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加爵事件

马加爵事件

马加爵事件
马加爵事件

马加爵(1981年5月4日—2004年6月17日),男,汉族,身高171.5厘米,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户籍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一队。被害四人杨开宏,云南省红河州人;龚博,陕西人;唐学李,云南省怒江人;邵瑞杰,广西梧州人,五人为室友,他们平时经常在一起活动。

马加爵在小学成绩较好,小学时期的老师对他的评价是思维开阔、敏捷。马加爵进入宾州中学就读初中时,由于语文科成绩不理想而被分配到一般班级。由于家境原因,马加爵在中学食宿方面都非常节俭。由于其成绩优异,学校将其升到快班。马加爵还获得了一次全国物理竞赛的二等奖。

1997年,马加爵考进了广西的重点高中宾阳中学。此时他性格更加封闭,并在高三学年的1999年11月离校出走到贵港市,并因形迹可疑被抓捕至派出所。回到学校后,他一下子恶补功课,成绩突飞猛进。2000年9月他考进了云南大学。有同学认为,他曾尝试融入大学生活,却因为自己的行为举止遭到嘲笑而开始变得暴躁。

据介绍,马加爵平时爱踢足球和打篮球。四个死者中,除龚博住在另一幢楼外,马加爵和唐学礼、杨开红同住第6宿舍楼317房间,邵瑞杰则住在隔壁的316室。五个人同级,常在一起打球。据同学说,马加爵生性比较粗暴。平时打球,只要有人踢不好或无意间踢到他身上,他便会动怒,有时甚至翻脸骂人。马加爵有几个广西老乡以前常来找他玩,后来渐渐不来了。还有同学回忆,马加爵以前经过316室,只要听到里面的音乐声大一点就会破口大骂。有一次同宿舍的一位同学动了马的东西,马发现后便一直记恨在心,从此不再理睬该同学。同学都说他性格孤僻,不太好处。

据马加爵供认,杀人事件的起因是因为打牌争执。2004年寒假马加爵因为打工没有回家,留在学校住宿。邵瑞杰和唐学李提早回到了学校。唐学李原本是住在校外的出租房的,只是因为那几天还是假期,校内宿舍的床位空置率较高而入住邵瑞杰和马加爵的317室。案发前几天,马加爵和邵瑞杰等几个同学打牌时,因邵瑞杰怀疑马加爵出牌作弊两人发生争执。曾被马认为与其关系较好的邵瑞杰说“没想到连打牌你都玩假,你为人太差了,难怪龚博过生日都不请你……”,马认为他的这番话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转而动了杀机。在2013年10月1日2日的锵锵三人行节目中,李玫瑾教授透露马加爵真正的杀人动机之一是因为寒假期间涉及性的行为被室友发现,当年之所以不公布真相是怕给受害者和加害者家属造成二次伤害。

马加爵利用电脑在互联网上查阅资料,确定用杀人后流血相对较少的铁锤作为他的作案工具,同时查阅了一些省份的地理资料及登录过公安部的网站。他在自己电脑上查阅的这些资料后来成为警方的查案线索。马加爵到一个旧货市场买了一把石工锤,据其自称为了使用方便,他请店主把锤子的木柄锯短。马加爵把锤子藏在宿舍楼内厕所的隐蔽处,但后来却被人偷走。他又到同一间商店再买了一把锤,并同样让店主锯断。他还买了日后用于捆扎尸体的黑色塑料袋、胶带纸,又制作了假身份证以备逃跑时使用。

唐学李的存在成为马加爵杀人的障碍,因此马决定先除掉他。2月13日晚,马加爵趁唐学李不备用石工锤砸向其头部,杀死唐学李后马用塑料袋扎住唐的头部,藏进衣柜锁好。14日晚,邵瑞杰回到宿舍,因隔壁宿舍同学已经回来他只好回到317室。马加爵趁其洗脚时用石工锤把他砸死。15日中午,杨开红到317室找马加爵打牌,马趁机用同一办法将他杀死。当晚马加爵到龚博的宿舍,跟龚博说317室打牌三缺一,将其引到317室后杀死。四人的尸体均被马加爵用黑色塑料袋扎住头部后放入衣柜锁住。据马加爵本人事后指称,当时曾有一广西老乡过来找马加爵打牌,马加爵曾打算将其杀死,因其曾为马加爵到饭堂拿饭,加上马加爵觉得他平时对其不错而没有动手。

15日当天,马加爵到云南省工商银行汇通支行学府路储蓄所分两次提取了350元和100元人民币现金。杀死4人后,马加爵在2月17日带着现金和自己之前制作的假身份证乘坐火车离开。在火车站他的假身份证被警察查到,但由于其案情还未被发现,他得以逃脱并乘坐到广州的火车离开。

2004年2月23日中午13时18分,结束寒假刚返校不久的云南大学北院鼎鑫学生公寓6幢317室两名学生感觉宿舍有异味,遂一起打扫卫生,发现本室一衣柜内有液体流出并带有臭味后,随即向学校宿舍报告,保安撬开后发现四名学生尸体都被藏在宿舍内的四个衣柜里,校方随即向昆明市公安局报警。

马加爵身上带着一部复读机和三盒磁带,在路上他曾听外语资料并用复读机的录音功能记下自己的作案动机。马加爵在2月18日下半夜到达三亚,并混入拾荒者的人群中。因为看到自己的通缉令,他不敢去饭店购买食物,只在街头捡别人吃剩的饭盒。他白天和拾荒者活动,晚上多在银行、招待所、商店门前睡觉。

警方经过侦查后,认定317室即为作案现场;被害人均系钝器打击头部致颅脑损伤死亡,死亡时间约一周左右;作案时间初步认定在2月13日至15日,作案工具即现场遗留的石工锤。同时,警方将嫌疑对象为云南大学本校学生、当时居住于该寝室的马加爵。2004年2月23日晚11时,云南省公安厅向全省公安机关发出A级通缉令;公安部于24日向全国发出A级通缉令。

2004年3月2日,公安部召开了全国公安机关查缉云大“2·23”专案作案嫌疑人电视电话会议,全警动员。中央电视台在新闻频道公开发布通缉令、新华社也向全国各新闻媒体发通稿,发布通缉马加爵的公开通缉令,公安部、云南省公安厅作出决定,对提供准确线索的公民给予人民币20万元奖励。2004年3月10日,公安部召开紧急电视电话会议,再一次进行组织和部署,要求全国公安机关积极行动起来,全力追捕“杀人狂魔”。

2004年3月15日下午7时20分许,海南省三亚当地人摩的司机陈贤壮向三亚市河西派出所派出所举报:在三亚的河西路一河堤附近,发现一相貌极似马加爵的男子。警方接报后,迅速赶往发现地抓获该人,经初步审讯,此人交待了在云南大学杀害四名学生的犯罪事实,经鉴定,确认是马加爵本人。公安部刑侦局代表于3月16日下午向三亚市现场向举报有功人员、摩的司机陈贤壮颁发奖金20万元;此外,三亚市政府也将给予陈贤壮奖励,共计25万元。

2004年3月17日凌晨,犯罪嫌疑人马加爵被押解回到昆明。

对云南大学“2·23血案”中国全国共计动员约170万警力,重点对汽车站、客运码头、火车站、机场、宾馆(旅店)、出租房、网吧、电子游戏厅等公共场所搜查;通缉令广泛张贴于城市、乡村的大街小巷、楼宇庭院,动员公共汽车、出租车、人力车驾驶员通力协查。此案全国警察部门共计获取1500多起群众提供的有用线索。

(摘自百度百科)

马加爵事件分析

理论一:犯罪模仿论

犯罪是可以模仿的,马加爵利用电脑在互联网上查阅资料,确定用杀人后流血相对较少的铁锤作为他的作案工具,同时查阅了一些省份的地理资料及登录过公安部的网站。他通过网络媒体查阅资料,确定作案方式,并为自己设计了逃跑方式。通过观摩一些影片以及相关的新闻报道,马加爵也是模仿了相关的案件。

理论二:社会环境决定论

马加爵案件,主要背景我们不难发现,他出身广西的贫困山村,家境困难,

因此说内心有相当的自卑状况。失范理论学者迪尔凯姆通过论证,得出:社会的快速变迁包括工业化和随之而来的城市化会导致社会失范而导致越轨或犯罪。马出身贫苦农村,进入大学后,与同学格格不入,受同学嘲讽,他竭力去讨好同学,结果事与愿违,同学们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容易相处,受人嘲讽后,他选择了杀害同学。因此我认为环境有很大方面的原因。

理论三:挫折-攻击理论

1997年,马加爵考进了广西的重点高中宾阳中学。此时他性格更加封闭,曾离校出走至贵港,被遣送回家后,进入大学后,他曾尝试融入大学生活,却因为自己的行为举止遭到嘲笑而开始变得暴躁。同学关系处的不融洽,频频受挫,马的心理开始走向极端。马认为与其关系较好的邵瑞杰说“没想到连打牌你都玩假,你为人太差了,难怪龚博过生日都不请你……”,马认为他的这番话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转而动了杀机。挫折容易引起攻击欲望和攻击行为,从而会导致大量犯罪,特别是暴力性犯罪行为的产生。经历了这些挫折后,马加爵把激怒情绪和攻击行为指向社会甚至自己,造成犯罪。

理论四:人格成熟论

犯罪是由于不成熟的人格引起的;具有不成熟人格的人,容易进行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行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弊端是造成马加爵情绪恶化,乃至绝望的原因。这些情绪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减缓,反而愈演愈烈,马加爵的不成熟人格导致他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社会的关系,而进行伤害社会和他人。

理论五:犯罪原因二元论

马加爵事件是有其社会因素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显露出弊端。他在97年的时候离校出走,学校,家庭和社会并没有对其出走的原因重视,放其不管,导致加重他的自卑心理。在和同学打牌活动中,他的同学认为他出身贫困,耍诈,激发了他积蓄已久的愤怒,而这些异常情况,作为学校教育一方,并没有及时发现并化解矛盾。从个人原因出发,马加爵不能与同学解释,同学的不理和冤枉,让他的自尊心扫地,他便把愤怒和不满转向于社会和他人,制造了杀害室友一案。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马加爵事件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马加爵事件 一、案例简介 (一) 马加爵简介 籍贯:广西人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人。 1997年考上宾阳中学,为广西重点中学。 家境:四个子女,家境贫困。另有一女考上大学。取名:父亲 为儿取名马加爵,意喻“加官进爵” 智力: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中获二等奖;计划性杀人,化装 乞丐逃追扑等行为表明其智力高。 (二)案件梗概 2004年2月23日在云南大学学生宿舍317房发现四具被害尸体。 2月24日公安部发出A级通缉令。 3月15日罪犯在海南三亚被抓获。 4月22日被判处死刑。 6月17上午9时被枪决。 (三)犯罪起因邵瑞杰:马加爵大学三年半最好的朋友,因为 打牌与马加爵发生口角,批评了马加爵的为人,于是被杀。 马加爵供述:“我跟邵瑞杰很好,邵还说我为人不好。我们那么 多年住在一起,我把邵当作朋友,真心的朋友也不多。想不到他们 这样说我的为人。我很绝望,我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 把他当朋友,他这么说我,我就恨他们。” 唐学李:没有在邵瑞杰 和马加爵的夺命牌局中争吵,也不曾和马加爵有任何过节。在唐学 李女友看来,二人甚至算是不错的朋友,唐平时喊马加爵“马哥”,

从来没有言语不慎得罪马加爵,只因为他暂时借住在马加爵宿舍里,那两天又总是睡在宿舍不爱出门,妨碍了马加爵的杀人计划,因而 被杀。马加爵亲口承认为什么第一个杀唐:“不是先后的问题,而 是下手的机会来了,他恰好那时在寝室。如果是别人,结果也会一样。” 龚博:和马加爵从来没有冲突,来往不多,同样没有参与马和 邵的牌局,因为过生日没请马加爵,而邵瑞杰又用此事教训马加爵:“就是因为你人品不好,所以龚博过生日都没叫你”因而被马加爵怀恨,惨遭杀害。 杨开红:马加爵正在宿舍里处理杀死邵瑞杰时留下的血迹时, 恰巧来到马加爵的宿舍找人,马加爵担心事情泄露,杀害了杨开红。 二、犯罪心理案例分析 (一)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是马加爵犯罪心理的“滋生点” 心 理学认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人的犯罪心理的来 源同样是对客观世界消极因素能动反映的结果。马加爵生活的社会 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消极因素,为马加爵犯罪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土壤”,从宏观社会环境来讲,尽管整个社会进步在加快,社会更注重 人的生存和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目前社会仍存在较为严重的“贫富差 距加大”现象、“人生存和发展的不平等”现象、社会价值取向的功利 主义现象、社会交往中的“市侩化”现象。这些宏观社会环境中的消 极因素尽管不可能直接对马加爵个人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它的影响 会通过与马加爵生活息息相关的微观社会环境折射出来。马加爵家 庭的贫困无法为他提供大学生活的基本物质需要,让他时常感到经

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例分析.docx

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例分析 摘要: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既是青年中有较多机会接受现代科学技术教育的一部分人,承担着振兴祖国科技事业、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担,并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但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数量的不断增长,严重程度的加深,大学生违法犯罪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例的分析,着力考察大学生犯罪的基本情况和原因,探究其犯罪的根源,并更多地从社会,教育,犯罪心理的角度提出预防对策,以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 关键词:大学生;违法犯罪;校园案例;成因分析 1.校园违法犯罪案例 2004年寒假马加爵因为打工没有回家,留在学校住宿。邵瑞杰和唐学李提早回到了学校。唐学李原本是住在校外的出租房的,只是因为那几天还是假期,校内宿舍的床位空置率较高而入住邵瑞杰和马加爵的317室。案发前几天,马加爵和邵瑞杰等几个同学打牌时,因邵瑞杰怀疑马加爵出牌作弊两人发生争执。曾被马认为与其关系较好的邵瑞杰说“没想到连打牌你都玩假,你为人太差了,难怪龚博过生日都不请你……”,马认为他的这番话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转而动了杀机。在2013年10月1日2日的锵锵三人行节目中,李玫瑾教授透露马加爵真正的杀人动机之一是因为寒假期间涉及性的行为 (外出嫖娼) 被室友发现,当年之所以不公布真相是怕给受害者和加害者家属造成二次伤害。 马加爵利用电脑在互联网上查阅资料,确定用杀人后流血相对较少的铁锤作为他的作案工具,同时查阅了一些省份的地理资料及登录过公安部的网站。他在自己电脑上查阅的这些资料后来成为警方的查案线索。马加爵到一个旧货市场买了一把石工锤,据其自称为了使用方便,他请店主把锤子的木柄锯短。马加爵把锤子藏在宿舍楼内厕所的隐蔽处,但后来却被人偷走。他又到同一间商店再买了一把锤,并同样让店主锯断。他还买了日后用于捆扎尸体的黑色塑料袋、胶带纸,又制作了假身份证以备逃跑时使用。 唐学李的存在成为马加爵杀人的障碍,因此马决定先除掉他。2月13日晚,马加爵趁唐学李不备用石工锤砸向其头部,杀死唐学李后马用塑料袋扎住唐的头部,藏进衣柜锁好。14日晚,邵瑞杰回到宿舍,因隔壁宿舍同学已经回来他只好回到317室。马加爵趁其洗脚时用石工锤把他砸死。15日中午,杨开红到317室找马加爵打牌,马趁机用同一办法将他杀死。当晚马加爵到龚博的宿舍,跟龚博说317室打牌三缺一,将其引到317室后杀死。四人的尸体均被马加爵用黑色塑料袋扎住头部后放入衣柜锁住。据马加爵本人事后指称,当时曾有一广西老乡过来找马加爵打牌,马加爵曾打算将其杀死,因其曾为马加爵到饭堂拿饭,加上马加爵觉得他平时对其不错而没有动手。 15日当天,马加爵到云南省工商银行汇通支行学府路储蓄所分两次提取了350元和100元人民币现金。杀死4人后,马加爵在2月17日带着现金和自己之前制作的假身份证乘坐火车离开。在火车站他的假身份证被警察查到,但由于其案情还未被发现,他得以逃脱并乘坐到广州的火车离开。 2004年2月23日中午13时18分,结束寒假刚返校不久的云南大学北院鼎鑫学生公寓6幢317室两名学生感觉宿舍有异味,遂一起打扫卫生,发现本室一衣柜内有液体流出并带有臭味后,随即向学校宿舍报告,保安撬开后发现四名学生尸体都被藏在宿舍内的四个衣柜里,校方随即向昆明市公安局报警。 警方经过侦查后,认定317室即为作案现场;被害人均系钝器打击头部致颅脑损伤死亡,死亡时间约一周左右;作案时间初步认定在2月13日至15日,作案工具即现场遗留的石工锤。同时,警方将嫌疑对象为云南大学本校学生、当时居住于该寝室的马加爵。2004年2月23日晚11时,云南省公安厅向全省公安机关发出A级通缉令;公安部于24日向全国发出A级通缉令。 2004年3月15日下午7时20分许,海南省三亚当地人摩的司机陈贤壮向三亚市河西派出所派出所举报:在三亚的河西路一河堤附近,发现一相貌极似马加爵的男子。警方接报后,迅速赶往发现地抓获该人,

马加爵事件告诉了我们什么

反思:马加爵事件告诉了我们什么 马加爵事件已渐渐拉下帏幕,令人扼腕叹息的是,他不仅毁掉了自己的大好前程,也毁掉了父辈和整个家庭的期望,并且让他们这一生都背负着儿子给他们带来的耻辱。而且更令人同情的是,几乎毁掉的,还有另外5个家庭,这是何等的令人伤痛。但如果我们仅以为这是很独特的个案,而不反思我们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到底哪里出现了偏差,也许除了刘海洋、马加爵外,还会有第二、第三个这样的“好”学生做出令人发指的事情。我想,每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心的人都不愿意这样的事情重演,为此,本刊记者特别采访了国内知名的两位心理学专家,和我们一起来探讨和反思。 采访专家:赵国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姜乾金: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 反思一:和我价值观不一样就是另类 镜头回放:马加爵自白书中说,他们都说我很怪,把我的一些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甚至是一些隐私都说给别人听,让我感觉是完全暴露在别人眼里,别人都在嘲笑我。 专家意见: 姜乾金教授认为,马加爵固然有人格方面的种种缺陷,但整个社会群体只重视和强调一种价值观是有失偏颇的。比如,80年代大家都抢着下海经商,觉得有钱就是实现了人生的价值。这导致人们只愿意接纳和尊重有钱的人,而看不起穷人和乡下人,从而不顾及这群人的内心感受,不接纳对方,视之为异类。正是这样一些不断堆积的不良的心理刺激给马加爵提供了仇恨别人的土壤。同学之间应该尊重差异,学会欣赏独特性。当个体在群体中受到孤立、排挤和歧视时,行为容易冲动。冷漠和敌意让人产生逃避感。社会是多元的,要学会尊重差异。这种观念要从小教育、渗透。如缺乏这样的教育,一旦碰到不如意,反社会性就会增强。 解决途径:用心倾听不同的声音,学会尊重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 我想起一个国外的妈妈这样教育孩子说,无论你将来做什么,在妈妈眼里都没有高低贵贱,即使是洗碗,只要你用心去做,想到你是在服务别人,你的人生就有价值。 反思二:学习好就是好孩子 镜头回放:马加爵从初中就在成绩一般的中班一跃成为全年级8个班的第一名,获得全国物理竞赛二等奖。在父亲眼里,马加爵也一直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真的不敢相信他会干出这样残忍的事。 专家意见: 赵国秋院长认为,从老师和家长的眼光来看,马加爵确实是个懂事的好孩子。但他们却忽略了他在心理上的成长。学习成绩好,只能代表他智商和认知能力没有问题,并不代表他心理上也是成熟和健康的。这是两码事。 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正常的心理状态,包括基本的认知能力、情绪自控和协调能力;其二是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能体验到快乐和幸福;其三是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环境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马加爵案件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马加爵案件 一、案例简介 马加爵,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一队,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1996年至1997年在宾州初中读初三,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省重点宾阳中学;1997年至2000年就读于宾阳中学;1999年至2000年读高三,成绩优异,被预评为“省三好学生”;2000年至2004年就读于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亲戚、朋友以及老师都寄予厚望的好学生,却一手捏造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杀人惨案。 “马加爵事件”始末:因为马家境贫寒,过度自卑自闭,性格孤僻又暴躁,与其同学时常发生矛盾,常常因为一件小事深深记仇。随着事态的发展,积怨过久,由量变到质变,马加爵的人格逐渐发生扭曲。最后因为一次打牌吵架,马加爵下定决心设计加害于同宿舍的四位同学并于事后畏罪潜逃。 二、从犯罪心理学上分析 (1)马加爵犯罪心理的产生原因 马加爵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因为家境贫寒,长期过着低人一等的艰苦生活,使他有意识地认为别人在歧视他,看不起他,于是这他便形成了他自卑自闭内向的心理缺陷。加上他性格孤僻并且暴躁易怒,所以形成与人交往不利,常与人结怨的情况。造成了他容易冲动,禁不住一些小刺激的性格。 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个贫困的弱势群体只意味着他们要面临更多的挫折,有很多愿望不能轻易实现,贫困群体遇到的挫折感,肯定会大于富裕群体,然而这却让马加爵产生了仇视的心理。马加爵曾经说“我跟邵瑞杰很好,邵还说我为人不好,我把邵当作朋友,真心的朋友也不多。想不到他们这样说我的为人。我很绝望,我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在学校那么落魄,都是他们这样在同学面前说我。我在云大这么失败,都是他们造成的。我把他当朋友,他这么说我,我就恨他们。”在云南大学,有那么多的贫困生,而从马加爵的供述看,他与交往最密切的有贫困背景的同学都相处不好,因此可以看出杀人问题显然不是因为他的贫困状态导致的,而是他的心理问题造成的。 (2)马加爵犯罪心理特征 1.犯罪人人格的扭曲 从马加爵的犯罪具有针对性、有预谋、事后清理现场及畏罪潜逃可知,其并没有精神病,且在作案过程中是清醒冷静的情况看,他的人格已在长久的压抑和自我中完全扭曲,已发展为分裂性和偏执型人格障碍,其性格内向,基本不与他人主动交往,缺少知心朋友;情感冷淡,甚至不通人情;缺乏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在遵循社会规范方面存在困难,导致行为怪异;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 2.犯罪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陷,扭曲的道德观 在马加爵的遗书中,大多数句子以“我”开头,且多次出现“我的天生智商还可以”这一类自我肯定的语句,不难看出其自我中心的这一性格缺陷。也正因为其以自我为中心,爱钻牛角尖,马都是以自我的眼光看待周围,不曾换位思考,以自己的道德观念及正义去规范他人的道德和正义。自然也无法接受同学在打牌中对其进行的侮辱,最终同学的责备引燃导火索,大开杀戒。但犯罪人只是认为自己的行为只是有违于法律,而在道德、正义上是无过错的,他将自己的杀戮正义化。

马加爵案例分析

马加爵案例分析

马加爵案例分析 马加爵事件反映出的社会现象 马加爵,男,汉族,1981年4月生,广西宾阳人 1996年至1997年宾州初中复学,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省重点中学宾州中学。 1997年至1998年班主任家庭保姆,负责家庭杂务。 1999年至2000年读高三,由于成绩优异,被预评为“省三好学生”。 2000年7月由于高考录取的严重不公平性,他未能如愿以偿考取心中的“三航殿堂”——西北工业大学,又没钱复读,屈就云南大学。 2000年至2001年云南大学大一学生。 2001年至2002年云南大学大二学生。 2002年至2003年云南大学大三学生。 2003年至2004年云南大学大四学生。 2004年3月15日为A级杀人犯。[编辑本段]马加爵事件始末: 2004年在云大宿舍连杀四人引发了轰

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 2004年2月23日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接报后,在云南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柜子内发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尸体。 2月25日云南省公安厅发出A级通缉令,悬赏15万元人民币捉拿云南大学凶杀案犯罪嫌疑人马加爵。4受害学生均为马加爵同窗非好友。 2月26日广西自治区发出通缉令,并悬赏5万元捉拿马加爵。此前,警方查明,马加爵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宾州镇人。 3月1日公安部发布A级通缉令,通缉在逃杀人犯罪嫌疑人马加爵。公安机关悬赏20万元人民币在全国范围内公开通缉。 3月15日晚7时30分左右马加爵在海南省三亚市河西区落网,当地公安部门正对其进行审讯。 公元2004年6月17上午9时,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核准了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马加爵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刑事判决。宣判结束,马加爵即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

马加爵事件大讨论概要

马加爵事件大讨论 马加爵事件发生后,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教育界更是给予了特别的关注。3月28日晚7:00在研究生会办公室召开“解析马加爵”座谈会,教科院、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理学院、法学院等近二十位学生代表到会,教科院的郭娅玲老师作为特约嘉宾出席会议。与会人员从不同角度对马加爵事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剖析。就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教育(德育)、自我教育及现行高校管理体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谈及政府角色的扮演、大众传媒的良心、道德与法律的冲突等一系列相关问题。本期“视点”就这次座谈选择要点进行专门报道。 时间:2004年3月28日晚 地点:研究生报会议室 主持人:陈卓 嘉宾:郭娅玲(副教授) 教育体制问题 主持人:马加爵事件发生后,全国震惊。报纸上关于这个案件的报道铺天盖地,各方面的讨论也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对于他的杀人动机和原因,一个较普遍的说法是:打牌时邵瑞杰指责马加爵作弊,而后两人在争吵中又吵出其它的事情,刺激了马加爵萌生了杀人的念头。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郑同学(教科院):我看到南方周末这样一则报道——《还原马加爵》。文章提到,媒体对马加爵一案的报导非常多,有不少评论认为他长相凶恶、性格怪僻,是变态杀人狂,并且刊登了一张马加爵刚洗完澡的照片,看上去一脸杀气。但是记者经过调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我个人认为马加爵产生杀人动机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家庭贫困,有自卑心理,不善交际,缺少知心朋友,不能很快融入集体。打牌时马加爵被指责作弊,邵瑞杰与龚博的行为使他产生心理抵触,引发了杀机。内因:价值观、人生观发生偏差,不能正确处理心理问题。由此可见,学生管理问题值得重视。个人认为,除了在知识、行为方面对学生进行管理外,学校还应加强学生情感、心理方面的引导。情感、心理管理并不是虚空的,可以通过外在的信息交流进行管理。如辅导员应经常和学生交流,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学生在情感、心理方面所遇到的问题。而目前的情况是:辅导员与学生谈心的机会很少,少有的谈话却多数是在学生犯了错误后才进行的,这就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从而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管理的成效。据调查,高校贫困生70%以上对处境不满意,这种情感的失衡急需找到宣泄的空间,除了向同学倾吐外,老师的引导也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主持人:马加爵曾在高中时有过一段失踪的经历,后来他解释说是去贵港看海,当时有很多人都不相信。但因为他出走后一改从前的懒散模样,发奋读书,并考上了云南大学,所以老师和家长都没有在追究这件事情。 郑同学:这正是当前我国应试教育的弊端。只要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分数高能代表优秀,而真正的与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问题都被分数掩盖起来,被人忽视。马加爵的这种突然转变究竟出于何因,与他后来的行为是不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呢?我们不得而知。 邹同学(文学院):我国先行的教育体制,几十年来一直只关注学生成绩、

马加爵事件 警示录

罄美绿 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4月24日13一审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马加爵死剩,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法院经审理查明:被告人马加爵,今年22岁,系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今年2月上旬,马加爵在云南大学鼎鑫学生公寓与其同学唐学李、邵瑞杰、杨开红等人为琐事争执,认为邵瑞杰、杨开红等人说自己为人差、性格古怪等,并认为自己在学校的名声受到诋毁,原因都是邵瑞杰、杨开红、龚博等人所致,感到很绝望,予是决意杀害邵瑞杰、杨开红、龚博,因担心同宿舍的唐学李妨碍其作案,决定将4人一起杀害。被告人马加爵购买了铁锤,并制作了假身份证,到昆明火车站购买了火车票,以便作案后逃跑。今年2月13日至1513.,被告人马加爵采取用铁锤打击荚部的同一犯罪手段,将唐学李等4名被害人逐一杀害,并把被害人尸体藏匿子宿舍衣柜内。马加爵作案后于2月15日晚乘坐昆明至广州的火车逃离昆明。经公安部通缉,被告人马加爵3月1513.晚被海南省三亚市公安机关抓获归案。 法院认为,被告人马加爵为报复杀人雨进行了一系列周密面细致的准备,积极实施犯罪,最终致4人死亡。其主观上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被告人马加爵为泄私愤图报复而连续、残忍地杀害多人,犯罪后果特别严重,应予严惩。依据刑法第232条、第57条第1款、第64条的规定,法院做出一审判决。 另外,对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提出的附带民事诉讼请求中合理的部分,法院予以支持,具体赔偿事项将另行做出判决。 (据新华社电) 囝然‘‘马加爵事件"警示录 整理与访录:陈全忠 j匕旦笛 嘲。三二三骖 童垫墨垄叠 今年3月15日,被公安部通缉15天之后的云南大学命 案嫌疑人马加爵在海南三亚落网。一起震惊全国的高校恶性 事件,似乎有了司法结局。然而,对于马加爵,对于这起恶性案 件.人们还是有很多问号:马加爵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在 临近大学毕业之际残忍杀害4年来朝夕相处的同室? 马加爵1981年5月4曰出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 宾州镇-------B--村,马加爵的家境不好,父母除了种地,主要帮助 附近的成衣店老板烫衣服,多的时候一个月收入500元,~般 也就200多块钱。为了送马加爵上大学,带到昆明的6000多 块钱花光了家里多年的积蓄。还向亲戚借了点。马加爵的父亲 这样评价儿子:从小就不乱花家里的钱.从小学到高中,学习 成绩都很好,惟一的爱好是打篮球。 马加爵高中就读于广西的重点高中之一宾阳中学。这个 阶段,马加爵显得更加内向,虽然与同学的关系还算融洽,但 没有一个知心朋友。不善言辞使他在高中时与女同学几乎没 什么交谈。当时的班主任卢利铭说。他平时给人的印象很老 实,一直遵守纪律,从不旷课,只是偶然迟到。由于他成绩出 色.学校对他的一些小毛病也没有深究.老师从没有到他家里 家访过。也就是这样一个父母老师眼中听话的孩子,在临近高 我认为机遇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面对激烈的竞争,只有努力才能让你抓住机遇,只有预先为竞争作好准备才能与人竞争时战胜对方,脱颖而出出。 644007四川宜宾学院中文系02级7班唐亮 万方数据

马加爵案件

马加爵案件 简介:2004年寒假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因为打工没有回家,留在学校住宿。邵瑞杰和唐学李提早回到了学校。唐学李原本是住在校外的出租房的,只是因为那几天还是假期,校内宿舍的床位空置率较高而入住邵瑞杰和马加爵的317室。案发前几天,马加爵和邵瑞杰等几个同学打牌时,因邵瑞杰怀疑马加爵出牌作弊两人发生争执。曾被马认为与其关系较好的邵瑞杰说“没想到连打牌你都玩假,你为人太差了,难怪龚博过生日都不请你……”,马认为他的这番话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转而动了杀机。 马加爵利用电脑在互联网上查阅资料,确定用杀人后流血相对较少的铁锤作为他的作案工具,同时查阅了一些省份的地理资料及登录过公安部的网站。他在自己电脑上查阅的这些资料后来成为警方的查案线索。马加爵到一个旧货市场买了一把石工锤,据其自称为了使用方便,他请店主把锤子的木柄锯短。马加爵把锤子藏在宿舍楼内厕所的隐蔽处,但后来却被人偷走。他又到同一间商店再买了一把锤,并同样让店主锯断。他还买了日后用于捆扎尸体的黑色塑料袋、胶带纸,又制作了假身份证以备逃跑时使用。 唐学李的存在成为马加爵杀人的障碍,因此马决定先除掉他。2月13日晚,马加爵趁唐学李不备用石工锤砸向其头部,杀死唐学李后马用塑料袋扎住唐的头部,藏进衣柜锁好。14日晚,邵瑞杰回到宿舍,因隔壁宿舍同学已经回来他只好回到317室。马加爵趁其洗脚时用石工锤把他砸死。15日中午,杨开红到317室找马加爵打牌,马趁机用同一办法将他杀死。当晚马加爵到龚博的宿舍,跟龚博说317室打牌三缺一,将其引到317室后杀死。四人的尸体均被马加爵用黑色塑料袋扎住头部后放入衣柜锁住。据马加爵本人事后指称,当时曾有一广西老乡过来找马加爵打牌,马加爵曾打算将其杀死,因其曾为马加爵到饭堂拿饭,加上马加爵觉得他平时对其不错而没有动手。 15日当天,马加爵到云南省工商银行汇通支行学府路储蓄所分两次提取了350元和100元人民币现金。杀死4人后,马加爵在2月17日带着现金和自己之前制作的假身份证乘坐火车离开。在火车站他的假身份证被警察查到,但由于其案情还未被发现,他得以逃脱并乘坐到广州的火车离开。 2004年2月23日中午13时18分,结束寒假刚返校不久的云南大学北院鼎鑫学生公寓6幢317室两名学生感觉宿舍有异味,遂一起打扫卫生,发现本室一衣柜内有液体流出并带有臭味后,随即向学校宿舍报告,保安撬开后发现四名学生尸体都被藏在宿舍内的四个衣柜里,校方随即向昆明市公安局报警。

读马加爵事件有感

读马加爵事件有感 外面正下雨,小小的,密密的,看着在房间外轻摇的叶子,忍不住想起马 加爵,记得他事件刚发布时,还没有太大的反应,可现在却不自觉的痛心他, 看了好几遍他的遗书,脑海是他让我感觉字字含血带泪的话语:他不想杀人, 他不是坏人,他受尽了欺凌,是残酷的现实让他这样,周围的人都太无情太冷漠,给他的只有白眼和屈辱,而被关心的滋味他也许未曾领略过。他有朋友吗?他以为有,然而,最后他却发现那人是如此的虚伪与可恶,他也和别人一样歧 视着自己……那一刻,他知道自己的人格尊严是彻底的一文不值,因为被世界 抛弃被冷落加上自尊心被极度践踏,他选择了很极端的做法:杀害了几名同学·很多人都叫他杀人狂魔,可是要知道杀人那一刻他需要多大的胆量、他该 是何等的愤怒…… 从昨晚开始到现在一直和朋友讨论着马加爵,几乎都说他该死、心理变态、神经病、脑不好、死了是好事……我无法理解他们的看法,只能拼命的说马加 爵不坏,他们说我傻说我懂什么说我还小看不到事情本质,我不认同,对于马 加爵我感到的是痛心,看着他的遗书,鼻子会酸,看着他的照片他的没钱买鞋 子的情况我很震撼…… 马加爵穿过的最好的衣服是囚服; 马加爵是个孝子,不忍父母伤心; 马加爵偷偷做苦工却欺瞒父母说过得很好; 马加爵在大冷天只能洗冷水澡; 马加爵一天只能吃两个馒头 马加爵受屈辱、歧视了; 最后,马加爵杀人了,他受到社会无限的的谴责…… 可是要是在杀人前他能听到一句窝心的话、得到一点温暖,他还会那样做么?我想不会。 我知道被杀害的同学的家长会悲痛欲绝,我也因那几条生命的逝去感到无奈,祈祷他们在下面过得好。 希望大家可以从马加爵得到得到一点点启示:不要瞧不起人、要对自己的 话负责任。 在我们受到排斥、侮辱时,不要太难过太在意他人的说法,善待自己与他人。

马加爵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学

对马加爵案件的分析 刘格非2012111219 大学时代,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间段。在这个绽放青春的过程中,有的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有的人体会到了人生的价值,有的人却走向歧途,最终和大家越走越远。 马加爵不得不说就是这样一个存在。 现在对此案件的主流观点都是认为马加爵案件的发生都是基于他过度的自尊和社交手段的匮乏,还有自身的贫穷。在此,我也不能妄自推出似是而非的答案,只是想从这个案件的发生来表达一些对当事人犯罪心理的个人观点。 一、 要分析犯罪当事人的犯罪心理,先要从当事人的幼年成长环境——家庭环境入手。我认为,家庭环境及幼年期的学习教育环境其实是塑造一个人的性格非常重要的阶段。在马加爵的成长环境里,每个人都安分守己,父亲沉默寡言,母亲贤惠持家但重心却过多的放在了家务上,马加爵与兄弟姐妹们话也不多,在初中时只专注于学业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其实已经初步造成了马加爵的不擅言谈,为以后惨剧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但其实一直到高中之前的马加爵都是一个正常的,积极向上的好学生。他体谅父母,热爱学习,逆来顺受,坚持不懈,可以说就是一个成功人士在童年时期的缩影。 其实在家庭物质条件方面对他成长及内心的影响,我比较赞成李玫瑾老师的观点。我曾有幸听过李老师的一次讲座。她认为,那种将“贫穷”归结为犯罪动机起点的归因并不全面,也并非真实的问题起点。 但是为何最终又踉出了这样一出惨剧呢?不得不说转折发生在他人生的第二阶段。二、 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宾中之后,马加爵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是,马加爵是有着坚定的理想的人,但是他的理想过于狭隘:马加爵认为唯一改变命运的方式就是学习,他把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压力、所有的隐忍都归结到“只要考入重点大学就能解决”。他就像是赌徒一般,把全部的命运都押在“学业”上,他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由于马加爵骨子里的高傲和巨大的心理落差(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导致他内心充满失望,导致他有意无意地远离群体(例如从来不参加同学聚会,只因为同学笑话他“土”和寒酸)。这就使得他在同学眼中变成了孤僻、怪异的代名词。 对于马加爵来说,最大的打击无非是理想的破灭。学业的不顺利以及人际关系上的不顺使得马加爵精神恍惚,“无法毕业”更是压垮马加爵的最后一根稻草。理想破灭之后,马加爵自暴自弃,并且选择了“电脑游戏”作为逃避现实的手段。长久的沉迷只是马加爵离现实世界以及他的理想越来越远。 马加爵坚定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出人头地、让家人过上好生活。着理想的背后让人看到马加爵最关心的两件事:尊严和亲情。源自于马加爵的性格,他骨子里就认为只有比别人强、只有受到别人的尊重才叫有尊严;同时,马认为自己有义务让家人过上好生活,有义务“不让父母失望”。这就是马加爵的底线。然而大学的经历毫不留情地打响了这两处软肋:学业上的不顺利以及人际关系的灾难让马加爵体会到了强烈的羞耻感和愧疚感。 所以,最后惨剧发生了。但这并不仅仅因为马加爵自身的贫穷,而是由许多方方面面的因素堆积而成的。总之,任何人都不能离开群体和社会而孤立生存,也不能只顾自己的需求和主观愿望而一意孤行。人要参与社会生活,首先要知道如何按社会的客观要求去做,如何顾及他人和群体的利益,并懂得如何与他人协调,从中获得个人的满足。

分析引起马加爵现象的重要因素

摘要:马加爵案不是一个单纯的偶然事件, 论文网不应仅就该案进行个体分析。马加爵现象的出现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家庭教育的偏颇、学校教育的错位、整个社会对于弱势群体关怀的缺失都是引起马加爵现象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马加爵现象;家庭;学校;社会 云南大学四年级学生马加爵杀人案一度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媒体也应时热闹起来。当公安部的通缉令在全国范围内张贴的时候,人们耳边充斥的大多是对马加爵恶劣行为和残忍手段的谴责与声讨;而当媒体报道其被公安机关缉拿归案时,几乎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气。据说当晚云南大学的校园里,师生们奔走相告。人们仿佛一下感觉到自己生存的环境里,安全系数陡然大增,终于可以不要担心在街头会撞上那个想象当中的杀人狂了…… 然而,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惨案发生后对于马加爵的谴责与声讨,也不仅仅是在马加爵们逮捕归案时的欢呼雀跃。我们更需要冷静地反思,是什么原因造就了“马加爵”?否则,也许在我们还沉浸在逮捕马加爵的胜利喜悦中时,张加爵或是李加爵已经在酝酿着更为残忍的杀人或是其他什么恶性犯罪了! 马加爵事件发生后,媒体上出现了大量的评论与分析,多是从马加爵个人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诸如,人格缺陷、心理变态云云。诚然,犯罪首先是一个犯罪分子的个体行为,犯罪分子本人的人格缺陷、身体和心理因素都在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有关这方面的原因,早在一百多年前,刑事人类学派的鼻祖龙勃罗梭就提出了著名的天生犯罪人理论。这也就不难理解,有许多人总拿通缉令上马加爵那个性鲜明的外表做文章,试图从他的眉宇、眼神、嘴巴或是粗壮的臂膀上找到一些“天生犯罪人”的基因来。且不说龙勃罗梭理论的科学性早已被犯罪学界质疑,就是从一般常识的角度来分析,对于这种说法我们也不敢苟同。因为,近年来大学生恶性犯罪事件屡屡发生,并非马加爵一人,而且这些犯罪的“马加爵”们中间,并非个个面目狰狞,其中不乏文弱书生,乃至纤纤淑女!对此,当代的“龙勃罗梭”们又该作何解释呢?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对马加爵一案,不应仅仅停留在个体分析的层面,而要将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大学生犯罪案件联系起来,作为一种特定的犯罪现象乃至社会现象进行分析与思考。这里我姑且将这一现象称之为“马加爵现象”。 犯罪学理论认为,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犯罪产生的原因也是十分复杂的,它除了个体的原因之外,还与个体成长于其中的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密切相关。马加爵现象的出现,不是在建国初期,也不是在文革期间,也不是在改革开放之初,而是出现在中国人引为自豪的飞速发展的最近几年。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近年来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下面将自己对于这一现象的几点思考呈现于读者,以期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与反思。 一家庭教育的偏颇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的家庭教育有什么偏颇吗?你看,如今的中国,无论是乡村还是都市,哪个家庭不是把孩子的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啊。在农村,尽管有些家庭生活还不是那么宽裕,却舍得将全部积蓄用于孩子上学的费用,有的还因此负债累累。在城市,更是如此,费尽周折也要让孩子进重点学校,各类学习用的资料哪怕汗牛充栋,只要孩子说需要,也要搬回家。更有那些囊中殷实者不惜重金将子女送到国外学习的。乍一看,是啊,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比中国的家庭更重视子女的教育? 我这里说的中国家庭教育的偏颇并非指对于家庭教育重视程度的不够,而是指家庭教育理念的偏颇。如果说人格异常是马加爵们犯罪的原因之一的话,那么健全人格的培养首先来自家庭的教育。中国人历来重视家庭教育,但那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望子成龙”、“光宗耀祖”式的家庭教育。我们很少,甚至根本就没有把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作为家庭教育的第一要务。

对马加爵事件的反思

马加爵(1981年5月4日—2004年6月17日),男,汉族,广西宾阳人,身高171.5厘米,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户籍地为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一队。1996年至1997年在宾州初中读初三,以优异成绩考取省重点宾阳中学;1997年至2000年就读于宾阳中学;1999年至2000年读高三,成绩优异,被预评为“省三好学生”;2000年至2004年就读于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4年2月13日晚杀一人,2月14日晚杀一人,2月15日再杀两人后从昆明火车站出逃。2004年3月15日为部督A级杀人犯;2004年6月17日被执行死刑。 罪大恶极的杀人犯马加爵被判处死刑,有的人大快人心,有的人痛苦流涕,有的人因此发财,有的人浑水摸鱼。真是一家欢乐几家愁,有人欢笑有人哭。当林林总总的人在人生的舞台上各自扮演得不亦乐乎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冷静下来,深刻的反省一下,这个事件究竟说明了什么?我们的父母该反省吗?我们的学校该反省吗?我们的政府该反省吗?我们的社会该反省吗?

其实马加爵事件并不是一个偶尔的事件,马加爵之所以有这种行为,已经完全暴露了他心灵的极端贫乏与人格的极度扭曲。对此,我们的父母不应该反省吗?直至最后一刻,马的父母都不理解自己的孩子为何会做出如此惨无人道的事,我们的学校不应该反省吗?为何自己学校的学生心理会这么脆弱?做事会这么极端?我们的政府不应该反省吗?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精神文明的建设有没有真正深入到人的心灵领域?成效有多大?我们的社会不应该反省吗?当一次次的类似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是推波助澜还是同流合污?是幸灾乐祸还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如果我们不能在此事件上深入挖掘它的实质,类似的事件就不会得到根本的制止,也许有的马加爵还会杀人,也许有的马加爵会自杀,也许还有的马加爵会报复整个社会和人类。这个事件暴露了一个我们整个社会迄待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真正探索和开发人的心灵领域。 有的人认为马加爵作案是由于自尊心太强,有的人认为马加爵是由于过于自卑,有的人认为他是患了精神分裂症,我想讨论的是之所以会发生这些心理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我们的整个教育、学校的老师、政府有没有对以下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形成理论与教育体系:什么是真正的人格?什么是真正的自尊?什么是真正的自信?我们作为一个人可以顶天立地靠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而生存?为什么而奋斗?为什么而生生不息?我们整个教育的根基是什么?也许有些人认为现在还在问这些问题是不是很可笑,那么我想说,如果整

马加爵案例分析

马加爵犯罪的原因分析和启示 关于马加爵犯罪的原因分析,无论是媒体,网民,还是犯罪学的专家,都不外乎于两种观点,一是因贫穷而杀人,另一是因“做人失败”而杀人。 马加爵究竟是因贫穷而杀人,还是因“做人失败”而杀人?我个人认为,这其实是同一个问题,犹如同一个硬币的正面和侧面。即使说直接导因是“做人失败”,也不过是在单纯贫穷的基础上多加了一个为人处世的问题而已。为人处世的失败之所以值得重视、值得忧虑,与能不能从贫穷状态下解脱出来直接相关,这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贫穷是马加爵自卑和焦虑的根本原因,做人的成功与失败,免不了要与脱贫致富的目的挂起钩来。 贫穷是重要的深层次原因。他发现自己是贫穷的,认识到要改变家庭的贫困十分不容易,为此自卑、苦闷。否认贫穷对马加爵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只能是自欺欺人。 社交能力差是他不能融入环境的重要因素,是必要条件。因为这一点,才造成了他与同学的隔阂。其实别的同学并没有讥笑他贫穷的意思,连马加爵本人也不认为这几个同学是在讥笑他的贫穷。但马加爵的过分敏感,内心的自卑,由自卑而反弹形成异常的自尊,这却肯定是建立在贫穷的基础上的,至少,这是主要原因。在现在这个世界上,只要腰包是鼓的,还有什么可自卑的?不自卑,又怎么会过分敏感?敏感源于自卑,自卑源于贫穷! 他通过邵瑞杰对他的批评发现,自己不仅仅是贫穷,而且为人处世的社交能力也不行。现在谁不知道社交能力的重要性呢?显然他的意识是:既贫穷又缺乏社交能力,要改变自己的贫穷地位还有什么希望呢? 于是他绝望了。 分析马加爵犯罪的心理学原因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 第一,我们当代大学生和高中生一定要好好想想,你活着是什么意义,生命究竟是什么。其实,人生的意义在于人间有真情,其实每个人活着都不单单是自己的事情,有父母对我们的爱恋和牵挂,有老师对我们的期待,还有周围朋友和我们友好相处的关系。当代大学生一定要提高做人与处事的水平,克服不愿与他人交往的毛病。要懂得社会生活本身就要求必须与他人协调、与他人合作。当我们与同学或同事之间出现争执和不快时,要度量宽宏,不能自以为是,惟我独尊,极端自私,不知何为自我约束或遵纪守法;不能因为一点点小事去算计他人,甚至精心策划谋杀过程。 第二,马加爵案件可以揭示出我们学校教育当中的缺陷。我们的教育是不均衡的,只偏重于智力教育,忽视了一个人的其他方面,比如人格教育、情商教育、人生教育,还有道德的、法律的、是非的等等方面的教育,特别是以性格为核心的人格培养与教育。建议在大学生、高中生的课程设置中应该增加“独立人生知识课”、“婚姻恋爱课”、“人际交往知识课”、“大学生学习方法课”等。总之,除专业科学知识外,要增加对年轻人更现实、更实用的人生知识性课程。面临许多未知的,不定的未来因素,在课堂上大、中学教师可以暂时不要讲专业课,就讲讲人生知识。如,怎样与人相处?怎样处理人际冲突?如何应对管理者,如何把握服从管理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什么是恋爱?如何谈恋爱?学校学得东西今后能否有用?今后自己该怎样发展?等等。 第三,在各大、中学应该建立免费的问题咨询中心,不仅仅是心理问题,还应该包括各类问题,使他们遇到心中困惑有处咨询,及时排解心中难题。大、中学应该设立学生事务仲裁中心,类似于一个民事调解委员会,让处于各种纠纷中的学生有处申诉,在遇到纠纷时能够得到外来的干预与帮助,得到相对公平的处置。

案例分析

防止校园伤害事故 最近,有关校园伤害事故的报道屡见于报端和各种媒体 案例1:马加爵事件 犯罪起因及经过: 2004年在云大宿舍连杀四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 2004年2月23日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接报后,在云南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柜子内发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尸体。 2月25日云南省公安厅发出A级通缉令,悬赏15万元人民币捉拿云南大学凶杀案犯罪嫌疑人马加爵。4受害学生均为马加爵同学。 邵瑞杰:马加爵大学三年半最好的朋友,因为打牌与马加爵发生口角,批评了马加爵的为人,于是被杀。 马加爵供述:我跟邵瑞杰很好,邵还说我为人不好。我们那么多年住在一起,我把邵当作朋友,真心的朋友也不多。想不到他们这样说我的为人。我很绝望,我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把他当朋友,他这么说我,我就恨他们。” 唐学李:没有在邵瑞杰和马加爵的夺命牌局中争吵,也不曾和马加爵有任何过节。在唐学李女友看来,二人甚至算是不错的朋友,唐平时喊马加爵“马哥”,从来没有言语不慎得罪马加爵,只因为他暂时借住在马加爵宿舍里,那两天又总是睡在宿舍不爱出门,妨碍了马加爵的杀人计划,因而被杀。 马加爵亲口承认为什么第一个杀唐:“不是先后的问题,而是下手的机会来了,他恰好那时在寝室。如果是别人,结果也会一样。” 龚博:和马加爵从来没有冲突,来往不多,同样没有参与马和邵的牌局,因为过生日没请马加爵,而邵瑞杰又用此事教训马加爵:“就是因为你人品不好,所以龚博过生日都没叫你”因而被马加爵怀恨,惨遭杀害。 杨开红:马加爵正在宿舍里处理杀死邵瑞杰时留下的血迹时,恰巧来到马加爵的宿舍找人,马加爵担心事情泄露,杀害了杨开红。 反映出的社会现象: 1.人都是善恶并存的,我们要懂得警觉人性中的恶,人们要想实现利益最大化,需要做出一定的自我约束,因此,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做了大量的扬善抑恶的努力,所以,我们轻易不会看到人性中恶的一面。避免这种恶的方式很多,最简单的就是立刻脱离刺激环境,以及绝不在情绪冲动时做决定。当然,仅有这点远远不够,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对。 2.与马加爵过度的“去圣化”倾向有关,因为过度的“去圣化”倾向,而丧失了人所拥有的一种最基本和最健康的本能:悲悯之心。他自己也因此失去了最后的机会,偶然就这样成了必然。一个人,常常是因为不懂得珍重自己的生命,而轻视别人的生命,并最终毁掉自己。 3.马加爵没有做人的原则和底线伦理,具备底线伦理有助于形成道德焦虑,也就是会使人在考虑是否伤人的时候产生强烈的担心、害怕和不安,这种感觉往往可以有效制止一个人的恶行。 4.不懂得用建设性方式帮助自己。人要确立建设性帮助自己的理念,使自己进入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因此,假如一个人以贫困为由而采取反社会的行为,是自己

马加爵事件与心理教育

马加爵事件与心理教育 案例简介: 2004年2月,云南某大学的学生马加爵杀死了自己同宿舍的4个同学后潜逃了。3月15日,被公安机关逮捕归案。2004年6月17日,马家爵被执行枪决。此案引起了人们对中国教育问题的思考。 案例背景: 从小学到高中,马家爵凭借努力和还算聪明的脑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初中参加数学竞赛,还获得全国二等奖,在老师眼中,虽然纪律不太好,却是一个学习尖子。来自广西宾阳的他,和大多数广西人一样,皮肤较黑,典型的南方脸型,高高的颧骨,很不标准的普通话,带有深重的口音。开学第一次开班会作自我介绍,5分钟的时间,用手摸头发,拉衣角,说话断断续续,除了报出名字、家乡,很多同学只听到他说喜欢象棋,可以找他下,其它就没听明白,显然他没有登台演讲的经验。 案例正文:马加爵事件 图:马家爵杀人案开庭公审 图:马家爵在监狱中写的忏悔信

2004年2月23日中午1点20分,昆明市公安局接报在云南某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的柜子内共发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尸体。同时,同宿舍的学生马加爵也不见了,昆明一家银行的录像资料显示,马曾于2月15日下午持其中两名死者的存折到银行取走了4 000元钱。经公安机关查明,该校学生马加爵有重大犯罪嫌疑。2004年2月25日,云南省公安厅刑侦总队向全国发出2004年第11号A级通缉令,悬赏15万元人民币捉拿“2?23”云南某大学凶杀案的犯罪嫌疑人马加爵。此时,全国各省市均展开了对马加爵的大搜捕,关于马加爵的通缉令也发布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警方经过调查,发现在马加爵曾使用过的电脑内,存有海南三亚的地理环境生态等资料,公安部专案组马上奔赴海南,在三亚布下天罗地网。据了解马加爵逃亡到三亚一出车站便看到许多捡破烂的人,于是就混到他们当中。他也多次看到自己的通缉令,因此不敢和别人接触,也不敢在街上买吃的,经常到垃圾堆捡别人的剩菜剩饭吃。晚上他就睡在银行、招待所、商店的前廊里,尽量不想引起注意,整天提心吊胆。在邻近三亚的乐东县,3月14日有一个摩的司机报案称,在九所镇一香蕉地里发现一个穿着破烂的人,很像被通缉的马加爵。3月15日晚7点30分左右,警方在三亚市河西路将马加爵抓获。当天晚上10点30分马加爵在三亚河系派出所接受审讯。他坦然承认了自己就是马加爵,并且准确地说出了自己的家庭住址、年龄等相关信息,思维相当清晰。马加爵说云南大某学被杀的四个人都是他同学,平时关系也很好,但打牌时都曾经和他吵过架,他杀他们时是一天杀一个。马加爵在离开海南三亚市第一看守所之前,写了一封给亲友的信件。他在信中称:劝我的父亲母亲不要再理我的事了,我真的不想再见到他们二人。因为我已经不是从前的我了。 分析: 1、马加爵与心理教育 公安部公开通缉的重大杀人在逃犯马加爵在海南三亚落网,回过头来看看案件发生的起因,事情似乎还远没有结束。显而易见,马加爵杀人是由于心理问题所致。可谁又知道这里面的心理问题到底有多深、多严重呢? 在此之前,我们也看到很多大学生有心理问题,可他们在走极端的时候往往是选择自杀,也就是选择把烦恼、不平衡的责任留给自己一人承担,而马加爵的行为却相反,选择了把烦恼、不平衡的责任留给他人承担。他选择杀人,其实就是选择把烦恼、不平衡的责任转嫁或推卸给别人。这种带有强烈侵害性的心理无疑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新动向,其危害比相对普遍的自杀心理大得多。因此,如何预防出现第二个“马加爵”,是学校、家长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换言之,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出现“心理危机”不仅是学校、家庭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责任。 如今的学生们还比较重视身体保健,感冒、发烧都知道及时看病吃药。可很少有人把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甚至,大学生们心理疾病常识和心理健康的科普知识还很贫乏。因为种种因素,心理健康有问题也是正常,但是关键是如何疏导他们郁积在心里的那些“死结”,以避免爆发出来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正如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心理学专家杨眉所说:“我们都知道身体发烧到39度是极限,不看病要出事,可心理发烧到39度以上,还能忍吗?一样要出事的”。就马加爵而言,也是如此。马加爵的很多同学都认为他有问题,却不知道如何帮助他,更不知道面对这样的人该如何自我保护。 在这一点上来看,马加爵就是人类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面反光镜。我们要追问他的罪,但更要追问他的不健康心理。可以说,马加爵是一个十分特殊的个案,但这个个案折射出的不只是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同时也折射出整个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在情感发育、心理需求、自我探索的需要等方面,都普遍存在或大或小的心理问题。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重视“才”的传授,在一定程度上却忽略了“德”的熏陶,制造特大杀人案而被枪决的主犯杨新海,伤熊的刘海洋和杀人的马加爵,罪行轻重不一,但反映出的心灵冷酷、残忍却是一样令人不寒而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