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伸筋草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45例疗效观察

伸筋草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45例疗效观察

伸筋草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45例疗效观察
伸筋草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45例疗效观察

地塞米松在门诊常见用法汇总

地塞米松在门诊常见用法汇总 总结地塞米松用法用量及原理皮肤科病人 1带状疱疹用法:根据《中国带状疱疹治疗指南(草稿)2013 版》推荐,一般应用强的松30mg/ 日,折换成地塞米松4.5mg/ 日,疗程7 天。 原因:在带状疱疹急性发作早期的治疗中,系统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炎症过程,缩短急性疼痛的持续时间和皮损愈合时间,但对慢性疼痛(PHN )基本无效。 原理:在各种急性炎症的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炎症早期的渗出、水肿、毛细血管扩张、白细胞浸润和吞噬等反应,从而改善炎症早期出现的红、肿、热、痛等临床症状;在炎症后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抑制从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抑制胶原蛋白、粘多糖的合成及肉芽组织增生,从而防止炎症后期的粘连和瘢痕形成,减轻炎症的后遗症。 2荨麻疹用法:根据《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 版)》推荐,糖皮质激素推荐用于急性、重症或伴有喉头水肿的荨麻疹,一般应用强的松30~40mg/ 日,折换成地塞米松4.5~6mg/ 日,疗程4~5 天。 原因:荨麻疹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涉及感染、变态反应、假变态反应和自身反应性等。肥大细胞在发病中起中心作用,其活化并脱颗粒,导致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释放,是影响荨麻疹发生、发展、预后和治疗反应的关键。 原理:糖皮质激素对免疫反应有多方面的抑制作用,能缓解许多过敏性疾病的症状,抑制因过敏反应而产生的病理变化。 3过敏性皮炎用法:根据《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过敏性皮炎一节推荐,重症患者应及时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一日200?500mg,折换成地塞米松一日7.5~18.75mg ,分次静脉滴注。

重组人干扰素α2b软膏和阿昔洛韦凝胶治疗带状疱疹63例疗效对比分析

重组人干扰素α2b软膏和阿昔洛韦凝胶治疗带状疱疹63例 疗效对比分析 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病,常突然发生,集簇性水泡(红色斑丘疹),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节分布区出现。伴有强烈疼痛,多数患者有持续性疼痛,往往在皮疹痊愈后疼痛仍不消失。 本病前期症状为沿神经干周围之疼痛约持续三日,且多合并所属淋巴结肿胀疼痛。皮疹为连续性带状或斑状,沿神经分布出现在一至数个结节,初期为隆起性红斑,迅即形成一群有中心脐窝状大小水疱,渐渐为血疱乃至脓疱,最后覆盖有坏死性痂皮。常侵犯腰胁部,胸部,颈部,脸部及大腿内侧面,一般不超过正中线,(非常少数病情严重,或体力极度差患者偶会越过正中线,形成两侧皆有的现象)。胸部及腹部带状疱疹之分布,明显地终止在中线,绝无蔓延至对侧可能,此点为诊断特征。侵犯至三叉神经、颈部或腰骶部则有时会造成诊断上的困扰。 感染带状疱疹病毒后,病程长,对病人带来的痛苦大,治疗不及时可威胁患者生命。临床治疗以防止继发感染,抗病毒及对症治疗为主,旧法治疗方法有用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无环鸟苷)口服或静滴,或阿糖胞苷静滴。聚肌胞2mg/次,1周2~3次肌肉注射。止痛剂可选用消炎痛、卡马西平(0.1g,1日3次)、甲腈咪胍等。严重的尚可作普鲁卡因局部封闭、维生素B1、B12等亦可酌情应用。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患者顺应性差,治疗效果不明显。 重组人干扰素α2b软膏主要成分为干扰素,目前临床上也逐渐用于治疗带状疱疹。现通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软膏和阿昔洛韦凝胶新老二种治疗药物临床疗效的比较,说明各自的优缺点,为临床更好治疗带状疱疹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来自本院皮肤科门诊患者63例,男35例,女28例,年龄24-65岁,平均43岁。63例均符合《皮肤与性病学》带状疱疹临床诊断标准(局部皮肤初起为不规则的红斑,继则出现数片成群粟粒至绿豆大的丘疹、丘疱疹,迅即变为水疱。损害集群存在,常排列成带状,各簇水疱群之间隔以正常皮肤,数日后水疱内浑浊化脓或部分糜烂,最后干燥结痂)[2]。重型皮损30例,轻型皮损33例,病程均小于7天。15例曾有呼吸道感染史而服用过抗生素及抗感冒药。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32例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乳膏,一日四次。皮损较多者加用抗生素口服,瘙痒者加抗组胺药雷他定片,口服10mg,一日一次。治疗中未用抗病毒药。 对照组31例给予阿昔洛韦凝胶外用,一日六次。皮损较多者加用抗生素口服,瘙痒者口服抗组胺药氯雷他定片10mg,一日一次。发热者口服或肌内注射退热药。疼痛者口服双氯芬酸钠肠溶胶囊50mg,一日二次。7天为一个疗程。 1.3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7天后80%皮损干燥结痂,无新皮损出现且疼痛等症状消失;有效:7天后60%—79%皮损干燥结痂,无新皮损出现,疼痛基本消失;无效:7天后少量皮损消退小于60%,疼痛减轻不明显或加重;重型带状疱疹无并发症出现。 2 结果

带状疱疹治疗指南

中国带状疱疹治疗指南 1、带状疱疹得病因学 带状疱疹由潜伏在神经系统内得VZV复活所致。VZV既就是水痘又就是带状疱疹得病原体,属于嗜神经及皮肤得疱疹病毒,只累及人。首次感染通常发生在童年,并导致出现水痘。在病毒血症期,VZV进入表皮细胞,引起典型得水痘疹。病毒接着进入皮肤粘膜得感觉神经,并通过轴突逆向输送到临近脊髓得脊神经背根感觉神经节或颅神经得感觉神经节内,永久性得潜伏在神经元中、VZV潜伏在大约1%-7%得感觉神经节得神经元内,每个被感染得细胞中基因组复制数少于10个。VZV在潜伏状态中就是不传染得,随着年龄得增长,或发生免疫抑制及免疫缺陷时,VZV特异性细胞免疫下降,VZV在受累得感觉神经元中复活,形成完整得病毒体,接着这些病毒体会通过感觉神经轴突转移到皮肤,从一个细胞传播到另一个胞,穿透表皮,引起特有得疼痛性得皮肤带状疱疹,表现为簇集得丘疹水疱,密集地分布于受累感觉神经根支配得皮区。 2、带状疱疹得流行病学 VZV感染得复发发生于约20%得血清学阳性得个体。一般VZV感染一生只复发一次、免疫缺陷患者可能在同一皮节发生两次带状疱疹,极少数病例可复发数次。带状疱疹得发生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高龄之所以成为带状疱疹重要得危险因素,可能就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逐步减弱,VZV特异性细胞免疫(CMI)反应得成分减少(功能降低?)所致。此外,任何原因导致得免疫功能缺陷,如白血病、骨髓移植、HIV感染、癌症等,都会大大增加带状疱疹得发病风险、 3。带状疱疹得传播 带状疱疹皮损处含高浓度得VZV,可经空气传播,导致易感者发生水痘。但带状疱疹比水痘传染性低、限局性带状疱疹只在出疹后至皮损结痂前有传染性,因此患者应避免接触易感者,直至皮损结痂。易感者包括:孕妇、<28周出生得婴儿(早产儿?)或体重〈1000g得婴儿、免疫缺陷患者。遮盖皮损后,VZV传染性会下降。 4.带状疱疹得临床特征 带状疱疹得临床过程就是多变得。通常在儿童与年轻得成人中症状较轻、典型得带状疱疹有前驱症状,可能发生头痛、畏光、不适,通常很少发热,皮肤感觉

泛昔洛韦与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各150例的临床观察

泛昔洛韦与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各150例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2-08-10T16:15:07.5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8期供稿作者:何文辉 [导读] 两组观察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说明两种药物毒性较低,均比较安全。 何文辉(湖南道县道江镇卫生院皮肤性病科 425300)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8-0140-02【摘要】目的比较泛昔洛韦与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将348例带状疱疹病人随机分成泛昔洛韦和阿昔洛韦组。泛昔洛韦组174例,每日服用泛昔洛韦1.5 g,分3次口服,5天为一个疗程。阿昔洛韦组174例,每日服用阿昔洛韦1.0 g,分5次口服,疗程同上。结果 5 天后,泛昔洛韦组的总有效率为90.8%(158/174),阿昔洛韦组的总有效率为54.6%(95/17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两组不良反应均轻微。结论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治疗效好且安全。 【关键词】带状疱疹泛昔洛韦阿昔洛韦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为临床特征的皮肤病,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治疗原则为抗病毒、止痛、消炎、防止并发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病例均为我院2009年2月~2012年1月门诊患者。入选标准:(1)具有带状疱疹的典型体征及符合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2)年龄>18岁,无对伐昔洛韦、阿昔洛韦过敏或不耐受者,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且无肝肾功能不全者。(3)起病3天后就诊。(4)1周内未系统用抗病毒药物,未用糖皮质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5)无免疫低下或全衰竭者。随机将348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泛昔洛韦组174例(男92例,女82例),平均年龄(49.18±10.64)岁。阿昔洛韦组174例(男90例,女84例),平均年龄(50.6±9.87)岁,病程>3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泛昔洛韦组174例,每日服用泛昔洛韦1.5g,分3次口服,5天为一个疗程。阿昔洛韦组174例,每日服用阿昔洛韦1.0g,分5次口服,疗程同上。另外两组均予以喷昔洛韦乳膏外用,日3次,两组均予以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常规剂量口服.疼痛难以忍受者予以芬必得止痛。 1.3 疗效判定标准:痊愈:皮损完全消退,疼痛基本消失,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疼痛明显减退。好转:皮损部分消退,无新发皮损,局部疼痛减轻,无效:皮损仅少量消退,仍有新的皮损发生,局部疼痛无减轻,病情加重。痊愈加显效例数的百分数合计为有效率。 2 结果 阿昔洛韦组:痊愈42例,痊愈率为24.14%,显效53例,显效率为30.45%,好转77例,好转率为44.25%,无效2例,无效率为1.14%。总有效率为54.59%。泛昔洛韦组组:痊愈86例,痊愈率为49.43%,显效72例,显效率为41.38%,好转16例,好转率为9.20%,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90.80%。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3 讨论 带状疱疹为病毒感染,具有自愈性,自然病程一般为2-3周,老年人为3-4周。由于受累神经发生变性坏死而产生神经痛,老年患者疼痛较剧烈,神经痛一般在皮疹完全消退后或一个月内消失,但也有人疼痛可超过一个月以上。治疗时选用有效抗病毒药在缩短病程,减轻痛苦,防止并发症中起关键作用。阿昔洛韦是核苷类化合物,是鸟苷的开糖环衍生物,1977年合成,特异性的抑制疱疹类病毒,动物体内研究外用、口服或注射都有效,且具有高效低毒,选择性强的优点。1982年被批准为第一个对疱疹病毒有选择性的、多途径的抗疱疹病毒药物,1990年批准用于带状疱疹和单纯疱疹性脑炎作为第一线特效药,多年来治疗带状疱疹的抗病毒药首选阿昔洛韦。因口服0.2g吸收利用度差,仅为10%-20%,每日5次血药浓度达不到较高的血药浓度,且多年应用临床上已发生对阿昔洛韦的耐药。本次观察阿昔洛韦组病例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较低 (分别为24.14%及44.25%)低考虑与阿昔洛韦的口服吸收效果差和耐药及疗程短有关。泛昔洛韦为阿昔洛韦的L-氨酸酯,阿昔洛韦的前药,在细胞内或体内水解成阿昔洛韦,活性和作用原理与阿昔洛韦相同,但水溶性好,为阿昔洛韦的100倍,口服生物利用度高,自1995年批准泛昔洛韦生产为口服抗疱疹病毒类药物以来,目前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其药动学及作用机制是在单纯疱疹病毒或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经历疱疹病毒胸苷激酚单磷酸化,细胞酚磷酸化和三磷酸化过程,形成的三磷酸泛昔洛韦后与病毒DNA聚合酶竞争性结合,达到抗病毒作用,再由病毒胸腺嘧啶激酶和细胞激酶进一步转化为喷昔洛韦,这些决定了泛昔洛韦对病毒的高选择性,生物利用度好,对正常细胞影响很小。本次观察中泛昔洛韦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高(分别为49.43%和90.80%)。两组观察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说明两种药物毒性较低,均比较安全。 本次观察表明:泛昔洛韦效果好,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阿昔洛韦,能缩短病程,减轻痛苦。并且服药次数较少,病人耐受性和依从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病学皮肤性病学(第7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朱依谆.药理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3]童燕芳,倪荣中.阿昔洛韦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影响,《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5第5期. [4]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组,泛昔洛韦与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33(5).

阿昔洛韦与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分析

阿昔洛韦与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阿昔洛韦与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带状疱疹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给予泛昔洛韦片治疗,对照组33例给予阿昔洛韦治疗。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06%、75.76%,两组总有效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结痂、疼痛、止疱及脱痂等的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阿昔洛韦相比,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更明显,症状缓解时间短,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关键词】带状疱疹;阿昔洛韦;泛昔洛韦;临床疗效 带状疱疹是医院常见的皮肤病,属于群集性水疱。患者皮疹位置处常出现明显的疼痛感,对其日常生活和工作均造成严重的影响。在带状疱疹治疗中,阿昔洛韦及泛昔洛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比于阿昔洛韦,泛昔洛韦的治疗效果较佳,临床疗效较高,更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应用。我院在带状疱疹治疗中,分两组给予阿昔洛韦及泛昔洛韦治疗,其中泛昔洛韦的疗效更明显,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67例带状疱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21-81岁,平均(45.17±8.49)岁;病程0.5-15d,平均(6.11±1.62)d;皮损位置:下肢1例,上肢13例,臀部1例,胸背部8例,头颈部2例,腰背部9例。对照组: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22-83岁,平均(46.20±7.93)岁;病程0.5-14d,平均(6.07±1.57)d;皮损位置:下肢2例,上肢11例,臀部1例,胸背部7例,头颈部2例,腰背部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即于皮损部位涂上适量的炉甘石洗剂,同时应用维生素B12与B1。观察组34例在此基础上加以应用泛昔洛韦片,即选择泛昔洛韦片(由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制造)0.25g,温水送服,每日2次,需持续服用

中药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中药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分析中药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83例带状疱疹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西药结合组(42例)和西药组(41例)。西药组只用单纯的西药抗病毒治疗,中西药结合组在西药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中西药结合组的总有效率为95.24%,西药组的总有效率为70.73%,中西药结合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没有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中药治疗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少,临床可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药;阿昔洛韦;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属于皮肤科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上发病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都比较高,给患者的生活、学习带来很大的痛苦[1]。因此,对此病及时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带状疱疹主要是病毒感染,在临床上主要给予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目前,采用中药按照特有的中医理论对此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就中药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本院门诊皮肤科治疗的确诊为带状疱疹的患者83例,随机分为中西药结合组(42例)和西药组(41例)。中西药结合组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16~62岁,平均年龄(38.11±8.61)岁,平均病程(5.21±1.31)d;西药组中男18例,女23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37.11±8.61)岁,平均病程(5.31±1.41)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两组均给予常规的抗病毒治疗:①阿昔洛韦片,0.4 g,3次/d,口服;维生素B 1片,20 mg,3次/d,口服;②阿昔洛韦软膏,外涂患处,2次/d。中西药结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处方组成:柴胡10 g,川楝子10 g,甘草10 g,红花15 g,鸡血藤15 g,桃仁15 g,菊花15 g,水煎服,1剂/d,2次/d。疗程1~3周。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 3 疗效评价标准①痊愈:疱疹全部消退,局部的疼痛消失,皮损恢复正常;②显效:带状疱疹基本消退,疼痛明显减轻,在皮损区还有暗红色的斑块;③好转:带状疱疹大多数消退,疼痛有一定的减轻;④无效:带状疱疹消退很少,疼痛无改善。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联合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

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联合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 角膜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联合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将76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阿昔洛韦滴眼液)和治疗组(常规治疗+阿昔洛韦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各38例,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2.1%)明显高于对照组(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治疗组复发率(7.9%)明显低于对照组(15.8%)(P<0.05)。结论: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联合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治愈时间短,复发率低。 标签: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阿昔洛韦滴眼液;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疗效观察 由单纯疱疹性病毒(HSV)引起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眼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临床治疗效果不佳,是眼科临床难治性的眼病之一[1]。本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应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联合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38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眼科住院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76例(80眼),其中,男46例(49眼),女30例(31眼),年龄22~72岁,平均(48.7±2.4)岁。病程1 d~4年。其中上皮型36例(38眼),浅基质层型24例(26眼),深基质层型16例(16眼)。将76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妥布霉素15 mg、地塞米松5 mg)滴眼液,4次/d,其他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10 g/L阿昔洛韦滴眼液与贝复舒滴眼液(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交替滴眼,每日6~8次,口服阿昔洛韦片0.2 g,每日3~4次,复合维生素B2片,每日3次。比较两组的疗效并随访6个月。 1.3 疗效标准

2020带状疱疹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带状疱疹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带状疱疹是由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的水 痘一带状疱疹病毒(v ari c ell a-z o ste rvi ru s,V ZV)经再激活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病,除皮肤损害外,常伴有神经病理性疼痛,常出现在年龄较大、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的人群中,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国内带状疱疹的临床诊疗仍存在不少问题,譬如其在各年龄段人群中的流行病学资料如何?患病的高危因素有哪些?如何诊断?如何与其他疾病鉴别?如何早期规范化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如何处理常见 的并发症——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 s t he r pe ti c neu r alg i a,P HN)?为了切实解决带状疱疹临床诊治问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组织该领域专家,以近年国内外发表的重要文献为基础,对文献进行评价并综合分析,提交专家组反复讨论、修改,最终达成本共识,希望能指导带状疱疹的临床规范化诊治,为患者提供经济、高效的诊治方案。 带状疱疹的病因 01病原体特点及致病机理: V ZV属于人类疱疹病毒α科,命名为人类疱疹病毒3型。它是一种DN A病毒,基因组包含70多种开放读码框,编码多种蛋白质,目前研究较多的为糖蛋白gE,是制备疫苗的主要候选

抗原。V ZV可经飞沫和(或)接触传播,原发感染主要引起水痘。残余的V ZV可沿感觉神经轴突逆行,或经感染的T细胞与神经元细胞的融合,转移到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并潜伏,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V ZV特异性细胞免疫下降,潜伏的病毒被激活,大量复制,通过感觉神经轴突转移到皮肤,穿透表皮,引起带状疱疹。 02带状疱疹发病的危险因素 高龄、细胞免疫缺陷、遗传易感性、机械性创伤、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肾脏病、发热、高血压等)、近期精神压力大、劳累等是常见诱因。女性发生带状疱疹风险高于男性。 带状疱疹的流行病学 据报道,全球普通人群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为(3~5)/1 000人年,亚太地区为(3~10)/1 000人年,并逐年递增2.5%~5.0%[6-7]。带状疱疹的住院率(2~25)/10万人年,死亡率 (0.017~0.465)/10万人年,复发率1%~6%。50岁后随年龄增长,V ZV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逐渐降低,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住院率和病死率均逐渐升高。血液肿瘤患者带状疱疹发病率高达31/1 000人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 man i mmu n ode fi ci enc y vir u s,HI V)感染者的发病率也高达 (29.4~51.5)/1 000人年、复发率13%~26%。 我国尚缺乏带状疱疹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2011—2013年广

阿昔洛韦两种给药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比较

212结果 万乃洛韦组:止疱时间215?115天,结痂时间418? 115天,止痛时间517?114天,均明显短于聚肌胞组(316 ?118天,715?213天,1015?216天)(P<0105,P<0101, P<01001)。万乃洛韦组痊愈31例,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1例;聚肌胞组分别为7例,5例,3例,7例。前者总显效率9117%,后者为5415%,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 0101)。其中万乃洛韦组有1例72岁患恶性淋巴瘤者,其右肩至右手背出现成簇水疱,呈带状分布,伴针刺样剧痛,夜不能寐。予万乃洛韦013g口服,每日2次,当晚疼痛减轻,睡眠改善,次日止疱,皮损处胀痛缓解,第6天水疱干涸,开始结痂。 聚肌胞组有2例发生后遗神经痛,万乃洛韦组无1例,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万乃洛韦,是阿昔洛韦的前体,口服吸收后在体内迅速而彻底地转化为阿昔洛韦,其生物利用度为阿昔洛韦的3~ 5倍。通过临床应用,我们认为万乃洛韦在治疗带状疱疹方面有以下优点:(1)疗效高。万乃洛韦组总显效率为9117%,明显高于聚肌胞组(5415%),(P<0101);(2)止痛快。万乃洛韦组最短止痛时间仅为1天;(3)疗程短; (4)服药次数少,患者易接受。 说明万乃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更佳。 综合疗法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30例 刘随(湖北省随州市中心医院皮肤科441300) 中图分类号:R751105;R7521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1310(2003)01-0023-01 头面部带状疱疹疼痛剧烈并发症多。我科自1993年至今收住30例患者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1一般情况年龄:14~65岁,平均4812岁,病程:5 ~14天,平均518天,男18例,女12例,伴高血压者9例。112临床表现均诊断为头面部带状疱疹,均伴有同侧角(结)膜炎,均伴同侧耳后淋巴结及下颌淋巴结肿大。 2治疗方法 211全身用药病毒唑015g、Vi tC310、先锋霉素V3-4g、地塞米松715-10mg(逐渐减量)静滴;肌注:VitB1100mg、VitB12500mg、每日一次、丙种球蛋白:300mg三天一次,高血压者给予心痛定10mg日一次口服。 212局部用药庆大霉素32万U加生理盐水500ml混合持续湿敷,皮疹结痂后给新氢松膏外用,日二次,无环鸟苷眼水点眼,二小时一次。 3结果2例后遗神经痛达到2月,其余28例皮疹、疼痛在1月内消退。 4讨论头面部带状疱疹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入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面神经膝状神经节及颈神经节所致。由于解剖关系易产生全眼球炎至失明、脑膜炎、脑炎、kamsay -Hunt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病。临床治疗应积极主动,以止痛、消炎、防止继发感染、缩短病程为原则。头面部带状疱疹112若无明显禁忌症,应早期内用皮质激素。激素可减轻受累神经根及皮肤炎症阻止病毒对受累神经节和神经纤维的破坏作用,可减轻疼痛防止后遗症。丙种球蛋白能增强机体免疫力,由于被动免疫使病毒受到抑制。头面部带状疱疹由于疱疹密集,甚至出现大疱、面积较大,同时患者免疫较低易继发细菌感染。给予先锋霉素V可治疗或阻止细菌感染。由于甲紫有颜色,患者不愿外用于头面部。同时甲紫易产生痂下积脓不利皮疹愈合,庆大霉素生理盐水持续湿敷可减轻灼痛、促进疱疹吸收、对疱疹有清洁引流作用,有利皮疹愈合。 参考文献 112杨磊,苏长海.头面部带状疱疹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处理1J2.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5,4:211. 收稿日期:2001)06)12 阿昔洛韦两种给药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比较 张录梅(陕西省汉中市中医院皮肤科723000) 中图分类号:R97817;R7521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1310(2003)01-0023-0223 皮肤病与性病2003年第25卷第1期

阿昔洛韦

阿昔洛韦 一产品基本信息 (一)药学信息 1 产品名称 通用名:阿昔洛韦 英文名:Aciclovir或Acyclovir 商品名:苏维乐,Zovirax;可包,Virless 别名:无环鸟苷 2 产品化学信息 分子式:C8H11N5O3 分子量:225.21 CAS号:59277-89-3 化学名:9-(2-羟乙氧甲基)鸟嘌呤 或乙氨基-1,9-二氧-9-(2-羟乙氧基)甲基-6H-鸟嘌呤-6-酮。 结构式: 3 药物类别抗病毒类,一种合成的嘌呤核苷类似物。 4 适应症 1.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口服用于生殖疱疹病毒感染初发和复发病例;对反复发作病例口服本品用作预防。注射剂用于免疫缺陷者。初发和复发性粘膜皮肤感染的治疗以及反复发作病例的预防;也用于单纯疱疹性脑炎治疗。 2.带状疱疹:口服用于免疫功能正常者带疱疹和免疫缺陷者轻症病例的治疗。注射剂用于免疫缺陷者严重带疱疹病人的治疗。 3.免疫缺陷者水痘的治疗。 4.局部用于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的早期生殖疱疹感染和免疫缺陷者自限性粘膜皮肤单纯疱疹的初治和复发病例。 5.用其钠盐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 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用于治疗: ①单纯疱疹性角膜炎;②单疱疹;③带疱疹;④用其钠盐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主要用于单纯疱疹病毒及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浅、深层角膜炎。 5 剂型规格 阿昔洛韦片:200mg,400mg,800mg; 阿昔洛韦分散片:100mg,200mg; 阿昔洛韦咀嚼片:400mg,800mg; 阿昔洛韦缓释片:200mg,400mg; 阿昔洛韦胶囊:200mg; 阿昔洛韦滴眼液:8ml:8mg, 5ml:5mg; 阿昔洛韦软膏:3%; 阿昔洛韦乳膏:3%,5%;

带状疱疹治疗指南

中国带状疱疹治疗指南 1.带状疱疹的病因学 带状疱疹由潜伏在神经系统内的VZV复活所致。VZV既是水痘又是带状疱疹的病原体,属于嗜神经及皮肤的疱疹病毒,只累及人。首次感染通常发生在童年,并导致出现水痘。在病毒血症期,VZV进入表皮细胞,引起典型的水痘疹。病毒接着进入皮肤粘膜的感觉神经,并通过轴突逆向输送到临近脊髓的脊神经背根感觉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永久性的潜伏在神经元中。VZV潜伏在大约1%-7%的感觉神经节的神经元内,每个被感染的细胞中基因组复制数少于10 个。VZV在潜伏状态中是不传染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或发生免疫抑制及免疫缺陷时,VZV特异性细胞免疫下降,VZV在受累的感觉神经元中复活,形成完整的病毒体,接着这些病毒体会通过感觉神经轴突转移到皮肤,从一个细胞传播到另一个胞,穿透表皮,引起特有的疼痛性的皮肤带状疱疹,表现为簇集的丘疹水疱,密集地分布于受累感觉神经根支配的皮区。 2.带状疱疹的流行病学 VZV感染的复发发生于约20%的血清学阳性的个体。一般VZV感染一生只复发一次。免疫缺陷患者可能在同一皮节发生两次带状疱疹,极少数病例可复发数次。带状疱疹的发生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高龄之所以成为带状疱疹重要的危险因素,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逐步减弱,VZV特异性细胞免疫(CMI)反应的成分减少(功能降低?)所致。此外,任何原因导致的免疫功能缺陷,如白血病、骨髓移植、HIV 感染、癌症等,都会大大增加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 3.带状疱疹的传播 带状疱疹皮损处含高浓度的VZV,可经空气传播,导致易感者发生水痘。但带状疱疹比水痘传染性低。限局性带状疱疹只在出疹后至皮损结痂前有传染性,因此患者应避免接触易感者,直至皮损结痂。易感者包括:孕妇、 <28 周出生的婴儿(早产儿?)或体重<1000g的婴儿、免疫缺陷患者。遮盖皮损后,VZV传染性会下降。 4.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

阿昔洛韦注射液说明书

阿昔洛韦注射液说明书 【药品名称】 通用名:阿昔洛韦注射液 【适应症】 (1)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用于免疫缺陷者初发和复发性粘膜皮肤感染的治疗以及反复发作病例的预防;也用于单纯疱疹性脑炎治疗。 (2)带状疱疹:用于免疫缺陷者严重带状疱疹病人或免疫功能正常者弥散型带状疱疹的治疗。 (3)免疫缺陷者水痘的治疗。 【规格】10ml:0.25g 【用法用量】 仅供静脉滴注,每次滴注时间在1小时以上。 成人常用量 1、重症生殖器疱疹初治,按体重一次5mg/kg(按阿昔洛韦计,下同),一日3次,每隔8小时滴注1次,共5日。 2、免疫缺陷者皮肤粘摸单纯疱疹或严重带状疱疹,按体重一次5~10mg/kg,一日3次,每隔8小时滴注1次,共7~10日。 3、单纯疱疹性脑炎,按体重一次10mg/kg,一日3次,每隔8小时滴注1次,共10日。 成人一日最高剂量按体重为30mg/kg,或按体表面积为1.5g/m2,每8小时不可超过20mg/kg。 小儿常用量 1、重症生殖器疱疹的初治,婴儿与12岁以下小儿,按体表面积一次250mg/m2(按阿昔洛韦计,下同),一日3次,每隔8小时滴注1次,共5日; 2、免疫缺陷者皮肤黏膜单纯疱疹,婴儿与12岁以下小儿,按体表面积一次250mg/m2,一日3次,每隔8小时滴注1次,共7日,12岁以上按成人量。 3、单纯疱疹性脑炎,按体重一次10mg/kg,一日3次,每隔8小时滴注1次,共10日。 4、免疫缺陷者合并水痘,按体重一次10mg/kg或按体表面积一次500mg/m2,一日3次,每隔8小时滴注1次,共10日。 小儿最高剂量为每8小时按体表面积为500mg/m2。 药液的配制:取本品一支用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至至少100ml,使药物浓度不超过7g/L,否则易引起静脉炎。 配制后的溶液应在12小时内使用。冰箱内放置会产生沉淀。 本品不可用含苯甲醇的稀释液稀释。 急性或慢性肾功能不全者不宜用本品静脉滴注,因为滴速过快时可引起肾功能衰竭。 【不良反应】

阿昔洛韦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疗效观察

阿昔洛韦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阿昔洛韦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确诊为疱疹性咽峡炎的患儿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阿昔洛韦片口服,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静脉滴注,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在发热消退时间、自觉症状缓解时间、疱疹消失时间方面和对照组比较,均比对照组用的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5.24%(40例),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为76.19%(32例),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 4.76%,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14%,两组比较,P>0.05。结论阿昔洛韦治疗疱疹性咽峡炎,效果明显优于利巴韦林,使病程明显缩短,不良反应少,患者能够耐受。 标签:阿昔洛韦;疱疹性咽峡炎;疗效观察 疱疹性咽峡炎在临床上属于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中的特殊类型,主要在夏秋季节多发,临床主要表现:高热、流涎、咽痛、呕吐等[1,2]。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因此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对症治疗和应用抗病毒药物,预防并发症[3,4]。本文就将84例疱疹性咽峡炎患者分成两组,分别用阿昔洛韦和利巴韦林进行治疗,比较其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确诊为疱疹性咽峡炎的患儿84例,患儿主诉均是突然发烧、流涎、拒食等,年龄稍大点的患儿诉有咽痛,扁桃体上能见到2mm~4mm的疱疹,其周围泛红晕,病变局限在咽峡部,破溃后则形成小溃疡。查血象白细胞计数偏低或者正常。均符合疱疹性咽峡炎诊断的特征。84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1岁~8岁,病程15h~24h;观察组中男21例,女21例,年龄1.5岁~8.5岁,病程18h~24h。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儿给予5%~10%GS100ml中加入利巴韦林注射液[剂量:10mg~15mg/(kg·d)]静脉滴注,1次/d;观察组患儿给予阿昔洛韦片10mg/(kg·次),口服,4次/d。另外两组患儿均加服清热解毒类中成药物,如有细菌合并感染者,加用抗生素青霉素或者头孢类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均为5d 1个疗程。利巴韦林注射液:杭州民生药业生产,国药准字:H33021960;阿昔洛韦片珠海联邦制药生产,国药准字:H19983136。 1.3疗效评定标准标准分三种[5,6]:治愈、好转、无效。体温正常,咽部疱疹消失,咽痛和流涎等症状也消失为治愈;体温恢复正常,咽部疱疹大部分消失或者明显缩小,咽痛和流涎等症状明显减轻为好转;体温不降低或者有上升趋势,咽部的疱疹不缩小或者减少,咽痛和流涎等症状无减轻为无效。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带状疱疹治疗指南最新版

中国带状疱疹治疗指南 1. 带状疱疹的病因学 带状疱疹由潜伏在神经系统内的VZV复活所致。VZV既是水痘又是带状疱疹的病原体,属于嗜神经及皮肤的疱疹病毒,只累及人。首次感染通常发生在童年,并导致出现水痘。在病毒血症期,VZV进入表皮细胞,引起典型的水痘疹。病毒接着进入皮肤粘膜的感觉神经,并通过轴突逆向输送到临近脊髓的脊神经背根感觉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永久性的潜伏在神经元中。VZV潜伏在大约1%-7%的感觉神经节的神经元内,每个被感染的细胞中基因组复制数少于10个。VZV在潜伏状态中是不传染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或发生免疫抑制及免疫缺陷时,VZV特异性细胞免疫下降,VZV在受累的感觉神经元中复活,形成完整的病毒体,接着这些病毒体会通过感觉神经轴突转移到皮肤,从一个细胞传播到另一个胞,穿透表皮,引起特有的疼痛性的皮肤带状疱疹,表现为簇集的丘疹水疱,密集地分布于受累感觉神经根支配的皮区。 2.带状疱疹的流行病学 VZV感染的复发发生于约20%的血清学阳性的个体。一般VZV感染一生只复发一次。免疫缺陷患者可能在同一皮节发生两次带状疱疹,极少数病例可复发数次。带状疱疹的发生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高龄之所以成为带状疱疹重要的危险因素,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逐步减弱,VZV特异性细胞免疫(CMI)反应的成分减少(功能降低?)所致。此外,任何原因导致的免疫功能缺陷,如白血病、骨髓移植、HIV感染、癌症等,都会大大增加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 3.带状疱疹的传播

带状疱疹皮损处含高浓度的VZV,可经空气传播,导致易感者发生水痘。但带状疱疹比水痘传染性低。限局性带状疱疹只在出疹后至皮损结痂前有传染性,因此患者应避免接触易感者,直至皮损结痂。易感者包括:孕妇、<28周出生的婴儿(早产儿?)或体重<1000g的婴儿、免疫缺陷患者。遮盖皮损后,VZV 传染性会下降。 4.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 带状疱疹的临床过程是多变的。通常在儿童和年轻的成人中症状较轻。典型的带状疱疹有前驱症状,可能发生头痛、畏光、不适,通常很少发热,皮肤感觉异常和不同程度的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这些症状可以出现于带状疱疹起疹前数天到数周。疼痛可为烧灼痛、刺痛、 搏动痛、或电击样疼痛。触觉敏感性改变、微小刺激引发的疼痛、剧烈瘙痒也不少见。 带状疱疹皮损一般呈单侧分布,发生于一至两个相邻的皮区,疱疹群之间的皮肤正常,整个病变呈带状分布倾向,不越过躯体中线。少数皮损可发生于主要皮区或相邻皮区以外。罕见数个皮区不对称受累,即身体的两侧均出疹。皮疹最初表现为不对称的、单侧的红斑或斑丘疹,通常于12-24小时内出现成簇的小水疱,疱液清,内含高浓度VZV。2-4天后,水疱融合。在第3天,水疱可变浑浊,经过7-12天干涸。免疫正常者,皮损持续至结痂消失的时间通常为2-3周。局部淋巴结常肿大,有压痛。偶见免疫缺陷者呈慢性病程,皮肤改变可持续数月,可反复出现小水疱。 多数患者被感染的皮区都有出疹。仅出现红斑、丘疹而不发生水疱即消退者,称“顿挫型带状疱疹”。一些没有皮区疼痛症状的人,也会在出疹时或出疹后几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 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予阿昔洛韦联合复方甘草酸苷静脉滴注,对照组予泛昔洛韦口服,疗程均为7天。结果治疗后症状、体征消退时间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后遗神经痛发病率治疗组(11.67%)明显低于对照组(31.67%)。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阿昔洛韦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 【关键词】阿昔洛韦复方甘草酸苷带状疱疹 Observation of clinical efficacy of acyclovir combined with compound glycyrrhizin in the treatment of herpes zoster LIU Li, GUO jian, YANG Bai-yan, et al.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Yibin, Cichuan 644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yclovir combined with compound glycyrrhizin in the treatment of herpes zoster. Methods 120 patients with herpes

zoste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n=60) and control group(n=60).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cyclovir combined with compound glycyrrhizin iv drip,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orally famciclovir.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was 7 days. Results The regression time of the symptoms and sign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The incidence rate of residual neuralgia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Acyclovir combined with compound glycyrrhizin has significantly therapeutic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herpes zoster .

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观察

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6-05-27T13:47:03.653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3期作者:郭金岩 [导读] 黑龙江省鸡东骨外肛肠医院探究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 黑龙江省鸡东骨外肛肠医院黑龙江鸡西 158200 【摘要】探究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我院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用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地塞米松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止痛效果、发生后遗神经痛几率、治愈时间、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患者的止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后遗神经痛的几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带状疱疹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等临床症状,减少治疗时间,且降低了发生后遗神经痛的几率,不良反应少,治疗总有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阿昔洛韦;地塞米松;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一种带状病毒所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该病毒在脊神经后跟神经元中潜伏,当人们出现体质减弱、感染等症状时,病毒会出现生长到达皮肤,产生疼痛、皮肤破损等临床症状。该病病程较长,且易产生后遗神经痛等并发症,因此临床上的主要治疗目标为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患者的病程,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有临床研究显示,大多数患者在出现疱疹前会先出现疼痛感,少部分患者先出现散在疱疹,后表现为神经痛,也有疱疹患者遗留神经痛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本研究通过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带状疱疹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线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我院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局部疼痛难忍、肿胀等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试验。排除标准:药物过敏患者;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免疫低下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患者年龄最大为68岁,最小年龄为21岁,平均年龄为41.2岁。患者最长病程为8天,最短病程为2天,平均病程为5.5天。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入选我院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两组患者进行止痛药物进行常规止痛。对照组单用阿昔洛韦治疗,阿昔洛韦500mg静脉注射,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地塞米松治疗,阿昔洛韦500mg,地塞米松5mg静脉注射,每日1次。对比两组患者的止痛效果、发生后遗神经痛几率、治愈时间、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 1.3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判定标准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4个标准。患者治疗后皮肤破损、疼痛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治愈;患者治疗后疼痛、痒痛等基本消失,皮肤破损消退在70%以上为显效;患者治疗后疼痛、痒痛等有部分好转,皮肤破损消退在50%以上为有效;患者治疗后疼痛、痒痛等无变化或加重,皮肤破损未消退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所得的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认为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患者的止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后遗神经痛的几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主要诱因为人体出现免疫力低下,其临床表现主要有群集性水泡沿着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患者出现皮肤破损、疼痛、神经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临床上主要的治疗目的为抗病毒治疗和减轻疼痛,防止后遗神经痛的发生。阿昔洛韦是一种抗病毒药物,其主要作用机制为进入疱疹病毒细胞,对病毒的亲和力较强,能够和脱氧核苷紧张病毒的细胞激酶,对病毒的复制进行抑制。地塞米松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糖皮质激素,其能够对炎症进行抑制,减少神经后跟神经炎症的纤维化,减少神经根损伤,同时该药物能够避免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有研究显示,在对疱疹抗病毒治疗的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能够减轻疼痛和炎症,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患者的止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发生后遗神经痛的几率明显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表明了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有效的减少了患者的疼痛,治疗总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少,两药联用对临床上治疗带状疱疹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贤,杨荣耀.阿昔洛韦并用皮质类固醇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神经痛[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年01期 [2]许卫平,龚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相关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年04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