围的环境,再想想,为了保护周围的环境,我们能做些什

么”;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以具体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去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以及他人为保护环境所作出的努力,使其在内心深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有所触动和感悟;顺着这个情感发展主线,教材在课文后面安排学生去亲身调查、开展以“调查周围环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中,教材在学生开展的调查活动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围绕专题和此次活动,开展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等学习活动。 二、教学目标: 1、会认31个生字,会写40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留心周围的环境,在综合性学习活动展示交流的基础上,选择习作内容,借鉴课文的有关表达方法,写一篇与爱护周围环境有关的作文。愿意展示自己的习作,与同伴分享快乐。 4、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5、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6、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体会翠鸟外形特点和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透过具体的语句感受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知识点整理

第二分册 【教学过程】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1. 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标志和意义(A) ·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开始了农耕生活。 ·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这些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2. 姜寨遗址的特征(A) 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3. 神话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A) 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经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而得以保留传承的。盘古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等的传说,大体反映了早期先民生活经历的几个阶段。在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地位。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4.中华考古文化遗址的分布特征(A) (1)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2)核心区域: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二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 文献记载中的夏朝(B) 2. 二里头考古发现(C) 第三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1.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是信史(B)

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2. 商朝青铜器的特征(B) 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青铜器物的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商代人相信青铜器上铸有浅浮雕动物纹饰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沟通,以庇护其在世间的权力和财产。青铜器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3. 甲骨文(B) (1)甲骨文的定义: 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文字。从结构和造字法来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 (2)甲骨文的史料价值: ·甲骨文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甲骨卜辞、后世文献和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一系列考古资料,几种性质的史料多重印证让商朝历史成为信史。 4. 二重证据法(D) 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首创的一种历史考证方法,也是研究中国古史的基本方法,即用新发现的地下材料与传统的史书典籍相印证,以旧释新,或以新证旧,以获得对古史的新证新释。 二重证据法让商朝的历史成为信史。 第四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1. 西周的建立(A)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纣,定都镐,史称“西周”。 2. 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B) (1)目的: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2)内容:分封已臣服的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之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达到“封建诸侯、以藩屏周”的功效;(3)影响:这种由周人新创的统治方式,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 3. 周公是礼乐制度的制定者(C) 周公为维护封邦建国的新局面,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制度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以及权利义务。又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第五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1. 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C) (1)主要内容: ①经济:[最深刻]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奴隶制井田制。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空旷生地不断被开辟为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逐渐失效。诸侯、卿大夫竞相占地,战争多以攻城略地为目标。各国奖励农耕军功,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私人手工业、商业也活跃起来,整个社会中呈现出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②政治: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各国当政者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内政改革,贬抑或废黜无能的旧贵族,起用贤能之士,实施耕战并重的政策。

英语第二单元课文翻译

爱是一门艺术吗? 艾里奇·弗罗姆爱是不是一门艺术?如果是,就需要知识和努力。或者,爱是否是一种令人愉悦的情感? 那么一个人能否经历全看他的造化,只有幸运儿才能坠入爱河。如今大多数的人都相信运气,这本小书却是以爱是一门艺术为前提的。 并不是说人们认为爱无关紧要。人们对于爱总是如饥似渴,看浩如烟海的爱情悲喜剧,听数百首拙劣的爱情歌曲。但很少有人认为关于爱还有需要学习的地方。 对爱的这种独特想法是基于几个错误观念,人们如果接受其中之一或者几个观念便会持有这种观点。多数人认为所谓爱就是“被人爱”,而不是“爱别人”或爱一个人的能力。所以,他们认为问题就在于如何被爱,如何变得可爱。他们通过几种途径来达到这一目的。其中尤为男士所喜用的是成为成功人士,在自己的社会地位许可的范围内获得最大程度的权利和财产。其二,尤为女士所喜用的是尽力塑造体形,注重衣着,从而使自己更加富于魅力。另外一些方式,则为男女所共同采用,如使自己举止得体,谈吐幽默,以及乐于助人、谦虚、内敛等,以便使自己更加具有吸引力。很多让自己变得可爱的方式和使自己事业有成的途径相同,如“赢得朋友,影响其他人”等。事实上,我们所处的文化中,大部分人认为要使自己变得可爱,必须既受大众欢迎,又要兼具性的魅力。 导致“爱不需要学习”这种看法的第二个错误观念是:人们想当然地认为爱的问题在于“对象”,而不在于“能力”。他们认为去爱是件很简单的事,而找到自己要爱的对象或者说爱自己的对象却很困难。造成这种态度的几个原因植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其中一个原因是:在二十世纪,对“爱的对象”的选择出现巨大变化。在维多利亚时代,同许多传统文化一样,一般说来,爱情并非那种最终导致婚姻的自然产生的个人情感体验。恰恰相反,婚姻是按传统习俗约定好的,或为父母之命,或为媒妁之言,也可能无需这些媒介;婚姻是按社会习俗的考虑决定的,婚姻既成,爱情便自然应该随之培育了。在过去的几十年的西方世界,浪漫爱情几乎成了永恒不变的主题。在美国,虽然对社会传统的考虑并未完全消除,很大程度上人们却在寻找“浪漫爱情”,那是一种个人的爱情体验,其最终会导致婚姻。这种自由恋爱的新概念一定大大增加了“对象”相对于“功能”的重要性。 同此因素密切相关的是当代文化的另一重要特征。我们整个文化都是以购买的欲望和互惠交换的理念为基础的。现代人的幸福在于看着商店橱窗时的兴奋,在于购买买得起的商品,或者用现金或分期付款。于是,他(或者她)也以同样的方式去看别人。对一个男人来说,有魅力的女孩子是他们要追求的对象,而魅力男性之于女人亦如此。“有魅力”通常之意为觅偶市场上那些受到人们欢迎并努力求取的性格特质。什么样的人有魅力,无论外表还是思想均由时代潮流决定。二十年代,强壮又性感,喝酒抽烟的女孩子被认为具有魅力;如今,家庭型的羞涩的姑娘更合时代潮流。十九世纪末本世纪初,雄心勃勃,敢作敢为的男人才能称得上有诱惑性的“包装”,而如今男人则必须宽容,善于交际。无论怎样,只有当对方的这些商品化的特征与自身所具备特征对称的情况下,人才会培养起爱的感觉。我一心要找一件划算的货物,其不但要有可观的社会价值,同时考虑到我本人的资质与能力,也就是说对方也会需要我。这样当两个人考虑到自身交换价值的局限之后,认为自己在这一市场找到了力所能及的最好商品的时候,就开始恋爱了。通常,和购买房地产一样,将会发展起来的潜能在这种讨价还价中起着显著的作用。在一个以市场为导向,财富为重要价值的文化中,人类的爱情关系也遵从与商品与劳动力市场中的同样交换模式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个造成爱无需学习的错误想法是错误地将“一见钟情”这种初始体验与永久性的热恋(或者可以说“在恋爱中”)混为一谈。生活中的我们,两人萍水相逢,突然彼此之间心灵的围墙坍塌,渐感亲爱,融为一体。这个融和的瞬间是一生中最让人激动幸福的时刻。对于那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三分册梳理

高中历史知识点梳理(第二、三分册)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单元核心: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 进入农耕时代。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农耕:①根据人类制造工具的历程考古学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区分依据是根据的使用。②诞生时间: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③标志:学会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④早期先民生存方式:群居。⑤原始渔猎采集的缺点:来源不稳定。⑥意义: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⑦姜寨遗址的特征:聚族定居,共同耕作、平均分配。⑧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南稻北粟),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⑨农耕聚落产生的原因: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⑩早起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的形式:以神话传说的形式口耳相传。 2.八方雄起:①起源特点:最迟至距今5000——4000年前,满天星斗、八方雄起。②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也是部族迁徙、分和、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③墓葬: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 二、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从“公天下”到“家天下”:①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②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的演变。③国家特征:设官分职;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监狱;制定刑法。 2.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①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②遗存内容:宫殿式建筑遗址;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已进入早期青铜时代。③社会特征:国家私有制和阶级分化。 3.二重证据法:①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提出者为王国维。②内容:地下实物与纸上遗文互相释证;异族故书与吾国旧籍互相补正;外来观念与固有材料互相参证。 三、商朝与青铜文化 1.内外服制:①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信使)的王朝,建立于BC16世纪,都城殷,建立者汤。②信使:文献+考古资料+甲骨卜辞。③“内服”(大邑商)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四方)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④夏商周:三个并列的部落,三个更替的王朝。 2、青铜时代:①司母戊鼎:青铜器的代表。②特征:主要是礼器(兼有炊具);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利的功能。③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④商朝经济:农业(石器木器等农具);耨田(施肥技术进步)。⑤风气:饮酒极盛,致政治腐败。⑥信奉鬼神,卜辞极盛。

2017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二单元 公共利益 第四课 共同的需要《身边的公共利益》训练习题(含解

《身边的公共利益》训练习题 一、基础题 1、公共汽车、公路、电线、光缆、农田水利等均属于公共设施,建设这些公共设施的主要目的是() ①直接造福于人民②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③谋求个人私利④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谋利益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自2017年1月1日起,济南大明湖景区向社会免费开放。由此,大明湖风景区的新区、老区共103.4公顷的范围内,除个别执行政府定价的展馆(室)和经营性项目外,将合为一园,全面向社会免费开放。济南市这一做法有利于() A.提高城市少数人的生活水平 B.解决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 C.造福于人民,为人民的生活提供便利 D.彻底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 3、下列选项中属于公共场所的有() ①市政府为广大市民休闲兴建的街心花园②中国国家博物馆 ③某公司专用的会议室④济南国际会展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随着社会的进步,公共设施越来越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方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公共设施是由生产厂家直接提供的 B.建设公共设施是为了直接造福于人民 C.农田水利不属于公共设施D.建设公共设施是为了某些群体的私利 二、综合题 5、对公共场所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它是人们交往互动的公共生活空间 B不属于某个特定的人或者集团 C大家都可以出入、停留和使用 D对公共场所,我们爱怎么用就怎么用 6、下列不属于公共场所的是() A.博物馆 B.影剧院 C.飞机场 D.某公司吸烟室 7、2017年 4月12日19时04分,我国实践十三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

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实践十三号卫星可以实现无缝“动中通”(指车辆、轮船、飞机等移动载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卫星通信保障),可以为航空、航运、铁路等各类交通工具上的乘客联通世界,彻底改善上网体验。对此认识有误的是() A.属于公共设施 B.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C.主要用于谋求个人或某个群体的私利 D.应该由政府负责提供和管理 8、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纲要突出强调了要以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促进资源下沉,实现可负担、可持续的发展。我国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 A.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B.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C.为我们的生活与交往提供了全部的物质条件 D.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卫生技术保证 9、麦收时节,一些农民朋友为图方便把晒粮“阵地”移到了公路上,严重影响公路交通安全。这给过往行人和车辆带来很大不便,而且还容易引起交通阻塞,甚至造成交通事故。这种行为() ①是利用公共设施为个人牟私利的行为②是把公共设施当做个人财物使用的行为③满足了个人需要,侵犯了公共利益④充分利用了空间,保证了秋收的顺利进行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建国初期我国人口平均寿命是男性39岁,女性42岁,到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达71.40岁,其中男性为69.63岁,女性为 73.33岁。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岁,比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高7岁,这反映了()①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治疗水平的提高③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提高④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医疗水平最高的国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三、提高题 11、《河北日报》刊登《公厕无需多高档方便使用最重要》新闻报道。河北省各地公共厕所设施遭人为破坏的现象比较普遍,不仅影响了附近居民生活,而且也令城市形象大打折扣。 2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完美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中国历史第一册 第1课祖国境内的原始居民 【知识要点】 【难点解析】 1、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雷电起火,堆积物高温起火。 2、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内容我们都是怎样认识到的? 通过考古学家考古,对远古人类遗址的残留物或骨化石进行鉴定、分析得到的。 【重点考点】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 3、(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还会制作骨针。 4、(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5、人类是由古代(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6、简答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①.北京人的模样保留猿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则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②.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石器,山顶洞人则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③.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而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 ④.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则生活在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里。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知识要点】 [难点解析]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 河姆渡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作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2、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

大汶口时期,农耕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财富增多,氏族首领凭借权力拥有较多财富,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重点考点] 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定居)生活。 2、河姆渡居民居于(长江)流域,受湿润气候影响,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居于(黄河)流域,属内陆地带,干旱地区,受气候影响,居民多住(半地穴)式房屋。 3、河姆渡居民开始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开始种(粟)。 4、列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贡献(之最)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3)我国是世界上很早就种植蔬菜的国家。 第3课华夏之祖 【知识要点] 1、炎黄战蚩尤----涿鹿之战 2、华夏民族的形成 (1)黄帝和炎帝部落结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后人称自已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3、“人文初祖”-----黄帝 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相传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乐谱。 4、“禅让”制度---推举部落联盟首领做继承人的做法。 5、夏朝的建立----我国历史第一个王朝(奴隶制王朝) (1)时间: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从部落联盟首领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3)标志: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难点解析} 1、你觉得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尧生活简朴、克已爱人,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与人民同甘共苦、无私奉献。 2、世袭制与禅让制有何区别? 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推举联盟首领的办法,开始于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时。王位世袭制是指一个家族世世代继承王位或帝位,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它的确立是我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变革。 [重点考点】 1.炎黄战蚩尤的战役是(涿鹿之战)。 2.(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 3.我国历史第一个王朝是(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是(禹)。 4.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是(夏朝的建立). 5.尧舜禹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是(禅让制)。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知识要点] 一、夏、商、西周三朝更替表

第二单元(35) 公共利益

第二单元公共利益 单元课标要求 1.体会和谐的社会生活需要相互尊重、宽容和相互帮助,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课程标准2.2.5) 2.知道责任是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课程标准3.2.3) 3.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课程标准3.2.4) 4.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课程标准3.2.5)5.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习惯。(课程标准3.1.5) 6.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课程标准3.1.4) 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是现代公共生活中的重要概念,也是现代社会中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特别关注的。“公共生活”“公共利益”虽然在现代生活中是一个新的名词,但是,事实上,公共生活、公共利益本身却是自古就有的。人的特性就是社会性,人类的生活必然具有社会性。有了公共生活,就必然会产生公共利益。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生活,公共生活和公共利益的重要性尤为突出。过去那种“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的生活不可能再来。每个人必须生活在公共的生活环境中,过一种与他人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社会生活。每个人的行为都将会影响别人、团体乃至国家。维护公共利益是保障个人利益的前提。为了保障每个人生活的安宁、幸福,树立公共意识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公共生活、公共利益需要规则来维护,更需要道德的维系。 我们的生活通常可以划分为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两个领域。以家庭为活动范围、不涉及他人利益的生活,属于私人生活的基本范畴。关系到你、我、他的共同价值、行动与利益的生活则属于公共生活。公共生活的规则与私人生活的规则不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私人生活不仅不受法律的干预,而且还受到法律的严密保护。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关系到他人生活权利,公共生活必须遵循严格的规则。在公共生活中,人们没有藐视公共规则的权利、没有随意破坏公共规则的自由、没有游离于公共规则之外的特权。否则,公共生活就会陷入紊乱的状态,人们各自的利益就会受到侵害。对公共生活权利与规则的尊重就是公共意识。公共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教育必须把培育学生的公共意识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 在国际社会,各国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对公共利益越来越敏感。各国政府将维护世界人民的公共利益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世界上有很多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弱势人群等的非政府组织;联合国是国际性的维护世界公共利益的组织,尤其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我国,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公民的公共意识还在逐渐形成之中。群众对于公共利益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突出表现为“缺乏公德意识”。从小的方面看,在公共场所乱扔废物,随意性,私人化等;从大的方面看,为一己私利,损害国家、集体、他人利益,如破坏环境、掠夺资源等。这些自私的行为必然会给自然、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教育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他人。

英语必修五第二单元课文翻译

英语必修五第二单元课文翻译 Unit 2 The United Kingdom Reading PUZZLES IN GEOGRAPHY People may wonder why different words are used to describe these four countries: England, Wales, Scotland and Northern Ireland. You can clarify this question if you study British history. 人们可能会奇怪为什么用不同的词语来描述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这四个国家。如果你研究英国的历史,你就能够弄明白这个问题。 First there was England. Wales was linked to it in the thirteenth century. Now when people refer to England you find Wales included as well. Next England and Wales were joined to Scotland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the name was changed to "Great Britain". Happily this was accomplished without conflict when King James of Scotland became King of England and Wales as well. Finally the English government tried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to form the United Kingdom by getting Ireland connected in the same peaceful way. However, the southern part of Ireland was unwilling and broke away to form its own government. So only Northern Ireland joined with England, Wales and Scotland to become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is was shown to the world in a new flag called the Union Jack.

上海高中地理第二册知识点整理

第五篇人口 专题16 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出生死亡)+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总人口*1000‰=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1000‰=迁入率-迁出率 人口增长率=(机械变动人口+自然变动人口)/总人口*1000‰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 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是衡量人口自然变动的三个基本指标。 世界人口的发展: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 工业革命前——增长缓慢 工业革命后至二战——增长加快 二战后——迅速增长 ·人口发展的四个阶段: 工业化之前:人口低增长阶段 特征: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规模很小,增长缓慢工业化初期:人口高增长阶段 特征:高出生率、死亡率急剧下降、自然增长率上升; 人口规模迅速扩大,增长加速(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这个阶段) 工业化中后期:人口增长率下降阶段 特征:出生率快速下降、死亡率缓慢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 人口规模扩大速度趋缓(中国处于这个阶段) 后工业化时期:低增长阶段 特征: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处于这个阶段) 老年人口比重增加,死亡率有所回升(老龄化的直接表现) 一些国家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人口规模趋于稳定或缩小

·人口构成: 人口构成包括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职业构成和文化构成。 衡量人口性别构成的主要指标是人口性别比,即指某一人口中男性对女性的比例。通常以每100个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表示,正常情况下,人口出生的性别比约为103~107。 ·人口金字塔: 是一种可以形象、直观地同时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的图形。分类:增长型(发展中国家)、稳定型和缩减型(发达国家) 增长型:底座宽大,塔顶窄小,少年儿童和青年比重大,人口高增长 稳定型:除塔顶人口逐步缩减外,其余各年龄段的数值相近 缩减型:底座收缩,少年按儿童比重下降,人口规模趋向缩减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与负增长: 人口老龄化: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等于或大于7%直接表现:死亡率回升、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规模不再扩大或趋于萎缩人口严重老龄化:等于或大于10%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出现老龄化现象) (欧洲是目前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洲)

2017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公共利益第五课公私之间《矛盾与冲突》教学设计教科版

第2站矛盾与冲突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维护公共利益的意识,懂得当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应优先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共同利益。 能力目标:能正确处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知识目标:知道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的正确处理原则。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面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何作出正确选择。 教学难点:面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何作出正确选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湖北某小区居民因不堪广场舞噪音打扰而泄“粪”、南京男子用锤子砸碎放广场舞配乐的音响、温州居民集资购买高音喇叭对抗广场舞……小区居民对广场舞带来的噪音苦不堪言,而热衷于广场舞的大爷大妈们也觉得委屈,想找个地方休闲一下咋就这么难?广场舞频频引发冲突的根源何在?广场舞到底该不该禁?社区如何帮助居民满足文化娱乐需求? 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待? 提示:面对利益冲突,我们应该学会选择,做出正确的决定。优先考虑公共利益,放弃或牺牲某些个人利益或小群体利益,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一问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活动:看教材第33页的例子。 1.思考:(1)我们的周围还存在哪些方便了自己却妨碍了他人的现象? 在一个人人都只为自己,不顾他人的环境中,我们会有怎样的感受?

2.分组合作讨论,回答问题。 3.提示:(1)存在。如乱停车等。(2)结合具体例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即可。 4.教师讲解:(1)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二者互为前提,共生共荣。但公共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更不等于特殊的个体利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有时也会发生矛盾和冲突。(2)每个人只有为维持整个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才会从中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3)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彼此依赖,互相包容。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学会正确处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在优先保证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促进个人利益的充分实现。目标导学二: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的表现和影响 活动:看教材第33页的事例。 1.思考讨论:关停两万多个小工厂可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用这样的代价换取环境安全是否值得? 2.提示:值得。 3.学生思考回答。 4.教师讲解:(1)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不仅表现为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对立,也表现为一些单位或集团的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2)这种冲突会突破某一狭小的范围,影响更多的人,波及更多的地方。 目标导学三:正确面对利益冲突 活动一:结合材料和名人名言,谈谈如何正确面对利益冲突。

高一英语必修1___________第二单元的课文翻译

高一英语必修1___________第二单元的课文翻译 理解高考完形填空难度变化总结(2) 二、灵活的词汇意义以及上下文乃至全篇文章内容的理解等更加强化。下面仅以一些常用词在具体的上下文语境中的词义变化为例: 1、opposite the window 2、sit still(still a.静止的,静寂的adv. 静止地)the still smoking pistol 3、over one\’s shoulder 4、send children to bed(打发)孩子们上床睡觉 5、have(play, act) a part 参与……;起……作用6、miss one\’s part miss a step (miss v.错过;失去) 7、The medicine didn\’t work (work v.(使)工作;(使)运转;起作用)8、make(the)tea 沏茶,泡茶 9、go to one\’s place(固定或指定的)位置,座位,席位10、None of your excuse! =Don\’t give me your excuse! 11、speak for oneself=in one\’s personal opinion 12、pick up sb 接某人;give sb. a lift 用车接某人13、look out for 注意 14、be meant for=be intended for 打算使……成为15、papers 报纸;试卷;论文;文件;契约;借据等16、stand n.货摊vt.容忍,忍受(bear=put up with) 17、button(扣住)one\’s coat=do up(束起,收拾齐整,包好)the buttons

高一历史第二册知识整理

高一历史第二册知识点整理 说明:知道层次的知识一般出选择题,理解层次的知识一般出材料分析题。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知道: 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标志、意义: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进入原始农耕时代;原始农耕出现的标志是谷物栽培和牲畜驯养的出现;原始农耕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生产性经济活动产生),原始农耕为定居生活的出现准备了条件。神话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 理解: 中国早期农业的特征: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南稻北粟);农耕聚落产生的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姜寨聚落是典型代表。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中华文明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中原地区是核心地区。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知道: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遗址中宫殿遗址的出现说明此时社会分化已很明显,二里头的出土文物看,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 理解: 夏朝已具备国家的基本特征:私有制取代公有制(原因:生产力发展),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朝已设官分职,并拥有军队、监狱和刑法。 二重证据法:王国维提出,文献资料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研究历史的方法,文献解释考古发现,考古发现印证文献资料。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知道: 商朝历史是信史:文献、甲骨卜辞、考古发现构成研究商朝历史的多重史料。司母戊鼎。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用来占卜的文字,具备六书规律,真实记载了商朝历史的社会状况,是研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商朝青铜器:功能上以礼器为主,鼎的功能由食器向象征王权、国家权力转变。青铜器反映器主等级和政治地位,反映商人的信仰和思想状况,被赋予沟天通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理解: 内外服制含义与特点:含义:内服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以黄河中下游的河南为中心,外服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特点:商与周边方国部落之间是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 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知道: 公元1046年,牧野之战,西周建立。 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一方面,分封臣服的殷人及原来殷之方国首领;另一方面分封同姓诸侯。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周公其人;周公的功绩(辅佐称王,制礼作乐)周公是礼乐制度的制定者,把礼的重心从神事转移到人事,把尊礼看成统治者德治的重要内容,其敬天保民思想对儒家学说产生影响。理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