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湖水的温度与深度的关系

湖水的温度与深度的关系

湖水的温度与深度的关系
湖水的温度与深度的关系

湖水的温度与深度的关系

简清林 20113306213;李惠森 20113306230;周晓辉 20113306234

(机电系应电2班;机电系应电2班;机电系应电2班)

一.问题的提出

炎热的夏天,大自然有这样的现状:湖泊出现温度分层的现象,其特点表现在于接近的水温比较高,越往下温度就越低。这种上热下冷现象会影响水的对流和混合过程,从而导致下层水缺氧,以致对鱼类的生存受影响。分析湖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了解湖水在10米的温度和湖水在什么深度下温度变化最大。

二.问题的分析和假设

对于湖泊的温度分层的现象,徐了因为地理环境因素的不同之外,我们作出以下假设:1)湖水的温度有湖的深度决定;

2)湖水的温度与天气、水流等自然因素无关;

3)假设湖的底部平坦;

4)湖里的物质对湖的温度无影响。

三.模型的建立与MATLAB的求解

湖水与温度之间的关系表现在温度随湖的越往下温度越低的现象。即湖水温度变化模型问题主要研究是湖水温度会随着深度而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但模型中只是给出了温度与深度有关的有限实验数据,由此,想到可能要用到插值和多项拟合的方法来求解该模型。

(一)引入相关的变量符号如下:

x:湖水的深度,单位是米;

y:湖水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它是湖水深度的函数:y=f(x);

这里要应用数学中多项式拟合的方法,并且在matlab中实现编程,先求出乎谁温度函数y,然后再针对求出来的拟合函数进行求导,取极值。这样就可以方便地求解湖水模型中未知的问题。

(二)matlab的基本语句:

>>x=[a b c d e] 创建包含指定元素的行向量;

>>y=[a b c d e] 求该矩阵的转置;

>>plot(x,y,’s’) 画实线,s为实型;

>>a=polyfit(x,y,n) 返回多项式系数最底次系数,n是多项式的阶数;

>>polyfit[a b c d],[e f g h],n) 求拟合曲线函数方程系数

>>b=regress(X,Y) matlab统计工具

>>[b,bint,rint,statas]=regress[X,Y,alpha]

(三)函数的求解和检验

江湖水模型中所给的已知数据运用matlab数学软件进行编程作图,横轴代表湖水深度x,纵轴代表湖水温度y,

操作的编程命令为:

>>x=[0 2.3 4.9 9.1 13.7 18.3 22.9 27.2];

>>y=[22.8 22.8 22.8 20.6 13.9 11.7 11.1 11.1];

>>plot(x,y,’r*’)

用matlab数学软件画出散点图,其中绘图如下:

观察散点图的特点,由散点图像可知,图形中的散点随不同的深度变化,间距大体适中,但是发现其中有明显的拐点,说明散点分布在一条曲线附近。由此得知湖水的深度x与湖水温度之间存在一种线性关系,因此采用二阶拟合不适用,于是对模型相关数据进行四阶拟合并通过实验选取不同的基函数类进行。

其中进行四次拟合的编程操作命令为;

>>x=[0 2.3 4.9 9.1 13.7 18.3 22.9 27.2];

>>y=[22.8 22.8 22.8 20.6 13.9 11.7 11.1 11.1];

>>polyfit([0 2.3 4.9 9.1 13.7 18.3 22.9 27.2], [22.8 22.8 22.8 20.6 13.9 11.7 11.1 11.1],4)

运行的结果为:

Ans =

-0.0001 0.0103 -0.2279 22.3743

拟合曲线的函数方程为

显示拟合函数图象的编程操作命令为:y=-0.0001*x.^4+0.0103*x.^3-0.2279*x.^2+0.997*x+22.3743

>>x=[0:0.1:27.2];

>>y=-0.0001*x.^4+0.0103*x.^3-0.2279*x.^2+0.997*x+22.3743;

>>plot(x,y)

图形如下:

观察图象可以发现,用四次方程拟合的曲线图象二次拟合的散点效果更好。更直观分析更逼真,而且,曲线的图像连续可求导,便于使用导数进行有关极值求解。

所以,可得10米处的温度。其编程为:

>>a=polyfit(x,y,4);

>>polyval(a,10)

由此得到水在10米处温度为摄氏度。

(2)求哪一个深度温度的变化最大,是二阶求导的问题,其中一阶导数的求法是

>>syms x;

>> y=-0.0001*x.^4+0.0103*x.^3-0.2279*x.^2+0.997*x+22.3743; >>diff(y,x)

显示的图像如下

其操作为

>>x=[0:0.1:27.2];

>>y=-1/2500*x.^3=309/10000*x.^2-2279/10000;

>>plot(x,y)

求三阶导数的编程执行的命令为

syms x;

y=-1/2500*x.^3=309/10000*x.^2-2279/10000;

diff(y,x)

显示三阶导数图像如下:

其操作为

syms x;

y=-1/2500*x.^3=309/10000*x.^2-2279/10000; polt(y,x)

求出二阶导数的编程过程为:

syms x;

y=-3/2500*x.^2+309/5000*x-2279/5000;

diff(y,x)

显示二阶导数图象的操作:

syms x;

y=-3/2500*x.^2+309/5000*x-2279/5000;

polt(y,x)

四.结论的陈述

五.实验模型的自我评价

通过这次数学建模,我们深深地体会到matlab数学软件在估值方面的应用,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学好matlab能在更广泛的领域中的应用,因此,我们选择该门课程为选修是正确的选择。同时,我们将积极地去学习这个软件的其他方面的应用。

在这次模型的建立徐了发达的网络丰富参考方面给予帮助外,团队的合作也是我们能够完成这次建模的重要因素。通过该次建模我们深感到逻辑的严谨是成功的关键。所以我们以后要养成严谨的工作、生活与学习的作风。

参考文献:

1.Matlab讲义

2.Matlab语言高级应用张德丰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3.Matlab软件与基础数学实验

让计算教学有深度更有温度

让计算教学有深度更有温度 作者简介:刘权(1964―),男,吉林伊通人,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马鞍镇中心小学教师,二级教师,从事语文、数学教学 摘要:数学的学习就是学生在不停地摸索规律和发现事物实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作为一个引导者,采用良好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思考,使其主动地学习,让课堂丰富生动,变得有趣味,使学生感觉上课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事。本文以几个案例入手,从众多角度来探讨实现具有深度更有温度的计算教学方法。 关键词:计算教学;深度;温度 大多数对数学缺少兴趣的学生都会说数学是枯燥无味的课堂,他们对数学缺少学习的兴趣,更不用说去探索数学了。这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更和教师的上课风格有关,好的教师在上课时会比较主动地想方设法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一种积极、快乐的学习氛围。数学的教学不能仅仅流于表象,只教会学生基本的算法,还要注意深度,引导学生思考。 一、计算教学如何有深度1探明算理,培养思维 计算不是依葫芦画瓢就能够做到的,需要学生积极地思考,只有明白了其中的计算原理,才会灵活地应对各种问

题。小学生在学习乘法的时候,教师往往先让学生记住乘法口诀,然后再慢慢解释其中的原理。教师解释乘法原理一般都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锻炼动手能力,又可以增加学生的印象,由本来死记口诀变为理解性地记忆口诀,减轻记忆的负担。比如3乘以2,教师可以解释为3个2相加,即2+2+2,把小棒摆好,两个小棒在一起,数一下总共有六个小棒,所以3乘以2是6,然后多做训练。10以内的算法比较简单,其实在学习一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或者是更加困难的算法时,也可以使用小棒,一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最终目的就是明确算法的原理,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养成良好的思考方式,不让数学学习变得浅薄,使其更有深度。 2注重联系实际 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许多地方都可以应用到数学知识。教师应该培养小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使他们明确数学的作用。联系生活实际,需要在课堂上建立生活情境。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述乘法时,联系着生活提出问题:妈妈在超市里买了3箱牛奶,一箱牛奶里面有20瓶,总共有多少瓶牛奶?这个问题是学生们在生活中从来没有思考过的,在家里,小学生都是数一数一个箱子里面有多少,然后全部加起来,现在学习过一位数乘两位数,可以用新方法来解决,这是他们从来没有尝试过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 第10章 流体的力现象 探究浮力大小和浸入液体中的深度的关系 专题练习

探究浮力大小与浸入液体中的深度的关系 专题练习 1.图中的实验操作中,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的操作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一长方体铁块按图所示,从下表面与液面刚刚接触时下放至图中虚线位置,能大致反映铁块下降过程中所受浮力的大小F浮与铁块下表面浸入液体深度h深关系的图象是() A.B.C.D. 3.跳水运动员入水的过程中,他所受浮力F随深度h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A.B.C.D. 4.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后,小红完成了如图所示的探究:在一只薄塑料袋中装入大半袋水,用弹簧测力计钩住并将其慢慢浸入水中,直至塑料袋中的水面与容器中的水面相平。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A.始终保持不变B.先减小后增大C.逐渐增大D.逐渐减小到零 5.关于物体受到的浮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漂浮在水面的物体比沉在水底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B.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越大C.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在水中的位置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D.物体的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小 6.因连降暴雨,河水暴涨,某条大河突然溃堤。当地政府迅速出动冲锋舟展开救援工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溃提的原因之一是暴涨的河水对河堤的压强变大B.救生衣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C.水对冲锋舟底部没有向上的压强D.承载人数增加,冲锋舟所受的浮力变大7.关于物体所受的浮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浮力大于排开液体的重力B.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C.浮力大小只与液体密度有关D.正在水中下沉的石块不受浮力 8.下列对浮力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了浮力,而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 B.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而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

如何构建有深度的数学课堂

如何构建有深度的数学课堂 (一)当前课堂教学仍存在的问题 ?教学目标——追求单一●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媒体应用——舍本求末●情境创设——牵强附会 ?评价语言——滥用失真●学生活动——放任自流 ?教师表现——退居二线●情感态度——穿鞋戴帽 ?学科整合——花拳绣腿●教学形式——一味求新 (二)教学中存在的不等式 ?教师聪明≠学生聪明●传统的教学手段≠落后的教学方法 ?问答式的教学≠启发式的教学●尊重学生≠放纵学生 ?课堂开放≠完全放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教学思想 ?提倡教学民主≠不要教学秩序●教材内容≠教学内容 ?掌握定义≠理解概念●学习技巧≠学习技能 ?掌握知识≠增长智慧●追求时尚≠理念先进 ?教学创新≠标新立异●教学的观赏性强≠教学的时效性高 ?课堂气氛活≠教学效果好●教学花样多≠教学水平高 而《课程标准》中学生的培养目标在具体表述上做了修改,提出了“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提出了“两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达到培养目标,就必须要有一堂好课,一堂好课是怎样的? 自然、到位、大气、高效。用一句话来概括:好课应该是有深度的课堂。 (三)如何构建有深度的数学课堂 1.何谓有深度的课堂? “深度”课堂不是“难度”课堂,是对常态课的一种超越,一定是有内涵的课堂,有冲突的课堂,是有味道的课堂,是有活力的课堂,是有实效的课堂,是有后劲的课堂。 2.如何构建有深度的数学课堂? (1)学生研究要准 数学课真正的精彩是学生的精彩,而不是教师的精彩。不能真正了解学生,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是盲目的,课堂也必然是低效的。只有读懂学生,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做到扎实高效。学习应是一段愉快的发现之旅,教学应是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历程。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不是白纸,学生不是白痴,成人想不到的学生不一定想不到,成人认为好的方法学生不一定认可,读懂学生的特点,读懂学生的基础,读懂学生的需要,读懂学生的思路,读懂学生的错误,读懂学生的情感,也就是基于儿童立场的数学教育。 1.教材把握要透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首先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开车最怕路不熟,教学最怕教材不熟。懂教材的编写特点,懂知识的编排体系,懂章节的编写意图,懂数学的背景知识,懂知识的建构原理,懂学生的认知规律,懂教材的重点难点,懂蕴含的思想方法。 ?“一碗米”的价值:“徒弟问师傅,一碗米的价值多大?师傅说,这太难说了,要是在一个家庭主妇手里,她煮成一碗米饭,就算一元钱的价值;要是在商人手里,他包成粽子,就算四

浮力跟浸没深度有关吗

浮力跟物体浸没深度有关吗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会用称重法测浮力。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利用铁块、弹簧测力计、烧杯、水等实验器材,用称重法得出实验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物理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乐于探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 理解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浮力跟物体浸没深度无关。 【实验器材】铁架台、升降台、烧杯、水、弹簧测力计、铁块。 【教学过程】 一、称重法求浮力 第一步:在空气中测出物体的重力G;(图甲) 第二步:将物体浸入液体中,读出弹簧测力计 的拉力F;(图乙)

二、探究: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三、探究:浮力跟物体浸没深度无关 四、课堂小结 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浮力跟物体浸没深度无关。

五、课后练习 1、如图所示是“探究浮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系”的实验,金属块重力为5N。请看图回答: 比较①②两图可得:; 比较①②③三图可得:; 比较①③④三图可得:。 2、将一个乒乓球压入水中,然后放手,乒乓球上浮。请分析浮力的 变化。乒乓球露出水面以前, 浮力; 乒乓球露出水面以后, 浮力。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参考答案】 1、金属块在水中受到浮力;浮力跟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浮力跟浸没深度无关。 2、不变;变小。 六、课堂反思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液体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理解了“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这个知识点,可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做铺垫。但是学生一般会误认为浮力跟物体浸没的深度有关,所以理解这一知识点至关重要。

如何让语文课上得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如何让语文课上得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湖北省宜昌市教研中心李祖贵 一堂语文课的好坏,到底有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无论是功成名就的语文大家,还是初为人师的教坛新秀,往往是既明白又糊涂,说没有标准,但每到竞赛,评比,检查的时候,各种课堂评价标准却又不厌其烦。说有标准,但在实际工作中,每当我们真要按这些标准来组织教学的时候,却又常常感到无所适从。问题的结论恐怕不在于应不应该有标准,而在于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标准,过去的所谓课堂评价标准,总是从细节上,方法上,过程上要求太多,而从观念上,整体上,效果上关注太少,从而造就了大量的“匠师”和“看课”。 当然,也有人说,语文课要“随心上出真境界”。可到底怎样才能够从心所欲,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当前最新学习理论和语文教育特点的了解。 评价一堂课就像阅读一篇文章一样,可以切入的角度非常之多,但怎样才算抓住要害,切中肯綮。我以为首先还是要弄清“何为语文”和“语文为何”这两个问题。 什么是“语文”?有人说是“语言文字”,有人说是“语言文章”,有人说是“语言文学”,有人说是“语言文化”。到底谁的说法对呢?应该说都对也都不对,即统一起来看则都对,割裂开来看则都不对。本质上的语文课程应该是以“语言学习”为内核,以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常识的学习为外延的工具和人文课程。 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具体的教学层面,“文”“道”之争,至今仍然处于摇摆与惶惑状态。实际上,真正理清“文”“道”之间的关系,对于确定语文课的形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语文课对学生心灵的影响,主要是因“文”而及“心”,人文精神的熏陶,也必须落实到“文”上,这两者应是同一个过程,既没有无“心”之文,也没有无“文”之心。没有语言(言语)训练的语文教育,和没有生命情感体验的语文训练,同样都是一种伪教育或伪圣教育。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着意于语言而得益于精神和着意于精神而得益于语言的现象总是呈犬牙交错的状态,理想的教学境界应该是令人常常不知何时是经师,何时是人师?它既不会像理论家们所设想的那么条清理析,也不可能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无所依傍。其实,完整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两性”(工具性、人文性)互动的教育,一种课内外并举的教育,一种精神和语言双赢的教育。 从课程意义上讲,语文教学活动应该是一种多维互动的交流活动。它追求的是作者文本、编者文本、教者文本、学者文本的四极碰撞和交融,看重的是教学过程中的结伴而行和相互提携,它虽然同样鼓励各方的“创造性开发”,但必须有利于“课程和教学目标的达成”。现在,由于课程的核心价值理念得不到彰显,语文教学的现状多表现为:作者文本处于休眠状态,编者文本和教者文本处于蒙蔽状态,学者文本自然就处于误会状态了。 通过以上分析,大家觉得一堂语文课究竟应该做些什么?我以为:从内容层面讲,第一要有语言训练,第二要有情感体验,第三要有精神启迪。从方法层面讲,第一要唤醒作者文本,第二要放飞学者文本,第三要确立教者文本。 先从内容层面讲。 一是要有语言训练。如八年级下册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文字浅显,层次清楚,主题鲜明。八年级的学生读它其实并没有什么难度。如果仅仅满足于作者文本的理解,很可能把它上成一堂流于简单说教的环保课或是政治课。但一位青年教师在我们的教学比武活动中,始终围绕“仙湖”,“消逝”“盲目”几个词的品味和揣摩来组织教学,使学生体会到了“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文字之功和语言之美。将平实的课文教出了深刻的意味。 教者解题时紧扣“仙湖”的“仙”字,让学生理解“仙”之美丽,然后在文中找出描写仙湖的语句,学生在朗读时对仙湖的美景也不禁心驰神往,这为后面讲罗布泊的消逝做好了铺垫。

有深度有温度的文化之旅-李勇

有深度有温度的文化之旅 ——集团公司新闻宣传培训班培训心得 集团公司新闻宣传培训这四天半的学习之旅,学习中央对新闻舆论工作系列指示要求,交流新闻宣传工作,研习新闻宣传业务技能,揭秘新闻宣传背后的故事,是给我在追寻答案途中的一场洗礼,是我在人生旅途中思考学习的驿站。 开课伊始,集团公司宣传文化中心主任罗欣就“新闻宣传工作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的分析带我进入了这场有深度有温度的文化之旅。 新闻宣传工作是什么? 新闻宣传工作首先必须服务于企业的中心工作。面对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工作局面,新闻宣传工作只有把中心当做目标,把大局当做舞台,坚持把镜头对准企业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的主战场,工作聚焦不散光,力量集中不分散,使新闻宣传工作始终成为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宣传企业战略发展、管理创新、机制建设以及企业涌现出的模范人物、典型事例等等,对内,凝聚思想、鼓舞士气、构建和谐,有效地形成推进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和强大合力;对外,弘扬文化,展示风采,提升形象,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助推作用,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新闻宣传工作做什么? 善于观察和挖掘是作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有效途径。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我们大多数人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身边不可能经常发生那么多轰轰烈烈的大事情让我们去报道,我们只能通过平常细心的观察和了解,才能在平凡的小事中找出它的与众不同,并且通过挖掘使它产生被报道的价值。新闻宣传不是晃晃脑子、动动笔杆子的“闭门造车”,我们要贯彻“三贴近”原则,要贴近实际、贴近工作、贴近群众,要把所在企业内部的一切具有价值、有创意,值得学习推广借鉴新的科技信息、企业文化、好的管理方法、好的工作经验、企业好的发展前景、身边的好人好事等及时挖掘出来,有思想有温度地去宣传、去报道,让我们的新闻报道和大家产生共鸣,给企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压强与浮力知识点

一、压强知识点小结 一、压强: 1、压力: ⑴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压力。方向:于受力面(固体可 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________。) ⑵压力与重力的关系: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所以压力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通 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重为G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课本甲、 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丙说明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 3、压强: ⑴压强的定义:物体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⑵物理意义:压强是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 ⑶公式_______ 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F:______S:_______,p:______; 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 。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 。它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________(一般F=G=mg)和_______(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B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桌面的压强P=__________。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A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②减小。 B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②增大。 4、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处理时: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_____(水平面受的压力F=G容+G液),后确定_____(一般常用公式 p= F/S )。 二、液体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量:压强计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向_________压强。(2)同种液体中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 强。(3)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液体压强越大。(4)在深度相同时,液体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4、液体压强的大小 ⑴推导压强公式使用了建立理想模型法(引入光线的概念时,也用了建立理想模型法) ⑵推导过程:(结合课本)液柱体积V=____ ;质量m=______ 液片受到的压力:F=________液片受到的压强:P= 。式中,P表示液体压强单位帕斯卡(Pa);ρ表示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h表示液体深度,单位是米(m)。液体压强与液体和液体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 5、容器内液体种类及深度相同时,比较液体重力G和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大小关系:

有深度的思考,有温度的作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812849622.html, 有深度的思考,有温度的作品 作者:徐玲玲 来源:《大学生》2018年第03期 “思想上有深度的思考,作品才会有温度。”在如何创作具有中国气派的动画作品时,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资深动画专家孙立军老师经常对动画专业的学生如是说。 除了形式和故事要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核外,更要在局部上克服国产动画面临的问题。比如极具中国风格的水墨动画讲究墨分五彩,但面对90分钟的黑白长片,观众很难集中注意力,难免会觉得单调乏味,所以营造动画色彩的氛围很重要。 孙立军老师认为,动画片中的色彩既有整体的主场景,也有局部的特写。国产动画片在色彩的设计中能考虑到主场景,但特写的背景往往是空的,缺乏色彩感。有的动画特写中人物背景是一块大白板,没有道具,不能表达人物的身份。如何协调整体与局部,这是很多国产动画面临的问题。 孙立军老师教授的《认识色彩》这门课是针对动画专业大二学生开设的,主要培养学生动画色彩设计的能力,特别针对很多国产动画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训练。课程主要分为现实色彩、主观色彩和情绪化色彩三个阶段,主要以课堂写生训练为主。现实色彩主要是回顾传统美术色彩,了解动画色彩与传统美术色彩的关系。主观色彩主要是鉴赏带有主观色彩特征的经典大师作品,训练学生主观持色的能力。情绪化色彩则分析经典动画影片色彩,学生自行创作带有一定故事性的气氛图。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与训练,2016级阿达实验班的同学们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孙立 军老师挑选了一些特色作品,供本刊展示。这些作品在深入思考空间色彩、时间色彩、人物色彩、运动色彩的基础上,表达了色彩的表现力、感染力和穿透力。 作者:曾维蕙 创作心得:这张场景气氛图源自《狮子王》。在临摹时,觉得有些欠缺,孙老师建议我把场景中原有的人物造型主观改动一下,于是就有了画面里的人马。 孙立军老师点评:在临摹基础上大胆发挥的一次练习,整体上感受到了经典影片的气氛设计。 作者:陈虹伊

深度学习让数学学习在课堂真正发生

深度学习:让数学学习在课堂真正发生 内容摘要: 数学学习是一个学生自我数学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学会知识,学会思考,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素养,发展数学思维。本文就一线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浅层学习现象,结合课例谈教学中如何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深层学习。 关键词: 深度学习求真求新求联 深度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美国学者Ference M anon和R oger Sa在《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一文,最早提出了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和浅层学习(Surface Learnig)这两个相对应的学习概念。[i ] 课程改革到今天,我们提倡数学教学从儿童出发,以儿童的立场教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在教学形式上做了很多的改进和尝试,但是在实际一线教学中依然存在浅层学习的问题和现象。 1、形式化。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公开课课堂,当堂开展小组研究探索,短时间内就有多种解法,小组汇报时每人的方法都不同,有条有理,个个都具有代表性。细细想想,这样的儿童真实吗?这样的课堂可能吗? 2、程式化。老师们在教学中完全依赖教材,不求变,不求思,每天教学就是走教材流程。没有期待的数学课堂会有深度学习吗?。 3、碎片化。教学缺乏整体性,不能对教学素材进行有机整合和有效沟通,不挖掘教学中基于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方法的隐性教学内容,浅表化的教学,使得学生学习如同散沙一般,呈碎片状。 学生的数学学习在课堂真正发生必须有深度学习,在深度学习中不断建构自己的数学体系,在深度学习中体会思考的乐趣。 一、“求真”—深度学习的保鲜剂 学习情境是学生深度学习的场域。学习情境的真实展现,学生学习过程的真实展开,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结构的必备条件,只有真正经历用已有数学活动经验,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学生的深度学习才有生命力。 1、开展真研究 利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组织学生研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方式,但在课堂上往往受时空的限制,有时很难有效地完成,要么蜻蜓点水,要么变成个别同学的研究,最终使研究演变成假研究。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明确任务,把研究放在合适的时间,比如有一定难度的研究可以放在课前,教师针对学生的研究情况展开教学,在课堂上组织交流分享,碰撞研究火花,课堂上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基础上,与同伴在共赢共进中进行深度学习。 六下《认识圆柱、圆锥》 对于圆柱特征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是请学生用带来的圆柱体物体观察交流,总结特征。从课堂教学来看,有一部分学生是没有参与到研究中来的。 换一个角度去考虑,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引发思考、启迪思维,真正感受圆柱的特征,课堂交流研讨就会更有质量,对圆柱的认识就会更深刻。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做有以下几种情况:1、手工型:用数学书后面给好的模板做。2、模仿型:用长方形纸卷出一个上下一样粗的圆筒,然后用圆筒一头按在纸上画出大小一样的两个圆

16个金句:让疫情报道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最新资料推荐------------------------------------------------------ 16个金句:让疫情报道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16个金句:让疫情报道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当前,疫情报道是所有新闻媒体关注的重中之重。 主流的新闻媒体除了报道跟防疫、抗疫、社会驰援等有关的新闻事实外,也需要在报道中以观点、言论等方式来表达媒体关注社会的情感,通过晓之以情、喻情以理,用有温度、有深度的语言,凝聚民心,共抗疫情!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人民日报在疫情报道中的16则金句,体会一下如何在疫情报道中使用出既有温度、又有深度的句子。 1.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冬季的黑夜尽管漫长,但永远遮挡不住黎明的曙光。 点评:以季节的特点作为联想关键,引发共情思考。 1/ 7

2.这世上没有天生的英雄,有的是一个个平凡人,在逆境中站出来,挡在其他人面前。 点评:从英雄的角度出发,去阐释疫情来临时的逆行者身上的精神风采。 3.没有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 点评:对于普通人而言,生与死,只在一念之间!然而选择什么、不选择什么,正说明了其人格的伟大! 4.哪有什么超级英雄,只是一群孩子换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守护大家! 点评:平凡普通的人身上,最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未来与勇气!

---------------------------------------------------------------最新资料推荐------------------------------------------------------ 5.等春来,我们好好拥抱。 点评:春来,就是希望来!而拥抱暗喻着战疫成功。 6.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 点评:两个隔离的使用,更突出了当前我们最需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那份善与爱。 7.生产一线,也是战役前线。 点评:复工之际,突出点明了全国上下都是前线战疫的前线。 3/ 7

数学课堂深度学习之我见

数学课堂的“”深度学习“之我见” 螺山中心学校吴长青 回顾多年的数学教学经历,仔细回味“深度学习”的含义,才愕然发现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曾经“善意”或者“无意”地剥夺了学生很多权利。学生的深度学习与教师的教学形式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深挖小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的缺失原因,就要从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和内涵中入手。经过反思和调查,我将小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的缺失原因归纳为一下几点: 一、为完成教学目标,充分的课前预设桎梏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养成 新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很多年,但我们依然还经常看到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很多教师为了顺利完成课前预设,将教学内容做好铺垫,减小坡度,使学生的探究的过程非常顺利。很多时候,学生的探究和小组交流仅仅流于形式,即便没有真正完成,教师就已经终止了学生的继续探究,剩下的内容由教师按照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引领,最终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原始问题,没能很好地引领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探究新领域。因而,在大多数的课堂上,我们很少看到学生独立思考时紧锁的双眉,更少看到学生为捍卫自己想法时的激烈争辩。也许,我们可以高喊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这样做的结果却抹掉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桎梏了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养成。 二、单纯地追求分数制约着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发展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分学段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

个方面具体阐述。可在现实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分数的追求造成很多教师紧紧把握知识传授的这把金钥匙,却忽视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标准》中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很多课堂上,教师为了找到提高分数的捷径,舍不出时间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舍不出时间让学生提出质疑,于是填鸭式的教学和重复的练习使学生成为了答卷工具,学生仅仅靠记忆和模仿形成了短暂的知识掌握,殊不知很多知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淡忘。没有经历亲身探究的学习活动最终也只是肤浅的,机械的、被动的,并严重地制约着学生深度学习的发展。 三、重复乏味的作业影响着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建立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现行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最基础知识,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初步了解现代数学中的某些最简单的思想,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学生的作业中,基础练习当然必不可少,可能够发展学生思维并切实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作业却少之又少。爆炸式的课业辅导材料使教师和学生多了更多的选择,却严重地忽视了作业所能体现的真正意义。有一个数学教师已经多久没有精心设计过家庭作业?学生

有温度有深度的阅读

有温度有深度的阅读 ---- 读《人民教育》后记步入教育的“领域”已经有十年了,《人民教育》这本作为教育部主管的全国性、综合性教育期刊,也伴随着我整整十年之久。它就像一位老朋友时时的帮助我,有时又像是我的导师,时时的指引着我。 说《人民教育》之所以有温度是因为:它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一线老师的教学实际;贴近课堂教学的核心;贴近教学的实质--学生。让作为老师的我倍感温暖。它第一时间的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决策和重大部署,宣传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投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生动实践。通过它及时的宣传,我知道了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肩负着光荣的使命,重大的责任。我要坚守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要立足三尺讲台,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职。要传承文明,百年树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大批的高素质人才。 说它有深度,是因为:它充分的解读了新课改的理念。深挖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展现了创新课堂的真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推出了素质教育“汨罗经验”、教育均衡发展“寿光模式”等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地方典型经验和斯霞、霍懋征、李希贵等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典型人物。在《人民教育》对新课改的深刻解读下,列举的一些优秀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对我的教学都

很有帮助。这些教学方法帮我和我的学生走出了精神的荒漠。从简单的知识传授走进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高了课堂效率。触动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了快乐,勇敢的去创新。 十年相识,您丰富了我教师的知识世界;十年相知,您为我减轻了教学中的心理压力;十年的相伴,您为我打造了充满温情的教育生活。您这本有温度又有深度的《人民教育》。

浮力知识点归纳总结

浮力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二、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体 三、浮力产生的原因: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 力差,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四.浮力公式: (1)浮力产生的原因F浮= F向上-F向下 (2)称重法:F浮= G物- F弹 (3)阿基米德原理:F浮= G排=ρ液V排g (4)漂浮:F浮= G物 (5)悬浮:F浮= G物 五、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 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浮= G排=ρ液V排g 3.请用实验验证“浸 没在水中的合金块受到的 浮力跟它排开水的重力有 什么关系”。 答:①用测力计测 出合金块在空气中的

重力G 和空桶的重力G 1 ;②在溢水杯中倒满水,把石块浸没在溢水杯中,读出测力计示数F ;③用测力计测出桶和溢出水的总重G 2 ;④浮力F 浮=G-F ,G 排=G 2-G 1 ⑤比较F 浮和G 排 。 4.用实验验证: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它受到的浮力跟它在水中浸没的深度无关。 答:用细线系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挂钩上,把石块浸没在水中的几个不同 深度,观察发现测力计示数看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即验证了浸没在水中的的石块受到的浮力跟它在水中浸没的深度无关。 六、物体的浮沉条件: 下沉 悬浮 上浮 漂浮 F 浮 < G F 浮 = G F 浮 > G F 浮 = G ρ液<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七、浮力的利用: 1、轮船: 工作原理: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 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 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公式:m 排 = m 船+ m 货 2、潜水艇: 工作原理: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3、气球和飞艇: 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氢气、氦气或热空气。 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随风飘荡,人们把气球发展成为飞艇。 4、密度计: 原理: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来进行工作。 刻度:刻度线从上到下,对应的液体密度越来越大 G F 浮 G F 浮 G F 浮 G F 浮

浮力 知识讲解

浮力 责编:冯保国 【学习目标】 1.了解浮力的概念及方向; 2.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3.理解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4.会利用称重法,测量、计算浮力。 【要点梳理】 要点一、浮力 1.概念: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2.方向:【高清课堂:《浮力》三、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3.测量铝块浸没水中所受的浮力: (1)步骤:①如图甲,在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个铝块,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这就是铝块的重力G ; ②把铝块浸没在水中(图乙所示),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拉。 (2)结论:①弹簧测量计的示数变小,说明浸没在水中的铝块受到浮力的作用。 ②浮力的大小(图丙受力分析):=-F G F 浮拉 4.浮力产生的原因:【高清课堂:《浮力》二、浮力的产生】 完全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各个表面均受到液体的压力,由于它前后左右对应部分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此而平衡,物体的上下两面浸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同,对应部分所受压力的大小、方向均不同,这两个压力的合力方向向上,液体对物体上、下两面的压力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用公式表示为:。 要点诠释: 1. 浮力的施力物体就是“液体”,受力物体就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同时,液体也受到物体对它的压力作用,这个力的大小就等于物体受到的浮力,方向和

浮力的方向相反。 2.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如果物体和容器底部紧密接触(不是沉底),这时物体上表面受到液体竖直向下的压力,物体的下表面并没有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压力,物体虽然浸没在液体中,但是不受浮力。(如图) 要点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1.浮力的大小是否跟物体浸没的深度有关: (1)如图甲所示,把弹簧测力计下悬挂的物体浸没在一种液体中,并分别停在液体内不同的深度;(2)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没有变化; (3)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没的深度没有关系。 2.浮力的大小是否跟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1)如图乙所示,把一个柱状固体竖直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并逐渐增大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2)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小; (3)随着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逐渐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也逐渐增大。 3.浮力的大小是否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1)用密度不同的液体(清水和密度不同的盐水),把这些液体,按照密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再把悬挂在测力计下的同一物体先后浸没在这些液体中。 (2)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随着液体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3)液体的密度越大,浸没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4.结论: 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跟它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要点诠释:

深度学习 让数学学习在课堂真正发生

深度学习: 让数学学习在课堂真正发生 内容摘要: 数学学习是一个学生自我数学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学会知识,学会思考,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素养,发展数学思维。本文就一线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浅层学习现象,结合课例谈教学中如何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深层学习。 关键词: 深度学习求真求新求联 深度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美国学者Ference M anon和R oger Sa在《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一文,最早提出了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和浅层学习(Surface Learnig)这两个相对应的学习概念。[i ] 课程改革到今天,我们提倡数学教学从儿童出发,以儿童的立场教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在教学形式上做了很多的改进和尝试,但是在实际一线教学中依然存在浅层学习的问题和现象。 1、形式化。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公开课课堂,当堂开展小组研究探索,短时间内就有多种解法,小组汇报时每人的方法都不同,有条有理,个个都具有代表性。细细想想,这样的儿童真实吗?这样的课堂可能吗? 2、程式化。老师们在教学中完全依赖教材,不求变,不求思,每天教学就是走教材流程。没有期待的数学课堂会有深度学习吗?。 3、碎片化。教学缺乏整体性,不能对教学素材进行有机整合和有效沟通,不挖掘教学中基于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方法的隐性教学内容,浅表化的教学,使得学生学习如同散沙一般,呈碎片状。 学生的数学学习在课堂真正发生必须有深度学习,在深度学习中不断建构自己的数学体系,在深度学习中体会思考的乐趣。 一、“求真”—深度学习的保鲜剂 学习情境是学生深度学习的场域。学习情境的真实展现,学生学习过程的真实展开,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结构的必备条件,只有真正经历用已有数学活动经验,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学生的深度学习才有生命力。 1、开展真研究 利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组织学生研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方式,但在课堂上往往受时空的限制,有时很难有效地完成,要么蜻蜓点水,要么变成个别同学的研究,最终使研究演变成假研究。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明确任务,把研究放在合适的时间,比如有一定难度的研究可以放在课前,教师针对学生的研究情况展开教学,在课堂上组织交流分享,碰撞研究火花,课堂上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基础上,与同伴在共赢共进中进行深度学习。 六下《认识圆柱、圆锥》

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温度,更要有深度

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温度,更要有深度-中学语文论文 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温度,更要有深度 文/刘华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目睹到这样一种情景:老师一个问题提出来,学生出口成章,对答如流,甚至出现众口一词,整齐划一的回答。但是仔细观察,却不难发现大部分“热热闹闹,整齐响亮”的回答往往就是在齐读课文;有许多“精彩答案”和教参上的如出一辙;有许多学生只是做一个目光茫然的旁观者。而且考试时依旧处于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的境地!这不得不让我们尴尬:热热闹闹的课堂为什么没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呢? 仔细分析,可能是我们在问题的设计上有问题,譬如大多问题设计在“是什么”层面上,而非“为什么”“怎么样”层面上;再譬如问题设计缺少难易度;又譬如问题设计时没考虑到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这样就导致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表面的温度,而缺少了内在的深度。没有深度支撑的课堂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是不足为奇的。 那么,如何使我们的课堂做到既有温度,而又有深度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三点:第一,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个性化 有许多教师平时备课时自己不思考,不钻研,而是把教参当圣经,照着抄,照着讲,这样的“搬运工式”的课堂学生怎么会有收获?你所有设计的问题,他们的参考书上也有,而且比你的还要全。他们在演着你导演的戏,当你需要答案时,他们当然会对答如流了!这样的课堂我想除了表面的热闹,也就是除了外在的温度,其实已经失去了研究探索的价值了。 那么,面对教材,我们该如何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呢?我认为教师首先要自己先

去读文章,然后再与教参“沟通”,看你的理解和教参的是否一致。因为你是作为“第一阅读者”的身份走进文本的,你对文本的理解存在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和学生阅读的过程是一致的。那么设计出来的问题也就能够更切合学生的思维。如果先看教参,那么教参的观点就会“先入为主”,个人思考也就会被束缚,设计的问题也就会死板单一了。有位名家说:教参其实是伪权威,此话有理!教参也是人编的,也有个人感悟,它只是给老师提供参考,而不是让老师全盘照抄。老师只有自己用心解读、认真思考、精心设计、才能设计出有鲜明个性的问题,才能把教参的分析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在这方面,于漪老师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她在上课之前,都是自己先备课,然后再看教参,还要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重构。在这个基础上设计出的问题,就很有个性,很有针对性。所以她在课堂上就能驾轻就熟,运用自如,并彰显出自己的个人魅力。于漪老师的课能上得如诗一般,我想这背后是有许多良苦用心的。 第二,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设计问题要做到因材施教 在备课的过程中,许多老师只研究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与思考角度是不同的,如果问题设计没有梯度,肯定会出现“万山一般平”、“优生吃不饱,弱生吃不了”的现象,导致课堂整体效果下降。 面对学生的差异,我们的问题设计要有梯度。譬如在教授《春》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1.作者是从哪几方面绘春的?2.作者是如何来描绘春的?3.文章的写作亮点有哪些?第一个问题是浅层次的,它只针对内容层面,学生只要读过文章便可一清二楚,因此是面向弱生的。第二个针对“描写的方法”这一知识点设计的,需要学生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辨别能力,因此有一定的难度,是面向中等同学的。

【教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有温度 有深度 有情怀

有温度有深度有情怀 ——江苏南通研修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8月6日,我们一行81人带着盛夏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求,怀揣着对南通教育的憧憬,跨越千里抵达“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开启了为期七天短暂而富有内涵的寻梦学习之旅。在教育名城的所遇所见,收获颇丰,使我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学识,还软化了心灵,丰盈了梦想。 开班仪式上,工会主席王乐琴宣读了培训的总体安排,教育股股长胡世亮对柞水“三自”教育进行阐述,副局长周伟对本次培训的目的和意义进行细致的说明,对培训的纪律提出明确的要求,更是让我觉得应倍加珍惜本次培训机会。 走进充满生机的研修课堂,在这里我聆听了秦德林、凌宗伟、朱建、邱磊等专家及领导的专题讲座。他们的讲座风格各异、独领风骚、幽默风趣、激情四射,或温文尔雅,或含蓄认真,或旁征博引、或高屋建瓴,引人深思……从名师修养的提升,到价值取向的定位,从培训理论的研究,到实践操作的演练,从经验分享到问题探究,每场讲座都引起了我深切的思考和共鸣,每场讲座都是丰美的精神盛宴! 秦德林老师做了题为《走向名师:前提、维度与路径》的专题报告,他告诉我们当教师首先是一种职业选择,教师应当是教育的志愿者与坚守者,要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

教师一定要发自内心想当教师,将成为一个好教师,并勤于学习,勇于实践,敏于反思,乐于写作,才有可能成为名师。教育者要懂得享受教育、享受生活,享受人生。秦老师高深、超前的思想理念,早已烙刻于心,那句句的经典都值得我回味。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这就话取自朱建老师的PPT《无问西东——我的乡村教育梦》,这句话令我陷入深思。那么,如果提前了解了我所要面对的人生,我还是会有勇气前来,还是会选择做一名乡村教师,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帮助更多孩子去追求他们想要的未来。因为我爱教育事业,我爱我的学生,因为我拥有天底下最平凡却又最光辉的职业。 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值得所有人深度思考的问题。邱磊老师通过理论和实例给予了我们最佳的解答。我们不能按照传统的思想去束缚孩子,去规划孩子的人生,要知道孩子想要什么,孩子擅长什么,并给予正确引导,助他成为他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让孩子从很小有生涯规划的意识。 在每一场专家讲座中都会听到他们提及李庾南、李吉林老师,因为她们是教师神话,是教育界的活化石。年至八旬的李庾南老师在腿疾有病的情况下,却依然活跃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不仅上课,而且担任班主任。她一生坚持教育教学

2020年中考物理复习计算专题九《浮力与深度的图像关系计算》练习题

2020年中考物理复习计算专题九《浮力与深度的图像关系计算》1.用细线竖直拉着一长方体物块,将物块从盛水的烧杯上方缓慢下降直至完全浸没水中,物块下降过程中,所受拉力F 随下降高度h 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求: (1)物块受到的最大浮力; (2)物块的体积; (3)当物块刚好完全浸没时,物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 2.2018年8月18日12时至20日08时,“温比亚”过境,东营暴雨袭城,全市平均降水量250.4毫米,广利河水暴涨,对东营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重大损失,雨后对广利河进行加固处理,使用吊车向岸边河底投放混凝土构件如图甲所示,在整个投放过程中,混凝土构件以0.05 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下降.图乙是钢丝绳的拉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当t=0 s时吊车开始投放混凝土构件,到100 s 时结束,此时构件紧贴河岸竖立在河中.(水的密度为1.0×103 kg/m3,g取10 N/kg,水的阻力可以忽略不计)求:

(1)混凝土构件完全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 (2)混凝土构件的高度; (3)混凝土构件的密度; (4)投放结束时混凝土构件顶部受到水的压强. 3.一弹簧测力计下挂一圆柱体,将圆柱体从盛水的烧杯上方离水面某一高度处缓慢下降,然后将圆柱体逐渐浸入水中。如图所示是整个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圆柱体下降高度h变化关系的图像。求:(g取10N/kg) (1)圆柱体的质量; (2)圆柱体受到的最大浮力。 4.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圆柱体,从图示位置缓慢下降(容器足够深且没有水溢出),如图所示是圆柱体下降过程中弹簧测力计读数F随圆柱体下降高度h变化的图像.(取g=10N/kg)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