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小故事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小故事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小故事

得一知己,可以无憾:闻一多与臧克家

臧克家应该算作闻一多先生的学生,一名诗的学徒。

臧克家成为青岛大学的正式学生,与闻一多先生有著直接的关系。当初,臧克家接到青岛大学的入学通知书时,曾感到有些意外。因为青岛大学这次招生要

求很严,很多人落榜。臧克家在回忆录《诗与生活》中写下了这段经历:

“这场考试,数学得了零分。国文,出了两道题目,任作一题,我两题都作了。当我到注册科报到的时候,清华大学毕业的一位姓庄的职员,看到我的名字,笑著瞪了我一眼,报喜似地对我说:‘你的国文卷子得了九十八分,头一名!闻

一多先生看卷子极严格,五分十分的很多,得个六十分就不容易了。’听了这话,我解决了数学吃‘鸭蛋’还被录取的疑问。同时我想,一定是我那三句‘杂感’

打动了闻先生的心!”

闻一多以诗人特有的敏锐,看中了臧克家这首《杂感》,相信这是一个可堪

造就的诗才,于是给了臧克家九十八分的最高成绩。几乎可以这样说,闻一多的慧眼识才,改变了臧克家的命运。

臧克家最初入的是梁实秋先生做主任的英文系,因为记忆力差,吃不消,想转兴趣读中文系,而中文系主任则是闻一多先生。当时,在青岛大学,学生可以

转院或转系,那是首任校长杨振声的一贯主张。于是,臧克家便去找闻一多先生。当时,想转到中文系的人太多,全被拒绝了,当臧克家忐忑不安地站在闻一多先

生身旁,自报姓名时,闻先生十分高兴地接纳了他,并告诉他记得他的《杂感》。从此,臧克家成为闻一多先生的学生,一名诗的学徒。

臧克家高考作文仅三句话闻一多给98分

臧克家高考作文仅三句话闻一多给98分1930年,26岁的青年诗人臧克家报考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闻一多出了两个作文题:一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二是《生活杂感》,两题任选,而臧克家却把两题都做了。 他写的《生活杂感》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独具异彩的三句话“杂感”短小精悍却极富哲思,立即打动了主考官闻一多,闻一多咏诵再三拍案叫绝,破例给了他98分的高分。 结果,虽然臧克家数学考试吃了“零蛋”,还是被青岛大学文学院破格录取了。其实当年闻一多报考清华时,也是因作文过于优异(其他科目平平)被主考老师赏识而破格录取的,闻先生对臧克家恐怕也有“惺惺相惜”的心理罢。臧克家因此成为闻一多的高足爱徒,与另一诗人陈梦家合称“闻门二家”。 见识下民国高考作文:你能得多少分 自一九一二年到一九三七年,国民政府没有搞全国统考和联合招生,高考全由各院校自行招生,但也受到教育部管理备案。至于是否考作文、怎样考,则是各有各招、各自命题的。只是一九三八至一九四一年的三年多里,由于全国各大学纷纷迁移到以重庆为中心的比较安全的"大后方",才实行全国统一招生,但作文题还是各出各的。

一九二九年北京大学的国文考试只是一道作文题,考生写好作文就行了。那年作文题分甲部、乙部,其甲部试题是:"清季曾、李诸人(即曾国藩、李鸿章)提倡西学,设江南制造局、翻译科学书籍甚伙,其中不乏精深之作,何以对于当时社会影响甚微?试言其故。"乙部试题是:"清儒治学方法,较诸前代,有何异同?试略言之。"一九三二年北京大学入学考试的作文题,是要考生将诗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翻译成白话散文。 一九三二年清华大学的国文考试,有三四题目供考生自选,其中一题是"对对子",上联为"孙行者",要考生对下联。"孙行者"即人们耳熟能详、协助唐僧西天取经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下联三个字当然也应该是个人名,此题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结果只有三位考生对上,较佳一联对的是"胡适之"。"胡适之"是当时北大名教授(后为北大校长)。这里,一为神话人物,一为当代大儒,"孙"对"胡"(猢狲),"行"对"适","者"对"之",可谓对仗工整、严丝合缝,既有趣又合乎要求。另一位考生答得更好,他写的是南北朝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祖冲之"对"孙行者",更是天衣无缝的"绝配"了! 出这道题的是清华名教授、国学大师陈寅恪。有人认为陈寅恪出此怪题是为了调侃一下胡适,其实非也,陈寅恪内定的标准答案是清代学者王引之和祖冲之二人。楹联也算我国国粹之一,陈寅恪希望通过"对对子"的形式来检阅考生的古文基础和国学修养,其初衷和用心之良苦不言而喻了。一九四六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联合招生,作文题是《学校与社会》,这道题目很简单,容易驾驭,挥笔即就,多数考生不慌不忙信手写来,不到半小时就写出一千余字,当时京津一些报纸副刊还争相摘录刊登该届高考范文呢。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师生情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师生情 臧克家是闻一多先生的得意门生,师生二人之间的相识相遇颇具戏剧色彩。1930年夏,闻一多应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之邀到青大主持文学院工作,臧克家也于当年报考青岛大学。当时入学考试中,国文出了两个题目,一为《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一为《杂感》,两题任选一道,但臧克家两题都做了。他写的《杂感》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三句杂感虽然短小却饱含哲理,闻一多对此极为欣赏,一向判分极严的他竟给了98分的高分,将数学考试吃了“鸭蛋”的臧克家破格录入了青大。 臧克家开始读的是外文系,后转到闻一多先生的国文系。臧克家非常珍惜自己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师生俩还时常在闻先生家中的书斋里吸着纸烟,喝着红茶,热烈地讨论诗,浓郁的诗的气氛充满了斗室。 在闻一多的精心教导下,臧克家成为青大国文系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很快就在《新月》、《现代》等杂志上发表了《罪恶的黑手》、《忧患》等作品,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成为诗坛上的一颗新星。 闻一多先生殉难后臧克家悲痛欲绝。建国后山东大学将闻一多故居命名为“一多楼”,后来海洋大学又在此为闻一多先生塑像立碑,臧克家用充满激情的文字撰写了《闻一多先生纪念碑碑文》,表达了对老师深深的缅怀和敬意。(摘自《团结报》)

闻一多慧眼识得臧克家 1930年夏天,31岁的闻一多在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的盛邀下,出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这年招生考试时,闻一多拟了两个作文题:《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和《杂感》,考生可任选其一。 有一个考生一口气把两个题都写了出来。其中《杂感》只有一句话:“人生永远追寻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看了这篇一句话的作文,闻一多连声叫好,当即给了98分。而平时能入他“法眼”的作文少之又少,给60分就算不错了。 然而,这个作文成绩独占鳌头的考生却给校方出了难题:他的数学考分竟然是零。按照规定,这样的学生理所当然要被淘汰。然而,闻一多力排众议,硬是把这个名叫臧克家的学生领进了大学校门。 闻一多在破格录取臧克家的时候,一定想起了自己当年投考清华大学的经历。在大多数科目成绩惨不忍睹的情况下,他唯独作文拔了头筹,并因此受到主考教师的赏识和力挺,最后顺利地进了清华。 当年的际遇成就了闻一多的学识和慧眼。但这双识才、惜才的慧眼并不是偶然生光的,而是一种凝聚着学子的温暖记忆和师者的博大胸襟的传承。 臧克家起初读的是外语系,系主任是梁实秋,但是热衷于文学尤

闻一多先生地说和做 臧克家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大师笔下的大师巨人心中的巨人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诗人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领悟文意。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3、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4、学习闻一多敢说敢做,言行一致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闻一多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2、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教师:播放《七子之歌》,学生可跟唱,创造情境。(学生熟悉此歌,由此可猜到作者,教师也可随机提问。)这首歌的作者是闻一多先生,他是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是一位为人所敬的民主战士,他敢作敢为,言行一致。现在我们学习臧克家写的一篇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理解他的精神品质。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者介绍 一、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臧克家,诗人,以一篇《老马》成名。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1929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193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自己的写照》。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1942年秋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十年诗选》及长诗《古树的花朵》等。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粉碎“四人帮”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 2、闻一多简介:闻一多(1899-1946),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即参

臧克家与鲁迅

臧克家与鲁迅杨洪勋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首诗自1949 年诞生以来,半个多世纪里,在亿万人民中传颂,读过此诗的估计不下10 亿人。全诗共七小节28 行诗句,却饱含着诗人对一个人的“生” 与“死”的深刻理解与哲理透视。“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人用简洁,凝炼的语言;通俗易懂、容量极大、哲理性极强的诗句,把人生的伟大与丑恶论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全诗又是那么潇潇洒洒,句句都镌刻在人们心间,以哲理的力量毫不容情地道出人生真谛。《有的人》教育了几代人,以耐人寻味的深刻,烙印在亿万国人脑海中,耳熟能详。这篇响遍神州大地的诗作的作者,就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当代诗坛大师、世纪诗翁、山东大学著名的校友——臧克家。1949 年,臧克家来到了北京。10 月19 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 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臧克家亲身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在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日那一天,到北京阜成门里去瞻仰过他的“故居”后,去瞻仰了鲁迅故居,看到了鲁迅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 、。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有的人》写了这首短诗。其副标题为“纪念鲁迅有感” 。有中国诗坛泰斗、诗翁之称的臧克家,他的“诗生活” 是从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开始的,他与鲁迅先生的交往也是这个时期开始的。1930 年,国立青岛大学在省立山东大学和私立青岛大学的基础上成立,被鲁迅先生称为“极描写人间疾苦”的著名作家、教育家杨振声出任校长。闻一多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梁实秋出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同年夏天,臧克家以祖叔臧瑗望的名义考入国立青岛大学。在这场考试中,显示出了他非凡的诗人才华。当时,国文考试出了两个题目,一个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另一个题目是《杂感》,任选一题。臧克家当时才华横溢,挥笔立就,将两题都做了文章。当他注册报道时,一位职员看到他的名字,笑着瞪了他一眼,报喜似的说:“你的国文卷得了九十八分,第一名。闻一多先生看卷子极为严格,五分十分的都有,得个六十分就不容易了。”听了这话,臧克家恍然大悟,解决了数学吃“鸭蛋”还被录取的疑问。同时他想到:一定是我那三句杂感打动了闻先生的心。他所写的三句杂感是:“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 。臧克家当时考入梁实秋任系主任的英文系。因为记忆力差,又酷爱文学,便转入闻一多任主任的中文系。从此,便成了闻一多门下的一位高足。臧克家后来用感激的语调回忆到:“从此,我成了闻一多先生手下的一名中文系的弟子,从此我成为闻一多先生门下的一名诗的学徒。” 在闻一多、王统照等文学前辈的帮助下,这位“夜夜苦吟”的诗人,在大学毕业时,贡献出两本诗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两本诗集。一跃而成为20 世纪三十年代一颗冉冉升起的诗坛新星。当时,诗界评论:“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顶真的生活意义。”(闻一多《烙印》序);茅盾称赞:《烙印》“ 的二十二首诗只是用朴素的字句写出了平凡的老百姓的生活一一我相信在目今青年诗人中,《烙印》的作者是最优秀中间的一个了” 。朱自清说,以臧克家的作品为代表的诗歌出现以后,“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中国现代文学史评介说,在三十年代,他坚持诗歌与现实结合,走表现人民疾苦的路,但又避免了政治情绪高昂却艺术粗燥之弊,对新诗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臧克家在青岛登上诗坛,同样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了同鲁迅先生的交往。他敬仰鲁迅先生人格的伟大,纪念鲁迅、研究鲁迅伴随着臧克家的一生。他写了许多纪念鲁迅、研究鲁迅的诗文。一、赠书显真情第一本诗集《烙印》出版后,好评如潮,臧克家被称为“农民诗人” ,他的短诗也被称为“烙印体”或“臧克家体” 。之后,臧克家又将视角转向了在城市生活的贫民。青岛是一座风光秀美引人向往的城市。可生活在这里的臧克家却感到窒息苦闷,痛楚悲愤。在他眼前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都失去了色彩。他看到的是美日帝国主义的军舰,

2019高考语文阅读之做人与处世: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师生情

2019高考语文阅读之做人与处世: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师生情 1930年夏天,国立青岛大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杂感:“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这位考生却幸运地碰上了一位慧眼识金的主考人。这位主考人就是国文系主任闻一多。闻一多从这三句杂感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在的才气,便打破常规,一锤定音破格录取了他。他就是后来的“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纪诗翁”臧克家。一天,闻一多把臧克家叫到他的办公室,拍了拍他的肩膀,无比亲切地说:“从你的《杂感》,我看到了你的才华,看到了你的前途,看到了中国诗坛的希望。努力吧,诗的春天是属于你们青年人的。” 临走时,闻一多拿出自己新出版的诗集《死水》,并在扉页写上自己的名字,赠送给了臧克家。臧克家手捧着诗集,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努力学习,写出好的作品来。从此,臧克家便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地学习着……他不但把《死水》中的每一首诗背诵得滚瓜烂熟,还潜心研究它的表现手法和遣词造句等。不仅如此,臧克家还时常来到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宿舍,虚心向他学习文学知识,聆听他的谆谆教诲,并以难民、洋车夫、妓女等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描摹对象,写出了一首又一首诗作。在闻一多的精心指导、极力引荐下,臧克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处女诗集《烙印》。《烙印》很快被抢购一空,并有好几家书店争夺其再版权。许多名重一时的评论家特意为其撰写文章。茅盾认为臧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中“最优秀的一个”。朱自清评论说:“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王统照说:“臧克家的出现真像在今日的诗坛上掠过一道火光。”看到学生骄人的成绩,闻一多按捺不住无比激动与喜悦的心情,赞美道:“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顶真的生活意义。”臧克家与艾芜、沙汀等另外五人一同成为了“1933年文坛新人”、“最耀眼的星”。 在以后的日子里,臧克家与闻一多的交往更加频繁起来。当闻一多写出《杜甫交游录》时,交给臧克家说:“我们过去是师生,现在已变成文朋诗友了。请你阅后提出修改意见。”臧克家是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几天后,他就把这本书郑重地放在了闻一多的办公桌上,并诚恳地提出了几条修改意见。闻一多看后,心悦诚服地说:“提得好!提得好!”并当场下笔修改。在诗歌创作方面,闻一多非常赞赏臧克家的出众才华。当他看到臧克家《炭鬼》诗中把挖炭夫的眼睛比作“像两个月亮在天空闪烁”时,就很兴奋地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外国人写的诗集,翻到其中的一页说:“美国诗人把炭夫额上的灯比喻成太阳,而你把炭夫的眼睛比作月亮,这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 从此,臧克家在诗歌创作上一发而不可收,名声越来越大。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愈加深厚。1932年夏天,闻一多要调到清华大学任教了。在宿舍里,臧克家与闻一多倾心相谈,一直谈到黎明。在青岛火车站分别时,臧克家紧紧攥住闻一多的双手,久久不愿松开。闻一多含着泪水依依不舍地说:“请回去吧!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啊!”汽笛一声长鸣,火车徐徐开动了,闻一多从车窗里伸出手挥别,而臧克家也不停地挥着手,向着火车驶去的方向追了好远、好远…… 到北平三天后,闻一多便给臧克家来了信,信中说:“人生难得一知己。我无憾的是,在青岛,我找到了真正的朋友,真正的知己——臧克家。因此,我一生足矣!” 臧克家细细地读着闻一多的来信,泪水不由得滚落下来。 由于战乱,臧克家与闻一多曾一度失去联系。 当抗日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的时候,臧克家更加挂念闻一多。当他获悉闻一多在西南联大任教的消息时,激动得一夜没睡好。第二天,他便写了封热情洋溢的长信,连同1942年出版的《我的诗生活》一书,一起寄给了闻一多。闻一多于1943年11月25日给臧克家写了回

高中语文 阅读之做人与处世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师生情素材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师生情 1930年夏天,国立青岛大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杂感:“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这位考生却幸运地碰上了一位慧眼识金的主考人。这位主考人就是国文系主任闻一多。闻一多从这三句杂感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在的才气,便打破常规,一锤定音破格录取了他。他就是后来的“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纪诗翁”臧克家。 一天,闻一多把臧克家叫到他的办公室,拍了拍他的肩膀,无比亲切地说:“从你的《杂感》,我看到了你的才华,看到了你的前途,看到了中国诗坛的希望。努力吧,诗的春天是属于你们青年人的。” 临走时,闻一多拿出自己新出版的诗集《死水》,并在扉页写上自己的名字,赠送给了臧克家。臧克家手捧着诗集,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努力学习,写出好的作品来。 从此,臧克家便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地学习着……他不但把《死水》中的每一首诗背诵得滚瓜烂熟,还潜心研究它的表现手法和遣词造句等。不仅如此,臧克家还时常来到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宿舍,虚心向他学习文学知识,聆听他的谆谆教诲,并以难民、洋车夫、妓女等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描摹对象,写出了一首又一首诗作。在闻一多的精心指导、极力引荐下,臧克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处女诗集《烙印》。《烙印》很快被抢购一空,并有好几家书店争夺其再版权。许多名重一时的评论家特意为其撰写文章。茅盾认为臧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中“最优秀的一个”。朱自清评论说:“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王统照说:“臧克家的出现真像在今日的诗坛上掠过一道火光。”看到学生骄人的成绩,闻一多按捺不住无比激动与喜悦的心情,赞美道:“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顶真的生活意义。”臧克家与艾芜、沙汀等另外五人一同成为了“1933年文坛新人”、“最耀眼的星”。 在以后的日子里,臧克家与闻一多的交往更加频繁起来。当闻一多写出《杜甫交游录》时,交给臧克家说:“我们过去是师生,现在已变成文朋诗友了。请你阅后提出修改意见。”臧克家是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几天后,他就把这本书郑重地放在了闻一多的办公桌上,并诚恳地提出了几条修改意见。闻一多看后,心悦诚服地说:“提得好!提得好!”并当场下笔修改。 在诗歌创作方面,闻一多非常赞赏臧克家的出众才华。当他看到臧克家《炭鬼》诗中把挖炭夫的眼睛比作“像两个月亮在天空闪烁”时,就很兴奋地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外国人写的诗集,翻到其中的一页说:“美国诗人把炭夫额上的灯比喻成太阳,而你把炭夫的眼睛比作月亮,这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 从此,臧克家在诗歌创作上一发而不可收,名声越来越大。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愈加深厚。 1932年夏天,闻一多要调到清华大学任教了。在宿舍里,臧克家与闻一多倾心相谈,一直谈到黎明。在青岛火车站分别时,臧克家紧紧攥住闻一多的双手,久久不愿松开。闻一多含着泪水依依不舍地说:“请回去吧!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啊!”汽笛一声长鸣,火车徐徐开动了,闻一多从车窗里伸出手挥别,而臧克家也不停地挥着手,向着火车驶去的方向追了好远、好远…… 到北平三天后,闻一多便给臧克家来了信,信中说:“人生难得一知己。我无憾的是,在青岛,我找到了真正的朋友,真正的知己——臧克家。因此,我一生足矣!” 臧克家细细地读着闻一多的来信,泪水不由得滚落下来。 由于战乱,臧克家与闻一多曾一度失去联系。 当抗日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的时候,臧克家更加挂念闻一多。当他获悉闻一多在西南联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阅读理解(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节选) 臧克家)含答案解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节选) 臧克家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54.第①②段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开头有什么作用? 55.作者选取了哪些事例来表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请分点概括。 56.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的含义?57.根据选文内容,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臧克家高考作文仅三句话闻一多给98分

臧克家高考作文仅三句话闻一多给分 年,岁地青年诗人臧克家报考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闻一多出了两个作文题:一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 学?》,二是《生活杂感》,两题任选,而臧克家却把两题都做了. 他写地《生活杂感》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地苦海!”这独具异彩地三句话“杂感” 短小精悍却极富哲思,立即打动了主考官闻一多,闻一多咏诵再三拍案 叫绝,破例给了他分地高分. 结果,虽然臧克家数学考试吃了“零蛋”,还是被青岛大学文学院破格录取了.其实当年闻一多报考清华时,也是因作文过于优异(其他科 目平平)被主考老师赏识而破格录取地,闻先生对臧克家恐怕也有“惺惺 相惜”地心理罢.臧克家因此成为闻一多地高足爱徒,与另一诗人陈梦家 合称“闻门二家”. 见识下民国高考作文:你能得多少分 自一九一二年到一九三七年,国民政府没有搞全国统考和联合招生,高考全由各院校自行招生,但也受到教育部管理备案.至于是否考作文、 怎样考,则是各有各招、各自命题地.只是一九三八至一九四一年地三年 多里,由于全国各大学纷纷迁移到以重庆为中心地比较安全地"大后方",才实行全国统一招生,但作文题还是各出各地. 一九二九年北京大学地国文考试只是一道作文题,考生写好作文就行了.那年作文题分甲部、乙部,其甲部试题是:"清季曾、李诸人(即曾国藩、李鸿章)提倡西学,设江南制造局、翻译科学书籍甚伙,其中不乏精

深之作,何以对于当时社会影响甚微?试言其故."乙部试题是:"清儒治学方法,较诸前代,有何异同?试略言之."一九三二年北京大学入学考试地作文题,是要考生将诗圣杜甫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翻译成白话散文. 一九三二年清华大学地国文考试,有三四题目供考生自选,其中一题是"对对子",上联为"孙行者",要考生对下联."孙行者"即人们耳熟能详、协助唐僧西天取经地"齐天大圣"孙悟空,下联三个字当然也应该是个人名,此题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结果只有三位考生对上,较佳一联对地是"胡适之"."胡适之"是当时北大名教授(后为北大校长).这里,一为神话人物,一为当代大儒,"孙"对"胡"(猢狲),"行"对"适","者"对"之",可谓对仗工整、严丝合缝,既有趣又合乎要求.另一位考生答得更好,他写地是南北朝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祖冲之"对"孙行者",更是天衣无缝地"绝配"了! 出这道题地是清华名教授、国学大师陈寅恪.有人认为陈寅恪出此怪题是为了调侃一下胡适,其实非也,陈寅恪内定地标准答案是清代学者王引之和祖冲之二人.楹联也算我国国粹之一,陈寅恪希望通过"对对子"地形式来检阅考生地古文基础和国学修养,其初衷和用心之良苦不言而喻了.一九四六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联合招生,作文题是《学校与社会》,这道题目很简单,容易驾驭,挥笔即就,多数考生不慌不忙信手写来,不到半小时就写出一千余字,当时京津一些报纸副刊还争相摘录刊登该届高考范文呢.

闻一多和臧克家

臧克家与闻一多的相识是在青岛,那是1930年的夏天。臧克家是青岛大学英文系的新生。开学之后,臧想转到中文系,就去国文系主任办公室找闻先生。当时有几个学生都想转,问到臧时,先生问:“你叫什么名字?”“臧瑗望”(臧是借臧瑗望的文凭考入青大的)。“好,你转过来吧,我记得你的《杂感》”。就这样,臧以《杂感》中“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做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诗句见之于闻一多先生了。 此后,臧克家读了闻一多的《死水》,便放弃了以前读过的许多诗,也放弃了以前对诗的看法;觉得如今才找到适合自己创作诗歌的途径。 对《死水》,臧克家几乎全能背诵,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对臧的诗,闻是第一个读者。一次暑假,臧克家把自己的《神女》寄给老师,寄回来时,在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上有了红的双圈,让臧克家高兴得跳了起来! 臧克家应该算作闻一多先生的学生,一名诗的学徒。 臧克家成为青岛大学的正式学生,与闻一多先生有著直接的关系。当初,臧克家接到青岛大学的入学通知书时,曾感到有些意外。因为青岛大学这次招生要求很严,很多人落榜。臧克家在回忆录《诗与生活》中写下了这段经历: “这场考试,数学得了零分。国文,出了两道题目,任作一题,我两题都作了。当我到注册科报到的时候,清华大学毕业的一位姓庄的职员,看到我的名字,笑著瞪了我一眼,报喜似地对我说:…你的国文卷子得了九十八分,头一名!闻一多先生看卷子极严格,五分十分的很多,得个六十分就不容易了。?听了这话,我解决了数学吃…鸭蛋?还被录取的疑问。同时我想,一定是我那三句…杂感?打动了闻先生的心!” 闻一多以诗人特有的敏锐,看中了臧克家这首《杂感》,相信这是一个可堪造就的诗才,于是给了臧克家九十八分的最高成绩。几乎可以这样说,闻一多的慧眼识才,改变了臧克家的命运。 臧克家最初入的是梁实秋先生做主任的英文系,因为记忆力差,吃不消,想转兴趣读中文系,而中文系主任则是闻一多先生。当时,在青岛大学,学生可以转院或转系,那是首任校长杨振声的一贯主张。于是,臧克家便去找闻一多先生。当时,想转到中文系的人太多,全被拒绝了,当臧克家忐忑不安地站在闻一多先生身旁,自报姓名时,闻先生十分高兴地接纳了他,并告诉他记得他的《杂感》。从此,臧克家成为闻一多先生的学生,一名诗的学徒。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在品读中,初步体会诗坛巨匠的生动语言,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 3、学习闻一多澎湃的爱国激情,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一、导入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上幕上的照片,这是青年时期的臧克家,你们第一感觉是什么?进而引出臧克家与闻一多的渊源,从而入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二、检查预习 1、认识作者臧克家 作者是谁呢?(臧克家)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他。 生:现代著名诗人,山东省诸城人。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其中以《老马》和《有的人》最为有名。 臧克家,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此处教师可给与适当的提示及补充。) 师:老师对作者也做了一些整理,大家看大屏幕,用黄色标注的内容是需要同学们重点识记的。我们一起来记一记。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师:认识了作者,老师再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把握情况,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些生字的读音你都能读准了吗?(生读) 师:看来同学们预习的不错! 三、目标导航: 师:了解了作者,扫除了字音障碍,对于本课我们还需要把握什么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位同学你来读一读。(师指定坐在最前排的一位同学读。) 四、初读课文,走近闻一多 师:目标已明确,就让目标引领着我们走近闻一多,认识闻一多,看看他究竟说和做在他的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完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大屏幕显示:朗读课文,明确闻一多是如何处理“说”和“做”的关系的?作者是如何对他评价的?)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闻一多是如何处理“说”和“做”的关系的? 生:作为学者,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作为革命家,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啊? 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了概括。 师:同学们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很强啊! 师:那对于这样的学者和革命家,本文作者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呢?好,来抢答。 生读: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臧克家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敬重之情。 3、学习闻一多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终生的优秀品质。 4、体会掌握过渡段的作用。 教学重点: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 教学设想: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新课: 教师上课不作任何提示就播放《七子之歌》,听完后教师提问:这首歌在那一年唱的最响?这首歌的作者是谁?你对他了解多少? 2、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介绍作者和闻一多(让学生先说,老师补充。不用讲得过尽,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进去。) 2、字词(读一读、写一写生字词,并积累词语。) 衰微赫然迭起高标锲而不舍兀兀穷年呕心沥血潜心贯注心凝神会迥乎不同一反既而慷慨淋漓气冲斗牛无暇顾及目不窥园仰之弥高 三、听课文,整体了解全文大意。 四、整体感悟:(想一想) 1. 、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3 、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五、作业: 1、熟读全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听写生字词) 二、朗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