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二)经济成长历程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二)经济成长历程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二)经济成长历程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二)经济成长历程

模块综合检测卷(二)经济成长历程

基础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蚌埠检查)下图是一块出自甘肃省某个墓地的画像砖,大约是公元3或4世纪的作品。它描绘了一个在田里劳动的农民,他赶着牛,拉着木制的耙。对此解读最符合史实的是( )

A.北方旱田耕作技术趋向成熟

B.畜力已经取代人力从事生产

C.木耙成为当时主要耕作工具

D.当时铁制农具尚未推广使用

解析:依据材料时间及图示,推断这一精耕细作的技术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故A项正确;耕地过程仍然需要人的参与,人力没有被取代,故B项错误;由材料不能推断出木耙在耕作工具中的地位,故C项错误;由木耙的使用不能推断出当时是否推广使用铁制农具,故D项错误。

答案:A

2.商代甲骨文中出现蚕、帛、丝、桑等字(如下图),并由此派生出从“桑”、从“糸”等与蚕丝有关的文字100多个。从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商代( )

A.种桑养蚕现象开始出现

B.丝织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C.丝、帛等成为主要衣料

D.丝织业成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解析: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人工养蚕,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造字受蚕丝相关的影响,说明丝织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故B项正确;丝帛是奢侈品,商代麻葛是主要的衣料,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判定丝织业在这个手工业部门的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B

3.春秋时期,齐国管仲主张“轻关市之征”;战国时期,秦国商鞅主张“市利之租必重”。两者主张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宗族利益不同B.治国思想不同

C.两国传统不同 D.直接目的不同

解析:宗族利益与商业政策没有直接的关联,故A项错误;齐国管仲的治国思想很明显是“工商皆本”,而作为法家思想践行者的商鞅推行的则是“重农抑商”的政策,故B项正确;齐国与秦国的传统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故C项错误;无论是管仲的重商还是商鞅的抑商,两者的直接目的都是富国强兵以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故D项错误。

答案:B

4.(2018·德阳诊断)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减免土地税成为惯例。常常“一年蠲及数省”或“一省连蠲数年”,全部免征当年的应纳钱粮。这一做法旨在( )

A.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为推行新税制创造条件

C.推动土地租佃关系的发展

D.增强民众对朝廷的认同

解析:材料“减免土地税”与维护儒家思想的地位无关,故A项错误;B项不是材料“减免土地税”的根本目的,故B项错误;C项不是材料“减免土地税”的目的,故C项错误;材料“减免土地税”的目的在于减轻农民负担,增强民众对朝廷的认同,故D项正确。

答案:D

5.(2018·洛阳统考)据《全球通史》记载: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方向运送的金银。但渐渐地,新的海外产品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并且其商业价值也在不断增长。这一变化( )

A.推动了西葡殖民方式的转变

B.改变了西欧在世界发展中的地位

C.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D.促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形成

解析:根据材料“新的海外产品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并且其商业价值也在不断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引发世界贸易的变化,改变了西欧在世界发展中的地位,故B项正确。

答案:B

6.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主要的工作场所从家庭转移到了工厂和车间,女工作为工薪一族成为金钱经济的一部分。工业革命后妇女( )

A.社会角色发生改变

B.成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柱

C.政治地位仍未提高

D.是经济危机的最大受害者

解析:工业革命推动女性工作场所、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女性在家庭中的经济贡献,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妇女政治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经济危机,故D项错误。

答案:A

7.(2018·商丘模拟)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说:“为了鼓励人们投资,采取了责任有限公司的方式……打开了投资的闸门。……1901年,世界出现了第一个拥有十亿美元的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导致公司制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大航海时代的海外殖民活动

B.美国零部件生产标准化推广

C.电气时代大规模投资的需要

D.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

解析:“1901年”可得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A项错误;零部件生产标准化推广主要是美国创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B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故C项正确;“相对论”在20世纪上半期才出现,故D项错误。

答案:C

8.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这说明中国( )

A.

B.传统轻工业贸易顺差越来越大

C.进一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被列强控制了棉纺织业的命脉

解析: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不能反映进口量及对小农经济的冲击程度,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棉花及棉纺织品进口税率,故B项错误;进口税率下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开始逐步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项正确;进口税率,不能反映进口量,及所占市场比重,故D 项错误。

答案:C

9.1933年7月,美国政府宣布废除金本位制,增加美元发行量。对于此举,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每日邮报》上写文章盛赞:“罗斯福总统做得极其正确。”凯恩斯如此盛赞是因为该项政策有助于( )

A.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B.恢复银行经营信誉

C.刺激外贸,复苏经济 D.扩展市场消费能力

解析:“废除金本位制,增加美元发行量”不能体现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故A项错误;这一措施主要针对对外贸易,与银行信誉没有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这一政策的本质目的是刺激经济复苏,故C项正确;这项政策的对象是对外,而不是内需,故D项错误。

答案:C

10.1928年9月,苏联领导人布哈林认为,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反对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这表明苏联( )

A.建筑材料产业供求平衡

B.经济建设进程出现了偏差

C.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D.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解析:根据材料“反对用‘未来的砖头’”,反映了工业化缺乏资金、物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反对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体现了现实条件与理想存在一定偏差,故B项正确;20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斯大林模式正式确立,计划经济成为其基本特点,故C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工业化遇到的困境,故D项错误。

答案:B

11.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之初,提供的是3~5年的贷款,1974年6月增设了为期3~7年的贷款项目,1983年增设了为期5~10年的贷款项目。材料说明( )

A.IMF转为各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

B.IMF一贯致力于全球性经济援助

C.各国之间的外汇管制越来越严格

D.各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凸显

解析:据材料可得IMF仍为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提供长期贷款的国际金融机构是世界银行,故A项错误;致力于全球性经济援助的是世界银行,IMF主要是为了缓解成员国的国际收支平衡,故B项错误;外汇管制在材料中不涉及,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IMF增设的贷款项目为期的时间相对延长,说明各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凸显,故D项正确。

答案:D

12.下图的信息是一部历史著作的部分目录内容。据此推断,这部著作最有可能是( )

目录

第24章欧洲的转变184页

第25章新世界:美洲和大洋洲276页

……

第30章工业社会的产生367页

……

第38章两极世界422页

两极世界的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

苏联的解体

……

第40章没有国界的世界489页

A.《资本主义史》 B.《社会主义史》

C.《新全球史》 D.《国际关系史》

解析:材料目录不仅有关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还有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故A、B两项错误;材料中展示了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发展和国际格局变动的情况,故C项正确,故D项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淄博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平定新疆等少数民族贵族叛乱以后,为保证政治上的有效统治,清朝统治者特别提倡迁移内地人民到新疆从事农业开发。清廷以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内地人民完成向新疆的迁徙。1761年,清政府首先实行有组织的移民出关,尔后对落户的农户放宽起课年限,有力地保证了应募农民在迁入地有时间和力量开垦种地,受有组织的移民的吸引和鼓舞,自发迁移进入新疆的人口也与日俱增,移民屯垦取得显著成效。在西南地区,清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汉族手工业者纷纷进入少数民族地区,有的来定居,有的开荒,有的经营木工、金工、石工等手工业,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摘编自王兴文《试论中国古代西部经济开发政策》

材料二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美国领土扩张的同时,兴起了大规模的西进运动。一批批移民像潮水般涌入西部地区,一望无际的西部荒原逐步得到开发。最先的移民在西部开拓荒地,建立居民点,发展农业,他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及日用工业品则完全仰仗东部,这就为东部资本主义工业扩大了国内市场。反过来,西部新农业区的开辟,又为东部城市和工业人口提供了粮食及原料。农业资本主义沿着这条所谓的“美国式道路”,在西部发展起来。总之,美国西进运动的过程,也就是资本主义在北美大陆的横向发展过程。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8世纪至19世纪初清朝西部开发与美国西进运动的特点及背景。(1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清朝西部开发与美国西进运动共同的历史借

鉴。(7分)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中相关信息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背景”,清朝西部开发可以从清朝时期内地严重的人地矛盾、边疆地区人少地荒的角度进行分析。美国背景,根据材料二“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美国领土扩张的同时,兴起了大规模的西进运动”得出领土扩展;根据材料二“美国西进运动的过程,也就是资本主义在北美大陆的横向发展过程”得出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2)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可以从政府引导与民众自发、东西部经济的协调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角度进行作答即可。

答案:(1)特点:清朝:以政府组织引导为主(从政府组织移民到民众自发流移),移民屯垦为主要内容,农业开发为主。

美国:以市场作导向,以发展农业资本主义为主,东西部经济形成互补。(10分)

背景: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内地人口压力大(人地矛盾突出),边疆地区人少地荒。

美国:领土扩展,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迅速发展)。(8分)

(2)借鉴:政府引导和民众自发相结合;注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等。(7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对于全球化的理解,学者们有以下四种解释:

第一,全球化5000年(全球化就是多个人口群体之间的联系增多,等同于文明的传播交流);

第二,全球化500年(全球化源于西方商业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殖民扩张,把其他区域的文明都纳入其体系中);

第三,全球化150年(全球化是19世纪中叶欧洲工业革命成功后才出现的,科技革命的浪潮席卷世界,并引发生产关系的变动);

第四,全球化30年(全球化是20世纪70年代后才出现的,其特点是国家被不断忽略,超国家组织不断产生并影响深远)。

请用两个史实说明你认同的一种解释,并举一个史实反驳你不认同的一种解释。(12分) 解析:本题解题步骤,第一,选取一种自己认同的观点;第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条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同时对材料其他三种观点之一,用一条史实反驳其不当之处。组织答案时做到:一、史实准确、无误,紧紧围绕观点阐述;二、语言表达简练,富有逻辑性。

答案:评分说明:①可以认同其中任何一种解释。能够表明自己观点的,2分。

②为认同的解释找到论据,毎提出一个正确的史实3分,共6分。

③反驳其他解释,4分。

④如能提出其他解释,只要符合题意,亦可酌情给分。如“全球化60年,真正的全球化是二战后产生的”。

示例:同意第四种解释,真正的全球化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才出现。(2分)

如1993年诞生的欧洲联盟、1993年更名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94年成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1995年开始运作的世界贸易组织都是超国家的组织,极大地深化了国际间经济和文化的合作交流。(6分)

不认同第一种解释,古代文明间的交往量少面窄,如哥伦布到达美洲前,亚欧文明与美洲文明间就缺乏真正的交流。(4分)

或不认同第二种解释,它把全球化等同于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而在这个过程中,西方殖民者对世界上许多优秀的文明给予了毀灭性的打击。(4分)

或不认同第三种解释,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加深了许多国家和民族间的误解和仇恨,甚至断绝了彼此的往来。(4分)

能力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菏泽模拟)下面分别是安西榆林窟的壁画《牛耕图》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农作图》(局部)。对下图信息的合理解释是唐代( )

A.二牛抬杠法推广

B.耕作技术的进步

C.农民生活的艰难

D.佃耕制度的形成

解析:古代中国的二牛抬杠耕作法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在西部地区广泛推广,故A项错误;无论是中唐时期的二牛抬杠法还是盛唐时期的精耕细作,体现的都是古代中国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有关农民生活状况的相关描述,故C项错误;同样,租佃制度在材料中也没有相关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B

2.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反映了( )

A.官营手工业已经衰落

B.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

C.民营手工业开始发展

D.小农经济已经破产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民营手工业发展,而非官营手工业,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达推动了手工产品商品化,故B项正确;民营手工业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并未破产,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8·德州模拟)管仲认为:五谷食米,民之司命(决定民众生死)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通货)也。故善者执(掌握)其通施以御(控制)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这体现了( ) A.重农抑商的政策

B.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

C.以农促商的理念

D.“工商皆本”的主张

解析:根据题目中“黄金刀币,民之通施(通货)也”,抑制商业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善者执(掌握)其通施以御(控制)其司命”主张国家掌握通货,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强调用农业促进商业的理念,故C项错误;工商皆本主张手工业、商业与农业并重,题目中体现的是在农业与商业中,国家扮演的角色,故D项错误。

答案:B

4.清代农村家族经济在遗产继承中既存在保障嫡长子权益的“抽长制”,又有照顾丧失劳动能力者的“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这说明( )

A.遗产继承体现了和谐家族关系的宗旨

B.社会保障制度在清代已经发展趋于完善

C.宗法制度在清代农村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D.家族经济在代代继承下强固大土地所有制

解析:清代农村家族经济中的遗产继承制,较为妥善地维护了嫡长子的权益并确保了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这很显然有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故A项正确;“社会保障制度在清代已经发展趋于完善”,这很显然是属于程度失当,故B项错误;“宗法制度在清代农村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C项错误;农村家庭经济是个体小农经济的代名词而非大土地所有制,故D项错误。

答案:A

5.有学者指出,14世纪中叶经历了黑死病后的欧洲,农民的生存状况反而有了很大的提升,更多的人买得起香料。史学家布罗代尔甚至认为这一时期欧洲农民的饮食和贵族可能没有太大的不同。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欧洲( )

A.商品经济发展削弱贵族势力

B.与世界的经贸联系加强

C.思想解放和价值观的变化

D.农村劳动力价格上升

解析:商品经济发展削弱贵族势力不能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故A项错误;与世界的经贸联系加强是15、16世纪的新航路开辟,故B项错误;思想解放和价值观的变化是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文艺复兴,故C项错误;14世纪中叶经历了黑死病后的欧洲,农村劳动力短缺,导致农村劳动力价格上升,故D项正确。

答案:D

6.法国大革命后,高利贷资本进一步发展,几乎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所有领域。19世纪中叶成立的几家大银行,主要从事利息优厚的国债和证券交易,以及对外贷款等信贷投机活动。发达的高利贷资本对法国社会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垄断组织出现 B.贫富分化加剧

C.工业资本短缺 D.海外市场扩大

解析:根据材料中“主要从事利息优厚的国债和证券交易,以及对外贷款等信贷投机活动”可看出高利贷是对资金的运转,但是无法为工业资本提供充足资金,故C项正确。

答案:C

7.(2018·郑州检测)下表呈现的信息反映出( )

A.

B.中国对英国的贸易由出超转为入超

C.19世纪中期中国外贸中心转移的趋势

D.上海取代广州成为了新的经济中心

解析:根据所学,广州和上海同时成为通商口岸,故A项错误;表格材料中没有中英进出口贸易的比较,故B项错误;根据统计,广州的原料出口、对英贸易均呈下降趋势,而上海的原料出口和对英国贸易均呈上升趋势,故C项正确;从统计数据上看,上海的各项指标均没有超过广州,故D项错误。

答案:C

8.据记载,《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一年,日本对中国的棉纱输出立刻增长了4.3倍;第二年,在1896年的基础上又增长了1.8倍”。这说明( )

A.中国近代纺织原料主要依赖进口

B.资本主义进入资本输出的阶段

C.近代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而不是主要依赖进口,故A项错误;棉纱输入,是资本主义对华商品输出的表现,资本输出表现为投资办厂、争做中国债主等,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对华商品输出增长很快,这是经济侵略的表现,表明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故C项正确;甲午战后列强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D项错误。

答案:C

9.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创立资源保护队,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到1941年为止,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开辟了740多万亩国有林区和大量的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最受欢迎”,“最无争议”,也“最为成功”。上述评论的主要依据是( )

A.政府把资源保护放到新政的首位

B.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C.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

D.有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解析:政府把资源保护放到新政的首位,不合题意,当时美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资源保护,而是扩大就业,恢复经济,故A项错误;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C、D两项依据材料中国家招募众多的人就业,包含社会救济的内容,但同时题干中材料明确提到“资源保护队”,所以结合二者,故C项正确,D项错误。

答案:C

10.(2018·临沂检测)1919年9月,某位苏俄领导人在给美国工人的信中表示:“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共存的时期,我们也希望在合理的条件下给予承租权,作为俄国从技术先进的国家取得技术帮助的一种手段。”这反映了该领导人( )

A.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进行建设的设想

B.与资本主义妥协和革命意志消退

C.为获得西方技术放弃社会主义理想

D.主张俄美合作共同维护世界秩序

解析:据材料“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共存的时期,我们也希望在合理的条件下给予承租权,作为俄国从技术先进的国家取得技术帮助的一种手段”可以得出该领导人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进行建设的设想,故A项正确。

答案:A

11.《新京报》对英国“脱欧”事件评述道:“与欧陆间若即若离,在英国有悠久传统,二战后的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英国几乎步步迟到,处处特殊:不使用欧元,不接受难民统一配额……脱欧派也好,留欧派也罢,都是这套‘英国游戏’古老规则的信奉者。”下列最符合题意的观点是( )

A.新“冷战”的到来

B.帝国复兴的号角

C.脱了,还是很少“合”过

D.反全球化终究是个民主问题

解析:材料体现英国“脱欧”有特定的历史传统,而非新“冷战”,故A项错误;英国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若即若离是英国的历史传统而非帝国复兴,且如今的英国不具备复兴的能力,故B项错误;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体现了传统的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英国脱欧的历史必然性,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英国反全球化,故D项错误。

答案:C

12.某位学者在2015年12月说道,经过近70年的关税减免,基本上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都很低了,只有2%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水平也已降到9%左右,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也不大了。此言论意在说明( )

A.欧洲关税同盟基本上已经实现

B.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

C.南北贫富差距在逐步缩小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

解析:材料体现了整个世界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水平均已不同程度地下降,非专指欧洲发达国家,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关税上可供减免的空间不大了,因而经济全球化不能只停留在减免关税的层面,应向纵深方向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故D项错误。

答案:B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临沂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范文正公,苏州人。他还没有富贵显达时,有意救助族人,但当他担任陕西招讨使和参知政事时,才有俸禄和赏钱的收入,购买了靠近外城而常年丰收的良田一千亩,名为“义田”,用来赡养救济一群族里的人。使他们每天有饭吃,每年有衣穿,遇到嫁女儿、娶媳妇、结婚、丧葬,都有补助。……凡曾经出仕而暂时解职在家、等待新职的人,也给予救济;已经出仕为官的人,就停止供给。这就是义田的大概情形。

——摘自钱公辅(1021—1072)“义田记”译文

材料二这种集体行善的活动,在四明主要士族的推动下,于绍熙元年(1190)在当地正式出现了超脱家族而具有社会意义的公益组织——乡曲义庄。为了将地方家族间的关怀变成制度化的组织,常态、持久地推动集体活动,于是史浩等人着手建设此一组织。史浩揭示设置乡曲义庄的宗旨:义田之设,专以劝廉耻……为士者,生事素薄,食指愈众,专意学业,不善营生,介洁自

持,不肯为屠沽之计、擎攫之态者,使各知有义田在身后,不至晚年忧家计之萧条、男女之失所,遂至折节汨丧修洁。故以此为劝,使其终为贤者。

——黄宽重《宋代的家族与社会》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范仲淹设置义庄与四明士人设置乡曲义庄,两者的服务对象和设置目的有何明显不同?(10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义庄出现的原因和影响。(15分)

解析:(1)两者的服务对象和设置目的不同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有关信息归纳概括即可。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教育等方面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这种集体行善的活动……于是史浩等人着手建设此一组织”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1)服务对象:范仲淹主要是帮助本族人,但四明士人则是超越宗族帮助本地区的人们。设置目的:范仲淹设置义庄目的是团结宗族,济助贫苦;四明士人设置义庄支持士人遵守廉耻观念。(10分)

(2)原因:传统宗族制度的影响;宋代实行“不抑兼并”土地政策,地权发生经常性转移;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安于清贫;经济发展,社会积累了相当财富;士人“兼济天下”思想的影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儒士的人生理想);理学的形成。

影响:标志着宗族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实现了宗族和地区的互助;有利于维护基层社会秩序;容易形成地方宗族势力。(15分)

14.(2018·洛阳统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用怎样的眼光打量历史、用怎样的方法理解历史,所影响的决不仅是我们对过去的勾画,更影响即将展开的未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意识形态领域来看,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时苏联国内历史虚无主义大行其道。具体表现,第一是在“说事”时,改变历史结论,美其名曰“新视角”。当时有人认为,十月革命给俄国带来的不是进步,而是倒退。因为革命前的俄国已经在朝着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民主发展,如果革命在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以后就中止,那么俄国就可以建立资产阶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因而可能早已实现现代化并与西方先进国家并驾齐驱了。第二是在“论人”时,颠覆历史评价,美其名曰“复杂论”。对于斯大林的批判和全盘否定,在赫鲁晓夫时期批判的主要是斯大林个人,以及他在领导工作中的各种错误,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已经由此发展到批判和否定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且进一步直接诋毁列宁。第三是在“讲史”时,歪曲历史事实,美其名曰“再思考”。最初,有人把勃列日涅夫时期简单地说成是一个“停滞时期”,毫无成就可言。后来针对斯大林时期,否定国家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摘编自陈之骅:《苏联解体前夕的历史虚无主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并运用苏联(俄)的相关史实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12分)

解析:从材料三个方面中,任选一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加以批判。

答案:示例一:历史虚无主义在“说事”方面(对历史事件的认识),用历史假设否定史实,编造历史、混淆是非。(2分)

批判:运用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历史条件)及历史意义等相关史实进行批判,以说明认识历史事物要科学真实。(略)(8分,只说明背景或意义最多得6分)

示例二:历史虚无主义在“论人”方面(人物的评价),无视历史事实、孤立片面地看待历史人物、用支流否定主流。(2分)

批判:列举斯大林或列宁的历史功绩及失误等相关史实辩证地进行批判,说明评价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要客观公正。(略)(8分,只列举历史功绩最多得6分)

示例三:历史虚无主义在“讲史”方面(历史事实的认识评价),用现象否定本质,裁剪事实、曲解历史。(2分)

批判:运用勃列日涅夫时期或斯大林时期的历史贡献和问题等相关史实辩证地进行批判,以说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评价要全面准确。(略)(8分,只说明历史贡献最多得6分) 总之,要坚持运用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历史事实和人物,尊重史实,明辨是非。(2分)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2卷) 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畅通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了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28、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他的死讯”。这种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29、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30、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3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退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32、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源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 A、神 B、自然 C、人 D、政治 33、图3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 A、文化趋于活跃 B、政治变革加速 C、市民阶级出现 D、新教传播广泛 34、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法国大革命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0讲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课时作业

第10讲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苏维埃”是从苏联引进的革命词汇,中共一开始认为其内涵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联盟”,后来加上“一切其他阶级中愿意参加民族革命的分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国民大革命的需要 B.社会主义革命的需要 C.全民族抗战的需要 D.筹建新中国的需要 2.前苏联检察官克伦斯基在远东军事法庭曾说:“如果我们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段血腥时期的开端的话,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据的。”这句话的依据是( ) A.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武装侵略的开始 B.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 C.日本精心准备和策划并武装控制了整个东北地区 D.九一八事变标志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局面正式形成 3.近年,在福建闽中的一些乡村,发现了众多红军标语:“白军兄弟,不同红军打仗,要求北上同日本打仗去”、“白军士兵同红军联合起来北上抗日”、“打倒不准士兵抗日的国民党军阀”,这些标语的落款为“红军/产”或“红共宣”。这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 ) A.进行土地革命,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B.国民革命失败,中共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与阶级矛盾交织 D.国共实现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4.1937年11月28日,《泰晤士报》社论对某一会战进行高度评价:“中方伤亡固极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足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这一战役( ) A.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B.是华北规模最大的一次对日作战

C.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 D.标志着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 5.如图照片反映的是中国某军队在一次战斗胜利之后缴获的敌军的旗帜等战利品,图右为战斗指挥者粟裕的题词:“新编第四军,先遣出江南。韦岗斩土井,处女奏凯还。”它反映了( ) 第5题图 A.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B.红军胜利完成战略转移 C.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 D.中国战场实施战略反攻 6.1938年5月中共中央指示长江局:立即成立鄂豫皖省委,领导津浦路以西、平汉路以东、浦信公路以南的广大地区的工作,以武装民众准备发动游击战战争为中心任务,有计划地建立几个基干游击队和游击区。这一指示( ) A.有助于配合正面战场的抗战 B.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开展 D.导致华北抗战态势发生扭转 7.日军战史承认,“作战始终是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中国军队“引诱日军一直深入到长沙,集中长沙城内外的30万大军将日军包围。尔后,日军第一线部队几经苦战,……于(1942年)1月15日撤回到原驻防地。这次作战,动摇了一部分官兵的必胜信念。”中国军队的此次作战( ) A.扭转了华北抗战的战略态势 B.发生在相持阶段的敌后战场 C.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D.体现出正面战场坚持抗战的精神

2019年北京市高考历史试卷以及答案解析

绝密★本科目考试启用前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2.(4分)《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 3.(4分)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4.(4分)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的文化练含解析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文化 1.练高考 1.(2018年江苏卷历史21)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略。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可以得出,从文化区域的角度看,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是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融合是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三次融合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二单元1练习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二单元1练习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一、选择题 1.(2018·湖南长郡中学模拟)1876年时,虽然法、美同为共和国,但两国总统在任期和权力范围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法国总统有着其明显的优越感,在这一点上法国与其邻国——德意志帝国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这反映出当时法国政治体制( ) A.善于兼采他国的优秀成果 B.具有多种政体试验的痕迹 C.带有明显政治妥协的特征 D.缺乏对总统权力的监督 【解析】当时法国的政治体制虽与美德两国有相似之处,但这些相似之处并非都是优秀成果,故A项错误;当时法国的政治体制既与美国的共和制相似,又与德国有相似之处,说明当时法国的政治体制具有多种政体试验的痕迹,故B项正确;材料将法国的政治体制与美国和德国作比较,无法体现政治妥协,故C项错误;当时法国总统虽与美国总统相比有一定的优越感,但仍要对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的监督,故D项错误。 【答案】 B 2.法国宪政之路由大革命肇始,以《人权宣言》为基准,1875年之后,宪政制度逐步得到广泛认同。法国式宪政道路的基本特征是( )

A.无成文宪法却有稳定的宪政制度 B.宪法行二百年而基本体制不变 C.启蒙思想影响下宪政坚决彻底 D.在各种政治力量角逐中曲折前进 【解析】法国在将近百年的民主建设过程中有过成文宪法,但出现君主制与共和制的反复更替,宪政制度不稳定,故A错误;法国革命过程中帝制与共和制反复更替,宪法也不断变化,故B错误;法国社会有浓厚的封建残余,宪政道路并不坚决彻底,故C错误;法国大革命后共和制与帝制反复斗争,最后建立了民主宪政,故D正确。 【答案】 D 3.有学者认为:“这个初时不受欢迎的意外诞生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现在博得了绝大多数法国人民的忠诚。……共和主义向来都是最好斗的革命运动之一,如今在法国却已经显示出与秩序、法律、议会政府和经济繁荣的和谐性,以及一种阶级间的相互容忍。”这反映出( ) A.民心的导向说明共和政体已经巩固 B.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 C.共和政体是保皇派与共和派妥协的产物 D.共和主义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解析】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很大则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与“显示出与秩序、法律、议会政府和经济繁荣的和谐性,以及一种阶级间的相互容忍”相符,故C正确。 【答案】 C 4.(2018·贵州贵阳模拟)“这既是第二帝国倾覆后各派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更是对大革命以来立宪经验教训系统总结的产物。在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多次立宪尝试的失败后,终于在理想与现实的纠结中找到一条走出悖论、达到目标的正确通道”。材料评价的法律文献是( ) A.英国《权利法案》B.德意志帝国宪法 C.法国1875年宪法 D.美国1787年宪法 【解析】从材料“这既是第二帝国倾覆后各派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更是对大革命以来立宪经验教训系统总结的产物”中“第二帝国”、“大革命以来立宪经验教训系统总结”可知,材料评价的法律文献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故A项错误;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与材料“在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多次立宪尝试的失败后”不符,故B 项错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大革命后共和派与君主派竞争险胜的结果,故C项

2019年高考海南卷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9年海南高考历史试题 1.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2.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促成了国家统一 3.宋元时期,主要依赖海路运出的中国物品是 A.瓷器 B.茶叶 C.棉布 D.白银 4.“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 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 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

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 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 5.明朝王世贞从是否适合配乐演唱的角度分析文学的发展创新,认为“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曲者,词之变”。他所描述的这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现象发生于 A.南北朝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6.下图为一组纪念邮票,邮票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中,曾被认为是文人雅士必备素养的是 ①(围棋)②(捶丸一球类竞技)③(弓箭)④(蹴鞠) A.① B.② C.③ D.④ 7.1863年,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此可知,该官员 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 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 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 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三 题型一 图表信息提取类

题型一图表信息提取类1.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新课标2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2 1950—2019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学优高考网] 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2.(2019·安徽宣城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题·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世界制造业生产的百分比分布(%)

1913年1937年1870年国家 32..8 2 美国23.3 3510.15.德国7 13.7 9.英国148 31..0 2 4.3 .6.4 法国5 10183.5 俄国.5 .7 522 意大利.7 .4 2.7 2..23 加拿大0 0 1. 1.3 9 2..2 比利时1 10..瑞典3 .4 10 30 11...日本12 5 页 1 第 .4 1 印度11.其他国家.12.2 7 12) 页(第六卷24波斯坦主编哈巴库克M.M.《剑桥欧洲经济史》——H.J. 从表格中提取两组能够反映世界经济领域变动的数据,并分别对其加以解读。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2019·江西南昌一模·42)(1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表

432 万1940年80三大1923年6月() 994 七大) 年4月(四大1月() 121万1945年1925 月1947五大1927年4月() 年12 270万5.7万 月1949年年19274月后10 1万448万 ) 4万月1928年6(六大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化度发展趋势》—— 进行探究,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简要阐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42)(12分)·山西孝义高三下学期名校模拟卷一·4.(2019 (%) 19世纪中后期英美等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材料 1900年1880年1840年1850年1870年21 25 22 25 25 英 10 7 8 11 7 美 8 12 10 8 9 德9 11 10 8 11 法上) ——摘编自宋則行、樊亢主编《世界经济史》(世纪中后期英美等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变化情况。从表中提取相关的上表反映了19)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41)(12 分)5.(2019·四川高考适应性测试· ) (单位:人材料表2 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

2019年全国卷Ⅲ文综历史高考试题

绝密★启用前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历史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B.禅让制 C.郡县制D.察举制 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 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28.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 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强化练1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

考点强化练1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 1. (2016 ? 4浙江选考,10)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 ) A. 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 B. 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 C. 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 D. 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 C 本题考查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依据图片可看出甲图是婚嫁的一个仪式 ,从几 台大轿的繁琐到乙图简单的婚照 ,体现了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 ,故C 项正确;从图片中无法看到 服饰的情况,故A 项错误;两张图片不能说明中国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 ,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 行,故B 、D 两项错误。 2. (2016 ? 10浙江选考,11)20世纪初叶,《中国丛报》一篇文章写道 ,在中国“最时尚的区域里,大 部分的妇女都缠足”。促使缠足陋习开始改变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 ) A. 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新中国成立 D.改革开放 A 本题考查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结合所学 ,促使缠足陋习开始改变的是辛亥革 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移风易俗的法令 ,故A 项正确;B 、C D 三项错误。 3?光绪年间的《嘉善志?风俗类》记载 :“乾嘉时风尚淳朴,咸同而后染苏沪风气,城镇尤甚,男女 服饰厌旧喜新。”这反映出当地 ( ) A. 思想观念完全西化 B. 服饰等级之别消失 C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D “乾嘉”指乾隆嘉庆时期,“咸同”指咸丰同治年间,材料反映了前后两个时期城镇风气转变 较大。A 项说法过于绝对;B 项说法不符合封建社会实情,C 项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始于鸦片战争后 (道 光年间),并且材料不涉及自然经济的问题 ,故排除A 、B 、C 三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外国时尚服饰 对当时中国影响较大,旧习俗受到冲击。 4.1902年,清廷颁布劝诫缠足的上谕。不久 ,“各省之称新学中人者,又到处劝设不缠足会,或撰成 歌词,或编成俚语,闻风兴起,年盛一年”。这说明( ) A. 官民携手推进移风易俗 B. 废止缠足被各阶层接受 C. 缠足与政治态度紧密联系 D ?社会习俗变迁步履维艰 答案:A 解析:从“清廷颁布劝诫缠足的上谕”可知这体现了官方的引导 ,“各省之称新学中人者”体现 了 民间的行动,故选A 项。材料只是说成为风潮,并未说明被各阶层接受,故排除B 项。由材料不能得 出缠足与政治态度紧密联系,故排除C 项。根据“闻风兴起,年盛一年”,可排除D 项。 5.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 ,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 ,围观者有上千人。时 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 ,看侬亲手挽郎行。”这一社会景 象说明( ) S B S

2019年高考全国卷一历史试卷分析以及2020年备考建议

2019年高考全国卷一历史试卷分析以及2020年高考备考建议 一试卷分析 整体分析: 1内容分布: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24,25,26,27题,16分,选考45题(15分,计算分值)),共计31分; 中国近现代史(选择题28,29,30,31题,16分,41题第(1)问中国部分,计4分,第(2)问,计10分,42题,计12分,选考第48题,计15分),共计57分; 世界史(选择题32,33,34,35题,16分,41题第(1)问世界部分,计11分,选考题第46题,计15分),共计42分。 近5年,新课标高考真题分析得知,古代史30%,中国近现代史40%,世界史30%。2019年高考试卷符合这一标准,中国近现代史部分,依然是复习的重点。 2字数统计: 选择题部分:约1280字,表1幅,无图。 历年新课标卷分析选择题统计2007年,1236字,图1幅;2008年,1179字,表1幅;2009年,1121字,图一幅;2010年,1281字,图2幅;2011年,1518字,图2幅。…… 2016年,约1200字,表1幅,图1幅。2017年,约1200字,表3幅,图1幅。2018年,约1200字,表1幅,图3幅。 分析得知,本次试卷选择题信息量符合标准,答题时间控制在

12分钟以内。有充足的时间认真做分析题。 主观题部分:依旧是三道,41,42必考题,45,46,47选考题。41题,一幅图,一段材料,设问2小问,42题,一段材料,阅读量都不大,难度一般,容易得分。 具体题型分析: 24题,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度。意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 【正确项分析】由材料数据分析以及所学可知,西周采用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因此,选择B。 【错误项分析】A项“长期”,错误;C项与题意无关;D项“弱化”,错误。 25题,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西汉的推恩令制度。意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 【正确项分析】由材料分析以及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用推恩令,打击地方诸侯,加强中央集权,因此,选择C。 【错误项分析】AB项与题意无关;D项过于绝对。 26题,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唐朝的文化。意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 【正确项分析】由材料分析以及所学可知,唐朝具有尚武精神,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和答案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2.(4分)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 3.(4分)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4.(4分)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5.(4分)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6.(4分)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 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D.传播马克思主义 7.(4分)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8.(4分)如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题规律总结与指导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题 规律总结与指导 一、高考考什么、怎么考 考情盘点:高考所考查的历史人物主要是对时代发展与变迁具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且涵盖古今中外,其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与生活等各个层面。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人物具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他们的聪明才智与时代需要密切相关。是时代的舞台为 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施展抱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因此,高考命题往往将人物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命题。 考查方式: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情境,探究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让考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 树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设问方式上,一般为两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根据时代背景来考查历史人物行为或思想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考向预测:试题的设计和题材的选取都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今后命题仍会围绕历史人物对社会进步、文明传承的影响角度展开,隐性考查社会现实热点,如考查古代政治家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贡献,隐性考查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热点;通过对东西方先哲命题的考查,折 射出当今社会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世界)的热点;从中外科学家贡献命题,隐性考查当前走科学发展之路的改革;考查近代民主和民族英雄,体现追求民主和自强的时代主题。 二、考题怎么答、有何规律 (一)人物定位 首先要从整体上确定评价对象的身份,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还是兼而有之,以便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二)人物评价的一般思路 评价历史人物,要明白评价对象在历史上做了什么,这样才能做到“史论结合”。人物 事迹的描述,可采用事迹分类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 阶段分析法(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好坏分类法(把人物事迹按照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类归纳)等。 1.中国古代政治人物 一般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归纳其主张和措施,并逐条分析其影响。分析影响时,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思考。如对康熙帝的评价:纵向看,捍卫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横向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缺少敏感意识,依然做着天 朝上国的迷梦,使中国错失发展机遇,因此对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负有一定的责任。

高三历史备考复习计划

2019届儋州市八一中学高三历史备考复习计划 高三历史备课组 一、指导思想 高三学年开始,在年级高考备课策略的指导下依据“三纲”(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学要求),准确把握“三情”(教情、学情、考情),着眼“三立足”(立足基础,提升能力;立足教材,活用知识;立足概念,突出主干),在继承中探索,在改革中创新,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有效的第一轮复习计划策略,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技巧的能力,努力提高高三复习质量,以备战高考。 二、目标要求 1、以教材和复习用书为依托,以新高考试题为参照,充分研读“三纲”,建立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结构,从整体上使学生掌握理解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脉络。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从“三维”出发,夯实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综合、迁移应用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提高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以史学新观点,新视野,热点为复习理念,解读历史。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史学新视野,故在平时的复习中,尽量运用不同的史观进行教学,从多角度多方位分析问题,使历史变得丰富丰满,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三、复习安排(一)一轮复习安排 1、时间安排: 2016年8月15日—2017年3月上旬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培养基本技能。 3、主要任务:以教材为主,以通史为小专题复习,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在此基础上向深、广度扩展,结合现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搞好单元过关,精选习题,精讲精练,及时讲评,并且每节课力争留出时间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知识,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 4、方法: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单元内小专题式进行,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过关测试。采用读、讲(析)、练、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一轮复习资料,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第二环节——讲(析):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历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教师最好做到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第三环节——训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通过典型题目逐步培

2019年高考历史江苏卷(附答案与解析)

历史试卷 第1页(共10页) 历史试卷 第2页(共10页) 绝密★启用前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历 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 ) A .井田制度松动 B .世袭制度解体 C .抑商政策弱化 D .礼乐制度崩坏 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 ) A .实行察举制度 B .独尊儒家学说 C .实行郡国并行制 D .全面推行郡县制 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 A .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 .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 .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 .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4.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 ) A .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 .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 .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 .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5.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 .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 .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 .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6.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 ) A .全面复兴旧学 B .排斥西方新学 C .新学消解旧学 D .崇尚中体西用 7.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 .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 .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 .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 .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 8.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至盘门(租界)大日本领事馆去!”车夫操吴侬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 ( ) A .1840—1894年 B .1895—1911年 C .1912—1945年 D .1946—1949年 9.观察时事漫画《不许戎衣有泪痕》(见右图),对其涵义理解正确的是 ( ) A .夫唱妇随赴战场 B .抗战流血不流泪 C .国共北伐齐协力 D .解甲归田喜而泣 10.民国时期,有学者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为着帝国主义间,彼此有矛盾,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他看来 ( ) A .民族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空间 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 毕业学校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 此 -------------------- 卷 -------------------- 上 -------------------- 答 -------------------- 题 -------------------- 无-------------------- 效--- ---------

高三历史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复习计划

乌苏一中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二轮复习从2020年4月开始至6月底结束。复习担负着承前启后、巩固提高的重任,是高三备考复习的关键阶段。 一、指导思想 1、突出三条主线:即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思想文化文明。抓住两个重点:农业文明时代(古代的中华文明)、工业文明时代(近现代英美法等西方国家文明及中西文明的冲突与碰撞)。突破一个难点:三个领域的文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提高学科内的综合能力。 2、强化三个意识:“通史意识”、“世界意识”、“现代意识”。“通史意识”要求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解读历史现象和规律;“世界意识”要求把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置身于世界的角度来考察,立体地、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现代意识”要求以当前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切入。 3、从“四情”(“四情”是指考情、学情、材情、轮情,是设计复习内容的主要依据)实际出发,明确复习内容设计的要求,提高复习内容的针对性。依据“考情”,主要确定二轮复习的指导思想、内容范围,习题、试题的题型、类型;依据“学情”,主要确定二轮复习内容的重点、难易;依据“轮情”,主要确定二轮复习内容的起点、多少、快慢等;依据“材情”,主要确定二轮复习内容中的基础知识。 二、工作重点 1、完成二轮、三轮复习任务,进行查漏补缺。 2、做好尖子生、踩线生、民考汉学生培优工作 3、以乌市、自治区和慕华等大型考试为依托,发现学生和教学薄弱点有针对性调整复习方案。 4、尖子生集训、专题考试卷选择工作。 5、做好每一次大考试卷分析。 6、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二、备考基本策略与措施 (一)内容设计策略 内容设计要解决好复习专题内容的范围、结构、层次、重点、数量以及呈现形式、课时设计等方面的问题,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要明确基础知识的范围,做到点、线、面有机结合。为此,要依托2020《考试说明》与教材,逐步细化高考考试知识的范围,即依据《考试说明》中的“考试范围”确定复习知识的“点”,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确定复习知识的“线”,依据教材中“目”的内容确定复习知识的“面”,做到分解有据、有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以有利于进一步夯实基础。对教材知识的整合要由厚变薄,去粗取精,做到要点系统准确、概括简练。 2.要保障复习内容全面,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复习内容主要包括知识结构、训练题目、方法技巧三方面。二轮复习的知识结构,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依存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但另外还应包括一些延伸性的、隐性的知识。 3.要适度拓展复习内容。适度拓展复习内容,主要是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历史学科的时空范围,建立起与社会现实、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 4、对复习内容要分解、取舍适度。为便于课堂实施操作,要将以上各方面的相关内容加以整合分解,确定一系列以课时为单位的课题。根据二轮复习时间短的特点,确定适合学情、班情、校情的课题的数量。取舍课题要突出重点,重点一是指基础知识中的重点问题,二是指学生知识中的薄弱环节。二轮复习中,基础好的学生要重点突出如模块间的联系、阶段特征、规律性认识等内容的学习。 (二)过程实施策略

(完整word版)2019年高考历史命题分析

2019年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分析 一、必须关注核心素养和时代热点 从近些年的考题来看,除了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还注重对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几乎到处都有家国情怀、人文关怀的体现,比如国家统一意识、文化认同感等。仔细分析去年高考试题,可以看到其紧贴现实,处处体现时代热点。此外,试题还比较注重对史观、史学理论以及史学研究方法的考查。 从考生来看,他们容易出现两大问题,首先对于记忆性的知识往往是支离破碎的,很难形成清晰的时空框架,而对于一些理解性的知识往往是一知半解,没有真正弄懂弄通。 还有一部分考生审题意识不强,没看清题干就匆匆作答,而在读题过程中又往往在获取解读知识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方面比较弱,经常照材料摘抄原文。等到了答题的时候又缺乏逻辑性,杂乱无章,缺少一些答题技巧和规范的语言。 二、备考建议 建议同学们在复习中注重主干知识、必备知识的掌握,在第一轮复习中要注重历史知识记忆的精准,不留死角,不留盲区。 二轮复习可以打破现有教材模块的体例,建立清晰的历史框架。此外,全过卷大学建议多关注高频考点和时代热点,关于时代热点有几个建议,第一要关注体现社会战略性价值并且符合人类未来发展趋势的热点,比如说“文明交流”“大国治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第二就是要符合国家意识并且关注民生的热点,比如“党的执政能力”“体制改革”“社会公平”等。第三还可以从体现家国情怀、人文关怀的角度去思考,比如“国家统一”“公民意识”“人民的力量”等。再有一个就是周年热点,比如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另外,史观和史学研究方法,也是高考近些年的一个考查趋势。 三、高考试卷整体概述 (一)选择题布局采取“4+4+4”的模式,排列顺序大致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排列,政治、经济、思想三模块不分彼此杂糅在一起。选择题的阶段布局大致如下:中国古代史4个,近现代史4个。西方古代史1个,近现代3个。就2018年的全国卷新课标2文综选择分布情况如下:24题(先秦的文明与社会转型),25题(秦汉与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文化),26题(唐宋变革),27题(明清社会转型),28题(千年未有之变局),29题(觉醒与探索),30题(新民主主义革命),31题(共和国的年轮),32题(希腊罗马的辉煌),33题(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34题(20世纪前期现代化经济模式的探索),35题(战后的世界发展与演变1945以后) (二)主观题探讨(以2018年全国卷新课标2文综卷为例),非选择题在选择材料上一般控制在1200—1300左右,体现出设问减少、设问质量提高,减少阅读量、提高思考深刻,减少单一标准、增加多项标准等特点,41题出题着眼于选拔有时代意识、有社会担当、有问题解决能力的栋梁之材,一般立意宏大,与社会热点有所牵连,综合能力要求强;42题则是开放性试题,12分题年年变。主要考查历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一般立意高远,充满学术味,意在为高校选拔学者型人才。考生可以运用不同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思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