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居住习惯、环境依赖与养老居住选择

居住习惯、环境依赖与养老居住选择

居住习惯、环境依赖与养老居住选择
居住习惯、环境依赖与养老居住选择

居住习惯、环境依赖与养老住房选择

姜巧1崔光灿2

(房地产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200234)

摘要:本文根据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以城市老龄人口的养老住房选择为切入点,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着重探讨了老龄人口居住习惯、环境依赖对其养老住房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已经形成的与配偶、子女的居住习惯使得老龄人口对特定的环境产生依赖,从而影响未来的养老住房选择。因此,本文认为在社会养老和机构养老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情况下,应当尊重老龄人口的居住习惯,改善居住条件,提高居家养老的可行性。

关键词:城市老龄人口;居住习惯;环境依赖;住房选择

一、引言

所谓老龄人口,即进入老年阶段的人口,我国目前界定60周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现象和过程即为人口老龄化。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老龄化呈现出速度不断加快、程度不断加深的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201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6.15%,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2.89个百分点。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55亿,占总人口的17.8%;到2053年老年人口规模达到峰值4.87亿,占比达到34.9%3。庞大的老龄群体给养老、医疗、社会服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解决好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了日益重要的民生问题。

对于城市地区而言,由于其相对健全的养老体制,城市地区养老模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居住模式的选择上(刘宏等(2011))4。以往的研究更多关注老龄人口的养老模式,如邓颖等(2003)对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模式的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54.9%的老人自愿选择家庭养老,认为发展以家

1姜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2崔光灿,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房地产经济

3李立国在2016年全国老龄办主任会议上的讲话

4刘宏,高松,王俊. 养老模式对健康的影响[J]. 经济研究,2011,04:80-93+106.

庭养老为主的综合性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保证。许爱花(2005)通过对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三种模式的分析, 同样认为社区养老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宋宝安(2006)则对老龄人口养老意愿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人口特征、社会地位和家庭情况等变量影响着老龄人口在共同生活模式、独自生活模式和福利院模式之间进行选择。但是也有部分学者关注于老龄人口居住模式的选择,如陆杰华等(2008)、王玉君(2013)、许海风(2013)、李建新等(2014)、顾永红(2014)、舒扬等(2014)等都采用调查数据,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城市或者农村老龄人口的居住选择偏好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均发现与过去相比,不管是城市老龄人口还是农村老龄人口独立居住的意识都有所增加,但是同时也受到自身健康、婚姻状况、经济条件或者情感方面的限制,部分老龄群体对子女还是具有较强的依赖性。Karen和Rosemary(2015)也认为大多数老年人的护理是由亲属提供的,无论是传统的核心家庭还是多元化的家庭都面临着满足他们最年长成员照护需求的挑战。因为对于生活圈日益狭小的老龄群体而言,住房不仅仅意味着遮风挡雨的庇护所,住房所附带的社会交往、家庭交往以及老龄人口所习惯的居住环境,都会使老龄人口产生环境依赖,从而产生一定的居住选择偏好。

基于此,本文将根据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3年最新的调查数据,分析以下问题:(1)老龄人口当前的住房条件如何影响老龄人口未来的养老住房选择?(2)在与子女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居住习惯,是否会使老龄人口对特定的环境产生依赖,从而影响其未来的住房选择?

二、经验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组织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该数据在2008年对甘肃浙江两省进行了预调查,全国基线调查于2011年展开,并于2013年进行了追踪调查。调查采用了多阶段抽样方法,调查样本覆盖150个县级单位,450个村级单位,约1万户家庭中的1.7万人。该项目主要以中国45岁以上中老年人家庭和个人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家庭结构和经济支持,健康状况,体格测量,医疗服务利用和医

疗保险,工作、退休和养老金、收入、消费、资产,以及社区基本情况等。

本文采用了CHARLS最新的2013年调查数据,2013年调查样本约18000个,由于城市和农村老龄群体具有不同的特征,所面临的养老问题也各不相同,不能混同研究。此外,城市老龄群体收益于较为健全的养老体制,相对来说住房问题更为突出。因此,本文主要以城市45岁以上调查对象为研究样本。剔除缺失值、农村样本,最终纳入统计模型的研究样本共4063个。

(三)实证方法与变量定义

CHARLS调查采集了假设老龄人口有配偶和无配偶两种不同情况下的养老住房选择,住房选择方式均为:“与成年子女一起住”;“不与子女一起住,但是跟子女住在同一个村/社区”;“不与子女一起住,也不跟子女住在同一个村/社区”;“住养老院”;“其他”五种情况。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将老年人未来的住房选择分为“与子女一起居住”和“不与子女一起居住”,对后四种选项进行了合并。由于本文的因变量是老龄人口未来是否期望与子女一起居住,为二分类变量,线性回归不适用,采用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

表1 变量的定义

本文着重从老龄人口的居住习惯、环境依赖的角度,探讨老龄人口未来的住房选择。在自变量的选择上,主要选取了老龄人口个体特征、当前居住条件以及与子女的交往等三个方面的变量。

1. 代表老龄人口个体特征的变量

如表1所示,本文所选取的老年人个体特征变量包括老年人的年龄阶段、性别、学历、婚姻状况、收入水平以及健康状况。其中,本文并没有仅仅选取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作为研究样本,而是加入了45-60岁之间的初老人群,随着老年人观念的进步,初老人群在步入老年之前已经开始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他们对于未来养老住房选择的意愿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在婚姻状态中,重点关注老年人是否有配偶陪伴,将分居、丧偶、离异、未婚等婚姻状况全部归类为无配偶;此外,由于收入问题的敏感性,调查数据中具体的收入数据大部分缺失,本文主要采用相对收入水平。

2. 代表老龄人口当前的居住条件的变量

根据CHARLS调查的住房状况指标,本文选取住房面积、房屋整洁度以及是否有贵重固定资产作为老龄人口当前的居住条件的衡量指标。此外,加入了居住年限、是否与周边小区有互动两个指标来衡量其居住习惯。

3. 代表老龄人口与子女的交往情况的变量

老龄人口与子女的交往程度、距离的远近,一方面会形成老龄人口的居住习惯,另一方面会使老龄人口产生环境依赖。因此,本文在衡量老龄人口与子女的交往程度方面,选取了与子女的距离、是否帮助子女照顾孙辈、未来子女是否是生活主要来源等指标,同时,子女数量的多少也会影响老龄人口与子女的交往。

(三)参数估计及讨论

根据CHARLS对老龄人口未来住房选择调查的分类方式,本文按照“假设老龄人口是否有配偶”分两种情况进行参数估计。此外,由于“居住条件”和“与子女交往”两类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在每种情况下本文又分为三个模型进行分别估计,模型(1)到(6)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拟合程度较好。

表2 假设老龄人口有配偶的情况下——未来养老住房选择的参数估计

注:***p<0.01,**p<0.05,*p<0.1

1. 假设老龄人口有配偶情况下的未来养老住房选择

首先对有配偶的样本进行分析,即模型(1)-(3),如表2所示。在模型(1)中我们仅仅将老龄人口的个体特征因素纳入了分析框架,年龄、性别、受教育程

度以及婚姻状态都会对老龄人口未来的住房选择产生影响。具体而言,60岁以下的初老人口未来更加愿意选择与子女同住,其发生比是60岁以上老龄人口的1.588倍。在性别方面,男性表现出比女性更愿意与子女居住的倾向。此外,受教育程度越高,老龄人口独立居住意识越强,其中学历在大专及本科以上的老龄人口,与子女共同居住的发生比仅为未受过正规教育老龄人口的0.232倍。尽管模型的假设前提为老龄人口有配偶,但是老龄人口当前的婚姻状态还是会对未来养老住房的选择产生影响,习惯与配偶共同居住的老龄人口在未来有配偶的前提下,依然倾向于不与子女同住。而收入水平、健康状况等变量则没有显著的影响。

模型(2)中加入了表示老龄人口当前住房条件的变量,其中个体特征因素的回归结果与模型(1)基本类似,表明个体特征因素的参数估计结果比较稳健。就居住条件而言,老龄人口现在的住房面积越大,未来更愿意选择与子女共同居住,当前居住面积在120平米以上的老龄人口未来选择与子女共同居住的可能性是居住面积在50平米以下的2.073倍,这与吴翠萍(2012)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5。而居住面积在120平米以上的老人中66.3%当前与子女共同居住,其未来偏好与子女共同居住也可能受当前习惯与子女共同居住的影响。房屋的整洁度对老龄人口未来养老住房选择没有显著的影响,而家中有贵重固定资产的老龄人口更加偏好与子女共同居住。在居住习惯方面,在当前社区居住年限越长,未来更愿意选择与子女共同居住,经常与周边小区互动的老龄人口在未来有配偶的前提下更愿意自己独立居住(但是系数不显著)。这就表明老龄人口在与周边交往中形成的情感依赖会显著影响其未来的养老住房选择。

模型(3)中加入了代表与子女交往的变量,参数估计结果表明:拥有较多子女的老龄人口,未来更愿意选择与子女共同居住(但是系数不显著)。子女的数量越多,老龄人口对子女的依赖心理越强,并且每个子女的赡养负担相对较轻,这些都会导致老龄人口对子女形成居住形式上的依赖。同样的,认为子女是未来主要生活来源的老龄人口也更加不愿意独立居住,其未来与子女共同居住的发生比是参照组的1.911倍,这就说明经济上的依赖同样也会导致居住形式上的依赖。这一发现与李建新等(2014)关于城乡老人居住意愿的差异中收入对居住意愿的影响结果基本一致6。此外,与子女的居住距离也会显著影响老龄人口的养老住

5吴翠萍. 城市居民的居住期望及其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J]. 人口与发展,2012,01:49-57.

6李建新,郭牧琦. 城乡老年人居住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 老龄科学研究,2014,09:12-19.

房选择。当前与子女同住的老龄人口,未来更愿意选择与子女共同居住,其发生比是子女居住在外省市的2.414倍,这与大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但是本文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当老龄人口有不居住在家但是距离很近的子女时,相对于子女居住在外省市,更加偏好维持独立居住的现状,而不会选择与子女共同居住(但是系数不显著)。对这一现象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当前习惯与子女共同居住的老龄人口,未来不会选择与子女分开,但是在此基础上,子女的距离越远,反而牵挂越深,更加愿意在年老之后与子女团聚。

表3 假设老龄人口无配偶的情况下——未来养老住房选择的参数估计

2. 假设老龄人口无配偶情况下的未来养老住房选择

参数估计的第二部分是分析在预设老龄人口无配偶情况下未来的养老住房选择,如表3所示。在个体特征因素方面(模型(4)的参数估计结果),初老人口(45-60岁)在未来没有配偶的情况下与子女共同居住的意愿更加强烈,学历越高的老龄人口独立居住的意识越强,当前有配偶的老龄人口在未来没有配偶的情况下依然愿意独立居住,而性别对于未来没有配偶老龄人口的住房选择不再具有显著的影响。

加入了代表住房条件的变量之后(模型(5)的参数估计结果),一个显著的差异是,老龄人口在未来没有配偶的情况下,即使当前与周边小区有经常性的互动,老龄人口依然选择与子女共同居住。这可能是由于与周边小区有经常性互动的老龄人口,相对来说喜欢与人交往,未来如果没有配偶,那么他会选择与子女共同居住以寻求精神慰藉。

在与子女的交往方面,从模型(6)可以看出,子女的居住距离、是否照顾孙辈以及子女是否是未来生活主要来源等变量,不管未来老龄人口有无配偶,对其未来养老住房选择的影响都基本一致。但是,孩子的数量对其影响却存在显著的差异。在老龄人口未来没有配偶的前提下,孩子的数量越多,老龄人口反而更加愿意独立居住(但是系数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在老龄人口有配偶的情况下,夫妻之间的互相照顾使子女的照看压力相对较小;而一旦老龄人口未来没有配偶,随着老龄人口身体机能退化,子女的照看压力会越来越大,而在子女较多的情况下,扯皮推诿的现象则会更加严重,使得老龄人口更愿意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主要从实证的角度,探讨老龄人口居住习惯、环境依赖对其未来养老住房选择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

(1)老龄人口的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等个体特征对其未来的养老住房选择存在显著的影响。年龄在60岁以下的初老人口,对子女的依赖性更强,在住房选择方面更加偏好与子女共同居住;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龄人口,其独立性越强,未来不与子女同住的可能性越大。此外,与配偶共同居住的习惯显著影响

老龄人口的养老住房选择。习惯与配偶共同居住的老龄人口,即使在未来没有配偶的情况下,也不愿意与子女共同居住。

(2)当前住房硬件设施越好的老龄人口,未来更愿意与子女同住,这可能受到当前已经习惯与子女同住的影响。而对当前居住环境较为熟悉的老龄人口,未来的住房选择主要还是受到是否有配偶这一因素的影响,在预设老龄人口有配偶的前提下,与周边环境经常性互动的老龄人口依然愿意保持现有的居住习惯,但是在预设老龄人口无配偶的情况下,即使老龄人口已经融入了当前的居住环境,他依然会选择与子女共同居住。

(3)从本文的研究结果不难发现,对子女的依赖一直主导着老龄人口的住房选择。对子女存在经济依赖上的老龄人口很容易形成居住形式上的依赖,此外,在子女居住在家或距离不远的前提下,老龄人口更愿意保持当前的居住习惯,但是一旦子女的居住距离较远,老龄人口对子女依赖就会加深,未来更希望和子女共同居住。

综上,我们认为最能显著影响老龄人口养老住房选择的因素是已经形成的与配偶、子女的居住习惯,居住习惯的形成使得老龄人口对特定的环境产生依赖。因此,从长期来看,家庭依然是城市老龄群体养老的主要载体,大力发展辅助性的社区医疗和居家养老服务就显得十分必要。但是仍然有部分老龄群体由于独立意识的增强或者身体照护的需要,不愿意与子女居住在一起。对于这部分群体来说,一方面,完全独立居住的老龄人口对社区辅助养老服务的要求更高;另一方面,在发展普惠式政府养老机构的基础上,要适当鼓励发展中高端养老机构以满足不同老龄群体的住房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宏,高松,王俊. 养老模式对健康的影响[J]. 经济研究,2011,04:80-93+106.

[2] 邓颖,李宁秀,刘朝杰,杨维中,吴先萍,王燕. 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

公共卫生,2003,06:103-104.

[3] 许爱花. 中国城市社区老年人养老模式之反思[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05,03:108-111.

[4] 宋宝安. 老年人口养老意愿的社会学分析[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04:90-97.

[5] 陆杰华,白铭文,柳玉芝. 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意愿研究——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为例[J].人口学刊,2008,No.16701:35-41.

[6] 王玉君. 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研究——基于十二个城市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 人口研究, 2013 , v.37;No.20204:19-32.

[7] 许海风. 中国城市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 2013 , No.18604 : 177 - 178.

[8] 李建新,郭牧琦. 城乡老年人居住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 老龄科学研究, 2014, v.2; No. 1609 :12-19.

[9] 顾永红. 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v. 53 ; No.22903:9-15.

[10] 舒扬,杨洋. 农村老年人居住偏好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v . 24 ; No. 171 S3 : 323-326.

[11] Karen A. Roberto 1 and Rosemary Blieszner. Diverse Family Structures and the Care of Older Persons[J]. Canadian Journal on Aging. 2015(3):305- 320.

[12] 吴翠萍. 城市居民的居住期望及其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J]. 人口与发展, 2012 , 01: 49 -57.

居家养老的文献综述

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 2011年9月 176 居家养老的文献综述 魏 颖 (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沈阳,110034) 摘 要:居家养老作为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有利于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相关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现实意义十分重要。本文运用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从居家养老的概念界定、其发展的必然要求、所存在的问题及实施建议等几方面,对目前居家养老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整理。 关键字:人口老龄化 居家养老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9—0176—01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而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这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和严峻挑战。建立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然要求。然而,我国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巨大困境,社会养老在“未富先老”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实施起来又困难重重,因此,居家养老这种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方式便应运而生,对于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居家养老”的概念界定 “居家养老”的养老模式是由西方发达国家首先提出的,我国学者认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却享受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院式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即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养老体系,也被称为“没有院墙的养老院”。(鞠秋锦、邓卫华,2004) 二、发展“居家养老”模式的必然要求 第一,从我国社会养老面临的困境角度出发。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大特点是“未富先老”,即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特别高, 而人口老龄化程度却很高。社会养老机构收费偏高,养老设施发展相对滞后,造成事实上的需求十分有限,社会养老存在现实困难。 第二、从老年人的各方面现实需求角度出发。 居家养老符合世界多数老年人的传统观念。养老院缺乏“家”的感觉,不符合中国人“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集中宿舍式的生活使老人失去了适应社会的能力(苏珊?特斯特,2002)。居家养老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家庭物质资源,又可根据老年人多年的生活习惯安排日常生活,节省开支的同时有利于保证老年人生活质量(矫扬,2000)。居家养老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在自己长期生活过的社区养老,熟悉的环境能帮他们保持原来的生活习惯,亲朋好友、熟人也能使老年人精神愉悦(许爱花,2005)。 第三、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的角度出发。 在居家养老过程中,社区作为除家庭之外老年人生活的“第二空间”,能充分发挥优势,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促进社区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能够减轻政府负担;可以提供就业岗位,调动社区的闲置资源。(祁峰,2005) 三、居家养老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居家养老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制约居家养老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财力不足。目前,居家养老主要借助社会力量,很多慈善捐助无任何强制性约束。 2、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服务水平较低,服务形式较单一,服务队伍不稳定。(杨福彬,2003) 3、社区的组织管理模式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目前,政府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参与较多,行政色彩较浓,长期下去会阻碍居家养老的不断发展(任炽越,2005)。 四、实施“居家养老”的建议 居家养老作为一种社会服务,需要强有力的物质方面的支持,多数学者强调必须扩大投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应以政府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对此,实施“居家养老”的建议一般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建设应逐步实现社区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培训,实现持证上岗;逐步开展和规范志愿助老活动,加强社区服务,形成一种规范化制度(王宗廷,2000)。 2、居家养老的服务对象、服务水平、服务内容应逐步调整,为社会老人提供有偿和低偿服务,鼓励有支付能力的老人自费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建立多层次的服务网络。 3、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社区医疗保健服务,建立社区老年医疗援助系统。(陈军,2001) 4、开展社区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加大社区娱乐设施的建设,开设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之家、老年康复中心等。 五、研究评述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居家养老这一模式进行了剖析,给出了一些发展和推行居家养老这一模式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建议。这些都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总结。但是也存在以下几方面欠缺: 第一, 多数研究只停留在对现状、问题、各种措施的叙述, 很少从理论的高度进行系统、规律性的论述。第二,已有研究较多集中在生活照料、医疗和卫生服务等方面, 对其他方面, 如精神慰藉、情感照料等方面的研究较少, 而后者已越来越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第三,对不同特征老年群体的社区服务的深入研究极少。不同特征老年人有着不同的养老意愿和养老需求, 提供符合老年人切身需要的社区服务、合理配置养老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鞠秋锦.邓卫华,浅析中国的居家养老,热点透视,2004.12 [2] 苏珊?特斯特(著) ,周向红.张小明(译),老年人社区照顾的跨国比较,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2 [3] 矫 扬,发展社区服务是实现居家养老的重要保证,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0.3 [4] 许爱花,中国城市社区老年人养老模式反思,宁夏大学学报,2005.3 [5] 祁 峰,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新模式——对大连市首创“居家养老”模式的探讨, 经济问题探索,2005.2 [6] 杨福彬, “居家养老”模式升华“六化”战略清除发展障碍,银发世界,2003.6 [7] 任炽越,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基本思路,社会福利,2005.1 [8] 王宗廷,家庭转型与居家养老,理论月刊,2000.3 [9] 陈 军,居家养老:城市养老模式的选择,社会阅览,2001.9

农村养老模式研究

农村养老模式研究 摘要:人口老龄化或老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当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这一过程就成为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农村许多老人无法安享晚年,他们当中许多人都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担负着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而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安全隐患时有发生、情感生活缺失,这些都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通过本次暑期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通过不断鼓励老人调节好心态并积极参与社会;强化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建立农村老年人志愿者服务;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建立农村养老制度,兴办养老福利事业,来引导老年人树立现代生活理念,真正地使老人能够安享晚年,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农村家庭老龄化养老保险养老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由于中国人口转变快,在人口的数量还没有得到完全控制的时候,就要面临着人口结构的老化,而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光是比例问题,同时还包括数量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 71%,农村老人约占全国老人的 75%以上。人口老龄化给农村家庭带来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消费和削弱了农民的购买力,不利于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现状 目前为止,中国农村老人的生活方式主要表现有三种:一种是多代同堂型,既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老人与子孙同吃同住,共同生活,生产生活中的事物主要由子女决定,老人除了做点家务或照看孩子外,基本再无其他活动。另一种是分居赡养型,即能够从事一般家务的老人和子女分开居住,老人的责任田和口粮田交给子女耕种,生活费用由子女供应,子女定期把生活用品或现金交给老人,他们一般居住较近,感情联系较为密切。再一种是独立生活型,既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人,依靠承包田种植或家庭养殖等方面的劳动收入来养活自己。但老人一旦丧失劳动能力,这种生活方式就难以维持了。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受利益的驱动,传统的孝文化观念和家庭养老方式开始日益瓦解,子女虐待老人和不赡养老人的现象不断上升。古语说,养儿防老,其实,对于大多老人来说,无论是生活中有无困难,都离不开子女。 二、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前途 未来几十年将是中国社会发生大变革的时期,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由于城乡迁移、核心家庭的出现及产业结构调整,将引发家庭照料提供者的减少,家庭对老年人保障的能力与愿望的减弱,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难以为继,其必然向社会化养老方向发展。 (一)现代化进程使养老结构发生变化 1、主体需求变化 (1)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导致了一个老龄人口阶层的出现,并使老年人口的生活日益形成社会问题;(2)从健康状况统计中发现,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伴随着带病期延长的出现,相应增加了在养老期间对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的需求;(3)劳动力劳动寿命缩短。

养老院策划方案

养老院策划方案 篇一:养老院创业计划书创业计划书一、执行总结(一)公司简 介与服务介绍老小孩托老所是建立在大学校园中的以日托为主的 养老组织,有着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合作的团队、优秀的骨干, 为老人提供舒适、充实的晚年生活。老人们白天来到老小孩托老所,同自己的老年朋友和青年朋友聊天娱乐,晚上回家和孩子在一起。老小孩托老所为老人们提供意想不到的优质服务,是老年人养 老的绝佳选择。(二)面临的市场机会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年轻 人的工作越来越忙,两个孩子照顾四个老人,人力财力上都达不到。现存的养老所由于自身的缺陷,收费高,也不能解决老人心理上孤 单的问题。老小孩托老所把托老所建在大学校园中,形式新颖,收 费低,有学生和老人聊天,能解决老人的孤独问题。(三)目标市场 定位与预测老小孩托老所面向的是全体老人,尤其是孩子工作忙, 无人照顾的“空巢”老人。(四)市场环境和竞争优势我国老年人 数量不断增加,现有的养老机构远不足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无暇照 顾老人的孩子们迫切需要一个值得信赖的舒适的养老机构照顾自 己的父母。老小孩托老所与大学相结合,让老年人在同大学生的接 触中感受年轻人的活力。并且可以与学校公用许多基础设施,节省 资金,实现资源共享,减少自身的融资压力。因此,老小孩托老所有 良好的市场前景和较大的市场优势。(五)经济状况和盈利预测思 想汇报专题1.成本(1)薪金预算(2)经营成本预算营成老人伙食费:

早餐3元午餐6元第一年打算收取XXX名老人,带上工作人员和学生志愿者每天共有XXX人用餐,一年共计老人在托老所320天,共计费用60 XXX元。总成本=薪金预算+经营成本预算+经营成本预算=863 XXX元 2.收入平均每人每月收费XXX元,需要车接车送服务的每天加5元。假设有XXX人需要车接车送。每年共收入1170 XXX元。3.利润利润=收入-成本=334 XXX元(3)经本预算(六)团队概述总经理1人 篇二:走进敬老院牵爱手心夕满阳人红间——走进敬老院主办方:电气工程系实践部时间:20XX年4月15日一、活动背景:1、现阶段虽然我国加大了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尤其是在老年保障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我国的老年人形势仍很严峻,老年人人口所占比重逐年增大,多数城镇进入老龄化阶段,老人们已经成为社会上的一个庞大却被社会忽视的群体。2、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有义务为我国的老年人保障事业做出贡献,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转载自:www.千叶帆文摘:养老院策划)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关爱老人,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呼唤!关爱老人,是我们每一名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们应该为老人们奉献一份爱心,传递些许温暖,走进他们的世界,携手踏上爱的旅途。二、活动目的:1、为老人送去亲人般的关怀,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2、呼吁更多的人去关注老年人,敬老爱老。3、体现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让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现状,进一步培养我们当代大学生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积极人生观。4、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

社区养老文献综述

郑州轻工业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郑州市日间照料中心发展 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学生姓名:张飞 专业班级:劳动与社会保障11级1班 学号: 541109040144 院(系):政法学院 指导教师(职称):杨岚(讲师) 完成时间: 2015 年 4 月 25日

郑州市日间照料中心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减弱、机构养老资源不足等问题不断凸显,而像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等依托于社区的养老服务模式的优势则日渐展现出来。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养老服务模式在国外较为盛行,并且发展已成规模,然而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尤其像在郑州等这类二线城市中,发展仍然存在很多不足。近些年很多学者也对此做了很多研究,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国家日间照料中心的发展总结,结合国内实际经验,大胆的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我国养老事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日间照料中心监督机制对策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老年人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在国外的学术界定中也称为社会福利服务、个人社会服务或社会照顾服务。老年人社会服务是当代福利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的说,现代各国老年服务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由政府、社会组织向老年人家庭提供各种形式的支助,如提供现金支持、组织服务人员、提供咨询等;(2)向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3)向老年人提供环境和住房支持,如为老年人家庭或为照顾老年人的家庭提供一定住房补贴,在社区建设养老院等;(4)提供教育服务,包括制订老年教育方案,建立老年人课堂等;(5)建设老年人文体娱乐设施;(6)提供老年人培训再就业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1]。 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及走访调查,认为我国现阶段老年服务还是以机构照顾为主,服务对象更多的是城市老人,面对不断加剧的老龄化特别是高龄化趋势,[1] 姜向群,郑研辉.中国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及其经济保障问题分析[J].人口学刊, 2007(3):18-25.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研究(本科).doc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研究(本科) 2020年4月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研究(本科)本文关键词:养老,本科,农村,模式,我国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研究(本科)本文简介:题目: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研究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两种模式二、家庭养老模式存在与延续的原因三、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出现的挑战四、社会养老模式与家庭养老模式的综合使用(一)强化家庭养老模式(二)提高社会养老的效用结语参考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研究(本科)本文内容: 题目: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研究 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两种模式二、家庭养老模式存在与延续的原因三、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出现的挑战四、社会养老模式与家庭养老模式的综合使用(一)强化家庭养老模式(二)提高社会养老的效用 结语

以下是论文正文 摘要:家庭养老历来是中国养老模式的主流模式,历年来研究它的学者很多,通过笔者的文献研究发现,发现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主要有两种-----土地养老和养儿防老。形成这两种养老模式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经济原因: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方式。价值观念: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孝道观念。客观原因:社会保障水平低。但是现在家庭养老功能面临弱化的趋势。在综合各家观点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建议有三个。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加强传统孝敬道德教育。健全社会养老体系。关键词: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养老模式社会养老正文:一、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两种模式中国是一个以家庭养老为传统养老模式的国家,当前在农村家庭养老依旧是主流形式。研究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相关问题的学者很多,因此笔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中国的养老模式主要有两种--土地养老与养儿防老。土地养老模式是指农民(劳动者)和土地(生产资料)相结合,获得物质产品,换取经济收入,供养老人和自己的方式。土地保障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养老方式,是我国农村养老的物质保证,具有基础性地位;农村居民养老依靠土地经营收入、农地转包报酬以及政府的征地补偿等多种方式得以实

我国养老模式类型

我国养老模式类型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数量也居世界首位;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儿女的职责,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子女们工作、学习等需要离开家,空巢老人也急剧增加,传统农村养老模式受到人口老龄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家庭结构核心化、土地被征用等的冲击,农村养老在物质供养、精神照料和生活照顾等方面均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在新形势下探讨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农村现有几种养老模式及其利弊 一家庭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模式是中国最古老的养老方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子女、配偶或其他直系亲属为老年人提供经济、生活和精神照顾,以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养老的实质是由谁来提供养老资源,这是区分养老方式最重要的标准,同时也可以看出,家庭养老是相对应于社会养老来说的。因此,从实质上来说,家庭养老是指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和养老制度。 家庭养老模式的优势 1、家庭养老是一种环环相扣的反馈模式。在经济供养上,家庭养老是代际之间的经济转移,以家庭为载体,自然实现保障功能,自然完成保障过程。父母养育儿女,儿女赡养父母,这种下一代对上一代予以反馈的模式在每两代之间的取予是是互惠均衡的,在家庭单位内形成一个天然的养老基金的缴纳、积累、增值以及给付过程。 2、家庭养老促进代际交流,给予老年人精神归属感。家庭与老年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对于中国老年人,尤其如此。家庭是老年人毕生精力和努力的结晶,保留了老年人整个生命历程的印记,使老年人感到安全和对亲情需求的满足,满足老年人“叶落归根”的心理。老年人更多的是从子女身上获取那种情感慰藉,“儿女孝顺,含饴弄孙”是中国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最高理想和最大精神寄托。 3、家庭养老降低社会成本。与社会养老相比,家庭养老是把这个社会的养老负担转化为子女的负担,一旦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不能兑现,可以规避社会养老在基金管理方面的风险,同时也不存在服务和交易费用支出问题。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报告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根据民政部数据显示,我国 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在 2020 年预计将达到2.43 亿,2025 年将超过3 亿。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进入到老龄化的行列,到 2050 年每 4 位中国人约有 1 位是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与此同时,老年人余寿带病的年限也将随着老龄化趋势不断延长。 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养老服务成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严峻问题,而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中普遍存在重养轻医的现象。相关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医养结合”是将医疗与养老相融合的新型护理模式。医养结合机构则是尽可能使老年人可以在同一机构中同时得到良好的生活照顾、健康监护、疾病治疗以及临终关怀。有研究显示,实施医养结合可以提高老年慢性病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再住院率,节省医疗资源,减轻家属负担,增强老年病人的安全感。 在我国,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通过对大量文献数据的分析与整理,本文将分析我国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和不足,并提出构建和完善该种模式的意见建议。 一、我国医养结合发展现状 1.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相关政策 为推进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不断发展,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 2013 年“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到要探索医疗与养老行业合作的新模式,促进医疗养老服务资源相融合。 2015 年“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到养老行业,民营养老机构建立与医疗机构同等要求的行业准则规范。 2015 年“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到 2020 年基本建立起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实现医疗与养老服务资源融合共享。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住养老机构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住养老机构? 这个世界唯一公平的就是:人人都会衰老。如何安度晚年是我们每个人都得面对的问题。我们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都是在家庭中进行的。但如今计划生育国策下的“四二一”家庭模式,则向传统的养老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 面对现实,如何让老人的晚年过的开心,子女也过的顺心,如今越来越多的老人住进养老机构,到底是什么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观念,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老人愿意去养老机构养老,为什么那么多退休老人都争相去养老机构?晚年养老选择入住养老机构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人们的观念已经开始改变 并不是送老人到养老机构了就是子女不孝,家里没人让生活上不能自理的老人在家也没放心,请保姆费用还要高,有点病痛的子女不一定晓得用什么药;在养老机构里生活上有人照顾,还有别的老人做伴何乐而不为呢!当然做子女的要常常去探望,逢年过节的也接回家来享受天伦之乐。 第二,老人独自在家太寂寞 有的老人认为家里条件不错,然后又去住养老机构,是不是该说儿女不孝了?那你就错了!越来越多的去养老院亲身体验后,住养老机构的意志更加坚定了,反而不送他们去养老机构,才是不孝。 老人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文化娱乐。老人把精神孤寂影响健康放在首位,需要群体性的文化娱乐生活,养老院有医生护士,医疗有保证了;然后还有各种娱乐设施、健身活动项目等等,那么多老人一起会更加快乐的。 第三,去住养老机构的话成本比较低 好多私人养老机构、民办养老机构竞争大,收费不会太高。请一个保姆照顾老人,

保姆工资+老人和保姆的伙食+水电费,这个至少得4000、5000吧?如果老人住的是养老机构,那一个月还不到3000块钱,有吃有喝,有人照顾,这岂不更好? 第四,入住养老机构安全 养老机构一般白天晚上都有工作人员,而且有基本的医疗设备,老人如果急病发作,绝对不会因为没人发现而耽误了抢救时机。 第五,有利于家庭团结 这个观点决不能算不孝,毕竟两代人在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等各个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差异,而且有的时候人岁数大了以后,性格、脾气可能会不如从前,心理也可能比较脆弱和敏感,家里人无意的话可能就会引起老人的不满。 不过,应该也存在许多弊端,比如,很多老人自己不愿意去,觉得是儿女嫌弃自己,这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了,如果老人实在不愿意,千万不要勉强,别伤了老人的心,即使老人去了敬老院,做儿女的也不能从此大撒把,要经常去看望,还可以偶尔把老人接回来小住,让老人觉得我们仍然很惦记他们,这很重要。 第六,让老人有时间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 生活中总有很多人有其相伴一生的爱好,如写作,画画,下棋,垂钓等。许多爱好,在年轻时往往由于工作等原因,不可能全身心投入。 年老了,住到衣、食、住、行的养老机构里,就可以自由支配时间来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有的也许还能取得辉煌的成绩。如已是96岁高龄的著名话剧演员叶子,她超高的画画技艺,就是在她80岁以后住到养老机构后练就的。

有关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的文献综述

有关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我国早已进入多老少子的格局,社区社会养老模式逐步转变为社会焦点本文将从概念界定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等几大方面将近年来我国学者针对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做一概述。 关键词:老龄化;社区养老;服务 引言 我国1999年已进入老龄社会,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经占总人口的14.9%。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随着我国家庭的“小型化”和“高龄化”的趋势,家庭养老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前提下,社区居家养老呗提上日程,并且越来越被受到重视。目前各地的居家养老的实践层出不穷,并且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如何构建适合时代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也更是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对我国现有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可以使我们理清目前的研究成果,同时为未来研究指明方向,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和建设的不断发展。 正文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涵的界定 有关社区居家养老的内涵界定,学术界的观点不尽相同。王锦成社区居家养老定义为:由社区提供居住在家的老年人一系列或户内或户外的养老服务。从而构建一个符合老年人自身意愿又切实可行的居家养老体系[1]。而陈赛权给出的定义则是:居家养老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以及国家的基础之上,以家庭为载体,以社区网络为依托,以国家制度、政策和法律为保障,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陈赛权认为居家养老应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和精神慰藉为主要服务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服务形式[2]。学者祁峰则认为,居家养老是与我国传统家庭养老紧密联系的新型养老方式,指在城市的各个社区建立相应的居家养老服务站,人们可以向服务站申请医疗、家政服务,由服务站派服务员到家中提供各种有偿服务的养老方式[3]。

中国养老产业现状和模式

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是,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总人口13.7%,其中65岁及以上老人有1.23亿,约占总人口的9.1%,规模超过欧洲老年人口总和。 截至2010年11月1日,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中国将面临“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双重挑战。 近10年来,中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增加了近一倍,已经超过2000万。随着年轻人异地工作,父母与子女异地居住,空巢老人越来越多,2010年城乡空巢家庭约50%;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达3300多万。 2014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2025年达到3亿,2042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说:“中国可以称得上是‘跑步’进入老龄化。” 然而,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的老龄化社会不同于其他国家,报告将此称为“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社会”。除了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空巢和失能困难老人多以外,中国的老龄化还呈现出先于工业化、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老年抚养比快速攀升等特点。 中国有“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但当两个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要承担4个甚至更多老人的养老责任时,无论在经济还是精力上,都给年轻人“难以承受之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表示,当社会变迁打破传统家庭养老赖以存在的基础时,养老观念和养老模式也必然发生变化。 不过,当中国人已经逐渐接受社会养老这一养老方式时,却又不得不面对日益突出的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根据报告,中国养老床1.位总数仅占老年人口的1.8%,低于发达国家5%至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至3%的水平。 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在人均10000美元左右进入老龄社会,而中国是在人均840美元时就进入老龄社会,是典型的“未富先老”。 截至2010年11月,我国,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我国已有各类,拥有床位266.2

养老院选择标准

养老院选择标准 养老院选择标准。养老问题一直都是中国人民的心头大事,自古如此。在当下老龄化大潮和少子化大潮同时袭来,并且还是发展中国家,没办法像发达国家特别像北欧国家那种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整套的保障体系。这也是人口大国的无奈了。当然在国家经济的逐步提升中,养老院建设也越来越多,那么养老院该如何选择呢? 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养老院的生活照料方面 住养老院的老人们大多数是因为家里子女有孝心而力不足,生活与工作繁忙,无力在家照顾老人,因此,让老人住进养老院,给予生活上的照顾,是入住主要的目的。 点击咨询 (二)养老院的医疗护理方面 人到晚年,或多或少都有些疾病或存在突发疾病的可能,所以选择养老院一定要看该养老机构是否设有医疗中心,配设有专职医生,备有足够的医疗设备和物资,为保障每一位入住老人的健康。 (三)养老院的膳食方面 是否设有单独的老人食堂,能够根据老人喜好以及医疗、上的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营养食谱。

(四)养老院的心理和社会交往方面 既然是颐养的场所,丰富的娱乐社交活动就必不可少,所以需要看养老院是否给老人提供这样的空间和平台,比如:兴趣小组、活动团体等,这些条件都有利于孤寡老人情感上的交流,给老人带去心理上的慰藉。 (五)养老院的规模大小 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标准的养老院,相关的配套设施才能配备完善,一定要选择100张床位以上的养老院。 (六)养老院的居住设施 老人住房不要求豪华,但要舒适、温馨、宽敞、明亮、安静、防滑、通风良好。房间里应根据老人实际需要,配设有各类生活用品、用具,物品摆放整齐有序。居室、洗手间、浴室、走廊、楼梯符合无障碍设施规范要求。 养老院选择标准。合肥市蜀山区光明老年护理院是集养老、护理、康复为一体综合型护理院;有建成面积1.5万余平方米,床位500多张;护理床位96张,属于合肥市城镇职工护理院。光明护理院一直严格按照《老年人建筑规范》进行设计建设,并安装消防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室内外消火栓系统、应急照明系统,消防设施安装齐全;院内布局人性化,建筑走廊宽敞明亮,并配备有宽大的医用电梯及一系列的无障碍设施。

中国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状况研究的文献综述(精)

关于中国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状况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在今后长时间内要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 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当前随着中国家庭的“小型化”和“高龄化”趋势,家庭养老面临新的挑战。在这样的条件下,居家养老提上日程,并且越来越受重视。本文从研究居家养老的不同方面的角度出发,从相关概念界定,居家养老的研究现状、基本内容以及存在问题和措施建议等几个方面对有关中国社区居家养老的研究成果做整理和归纳,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在这一论题上学术研究成果的不足和盲点。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问题社区居家养老 中图分类号:c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达 1.69亿,且以每年近千万的速度增加。预计到 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 2.48亿, 老龄化水平将达到 17%。 [1]老龄化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养老问题,采取什么样的养老模式 , 已成为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当务之急。本文运用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提出并进一步分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 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近几年来 , 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重点对城镇老年养老模式的现状和改革作了深刻、独到的分析。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涵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 , 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 , 其形式主

要有两种 :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 ; 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 , 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 [2]社区居家养老从形式上仍保持着传统家庭的养老格局 , 但在内涵上体现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 三、发展社区居家养老的必然性 1.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不能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 家庭历来是养老的一个主要载体 , 家庭养老是中国居民的模式。但是 , 随着中国家庭户的“小型化”和“高龄化”趋势 , 家庭养老功能正面临新的挑战。 2. 居家养老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近年来 , 在全国各地实践中逐步为人们所认可的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支撑、以养老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 , 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新型社会养老模式 , 这种养老模式把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优势功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 实现了互补结合。 四、社区居家养老存在的困境 1. 服务设施不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全方位的服务,它必须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和完备的服务网络作支撑。而目前部分社区办公用房还未彻底解决的情况下,社区老年服务硬件设施建设更是难上 加难。由于缺乏强制性规划,新小区不愿配套,老城区难以配套, 阻碍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展 2. 服务项目发展不平衡。调查中发现,部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 由于缺乏必要的服务条件和能力,导致服务项目与服务内容都比较单一,服务对象也仅局限于困难孤寡老人和经济实力较好的一小部分老人。 [3]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只能停留在满足老年人基本需求的层面。

农村养老模式现状及其创新

农村养老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 ——关于江苏省邗江区杨寿镇爱国村的调查 摘要: 养老模式不仅关系着老人们晚年生活的质量,更关系着家庭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随着农村社会结构的变革,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农村养老模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这些改变中有令人欣喜的进步,同时也不乏一些问题,如缺乏定期体检意识等等。本文旨在根据对爱国村的实际调查,探究农村养老模式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问题背后的原因,并尝试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农村家庭养老身心健康体检意识原因建议措施 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 2亿,占总人口的14.9%,特别地,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口比例占3/4,绝大多数老人仍然生活在农村地区,可见农村养老模式的效果与老年人晚年生活幸福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政府一直都很重视农村养老模式,提出了五保户政策,孤老进养老院政策等等。笔者这次采访了江苏省邗江区杨寿镇爱国村,了解了目前农村养老的现状,通过数据分析等等,发现随着相应政策地颁布,农村养老模式有了一定的改善,但由于老年人固有的陈旧观念等原因,有些政策的实施还不尽如人意。下面,就目前农村养老模式进行分析。 一、调查地(爱国村)基本情况 江苏省扬州市爱国村,全村总面积9750亩,其中耕地面积3378亩,现有常住人口3884人,总户数960户,其中五保户23户,低保户22户。现有瓦砖结构住房960座,人均住房面积45平方米。村内设有广播站,图书阅览室,平均每个月举办一次文化活动,主要宗教信仰为佛教。对本村经济发展贡献率最高的两个行业是机械行业和服装加工,收入规模在杨寿镇处于中上水平,去年本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26万元,高于中国农村人均纯收入8896。去年全村组织村民参加常规体检300人,目前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3000人,五保户分户供养标准为每月530元。 近年来,受惠于村内经济的发展,以及五保户,新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爱国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笔者发现,该村社会养老意识淡薄,仍处于家庭养老模式,老年人对于健康保健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二、调查分析 (一)、目前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形成原因 1、政府政策 目前政府进行了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五保户政策,孤老进养老院政策等等,切实地对农村养老模式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政府以家庭养老为基础,辅之以集体和社会养老,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这些政策的实施给农村老人们带来了切

小论文:我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

我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 刘金华1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72) 【摘要】国内养老模式的演变是研究未来养老模式发展的基础,本文在对国内养老问题的研究综述的基础上进行述评分析,从而从现有的研究中发现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视角。 【关键字】养老模式多元化生活质量 无论是国际动态给我国的导向,还是国内老龄化形势的逼迫,养老都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近三十年来我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在可预见的未来20-30年,人口老龄化一定是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这构成了现阶段讨论中国养老模式选择的时代背景。 在中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的今天,人们不得不高度关注老年人口,这已不是一个传统文化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社会和谐,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采取何种养老模式养老是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思考和关心的问题,这不仅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而且是一项相当紧迫的任务。尊老、爱老、养老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只是新形势下我国养老的形式已从微观家庭养老过渡为微观家庭与社会当代人共同养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老年人的需求多层次性,我国养老模式必然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1.养老模式的定义 有关养老的提法很多,如养老模式、养老方式、养老形式、养老体系、养老制度等。研究者按自身理解及研究目的,对同一概念给出不同的阐述,对相似的现象发表各异的观点,最终在养老概念方面造成了“分歧与共识同在”的局面。有研究2曾以综述的形式对中国养老模式研究进行过总结和归纳,指出涉及养老模 1【作者简介】刘金华(1979-),女,助理研究员,人口学博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2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人口学刊,2000年第3期:30

老年人选择养老院意识逐渐增强迎接幸福晚年

老年人选择养老院意识逐渐增强迎接幸福 晚年 近日,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发微博,说他的老同学钱理群夫妇已在酝酿前往养老院居住,此外,钱理群教授身体一切都好,计划在养老院内继续开展研究和写作工作(7月14日央广新闻)。 钱理群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这样一位北大知名教授,在晚年竟然要去养老院,这会让许多人产生疑问:北大就是这么对待老教授的钱理群教授没有子女吗钱理群教授的身体,能不能适应养老院的生活万一养老院工作人员不负责任,养老院管理水平有限,让钱老受到了委屈怎么办…… 网友们提出如上疑问,是出于对我国养老事业的不放心、不安心。近些年,养老院不时被一些负面新闻污名化。然而,养老的市场化与社会化,是不可逆转的社会趋势。钱理群夫妇这种看起来有争议的选择,以后必将成为绝大部分老人要面对的生活方式。当我们老了,即便膝下有儿女,也可能会选择社会化养老,而拒绝“养儿防老”。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论,钱理群夫妇正在进行一种探索,也正在进行一场体验,他以亲身行动来告诉社会,中国的养老院到底可不可以待,其服务水平究竟可以好到什么程度,抑或是坏到什么程度。

推动我国养老事业的进步,在当前社会现实下,需要一些知名老人、公众人物作出表率和示范作用。无论他们进入的是一家服务好、收费高的养老院,还是一家乡镇级别的普通养老院,我国的养老体制科学化水平都必须大幅提高。这里的提高,至少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更多的专业护理人员,如果是公立养老院,则需要政府对其提供工资保障,纳入人事管理体制,如果是民办养老院,则需要给予合理的工资收入,要知道,专业护理人员的面子,决定养老服务水平,也决定老人的面子;二是政府要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公立养老院完全需要政府投入,民营养老院发展同样离不开政府支持;三是要有更严格的监管,无论是在价格上还是在服务水平上,都要确保它的公益性与服务性。 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要求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同时提出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一个基本任务―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应该说,整个社会的养老服务业正处于资源整合、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社会化、市场化养老必将替代“养儿防老”的趋势,这也是时代转型的重要标志。 钱理群教授作为名人,选择进入养老院这件事本身,就可成为一件能引发社会热议的公共事件。对我国养老事业发展

关于养老服务业的文献综述

关于养老服务业的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如何实现养 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摆在我国社会发展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国内外关于养老服务业的相关研究入手,梳理国内外养老服务业的研究进展和现状,找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期为下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养老服务业;文献综述 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94亿,随着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预计2020年将达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摆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面前的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了对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有个系统了解,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养老服务业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一、国外研究综述 目前,国外对养老服务业的研究主要从养老服务的内容、供给和需求、相关政策、养老服务业和实践等方面进行,并取得重大进展。 (一)对养老服务内容的研究。Ronald J和Jacqueline L

(2005)从养老服务的内容入手,认为养老服务应当包括上门服务和社区服务。上门服务主要有送饭、做饭、家政服务、医疗护理以及情感服务等,社区服务主要是老年人日间照护、托管等服务。 (二)对养老服务供给和需求的研究。Davey和Patsios (1999)对比分析英国和美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及老年人满意度,认为社区服务不能完全取代家庭的功能,家庭、社区应加强协作。Meinow,K?reholt等(2005)认为在资源 许可范围内,城镇养老服务的供给数量主要受老年人需求的影响,宏观上受政策、经济及人力资源的限制。Mutchier和Burr(1991)发现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收入、资源等影响 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安排。 (三)养老服务政策研究。Komisar和Niefeld(2000) 从美国的相关政策入手,认为政府对于长期护理的关注不够,需建立平衡机构来平衡长期护理和卫生保健,集成服务,从而保证养老服务的质量,并强调需要完善融资机制,从而促进老年人长期护理的发展。Trydeg?rd G.-B.和Thorslund M (2001)分析了瑞典在养老服务方面的政策变化,指出政府政策对于发展养老服务的重要作用,对于提供一份公平的养老服务,政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四)养老服务实践研究和产业研究。Peil(1991)提 出通过养老服务产业化解决养老服务的问题。Barnhart和

中国农村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模式分析

中国农村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模式分析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71%,农村老人约占全国老人的75%以上。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比城镇老人更为艰难。老有所养,一直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学术界和各级政府开始关注的课题。近年来,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滞后相适应,农村养老保障体制也自然游离于社会保障网之外,据统计,中国农村目前有97.6%的老人依靠家庭养老,而依靠退休金和集体养老的老人仅占 2.34%。人口老龄化给农民家庭带来的负担,抑制了农村消费和农民的购买力,也阻碍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这种状况不利于农村改革的进行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不利于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中国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现状和局限性 中国农村老人与城镇老人的显著区别在于农村老人没有退休金,而且农村老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极少,他们因年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后,生活来源只能完全依赖子女,经济上靠子女供养,生活上靠子女照料,没有其他出路。目前,农村老人的生活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多代同堂型,既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老人与子孙同吃同住,共同生活,生产生活中的事物主要由子女决定,老人除了做点家务或照看孩子外,别无其他活动。有的家庭则沿袭古老的家族管理习俗,由老人做主,子女很少有个人财产。另一种是分居赡养型,既能够从事一

般家务的老人和子女分开居住,老人的责任田和口粮田交给子女耕种,生活费用由子女供应,女子定期把生活用品或现金交给老人,他们一般居住较近,感情联系较为密切。再一种是独立生活型,既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人,依靠承包田种植或家庭养殖等方面的劳动收入来养活自己。但老人一旦丧失劳动能力,这种生活方式就难以维持了。 家庭养老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伴随着古老的农业文明而出现的。在原始社会里,老年人并不是一开始就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尊重,那时候为了保存种群的生存和延续,老年人和无行动能力的人会被很残忍地杀害或遗弃。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剩余的生活资料足以养活老年人,赡养老人的孝文化才有了物资基础,而且在农业社会里,简单地耕作方式使老年人的经验和智慧受到尊重。社会统治者为了通过控制家庭而控制个人,把孝文化推崇到很高的位置,孝顺父母和家庭养老就逐渐成为基本的社会规范,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义务和责任。然而,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受利益的驱动,传统的孝文化观念和家庭养老方式开始日益瓦解,子女虐待老人和不赡养老人的现象不断上升。据《中华老年报》报道,山西省有关部门近4年接待来访的老人2万多起,在侵犯老年人利益的案件中,赡养权受到侵犯的比例最高,得不到家庭赡养的老人多是高龄、多病的农村老人,而这些老人恰恰是最需要照顾的。目前,在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经济还比较落后,农民收入较低,供养老人对中年夫妇来说是沉重的负担,尤其在老人生病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这时子女往往会更看重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不是遵从传统文化的要求尊老养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