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音乐史试题库

中国音乐史试题库

中国音乐史试题库

第一章远古的音乐

一、填空题

1、远古时期的历史划分是:17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7000—8000年前——新石器早期;5000—6000千年前——新石器中期;公元前30世纪至公元前20世纪——新石器晚期。

2、关于音乐的起源有四种主要观点,它们是模仿自然说、情感说、巫术说、劳动说。

3、远古时代乐器的记载,在现存的文献中,最受关注是鼓、磬、钟、埙。二、名词解释 1、图腾

答案:原始部落所崇拜的对象就成为图腾。 2、云门

答案:黄帝时期的乐舞叫《云门》。原始人们往往对作为自己全民族标志的“图腾”进行崇拜,传说中黄帝氏族是以云彩为图腾的。因此,他们的乐舞就叫“云门”。 3、韶

答案:舜时候的乐舞叫《韶》。这种乐舞是原始祖先视为含有神灵性的一种宗教乐舞,因它的伴奏乐器是由若干管子编排而成的一种吹管乐器,叫箫。因此它又叫“箫韶”;因它的舞蹈部分含九次变化,故又称“九辩”;因它歌唱的部分含有九段,又称为《九歌》。 4、咸池答案:尧时期的乐舞叫《咸池》。咸池是天上的西宫星名,同时古人也称为西山日落之处。三、简述题

1、简述巫术说的观点?

答案:

(1)在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界中的一些自然现象不理解,他们认为一定是这些自然现象由某一位神(图腾)所操纵,这样有了为祈求神的保佑而搞一些活动,由于这些礼仪活动的需要就产生了音乐。

(2)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民族越落后,歌舞越发达”,也能说明音乐的起源和巫术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简述模仿自然说?答案:

(1)在原始社会中,自然界有各种自然声音,它们经常给人以美的感染,激发模仿欲望,从而产生了音乐。

(2)从现在的一些音乐作品中,还可以看到很多对自然界声音的直接模仿。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好几个乐章中都有对自然界声音的直接模仿。

(3)还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个人从小到大,思维能力逐渐增大,但模仿能力逐渐减小,那么,可不可以这样推断,人类的年青时代是不是也像人的幼年时代一样,模仿能力也是很强的 3、简述劳动说的主要观点?答案:

(1)

了脑髓的发展,促进了人的智力,为音乐产生准备了物质条件。

(2)劳动实践本身又赋予音乐的内容。它们反映的内容,是劳动的内容,劳动和呼声赋予音乐于舞蹈、节奏和音调。

(3)社会生产斗争的需要则成为人类创造音乐艺术的基本动力。 4、简述“葛天氏之乐”?答案:葛天氏是远古的一个氏族,有这样的记载:“昔日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以歌八阙”。一曰《载民》(歌颂负载人民的地方);二曰《玄鸟》(黑色的鸟);三曰《遂草木》(祝草木顺利生产);四曰《奋五谷》(祝五谷繁茂成长);五曰《敬天常》(敬重自然规律);六曰《达地功》(述说他们有充分发挥天帝的功能的原望);七曰《依地德》(依照地面气候变化而进行工作);八曰《总禽兽之极》。四、思考题

1、你对音乐的起源吃什么观点?试解释答案:

重点:阐述得必须有立论、有论据、有阐述,文字在200字以内。 2、中国音乐的历史,可

以追溯到8000年左右的依据是什么?答案:从考古发现的8000年前的骨笛来阐述。

第二章夏商的音乐

一、填空题

1、大夏时期的乐舞叫《夏》,也叫《大夏》、《夏籥》,这部乐舞是歌颂的是治水英雄大禹。

2、商汤的乐舞叫《大濩》。二、名词解释 1、甲骨文

答案:公元1898——1899年在河南安阳小屯(即盘庚时代国都)出土了大量的兽骨和龟甲,上面刻着许多古老的文字,据考证这些大多是“占卜”的文辞,也就是我们后世所称的“甲骨文”。 2、《卜辞》

答案:随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逐渐分开,统治者利用神权作为统治人民压迫人民的工具,占卜的时候,要把占卜的情况,占卜的结果和应验,用一种象形的文字刻在龟甲或牛骨上,我们把这一时期的文字符号,叫做“甲骨文”。把这种刻成的记载叫做《卜辞》,《卜辞》是目前存在的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 3、巫

答案:“巫”是奴隶社会奴隶主的代言人,也是在这一时期奴隶劳动的基础上,培养出来的拥有较多知识、具有一定声望的人物,以管理占卜为职业。巫,虽然是奴隶主阶级利益的代表,同时在某种意义上,又是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熟知音乐与舞蹈的艺术活动的领导者,同时又是精通舞蹈的舞蹈家。三、简述题

1、简述“巫”和“舞”的渊源关系?

答案:“巫”和“舞”在文字演变的过程中,曾有过很强的渊源关系。在汉文中,用来称呼那种管理占卜的人的“巫”字和利用来称呼舞蹈艺术的“舞”字都读作“wu”,除了四声不同外,读音是一样的。从字形的演变中,也可以看出,巫字就是由“舞”字产生,在较早的时候,楷书中的“巫”字像一个人两手执着两根牛尾,是“舞”字,后来代表舞蹈艺术的“舞”字,再后来就变成了代表掌握占卜兼舞蹈的人。从这里可以看出,音乐艺术在初期阶级社会中,曾如何被统治阶级所利用,与行使神权的“巫”密不分开。 2、怒绿竹是怎样利用音乐加强其统治的?答案:

(1)统治阶级利用音乐,从精神上,加强神权对人民的统治。他们自封为神的代表,使占卜神圣化,以抬高自己作为神的代言者的地位。

(2)对一些反映生活的诗歌进行篡改,贬低它的现实意义,想尽一切办法,给它封上一层神秘的色彩,磨灭它的斗争锋芒,记载不少诗歌的商周之间出现的《易经》,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我们今天只要揭开它神秘的外衣就可以看到不少奴隶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3)掩盖音乐的现实性,以便歪曲运用,即把音乐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作为统治手段和施恩手段。四、思考题

1、为什么说“韶”是传说中的乐舞中最有影响的一部?答案:

重点:从孔子观看了乐舞《韶》的演出后的话语来阐述。

第三章周代的音乐

一、填空题

1、雅乐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六代之乐:《云门》、《咸池》、《韶》、《大夏》、《大濩》、《大武》。

2、大司乐的职能,包含音乐行政、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三个方面。

3、《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是文人的案头之作。

4、楚声中的著名的作品有《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涉江》、《采菱》、《阳阿》、《激楚》等

5、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古琴演奏者,有楚国的钟仪、晋国的师旷、鲁国的师襄、郑国的师文、卫国的师涓以及民间演奏者俞伯牙、雍门周等。

6、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主要有两个流派,礼乐派和非乐派,礼乐派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荀子,非乐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子李耳和墨子。

7、孔子所站的角度是统治阶级,道子是站在道家学说的角度,墨子是站在普通劳动人民的立场上。

8、古代十二律的律名包括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钟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二、名词解释 1、礼乐制度

答案:周武王死后,周公摄行王政。为了巩固其统治,他依照周朝原有的制度,制定了一整套维护奴隶制统治的制度。其中有一种制度叫“礼乐制度”。“礼乐制度”,也就是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这是一种颇为完备的典章制度。 2、雅乐

答案:所谓“周代的雅乐”是指周代的统治阶级规定的,用于祭祀天地和祖先以及朝贺、宴飨、射仪、王师大献等典礼仪式的音乐。 3、大司乐

答案: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和领导,最早的音乐教育就是“大司乐”。 4、诗经

答案:《诗经》里集中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0余首歌词。关于它的篇数,有些文学作品上说是305篇,但在音乐史上大都称有311篇,因为其中包括笙诗6篇,(笙诗:即用笙演奏的有声无词的器乐曲),编者根据音乐的性能分为风、雅、颂三类。 5、颂答案:《颂》是贵族和统治者在各种祭祀时所用的歌曲,内容多为歌功颂德、

《大武》——祭先祖。

(3) 3、《诗经》产生的原因?答案:

一方面是由于当时采风制度的结果;

另一方面是外交事务的需要。当时的外交官之间的交谈不用语言而用歌曲,一方唱一首歌,另一方就知道了歌者的用意,然后就用另一首歌曲作答。周天子每五年要到各地视察一次,每到一处,都命“采诗官”来陈述民间的诗歌,通过这些诗歌来了解民间的反映。

4、简述“风”的采集流域、表现内容、音乐特点?答案:

(1)《风》包括十五国的民歌,地域范围约相当于今天黄河流域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四川以及长江流域的湖北的北部和四川东部。并分为周南、召南、北部风、魏风等等。《风》原为民间歌谣,经文人加工而成,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2)相当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况。有很强的民族性和现实性。反映的内容,有关于劳动生活,阶级压迫与阶级觉醒,统治者的荒淫无度,人民生活的痛苦、爱国精神、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民间的和谐欢乐,坚贞不渝的爱情生活等等。

(3)“十五国风”在艺术形式方面还有被我们后世称之为“号子”、“夯歌”一类的劳动歌曲和山歌一类的抒情民歌。 5、简述九歌的内容?

答案:《东皇太一》——叙述祭天神的场面;《云中君》——祭女性云神的歌;《湘君》——祭湘水男神的歌;《湘夫人》——祭湘水女神的歌;《大司命》——祭祀寿命男神的歌;《少司命》——祭祀寿命女神的歌;《东君》——祭太阳神的歌;《河伯》——祭祀男性河神的歌;《山鬼》——祭女性山神的歌;《国殇》——赞颂阵亡烈士的歌;《礼魂》——祭祀结束时唱的歌。 6、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音乐生活?

答案:春秋战国时,民间音乐生活也是相当丰富,出现了很多民间歌唱家和

演奏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听到音乐。伍子胥曾经在吴国的市上吹篪 (古代竹管乐器,像笛子,有八个孔)要饭;庄子妻死后,曾敲着陶制的食具唱歌;秦国的人敲击着日常用具装水的瓮、盛食的罐,甚至仅仅拍着自己的大腿都可作为歌唱的伴奏;荆轲刺秦王,

临行前在酒席上曾当场唱歌。此时有很多民间歌唱家对音乐文化的传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如淳于鬓对孟轲所说,在他以前,卫国因为有一位好歌手王豹,住在淇水边上,所以淇河水以西一带的人特别善于唱歌, 齐国因有一位好歌手绵驹住在高唐地方,故齐国西部的人也特别善于歌唱。

7、试翻译《礼记·乐记》中还有:“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藳,倨中矩,勾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

答案:其大意为:讲到歌唱声音的向上进行,要像向上高举;音声的向下进行,要像向下沉落;声音的转折,要像折断那样干脆;声音的休止,要像枯萎的树林那样寂静无声;硬的曲折变化要像折线那样的突然转变;软的曲折变化要像曲线那样没有痕迹;声音的连续进行,要准确的像一条串线的珍珠。 8、简述“礼乐牌”的音乐观点?(1)强调音乐的教育作用。(2)强调音乐的娱乐作用。(3)崇雅、斥俗。

(4)强调“中和”的音乐观点。

(5)在艺术内容和形式上,强调二者高度的统一。 9、简述《乐记》的价值?

答案:《乐记》集中地反映了儒家为代表的礼乐派的音乐美学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音乐美学理论,使之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音乐美学体系,可以说是中国儒家关于“礼乐”的一个总结。如果说,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根据盛行于古希腊的史诗、悲剧和喜剧等艺术实践,对于古代希腊美学思想的总结,而称霸了西方美学思想二千年的话,那么,《乐记》则是根据我国先秦时包括歌、舞在内的音乐艺术实践,对于我国先秦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总结,而在中国美学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0、简述“曾侯乙墓编钟”的艺术水平?答案:

(1)最能代表周代乐器发展水平的乐器,是1978年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的我国早期的编钟(公元前433年),全套共65枚。它从外观上看,高为2.73米,上下分为三层,上层叫纽钟,共19枚,中层与下层为甬钟,共46枚。(2)演奏时,下两层用木棒击,上一层用锤敲。从音色上看,下层钟的声音浑厚,令人惊心动魄,中层和上层的音色清脆明亮、优美、悦耳。

(3)这些钟是用金、铜、锡、铝合成,并能同一时发两个音,鼓部一个音,遂部一个音,二者是大、小三度音程,音域是C—C4超出五个八度,可构成完整的半音阶,可任意移调。(4)另外,编钟上运镶嵌着2800多个铭文,详细地记载了楚、齐、晋、周、鲁等地的各种律名、阶名及变化音之间的对照情况,这对我们研究先奏的乐器、乐律等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文字资料。 11、简述民族调式五个阶名的由来?

答案:宫、商、角、徵、羽5个阶名的来历与星座有关,古人在天文学方面很发达,但却把天文看得很神秘,他们把天想象成为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末鸟;北方:玄武。每个星座有7宿,共28宿,在青龙宿里,有角、氏(征、)心(商);在白虎宿里有翼(羽);在玄武宿里有斗(中宫)。古人就从这28宿里取出了5个作为阶名。四、思考题

1、论述《风》《雅》《颂》三者在语言风格、音乐语汇上的区别?答案:

重点:这三类诗歌,就其写作风格和所用语汇来看,也有区别,《风》的语言通俗易懂,写作的风格比较朴素、自然、流利;《雅》的词汇比较丰富,在心理和形象的刻画上比较细腻,篇幅也比较长;《颂》的语汇比较简洁,语句比较晦涩,句法也不如民歌那样整齐

第四章秦、汉魏、两晋、南北朝的音乐

一、填空题

1、汉乐府,是在汉代统治阶级上升时期,伴随着经济发展的繁荣建立起来的它始建于公元前112年的汉武帝时期。到公元前一世纪的后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加上吏治腐败,西汉的统治开始动摇。到了公元前6年,西汉王朝便取消了乐府这一机构,存在了106年的西汉

乐府至此便宣告结束。据记载,在乐府中工作的829人中,挑了300余人到大乐署继续担任雅乐的研究和演奏外,其余400多人全部被减裁。

2、乐府收集民歌的范围很广,北起匈奴,南至江南(长江以南),西起西域,东到渤海。

3、相和歌有瑟调、清调、平调、立调、楚调、侧调五种调式。

4、相和歌使用的伴奏乐器有瑟、琴、筝、琵琶、节鼓、笙、笛七件乐器”

5、“蔡氏五弄”有:《游春》、《绿水》、《坐愁》、《秋思》、《幽居》。

6、嵇康的“嵇氏三弄”有:《长清》、《长侧》、《短侧》。

7、关于《乐记》的作者,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河间献王刘德及其门下儒生;另一说是战国时期的公孙尼子。

8、秦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新出现的乐器有:排箫、笛、羌笛、筚篥、琵琶、箜篌等。二、名词解释 1、汉乐府

答案: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12年),宫廷所建立了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有富有盛名的音乐机构——乐府。它的工作任务是为了满足宫廷的需要,①收集民间音乐;②创作和填写歌辞,创作和改编曲调;③编配乐器,进行演唱和演奏,用于祭祀和统治阶级娱乐。 2、鼓吹乐答案:鼓吹乐是汉魏六朝时期流行的一种以击乐鼓和管乐器排箫、横笛、笳、角等合奏的音乐,有时也有歌唱。

3、横吹

因它以横笛为主要演奏乐器而得名,由鼓、角、横笛等组成,多用于军乐,骑在马上演奏。李延军根据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摩诃兜勒》曲所改编的“新声二十八解”可能就是最早的横吹乐曲。 4、骑吹

因它用鼓、笳等乐器在马上演奏而得名。一般用作封建帝王及贵族们的仪仗音乐。

5、短箫铙歌

是以笳、排箫、铙等乐器在马上演奏的军乐。 6、箫吹

用排箫与鼓合奏而得名。多用于仪仗音乐,有时乐工也在鼓车中演奏,有时还伴奏百戏。

第四节相和歌和清商乐 7、相和歌答案:相和歌

它始于汉初,是我国北方各地流行的一种民间音乐,经过艺术加工发展而成的艺术歌曲形式。相和歌继承了周代的国风和战国的楚声传统发展而来,其特点是“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8、清商乐

答案:东晋南北朝间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伎乐的总称,亦名清商曲。主要表演于皇家、贵族、巨贾、文士的休闲场合。表演者主要是女性(女伎),歌唱题材不少是热情洋溢的情歌和侍女的哀愁之词,加之采用发音清越、组合淡雅的丝竹乐器伴奏,其格调自然流畅、清新婉转。 9、吴声

答案:又名(吴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于江苏一带的民歌。内容大都是抒情性的,风格细腻,多表达男女爱情。 10、西曲

答案:朝时流行于湖北一带的民歌,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宽,大都是描写商旅生活,表现形式是舞曲和猗歌。 11、但歌

答案:“但歌”是一人唱三人和或称为“讴”。 12、徒歌

答案:“徒歌”即无伴奏的清唱,或称为“谣”。 13、相和大曲

答案:相和歌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舞蹈、乐器演奏结合起来,产生了“大曲”或“相和大曲”,后又脱离舞蹈和歌唱,而变成器乐曲,,是相和歌的高级形式。相和大曲在演唱方法和曲式结构等方面与上述相和歌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与发展。其典型的曲式结构为:解——艳——乱(趋)三部分组成。 14、他律论

答案:强调音乐是和社会生活有关系的,是能够表达思想感情的。 15、自律论

答案:音乐不能表达思想感情,音乐只是乐音的流动。 16、京房六十律

答案:在十二律的基础上用“三分损益法”继续发展下去,。在七声音阶中有七律,又产生五十三律,实际上京房只有五十三律,但他为了合乎八卦却继续生到六十律。 17、广陵散答案:《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作者不详,在汉末已经出现的一首古琴曲。其表现内容根据蔡邕的《琴操》记载:公元前4世纪,聂政刺韩王的故事。共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及后序六大部分。 18、胡笳十八拍

答案:约在公元208年左右,蔡琰参考了胡笳的声音而写的琴曲。内容与蔡琰自己的遭遇有关。蔡琰出身封建官僚家庭,汉未大乱中间,她在196年左右为匈奴人所虏获,成了匈奴左贤王的王后。在匈奴12年,生了一儿一女两个孩子,约在公元208年,她父亲的朋友曹操把她从匈奴赎了回来。本曲反映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骨肉分离的痛苦之情。

19、《幽兰》

答案:又名《碣石调·幽兰》,产生于南北朝,是手抄的一首古琴曲,原件现存日本。从曲谱“小序”看,为梁末隋初的古琴家丘明所作,用文字谱记载。

4、嵇康的哲学思想?

答案:他主要受老庄思想影响颇深,“越名教而任自然,每非汤武,而薄周礼、轻贱唐虞而笑大禹”。他对司马氏所采用的武力、仁义、禅让皆不满,他的性格、洒脱情高,不拘礼法。他代表了“士族门阀”地主阶级的音乐观和人生观。 5、《声无哀乐论》的论证方法?

答案: 把儒家作为秦客,把自己作为东野主人,经过八次辩论,来阐述他的美学思想。

6、《声无哀乐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1)音乐不能表达感情,音乐只是客观存在的音响。(2)音乐也不能使人产生感情,只能引起“燥静”的反应。

(3)人们欣赏音乐时所引起的感情变化,不是来自音乐之中,而是客观事物而引起的结果。(4)人们通过音乐了解人的德行、国家的风俗是由歌词所引起的。(5)肯定了一般人在音乐生活中的地位,并提出了“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的理论,与“王者功成作乐”的统治阶级垄断音乐的理论相对抗。

四、思考题

第五章隋唐、五代的音乐

一、填空题

1、隋代年代是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唐代是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五代是指公元907年——公元960年。

2、当时的唐朝不仅在亚洲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城市也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的国际大都市,经常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使节、商贾、僧人、艺术家和留学生。

3、唐代“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在延续10年的农民大起义中,不少藩镇自封为帝,继唐朝之后统治北方的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朝代,南方出现了前蜀、后蜀、吴等10个国家,这种局面一直延续了50多年。

4、隋初的“七部乐”包括清商伎、国伎、龟兹伎、安国伎、高丽伎、天竺伎、文康伎。

5、唐代“十部约”包括:燕乐、清商伎、西凉乐、高昌乐、龟兹伎、疏勒乐、康国乐、安国乐、扶南乐、高丽伎。

6、《立部伎》八部,包括:(一)安乐、(二)太平乐、(三)破阵乐、(四)庆善乐、(五)大定乐、(六)上元乐、(七)圣寿乐、(八)光圣乐。

7、《坐部伎》六部,包括:(一)燕乐、(二)长寿乐、(三)天授乐、(四)鸟歌万岁乐、(五)龙池乐、(六)小破阵乐。

8、燕乐的伴奏乐器有钟、磬、琴、瑟、击琴、琵琶、箜篌、筝、筑、笛、鼓、笙、箫、埙、大方响、尺八等29种。

9、唐代的音乐机构有大乐署、鼓吹署、教坊、梨园四个部门,前两个部门属于政府的太常寺,后来两个部门归宫廷直接管辖。

10、变文大代表作有《张议潮变文》、《孟姜女变文》、《伍子胥变文》。 11、唐代新出了两件拉弦乐器,一种是轧筝,另一种是奚琴。 12、二、名词解释

1、燕乐(大概念)

答:宴会所用的音乐叫燕乐,也是所有的“教坊”音乐,其意义与“俗乐”相同。

2、燕乐(中概念)

答:指“龟兹乐”或根据“龟兹乐”改编创作的乐曲。 3、燕乐(小概念)

答:专指张文收所创作的《景云河清歌》等乐曲。 4、坐部伎和立部伎

答:到了唐玄宗(712—756)的时候,又根据表演的方式,分为《立部伎》八部和《坐部伎》六部,这些都是歌舞音乐。立部伎是在室外进行表演的,八部的节目不同,舞的人数也互不相同,大约最多是180——60人。坐部伎是在室内演奏的,舞的人数也较少,大约是12——3人。

5、国乐(西凉乐)

答:“西凉”是指从兰州往西北一直到敦煌这一区域。国伎就是在南北朝时期流行于甘肃一代的音乐,是汉族乐舞和龟兹乐舞相结合的产物,是各部乐舞编制最大的乐舞。

6、清商乐(清乐)

答:它包括了汉代以前流传下来的汉族音乐。乐器以汉族传统乐器为主,它也属于汉族的传统音乐,它的发展水平和艺术性在多部乐中最高,在各部音乐中居首要地位。代表曲目有《昭君》、《凡将雏》、《乌夜啼》、《泛龙舟》。

7、龟兹乐

答:是指古龟兹的音乐。龟兹位于现新疆库东一代。其乐曲内容与佛教音乐有密切的关系,它是隋唐时期非常盛行的音乐,也是多部乐中影响最大的一个乐部。在东晋时期由吕光灭了龟兹后传入中原的,龟兹乐有多种流派,如土龟兹(原板乐)齐朝龟兹(从齐国传入的)、西国龟兹(从西域传来)等。 8、歌舞大曲

答:歌舞大曲(大曲)是指由器乐、声乐、舞蹈综合而成的多段体的大型歌舞曲形式,大曲中间有一部分叫法曲。 9、大乐署

答:它是音乐艺人的训练场所,它既管雅乐又管燕乐。 10、鼓吹署

答:属于太常寺的另一机构,专管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

11、教坊

答:管理、教习音乐、领导艺人的机构。唐初开设有内教坊,归太常寺领导。到了开元二年有内教坊五处,内教坊在宫廷里;外教坊四处,两处在西京长安,两处在东京洛阳,不归太常寺领导,直接归宫廷,由宫廷里的官员去领导它们。一般说来,教坊所承担的业务,有歌有舞,也有散乐,是比较广的,其成员有男有女。 12、梨园

答:专门学习法曲的机构。梨园艺人的技术都比较高,从专业的范围来说,梨园比教坊要窄的多,但从法曲的专业训练来说是比较精的。唐代的梨园组织有三个,一个归宫廷,西京有一个“太常梨园别教院”属于长安太常寺,另一个是

4、嵇康的哲学思想?

答案:他主要受老庄思想影响颇深,“越名教而任自然,每非汤武,而薄周礼、轻贱唐虞而笑大禹”。他对司马氏所采用的武力、仁义、禅让皆不满,他的性格、洒脱情高,不拘礼法。他代表了“士族门阀”地主阶级的音乐观和人生观。 5、《声无哀乐论》的论证方法?

答案: 把儒家作为秦客,把自己作为东野主人,经过八次辩论,来阐述他的美学思想。

6、《声无哀乐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1)音乐不能表达感情,音乐只是客观存在的音响。(2)音乐也不能使人产生感情,只能引起“燥静”的反应。

(3)人们欣赏音乐时所引起的感情变化,不是来自音乐之中,而是客观事物而引起的结果。(4)人们通过音乐了解人的德行、国家的风俗是由歌词所引起的。(5)肯定了一般人在音乐生活中的地位,并提出了“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的理论,与“王者功成作乐”的统治阶级垄断音乐的理论相对抗。

四、思考题

第五章隋唐、五代的音乐

一、填空题

1、隋代年代是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唐代是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五代是指公元907年——公元960年。

2、当时的唐朝不仅在亚洲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城市也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的国际大都市,经常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使节、商贾、僧人、艺术家和留学生。

3、唐代“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在延续10年的农民大起义中,不少藩镇自封为帝,继唐朝之后统治北方的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朝代,南方出现了前蜀、后蜀、吴等10个国家,这种局面一直延续了50多年。

4、隋初的“七部乐”包括清商伎、国伎、龟兹伎、安国伎、高丽伎、天竺伎、文康伎。

5、唐代“十部约”包括:燕乐、清商伎、西凉乐、高昌乐、龟兹伎、疏勒乐、康国乐、安国乐、扶南乐、高丽伎。

6、《立部伎》八部,包括:(一)安乐、(二)太平乐、(三)破阵乐、(四)庆善乐、(五)大定乐、(六)上元乐、(七)圣寿乐、(八)光圣乐。

7、《坐部伎》六部,包括:(一)燕乐、(二)长寿乐、(三)天授乐、(四)鸟歌万岁乐、(五)龙池乐、(六)小破阵乐。

8、燕乐的伴奏乐器有钟、磬、琴、瑟、击琴、琵琶、箜篌、筝、筑、笛、鼓、笙、箫、埙、大方响、尺八等29种。

9、唐代的音乐机构有大乐署、鼓吹署、教坊、梨园四个部门,前两个部门属于政府的太常寺,后来两个部门归宫廷直接管辖。

10、变文大代表作有《张议潮变文》、《孟姜女变文》、《伍子胥变文》。 11、唐代新出了两件拉弦乐器,一种是轧筝,另一种是奚琴。 12、二、名词解释

1、燕乐(大概念)

答:宴会所用的音乐叫燕乐,也是所有的“教坊”音乐,其意义与“俗乐”相同。

2、燕乐(中概念)

答:指“龟兹乐”或根据“龟兹乐”改编创作的乐曲。 3、燕乐(小概念)

答:专指张文收所创作的《景云河清歌》等乐曲。 4、坐部伎和立部伎

答:到了唐玄宗(712—756)的时候,又根据表演的方式,分为《立部伎》八部和《坐部伎》六部,这些都是歌舞音乐。立部伎是在室外进行表演的,八部的节目不同,舞的人数也互不相同,大约最多是180——60人。坐部伎是在室内演奏的,舞的人数也较少,大约是12——3人。

5、国乐(西凉乐)

答:“西凉”是指从兰州往西北一直到敦煌这一区域。国伎就是在南北朝时期流行于甘肃一代的音乐,是汉族乐舞和龟兹乐舞相结合的产物,是各部乐舞编制最大的乐舞。

6、清商乐(清乐)

答:它包括了汉代以前流传下来的汉族音乐。乐器以汉族传统乐器为主,它也属于汉族的传统音乐,它的发展水平和艺术性在多部乐中最高,在各部音乐中居首要地位。代表曲目有《昭君》、《凡将雏》、《乌夜啼》、《泛龙舟》。

7、龟兹乐

答:是指古龟兹的音乐。龟兹位于现新疆库东一代。其乐曲内容与佛教音乐有密切的关系,它是隋唐时期非常盛行的音乐,也是多部乐中影响最大的一个乐部。在东晋时期由吕光灭了龟兹后传入中原的,龟兹乐有多种流派,如土龟兹(原板乐)齐朝龟兹(从齐国传入的)、西国龟兹(从西域传来)等。 8、歌舞大曲

答:歌舞大曲(大曲)是指由器乐、声乐、舞蹈综合而成的多段体的大型歌舞曲形式,大曲中间有一部分叫法曲。 9、大乐署

答:它是音乐艺人的训练场所,它既管雅乐又管燕乐。 10、鼓吹署

答:属于太常寺的另一机构,专管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

11、教坊

答:管理、教习音乐、领导艺人的机构。唐初开设有内教坊,归太常寺领导。到了开元二年有内教坊五处,内教坊在宫廷里;外教坊四处,两处在西京长安,两处在东京洛阳,不归太常寺领导,直接归宫廷,由宫廷里的官员去领导它们。一般说来,教坊所承担的业务,有歌有舞,也有散乐,是比较广的,其成员有男有女。 12、梨园

答:专门学习法曲的机构。梨园艺人的技术都比较高,从专业的范围来说,梨园比教坊要窄的多,但从法曲的专业训练来说是比较精的。唐代的梨园组织有三个,一个归宫廷,西京有一个“太常梨园别教院”属于长安太常寺,另一个是叫指法谱,现存明清两代沿用的琴谱,即由唐代的减字谱不断改进而成。减字谱把左手的大指、中指、无名指分别记为“大”、“中”、“夕”,这种记谱法能够准确记录音高和音色变化,记录节奏却不够严格,但参照其它符号和各指法的习惯奏法,也有一定的规律,根据这种琴谱,通过“打谱”可以把古曲演奏出来。四、思考题 1、 2、 3、 4、 5、

第六章宋元音乐

一、填空题

1、到了宋代,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反映市民阶层的音乐迅速发展起来,因此就结束了唐代以寺院为中心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艺术歌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歌舞音乐纷纷冲击寺院的樊篱,走向大众,走向民间,更加突出了宋代音乐的现实性、艺术性、群众性等特点,

2、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的混乱局面。宋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其统治,使大权归中央收揽,采用了王安石的“变法”,使得当时的农业和手工业开始发展起来,随之出现了很多繁荣的大城市,如汴梁、成都、兴之等成为国内贸易中心,广州、泉州、杭州等成为国际贸易中心。

3、蒙古的统治者主要是以蒙族奴隶主为中心,利用色目上层分子和汉族帮凶,对各施人民进行残酷统治。统治者又利用分化政策,把全国的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某些边区的少数民族和外国人)、汉人(金统治辖区里的汉人、契丹人、高丽、女真、渤海人)和南人(宋统辖里的汉人和各族人民)。

4、词在北宋时分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他一开始就注重长篇慢词,而豪放派苏轼却一扫柳永的脂粉香气,树立雄健的词风。

5、据钟嗣成的《录鬼薄》记载,元代的戏剧家有80多人,剧本有450本左右。主要代表是“元曲六大家”,即: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乔吉甫。

6、关汉卿的代表作是妇儒皆知的《窦娥冤》;王实甫的代表作是《西厢记》;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白朴的代表作是《悟恫雨》和《东墙记》;郑光祖的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乔吉甫的代表作是《扬州梦》。

7、南戏主要的代表作品有《荆钗记》、《拜月亭》、《白兔记》、《杀狗记》和《琵琶记》。

8、姜夔(1152—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他的代表作品是《杏花无影》和《扬州慢》。

9、宋元时期的琵琶曲的代表作是《海青拿天鹅》,古琴曲的代表作是《箫湘水云》。

10、民族音乐五大类包括山歌小调、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舞蹈音乐、民族器乐。二、名词解释 1、瓦子(瓦肆)

答:为了适应众多艺术形式的表演,在大城市里,出现了很多叫“瓦子(瓦肆)”的场所,它不但是商品交易场所,同时也是群众性的游艺场所。 2、勾栏

答:在每个“瓦子”里又有很多用栏杆围起来的场地叫“勾栏”,它也是各种民间艺术的表演场所。

3、叫声

答:它是根据民间各种歌吟和叫卖之声,运用当时的作曲手法,创造出来的一种歌曲形式。

4、嘌唱

答:根据民间的一些小型歌曲进行加工处理(主要进行节奏上的处理)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艺术歌曲形式,它和“叫声”有相似之处,但又各异,它是用鼓伴唱。

5、小唱

答:这种歌曲形式和歌舞大曲有直接渊源的关系,它是由歌舞大曲中的“令、曲、引”等歌唱部分发展变化而来。用“板”作为它的伴奏乐器。其声音风格比较抒情、婉转,故它比前两种形式艺术性要高。

6、诸宫调

答:由多种宫调的许多乐曲组成,描写故事情节相当复杂的大型长篇说唱音乐形式。多调性是它在音乐上最突出的特点。它的首创者是北宋时期的民间艺人孔三传。

7、说唱货郎儿

答:城乡间一种挑担卖货的商贩,他们为了招揽顾客,常常敲着锣或者打着蛇皮鼓,顺口唱着各种商品的名称并夸耀它们的好处。他们所唱的曲调就称为“货郎儿”。这种形式引入城市后逐渐向说唱音乐发展,故称为“说唱货郎儿”,而“九转货郎儿”则是它的高级形式。

8、杂剧十二科

答:是指元杂剧的内容可分为十二个方面,它们分别是:①神仙道化②隐居

乐道③披袍秉笏④忠臣列士⑤孝义廉节⑥叱奸骂谗⑦逐臣弧子⑧拔刀赶棒⑨风花雪月⑩悲欢离合(11)烟花粉黛(12)神头鬼面。

9、新律

答:新律是南宋时期著名的乐律学家蔡元定提出来的,又名“十八律”,从而解决了三分损益律不能转调的缺陷,使三分损益律理论,达到了更加完善的境地,在战国乐律发展史上有着重大的科学价值。

10、《乐书》

答:陈旸的《乐书》是宋代时期的一本音乐著作,它是历史上较早出现的一种音乐百科全书,始编于元丰年间,到哲宗时编纂而成,共200卷。

11、《碧鸡漫志》

答:此书是王灼在公元1145——1149年,在成都碧鸡坊时所做,全书共5卷,此书论述了上古至唐代歌曲的演变,考证《霓裳羽衣曲》、《凉州》等28首唐代乐曲的得名来历、历史沿革及其与宋词的关系,颇有精辟之处。

12、《唱论》

答:此书是元代作者燕南芝庵的所著的一本声乐著作,全书共37节。此书列举古代名家,宋金之乐曲的名目、格调节奏、曲式结构、品种内容、宫调声情、加进了“南北合套”(南

北方的曲牌结合)。

四、思考题

论述元代以前戏曲艺术发展的线条?答:(主要论点)

秦汉时代和隋唐时代的“角抵”戏;

唐代的“参军戏”及“代面舞”、“傀儡”与“影戏”;

北宋时期的宋杂剧已有了元杂剧的雏形,宋杂剧分为艳段和正杂剧两部分;南宋时期,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杂扮”,它是一段滑稽幽默的表演;金代,杂剧被称为院术;元代杂剧

第七章明清音乐

一、填空题

1、“假如把秦以前的时代称为‘雅乐时代’,把秦汉、三国、两晋看成是‘清乐时代’,把南北朝、隋唐看成是‘燕乐时代’,那么明清之时则可称为‘俗乐时代’。”

2、汉族传统曲艺,根据主奏乐器、历史渊源、音乐格调以及演奏、演唱特点等,大致可以分为鼓词、弹词、道情、牌子曲、琴书五大类。

3、弹词是我国南方的说唱音乐形式,分为许多种类,如:苏州弹词、扬州弹词、绍兴平湖调、长沙弹词等。其中苏州弹词影响最大。并产生了《再生缘》、《珍珠塔》、《玉蜻蜓》等著名唱本。

4、鼓词的种类有木板大鼓、西河大鼓、京韵大鼓、犁花大鼓、乐亭大鼓、唐山大鼓、东北大鼓、安徽大鼓、湖北大鼓、梅花大鼓、温州大鼓等。

5、明清知识的歌舞音乐有北方的秧歌音乐,南方的花鼓和花灯音乐,东北的二人传,山西的二人台,维族的十二木卡姆,藏族的囊玛和堆谢舞,苗族的芦笙舞等。

6、明末四大声腔有弋阳腔、海盐腔、昆山腔和余姚腔。

7、“临川四梦”是指《紫钗记》、《还魂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因四剧都有描写梦景的情节,故称之为“临川四梦”,又因汤的书斋名“玉茗堂”,又称之为“玉茗堂四梦”。

8、四大徽班包括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三庆班。

9、明、清时代流行的地方戏,种类繁多,除“秦腔”、“京剧”外,还有“湘剧”、“柳子戏”、“豫剧”、“粤剧”、“滇剧”、“川剧”等,总数不下数十种。 10、朱载堉(1536—1612),字伯勤,号“句曲山人”,今安徽凤阳人,他是明代著名的乐律学家、历法家、算学家(数学家)。 11、十二平均律

答:把一组(八度)分成相邻二音的频率比均等的十二个半音的律制,也称十二等比律。14、由于朱载堉的潜心钻研,创造了“新法密律”——十二平均律。他还著有《乐律全书》、《嘉量算经》、《律吕正论》、《律吕质疑辨惑》等著作。

二、名词解释 1、小调

答:小调是流行于城镇集市、庙会灯节、街陌里巷,并常用乐器伴奏而具表演性和鉴赏性的中国民歌体裁。 2、西河大鼓

答:西河大鼓产生于河北省冀中平原一带。它的前身是木板大鼓和乾隆年间流行于此地的“弦子书”。经过200多年的发展演变史,又经过民间艺人赫老风和马三峰的改革,把原木板大鼓所用的木板改用成铁片,就成了现在的西河大鼓。 3、京韵大鼓

答:它流行于北京、天律一带,由“怯大鼓”(木板大鼓的前身)和“子弟书”(北京八旗子弟所创)发展而成。出现了许多因唱京韵大鼓而出名的艺人,如刘宝全、张攸轩等。它的伴奏乐器有鼓、板、三弦四胡等,有时也加进二胡、琵琶。 4、梅花大鼓

答:又名《梅花调》、《清口大鼓》,相传是北京的满族子弟所创。开始主要流行于贵族子弟中间,到了民国初年,才开始流行到老百姓中间。它比较善长于表现抒情的故事情节。它的音调缠绵悱恻,烟粉故事占居大多数,伴奏有:鼓、板、三弦、四胡,有时还加进琵琶、胡

琴、洋琴、萧、笛子等。 5、牌子曲

答:明清以来,利用当时民间流行的小调,以一定的形式连接起来称为套曲,用以演唱故事,即牌子曲,它也是说唱音乐的一种。它在体裁上和宋元的诸宫调相仿,所不同的地方就是所用的曲牌不同。 6、花鼓

答:花鼓一种以唱为主的汉族民间歌舞。它是由秧歌发展而来,又名打花鼓,明代起源于安徽风阳,清朝年间叫做秧歌,一般情况下是男女两人演唱,最后发展成为花鼓戏。 7、弋阳腔

答:它最初流行于江西弋阳一带,它除了单个的支曲外,一般由各个曲牌联成各形式的套曲和集曲,常运用“滚调”和“帮腔”的形式,伴奏部分不用管弦乐而用打击乐,锣鼓喧天,铿铿锵锵,热闹非凡,颇具特色。后与各地的民间音乐和地方语言相结合,形成了许多种类的声腔系统:高腔、梆子腔、皮簧腔等。

8、昆山腔

答:简称昆腔,因发源于江苏的昆山而得名。它吸收了上面各种声腔系统的特点于一身,创造出了“出乎三腔之上”的声腔系统。 9、梆子腔

答:“梆子腔”起源于陕西一带,因此又有“秦腔”之称,也有叫做“西秦梆子”、“乱弹”的,因其使用打击乐器——“梆子”而得名。根据地域的不同又分为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等。 10、板腔体

答:所谓“板腔体”是以一个基本曲调为基础,根据内容的变化,变换节奏和板式。

11、“曲牌联缀体”

答:若干不同的典牌连接一起。 12、皮黄腔

答:由北路西皮和南路的二黄两种声腔结合而成的一种声腔。其代表剧种就

30

方音乐在表现观念上是提供欣赏,突出音乐的纯音乐性,如一些无标题纯器乐化作品以曲式和体裁作为名称。

六、中国古代音乐“多声性因素”中的“复调”是相同旋律的“支声复调”,即是由单声部线条加花或即兴装饰派生出来的多线条同时横向流动性质的复调。西方音乐中的复调是由两条以上各自独立的旋律构成。

第八章学堂乐歌

一、填空题

1、沈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笔名心工,上海市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作曲家,著名的启蒙音乐教育家。

2、李叔同(1880—1942)。名文涛,字叔同。近代著名音乐、美术教育家,早期话剧(新剧)活动家,学堂乐歌的作曲家。

3、李叔同的代表作品有歌曲《祖国颂》、《送别》、《落夜》,还有一部中国最早的音乐作品《郊游》。二、名词解释 1、学堂乐歌

答:学堂乐歌即学校唱歌,是一种群众性的集体歌唱形式,它具体所指的是清末民初新式学堂所开设的音乐课和课中所教唱的歌曲。 2、 3、 4、 5、三、简述题

1、学堂乐歌产生的国内外因素?

答:(1)国外因素:1900年以后,清政府往日本派送了很多留日学生,这些学生受到日本学堂乐歌的影响(学堂乐歌在日本维新时已经很普及)。另一方面,中国的“改良派”和“革命派”极力推崇学堂乐歌的兴起。

(2)国内因素:国内的新型知识分子受到日本留学生的影响,极力主张和开展“学歌运动”,呼声很高。另外,清政府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挽救其岌岌可危的清朝命运,于1903年,在

规定的学校章程中,第一次把唱歌课列为学校的课程,从而,为学堂乐歌的进一步发展争取了机会。

2、简述学堂乐歌的内容?答:

(一)因为它是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传过来的,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所推崇的,因此它的主要内容有关于富国强兵、振奋民族精神、鼓舞人民斗志,号召人民团结起来建立一个强国,反对帝国主义的入侵方面的内容。如《中国男儿》、《体操一兵操》、《祖国颂》;(二)有反映妇女解放的。如《勉女权》、《天足乐》;(三)有宣传科学思想、反对封建迷信的。如《辟占验》;(四)有宣传共和国思想的。如《演说》;

(五)辛亥革命胜利后,如产生了一些直接讴歌革命的歌曲。如《光复纪念革命军》。

3、简述学堂乐歌的曲调来源?

答:(一)因为当时学堂乐歌的教习大多是日本教习,以及一些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人,因此日本学校的歌曲和乐歌占了整个曲调的大部分。如《中国男儿》,据钱仁康考证,原名是日本的歌曲《宿舍里的旧吊桶》;《何日醒》原名是日本歌曲《楠公》。

(二)欧美各民族的流行歌曲,在乐歌中也占有一定的数量。(三)采用本民族的曲调和一些传统曲调,但这一部分数量很少。如《祖

国颂》是民间的《老天板》编写的。

(四)极少数的创作乐歌,其风格也是依照日本和欧美的音乐风格创作

而成。

4、简述学堂乐歌传入的意义?

答:(一)学堂乐歌是近代音乐史上一次具有启蒙主义思想的运动,它的兴起,对旧的封建思想是一次很大的冲击,同时,通过学堂乐歌运动的开展,反映了当时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二)随着学堂乐歌的兴起,使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群众集体唱歌的形式,得到肯定和发展,为后来我们的工农革命歌曲以及群众歌曲体裁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三)伴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创立了最早的音乐教育,提供了最初的教材和教学法,并且培养了大批的旧民主主义时期音乐教育人才。

(四)随着学堂乐歌的传入,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西洋音乐,五线谱、简谱记谱法传入(以前是工尺谱),作曲理论也介绍过来,很多西洋乐器也传入过来,这对我们音乐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简述沈心工的音乐作品的分类?

答:(一)儿童歌曲是沈心工乐歌创作中为数最多的部分。如他创作的《兵操》、《竹马》等歌曲。

(二)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品也比较突出。如《何日醒》、《革命军》、《美哉中华》等歌曲。

(三)有一部分是“填词”之作。四、思考题 1、 2、 3、 4、 5、

第九章“五四”至大革命时期的音乐

第十章戏曲艺术的发展

一、填空题

1、北大音乐研究会分钢琴、提琴、古琴、琵琶、昆曲、丝竹六个组,一个中乐唱歌班和一个培训师资的特别班。它在性质上属于研究机构。

2、“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是我国第一所专业的音乐院校。创办人是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主持校政的是音乐家肖友梅。

3、“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起初的专业设置有理论作曲、钢琴、管弦乐器、声乐、国乐等。

4、“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曾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音乐工作者,如贺绿汀、吕骥、丁善德、江定仙、钱仁康、陈田鹤、周小燕、谭抒真、李德伦、翟希贤等。

5、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建于1938年,是在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等人的倡议下建立的,起

初吴玉章任院长,沙可夫、赵毅敏、周扬等先后任副院长。音乐系的主任先后由吕骥、冼星海担任。

6、肖友梅被人们称为“现代专业音乐的奠基人”。他曾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教务处长(当时蔡元培任校长)。肖友梅在学校担任乐理、和声、作曲、音乐史等课程的教师。

7、肖友梅创作了90多首歌曲和钢琴曲,如合唱《春江花月夜》、弦乐四重奏《小夜曲》、钢琴曲《新霓裳羽衣舞》,歌曲《国耻》、《五·四纪念爱国歌》、《卿云歌》等。

8、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作曲家。

9、黄自的代表作品有管弦乐序曲《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清唱剧《长恨歌》;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歌曲《热血》、《南乡子》、《花非花》、《玫瑰三愿》、《天伦歌》等。

10、赵元任(1892—1982),著名语言学家和作曲家。在中国语言学界被尊为“汉语言学之父”,另外在数学、物理和哲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11、黎锦辉(1891—1967),儿童歌舞剧创始人,黄色歌曲的“鼻祖”。 12、黎锦辉一生创作了儿童歌舞12部,歌舞24部,还写了不少歌曲、民间乐曲,代表剧是《麻雀与小孩》,歌曲《可怜的秋香》。

13、刘天华(1895~1932)字寿椿,江阴人,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位著名的民族器乐作曲家、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

14、刘天华二胡曲的代表有《良宵》、《闲居吟》、《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

15、王光祈(1892—1936),字润玙,又字若愚。中国音乐学家、社会活动家。

16、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人,我国现代民间音乐家。二、名词解释

1、北大音乐研究会

答:它的前身是“北大音乐团”。它是我国一个大型的新式音乐社团,成立于1919年1月,北大校长蔡元培兼任会长,还有肖有梅、王露(古琴、琵琶)、越申荣(昆曲)、陈蒙(乐典)等九位导师。

2、中华美育会

答:它是由李叔同及弟子吴梦菲、刘质平、丰子恺等人,在1919年成立于上海的一个音乐团体。它的宗旨是提倡美育。 3、大同乐会

答:1921年由郑觐文创办于上海。其宗旨是:研究中西音乐,筹备大型音乐演出和世界文化活动。但更多的是从事古代“雅乐”的挖掘和演奏。 4、江南丝竹

答:江南丝竹是近代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西部一带的器乐演奏形式,它以丝弦和竹管乐器相结合进行演奏,所以称为丝竹乐。所用乐器有二胡、三弦、琵琶、扬琴、笛、萧、笙、鼓、板、木鱼等。 5、吹歌

答:吹歌是近代广泛流行于我国河北、山东一带的器乐合奏。 6、二人转

答:“二人转”是东北地区流行的歌舞小戏,又叫“对口戏”、“双玩艺儿”、“蹦蹦戏”。一般由两个人扮演,一旦一丑,对唱对舞,有时还要耍手帕、耍扇子,或穿插以单纯的舞蹈和武打。演员没有固定的角色,唱着谁,扮演的就是谁,两个人可以演几个不同的人物。 7、二人台

答:“二人台”是近百年来在内蒙西部、山西西北部忻县地区、河北张北地区流行的一种歌舞小戏,它最初是民歌和“丝弦坐腔”的形式,后来逐渐发展为化装演唱的小戏。

三、简述题

1、简述中华美与会的办会宗旨?

答:该会的期刊《美育》,从1920年4月创刊到1992年闭刊,共出版七期,其宗旨是表现比较激进的反封建文化态度,反对贵族艺术,主张艺术家个性解放,感情自由,主张艺术民主化。 2、简述大同乐会的主要任务?答:①组织有关中西音乐的学习;

②组织各种音乐演出活动;

③进行有关西洋音乐理论的介绍和翻译以及传统国乐的整理和研究;④组织创作活动。

3、简述黎锦会儿童歌舞剧的意义?答:(一)通过歌唱教育儿童学习国语。

(二)通过演剧和观剧,也促进了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

(三)儿童的模仿本能十分发达,通过剧来训练儿童的语言、动作和姿势,培养他们尊重艺术的好习惯。

(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高尚的性情。 4、简述《讲话》的内容?

答:《讲话》全文分引言和结论两部分。《讲话》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总结了“五·四”以来革命文艺运动的经验,就中国革命文艺运动中长期争论的一些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发表了见解,明确提出革命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问题。四、思考题

1、《讲话》的音乐美学学思想?

答:(一)革命文艺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它应该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

(二)解决普及和提高关系方面,毛泽东同志指出“用工农兵自己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东西”去普及;“从工农兵群众的基础上”,“沿着工农兵自己前进的方向”,“沿着无产阶级前进的方向”去提高。

(三)在文艺和社会生活关系方面,毛泽东指出了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他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吸取丰富的营养和素材,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学艺术遗产,吸取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吸取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

(四)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工作与党的整个工作的关系以及文艺界的统一战线问题等。

(五)论述了文艺批评的标准问题。指出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即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政治标准是第一位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