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1最新笔记

2011最新笔记

1. 精算师及其职业领域

1.2精算师的工作:

2. 精算师的职业化发展

2.1专门职业具备因素:知识相关因素(专门知识和长期训练等)、价

值相关因素(道德行为和为社会利益提供服务的义务等)和组织性因素(有惩戒权利的全国性团体、为上述两因素提供支持)。

2.2精算职业制度:一是精算师的培养和资格认证,二是对其的管理。

2.3英《精算师职业道德守则》、《精算实务指南》(强制类、推荐类)。

2.4成为精算师,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并达到精算师职业组织要求的教育标准,需要遵守精算师职业组织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职业标准,需要完成持续的后续教育,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并公平地对待股东利益。由此可见,精算师是一种具备职业化要素的专门职业。

3. 精算管理系统

3.1基本原理:运用控制论和负反馈观念描述精算师在金融服务业和管理中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职责。(概念性的框架,联系精算工作领域)

3.2主要思想:发现和明确问题、设计并执行解决方案、监控解决方案实际效果并提供反馈意见的决策和控制过程,同时需要考虑外部环

以及精算师职业规范对精算管理系统的影响。 一: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的问题

二:需要使用模型为风险管理和控制提供解决方案。

3.3保险公司的精算管理系统:

→资产负债管理

3.4主要思想(环节):

分解管理过程!!

3.4.1明确问题(将所面对的经济现实翻译为可用某种语言描述的模型) 按照问题的来源,归为两类:

第一类问题:在给定约束下,寻找能够达到设定目标的最优方案。(分析所有可能影响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为方案选择做好准备) 第二类问题:实际结果与目标存在差异,需要寻找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寻找调整方案的办法以达到目标。(定量估计各种因素对差异的影响,比较影响的大小,寻找影响较大的关键因素)

3.4.2解决问题(将语言模型转换为数学模型以便于模拟、管理和控制) 第一类问题:在多种方案中选择(通过构造定量模型来估计不同方案下的结果及其与预期的偏差)。模型组成:外部变量、内部变量(通过控制变量来调整)、结果描述。变量的不确定性:用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特征来描述。选择标准:稳定(受风险因素影响小,结果与预期差异小)。

第二类问题:寻找影响最大的因素,并给出合适的控制方案来减小偏差(对各种因素的影响做定量描述,关键变量,并针对风险因素的特征给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法)。

3.4.3监控结果并反馈:定期评估,调整解决方案,进入新一轮的循环。 (开发必要的信息系统来支持金融保证系统的管理和控制).

3.5案例P14

B 、外部环境(比例约为5%)

1.举例说明影响精算工作的环境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精算工作? 答:社会、文化、人口结构、经济、政府、法律法规等。环境因素的变动会引起新的风险问题,从而引发新的精算管理循环。

2.举例说明环境因素的改变如何产生新的风险管理问题。

3.举例说明影响精算工作的环境因素之间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构成一个动态的、多维的、复杂的环境。

例1:在现收现付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从而纷纷转向市场化运营的积累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养老金的缴费及其投资均提供减免税收的优惠。

美国等国家的商业保险适时推出万能型和可变万能型保险产品。在养老金市场,

4.举例说明文化和社会因素如何影响对保险产品的设计和评估。 答:一个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保险产品的需求,影响着一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安排,影响着个人和机构对风险的容忍程度。

例1:我国的“养儿防老”思想,导致风险的化解基本上依靠家庭的共同抵御,使人们对提供死亡和伤残等保障类的商业保险缺乏认同感。而在北美和欧洲等,人们崇尚个人主义,要独立地承担各种风险,更倾向于通过购买保险来转移风险。 例2:定价时受文化、社会价值观的约束,如反歧视法律,尽管不同种族或民族

的死亡率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保险公司不会按照种族或民族采取差别费率。

5.分析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对老年保障制度的影响。

发生变化,传统的现收现付制面临挑战。如果维持老年保障的待遇水平不变,成本就要增加,而分担这些成本的劳动力人口正在缩减,这会使保障制度因收不抵支而不可持续。因而,精算师在考虑商业养老和年金保险时也需要考虑到死亡率可能持续改善的情况。

6.

7.分析税收政策对养老金计划设计产生怎样的影响。

6.1法律法规:

A对保险合同增加了不可抗辩条款,规定保险合同成立满两年后,保险公司不得再以该投保人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解除合同,这使长期人寿保险的赔付风险增加。在保险资金运用方面,增加了不动产投资,拓宽了投资渠道。B对交通事故施行了无过错的归责原则,即使事故是由行人或非机动车违章引发,机动车一方也必须承担责任,导致机动车辆责任险的赔付率大幅上升,相应的保险赔付成本相应增加。

6.2金融监管:

A.监管当局放松费率管制,会导致市场销售的竞争加剧,精算师会面对更大的市场压力,在产品开发时更自主,需搜集更多的数据来支持定价模型。

B.监管当局加强偿付能力监管,会使保险公司更加重视风险管理工作,精算师也会承担更多的风险管理职责。

6.3税收政策:影响保险精算中的产品定价、保单负债估计、利润确定、费用分析和各种未来现金流的计算等。为鼓励雇主为员工简历养老金计划,很多国家

对一定水平的养老金缴费及其投资收益给予免税的优惠政策。

6.4会计准则:2009年12月22日,财政部印发《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要求保险公司会计以合理估计金额为基础计量保险合同准备金,监管所需的偿付

8.分析技术进步对精算职业领域扩展的影响。

答:存储能力的提高、计算速度的改进和计算机成本的下降,软件的革新,使得转换函数的构造技巧和精算公式的推导使精算计算技术得以提升。精算基础模型的参数估计和现金流概率分布的特征研究成为精算工作新的中心。

例:

A.新产品的设计和产品的改进(投连险的定期修正基金单位价格、确定追加保

费可以购买的基金单位数量、计算保单现金价值)

B.营销技术(保险网络营销低成本、大信息量、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

C.医疗技术降低了死亡率和疾病致残率,但同时新技术昂贵的开发费用也增加

了医疗和住院费用保险的索赔成本

D.新的保险机会(空间站和飞行器),也给保险定价和承保带来新的挑战

C 、明确问题(比例约为10%)

设定目标

1)对事情本身的充分了解,反映真实的需求。

(2)提出具有建设性开放的问题。 (3)积极和认真倾听各方的意见,让一些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

(4)评估所处的环境和状况。

(5)从长远考虑。(金融保障体系是一个具有长远性的运作体系)

(6)集中关注那些最为核心的议题,并确认这些议题的重要性和相互的关联。

(7)必要时进行相应的调整。

(8)明确并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

2. 风险与精算问题(明确问题的关键因素:风险识别) 金融风险管理的基础是风险分类(取决于问题本身以及问题需求方的性质)。 一般企业的风险分类为业务性风险与非业务性风险。

①风险来自于个体(承保标的本身的风险):死亡风险、长寿风险、失能风险、医疗费用风险、意外伤害风险、财产损害风险、责任风险等

②风险来自于金融保障体系(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承保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事件风险、销售风险、费用风险等

风险管理过程:风险识别(销售)、风险评估(核保)、制定策略和控制风险(市场行为)、风险监控(财务管理、理赔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客户服务)等环节。(各环节目标、内容和方法、结果详见P45)

风险分析技术(识别)在明确问题环节的应用:(资产负债管理风险度量方法)(1)点估计方法(现金流的现值)(2)情景测试(3)随机建模(4)动态建模负债风险→利率风险→《纽约州126号监管条例》要求寿险公司按照7中利率情景对其利率敏感的产品线进行现金流测试(以及再投资利率的假设)

总结:风险识别明确了精算问题的本质,给出了风险的度量,当外部环境改变时,通过风险识别分析出新的精算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给出相应的解决路径,进而明确新的精算问题。

3. 精算问题的共性(精算管理系统)和典型的精算问题

产品开发、准备金评估(资产负债的现金流预测、现值计算、损失模型)

的部分应充分保证金融保障体系的未来到期需求。

一、风险的经济性以及风险选择(分类、选择、逆选择)

二、货币的时间价值

三、随机变量与精算模型(时间随机变量、个体损失随机变量(频率(二项、负二项、泊松)、强度(不对称、厚尾))、总损失随机变量、利率随机变量)四、精算建模:(1)明确建模的目的(2)进行模型设计、选择和建立人员组织(3)选择和分析输入数据(4)结果分析(5)对建模过程和结果的沟通交流(在明确问题中的作用:利于识别、量化风险,理解经济现象以及变化的模式)五、基于假设、谨慎原则和不断修正

精算实践: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代替随机变量本身

(用其数学期望代替本身不影响计算结果)双因子相关性分析时,与分析因子无相关性的其他因子可用数学期望代替本身。

(当统计的时间维度较长,其概率分布不能清晰地反映风险大小)测算水灾风险时,对于降雨量,采用其年数学期望代替本身,作为衡量其风险的因素。

D、解决问题(比例约为15%)

1. 设计风险管理解决方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风险管理:通过再保险降低风险、通过风险选择来避免某类风险、通过对冲来转移风险、利用自身对风险的经验来开发风险并得到利润(自留风险)。

基本要素:度量和管理风险、满足各个利益方的要求、考虑所有可行方案、对解决方案本身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充分考虑现实的约束。

主要步骤:

作出问题清单:这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我将如何决定采用哪种方法?是否应该研究那些类似的、已有的解决方案?是否有必要对现有的解决方案进行修改?应该如何平衡各个利益方的目标?应该提出哪些假设?应该直接采用或者需要开发哪些数据?

设计具体的解决方案

对解决方案本身和开发过程建立说明文档

与利益方沟通并保证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

及时有效地实施解决方案

2. 数据

常见的数据类型:

第一类(保单基本数据):记录保单持有人的分布、产品分布、损失分布

第二类(围绕承保标的损失的内外部数据):死亡率数据、伤残率数据、索赔记录、人口数据、劳动力统计数据

第三类(经营数据):费用数据、退保或持续率数据、投资数据

数据的收集:

一、普查

二、抽样调查:分层抽样、多步抽样(聚类抽样)、系统抽样、定额抽样、机会抽样、线路抽样、雪球抽样

精算工作中的抽样问题:测试新上线产品的编程、财务报告和精算工作的审核、医疗保险的定价和经验分析、分析赔付经验以检查健康险的核保效果、利润测试三、市场调查

数据的处理:基础数据的分组、使用替代数据、估计分布数据、可信度理论

数据的验证:检查原始数据、核对财务数据、复核数据是否复核要求、审核异常

数据、合理性检验

为什么要对数据进行分组?

数据的分组越细,计算结果越精确,但要耗费更多的时间,所以数据的分组程度是对时间和精确程度的权衡。

公司内部数据和行业数据各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公司内部数据优点:反映公司实际情况、较容易获得、数据质量可以通过本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进行控制;

公司内部数据缺点:数据也许可信度较低、不能反映外部环境的变化、不能反映行业的发展趋势、也许不能完全反应要解决的问题

行业数据使用时需要注意是否复核本公司的实际情况,一些宏观经济数据针对的是全体国民,而不是被保险人,需要进行合理地调整。

定义模型:确定建模的主要目的,对现有可选模型的确认和选择以及所需的修正,确认建模所需的数据、输入、假设和约束条件。

建立模型:理论模型转化为计算机可以实现的程序,并运行得到输出结果。

模型维护:运行模型、测试模型、确认模型的真实性、验证模型的一致性。

精算建模中的主要模型(产品开发与管理、责任准备金评估、资产负债管理、偿付能力管理)的基本特征:

1、预测未来现金流

2、采用随机或仿真模型

4. 精算假设

关于未来的保险事故发生率、投资收益率、费用率和保单失效等与精算工作相关的要素所设定的假设条件的总称。

精算假设概念的误解:

1已知变量

2实际的观测数据

精算假设在精算建模与精算管理系统中的重要意义:精算模型中的各个变量、参数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需要得到明确的数值或确认(即精算假设),才是真正的精算解决方案;精算假设过程对于精算管理系统的设计解决方案和结果监控两个环节都有作用,建立精算假设的过程可以看做是一个精算管理的微循环。

精算假设微循环:确定主要的变量和假设、给出假设的初始值、对假设进行检验、评估假设的重要性程度、详细的文档记录(基本描述、依据、估计方法、适用范围)、定期监控。

试举出三个隐性精算假设的例子:

1、精算师总是假设每个被保险人的生死是独立的事件

2、在保证续保的定期寿险业务中,健康状况良好的被保险人一般会有较高的退保率,精算师假设剩余保单的死亡率略高

3、万能保险定价时,精算师假设平均的保费缴费水平和账户余额,即假定所有投保人的行为是一致的

5. 模型校验与调校

校验:将模型的输出结果与观测结果进行比较以检验模型本身的正确性和准确定校验对象:模型的输入(数据、假设)、模型结构(变量、逻辑结构与计算机程序、适用范围)和模型的输出(目标对象)

调校:模型实施(上线)后根据现实情况的需要对模型进行的调校

为什么要进行模型校验和结果调校?

没有经过检验和调校的模型无法保证为决策提供有价值和可信的支持。无论是模型的校验还是调校,都是为了防止所谓的“垃圾输入”、“垃圾输出”问题。如果采用了不合适的模型,模型结果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模型的输出不合适,即使模型是正确的,结果也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方法:

损益分析方法(寿险精算师进行的李元分析,这种分析可以帮助精算师更好的了解和理解造成未来损益的各个部分的作用,通过选择不同的利源指标,精算师可以从各个角度了解产生未来损益的模式)

与实际数据、实际效果或其他可行数据进行比较的方法(模型中产生的现金流与会计系统的记录对比)

6. 沟通

主要目的:

1、获得各个利益方对解决方案的接受和认可

2、对专业术语的解释(广义线性模型)

3、促进方案的实施(就精算建议和实施方案做出清楚地解释)

4、有助于今后对方案的更新

5、使得精算专业标准更加适用

沟通的技巧:

1、从沟通对象的角度进行思考

2、对不利情形的分析,既要描述其不利的影响、也要说明存在的正面因素

3、在精算报告的开始给出一段文字,简介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结论

4、要客观地描述问题,不要情绪化

5、适用通俗的语言、不要夹杂过多的专业术语或外文单词

6、语言简介

7、适用附录进行说明

8、不要过度强调结果的精确度

9、注意信息的充分披露(会计准则和法规所要求)

列举常见的精算解决方案:

1、精算师帮助政府对未来的人口结构进行建模,进而帮助政府估计未来的医疗、养老方面的成本。

2、风险较低的被保险人可能更容易退保,而这种逆选择的退保行为会导致赔付经验多额恶化。精算师可以给予保单记录得到对这类现象的观测,然后采用统计模型估计逆选择的影响。

3、在财产保险业务中,精算师用广义线性模型找出各风险因素与平均赔付成本的关系,对不同的风险因素选择情景下的保单差异化定价。

如何判断一个精算解决方案的优劣:

在可接受的风险暴露水平下能够较好地满足目标并为哥哥利益方提供价值的方案我,具有可操作性、可执行性、可度量性。

E、监控与反馈(比例约为5%)

1. 明确监控对象

1、用敏感度测试来找到关键假设和参数。

2、关注模型中的一些隐性假设

3、需要监控依据行业经验或有线数据得到的假设和参数估计

4、监控成本过高的参数要及时放弃

2. 经验分析

请举例说明精算费用分析与会计成本核算的异同。

答:成本会计关心如何将这些费用合理地分摊到每一类产品上,精算师还要进一步分解产生各类费用的来源,从而得到产品定价模型的费用率假设,以及未来的费用现金流预测。(定期将实际的费用发生结果与定价费用假设进行比较,可以解释实际费用与预期费用的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为费用管理提供依据)

确定费用的驱动因子是精算费用分析与成本会计的最大差异。

例:比如对于一类保险产品,成本会计将发生的费用分摊到手续费、承保费用、管理费用等,精算师对于这些费用进行分析,还需要更多的数据分析和判断,根据业务流程和公司职能部门进一步分摊,将其与费用驱动因子联系起来。

费用驱动因子:代表业务规模的,能够对费用产生重要影响的指标,同时也是可以从业务统计数据中得到的指标。

主要的费用驱动因子:保费→佣金、保单数量→保单管理费用、保额→核保费用、理赔件数和实际的赔付金额→理赔管理费用、可投资资产规模→投资费用、佣金→销售管理费用、业务量(分产品)→营销费用

为什么经验分析中要包括业务组合的分析?

因为经验分析在实务中只分析非常重要的活动,所以对于不同类型业务,在分析过程中的侧重点不同。例如人寿保险业务中,理赔经验、费用率对保障类业务是最重要的经验分析内容;对于储蓄类业务,投资收益率、费用和保单的持续水平是关键因素;对于投连险,投资收益相对处于次要地位,费用因素更为关键。选择一个具体的经验分析项目,说明分析目的、内容和方法。

目的:分析每年续保的定期寿险(YRT)和均衡保费的定期寿险的死亡经验

内容:定价假设吸烟者的死亡率是非吸烟者的1.9倍

(1)YRT业务的A/E为92%,吸烟者占比25%

(2)均衡保费业务的A/E为82%,吸烟者占比75%

初步判断:YRT业务的死亡经验要比均衡保费业务差

方法:对经验数据进行分组分析,分为吸烟者与非吸烟者,发现两类业务非吸烟者的A/E均为100%,吸烟者的A/E为79%。

结论:所有吸烟者的死亡经验有所改善,而吸烟者在两组业务的占比不同导致了两组的业务的A/E差异。

3. 结果反馈

试说明如何利用经验分析的结果来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1)降低风险。如对高风险产品进行再保险处理或使用衍生产品来规避投资和流动性风险。(2)审核现有产品,开发资本需求低的新产品---对于含最低保证条款的产品只保留能够用价格来弥补资本成本的最低保证部分。(3)通过增加业务量、产品类型和销售渠道来使业务得到分散。

如何理解分离账户的投资收益分配是一种监控和反馈机制?

例如采用基金单位定价来分配投资收益,由于投资单位定价的准确性对经营的损益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需要对基金加以严格管理,如定期审核账户的投资收益与投资单位是否相符。投资单位的定价偏差每时每刻都会发生,特别是在管理不严格时。精算师应对补救行动提出建议。当投资单位定价过高时,给那些退出的投资者过多的支付,新投资者得到的投资单位就会过低。若定价过低则会出险相反的情况,这都会造成不公平或出险流动性问题。

试通过某一精算实践工作具体说明精算师在结果监控和反馈中的作用。

应用经验分析结果时,要仔细考虑备选方案的公平和公正性

作用:利用经验分析的结果,精算师可以帮助公司管理层进一步找到实际偏离预期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设计更合理的解决方案。

经验分析的结果不仅仅用于调整模型参数,还可以为保险公司的很多管理活动提供支持。

方案的筛选:通常对于经验分析结果有很多应对措施,精算师应当同客户或雇主对各种方案进行讨论并指出每个方案的优缺点。

提供业务管理的建议:

1、财务控制体系

2、费用管理

3、资本管理

4、投资收益分配

F、产品开发与管理(比例约为20%)

1. 产品开发概述

试选取某具体的产品,说明产品开发管理的循环过程。

新循环的启动:不同的管理措施都可能引发新的产品需求,例如保险责任的变动。

2. 影响产品定价的因素

试说明费率稳定对投保人和保险公司各有哪些意义?

投保人是否投保对费率的敏感度较高,一个稳定费率可以较为稳定维持住一个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而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费率稳定有利于产品的管理,在一个稳定的价格中获得稳定的利润,但随着市场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对手的价格战,精算师需要权衡费率变动给保户带来影响以及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对此做出及时的反馈,制定新的合理而稳定的费率水平来防止公司的亏损。

试列举常见的利润评价指标,分析其特点。

(1)新业务价值(Value of New Business;VNB):某个报告期间,销售的新保单在签单时的价值。一般用于新险种定价和公司的财务管理。考虑资本需求的成本,是衡量保险公司业务长期可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

(2)新业务内部回报率(IRR):将新业务产生的每年税后偿付能力盈余或者可分配盈余作为利润进行贴现,使得现值为0的贴现率即为内部回报率。

(3)加权平均的权益回报率(Weighted-average ROE):税后股东盈余除以股东权益。是保单设计和定价中的重要参考指标。

(4)利润与保费的比值

(5)利润与资产的比值(ROA资产回报率):包含一个目标利差,有助于公司在该产品中平均自留了多少利润。

(6)利润与风险保费的比值:将利润和业务风险联系在一起。

(7)收支平衡年:累积的利润首次由负值变为正值,而后一直保持正值的保单年度。

(8)新业务压力:首年可分配盈余或者其与保费的比值。业务线与产品可行性评估的一个组成部分,用于估计公司为开展新业务需要多少资本。

3. 产品开发的模型与假设

请简述宏观定价法和传统定价法的差别。

传统定价法:净保费加成法、资产份额法

宏观定价法:以业务规划为基础的定价过程(根据总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始终以总利润作为判断产品本身及其价格优劣的标准)

差别:宏观定价法改进了决策过程,能够最大程度上使价格达到最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业务部门和精算部门的冲突,使它们之间的利益趋于一致。

影响产品定价的假设都有哪些?请说明如何影响产品定价?

(1)死亡率:是衡量承保标的损失分布的重要指标。

(2)利率:作为保单持有人未来的收益率,影响着最终产品实施后的盈利水平。(3)退保率:影响公司现金流、资产负债管理,若实际与假设偏离较大,对整个公司业务的稳定会产生重大的破坏。

(4)费用率:费用在整个保费结构中占有较大比例,且与保费、保额、保单数等因素相关联,较为合理的费用率假设,不仅使得产品价格合理,还能在定期对其进行费用分析,为公司的费用管理提供判断依据。

(5)佣金:公司试图平衡对销售中介的吸引力和为投保人提供价值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定价过程。从公司角度看,佣金支出是对成功的初始销售和后续业务维持的回报。

(6)件均保额

(7)红利水平:需要考虑公司的分红政策以及客户的心理预期。

(8)万能结算利率

(9)赔付率

(10)税收及相关监管费用

4. 产品管理

请简述产品监控与反馈的重要性。

监控是为了比较目标变量的实际值和预测值,找到使两者不一致的所有原因,并根据分析结果修正模型或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一个产品在开始投放市场后,即使能够很好的符合开发时的预期,但真实的市场环境也可能很快就偏离了理想状态,所以在产品管理过程中,需要持续对产品及其市场表现进行监控,并重复评估。

请简述产品开发管理的步骤。(P133)

(1)制订产品战略和产品计划阶段

(2)创意及可行性分析阶段(作为构思存在):精算部保证产品的财务可行性;销售管理部评估市场特点;IT部门评价公司运营系统是否能够保证新产品开发,并充分评估成本和时效性问题;和保人员对风险进行分类与产品人员确定荷包标准。优化产品特性。

(3)产品实现及发布

合同条款的编写、定价、营销、宣传、核保和再保险计划

产品定价:产品开发团队初步拟定产品特性,并注明由高级管理人员或董事会设定的利润标准,使用数学或统计技术建立模型,按照产品特性,对未来成本作出估计,考虑利润和不确定性,最后为产品定价,对价格进行利润测试,预测该产

品最可能的未来现金流,并测定每个关键假设的利润敏感性,选定产品设计和费率方案,确定该产品的资本需求量,向高级管理人员或董事会提交报告。(4)产品推广及后续管理:定期、不定期地进行产品回顾。

G、负债评估(比例约为20%)

1. 负债评估概述

负债评估目的:(取决于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1、公司公开财务报告

2、监管和偿付能力报告

3、公司内部管理报告

4、保单红利分配方案

5、现金价值

6、负债转移

其他作用:揭露了公司潜在风险,给公司的决策提供支持

假如你是一家寿险公司的评估精算师,公司在当年刚刚成功退出了一款分红产品,年终时,你需要对这款新产品进行负债评估,说明你的评估流程及主要工作。假如你是一家寿险公司的评估精算师,公司开发了一款新的投资连结保险产品,该产品承诺满期保险金给付为满期时投资单位账户金额和历史积累保费(不计利息)两者的最大值。请说明你讲如何评估该满期保证,并列出主要步骤。

1、分析负债评估的目的及利益相关者的要求,确定评估的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

2、收集与模型点和假设相关的数据

3、根据评估目的及相关目标,选择负债评估模型。(确定模型(公式法、现金流计算法)、随机模型)。考虑因素:负债特征(不确定性)、监管、职业规范及同业做法、评估目的、数据和假设、内部资源、评估方法的连续性。模型检验:模型点检验、对比分析法、结果合理性验证、回测验证。考虑风险:风险调整的现金流、或有准备金附加、风险调整的折现率。

4、根据模型结构,确定需要的假设

5、运行模型,获得一定假设基础下的计算结果

6、在其他假设基础下运行模型,分析计算结果对不同假设参数的敏感性

7、对模型及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验证

8、考虑模型和计算结果是否达到评估目标及其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9、考虑并比较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案

10、形成最终评估报告,反馈评估结果,并对评估流程进行持续监控和改进2. 数据

为保证负债评估数据的质量,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对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合理性进行检验,其验证方式依赖于数据本身、数据来源和数据使用目的等。主要的验证方法有:连续性验证(以上期末数据及本期变动数据为依据,对本期末数据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进行验证)、一致性验证、完整性验证、异常数据的检验

3. 负债评估模型

列举寿险和财产险产品中提供的保证和期权。

万能保险的最低保证利率和最低死亡给付保证、一些保险合同提供的保证退保现金价值选择权(房贷险)

净保费法的优缺点。

优点:比较简单,计算速度较快。

缺点:只考虑死亡率和评估利率,不灵活全面。

4. 评估假设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呈现出不断降低的趋势,在设定假设时,如何反映这一趋势。

收集相关的历史数据进行经验分析,以其结果为基础,考虑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之间的差异,确定未来估计假设,例如假设为每一年龄死亡率的改善趋势为每年为固定比例递减,建立改善模型。当确定该假设后,对假设进行持续监控和更新。从负债评估角度出发,分别说明公司经验数据、行业数据、国家统计数据的优缺点。

与公司特征相关的负债评估假设,需要对公司历史经验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到,例如各家公司的费用结构和费用水平不同,应设立相应的费用率假设。但公司历史数据未必质量较高且充足,是否能以此得到可靠结果。行业数据、国家统计数据在无法获得可靠的公司经验数据的情况下市有效地补充。

5. 结果分析及监控

1、变动分析:体现了从评估期初到评估期末的负债评估结果变动情况,可以帮助报告使用者理解评估数据、模型及假设变动对结果的影响。

2、合理性分析

3、假设敏感性分析:评估假设对评估结果的影响程度,确定负债评估假设参数的边际水平,理解最终结果的不确定性及可能的范围,找出关键假设并辅助其决策过程。

4、评估结果反馈

5、形成评估报告

H、资产负债管理(比例约为10%)

1. 资产负债管理概述

谈谈你对资产负债管理目标、风险容忍度和限制条件的认识。

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不是最小化甚至消除风险,而是在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相关限制条件范围内,实现既定的目标。

1、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在合理的及格水平上提供保险产品、为股东创造合理的利润、保持资本充足并在长期内维持偿付能力。

2、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

风险偏好是一定的时间内公司为了实现目标而愿意承担的总体风险,反映了公司对于风险承担的总体态度。

为了公司各个级别的决策都满足总体风险偏好的需求,需要将风险偏好划分为各个层级进行决策时可以参照的执行标准(风险容忍度)。量化的形式,利用风险价值的概念,即通过设定重要财务指标在一定臵信水平下的风险价值标准作为风险容忍度的数值衡量。

3、限制条件:来自于监管机构的规定、评级标准的影响以及保单持有人的期望。

2. 资产负债管理模型

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技术和方法有哪些?

1、缺口分析方法:在一定考察期间内,度量保险公司利率敏感性资产同利率敏感性负债之间的绝对差异。(适用短期,且假设了利率对各种资产负债影响相同)

2、现金流匹配方法:通过构造适当的投资组合,使每一时期从投资组合获得现金流入与该时期约定的负债现金流出在时间和数量上保持一致,规避利率风险。

3、免疫:一种用于管理利率风险的办法,其主要思路是匹配资产和负债利率的敏感性,使盈余不随着利率的变化而减小。构建免疫投资组合(资产和负债的久期相同;资产的现值大于负债的现值;资产的凸值大于负债的凸值)。凸值:债券价格随利率变动的变化速度。

4、风险价值:对于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风险价值VaR为在一定概率水平(臵信度)下,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价值在未来特定时期内的最大损失。

Prob(ΔP

5、情景分析法:确定性情景分析、随机情景分析

6、动态财务分析(DFA)方法:对公司未来生存环境和营运结果进行模拟,显示公司营运结果如何受外部环境变动和内部战略决策变动的影响。(初始条件、经济情景模型、财务计算器、优化方法、结果)

建立资产负债管理模型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其模型结构包括负债模型(涉及的假设包括死亡率、重疾发生率、退保率、费用率、投资收益率等)、资产模型(预测债权、权益资产和贷款等投资资产的利息和满期收入、权益类资产的红利等现金流项目,以及各种资产在未来各期的账面价值、市场价值和久期等)、资产负债策略模型(备选资产清单、未来各年各项资产的目标配臵比例、资产买卖规则)、经济情景模型(利率、通货通胀率、股指、房地产价格指数和汇率等)、财务结果及优化调整过程(备选策略:筛选)。

3. 资产负债管理结果的监控

如何在资产负债管理的框架下进行投资管理?

基于模型点对投资现金流进行预测(以债权未来现金流的预测为例,其模型点的项目主要包括:债权在评估时点的面值、息票率、账面价值、市场价值、评估时点到满期的时间、评级、会计分类等信息。根据这些模型点信息可以对债券未来息票和满期金额进行预测。)

制定投资策略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备选资产清单(分类、期限、信用评级、票面价值、息票率、市场价值)、未来各年各项资产的目标配臵比例、资产买卖规则(买入资产规则(评级、流动性、久期、到期期限等方面的要求和各项指标的优先顺序);卖出资产规则(排序指标:剩余到期期限、久期、资产评级、市场价值、未实现盈余或损失))。

傅鼎生民法总论笔记

学习民法的方法: 一、从概念着手,把握含义。 1.不望文生义 2.了解定义的源头:法律不会为每一个现象都作规定,以定义可以推出。 3.辨析疑似,分清异同:每个概念都对应一定的制度。概念混淆等于制度混淆。 例: 出生:产妇生下死胎,不为出生。为何? 母亲生下活婴,入暖室三月,死,单位以其未有户口而不予报销费用,公安局以其已死而不予上户口。 母亲难产而死,婴儿随后死亡。则母亲之遗产由婴儿继承。若婴儿先于其母死亡,则母亲之遗产由其父母继承。 “意思表示”:内心追求某种法律后果的表示,而非单纯的内心表露。 代位继承与转继承;代理与代表。 二、把握每一项制度,掌握制度为何产生。既要把握“然”,又要把握“所以然”。 例:继承关系中,死亡顺序。一家三口,丈夫甲,妻子乙,子丙。甲有父,乙有姐。若一家同时遇难死亡。若死亡顺序为:甲、乙、丙,则遗产由甲之父继承,若死亡顺序为甲、丙、乙,则由乙之姐继承。 若无法证实死亡顺序或确系同时死亡,则认定没有继承人者先死。 为何如此规定? 答曰,若不如此规定,则会发生全部死亡后财产无人继承的情况。法律规定,财产无人继承,则作为国家财产。如此规定,表明国家不要私人遗产。 三、善于融会贯通,把握体系。 第一章 民法的地位:基本法,效力仅次于一级大法——宪法的一种二级大法。对民事领域进行抽象、一般的规定。 民法的语源:源于古罗马“市民法”,但大量制度源出“万民法”。公元3世纪之前,市民法调整罗马公民间关系,万民法调整涉外关系(被征服者亦为外人,即使生活在罗马土地之上)。万民法更客观的从商品交易的特征出发,从客观经济规律出发,摆脱了市民法本土、等级、宗教的羁绊。 汉语语源:日本之《民法》,清朝之《民律》,民国之《民法》,新中国尚未制定。 民法的概念: (1)民法的调整对象:平等主体间人身关系,财产关系。 平等主体: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国家(在某些法律关系中) (2)定义:调整平等主体之间人身关系、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解:财产的条件: 一、具有效用(使用价值) 二、具备稀缺性 三、能为人所支配、控制 四、具有合法性 (3)民法的特征: 1. 调整平等主体间社会关系:甲.调整社会关系。乙.调整平等关系。 2. 调整人身关系财产关系:涵盖了一切关系。 3. 凡调整如上关系者皆为民法:即调整以上一切制度。 民法调整的对象之种类:

《宪法学》第二章 课堂笔记

吉大《宪法学》第二章宪法的产生和发展课堂笔记 ◆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 重点掌握宪法产生的条件、宪法发展的趋势、新中国宪法的制定与修改。了解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产生情况、旧中国的立宪情况。 ◆知识点整理 一、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近代宪法的产生条件 1、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是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2、政治条件 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实现对社会的统治,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3、思想条件 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与人权等宪政思想观念的出现,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条件。 4、法律条件 法律部门划分的出现、法律部门的增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是宪法产生的法律条件。 (二)近代宪法的产生过程 1、英国宪法的产生 (1)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最早出现的宪法是英国宪法。 (2)资产阶级同封建贵族妥协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特点。 (3)英国没有形成统一的完整的、书面的宪法典。 2、美国宪法的产生 (1)美国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成文宪法的先驱。 (2)美国宪法确认了人民主权和有限政府的原则,权利分立与制衡原则,联邦与州分权原则,文职人员控制军队的原则。 3、法国宪法的产生 1789年法国的《人和公民的权利宣言》,简称《人权宣言》,是世界宪政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宪法性文件。法国国民议会于1791年制定的法国宪法是法国第一部宪法,也是欧洲第一部成文宪法,这部宪法确立的却是君主立宪制,它以人权宣言作为它的序言。 法国现行宪法是1958年宪法。从1791年宪法到1958年宪法,法国共制定了15部宪法,法国因此也获得了“宪政实验室”的美名。法国宪法的发展是和其激进的暴力式的革命过程有关。 (三)宪法的发展 1、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 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经历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和帝国主义时期两个发展时期。 自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至19世纪末,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资本主义各国仿效英美法等过的模式制定了宪法。普遍确认了“人民主权”、“天赋人权”、“权力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基本原则。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在这一阶段,反映了垄断资产阶级的要求,维护国家集权,扩大行政权力,削弱议会作用。 2、社会主义宪法的发展 1918年《苏俄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3、当代宪法的发展趋势 (1)宪法类型上的发展趋势 社会主义宪法必然会取代资本主义宪法。 (2)宪法形式上的发展趋势

2007年10月江苏自考27869经济学基础真题试卷

2007年10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7869经济学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A.人民群众同三座大山之间的矛盾B.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D.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为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 ) A.经济体制改革上来B.经济效益的提高上来C.现代化建设上来D.对外开放上来 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 )A.多种所有制经济B.混合所有制经济C.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D.私有制经济 4.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 A.主要体现为量的优势B.主要体现为质的提高C.主要体现为有竞争力D.主要体现为控制力上 5.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应当与( ) A.按需分配相结合B.按要素分配相结合C.大体平均分配相结合D.按年龄和性别分配相结合 6.市场经济的激励方式以( )A.强制为主B.劝说为主C.交换为主D.刺激为主 7.在市场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市场是( )A.生产资料市场B.资本市场C.劳动力市场D.土地市场 8.预算线绕着它与横轴的交点向外移动的原因是( ) A.商品x的价格下降了B.商品Y的价格下降了C.商品x和Y的价格按同一比率上升了D.消费者的收入增加了 9.引起一条既定需求曲线上点的位置移动的因素是( )A.消费者的收入B.消费者的偏好C.商品本身的价格D.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 10.如果甲商品价格下降引起乙商品需求曲线向右移动,那么( ) A.甲、乙商品是互补商品B.甲、乙商品是替代商品C.甲为低档商品,乙为高档商品D.甲为高档商品,乙为低档商品 11.某商品市场的均衡价格为10,实际价格为8,则市场将出现( ) A.供不应求,价格上升B.供不应求,价格下降C.供过于求,价格上升D.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12.当出租车租金上涨后,对公共汽车的( )A.需求增加B.质量要求不变C.需求减少D.质量要求降低 13.某消费者对商品x的渴求强于商品Y,原因是( ) A.商品x的价格较低B.商品x较紧缺C.相对而言,商品x有更大效用D.商品x是满足精神需要的 14.需求弹性的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一般来说,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的绝对值( ) A.等于零B.等于1 C.大于1 D.小于1 15.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固定成本( ) A.在开始时下降,然后趋于上升B_在开始时上升,然后趋于下降C.一直趋于上升D.一直趋于下降 16.产量为零时仍然需要支付的费用,称为( )A.隐性成本B.固定成本C.私人成本D.社会成本 17.为了能够促使各种生产要素用于最佳途径,做到资源的最佳配置,决策者必须认真考虑( )

经济学原理笔记整理(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效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 任何一个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理性人最终的选择必然使得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第十章:外部性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如果没有市场失灵,竞争市场的结果是有效率的,即最 大化了总剩余(包括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外部性(是一种市场失灵):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由于自利的买卖者忽略其行为的外部成本或收益,有外部性时,市场结果是没有效率的。政府行为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即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公共政策能够提高效率。 负外部性的例子:空气污染,狗叫,邻居吵闹,噪声污染,二手烟,驾车时打电话对路人不安全 市场均衡,最大化了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 供给曲线,表示私人成本,卖着直接承担的成本。需求曲线,表示私人价值,对于买者的价值(也就是支付意愿)。 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成本。外部成本:对旁观者负外部性影响的价值。 外部性内在化:改变激励,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征税=社会成本 当市场参与者必须支付社会成本时,市场均衡=社会均衡。 正外部性的例子:接种预防传染病的疫苗,研究创造知识,教育(减少了犯罪和改善了政府)。存在正外部性时,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私人价值(对买者的直接价值)+外部利益(对于旁观者的价值)。 社会最优数量是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 补贴=外部利益 如果存在负外部性,市场生产数量大于社会合意的数量。征税。 如果存在正外部性,小于。补贴。 技术政策:政府干预经济旨在扶持增进技术的企业。 专利法,技术政策的一种,对个人或公司创造发明的产权予以专利保护。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命令与控制政策:直接管制。限制排污,强制使用某项技术。 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向私人决策者提供由他们自己来解决问题的激励。矫正性的税收和补贴,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 矫正税:旨在引导私人决策者考虑负外部性引起的社会成本的税收。庇古税。理想的矫正税=外部成本。 对于正外部性的活动,理想的矫正补贴=外部利益。 矫正性的税收和补贴,使私人激励和社会利益结合,使私人决策者做决策时考虑行为的外部利益和外部成本,使经济向资源配置更有效率的方向移动。 不同企业削减污染成本不同,有效率的结果:减排成本最低的企业减少最多的污染。 污染税是有效率的: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减少污染,进而减少税收负担;减排成本高的企业更愿意支付税收。 管制是无效率的:需要所有企业都减少一定数量的污染。 矫正性税收对环境更有利:给企业激励,只要减污成本低于税收。而管制没有给企业继续减 排的激励。 汽油税,消除三种负外部性:拥挤,车祸,污染。

朱庆育民法总论笔记

第一章民法基础 第一节民法的概念 一、民法的起源 自然法适用于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万民法是人类一体适用的法律,市民法则是专属罗马市民的法律。 有学者主张,翻译为市民法,以此传达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野的观念,同时表达对于私权神圣的尊崇。但可能会将原意中的身份立法含义带入啊,这是不应该的。 二、调整对象的学说 苏联民法认为民法是调整一定范围的财产关系和与此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法律,两个一定理论。 佟柔认为是调整社会主义商品关系。 三、公法与私法 利益说隶属说主体说 利益说:乌尔比安提出公法事关罗马国家秩序,私法则涉及个人利益,但是社会保障法等公法实际上是关于个人利益的。而一些亲属法则关乎伦理,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另外以利益为判断标准,可能会导致一切法律皆公法。比如说德国纳粹的法律理论宣称,所有法律均是实现人民共同利益的工具,因此私法亦是关乎公共利益之法,与公法别无二致。 隶属说:认为公法法法律关系中,主体地位具有隶属性,但是它有不足,因为像一些看似平等的,其实它是公法,比如说国际法,像一些看似部平等的,它却是私法,比如说父母与未成年子女之间存在的隶属关系,它并不平等,但却属于私法主体。

旧主体说认为主体只要一方当事人是公权力人,那就会形成公法关系。 新主体说融合了融合了隶属说和旧主体说,当公权力者以公权力担当人的面目出现时,形成公法关系,否则即为私法关系。随着时代的进步,提出了第三法域的主张,即将劳动法经济法婚姻法等一些经济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社团法以及一般交易条件法归入第三法域,其共同特点在于当事人对于法律关系的建立受到约束,但自由度较之公法领域为大。 卡尔森则主张公法私法一元论,也就是说公法和私法的区别仅仅只在于创制方式不同,但本质上它作为一般规范都是国家意志的产物。因此公法和私法具有一元性。 *民商合一还是民商分立? 作者认为民商合一虽然是立法趋势,但并不一定适用于本土,因为我国的市场准入条件是很苛刻的,所以不应该说商人地位已经不再特殊,把理想当做现实,民商合一会导致将民法人与商法人等量齐观,从而提高民法人的注意义务的结果。一方面成为商人,需要克服层层的法律与行政障碍,另一方面又以商人的行为标准加入民法人,这样的民商合一并不可行,同时也会影响具体规范的设置,比如合同法196条和合同法211条一个规定了借款合同需要付息,另一个规定了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是如果没有明约定利息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那就不支付利息。前者其实是一个商事规则,后者则是一个民事规则,其实是将民法规则变成了一种特别法。 第二节民法总则编 *总则公因式的提取 法律规范虽然事关生活关系,但并非意在描述生活关系,而是为生活和关系提供特定的规范评价,它的逻辑结构包括构成要件与法律效果两部分,那么公因式的提取标准或者是法律效力或者是构成构成。如果采用法律效果标准,那么会导致关于法律效力的规定汇集成总则。分则则规定各项具体的构成事实的结果。德国民法典的总则编,则采用了双重标准。

宪法笔记

宪法学绪论 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研究对象:宪法现象(本国宪法、外国宪法、比较宪法学) 范围:基本理论、宪政制度、宪法规范、宪法实践 二、宪法学的产生和发展 19世纪传入 三、研究和学习宪法学的意义和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分析、比较分析 第一章宪法的概念 第一节宪法定义 一、宪法定义多样性的原因 1、词源 2、各国宪政观念和制宪历史的区别 3、各国政治环境的差异也导致对宪法认识的不同 4、特殊的法律思维方式和法律逻辑方法 二、中外学者关于宪法定义的表述 1、看作是分配、限制权力的规范 2、作为规定国家体制和机构的职能 3、直接视为政治规范 4、我国学者从逻辑意义上的阶级角度分析认为宪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 的根本大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 三、合理的宪法定义 宪法是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国家和公民以及其他社会主体之间基本社会关系的国家根本大法。 第二节宪法的特征 一、宪法的内容最重要(规定一个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1、涉及面广泛 2、从原则、宏观上调整(普通法律从具体、微观上调整) 二、宪法的效力最高 1、高于一切普通法律(立法依据和基础,不得相抵触否则无效) 2、高于任何组织和个人(根本行为准则) 三、宪法的创制程序最严格 1、特殊的修宪提起主体:全国人大常委会或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 2、特殊的制宪和修宪机关:不同于一般立法权(主权行为/职能行为) 制宪或修宪机关的绝对多数通过:全国人大2/3以上多数通过3、特殊的通过和批准程序{ 全民公决 4、特殊的内容和时间限制

第三节宪法的本质 一、有关的几种理论 1、神意说 2、共同意志说 3、阶级意志说 二、资本主义宪法本质的揭示 1、阶级斗争的结果和总结 2、集中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国家意志 3、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是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对社会主义宪法本质认识的发展 我国宪法本质是全体公民共同意志的集中反映 第四节宪法的分类 一、传统分类 1、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成文/不成文) 2、适应性程度(刚性/柔性) 3、制定主体 (钦定、民定、协定) 二、马克思主义分类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三、其他分类 1、形式方面(现代/古典、长/短、单一文件/复式文件、有序言/无序言、有标题/无标题) 2、实质方面:实施效果:规范性、名义性、标签性 创制来源:原始、派生 第二章宪法和宪政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宪法与宪政的概述 一、宪政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以权力制约和人权保障为基本内容并体现法治精神的宪法在国家的实际生活中充 分实施所形成的现实的民主政治体制 2、特征:(1)优良的宪法是宪政实现的前提条件 (2)宪法至上是宪政实现的基本途径 (3)权力受到限制,建立有限政府是宪政的基本精神 (4)人权得到保障是宪政的核心 (5)稳定的民主政治是宪政的保障 二、宪法与宪政的关系—理想与现实、规范与实践 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宪法有效实施的一种状态 第二节西方宪法与宪政的产生和发展 一、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宪政形成的历史条件 1、社会经济条件: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是经济基础 2、政治条件: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是政治基础

经济学基础27869复习资料

经济学基础27869复习资料 经济学基础复习资料题 试卷结构:1、单选题(25--30题×1分=25--30分);2、填空题(10题×1分=10分);3、名 =15分);4、简答题(5题×5--6分=25--30分);5、论述题(2题×10词解释(5 题×3分 分=20分)。 一、选择/填空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B )P3 A.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设想到的 B.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经历的一个特殊 阶段 C.是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经历的一个共同阶段 D.是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意味着经济处于不发达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底子薄。 P3 4、在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的政治报告中,党中央提出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P4 5、从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开始,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一阶段将持续到我国实现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至少需要经历 100年左 右的时间。P4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依据是( C )P4 A、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设想B、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 C、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之社会主义改造过快过急 D、人 类社会发展形态的演变规律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较低的生产力水平和薄弱的经济基础 ;而终点是发达的社会主义强国。P5

8、生产力水平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基本的经济特征,也是所以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原因。P6 9、在市场竞争中,作为市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地位、权利都应该是平等的。P7 10、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P8 11、1985年我国首次出现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P9 12、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建设,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1 是全党、人国人民的根本任务和工作重心。P10 13、改革开放的具体政策措施的正确与否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生产力标准是基础。P11 14、通常人们把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统称为生产资料的“经营权” 。P15 15、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本形式主要有私有制和公有制两种。P15 16(广泛存在于商品经济社会各个阶段上,但从未成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一种私有制形式是( A )P16 A(个体小私有制 B(资本主义私有制 C(奴隶主私有制 D(封建地主私有制 17、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公有制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原始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P16 18、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最根本的区别就是集中的表现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区别。P16 19(评价一种所有制形式是否优越,唯一标准就是看它( C )P17

经济学学习笔记

西方经济学基础知识笔记 第一章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经济学的产生 1.稀缺性:是相对人的欲望而言的,是指人们的欲望总是超过了能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时状态。一方面,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另一方面,这种资源的有用性,即可以满足人类的欲望。 2.选择:研究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来更有效的满足人类欲望。 具体内容包括:(1)如何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2)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3)如何选择满足欲望的方式;(4)在必要时如何牺牲某些欲望来满足另一些欲望。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人们才需要研究如何把有限的资源有效的在社会中配臵。 二、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边界 只要资源是稀缺的,并且只要人们对于稀缺资源的使用进行选择时,就必然会产生机会成本: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把该资源投入某一用途以后所放弃的任何其他用途所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认识机会成本的意义: 三、经济学的分类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1.研究对象:家庭、厂商等经济个体单位——全国经济活动+国与国之间 2.基本假设:充分就业(稀缺性)——不具有稀缺性,短期有失业现象3.研究方法:个量分析方法——总量分析方法 4.主要目标:效用最大,利润最大——全国福利最大 5.重点理论: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和成本理论、市场理论、生产要素报酬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货币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理论 联系:一方面,微观是宏观的基础;另一方面,微观与宏观实际上是整体和构成整体的个体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第一节需求 一、需求的概念 (一)需求的定义:在某一特定的时期(或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在各种价格下其所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二)需求的表达方式: 1.表列法:指一个消费者在特定的时间内,对某商品在不同价格下所形成的需求量的表列。 2.需求曲线:根据需求表中商品的不同价格-需求量的组合,在平面坐标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 3.需求函数: (三)需求规律 二、需求的影响因素 (一)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二)商品本身的价格(三)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四)预期

2011金可可民法总论课堂笔记

2011金可可民法总论课堂笔记 2011金可可民法总论课堂笔记(第一周)绪论 案例一:同学想在四期的蛋饼摊上买一个蛋饼(注意:这是一场同学与老板,蛋饼与饭团之间的混战~~~) ” 1、同学:“老板,买一个蛋饼。”老板:“好嘞。 Q:同学与老板就蛋饼的买卖合同是否有效成立, 法条援引:《合同法》13、21、25、130条 合同法第13条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的方式。 第21条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 第25条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 买卖合同是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第130条合同。 本案中,同学:“老板,买一个蛋饼。”是要约,老板:“好嘞。”则是承诺(其内容与同学的要约内容一致),并且该意思表示到达了对方,承诺生效,因此,同学与老板就蛋饼的买卖合同有效成立。 2、老板将蛋饼做好之时,谁对该蛋饼拥有所有权, 法条援引:《物权法》第30条, 物权法30条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实行为设立或者消灭物权的,自事实行为成就时发生效力。 本案中,做蛋饼的原料都属于老板,老板做蛋饼的行为属于事实行为,当蛋饼做好时,该事实行为成就,因此,此时老板对该蛋饼拥有所有权。 3、(1)老板将做好的蛋饼放在手中,对同学说:“同学,你的蛋饼。”此时,蛋饼的所有权归谁,

法条援引:《合同法》第133条 合同法133条标的物的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转移,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本案中,老板此时占有蛋饼,对其拥有完全的控制,且此时还没有将它交付给同学,所以,此时老板对该蛋饼拥有所有权。 (2)同学伸手去接蛋饼,此时老板与同学各执蛋饼的一端,问此时蛋饼的所有权归谁,(有必要吗。。。) 此时,老板与同学对该蛋饼共同共有。 (3)老板放手,同学一人抓着蛋饼,此时蛋饼的所有权归谁, 此时,老板已将蛋饼交付给了同学,蛋饼脱离老板的控制,同学占有该蛋饼,所以此时同学对该蛋饼拥有所有权。 4、老板问同学要4元,同学说:“不对,去年我来这里买只要3元。”老板说最近物价涨了,同学说:“不对,现在这附近其他的蛋饼摊上一个蛋饼也只卖3元,怎么就你的涨了,”老板说我就是涨了,你能怎么样~老板与同学争执不下。请问此时同学应付3元还是4元, 法条援引:《合同法》61、62-2条 合同法61条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合同法62条就有关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适用下列规定: (二)价款或者报酬不明确的,按照订立合同时履行地的市场价格履行;依法应当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按照规定履行。

宪法学笔记大全

第一节宪法的概念 一、宪法的定义 古代中外典籍和立法中所称的宪法,均指一般的法律和典章制度,且多含刑法之意,或者是指法律的公布。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并取得国家政权后产生的,是规定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基本原则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是反映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二、宪法的法律特征 1. 在内容上,宪法规定着一个国家有关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一些根本、重大的问题。包括国家性质、政治制度、国家结构形式、社会经济文化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构的组织系统、职责权限、工作原则和制度。 2.在法律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包括两层含义:(1)宪法在国家整个法律体系中处在最高地位,与普通法律相比较,其效力最高。(2)宪法是一国之内所有组织和个人的最高行为准则,也是人们进行各项活动的依据和基础。 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较普通法律更为严格。我国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严格的程序是为了确保宪法的相对稳定性,以维护它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宪法的实质 宪法是阶级斗争中各种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表现,也可以说宪法是现实政治的反映。 1.从宪法产生的过程来看,它以阶级斗争为先导,经过了阶级斗争之后由取得胜利并掌握政权的阶级来制定。 2.从宪法的内容来看,它是阶级斗争胜利成果的记载和总结。 3.从宪法的发展变化来看,它是随着各个时期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 四、宪法的分类 1.宪法的形式分类 (1)按宪法是否具有统一书面文字形式为标准,可分为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2)宪法的修改是否必须遵循特定的程序为标准,可分为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3)按制定宪法的主体不同为标准,分为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和协定宪法。 2.宪法的实质分类 马克思主义宪法学者运用阶级分析的分法对宪法所作的科学分类,即以宪法的阶级本质为标准,将世界各国的宪法分为主义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两大类。 第二节宪法规范的特点 一、宪法规范的含义 法规范或称宪法规则,是法律规范的一种,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确认的用以调整国家生活中基本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 三层意思:(1)既然由同家制定或确认,那就能以国家的强制力保证施行;(2)所谓基本社会关系则是指国家生活中涉及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社会关系;(3)作为行为规则,它既然明确指示人们应当怎样做或者不能怎样做,那么宪法主体便负有服从和遵守的义务。 二、宪法规范的主要特点 1.宪法规范的原则性

江苏自考真题试卷-27869经济学基础0910

通知:自考大专《经济学基础》答案已公布 2009年10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27869经济学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 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论断的提出时间是( B ) P.2 A.1979年B.1987年C.1992年D.1997年 2.在我国现阶段的外资经济中,以契约式经营的企业是( B ) P31 A.中外合作经营企业B.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C.外商独资企业D.“三来一补”企业 3.人类历史上公有制的形式主要有几种?( B ) P16 A.一种B.两种C.三种D.四种 4.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形成于(A ) P 31 A.80年代初期8.70年代初期C.60年代初期D.50年代初期 5.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结构是( C ) P 36 A.全社会通行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 B.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同时起作用,不分主辅 c.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D.按生产要素分配为主体 6.下列费用中,不能看作是你上大学的机会成本的是( C ) P57 A.因为你上大学而损失的打工所得B.因为必须听课而损失的休息时间 C.住宿费和餐费D.你必须缴纳的学费 7.当前,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最大制约因素已转到( C ) P228 A.产品市场空间狭小B.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C.政企难分开D.政企已分开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 A ) P 10 A.大力发展生产力8.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C.坚持改革开放D.以阶级斗争为纲 9.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最根本的区别集中表现在( D ) P 16 A.市场繁荣程度B.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 c.按劳分配还是按资分配D.社会主义公有制与资本主义私有制 10.资本是( D ) P73 A.货币B.实物 c.生产资料D.能给所有者带来增值额的价值 1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竞争中的各市场主体,( D ) P 61 A.国有经济应处于优先地位B.民营经济应处于优先地位c.外资经济应处于优先地位D.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地位、权利都应该是平等的12.目前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包括( B ) P26

曼昆《经济学原理》笔记

曼昆《经济学原理》汇总 第一章 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 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做出决策的时候人们不得不在不同的目标之间做出取舍) 2)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比如读大学,要考虑到不能工作带来的工资损失) 3)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比如应该读到什么时候才能拿到最好的工资,博士,硕士呵呵) 4)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比如去超市买东西很便宜,于是我们去买,结果买了很多的不需要的东西,反倒花了更多的钱) 经济相互交易的三个原理: 5) 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想想如果没有贸易,我们还处于自然经济的状况,那么我们需要做所有的事情,需要去做冰箱,彩电……不可能吧。没有贸易就没有竞争了,那么我们就可能在某一领域被人们垄断,想想封闭的中国,我们可能不能得到很多的先进的科技,但是我们现在和很多的国家贸易,这样我们可以享用更多的先进的技术) 6)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这个东西从我学过的邓小平理论当中可以反复地看到,无形的手,价格!) 7) 政府有的时候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我们需要政府来维持这个社会的治安……,抄一句:促进效率和促进公平〈尽管很多的时候他们是一对矛盾,有的时候政府也不一定能做到这一点〉市场失灵)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的三个原理: 8)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就是劳动生产率,你工作一个小时,那么你能够创造出多少的财富。那么我们要提高生活水平,我们就需要去得到良好教育,现在我就在这么做,呵呵,拥有生产工

具——我现在需要一台电脑,速度要快些,屏幕要液晶的更好,以及获取最好技术的机会——这我需要向导师和图书馆,师兄多多请教了,还要自己去争取机会!)

焦洪昌《宪法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 宪法的基本理论(上)【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笔记和典型题详解 第一章宪法的基本理论(上) 1.1 复习笔记 一、宪法的概念 1.宪法的语称 (1)中国古代宪法的含义 a.国家的法律、法令或制度,如《国语?晋语》中的“赏善罚奸,国之宪法”; b.效法、法令的公布、法律的实施等,如《周礼?秋官?小司寇》中有“宪,刑禁”。 (2)西方宪法的含义 在古希腊,宪法是法律的一种,是指有关城邦组织和权限的法律,类似当今的组织法。 2.宪法的界定 (1)实质意义的宪法 实质意义的宪法是从法律规范的内容来界定宪法的。 ①实质意义的宪法亦可被称为广义的宪法,它能解决诸如“英国没有宪法”这样的问题。 ②实质意义的宪法,其范围往往较为广泛,从比较法的角度看,包括成文宪法、威斯敏斯特模式的宪法性文件、独立于宪法文件本身之外的具有根本性质的宪法性法律、普通法系或大陆法系宪法判例以及因历史或传统而形成的宪法惯例。 (2)形式意义的宪法 形式意义的的宪法是根据宪法作为法律的形式特征来界定宪法的,即宪法是指其制定和

修改程序异于普通法律,并在效力上高于普通法律的成文法典。 3.宪法的形式特征 (1)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异于普通法律 ①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机关不同于其他法律。宪法的制定机关也称制宪机关,制宪机关一般为一个专门机构,如制宪会议、制宪议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等。我国在制定1954年《宪法》时也曾专门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 ②宪法的通过和修改程序不同于其他法律。宪法草案及修正案的通过程序比普通法律严格。我国《宪法》第64条第1款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2)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①宪法的效力高于普通法律,普通法律的规定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 ②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的根本行为准则。 4.宪法的实质特征 (1)宪法的实质特征 主要表现在,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在内容上涉及国家重要机关的组织、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等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2)宪法的实质内容 ①对基本人权的保障 关于公民权利保障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是,应当处理好多数主义和弱势主义之间的关系。传统的公民权利理论认为,民主就是多数决定,公民权利就是保证多数人能够享有和少数人相当的权利,然而在民主观念已深入人心的现代社会,保护少数派尤其是易受歧视的弱势群

宪法学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与发展笔记

第二章 第一节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近代宪法的产生条件 (1)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是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2)政治条件: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实现对社会的统治,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3)思想条件:宪政实践必须由宪政思想指导,没有宪政思想就不会有宪政实践。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与人权等宪政思想观念的提出和深入人心,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条件。(4)法律条件:法律部门的出现、法律部门的增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是宪法产生的法律条件。 二、宪法的产生过程 英国,美国,法国。 三、宪法的发展 (一)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 早期(美国):反映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需要和在自由竞争状态下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后期(《魏玛宪法》):在资产阶级根本利益所能允许的范围内规定了公民相应的权利和自由,表现出一定的进步性和民主性。 (二)社会主义宪法的发展 1918年7月《苏俄宪法》宣布国家政权属于劳动人民,实现无产阶级和贫农专政。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中国的宪法的意义:。

(三)当代宪法的发展趋势 1.宪法类型上:社会主义社会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宪法必然去带资本主义宪法。 2.宪法形式上:成文法将逐渐取代不成文法。 3.宪法内容上:(1)重视人权,扩大公民权利。 (2)重视宪法实施保障,维护宪法权威。 (3)重视国际协作,维护世界和平。 第二节旧中国的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宪政问题的提出 1905~清政府派出五位大臣出国考察各国的宪政 1906~下令预备立宪 1908.9~《钦定宪法大纲》 1911.11.3~《重大信条》(《十九信条》) 注:主要内容 二、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宪法 1912.1.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 1912.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注:主要内容(1)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制度 (2)赋予了人民较为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历史地位: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性文件。它以根本 法

江苏自考真题试卷-27869经济学基础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7869经济学基础(习题) (答案页码在题后)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 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论断的提出时间是( B ) A.1979年 B.1987年 C.1992年D.1997年 2.在我国现阶段的外资经济中,以契约式经营的企业是( B ) P31 A.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B.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C.外商独资企业D.“三来一补”企业 3.人类历史上公有制的形式主要有几种?( B ) P16 A.一种 B.两种 C.三种D.四种 4.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形成于(A ) P 31 A.80年代初期 8.70年代初期 C.60年代初期D.50年代初期5.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结构是( C ) P 36 A.全社会通行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 B.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同时起作用,不分主辅 c.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D.按生产要素分配为主体 6.下列费用中,不能看作是你上大学的机会成本的是( C ) P57 A.因为你上大学而损失的打工所得 B.因为必须听课而损失的休息

时间 C.住宿费和餐费D.你必须缴纳的学费 7.当前,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最大制约因素已转到( C ) P228 A.产品市场空间狭小 B.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C.政企难分开 D.政企已分开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 A ) P 10 A.大力发展生产力 8.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C.坚持改革开放D.以阶级斗争为纲 9.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最根本的区别集中表现在( D ) P 16 A.市场繁荣程度 B.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 c.按劳分配还是按资分配D.社会主义公有制与资本主义私有制 10.资本是( D ) P73 A.货币 B.实物 c.生产资料D.能给所有者带来增值额的价值 1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竞争中的各市场主体,( D ) P 61 A.国有经济应处于优先地位 B.民营经济应处于优先地位 c.外资经济应处于优先地位D.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地位、权利都应该是平等的 12.目前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包括( B ) P26 A.私营经济 B.股份合作经济 c.中外合资经济D?个体经济 13.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总目标是( D ) P 47

2-2经济学基础知识笔记

经济学基础知识笔记 第一章 需求、供给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一、需求与需求法则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各种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需求法则:就一般商品来说,需求和价格呈现反向变动的关系,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越高,对商品的需求量越低,反之则反。 需求法则存在的原因:一是收入效应,二是替代效应 ●需求曲线不一定是直线,而可能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 二、需求法则的例外 ●吉芬商品属于需求法则的例外。一种商品只有同时具备“是劣等品”和“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这两个条件时,才可以被称之为吉芬商品。 三、需求量的变动以及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是指在某一特定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它由需求曲线上的某一点来表示。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价格自身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购买量的相应变动。 ●与需求量不同,需求并非指某一特定的需求量,而是指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所有的特定需求量的集合。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假定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需求量变化的全部情况。四、影响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 (1)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 (2)消费者的偏好 (3)相关商品的价格 (4)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相关商品包括替代品和互补品。如果某种商品的替代品的价格发生变动,则该种商品的需求与替代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化,替代品价格的提高(降低)将引起该商品需求的增加(减少)。如果某种商品的互补品的价格发生变动,则该种商品的需求与互补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化,互补品价格的提高(下降)将引起该商品需求的降低(增加)。 ●需求价格弹性指某一商品的需求量(Q)对它本身价格(P)变化的反应程度,即Ed=(ΔQ÷Q)/(ΔP÷P)。Ed>1表明需求量对价格变化反应强烈,这类商品为高档消费品(奢侈品);Ed<1表明需求量对价格变化反应缓和,这类商品为生活必需品。 五、恩格尔曲线和恩格尔系数 由于食品支出同收入的比率会随收入提高而降低,因此,这一比率常被

司法考试笔记民法总则

第一部分民法总则 第一讲民事法律关系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四类:①自然人(包括中国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 ②法人(包括中国法人、外国法人)。③其它组织。指依法成立,但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其它组织。例如,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人合伙、分公司等。④国家。 2.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指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 3.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①物。物是物权法律关系的客体。物是指存在于人身之外、人力所能支配并且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有体物及自然力。 ②给付。给付是债权债务关系的客体。给付是按照债的本旨应当履行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③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作品、计算机软件、专利、商业秘密、植物新品种等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商标等工商业标记是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客体。 ④人身利益。生命、健康、名誉、姓名、肖像、隐私等人格利益以及亲属间的身份利益是人身法律关系的客体。 ⑤权利。权利质权、以建设用地使用权为客体的抵押权。 【真题回顾】(2008-3-1)关于民事法律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民事法律关系只能由当事人自主设立B.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即自然人和法人 C.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不作为D.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均由法律规定 二、民事法律事实 民事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客观情况。 (一)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 1.自然事实 自然事实,指人的行为以外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一切客观情况。 (1)状态。指某种客观情况的持续。例如,善意、恶意、人的下落不明、精神失常、对物继续占有、权利持续不行使、战争状态、封锁禁运等。 (2)事件。事件,是指与人的意志无关,能够引起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例如,人的出生、死亡、不当得利、时间的经过、自然灾害、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行为”均属事件。事件分为:①绝对事件(不是由人的行为而是由某种自然原因引起的事件);②相对事件(由人的行为引起,但它的出现在该法律关系中并不以权利主体的意志为转移),例如:继承人杀害被继承人这一法律事实,对其导致继承人丧失继承权的法律后果而言属于行为;对其导致继承开始的法律后果来说则属于相对事件。 2.行为 (1)合法行为 合法行为,指符合民法规定,至少不违反民法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行为。合法行为包括三种: ①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能直接基于当事人的意思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民事行为。 ②准法律行为。 准法律行为虽包含着意思表示,但该项意思表示并不直接追求也不能直接落实所产

宪法学读书笔记

宪法学读书笔记

柏拉图VS孔子 ——由二人看中西政治思想 张翰书先生所著《比较中西政治思想》一书,从历史角度切入,逐步分析政治制度、民主法治、理想国家、政治分工、社会契约等各项课题,章与章之间相互独立而又连成一体。坦白说来,这使我顿觉迷茫,不知从何下笔。但细读之,发现关于柏拉图与孔子二人的政治思想占了书本内容的一半,正如同此二人撑起了中西政治思想的半壁江山——故借此二人为引子,浅谈一下读此书的心得体会。 先从二人眼中的理想政治说起。关于柏拉图的政治思想,首先是他的人治的理论。“柏氏在他有关政治思想的第一部著作《理想国》中,首先提出政治权威必须与哲学智识相结合的理想,所以他理想的政治是哲学家做国王。有这样的哲君主持国政时,就应该由他运用智识,随机应变去做,而无拘无束的。”《理想国》是讲专尚人治,而不用法治理论。柏拉图在其第二部著作《政治家》中就此观点再加发挥:“有这样真正的政治家出现时,就应该听他自由运用卓越智识,处理国政,而不要拿法律来拘束他……以普遍、简单的法则来拘束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国政之处理,是不合理也不可能的。”但此时柏拉图的意见稍有改变,即认为在真正的政治家不可得时,法治可以作为次一等的善政来施行。其次是他的法治的理论。有趣的是,柏氏在其第三部著作《法律篇》

中,观点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变。“他深感理想的贤哲政治不易实施。于是主张国家要制定一部法典,以使实际政治达到最好的境地。”在该书中,柏拉图提出了一句关于法治的名言:“依法以统治自愿被统治的人民,而不是强迫的统治。”小结一下:柏拉图先主张人治,后主张法治。 再看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以德性为中心。“大原则是德性可以指导政治,政治的好坏决定于德行的程度。君主或领导人自身行为之德性程度是政治好坏的决定性因素。”显然,孔子的观念偏重于人治,认为理想的统治者可得时,就应该听他以身作则,多发挥德政的作用,自然可以国泰民安。至于“政刑”,只是辅助作用,必要时才使用。 以下是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柏孔二人都对理想陈义甚高,但促其理想实现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然而,孔子始终抱持“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追求并不切合实际的“德政”,望求出现理想的统治者来实现最好的“人治”,迄未改弦更张;而柏拉图则以年龄的增长,经验的加多,益以屡经挫败,乃渐感其理想之难以实现,而逐步修正,改变自己的主张,从力主人治到主张推行法治。那么,这二人之选择变或不变的原因何在?我觉得有两点。一是他们的自身性格使然。孔子偏内敛,性格偏执、倔强,故抱着“人治”、“德政”的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而柏拉图性格柔和,又精通哲学,易根据情况做出理性的思考,故逐步修正其主张。二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