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Ⅰ.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科学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儿新变化的特点及其实质;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Ⅱ.重点和难点

☆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特点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实质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

★4、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5、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重点,但非难点;●:难点,但非重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Ⅲ.计划课时:3课时(120分钟)

Ⅳ.内容及安排

导课(2分钟):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不例外。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何新特点?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是什么?弄清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

第一节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78分钟)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到最高峰,开始向垄断阶段过渡。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了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开始的垄断资本主义以私人垄断资本为基础,被称为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一)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生产日益集中到少数大资本掌握的企业手中。垄断就是一个或几个大企业联合起来,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控制或操纵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和销售。

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垄断。这是因为:第一,只有当生产集中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有几家大企业联合起来控制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的生产与流通的可能性。第二,当生产集中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大企业之间的竞争有可能导致两败俱伤,这样就产生了大企业联合起来的必要性。第三,当生产集中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大企业自然而然会处于垄断地位。

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的联合,被称为垄断组织。垄断组织所拥有的资本,叫垄断资本。最原始、最初级的垄断组织形式是各企业之间达成的短期价格协定,常见的稳定的垄断组织主要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各种垄断组织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获得垄断利润。

相关链接:

①卡特尔,它是由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通过签定协定而建立起来的,参加卡特尔的企业,各自保持独立性,只受共同协定的约束,违者受到一定处罚。

②辛迪加,它是生产同类商品的几个大企业,为了高价销售商品和低价购买原材料,通过签订共同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材料的协定而建立起来的垄断组织。参加辛迪加的企业在生产上和法律上仍保持独立性,但丧失了商业上的独立性。

③托拉斯,它是由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或者与该商品有密切联系的许多大企业联合组成,托拉斯本身是一个独立的企业,参加者在生产、法律及商业上,都丧失了独立性,由托拉斯组织董事会及其委任的经理来统一经营全部产品的产、供、销及财务活动。

④康采恩,它是以一、两个实力强大的企业为核心,把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许多企业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垄断集团,主要靠控制加入企业的股份来实现垄断统治。

(二)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垄断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而出现的,但垄断的出现,不仅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更加激烈。垄断的产生之所以不能消除竞争,是因为:首先,竞争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伴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自然也就不能消除竞争;其次,不存在纯粹的垄断。即使是在垄断程度较高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仍然存在着非垄断的行业、部门和企业。第三,垄断组织必须通过

竞争来维持自己的垄断地位。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存在着两类竞争:自由竞争与垄断组织参与的竞争。前者存在于非垄断的部门和行业中。后者包括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三种类型。

与自由竞争相比,垄断组织参与的竞争具有一些新特点。第一,竞争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平均利润或超额利润,而是为了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加强自身的垄断地位;第二,竞争的手段不仅局限于经济手段,而且还采取政治手段,甚至是暴力手段,以达到消灭对手的目的;第三,由于各垄断组织规模庞大、实力雄厚,因而这种竞争往往空前激烈,更具有持久性,造成的破坏后果更为严重;第四,竞争的范围从国内市场扩展到国际市场,除了经济领域的竞争外,在其他领域也展开激烈竞争。

(三)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在工业部门生产集中的过程中,银行资本也向大银行集中。当银行资本集中到一定程度的事后,几家大银行为了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也会达成协议、相互妥协,从而产生了银行业的垄断。

随着银行业垄断的形成,垄断的工业企业失去了选择银行的权力;银行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它不仅控制银行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垄断的工业企业。这样,银行具有了新作用,即“由普通的信贷中介人变成万能的垄断者”。

随着银行作用的变化,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逐渐溶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资本形式——金融资本。掌握着金融资本的大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就是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统治者。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内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的,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来实现的。此外,金融寡头还通过自己的强大经济实力来控制新闻、出版、通讯、广播、电视、教育、科研、艺术、体育等各个部门,以维护和加强自己对整个社会的统治。

(四)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本身不创造价值,垄断利润归根到底只能来自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或价值。

垄断资本家获得高额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制定和维持垄断价格来实现的。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一种市场价格。

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

垄断价格有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垄断高价是指垄断组织在出售商品或劳务时规定的高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垄断低价是指垄断组织在收购商品或支付劳务费用时规定的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垄断价格是一种人为规定的市场价格,它长期偏离商品的价值或生产价格,但它的形成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在垄断条件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垄断价格的形成,并没改变劳动创造价值这一事实,它形成的基础仍然是商品的价值,商品价值的变动,迟早要引起垄断价格的变动;垄断价格不过是在垄断条件下,有利于垄断组织的对剩余价值和价值进行重新分配的杠杆,从全社会来看,商品价格总额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到目前为止,经历了两个阶段: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就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初期就已出现,不过当时,它还处于很微弱的状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多半是作为一种对付战争和反经济危机的应急措施,时而发展,时而收缩,具有暂时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战后,特别是在50年代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呈现出全面、持续、快速的特点。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首先,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要求政府出面,实现生产资料在比私人垄断组织更大的范围内统一使用。其次,为了避免经济危机、经济波动所带来的巨大损失,政府必须对经济运行进行必要的干预。最后,为了缓解日益加剧的各类社会矛盾,以实现社会稳定,维护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也要求政府干预经济。

从资产阶级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方式来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资本主义国有企业。这是资产阶级国家对社会经济的直接控制形式,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也是一种最典型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式。第二,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这种企业不完全是国有的,国家只占有企业一定股份。第三,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较普遍的形式,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向私人企业采购、定货。第四,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前者主要是指政府运用财政、金融、收入等经济手段,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为经济运行提供良好的条

件;后者主要是指政府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必然产物,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积极作用。首先,政府将自己掌握的巨额资本投于私人资本无力兴办或不乐意兴办的新兴产业和基础产业,既可保持自己的在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也可为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其次,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从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最后,政府通过参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使劳动者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实现。

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所作的一次调整。它的出现,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尽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存在不同的具体形式,但其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利益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垄断资产阶级总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二)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

金融资本实现了对国内的统治以后,必然要统治全球。资本输出是实现这种统治的主要手段。

资本输出是指资本家、资本家集团或资产阶级国家的政府,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或利息以及其他经济、政治利益而对国外进行投资或贷款。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输出具有必要性:(1)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存在着大量的过剩资本。将这部分资本输出国外,可以获得高额利润。(2)国际竞争的加剧也促使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输出资本,以扩大海外商品市场和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

从输出资本的形态来看,资本输出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商品资本输出、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从输出资本的归属来看,资本输出的基本形式有两种: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商品资本输出占主导地位;进入垄断阶段后,借贷资本输出开始占主导地位;二战后,生产资本输出占主导地位。

资本输出对输出国和输入国所起的作用和所造成的后果完全不同。

对资本输出国来说:一方面,可以获得大量的利润和利息,可以带动、扩大本国商品出口,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有利于加强对资本输入国经济、政治、军事等的控制;另一方面,也会使本国食利者阶层增长,造成国内投资不足、经济发展停滞,同时还会加剧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对资本输入国来说:一方面,资本输入会加速本国自然经济的瓦解进程,刺激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如果处理不好,会使资本输入国的国民经济畸形发展,增大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在经济上、进而在政治上成为这些国家的附庸。

随着资本输出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也会达成协议,建立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二战前,存在的国际垄断同盟主要有国际卡特尔、国际辛迪加和国际托拉斯,其中主要是国际卡特。二战后,国际垄断同盟主要以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为主。

相关链接:

跨国公司是一种以本国总公司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它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从事跨国界的生产、销售和其他业务活动的企业;它从“全球战略”出发安排自己的活动,在组织上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它在国外广泛设立子公司,子公司的业务在整个公司的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是由政府出面组织的国际经济集团,是国际垄断同盟的最高形式。

为了避免过度竞争和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国际垄断资本还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调节机制。二战后,这样的国际性协调组织主要有三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

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的同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必然会在政治上结成同盟,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领土而斗争。这是因为,经济上的势力范围,要求有领土上的分割作进一步的保证,只有占领一定领土,把它变成殖民地或附属国,把它作为有利的投资场所、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垄断起来,才能排除一切外来竞争。

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开始占领殖民地;19世纪80年代,出现了争夺殖民地的高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即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时候,世界领土第一次被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但是,正如列宁指出的:“所谓完毕,并不是说不能重新分割了,——恰恰相反,重新分割是可能的,不可避免的。”因为瓜分世界同样也是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对比来决定的,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使垄断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必然发生新的变化。当新的力量对比状况同原来的领土分割状况不相适应时,重新分割世界的斗争就不可避免。这种重新分割往往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人类历史上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领土而引起的。所以,垄断资本主义的本性就是掠夺和侵略。

二战后,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但发达国家对这些国家的控制并没有消除,只不过主要采取一些经济手段而已。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来控制落后国家和地区,我们把它称之为新殖民主义。

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范围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大大加快。

(一)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生产全球化。生产的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不断加强。二战后,国际分工由过去的垂直分工发展为水平分工;进而由过去按部门实行的专业分工发展到按工艺和生产阶段实行的专业化分工。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生产的国际化不断增强。

第二,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必然带来贸易全球化。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刻变化,客观上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旨在减少贸易限制的国际协调的增多和国际贸易方式的变革,也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目前,国际贸易的增长率已大大高于世界经济的增长率。

第三,资本全球化。在生产与贸易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资本全球化的进程也大大加快。首先,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其次,世界货币资本市场和国际金融体系发展加快。国际债券市场的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基金市场迅速成长,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加深。

(二)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导致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第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加快。在此过程中,国际分工与协作的发展进程加速。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机是获取剩余价值。当国内市场不能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时,资本必然向全球扩张。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是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第三,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随着各国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国的交通运输和通讯产业迅速发展起来。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客观上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第四,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由此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第五,各国经济体制的改革。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逐步减弱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的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其成员国对本国市场的控制也大大放松,这都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这不仅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对参与全球化的各个国家来说,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实现优势互补,获得巨大的分工利益。但由于各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经济全球化给它们带来的收益是不同的。其中,由于发达国家占据优势地位,它们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经济全球化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首先,使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因为,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带来的收益更多一些。第二,加大了世界性经济波动的可能性。因为,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大大提高。第三,使世界经济充满不协调、不稳定。因为,各国为了自身的利益,都积极向外扩张,争夺世界市场。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0分钟)

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西方资本主义经历了20世纪上半叶的经济大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本来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然而到了20世纪下半叶,突然“柳暗花明”,出现了新的重大转机。它不仅没有在世界上衰亡,反而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等方面出现了很多新现象、新变化,呈现出相对稳定与繁荣的发展态势。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形式、结构也在不断变化。资本主义私有制经历了从私人资本所有制到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再到私人垄断资本所有制,直到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

最早的私人资本直接采取资本家个人或家庭所有的形式。在这种所有制形式中通常采用的是单个资本家独自投资、独立经营的企业形式,所有者同时也是经营者,其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完全统一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资本家的指挥监督下无偿的为其生产剩余价值。

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日益要求生产资料的社会使用。当单个的资本没有力量创办和经营更大的企业的时候,就产生了有许多单个资本联合投资的股份资本,这是私人资本家联合占有生产资料的形式。它一方面通过股票发行把资本所有权中的收益权及间接处分权推向社会,另一方面又通过建立董事会和经理制度,把资本的占有权和直接的处分权交给了公司的专门管理人员。这时,资本占有主体多元化了,而资本的使用却由职业经理人来管理和控制,即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了分离。股份公司的出现加快了资本集中和资本社会化的速度,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在国民经济中逐渐取得了统治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国家所有制形成并发挥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即国家作为垄断资本家的总代表,以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直接或间接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性质从根本上说是由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因此,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实质上是以国家形式出现的、全体资本家特别是垄断资本家的共同所有制。法人资本所有制伴随着资本关系的进一步社会化,各类社会机构和公司法人取代个人或家庭成为垄断大公司的主要持股者而产生,它是战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最新形式。它是一种基于资本雇佣劳动的垄断资本集体所有制,体现的依然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

(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在资本主义初期,劳动过程的一切要素归资本家所有,因此,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监督和支配下劳动,劳动者的生活和劳动条件极差,劳动产品也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战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人联合斗争力量的不断加强,资产阶级及其政府不断对劳资关系进行调整。主要表现在:其一,实行所谓“民主管理”。吸收职工参与企业的部分决策、监督、检查和管理,其形式多样,有些已经制度化和法律化。如公司董事会中的工人代表制、工厂委员会中的工人代表制、公司职工建议制度。其二,终身雇用制。这种制度规定工人进入公司工作后,只要遵守公司纪律,就会终身被雇佣。这种用工制度可以增强工人对企业的归属感,从而更加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统治。其三,职工持股。股权分散化使越来越多的普通劳动者成为持股者,这样可以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数众多的小股东(包括入股的职工)所持的股票并不多,但有利于垄断资本的统治。其四,实施社会福利政策。二战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要求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要社会化,这是推动战后社会福利制度迅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另一方面,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也为社会福利制度的广泛实施提供了物质基础。社会福利制度的实行,可以使阶级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为资本主义社会相对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

战后,资产阶级阶层结构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随着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进一步分离,资产阶级中的食利者阶层大为膨胀,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经营者阶层。食利者购买股票不以控制公司为目标,而是以剪息票为生,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着。

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科学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化和垄断资本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内部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全体雇佣劳动者中脑力劳动者人数不断增加,比重明显提高,体力劳动者人数相对减少。在全部就业人员中,非物质生产部门人数显著增加,比重上升,物质生产部门人数比重下降。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工人阶级总的文化教育水平和技术熟练程度也在提高。

(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在资本主义生产的自发调节机制下,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经常存在局部比例失调和宏观比例失调。1929—1933年的空前经济危机粉碎了单纯依靠市场自发力量调节社会经济使之达到均衡的神话,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市场机制不再是唯一的经济调节机制了,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以达到调节局部比例与宏观比例以维持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的运行,调节垄断资本与非垄断资本经济成分以及各阶级、阶层的关系,以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保证与提高私人垄断组织的高额垄断利润的目的。

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危机周期的长短不规则,周期性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二战后,在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下危机持续的时间明显缩短,危机期间生产下降的幅度减弱,失业率的增长低于战前,周期进程中没有明显的萧条阶段和复苏阶段,高涨阶段常常被局部性危机或生产停滞所打断。

(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战后发达国家政治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权利的配置与行使的法制化得到加强。所谓法制化就是指西方国家无论是政治决策,还是选举制度、议会制度都有法定的、可遵循的程序和规则,通常这种程序和规则是由宪法和其他法律来规定的。法定的程序一旦确定,不能轻易改变,违背或破坏法定程序,被看作是违背或破坏民主制度。权力的分配、制衡和行使也是通过法定程序来体现。

随着国家对社会全面干预的不断加强,立法权力机关越来越难于控制政府。在很多情况下,行政首脑可以绕过议会发号施令,以“行政协定”或行政命令来处理国内外事务,政府实际上已夺取了议会的部分立法权。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这些变化,无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稳定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保护与推动作用,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变革变得更加困难与复杂。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非常深刻的,正确认识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对于科学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批判和扬弃其消极和落后的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这些变化,有着多方面的社会原因。

首先是新科技革命的发生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科技革命的第一次高潮发生在20世纪50—60年代,主要标志是原子能与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发展与运用,它极大地促进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5%,这些国家因此而由一般工业社会进入发达工业社会。新科技革命的第二次高潮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主要标志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它使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水平又上了一个大台阶,并由此从发达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随着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了以高消费为主要特征的“富裕社会”,资本主义统治下的政治矛盾与社会矛盾也有所缓和,社会呈现出相对稳定与繁荣的态势。

其次是工人阶级的反抗和斗争。资本主义发展早期,资本家赤裸裸的运用各种手段压榨工人,用工人阶级的生活贫困、劳动折磨、精神摧残建造自己财富的宫殿。社会财富分配的严重不公,导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是十分尖锐和激烈的。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同资产阶级展开了激烈斗争。20世纪50—60年代,工人阶级为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反对垄断资本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开展了强大的政治攻势和斗争,迫使资产阶级做出重大让步,进行社会改革。例如,实行以劳动力最低价值为基础的最低工资标准,而且实际工资总体上呈不断上升趋势;不仅普遍实行每天8小时和一周五天工作制,有的企业还实行带薪休假制度,等等。

再次是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特别是二战后人类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社会主义各国在经济、政治发展中所得的辉煌成就是值得引以自豪的。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没有任何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可以借鉴,又长期处于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的情况下,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路程,从一个农业为主的不发达国家一跃进入了工业为主的先进国家的行列。中国等后起的社会主义国家,尽管原来的经济基础都比较薄弱甚至十分薄弱,但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国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所追求的人类社会共同发展和繁荣,给资本主义制度带来了挑战和压力,迫使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做出某些调整和改变。

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如社会民主党、工党和社会党在英、法、德等发达国家相继获得执政地位。在这些政党执政期间,它们凭借国家政权,在不触动资本主义根基的前提下,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加以改良,寻追摆脱危机的出路。诸如反对自由放任,提倡国家干预;反对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强调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结合。这些改良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弥补了单一市场经济机制运行的缺陷,使资本主义进入道新的发展阶段。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资本主义制度从诞生以来曾发生过多次变革,出现过许多新现象、新特点。我们要正视这些新特点、新变化,深刻分析这些变化的实质,以此来洞察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和历史走向。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它推动人类社会有规律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实际上就是在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推动下发生的,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做出的自我调整。

资产阶级对生产关系所做的调整,只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自我修补,归根结蒂是为了保护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其变革是有限制的。以所有制结构为内容的生产关系的调节,国家垄断资本的出现和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垄断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结合,提高了当代垄断资本的社会化程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是起决定作用的仍是私人垄断资本。同时,国家垄断资本的性质也决定了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加强国家干预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运行机制的调节,并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比例失调,因为当代社会化大生产的有机整体还是被私人垄断组织所割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可

能从根本上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以福利国家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分配关系的调节,并没有改变无产阶级雇佣劳动者的地位。战后,资本主义不仅周期性经济危机没有消除,而且结构性危机日益突出,特别是金融危机频频爆发,为资本主义发展带来更大的威胁。

总之,当代资本主义的这些新变化是深刻的,但是它作为生产关系的一种自我调整,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根基,也没有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些资本主义新变化,认识到其本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理解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社会主义。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15分钟)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一)历史进步性

历史上存在过的任何社会生产方式,在它出现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都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历史进步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对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是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任何社会所不能比拟的。这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和本质决定的。

首先,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客观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所以能推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奴隶主和封建主对剩余劳动的榨取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物质生活的需要,生产的直接目的是获得使用价值,而加强剥削的手段主要是在简单的手工生产基础上延长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这种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必然受到剥削者物质需求和被剥削者生理条件的限制。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生产目的的方法主要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这便决定了资本主义对剥削程度的提高是没有限制的,所用的方法即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是没有限制的。

其次,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形成了有利于社会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任何社会的生产方式都有一定的资源配置手段和经济运行方式。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封闭的、分割的自然经济是社会经济的主体形式,不存在统一的社会经济运行,社会资源也不可能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因而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的发展十分缓慢。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商品生产和交换覆盖了全社会,形成了包括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内的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在竞争规律的作用下,资本家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也必须不断发展、采用新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所有这一切都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再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在任何社会生产方式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都会相应地有所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不例外。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科技进步、生产工具变革和生产方法改进非常迅速,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商品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因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相应变化和调整就尤为必要。资本主义生产技术有过三次大的飞跃,第一次飞跃的结果是在产业革命的基础上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得以确立,第二次飞跃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大调整,即股份公司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垄断资本主义;第三次飞跃的结果是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后两次调整从根本上说,是与生产社会化相适应的资本社会化。战后由于资本国际化的发展,发达国家之间国际经济调节日益发展起来,这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在国际范围内所作的调整。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增长,与这种生产关系的调整密切相关。

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也相应发展起来。为了呼唤人民一起来战胜封建制度,资产阶级提出了“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分权制衡”、“自由、平等、博爱”等政治思想,并且以此为指导建立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虽然从本质上讲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但是,这种“自由、平等”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专制相比要先进的多,它为自由竞争、等价交换的商品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二)历史局限性

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不只是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着绝对发展的趋势,同时也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着一系列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正是这些矛盾形成了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限制,表现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

首先,资本主义生产目的与实现手段之间的矛盾。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以保存现有资本价值和实现资本价值的最大增殖。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则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只有更大的生产规模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资本才能扩大剥削范围和提高剥削程度,实现资本价值的更大增殖。这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推动社会生产力无条件发展趋势的原因。但是,也正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达到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手段,反过来同它要达到的目的发生冲突。因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必然降低商品的价值,周期地引起现有资本的贬值;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又必然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从而导致利润率的下降。资本主义这种生产手段和生产目的的矛盾,

也就是生产扩大和价值增殖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生产企图用无条件发展生产力的方法来保存并最大限度的增殖资本价值,但这种方法却同时包含着促使现有资本周期贬值和资本利润率的降低趋势。资本主义生产的这个内在矛盾,便形成了对资本主义生产的一种限制。所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同时,又经常同自己的历史任务发生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突出地表现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

其次,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与实现条件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全过程却包括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两个方面。没有直接生产过程,资本就不可能从工人身上榨出剩余价值;没有交换过程,资本榨出的剩余价值就不可能实现。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实现过程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然而两者所需要的条件却并不相同。对于剩余价值的生产来说,只受现有资本量、劳动量和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的制约,只受现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但是对于剩余价值的实现来说,它的条件却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以及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相互适应,从而要受到不同生产部门的比例和现有社会消费力的限制。这里所指的消费力是实际购买力,这种购买力在无产阶级那里由于资本主义剥削和对抗性的分配关系而受到限制,在资本家那里受到追求积累的欲望的限制。结果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力落后于社会的生产力,使已经生产出来的商品及其包含的剩余价值不能实现或不能顺利实现,形成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深刻矛盾。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的统一、对立,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内在矛盾。生产力越发展、市场越扩大,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消费力之间的冲突就越在更大的规模上重演。这个再生产过程内部矛盾不断强制解决又不断发展的事实,再一次显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局限性。

最后,资本主义生产力和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一切矛盾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个基本矛盾在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过程中生成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生产,它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由社会共同占有和支配,对社会生产由社会实现统一的组织和管理,并按照劳动者的利益分配社会产品。然而,在社会化生产随着资本积累而不断发展的同时,资本和生产资料却日益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社会化生产不是用来满足社会需要,而是完全服从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和资本增殖的目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各种矛盾都不过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对抗性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法彻底解决。这个社会在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高度发展和文明的同时又不断产生出无数违反常理的现象和趋势:创造财富的劳动者不能占有财富,减轻劳动的机械成为加强劳动的工具,就业手段的扩大反过来增加了失业,社会生产的发展必须被生产的下降所打断,产品的极大丰富却不能消灭贫困现象,社会文明的提高产生出更多的犯罪和堕落,伴随着社会进步出现了越来越普遍的失望、不满和沮丧。这个社会在促使不同的人群、不同国家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达到空前未有的高度的同时,在国家范围内和国际范围内不断产生各种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阶级的、民族的、宗教的复杂矛盾与冲突。这就表明,资本主义并不是理想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不但显示了历史进步作用,同时也表现出它的历史局限性和历史暂时性。

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尽管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的历史时期,资本主义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从历史发展的长河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首先,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初,以追求价值和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经济取代了以获得使用价值为目的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对生产关系进行的调节,虽对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终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化的生产力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结果必将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次,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其一,生产社会化达到了极高的程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直接投资建立国有企业、与私人垄断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持股及政府采购等形式,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着相当部分的社会生产,并通过计划调节和各种经济杠杆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使生产走向全面的社会化,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最重要的物质条件。其二,伴随着生产的社会化,资本主义生产管理也日益社会化。随着股份公司的迅速发展,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使用权的分离,垄断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再是由单个资本家来执行,而日益转由董事会和经理人员组成的社会机构来执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使得银行、邮政、通信等全国规模的管理机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建立起了日臻完善的管理机构和管理网络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这就为实现社会主义准

备好了社会性的管理机构。其三,资本的社会化达到最高限度。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使股份公司得到了普遍的发展,大量原来由单个资本家支配的资本转为由统一的公司管理中心来支配,使单个资本变为社会资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的社会化程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跨国公司和国际垄断同盟的形成,又进一步使资本的社会化向全球化发展。资本的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为否定资本主义本身准备好了客观条件。

最后,除了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还为其自身的灭亡准备了掘墓人——无产阶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就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对立。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丝毫没有改变无产阶级被剥削的地位。相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垄断资本从雇用劳动者身上榨取越来越多的无酬劳动,技术进步成了资本家剥削工人更多剩余价值的主要手段。这种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也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根本对立的经济根源。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的人数越来越多,尤其是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使无产阶级的组织性、纪律性日益加强,文化教育素质和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因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也必然日益扩大和尖锐。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逐渐认识到,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彻底改变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状况,摆脱自己受剥削、受统治的地位,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完全统一。因此,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也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最终结果。

总之,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这是由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的。马克思正是依据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运动规律的深刻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原因,科学地预见了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的总趋势。

(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客观必然性。但是,这种必然性决不会自然而然地变成现实,而是需要通过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在本阶级政党的领导下进行长期的革命斗争才能实现。人类社会发展史已经证明,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取代旧的社会经济制度,总是要经历一个长时期的、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更是长期而曲折的,这是因为:

第一,一种社会经济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必须是这种生产关系已经不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在资本主义矛盾加深和激化的同时,资产阶级在不触动其根本制度和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地进行的调整是私人资本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自我扬弃的表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可以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到暂时的一定程度的缓解,使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激化达到顶点的累积时间延长,从而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成为-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二,从世界范围来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要彻底战胜旧的社会制度,归根到底要求新的社会制度比旧的社会制度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社会是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它应当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迄今为止,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都不是脱胎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脱胎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很不发达。这些国家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来建立自己的牢固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加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时间还比较短,新的经济体制还在建立和完善之中,这些决定了目前社会主义国家还不可能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而经历了数百年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拥有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大批科技人才,有素质较高的熟练劳动大军,这种状况决定了社会主义要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第三,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在某一国家的实现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革命形势的形成,而这些条件的成熟需要很长的酝酿和准备时间。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各国社会主义革命条件成熟的状况必然会出现不平衡。特别是革命的主观条件更是不同。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仍处于资本主义体系内。在资本主义体系中,有些是已经走上垄断阶段的帝国主义国家,有些是正在向垄断阶段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有些是正在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发展中国家。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产阶级极力采取收买政策,培植工人贵族,瓦解工人运动。同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垄断资产阶级攫取的利润大大膨胀起来。他们可以从巨额利润中拿出很小部分,搞“福利国家”;他们发行小额股票,实行“股权分散化”,从而大肆鼓吹“人民资本主义”。在企业内部,资本家以所谓“劳资合作”和吸收少数工人参加管理等办法来麻痹工人阶级。这些对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还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是革命条件成熟的不平衡、革命运动形势的高低潮相互交错,使得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仅是长期的,而且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

第四,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巩固和发展也不会是一帆风顺

的,会出现曲折甚至是倒退。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是对以往一切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制度的根本否定,这个否定比历史上任何一次社会变革都更加复杂、更艰巨。这不仅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之上,生产力水平比资本主义低,而且,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模式,没有现成的经验,只能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去探索和创造,这难免会走一些弯路,有时也会出现较大的失误。再加上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政策,也会使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遭受暂时的挫折,出现暂时的倒退。所以,社会主义革命同以往的革命一样,必然要经历一个复杂和曲折的发展过程。

总之,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它毕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小结并布置课后思考题(5分钟)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 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3.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 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吗?

4.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 如何认识其原因?

5.有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是 " 垂而不死, 腐而不朽 ", 你怎么看待资本主义在战后的发展状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