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班案例:《骨头啥模样》

大班案例:《骨头啥模样》

大班案例:《骨头啥模样》
大班案例:《骨头啥模样》

大班案例:《骨头啥模样》

新市镇中心幼儿园张益丽

一、案例背景

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对事物的好奇与探究是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最常见的学习形式,他们一直充满对周围世界探究的兴趣,同样自己的身体,幼儿也是如此。皮亚杰认为,儿童就是科学家,因为他们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在成人眼中顺理成章的事件儿童往往会产生质疑。在《骨头啥模样》活动中,幼儿的生活里“问题”泉涌般地出现,让我们做教师的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比以往活动更深层次地了解孩子的认知特点,一个教育者能及时抓住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创设条件、提供材料、因势利导,就可以帮助使开展的活动有效更具有价值。我们教师需要帮助他们了解身体,逐步提升自我认识的水平。

二、案例描述与分析

“我想骨头是这个样子的”

为了了解幼儿对骨骼的原有认知经验,在开展活动前几天,教师尝试提了一个问题给孩子们:“我们的骨头到底是什么样子?”由于这个问题相对其他问题具有极大的内隐性,对于大班幼儿要来说,还是相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提出以后,孩子一直在满怀激情的猜测着……

张若颉说:“我想骨头应该是很硬很硬的,像铁一样硬。”

“我不赞成,我想我们的骨头有时候是软的,要不然我们怎么能把手弯起来?”吴启凡说。

丁润玮很自豪的说:“我想骨头应该是粗粗的,我摸到了腿上的骨头是很粗的!”

“哼,不对,我觉得骨头也有细细的,你看我手指多细,这里的骨头肯定也很细。”曹卓辰立即反驳道。

“骨头是一块块的吧”、“骨头都一样的吧”、“骨头……”

“哎呀,说的我都糊涂了,骨头是什么样子的呀?”有人忽然大喊。

“很想知道吗?”老师说:“不如这样吧,你们把自己认为的骨头画在纸上看看,然后我们再一起找找骨头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好吗?”

“好好好……”孩子们都纷纷涌向桌子。

此时,站在一旁的我,就默默地观察起每个孩子不同的认知方法和不同感知的思维。……

(分析:以问题的方式了解孩子的原有认知基础,此时,班上的孩子都在紧张地忙乎着……由于孩子的认知经验不同,所以他们每个人笔下绘出的也可谓是各式各样:有的骨骼是圆形的,有的骨骼是S形的有的把手的骨骼画成树叶形的……五花八门的“骨头模样”再现了孩子的思维,在旁的我,巡回着欣赏幼儿眼中的“骨头模样”,心中顿时感觉到每个认的感知不一样,所以感受了的原有基础也不一样!教师在组织幼儿认知之前,观察和了解有何等的重要。在成人看来,人的骨头就是那么简单,而在孩子心目中又是那么神奇和值得去探究!)

“骨头这个样子的啊”

第二天教师邀请了当医生的家长为幼儿来上课,并把昨天孩子对骨头的“模样”,沟通了一下。骨头究竟是什么样?为什么有的大?有的粗?有的小?有的细?各自的骨头都在身体的那部位?当骨骼模型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时,孩子们几乎惊呼起。医生老师先请孩子们提问,孩子们们一点也不畏惧且争先恐后的举起手来,把昨天的图画和心里的疑问都向医生老师请教:

“爷爷我问你个问题,骨头很硬那为什么还能弯呢?”吴启凡问。

“爷爷我也问问你,为什么有的骨头长有的骨头短?”

“爷爷你看我画的骨头是哪里的?”

“爷爷骨头里面有什么呀?”

孩子们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学现场上的此起彼伏的学习热情,让担任医生的家长感到:幼儿园的孩子怎么也会有那么多的问题?当医生老师系统的介绍起骨头形状、名称、作用时,孩子们听的津津有味。

活动后,孩子们仍围着骨骼模型边转悠边讨论着,而此时的教师则在一旁静静的听着偶而帮忙整理知识。

“原来这一排排的是肋骨啊……哦哦,手上的骨头不是连一起的……

哈哈,这个像糖葫芦的骨头叫什么?对对叫脊柱”,看,连平时最不爱学习的张若颉也很兴奋,不时的和大家说着,不懂是还会主动来问老师呢。

(分析: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前提,实际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内驱力。它不仅能提高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能使认识活动成为快乐的事。正因为有前面每个幼儿对骨头的各自感知和反应,接着又有了医生老师的又针对性的指导,幼儿对骨头的模样有进一步的感性认知,不仅触发了孩子积极探索的持续性,同时以游戏活动的形式强化学习的积极性。

孩子们觉得平时是班里小朋友的爷爷,今天却成了为班上上课的医生老师,感觉特别的亲切。听讲时特别认真。由于是医生,所以,弥补了教师对骨头认知相对缺乏的弱点。幼儿园利用家长资源来让幼儿在活动中产生持续观察学习的浓厚兴趣。加之爷爷医生不断地满足各自孩子的一一需要,在快乐中获得了相关的知识,同时也减弱了幼儿对医学知识枯燥而乏味的认知。在活动中教师发现孩子喜欢用自己的理解形象的比喻骨骼的样子。此刻在旁的老师此时已经是一个十足的倾听者,不断地参与和享受着孩子们学习的乐趣,已经不再是一个说教的知识者和“引路人”了,成了一个真正的同伴学习“合作者”。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吗?此时,老师们才真正感悟到自己的角色的责任!)

“这是手指骨”

有了前些活动的准备,教师就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组织了幼儿制作人体骨架的活动,想借此让幼儿把骨骼能直观的表现。

在制作骨架过程中我又发现了新的有趣的地方。只见第三组不时的传来欢乐的笑声,于是走进一看才知道原来模特的骨骼造型很特别:他的手上贴着5根白白的双面胶。“哟!这是……”教师问。

“是手指骨,我们的组长想到的”章娴回答。

“恩恩,我看见那个图片上的手指骨头就是这样的,一节节的像竹子。”曹云辰说。

“那为什么要用双面胶直接贴呢?”教师又问。

“因为我们都觉得双面胶白白的细细的象骨头,而且直接贴上去很快呢!”曹云辰又说。

“不错的主意。那么除了手你们还能在什么地方也用这种方法呢?”“脚那里脚那里”钱宋杭抢着回答:“脚趾那里的骨头也是小小的短短的,用双面胶正好。”

(分析:从这个案例中我佩服孩子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教师在备课时也不曾考虑过其他的骨头也不拓展其他材料的运用,但是幼儿能在制作过程中发现和运用,因此有预见性地提供有意义的材料还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在制作过程中孩子学习和合作的积极性让教师感觉到从未有过好奇所产生的力量。)

“这是对称的肋骨啊!”

过了一会,教师又来到了他们的小组,发现他们的速度比其他小组要慢了许多。“你们的模特怎么还只有这些骨头呢?要加油了哦!”教师鼓励地说。

“我们也正在商量呢老师。”曹云辰说:“我们的肋骨画不好了,总是一边大一边小、要不就是一边长一边短的不一样。”

“为什么一定要把肋骨画的一样呢?”教师继续问。

“因为肋骨是对称的。”钱宋杭抢着说。

“原来是对称的呀,那我们想想以前我们制作飞飞虫时也不就遇到过对称方法的吗?能不能在这里也试试看行不行呢?”

“对呀对呀”孩子们异常兴奋,开始动手尝试起来。他们把纸对折,画一半肋骨,沿线剪掉后就变成了对称的肋骨。既快又美观!后来,他们又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了拓印的方法。

(分析:孩子在活动中会积极面对自己面临着的困难,不需要教师盲目地去引导。幼儿回忆起先前的经验,用迁移的方法来解决当前的问题,不断建构着自己的思维和活动,幼儿运用对称对折的方法制作肋骨、用拓印的方法制作其他骨头等技能技巧。当幼儿把经验重组时,经验得到自然的提升。)

“骨折了……”

一天中午,殷奕恒急匆匆的跑到我身边,手里还拿着一张X光片。身后还跟着吴梦蕾。

“张老师,你看这个,这个骨头怎么了?骨头里面好象还有东西。”

“哦?我看看”教师拿起一看,果然有东西,很细微不仔细看还很那发现的呢!

“老师,这个是我爷爷的X光片,他以前腿骨折了,后来用钢铁来加固的”吴梦蕾怯怯的说。

立即围过来许多幼儿,他们都很好奇的问梦蕾:骨头短了疼吗?钢精怎么放进去的?骨头后来好了吗?

看着孩子迫切的询问状,教师临时决定组织幼儿讨论有关骨折和保护骨骼的活动。在讨论中,教师问孩子这样的问题:“人为什么会骨折?骨折了会怎么样?怎样保护我们的骨骼?”幼儿纷纷对这些问题发表意见:骨折了人就会很难受;腿骨折了走不了路的;要是肋骨断了我们的器官会没东西保护的;头骨坏了,我们的大脑就不能思考了……也对怎样保护骨骼交流了自己的想法:不做危险的动作;走楼梯要手规则;不打人;妈妈说要多吃有营养的东西比如牛奶;经常锻炼身体……说到激动处,有人提议将这些办法画出来告诉更多的小朋友。好想法!于是孩子们放弃了中午玩的时间,都埋头作画去了……

(分析:孩子在不断的发现新问题中获得相关的知识,其感兴趣的话题就自然发现了人骨折的相关现象。利用个别幼儿的偶然发现,教师以点带面,引导全体幼儿去关注这个事件、分析原因、产生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引导他们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从而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孩子最后提议要用绘画等性形式来表现和传达他们的想法时,其实也是孩子表达交流能力又有提高的表现。我们老师要有耐心等待着孩子的需要后,才给与他们自己所需要的相关知识。这样才有利于幼儿队知识的主动掌握和了解。)

“动物的骨头”

幼儿对探索骨头的兴趣仍旧很高涨,他们对着人体骨骼图常常问动问西的。有一次,教师看到一堆人在围着一本书讨论着,曹云辰说在说:“人的脊椎骨的快数与长颈鹿的块数是一致的”。“哇~~”人群里发出了一阵惊呼声。邱业成说到:“我跟你们讲,恐龙的脊椎骨更大更长呢!”“是的是的,电视里看到过!”有人附和。“我在吃鸭脖子的时候发现过他的骨头很象我们的脊椎骨的”见教师进来,纷纷问询问动物的骨头是什么样的、和我们一样吗?有什么用处吗?看来幼儿对动物的骨骼产生了关注和好奇。“这个老师也不大清楚呢。不如我们回去都去查找一下有关的资料,明天我们一起讨论好吗?”孩子们点头同意。

第二天,孩子们和老师将通过网络、书籍查找到的知识进行了交流:小鸟的骨头是空的这样有利于飞行;蛇的脊椎骨是身体里最主要的骨头;蜗牛没有骨头,他们叫软体动物……教师还幼儿带来的图片、文字资料等根据他们的意愿分类归纳张贴出来布置成了主体墙。

(分析:从人体骨骼引伸到动物的骨骼,这时一个有意思有价值的生成活动。幼儿在讨论中逐渐对动物骨骼产生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所以在发现孩子的关注点后,让幼儿自己去查找答案,会集交流答案是很重要的。这种让幼儿主动去探索去建构的形式是我们主题开展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能引导幼儿去主动发现身边事物的秘密也正是我们所希望达到的效果。)

三、案例反思

幼儿园建构式课程实施以后后,让我们感觉到: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让幼儿去主动建构的学习。它不是以前只传授、只灌输、只训练的跑道式的教学模式。幼儿园的课程已不再是跑道,而是是一个学习过程;不再是是教育环境下的文本,而是理解和创造的过程;师生关系不再只是“授”与“受”,而是交互主体的关系;教师不再是课程的实施者,而是生成者、创造者和建构者。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孩子的深层表征是扣开教师思维固定模式,产生了更深入的分主题的关键。

针对以上的案例,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引导幼儿发现问题、产生兴趣是前提。

任何一个活动,只要幼儿是自己感兴趣并且是自己发现的就会产生探索和欲望。以上案例:老师们在好奇中他们通过触摸、讨论来交流未知的事物,然后用绘画的形式来把自己心里认为的骨头的模样展现出来。以此方式,让教师来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和原有基础。

2、善于利用各种资源,科学性的知识是补充。

我们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比如家庭的网络信息资源、社区资源、家长本身的教育资源来教学。同时对于科学性强的内容,教师还是要运用专业性的资源来给幼儿幼儿正确的知识。如案例“骨头这个样子啊”中,医生家长的助教活动就是如此,他不仅有专业的知识,还有直观的教具模型,这样不仅吸引了孩子的所有注意力,也将孩子们在前一个活动中对骨头啥样子给予了科学的答案。

另外教师也要在活动的开展中不断丰富自己相关知识的补充。在孩子的意识中“教师是知识的来源”、“教师是真理的化身”,其实教师对许多知识也是一知半解的。在主题开展中,曾遇到这么一件尴尬的事,即将“脊柱”与“脊椎”的含义混淆了,以为脊椎就是那根长长的支撑我们身体的骨骼。可第二天,有个孩子拿着材料给我看的时候脸热热的,远来他们意义不同,脊椎只是脊柱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在进行类似科学教育的时候,教师还是要进行必要的知识和经验。法国倡导“做中学”,告诫我们:给孩子错误的概念是很危险的。科学性的知识既是对幼儿的补充也是对教师的补充。

3、支持幼儿探索尝试,引导解决问题是关键。

我们教师要支持幼儿的探索和尝试。在幼儿对骨头模样产生了好奇、了解骨头的模样后,尝试制作就是幼儿展现自己的关键环节。案例“这是手指骨”,就是幼儿在猜测、直观了解后所要具体尝试制作骨头的活动。在这一个案例中,教师发现了幼儿的思维是活跃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也是创造性的。在制作手指骨中,幼儿能摆脱教师提供的局限性的材料,不照搬着教师的范例制作骨头,用双面胶代替纸张创造性的贴出了手指骨。面对这些表现,教师所要做的应该是表扬和鼓励,并且要让更多的人从中受到启发。而在解决对称这一问题时,教师的引导就更为重要。当孩子发现了一个问题(肋骨是对称),但又不知道如何去正确表现对称的时候,教师的旁敲侧推就是幼儿成功的明灯。我们不是直接把解决的答案教给了孩子句算完成了任务,我们真正的目的是要让幼儿通过失败后尝试的挫折过程中自己找到解决的方法。经过引导后解决的问题会使幼儿有成功感,记忆也会深刻,下次遇到同样问题也就会巧妙运用了。

另外,让幼儿能解决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是活动开展的目的。我们不仅要让幼儿解决活动中的问题,更要培养幼儿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案例“骨折了”中,孩子把生活联系到了活动中去,在发现光片的骨折现象后,引来了他们极大的好奇。教师要做的,就是及时抓住孩子的这些表现,通过讨论让孩子懂得必要的自我保护方式。这也不就是我们开展活动所要真正达到的吗,正因为这是幼儿自己发现并解决的,所以比起教师要专门组织的言传身教活动来的有意义的多。

4、不断的自我挖掘有意义的活动是延续。

一个活动有着许多的延伸活动,如何去挖掘他们开展更丰富更有意义的活动,这是幼儿的兴趣所向。但是教师一定要有善于发现并善于捕捉的本领。如案例“动物的骨头”就是幼儿在讨论中产生的一个新的探索活动。他们不经意的言行却引来好奇的问题,教师要做的,就是集中他们的好奇,并引导他们集中地去解决这一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如此一来,有关动物骨头的知识也就自然而然的生成了。

从这个主题开展的点滴过程中,我更理解了教育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再将幼儿的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资源。教师不应预先的设计而限定儿童,儿是在交互主题的互动中,引导自由、积极的配合,根据教育情境的生成不断调整预选,由易入难。在活动方法上,我们应该注意探索的亲身体验的、问题性的、合作性的学习,并使正式与非正式课程有机结合起来。而兴趣始终是幼儿进行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前提,无论是预设活动还是生成活动,教师都应重视幼儿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所以,我们要不断激发和保持他们的兴趣,最重要的是动机的激发和调动。

四、反思:

第一、幼儿教育我们究竟需要给予孩子什么?怎样教他们获得知识?怎样的知识学了才最有用?

第二,孩子学习的经验很重要,当然再相对的时段里需要有提升他们的经验则是老师的任务所在!

第三、进行以上类似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质量的提问,使活动由递进式的提高也是我们必须要研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慕菊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江苏省教育出版社

2002 P124~140

2、刘占兰:《幼儿教育——教师版》2007、5 P28

中班幼儿美术活动案例分析

一、案例场景: 一天,我组织中班小朋友进行“童心迎奥运”美术活动,要求每八人一组,共同在一张长两米,宽一米的绘画纸上,通过画、剪贴、折纸多种形式组画合作而成。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尝试合作的形式来作画,相互之间的摩擦时有发生。 正在我来回观察幼儿作画时,一个夹杂着哭腔的声音传到耳边:“老师,你看呀。”我走过去了解情况: “施施,你怎么了?” “婧婧把我这里弄成这样了,都不圆了。”他指着自己画的奥运五环,哭着说。 同组的徐畅把头凑过来说: “是婧婧撞了她的手。” 我转头看了看婧婧,看得出婧婧也不是故意的,她也正在为这事而难过。一副很过意不去的样子。 我对施施说: “别哭了,她也是不小心的,没有故意要弄坏你的画!” 但施宇施依旧伤心地哭着,说:“她把我弄成这样了!” 我见状轻抚着施施,建议: “施施不要急,我们一起想想有没有补救的办法,把这一条弯曲线变成一样画里的东西。” 我刚说完,他们一桌的人都动起了脑筋。不一会,徐畅想出了办法:“可以再涂大一点,把它修圆。”崔浩宇却说:“老师,我来折一只信鸽贴在那儿,表示信鸽来报信,告诉我们北京要开奥运会了” “这倒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我们来试试这个办法好吗?” 我马上对小朋友的提议给予肯定,并且询问施施,是否同意。 施施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接着,她就让崔浩宇在那里贴了一只信鸽,她的画看上去依然是完美的。 二、案例分析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孩子有自己解决的好办法,只是在面对问题时没有意识到要自己想办法。因此我们认为,在幼儿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中出现问题或遇到困难时,自己解决的关键(首要条件)不在于他们是否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于他们是否具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心理主动性。 所谓心理主动性,是指儿童自发地采取行动倾向,不需要他人及环境的鼓励和支持。儿童在注意到周围环境后,往往就直接采取行动,是一种主动的心理品质。主动性是人的自主性在人体自身特征方面的体现,心理主动性的培养是幼儿自主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幼儿心理发展是由幼儿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所决定的。幼儿缺乏主动性的原因可能也在于这两方面。首先,长期以来,人们始终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什么就出来什么。相应的,不少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行为中也体现出灌输式的教育观。幼儿早期表现出自我态度萌芽和自我行为主张的出现,他们的欲望、要求都很鲜明,而且愿望与行为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如果成人经常将自己的判断强加给孩子,抑制一些孩子认为很正常的行为,会使幼儿的心理受阻。久而久之就会对孩子自主性的正常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或者养成与成人对着干的态度,再或者放弃自主,滋长依赖性,或者削弱了排除束缚和干涉的能力等等。其次,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成人在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通常都扮演了解决者的角色。认为孩子还小,没有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马上插手帮助其解决问题。成人的这种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也就影响了孩子自己的自信心,在心里形成了被动接受的思维定式。因而出现在遇到问题时,等待成人来解决的现象。 此案例的现象在幼儿中是普遍存在的,如何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心理主动性,使其具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呢?就教师而言,在培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早期阅读活动案例

案例 巧妙地让孩子爱上早期阅读 案例描述: 早晨,中二班的万昊浩早早的来到幼儿园,年轻的妈妈拉着浩浩的小手进入阅读区,妈妈挑了一本新书,和浩浩一起进行亲子阅读。妈妈非常投入,她用手边指着书里的文字一边小声地朗读着,并不时的问孩子,这个字念什么?那个字也学过,读什么?可孩子的表现却“不太好”,一会儿想翻看后面的书页,一会儿看看别人……。 案例分析: 此案例涉及到父母的观念问题、父母的指导策略问题,很多父母将识字等同于阅读,认为阅读就是识字,这是一种很错误的观念。早期阅读不反对孩子识字,但更重要是引导孩子认真仔细地进行其他画面观察,通过观察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幼儿理解那些不易掌握的书面语言知识和文字,而在观察中,只有通过思维才能把大量的感性材料、具体的图像等化为幼儿内在的认知结构,形成幼儿阅读的知识、能力,那么如何进行早期亲子阅读呢? 早期阅读的指导方法: 1、主动观察、理解讲述 进行早期阅读应遵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孩子一起阅读,连贯地边看书边讲述。这个过程应着重引导孩子观察阅读的顺序,每看完一页,应提示说:“接下去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来看下一页。”同时还要渗透阅读图书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如轻轻翻

书,一页一页翻等等。这样有利于帮助幼儿学习和掌握按序仔细观察画面,将前后画页联系起来理解的阅读技能。对单面单幅图书的阅读,可以指导孩子学习观察每幅画面上的形象,理解画面中形象的相互关系和具体画面包含的内容。指导孩子从画面上的主体物形象动作,神态变化的背景转化中,想象故事人物的心理状态和语言,从而连接故事情节发展,尝试用语言表现自己的理解。对单页多幅的图书活动,指导幼儿按顺序观察小画面,理解一页多幅画面与完整故事构成的关系。引导幼儿注意观察与角色心理有关的画面情节,让幼儿分析想象故事中角色表情与心理,性格的关系。 2、使用多种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1)图文互译法 在阅读的初期,我们一般运用的是单面单幅画面的图书,如《婴儿画报》画面色彩鲜艳、形象可爱,有较强的吸引力,与图片对应的旁边有内容简洁,字体较大的文字说明,我们先让幼儿观察图片,引导幼儿把握画面内容,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而当幼儿会讲述图画故事后,又会积极地认读文字故事,明白了图画符号与文字符号的对应关系,并逐步习得完整、连贯、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 (2)制造悬念法 在讲述图书故事时,把重点问题抛给孩子,引起孩子阅读的兴趣。例如《三颗星星》的故事,首先说:马路上的车会听听星星的指挥吗?你猜猜是怎么回事? 孩子一听,马上会被这个悬念吸引,促使他们积极地阅读,以寻求答案。

早期阅读教学活动教案案例

大班阅读教学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 设计思路: 暑假里,在家长的指导下,孩子们阅读了很多图书,并在开学后午后阅读时与同伴一起分享交流经验,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有几个孩子边看书边手舞足蹈,出于好奇我关注起了这群孩子,原来是围着一本《猜猜我有多爱你》的书。于是我就完整的阅读了这本书,给我的触动很大,这是一个影响人一生的故事,原来爱还可以这样来表达。包括我在内,在如今的孩子们把父母对自己的爱都当作理所当然,只习惯于接受爱,却从来不会表达爱。“猜猜我有多爱你”这样一句普通的话语,让人觉得无比的温馨,因为这是发自肺腑的爱的表达。 针对大班孩子能阅读并理解文学作品的年龄特征,在捕捉了孩子现实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孩子现有的语言、动作发展的水平后,我设计了《猜猜我有多爱你》这个阅读活动。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完整的语言和动作大胆表现故事中的角色对话。 2.感受小兔子与妈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乐意表达自己对周围人的爱。 活动准备: 《猜猜我有多爱你》绘本 活动过程: 一、出示绘本,介绍封面、引出主题 老师带来了一本大书,书中有一个很好听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猜猜我有多爱你”。 二、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事对话 1.出示书本第一页,教师讲述故事第一段 师:书上有谁?小兔子问了妈妈一个什么问题? 2.出示书本第二页至第六页,引导幼儿根据图片内容猜测故事情节,学说角色对话。 ①小兔子做了一个什么动作?为什么要这么做?她想告诉妈妈什么?

②妈妈听了小兔子的话会怎么说?怎么做? 三、完整讲述故事内容,引导幼儿进一步体验故事的完整性及浓浓的母子亲情。 四、引导幼儿尝试用小兔子表达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 你们爱妈妈吗?你们能用小兔子的方法来表达对妈妈的爱吗?谁愿意来试一试? 五、师生互动,幼儿用动作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爱。 ①故事里的小兔子用语言来表达对妈妈的爱,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达? ②小兔子又用了什么方法?它想要干什么? ③今天,这里来了这么多客人老师,请你们用动作去表达对老师的爱,相信你们一个小小的拥抱,会换来老师给你们的更大、更多的拥抱。 大班阅读教学活动《想吃苹果的鼠小弟》 活动目标 1.通过对绘本画面的观察,理解故事内容,感受鼠小弟的心理活动。 2.能在问题情景中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象。 3.通过阅读活动懂得遇到困难时不轻易放弃,并感受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想吃苹果的鼠小弟》绘本课件,苹果拼图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激发兴趣 1.出示绘本封面。 你在封面上看到了什么?这是一棵怎样的树?小老鼠长得怎么样? 2.他叫鼠小弟,他望着苹果树,在想些什么呢? 3.这本书的题目叫《想吃苹果的鼠小弟》,鼠小弟能吃到苹果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看图理解故事内容 1.出示图片(1-4),引导孩子观察表述。

中班幼儿园美术案例

中班幼儿园美术案例 我开展了一节主题意愿画:《快乐的鱼儿》。活动开始,我引导幼儿回忆有关鱼儿的经验:你们看到过鱼儿吗?你看到的鱼儿长得怎 么样?小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椭圆形的身体,身上有鱼鳞,有小尾巴,还有一些小孩子讲了鱼儿的一些更为细微的特征如鱼鳍、眼睛等。我再次引导:故事中鱼儿做了哪些好事?(早上老师讲过有关鱼儿的 故事)除了这些,鱼儿还会帮小动物做哪些事呢?帮助乌龟找到妈妈、帮小虾找食物吃等等,看得出小孩子思维很活跃活动也很投入。于 是我提出要求:鱼儿为大伙做了那么多好事,大伙都很感激它,于 是它们想请小朋友帮忙给做好事的鱼儿画张像。接着我就“放手” 让小孩子自由表现,大胆发挥了。可这时我注意到有很大一部分小 孩子的兴趣似乎变了,一些小孩子拿着笔好像无从下手,一些小孩 子干脆四处观望,我走到正在左右张望的林海滨身边鼓励他:海滨,加油画呀!可那他却摇摇头说:老师,我不知道画什么。我没有预料 会出现这种情景,我一再地给那些小孩子鼓劲:试着画画看,画错 了也没关系;你们刚才是怎么想的就可以怎么画呀;可还是有几个小 孩子显露出茫然的样子,于是我就一一走到他们身边引导提示:你 觉得鱼儿会做哪些好事呀?对呀,那你就可以画鱼儿帮乌龟找到妈妈 的情景呀,你可以画鱼儿帮小虾找食物呀。在小孩子作画时,我走了 一圈,发现很少有小孩子表现刚才所表达的生动情节,也很少有独 特富有个性的作品,有近三十个小孩子的画没有什么情节。而后, 我在让小孩子交流了“快乐的鱼儿在干什么”后匆匆地结束了活动。 “为什么小孩子有那么丰富的经验而不能充分表达?为什么我 ‘放手’给小孩子创造的自由而小孩子的作品是那样的缺少个性?我 突然觉得很沮丧。要怎样让孩子的画即丰富又有个性。 本次活动我完全摒弃了传统的美术教学,走进了“放手让幼儿发挥创作”的误区。要知道“放手”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如果盲 目的追从华而不实,一味追求标新立异,或过分拘泥于既成模式, 美术活动中教师的支持便失去了有效性。

幼儿案例分析大班(15篇)

幼儿案例分析大班(15篇) 幼儿案例分析大班第1篇: 幼儿园大班案例:灿烂的笑容是我的追求 清清是个内向而胆小的孩子,她的动手本事比较差,活动中显得不够进取也很不自信。而从她的眼中流露出的渴望之情,却另我对她倍加关注。 现阶段我们在做“绿色菜篮子”的主题,教室里布置了一片菜园。头两天没有孩子去玩,自从参观了菜市场之后去画画涂涂的孩子异常多,她们能根据边上的实物和范例图大胆涂画,有青菜,萝卜,西红柿,蘑菇,土豆等,每当孩子画一样东西而欢呼时,我注意到清清总站在一旁羡慕的眼神看着她们。 今日早上,清清来园后搬起了椅子,东张张,西望望,最终把目光停留在了菜园。只见她慢慢挪动了脚步,把椅子轻轻地搬到了菜园旁。清清拿了一枝记号笔开始尝试了。而此时,下棋的孩子碰到了困难,我转身去那边指导,可我心里还是想着清清动起来了没有。当我指导完下棋的小朋友商定规则后,回头再看看清清,发此刻她还是拿着记号笔,一副无从着手的样貌,看着身边的同伴一个个高兴地画着,她的眼里充满了渴望,可她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我悄悄地走了过去,扶着她的肩膀轻声地问:“你想画什么呢?我们一齐

来画好吗?”她高兴极了,使劲点了点头,指着一棵大大的卷心菜说:“教师,我要画卷心菜。”“那好啊!”我爽快地答应了她。于是,我指着卷心菜问道:“清清,你看卷心菜是什么形状?”“圆形的”。那你就画一个圆形。 清清慢慢地画起来,一下歪歪曲曲,一下笔笔直,画的圆形象个小山区。看着她垂头丧气的脸,我的心也似乎被揪住了。“别着急,清清,之后再来。”我手把手地和她一齐重新画。一个大大的圆形画成功了,我翘起了大拇指在她面前晃了两晃,她的嘴角露出了甜甜的笑容。 画卷心菜上头的一片片的叶子是较难的一个步骤。清清求助的目光又投向了我,我让她学着自我看范例,并对她说:“清清,你试试看,上头的叶子从那里开始画?”她拿起范例仔细看了又看,脸上的笑容逐渐扩散:“我明白了,从圆形的上头开始画到下头。”“对呀,真聪明!快画吧!”我又一次鼓励她。 此时此刻,清清好象开窍了许多,看着范例一步一步地将卷心菜上头的一片片叶子一条条弧线画了出来,我一看,一棵卷心菜已经画好了。我疾步走上前,对着孩子们说:“清清真行,我们快为她鼓鼓掌,祝贺她!”孩子们受到了鼓舞,纷纷拍起了手。清清的脸上扬起了灿烂的笑容。 清清成功了,她的笑容总在我的面前晃动,我的心里也有种说不出的激动和欣喜。当我在寻常日子里一步步接近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京剧脸谱

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大班美术欣赏活动《京剧脸谱》 教案前: 设计意图: 京剧并非是我们南方孩子生活中经常遇到和熟悉的事物,但从教育角度来说,是有意义的,通过这方面内容的系列活动,让孩子初步接触京剧,了解中国这一特有的戏曲形式,从而从另一个侧面来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激发起孩子喜爱京剧、热爱祖国的情感。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为了能够让他们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去更直观的感受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在活动前,请家长带着孩子们一起搜集有关京剧的知识,在活动中,给孩子观看京剧片段,通过这些让孩子们初步地了解京剧。另外,幼儿的全面发展,需要教师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同时还需兼顾领域与学科性的知识、技能,于是设计京剧脸谱成了我们的一个教学点,从中不仅让孩子对京剧脸谱艺术的特点有所了解,也能对“对称”、“夸张”等的美术表现方式有所了解与尝试。 一、活动目标: 1.学习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对称的图案设计京剧脸谱。 2.初步了解京剧文化,知道京剧是中国特有的艺术。 二、活动准备: 油画棒、垫板、空白脸谱人手一份三、活动过程: 1.欣赏京剧片段: (1)请幼儿欣赏京剧唱段,引起活动的兴趣。 (2)请幼儿说一说在片段里,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幼儿交流后,教师归纳:这是一段京剧唱段,京剧是中国特有的戏剧艺术,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人们提到京剧就会想到中国。京剧演员脸上都涂着鲜艳漂亮的油彩,不同的脸谱代表不同的人物。 2.讨论京剧脸谱的装饰方法: (1)教师与幼儿观察脸谱,讨论:脸谱是由哪些颜色画成的?它的图案都是什么样的?从哪儿开始装饰呢? (2)归纳大家的发现:京剧脸谱由许多鲜艳的颜色组成,它的图案是对称的,并以鼻子为中心进行装饰。 3.介绍各种工具和材料: (1)出示幼儿活动材料:油画棒、空白脸谱(2)提醒幼儿在创作过程中注意的问题:涂色均匀、对称。 4.创作京剧脸谱: 幼儿学习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对称的图案设计京剧脸谱。 5.展示幼儿作品: 请幼儿谈谈自己最喜欢哪幅图,说说原因。 活动后的反思: 整个活动上下来,大部分孩子们对图案的对称是掌握了,并能均匀地涂色,但是单凭一节课,就让孩子们了解京剧文化是远远不够的。从目标来看,目标一中的学习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对称的图案设计京剧脸谱,在活动中只体现了用对称的方法来设计脸谱,色彩鲜艳和夸张在活动中基本没有体现。目标二制定的比较宽泛,如果既要了解中国的京剧文化,又要掌握夸张、色彩鲜艳、对称地画脸谱,可以把活动分为2个活动时间,第一个活动可以把重点放在让孩子们欣赏京剧和脸谱,让孩子们初步地了解京剧文化和欣赏脸谱的艺术美(为幼儿创作脸谱做铺垫)。第二个活动就可以把重点放在让幼儿自己创作脸谱上了。从过程上

幼儿园美术教学案例

幼儿园美术教学案例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设计:瓶子穿新衣 一、设计思路孩子进入大班后,更多方面是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人,让他们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尤其是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比如:环保中废物的利用,让孩子在了解环保的过程中,也体会着一种关心社会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心的培养作为大班教育目标。结合这两方面,我选择了这个题材,通过与孩子们一起收集生活中一些无用的瓶子,并加以设计装饰来美化环境,这就是我选材的意图。在设计活动时,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首先,根据我园“开发幼儿创造潜能”的特色课程的要求,我着重引导幼儿进行想象创造。如:对各种形状不同的瓶子的联想,对装饰材料的组合运用,这些都隐含着对幼儿创造潜能的开发。其次,我也注重我园的基础课程。在技能的传授上老师也开拓思路,把孩子们原有的一些平面装饰技能重新组合运用到立体装饰上。对孩子来说,在技能上也是一次飞跃。 三、重点难点利用瓶子的各种形状来设计成装饰物。 四、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各种形状的玻璃瓶。 2.装饰用的材料(毛线、麻绳、干花、餐巾纸、玉米、辣椒干、树叶、即时贴、彩绳等)。 3.欣赏作品。 五、活动流程激发兴趣、导入活动—引导构思、联想组合—自主选材、想象制作—相互介绍、欣赏作品

六、活动过程(一)激发兴趣,导人活动。 1.带领幼儿观察延中创意室内的各种欣赏作品。 2.向幼儿介绍生活中各种形状的瓶子及各种装饰材料。 3.激发幼儿对瓶子进行创意装饰的愿望。(二)引导构思,联想组合。 1.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对瓶子的形状进行想象造型构思。 2.幼儿说说自己对装饰作品所需要各种材料的联想组合。(三)自主选材,想象制作。 1.充分允许幼儿按自己的构思需求选择装饰材料。 2.幼儿制作过程中,针对个别幼儿实际,在想象和技能上给予适当点拨、指导。(四)相互介绍,欣赏作品。 1.介绍作品的名称,鼓励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表述。 2.启发幼儿联想生活中还有那些废旧物品可以通过装饰重新利用。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大班早期阅读活动小猪变形记案例分析

大班早期阅读活动《小猪变形记》案例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小猪变形记》是英国插画家本·科特创作的一本图画书。本绘书向我们讲述一只小猪突然觉得一点也没有意思,它就想体验别的动物那有趣的生活。于是,他满脑子奇异的想象,然后用各种办法模仿长颈鹿、斑马、袋鼠、小鸟等动物。但遗憾的是,这些创举都以失败告终。正当小猪被一连串失败打击得失去信心时,它又受到另一头猪启发,找到了真正属于猪的乐趣。他用明亮的色调展现了小猪自我探索的心理过程。借肋了图画书的形式,所以就显得特别的好笑和读起来也特别轻松。 二、幼儿情况分析: 这一绘本,特别适合大班幼儿,因为,绘本故事简单易懂、画面生动富有童趣。孩子很容易被吸引住。大班幼儿经过入园两年的早期阅读训练,对阅读已经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并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他们能较自主地阅读图画故事书,阅读的范围也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向杂志、报纸等各种文字载体拓展和延伸。但与此同时,新的阅读需求和阅读障碍也开始在刚升入大班的幼儿身上出现,其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不满足已有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阅读材料和阅读环境的单一,缺乏挑战性与互动性,已难以调动大班幼儿阅读的积极性。 其二,阅读的个性化倾向开始凸显。此阶段幼儿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出现了个性差异。如有的喜欢独自阅读;有的喜欢与同伴合作阅读;更有一些幼儿喜欢用多种方式开展阅读,如用绘画、歌舞、表演等方式表现自己理解的阅读信息。 其三,出现了妨碍阅读深入理解的“瓶颈”现象。其表现为,幼儿虽能将故事的前后画面联系起来,但对情节复杂的故事难以全面解读,对故事情节的几个重要转折点无法作出合理推理和想象,对故事隐含的深层含义难以理解。 由此可见,进入大班后,幼儿由于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能力的增强,以及好奇心的驱使和个性的发展,早期阅读教育应随之由浅层理解转向深层理解、具象表达转向抽象概括、图片观察转向文字理解的新阶段。 三、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下活动目标:

新寨幼儿园大班幼儿美术作品评价案例分析

新寨幼儿园大班幼儿美术作品评价案例分析 霍玉芸 一、案例背景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人类的进步,是知识的源泉。因此,教育如果不能培养孩子自己开拓生活的原动力,它就失去了意义。”新《纲要》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表达他们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倾向。”因此,老师在评价幼儿绘画作品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幼儿的新思想。 自从进入大班以来,我班小朋友的绘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包括线条的多样化,色彩的丰富性,画面的丰满性等等表现形式,幼儿都能够根据老师的要求画出很丰富的容。每次上美术课,我在评价幼儿作品的时候,总是以成人的标准和眼光去评价幼儿的作品,但是在评价幼儿好的作品过程中,我的评价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二、案例描述和分析 (一)画飞机事件 星期三下午是一节美术活动,这节美术活动的容是要求幼儿来画飞机,在教学过程中,我在黑板上示画飞机的基本要领,幼儿们听的很投入,在我画好飞机之后,我要求幼儿也画一架飞机。幼儿们很快地拿出彩笔和铅笔开始绘画,我班很多小朋友都按老师的要求画了一架飞机,我很为自己这次活动的成功感到高兴,因为幼儿都按老师

的要求画了一架很“标准”的飞机。 (分析:绘画是一种创作活动,所以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启发、鼓励孩子创新,而不是自我重复和模仿他人。在教学中,直接教图形简笔画让孩子模仿,不利于幼儿大胆地自由表现。) 正当我洋洋得意地巡回看幼儿的作品的时候,我看到了我班的王浩轩小朋友在纸上画了许许多多的小飞机,画面上的小飞机排成了“人”字行……我看到了王浩轩的作品,有点不满意,觉得他没有按老师的要求绘画,不像其他幼儿那样在纸上画一架飞机,而是在纸上画了那么多的小飞机。这时我的脑子都没“转弯”,第一个在我脑子里的一句话直接冒了出来:“你看你,在画什么呀?你看看别人是怎么画的,你干嘛画那么多的飞机?”当活动结束的时候,我表扬了班级里每位画一架飞机的小朋友,唯独没有表扬他。别的小朋友脸上露出了自豪的表情,唯独王浩轩小朋友一脸的委屈,眼里有隐隐的泪水。这是我的脑海里有了许多思绪…… (分析:一个完整的绘画活动,想要发挥它的教育功效,就不能缺了教育反馈这一环节。对于教师,有两种不同的角度,一是从成人的角度,通过评价辨别,找到指导重点、难点;另一角度是给幼儿提供积极有效的反馈,以增强创作情感。特别是后者,教师在以各种方式表现对绘画活动的评价时,应注意:观察作品,是否与该阶段表现方式相符。在幼儿绘画过程中,教师绝不要指责孩子画的准不准,更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他们,若是这样,只会打击孩子孩子的自信心,甚至使他们丧失继续画画的勇气。在上述的案例中,王浩轩小朋

幼儿园大班美术专题教学活动案例(四篇)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大班美术专题教学活动案例(四篇)目录: 幼儿园大班美术专题教学活动案例一 幼儿园大班美术写生教案树二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画手套三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下雨天四

幼儿园大班美术专题教学活动案例 一 设计意图: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常常喜欢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幼儿往往无所适从或不敢下笔。虽然影响因素众多,但不可忽略的是教师没有帮助幼儿充分积累视觉感受和审美经验,使得幼儿的创作缺乏基础。因此,在此系列活动中,我选择了极具审美价值、适合幼儿学习和感受的康定斯基、蒙德里安、马蒂斯三位画家的部分作品,一方面让幼儿直接欣赏和体验这些大师作品的多样风格,帮助幼儿积累和丰富多种作画方式和意向,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激发幼儿的灵感,扩大幼儿的视野,使幼儿主动吸纳大师作品中的一些元素。从模仿到分解、重组、创造,提高创作能力。 活动一红黄蓝 活动目标: 1.欣赏蒙德里安的《红黄蓝构成》等作品,尝试用红、黄、蓝三种不同比例的蜡光纸色块在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纸中组合粘贴,加深对蒙德里安作品风格的感受和体验。 2.迁移折纸经验,能将正方形纸折剪成自己需要的小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各种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3.能按照先摆图形后粘贴的程序操作,体验创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蒙德里安《红黄蓝构成》等系列作品的PPT,电脑。 2.A4纸大小的图画纸人手一张,裁成A4纸的四分之一大小的正方形红、黄、蓝三色蜡光纸(幼儿人手一份)。

3.糨糊每组两盒或胶棒人手一个,抹布,剪刀,黑色勾线笔。 活动过程: 一、幼儿逐一欣赏蒙德里安《红黄蓝构成》等作品,感受作品的用色和造型特点。 1.出示作品,引导幼儿欣赏。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画家的许多幅画。请你们仔细看看,能不能发现他的画有什么特点。 师:你觉得他的画好像什么? 2.引导幼儿进一步细致观察,了解其颜色、图形的特点。 师:谁能发现这些画都用了哪些颜色?(引导幼儿找出蒙德里安作品中的用色风格和特点。) 师:每一幅画上的红、黄、蓝色一样多吗?谁能发现这幅《红黄蓝构成》画上哪种色块最多,哪种色块第二,哪种色块最少?

早期阅读案例分析

早期阅读案例分析 案例记录:今天,王子样选择进入图书区。他走到书柜前,“挑”了一本书,快速的翻完了页(在我看来,他是不可能看完的,因为书挺厚的),拿起来跟我说:“老师,我看完了。”我问他,“你确定看完了吗”他说是的。我说:“那好吧,你过来给老师讲讲你看的故事书好不好”他搬了凳子坐在了我的旁边,开始翻书。从第一页开始,他指着书上的图画一页一页的开始给我讲,这时候我才看到这本书叫《我家门前》,每页上也就只有一个东西,或者是动物,或者是事物,也或者是人物。他指着每页上的东西认真的讲了起来,几乎都是“这个是××”的句式,偶尔遇到自己感兴趣的比如“恐龙”“怪兽”一类的东西,才会兴奋的大声叫起来。他沉浸在自己的看书的世界里,等看到“月亮”这个球的时候,他说那是地球,我说为什么是地球他说不出来,他自己翻到前面一页的时候是一片星星,他又说那是月亮。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前面有星星。后来,看到宇宙里面的好多星球的时候,他也都说那是“地球”。在我旁边,他从封面开始,一页一页的给我讲到了最后,讲完后,我给了他一个大大的表扬,他还说这本书他早就看过了。晚饭后我看他又拿起了《我家门前》这本书在看。 案例分析:从这个案例中发现,从选择图书开始,王子样选择的就是他自己之前看过的《我家门前》,孩子重复做一件事情,反复听一个故事,是孩子不断学习深化的过程,每一次的重复对他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学习的过程,在每一次的学习过程中他的关注点又会不一样,习得的东西也会不一样。在阅读习惯方面,王子样的阅读习惯还是相当好的,已经学会了从封面开始一页一页的翻看图书,并且很有耐心的将那么厚一本故事书给老师讲完,而依然兴趣盎然。说明他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做事情的持久性也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语言简单,重复,还有少部分是单词,不成句,也充分显示了小班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 策略:针对幼儿喜欢反复读一本书的特点,我们在投放图书的过程中精益求精,选择有利于幼儿语言发展的,可以培养幼儿想象力,值得幼儿反复阅读的经典作品。在案例中,我觉得王子样能耐心的将一个那么厚的故事书讲完,跟老师在旁边仔细倾听也有一定的关系,教师的适时鼓励,适时提问,都激发了王子样读书的兴趣。因此,在今后的阅读活动中,我们更应该坐下来仔细听听孩子们读书的声音,过程中及时鼓励幼儿大胆的讲下去,给与表扬。在遇到幼儿没有见或者听过的事物时,生动的介绍给他,引导他继续愉快的读书。

幼儿园艺术领域的教育活动设计和案例分析

幼儿园艺术领域的教育活动设计与案例分析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胡兴元 摘要:艺术活动是幼儿自我表达和自我表现的重要形式。在艺术活动中,幼儿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本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是关于幼儿园艺术领域的教育活动设计,从活动设计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和评价等方面展开论述。第二部分主要针对幼儿园中班美术教学活动《花纸帕》进行案例分析,从目标的确定于表达,目标的达成度,教师的教学技巧,过程的安排,内容的逻辑性,师幼互动,环境布置,材料的选择等方面展开。关键词:幼儿,艺术,活动设计,案例 “艺”自古就有表示才能、技艺、武艺之义,自古《史记·龟策列传》中就有“拨开异能之路”之说,现在常用的多才多艺,也是沿用了这个词义,是具有多方面才能和技艺的意思。“艺术”一词,在古代泛指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教学科目)以及术数方技等各种技术技能,在现代,艺术指通过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而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如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建筑等。幼儿园艺术活动是指对学龄前儿童,以艺术作品为载体,通过他们能够接受的艺术形式感受艺术的美,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达,从而不断丰富幼儿的艺术世界和精神生活,形成其健康的品行,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一、幼儿园艺术活动设计 艺术活动是幼儿感受世界、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重要方式,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前教育课程指导纲要》中幼儿园课程五大领域之一。艺术活动对于尊重幼儿的自然天性,发展幼儿的个性和创造力,提高幼儿的多元智能以及增强幼儿的社会性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重要方法。艺术活动的有效展开是建立在科学的艺术活动设计基础之上的,活动主体的选择,目标的确定,内容的组织与实施,方式方法的选择及采用多种手段进行评价是活动设计的主要方面。 (一)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目标的确定 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人类活动。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是人类不断完善

语言活动-早期阅读课例

中班语言活动《想吃苹果的鼠小弟》(早期阅读) 设计意图 《想吃苹果的鼠小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它把鼠小弟为吃到树上的苹果,极力模仿身边的动物的样子刻画得惟妙惟肖。故事中,矮小的鼠小弟想尽各种办法页摘不到苹果,但他依然坚持着,最后在海狮的帮助下摘到了苹果。故事的情节简单有趣,结尾却出人意料、令人愉快,幼儿从中不但可以认识各种动物和它们独特的本领,还可以学习数数,学习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寓教于乐,非常适合幼儿阅读。活动目标 ⑴感受故事情境的趣味性,体验小伙伴之间互相帮助的乐趣。 ⑵能认真观察图片,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 ⑶通过看看、想想、猜猜动物们摘到苹果的方法,了解故事情节。 活动准备 ⑴知识经验:幼儿对于一些常见动物的外形特征和本领有一定的了解。 ⑵物质材料: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幼儿用书、实物苹果。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 ⑴教师出示图书封面,介绍鼠小弟,引导幼儿观察。 指导语:你们都吃过苹果吗?是什么味道的?鼠小弟望着树上红红的苹果会怎么想?你觉得鼠小弟能摘到苹果吗?为什么? ⑵小结:鼠小弟太小了,苹果树又高又大,他可能摘不到树上的苹果。 2、观察前两幅图片,了解故事内容 ⑴引导幼儿观察“小鸟摘苹果”“小猴摘苹果”的图片。 指导语:看看谁来了?他们能摘到苹果吗?他们会怎么摘苹果?看到小鸟和小猴摘到了苹果,鼠小弟是怎么想的? 小结:鼠小弟想:“要是我也有翅膀,那该有多好呀!”“要是我也会爬树,那该有多好呀”“我也想要有摘苹果的本领。”可是,鼠小弟没有翅膀,也不会爬树,还是摘不到苹果。

3、逐幅观察画面,模仿鼠小弟的样子,并学说“要是我也……那该多好啊” ⑴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内容,说一说鼠小弟看到小动物摘到苹果时的心情 指导语:鼠小弟心里怎么想的?(“要是我也……那该多好啊”) ⑵幼儿模仿鼠小弟学小动物摘苹果的样子。 指导语:鼠小弟是在学谁的样子?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大象、长颈鹿、袋鼠都摘到了苹果,可是鼠小弟没有长长的鼻子,也没有长长的脖子,更跳不到袋鼠那么高,还是摘不到苹果。 观察鼠小弟学小动物摘苹果的样子,思考“鼠小弟怎样才能摘到苹果”。 指导语:朋友们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有什么办法能让鼠小弟摘到苹果呢? 幼儿自主阅读,寻找答案。 指导语:最后鼠小弟是怎样吃到苹果的? 分享苹果,结束活动 指导语:苹果真好吃!你们想吃吗?鼠小弟也想到我们这些好朋友了,他把摘下来的苹果装进了篮子里,给我们送苹果来喽! 中班语言活动《想吃苹果的鼠小弟》(二) 设计意图 绘本《想吃苹果的鼠小弟》融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综合性强,能较好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首先,在这个愉快的故事中,出现了很多动物,每个动物都有它们的特长。孩子们通过结合生活经验和观察画面不仅梳理了知识经验,而且同时在阅读中可以获得审美体验,知道“各有各的长处”。其次,绘本中简练重复的文字和句式能帮助幼儿很好地把握相关的语言点,其中省略号又给了孩子合理想象与表达的空间,促进幼儿语言和想象力的发展。再次,画面中苹果数量的变化也能帮助孩子感知苹果数量的递减,建立数数和减法的初步概念。最后,鼠小弟与海狮摘苹果的过程中蕴含了合作、分享、谦让等优良品质,可以让幼儿通过故事体验这些美好的品质,促进幼儿的情商发展。 活动目标 1、看看、想想、猜猜动物们摘苹果的方法,并乐意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亲子教育】大班案例分析记录样例【三篇】

大班案例分析记录样例【三篇】 【本文概要】幼儿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基础的基础,是对儿童进行预备教育。其教育课程没有明显的区分,大概由语言、科学、艺术、健康和社会等五个领域以及各种活动构成。各个领域相互融合,决定教学内容。今天本文为您分享了大班案例分析记录样例【本文概要】 案例背景: 在一次以小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为题的主题画中,我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构思绘画的具体内容。分成六组的孩子们兴奋地讨论分工,有的拿工具,有的画动物,有的画房子,有的画小草,有的上颜色……一会工夫,许多画面伴随孩子们的欢呼声逐渐丰富起来了。其中一组由六位绘画、组织能力较强的孩子自由组合以”请小动物帮我洗澡”为题作画。半小时过去了,他们的纸上只画几条线条,但他们的争论却很激烈”猴子不是这样画的!”“小孩不能画在这儿此”你画得不好不要画了!”……¨到最后,只有一位他们认为绘画水平的小朋友在忙着作画,其它五位呢,有的懒懒地看着他忙,有的干脆到别组欣赏别人的作品。 我组织此活动本意是集思广益,使孩子们从单纯的喜爱动物发展到进一步地认识动物,了解动物,认识到人与动物应该建立和

谐发展的关系,同时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分析: 显然,那组孩子的小组画没有成功。这组孩子的绘画水平在班里都居中上水平,为什么画不起来呢?于是我对这几个孩子进行分析:首先,六位孩子的能力相当,都有独立思维、独立组织的能力。其次,他们互不服气,独断性强,缺乏与他人沟通、协调的能力,缺乏全局意识。再次,孩子们好胜心强以自我为中心,不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的措施:一是侧面教育,展示各组绘画作品,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请各组孩子介绍他们的合作过程和绘画内容,特别表扬那些协调合作很好的孩子并张贴他们的作品在显眼处。二是正面引导,让这组的孩子在借鉴别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大家讨论合作失败的原因,”别组的孩子为什么能画得好呢?”“你们组的小组画为什么完不成呢?怎样分工才能让每位小朋友一起做事呢?”鼓励大家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友好交流,”如果我们再合作时应该怎样做呢?”带领孩子展望下次合作的情景。三是实践印证,请这组孩子再以另一个主题合作绘画,”你先画大树。”“你来装饰树干好吗?”“我在这画一个扎辫子的太阳。”“你把太阳画得高兴点行吗?”结果还是这个组合的孩子们和谐迅速地完成一副构思奇特的小组画。 评析:

幼儿园 中班 美术区域活动案例一

幼儿园美工区域活动案例分析 ——中班贾晓舒 一、案例背景: 随着对新《纲要》学习贯彻的不断深入,使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区域活动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及其重要而深远的作用。我园因地制宜地开展区域活动,现阶段把开展?美工区创设与材料提供研究?活动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进行研究。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已初显成效,如:幼儿掌握指印画、国画、线画的基本技巧,并学会互助、合作完成作品。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令人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如:在美工讲评时,幼儿的词汇量及倾听意识不强的问题。在今后的美工区域活动中,我们要进行不断深入的实践、反思和改进,让每个幼儿自由选择、自由结伴,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也使幼儿良好的社会性行为也得到培养。 二、案例描述: 星期三早晨一入园,李春楠和李植就跑到美工区,开始进行?指印画?。李春楠把颜料盒、干抹布、彩笔一一摆好,李植拿了两块干抹布到卫生间浸湿后放在塑料盘子上,(专放抹布用盘)准备工作完成,然后自己挑选范例。李春楠选择了以植物为主的平面范例,(投放一个月)李植则选择了教师刚刚投放不久(两天)的动物、人物?范例册?,俩人开始作画。李春楠很熟练的用手指沾着颜料,根据作品需要运用着?平按、侧压、转压、点印?的技巧。一会儿,白色的画纸就呈现了春天的景象。(红花绿草、蓝天白云、翱翔的鸟儿、灿烂的太阳) 李春楠每画完一个景物就会用干抹布平铺在画面上,平压画纸,(抹布吸收颜色中的水分)然后用湿抹布擦干净手,再画下一景物。在绘画过程中能将物品放回原位保持画面整洁,操作熟练。在她一旁的李植情绪高涨,操作步骤也很有序,但由于是新范例,且还是人物形象一时有些不敢下手。教师想介入指导,但没有马上行动,观察了一会儿发下了令人高兴的一幕:李植对李春难说?李春楠你会印这个小女孩的胳膊吗?帮帮我吧!?李春楠停下手里的画,看了看范例,(思考了一下)?给我,我会?。说着就擦干净手,选择红色颜料,采用侧压的技能把人物的胳膊完成了。?你

大班早期阅读棒棒天使教案反思

大班早期阅读棒棒天使教案反思 大班早期阅读棒棒天使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理解图画书内容,找出书中的相反,感知作品的趣味,尝试用各种形式表现相反,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语言活动课,快来看看棒棒天使教案吧。 一、活动目标1、理解图画书内容,找出书中的相反,感知作品的趣味。2、尝试用各种形式表现相反。3、体验自主发现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交流。二、活动准备1、《棒棒天使》图画书12本,教学用PPT 相反词字卡2、练习纸12份记录表三、活动过程1、导入小朋友们好,(老师好)今天老师带了一位小客人,这个小客人长的很特别哦,什么地方特别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她好吗?(出示PPT)这就是我们的小客人,打个招呼吧。看到她那里特别了吗?谁来说说?(幼儿自由回答)像什么呢?(幼儿回答)她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棒棒天使那她是一个男孩还是女孩呢?(而有一个女孩)你怎么知道的?(头发辫子高跟鞋)小朋友观察的真仔细。棒棒天使还有一个好朋友,你们想认识他吗?(想),出示PPT ,哇长的和棒棒天使像吗?(不像),谁来给大家说说这个好朋友长得什么样子的?(圆圆的胖胖的····)像什么呢?(皮球)他也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叫胖胖天使我们也给他打个招呼好吗?HELLO胖胖天使。棒棒天使和胖胖天使是两个很好的朋友,一个长得高高瘦瘦的,一个长的矮矮胖胖的,他们两个在一起有很多好玩的事情发生,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吗?(好)2、出示图片1哇他们在哪里呀?(天上)你是怎么知道的?(白云小鸟)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地方,棒棒天使小鸟胖胖天使小鸟仔细看喽有什么发现吗?(棒棒天使的小鸟细细长长,胖胖天使的小鸟胖胖圆圆的)他们的小鸟朋友长的和他们很像哦小朋友再看看,你看到棒棒天使在哪里飞?白云的哪里飞?(上边)恩一个在白云的上面飞,谁来说说胖胖天使在哪里飞,(在白云下面飞)他们都会飞哦,太神奇啦我们继续看还有什么有趣的事好吗?有个小问题,你们有玩具吗?(有)你们猜棒棒和胖胖有玩具吗?(有)有玩具,是什么玩具呢?(有)那我们来看看到底有没有。出示图片2玩具呢?原来他们的玩具是天上的白云呀!他们的玩具一样多吗?棒棒天使的玩具(少)胖胖天使的玩具(多),那他们会用这些玩具玩什么游戏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图片3天上哪来的两只动物啊?(他们用白云变得)哦这是什么?(大象)

大班早期阅读活动《小猫的一天》案例分析

大班语言:小猫的一天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分析画面,认识"早上"、"中午"、"晚上"三组汉字。 2. 帮助幼儿理解口头语与书面语言的联系。 3. 让幼儿学习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连点描画、、、等简单的笔划及图形,提高摹拟的技能。 本次活动的目标体现了前识字和前书写的双重要求,一方面在认识"早上、中午、晚上"三组汉字中,帮助幼儿理解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求幼儿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用描画的方式帮助他们学习一些基本笔划。 (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本活动目标既强调培养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又重视幼儿的知识技能,较适合大班幼儿,难易适中。) 活动准备 1. 早上、中午、晚上汉字卡片三张。 2. "小猫的一天"图片三幅。 3. 幼儿用书人手一本,笔人手一支。 活动过程 1. 教师出示图片,让幼儿自己阅读图画和文字,然后请幼儿讲给同伴听。再请两位幼儿将自己对图片的理解讲给大家听。 (活动开始,教师就放手让幼儿自己阅读图画和文字,并允许同伴交流心得,这样,就为幼儿提供了充分阅读和表述的机会。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画面和文字的习惯。) 2. 在幼儿自由阅读基础上,师幼共同阅读。向幼儿提出新的阅读要求: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每幅图上方的两个字,表示是当时的时间,请代猜猜是什么字? (3)这个故事讲的是谁?小猫在早上、中午、晚上分别干什么?每幅图下方的几个汉字,表示的是这幅图的内容,你能读一读吗? 在幼儿阅读过程中,教师指导幼儿讲出时间和事件,并带领幼儿认读"早上、中午、晚上"以及"小猫钓鱼"、"小猫捉老鼠"。最后,教师小结阅读内容。 (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说出事件的时间,诱导幼儿通过分析太阳位置变化以及月亮的出现,判断图画的时间。这样使幼儿从上一层次自由地"接近"文字过渡到按照教师的指导接受阅读的信息,从而使零星、不全面的信息变得较完整、全面。由此可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十分重要。) 3. 重点讨论,帮助幼儿理解并识别"早上、中午、晚上"的含义和字形,让幼儿知道:太阳升起来是早上;太阳升在头顶上是中午;太阳落山、星星、月亮或起来是晚上。

大班早期阅读课程教案

大班早期阅读教案----《胡萝卜先生的胡子》 上传: 黄爱萍更新时间:2012-6-7 18:41:22 大班早期阅读教案----《胡萝卜先生的胡子》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故事中胡萝卜先生的胡子是怎样帮助了别人,感受文学作品的诙谐与幽默。 2、学习仔细观察画面,理解故事,能用较连贯的语言大胆表述阅读信息。 3、以故事的形式引领孩子们丰富的情感世界,让他们体会到要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 教学准备: 1、《胡萝卜先生的胡子》ppt课件。 2、胡萝卜实物一个。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话题。 师: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胡萝卜)谁爱吃胡萝卜?有一个老先生也很爱吃胡萝卜,大家都叫他胡萝卜先生。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关于胡萝卜先生的故事,这个好听的故事藏在一本书里?想不想来看看? 二、观察封面: 1、课件出示封面:这就这本书的封面,你看到了谁在干什么?这位老先生就是故事的主人公胡萝卜先生。这个故事的题目就是——《胡萝卜先生的胡子》,作者是王一梅阿姨。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吧。 三、共读故事,随机设疑。 片段一 胡萝卜先生长着一把浓密的胡子,每天早晨他都要精心梳理他心爱的胡子。课件出示第5页图,并配文字。 1、课件出示图:一天,胡萝卜先生匆匆忙忙地拿着一片果酱面包就上街去了。师:请小朋友注意观察画面有什么变化。 2、课件出示图:他一边走一边吃,一不小心,长胡子蘸到了甜甜的果酱,这时候,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他的胡子——飞快地长了起来。 3、课件出示图:胡萝卜先生拖着他的长胡子一步一步往前走,长胡子被风吹到了身体后面。 师提问:呀,哪些小动物们看见了啊?他们都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惊奇、有趣、奇怪……) 多有意思的胡子啊!胡萝卜先生就拖着它走啊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 过渡:小朋友的想象力可真丰富。我们接着来看看书中的故事吧。 片段二 课件出示第12页图。 1、一个小女孩站在街口放风筝,因为风筝的线太短,她的风筝怎么也飞不过屋顶。小女孩可着急了,她会怎么说呢? 2、当胡萝卜先生经过的时候,小女孩看见了风里飘动的长胡子,高兴地说:“我可以用它来做放风筝的长线了。”如果你是胡萝卜先生,你会把自己心爱的胡子给小女孩分享吗? 3、小女孩想用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用来放风筝,她会怎么说呢?(我可以用您的胡子做放风筝的长线吗?)胡萝卜先生又会怎么说呢?(“没关系,你可以拿去用。”“我很乐意帮助你。”)我们小朋友和胡萝卜先生一样是个和气的人,是个有爱心、愿意帮助别人的人。 4、女孩剪了一段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用来放风筝。风筝一下子就越过了屋顶。想想这时胡萝卜先生和小女孩的心情怎么样呀?她会怎么说?(看到小女孩这么开心,胡萝卜先生也因为自己帮助了小女孩而感到非常快乐!) 片段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